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冰心散文集范文

冰心散文集精选(九篇)

冰心散文集

第1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着烟云,松原的青森!/平平的岸上,渔舟一列地骈陈,无人踪印。/有两三灯火,在远远的岛上闪明——初出的明星?

这首小诗是郭沫若1921年10月20日的作品。“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诗好熟悉,翻开教材(《必修 语文 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中有这样一段话: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加以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

只是,琦君将这空灵的比喻误记成了谢冰心散文里一句话。于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勾连起了三个人:郭沫若、谢冰心、琦君。找出《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翻看冰心笔下的“雨”,“雨”字竟出现了954次。撇开一些文论,冰心散文中、小说中的雨也是常常在下的。冰心爱写雨,或许,正是“夜中的雨,丝丝的织就了诗人的情绪”,所以冰心会对小读者说“病中,静中,雨中,是我最易动笔的时候;病中心绪惆怅,静中心绪清新,雨中心绪沉潜……”而雨后的天地是安静的,更是冰心用心动情的时候,即使晚年的冰心在一封《致王蒙》的信中袒露了心声“说实话我不喜欢雨,我爱阳光、爱雪”。

第2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寄小读者》是冰心在1923年写的。1923年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独特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寄小读者》收集的书信数目是29篇。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冰心曾说自己的“诗的女神”是“满蕴着真情,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1]。这道出了她的诗歌、散文的特色。她的散文诗也是如此。冰心说:“我平日总想以‘真’为写作的唯一条件。”[2]她以直白自己的思想见长。她兴之所至,“说我心中想说的话”[3]。冰心的散文诗感情纯真,像一支温暖柔美的歌谣,飘着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而母亲、儿童、自然是冰心散文诗的三个基本主题,通过对这些她心目中最美、最崇高的景物、境界、感情的描写和歌颂,表现她对现实不满的情结,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冰心散文诗的艺术题材

a.讴歌童真

讴歌童真是冰心散文诗写作的题材之一。她不仅尽情地展示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出儿童的情态美,心灵美,而且总是用优美的笔触,在纯洁如洗的情感和大自然的非凡仪态的抒写中,寄寓人生的哲理,表现对美好道德情操的追求。《梦》中抒写“横刀跃马和执笔沉思的她,原都是一个人,然而时代将这些事隔开了”。梦一样的小军人的生活结束了,回到故乡学习儿女情性,遗忆,让人心动。《往事·一》,诗人把童年时代烟台海滨的生活和北上京华后的时光,浓缩在生命树的两个圆片里。快乐的、憨嬉的、寂寞的、泛泛无着的图画,描尽的洋溢着童真和诗趣的童年生活,其间透露着诗人对人生意味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深思,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冰心的语言文学文本中,爱的哲学理念固然无不落实到具有“母爱”本质特征的文学形象上,但她又绝不仅仅是生物之爱。而儿童是冰心之“母爱”最喜寄托于上的人物形象。这些儿童因其具有冰心“母爱”的理念特征,而使他们同一地具有母亲式的情怀,具有小母亲式的形象,在黑暗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中,展露出一缕人性尚存的“光和爱”,这就是常常被人解读为冰心笔下的儿童具有“真、善、美”或者“纯洁、天真”的那一部分内容。她笔下的“童真”,如母爱般温柔给予人们生存的“理想和信心”。

b.歌唱大自然

冰心的散文诗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她歌唱自然,对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和千姿百态给予深情的描画。她总是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来描绘祖国美丽的山河。她描写在朝霭中最有古趣的泰山,也描写在暗淡的日光下徐徐走过一串骆驼的荒凉的长城。苏州一带江南水乡的景色更是使她“悠然如醉”,她写道:“江水伸入田陇,远远几架水车,一簇一簇的茅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水漾轻波,树枝低亚,当几个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有时远见大江,江帆点点,在晓日之下,清极秀极。我素喜北方风物,至此也不得不倾倒于江南之雅澹温柔”(《通讯四》)。这里展现的是一幅清新俊美而又富有江南水乡地方特色的水墨画。

在冰心的笔下,大自然既美丽,又神秘,既是一个可心可意的美人儿,又是一片甘泉潺潺,香飘四季,叫人流连忘返的仙境。

c.“爱”是冰心散文诗的永恒主题

冰心终生都在抒发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亲人和儿童的爱,对大自然的爱,正如她自己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4],这种爱心形成了她独有的艺术品格。在冰心的散文诗中,不管是歌颂母爱、童真,还是赞美大自然,其间都注进了诗人温软平和的“爱”的主观情调,“憧憬着‘美’和‘爱’的理想的和谐的王国”[5],理想成分大于现实。

冰心的散文诗里,对弱小贫病者充满了同情。曾说:“我对于以人类欺压人类的事,我似乎不能忍受”[6]。为着“正义”,她要“抵御”掠夺者。而她的怀念贫病的胸怀,更使她往往以慰藉者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冰心曾在通讯中向小朋友介绍了几位在病魔纠缠下经受着严重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折磨的病友,她们是一些置

身于怨望痛苦之中的幼弱病苦者。冰心在信中向小朋友发问:“扶持慰藉,是谁的责任?见此而不动心呵!空负了上天付与我们的一腔热烈的爱!”(《通讯·十五》)冰心这种对弱小者与不幸者所表现的深切同情,充分说明了在这位女作家的心中,激荡着何等炽热的爱心和挚情。

