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诊所医生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诊所医生工作计划

第1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8-1875-02

Discuss About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UN Xiu-zhi

(Zibo Wanjie Cancer Hospital,Information Center, Zibo 25521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described,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bjectives, and out-patient information system as an example described the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ed to be learned.

Key words: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

1 我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现状

HIS是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的缩写,即医院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美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Morris.Collen曾作如下定义: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对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及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发达国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至今有了长足的进步。美国是全世界医卫信息系统研发、应用的领跑者,有许多举世公认的成功的系统在医院有效地运转着,像盐湖城LDS医院的HELP系统,麻省总医院的COSTAR系统,退伍军人管理局的DHCP系统。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起步也可追述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医院用DJS-313小型机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为开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获得普及。2002年,卫生部对国内6921家医院进行调查,其中有2179家建设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占31%,华东地区医院建设HIS比例接近80%。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今后将以其体积小、速度快、国产化程度高、造价低的优势,足以满足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HIS建设相对较慢,但在全球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我国各系统的网络工程已开始建设,国家医疗卫生信息网络正在组建中,这将加快我国HIS的建设步伐。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个渐进的探索的过程,也总是在不断地涌现新的变化、发展出新的领域,只要能抓住新技术发展机会,集中人力物力,21世纪医院信息系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HIS管理目标及内容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缩短就医的非医疗时间。一是可以提高各流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二是可避免差错及无价值重复现象的发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事务处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化实现了内部管理统一化、员工工作高效化和部门间协作关系简单化,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化,费用结算快速准确,部门收益情况清晰透明,医生所用诊疗信息全部电子化,患者所有治疗信息可以查询等等。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诊疗部分: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临床检验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输血及血库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

2)药品管理部分:数据准备及药品字典,药品库房管理功能,门急诊药房管理功能,住院药房管理功能,药品核算功能,药品价格管理,制剂管理子系统,合理用药咨询功能。

3)经济管理部分: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人住院收费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与经济核算管理系统。

4)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病案管理系统,医疗统计系统,院长查询与分析系统,病人咨询服务系统。

3 HIS中门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3.1 门诊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其主要用户和服务对象分别为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门诊患者。门诊信息管理是以信息化的手段对药品,划价以及诊断处方等基本门诊医疗环节进行管理,用科学的手段来适应社会对门诊信息管理的要求。

3.2 门诊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1)完整性。系统在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各种数据资源要满足空间数据入库标准所需的系统功能,同时保证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组件、系统管理等功能都能满足系统需求。

2)高效原则。由于系统处理的大多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有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大的特点,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系统速度性能,在使用地图过程中避免地图刷新慢、操作复杂等缺点。

3)稳定性。系统在设计时风格统一,系统可调试性良好,把系统错误消灭在调试阶段,保障系统有良好的稳定性。

4)容错性。系统具有防范各种灾难的能力,当各种灾难发生时,应具有补救或容错手段,使故障排除时间缩到最短。

3.3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医院门诊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门诊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事务流进行综合管理,并对在门诊业务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其各种服务。要开发出符合行业标准,又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门诊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必须深入医院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门诊管理系统的需求方面,主要是对药剂管理,划价收费、诊断、病人信息、票据等业务进行处理。药剂管理,能够在新药品入库之前对其疗效、功能主治、价格及其厂家信息进行登记,该信息同时也为划价提供依据。诊断和病人管理主要是记录患者的病情等信息,并完成病人医疗卡的相关信息登记工作。而报表管理方面可以实现处方和发票的打印功能。

门诊信息系统为每个患者的每次就诊建立门急诊病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通过输入法和病历模板等手段把患者的主诉及病况保存到电脑中。门诊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初诊病史、既往史等,医生还可以使用已有的病历模板或自己创建病历模板为以后的书写提供方便。

病人就诊过程一般经过:

1)在挂号处挂号员在挂号工作站生成挂号事务,分配给病人一个就诊号,收取挂号费。对于持卡的病人,则要检查卡TD和资金余额的合法性。

2)到医生处就诊,医生察看或更新电子病历,填写处方。

3)划价员在划价收费工作站录入处方,检查其合法性、划价收费,并打印收费单,保存电子处方。

4)药房根据收费后处方发药。

4 结束语

门诊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满足医院门诊日常工作中对信息管理的需求。门诊信息系统的推广,使得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可通过医生工作站程序查询所有药品的价格,使患者对处方费用心中有数,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医生在锁定相应药房后,录入每种药品都能显示该药房的药品库存数量,避免了以往患者在医生手工开单、交费后,在药房取药时却被告之因药品不够需办理退费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包罗,许燕.医院信息系统简介[J].中国护理管理,2009(1).

第2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HIS;UML;RUP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5

1 分析问题领域

首先确定业务需求和系统目标。本系统是门诊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完成门诊病案管理、门诊挂号、门诊划价收费工作。门诊挂号完成医院日常窗口挂号业务功能,根据院情设置专科、专家及普通挂号收费标准,支持医保IC卡挂号,支持专家的限号和限时挂号,支持病人自主选医生挂号,自动产生会计凭证供财务系统使用,同时负责病员基本信息维护、查询等功能。门诊划价收费主要满足以收费为核心的管理,完成收费日清月结,随时生成各类门诊收费报表及各种统计报表,支持将划价、收费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包括录入处方及检查治疗单、核算病人的费用、完成现金收费,支持医保病人IC卡联机收费,并打印发票等功能,并增加语音唱收唱付。凡是挂号、划价、收费、退费、门诊查询都属于系统的职责范围,其他如:库房的管理、住院管理、物资管理、院长查询等都不属于本系统职责范围。

门诊系统与其他系统存在着系统的边界,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全局数据库中获得基本数据字典,如员工的基本资料,科室编码、物资费用代码,非药品系统类别编码、医保药品及其从药库管理系统中获得药品基本资料表等。

2 系统分析与设计

2.1 用例建模

通过对医院医护人员和相关的行政人员调研,根据医院有关门诊管理的业务流程,基于UML使用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对门诊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系统的用例模型。

图1: 用例图

用例的文字描述:

主要角色:门诊操作员

设计范围:门诊挂号收费处

目标等级:用户目标等级

关系人与利益:

病人——能够根据自身要求进行挂号,得到挂号单

门诊操作员——根据病人要求发号并负责收费

事先条件:病人先到分诊台领号

成功事后保证:病人拿到挂号单

触发条件:病人拿到分诊号前来挂号

主要成功情节/场景:

挂号员根据分诊号对病人进行挂号

挂号员收取挂号费用并打印挂号单及发票

病人根据需要拿到挂号单

扩充情节/场景:

病人是初诊,则挂号员要求此病人提供其基本信息并录入此病人的基本信息,同时系统为此病人分配门诊号

病人是复诊,则挂号员可从系统中提取病人的基本信息情况

病人是预约专家号,检查其预约时间及其预约号是否正确。

若预约时间小于3小时,则给予挂专家号;

若时间超过3小时,挂号员查看专家号记录,若没有超过专家门诊数则给予挂专家号,若超出专家门诊次数,只要专家同意,可继续挂专家号。若不可挂专家号,可询问病人是否转为普通号。

2.2 顺序图建模

在此场景中我们已经提到进行门诊挂号的的角色是门诊操作员,病员只有通过他才能与系统交互,操作员向边界类(窗口)发出消息,进行查看病员信息或是添加病员信息,然后返回门诊号信息及病员主要信息,操作员再向边界类发出查看坐诊记录信息,坐诊记录对象完成查询任务返回,根据病员的意见进行挂号并创建挂号单,同时根据设置的挂号费用对病员进行收费,创建发票对象,发票对象向后台数据库发出记帐消息,后台数据库进行记帐,成功后返回成功信息,打印出发票,并打印出挂号单返回操作员,然后交给病员。

同样可以对划价收费进行顺序图建模,这时病人拿着医生开具的处方到门诊操作员处进行划价交费。如图2所示。

图2:挂号用例的顺序图

图3:划价收费用例的顺序图

2.3 活动图建模

图4: 门诊挂号活动图

2.4 协作图建模

下面就门诊收费发药用例使用协作图来描述对象之间的消息连接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划价收费协作图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类/对象建模

通过分析出系统用例模型、顺序图、协作图等就可以分析出系统的一些基本对象/类来。

病员类:负责处理病员的基本资料。病员类按照费用类别可分为:自费,医保,一般属性应有:病员ID、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血型、婚否、费别、住址、联系电话等,对于医保病人还应该有卡类别、卡号、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其操作应该有增加、查询、修改等。

医生类:负责处理医生的基本资料。又分为普通医生和专家,其公用属性应该具有:编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职称、学历、科室,对于专家还应有专家号数和专家名称。其操作应该有增加、查询、修改等。

门诊操作员类:负责处理门诊操作员的基本资料。其属性应该有:编号、姓名、性别、职务、部门、登陆名、角色等。其操作应该有增加、查询、修改等。

坐诊排班:负责处理坐诊安排。其属性有:门诊时间、坐诊编号、部门、医生编号、职称、号别、限号数、挂号标准。其操作应该有增加、查询、修改等。

坐诊记录:负责当前已挂了多少号,还有多少号可挂。其属性有:门诊时间、坐诊编号、部门、医生、职称、限号数、已挂号数、挂号标准。其操作为:更新、查询等。

挂号类:其属性有:编号、名称、挂号费用、病员ID、姓名、费用类别、挂号员、日期、发票项目等。其操作应该有增加、查询、修改等。

划价收费类:其属性有:病员ID、姓名、费别、卡号、划价编号(如检查单还是处方)、划价类别(如西药、草药等)、日期、开方部门、应收费用、划价人、划价收费时间、划价收费计算机、收费标志、发药标志、发药药房等。其操作应该有增加、查询、修改、结算等。

