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精选(九篇)

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

第1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教学重点;新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建筑中的新技术、新型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要求不断发展,现如今,所建造的钢结构建筑以及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因此,建筑行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亟需一批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作为土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院校师生的重视,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建筑人才。

一、建筑工程施工教学的重点

理论知识的获取

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一般情况下都为建筑施工实践的总结,因此,课程的内容也大多数为建筑施工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工艺流程,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建筑工程施工不仅涉及了工程测量、工程管理等方面课程,而且还涉及了力学、材料等等课程,而且生产实践过程中还要求具有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综合性较强而且挂肚较大,因此,对学生们具备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的理论知识的要求也相对来说较高,只有学生们能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很好的应用这些知识,进而解决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促进施工实习的顺利进行。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实习,使得学生们通过工程实践能够更加自主并且独立的去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的结合,使得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加加深对建筑工程理论的理解,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也十分有利于学生们毕业后的就业。

二、建筑工程施工新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式教学理念的实施

近年来,国家所推出的重大的人才工程实施之一便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其强调各大院校应该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强化保护措施,从而培养以及造就一批新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高水平的科学专家以及工程师等等,使得学校能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示范基地。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进应该符合社会乃至用人单位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从而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学生能够在当今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培养。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应该一发扬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为目的,培养新型的能够一边搞施工、一般搞管理、一边搞造价的人才。应该在一课程较强的工程实践性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手段以及方法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改革。

改进教学内容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一定要坚持遵循认识发展的规律,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特色,确定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计划,对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以新的教学模式引导课程内容的设置,并且应该将此课程与其它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连接,同时突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综合归纳,要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注重此课程教学中的由浅入深。在认识实习阶段,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实际施工场地,从而培养学生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们对此课程的兴趣。而在理论学习阶段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施工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的充分了解,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而在生产实习阶段则应该通过各种实习方式使得学生们能够亲历工程,广泛参与到工程实践,使得学生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可以由理论上升到实践,产生质的飞跃。

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们提供各种结构施工相关的资料以及一些关于施工安全与管理的学习资料以及一些自主学习的工具和相关的辅助资料,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们应该重视教会学生们获取一些相关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用已知的知识来对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进而达到自学的能力,教师们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注重在生产实习中开展公开答辩,从而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应该在传统的试卷考核基础上,对一些综合体开展答辩、讨论以及论文撰写等形式的活动,从多方面来对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

多种教学手段共同作用

将案例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进行完美结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工程施工场地的案例录像进行播放,使得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得施工现场能够得到再现,并且对学生们提出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并且利用多媒体中的动画以及图片工程构建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演示,以期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们应当将课程讲解以及课程试验进行穿插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们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的了解。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全国各大院校也开始更加的重视对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学校应该在了解建筑工程施工教学重点的基础上,不断的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深化改革教学内容,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推动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建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由丽雯,张锡宽,李苏峰等,建筑施工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改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5).

[2]李建峰,张艳,袁卫宁等,土木工程施工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

第2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Abstract: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help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 scientific view of architecture, including construction view, humanism view and ecology view,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a comple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use innovative design think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and take up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建筑观;建筑学教育;社会责任

Key words: architecture view;architecture educ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91-03

0 引言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的,集社会适用性、工程技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建筑学科的内涵丰富多元,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建筑师应承担起城市建设这一重要的社会责任。现代建筑教育家格罗皮厄斯提出:“建筑师作为一个协调者,其工作是统一各种与建筑物相关的形式、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我相信,新的建筑学将驾驭一个比如今单体建筑物更加综合的范围;我们将逐步地把个别的技术进步结合到一个更为宽广、更为深远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概念中去。”[1]如今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市场化经济、城市化进程、能源、生态、人居环境与公共空间等诸多问题相继涌现,迫切需要建筑师从建筑学科领域针对这些问题探索解决之道。层出不穷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给建筑学及其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建立起多元、开放与整合的建筑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对于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建筑观。因为正确的观念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在学习中不断修正方向时的指针,能使学生具有深厚知识、广阔视野,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担当建设重任的建筑师。

1 建造观

建筑师思考、设计是为了创造具有优良品质的建筑空间,而建筑空间需要通过建造的过程来实现。现代城市建设是由设计与建造构成的社会创造性活动。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认为设计与建造是建筑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密切联系。建筑物的建成耗费大量的资金、材料、能源与劳动力,是复杂的社会生产活动。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量是庞大的。因此我们希望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建筑活动是有序高效、节能与可持续的,最终能产生高社会效益的建筑产品。在我国,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非常重要。由于建筑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对从事建筑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建筑师是城市的设计师,是建筑这一社会产品的建造者中的一员。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师不应忽略建筑生产的建造过程,或者把自己定位为建筑绘图员或艺术家,而是应以更实际、更广阔的视野来定位自己的社会责任。