2.冰心散文诗的写作手法

a.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阿英的评价冰心的散文时说:“她的文体,在文坛上也引起极大的波动,形成当时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作风。……就是她的诗似的散文的文字,从旧式的文字方面所伸引出来的中国式的句法,也引起广大的青年的共鸣与模仿,而隐隐的产生了一种‘冰心体’的文字。”[7]这用来说明冰心散文诗语言的特点很恰当。冰心散文诗的语言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具有和谐悦耳的声律美。如《往事(一)·二十》:要何必以人间暂时的花朵,来娱乐海中永久的灵魂!看天上乱星孤月,水面的晚渐朝霞,听海风夜奔,海波夜啸。比新开的花,徐流的水,其壮美的程度相去又如何?诗人精心安排声调,平仄相间,抑扬交错,使之具有和谐流畅,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冰心散文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美,她运用的是“诗似的散文的文字”。如《往事(二)·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叠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用“滤”与“襟怀”构成动宾结构,化虚为实,寓抽象于具体,形象而生动地显示出山光松影对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显得含蓄蕴藉。

b.“自我告白”的抒情特征

冰心人格的最本质、最突出的特点,是她的真诚,她真诚地热爱人类,真诚地追求理想,她又真诚地把她的希望与失望都告诉人们。“自我告白”成了她的抒情特征。从这告白中,我们看到一位执着探索宇宙与人生意义的文学青年的精神历程。冰心以审美标准为其道德标准,不仅意味着她在哲学上的选择和在人生价值上的取向,并且蕴含了她崇尚自然美的美学理想。这一理想,使其作品自成一种“自然率直”的美学风格。

从早期开始,冰心就以自己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全身心地涌现于读者面前,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自传成分。同时,她的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正因为她表现了真的感情。严家炎说,冰心的创作“有如满天‘繁星’,有如一江‘春水’,带给读者光亮和温暖,解人干渴,使人心安,让人慰藉”,“滋润着一代一代青少年的心”[8]。

第4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早在上世纪的1992年,他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在你的风景里》出版后,我曾在《文艺报》撰文有过评论:“剑冰向我们展开了散文诗的一片新的风景线,人生、时代、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并非如何灿烂辉煌,或作猎奇地炫示。诗人以其慧眼,以诗人的敏感,触手所及之处,随手拈来一块块平常‘卵石’,经其智性光辉的烛照,诗化手法的点染,便成为一章章精巧灵动的散文诗篇。其出色之处,首先在于他善于炼意,以诗人的敏感发现‘诗因’,经其智性之熔铸,形成坚实、精炼、深刻和新鲜的理性内核,由于抓得准、思想密集度高,肯于舍弃枝叶,便成就了集子中那些玲珑剔透的短章。”我将这段“旧话”一字不改地抄录在这里,用以介绍他的新作,似乎依然适宜。若有不足,可从下面结合一些作品的言说中得到补充。

    剑冰不赞成“惟抒情”,或以单一的抒情性来界定散文诗,尤其反对矫情和题材的狭窄上的固化,这一点和我的见解一致。他也不主张以篇幅长短、字数多少界定散文诗,这当然也是对的,集子里的《三星堆》、《水墨周庄》等,虽然较长,却都是很漂亮的散文诗,而非散文。以诗性之有无为主要标准来区分散文和散文诗,或是最主要的尺度吧,当然还有其他,限得过死不好,完全没有界限也不行,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提及,一是觉得他集子里如上述两题的成功似可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二是剑冰散文诗最精彩、最出色、最拿手的,我以为还是那些高度提炼的精短篇章。

    譬如《敲门吧》,本来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小事”,他却十分自然地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赋予了多重的人生启迪。难能的是毫无概念化的诗歌气味,而是诗情洋溢的形象化生动活泼的语言警句:“所有的门都在向你开着,/只要你舍得勇气去敲。”这写得何其通俗,却又何其深奥!

    再譬如《美丽》,这是被人们用烂了的一个词语,本相抽象,他却掇拾了许多形象的片段,将她写得有声有色。“美丽点亮了目光”,这只能是散文诗的语言。我以为,他既不是诗的,也不是散文的,而恰恰是典型的散文诗语言。为什么?不必解释,只可以意会,真正懂得散文诗文体与语言特色的人是会同意的。这样的语言充满在他的一些佳作中,比如这一章中的:“一定有一种歌声,象腾格尔或才旦卓玛,隐约在正面之中”,“一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爱情的种子,悄悄地伴随着微风”等等。

    《远方的那夜》更属精炼之最。不过是中秋夜怀人幽思的瞬间捕捉,深沉的心理活动完全从宁静的夜色中折射出来,使一个人们常能触及的抒情谣曲,独具异彩,不落俗套。其空间感的辽阔,艺术张力的间距,和高度简洁的语言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说出的越少,表达得越多,留给读者以想象去补充的余地便越大。这一短章几乎每字每句都颇堪玩味。

    “那枚中秋”的“枚”字,用得新颖别致,一下提升到仿佛专供欣赏玩味的艺术境界,而不是生活中一个普通的节日了。不写月光,却写:“水样的夜,没有波纹”,更加冷隽而宁静地抓住了月色的精灵。“忆念的鳞片”将抽象的“思”具象化了,“掠过”使之轻盈如画,有了动感,而“如烟斜柳”更是深得汉语神韵的妙笔。烟与柳都是纤细而飘忽的,复又“斜”似往事之影,人之影,抑或忆念者的眼神呢?因是“柳”,遂有“拂扫着远方的眼睛”这一想象的延伸。“柳”本是“伤别”的意象,在这里,更是一语多义,将平常的思恋写得有声有色。然后笔锋一转,轻轻一跃,归结到“在我的夜空,十五是月蚀”这个月“蚀”的意象,堪称一绝,是什么“蚀”了这一枚中秋圆月呢?是远地相思,思而难见,无限惆怅,尽在其中了。

    集子里像这样特别精美的短章还有许多,如《河之语》、《回望电梯》、《秋之恋》、《德天瀑布》、《读晨》、《龙门石窟》等等,难以一一抄笔了。但我还想提一下《无言的雪》,写雪的篇目有好几章,都写得很好,我尤其欣赏这一章,她充满了剑冰散文诗中灵动机智的思路和语言,读起来感到特别舒坦。既有心灵沟通的那种会意的愉悦,又有一种得来仿佛全不费功夫的诗美享受。譬如:

    “站在雪中,用心与这雪的世界对话,所有的表达都是冷然的。”