发票类:其属性有:发票号、日期、病员ID、姓名、结算方式、卡类别、卡号、金额、收费员ID、日结标志、记帐标志、记帐时间等。其操作有:增加、查询等。

门诊操作员结算类:其属性有:序号、日期、操作员ID、使用发票、作废发票、本次收款、本次交款、余款、收缴员ID。操作有结算、查询。

门诊结算:其属性有:操作员ID、计算机、时间、金额、现金。

角色权限:其属性有:角色、部门、登陆名、角色、系统、模块。

模块:其属性有:编号、名称、系统。

通过进一步合并类和进一步地分析,发现处方类并未在系统中出现,处方仅仅是划价的依据,由于并未实现医生工作站,处方是手工完成的,在划价时要录入处方,因此出现了划价明细类(类似处方类)。

划价明细类:划价编号,类别,序号,编号,名称,规格,单位,单价,数量,总金额等。其操作应有:查询,结算。

为了病员清楚其划价收费各明细,应该给出病员费用类。

病员费用类:其属性有:病员ID,姓名,费用类别,编号,名称,规格,单位,单价,数量,金额,总计,结算方式,执行医生,操作员ID等。其操作应该有:查询,结算等。

通过活动图中可分析出,每个医生、专家都限定挂号数,因此需增加就诊记录类。

就诊记录类:其属性有:就诊日期,就诊时间,就诊序号,坐诊编号,病员ID,姓名,初诊标志,就诊部门,就诊医生,挂号费用,挂怀员,挂号日期,发票号等。其操作有增加,查询等。

各个类/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下图6所示:

图6:类/对象关系图

3.2 用户界面层设计

图7:用户界面流程图

3.3 配置图建模

门诊管理系统时一个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应用系统,系统的各个部分根据需要可以配置在不同节点上,通过网络相互通讯。如8所示系统配置图:

图8:配置图

4 系统实现

.NET平台下的C#语言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可视化工具之一,现在许多使用C++做项目的开发者经常使用C#来为他们的应用程序创建界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C#容易使用的屏幕布局特点,同时包含有特别丰富的窗口控件。C#还让开发者创建一个模拟的工作流程的工作变得更为简单。以下各图就是系统最后运行主要的用户界面。图9为系统的登录界面。

图9:系统登录界面

图10:病员基本信息录入界面

图10为病员信息录入界面,为便于用户录入,对于日期、民族、费别、市县、省份等字段,由于其值有限可选,因此提供下拉按钮进行选择。对于病员如果不想提供详细信息,那么只需点击基本信息按钮则屏蔽掉。

图11:挂号界面

图11为挂号界面,首先选择病员:若为自费病人,按快捷键F6自动选择病历卡,在卡号栏中录入正确的病历卡号就会自动从病员信息库中检索出病员信息。若为医保病人则单击F7, 自动读取医保卡,自动检索出医保病人的信息。选择初诊复诊状态:选择初诊自动加收病历工本费。对于科室和医生的选择:在科室栏中录入科室的拼音码或五笔码回车,右部列表中会自动显示当班科室和专家的信息,使用上下箭头选择。选择完毕,会自动根据不同的科室或专家生成相关的费用。在左侧栏中显示挂号名称和费别,当点击右下方挂号按钮时,在界面下方显示总合计。

图12:划价收费界面

图12为划价收费界面,若选择的“卡类别”是病历卡,输入卡号,按回车键,如果病员存在,显示病人姓名,费别。若不存在则显示错误信息,对于可科室和医生,则根据下拉菜单进行选择。界面中部为药品明细输入窗口,同样可在“类别“和“名称”输入栏输入拼音码或五笔码快速选择。根据药品的名称则自动弹出单价,单价不可输入和更改,当输入数量时,则自动产生金额。

图13 :病员查询修改界面

图13为病员发票查询界面,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向查询,如根据病员ID、根据卡类别、卡号、姓名及其使用姓名五笔码或拼音码进行简单查询,同时根据查询结果选择是否查看详细信息还是进行信息修改。

根据以上的用户界面可以看出,使用.NET平台的进行可视化开发界面十分友好且提供的控件特别的丰富,因此用户十分满意。

第3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1.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80

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 100730

【摘要】台湾地区的全民健保紧密围绕基层诊所和家庭医师核心功能,探索实践了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其以医保带动医疗服务体系整合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首先从卫生筹资、医保支付制度、服务体系结构与市场化制度安排等方面,简要概括了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体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概况。其次,对台湾地区“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服务模式、医保支付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对其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在我国卫生服务整合实践中,应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设计整合服务计划,力争医疗与医保部门政策协同,提供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支撑,保障家庭医生制度和整合的卫生服务深入持续开展。

关键词 家庭医师; 整合型服务; 医疗卫生体制; 支付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2982.2015.07.005

基金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41A031003);CMB基金(11-075)

作者简介:匡莉,女(1963年—),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筹资、整合的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

E-mail:kuangli@mail.sysu.edu.cn

全球各国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双重疾病负担、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以及健康不公平等一系列卫生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整合医疗卫生资源。[1]因此,建立以基础保健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形成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协调均衡发展,在整体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控制和降低医疗费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方向。[2-3]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也围绕上述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积极探索研究[4-5],但实践进展迟缓。

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紧密围绕基层诊所和家庭医师核心功能,针对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探索实践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取得较好成绩,其实践经验可资借鉴。本文首先从筹资、医保支付制度、服务体系结构与市场化制度安排等方面,简要介绍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体制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概况。然后,对台湾地区“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医保支付制度等进行全面介绍。最后,对其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我国整合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1 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体制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概况

1.1 台湾地区卫生行政管理实行高度统一的“大卫生”体制

台湾地区“卫生署”下设“国民健康局”、“疾病管制局”、“食品药物管理局”、“医政处”、“护理及健康照护处”等机构,对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食品药品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并直接管理28家署立医院。“卫生署”下设“健康保险局”,负责健康保险基金筹集、支付和管理,此外,财政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也通过该局自上而下的系统统一核实拨付。台湾地区实行高度统一“大卫生”的体制,卫生行政部门既负责医疗卫生服务的资金筹集,也负责监管和提供部分医疗卫生服务,并通过“健保局”这一组织,承担卫生费用的统筹分配和服务购买职责,创新性地将传统的直接“补供方”的预算制模式转变为间接“补需方”,保证了卫生费用在统筹分配、服务购买、服务提供以及服务利用等关键环节中的政策目标的一致性、政策配套的协调性与完整性。[6]

1.2 强制性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公平的卫生筹资政策和单一付费方

1994年台湾地区出台全民健康保险法,1995年起全面实施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参保率已近100%,实现了医保的全民覆盖。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体现了高度的筹资公平性。以个人缴费水平为例,健保制度根据公众经济能力,划分六类保险对象,实行不同的健保保险费负担比例,收入高者缴费比例高,收入低或无收入者负担或不负担保险费。在个人医保待遇方面,民众不论所缴费用多少,去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时享受的医疗待遇标准完全一样。[7]在福利水平方面,健保支付范围广泛,支付额度充分,民众享受的医保福利宽厚[8], 民众医疗费用负担较轻[9]。

健保基金已然成为台湾地区医疗服务市场的单一付费者。健保不仅全民覆盖,而且规定,诊所和医院除了只能在诊金、特需病房住房费以及美容等项目自主定价之外,所有诊断、治疗、药品和耗材等服务项目一律按照健保规定的目录和价格执行,以此消除医疗机构试图增加自费服务项目诱导民众需求上升的潜在性,患者看病的自付费用很少。单一付费者的优势在于健保局运行管理成本低,购买力量强大,在实施总额预算、服务购买议价能力、规制服务提供方行为、决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和功能发展等方面,健保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0]

1.3 混合型医保支付制度——分类、封闭、封顶式总额预算制为主框架

健保局为控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改善收不抵支的情况,从1998年开始,逐步按照分类、封闭、封顶原则推行部门总额预算制度。所谓分类,就是分别以医院、西医基层(西医诊所)、中医门诊、牙医门诊和门诊洗肾等五大类别部门作为总额预算单元,确定各自的年度医疗费用给付总额。[11]所谓封闭,是指每一类机构都在本部门总额预算下展开竞争,各部门间的费用不能转移[12],即无论医院提供多少服务,都只能在医院总额中获得补偿,不会侵占或瓜分西医基层的预算总额。所谓封顶,即所有机构无论提供多少服务量,都将从已经确定的年度给付总额中获得补偿,不会导致医保费用超支。以2013年为例,确定给付的医疗费用总额预算为5 248.5亿元(新台币,下同),经过协商和厘定,分配到医院、西医基层、牙医门诊、中医门诊和门诊洗肾五大部门的总额预算额度分别占总额的64.9%、18.3%、6.9%、4.0%和5.9%。分类、封闭、封顶式总额预算制度对基层服务体系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持作用。分类总额预算制度将基层医疗服务和医院服务划分为各自独立的市场,基层诊所体系内的竞争和医院体系内的竞争在各自空间展开,医院和基层诊所之间、诊所医师与医院医师之间的利益各自独立,医院服务无法代替基层服务。这一制度设计对培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生专业自主权、消除基层与医院之间的利益竞争、建立双方合作信任关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

部门总额预算制度实施过程中,中、西、牙医师公会均积极正面应对,高度发挥专业自治精神,在各自公会内部成立总额支付制度保险委员会,定制同业自治公约自律管理要点、审查办法、会员检举申诉作业要点、医疗费用管控办法、门诊就诊须知等行业管理条例等,以有效控制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确保医疗服务品质。台湾地区的医师公会在政府和医疗院所之间扮演着重要的协调角色,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成为推行医疗政策的助手。[14]

1.4 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资源配置均衡的四级构架

台湾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主要由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和基层医疗院所等四级架构组成[15-16],分别承担全台湾地区疑难重症疾病诊治和科学研究任务、承担区域性和地区性的教学和医疗服务以及基础保健(表1)。

台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在结构、功能、数量和质量上均较为均衡。(1)基层医疗院所占医疗机构总数的95.7%,医院与诊所数量比达到1:41。大多数医生执业地点分散在基层。(2)医生素质总体较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水平差距不悬殊。医学专业报考学生多,录取分数逐年提高。台湾地区医师法规定,医科学生经过七年专业训练才能当住院医师,再过两年实习,经考试合格方能成为独立的执业医师,才有资格独立为病人开处方。医学教育和训练系统保障了台湾地区医务人员个人素质整体较高、服务意识较强。民众不论到哪一级医疗机构都可以放心就诊,不用过多担心医疗水平。(3)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对优秀医生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一是基层诊所开业医师的收入与医院医师水平相当,部分专科诊所的医院医师收入甚至可以达到医院平均水平的4~8倍。二是基层工作负荷和压力相对较低,基层诊所医师所接诊病人数量虽然过百,但诊治疾病种类只有几种,医院医生每天接诊病人数量虽然较少,但面对疾病种类却很多,要付出很大精力用于看诊、解释和做特殊检查。台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医师选择离开医院,做开业医师。[17]

