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预科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预科教育论文

第1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一)建立健全班级基本情况(含有家长的具体地址和电话),对经济贫困、心理状况不稳定、人际交往困难等进行大范围排查。通过走访宿舍,建立心理联络员、生活委员和“信息员”等方式了解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做好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二)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第一,对全体新生进校心理健康测评(和学校心理健康协会合作),掌握新生健康状况,建立完备的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重点关注部分学生。第二,围绕“适应环境,快乐成长”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班会形式),举办有关“恋爱心理”、“如何排解心理压力”等心理座谈会和讲座,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重大疾病建档,入学就统计班级中有重大疾病史的学生,做好信息的建立保密工作,做到“早预防有预案”。

二、适应养成教育

(一)学生军训教育第一,学院内务大比拼。辅导员每天检查宿舍卫生,宿舍卫生不合格的全连通报批评;宿管会每周不定期抽查内务,不合格的全团通报批评。第二,组织纪律教育。军训期间对学生严格要求,对晚归、迟到等违反军训要求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第三,选择培养班团干部。深入连队,掌握学生军训情况,组织班团干部选拔大会,为班级队伍建设做好准备。第四,参观校史馆。组织学生参加“光辉岁月”校史展,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光辉历史、发展现状及前景、学科特色、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激发学生的爱校荣校之情。

(二)校纪校规教育从学生入学报到时,就请家长及学生仔细阅读并签订安全自律责任状,让学生充分了解校纪校规,禁止学生酗酒、打架、穿戴宗教服饰、夜不归宿等现象。强化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如实记录在《学生考核谈话记录本》上。凡是对违反学生管理规定,班级考核不合格的学生。采取并坚持学校的管理办法,及时有效的对各种违纪行为进行教育、警示、处分;对于受处分的学生我们采取“三级预警机制”(一般预警、留级预警和退学预警)并给学生及家长下达预警通知书,要求家长填写回执单。违纪学生进入“思想政治学习班”进行纠风教育,合格后方可回原班级正常学习。对每个学生做到关爱不放纵,平等不特殊,严格不苛刻。

(三)基础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以校、班为荣”的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诚信做人”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时代正能量。晚自习19:00开始观看新闻联播了解社会,对比较关注的新闻进行探讨。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入学教育开始,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四个严禁”(严禁任何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校园内传播宗教,严禁在校园内传播宗教,严禁在校园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严禁在校园散发和流传宗教宣传品和印刷品)学习和认知;加强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积极培养和践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安全教育及晚点名制度针对新生刚刚离开父母,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举办安全知识教育,充分强调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运用真实案例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定期到宿舍走访,至少一周交流一次,引导帮助学生尽快度过预科适应期。节假日返校第一个晚自习及每周日晚自习实行晚点名,学生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对未参加晚点名的学生及时与学生及家长联系,确保辅导员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动向。

(五)通过早锻炼坚决落实一日生活制度为巩固军训成果,注重行为养成,培养学生“一早带三早”的学习生活习惯,辅导员带领学生进行早锻炼,并通过早锻炼,带动早餐,早自习,早到教室上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学风建设为夯实学风建设根基,班级制定了四条制度。第一,建立多渠道的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每周汇总全班到课率等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以确保全班到课率不低于95%。第二,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诚信考试教育,以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考试后形成学生成绩分析报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进步。第三,实行“联、帮、带”制度即每个班干联系一个寝室,一个学优生帮助一个学困生,辅导员每班带领一个助理;充分发挥班干的先进性,保证班干、助理和学优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助理、班干和学优生至少一周交流一次,帮助同学适应预科生活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第四,充分发挥班团干的基本职能,组建英语学习小组、汉语角和一帮一小组,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风的养成。

(七)班风建设1.集体荣誉感的建立。班歌的选择和改编,创立一个属于适合自己班级的一个班歌(每天早自习全班先唱一遍班歌再进行晨读)。开展集体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以校为荣、以班级为荣”的意识。(中国传统节日和各民族节日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过节,从而了解各民族的生活风俗……)2.竞争力的建立,组织学生学习评优、素质拓展训练、知识竞答等。3.团结协作的建立,以志愿服务和科技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生、了解红色文化,撰写服务与实践心得体会,班级经常举办志愿服务队相关活动及义务劳动、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红色教育江西特色文化)、敬老院爱心服务等,并与综合素质测评相挂钩,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艺演出,少数民族舞蹈和歌声特让内地人们喜爱)。

三、融入引导教育

(一)学习经验交流会和丰富第二课堂以班委会、团支部为载体,围绕“预科学业规划”、“专业选择方向”、“如何丰富阅历”等开展优秀学长传承系列活动,分别邀请各方面优秀的结业生和两年制学长学姐为新生做演讲,增加学生的学业认同感,从而确立自身的预科学业规划。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第二课堂有助提高学生组织能力、相互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班级利用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例如:每天晚自习三人演讲并对其演讲进行点评,定期书法比赛,歌咏与朗诵比赛和体育比赛,既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班级骨干培训军训结束后,成立班委会以及团支部支委会,制定班级工作守则,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强调学生干部的奉献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行新生班集体文明程度,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促进新生班优良班风的形成。

第2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英语教育 语言文化 对比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作为培养中国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已经有27年的历史了。27年来,北方民族大学预科英语教育已将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民族的1000多名合格毕业生输送到西南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大学、长安大学等多所全国重点大学70余个本科专业学习。同时,还有近4000多名各民族学生在预科经过强化学习、速成培养后,直接直接进入本校本科专业学习,之后投身于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可以说,近27年来,伴随着北方民族大学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的努力,预科英语教育为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北方民族大学预科英语教育的现状

