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拒绝平庸作文精选(九篇)

拒绝平庸作文

第1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写作导引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寻常而不高明:平庸之辈、平庸之作

看到“庸”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庸碌”“庸俗”“庸夫”“庸人”等词语。其共同点是,稀松平常,碌碌无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平庸从表层上说是个人生活、工作上的平凡,不突出,不高明。从深层上说,则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自我安慰,自我麻醉,自我解脱。其本质还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思想表现。个人的平庸,也许无伤大雅,至多也就影响一人一家;而集体的平庸,则应当警醒,应当看作是一种毒瘤,因为它会践踏我们的思维,阉割人们的意志,妨碍社会的进步。拒绝平庸就是拒绝这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追求生命的意义的亮度,生活的质量的精彩,生存价值的实现。用精彩装点动人的世界,用雄翼搏击浩瀚的长空。

例文参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多年前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告诉我们。

生活平平静静,我来到了工作岗位、一切都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着,许多往事如烟般散去,许多记忆像纸张般发黄干枯。但是,始终不敢忘却自己是一个最为平凡的人,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回报国家奉献社会,用平凡打败平庸,用激情成就梦想,当一生走过,可以告诉自己,平凡但有所收获;面对社会,可以告诉世人,渺小但我走过,正如哲人所说,天空没有留下鸟的影子,但它已飞过。

要做到平凡但不平庸,首先我会接受平凡,从容面对平凡,摆正自己的心态,内心多一份宁静,少一份浮躁,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有平凡的人物和平凡的事物构成的,我并不能打破这个事实,我能够做的是努力做自己该做的。其次,我要努力从平凡中掘取激情,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进去的心态来激活自己,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将社会给予我的,用行动来为我们的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情,这样想来,我会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与学习新知识上,心里便少了一份抱怨,多了一份从容。

忽然想起一个将要淡出记忆的名字李素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共汽车售票员,自1981年参加工作,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她的工作工作岗位无疑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是,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而且勤勤恳恳,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表面看来的确平凡的很,任劳任怨,但是如果没有内心如火似的工作热情,没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勤奋,没有对工作深入创新的思想,没有一心奉献不求回报的淡定胸怀,我想,那她的十年便会和多数人一样,在他们身上平凡与平庸就会是一个等号!

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平庸,那是灵魂的死亡,而平凡,只是一件朴素但合身的外衣。记得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说过“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会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我认为,张思德便是在一件平凡外衣下不甘庸碌的一个富有思想的灵魂,这种灵魂往往能够具有极大的毅力与任性,因此为了一个信念能够矢志不渝,也就是这样的灵魂往往创造一种精神,一种激励自己和世人的精神,创造一个历史的丰碑,纵观张思德身前身后,雷峰、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 不胜枚举,他们无一不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的灵魂的人!与此相反,我们周围不也存在着许多有肉体的外壳,裹着一具如尸体般灵魂的人吗?他们在某些岗位上,像钟摆一样做着自己的工作,既平凡更平庸!因为他们的灵魂里已经没有了意识,不懂得创新,找不到激情的影子,平庸也是对他们最大的眷顾!

第2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因为我过的是绿色生活!

为什么我过的是绿色生活?

因为这是哥品味的时尚!

为什么我要品味时尚?

因为哥是一个有好奇心的孩子!

为什么我有好奇心?

因为哥曾经怀想过天空!

为什么我要怀想天空?

第3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正文:

有人说,不需要远,不需要高,只要会飞就是鸟。

有人说,不需要快,不需要深,只要能游就是鱼。

我却疑惑不解。如若为鸟,何不做1只搏击长空的苍鹰?如若为鱼,何不做1尾遨游深海的猛鲨?

为什么我们要宽容1幕蹩脚的戏,原谅1幅拙劣的画,谅解1首差劲的诗?诚然,生命的不完美需要1颗理解的心,但绝非是1些浅薄的自我安慰,绝非是对平庸的迁就,因为迁就平庸就是毁灭成功!