1.5 基层医疗服务提供体系——以私营为主体、总额控制下的充分竞争性市场

台湾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由众多规模小、地理位置分散的诊所组成,市场集中度很低,专科服务众多,满足了民众对基层服务的众多需求。2014年,诊所数量达到19 981家,私人诊所占比97.3%,公立诊所占2.3%,私人诊所中85%以上为独立开业,15%为联合开业。[6]基层诊所分为西医诊所、中医诊所、口腔诊所三大类,西医诊所又包含家庭医学科、内科、外科、小儿科、妇科、呼吸内科、新陈代谢科、骨科、肝胆肠胃科、康复科、精神科、耳鼻喉科、眼科等专科诊所。

台湾地区基层诊所体系是一个自由进出的市场,没有政府规划限制。只要符合条件,每个医师都可以申请开设诊所。申请开业的医师条件是:医学院毕业,取得医师执照,在医院接受1年毕业后一般医学训练(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PGY)、全科培训和3~6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取得专科医师执照后,即可到基层担任责任医师。诊所设立的报备流程约一个月左右即可完成,医师公会(相当于国内的学会和协会)和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进行资格审查和条件审查。

台湾地区基层诊所体系在“封顶+竞争”的市场中运行,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确保资源宏观配置与微观配置的双重效率。健保全民覆盖下,90%以上的诊所成为健保定点机构,民众看病个人付费比例低,健保付费成为诊所最主要来源,健保政策对诊所部门的资源配置以及医疗行为规制起决定性作用。基层诊所之间虽然相互竞争,但基层诊所的市场总量则由西医诊所的部门预算总额决定。以2013年为例,西医基层部门一共有10 100余家诊所,健保确定的西医诊所部门的总额预算为959.8亿元,这些诊所将在这一封顶的市场份额中展开竞争,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动态均衡。其优势在于:对诊所个体而言,优胜劣汰,对诊所总体而言,不会出现“供给决定需求”现象。

2 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总体情况

2.1 出台背景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中,民众个人负担部分轻,可自由选择就医,虽充分保障了民众就医权益,但又极易造成民众四处重复就医或越级就医,造成医疗服务碎片化,医疗服务品质下降的同时健保财政负担沉重。[18]国际卫生改革经验显示,实施家庭医师制度,垂直整合医疗体系,有助于提升医疗品质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19]

基于此,“健保局”于2003年开始,小规模推动“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制度试办计划”,希望以此计划落实家庭医师制度,转变民众对家庭医师的观念,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和减少医疗浪费。2005年,该试办计划转为正式计划,即“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

2.2 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主要包括:(1)建立台湾地区家庭医师制度。提供民众周全性、协调性与连续性的医疗照护以及家庭和社区健康服务,落实全人、全家、全社区的“三全”整合性健康照护模式,即2A3C服务(accessibility, accountability, comprehensiveness, coordination , continuity)。(2)建立和强化基层诊所与医院间的互信与合作。(3)建立恰当的分级诊疗模式和双向转诊制度。(4)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医疗支出的合理控制。通过上述政策目标的实现,逐步为全民健保体系下实施家庭责任医师制度奠定基础。

2.3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组织构架与运行机制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主要以“社区医疗群”的组织形式体现。“社区医疗群”的组织构架与运行示意图如下。

2.3.1 建立“社区医师团队”,以自主模式管理

西医基层诊所医生自愿参加该计划,以同一社区内5家或5家以上特约西医诊所为单位组成,诊所医生组成“社区医师团队”。参与的医师条件是:1/2以上医师须有内、外、妇、儿或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资格,每位医师参与计划前需完成20户及60人以上的健康档案建档。“社区医师团队”由社区医师自主管理,选举召集人,召集人承担“社区医疗群”的事务管理。组建“社区医师团队”的目的在于:(1)将原来单独分散执业的基层医生组织起来,作为社区照护网络的核心单位,建立基层医师相互间的互动与合作机制;(2)促进诊所在药品器材采购和管理方面的合作;(3)营造环境让基层医师由个别执业向联合执业的方向转型。

2.3.2 建立“社区医疗群”,以协商模式合作

“社区医师团队”自行寻找社区医院(不限合作医院的数量,可以是地区医院、区域性医院或医学中心)作为合作对象,建立“社区医疗群”,形成合作关系,双方协定具体的转诊及合作方式。建立“社区医疗群”的目的在于:(1)消除基层诊所与医院之间的对立,建立民众对社区医生和社区医院的互信;(2)鼓励医院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经营;(3)促进医院和诊所之间的合作分工。

2.3.3 采用自愿、可选、免费模式,招募家庭健康会员

2003年计划试办之初,采取自愿免费形式招募会员。社区医疗群的基层医师在其诊所就诊的病人中招募家庭会员。民众以家庭为单位,采取自愿加入、自由选择社区生活圈中的家庭医生的形式,成为计划的“健康家庭会员”,会员无需缴纳交任何费用,但需签署同意书。

2010年4月,“健保局”修正计划,将高诊次患者作为“应照护族群”列为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服务对象[20],进行健康管理,这部分病人数量约占总会员比例90%以上。所谓“应照护族群”,是指“前一年全台湾地区就医数据中,将有慢性病者及无慢性病者依医疗费用各分为十等分位,有慢性病者选取最高之5组,及无慢性病者选取最高之前1组”,这部分病人或是疾病严重度较高,或是有异常求医行为,实为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制度的重点人群。

2.4 “社区医疗群”的工作任务与服务模式

2.4.1 “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五大工作项目

(1)组织成立社区医疗群;(2)为会员家庭建立健康档案;(3)建立良好的社区资讯系统,为参加“社区医疗群”的所有会员提供24小时的咨询、协调等资讯服务;(4)建立转诊制度和转诊模式;(5)营造健康社区,通过社区医师、社区医院和社区民众的三角互动关系,共同营造健康的身心环境。社区医师与合作医院共同建立以社区为范畴、民众为对象的社区照护网络,提供民众整体性的基础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促进基础医疗保健与医院服务之间的垂直整合,强化基础医疗保健和基础预防保健以及社区健康之间的横向整合。

2.4.2 在合作医院内开设共同照顾门诊

“社区医疗群”的“共同照护门诊”设在合作医院内。在不影响基层诊所开业的前提下,每位基层医师每周到合作医院“共同照护门诊”出诊一次。通过该门诊,基层医师可将诊所的转诊会员病人安排到合作医院,利用医院仪器设备为病人做进一步诊疗,或与医院医生进行病例研讨、开展学术交流、或对转诊住院的家庭会员进行病房巡诊。[21] “共同照护门诊”起到社区家庭医生与医院间互动的桥梁作用,藉此克服基层与医院彼此缺乏合作的困难,逐步建立起基层诊所与医院的合作关系。

2.4.3 家庭医生提供内涵丰富的转诊服务

社区家庭医师承担平行转诊和垂直转诊服务。平行转诊是指会员病人在“社区医师团队”的诊所与其它诊所间进行转介,垂直转诊是指病人在诊所与合作医院间的转介。计划要求家庭医师提供的转诊服务包括:为病人制定转诊合作计划、安排病人转诊、追踪病人转诊至医院的治疗结果、病人转回后的治疗以及制定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计划。

需要一提的是,照护计划中,仍然保留家庭会员自由就医的选择权,即病人可以经过社区医生转诊,也可以不经过转诊而直接到医院看病。此诱导型转诊的目的仍然是希望最大限度地减少民众对该计划的抵制,增加政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2.4.4 24小时紧急电话咨询专线服务

计划要求,“社区医疗群”为每一位家庭会员提供24小时紧急咨询电话服务。各家基层诊所在上午、下午和晚上设置三段就诊时间,可负责本诊所病人的电话服务,在夜间非门诊时段的紧急电话咨询服务则方式多样,可以是社区医师团队的轮班医师所在执业诊所或轮班医师在家住所提供、或者由合作医院的急诊室或电话呼叫中心承担,后者占主要形式。

2.5 健保对“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费用支付制度

健保局采用额外附加方式对西医基层的“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试办计划”进行付费,即:在原有支付内容和支付方式基础上,为参加计划的西医基层诊所提供额外的费用补偿。“整合型照护计划”的费用支付方式经历三个阶段:(1)2003—2005年,为试办期,支付方式属于费用节约回馈型。(2)2006—2009年,为执行期,支付方式为健康回馈型。(3)2010—2015年,为改革期,采用上述两种形式的复合型支付方式,以期待更高品质与低成本的医疗服务价值。自2014年,“健保局”尝试探索建立家庭医师责任制度并实行论人计酬的方式。目前,一个“社区医疗群”平均可获得上限为350万新台币的年度“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专项补助款,其中,60%~80%支付给社区医生团队,20%~40%付给合作医院。

2.5.1 健保支付方式中的费用节约回馈型指标

(1)年度预估费用(VC,virtual capital)。“健保局”每年依据会员的年龄、性别及先前疾病状况(风险校正因子),计算年度预估费用。(2)实际费用支出(AE,actual expenditure),“健保局”根据会员实际看病情况计算得到。VC-AE反映出家庭医生对这些会员整年照护管理的结果。以某一“社区医疗群”为例,从2009—2013年,累计服务了3 514名会员,这些会员5年的VC累计为8 979万元,AE为8 154万元,费用节约825万元,平均每一会员每年节约费用2 348元。健保局按照(VC-AE)的一定比例反馈给“社区医疗群”。[22]

2.5.2 健保支付方式中的品质达成回馈型指标

为引导“社区医疗群”医疗行为,提高照护品质,达成更好的健康结果,健保局逐步改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从费用维度扩展到过程维度和结果维度,根据“社区医疗群”的品质指标达成情况给付医疗费用。希望经由健康回馈型的经营模式,激励家庭医师主动提供健康保健服务,强化民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自我照护能力。目前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类12项指标。