1.1 预科英语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机构设置

预科英语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高校办学的特色之一。预科英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必不可少的预备学习阶段。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加大、加速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

预科英语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短期和强化的教学手段,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德、智、体素质在高中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为学生进入本科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预科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和本校本科各专业培养和输送英语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年级新生。

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在院级的领导下,设置一个英语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讲师2人。学制分为一年制和两年制。一年制民考汉学生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故简称为“民考民班”,两年制民考民学生主要来自新疆,故简称为“民考汉班”。

1.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立和定位

预科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预科英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1984年建校以来,随着预科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逐步确定,学院英语的课程设置上也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鉴于预科英语教育的特殊性,即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及教育发展不平衡,生源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学院确立了预科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986年起,预科有基础多民族一年制四十多人的一个班,先后使用《许国璋英语》老版和新版两种。1992年起,使用国家民委和教委共同组织编写的《英语》老版和新版两种。进入新千年, 国家开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了加快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预科生的质量,对预科课程进行了调整,突出了英语的课时。民考汉一年制班由原来的6学时/周提高到7学时/周。新疆民考民二年制两学年都是6学时/周。2002年起民班使用《大众英语》。2006年起民班使用民委教材,教材整体效果不错,但缺乏光盘和教师用书,以及视听说资料。

课程设置后,我们对各课的教学内容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拓宽,有些已经向本科基础课的内容延伸,使学生感到预科学习不是炒“旧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增添和更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预科英语教育的尺度,才能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和浪费。经过试行,学生反映不错。学生一致认为:到了预科,才开始有时间学习英语,真正培养了自己的英语素养,拓宽了英语学习的知识面,加深了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确实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为自己今后更好地学习英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也认为:预科的英语课很有吸引力,不是就文章讲分析,就写作谈要点,而是加深了对背景文化、作者的人文精神、写作精髓的讲解、讨论和练习,使他们获益匪浅。

我们通过对预科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和座谈了解到:预科生进入本科学习后,普遍感到英语底子薄,词汇量少。对此,从2008级开始,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预科生进校后,根据英语考试成绩实行分级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感到有特色,有吸引力,强化练习和主动参与。预科英语教育属于大学预备阶段的教育层次,它的教学内容的确立和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复杂。因材施教,才是预科英语教育借以存在、发展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

1.3 预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在国家民委和学校领导的关心努力下,一大批适应预科英语教育的教材脱颖而出。我们在教材的编写上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随着课程设置的调整,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目前使用的一些教材在内容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宽和修订。民族预科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一些新的教学理论的创立,使我们一些语言教材也亟待修改和补充。

2.预科英语教育发展前瞻

20年来,已经毕业的预科生当中,已有不少人成为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教授、高层干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2011年,国务院实施再次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加快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必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繁荣,以彻底清除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北方民族大学的预科英语教育也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时机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创造预科英语教育的品牌,以面对兄弟院校的竞争和挑战,再创辉煌,是目前摆在预科全体同仁面前的严峻考验。具体说来应该做到四个优化:

2.1 优化预科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

预科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它介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既不同于大学的教学,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教学。因此,预科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其特殊性。首先,预科英语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现代英语教学理论。没有教学理论,就不会有教学改造。掌握恰当的教学理论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只具有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需要,应补充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如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的交际法等。再次,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注意掌握中西文化的差异点。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注意文化的渗入。英语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从而能够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英语语言。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优化英语教学的重要前提,毕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2 合理编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常言道,十个手指有长短。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预科生,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不齐,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在所难免。为了使英语水平不一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按学生实际水平的高低合理编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预科英语教学过程优化的有效措施。为此,入学后对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结合高考成绩,仿照大学英语课编班方法,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编入同一班级。这样,教师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2.3 优化教学内容

现行的预科英语教材是由国家教委和民委组织编写的分《精读》和《听力训练》两大部分,配有教师用书及磁带。《精读》每课分有课文与练习、语法与练习、阅读与练习、语音练习四大项,《听力训练》既有单音和单词训练,又有短句和短文练习,还配有英语歌曲。这为学生巩固最基础的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这套英语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在一定程度上只反映出面上的共同特点和需求,反映不出各民族地区点上的需求。因此,在符合大纲的统一要求下,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补充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新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要有针对性的介绍文化点、词汇文化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教学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2.4 优化教学方法

在预科英语教学优化的过程中,优化英语教学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的策略。传统的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移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索然。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双边活动过程要求教学方法的优化不只是教师教法的优化,还应有学生学法的优化。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还要组织学生,将其自觉性与积极性组织成符合教学要求的合理程序,起到导演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的优化就是教师导演艺术的优化。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预科学生又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灌注式”或“填鸭式”教学必定不是好方法

第3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高校;预科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相关精神,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尤为重视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改革,其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以下简称‘民理课’)被列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公共必修课。民理课的开设对于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认知能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高校预科学生的基本情况

预科教育是民族高校的一个特殊层次,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和实际水平,采取特殊教育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举办预科教育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落实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而采取的战略措施,体现了国家扶持民族高等教育的政策,为少数民族子女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架起桥梁。

依据教民[2005]5号文件的相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

民族高校预科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预科学生均为少数民族学生。②生源地较为分散,主要为中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③民族成分多。预科学生包括了国内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分,包括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普米族等。④民族文化差异性大。预科学生来自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南方与北方、西南与西北等各地的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上都有较大差异。

