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建筑赏析论文精选(九篇)

建筑赏析论文

第1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艺术魅力;本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方法论

The Analysis and 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m

Lou Shi-feng

( Pingdingshan City Planning Bureau Planning Center, Pingdingshan,henna 467000 )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6.2.3 所谓“静悟”,就是在欣赏中全神贯注,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融入艺术形象之中,进行超实用的观赏,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经验,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对建筑作品内容达到超出表象的理解,彻悟出深刻意蕴。

7.结语

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一个永恒而神秘的话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物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美感效应,它所涵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对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为此而付出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欣赏教学;方法;优点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13-01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今,人们欣赏美术的方式也从传统的印刷媒体慢慢向数字媒体过渡。美术欣赏课主要涉及美术史、艺术概论、艺术欣赏等内容,是一门可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的课程。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而且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下的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具有大容量、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其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画作与美术知识。首先由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目的与任务,并且设计制作出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堂上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与任务,然后教师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们介绍美术史、分析美术作品;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针对刚刚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操作与讨论,小组内相互提问并交换答案,以保证知识的构建;最后,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全班同学一起参与点评、总结,得出最后的结论。

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在一起,利用信息化的资源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

三、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欣赏课的优点分析

以往要上好一堂美术欣赏课,教师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图片,相关的幻灯片、录影带等,讲课过程中也多是教师口头表述居多,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生动,不少教师都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一桩很艰巨的任务,同时学生们也不喜欢上这样乏味的美术欣赏课,课堂气氛往往不够活跃。但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了美术欣赏课之后,教师只需要一台多媒体电脑,就可以为同学们呈现丰富、有趣的美术知识。轻轻的点动鼠标,某位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跃动在投影幕上,不仅可以观察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对细部进行放大,如同一幅真迹摆在眼前一般。学生身在课堂,却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穿越古今,驰骋中外,在美术的长廊中漫步。

当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仅可以通过常见的视觉方式来观察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外形以及内部构造,还可以用动感显示的方式,让建筑物旋转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建筑物。同时还可以按照设置的路线浏览某一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外部装饰、内部装饰以及陈设,让学生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真切感受到建筑的风格。

四、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以辅代主”

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只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用其来表现,那么教师就会成为技术的奴隶,只是起到了解说员或者播音员的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美术欣赏课上有很多实践的环节还是要靠教师来引导的,多媒体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才能让教学效果最优化。

2、不能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

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路,培养他们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探索、分析、思考、动手的时间,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3、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声音、光电等多重的信号刺激,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实际教学过程的需要,盲目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教学,课堂上的信息量就会过剩,这同样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做到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顺应了时展的潮流,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生动的教学体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但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度”,不能过度依赖技术,而应当给学生们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也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奚学根 论多媒体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2] 李险峰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5;

第3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虚拟现实技术;专题学习

由于鉴赏课在高中应试教育中不受重视,它的存在没有体现素质教育本质内涵。鉴赏课怎样能引起学生的渴求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深入思考;怎样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当前美术教师急需做到的。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何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展开论述。

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鉴赏教学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很多作品我们只能直观的感受它的存在,而对其具体的形象却毫无所知,此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优化鉴赏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存在。例如,在现代建筑的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虚拟建筑软件如Sketch UP等加强学生对建筑过程的认识,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它可以使学生获得较直接的感性认识,减少学生掌握抽象要领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构建虚拟建筑场景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建筑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和问题,达到优化建筑设计的目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现代建筑鉴赏教学中直观性强,教学生动形象,有沉浸感和临场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物功能的划分、建筑材料的认识、建筑光影效果的体现等,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可以通过构建虚拟场景来向学生展示,加强学生对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或术语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优化鉴赏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动手操作活动优化鉴赏教学

目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部分最缺乏的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缺乏实践的美术鉴赏只是形式上的鉴赏,而却不能深入其里。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学习。以笔者组织的“中国古典造型训练,结合地域特色”这个专题为例,这个专题联系主要结合中国建筑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一,首先选取课本中的古典建筑或者构件,先通过图示分析历史成因及美学构成原则,然后进行具体数据和组合方式的技术分析,最后依照数据完成缩放比例的实体模型。其二,对所在地区的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依照测绘进行分类和整理,根据实际可操作的情况,选取建筑单体或构件制作出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模型工具制作出实体模型或利用计算机建立起虚体模型均可。最后的成果可以加入个人的理解和创造,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实例。在这个课题的训练当中,着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跳脱传统建筑原型以新的建筑形式体现传统建筑的构图美和意境美。