建筑创作建立在建造的技术可能与经济合理的基础之上。历史上人们总是会使用当时可资利用的科学技术来创造建筑。长城、金字塔、万神庙等的建造无不说明这一规律。前人在利用材料建造起建筑物的过程中探索各种结构形式、构筑方式,无数次的试验才得以建成恢宏的建筑。不断历经修正,发展形成完善的构筑技术,精湛的建造技艺与建筑科学理论体系,成为今日庞大城市群得以实现的基石。弗莱姆普顿曾在《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指出:“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致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在很多方面也是终点。[2]”

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造观的培养很重要。培养建造观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建筑的本体内涵。以建造观为基准点,衡量建筑、城市设计的意义价值与持续发展潜力,能使学生具备科学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广阔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的素质能力。

建筑师对建筑复杂造型和结构的把握基于对建筑建造相关的材料性质、加工过程、技术和机械的了解。近年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有了建造教学的实验探索。在建造教学中,学生通过直接利用材料进行建造活动来获得建筑与建造的体验。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课程设计题目是探索“墙”的概念。设计组由5-6名学生组成,要求利用建筑材料实际建造一面墙来探讨“墙”的形式。学生对材料、加工、节点连接方式与造价进行调研、分析。经过试验选择、性能测试和制作装配,完成“墙”的建造。“墙的建造”教学所模拟的是建筑设计与实际建造的过程。学生实践了“建造”,对建筑的工程技术、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等有切身的体会,在建筑观的建立上会更全面科学。

在建筑设计常规教学过程中上也应注重培养“建造”的设计方法。改变以往仅仅是“动手画图”的学习方式,增加“动手制作”的环节。例如制作工作模型、大比例模型、仿真模型、节点模型等。从以思考为主导的“静态”的学习方式发展为制作与思考的“动静结合”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很有益处的。草图与模型制作为设计构思的载体,多向的空间思维训练替代了单向的设计思维训练。草图是设计的推演,模型是设计的模拟建造实现,两者互为依托,推动了设计构思的展开。这对于学生强化思维、丰富设计手法,具备广阔的专业知识和视角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地体验“建造”过程,对建筑的材料逻辑、力学逻辑、构造逻辑及其建造组织管理有了实际的感悟和理解。以此为基础促进材料、力学、构造、建筑经济和工程管理等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建造教学并非技术决定论,而不考虑建筑设计的其它诸如形式、美学等因素。建造教学使建筑设计学习处于“技术背景”之中,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理性、科学地认识理解建筑,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2 人文观

建筑是在一定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构筑物。建筑服务于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筑学学科丰富的内涵来源于建筑以人为本,尊重关怀人的属性。建筑学研究建筑及其环境,总结人类的建筑经验和规律,指导建筑设计实践,构建理想人居环境。“人文”泛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教育注重学生的哲学思想和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意义,重视审美素质培养。“以人为本”的建筑学教育需要我们建立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与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建筑学学科服务于社会发展,其内涵由建筑物质空间延伸至经济、文化、环境、景观、生态等领域,由工程技术扩展至多学科的融合。未来建筑师需要了解城市的文化历史渊源,认识社会、城市的发展规律及城市建筑空间的的人文价值与意义,创造可持续的、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

2.1 设定以人文为背景的专业教育目标

注重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其认识建筑的社会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对于培养有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的建筑师非常重要。在建筑学教育中,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有深厚的人文学科基础,理解掌握丰富的建筑历史信息和现代建筑思想理论,培养其人文精神,以此引导学生领悟建筑学的本体内涵,领悟建筑、社会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正确的建筑观,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判断力、能运用丰富创造力解决城市问题的建筑师。

设定了以人文为背景的建筑学专业教育目标,需要在教学体系、教学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2.2 教学体系中人文课程内容的设置

①在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建筑学人文教育的的主要课程。不过在很长一段时期,这一课程是设计课的补充内容。学习建筑历史与理论应培养学生科学的建筑历史观与价值观。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应涵盖建筑起源、发展及建筑各时期的历史脉络、重要的典型案例和事件。讲解与建筑发展相关的宏观历史背景,建立起建筑与文化、文明发展史的联系,将建筑作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领域中的有机部分,引导学生探索建筑的历史、社会意义与作用。

在建筑理论教学中,讲解建筑的思潮、理论与建筑现象,关注建筑理论对于设计概念主题、设计创作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建筑空间的社会、心理涵义,理解建筑空间对人们的意识、行为、生活方式、环境的影响;掌握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如何综合运用方法、经验、感悟,辩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表达设计主题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发现建筑生成发展的规律,总结建筑的得与失;认识到建筑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是历史长河中文明的载体。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使未来的设计师能够更理性地认识建筑内涵,运用更科学的设计方法进行创造、建设。

②建筑学专业的人文教育,需要与设计课程相结合。学生学习了历史与理论,了解了现代城市建筑的现状,就应逐步学会思考分析当今建筑学面临的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探索寻求解决方案。在设计课中以专题的形式指导学生探讨建筑热点问题,例如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元素的传承更新,旧城改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立体化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利用,人口结构与人居环境的优化等。在调查研究、思考、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更深地领悟建筑的现实意义,会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和原则的重要性。