上述民族高校预科学生的特点,以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2015级预科生为例,表1中数据显示2015级预科生(共498名)来自新疆、云南、、海南、黑龙江等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新疆预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25.98%,湖北、广西、贵州等省市自治区学生人数也相对较多,生源分布较为分散。

表2中数据显示2015级预科生分属40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预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19.35%,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民族学生人数也相对较多;此外,还包含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如珞巴族、门巴族。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种类众多,生源地地理环境、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差异性非常普遍。

二、民族高校预科开设民理课程具有紧迫性

民族高校预科学生的上述特点,为在预科教育中开设民理课程提出了基本而迫切的要求。民理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核心教学目标,是向学生普及少数民族的一般知识,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各民族共同开创祖国疆域、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共同反抗外来侵略、各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关系等基本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平等观、发展观,自觉形成“四个认同”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成为推进宣传和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新一代。可见,民理课程正是切合了民族预科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需求,在民族高校预科学生中开设民理课程,恰逢其时,十分必要。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于偏远的民族地区,由于民族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差距,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导致预科生很容易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产生民族自卑感,进入民族高校后难以快速适应校园文化生活,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差异造成隔阂、误解,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民理课的开设对于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认同,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建立民族自信,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民理课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数民族预科生通过民理课的学习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现阶段民族工作等内涵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克服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性引起的自卑感,更正对于民族问题的错误认识,消除由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各种矛盾,增强本民族及与其他民族的心理认同。

三、民族高校预科民理课程教学的重点

民族高校预科开设民理课程,其教育教学的重点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

作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归属心理,中华民族认同是我国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心理的升华,是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心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具体体现。民理课教学的主要宗旨即为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核心思想的解读帮助学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第4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科学 量化研究 文献研究 思辨研究 质化研究

教育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教育学学科界限的模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则是教育科学理论建构的根本有效路径。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其分类

如果将教育学科归为社会科学范畴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理应成为教育学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会是教育学科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为教育研究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关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学科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质,使它与人文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可归纳为四大基本类别:量化研究方法(实验法、定量调查法、数理分析和测验等)、质化研究(人类学方法、定性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纯粹的逻辑推理的一种哲学思辨)。虽然,量化研究与文献研究、定性调查法等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具有可积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强调对资料数据的科学收集和有效占有,通过严密可靠的数据资料为寻求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和科学性结论提供必要的事实和依据(当然,量化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和测量所得出的相关数据属于第一手资料,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中的数据则主要来自于文本,属于第二手资料),但由于研究技术、手段、方法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类型。

二、量化研究的广泛使用是教育科学研究日趋成熟精细的标志

广义上的实证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学者张红霞认为,实证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个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复性。而我们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属于狭义上的实证性研究,即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范式,倡导将自然科学实证的精神贯彻于社会现象研究之中,主张从经验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从哲学思辨传统中脱离出来,走科学化、实验化的路径,要求通过科学的验证来发现和陈述事实,提出只有通过实验与观察,在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术蓬勃发展,研究方法日趋精细,并陆续引入教育研究领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态。从西方教育科学的发展历程看,教育科学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其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中各种数据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文献研究、质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教育实践中的众多实然问题给予问答,并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兴起,教育管理科学论成为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主流性理论学派。“教育管理科学论将自身奠基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立场的价值无涉,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描述、解释和预测功能,强调教育科学理论的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强调量化研究,重视测量、数据统计,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偏爱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尽管教育管理科学论在20世纪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观论和价值论的挑战,然而,纵观今天美国和欧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据着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马尔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欧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17种英文高等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后得出结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导的只有三类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分析(37%)、多变量分析(26%)以及访谈(17%),这三种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数的80%之多,即文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分别占据了发表文章的37%、26%和17%。马尔科姆还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像文献评论、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从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看,国内主要教育类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马尔科姆所指的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现象学等思辨类型的研究方法,而关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内容比较单一,比如,调查问卷类文章主题主要集中在学生经验方面,诸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等。有学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载的165篇研究论文中,主要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论文为主,占86.7%,其中思辨类论文达115篇,又占有绝对优势(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运用与效用范围

在教育领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各种关系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同时将事物在某一时刻凝固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在研究过程中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观性,以及具有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征,它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性和趋势性问题的分析、描述、预测及验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马尔科姆对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点的总结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统政策、课程设计、高等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经验等研究层面和主题方面,关于教学质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则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见,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适用于下述研究。(1)适合于宏观研究。即比较适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和教育预测方面的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趋势性的特征预测,通过教育现象的平均情况和抽样总体的代表性,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2)适合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等。(3)适合于课程改革、教育评估和评价、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描述和预测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将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发现和推断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广的特征和模型。(4)能够证实或证伪已形成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论假设。比如,学习心理领域的许多理论就是通过验证或证伪方法发展起来的。

信度和效度是关系到量化研究结论准确和普遍意义的关键性要素,而无论是观察、实验、测量、数据统计,还是用图标和模型说明问题,其设计和研究难度都比较大,对研究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严谨规范的求实精神、较强的演绎归纳分析能力外,还需要对研究问题能够给予合理假设,需要具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如问卷法、实验法)、数字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研究者不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样本或者选题值得进行大样本调查,同时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应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水准。