三、利用学生合作探究优化鉴赏教学

合作探究是我们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同学们的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对美术作品鉴赏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欣赏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视频观察袁世凯陵墓神道石像生(见右下图)。然后共同讨论袁世凯陵墓神道石像的作用,讨论陵墓前放置雕塑的历史。并与自己了解的陵墓雕塑做比较。在做完这一系列事情之后,要求学生上网搜寻国内有代表性的陵墓雕塑图片,与袁世凯陵墓神道石像生比较。例如,霍去病墓的雕塑,唐太宗昭陵前的“昭陵六骏”,武则天母亲顺陵墓的“立狮”,中国佛教雕塑等。再上网搜寻国外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图片,并与中国雕塑简单比较。如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近代雕塑,现代雕塑等。根据以上的调查、讨论、收集,师生合作共同总结中、西方雕塑的不同特点。

1.西方雕塑的特点:西方古典雕塑以解剖学为造型基础,注重外在的视觉真实。人体雕塑融理想与写实于一体。并成为西方传统雕塑不朽的典范。文艺复兴的雕塑多是众多身姿雄伟、意志坚强、道德高尚的巨人形象,实现了对人的积极肯定和热情歌颂。西方现代雕塑创作手法殊异,艺术观念翻新,表现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艺术家的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

2.中国雕塑的特点:中国雕塑与西方相比更具有写意性、绘画性和装饰性。更注重以动势和情态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及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形体虽然也做夸张、变形的处理,但从不脱离具体形象的塑造。石雕作品常因材雕凿,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融为一体,表现出较强的装饰意趣。通过对比,让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了解世界上多元文化并存现象,优化了鉴赏教学。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鉴赏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与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重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莉.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2)

[2] 张伟英.美术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J].科技风, 2010,(19)

第4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 多媒体 创新 实践

高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和相关技能的介绍,属于理论课。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模式单调呆板,很多美术教师感慨,鉴赏课难,难于上青天。自从有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收集各种图片、文本、视频录像等资源进行编辑处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优势分析

(一)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指为形象地揭示绘画的内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手法的总和,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形体与结构、透视与空间、明暗与光影、色彩与色调、肌理与质感。所有的精彩与经典都是无法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得清楚的,必须通过视觉感官和内心体验来完成鉴赏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精彩与经典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品味绘画的艺术语言。

(二)将听觉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多媒体教学除了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能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感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三)为美术欣赏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利用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驰骋于古今中外,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欣赏

在进行建筑欣赏时,教科书上的照片不能进行立体的欣赏,难以满足建筑欣赏的特点和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让学生欣赏到高质量的三维互动全景数字的建筑照片,全方位地欣赏到建筑的内部、外部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美,达到身临其境的欣赏效果。欣赏建筑艺术,我们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不同角度地旋转起来,让学生欣赏到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设置一条观赏路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可以跨越桥梁,穿过街道,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能充分利用其灵活多样、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创设可视可感的审美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如在《陶瓷、青铜器艺术》这些课中,我就通过网络资源把博物馆直接搬进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去河南博物院、世博会、秦始皇博物馆观光旅游,身临其境,亲自感受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可以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图像、音像的编辑播放都紧扣学习主题,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重点问题进行,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授《商周青铜器艺术》时,要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重点欣赏商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感受商代青铜器纹饰的狰狞美,以及商代的鬼神观念和礼仪等级意识。我就上网收集一些清晰度高的青铜器图片,进行编辑剪接、局部放大等,再设计成根据图片辨别礼仪等级题,将局部放大的商代青铜器纹样组合,了解纹样的设计原理,再让学生进行局部纹样的临摹或创作“兽首组合”以及“兽首含人头”。以及结合央视的《鉴宝》栏目剪辑播放有关“青铜器”的“鉴宝”,让学生也参与到几张青铜器图片的“鉴宝”活动,我们的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小组间人人争着参与,发表个人见解,总有理由说出“青铜器”体现的历史、政治、美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我们的教师就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课堂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学生睡觉课的老大难问题。