如果1只鸟仅仅安于平稳地飞行,那么它永远只是1只平凡的鸟而已,如果1尾鱼仅仅安于浅水的游弋,那么它永远看不到深海醉人的湛蓝。

人,生来便是1个独特的生命体,正因为个性与棱角而与众不同。当生活的溪流冲刷着我们的时候,棱角被磨成圆滑,我们就会成为众多沉默平凡鹅卵石的1员。

因为平庸,鹅卵石失去了石头的天性,而那种天性本是1股能生出1个齐天大圣、能惊天亦能动地的力量。

生于平庸,死于平庸,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我们需要对平庸说1声“不”。成功的桂冠,从来就只钟情于那些不安于平庸、冲破桎梏的勇者。

我终于明白古人创造夸父逐日道渴而死的神话的意义了。从未有人想过去摘取那天空中可望而不可即、光热无限的太阳,而夸父正是不安于平庸的1个。虽然他倒在追日的途中,但谁又能说,它不是成功者呢?他临死抛出的手杖,化为邓林,为后来的追日者庇荫,成就了1个伟大的神话。

如若为土,为什么不能是山冈?

如若为水,为什么不能是海洋?

如若为树,为什么不能是白杨?

如若为风景,为什么不能黯淡所有风光?

迁就平庸,可能会离艰难的急流远1点,但同时,惰性就多1点,冲劲就少1点,成功的希望就渺茫1点。

世界是不完美的,正因为这样,才有无数为追求完美、逃离平庸的先人。

第4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特立独行

生活中,从众效应比比皆是,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我们就要坚守准则,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我们亦要特立独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从众效应”多数情况下是对人的一种误导。如一人闯红灯,所有人都跟着违规;如一人偷窃而未被抓,许多人都以为这有利可图……因此,不盲目随大流,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是特立独行,才容易为生活添彩!

当众人皆为利奔波之时,我独寄情于书,收获一份宁静闲适;当众人皆悲秋伤春之时,我独赞秋高气爽,春满乾坤;当众人皆感慨时运不济之时,我独叹一声“阳光总在风雨后”,当众人皆言人心不古时,我独吟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的疲累麻木了世人的神经,噬碎了对美的憧憬。而特立独行,似一声春雷,将光明的种子播下,为生活添彩!

特立独行的人,是对生命负责的人。

在众人皆苟且偷生的时候,偏有一个叫岳飞的汉子特立独行,想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不世豪情,将精忠报国谨记心间,为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众人皆麻木不仁浑浑噩噩之时,偏要有个神智清醒的鲁迅,以笔为剑,直指旧社会的愚昧与腐朽,将中华这条沉睡的巨龙从梦中唤醒……他们都处在混乱的年代,却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一已之力力挽狂澜,为信念而奋斗不息。

特立独行的他们,怎能不被世人谨记?

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中国的文人中,向来便有许我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们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们热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憩淡,他们衷情于“黄河之不天上来”的磅礴,他们倾心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洁净……纵然身处污泥,他们也愿开出高洁独放的花!

特立独行的文人们,怎能不在文学的殿堂中馨香百年?本文来自语文茶轩不盲从于大众,摒弃从众心理。以道德准则为基,特立独行为信念,以鲜洁的思想开道,那么,成功的花将为你而绚丽地开放!

拒绝平庸

海燕拒绝平庸,它不愿安享温暖的巢穴,在暴风雨中任意穿梭;雄鹰拒绝平庸,它不栖于低矮的屋檐,在青云高空中自由飞翔;腊梅拒绝平庸,它不祈求阳光的呵护,在寒冷的冬天傲雪凌霜。

苏轼拒绝平庸,才有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与豪迈。他没有同那些平庸之辈一样,迎合皇权,讨好势贵,阿谀奉承,出卖自己的灵魂与尊严。苏轼想做真正的自己,拒绝平庸,于是他选择了反抗。在苏轼被贬之日,他依然吟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洒脱与淡然。无独有偶,唐代李白受够了宫廷的奢华弥烂和陈词滥调,不愿与平庸之人同流合污,于是便“仰天大笑出门去”?发出了“我辈岂是蓬高人”的感叹。李白拒绝平庸,舍弃了风花雪月,抛下了富贵利禄。这一舍,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一代诗仙,这一抛,铸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贝多芬拒绝平庸,纵使失聪打断了他的琴弦,他也用坚守奏出生命的绝响。别人被命运安排,而他为命运谱写乐章。于是,在那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依旧是属于他的音乐殿堂。他的名字一次次的响彻乐坛,在一次次的震撼中奏响着生命的华彩乐章。