2.3 注重独立的理性思考、实践性的认知模式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探讨理论问题、进行设计构思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分析、思考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思考研究、构思创造方法的发展,而不仅是知识信息的积累。提供给学生阅读、浏览丰富的资料、书籍。通过收集、查阅、整理分析和思考总结,学生会扩展知识面,形成探索研究的方法,发展自己的兴趣。教师不以自己的建筑历史观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以学术权威的观点为唯一答案,引导学生尊重建筑发展的客观事实,将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吸收转化为自己思考建筑内涵的角度、方法,探索建筑现象与发展规律的关联。

提供学生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学生在体验式的学习中,对建筑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本土建筑考察、学术旅行等。在考察实践中,丰富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为学生切身体验感悟建筑的构成元素、建筑空间的结构体系,人对建筑的使用,建筑与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认知模式,进而培养学生客观务实的建筑观与设计观。

3 生态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文明进步,也引发了人口急剧膨胀、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等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中,因过于片面地追求快速增长,影响了城市的品质与空间结构的有序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也造成了城市的高耗能与功能低效。建筑业是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较严重的行业,应研究如何转变成更为绿色高效的发展模式。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及生物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通过组织建筑的物态因素,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中有序循环转换,获得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三者形成良性循环系统。

生态文明已成为未来建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须具备的意识和准则,我国也正致力于推进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发展。因社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增,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重视以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建筑教育成为改革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建立科学的绿色建筑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建筑“生态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设计方法,成为绿色城市的建设者。

将生态建筑理念融入到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应更新教学目标、思路,以生态建筑的理论、技术与实践完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认识理解到人、自然环境与人所创造、使用的建筑三者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是自然与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时,应使其有科学、理性的核心建筑价值观,生态观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对建筑内涵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对建筑知识方法的掌握需要有综合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支撑来完成。因此在建筑学课程设置上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计与原理课程、工程技术课程与生态建筑课程等应系统化、结构化,而不是仅开设几门生态建筑课。将生态建筑所涉及的理论、技术、理念等融入到建筑学教学体系中,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生态建筑,扩充完善其知识结构。在教学思路上应注重建筑的实效性,学生不仅懂得生态建筑知识,而且掌握基础的实践方法,能采集分析信息数据进行研究证验。不是盲目地在设计中加入生态,而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依据、有方法地解决实际建筑环境生态问题。

②在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学习规律。有序地安排讲授生态建筑的基础知识,生态建筑技术的设计运用,生态建筑分析工具软件的操作,生态建筑的实践等等。注重建筑设计与生态技术方法的结合。

1)在建筑学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生态建筑的课程。例如开设“绿色建筑原理”、“人居环境学概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等基础课程。选择开设“可持续建筑与环境保护”、“建筑光环境、声环境”、“新型建筑材料”、“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节能”、“计算机辅助绿色建筑”等技术课程;“传统乡土民居与建筑”、“旧建筑保护、维修与更新”等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古建筑测绘、旧建筑改造等实践课程,对传统乡土建筑进行探讨研究,开阔学生视野,探索传统建筑节能生态观。

2)根据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更新相关技术类课程。例如在建筑结构类课程中,增加教学内容:“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优化及循环利用等;生态建筑结构的投资与项目管理;建筑生命周期内能耗、资源消耗及环境影响。在建筑物理、设备、节能等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建筑的物理环境参数分析,日照遮阳、自然采光通风、隔声、护结构热工性能等原理、技术和规范;水暖电通设备的性能与节能技术;在建筑材料构造课程中,增加讲解绿色建材的发展、性能,节材技术;节能构造做法;地方建筑的用材、节材、节能方法等。在建筑防灾、智能化课程中增强学生防灾意识,了解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3)在相应课程中扩充有关生态建筑的内容。在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中注重生态建筑发展史、文化及理念方面知识。建筑心理学、建筑环境概论课程中增加生态学、资源与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知识。城市规划的课程中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管理、经济和法规课程中增加生态建筑法规、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等。

③以建筑设计为教学主线,结合生态建筑知识、技术与设计方法的讲授。设置生态建筑设计专题与竞赛,扩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其对生态建筑的认识理解。内容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和原则,绿色建筑概念设计。绿色建筑的被动式、主动式设计技术与科学运用。.运用生态建筑统计分析工具进行功能、环境与能耗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并对建筑的生态设计修正完善。生态建筑性能分析,包括全生命周期中能源、资源消耗等。生态建筑安全可靠性、风险与可维护性分析等。

④使学生在实践课程及参与生态建筑科研项目、生态建筑设计开发项目中,了解生态建筑的实际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管理、检测评估,能具备良好的知识与实际操作基础。充分发挥当地的地域条件,引导学生对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建设进行实际分析研究,切身体验生态意识观念与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 结语

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建造观、人文观、生态观,能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能客观全面地分析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建设问题,为自己的建筑师职业准确定位,肩负起社会责任,创造宜居优美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G.Broadbent.Emerging Conceptsin Urban Space Design[M].VNR,USA,1990.

