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

第1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生产企业的设备逐渐趋向智能化发展,社会企业在发展中对熟练基础知识与电子设备装配与维护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理论知识,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拥有得软件开发与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能力,并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电子技术应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大学生学生所学知识缺乏实用性,缺乏对电子设备的实践操作,电子设备故障分析和维护的能力与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实际要求,因此,部分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另外,很多学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牢固,而生产企业对人才实用性要求较高,造成部分大学生的失业现象。由此可见,我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的模块构建,不同程度阻碍了我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效果。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与目标

很多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都遵循学科体系理论,注重专业的知识性与系统性,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实践环节,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压缩,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涉猎广但都不够深入,而生产企业需要的是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而模块化课程体系重视的是对学生的实际培养,使课程体系面向市场,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模块重点,使学生学以致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不能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教育教学和管理分析为依托,科学的分析课程编制与要求,具备合理的教学时数,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能同时适应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课程模块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通用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按照市场对职业岗位的需求与职业能力进行设置的,把握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三者的平衡,对每个岗位进行技能探索,根据不同岗位需求进行模块的开发,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模块化课程体系内还将大模块分成子模块,子模块又细分成若干小模块进行课程实施。每个模块之间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根据行业职位需要进行内容设置,实用性较强;重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性较强;每个模块有明确的目标,模块之间可以灵活自由组合;更新效率高,能及时反映行业的发展与变化。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电子技术课程模块设计前应对专业职业进行综合分析,将岗位能力标准作为模块标准,按照模块引导学生达到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水平。根据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可分为四大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与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3.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求职方面等创造条件。结合对学生岗位能力与社会职业发展需求的调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有: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计算机系统与维护等。

3.2专业核心课程课模块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模块包括职业技能、技术、能力等方面,主要涉及技术要求的公共核心课,专业核心课程课模块也是专业课程知识的最大平台。是以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为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其他岗位的胜任能力,因此,专业核心课程课模块也是贯穿学业的连接课程。在该模块的实施中,学生不仅能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还能通过项目课程训练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

3.3综合实践模块

实践性教学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主要以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脑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质。实践教学模块应占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的1/2以上,为学生提高更多的课堂技能实践与社会实践机会,定期进行考核培训与实践,在寒暑假可以利用顶岗实习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3.4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可分为若干专门化岗位与能力模块。不同职业方向的学生只需掌握某个模块的学习与技能训练,达到某个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模块选择,因此在模块选择上具有可扩充性,力求教学模块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达到知识结构、职业素质、技能结构等方面相统一的要求。

4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电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灵活多变,通过不同的模块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消化,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而不断更新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艳,张国志,尹群星.应用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14-15.

[2]李法春,高俊文.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34-36+63.

[3]叶健华,明小波.电子技术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04):54-57.

[4]张源峰.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施[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78-80.

第2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

1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及独立性改革探索

1.1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

由于高职类电子商务教育师资力量和研究深入的欠缺,很多高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育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忽略了两者的教育区别。普通高等电子商务教育注重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结构严谨,培养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科学理论创建、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其教授的知识涵盖本学科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接受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课程结构,对于各门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难以在就业后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1.2独立性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其课程结构要突出执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要求其课程结构不按学科内在系统、逻辑要求而按执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其课程模块可以是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强求知识内在由浅入深的紧密联系性。因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服务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要培养网络技术员、电子商务应用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销售员等。只有按职业能力来确定相关课程结构,讲求相对独立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述目标。

2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过时性现状及前瞻性改革探索

2.1课程内容的过时性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发展的高技术运作模式,由于其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它能在较短的时期内不断得到技术手段、方法的更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未从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程结构,仅考虑学生当前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如构成专业课模块的各课程子模块主要是: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结算、网络实用技术、网络营销、电子贸易与支付、商务英语、网络经济与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网站建设等,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子模块的内容后,掌握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些简单技术,就能胜任。但随着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还需要了解计算机处理技术、EC标准、软件翻译等,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了解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这就显现出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目前的短处。学生在学校通过几年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不够用或过时了,这不能不说是高职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要与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要敏锐预测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各课程子模块,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获得最大的收益。