    这已经是很精微的表达,笔锋一转,又写出更耐人寻味的一句:“火热在冷然之后醒来”。这正是剑冰式的机智,冷然与深刻冷隽与深刻的代表,也体现了散文诗特有的跳跃式流动的妙处。

    写山水风光,所谓“旅游诗”之类人们常见,剑冰的集子里也有,但不同于某些人那种近似导游说明的劣质品,他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不是名胜古迹赋予诗以光辉,而是诗赋予这些名胜古迹以光辉。譬如《凤凰古城》、《水墨周庄》、《三星堆》、《胡杨》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譬如《胡杨》,他赋予了这种树以一种性格,一种品质,一种不死的英雄的魂魄、气度与胆略,却又完全不是抽象概念的,而是掷地有声的诗性光辉。这是一只伸在沙尘中让人“惊恐万状”的“手”,这个惊恐万状是创造性的语言,将原属“贬义”的词性,散发出光芒万丈的雄伟高度。为这一形象作了突出补充的,是它“注定成为荒凉的一部分”,“让荒凉有了立体感”的这一创造性的阐述,胡杨成为荒凉的一个诗意的化身:“就象鹰之于蓝天,鲸之于海洋,只有大漠才能配胡杨”,真是达到了淋漓尽致的诗美高度。

    《水墨周庄》和《三星堆》都比较长,难以展开来介绍了,我想说的是,她们与散文的质的区别值得认真分析和体味。虽长,却不是散文的铺叙方式,而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章引,切割性地组合,实际上已近于组诗式的结构。其中有些段落独立出来,也是很好的散文诗,譬如《三星堆》的六、九两节,特别是“六”,即“有一池荷花款款而开”那一节,完全可以作为一章优美的散文诗短章而存在。

    更重要的恐是语言。散文诗语言的诗性美与音乐节奏感是重要特色,必须坚持。在剑冰的这两个“长篇”中,语言都很出色。如:

    “水贯穿了整个周庄”;

    “水使一个普通的庄子变得神采飞扬”;

    “高速公路将这块古老划出了一道伤痕”;

    “那些小路是时间的化石”;

    “有鸟在原上飞起,叫不出名字的鸟,起起落落,一些鸟曾在钢的铸件上栖落过,享受过一个王国的仰拜”。

第5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关键词:仁爱;兼爱;贤妻良母;诗化语言

冰心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从她十九岁发表震动文坛的诗集《繁星》以来,其创作一直持续了大半个世纪,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并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学财富。

从阿英提出冰心文学是一种“爱的哲学”开始,对冰心创作作品内涵的探讨就一直在进行。人们在逐渐的探索中慢慢形成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爱的哲学”包括母亲之爱、儿童之爱、自然之爱。但是她创作中的这些思想和语言等是由何而生呢?是什么因素影响她写出这些作品呢?针对这些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研究,认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笔者发现,这些年对冰心的研究偏重于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而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冰心的影响的文章则少之又少。笔者将尝试从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对冰心创作的影响这一角度展开分析。

(一)创作内容上“仁爱”“兼爱”的张显

儒家传统文化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儒家精神的精髓――“仁者爱人”也是融入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信念。中国传统文人的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流淌着“仁爱”的血液。

冰心出身于传统文人之家。其祖父谢銮恩接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儒生;其父亲谢葆璋是一名海军军官,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她的母亲出身书香世家,世代是清朝学官。冰心是在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她的信念里也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烙印。冰心从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学,爱看古典名著,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也喜欢对联文化,对唐诗宋词极其感兴趣,小小年纪已熟读儒家经典《论语》。虽然她14岁去了洋学堂求学,但她童年所接受的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一直在影响她,在她的创作中也流露出很多中国文人的思想。王学富对冰心的“爱”的论述中就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指出是“因着在家庭环境中所耳闻目染的父亲身上那种传统的爱国思想”,“因着她所体验到母亲那深厚的天性之爱和尽头了‘温良恭俭让’的德化人格”,“父亲和其朋友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使冰心养成了自信、自足、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乐于奉献的性格,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正是受家人和父亲朋友精神的感化和自己阅读传统文学的感悟,支撑她形成了“爱的哲学”,她的创作中散发着浓浓的“爱”意。

儒家提倡“仁者”“使人爱己”“爱人”“自爱”,更是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爱”的宣言在冰心的文章中都有张显。

代表作《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本是一个冷漠对待世间万事的人,他不同情、怜悯任何人,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在禄儿的中想起母亲对他的爱,让他慢慢感受到世间爱的温暖。是“仁爱”改变了他,并使他的“爱”得到升华,上升到“爱他人”的层面。《超人》中有一封禄儿送花时写给何彬的信:

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着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这段话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写的,话语很稚嫩,逻辑上也不严密,流露出纯真的气息。可就是这些语言让人们清楚了禄儿想要表达的意思:天下的母亲都是好朋友,母亲爱子女,子女又爱母亲,因此,天下的子女也一定是好朋友。人们都是活在爱的空间中,爱让原本疏离的人们紧密地联系着。禄儿的这封信让何彬想起母亲的“爱”后又强烈地感受到了身边来自他人的“爱”。这些“爱”的影响,让何彬重新找回“爱”的存在。何彬不仅找回了“爱”的感觉,也领悟到“爱”不是独享。在他自己感受到别人的“爱”之后,要把更多的“爱”传递给他人,这不就与儒家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相类似的吗?

冰心的作品还呈现出墨家“兼爱”的思想。墨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墨子认为造成这种悲惨局面是因“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总的缘由“皆起不相爱”。(《兼爱》)所以墨子提出用“兼爱”来治理当时的混乱局面,创造平安的生活。

在冰心的幼年时期和青年时期,那是一个如战国年代般混乱不堪的时代。虽然中国开展了多次爱国运动,破碎的中国却依然是军阀混战。战祸连年。冰心认为只有用“爱”才能解救中国。《我的学生》中的S,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优越的条件而去艰难边区工作。虽然她在边区过着饱受磨难的生活,但她无怨无悔,乐观开朗地为建设边区奉献一切。她爱她身边所有的人,贯彻着“兼爱”的原则,最后她为了救人,甘愿输血过多而死。S做到了“博爱”!