第3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脚步,这也为我国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如何以管理工作的细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了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目标、指导施工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发展,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中动态管理方式的应用成为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能够根据工程进展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实现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笔者从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以相关文献与研究资料为基础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进行了简要论述。

1 关于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导工程建设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是投资商工程投资总成本的重要技术文件。在现代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工程造价作为衡量投标企业技术、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对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市场的变化,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成为了影响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的关键。而且,根据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研究的进展,我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的应用与推广中可以看出,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处理工期、质量与造价的关系,能够使企业在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指导下提高成本控制效果。但是,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造成了施工企业在这一理论应用中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最终导致了企业在实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诸多的不足。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与实施进展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2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2.1认识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实施

受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型管理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足够认识。而且,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更是缺乏了解。这也造成了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应用与推官受到了影响、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自身认识的提高入手,加强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效果的了解、认识。通过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认识的提高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应用、促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2.2建立完善的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了能够贯彻执行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以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以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规范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与人员的工作,以此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

2.3关于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要点的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为了有效的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的。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特点对材料、人工、工期奖金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动态管理,以此实现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的,实现工程造价与实际造价控制的目的。

首先,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针对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材料价格与施工采购过程中的材料价差进行动态处理。在造价编制阶段即加强对材料价格的了解。同时格局不同时期材料价格情况制定相应的系数与调整价差。以定额材料用量补差、价格补差等动态管理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材料价格的有效控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变化会造成人工费用差额的出现。作为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差额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总造价。为了实现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物价情况以及行业薪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将人工费用的差额、物价情况变化对人工费用的影响等进行科学的调整。采用基本工资、工资津贴以及福利等方式实现不同情况下过渡性调整,以此避免施工过程中薪资调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避免薪资情况对工程建设施工的影响。

动态工程造价的实施中,土建工程也是动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即应注重工程量核算与实际工程量的差异。同时在工程造价管理与实施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是工程造价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的指导作用。

3 针对工程设计变更进行动态造价管理

在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实施的因素中,工程设计变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修改与变更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动态因素对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意义,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设计修改与变更进行工程造价的调整。通过动态的、以设计变更为基础的早就爱调整实现科学的造价控制与管理,促进企业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动态工程工程造价管理饿实施是针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引发造价变化的各项因素进行的科学的对策。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在造价编制与调整下得到科学的指导,为实现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目标奠定基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认识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引入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实施、应用与管理实现工程造价编制、实施的最终目的,促进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正阳.建筑工程动态造价管理理论的应用[J].工程建设信息资讯,2010,9.

第4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建筑学;实践教学;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57-02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与社会实际需求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以及新的设计理念大量出现,建筑师的社会工作者属性越来越突显,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具有超前性特征的建筑学教育在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以应用型和服务与社会需求为主导思想,研究和探索现在信息化时代下建筑学本科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一直是建筑学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的重点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建筑学教育方法,让建筑教育者站在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本科建筑学教育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实际民生问题统一起来,突显应用型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我国本科建筑学教育的分类和特点

由于各自办学基础条件、师资储备情况的不同,以及办学地点的地域性差别,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也应该不一样,从目前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科研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以科研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一般都是办学时间长、教学资源充足、拥有较强师资和科研条件,在建筑工程的某些领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校,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注重建筑工程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尖端的建筑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学校擅长的工程领域有深入的认知和研究,但拥有这些办学条件的本科高校在全国建筑学院校中只能占到很小比例。除此之外,其他大多数建筑院校的本科教育都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学校的学生能根据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掌握各种设计规范,并熟练运用民用建筑设计方法,熟知现今大量民用建筑工程的流程和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过程中的定位,毕业后能迅速熟悉工作环境,迅速上手实际工程,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设计院和企业创造实际价值的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和现今时代的市场需求结合比较紧密,能最大限度节约设计院和企业的工作成本和资源,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可以肯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将会是我国建筑学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学思路。

二、以应用型为目标的本科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实践体系教学的重点

近年新成立的建筑学本科院校都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好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转变。很多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都热衷于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建筑画表现和对建筑潮流及派别的过度讨论上,而对和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建造技术、结构、材料、规范却漠不关心,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产生了阻碍作用,幸运的是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呼吁国内本科建筑学教育要实事求是、要注重社会适用型。清华大学刘彤昊博士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建造研究批判》中提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建造,而不在于附加其上的一切,建筑是基于技术的,要有效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尽快地应用于实践,建筑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觉,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性来表达人类之新的精神。这种观点正是强调了建筑学的社会适用性,充分反映出新时代特征下建筑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我国大多数建筑学教育的重点,这其中构建合理务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些教育家并不是杞人忧天,近年来,我们跟踪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统计结果显示,很多设计院和企业都反映出一个实际情况: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建筑学毕业生往往以建筑师自居,经常将建筑设计视为艺术创作,对现代社会中的民用建筑设计重点还停留在建筑外在造型上和个性表达上,而对实际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技术、各种行业规范却完全不重视,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不能深入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作,不能起到建筑学龙头作用,不愿意进行务实的建筑设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现在建筑学本科教育中过于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忽视建筑作为工程的技术本质有关。这说明在新的市场要求和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秉承多年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实际需求了,因此,我们开展优化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应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改革探索。