四、基化研究的优缺点辨析

实际上,教育科学中的量化研究虽然强调事物的“量化”,即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义依然在于寻求一种规律性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强调科学的程序、手段和步骤,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关关系进行调查、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一般来讲,在研究阶段上、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优点。(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义为对数据(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种数字、文字、图象或其他形式的资源)的系统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概括、预测、干预和说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有利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度解决,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各种偏见。如果我们想对大学的教学改革评头论足,必须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教学现状,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这很难通过思辨或文献等方法来完成目的。大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够真实地得以反映。以张红霞、曲铭峰的《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为例,该文章通过对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客观真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情况和影响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其得出的结论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除外)的教学质量问题普遍严重;教学经费不足是质量问题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观中立的研究立场和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由于问卷内容的严谨规范和数据资料的真实可靠,尽管结论令人意外,但却很难否认该结论的真实性。(3)量化研究能够通过清晰易懂的图表、数字或简短的文字说明事实、实质和趋势。比如,马丁·特罗通过相关数字对高等教育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上)和普及化阶段(50%)作出了科学论段,形象说明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数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对研究者的技术性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坚持价值与事实的适度分离。但是,当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种观点时,就有可能产生偏见,这势必会影响结论的真实性。虽然研究者应坚持价值无涉这一原则,但真正将价值与事实分离却很难做到。(2)作为量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手段——问卷调查法,其抽样误差总会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总体效度受到影响。问卷调查和结果往往会受到经费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大多数问卷往往比较浅显,不能深入到引出应答者真实意见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一文为例,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但调查的人群却只有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意向与家庭背景关系、大学生赞成创业或不赞成创业原因、大学生创业知识等问题方面,而有些结论与问题内容不构成必然关系。比如,结论对策中的“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问卷内容无法呼应。(3)基于访谈法的量化研究结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访谈者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发现趋势性的因果规律和相关规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研究者在对复杂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时,不同变量的选择会对结论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如政策等变量因素在实证研究和数据预测中很难得以体现。预测与实际的不符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宏观预测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比如,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预测方面,20世纪90年代相关实证性预测文章对我国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最大胆的预测也没有超出1000万人,而200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过2 700万人。在对教育现象的相关分析中,有些相关分析显得比较牵强,令人难以认同。有时从一项相关研究的结果中获得有关原因和结果的推论是困难的。当变量A和B相关时,研究者不能明确地推断出是A引起B,还是A和B是由第三个变量C引起的。

第5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6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Abstract: Ethn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thnic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national education.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is a special educational policy formula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itself, it also faces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develop healthily, a series of practical measures must be taken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问题;对策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59-03

0 引言

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来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难以进入大学之门,少数民族预科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有较多的机会继续深造。作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巩固都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范围较广,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使预科教育的管理难于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至今,各民族地区的预科教育仍是各自为阵,部分学校没有贯彻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的规定,没有使用规定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民族预科班统编教材,国家没有设置统一的升学考试,这极大限制了预科生跨地区升学,造成预科教育办学效益差的现状;由于预科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经费投人方面要求比普通教育要高,事实却截然相反,这会直接影响到预科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贫困,预科难招老师、留不住老师,这会影响预科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

文章将会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着重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即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高校统一招生时,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在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的前一年或两年接受的一种的过渡性教育。

1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点

1.1 学制方面的特点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分为一年制和两年制。一年制适用于“民考汉”(少数民族考生用汉字参加高考)的学生;两年制适用于“民考民”(少数民族考生使用本民族的文字参加高考)的学生。文章主要探讨“民考汉”这种学制。

1.2 办学模式方面的特点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预科的办学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学院式,预科生预科阶段的学习和正常阶段的学习都在本校完成,即为自己的学校培养预科生;另一种为基地式,预科生预科阶段的学习在一所学校,正常学习的阶段又在另一所学校,即为其他学校培养预科生。

1.3 预科教育的过渡性

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具有两大功能“预”和“补”,这两种功能又决定了预科教育的过渡性,其既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又不同于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既不能管得过严又不能以自学为主。由于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都来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远远要落后与发达地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家庭经济状况差,无法辅助学生的学习,一些家长仍有读书无用的思想,每当农忙时节便让孩子辍学回家帮忙,农忙过后又会学校读书,这些必然导致预科生的基础偏差。这就要求预科教育必须要补习高中的基础知识以缩小与发达地区学生的差距,即“补”。作为进入大学之前的准备阶段,预科教育要帮助学生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的过渡,就必须要有为学生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做准备的功能,即“预”。

1.4 预科教育的复杂性

预科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如藏族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回族和维吾尔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等,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或有抵触的问题,这就要求预科教育必须要因人而异,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另外,预科生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来自同一个族别的学生会使用同一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产生一种较为团结的氛围,如果别人对自己的民族稍有冒犯的话便会“挺身而出”,甚至采取比较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强烈的民族意识很可能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把“个人恩怨”上升为“民族仇恨”。这些就要求预科教育要在在充分尊重的条件下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把学生培养成从基础教育、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合格的“准大学生”,与此同时,重要的的是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培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素养。

1.5 预科教育的特殊性

预科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特殊性,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预科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预科生的学习、生活和预科教育工作等方面。首先,在预科这个大集体中各民族同学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及,在预科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这一特殊性;其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差,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理解其与其他民族同学交际能力差的特殊性;第三,预科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但又高矮不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特殊性;第四,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对饮食有特殊的要求,办学高校应尊重这分同学的风俗习惯和,开设相应的清真食堂。