(1)组织指标(权重40%,以“社区医疗群”为计算单位):健康管理与个案卫教(10%)医疗群内门诊病人到健保云端药历系统的查询率;个案研讨、共同照护门诊、社区卫教宣导、病房巡诊(10%);医疗群会员住院经医疗群协助转诊(10%);24小时咨询专线(每群每年至少测试5次)(10%);完成安宁居家疗护教育训练或提供“全民健康保险在家医疗服务”(加5%)。(2)品质指标(权重30%):会员急诊率(排除外伤)(5%);疾病住院率(15%);会员固定就诊率(10%)。2010年,“健保局”将“应照护族群”列入照护计划的服务对象,同时新增“临床指标”有急诊率、住院率、针剂使用率、抗生素使用率,要求指标值比“应照护族群”低50百分位。(3)会员满意度(10%),由医疗群自测,健保分局分区抽测。(4)预防保健指标(20%):成人预防保健检查率(5%),子宫颈抹片检查率(5%),65岁以上老人流感疫苗注射率(5%),粪便潜血检查率(5%)。

2.6 进展与成效

2.6.1 家庭医生整合型照护计划的覆盖面不断扩展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从试办到正式实施,参与的服务提供者和会员人数逐年增加,并形成比较稳定的局面(表3)。从2003年试办计划开始到2013年,建立的社区医疗群达374个,参加的西医基层诊所和医师数不断增加,从最初不到2%增加并稳定在20%左右,参加的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约占总参保人数的8%~9%。

2.6.2 家庭医师协调性、连续性、第一线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等核心功能不断加强

台湾地区本地专项研究显示,90%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通过家庭医师转诊以取代自行前往医院,66.3%的认为参加该计划可节省自行前往医院的等候时间,80.6%民众表示病情稳定后愿意回家庭医师诊所追踪,90%的民众表达以后有健康问题会先咨询家庭医师。[23-24]会员接受预防保健服务的比例高于非会员,以2010年为例:(1)成人预防保健检查率为51.87%(非会员34.92%);(2) 子宫颈抹片检查率为33.69%(非会员为28.51%)。

2.6.2 会员就医满意程度提升,医疗费用降低,家庭医师对计划的满意度较高

参加该计划的民众满意程度和整体评价高于未参加民众,满意度达8成;民众对24小时专线服务满意度达71.1%。新参加与未参加的患者比较,门诊费用约节省5.4%~8%,住院费用节省7.5%~20%。参加计划的医师特别是家庭医师对整体政策的满意度较高,认同该项计划促进和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病人照护品质、提高专业能力。[25]

2.7 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二代健保,实行家庭责任医师制度

“健保局”推进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试办计划和正式实施计划,体现了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和功能的清晰思路。通过实施计划,逐渐改善基层诊所之间分散经营以及基层和医院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社区医师团队,构建社区医疗群;围绕全科医师的核心功能,制定医保支付制度,引导基层和医院优化医疗服务行为,改变民众就医行为,为后续实施建立家庭责任医师制度夯实基础。

2011年1月26日,台湾地区通过二代“健保法”。其第44条指出:“保险人为促进预防医学、落实转诊制度,并提升医疗品质与医患关系,应订定家庭责任医师制度。前项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之给付,应采论人计酬为实施原则,并依照顾对象之年龄、性别、疾病等校正后之人头费,计算当年度之给付总额。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第二代健保制度,推进家庭责任医师制度。所谓家庭责任医师制度中的“责任”,内含五大责任:负责参保会员的疾病预防,成为会员的医疗守门员,提供第一线医疗服务,负责高医疗品质和医病关系,承担财务责任(论人计酬,论人支付)。通过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形成以人为中心、以体系为基础的家庭责任医师医疗服务体系。

3 台湾地区家庭医生整合服务的经验

3.1 理念先行,立法至上,渐近实施,统一管理

台湾地区虽于1995年正式开办全民健康保险,但在1994年,则先行通过“全民健康保险法”。通过立法,为制度推进做了法律上的准备,使健保制度具有法律效应,成为统一各方行动的最高纲领,既有利于减少政治干预,又有利于前瞻性地促成各方就健保制度中的内容达成共识。

台湾地区健保制度在制度酝酿、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大量学习和汲取各国先进经验。例如,全民强制参保,形成单一付费方;突出公平筹资机制,致力于提供公平宽厚的福利包;建立总额预算和论人计酬的付费框架;实施家庭医师制度,凸显基础保健在卫生服务中核心地位等,这些内容均先后在两代“全民健康法”中有所表述。

践行上述先进理念,卫生体系要有良好的基础,台湾地区采取的是渐进性的实施策略。健保制度实施之初,“健保局”服务购买能力和监督能力尚未培育,加上基层诊所医疗技术水平不高,医院服务占据统治地位,民众长期形成自由择医习惯等现实情况,全面实践上述先进理念尚不具备条件。对此,“健保局”采取渐进性实施策略。从试办计划到正式计划;支付制度从按服务项目付费到分部门总额预算,再到基层诊所健康回馈型支付,最终向论人计酬方向迈进。健保为民众购买的服务也逐步从碎片化单一化医疗服务到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再藉家庭责任医师计划,最终向个人、家庭、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迈进。

台湾地区实行统一的大卫生管理体制,有力地保障了卫生政策的目标性强,协调性高,各类工作统筹推进,步调一致,有效避免了的政策低效。例如分类部门总额预算、医药分业、医师诊疗费提升、部分负担制、“社区医疗群”计划、分级医疗和转诊等多项配套措施均共同推进。由于上述诸种政策优势,台湾地区医疗保健体系以相对较低的费用获得了较好的卫生系统绩效。

3.2 “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体现了国际上基础保健的先进理念

家庭医师提供的七大核心功能包括第一线医疗服务、可及性、协调性、综合性、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等服务,这七大功能共同作用,形成了家庭医师的优势,这正是基础保健的根本所在。[26]台湾地区“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工作任务、服务模式以及医保付费制度设计均紧紧围绕七大核心功能展开,始终致力于强化家庭医生服务功能和资源支持系统,致力于提供以民众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以适合台湾地区具体情况的方式,践行世界卫生服务的先进理念与改革趋势。[26-27]

3.3 采取渐进方式和诱导策略,逐步发展家庭医生制度

在以医院服务为主导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下,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面临重重困难,其中关系到各方医疗行为的调整、医疗资源的重新分配、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跟进配合,也涉及到基层机构和医院之间、社区医生与医院专科医生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和联接。由于基础薄弱,利益方众多,问题复杂,台湾地区健保采取渐进性策略实践,先是小范围试办,发现问题、取得经验,完善制度后再转化为正式计划。通过逐步提升基层全科医师服务能力,强化全科服务模式,促进了基层与医院间的互动、互信与合作,为后续家庭责任医师制度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在渐进性改革中,采用诱导性而非强制性策略,使计划顺利实施。对基层医师和医院,也采取自愿形式加入计划,并同步给予医保付费支持。对参保人,通过自愿和免费形式,招募家庭会员,提供转诊、24小时紧急咨询电话等服务,让会员享有增值服务而无需支付费用,同时,仍然保留其自由择医的权利,促使民众增加对政策的认同和依从,增加其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忠诚度,提高在基层诊所的固定就诊率。

3.4 医疗费用支付制度同步跟进,为计划提供资金支撑

在社会健康保险为筹资主体的卫生体系下,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医保的支撑。“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要求家庭医师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提供转诊服务、24小时紧急电话咨询方服务、预防保健以及社区卫教等方面。“健保局”在开始推进试办计划之初,即同步跟进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配合,保障该计划的持续实施。

3.5 采取自主管理模式,建立和运行“社区医疗群”

健保局对整合型照护计划的政策目标、工作任务、支付方式、指标评价进行了统一的顶层设计,对计划的具体运行,则允许采取灵活多样化形式。从“社区医师团队”组建和管理,到“社区医疗群”组建和运行,均采取自主管理和协商模式,各行业公会积极应对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参与方的自主性和专业价值,促进各方相互尊重和同行之间的相互制约。

4 台湾地区经验对大陆整合服务和全科医师制度实践的启示

4.1 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设计整合服务计划

国内目前主要有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两种整合卫生服务的探索形式。前者的政策目的是通过医院带动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促进服务下沉社区;后者是紧密化社区全科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促进社区首诊早日实现。总体而言,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的思路仍然局限于基层机构“分流”病人功能的发展思路,显然不能与全科医生核心功能的内涵相对应。作为我国全科医生实践重要场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建设,还需要回归到社区全科医生核心功能的应有之义,即:赋予社区全科医生第一线医疗服务功能之外,还要重视和强化基层机构在地理上、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及性服务、在垂直整合与横向整合中的协调性服务、医生与患者之间人际关系上的连续性服务、融医疗、照护和预防保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通过全科医生向病人提供功能服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转型升级”。

全科医师制度建设和整合卫生服务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在实践探索中,将全科医师制度建设与整合服务结合起来,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设计整合服务计划,包括建立清晰明确的政策目标、具体的工作任务、适宜的服务模式、相容的激励机制、针对性的绩效评价和绩效购买等。

基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现状,我国整合卫生服务的实践可考虑分两个阶段梯度推进。第一个阶段将整合卫生服务作为手段,致力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和特征功能,逐步打下实施全科医生制度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将整合服务作为目的,积极发挥全科医生核心功能,促进基层与医院之间、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信任,为居民提供可及、连续、协调、综合的医疗卫生服务。

4.2 加强医疗与医保部门的政策协同,合力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和整合卫生服务

目前大陆地区在家庭医生制度和整合卫生服务的探索中,主要有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度和医联体两种形式,均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要推动力。医联体的提议、组建和运行,高度依赖卫生行政部门的“拉郎配”,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也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医改任务由上向下强力推进。短期内,行政部门的引导和倡导尚可起到一定作用。但长期看,缺乏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的支持下,各方行为主体缺乏内生动力,导致两种实践均行动迟缓和步履艰难,难以深入推进和持续展开。

我国主要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卫生筹资的主要来源,医保政策在病人就医行为和医院行医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实践整合的卫生服务,需要医疗和医保部门政策协同,特别是医保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的支撑。整合卫生服务中,家庭医生的可及、协调、连续、综合的“一揽子”服务,需要专业知识技能和劳动时间的投入,应尊重价值规律,正面回应社区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为整合服务支付应有的资金[29]。针对医联体,应以向病人提供整合服务为最终目的,以机构间的组织整合作为工具。创新医保费用支付方式,建立利益间隔机制,避免基层与医院之间形成利益竞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促使基层和医院之间形成互动合作的内生动力,才能保证整合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大陆与台湾地区均是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主要卫生筹资来源,且两岸文化同源,台湾地区健保制度建立以前的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基础与我国目前的情形相似,我们可以从台湾地区的健保制度和家庭医师整合型照护计划的实践中,获取很多丰富经验和启发。

参考文献

[1] 代涛, 陈瑶, 韦潇.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 国际视角与中国实践[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5(9): 1-9.

