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冰心的诗歌范文

冰心的诗歌精选(九篇)

冰心的诗歌

第1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应充分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旋律。《冰心诗三首》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都是诗歌体裁的文章,容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晶莹剔透的小诗里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这三首小诗为我们传达了三种不同的思想境界,《成功的花》向我们表达了成功的背后都浸透着血和泪;《嫩绿的芽儿》传达出人生应该有发展、贡献和牺牲的精神;《青年人》告知青年人要把握现在,着眼未来。小诗的语言精练,思想丰富。通过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审美情趣。教师在做完初步的教学分析后,结合本诗的内容和意境,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冰心诗三首》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感受小诗的语言美感和感情基调,并初步体会诗歌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技巧,能够通过阅读,结合具体的语境,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文学、欣赏文学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品德。

三、教学重难点预设

《冰心诗三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和吟诵这三首小诗,初步感悟诗句含义。诗歌的语言和感情表达都是含蓄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有感情阅读,把握深层次的诗歌意境。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一些词语或语句,通过重点鉴赏加深理解。教学难点: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诗歌中去,在阅读中体会每一个词、每一句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技巧地朗读。

四、教学方法分析

在《冰心诗三首》阅读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感知法。朗读感知法是让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把握诗歌的情感旋律。《冰心诗三首》是三首清新优美的小诗,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吟诵,在反复朗诵中直接与作者对话,使学生感受诗意氛围。(2)联想诵读法。联想诵读法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诗歌内容融入自己的想象,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联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景中,体会诗句内涵。(3)重点朗读法。重点朗读法是通过逐字逐句地斟酌,重点赏析某个词语、某一句话。加强重点诗句的阅读,把握文章重点。如《嫩绿的芽儿》中,可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三句,体会作者运用这种对比递进方式的意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分别蕴含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的设计。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将教学目标体现出来,并根据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要根据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层层引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了解文章或作者背景,为阅读作铺垫。

在赏读本篇文章前,先让学生回忆冰心以前的一些诗句或文章,了解冰心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点,使学生在脑海中能初步形成对冰心诗集的认识。教师向学生介绍冰心的人物背景及其生活所在的社会背景,使学生体会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2.创设情境,进入诗歌意境。

教师带领学生初步阅读诗歌,并根据诗歌内容创设情境。如《成功的花》,看到题目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大自然缤纷的花朵;《嫩绿的芽儿》使学生联想到充满生机的绿草;《青年人》象征着生机和活力。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3.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感。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可先集体诵读再单独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使学生自己与诗歌对话,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文笔,体会语文阅读的乐趣。

第2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主题;中心句;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3—008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一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但由于现代诗歌内容及形式上的独特性,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比较令教师头疼,因为学生难以理解,体会不到诗歌表达的意境。那么,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教学,使学生体会现代诗歌描绘的情景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种子的梦》一诗是柯岩所作,整篇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细腻。以下笔者结合《种子的梦》一文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创作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

一、要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和韵律。如,本诗第一段是“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在/褐色/褐色的/土地,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语气、重叠,要读出节奏,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冰冷冰冷的世纪”,前面一个冰冷语气要比较轻,后面一个要加重语气,这样才会读出渐进的感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只有读出感情,才会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才会感染别人。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还要读出一种渴望,读出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对梦想的渴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诗歌内容,才会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

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诗歌内容精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才会体会到诗歌的精妙之处。本诗歌中种子从“潜身、憩睡、思念、迎接、开花、结果”到最后“融化”在泥土中,完成了它的使命,种子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加以把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只有抓住关键词语,学生才会准确把握全文,才会理解种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态和成长经历,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三、要通过比较明白各种事物表达的不同寓意

诗歌往往通过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寓意,通过各种事物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问题,比较这些事物,学生才会发现它们不同的寓意。诗歌在一开始写了“鱼儿”,通过鱼儿与种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写出了种子的处境。诗歌中还写了许多其他的事物,如春风、冰雪、花朵、蜜蜂、风等,通过给它们各自赋予的不同寓意,表现了种子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磨难,让学生体会到种子逐步成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明白其中的寓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给每种事物所赋予的不同寓意,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寓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即所谓诗歌的“龙眼”

诗歌的题目是“种子的梦”,因此就要在“梦”上下足工夫。诗歌从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颗怀揣梦想的种子,藏身在褐色的土地中,蛰伏待机,逐步成长,一点一滴积攒力气冲破泥土,到长出叶子、开花、结果,它都是冲着一个梦想而去,这个梦想就是诗歌的中心句“明年的春天更加美丽”。它希望带给世界一个美丽的春天,春暖花开,开花结果,给大自然增添一份景色,教师要让学生加以体会、理解,抓住中心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到种子的梦是什么,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第3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自2011年宣布冰岛计划后,这个要买下冰岛0.3%国土的中国商人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并迅速遭到外界的各种质疑。他说:“我渺小,和四面来风抗争。我自尊,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干部下海的“原罪”

不管中坤是否愿意低调,黄怒波早已和“冰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有一回,黄怒波到中国西北边陲新疆塔城考察度假地产项目的时候,在机场遇到一位80岁的老太太,老人盯了他很久,问道:你就是那位去冰岛买地的老板吧?

西方很多媒体发文认为黄怒波身后有“中国北冰洋战略野心”,包括内务部部长乔纳森在内的一些冰岛政界人士表示了担忧:“中国正在买下整个世界。”

不过,真正令黄怒波深陷舆情敏感点的,是他多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工作经历。英国《金融时报》影射了这项交易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中国对冰岛的地缘政治兴趣,同时特意强调了黄怒波本人的政府背景。这是黄怒波最担心的声音他说自己只是个企业家。

“西方媒体大多数不了解中国的时代背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正在经历的几乎就是一个人人下海的时代,从政府中辞职投商的干部官员数不胜数,我只是其中一个。”

为了获得成功,黄怒波也做了一些姿态,包括承诺放弃对流经这块土地的水资源的任何权利,以使冰岛人对他的意图放心。

在冰岛当地,有媒体对32万国民的调查显示,65.6%的参与调查者表示支持中国商人在冰岛投资。但冰岛政府还是否决了黄怒波的计划,并且未在第一时间通知投资方中坤的联络人,而是向第三方媒体公布了此结果。法新社报道说,冰岛内务部长乔纳森已经宣布,使用的言辞很坚定:“我们不可能同意这家中国公司购买土地。”

那时候,“全世界都在找黄怒波”,想要确认是否冰岛计划被拒,而黄怒波几乎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虽然作为一个商人,他对这一结果不能说没有过思想准备,但冰岛方面此前过于积极地回应给过他一种错觉;并且,从2007年至去年黄怒波申请时,冰岛政府共受理25起外国人购地申请,其中仅一起被拒绝一――这令黄怒波对这一计划充满自信。事情的转变来得太突然。

他把自己的这次商业试水高调地描述为“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尝试,一个创新的尝试”。喜欢写诗的他,甚至无不感性地对外解释,冰岛买地这桩大买卖,其实只是缘起于他在北大时冰岛室友的一场陈年友谊以及一个诗人的情怀。尽管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相信这种说法。

黄怒波回忆说,当年在北京大学就读时曾给留学生陪读,他的同屋室友就是一个冰岛人叫西尔利。上世纪七十年代,冰岛盛产毛衣,西尔利的妈妈给西尔利打毛衣,每次打的时候给黄怒波也打一件。这让从小失去双亲的黄怒波倍感温暖。

几年前,西尔利到北京来看望黄怒波,黄获知西尔利的夫人是冰岛的一个市长,后来又做了冰岛的外交部长和冰岛执政党主席,这样黄跟冰岛的友谊就变得愈加深厚。据黄怒波透露,几乎每一届冰岛驻华大使都会与黄怒波见面。到这一届正好冰岛出现危机,黄怒波认为与冰岛有情谊在,于是表示支持,决定捐出100万美元,做“中冰诗歌基金”,来做两国的文化交流。