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都处于山区或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和贫困。而这种落后与贫困又致使教育的落后,加之,大多数少数民族家庭对教育不太重视,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接受的教育水平差距扩大化。如不想法补救,差距便会不断增大,形成恶性循环。少数民族预科便为此而生,目前这种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部分预科学校脱离国家的宏观指导,办学效益较差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范围广阔,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60%以上,各民族地区之间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民族文化千差万别。各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程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差距,且各自为政。《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规定:“汉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思想政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使用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民族预科班统编教材。”,而部分学校没有使用规定教材,有用自己学校编写的教材的、有用教育部2007年启用的统编教材的,甚至有用1995年版的教材;没有全国统一的升学考试,有的是一个学校自行编写试卷组织考试、有的是几校联考。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预科生的跨地区升学。由此可见预科教育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办学效益的低下。

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效益指,“产生满足社会需求的、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办学成果(预科生的培养、科研成果)[1]”,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单位成果的投入,以实现人、财、物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承担预科教育的高校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力。

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与之不相称的是,对预科教育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却十分有限。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提高预科教育的办学效益十分必要。从教育投入的角度来讲,投入的人、财、物资源数量越多、质量越高,预科教育的质量就会越好,办学效益也会有所提高。就教育投入这点来讲预科教育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重点高校认为,学校应该向更高端的方向发展,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办研究生学院,而不应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浪费于预科教育;基地式培养方式的基地学校认为,不是给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不会想方设法的办好预科教育,导致学校对预科教育不够重视、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办学效益。

2.2 经费少,办学条件难,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从理论上来讲,由于预科教育具有特殊性、复杂性等特点,经费投入应高于本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但在实际上预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本科教育投入的经费比相差甚远。而正是由于预科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高校中得不到重视,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状况,其办学条件也不能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得到同步的改善,这将直接影响到预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由于预科教育的特点和在高校中的地位,使预科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质量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有人认为预科教育的层次较低且复杂不愿从事预科教育的工作,从而很难招到合适的教育工作者;其次,有的院校预科教育的教师的讲课薪酬偏低,并且比其他高等院校教师肩负的责任要重大,导致预科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为普遍;第三,从事预科教育的教师在学术水平、学术研究、论著的写作等方面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晋评职称成了一大难题,这造成了预科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的不平等。第四,由于预科教育只有给高校输送合格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功能,劳而无功,长期以来福利、待遇得不到改善,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2.3 预科教育中的“预”、“补”之争

预科教育有两大功能“预”和“补”,从理论上来讲,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并非如此,每位老师在教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补高中知识”还是“预大学知识”,由于预科班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造成教学老师在“预”和“补”之间徘徊。如果选择“补”则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不公平,如选择“预”成绩较差的学生又会学不会,若两者兼顾又“预”又“补”则时间不够用导致既没有补好高中的知识有没有预好大学的知识。最终,只能二选一。

3 对策分析

第7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制度化的大学预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后才出现的。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谕令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复校之事。张百熙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构思,于2月13日上《奏办京师大学堂疏》,详细阐述了其关于复办京师大学堂的构想。他指出西国学制多按照由蒙学-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进阶顺序,以中国实际情况而言,小学堂即县学堂,中学堂即府学堂,高等学堂即省学堂。虽然清政府谕令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已逾几年,但至20世纪初年确实开办的学堂“尚无几处”。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在复校之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无应入肄业之学生”。考虑到开办中小学堂,再培养出合格毕业生尚需多年,而京师大学堂又复校在即,张百熙遂提出一条权宜之计:“惟有暂且不设专门,先立一高等学校,功课略仿日本之意,以此项学校造就学生,为大学之预备科。”①由张百熙的奏疏可见:第一,大学预(备)科的设立是为了解决京师大学堂生源问题而采用的通融办法;第二,大学预(备)科的设置源自对日本学制的模仿。归根到底,中国近代大学预科得以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学无法为大学提供合格的、充足的生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未能形成有效衔接。

 

伴随着近代三级学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沟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自18世纪始,就重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中等教育,逐步发展高等教育,致力于形成前后接续、循序递升的三级学校制度。中国直至19世纪中叶,才被迫打开国门,中国传统教育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下缓慢地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学习西方,建立三级学校制度是近代中国教育迈向现代的重要一步。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专门学校,包括语言学堂、军事技术学堂、实业学堂等“此期设学之宗旨,专注重实用。盖其动机源于对外,故外国语及海陆军得此期教育之主要,无学制系统之足言。”②这一时期的学校制度尚无前后接续的体系可言,可称其为‘‘一段制”。1895年,时任津海关道的盛宣怀创设天津中西学堂,据该学堂章程所载,学堂分设头等、二等学堂,二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小学堂,头等学堂即外国所谓大学堂,均四年毕业。规定二等学堂‘‘招收十三岁至十五岁的学生,按其年岁,考其读过《四书》,并通一二经,文理通顺者,酌量收录。”③从其招生要求看,二等学堂并不是外国所谓小学堂,而相当于外国所谓中学堂,成文的二级学制形成。

 

发展至三级学制,经历的时间较短,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请推广学校,主张分设府州县学、省学、京师大学,各以三年为期。总理衙门奉上谕议奏,赞同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要求各省通行遵办。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于上海,此学分为师范、外、中、上四院,外院即日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院,中院即二等学堂,上院即头等学堂,各以四年为期,成文的三级学制遂以确定。1898年7月,光绪帝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入堂肄业者由中学小学以次而升……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④由小学至中学再至高等学的三级学校制度基本明确。

 