拒绝平庸,才有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气魄,他忍辱负重,与信念坚守,于是苦心的人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为了一方霸主。拒绝平庸,才有了霸王项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胆识。他勇不可当,*秦朝,最后虽失却江山,却依然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不朽传说。

拒绝平庸,就用坚守去创造一片蓝天;拒绝平庸,就用信念去照亮一段旅程;拒绝平庸,就让我们做时代的主人,恣意挥洒自己的豪迈,那么我们拥有的便是一个别样的辉煌人生。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每个人出生就保有了一颗童心,就像人们说得,孩子的世界是最简单、最多彩的,因为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和世俗的烦扰。他们一定是活在世界上最开心的,他们用那颗一尘不染的童心去仰望尘世。但随着慢慢地成长,那颗青涩的心灵变得成熟了,原本简单的事物也渐渐复杂了。这时的我不禁感叹道:我们还能孩子多久?

其实大人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满了十八岁又怎样?孩子就是孩子,就该做孩子该做的事。可每当我把自己最真诚的童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的时候,得到的确实这样的结果。

当我在折纸时,同学们却嘲笑说是小儿科;当我喝酸奶时,会问我几岁了,断奶了没有?当晚上睡不着觉想和妈妈一起睡时,妈妈会说:长这么大还要和妈妈一起睡,不知羞。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想保留的童心吗?大人们总喜欢把任性没收,却不知在无形中他们已经扼杀了自己心底那最后一抹童真。高速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正在一步步吞噬他们的童心,他们早已是体无完肤了。

第5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

一、释义破题。便于议论

通过解释题目的含义,确定题目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自己论述的范围,有利于提高论述的准确性,也可以给下面的议论作基础。如:

(1)“时尚”首先是“时”,它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其次是“尚”,它是一种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气和习惯是社会上一定时期的产物,有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有不好的风气和习惯,这是我们要正确引导和纠正的东西。(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品味时尚》片段)

这段话解释清楚了“时尚”的含义,它的两面性就显现出来了.文章的观点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只要分开论述就可以了。再如:

(2)原点纤尘不染,是纯净的状态。回到原点即回到事物的本初。回到心灵的原点,选择守护生命的本真,让生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这段话先阐释了“原点”和“回到原点”的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准确地确立了论点。

如果是关系类题目,能够弄清楚概念问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对题目或提示语中关键语句的阐释有时不一定要写出来,但这种方法在提高论述的准确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阐释题义。引起下文

文章的开篇对文题的内涵加以剖析、阐释,或明确范围,或辨析概念,或阐发新义,以引起下文。这是阐释法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如:

(1)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2009年考场优秀作文《见证》片段)

(2)诚信如一株梅花,在利益的寒风凄厉中摇曳生姿,令^、叹绝。

诚信如一尊峭壁,在利益的汹浪拍击下亘古坚实,令人敬仰。

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

(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诚信铸造高贵灵魂》片段)

第(1)段文字阐释了“见证”的内涵并明确了范围,引起下文。第(2)段文字运用比喻阐释法阐明了“诚信”因不趋利而“令人叹绝”“令人敬仰”,由此引出“诚信铸造高贵的灵魂”的论点。这种依题写作的方法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论述严谨。

三、阐释收尾,总结升华

文章结尾部分,在上文议论的基础上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词进行阐释,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例如:

(1)“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2003年考场优秀作文《宽容是阳光》片段)

(2)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温润却也尖锐的心态!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不理会世俗的成熟!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一种守住经典,守住永恒,不因岁月淘沙而褪色的坚强!

守得一方明月在,是我们这一代不盲目,不屈从,不流俗,坚信“三千越甲可吞吴”的“90”后的迎战姿态!