“中冰诗歌基金建立以后,做得非常好,”黄怒波说,去年去冰岛与一些诗人会面,冰岛总统也接见了他。后来冰岛政府就给黄怒波一些项目建议,一开始黄怒波没有这个考虑,但是去年上半年由于冰岛方面的招商热情,中坤方面就派了个团队去考察,最后萌生个做北欧度假村的战略。之后和当地农民进行了洽谈,接着又被冰岛总统接见。最后就按冰岛的法律在冰岛注册了一个公司,公司的股东要求三分之二必须是冰岛人,黄怒波选了一个朋友,再加上同学西尔利,这样三个人.把申请报了上去。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结果黄怒波还没回到北京,事情还是出现了变故。冰岛的投资计划一度搁浅。

直到今年7月16日,黄怒波才正式宣布,由买改为租,正式的投资协议将“最迟于今年10月”签署。

“租用协议也是可以接受的,最终的结果还不错。”黄怒波这么安慰自己。

用诗人救济企业家

黄怒波有多种身份,诗人,是他最为看重的一个。

在诗歌界“黄怒波”比“骆英”的名气大得多,他数以亿计的捐款中仅为中国诗歌界捐款就有几千万元,他的朋友们都笑称“骆英”是捐出来的。

尽管自谦为“三流诗人”,但并不妨碍他对诗歌的热爱。在这个羞于谈诗的年代,黄怒波却依旧骄傲于自己的“诗人”身份。

数年前,在一个企业家聚会的场合,当轮到黄怒波自我介绍时,他说道:自己是中坤集团董事长,还是一个诗人。现场顿时爆出一阵哄堂大笑。

这个场景多少让他有些尴尬,甚至有些耿耿于怀,但是在这个商业几近湮没文化的年代,在外界对他的诸种描述中,他最喜欢的还是“咦,那个家伙是个诗人”。

黄怒波曾经出版过《都市流浪集》、《落英集》、《7+2登山日记》等诗集,骆英是他在诗坛的笔名,骆英,这个名字得自《离骚》中的“落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营。”

有一回,在珠峰顶上,黄怒波朗诵着自己写的诗,哭了。

“我觉得,我没那么伟大,但也没那么渺小。这绝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世界最高处朗诵自己写的诗。在某种程度上,我获得了自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企业家解放自己的过程,大部分企业家现在大致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黄怒波开始资助诗歌。“我赚到钱之后就想给诗歌做点扫描。当年自己做诗人知道诗人的穷,因此希望为诗歌、为诗人做点什么。”

2006年以来,中坤集团先后向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的中国诗歌学会各捐款1000万元,同时还向新设立的中坤诗歌发展基金注资1000万元。黄怒波对诗歌的热爱和捐助甚至超出了国界。2010年,黄怒波捐款100万美元,在诗歌文化发达的冰岛设立了“中冰诗歌基金”。

“做企业,讲得再伟大,也有许多功利的目的。”在黄怒波眼中,写诗却是自己和自己对话,是留给自己的最后的窗口。

这或许要源自于他曾经苦难的经历。

黄怒波出生在甘肃兰州,2岁时随父亲到了宁夏。在他3岁那年,父亲被抓起来判了刑,还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父亲想不通,选择了自杀。就这样,孤儿寡母的“反革命家庭”沉重而艰难地生存着。10年后,悲剧再次降临。黄怒波的母亲因为值班时煤气中毒而离开了他。13岁的黄怒波成了孤儿,还被视为“反革命的狗崽子”,受到批斗和毒打。有时候,没有吃的,黄怒波只能到街头要饭。

每每独自一人的时候,黄怒波只能用诗歌尽隋排遣内心的苦痛,那是他唯一可以让思绪随心游走的方式,尽隋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悲伤也是他年少时唯一的色彩。他的作品充满了忧郁,深深地烙上了苦难的印记。黄怒波说:“写诗,就是一次次把伤疤揭开来给人看!”

他的商人逻辑中也总缠绕着诗人的韵律。

宏村是中坤集团经营的第一个旅游地产项目。那是1996年,黄怒波随同朋友去黄山市黟县参观考察。“那里有着浓厚的诗歌情结。有着荒凉之美,文化承载之美。”这也使得他一眼就喜欢上了那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朴村落――宏村。

当时内部很多人都不理解,但黄怒波力排众议,使项目得以顺利进伉在对古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后,中坤很快就投资数百万元人民币进行开发,修公路,建宾馆,将它改造成度假性质的山庄,第二年,宏村的门票收入从原来的17万元突增到400多万元。四年后,那里修造成了一个以古村落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中坤开发的“黄山三村”仅门票收入就达到4亿元。

“正是看到了‘采菊东篱下’的景色,才使我带着诗一样的梦想进去,我要把她打造成梦想中的桃花源,后来变成了现实。”回想过往,黄怒波不无感慨。

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冰岛事件,也和诗歌有些渊源。

“冰岛之行,其实也是有关诗歌与梦想的缘故。”在北极登山时他来到冰岛,为当地美景所陶醉,就支持冰岛做了“中冰诗歌基金”,来做两国的文化交流,当地就来招商了。于是有了后面关于冰岛计划的一系列举动。

黄怒波说,“我始终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当做我诗歌的一个体验,我对社会需要深度介入,需要在场,需要回到现实,所以我的成功和失败,都是我的诗歌的一个体验。”

“登山让我冷静”

黄怒波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整整齐齐排列着这些年他的登山行头:穿旧的鞋子、用过的锅灶、空的氧气瓶.磨得发亮的手杖。墙壁上贴满了他在登山过程的照片’旁边贴着各种小纸条。

黄怒波喜欢登山,他把自己称为“一流的登山家,二流的企业家,三流的诗人。”

迄今为止,他的足迹已经踏遍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南北极。他说,我没有征服山,山征服了我。

小时候看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黄怒波就渴望着去爬山,梦想着能像书里写的一样,去挑战自己。2005年2月,在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的带动下,黄怒波第一次登顶乞力马扎罗。虽然当时有些莽撞,也未经任何事先的训练,但最终,他登上了非洲最高峰。

接下来的五年,黄怒波基本都在登山。刚开始登山的那几年,正是中坤艰难转型的几年。中坤从住宅地产转为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各地投资不顺,前些年中坤在南疆投资了4亿多元,年年赔钱,经营惨淡。当时新疆做得那么烂,被人骂得不行。”黄怒波说。而中坤旗下的北京大钟寺国际广场,受到非典、奥运等事件的影响,屡屡推迟进度。

“登山迫使你离开疯狂的楼市现场,进行冷静的分析。有利必有弊,企业发展得过大过快,出问题的机率就多。发展得慢点,看得就清楚了,可能生长得时间就长。”

那时黄怒波登一次珠峰一般要用一个半到两个月。但是在山上,在帐篷里一待一整天,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轨迹,思考发展战略,觉得这也是管理企业的一种方式。

他随身携带卫星电话,有时在帐篷里问一些企业的事。通话很麻烦,像在珠峰上,基本聊个两三分钝简单问几句就断了。有时候下属找不到他,只能自己做决策。有些决策出了问题,下山之后黄怒波会去处理他们惹的麻烦。

‘做企业,做到最后’是比谁活得更长,不是比谁更疯狂。”

他的下属不希望他登山。但他说:“如果不让我登山,(中坤集团)不如解散算了。登山让我思考,我在山上会想中坤的大战略。山上很痛苦,思考能让我麻木地忘记登山的痛苦。”中坤的战略布局,都是黄怒波在山上想清楚的――他一下山就开会,吩咐哪些项目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我可能慢慢地变了,忍耐性越来越强。王石在山上说,只有恐惧才会讨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难走。真正登山的人,对山不害怕,不讨论,只管走。我不问花费多少时间,不问路还有多长,反正不能后退,反正我要登顶。反过来,做企业也一样,山上那么苦,死亡我都不害怕,我还怕一个宏观调控吗?我不急于求大,不急于求成,好好把企业做好,向着这个目标走。”

黄怒波的朋友、同行、下属、亲人也都说,他变了。黄怒波的哥哥黄玉弟说,黄怒波这些年变化很大,和登山有很大关系,“在山上,他一个人,周边没有一点生命迹象,一个人背着包,边走边思考。一次登山回来后,他说他以后不骂人了。”

“别人说你为什么这么谦和,我说不是谦和,我登过全世界最高的山,我看到了,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第4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泰戈尔;冰心;小诗;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89-1