[2] Richard B, Saltman, Ana Rico, Wienke Boerma. Primary Care in the Driver?s seat[M].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WHO.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基础保健—过去重要, 现在更重要[R]. 2008.

[4] 张亮, 唐文熙. 基于“深水区”医改和“整合理论”升级的健康整合[J]. 医学与社会, 2014, 27(8): 1-4.

[5] 匡莉, 甘远洪, 吴颖芳. “纵向整合”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及其整合机制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2(8): 564-602.

[6] 文武. 台湾医疗卫生体制及其启示[J]. 中国财政, 2011(3): 70-73.

[7] 赵湘平. 台湾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借鉴[J]. 中国医疗保险, 2011(7): 68-70.

[8] 朱婷. 中国大陆全民医保与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福利性之比较[J]. 西北人口, 2012, 33(4): 47-51.

[9] 方匡南, 马双鸽, 谢邦昌. 台湾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支出调查及启示[J]. 台湾研究, 2012(3): 46-52.

[10] 付晨, 张钢. 台湾地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启示和借鉴[J]. 中国卫生资源, 2007, 10(1): 24-26.

[11] 毛雪莹, 赵斌, 曹琦. 台湾地区全民健保总额预算制度设计与运行效果评价[J]. 中国医院管理, 2014, 34(3): 78-80.

[12] 王超群, 顾雪非. 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总额预算制度:运行机制及启示[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4, 7(3): 49-56.

[13] 海康. 台湾的西医基层总额支付制度[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5): 29-30.

[14] 刘丽伟. 台湾医务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发展简史[J]. 中华医史杂志, 2005, 35(1): 17-21.

[15] 参考数据:2013年台湾地区执业医师、医疗机构统计

[16] 2013年台湾地区执业医师、医疗机构统计[M]. 台中县: 歌德艺术中心, 2004.

[17] 莫振东, 周庆明, 苏文勇, 等. 台湾耳鼻喉科基层诊所概况[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喉科学, 2011, 26(3): 133.

[18] 蔡佳洵. 利用全民健保研究数据库探讨台湾民众手术前重复就医次数与决策期间的关键性因素[R] . 2003.

[19] 叶乃纶, 朱家纬, 詹其峰, 等. 小区整合式照护之成效:系统性文献回顾[J]. 台湾医学, 2012, 16(2): 112-120.

[20] 2010年「全民健康保险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制度计划

[21] 许佑任, 徐富坑, 李显章, 等. 基层医师对“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试办计划”成效评估[J]. 台湾家医志, 2006, 16(1): 13-26.

[22] 2015年海峡两岸四地全科医学研讨会[C]. 台湾: 台北, 2015.

[23] 张必正, 郭斐然, 李汝礼, 等. 台湾家庭医师整合照护计划的执行成效与未来展望[J]. 台湾医界, 2011, 54(8): 56-60.

[24] 黄建勋, 洪寿宏, 刘文俊, 等. “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制度”双向转诊民众意见调查[J]. 台湾家庭医学研究, 2006, 4(2): 61-69.

[25] 颜似绫, 詹其峰, 梁继权, 等. 社区医疗群家庭医生对全民健保家庭医师整合性照护试办计划政策满意度调查[J]. 台湾家医志, 2008, 18(1): 11-21.

[26] Tsung-Mei Cheng. Taiwan?s New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Genesis And Experience So Far[J]. Health Affairs. 2003, 22(3): 61-76.

[27] Jui-Fen Rachel Lu, William C. Hsiao. Does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Make Health Care Unaffordable? Lessons From Taiwan[J]. Health Affairs, 2003, 22(3): 77-88.

[28] Starfield B. Primary care: balancing health needs, services, and technology[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9] 匡莉. 基于全科医疗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责任制”政策框架及要素[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5, 8(2): 19-26.

第4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门诊预约;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9-0028-02

1 系统的总体目标

通过开发高效、便捷、安全、规范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完成医院门诊预约管理。具体来说,医院通过该系统医院、医生简介及门诊安排,通过平台向患者提供门诊预约服务。患者通过互联网上的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设备快捷查询医院的基本情况并完成预约就诊。通过使用该系统,患者可以做好就医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省去大量的排队时间,医院可以进一步优化资配置,更加规范、高效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从而大幅提高服务质量,持久提升社会声誉声音单位的经济收益。

2 系统业务流程

1)现行的就诊业务流程。现行的患者到医院后的就诊流程为:导医台简要咨询——排队挂号——挂号——分诊预约——候诊——就诊——排队划价缴费——划价缴费——[排队检查化验——等报告——携报告再就诊——再划价缴费]——排队取药(或治疗),其中中括号内为可选项,与医生诊疗时开出的检查项目相关。在该业务流程下,患者每个环节都需要排队,尤其是挂号、候诊、划价交费三个环节,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三个环节相应的排队处也是较为混乱的。

2)门诊预约系统业务流程。为弥补现行业务流程的不足,解决患者挂号难、看病烦等问题,节约患者就诊时间,进一步优化医院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设计门诊预约管理业务流程如图1示。

3 系统功能需求描述

为实现系统的总体目标,本系统需具备的后台管理功能和患者服务功能如下。

1)后台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文章管理、科室管理、医生管理、门诊排班、统计、报表功能、在线咨询、导医台、预约管理、收费管理、短信服务等。

2)患者服务功能包括用户注册、查询、预约、用户评价等。

从用户角度将系统核心部分功能需求描述如图2所示。

4 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局域网用户机主要是医院管理人员可以使用的终端,远程用户机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登录系统的用户使用的终端。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预约系统的服务器,调用系统资源来完成各种处理任务。患者只需拥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或智力手机就能完成网上挂号操作。同时,B/S体系结构模式免去了开发人员的客户端开发工作,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是门诊预约系统能被广泛运用并真正发挥其功效的基础。

4.2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1)用户注册模块。未注册患者在预约挂号前要进行实名注册,注册时填写个人真实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年月日、既往病史、邮箱、联系方式、登录用户名、密码等。审核通过后,才可使用预约平台。

2)科室信息管理模。管理员通过平台添加、维护各科室的基本信息。科室基本信息包括名称、发展历史、硬件资源、医生资源、成就及专长介绍等,同时,管理员通过开通科室评价功能收集患者评价反馈,对科室、医生进行综合考评,并把考核结果和患者评价反馈给相应的科室。

3)医生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通过平台添加、维护医生的基本信息。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职称学历、学习进修经历、工作经历、专长、荣誉等。同时,管理员通过开通医生评价功能,以便患者对医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进行评价。

4)患者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通过平台浏览患者的基本信息,修改患者的部分信息,如联系方式等。同时管理员还可以启用或禁用患者用户。

5)门诊排班管理模块。医院管理人员提前为下一周的门诊排班。设置好一周可预约的时间段,为各科室分别安排坐诊医生并设置其最大可预约人数。管理人员通过定期进行门诊数据分析,不断合理优化门诊的排班,以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如果需调整某时间段的门诊安排,并且该时间段相应医生已有患者预约,则通过短信通知已预约的患者变更整或暂时取消门诊预约。

6)门诊预约模块。已注册患者登录平台后可以查看医院简绍、科室划分、预约须知、一周门诊安排、通知公告等信息,查询个人预约历史记录。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导医台等快捷地确定其病症应选择哪个科室就诊,通过系统导航查询相应科室及医生的情况介绍,结合自身实际和医院的门诊安排,确定就诊时间段,选择科室和医生进行预约,然后通过支付平台交纳挂号费。预约成功后将收到预约成功短信,包含预约号、预约的详细内容及就诊注意事项等。如果医院门诊安排变化影响到了患者就诊或患者个人原因不能按时就诊,患者可提前进行变更或取消预约操作,取消操作时通过支付平台退还挂号费。

7)预约记录管理模块。预约管理员可以根据科室、医生、患者、就诊状态、预约状态等分类,按时间范围查询预约记录,因特殊原因可以取消或重新激活指定的预约记录,在患者就诊后,预约管理员可标识其就诊状态。预约状态、就诊状态的改变通过系统或手机短信反馈给患者用户。

4.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1)系统数据流图。门诊预约系统(核心部分)的数据和处理的关系,用数据流图表示。如图3所示。

2)系统E-R图。本系统核心部分的主要数据联系用E―R图表示如图4所示。

3)数据表设计。结合以上核心部分的E-R图,此系统数据库中的核心表可设计如下:其中有下划线的属性为主码。

科室信息表(科室编号、名称、详细介绍、排序序号、激活标志);

医生信息表(医生编号、所属科室编号、姓名、性别、职称、技术专长、工作学习经历、荣誉成就、照片、邮箱、添加时间、管理员标志、激活标志、密码);

医生出诊安排表(出诊安排编号、医生编号、时间段编号、可预约数);

患者用户信息表(患者编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日期、既往病史、邮箱、联系电话、注册时间、最后登录时间、IP地址、登录次数、信用值、激活状态、用户名、密码);

时间段表(时间段编号、星期编号、上下午编号、星期数字表示);

预约挂号记录表(预约编号、患者编号、科室编号、医生编号、预约日期、时间段编号、预约状态、就诊状态、添加时间);

账单信息表(账单号、预约号、金额、交费标志);

文章信息表(文章编号、标题、关键字、内容、创建时间、作者、状态)。

文章通过分析业务流程和系统用例描述了系统的需求,对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和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可在此基础之上细化,采用PHP+MySQL技术实现具体服务并推广使用,对于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能为医院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姜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素萍.ER模型和DFD模型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3):9431-9432.