19世纪末,相互衔接的“三级学制”已见于治令,但从全国情况看,各级学校尚处于蹒跚学步的初级发展阶段,未及考虑各级学校教育的有效沟通。1902年8月15日《钦定学堂章程》颁布,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前后接续的三阶段学校系统,其中,“中学堂之设,使诸生于高等小学卒业后而加深其程度,增设其科目,俾肆力于普通学之高深者,为高等专门之始基。……修业四年。”⑤大学堂分三段,为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设于省会的大学预备科则称高等学堂“高等学堂之设,使学生于中学卒业后欲入大学分科者,先于高等学堂修业三年,再行送入大学肄业。”⑥“壬寅学制”因本身的不足,再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未能付诸实行,一年后“癸卯学制”正式颁行,此学制基本延续了前者对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的设置,在具体规定上更为完备、严谨“设普通中学堂,令高等小学毕业者入焉,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立增多,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学习年数以五年为限。”⑦‘‘设高等学堂,令普通中学堂毕业愿求深造者入焉;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以各学皆有专长为成效。三年毕业。”⑧“设大学堂,令高等学堂毕业者入焉;并于此学堂内设通儒院(外国名大学院,即设在大学堂内)令大学堂毕业者入焉。……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堂,为教授各科学理法,俾将来可施诸实用之所。”⑨清末学制明确了制度化的三级学制体系,确立了大学预(备)科为下联中学堂、上继大学堂的桥梁,全国各级教育遂以此为据,发展起来。

 

1909年,全国中学堂数增至460所,中学生数40468名。不同省份发展差异较大,发展相对较好的省份有四川、湖南、直隶、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中学堂数均超过20所,其中,四川省为最,共设立中学堂51所,学生数5828名,偏远及内陆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贵州、新疆等发展迟缓,如黑龙江、新疆两省,全省只设立一所中学堂,学生数不过百人。⑩同一时期,全国大学预科(时称高等学堂)亦开始起步,至1909年,全国18个省设立了24所高等学堂,学生数4127名,其中京师、江苏、陕西、河南四省不只设立了一所。®学制颁行后,全国范围内中学堂、高等学堂数量均有增长,然而“学堂名目,虽有等级之可分,学生程度,几无高下之可别。”

 

首先“已有渐入专门之意”的高等学堂在课程设置上与中学堂并无明显差异。现将《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课目列表如下:

 

通过对比高等学堂与中学堂的科目表,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科目设置基本相同,作为大学预科的高等学堂,并没有突出“预”的科目设置,即大学专业教育,而是更侧重于中学普通基础科目的学习,在对应不同大学科别的科目选择上略有调整。

 

其次,高等学堂实际办学程度并未达到高等教育的水准。前文提到,高等学堂的开设原为一时权宜之计,可因当时教育实在不敷其用,为此,高等学堂内仍有变通考选之法,如因中学堂数有限,合格中学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只得招考未经中学堂毕业之学生;因生源不合格,已为大学预科的高等学堂只得再设预科,当时不少高等学堂设立正斋、备斋或正班、备班等,就是在高等学堂内再分设预科、正科。此一做法虽可暂缓高等学堂生源不足、教育程度不合格的困境,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若放任此法“下级学堂永无毕业之人,越级躐升高等课程更多迁就之初,英敏子弟无由深造,普通教育无由振兴,贻误后生,妨碍学务。”瑣不仅不利于中学堂、高等学堂的各自发展,而且促使各级学校形成前后接续、逐级递升的联系的动力也不复存在。1907年,学部在对直隶高等学堂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其教科程度太浅,且授课迟缓,大约一年可授毕之课,往往有延至备期而未已。……推原成绩不佳之故,一由于教员未尽合程度,一缘学生无普通学之素养,而管理员又履经易人,致有此现象。”瑏并据此建议将四年本科学生改为预科毕业生,自第二年再入本科,并重定教科目,加深程度。此种情况并非一例,1908年5月9日,新疆巡抚联魁上奏,称新疆省城高等学堂教科程度低,人数亦少,“类于中学堂,应即改为中学堂。”+1908年8月16日,学部奏议四川高等学堂学生奖励案,认为其甲、乙两班毕业学生“悉与中学毕业程度相符”。

 

为救此弊,学部于1908年奏准《各项学堂招考限制章程》,杜绝先前变通招考之例,规定“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应考选中学堂毕业学生及与中学堂程度相等之学堂毕业学生升入肄业。自戊申年六月为始,不准招考未经各中等学堂毕业之学生,并不得于高等学堂再设预科及正斋、备斋、正班、备班各项名目。”瑧直至1910年9月5日,学部仍致电各省提学司,要求“高等学堂必中学毕业方准考入,……各省必应遵守,遇有京外高等各学堂招生时,不准令中学堂未经毕业学生变通投考,致多妨碍。”+由此可见,民国之前,高等学堂一直存在着办学程度不高、未能与中学堂形成层级递升关系的问题。

 

民国初立,清末学制被提上改革日程。在临时学校令以维持学务之后,教育界展开了对民初学制的讨论。最初争论的是以何国学制为蓝本,教育部中留学英、美、法、德、俄、日者都有,在译出各国学制条文后,发现除日本学制外,多与我国实情不相容,为此,仍选定日本学制为借鉴基础。接着是确立学校系统。教育部召开临时委员会讨论学校系统,经三稿得以成型:第一稿提出三种学制案,一为四级制,由初等小学(四年)升入高等小学(四年)升入中学(五年)升入大学(六年,含预科三年);二为五级制,由初等小学(四年)升入高等小学(四年)升入中学(四年)升入高等学校(三年)升入大学(三年);三为三级制,由小学(五年)升入中学(七年)升入大学(六年,含预科三年)。第二稿的四级制综合了前一稿的内容,由初等小学(四年)升入高等小学(四年)升入中学(四年)升入大学(五年,含预科二年)。第三稿在前者的基础上调整了修业年限,由初等小学(四年)升入高等小学(三年)升入中学(四年)升入大学(六年,含预科三年)。