2.2课程内容的前瞻性改革探索

前瞻性改革原则是指构建专业课程结构时,要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形势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超前设置。前瞻性改革原则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具有创新性的保证,按此原则构建的课程能解决课程的滞后性。如何使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整个教育系统所面临的难题。社会日趋进步,职业也日趋分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材,尤其需要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落后于科学发展。贯彻前瞻性改革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者要有预见未来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者要经常掌握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情况,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能够从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阻碍,敏锐预测到电子商务在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趋势。如要能预见到电子商务将从模仿走向创新,出现更多的在传统商务中没有的模式;电子商务的模式将日趋多元化,并在与传统商务融合过程中日趋复杂,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将从业务流程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组织创新,渐次展开和深入。

(2)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结构。教育者要能根据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该专业未来职业的范围、规范和要求,并据此明确其应有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

(3)要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教育者要大胆创新课程的结构,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要素融入到该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设计中,使这门课程的结构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某种或某些职业的需要。

3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及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3.1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加强技术操作训练是一个关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毕业就能上岗工作或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也是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实践课模块所占比例很小,如整个课程结构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大模块,而其中又把仅有的作为实践课的毕业作业合并到了专业课模块中,3大模块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不相上下,从中可看出,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衡。这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项实习、实训,动手能力培养被大大淡化,这样的毕业生,要成为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合格的经理、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其难度可想而知。

3.2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要把握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技能包括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要具有良好心智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能在电子实际商务运作中较好应对各种问题。贯彻技能性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企业中能较好胜任网络技术、网络营销和网络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足够大,才能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取得执业资格。

(2)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考虑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资格证书考核这些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所占比重、先后顺序,使学生在了解“必需、够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在各实践环节中形成专业技能。如有的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专业基础课模块中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子模块包含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课模块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子模块也都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其综合实训在校内以系办教学实训商场为基地,让学生用学过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商场进行实际经营运作,在校外则与相关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和信息产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顶岗实际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模块在课程结构中的安排较合理,有利于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动态,及时补充实践课模块。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要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实践应用的新发展,补充新的实践内容,要恰当联系社会实际、职业实际及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实践课模块的容量,让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4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及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4.1课程结构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

社会需求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促使该专业课程结构必须要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但部分高职院校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时,没有全盘考虑电子商务人才到底包括哪几类人才,具体涉及哪些岗位。如课程结构有的划分为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的划分得更为简单,仅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2大块。上述课程结构,都没有结合电子商务岗位职业特点,没有将适应同一岗位要求的课程归为一个模块,致使学生到实际岗位上时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电子商务工作。

4.2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订单化原则是指构建课程结构时,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课程的结构,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以符合企业所需。目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各企业赖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订单化原则能够实施的基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订单化原则,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可在以下方面考虑如何贯彻订单化原则。

(1)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有的放矢。就业市场需要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就应运而生,开设该专业就应满足企业电子商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事先做好市场调研,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所需,调整该专业课程结构,把满足企事业工作需求作为该专业课程结构构建的基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真正按订单构建,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全力提高该专业课程结构的针对性,使该专业办出效益,办出优势和高职特色。新晨

第3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专业;化工原理;教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化工原理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主要研究化学工业生产中有关的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的典型设备结构、工艺尺寸设计和设备的选型的共性问题。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主要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其在培养学生工程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很适合现在的“重基础宽口径”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校的化学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制药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都开设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化工原理教材源自192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W.H.Walker等教授发表的首部著作――Principl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我国最早是浙江大学在1927年首建化学工程系时开设了该门课程的。自此有关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工作开始深受学者们重视,目前化工原理的理论教材正式出版的已达20多个版本,同时发表的教研论文也有近600篇。然而,目前多数教材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偏重于引介传统的基础化工知识,对化学工程类专业的学生适应性强而缺乏与其他的教学专业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易使其他非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产生教材对于他们专业适用性不强的错觉。这也导致部分的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兴趣不强。如果将学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入化工课程原理的教学中,以化工原理知识在非化工类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引导这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高分子材料与加工专业是以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等的一门科学。这有别于多数化工原理教材中引述的小分子物质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如何将化工原理知识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应用实例结合起来教学,从而提高该专业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笔者围绕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课堂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教改实践与尝试,并获得了好的效果。