(2010年考场优秀作文《守得一方明月在》片段)

第(1)段运用引用阐释法,形象而有哲理地阐释了“宽恕”的内涵;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阐释了“守得一方明月在”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上文内容有总结和升华作用,同时又展示了精彩。

四、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增强议论效果

1.揭示本质法

运用这种方法,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以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文章的深刻性。如:

皎皎月光,我掬一缕最亮的;点点星辉,我摘一颗最美的;灼灼红叶,我采一片最艳的。此时我选择人生的支点――独立。

独立是一种光亮却不耀眼的光辉,一种圆润但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向周围的人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不向周围的人阿谀奉承的清高。它是一种风格,一种自然。(2007年考场优秀作文《我的独立宣言》片段)

作者在第一段的最后提到本文的中心论点“独立”,接着在第二段阐释自己对“独立”的理解,揭示了“独立”的本质内涵,显示出了作者思考的深刻性。

这种写法常常采用“……是……”的句式来表达。

2.事例阐释法

事例阐释法,是借助事例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对题目或论点中的关键语句进行阐释的方法。这种方法让事实说话,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如:

(1)信,乍一品来,无色无味,但这一人一言,在岁月的冲刷下,方显其骨鲠大义。信为何物?商鞅立木于南门,五十金而树立变法之信;尾生抱桥苦等,洪水退去仍坚守桥下树立诺言之信;关云长拒绝上马金下马银树立忠君之信……(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世间信为何物》片段)

(2)找准位置,那是张骞“凿空”的驼铃阵阵,那是苏武牧羊的忠心耿耿,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拔剑击柱,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郑和下西洋的浪花四溅,雄心勃勃。……(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片段)

第(1)段运用多个事例从几个方面阐释“信”,给人以感性的认识;第(2)段连续用六个事例来阐释观点。事实确凿,很有说服力。

3.比喻阐释法

运用比喻阐释法可以把形象和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说理生动形象且富有内涵。例如:

平庸是无尽的沙漠,拒绝是点亮黄沙的绿洲;平庸是无边的沼泽,拒绝是唱响污浊的鸟儿;平庸是缤纷的愁云,拒绝是抹去阴霾的春风。平庸让人堕落,堕落扼杀进步;拒绝平庸,救人于悬崖,挽狂澜于既倒,如此胸怀,如此睿智,如此豪迈,既让人心生感喟,又让人振臂欢呼!(2011年考场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一段作者分别用三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题目中的“平庸”和“拒绝”,顺理成章地表达了拒绝平庸的观点,且增添了文章的哲理美和画面美。

4.引用(或化用)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作者借助诗文佳句、名言警句等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法既能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文学积累,又可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浸透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增强议论效果。如:

(1)君子之乐,是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的高歌;君子之乐,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坦荡;君子之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是君子之乐也。(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问心无愧,君子之乐》片段)

这一段作者先后引用了孟子的文句、于谦和的诗句来阐释自己对“君子之乐”的看法,

然后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这两段话借助诗文,既明白点出了对观点的深刻理解,又显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学积累,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激情昂扬。

5.比较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与被阐释对象内涵不同的事物作比较,来厘清自己的看法。这种阐释法能帮助作者准确把握题目或观点的内涵,显示自己理解的准确性和透彻性。例如:

拒绝平庸不是哗众取宠,那个自己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女,只是对平庸的另一种注解;拒绝平庸不是盲目自大,那个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并挥霍青春的狂妄女,注定只是平庸的附属品;拒绝平庸不是轻视生命,那个在校园里飙车的“欺实马”,自称“我叔是×××”的嚣张男,不是彻彻底底的平庸,又是什么呢?拒绝平庸不是只对着自己“微笑”,而是要向全世界的人开怀大笑,否则只是自找没趣,所有只是“标新立异”,空谈误韶光。(2011年考场优秀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这种阐释法常常用“……不是……”的句式来表达。

五、运用阐释法,确立论点或分论点

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至关重要的,运用阐释法,从“是什么”的角度确立论点或分论点,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例如:

(一)题目:绿色生活

中心论点:诗意、健康、和谐、简洁的生活就是绿色生活

分论点一:绿色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分论点二:绿色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

分论点三:绿色的生活是和谐的生活

分论点四:绿色的生活是简洁的生活

――2010年江苏卷优秀作文《绿色生活》

这篇文章从“是什么”的角度运用阐释法分析了“绿色生活”的内涵,确立了论点和四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论点和分论点都用“……是……”的句式表达。

(二)题目:宽容是一种境界

中心论点:宽容,是一种境界

分论点一:宽容如水(温柔、和气、冷静)

分论点二:宽容似火(用爱和真诚温暖别人的心灵)

分论点三:宽容是诗(诗一般的胸襟和气度、旷达、博爱)