有人会提出疑问:这难道不是在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冰心自己也曾说过是在读过基督教教义里的“博爱”精神和泰戈尔的人生哲理后,才明了要靠“爱”来拯救世人,净化社会,所以应该说冰心的创作的精神根源是基督教的“博爱主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不同精神的内在联系出发来分析其内涵,基督教的“博爱”和墨家的“兼爱”在内涵上就存在着共通。“兼爱”是指无差别的平等的爱,“博爱”是爱护世间的一切人类。但是,我们也需看到两者的不同,“博爱”的重要诫命之一是“爱如己出”,世上的人们都是上帝的子女,要互相友爱;不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朋友、友善之人,还要“爱自己的敌人如兄弟”,“你们的仇敌,要爱他!限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你们的,要为他祷告”(《路加福音》),而”兼爱”的主张里没有体现要爱自己的敌人。这些“博爱”就不曾出现在冰心的创作作品中,她的“爱的哲学”呈现给我们的是更偏向于墨家的“兼爱”。冰心“爱的哲学”中的关怀是一种聚集人道主义的以全人类为对象的人类关怀,颇有“兼济天下”的特征,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一贯强调终极关怀的求道弘道精神是一致的。但是,戒们也必须看到基督教“博爱”对冰心创作中“爱的哲学”的影响,冰心在教会学校的学习也对她“爱的哲学”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让她更进一步认识到“爱”强大的力量。

笔者认为,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和墨家思想所提倡的“兼爱”就像是在冰心的内心深处埋下的一颗“爱”的种子,经过她从小阅读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启发,“爱”一直是出于“蓄势”的状态,再在基督教“博爱”理念的润化下终于破土而出,“爱的哲学”便形成了,并随着三种不同思想的继续熏陶和她自己阅历的增长,“爱的哲学”也愈发深透。

(二)“女性”(母亲和妻子)形象的中国化

冰心出身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她的母亲是“贤妻良母”的典范并且冰心自己家庭观念很重,孝敬长辈,关心丈夫,爱护孩

子,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强烈要求把女性从封建枷锁中解放出来,便造成了一部分激进的作家全面否定封建女性。冰心由于对母亲温婉的爱深有体会,她不主张抛弃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拘束下所具备的传统美德,她说:“关于妇女运动的各种标语,我都同意,只有看到或听到‘打到贤妻良母’的口号时,我就觉得有些逆耳刺眼。”冰心认为做一位“贤妻良母”是中华女性韵传统美德,它不是建立在对封建妇女的压迫下产生的,而是出于母亲和妻子内心的一种本能愿望。这些无私的付出能很好地维系家庭的和谐。倘若不能做到,这将上演的是家庭的悲剧。如《两个家庭》中,亚茜在家相夫教子,为丈夫排忧解难,丈夫得以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而陈太太不理家政,整天睡眼惺忪,不关心丈夫孩子,导致家庭破碎。两家的孩子也是反差极太。《我的邻居》中的M太太在结婚后生活过的很窘迫,但她从不抱怨,为了丈夫和孩子甘愿付出。

冰心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类似于“贤妻良母”型,她们以家庭为中心,认为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冰心对她们持褒扬态度。冰心对女性的角色定位看的很透彻,所谓的“打倒贤妻良母”,是把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混为一谈,她主张要摒弃的是“怯弱依赖的软体动物”,但是对女性的传统美德要充分肯定。母亲身上的传统女性的母性之光让冰心感悟到优秀女性应具有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也正是那些中国式的女性传统美德让她笔下涌现一批“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让冰心“爱的哲学”里闪耀着最淳朴的母性之光。

(三)语言上“诗化”的渗透

语言通俗自然而又典雅精炼,她笔下的诗句仿佛信手拈来,却与文章中的其他白话浑然一体,从不让人觉得矫揉生涩。王欣先生对冰心的这种“白话文言化”持高度赞赏态度,他评论道:“她感觉细腻,想象舒展,谈吐生香,举止凌风,她用平易的白话文娓娓讲述,却旋起了数千年古典汉语的优雅柔美的乐感”。“胡适甚至撇开了自己对文言的蓄谋攻击而又明确地褒扬了冰心在白话文中注入了古典汉语诗学的首创佳绩。”

冰心善于在白话文写作中引用文言诗句。在描写景物时,引用了黄仲则的词“晚霞一抹影池塘,那有这般颜色作衣裳?”《我们太太的客厅》中周大夫所言“乍暖还寒时候,最易伤风”是对李清照“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灵活化用。冰心不仅借用古诗句,还将一些经典的文言句式按照文章语境的需要运用进来。

《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晚餐后,灯光如昼时,炉火很暖,窗户微敞,清风徐来。”初读时,给人一种“词”的感觉,闲适自然,结构上工整对称,再细细品味,就会联想到苏轼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这是晚餐后,灯光如昼时”则与欧阳修的诗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句式很是相像。

冰心的小说和散文中往往会出现些轻灵隽丽、飘逸婉约的诗句,这些“诗”的化用让其创作蒙上了一股文人之气,古典之韵。她写的小诗就更不用说,洋溢着古典诗词的神韵,散发着中华文化的光彩。寻其语言“诗化”之根,必是与中华灿烂瑰丽的文化是分不开。冰心童年受的中华文化的熏陶及从小对古典著作的热爱,帮助她成就了语言的清新明丽,婉约典雅,诗意盎然。

(四)意境上“中国画”的营造

在中国画的构图中常使用“白描”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运用到文学中,则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和渲染烘托。鲁迅先生曾把白描特点概括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采用白描手法能让文章显得清新、灵动,自然而然地营造出如“中国画”般淡雅舒心的意境。来看散文《笑》中的一段自然景物描写: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荧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

这些话语不由得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颜色淡淡的“中国画”。月光本身就具有神秘美,但透过窗帘发出的“清光”则更带梦幻的色彩,蒙上了一种柔和美丽的基调,画面之景是如此的平静却能让人感受到那画面中的主人公的涓涓情思,景物与主人公达到了一种“和谐”,一种“诗意的和谐”。

究其意境营造如此之别致,与冰心的童年有关,她家富裕殷实,家中藏有些古画,一些书籍中也有中国名画可供冰心接触,她的这些童年记忆,通过她的文章显露出来。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冰心曾受过基督教的洗礼,受过泰戈尔哲学的影响,文章中显露出了西方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冰心文学的“根”是中华传统的文化,她希冀用“爱”来感召人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带给他们心灵的宁静和温暖,从而进入一种心灵和谐的境界。她的童年记忆、少年记忆、文化记忆、民族记忆永远潜藏在她的内心,中华传统的文化才是冰心创作的精神源泉!