一、阐明高分子生产加工与化工生产间的内在联系高分子材料加工涉及的通常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方法,化工原理课程也是海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初学化工原理时可能感觉与高分子加工技术相差较大,对将来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均难以充分调动,甚至还易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因此,在课程刚开始的绪论这一章的教学中在介绍什么是化学工业过程时笔者不以教材里的传统化工加工为例,而是详举高分子行业中运用化工原理知识进行材料加工处理的实例,提前介绍一些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方法,拉近学生与传统化工加工技术的距离,让学生理解高分子加工的一些操作与传统化工类的操作间的异同点,以便消除同学们内心的疑惑,指明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的同学学习化工原理知识的必要性。

如天然橡胶的初加工是海南(以下简称“我省”)省的特色产业也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从天然橡胶树上采割的胶乳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得到干胶产品(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干燥、浓缩、压片等操作与传统化工生产中的相关的单元操作一样,所用的基本原理相同,设备基本通用。

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的合成中乙烯气体在常压常温下,加压输送合成前的加热升温操作及反应后产物的分离与传统化工专业的流体输送原理及加热原理是相同的,所用设备是相通的。二、将高分子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程教学中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中采用了大量的化工单元操作。但这些高分子加工工

制胶方法图艺在传统的化工原理教材中是看不到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知识背景,这样可以将高分子加工工艺中运用到的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学生领会到该门课程的知识在专业知识中的基础作用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并且在将来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提前运用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进行企业的节能降耗等的工艺改进。

如在以动量传递理论为基础的单元操作的有关教学中,教材通常是以牛顿型流体如水、苯或甲苯等常规化学品的流体输送为例,而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处理对象多为大分子材料,所处状态通常固体颗粒或黏稠状态,属于非牛顿型流体范畴。因此教材中的例子缺乏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足够吸引力,难以达到应有的示例效果。教学中我们以胶乳厂中天然浓缩胶乳的生产工艺为例,说明工艺中我们利用泵提供新鲜胶乳能量,促使其流入高速离心机中,而离心机是非均相物分离的一个单元操作。高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离心机转鼓的轴中心较远的地方富集,而小分子如水分、小分子量的聚异戊二烯在轴中心附近富集。将这两个位置的乳液分别导出就分别得到浓缩胶乳和胶清胶,并利用非牛顿型流体的阻力计算方法表明,由于胶乳的黏稠度远大于水的黏度在动力消耗上要比同等条件下输送水的动力消耗大。

鉴于在塑料或橡胶的加工生产中大量运用到了螺杆挤出机。所以在流体输送设备介绍中,笔者是以螺杆挤出机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为例,说明螺杆挤出机的工作原理,并且介绍在塑料挤出机的料斗的颗粒进料系统中可以利用固体流态化技术,采用真空吸料或用鼓风机压料进行原料输送。

在以热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在介绍以导热方式进行的热传递时,笔者以未硫化胶膜在平板硫化仪内加热硫化为例进行导热说明。而以塑料在螺杆挤出机内或橡胶在炼胶机上进行塑炼时的粘流态受热为例介绍对流传热热传递方式。

在以质量传递为理论基础的单元操作中,以粉末涂料的生产为例,介绍喷雾干燥工艺。这些将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融入化工原理的课堂教学中,拉近了材料加工与化工原理知识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

三、以高分子材料为实验对象化工原理一般是同学们从公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所接触到的第一门工程性课程,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其不仅关系到整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决定能否推进该课程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提高高分子材料类专业同学参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高分子材料进行相关的实验 。如干燥实验中有的专业以甘蔗渣纸板为实验对象,获得有关纤维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而我省特色产业天然胶乳加工中有将天然胶乳干燥制备成干胶的这一操作。为了结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专业实习提前将有关化工原理的知识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实验中以天然胶乳制备的湿膜片为实验材料,获得天然胶乳薄膜制品的干燥过程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为以后同学们去胶乳厂参观实习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实验研究的主动性,反过来也极大促进了该课程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的放矢传授教学内容,适应少学时的课程教学计划在高分子材料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化工原理虽也多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相比化工类专业,其教学学时要少得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引导同学们在掌握基本化工操作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传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进行课外自学。如化工原理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过程,少学时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容许课堂上在公式推导中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中会简单介绍推导思路,鼓励学生课前及课后自学,重点放在有关理论的应用上。如离心泵理论扬程的方程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前期我们学过的伯努利方程的知识和几何学中速度的矢量运算知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课前自学,教学重点在分析、总结和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上。考虑课程特点,在蒸发等单元操作上分配课时较少,而对于膜分离这类单元操作,由于与高分子材料有密切关系,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这类单元操作的原理。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与专业产生一定的关联,为专业知识拓宽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管国锋,赵汝溥.化工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第4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学 表面工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55-02