(三)体验文化,激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设备精心组织好教学,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从而体验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建立并完善“独立人格”的人文素养。如在《民间美术》一课中,观看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学习一些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是民间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将收集的泥塑的录像剪辑加工,通过播放,向学生展现我国民间泥塑文化艺术,有时呈现北方泥人张的作品,有时呈现南方惠山泥人的作品,有时将作品定格,有时将作品局部放大,有时反复播放不同时期的泥人作品,有时还把工艺大师的捏塑过程来个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了解了泥塑的悠久历史也为民族文化感到骄傲。

(四)网络中鉴赏美术

第5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景观建筑;应用

1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1.1满足园林设计理念需求

通过景观建筑的构建,可有效展现园林设计的理念,充分表达出设计人员的创作意图。设计者通过了解当前环境资源,合理地建立景观建筑,从而达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需求,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园林景观,使其结构呈现的更加全面。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在设计理念上都具有共同的地方,将二者进行有效的协调之后,开展园林景观的构建,可以提升园林设计的整体观感。

1.2展现园林设计功能

景观建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园林设计中所展现的优势很明显。在构建景观建筑时,要合理设计建筑方案,从而满足园林景观的实际需求。首先,在设计建筑方案时,要注重自然景物的保护,使景观建筑与自然能够在协调的状态下发展。景观建筑的构建形式比较多样化,设计者可以依据园林设计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建筑的整体布局优化,展现出高品质的艺术氛围[1]。园林设计时,要加强中心建筑的构建,突出园林景观的特色。同时,要围绕中心建筑构建周边建筑,从而使整体景观呈现得更加立体,层次分明地将景观展现给游客,满足游客的实际观赏需求。景观建筑作为载体,将景观中富含的艺术内涵传递给游客,从而使游客在观赏景观时,能够深刻感受到景观中所渲染的艺术气息,提升游客的整体观赏水平。通过构建景观建筑,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及规划整体布局,从而达到游客的园林观赏需求。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2.1凉亭的构建

在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时,要注重对建筑形式的合理构建,并呈现建筑整体面貌。凉亭所具备的功能相较于其它建筑形式较为显著,尤其是其所具备的休憩功能为游客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在园林景观中加入凉亭的构建,不仅可以使游客得到充分的休息环境,同时,可以为游客躲避雨、阳光等,从而获得较好的休息空间。凉亭设计风格也很多样,根据游客的欣赏角度设计合适的建筑风格。一般情况,现代风格的凉亭建筑所展现的样式、以及建筑整体构造都很别样。顶部的设计一般呈现圆形,所选取的建筑材料多以混凝土为主[2]。也有部分凉亭在材料的选择上以木石为主,完美地呈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在构建凉亭建筑时,除了要全面考察其功能性,为游客提供充分的休息环境之外,要加强重视其美观设计,为游客展现优美的建筑风格。例如,在进行凉亭设计时,可以采用多层式屋顶建筑,在凉亭内设置多个缓台。同时,注重凉亭周围景观的构建,从而使游客在休息时完全的置身于自然中,感悟景观中所蕴含的深刻魅力。

2.2桥的构建

桥的构建在景观建筑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可以有效优化园林景观。在潺潺流水上方构建独特的桥梁建筑,充分展现景观中“小桥流水”的意境。流水与桥梁的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了置身于自然的平台,促使游客在园林景观的欣赏中,呼吸新鲜、湿润的空气,并漫步在小桥之上,体会园林景观中所传达的优美意境。桥梁的设计可以加强园林景观的层次感,从而使景观整体结构构件得更加完整,丰富园林中的景观类型。拱形桥一般适用于小型景观,促使游客近距离的感受自然。在大型景观中,一般注重突出桥梁建筑的特色,例如西湖的断桥构建,不仅符合景观的设计内涵,也满足了游客的欣赏标准。

2.3廊的构建

廊是园林景观内部的通道,起到承载空间连续性的作用,是主要的景观建筑形式。廊可以同凉亭一样为游客提供休息场所,还可以展现园林景观中的整体艺术特色。例如,“浣红跨绿”是园林建筑中的代表。是岭南地区比较著名的廊,所呈现的景观特色比较明显,完美地诠释了园林景观的艺术内涵。

3结论

综上,景观建筑所展现的功能很强大,在园林景观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为了使园林设计更加优化,使园林景观能够获得有效的改善,从而满足游客的实际观赏需求。必须加强对景观建筑的构建,使园林景观的构造更加具有整体性。在满足游客基本观赏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游客的景观建筑方面的观赏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攀登,范重阳.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5(10)