注释:

①王学富.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N].宗教,1996.

②杨昌江.冰心的精神人格魅力.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2005(4).

③冰心.《关于女人・我的母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④王欣.《冰心创作“五期论”》[M].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⑤鲁迅.《鲁迅全集》[z].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①冰心.《冰心全集》[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

第6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暑假里,理所当然应该放松一下,但也少不了学习。所以我利用暑假的时间看完了一本《冰心儿童文学全集》。

《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是由冰心女士创作的。她原名谢婉莹,是一位当代著名女作家。在长达八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她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和小说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最令我喜爱的就是那篇《寄小读者》了。冰心女士通过日记的形式歌颂母爱、童真、大自然和祖国。把自己“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眼泪”写得婉约典雅、轻灵隽秀、凝炼流畅。有人说《寄小读者》是冰心“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作品,表现出冰心率真的个性,塑造出冰心纯真的自我形象。无论是描写母亲的恩慈,或是姐弟的情谊,还是大自然的美妙,无不反映出她鲜明的自我形象。

在创作《寄小读者》时,冰心曾说过:“在这一次通讯中间,我又以活跃的童心,走了大段充满了色、光、热的生命的旅途,……这二十年虽没有什么巨惊大险,极痛狂欢,而在我小小的心灵里,也有过晓晴般的怡悦,暮烟般的怅惘,中宵梵唱般的感悟,清晨鼓角般的奋兴。”另外,张天翼、沈从文、巴金、舒乙等名人也曾评价过冰心女士的文章。是啊!任何一位读过冰心文章的人,哪怕只读过几篇;任何一位和她谈过话的人,哪怕只谈过几分钟,都会被她的心深深感动。

第7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关键词:文学翻译 创造性 冰心译本 《吉檀迦利》

Gitanjali(1910)是世界诗坛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的诗集。1913年,泰戈尔以英文版的Gitanjali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享誉“亚洲第一诗人”头衔。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作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被大量引入中国,冰心就在此时接触到了Gitanjali,并对之一见倾心,随后,冰心将Gitanjali翻译成中文全译本,定名为《吉檀迦利》,并于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发行,如今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权威的Gitanjali中文全译本。然而,冰心作为文学家的光辉,似乎掩盖了她在翻译领域内的贡献,人们对她的认识大多仅限于文学创作或翻译作品上,而很少对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进行全面审视。

本文将以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为例,挖掘冰心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一、 坚守“原译”,反对“重译”

冰心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极其注重“原译”和“重译”的问题。此处提到的“重译”指的是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鲁迅在《书信集・致曹靖华》道:“近因校《铁流》,看看德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毁灭》我有英德日三种译本,有几处竟三种译本都不同。这事情很使我气馁。”[1]也就是说,“重译”是一种对原著进行非首次翻译的结果,在隔了一重手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错误,而导致难以忠实原著的风格和思想。正因此,冰心在翻译Gitanjali时,采用了“原译”,是直接根据原著进行翻译的。她在《译书之我见》中谈到泰戈尔和纪伯伦的翻译时说:“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都是他们自己用英文写的,而不是经过别人从孟加拉文和阿拉伯文译成的,我译起来在‘信’字上,就可以自己负责。我从来不敢重译。”[2]由此可见,冰心之所以坚守“原译”,一方面源于她的严谨态度和诚信品德,加之她对Gitanjali的热爱而产生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尽其最大的努力来忠实原文,并“为供给那些不懂外国文字的人,可以阅看诵读”;[2]另一方面,源于冰心良好的双语水平,她曾在美国波士顿威利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不仅具有良好的英文功底,还有扎实的中文功底,这都给予冰心在翻译上以精准性;更重要的一方面,得益于泰戈尔的先见之明,泰戈尔的英译版Gitanjali给予了冰心进行“原译”的可能性,给予冰心能忠实原文的必要性。

在我看来,冰心在当时“重译”盛行的文学翻译风气下,能够另辟蹊径,坚守“原译”,忠实原文,体现了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二、 “冰心体”

在冰心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冰心体。这种语言文体既体现白话文的流畅、明晰,亦表现了文言文的洗练、华美。冰心非常注重文字的锤炼,除基本词汇和语法以白话文为主体外,同时,合理吸取和融会了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我将以《吉檀迦利》中的一则散文诗,进行说明:

原文:

This is my prayer to thee,my lord―strike,strike at the root of penury in my heart.

Give me the strength lightly to bear my joys and sorrows.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make my love fruitful in service.

Give me the strength never to disown the poor or bend my knees before insolent might.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raise my mind high above daily trifles.

And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surrender my strength to thy will with love.