“高分子材料学”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表面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表面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材料涂装、防腐等,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工程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的基本性质、制备工艺以及表面处理方面的知识。“高分子材料学”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改性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共32学时,所选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材料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制备、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型加工方法、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及应用。该教材[1]浓缩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四门专业主干课共192学时的内容,即高分子化学(48学时)、高分子物理(64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48学时)、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32学时)。

1 “高分子材料学”讲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课程的讲授具有较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该课程涵盖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内容,要深入讲解这些内容,需要近200学时,而针对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高分子材料学”仅仅只有32学时,时间紧,内容多,如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占的比重是授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及力学基础,而对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因专业侧重不同,化学课程及机械基础课开设门类不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齐全,导致表面工程的学生在学习“高分子材料学”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有一定难度。这对授课教师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是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另一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虽为表面工程学生的专业课之一,但从历年就业情况看,表面工程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而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很少。故必然存在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授课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 “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梳理重点,侧重剖析基本概念

“高分子材料学”学时有限,内容繁多,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梳理出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 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并找出线索将各章散落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比如,在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制备时,着重讲授加聚反应及缩聚反应的基本步骤,对比这两种聚合反应的特点及反应产物特性,便于学生掌握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类型,了解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考虑到表面工程学生的学科基础及专业侧重,对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点不做要求。

再如,课程内容第二部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这部分内容为承上启下的重点章节,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在其合成过程中奠定基础,并将在成型过程及改性中得以体现和完善。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本质区别,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且多为表面工程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通过对比,突出高分子与低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差异,侧重高分子温度——形变关系,结晶过程及晶体结构等重要知识点的讲解。

2.2因材施教,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中很多知识点的理解离不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支撑,而表面工程方向的学生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为此,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例如,在讲授高分子合成反应类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可简要介绍常见化学基团的特点并联想对应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及成型要点。以聚碳酸酯(PC)为例,这种材料采用缩聚反应制备,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酯基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因此可联想到PC材料在成型时的高温条件下应避免水分的存在,防止水解反应发生导致材料性能劣化。

此外,为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讲授时还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在讲授高分子结晶时,可联想泡面模型以及珍珠形成等实例;讲授高分子材料降解及添加剂功效时,可结合塑料制品长期暴晒变色发脆、塑料拖鞋逐渐由软变硬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进行分析。

2.3结合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分子材料学”为考查科目,且表面工程的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学生误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及将来就业衔接不紧,从而对“高分子材料学”课程重视不够,故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授课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并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讲授此门课程时,并未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是给学生布置了“高分子材料与表面工程”为主题的课程论文撰写任务,并让学生制作出相关的PPT将自己的论文进行口头陈述,最后根据其论文撰写情况、PPT制作情况及陈述情况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2]。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直接跟成绩挂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对课程的重视;课程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专业文献为基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能自觉关注及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有利于拓宽其专业视野;制作PPT的过程是对课程论文内容的凝练,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口头陈述环节能有效杜绝学生互相抄袭论文,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口头陈述情况,观察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独立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并口头陈述等环节的训练,既能让他们发现“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也锻炼了他们的资料搜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为将来毕业答辩及就业面试打下基础。