第6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学校名称

广州市花都区风神实验小学

执教教师

谢韵菲

课程内容

走进现代建筑

学时

1学时

学科

美术

课型

欣赏-评述

教材版本

岭南出版社

适用年级

三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该课是岭南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在“漫步建筑世界”单元,属于欣赏-评述类型。本课是让学生通过认识现代建筑的功能、新材料和新技术,感受到现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空间美和材料美和建筑美术文化的内涵。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一、二年级阶段的美术课堂学习,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观察、整合和总结能力,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感受。教师可从“形状”“材料”“功能”等美术术语进行引导,学生便能有针对性地对建筑进行有条理的观察与评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在观察与比较重认识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及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探讨中自主了解现代建筑的造型特点及艺术特点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感受现代建筑应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与科技的联系、尊重科学。

教学要点

1、重点:了解现代经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和艺术特色。

2、难点:理解现代建筑新材料与科技的联系。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用恰当的美术术语对现代建筑造型和材料进行描述;

2、较高要求:能用恰当的书面语言对典型的现代建筑进行描述,说出形状、材料、颜色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个性探究:能选择喜欢的工具材料画出自己想象的现代建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量

 

 

教学准备

 

    1、收集本地老房子的照片;

    2、准备相关题材的学生作业。

    3、制作多媒体课件。

   1、找现代建筑与民居建筑的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同时思考居住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2、学具准备:画笔、画纸。

   培养主动对比探讨学习的习惯。

 

 

 

 

 

 

 

 

课堂发展

 

   1、欣赏现代建筑图片,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走近现代建筑)

    思考: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

    凝聚孩子学习注意力。

2、欣赏引导示范描述:

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和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所构建的外观、给予我们那些不同的感受?

(1)你觉得它的造型像什么?它为什么要建成这样子?

   (2)它和你见过的建筑有什么不一样?

(3)你喜欢这个建筑的创意吗?你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这个房子的感受吗?

总结:现代建筑材料大量运用了新技术和钢、玻璃、合成材料等新材料,外形简洁美观、奇特、新颖、雄伟。

2、小组思考

根据图片素材,小组思考现代建筑的材料有什么,并说出这些建筑的基本形状或外形像什么。

(罗浮宫金字塔:像三角形,玻璃材料;

北京国家体育场,像圆柱,钢材料;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像正方形,合成材料。

材料:玻璃、钢等新材料;造型:三角形、圆柱、正方体、莲花、钻石……)

2、了解现代建筑大量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突出轻、光、透、薄等特点,大幅度地延伸了空间,体现高科技的新形象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3、想一想,说一说:

    欣赏图片,介绍现代建筑的功能、用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建筑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让学生说说现代建筑的优点。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外形、材料、功能这些方面来想象)

3、小组讨论:

假如你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你想要用什么材料设计什么形状的房子?

3、拓展学生图形组合夸张的想象力。

 

 

创作实践

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

设计自己喜欢的房子,要求:

(1)构图饱满;

(2)造型奇特;

(3)花纹丰富。

学生作业

 

 

 

 

 

 

 

展示评价

    1、哪位同学描述得最清晰、最生动、最精彩?为什么?

    2、哪位同学语言描述得特别好?

    3、哪组同学绘画表现得最仔细。

  

学生能用恰当的书面语言对建筑外形、材料、功能造型特点与使用功能进行描述,说出其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小组评选最佳评论家。

    1、引导孩子用评论的方法介绍设计的房子。

2、引导学生分享描绘建筑材料细节的方法。

 

拓展延伸

 

    课余时间参观体育馆等现代建筑,观察建筑用的材料和其造型特点。

第7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 欣赏教学 审美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 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 现场欣赏

第8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第9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PPT 美术教学 辅助

PPT,即Powerpoint的简称。相较于其它课件,它具有易编辑、易操作、易调整和易修改等许多优点,所以也是我在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上使用PPT课件,发挥其高效的辅助作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灵动,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为教学锦上添花。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范围完成教学目标,经常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用音乐来创设情境。音乐是人类的灵魂,使人大脑皮层松弛,产生舒适的愉悦的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如在讲授《走进意象艺术》时,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使学生产生恬静、悠远和宁和的感受,激发学生产生对月夜的丰富想象,营造出静谧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气氛。学生聆听、感受、体验、总结,在音乐的辅助下很容易的体会到绘画语言所表达的――运动、变化、跳跃、华丽。从而导出课题:“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这样不仅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到艺术的赏析中,互为促进,加深对艺术的感受,而且将音乐与美术有机的融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艺术语言的细腻与美妙。这个环节ppt课件的应用,不仅整合了学科资源,而且实现了知识的牵引,课题的揭示,从音乐到图画,从听觉到视觉,从体验到认知,ppt课件在这里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与融合的作用。