译文:

这是我对你的祈求,我的主――请你铲除,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

赐给我力量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

赐给我力量使我永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屈膝。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

再赐给我力量使我满怀爱意地把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3]

这是《吉檀迦利》第三十六则散文诗,《吉檀迦利》原以孟加拉语写成,这种语言形成的诗富有音乐性。虽然英文版的Gitanjali没有了孟加拉语自身的节奏,亦未受到格律诗的束缚,但以散文诗的形式,同样能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而冰心为了不损害Gitanjali之形式美,其在语言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原诗第三十六首,因以散文诗的形式排列,形式自由而错落有致。首句诗为主题句,引出诗歌的主题,第二至第四句为祈使句,均以“give me the strength”来起头,读起来朗朗上口,最后一句亦为祈使句,但在“give me the strength”的统一句式前增加了单词“and”,使得诗句有突转之效果,起到了升华之作用。而冰心沿用了泰戈尔这种句式结构,融入古诗词中的排比、对偶等句式手法,以及白话文之词汇与语法。在译文第三十六首中,首句依然是主题句,第二至第六句为祈使句,排比与对偶的句式使得诗歌不失原有的节奏之美,第六句的突转,借助泰戈尔诗之形似,而达到“形神皆似”之效果。第二至第五句,在排比对偶的句式下,诗歌语气不断增强,而第六句不为最强音,亦是泰戈尔诗歌内容之升华,前五句为祈求被赐予力量,而在第六句则为获得力量后的感恩,这是一种施与受的美好现象,体现了人之美好品德,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切,更动人心弦。

在我看来,原文与译文的对照中,不仅体现了冰心在文学翻译中的又一创造性,即形成既有白话文之雅淡,兼具文言文之凝练的“冰心体”译风,更体现了泰戈尔诗歌之音、形、意之三美,以及泰戈尔诗歌对冰心文学创作中的突出贡献。

三、 “爱的哲学”

泰戈尔的Gitanjali之诗兼具音、形、意三美,此三美当以“意”为至美,而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之所以能享誉中外,成为当时最权威的译本,主要在于其能完美诠释出泰戈尔诗之哲理意旨,而泰戈尔给予冰心最大的启蒙,便是在思想上的启迪。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解释过程,一种精神活动,是译者通过文本的中介与原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的结果,衍生出的是表达的表达,那么,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便是泰戈尔Gitanjali的再表达。我们在阅读《吉檀迦利》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翻译文本表层,而忽视了冰心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将追随《吉檀迦利》,阐明冰心之旨。

在追寻冰心翻译泰戈尔Gitanjali的动因时,我关注到了冰心的一段话:“我只懂一门外文――英文,还不精通。因此轻易不敢做翻译工作,尤其译诗。我虽然也译过一两本国王和总统的诗,那都是‘上头’给我的任务,我只好努力而为。至于我自喜爱,而又极愿和读者共同享受,而翻译出来的书,只有两本,那就是《先知》和《吉檀迦利》。”[4]591这段话非常值得关注,冰心翻译Gitanjali,不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亦不是为了谋生赚稿费,而是出于一种溢于言表的热爱,这是一种感性动因。

基于感性动因,衍生出了理性动因。泰戈尔的“梵我合一”与冰心的“爱的哲学”是相呼应的。冰心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先行者,其始终不忘新文学运动之使命,其翻译为人民,写作亦为人民,这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启蒙者之觉悟。“大异于纪伯伦的身世,泰戈尔是诞生于‘歌鸟之巢’的‘王子’,从他欢乐的心境中,他热爱了周围的一切。他用使人目眩心摇的绚烂美丽的诗的语言,来歌唱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和人类。为了要尽情传达出作者这‘歌鸟’般的飞跃鸣啭的心情,使译者在中国的诗歌词汇的丛林中,奔走了很长的道路!”[4]591-592泰戈尔在Gitanjali中传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的热爱,是对万物的博爱之情。在泰戈尔的影响下,冰心形成了“爱的哲学”体系,包括三大主题:自然、母爱和童心,其表现了冰心之大爱无疆之思想。冰心通过结合泰戈尔的“梵我合一”和其“爱的哲学”,将其言之不尽的爱,在《吉檀迦利》中如泉涌般倾泻,同时激发出当时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五四青年以精神上的慰藉,指引他们向着爱国主义道路前行,是为理性动因。

在我看来,冰心不仅将泰戈尔英文版的Gitanjali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中文版,又完美地诠释了泰戈尔的意旨思想,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发挥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吉檀迦利》来升华其“爱的哲学”之思想体系,并达到激发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这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体现,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次超越。

四、 结语

冰心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贯穿文学翻译过程的始终,形成文学翻译中的三大创造性,从而体现出冰心的两大突出贡献:一是将泰戈尔英文版的Gitanjali翻译成中文版的《吉檀迦利》,打破了语言的限制,推动Gitanjali及泰戈尔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二是冰心创造性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学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我们要秉承泰戈尔“天梵合一”和冰心“爱的哲学”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忘初心,以爱繁衍,以爱生活,将爱代代流传。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书简:致曹靖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2.

[2] 冰心.译书之我见[A]//陈恕.冰心译文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第8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6周大雌性BALB/c小鼠120只,SPF级,购于上海市实验动物中心。

1.1.2实验试剂和器材乙醚、小鼠ELISA试剂盒、利巴韦林;医用的超声雾化器、灭菌锅、医用的净化工作台、电子分析天平纯水仪、酶标仪、低温冰箱等。

1.1.3实验所用药物银翘散制剂、冰香散、玉屏风散制剂、利巴韦林。

1.1.4实验所用病毒株甲型流感病毒(H1N1)鼠肺的适应株是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本研究所病毒室冷冻保存。

1.2实验方法A组:60只小鼠随机分成六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使用生理盐水)、银翘散制剂组、冰香散滴鼻组、玉屏风散制剂组、冰香散雾化组、利巴韦林组。针对不同的预防方药使用口服、滴鼻和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1次/d,共计12d。给药的剂量分别为银翘散制剂口服40g/kg,冰香散滴鼻组0.03g/kg,玉屏风散制剂组60g/kg,冰香散雾化组0.6g/kg,利巴韦林组口服100mg/kg。给药12d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清、鼻咽冲洗液、支气管肺泡冲洗液以及肠道冲洗液后ELISA检测IgA的含量。空白组小鼠称体重、肺重,测定肺指数。B组:给药量与A组相同。对照组小鼠在乙醚麻醉后采用滴鼻感染的方式感染15LD50病毒液,每只小鼠约0.05ml,在给药1周后攻击感染,感染5d后处死,称体重和肺重,测定肺指数。收集血清、鼻咽冲洗液、支气管肺泡冲洗液以及肠道冲洗液后ELISA检测IgA的含量。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文秘站:]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显着性检验取α=0.05。P