2.本科建筑学教育实践体系的内容

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美学基础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几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建筑学专业不同年级开设的理论课程体系之间联系紧密,对建筑学的人才培养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及早了解工程的社会实际需求,熟悉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需求要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应用型落到建筑学教育的实处。笔者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今非昔比,传统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要点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建筑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

3.美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比例应该逐渐减少

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素描实习和色彩实习,以前的教学组织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院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低年级,该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很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的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了,如现今大多数效果图公司的技术人员都是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现在的社会分工和需求条件下,美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为目的,不必再组织长时间的外出写生,教学重点应为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建筑是艺术的思想,将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进一步能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4.专业课实践环节应该强调课堂理论和工程现场的结合

专业课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地认识实习和古建测绘实习,这两个实践环节的安排分别对应建筑学低中年级开设的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课程。建筑学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往往还不能很好理解建筑技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经常重艺术而轻视技术、重形式而轻视功能,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建筑中基本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思维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为实习平台,以实际工程现场为主要教学场地,理解不同构件在不同种类建筑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知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5.综合实践环节应该突显应用型特点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建筑学高年级开设的外埠综合认识实习和建筑师业务实践。外埠综合认识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实习过程中将建筑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内容融会贯通到具体建筑实例分析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一步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务实的技术学科这个概念,通过这个环节的实习,学生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程学科体系,理解建筑是多种技术学科共同支撑起来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建筑师业务实践环节中,学生要在设计院中掌握实际工程的操作流程、熟悉规范、法规,把握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中的定位,直观的感受建筑学作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真正理解建筑学专业中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之间辩证的关系。按要求完成建筑师业务实践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较好地把握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工程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毕业设计应该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整个毕设的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主导,进一步查缺补漏,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工程类学科的理念,通过这样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以务实性的态度对待实际工程。

从以上对不同实践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应该关注建造本身,是基于技术的学科,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的建造方式,并充分利用信息来表达人类新的精神,而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学生由于在一年级接触了大量的美学课,加之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会将建筑学归到艺术学范畴,建筑学专业各个年纪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建筑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5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多种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66-02

一、引言

在中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是学校比较重视的一项专业课程,使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因此,相较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更注重实践与综合性。《建筑施工技术》课的传统教学方式都是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及教程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完成的。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主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处境十分被动,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课,一种简单直接的授课方式,因为是单一的授课方式,所以学生对教师相对于比较依赖,因此,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在课堂上被教师运用。如今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知识面广泛运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大,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难以发挥潜能,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适应如今现代教学的运用。所以,我们应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解决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讲练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出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这种方式的同时巩固与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形成了观点的教学方式,这种就叫讲练式教学方法。根据事实证明,如在教学施工组织设计时,需要学生自己经过项目实际练习相结合,完整编辑施工组织设计,这样学生自己就能积极自主地完成所有的各种资料收集,独立思考并分析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要求和自己的认识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经过自己的理解创造与思考的设计,相较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授课的例题更有实际价值。根据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由此就不会发生课堂讲授教学成为了教师枯燥呆板授课的问题,并有很多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专题讲座式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式教学给学生讲解一些国内与国外的先进施工方法与技术,还有建筑工程中的优秀工艺、新的材料以及新的结构认识等,不仅如此,还可以请在社会上优秀的知名人士或著名的专家学者讲座。讲座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对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种讲座式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途径。

四、《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一些系统性与叙述性很强的理论课运用会比较多,例如我们可以把施工中比较复杂的工艺程序分解,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当多媒体把工艺程序讲完以后,把实际现场施工过程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在这个录像过程中工程施工的工艺以及施工中技术工程等都是多样性的。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也让学生对这次所学的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方式中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课程内容复杂,范围很广以及新的专业知识信息的问题。根据观看视频录像以及幻灯片等方式,能做到教育通过艺术与美的生动形象方式表达的一种教育模式,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启发讨论式教学

什么是启发讨论式教学?就是建立在教师启发指导的基础上,经过教师传递的信息学习到知识的辅教学方式。事实证明,就好比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可以安排很多有争论性或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讨论,例如,建筑施工中选用混凝土的浇筑方案时,我们要从施工技术上考虑方案的可行性,由此,让学生从制作方案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选择可行性较强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根据讨论说出自己的意见以及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一步一步地慢慢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让学生的讨论与主题紧扣连接,所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学生一起找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经过启发式讨论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掌握程度的理解有大概的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已经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认识、弄清未能理解知识,并解决相对应遗留的问题。

六、《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现场实践教学

所谓现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学习知识,还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通过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就加强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在学校中学生在收获各种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候,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已经与实际分开了,往往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实践上没有经验,所以,在学校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时候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实地体验考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有了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知识。

七、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基础教学方式主要以讲练式教学为主,而其他教学方法都只是教学中的辅教学方式。所以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经过多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到以下三点。(1)《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性教学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在章节讲授的过程中要全面、完整地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这也需要教师通过社会实践中最新变化,带领学生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及时引导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以及对知识正确的理解。所以要坚持专题讲座式以及系统与讲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2)要在教学方式中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这就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指导和带领的作用,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这就要坚持讲练式与启发式讨论教学形式相结合。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最终转变成自己的能力。(3)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中教学最根本的一种方式,从学校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与疑点,通过到现场实践了解,从实践中分析与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答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实践中获取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所以,要坚持传统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武新,吕秀娟.启发式教学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27):65-67.