这篇文章运用比喻阐释法确定三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从三个层面揭示了宽容的本质,思路开阔,联想丰富,认识深刻。

(三)题目:肩膀

分论点一:肩膀装载着幸福,肩膀是亲情的牵挂

分论点:肩膀承载着快乐,肩膀是友情的寄托

分论点三:肩膀搭载着甜蜜,肩膀是爱情的相守

第6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今世之人,多以奉行“中庸”之道自诩。即与世俗同流,人云亦云,而其自身便少了一些原则,多了一些铜臭,少了一些坚守,多了一分谄媚。[不列举现象,而为众生画像,笔下功力,已见一斑。]

而我要说,拒绝平庸。

知识分子这个词,起源于西方,原意是指有理想、有学识、为社会奉献、教化他人的一类人。在古代中国,张载有一个准确的概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中西观照,足见其开阔的文化视野。]

但在今天,这个神圣词语有了新的解释。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知识分子被释为:具有高等学识,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人。

如此一来,知识分子这一词似乎变得平庸,泯乎众人了。从孔子、苏格拉底一类的师表、楷模,变成了如今教授、专家之类的“知识分子”。[一词之“异”,一词之“辨”,足显论证睿智,尽得论述风流。]

现今社会的娱乐化,亦使知识分子们愈加平庸,从泛滥地“说三国”“说明清”,再到忙于为“超女”们正名,平庸的知识分子令人茫然。

因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那些20世纪的知识分子们,怀念鲁迅的锋利,怀念章太炎的狂狷,怀念的理想,怀念陈寅恪的执著……[这两段例证,无冗长陈述,只截其要害精髓,凸显出议论文在例证上“概述”的实力,属于“面”上扫描。]

马寅初生于19世纪末,曾是清末留美才子,其在经济学领域上的成就影响至今。他让人倾慕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是他的坚守,他的不甘平庸。20世纪50年代末,年逾古稀的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陈述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然而却遭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抵制,但他没有退缩,屡屡支持自己的观点,为此,老人甚至遭遇批斗和迫害。而面对莫逆之交的的劝导,马寅初发出了“吾爱吾友,但吾更爱真理”的呐喊。[马寅初的例子,概述上有“言”,有“行”,有“思”,因翔实而给力,属于定“点”钻探。]

北岛在诗中曾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看,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马寅初的身影并没有弯曲,他用自己的坚持、自己的不甘平庸刻写了高尚者的墓志铭。[将严肃、严谨的论述化作形象性的诗意描述,非胸有丘壑者不足为之。这就是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这就是议论文的洒脱劲儿。]

第7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一、“审”义探秘

“审”是个会意字,从番。宀表房屋。番表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因此它是个动词,本义是“详究;考察”。如:“审,谓详观其道也。”(《荀子・非相》)“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丘迟《与陈伯之书》)由此引申出“审核,审查,检查核对”的意思,如“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贾谊《过秦论》)类似的意义,常见的词语有“审覆”“审决”“审律”“审音”等。

在某些语境下,“审”又由动词转化为副词,从而引申出“详尽,仔细”的意义,如“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刘开《问说》)类似的意义,常见的词语有“审辨”“审度”“审虑”“审求”“审说”“审详”“审酌”等。

同样的,“审”还可以转化为形容词,如“言审莫过圣人。”(王充《论衡》)类似的,词语有“审练”,这些“审”可以解释为“慎重,小心谨慎”;还如“称言命者,有命审矣。”(王充《论衡》),类似的,词语有“审期”,这些“审”可以解释为“确切”。

当然,“审”还有别的一些义项,但是,我们认为,谈“审题”,抓住这些义项是关键,即:“详究;考察”“审核,审查,检查核对”“详尽,仔细”“慎重,小心谨慎”“确切”。

二、“审题”新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审题”的解释:“动做文章或答题前仔细了解题目的要求。”这个解释告诉我们这样几点:1.不仅做文章要审题,其实回答任何问题,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也都必须审题;2.“审题”是答题之前而不是之中更不是之后应该做的事;3.“审题”要做的工作是“了解题目的要求”,但这个“了解”必须做到“仔细”。4.最后,“审题”是个动词;既然是动词,那就意味着在“审题”这个过程中审题者不是无所事事的,而是应该完成某些动作的。只有这样,“仔细”才可能落实到位。