上世纪20年代,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新诗迎来了一场“小诗运动”,沈尹默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上的《月夜》是中国小诗史的起点。此后几年中,不少诗人都先后尝试创作,至1922年1月冰心诗集《繁星》、《春水》出版,使得中国小诗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走向了成熟。冰心的小诗是清新、隽永的典范,这种风格主要是受泰戈尔的影响。

泰戈尔对冰心诗的影响主要有体式、内容和思想这三大块。她在1932年写的《全集・自序》中,曾有这么一段:

谈到零碎的思想,要联带说说《繁星》和《春水》……,《繁星》、《春水》不是诗,至少是那时的我,不在立意做诗。我对于新诗,还不了解,很怀疑,也不敢尝试。我以为诗的重心,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同时正如跋言所说,因看着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这是小杂感一类的东西……

冰心在接触泰戈尔之前,就已经断断续续地将“零碎的思想”纪录下来,只不过由于外界对这种创作是不是诗非议很大,使得冰心也不敢确认自己“零碎的思想”到底是不是诗。泰戈尔的《飞鸟集》给了她启示,使她恍然悟到原来自己写的也可称作诗。

一、体式上冰心对泰戈尔的继承与创新

泰戈尔的小诗简短而韵律和谐,往往三、五行既成一首,每首的音节也十分简短。如My thoughts, like sparks, ride on winged surprises, carrying a single laughter.《流萤集》(我的思绪宛如火花,带着单纯的笑容,骑在让人惊奇的翅膀上。)

在体式上,冰心继承了泰戈尔这种以三、五行为一首的即兴短诗的创作手法,同时又结合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法,而形成了独特的“冰心体”。如她在《春水・一六六》这样写道:

遥指峰尖上,/孤松峙立,/怎得依着树根看落日?/已近黄昏,/算着路途罢!/衣薄风寒,/不如休去。

在这段诗文中,作者运用较多的单音节词和某些文言词汇来造句,一些句子有文言文句式的痕迹,作者精心锤炼文字,适当地运用了对句,因而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这正是冰心深厚古典文学底蕴的体现。同时她摄取了泰戈尔诗歌语言朴质美丽,音乐性强的特点,结合旧诗的押韵,这就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冰心体”。“冰心体”的出现是诗歌演变过程中雅俗矛盾演化的外在显现,是古诗与五四初期白话诗折中的产物,也是古文的文辞优美与白话诗的直白质朴的结合。

二、内容选择上的殊途同归

冰心对泰戈尔诗歌的继承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就连内容选择上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泰戈尔受“泛神论”影响,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自然界。他歌颂自然,因此笔下才有了许多月、花、鸟、海洋……;泰戈尔吸收了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因而他时常用一颗童心去体味母爱。巧合的是,冰心《繁星》、《春水》所摄取的意象中,母爱与童心成为贯穿始终的两大主题。母亲与“我”(孩子)是冰心小诗中常有的意象组,《繁星》、《春水》中歌咏母亲的诗篇共有十处,她诗中的母亲是慈善、博爱而又坚强的,是冰心心情苦闷时的避风港: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一五九》)“母亲呵!/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繁星・一二》)

童年、小孩子、小朋友是二人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族,共同体现了他们对童真的礼赞。《繁星》、《春水》中含有这样字眼的诗篇共十处。对母爱的深刻感受使他们都存留着那份童心,而对童年的回忆,对小孩子的喜爱则是外在表现。

三、思想上的传承与发展

谈及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二人在思想上也有共通之处。

在泰戈尔眼里,个体与宇宙的关系是和谐化一的,他从古印度的《奥义书》中找到灵感:他们从知识中获得至上灵魂,发现自己与灵魂结合在一起,与内心自我处于完美和谐之中;他们在心灵中实现了自我,摆脱了一切自私的欲望,经历过世上一切行动,从而获得了安宁。他们从各个方面达于至上的神,找到了永久的和平,与万物结合,进入宇宙的生命。这便是“梵我同一”论。

与泰戈尔同属于东方哲学圈的冰心接受泰戈尔“梵我同一”思想并不困难,因为她从小就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而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梵我同一”的思想如出一辙。只不过“梵我同一”强调的是神的作用,而“天人合一”却更重视人的主观努力。

第5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斯卡费丁松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作为外交和外贸部长,他是冰岛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就在3个月之前,他在北京见过。他穿着正式场合最常见的黑西服套装和白衬衣,有着一副典型的西方中年男人的相貌,个头略矮,有点胖,貌不惊人,却会用英语讲出优雅的赞美之词。

全部的事情开始于35年前遥远的北京,他说。―的确遥远,即使在今天,从雷克雅未到北京的飞行距离仍接近12个小时,中间还需要在哥本哈根转机。一个冰岛年轻人和一个中国穷学生被安排在北京大学的同一间宿舍中。冰岛人都认为冰岛的冬天漫长难耐,却不知道北京的冬天同样寒冷,甚至要更为寒冷。但是这个叫做希约里的冰岛小伙子却做好了准备,他带着母亲给他亲手编织的毛衣―直到今天冰岛人仍然热衷于自己编织毛衣。他的毛衣不但帮助自己熬过了冬天,也帮助那个叫黄怒波的中国年轻人在冬天取暖。后者出身贫寒,幼年失怙,没有人能帮助或教导他如何对抗残酷世界。

他们就这样建立起了友谊,“像编织毛衣一样,一针一线地编织着友情”,一个冰岛人和一个中国人,在他们同样贫穷和对外来充满遐想的时候。

后来,这两个人的道路迥异。希约里回到了冰岛,成为一名翻译家和学者。而黄怒波先是进入中国工作,随后以副处级干部的身份离开国家机关,自己创业,成为一个名字出现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有钱人。

正是他们两人的友谊促成了这件事情,外交部长说。“这件事情”是一个名为“亚北欧诗歌行动”的诗歌活动,有包括中国、日本、冰岛、瑞典、挪威、芬兰在内的8个国家的诗人参加。他们会用彼此都听不懂的母语来朗读自己的诗,同时借助翻译来讨论抽象的问题,比如“距离”、“聆听”、“诗意”。

故事的两个主角站在台下,面含笑容。无论是否有寒衣御冬,他们也都早已习惯了生活特有的残酷和美好。他们两个人都有自己动人的故事。年轻时希约里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受人欢迎的留学生。他是我们可以在电影上看到的那种相貌英俊的西方人,完全值得女孩子们在背后议论。他的太太则是冰岛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前任外交部长和雷克雅未市长。黄怒波说:“结婚后我们总是跟他开玩笑,说他娶了一个市长。”后来希约里在另外一个场合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讲述他的太太因为患病而不得不远离政治,讲完之后他看着我说,真是抱歉对你这样的年轻人讲这样艰苦的事情,坐在桌子另外一角的瑞典诗人ann则安慰他说:生活很艰难,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作为一个中国商人,在志得意满的同时,黄怒波也早已对各种意外与冷酷应对自如。在儿子只有13岁时,他就把孩子送到了英国读书。因为那时他已经有了钱,但却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我问他是否后悔这个决定时,他坚定地说不。但是没有一个父亲不想同自己的儿子分享成长,即使是一个对自己柔软的心灵包上坚硬的铁甲以便生存的商人也不例外。他仍能动情地回忆起,在儿子小的时候,他如何骑着自行车匆忙到幼儿园去接他放学。他能记得那时的寒冷,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尴尬。在《巨流河》中,台湾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齐邦媛问她的父亲:“在我小时,你为什么要把我寄养在学校,害我到现在仍没有安全感。”她的父亲,一位早期东北军将领、后来的高官回答说:“那时国破家危,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你。而且,在寄养学校,不用担心挨饿受冻,邻居都夸我是好父亲呢,哪里会想到少年的心理。”如何对待孩子,是所有父亲都没办法完美回答的问题。

接下来,作为这个为期十年的诗歌活动的资助者,黄怒波做了一个即兴发言。他说,《圣经》有言,富人要想进天堂,堪比骆驼想穿过针眼。作为富人,他知道自己进天堂已然无望,但是他想自己应该把诗歌挽留在世界上。他不无讨好地对在座的来自7个国家的诗人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他自身就是这种物质主义的代表和成功者,或许只有诗人才能够拯救世界。在另外一个场合,他的另一位朋友和同学拉格纳,为了让在座的诗人们对他翻译成冰岛语的《道德经》感兴趣,说冰岛当今的政治领袖正是因为没有领悟到《道德经》所传递的“道”和“变化”的九让焙陷入今天这种境地¡