第6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算;工程管理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budget and cost control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for engineering,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time,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effect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determine reasonable project cost, from the strict budget compilation basis will take, widely collected base material, to prepare for the budget compiled, correctly apply mechanically norm and so on, proposed budget increase of quality,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project cost method.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udge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预算和造价工作是一项对技术性、政策性要求较高的经济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投资越来越大,对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市场、人为因素等的风险,使预期的工程造价预算超出投资控制,这明显不利于工程整体建设。只有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风险投资,改进和完善工程投资估算,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才能良好的完成工程造价概预算工作。

1 关于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导工程建设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是投资商工程投资总成本的重要技术文件。在现代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工程造价作为衡量投标企业技术、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对施工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市场的变化,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成为了影响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的关键。而且,根据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研究的进展,我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的应用与推广中可以看出,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处理工期、质量与造价的关系,能够使企业在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指导下提高成本控制效果。但是,由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造成了施工企业在这一理论应用中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最终导致了企业在实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诸多的不足。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与实施进展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2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2.1认识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实施

受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型管理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足够认识。而且,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更是缺乏了解。这也造成了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应用与推官受到了影响、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自身认识的提高入手,加强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效果的了解、认识。通过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认识的提高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应用、促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2.2建立完善的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了能够贯彻执行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以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以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规范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与人员的工作,以此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

2.3关于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要点的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造价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为了有效的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的。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特点对材料、人工、工期奖金等因素进行相应的动态管理,以此实现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目的,实现工程造价与实际造价控制的目的。

首先,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应针对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材料价格与施工采购过程中的材料价差进行动态处理。在造价编制阶段即加强对材料价格的了解。同时格局不同时期材料价格情况制定相应的系数与调整价差。以定额材料用量补差、价格补差等动态管理方式实现对建筑工程材料价格的有效控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变化会造成人工费用差额的出现。作为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差额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总造价。为了实现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物价情况以及行业薪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将人工费用的差额、物价情况变化对人工费用的影响等进行科学的调整。采用基本工资、工资津贴以及福利等方式实现不同情况下过渡性调整,以此避免施工过程中薪资调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避免薪资情况对工程建设施工的影响。

动态工程造价的实施中,土建工程也是动态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即应注重工程量核算与实际工程量的差异。同时在工程造价管理与实施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是工程造价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的指导作用。

3 针对工程设计变更进行动态造价管理

在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实施的因素中,工程设计变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修改与变更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动态因素对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意义,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设计修改与变更进行工程造价的调整。通过动态的、以设计变更为基础的早就爱调整实现科学的造价控制与管理,促进企业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动态工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是针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引发造价变化的各项因素进行的科学的对策。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在造价编制与调整下得到科学的指导,为实现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目标奠定基础。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认识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对企业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的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引入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实施、应用与管理实现工程造价编制、实施的最终目的,促进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化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覆盖面,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企业对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针对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群,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基本上可以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合格性评定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对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这些旧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多教材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以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二)沿用本科教学大纲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只是对这门课程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略降低教学要求。“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实验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随着大学本科院校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这就导致了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泥”一章,应选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熟料的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技术性质、腐蚀及应用、储存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介绍其他掺入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盐水泥、白色、彩色硅酸盐水泥不是重点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即可。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石灰的应用、抹灰墙而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变储存期为陈伏期的必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通过对这些简单试验的操作与观察,学生对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该实验中有关试验结果的规定:由加水时算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就结合实验把“初凝”和“终凝”概念量化、具体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第8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咨询;咨询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耗能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之一[1]。面对我国建筑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现状,发展绿色建筑成了重要环节。工程咨询业作为投资建设领域的服务行业,意义重大,绿色咨询不仅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保证实现确定目标的前提下,提高工程质量[2]。本文立足于咨询业现状的前提下,找出工程咨询行业在可持续建筑这条道路上的正确方向。

1绿色工程咨询业发展现状

1.1绿色咨询机构的现状

由于我国工程咨询业和绿色建筑起步都较晚,在严重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还没有创新意识,在对绿色建筑咨询过程中对各阶段的配合缺乏默契。不过相对而言,这些年来的工程咨询业的发展也集聚了不少有抱负的人才,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工程咨询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1.2绿色工程咨询的服务内容

绿色工程咨询业就是以绿色建筑作为工程项目的对象,运用管理科学、先进技术和经验,坚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宗旨而提供的一种技术服务。工程咨询服务内容贯穿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认证阶段整个过程[3],但咨询工作仍然比较狭隘,为了拿到绿色标志的星级,每一步均按照绿标的要求进行,没有自己的研究和改进。

2对绿色工程咨询各阶段的认识

中国·上海2010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论坛中提到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深入发展,依靠绿色建筑推动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模式的创新[4]。工程咨询单位对整个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绿色咨询,不但肩负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责任,还肩负着带动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实现,加强对各个阶段的认识可使绿色建筑咨询单位能更好地积极引导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5]。