2、结果

2.1不同中药对流感病毒所感染的小鼠产生的抑制作用通过实验,空白组小鼠的肺重为(0.15±0.02)mg,肺重指数(0.72±0.06)g/g,肺指数的抑制率0;病毒对照组小鼠的肺重为(0.23±0.04)mg,肺重指数(1.62±0.36)g/g,肺指数的抑制率0;银翘散制剂组的肺重为(0.20±0.05)mg,肺重指数(1.04±0.43)g/g,肺指数的抑制率35.45%;利巴韦林组的肺重为(0.18±0.04)mg,肺重指数(1.09±0.41)g/g,肺指数的抑制率33.10%。统计可知,病毒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发现小鼠肺重明显增加,肺指数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不同中药对正常小鼠黏膜免疫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连续12d给药后,空白组血清IgA为(1.81±0.35)g/L,鼻烟sIgA为(0.86±0.47)g/L,支气管-肺泡sIgA为(13.12±2.48)g/L,肠道sIgA为(24.89±20.79)g/L;银翘散制剂组血清IgA为(5.58±1.52)g/L,鼻烟sIgA为(0.91±0.85)g/L,支气管-肺泡sIgA为(13.72±2.78)g/L,肠道sIgA为(38.59±28.48)g/L;利巴韦林组血清IgA为(2.31±1.15)g/L,鼻烟sIgA为(0.53±0.25)g/L,支气管-肺泡sIgA为(7.45±1.69)g/L,肠道sIgA为(25.15±20.35)g/L。

银翘散制剂组小鼠血清中IgA含量明显较空白组要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同预防中药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病毒对照组血清sIgA为(1.75±0.43)g/L,鼻烟sIgA(0.35±0.15)g/L,支气管肺泡sIgA为(8.15±1.71)g/L,肠道sIgA为(90.25±47.10)g/L;银翘散制剂组血清sIgA为(1.93±0.35)g/L,鼻烟sIgA(0.37±0.25)g/L,支气管肺泡sIgA为(8.98±1.21)g/L,肠道sIgA为(89.89±32.10)g/L;利巴韦林组血清sIgA为(1.11±0.37)g/L,鼻烟sIgA(0.31±0.15)g/L,支气管肺泡sIgA为(4.41±1.21)g/L,肠道sIgA为(72.35±23.89)g/L。结果显示利巴韦林组小鼠血清中IgA含量明显较病毒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第9篇:冰心散文集范文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节选【1】

一、    填空题。

1. .《寄小读者》的作者(  ),原名( )。

2. 《寄小读者》中,作者写道:“‘闲’赋予我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行云流水的写作态度,只有在( )才能经历。

3. 《寄小读者》(通讯十)主要歌颂了(   ).

4.《寄小读者》中,“我”写到:“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句中的这个“她”指的是()。

5.《 寄小读者》中,作者看到“北京的蔚蓝透彻的天”,想起了异国他乡也曾两次看到过这种“云影天光”,是在( )和( )。

6.《寄小读者》中,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 )年之久。

7.《寄小读者》中,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 (  )。

8. 《寄小读者》中,因为生病,“我”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度过了( ) 节。

9.《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四)中,作者在新汉寿白岭之巅,与几位教授长者,过起了(  ).

10《寄小读者》中,“我”为自己害了(  )而忏悔。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 )

A.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B. 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C. 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

D. 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2.《寄小读者》所采用的文体形式是()

A.日记体B.游记体  C.寓言体D.书信体

3.《寄小读者》中,“我”乘船来到的“神户”是哪个国家的()。

A. 日本 B. 意大利 C. 英国 D. 美国

4.《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穰”的读音是:()

A. rǎng B. ráng C. xiāng D. xiàng

5.《寄小读者》描写的是()。

A.冰心早年离开家乡、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的生活。B.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的知识。C.在国内的见闻和感受.D.歌颂祖国、人民、新生活。

6. 冰心给儿童写通讯,是因为()

A.她的通讯只有儿童要看。B.她爱小孩子。 C.她为了排解在异国他乡的寂寞。 D.她不会写别的体裁。

7.《寄小读者》中,作者第一次远渡重洋,乘()到日本。

A.约克逊号邮船 B.海轮 C.飞机 D.火车

8.《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这个地方在()。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9.《寄小读者》中,冰心为了说明“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     值”,她以()为例子。

A.玫瑰  B.菊花 C.桂花D.蒲公英

10.在(通讯七)中,,“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这是为何( )

A.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B.“我”童年住海边,现在住湖边。

C.海广阔无边,湖红叶绿枝。  D.随年纪兴趣喜好也就改变。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 冰心有四个弟弟,最小的13岁。()

2.《寄小读者》中,作者在“沙穰”疗养院时,当收到家里的来信时,病友爱尔兰女孩很羡慕,是因为她得不到父爱。()

3. 冰季是冰心的弟弟。()

4. 《寄小读者》中,“我”把自己在医院看到的很多同龄人的不幸写在通讯中,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太寂寞了。()

5. 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选自其散文集《樱花赞》。()

6. 《寄小读者》中,“我”每逢佳节,就到幽静的地方去。这是因为“我”素来不喜欢热闹 。( )

7. 作者在威尔斯利的圣卜生疗养院有一段时间“心酸肠断”,是因为她不适应那里的生活。()

8.《寄小读者》中,“我”去江南旅行,特意自己定一间房子,为的要自由一些,安静一些,好写些通讯。()

9. 《寄小读者》中,作者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是因为她当时在慰冰湖畔,临水起了诗兴. ()

10.《寄小读者》中,作者在信中告诉弟弟,在国外想念家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缺少一种生活,“就是我们每日一两小时傻顽痴笑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怀念和家人说笑、嬉戏的日子。()