生活果然是艰难的。就在晚上8点的诗歌朗诵的同时,冰岛人在市政厅前组织了一场游行,针对的是冰岛众所周知的经济困境。翌日我们去看时,古老的市政厅墙上和玻璃窗户上,留下了包括鸡蛋在内的投掷物的痕迹。玻璃从被击中处裂开,像是湖面上固定住的涟漪。黄怒波的另外一位同学,在冰岛驻中国大使馆任职的拉格纳,在一天中午翻译完诗歌活动之后,匆匆忙忙地离开冰岛大学附近的北欧中心,因为家中失窃了。从中国来的人把失窃也同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些都没有影响黄怒波的好心情。在这里,他是备受欢迎的客人。第一天,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就在自己的官邸接见了他和参加活动的诗人们。在摆满了同世界各国政要合影的官邸中―他同和的合影被摆在了很显著的位置―满头白发的格里姆松对端着香槟酒的诗人们发表了一番歌颂诗歌的演讲。他说,在冰岛,人们常常说“没有诗歌,就没有共和国”,即使官邸所在,早先也是诗人的住所,而不是政治家的宅院。

毫无疑问,这让黄怒波大为兴奋。“总统接见诗人,这在全世界可能都史无前例”,他问一起去的田原,一位旅日的中国诗人:“天皇会接见诗人吗?”接下来的会由外交部长主持并发言,同时到场的还有多国大使。然后,他还单独会见了冰岛的商务部长。他希望能把冰岛的一家“全世界最好的”假肢生产厂商引入中国。他搭乘小飞机离开雷克雅未去看了这家工厂,印象深刻。“我们可以向那些有能力支付的人收取高额的费用,与此同时去补贴那些没有能力支付高昂价格的人”,他说。他把这视为自己的又一项慈善举动,而不是生意。

在这里他必须同时具备双重身份:商人和诗人。一方面,他是这次看上去有些奢侈的活动的资助人,扮演着一位热爱文艺的资本主义大亨的形象,他用200万美元来资助亚洲诗人和北欧诗人会面;另一方面,无论是客套还是真心实意,“骆英”都被列为参与诗歌活动的一位重要诗人。作为诗人他要朗诵自己的诗,参加那些抽象的讨论,比如“距离与诗意”;作为商人,人们猜测着他是否想要把自己的旅游业拓展到这个遥远的北欧小国―他坦诚自己有这种想法,只是没有想明白该如何去做。

按照冰岛人引以为豪的说法,在冰岛有全世界最好的捕杀三文鱼的海面,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欧美权力精英们会搭乘自己的直升机直接降落在这些海域。这里还拥有全世界最容易看到鲸鱼的海域;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也让冰岛成为全球最环保的国家之一和温泉洗浴最流行的地方;它地跨欧洲和美洲,这让它成为雷纳德•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选择结束冷战谈判时的理想地点,当谈判结束时,里根住进了美国的使馆,而戈尔巴乔夫则直接回到自己搭乘其前来的舰船上休息;约翰•列侬的遗孀,全世界最著名的寡妇小野洋子也是冰岛的常客,我们在冰岛停留期间,小野洋子正准备在雷克雅未做一次关于和平和纪念列侬的活动。同一时期来访的要客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周小川,不过他不是来度假,而是接受冰岛央行的邀请,来商议两国货币互换事宜。惟一的问题是,它对于中国人确实太远。它能作为到北欧去的一站,但要作为目的地,就有些苍白。

他读完诗之后,我们在酒店大堂喝啤酒。一位中国诗人路也犹豫着对他说出了自己的赞美:“你的诗一点都不像资本家写的。”在场的其他人,包括中国诗人于坚和日本诗人高桥睦郎都表示了对这种评价的认可。黄怒波的反应是大笑。我问他:“那是做一名诗人更让你愉悦,还是做资本家更让你愉悦?”他毫不掩饰地回答:“当然是做资本家。”

或许在中国也是同样,在某一个时点之后―也许是形形的被称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企业家论坛”等机构被发明之后,富人只有和富人待在一起时才会觉得愉快。黄怒波对他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朋友们赞不绝口。他选择将自己称为“资本家”的原因是他发现这个群体是中国最活跃、也最“先进”的群体。而在其他的群体中,则存在着种种让人无奈的小团体、斗争和互相之间的鄙夷。与此相反的是,他发现“资本家”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曲折的经历和丰富的内心―即使内心不够丰富,成为大亨的经历也会让它变得丰富。他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最真诚的赞美者。

而在外人看来,成为大亨意味着人们对你礼敬有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遥远的冰岛。你可以轻松地作出任何奢侈的决定,无论是来一趟常人不能进行的旅行,比如说,黄怒波马上要完成的“7+2”,还是犹豫要不要买一架私人飞机―犹豫的原因绝不是经济上的考虑,而是更多的其他因素:会不会太过炫耀,是不是有些招摇;你可以拜访任何你觉得有趣的人和重要的人,从重要的诗人、的活佛到一位异国的总统,而他们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什么拒绝见你的理由。这样的人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愉悦,或者萌生自己不是个重要人物的感觉。而“影响”正是黄怒哺粢欢问奔渚突嵊玫降拇视铩J桶响别人J瓦备影响力¡

在人群中,众人都不介意听从他的建议。而他也乐于以高效和严格的方式来推进他热衷的“诗歌事业”。一会儿他对于坚说:“老于坚,以后你可得多参加我们的活动。我决定要改组帕米尔诗歌研究院,什么时候我们好好谈谈……”过一阵子他又会对田原讲:“我们要不要聊一下明年的活动?明年我们把活动放在东京怎么样?费用上可以两个基金会各出一半,这样两边的压力都会小一些。”他一会儿跟人谈这个一会儿跟人谈那个,总是乐此不疲。他也总是问我:“你要不要去跟那些欧洲诗人聊聊?”不过马上他又觉得愧疚:“大家都不要觉得有压力啊!”

第6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食指(注: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的笔名在1978年开始使用。本文论及他文革时 的创作,也统一使用这一笔名。),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注定成为中国当代新诗潮中 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他是他的同时代人中音质出色的歌者,同时“也是70年代以来为 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注:多多:《1970—1978:被埋葬的中国诗人》,载 《开拓》1988年第3期。)。他的困惑、他的真诚、他的矛盾,甚至连同他颠宕惨烈的人 生经历都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食指文革时期的创作高峰期是1968年,他的优秀 的代表作几乎都写于这一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 酒》等近20首。如果1968年的确可以看作是这一代人成长之路的时间界碑,他们也相应 地被称为“六八年人”,那么,食指就是“六八年人”的代表,且一代人被称作“食指 群”也是恰当的。(注:参见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载《读书》1995年第5期 。该文中,朱学勤提出了“六八年人”的概念,并且对文学史上曾经在1968年出现过的 群落称作“文学食指”、“食指群”等。食指实际上已经成了某种象征。)

作为先行者的食指,至少有两层意义:从创作时间上看,食指早在文革初期(甚至文革 前)即已开始了相当有份量的诗歌创作,而大多数地下诗人的创作始于70年代初;其次 ,他们作为先行者都不同程度地启迪了新诗潮的后来者,只不过文学史接纳了站在他们 肩膀上起飞的诗人,却对这些具有先驱意义的拓荒者们极为吝啬,他们或轻或重地被文 学史所遗忘。本文仅对新诗潮先行者之一的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论析。

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

食指的诗,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为一代人填写了他们的精神履历,可以 说是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他以朴素、忧伤的笔调倾诉了一代人理想的追求与破灭, 在诗人与诗歌普遍沉沦与堕落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秘密地流传着,像一个传递着的 火种照亮了所到之处;在诗歌的声誉已经败坏、人们的阅读机能已经被钝化的时候,又 是他最早把诗歌的尊严恢复,更新了人们对诗歌的感觉和认识。