第5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全面流程管理;急诊护理;实施效果

医院急诊科室的患者较多,而且较为复杂,各种疾病的患者相对集中,患者在候诊的时候都表现得较为急切,所以急诊科室也是医院的纠纷高发地带[1]。急诊科室的管理因素相对较多,但急诊科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医疗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关乎着医院的形象[2]。对于此,我国的各类医院都纷纷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求得能够提高急诊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以便于细化急诊科室的各个管理流程。本研究主要分析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急诊科室实施护理全面流程管理前后的相关患者、医师和护理人员,共有护理人员30名、医师18名、患者140例,所有人员均对本研究知晓,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愿意进行本次研究。1.2方法(1)对急诊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首先确定急诊区域的各个功能区,并做好科学的划分和布置,以此来确保急诊科是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并做好急诊流程的连续性。将急诊部门划分为4个功能区,分别是以红色进行标记的第一功能区,将其设为急诊绿色通道,用其来对高危重症的患者进行抢救;以黄色作为标记的第二功能区,将其作为观察区域,主要对急重症患者进行救治;以蓝色为标记的第三功能区,适用于普通急诊患者;以灰色为标记的第四功能区,主要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收治[3]。对功能区进行详细的划分能够有效地缓解科室的拥堵混乱现象,可以更好地维持就诊的医疗秩序,保证医疗服务质量。(2)实施急诊分级制度:患者过多导致出现急诊不急的现象一直都是医院的一个常见问题,所以可以遵守“预检分诊、急重优先”的原则,将患者划分为高危型患者、危重症患者、急症患者和普通患者。然后对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整体的培训,要求分管护理人员担任急诊的首要责任人,并且必须具备临床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患者急诊就医的时候,分诊护士需要对病情进行简单的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引导到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候诊[4],实行重症优先的原则,避免因为传统的先来后到原则导致患者重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如果患者非急性发病,而且不是主诉较少的非急症患者,那么需要尽量将其候诊时间维持在4h以内;如果患者的体温在39℃以上,属于急症患者,需要在30min内安排患者治疗。(3)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指导: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急诊信息管理流程,全面地对护理进行管理,有效推进医院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5]。为了更好地提高门诊急诊的效率,需要建立急诊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电子病历为主要核心,并具备对其进行查询和检索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自动录入和信息的汇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无纸化的治疗。出诊的医师需要打开电脑点击鼠标和键盘就能够输入患者的信息,独有的信息汇总功能还可根据输入的患者信息生成报表,并以快捷多样的检索方式,快速查询急诊预检登记处的信息。急诊信息管理系统做为给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操作和管理信息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医疗人员规范其诊疗流程和医疗文书,提高其工作效率。1.3观察指标观察分析干预前后患者急诊所需时间、留观登记所需时间以及离观登记所需时间。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急诊科室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在就诊、留观、离观等登记所需要的时间,患者的满意度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方面和管理措施实施前比较大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室的全面流程管理,其实质就是以流程为导向,使管理措施更加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在全面流程管理的影响之下,急诊科室的各个部门都能够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可以促使各个部门更好地进行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一体化的管理。流程管理具有逻辑性,且不可预估也不可分解,通过对急诊科室的各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管理,可以突出工作的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在实施全面流程管理的制度后,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引进了更为先进的办公理念,促使医护人员提升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相关护理质量较实施前明显提升,证明了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其通过对急诊科室进行科学地布置和划分,并且改善了预检分诊制度的执行效果,使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诊疗质量明显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在医院急诊科室进行全面流程管理,能够更好地提升护理的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世英,陈婧婧,应春晓.全面流程管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4(4):54-55.

[2]汪学丽.急诊护理管理应用全面流程管理的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3(5):534-535.

[3]刘丽昕.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7(5):1638-1639.

[4]董建兰,居伟.探讨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26):5928-5929.

第6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在医院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提出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特点,最后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功能设计。

一、医院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医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医院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实现医院各业务的信息的管理、手机、存储、处理、提取和交换功能。减轻医疗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涵盖医院业务的各个方面,比如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门诊挂号系统,划价收费系统,综合查询系统等等。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技术不太复杂,信息化管理主要以处理文字和数据为主,很少涉及到多媒体数据的动态传递。从这方面来说,所需服务器的性能要求也不太高。因此,建立医院信息化管理所需投入不会太高,但是由此产生的效果却是明显的。

(一)加强了医院自身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医疗价格评价以及全面的财务计划。加强外界监督,以及内部考核机制,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实现医疗信息的多元交流与传递。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过去的医院与病人之间的二元关系正在转变为医院-病人-医疗保险部门-政府主管部门的多元关系。正是信息化的管理才使得这种多元关系变为现实并提供数据信息以供传递与交流。

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与一般的信息管理系统相比,医院信息系统具有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共有的通性,同样包括人事信息管理、财务系统管理等。但是结合医院这个行业的特点,又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医院自身的性质决定,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涵盖以病人医疗记录信息为中心的医疗、管理等任务。另外,由于行业的特点,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求具备快速的响应能力和联机事务处理能力。比如说,急诊室内,一个病人正在接受抢救,迅速、准确的获知该病人的医疗记录将会对抢救有着重要的帮助。

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信息记录的多样性。在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中,除了文字描述外,还会有图形、图片、图标、影像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因此,医疗记录信息是复杂多样的。

(二)信息的安全性。关于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不但要防止系统受到攻击,还要为病人的个人隐身保密,因此,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很高。

(三)信息的海量。一个大型综合型医院往往会拥有上百万份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另外,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数据信息是海量的,对数据库有着较高的要求。

(四)信息的交流。信息的共享交流包括多个方面,病人的医疗记录信息在医院各科室需要共享交流,在医院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需要共享交流,在医院与病人之间需要共享交流。

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一般来说,医院门诊的业务流程是:门诊挂号——门诊医生诊断——检查、开方——划价——交款——拿药。因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字典维护、门诊挂号系统、划价收费系统、综合查询系统、临床门诊。每个功能模块同样包括一些相关联的子功能模块。比如,字典维护包括药品信息、收费项目、业务科室等子模块。划价收费系统包括划价管理、收费管理、药品发药等模块。

(一)字典维护。系统字典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常用的字典信息,比如:药品、业务科室以及其它数据字典。

(二)门诊挂号系统。门诊挂号系统的功能就是为病人建立就诊卡,进行挂号服务或者预约服务,为病人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ID号,确保病人诊疗记录的唯一性。

(三)划价收费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病人的缴费情况并进行对应的统计核算功能。它包括门诊划价、门诊收费和药品发货功能。门诊划价:对病人的检查、处方等费用进行计价工作,所需的价格信息在系统字典维护中获取。门诊收费:进行各项检查、药方等各种费用的收取,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输入信息,保存操作记录,以便能够查询病人划价收费信息。药品发货: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传递检查、药方信息到对应科室,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及时的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四)临床门诊。该工作是医院的核心工作,具体表现为医生的诊疗,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同样是关键模块。包括病人病历的填输入与保存等功能,形成病人诊疗记录,并存档保存,以便掌握病人的既往病史与过往诊断记录。

(五)综合查询系统。综合查询系统包括多个部分,医院自身部分和病人部分。对于医院自身部分,包括各科室的业务情况查询,人事管理查询等方面,同样病人部门,也会有各科室实现对病人诊疗记录的查询。查询系统包括多个用户级别,不同级别权限不同,所查询的范围也会相应不同。

(六)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包含多项数据信息,主要有药品信息、科室信息、病人信息以及诊疗记录信息、门诊挂号信息、门诊划价信息、收费项目信息、药品库存信息等多想数据信息。

四、小结

信息化管理在医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院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医护水平、强化科学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因此建立、应用和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所有关心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医务工作者和信息技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未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优质服务将会以现在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之中。

参考文献:

第7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 分级诊疗; 绩效; 分工; 激励

一、引言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负担性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浪费、低效率、低质量等问题依旧存在。同时,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不断提高,老龄化和慢性病的问题加剧,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更加关注其可及性和连续性。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要求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办医格局,最核心的思想是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这也是起源于科学管理思想――分工理论。分工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分工思想,他认为社会分工源于人的需要和天性,因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谁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满足自身的全部需要,这就要求社会有分工。亚当・斯密进一步发展了分工理论,他发现专业化分工对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认为分工使劳动简化,并且导致了新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此后,马克思研究了萨伊、穆勒等人的分工学说,推演了从劳动分工到社会分工,再细化到服务分工、组织机构分工,体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分工,不同的行业和组织得以分离开来。而一个行业和组织的整体薪酬水平是这个行业和这个组织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这种核心竞争力为“人才”的行业而言,要形成良好的分级诊疗机制――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最关键的也就是做好绩效管理――薪酬的管理。

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境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所门可罗雀,基层首诊无法实现,导致后续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环节都无法顺利实现。医疗服务的需求者认为社区卫生所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难以达到其的要求,服务质量和服务连续性难以保证,宁愿放弃经济和地理优势去获取大医院的服务保障。出现医疗服务各C构之间的服务差距如此之大,主要是由于医疗服务长久以来定位的公益性的性质决定的。经济价值的缺乏决定了供方不会主动去寻求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基层卫生机构,甚至会因为难以提供需求方期望的服务而出现负的经济价值,更是打消其提供该项服务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良性的分工协作,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绩效的角度,引导和激励医务人员完成这种组织分工。

二、分级诊疗中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问题

1.体制机制不健全。尽管医药卫生改革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制定了大量的改革办法,但由于基础薄弱,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纷繁复杂,一套指导性的文件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才能得以实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分级诊疗手册,“轻”、“重”、“急”、“慢”等无从判断,间接导致绩效考评缺乏基础。