那么这些“动作”是什么呢?“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规》)尽管这是朱熹就读书做的经验总结,但把它借鉴到“审题”上,我认为还是合适的。当然,对“审题”的要求我认为还应该更严格些,即要加上“手到”这一步,也就是说“审题”有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

所谓“手到”,是要求学生在答题前能动手握笔,在题目特别是题干上圈圈画画切切分分做做标注。不要小看了“圈圈画画切切分分”这一小步,题目题干上哪些该圈哪些该画切在哪里分到何处,为什么要圈要画这一些为什么要切在此处分到彼处以及该怎么圈怎么画如何切如何分,都大有讲究值得重视,因为只有将“手到”这一步做到做好了,“心到”“眼到”“口到”才算落到了实处。否则,“三到”可能还在“九霄云外”跟自己一点不沾边。教学实践一再提醒我们:学生答题之所以似是而非丢三落四甚至答非所问,关键是“审题”“手到”这一步没有到位。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给“审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审题”,就是为了回答好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通过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这些步骤,小心谨慎地仔细而详尽地考察题目,在检查核对的基础上,确切的了解题目的要求。

三、落实“四到”,优化品质

“审题”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分析、认识和理解,唯有透彻地分析、深刻地认识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才能把握题目的要旨,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美地解决问题。正因为它是一项高超的智力活动,因此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优化。“四到”落实的前提是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民主这条路给堵了,真正的审题训练是无法开展起来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民主的。他还谆谆告诫教师道:“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活跃的头脑。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智慧,教师一旦把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思维的火炬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进发出的“深刻”“独到”“新颖”“睿智”等等会大大超出教师的想象,恐怕也是绝大部分教师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的。因此,当课堂教学真正民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够得到优化。反之,课堂上教师耍“聪明”摆“权威”,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就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审题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准确、清晰,在此基础上,再提全面、深刻、迅速等。这些要求无疑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密切相关,这里就不多说了。审题的基本方法应该是动手“圈”“画”“切”“分”。(当然,独词题还必须“增增补补”,这里对此不展开。)“圈”“画”很实在,也容易做到做好。这里结合教学重点谈谈“切”和“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出的是一道命题作文:“拒绝平庸”。虽然说这道题自身比较平庸,但绝不意味着不可以利用它从审题角度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事实上,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就像“水滴石穿”这样的简单、陈旧的试题,有时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优化学生思维的品质。

在和学生一起审这道作文题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落实“心到”――师生一起排除杂念,屏气凝神,准备审题。这一步是为了营造紧张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优化思维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落实“眼到”――师生一起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看题。我甚至建议学生不妨像小朋友一样用手指指着题目的字眼来看。然后落实“口到”――师生一起捧起书本(试卷)、挺起胸膛、亮开嗓子朗读题目。大部分时间我会读得比学生更响亮,学生也愿意顺着我的节奏来读。最后落实“手到”――师生配合共同完成“切”“分”工作,主要由学生根据我提出的教学要求来逐步完成,比如在审这道题时,我就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切”“分”上,切分得尽可能细――越细越深刻。第一刀――把“拒绝平庸”切分成“拒绝5 平庸”――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但要再切第二刀学生就感到为难了:或者没有想到还可以进一步切分,或者知道要再切分但根本无从下手,或者不敢切分。“‘拒绝平庸’和‘品味时尚’结构上不是差不多嘛,怎么还要我切分呀?”学生表露出来的话语暴露了他们思维品质在深刻性全面性上的欠缺。我从旁提示:“拒绝”肯定不能再切分了,“平庸”呢?大胆地把它切分开!终于上黑板的学生勇敢地切下去了这一刀。但是,写满狐疑的脸表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思维还没有全部打开来。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了“平庸”的内涵,审题才算到位,文章才有可能写好。经过讨论,师生终于达成一致:原来“平庸”并不平庸,它除了“庸俗”之外,还包融了“寻常”“平凡”“平淡”等等意义。当“平庸”被切分成“平5 庸”后,我们要拒绝的就只是庸俗;像“寻常”等恐怕你想拒绝都拒绝不了;至于“平淡”“平凡”,不仅不需要拒绝甚至还应该提倡。