食指诗歌的主题与一个时代的政治运动密切相关,他的诗歌展示了一代人在红卫兵向 知青转变中的复杂情感。他的诗歌有一种青春的“纯净”气息,这种纯净并不单纯是欢 乐的基调,而是混合了悲伤、绝望的情感波动,真实地展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绝望。《相 信未来》(注:《相信未来》最初与他的《命运》《疯狗》一起发表于民刊《今天》第2 期,1979年2月油印出版。)是食指流传最广的诗歌,这首诗作于1968年2月,也被誉为 “文革‘新诗歌’的发轫之作”。(注: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 版社,1993年版,第90页。)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工人“造反派”的兴起,轰轰烈烈 的红卫兵运动早已落潮,许多青年学生心里不同程度地有一种受挫感,促使一部分人从 最初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的命运,寻找人生的出路,然而时代给予他们出 路的暗示又似乎是“没有出路”,这样,青年人普遍地产生了对未来的迷惘、消沉的情 绪。食指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并以一种朋友般劝勉的方式表达了对 “未来”的执著信念。开篇即是新鲜的词语和哀伤的情调: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 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 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 信未来。

这首诗的前两节格式整饬、工整。“当……”这种句式是舒缓的记叙和忧伤的回忆笔 法。“无情地”、“叹息着”、“固执地”、“贫困的”、“失望的”、“凄凉的”等 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词语堆积,使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氛围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悲哀 、失望之中,但在悲哀与失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又似乎正在“含泪”诉说着对“未来”的 向往和呼唤。诗人用朴素而又充满诗意的语句写出了一个(一代)青年对青春的怅惘,把 对未来的信念包裹在人生的感喟中。然而,食指诗中的这种朴素并不是粗糙,而是指生 活气息与青春气息交织在一起的诗意,相对于当时的诗歌语言来讲,它是非政治性的, 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 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反复吟诵的一句“相信未来”给予当时青年的精神鼓舞是巨大的,正如文革的“ 过来人”所回忆:“没有经历过‘文革’苦难和恐怖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一句‘相信未 来’就会给我带来那么大的震动。‘未来’?未来是什么?那时的‘未来’是连想都不敢 想的奢侈品。‘相信未来’就意味着对现实不满,就是‘反动’,就要被‘打翻在地, 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我知道它的内涵,我懂得它的分量。”(注:刘 孝存:《昨日沙滩——关于<相信未来>及其历史风尘的随笔》,载《黄河》2000年第3 期。)正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他这首诗才没能逃离当时政治的迫害。对于一代青 年来讲,“相信”是一种并不陌生的感觉,比如现实教育他们相信语录和革命,相信“ 未来”的共产主义,而为什么食指的一句“相信未来”会更新了他们所熟悉的感觉?

“未来”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是经历了现实 失败后的别一种反抗精神,同时也是绝望现实的止痛剂。“相信未来”给出的首先就是 一种抚慰性的精神力量,对于受伤的一代人而言,无异于一种必须的心理疗法。而“未 来”又是相对于“现实”的一个不可知概念,这首诗潜在的是“未来”与“现实”二者 之间的对立关系,诗人用对未来的确认否定了对现实的不信任(尽管还不彻底),所以, 现实的痛苦和不公只有依靠、等待未来的补偿和肯定:“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 战胜死亡的年青。”食指的《相信未来》使一代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它反映了 一代人从红卫兵到知青转变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情感,说到底,这一代人就是“相信未来 ”的一代人,或者说,他们最初都是从“相信未来”的精神境界过渡而来的。可以说, 食指以一个人的诗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历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注:根据食指回忆,这首诗是“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 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我就是 抓住了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后,写成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原来还长一些 ,几番删改之后,就成了现在这样。”见《<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儿三部曲>写作点 滴》,载《诗探索》1994年第2辑。)是食指的另一首流传范围很广的代表作,也是一首 更具自我意识与个人化风格的诗歌。这首诗是诗人1968年12月20日去山西杏花村插队的 火车上构思而成的。配合着最高指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最高潮,正是火车 的震荡声使诗人有了一次人生的“震惊体验”,这种体验是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共同体验 。从红卫兵到知青的身份转变,也即从革命先遣队到革命弃儿,身份转变带来的是从城 市到乡村、从“在家”到“离家”的地域(空间)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一代人被强行完 成了独立和“长大成人”。食指真实地把现实生活场景挪移到了诗歌场景中,或者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复制。从表面来看,食指运用的是回忆 手法,但与其说他是在倒叙这一事件,不如说是把“回忆”与“现场记录”交融在一起 。首先是告别的一幕,他的情感被“一阵阵告别的声浪”所触动,于是具体的时刻“四 点零八分”定格入诗,这样一个瞬间的时刻在反复言说中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是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 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高大的建筑”与“剧烈的抖 动”之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昭示了热闹的现实政治所潜伏的飘摇感和紊乱感,从更深 的层面传达出了一代青年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 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 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从宏大的公共场景一下子过渡到具有私人性的生活空间,人物从群体转换为个体,时 代主题的叙述变为带有亲情记忆的生活细节,同时,从现实的汽笛声向幻觉、回忆转换 ,这样,日常生活的温情就难能可贵地进入了文革诗歌。“还有一点,小时候我有一个 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了扣子,妈妈 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 >写作点滴》,载《诗探索》1994年第2辑。)这首诗写得最出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细 节的白描,而细节的白描带来一种语言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像是诗人在为一部 舞台悲剧撰写台词一样。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诗人反复在问、在思“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对人生的“震惊体验”处于不能确信 的心理状态,从“不知”到“明白”,就是诗人从“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绝 望之后,是对“永远”的寄托,发出“永远地记着我”的叫喊正是因为确信“我”已经 被永远地放逐了,或者说是被永远地抛弃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反复咏叹:“终于抓住 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 北京。”“最后”两字道出了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离乡背井的无奈、绝望和对家园 的深深眷恋。食指曾就这首诗说:“火车开动前先‘哐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 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全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 跟着落在山西)。”(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 《诗探索》1994年第2辑。)《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可以说是上山下乡一代人命运的 绝唱,尽管它写于知青生活、命运的起始,但这首诗却不仅昭示了一场悲剧的开端,而 且预演了悲剧的全部剧情,表达了一代人真实的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感。“凡是经历过 1968年冬北京火车站四点零八分场面的人没有不为此诗掉泪。……随着汽笛的拉响,哭 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食指诗中所描写的——哭喊着想抓住一只手 ,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的北京’。多少年过去了,每当读这首诗,我仍有像诗中描写 的‘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的感觉。”(注: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这首诗中,个人心理幻觉的瞬间“入画”,却像是一个时代大动荡的瞬间实录,“真实 瞬间”与“诗歌瞬间”、空间的切换与时间的错位、现实场景与人生舞台之间的转换, 这些都更像是分镜头的蒙太奇画面组合。从瞬间过渡到永恒,把时代经验转向个人经验 ,食指通过个体的生活感受描写出的正是一场时代悲剧。

除了《相信未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两首代表性的诗歌以外,食指还有 一些悲叹个人生活的作品,多写个人命运、爱情、友谊等,如《命运》、《烟》、《酒 》、《还是干脆忘了她吧》、《难道爱神是……》、《黄昏》等。在当时,自我就是小 我,是不允许在诗歌中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必须融入“大我”,食指却最早把自我带 入诗歌中,并且随着自我在诗歌中的露面,自我的喜怒哀乐就成了自然表现的内容,不 再是高昂、虚飘的“大我”的赞歌与战歌或集体主义的欢歌笑语,而是充满了对个人命 运的痛苦咏叹:“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梨,/如果 命运真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食指的爱情诗少有爱情的快乐, 大多是爱情的悲吟,这也许和他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坎坷的爱情经历有关。他的赠友诗往 往是对友人的劝勉和珍重之语,亦不乏依依惜别与前途渺茫的感伤之情。