2 图片、文本演示,弥补讲授不足

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往往一张图片胜于喋喋不休的赘述。PPT课件的优点之一就是静态图片和文本的演示功能。

2.1构图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其中外国绘画部分占很大比例,对经典画作构图的分析是了解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关键组成部分。单纯的依靠“讲授法”实现对构图透彻的分析理解显然是力不从心。《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件重要的作品,画面的构图体现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统一”是如何呈现的?作品图片呈现其“多样统一”的构图特点:(1)是谁处在矩形画面的中心(矩形对角线的焦点位置),突出其中心地位?(2)由宏伟壮观的建筑空间建立起来的透视关系。(3)画面空间按焦点透视法(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展开,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纵深感。利用PPT课件先播放一张未经编辑处理的《雅典学院》图片,学生观察、分析,教师点拨、提示,讲授探讨构图形式的一些基本方法。之后,再出示编辑制作好的《雅典学院》图片,展示“多样统一”的构图特点。形象、直观的图片,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加深体验感知,掌握构图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

2.2文本演示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好的板书简洁明了,具有纲领作用。学生通过板书可以直观把握教学重点,理清知识体系。同时,板书也是一位美术教师业务能力与知识水平的体现,即便是有了PPT课件,也不能冲淡板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协调好板书与PPT课件文本演示之间的关系,既发挥板书提纲契领的作用,也发挥好PPT课件的辅助作用。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课在教学设计中以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教学重点,其中课题导入部分是以中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比作为切入点展开的。板书:中西方古典建筑对比,下分三点,(1)材质语言;(2)空间格局;(3)功能作用。用PPT课件播放两张图片:一张是北京紫禁城(中国古典建筑代表),一张是哥特式教堂建筑(西方古典建筑代表)。学生观察图片,感受体验,从两种建筑的材质语言、空间格局和功能作用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学生之间互动研究,总结表述。再利用用PPT课件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1)材质语言:东方木头为构架,中国木制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斗拱。所谓斗拱,托起屋檐的交叠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形成飞檐,使建筑格局平面铺开变成现实;西方石头为主体,纵向发展具有与天堂无限接近的宗教情感,“基本词汇”是柱子。

(2)空间格局:中国建筑是封闭群体,平面铺开的 “四合院”模式。体现 “集体”的美;西方建筑是开放单体,向高空发展,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3)功能特点:紫禁城是皇帝处理政务与起居的地方,是儒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思想的体现;教堂建筑是基督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体现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

在此教学环节上,在有限时间内单纯依靠板书书写来完成是很难做到的。PPT课件大容量的文本演示恰恰弥补了板书书写的不足,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效果良好。板书是骨架,PPT课件是血肉,二者相辅相成,骨架坚实,血肉丰满。

3 切入视频,画龙点睛

对PPT课件视频资料的使用,用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上,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的教学设计,重点研究的中国古代绘画“借物寄情”的审美追求。对写意人物、山水、花鸟做适当的技法介绍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像“用笔”(顿、挫、勾、擦、点、染;中锋、侧锋、笔断意连等技法),“用墨”(焦、浓、重、淡、清,破墨破色等技法),用色(浓淡渐变)。这些技法仅仅靠讲,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学生也很难理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用PPT课件插入视频文件,在课堂上的相应环节播放。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相当于一对一地讲解示范。上述的“用笔”“用墨”“用色”的相关技法问题迎刃而解,形象、直观。这不仅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增加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厚度。这样,一个教学中的“麻烦”由于ppt课件的恰当运用,摇身一变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以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论,PPT课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有时多用滥用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影响教学效果。切不可把视频资料的使用“扩大化”,把教学过程变成视频资料欣赏。以上是我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使用PPT课件教学的点滴体会。美术教学要想取得高效高质的教学效果,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应用PPT课件进行美术教学,在实践中要勤于反思,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可能高效的发挥PPT课件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国家教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