为了巩固“切”“分”审题的成果,我们师生又一起对“好奇心”“书生意气”“吉人自有天相”“重视父教刻不容缓”等题进行了训练。当大家将它们分别切分成“好//奇/心”“书//生/意气”“吉人/自有//天///相”“重视//父///教/刻不容缓”后,都有了豁然开朗、豪情满怀之感,个个不亚于武松喝完了十八碗酒就要大踏步奔向景阳冈了。

随后,我请学生就“审题训练”完成课后作业:我对“切分审题”理由、方法与价值的认识。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便构成了事物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横向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侧面,纵向可以分解为深浅不同的层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侧面与层次,才可能把握住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议论才有广度与深度。因此面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你就必须去“分”去“析”,力求切中肯綮,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它们。有学生更这样发感慨道:王安石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认识、分析尚且能既深且广,为了优化我们的思维品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

第8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关键词:设计思维;原创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68-01

设计的实质是什么?在许多从业人士眼里,设计就是某种技巧,甚至把设计简而言之为画图,实则不然。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计算机现今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丰富和提高了设计的表现手段及工作效率,但是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并不能代替人类设计思维。

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设计思维是一种内容极为丰富的心理活动,设计师需要接受社会与时尚元素,融合艺术的理性与哲学思想,逐步培养起属于自我全新的思维方式。

一、拒绝复制,扎实设计的黑白灰

设计的黑白灰,顾名思义,设计的功底。犹如一张好的素描作品要求黑白灰表达完整那般,设计也需要像这样的内涵。素描大师德加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设计亦是一样。设计素描的写生式,特写式,结构式,命题式这四个阶段,各有个的要求,各有的内涵:侧重想象,抓住物体肌理特征,创造等等,设计思维也正如此,良好的设计思维,不外乎一个好的思维模式,而好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来的,大前提是必须有扎实的设计功底,肚子里有货。然后我们开始思考,开始创新,再来设计,这样才不会盲目复制,设计作品中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注入。设计要有功底,且设计思维则要创新,有自己的个性,所以设计思维的好坏显得特别重要。设计思维不仅仅是沿一根线深入下去的,而是有多重因素共同组成,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这些设计基础必不可少,还有逆反的设计思维,发散的设计思维,创新的设计思维的注入也让我们的设计作品“色彩斑斓”。我们的设计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设计基础,更离不开色彩斑斓的设计思维。良好的设计思维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与方法中,存在于我们的不甘于简单复制中。

二、拒绝平庸,远离“快餐设计”

“快餐设计”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那是形容为商业而设计的作品。这也是“盲从”,“现在社会流行什么,什么赚钱,我就设计什么”。这对有些人来说似乎是理所当然,但是盲从便是平庸,最不可取,是设计思维倒退的表现。此时,我们会问:“那要如何在不盲从的情况下将设计作品完美的呈现呢?”毫无疑问,从设计思维的无到有,直至膨胀,甚至是一发不可收拾,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运用自己的头脑风暴。

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省自己,表现自我,有自己的信仰,独到的眼光,不盲从,不骄不浮,把握和权衡每个细节性的问题等都是设计者在设计时应具备的素养。设计作品的优劣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由设计思维的个性及活跃程度来决定的,设计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都是对想象力的图片。就目前现状上看,要使设计做到百分百的原创,绝非易事。无论是设计教育的庞杂无序,设计行业内部的情绪困顿,还是设计师精神上的懒惰和灵感的枯竭,甚至有设计者本身妄自尊大的思想,这些导致了各种相类似的设计产品的频繁出现,这使设计初学者感到迷惑和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多的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重新审视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适时转换思路等。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而是用设计思维做设计。大胆设计,创新设计,拒绝平庸。

第9篇:拒绝平庸作文范文

关键词:媒介文化 审美性 媒介化

媒介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它把世间万物都揽于怀中,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它允许人们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它宽容歧义、纵容消解,它愿意人们热热闹闹吵得不可开交,然后躲在背后偷笑着享受渔翁之利。