时代的胎记与分割的印痕

食指是属于他的时代的诗人,在他身上,集结了时代的各种特征,在他的诗中,也刻 满了与时代分割的种种印痕。他出身于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他倾心于文学(诗歌) ,是一个真诚的文学青年;他虽然也对红卫兵运动有过狂热的追求,但并无政治野心, 也并不认同“血统论”和打砸抢的做法,反而认为遇罗克的《出身论》是他看过的最好 的文章。但是他毕竟从那个火红的时代走过来,尽管他的诗歌里表现了青春的绝望和抗 争,试图与时代分割开来,但又必然(甚至先天)带有时代的胎记和分割的印痕。事实上 ,食指的心灵结构几乎一直处于“矛盾分裂”的状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既有对时代 的幻灭感,又有着难以割舍的希望。所以他的作品基本贯穿了两个系列,它们是“两极 逆反式”的系列:一类作品完全是(或近于)主流诗歌,属于平庸浅薄的为“时”而作, 其原因或许是言不由衷,或许是为了能够公开发表,从而得到社会承认;另一类作品则 又完全逸出了主流文学规范,甚至以与主流对峙、叛逆的方式书写着个人的诗歌话语, 这是诗人个人的思想觉醒和对时代扭曲的真切感受以及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也说明无 法压抑的诗情必然要迸发出来,这种两极逆反的作品代表了诗人思想的两面性或曰多面 性、复杂性和分裂性。从人性或作家心态的深层次来看,食指的这种分裂性、多面性其 实与食指的“真诚”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这样,就可以理解写出《相信未来》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食指为什么会写 出如《新情歌对唱》(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写给工人阶级》(1970年)、《红旗 渠组歌》(1973—1975年)以及《海洋三部曲》(尤其是第三首)这样的诗歌。这些几乎以 主流诗人口吻,模仿主流话语写革命题材的诗歌是食指真实的另一面,它们除了更有力 地说明诗人的心态和时代的挤压之外,大多已经没有什么诗学价值了。这类诗中具有诗 学价值的是他的《鱼群三部曲》,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分裂的精神世界。他自己回忆:

那是1967年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经一片农田,旁边有 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 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 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鱼群三部曲》的第 一部。(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诗探索》1 994年第2辑。)

三部曲正好是写鱼群从冰冻的搏击到对阳光的渴望最后到绝望的死亡,“鱼群”在冰 层下的生活和挣扎就是一代人生活的写照。第一部写了在“冷漠的冰层下”“鱼群”的 挣扎与绝望,被冰冻的鱼群艰难地呼吸,有搏击的勇气,也有渴望“春天”的幻梦和对 “温暖的阳光”的向往,更有傲然的生命骨气。食指通过“鱼群”写出了一代人的生存 现状。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几乎首尾呼应,“冷漠的冰层下鱼儿顺水漂去,/听不到一声 鱼儿痛苦的叹息,/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又怎样迎送生命中绚烂的朝夕?!”结 尾一节只是把“怎样”改为“何必”。“鱼群”已经身处逆境,没有自由,却仍在冰层 下不停地搏击,因为它们相信“阳光”,这与诗人的“相信未来”是一致的。只是这里 不再是充满诗意的词语,而是生命受到威胁而无法雕琢词汇的冷硬和粗粝:“虽然每次 反扑总是失败,/虽然每次弹跃总是碰壁。/然而勇敢的鱼儿并不死心,/还在积蓄力量 作最后的努力。”其实诗人并非没有反抗的勇气,也并非对时代的崩溃毫无察觉,只是 因为理想主义的情怀未泯。

第三部是写“解冻”,“解冻”一词来自赫鲁晓夫时代初期。文化大革命中提“解冻 ”是非常危险的,况且当时我被定为“右派学生”准备后期处理的。的确我曾有过考虑 ,但是我认为第三部构思发自我的内心,我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毛主席的(即阳 光的形象)。(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诗探 索》1994年第2辑。)

食指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对时代有着失望和迷惘;另一方面他又对祖国、党有着深深 的眷恋和信仰,而且常常满怀激情、真诚地歌颂。尽管前途渺茫,但对于阳光的希望却 没有泯灭,冰层下的鱼儿盼望的仍是阳光的拯救,“警觉催促它立即前行,/但鱼儿痴 恋这一线光明,/它还想借助这缕阳光,看清楚自己渺茫的前程……//当鱼儿完全失去 了希望,/才看清了身边狰狞的网绳。/‘春天在哪儿呵,’它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 冰层下的旅程。”阳光却久久不见,鱼儿在冰层下的旅程实际上就是追寻、等待太阳来 拯救的过程。第二部以失望告终,与第一部鱼儿“头也不回地向前游去”一样,第二部 的鱼儿是“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冰层下的旅程”。诗中阳光的出现是渺茫的,现实 中一代人的希望同样渺茫。

第三部终于盼来了春天的苏醒和阳光的降临,可是年轻的鱼儿已经死了,带着对阳光 和自由的无限热爱。这是诗人为鱼儿也是为自己及同时代人唱的一曲哀歌。“是因为它 还年轻,性格又倔强,/它对于自由与阳光的热切渴望,/使得它不顾一切地跃出了水面 ,/但却落在了终将消溶的冰块上。”到底是鱼儿背叛了太阳,还是太阳背叛了鱼儿, 诗中分明有暗示。鱼儿用死亡说出了对阳光的献身冲动和至死不渝的爱:

鱼儿却充满献身的欲望:/“太阳,我是你的儿子,/快快抽出你的利剑啊,/我愿和冰 块一同消亡!”

如诗人自己所说,这种爱发自内心。爱最终和献身联系在了一起,而考虑到一代人最 终的悲剧命运及其所献身的对象,这是爱的虚妄,也是献身的虚妄。鱼儿就是诗人的物 化,也是一代人的象征。《鱼群三部曲》就是用整体的象征写出了鱼群的悲剧,更写出 了一代人的悲剧,这首诗为一个时代提供了一份精神档案。投身时代的渴望却换为时代 的牺牲品,诗人是清醒的:“是一堆锋芒毕露的鱼骨,/还是堆丰富的精神矿藏,/我的 灵魂那绿色坟墓,/可会引起深思和遐想……”诗人深思和遐想的是什么?是一代人的命 运。他们既有信仰破灭的绝望,又有不愿放弃信仰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如果以今天纯艺 术的角度来苛求食指当时的创作,可能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缺陷,但确定一个诗人在诗歌 史的地位,不能把作品与其时代背景离析开来,对食指诗歌的评价,必须放在其诗歌产 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才能看出他们的意义。

食指是“不合”于时代的,同时又是“合”于时代的,这种“合”与“不合”成为他 诗歌中的得与失,而这一切又都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这也构成了诗人的矛 盾性或者说复杂性,正因为他的矛盾,才使他更真实;而且也正因为他的复杂性,而不 是因为他有更超前的思想深度,才使他更真实、更普遍性地成为一代青年的典型代表。 每个人都是他的时代的产物,他难以超越于他的时代,他身上烙印着(或者说随身附带 着)的是时代的胎记。他说:“时代是那么个时代,一点不合那个时代的拍子也不对, 一点不留时代的痕迹也不对。”(注:崔卫平:《诗神眷顾受苦的人》。)可以说,食指 是属于他时代的一个忠实的歌者,他始终带着与时代结合与分割的划痕。

第7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繁星春水》读后感400字左右

  《繁星.春水》,是一部诗歌集。《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繁星.春水》一共346首诗,其中《繁星》有164首诗,《春水》有182首诗,《繁星.春水》便是由这些充满哲理的零碎小诗组成的。其中《繁星》里的这首小诗,我很喜欢: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泪雨。

  《繁星.春水》让我感觉到无限的希望;无限的爱;还有那无限的童真与快乐。《繁星》里藏了无限的爱,让我们感到爱的伟大;爱的无私;让我们感到爱的博大,爱的美好;让我感到爱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繁星》中,她歌颂了很多,让我感到世界的美好,世界的多样;冰心主要就是围绕三个主题:母爱,儿童和奋斗向上。可见冰心多么伟大啊!写到这儿,我不由的就想介绍一下冰心姐姐,她本名叫做谢婉莹,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作家和儿童文学家。她的代表作有很多,比如说:《两个家庭》,《去国》,《樱花赞》等,当然也有《繁星.春水》了!

  我喜欢冰心,喜欢她那神奇的笔,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我喜欢《繁星.春雨》,喜欢他的纯真,喜欢它的自然。我喜欢读这样的好书!