2.1规划阶段

工程咨询单位对于这个阶段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采取措施降低绿色建造成本,研究、总结新型绿色建筑的成套建造技术,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加强设计与施工的结合,结合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确定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分析方法,从经济及社会角度来为业主分析此次绿色建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2设计阶段

在绿色建造的设计阶段,对技术筛选存在误区,在实施中,不用大规模的投入绿色、节能的新技术,追求全而广,这将直接导致建筑成本上升,造成推广上的困难[6]。事实上,改进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提高土建工程绿色建造技术含量可以直接降低绿色建造的成本。工程咨询单位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建造成本的降低因素。

2.3施工阶段

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咨询单位成立的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形成绿色施工专题会议制度。从实例来看,实施阶段的绿化做的不到位,此时工程咨询单位应发挥其作用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施工组织的绿色化;二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工地上的“三废”产品[7];三要开始使用新型模架体系、环保型混凝土技术、施工机械,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保证安全,最终实现建筑绿色生态。

2.4运营阶段

根据美国最大绿色建筑总包商Turner公司对绿色建筑所做的调查,绿色建筑能够带来长期成本的节省,8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绿色建筑中能源成本是低的;68%的被调查者认为,绿色建筑的整个运营成本是低的[8]。从生命周期成本角度来看,绿色建筑能够显著地提高成本收益率,在一些关键的成本测量指标上,比非绿色建筑的长期成本低。绿色建筑的特殊性让咨询单位不能够停止工作,对投资回报要进行充分的预测,这是其职责范围,以此来刺激人们对绿色建造的驱动力。

3 绿色工程咨询业的新趋势

3.1加强国际交流、培育品牌企业

我国绿色建造起步晚,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但国外的建设工程项目从开始直至项目介绍有数据统计来显示建设过程中资源重复利用的比率,考核施工企业在绿色建造方面的工作。我国绿色管理应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建立带有绿色标志的咨询单位,使之品牌化,让其拥有优质的服务质量和先进的绿色建造意识。

3.2统一“三大效益”

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工程建设企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提高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项目建造过程中,除非费用增加或合同约定,大多数承包商难以自觉实施绿色建造。所以,如何让非绿色建造的社会责任成本变高,让实施绿色建造的企业的收益得到保障,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绿色建造的良性发展[9]。

3.3实现工程管理信息化

工程管理信息化可以为可持续建设服务。当前整个国内建设项目之间信息通道是封锁的,尤其是同类型的项目。对于单个工程项目,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材料供应等等信息也互不沟通,因此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工作及资源的浪费。咨询企业作为服务中介行业,若实现了管理信息化,可以节省十分之一的投资,这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据 [10]。

4结束语

随着低碳生活渐入人心,国内外工程咨询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中国工程咨询企业不仅面临更多强大竞争对手的威胁,还经历着绿色建筑对其服务的挑战。工程咨询企业的创新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对于工程咨询业要有更加深入客观的了解,正确认识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和发展战略,使之快速健康发展,尽快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刘丽媛.基于费用效益法的绿色建筑节能措施之经济评价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谢志英.对中国工程咨询业的认识与思考 [J].四川建材2010(6)

[3] 建筑工程咨询网络

[4] 特别关注.2010

[5] 万科.浅谈绿色施工的工程咨询 [J].绿色建筑2011(4)

[6] 龙恩深.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几点困难 [J].中华建设2010(10)

[7] 蒋竞;潘娟.绿色施工理念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引入及推广 [J].施工技术2009(5)

[8] 陈兴华.绿色建造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J].质量管理2010(12)

第9篇:对建筑工程认识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备;节能减排;实践环节;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37-03

在当前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各种节能途径中,建筑节能是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备受各方关注。业内纷纷涌现关于建筑节能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各地陆续出现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各类新型建筑,诸如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在2013年第五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交流大会上,全国设计大师罗继杰提出的“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综合建筑节能设计思想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必将会对业界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对节能减排做出巨大的贡献。在此新形势下,针对高等建筑教育教学,反映在建筑和结构等专业的《建筑设备》课程教学上,应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倡导和实践先进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

一、“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先进设计理念

“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不同于原先建筑工程中各专业的陈旧设计模式,拓展并强调了在建筑节能工作中规划、建筑、结构等专业在前期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由暖通空调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进行设备优化,注重能源应用的效率,并加强各专业间协作配合。“被动优先”降低暖通能耗,主要不是通过暖通空调技术人员来实现,而是通过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和结构专业在前期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建筑规划设计。

2.加强围护结构保温。

3.被动式节能技术等。

“主动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指在规划、建筑、结构专业“被动优先”的前期基础上,暖通空调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应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设备与产品的能效。

2.强化暖通空调节能设计。

3.关注施工与运行管理等。

“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强调了建筑和结构专业在建筑节能领域的重要性,是基于源头的建筑节能设计理念,有敏感的暖通空调业界的人士戏称建筑和结构开始抢暖通的饭碗了,虽是玩笑,但是反映在建筑和结构专业《建筑设备》的教学上,在新形势下,不能因循守旧,而应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建筑设备》课程概述