附:《寄小读者》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冰心 谢婉莹 2. 沙穰 3. 伟大的母爱 4. 母亲 5. 白岭和华京

6. 3 7. 冰季8. 圣诞9. 瓜果节10. 一只小鼠

二、选择题。

1. A2. D3. A4. B5. A6. B7 .A8. A9. D10. A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 √3. √4. ×5. ×6. √7. ×8. √9. ×10. √

一月十九晨,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我回到楼上,用条黄丝带将这几朵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形式。人家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个女孩子戴上了。

大家欢笑声中,我只无言的卧在床上--我不是为女王加冕,竟是为蒲公英加冕了。蒲公英虽是我最熟识的一种草花,但从来是被人轻忽,从来是不上美人头的,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

蒲公英是黄色,叠瓣的花,很带着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爱她,我对于花卉是普遍的爱怜。虽有时不免喜欢玫瑰的浓郁,和桂花的清远,而在我忧来无方的时候,玫瑰和桂花也一样的成粪土。在我心情恰悦的一刹那顷,高贵清华的菊花,也不能和我手中的蒲公英来占夺位置。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维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但这种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爱的小朋友,有谁知道?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加(冕)_____ (璀)璨____ (雏)菊____ 羞(涩)____

2.在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两句话。

3.文中主要写了哪两种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和"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这两句中的"竟"字含义和作用都相同吗?请分别加以说明。

5."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僧"一句中的"不能"与"不肯"能互换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处的"有谁知道?"是什么句式?把它变为陈述句后比较两句在语气上的差异。

《寄小读者》答案

1.miǎn Cuǐ chú sè

2.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增。

3.主要写了两种花。 ①蒲公英:黄色、叠瓣、耐寒,带有菊之神意,但局促羞涩,被人轻忽。 ②菊花:耐寒、高责清华、富丽堂皇。

4.基本义相同,两句的"竟"字都有出乎意料之外之意。但作用就不一样,前句写出我为蒲公英这一平凡草卉具有耐寒特性而钦佩的感情;后句写出了我要为"从来被人轻忽的"蒲公英加冕,要引起人们对蒲公英关注的心情。

5.不能互换。"不能"是指不能够,主客观都不允许。"不肯"只是主观上不乐意、不同意。"不能"比"不肯"语意重得多,用在"偏爱"上,更能突出作者的博爱之心。

6.是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是:没有谁知道。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强。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节选【2】

一、    填空题。

1. .《寄小读者》的作者(  ),原名( )。

2. 《寄小读者》中,作者写道:“‘闲’赋予我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行云流水的写作态度,只有在( )才能经历。

3. 《寄小读者》(通讯十)主要歌颂了(   ).

4.《寄小读者》中,“我”写到:“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句中的这个“她”指的是()。

5.《 寄小读者》中,作者看到“北京的蔚蓝透彻的天”,想起了异国他乡也曾两次看到过这种“云影天光”,是在( )和( )。

6.《寄小读者》中,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 )年之久。

7.《寄小读者》中,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 (  )。

8. 《寄小读者》中,因为生病,“我”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度过了( ) 节。

9.《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四)中,作者在新汉寿白岭之巅,与几位教授长者,过起了(  ).

10《寄小读者》中,“我”为自己害了(  )而忏悔。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 )

A.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B. 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C. 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

D. 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2.《寄小读者》所采用的文体形式是()

A.日记体B.游记体  C.寓言体D.书信体

3.《寄小读者》中,“我”乘船来到的“神户”是哪个国家的()。

A. 日本 B. 意大利 C. 英国 D. 美国

4.《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穰”的读音是:()

A. rǎng B. ráng C. xiāng D. xiàng

5.《寄小读者》描写的是()。

A.冰心早年离开家乡、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的生活。B.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的知识。C.在国内的见闻和感受.D.歌颂祖国、人民、新生活。

6. 冰心给儿童写通讯,是因为()

A.她的通讯只有儿童要看。B.她爱小孩子。 C.她为了排解在异国他乡的寂寞。 D.她不会写别的体裁。

7.《寄小读者》中,作者第一次远渡重洋,乘()到日本。

A.约克逊号邮船 B.海轮 C.飞机 D.火车

8.《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这个地方在()。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9.《寄小读者》中,冰心为了说明“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     值”,她以()为例子。

A.玫瑰 B.菊花 C.桂花D.蒲公英

10.在(通讯七)中,,“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这是为何( )

A.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B.“我”童年住海边,现在住湖边。

C.海广阔无边,湖红叶绿枝。 D.随年纪兴趣喜好也就改变。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 冰心有四个弟弟,最小的13岁。()

2.《寄小读者》中,作者在“沙穰”疗养院时,当收到家里的来信时,病友爱尔兰女孩很羡慕,是因为她得不到父爱。()

3. 冰季是冰心的弟弟。()

4. 《寄小读者》中,“我”把自己在医院看到的很多同龄人的不幸写在通讯中,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太寂寞了。()

5. 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选自其散文集《樱花赞》。()

6. 《寄小读者》中,“我”每逢佳节,就到幽静的地方去。这是因为“我”素来不喜欢热闹 。( )

7. 作者在威尔斯利的圣卜生疗养院有一段时间“心酸肠断”,是因为她不适应那里的生活。()

8.《寄小读者》中,“我”去江南旅行,特意自己定一间房子,为的要自由一些,安静一些,好写些通讯。()

9. 《寄小读者》中,作者忆起左辅的《浪淘沙》词“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是因为她当时在慰冰湖畔,临水起了诗兴. ()

10.《寄小读者》中,作者在信中告诉弟弟,在国外想念家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缺少一种生活,“就是我们每日一两小时傻顽痴笑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怀念和家人说笑、嬉戏的日子。()

附:

《寄小读者》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冰心 谢婉莹 2. 沙穰 3. 伟大的母爱 4. 母亲 5. 白岭和华京

6. 3 7. 冰季8. 圣诞9. 瓜果节10. 一只小鼠

二、选择题。

1. A2. D3. A4. B5. A6. B7 .A8. A9. D1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