  《繁星春水》读后感400字左右

  《繁星春水》这本书的结构是:前面是短诗,中间是诗选,最后是通讯。在这本书里,我发现每遇到一件事,冰心都会用那种情感来写诗。例如,冰心怀恋母亲,她就带着悲伤的气氛写诗。例如,冰心生了病,她就带着脆弱的心灵写诗。她的种种感情在她写的诗里读者全都能感受得到。

  诗的部分分为繁星和春水,对它们的评价就是曲曲折折,有很多挫折,在中国的新诗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量最多的是歌颂自然,母爱和童心的诗,都有着温婉,典雅,清丽,还带有淡淡的哀愁,被许多著名作家称为“冰心体”。冰心同时也是关怀世界,慰安众生。

  冰心还有着独特的审美表现,例如,“渔舟归来了,看江上点点的红灯呵!”看到江上的点点红灯,就知道渔舟捕鱼满载归来,体会到那种喜悦的心情。例如,“不要羡慕孩子,他们的知识都在后头呢,烦闷也已经隐隐地来了”这句话里,其它人都会很羡慕小孩子,因为他们无忧无虑,可冰心却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

  所以读这本书就有了不同的感觉。

  《繁星春水》读后感400字左右

  青年人啊!

  你要和老年人比起来,

  就知道你的烦闷,

  是温柔的。

  这是劝勉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的哲理诗。青年人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也就是要正确地去对待生活中的“烦闷”。人生在世,要生活,要学习,要工作,就必定要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就一定会遭遇困难和挫折,因此,就一定会产生“烦闷”。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第8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小诗 《繁星》 爱的哲学 艺术探索

冰心是中国小诗的奠基人,《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小诗集,收入诗人一九一九年冬至一九二一年秋所写小诗一百六十四首,最初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后结集由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二三年出版。《繁星》是冰心小诗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小诗的拓荒之作。

一、仿用泰戈尔的形式收集零碎的思想

当时受“五四”精神鼓舞的文学青年,冲破古典格律的羁绊,大胆吸收外国诗歌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努力探索,创造出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迥然不同的新诗,有一种类似小杂感之类的“小诗”或“短诗”,而冰心就是最早写这类“小诗”的诗人。她的《繁星》和《春水》两部小诗集风靡一时,反响很大,给后来的新诗创作以深远的影响。

冰心曾说:“我写《繁星》,正如跋言中所说,因看着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1]当时,冰心正在大学读书,在“五四”新文化的高潮中,各种新型的报刊如雨后春笋,里面不仅有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论著,也有外国文学的介绍,以及用白话写的小说、散文等。她就像一个欣喜若狂的孩子,贪婪地阅读着,而且“遇有什么特别的句子,就三言两语的写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把自己的一切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也都拉杂的……写上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读到泰戈尔的《飞鸟集》,诗集中都是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三几句的短诗。于是她心为之一动,觉得把笔记本上记的那些三言两语,加以整理,不也是诗吗?于是便有了《繁星》和其后的《春水》。[2]

从上面的自述中,可以明白三点,她写这些小诗,一是受文学新潮流的影响,是时代的产物;二是外国文学形式的直接启发和借鉴;三是内心感触的自然流露,字字句句饱含真情。

二、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

《繁星》共收短诗一节,因是作者“零碎的思想”的汇集,因此诗的内容非常宽广丰富,而其中以歌咏自然、赞美母爱和抒发哲理的诗为最多。冰心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在她纯洁欢悦的心灵里,自然是天之骄子,美丽而不妖冶,端庄而不矜持。那“深蓝的天空”,“闪烁着”的“繁星”,“飞溅的浪花”,“晚来的潮水”,“无声的树影”,“料峭的天风”,“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露珠,蜜蜂,流星,大海,山影,晚霞,等等,无不饱含温柔的情思,散发出生命的气息和诱人的芳香。在这丰富多彩、美丽神奇的大自然面前,诗人的“心弦”被重重敲响,引起万千思绪,为自然的美所陶醉。景是如此美,点点处处华光四射!人呢,也是美的。在诗人笔下,“母亲”就是大写的“人”,“母爱”就是人类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是生的慰安、美的典范。因此,她热诚地赞美:“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对母亲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之情,视“母爱”为神圣而至高无上的爱!

诗人歌颂自然,赞美“母爱”。这固然抒发了她内心的真情实感,但又不停留在事物表面和直接意义上,而更多地是寓情于景,努力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言论的花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空中的鸟!何必与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等等,都显露出朴素而深邃的道理,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启迪。另外还有一些诗,如:“青年人呵,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我的朋友!起来罢,春光来了,要洗你的隔夜的灵魂。”等等,热情鼓励青年珍惜青春,努力向上,面向未来,具有健康积极的意义。

三、《繁星》的艺术探索

(一)短小精悍,不拘一格,在随意的挥写里蕴藏着朴素的哲理

诗言志。冰心要抒写的是“自己一切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诗虽短,内容并不单薄、草率,是浓缩了的“短”,话短而意长。就像蜜蜂一样,身体虽小,却有敏锐的感官和尖利的针刺,或讽刺,或讲述道理,往往鞭辟透里,一针见血。三言两语的诗句,寄托点点滴滴的感想,景与情一致,情与理和谐。因其表现的是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常理”,浅显而不深奥,因此能使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中联想起自己生活中相类似的种种真实而亲切的情景。

(二)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

《繁星》清新淡雅,诗人通过一系列特别的意象,建构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典文化传统对冰心小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绘画是表现精彩瞬间的空间艺术,冰心在小诗里抓住的就是一些精彩的瞬间。冰心选择一些意象组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诗歌意象系统。在这个意象系统里,有父亲、母亲、弟弟和小孩子构成的家庭与人类系列,有大海、鲜花、鸟儿等构成的自然系列,有星星、月亮等构成的宇宙系列,童心把这三个系列中的意象紧紧地统一在一起。《繁星・八》写道:

残花缀在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鸟儿飞去时使缀在枝上的残花撒得满地,残花、树枝、鸟儿这些意象的组合有着特殊的意味。诗人从落红满地中获得生命意味的顿悟,诗作为流动的时间艺术于刹那间成为静止的空间艺术,诗于刹那间获得永恒的绘画之美。绘画抓住宇宙中的一个瞬间,而小诗正是诗人表现瞬间稍纵即逝的意绪。当诗人找到特殊的具象承载瞬间的意绪时,诗中的具象就转化为意象,同时具象也成为绘画中的具象,诗中有画便产生了特别的意蕴。

《繁星》色彩清丽,层次感强,而绘画非常讲究色彩的运用和层次的设计,所以《繁星》的色彩感和层次感容易在读者的视界里绘成一幅幅美的图画。玫瑰红、残花的落红、芽儿的嫩绿、花儿的淡白、果儿的深红,再加上落日与斜阳、月儿的朦胧、繁星的光明等,这些色彩已经带上诗人的感彩,成了创作主体的对象化存在。诗人同时讲究叙述的层次和构图的层次,使《繁星》的立体感很强。也就是说,《繁星》是色彩清丽的立体画卷。《繁星・一四四》写道:

塔边,

花底,

微风吹着发儿,

是冷也曾何冷!