一、与现实若即若离

“社会下层在提高物质水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明显地表现为精神不断的媚俗化。精神真正的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走向死亡。”[1]在R尔库塞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们制造了“虚假的需求”,一种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迷失,扭曲了自我的、真实的、自主抉择的需求。人不是真正自由的人,而是被要求自由的人,“现代社会将自由整合进一个压抑性的总体框架,结果便是,生命的贬值和幸福感的并行不悖,物质财富的膨胀和内心世界的畏缩携手并进。”[2]显然,我们都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罩着,我们的想法也被一种无形的思想先入为主地控制着,只是我们毫无察觉而已。

重复单调的现实生活、失意没有未来的现实,让人们对媒介文化上瘾。媒介文化不仅征服了我们的时间,还征服了我们的思想,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与程式。媒介文化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灵魂深处,成为人们逃避沉闷乏味生活的港湾。它在你无聊透顶的时候给你提供消遣和娱乐,尽管这也很无聊;它在你失落消沉时提供愉悦、新奇来代替痛苦和迷失;它既可让人们从时间上逃避,逃入“历史的牧歌”,也可以在空间上逃避,避入“想象的异邦”。生活在媒介文化里,你会感觉日子有滋有味,尽管有时候真实的日子苦不堪言。

媒介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单是好看,还因为唾手可得,它弥漫在你周围,不必费劲就可以享受。方便、快捷、随手可得是媒介文化贴心的表现,如同亲人在你需要时来到你身旁嘘寒问暖。同时,媒介文化有着高超的仿真能力,它用奇妙的混合符号,把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它把人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又轻松愉悦的世界,人们在现实世界里很难得到的东西在媒介文化里若隐若现,人们就不可避免地、狂热地喜欢并依赖着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与现实若即若离、不远不近,有感同身受,也有距离之美,成为有些人逃避现实痛苦的港湾。

二、告别平庸

波特莱尔说过,审美现代性在短暂和永恒的辩证互动中超越了陈腐平凡的世界,进入一个遭遇普遍之美的世界。媒介文化用奇异的想象来对抗单调刻板的现实,用新潮的趣味抵御平庸的欲念,用变化多端而又短暂的美消解一成不变的过去。

媒介文化不甘平庸,因为它依赖着极易过时的时尚,依赖着日新月异的技术,依赖着瞬息万变的市场,还依赖着经济利益的回报。所以,它必定要以新面孔、新姿态、新形式出现,花样迭出地展示它的不同凡响,让受众耳目一新、为之一振是它惯常的伎俩。媒介文化不断地追新求异正与受众的猎奇心理相契合,从而打破了波澜不惊的生活,不时搅动着惯常和平庸的现实世界。

媒介文化拒绝平庸有猎奇的一面,既是媒介自身的猎奇,也是受众的猎奇。但这不是全部,它本身就能远离索然寡味的现实。受众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日复一日的雷同和琐碎,每天都与相同的人打交道、走相同的路、坐同一路公交车,甚至吃一些自己习惯吃的饭菜,重复平淡的生活使人低落、煎熬,且这样的日子遥遥无期,看不到尽头。尽管人们本身并不善于变化和喜欢变化,但内心深处却呼唤着不平庸。

拒绝平庸的媒介文化,总会有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事件,只要选取恰当的角度和不同的表述方法,它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果再糅合加工,或者把“小事”置于更大的社会“大背景”,它的意义和新意在整合中便显现出来。媒介文化已经发展到可以轻车熟路地把旧事新提,赋平淡予新奇、赋粗浅予深度。尤其是臻于成熟的电影和电视,他们往往能在平实浅显中给人出其不意的震撼,让你若有所悟地释然一笑。电视更是绞尽脑汁地推陈出新,或以现场的真实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或以访谈的娓娓道来使受众享受到亲切自然,或就一群人上蹿下跳给受众欢喜热闹的喜庆感,或就正襟危坐谈古论今给受众行云流水之感……媒介总结出了一套从贫瘠中流放溢彩的方法。

媒介文化拒绝平庸的审美特征给这个一成不变的世界安装上了无数的开关,只要轻轻一点世界就亮堂起来、斑斓起来。当然,这无数个开关中,有那么几个是通往猎奇和煽情的。

媒介文化为那些面对杂乱无章又冷酷无情的现实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休憩的场所,媒介文化还不遗余力地制造新奇和震惊去契合受众抵制平庸、期冀生活五彩缤纷的想法。

媒介文化的解放,就是受众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鲍海波.媒介文化的阐释与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