 

对大学预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预科是否设立,设于何处。清末设立的高等学堂仿自日本,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后弊端日显,其一在于“名”实为大学预科却名高等学堂,使一些并无入大学志愿者贸然入学,致其毕业不入大学,实不符高等学堂的办学初衷;其二在于“实”各省均设立高等学堂,但程度差异较大,毕业后同入大学,学力参差不齐,不利于大学教育实施。此外,受不同省份财力所限,分设于各地的高等学堂不能完全开设大学应备之预科科目,致使学生志有余而科目不足。有鉴于此,废止分设各省高等学堂的声音渐喧于学界。但是,当时全国中学程度实在不甚理想,无法与大学前后相贯,因此,大学预科仍需设立,并将高等学堂之名废除,正名大学预科且附设于大学。第二,大学预科修业年限。第二稿建议将三年改为二年,认为加之中学四年,已足为大学准备。第三稿讨论仍定为三年,认为中等以上教育,立足专精,志在大成,不妨稍稍放宽修业年限,而以‘‘稍求智识”为目标的普通教育,修业年限可适当缩短。尤其是侧重外国语教学的大学预科,在中等教育尚未普及之际,二年要求修毕一、二国文字,且与大学专门课程相衔接,则必困苦难成。为此,高等小学缩减修业期一年,大学预科增多一年,更为合宜。会议讨论确定之学校系统与此后二年陆续颁布之各种学校令,综合形成一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此学制规定取消各省设立之高等学堂,改称大学预科并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修业年限为三年,并规定预科分三部:第一部为志愿入文科、法科、商科者设立,第二部为志愿入理科、工科、农科并医科之药学门者设立,第三部为志愿入医科之医学门者设立。

 

与清末学制相比“壬子癸丑学制”在大学预科课程设置上摒弃了人伦道德、经学大义等传统经学教育内容,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内容为重,其中外国语、国文、数学为三部通习课程。此外,针对不同科别具体学门,课程略有调整、添加。总体而言,此阶段的预科课程仍以普通基础课程为主,大学专注的专业教育则较少涉及,大学预备教育性质不及中学补习性质突出。

 

“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并没有终止教育界对大学预科的诸多质疑,关于大学预科的存废及年限问题的争论很快揭开了第二轮序幕。周春岳和蔡元培是进入这场辩论的第一组选手。1917年,周春岳发表《大学改制之商榷》,申明废止预科的观点。首先,批评了学制系统改革限于局部的做法。他认为大学教育以中学教育为根柢,而四年的中学教育太过薄弱,当局明知其弊却不思修正全体学校系统,改良中学,反而以大学设预科为补救之法实为缘木求鱼。其次,对大学而言,“别设预科,多一番设备,即增一重负担。……以一大学专注心力于大学专门教育,犹虞不及,今复委以预备学科,以分其力,不亦大违分功之原则乎?而此外经费之增加,与夫学生多数收容之种种实际上困难问题,犹其次也。”

 

®为此,他提出废止大学预科、加长中学年限的主张“中学年限至少应当六年。俾普通学科,根柢深厚,可以进受大学教育。……大学尽可不设预科,而竭全力以从事于高等专门学术之发达。”瑐中学年限的延长又可采取二种途径:第一,现有四年制中学维持不变,此外设一六年制中学,前者实施普通中学教育,后者则提高程度与大学连接;第二,维持四年制中学,增设两年补习科,以便有志于入大学的学生学习。蔡元培随即撰写《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首先就周春岳关于欧洲各国无大学预科、中学年限长的言论加以说明,指出欧洲各国中学含高等普通学与高等专门教育的预备两种作用,故年限较长,我国及日本制,中学偏重高等普通学,故年限较短,且须于大学特设预科,二者各有所长。其次,他认为针对时下中学教育的状况,于大学内附设预科是必要的,原因在于:第一,一国内中学数量多于大学,入中学学习者不一定都入大学,将大学预科课程编入中学,对于不入大学的中学生是不必要的;第二,我国各地中学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即使编入大学预科课程,毕业后也不能保证直入大学,这样一来反不如设一预科更为合适;第三,比较大学附设预科和中学延长年限所需经费,于大学附设预科更为可行。

第8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46-02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部分,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接受基础教育程度不同所采取的特殊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在高等院校进行本科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制度。[1]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数学教学为基础进行探讨如何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我校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预科学生生源分布广(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重庆、新疆、云南、内蒙等省市),民族成分较多(主要包含土家族、苗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近三十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地域差异,导致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比较低、学习习惯不好、各民族学生生活习俗差异大,部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低等。这些都加大了民族预科教学与管理的难度。数学是民族预科阶段重要课程之一,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必要性。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客观性、理智性、严密性、进取性、实践性、基础性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特点

(一)隐蔽性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其德育内容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所以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隐蔽性。此教育并非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不容易被人察觉的渗透到数学教学内容之中的教育。此教育不能大张旗鼓地进行,而要在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将思想、观点、精神、品质等思想品德内容有意识地扩散、冲击、传递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能毫无目的地进行,一定要紧扣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渗透德育的意识,努力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住渗透德育教育的每个环节,方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迟效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迟效性,它不能立即获得显著的效果。作为民族预科数学教师需要应用数学学科本身特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德育教育。

(三)整体性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整体性,从智力方面讲,它可以提高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德育方面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精神,审美能力等。