这古院――

这黄昏――

这丝丝诗意――

绕住了斜阳和我。

斜阳、塔边、古院、花底和我构成从高到低的层次,塔边、古院、花底是静态的美,斜阳和我是动态的美。黄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诗意产生,画意产生,美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正因为作者不是有意写诗,因此她不讲究格律,不雕琢辞藻,有韵固然好,无韵也很美,听任诗句从心中自由涌出,极其自然和谐。我们读《繁星》,不管是有韵或无韵,都感到十分朴素亲切,自然流畅,有着强烈的音乐感。如:“月明之夜的梦呵!远呢?近呢?但我们只这般不言语,听――听,这微击心弦的声!眼前光雾万重,柔波如醉呵!沉――沉。”不仅文字优美,而且音乐性很强,像穿涧的山泉,悦耳中听;像抒情的小曲,委婉柔和,把读者带进诗的美妙境界。

(三)典雅与晓畅的语言

古文学的典雅与含蓄是现当代人所赞扬的语言风格,在明白晓畅的白话文中,运用典雅的语言,使语言更加清新隽永,从而形成了《繁星》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繁星》的许多小诗中,典雅的特色随处可见,冰心将古典诗文的神韵巧妙地运用于白话诗歌中,如“阶边,花底,微风吹着发儿,是冷也何曾冷!这古院,这黄昏,这丝丝诗意,绕住了斜阳和我。”这几句诗体现出她和谐的诗情,在这暮色笼照的古院旁,在只剩下一抹余晖的夕阳下,静穆中增添了些许苍凉的味道,有点“枯藤老树昏鸦”的感觉。略带有古典的语言中又不失雅致,古院和黄昏,是古诗词中最常用的字词,在这儿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带有古诗的深邃,却不似古诗一般含蓄,它通俗易懂。深蓝的太空中繁星闪烁着,是她们无心的对语和赞叹。童年是人生之始,纯洁无瑕,有一个绚丽的幻想天空,如幻似梦般美好。但童年又如梦一般短暂。因此,冰心感叹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她用二十多字写出甜美的童年,不难看出,这首小诗的文字是清新典雅的,是清新朴实的,又含一点淡淡的忧愁,就如同古典诗词般富有韵味。童年美好却极短暂,如梦一般短暂,白居易也曾在诗中说:“来如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就是童年,抓不着留不住,只能是内心深处的一点回忆。冰心用清新典雅的语言来描绘童年,尽管是温柔的,但还是掩不住淡淡的忧伤。在这首小诗中,文字典雅清丽,极富诗情,却又通俗明了,不似古诗词那般深邃难懂,带着一丝愁绪的温柔,却有着欲说还休的韵味,将童年与现实的差距和隔阂说得清晰明了,这就是典雅之美与晓畅的文风所达到的效果,让人在古与今之间漫游,既体会了古典的典雅之美,也享受到现代白话文的晓畅通俗。

冰心将古文学的典雅之风与现代白话文的通俗晓畅相结合,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做了完美的结合,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注释:

[1]引自冰心:《冰心全集 自序》,1932年。

[2]冰心:《我是怎样写和的》,诗刊,195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江锡铨,曹金林.中国现代文学使用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冰心的诗歌范文

摘要:王梵志和寒山作为唐代白话诗人的代表,二人都是唐代著名诗僧,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王梵志开创了唐代白话诗派,寒山则是继王梵志之后的直接继承者,二者的诗在内容和风格上极具相似性,由于都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在其各自的创作中,于生死禅理(生死观)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王、寒二者诗中表现的生死观具有很多相似性,但同时由于经历、思想等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死观也有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王梵志诗;寒山诗;生死观;异同

王梵志、寒山虽作为唐代白话诗派的代表人物,但由于是游离于主流诗风的通俗诗派,关于他们的记载不见于正史,因此对他们其人及生平等很模糊,带有了传奇色彩。因为他们足够通俗,抓住了民众的心意和情绪来写,写出了真正的通俗诗,为普通民众所熟悉和享用的通俗诗。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到隋唐由于统治者的引导,佛教已逐渐成为统治者辅助统治的工具,在这样的佛教背景下,诞生了白话诗僧--王梵志,随后继之的便是学习和模仿他的白话诗代表寒山。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生死观也贯穿于饱经社会风霜和作为僧人创作的王梵志和寒山的诗作中。同为僧人同受佛道思想影响的二者诗歌中的生死观有很多的共性,同时因二人的经历、思想不同而使其有同有异。

从二者诗歌中生死观的共性方面来看有三点:

1.二人都有大量诗歌言及到生死。

在封建制度下,由于统治者的贪欲,社会动荡、战乱等造成的等级社会中下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凄惨,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而导致的世态炎凉等问题使作为下层百姓的王梵志、寒山等人都有直接感触,同时作为诗僧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自然在王梵志和寒山的诗作中亦缕有表露其感触,纵观二人的诗作,其作品中言及生死的诗歌不在少数。王梵志认为死亡是人生的根本归宿,无人能逃。据统计在王梵志诗中“死”字就出现了143次之多,可见数量之多。例如王梵志诗《你道生时乐》、《生时不须歌》、《有生必有死》等。像王梵志诗中有很多关于生死话题的诗歌并表达生不如死的生死观一样寒山也作了很多类似的诗篇。例如:“快哉混沌身,不饭复不尿,遭得谁钻凿,因兹立九窍。 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千个争一钱,聚头亡命叫。”“庄子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死将喂青蝇,吊不劳白鹤。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等等还有很多相关主题的诗篇。

2.王梵志、寒山二人对生命的短促都有清醒的认识。诗人在这类诗歌中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变迁,生命的虚幻无实,流露出深切的对生命流逝难以把握的悲苦情绪。在这类诗歌中诗人较多涉及的是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死亡必然的主题。例如王梵志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这首诗的内容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的必然,以冷嘲热讽的口吻,讽刺贪恋永生的想法,肯定生命的短暂,死亡在所难免。还有类似的《人生能几时》。在寒山的诗作中对于生命短暂亦有清醒的认识。例如:“我见世间人,生而还复死。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我见》),还有(《少年》、《君看》、《花上》等这些诗中无论是以青春喻花还是花喻青春,最终免不了走向没落、衰亡。二者认为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般短促,难以把握。

3.二人的生死观里都受因果报应的思想的影响,作恶之人死后必然入地狱。

佛教讲“因果轮回”宣扬造业者自作自受,因而劝解人多为善业。王梵志在其诗中说:“前果作因缘,今生都不记。今也受苦恼,未来当富贵。不是后生奴,来生作事地。”(091)又如《劝君莫杀命》:“白画屏风,客来即与读。空饭手捻盐,亦胜设酒肉。劝君莫杀命,背面被生嗔。吃他他吃汝,轮环作主人。”寒山诗如《猪吃死人肉》:“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返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以上几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的因果报应思想,提出修身,多行善事多造福。少为恶。用诗歌宣扬轮回因果报应,地狱煎熬等佛家思想。

从二者诗歌中生死观的相异方面来看:

1.生不如死、无奈的生死观与淡薄、旷达的生死观。

佛教的厌生情绪,底层的社会窘境,老庄思想、道教思想以及前代诗歌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促成了王梵志和寒山二人生死观的形成,王梵志诗中田舍汉、工匠、府兵等的境遇是凄惨的,既有着生不如死的愤激,也有着对死亡的忧伤,以及对人世的眷恋。是人间的剥削和压榨造成了王梵志诗厌生乐死的反常心理,其表现的生死观,多为衣食之忧而嗟悼,为赋税兵役而叹息,现实的凄惨,使之求生不能,便演绎出生不如死的死亡之诗。但同时又有着对死亡淡淡的忧伤和感慨,如《悲喜相缠绕》、《我身虽孤独》等。世俗的一切扔牵挂着诗人,生促仍令人痛惜。与王梵志那种对生的否定,寒山还没有那么彻底和决然,寒山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豁然、超脱,笑对生死。例如;“庄子说送终,天地为棺椁。吾归此有时,唯须一番箔。死将喂青蝇,吊不劳白鹤。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8),“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100)。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薄、旷达的生死观。

2.雅俗之别。

王梵志诗和寒山诗在宋以后的诸朝境遇悬殊,王梵志诗几绝于文籍,寒山诗却屡有刊刻,拟作和评述,如法国汉学家戴密微认为寒山诗比王梵志诗更雅、更含蓄。与王梵志诗比较,寒山诗内容更丰富,风格多样于俗之外,有时还能作雅调,具有文人诗的气质,而王诗则以俗为总体特色。王梵志的诗歌恣肆、辛辣、直白,有更多的民间色彩,有一股鲜活的泥土气息。更多的描写底层社会,表现其生存状况和心灵,全面、细微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如《不见念佛声》、《相将归去来》。这些诗真实、透彻的反映了一个底层社会的生活。通过这些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生死观。寒山诗歌虽然也有俗的一面,但其视点不在民间。由于其求仕而隐处的经历,使其诗有更多的文人气息。将禅意、生死观等喻于景物等描写中例如《庄子说送终》、《欲识生死譬》等,这些诗中都透露这浓浓的文人气息,《欲识生死譬》更以冰水转生来喻生死轮回不息,以佛道思想为内涵,以冰水做喻,相比于王梵志的直白通俗而言,显得更雅,更有儒士诗风。

参考文献:

[1]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2]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3月第1版。

[3]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