《建筑设备》是高等院校土木和建筑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建设设备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原则、简要计算方法、应用材料设备及建筑设备和建筑物的建筑、结构工程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了解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具备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功能、特点、性质和业主的特殊要求进行建筑设备选型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决策咨询的基本能力。建筑设备课程内容涵盖了三个本科专业的基本内容,分别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新专业目录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均为土木类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由于涉及三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因此其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众多,加上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等基础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建筑、结构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不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1给出了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建筑设备》的教学安排和要求。从课时安排来看,对于新形势下,要求土木和建筑挑起建筑节能的重担而言,其课时量明显偏少,建议增加。考核类型除建筑学专业为考试外,均为考查,主观和客观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应予以加强。实验环节都有安排,且各专业要求相同,均为演示实验。跨专业工程实践性环节均没有设置,下面将着重阐述增加的必要性。

三、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而目前的本科教育中,尤其是对于实践性强的工科领域,如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深思。作为本科教育对象的学生,跨专业实践认识本身就非常匮乏,即便是《建筑设备》这种以设备为主的课程,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非常空,看得见却摸不着,学完仅为应付考试,真正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数不多,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实践性环节的脱节,尤其是跨专业实践认识的缺乏。

笔者在《建筑设备》中管材和管件章节的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准备了各类阀门和管材小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同学们传递观看操作,学生轻松掌握各种阀门的原理和管材的特性,优缺点及适用场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工程实践尤其是跨专业的工程现场认识实习对本课程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各专业仅有本专业的认识实习,尚无跨专业的认识实习。笔者认为这是在新形势下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的地方,土木和建筑类的学生尤其是需要加强此类实践认识。

笔者曾带建筑学专业学生到暖通空调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解,现场参观设备施工现场,一个下午的时间,学生的反映是比上几周的课收获还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但目前土木和建筑专业尚无跨专业的实践安排,教学课时也无对应内容,只能在学生无教学安排时进行,存在诸多不便,教师积极性不够是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有识之士提出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也是在土木和建筑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和一定的跨专业认识实践的基础上,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工程案例教学,并结合新规范和新标准,也是《建筑设备》今后探索创新教学方式的方向。

四、结合新疆地区特色的《建筑设备》教学

新疆是严重缺水的地区,在讲述《建筑设备》给排水工程内容时,结合新疆地区缺水的现状,灌输给排水工程中循环利用、循序利用等节水设计理念,强调中水回用工程等新技术的原理和系统应用,在人人都践行节约用水的同时,在设计和系统应用上实现节水,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新疆属于典型的严寒和寒冷地区,在讲述建筑采暖章节时,在学生了解常规燃煤锅炉采暖方式的情况下,应结合目前乌鲁木齐实施的“蓝天工程”,采用煤改气采暖的好处,学生感同身受,易于接受,并结合新疆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介绍太阳能采暖等新技术。在空气调节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疆地区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特征,在学生了解空调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制冷设备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干空气能――水蒸发制冷技术。干空气能是指当有水源存在时,由于干燥空气处在不饱和状态而具备了对外做功的能力,空气越干燥产生的制冷量越大,这种用来制冷的能量就称之为干空气能,而利用干空气能用于供冷的技术则称之为蒸发冷却空调技术。

在我国新疆等西北大部分地区,炎热夏季的室外空气湿度都非常小,因地制宜地将干空气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用于空调制冷,而不是使用传统机械制冷等方式,能够大幅度地节省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和费用,综合投资也得到有效降低,在节能减排的同时,对优化和改善不合理的用能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讲述建筑设备不同章节内容时,应结合本地区特色进行内容扩展,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课程所学内容,针对所在地区特色,有倾向性地选取更适用于本地区特点的建筑设备形式,对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改善不合理的用能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五、实现多媒体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现在不同于最初一片叫好的阶段,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龄较短的教师其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提倡板书教学。其实这两种教学方式不是简单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笔者在承担《建筑设备》教学的同时,也承担了暖通空调专业理论基础课《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的教学,虽历经十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且新版教材也配套有多媒体,但仍然不采用多媒体教学,坚持板书,这是由于专业理论课大量的理论推导过程,前后贯穿的逻辑关系而决定的。对于《建筑设备》课程而言,不同于专业理论课程,其内容以大量的实物和系统为主,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展示直观清楚,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但对于《建筑设备》课程中所讲授的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等理论,则应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在公式和理论推导的过程中,例题结合计算效果更佳。因此,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实现有机结合,而非简单的对立,是今后《建筑设备》课程教学中需要贯穿的原则,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建设精品课程。

六、结语

本文针对新形势下“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建筑节能新理念,从《建筑设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尤其是增加跨专业实践性环节,结合本地区特色的建筑设备应用等进行新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尝试,以期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目的。笔者虽然在《建筑设备》课程一线教学多年,有些许心得,但仅为一家之言,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同行交流与指正。

参考文献:

[1]范向阳.《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