(四)制约性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受很多因素限制,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等。它必须依附于教学内容,数学教材是德育教育的主题,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找到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让德育教育融入到智力教育中。

三、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是在数量和空间上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反应。其客观性、统一性、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民族预科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数学教师需要努力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紧扣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比如,民族预科下学期讲导数和极限的概念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可以借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导数和极限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导数和极限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导数和极限的概念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导数和极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所有的数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每个数系的产生都是为了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促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民族预科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一些伟大的数学家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在民族预科上期讲复数、行列式和解线性方程组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典名著《九章算术》。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这些真实典型的史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热情。

(三)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古希腊伟大数学家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并不枯燥,因为其蕴含着许多美的元素,数学中的美主要表现在和谐、统一、对称、简单等方面。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描述,都体现出知识的准确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简洁性等。数学理论、数学方法以及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渗透出和谐统一之美。对称美是和谐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体现的是审美对象形态或结构的均衡性、匀称性。民族预科数学内容中也蕴藏着许多对称美。例如,在民族预科第一学期讲在复数集中求解是系数一元n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其虚数根是成对出现,并且关于虚轴对称。进而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对称美。这样的对称美在民族预科数学中还有很多,如共轭复数、共轭根式、对称多项式、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法则、反对称矩阵、对称矩阵等。这些美的因素都可以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理性的美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美感,对学生们进行美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理性知识的审美能力,为他们今后创造出更多的美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思想品质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结合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十分必要的。首先,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导致解决数学问题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在做练习或者做题过程中体验挫折和失败,从而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其次,数学中的每个定理、结论的得出,都必须要经过严密的推理、反复的论证,需要一种事实求是,言必有据的精神,由此培养了学生处理对待问题正直讲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再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养成了爱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众所周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各个领域都有应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例如,数学在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方面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这方面问题为实例,学生在思考应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无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

四、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的原则

由于民族预科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以及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其德育内容都蕴含在数学教学内容之中。因此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教师应尽量避免说教,说套话、空话,更不能让学生感觉把数学课变成了思政课,否则将失去了民族预科数学课的本质特征。

(二)可接受原则

德育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接受原则实质是体现了教育的价值与效应。因此,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选择切合实际的、学生能接受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由于我校民族预科学生存在民族和地域差异,导致数学基础、思想品德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状况复杂,所以我校进行分不同层次进行德育教育。

(三)鼓励原则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鼓励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转化后进生中具有明显效果。事实证明,教师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是十分有利的。在民族预科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充分了解、对学生充满信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对学生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要回避,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宽容对待学生。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将德育教育融入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内容之中,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对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预科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预科生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一、新疆高校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预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加强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稳定、健康、良好的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去向积极、务实。但是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1]。预科教育以汉语教育为主,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如何做好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预科教育为期一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五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预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应实现政治思想与汉语水平共同达标的培养目标。对预科生进行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对于维护新疆地区稳定,增强斗争的成效意义重大。通过加强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预科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各族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从而使预科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筑牢思想防线。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既是维护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条件和保障,又完全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加强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深刻地向我们揭示了现今新疆高校包括预科生在内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全新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新疆高校在新疆稳定乃至祖国统一的大局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我们要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为工作目标,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疆高校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阶段的教育是一个特殊阶段的教育。进入预科阶段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同,文化基础不同[2]。长期以来,新疆高校把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作为预科阶段的主要教育任务。而预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一,预科阶段缺乏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虽然各个高校以新生入学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进行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预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是,预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内容没有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

第二,对预科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待M一步增强。

各个高校对预科生以专题讲座、入学教育及党课、团课等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讲座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脱离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需求。

第三,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欠佳。

预科生进入大学之后,已经是该校注册大学生。因此,应及时进行入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预科阶段的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学习环境的不适应、情感问题无法处理和宿舍生活的不适应时容易产生问题,如果不及时给予引导和解决,则会引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预科阶段学习基础、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出现的失落感等问题,对预科生身心、学习和生活带来某种不良后果。

第四,教育的效果欠佳。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不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的同时,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的“进头脑”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要实现“真学、真信、真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形成相关的认知结构,而且要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行为,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认知上服从、情感上同化上升为倾向上的内化和实践上外化,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难题。

三、做好新疆高校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结合预科生的思想需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教育目的的特殊性,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等同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单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预科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学习汉语。因此,应结合高校预科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汉语学习辅助读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讲话为主要内容,编写符合新疆高校预科生思政教育的汉语读本。在汉语课程当中,适当加入有关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新疆三史、马克思主义“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使汉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辅材料相结合,做到马列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内容的专题讲座。解决、解答预科生的思想困惑,积极帮助预科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加强对预科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预科生对国家、公民身份及国家法律的高度认同感,从而使预科生能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国家安全和和社会长治久安筑牢思想防线。

2.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多种途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往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来进行。根据预科生的学习内容,学生人数、教学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做好预科生汉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思政教师与语言教师协同配合,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针对预科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专题讲座、讨论等形式,摒弃空洞的说教,使预科大学生交流思想,明辨是非,增强其时代感、新鲜感、真实感。

3.加强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预科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提高汉语水平。这一阶段一些预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欠佳,学习动力不足等一些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做好预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预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预科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帮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切实解决预科生面临的各类心理问题,帮助预科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4.做好预科生思政教育与其他阶段的衔接

预科教育阶段任务完成,进入下阶段学习时,高校要全面掌握预科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衔接到位。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预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增强实效性。

5.形成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积极参与预科生的社团活动、党团活动,协助对于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能讲会讲敢讲的学生骨干,形成良好的氛围。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