2.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文化宣传缺乏。基层卫生机构由于历史原因,长久以来形成医疗质量不佳的印象,导致无论大病小病都直接去大型医院就诊,以防耽误病情,这也加重了看病难的问题。而反过来,正是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导致绩效考核和分配时多向重病、疑难杂症倾斜,造成更多的医护人员不愿意在基层工作。

3.保障力度缺乏,外部配套未落实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医疗机构在工作开展和实施中还存在较大的难处,诸如基本药物制度的不统一,各医疗机构使用不同药物或者某些药物缺乏致使首诊延误或者转诊困难;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存在差距或者难以报销等致使病人选择医疗机构和异地报销不便;医疗成本的补偿主要依靠医疗业务活动导致的逐利性等等。而这些困难必然打消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更愿意去配套保障齐全的地方工作,不利于分级诊疗的开展。

(二)内部问题

1.绩效管理目标太过宽泛,且与分级诊疗不匹配。分级诊疗是为了形成新的医疗秩序,绩效管理的目标应该以此为基础。受医药卫生改革影响,在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的宗旨下,无论相对大的公立医院还是基层卫生所,确立的绩效目标大多数是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该目标过于宽泛,在实施中难以衡量,特别是医疗卫生系统的整体效益是否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更是无法判断。而各个医疗机构仅实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将导致大型医疗服务机构越来越多的服务和就诊人群,无法与分级诊疗的目标相匹配。

2.绩效管理缺乏明确的计划,各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显得杂乱无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绩效管理缺乏明确的计划将致使绩效管理的实施和考核都无法顺利的完成。现阶段,尽管医疗卫生机构已经逐步了解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某些单位甚至建立了专门的绩效考评小组负责单位的绩效管理,但绩效管理还停留在事后的考核上,并没有建立明确的绩效管理计划,导致考核时出现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计划,绩效实施也难以控制,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形也时有发生。

3.绩效管理的方法陈旧,绩效考核指标不全面。绩效管理的方法诸多,特别是21世纪以来,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诸如平衡计分卡、360度评价、关键绩效指标等等,这些方法在企业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运用,但在医疗卫生机构运用的还较少。且在绩效考评的指标选取上,大多选择人次、均费、手术、床日、成本控制率等常规指标,基本上不包含与分级诊疗相关的指标。

4.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缺乏控制,出现偏差未及时进行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未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明确规定,导致绩效实施的随意性较强。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绩效管理计划做指导,实施的方向和进度无法及时掌控,即使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而关键环节的偏差则可能出现“多米诺效应”最终可能致使整个绩效管理失控。

5.绩效考核未全面落实,考核结果流于形式。首先,绩效考核对象还停留在对医护人员的考核上。现阶段主要根据岗位、薪级、职称职务等来衡量医务人员的基本工资,根据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来衡量其绩效工资,晋升、培训等则没有明文规定。该种考评模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非医务人员的考核评价,因为大部分的绩效考核指标仅仅针对临床医护人员,例如收治病人的人次、每人均次费用、手术量、病人满意程度等等。同时,晋升、培训则存在职业差异,特别是后勤人员,在医疗卫生机构获得晋升、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其次,绩效考核仅用于薪酬的分配,未发挥绩效管理的价值,也未对分级诊疗产生促进作用。再者,绩效考核对绩效工资的增长影响不大。有研究发现,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有刚性的特点,机构不会因为效益的下降而减少绩效工资。也就是说不论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并不会过分担心自身绩效工资变少,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绩效考核结果流于形式。最后,绩效考核结果未及时进行反馈和梳理,难以为下一次的绩效管理循环提供借鉴。

三、分级诊疗中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相关的保障措施

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分级手册,按级别配备医疗机构,按级别收治病人和病种,形成分工合理的局面。其次,要配备相应的教育,根据不同的分工定位,培养合适的人才。最后,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资源,保障医护人员,特别是基层卫生工作人员,持续顺利的开展工作。只有这样,为下一步的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办医从医格局

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全面理解不同医疗机构并无贵贱之分,仅仅是分工差异,在社会全体中形成节约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思想。培养先进医护人员,能从事全科医学,满足基层首诊的需要。在绩效激励方面,也应做到公平合理,无论医治慢性普通病的医护人员,还是医治急性疑难杂症的医护人员,都应给予其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和空间。

(三)建立绩效管理目标,且该目标应与分级诊疗的目标相匹配

该目标应相对具体,使其在实施上具有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大型的公立医院,可以在绩效目标上加入分级诊疗落实情况,是否对重病大病进行及时的救治,是否严格执行基层首诊和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目标是否实现等等。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计划

首先,需要根据绩效管理的目标进行各职能部门,各核算单元目标的分解,给各部门、各单元应该达到的小目标。其次,各部门、各核算单元根据自身的小目标制定部门计划后上交给绩效管理小组,由小组指定专门的人员对各部门的计划计划进行一一审核和批复。特别是要考虑具体情况和机构整体利益,防止互斥计划造成的冲突和损失。最后,将计划整理成册,并进行颁布执行,不可随意更改。

(五)引进先进的绩效管理方法,并依据自身环境和条件加以实施

绩效管理方法只是实现绩效管理目标的手段,各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人员类别较多、管理级别和机构较多的大型医院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先确立整体的愿景,再在不同的维度上确立关键点,针对不同部门和机构制定客户(患者)控制点、财务控制点、内部流程控制点以及学习和成长的控制点。特别要注意的与分级诊疗相关的客户以及成长和学习维度,客户维度要慎重对待患者关于疾病急慢轻缓,并能顺利的进行双向转诊;而成长和学习维度则应学习分级诊疗相关知识,了解自身定位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层次的专研或者进行基层服务。而基层卫生机构则可选择关键绩效指标,从多角度入手,横向展开工作,发挥基层“守门人”的作用。

(六)对绩效管理的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调整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偏差

绩效管理一旦实施就应该严格执行,严格执行就需要有专门的监控系统和监控人员。将绩效计划录入到信息系统之中,某些机械性的工作和完成情况可交由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和上传,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形成分析报告,方面绩效管理人员进行查看。这就要求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特别是某些程序的设计可以直接防止偏差的出现,从源头上上控制失误。同时,也要加强人员的控制,岗位设置和稽核应符合要求,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作用。对于偏离绩效计划的事项,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若是人为原因,则对当事人进行一定的惩处;若是不可抗拒力造成的,还应评估对计划造成的影响以及是否能达到原目标,否则应及时调整计划或者更改目标。

(七)全面落实绩效考核工作,并将绩效考核结果加以利用

首先,针对全体医疗机构从业者进行全面的绩效考核,不能因为非医护人员就不评,也不能因为医护人员就多评。针对不同职能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设定绩效考核指标,并提供相应的晋升、培训机会,特别是基层卫生机构和大型公立医院之间保证相对公平。其次,将绩效考评落实到个人,奖惩并用。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满意度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维持理性人对某项事物的满意程度,必须提高该事物的占有量或者享用量,而随着量的提高,满意程度却会越来越低,这便是绩效工资增长刚性的原因之一。但效总量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且这种增长达到的效果将越来越不明显。这就要求能及时查处绩效考核不合格的人,并为更多优秀的个人提供机会。最后,及时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反馈,方便下一个绩效计划中进行调整。

四、结语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老龄化的加剧,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将越来越大,分级诊疗可能是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而想要促进这种良性“分工”的实现,除了政策的保障,还需要从微观的人员着手。而对人员的最佳调控方式便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的调控,实现人员乃至整体医疗卫生系统的良性循环。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分级诊疗中的绩效管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可以改进。本文建议绩效管理整个体系来看,紧扣每个环节,从目标确立、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考核和结果反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Gerget milkovich ,Jerry.M.Newman.薪酬管理(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2.

[2]农圣.浙江省政府办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发展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3]储梁华.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绩效管理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

[4]亦洋,杨佳.基于就医选择影响因素优化的分级诊疗实现路径[J].中国医院,2015,19(12):15-17.

第8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1.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省、市疫苗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疫苗接种各项管理工作。把好疫苗质量关,规范进货渠道,加强内部专人管理(张丽莉负责),确保冷链及质量。小学托幼园所群体接种工作上报办公室批准后才能开展。

2.计免专线黄雪、王捍红、张丽莉协助做好“预防接种规范门诊”的申报工作,按要求开展登革热监测,以及日常散居儿童(有户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管理,包括通知、资料报表整理汇总上报。完成7岁以下儿童、周岁内儿童建卡率≥98%、“四苗”全程接种率≥95%,周岁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95%、及时率≥95%,儿童计免入保率≥98%等指标。

3.由庞健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对每月区疾控反馈的法定传染病名单认真访视,填写传染病访视表,乙类传染病访视率≥95%。协助站长开展指令性疫点处理工作,合格率100%。

4.儿保妇保专线梁可容负责辖区内7间托幼园所的集体儿童系统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以及散居儿童体检、资料报表整理汇总上报。完成婴幼期保健保偿入保率≥95%,儿童系统管理率≥95%,新生儿访视率≥95%的要求。每季举办托幼园所卫生保健、科学育儿、常见病防治知识讲座。

5.1)妇保专线李纪梅要求必须加强与街道计生办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社区居委的支持配合,提高外地流动孕妇和随夫孕妇的建卡率、户籍孕妇的早孕(孕13周前)建卡率和重点项目中外街外区产妇访视数,以增加业务收入和完成绩效考核指标,使围产保健建卡率≥95%,,早孕建卡率≥70%,,产后访视率≥95%,早孕期产后期保健保偿入保率≥95%。

2)日常围产建卡、产检、妇女保健门诊中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避孕药具发放和咨询服务,做好原始资料记录。

3)对重点项目中散居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后常见妇科病诊治应积极与计生部门和妇科门诊医生联系,做好资料的搜集记录统计工作。

4)每季举办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散居育龄妇女生育调节知识讲座、更年期保健知识讲座,每学年举办小学初高中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课。

6.小学专线王捍红继续做好小学生入学计免接种证的验证审核工作,并制定详细9月开学后百白破、乙肝疫苗的群体接种计划。二、医疗护理工作

1.把社区诊断①社区一般状况、②社会人口学诊断、③社区卫生资源诊断、④现有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诊断、⑤慢非传染病流行病学诊断、⑥行为因素诊断)等六大方面的内容,逐步转化为市健康档案的基础资料,并录入罡正社区电脑系统的个人健康档案内(具体按区卫生局统一部署)。由蔡慧敏负责整理社区诊断的资料,并撰写论文。2)组织社区医生学习高血压糖尿病人随访册的填写要求,对病人实施规范化系统管理,并在管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具体分工为蔡慧敏负责长乐、广雅社区,付绍彬负责协和、环市西苑社区,庞健负责增埗、大岗元社区,杨健负责西湾东、西湾社区。

3.社区肿瘤每半年随访工作由庞健负责。8月将资料上报区疾控。三、康复、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

1.针对近期街道为特困户发放慈爱医疗卡的患者到中心就诊人次增多,中心将组织医务人员(医、护、药)学习有关持慈爱医疗卡就医的用药治疗规定,并积极向街道民政科搜集持卡人的资料,解释相关医疗救治的规定等,开展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贫困人员的医疗救助。

2.在中医科、康复科协助下,积极开展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中医适宜技术。

3.由付绍彬负责每季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医疗、康复随访工作,要求精神病人检出率≥总人口数6‰,精神病人管理率≥95%。四、健康教育

由蔡慧敏负责健康教育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每年度健康教育的大事记、计划总结、健教处方编写、义诊咨询等全面工作。

1)每季/每学年各专线健教讲座的资料、照片;

2)按医教科安排组织每月两次周二的社区居民健康教育课。

3)每季更换固定宣传栏内容;

4)社区控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等有关健康教育资料;

5)根据季节特点,举办有关传染病防治的义诊咨询活动,内容主题围绕登革热、肠道传染病等;

6)在中医科协助下宣传中医药防病、保健知识。站长:XXX

第9篇:诊所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1 问诊流程的现状

据本课题组于2004年2~8月对广州、深圳、惠州等地及本医院共20家门诊部的调查显示:多数现行门诊一直沿袭自然流程模式,即病人到门诊排队挂号候诊就诊划价缴费候检检查再就诊再划价再缴费取药治疗离院。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每个环节都需排队。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门诊就诊普遍存在“三长一短”现象 在自然流程模式下,形成了门诊流程的3个“高峰”,即挂号、就诊、检查高峰。一个流程下来,病人平均在门诊停留1.5~2.5小时,除去医生直接诊查15~20min,其他时间均消耗在非医疗时间上。在接诊高峰期,无论是挂号、候诊、检查都会遇到排队的时间长和诊查时间短的问题。于是出现候诊大厅人满为患,各个检查室门前人头攒动的现象。何氏等[1]报道人均挂号至就诊时间平均为157.2min,预约至检查时间平均为106.4min,诊室诊断时间为18.89min,认为门诊患者就诊流程中,非就诊消耗时间长,存在问题多。

1.2 检查过程繁琐 病人就诊后,医生给他开了几种检查单,其中有的检查需要预约,有的检查则要求检查前空腹积尿等特殊准备。因为各种检查分别在不同的科室进行。因此,病人要到不同的楼层和检查科室去询问和预约,有些患者要上下来回跑,以致造成逆反的就诊程序,而没有一个部门能将它所有的检查合地设计在同一天内进行,无形中增加了病人在门诊滞留的时间[2]。

1.3 导医服务欠缺 开出检查单后,约有一半的病人要提出:“到哪里去做检查?”之类的问题,没有清楚易懂的路标或导医服务。这说明“现有门诊”与病人就诊知识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大量病人盲目、无效地移动,增加了医院中病人的流动量,浪费病人的时间。这与周氏等[3]报道相符。

1.4 医患关系存在隐患 本来就身体不适的患者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无效的等待上,身体的不适加上精神的烦躁,导致医患矛盾一触即发。另外,由于就诊前未详细咨询,部分病人因挂号而要一切从头再来或者由于未按某些特殊检查要求而做准备(如空腹、清洗肠道等),以致当天不能检查而需择期重来;有些看专科的病人,要因挂号、划价、交费、取药、治疗来回跑动;有些因医生交代不清或因药房缺药,或因皮试,患者要反复跑上跑下;有些因检查报告夹在科室门口,须由病人自取,导致报告单误取、撕毁以至丢失等,埋下了医患矛盾的隐患。再则,当门诊流程出现高峰时,医务人员的心情也会因为病人多而变得烦躁,难免不出现应付现象,使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从而增加了病人的怨气,埋下了医患冲突的隐患[4]。方氏等[5]报道医疗投诉的环节,以患者及其家属对就诊和治疗过程中的服务投诉最多,占35.3%;不方便病人,占22.6%;急诊患者投诉主要集中于候诊、就诊、治疗过程,占84%;关于就诊、辅助检查、挂号、交费、取药等投诉92%以上集中在门诊患者。

2 造成现有就诊流程的原因

从上述现状与调查结果及文献显示:患者就诊过程中多次往返于各部门,反复的排队、等候,大量的时间精力消耗于非诊治过程。门诊流程模式存在缺陷,是患者投诉就医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戴氏等[6]报道,经初步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患者的有效就诊时间很少,大约只占10%。如果能将患者的有效就诊时间提到30%,那么患者在医院的停留时间就减少了2/3,若提高到50%,则减少近4/5的停留时间。所以门诊拥挤原因,除了门诊量大以外,患者在门诊停留的无效时间长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患者之所以在门诊停留时间长,与患者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和医院的门诊流程安排不尽合理有关。因此,制定相应策略再造门诊流程,减少患者在门诊的停留时间;从患者角度考虑安排就诊过程;在保证就诊、检查、治疗3个增值环节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量对其他环节进行清除、简化、整合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3 改善现有门诊流程的对策

再造门诊流程是以病人为中心,在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战略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作业流程重组理论,对现有流程“瓶颈”问题进行重新整合,改变服务模式,缩短病人的等候时间,提高医院单位时间内的就诊率,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为门诊流程重组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在门诊流程再造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门诊流程重组的实施是非常困难的。将管理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及其思想应用到流程重组中,使得人们有能力打破传统的管理规则,创造出新的工作方式,有利于流程重组方案的合理实施[7]。

3.2 作业流程再造 作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也可译成管理流程再造),即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从而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改善。医院流程再造的本质是医院将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形态,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医疗产业,实现医院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重新设计作业流程,可以改善医院绩效,提高医院竞争力。

3.2.1 门诊流程再造的指导原则 (1)以病人为中心,重建面向患者的流程;(2)以效率和效益为导向;(3)以人为本。

3.2.2 门诊流程的再造 重新设计流程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系统化改造法。系统化改造法以现有流程为出发点,通过消除浪费、简化和整合任务,以及自动化适当的活动完成重新设计工作。从理论上讲,医院进行流程再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它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某种方式为患者“增加价值”。重新设计现有流程的重点就是消除非增值活动和调整核心增值活动,其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用ESIA法:(1)清除(eliminate):清除对医院服务增值无效的环节和步骤。(2)简化(simply):在尽可能清除了非必要性任务之后,对于剩下的工作进行简化。(3)整合(integrate):经过简化的任务应该进行整合,使其流畅、连贯,以满足患者需求,实现服务任务。(4)自动化(automate):也可称为数字化,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和为了使运营更有效率,今天医院对数字化的推动力量显得比以往更强。经过清除、简化、整合,医院数字化管理对流程再造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简要列出这4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医院管理流程再造的重点内容

在流程再造的实践过程中,上述4种措施往往是层层递进、综合利用的。现在我们来看看现有门诊流程,见图1。

图1 现有门诊流程图

分析现有门诊流程不难发现,增值的医疗服务只有就诊、检查、治疗3个环节。我们就在保证这3个增值环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尽量对其他环节进行清除、简化、整合。效率低下的瓶颈就在挂号、划价、交费、取药4个环节上。病人要排4次队,辗转几个窗口,这就是职能划分过细的缘故。医院这样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方便了自己,麻烦了患者。流程的再造就是把挂号取消(结账时一并收取挂号费和诊金及检查费),将划价、交费、取药3个环节整合,3个窗口进行合并,减少患者在排队上浪费的时间,见图2。通过图2,可以看到消除简化整合后的门诊流程。

图2 改造后的门诊流程图

最后是自动化的应用。若是候诊处、医生诊室、划价交费取药处、医技科室实现联网,那么信息传递速度的提高会大大地提高效率[8]。

据钟氏[9]报道以实施计算机门诊医生工作站为契机,改革门诊服务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门诊服务水平,取得了满意的成效。改革后门诊医疗服务满意度平均上升10.4%,接诊医生、门诊药房和门诊医技满意度平均上升2%~4%。

3.2.3 门诊流程再造的实施 (1)思想发动:让门诊的所有医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流程的优化重组,既要有高级管理层的大力支持,还需要魅力型的基层领导,组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团队既要有外力的方法去指导,还要有医院的相关部门参与BPR设计,这样可以使人们从思想上容易接受,自觉实施流程。其目的在于改善人力资源和重塑门诊文化,为深入实施BPR 做准备[10]。(2)建立再造团队: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再造团队,一部分是目前正在工作的人员,他们了解现有的工作流程,并且清楚现有流程的利与弊,熟悉流程中的专业知识;另一部分是外部人员,他们可以从外部的视角观察现有流程。再造团队可以分析现有的流程,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拟定新的流程,对再造后流程进行维护等[11]。(3)确定流程重组的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树立起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一切方便于病人的服务理念。包括:减少候诊和候检的时间,减少流程循环环节,改善就诊秩序,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门诊工作效率,减少经费,增加效益,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等[12]。(4)进行变革风险评估。(5)建立目前门诊流程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目前门诊流程的瓶颈。(6)引入作业流程重组及信息技术,确定解决方法,建立新的门诊流程并进行模拟。如建立电子排队管理及门诊医生工作站与“一卡通”系统、建立专家候诊室、开展综合预约(集中预约)[13]、开设简易门诊、划价、收费、取药合为一体(一个窗口)、辅助检查科室布局相对集中[14]、集中取结果、提供各种便民服务等[15]。(7)根据重组目标修正流程,确定新的流程并加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