3 结语

高分子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材料,对于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应该熟悉并掌握这类工程材料的特性。“高分子材料学”虽然不是表面工程方向的专业主干课,但涵盖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大量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面向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唯一一门有关高分子材料的课程。授课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留成,瞿雄伟,丁会利编.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第5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为防止中高职脱节,选拔好人才,摆脱以往中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不明、课程设置重复、教学方法混乱等问题。本文以电子专业为例,结合学校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3+2”联合办学经验,探究搭建人才“立交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衔接;职业能力;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办学目的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金华北通杭州、上海,东衔沪甬温三个港口城市,西临浙江西部及闽赣皖三省广阔的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金华经济升级转型,电子专业技能型中、高级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人才发展“立交桥”,即“双证”融通教育。促进学历教育从中专到大专,职业资格证书从中级到高级工,以地方经济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定位,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和实习就业渠道。

一、电子专业社会需求调研与分析

通过“十一五”初期对金华市宏昌电器有限公司、浙江东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广厦控股集团、浙江八达电子仪表有限公司等名优上市企业进行电子专业岗位调查,其主要职业岗位分布为部门主管、项目经理、基层技术、管理、营销。中职毕业生大部分从事的是一线技术工岗位,其中只有较少的毕业生成为管理者。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到“十二五”末大量的低端产业和附加值较低产业,淘汰了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而专业需求反而走向高端化,企业生产设备也提升到机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对浙江东晶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八达电子仪表有限公司企业进行回访中发现,企业领导对电子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感受颇多,低端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对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生产产品维护、产品营销的高级人才迫切需求。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学历需求情况来看,电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如图1、图2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毕业生企业需求从50%缓慢下降,企业对岗位从业人员的要求不高,逐渐过渡到需求量缓慢减少;而高职高专需求量则从20%上升到45%左右,企业需求比例不断提升,这跟产业升级带动人才需求相匹配。对金华市10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进行调研中发现,最近五年中,电子相关专业已经进行专业升级或淘汰,如磐安职教中心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3+2大专”、义乌城镇职职业技术学校与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3+2大专”、金华实验中学与金华职业技术学校“3+2大专”的联合办学,而像东阳技术学校、义乌国际商贸学校、金华九峰职业技术学校则进行了专业淘汰或萎缩。因此,产业升级过程中,低端电子产业不断被淘汰,高端产业对学生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如何解决好人才的培养变得十分迫切。人才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已经严重影响金华电子产业升级转型,加大中高职的电子专业技能型初、中级和高级人才的衔接,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高职、拉动中职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高职衔接以职业能力为前提,建立文凭互认制度,建设专业岗位群,提升专业对口率,突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二、中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职能分工,中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定位来设置和建设专业,而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来设置和建设专业,两者互有侧重,形成有利互补。中职:本专业面向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掌握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安装、调试等基本技术知识,获得与专业相对应的中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能胜任电子产品生产制造,适应电子产品维修、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技能的人才。高职: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能应用单片机、PLC设计与制作简单测控产品,会分析、制作与调试电子电路,设计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设计与制作PCB板等技能,具备电子测控产品的生产、管理、测试、维护、技术服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中看,中高职的层次比较分明,特别是高职所从事专业的宽度与广度比中职大,且对专项的能力要求比较明确。为有效解决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中职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PLC、光机电一体化、家电维修、生产见习等内容进行补充,特别对实训过程进行“7S”管理进行专业素质提升。

三、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设计方式

1.优化中职课程设置学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起步较早,开始课程设置模式体现了“宽口径”的专业特点,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电子技术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电子技术行业对电子技术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所需要的初、中级型人才的要求,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转岗适应性。但通过调查,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以下问题:课程按学科系统设置,缺乏融合性;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属于单一技能型的拼凑,不具备复合性;课程设置缺乏学分制的弹性。随着地方经济不断提升,人才需求不断变化,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根据专业就业的形式和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由专业核心课程加选修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相应模块,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式。选修课程使课程体系在具有职业定向性的同时,把握能力的综合性,重视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结合专业产学融通、轮岗特训、交叉式发展的特点,构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专业课程新模式。

2.优化高职课程设置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是全国第二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4年通过省级验收,2007年被列为国家示范专业。专业围绕“理论、实践、综合应用实训”的模块化课程整合,经过实践和凝练,形成五大核心技能加岗位选修技能的“5+1”技能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即电工技能模块、电子技术应用与装配技能模块、家电维修技能模块、PLC应用技能模块、单片机应用技能模块、岗位选修技能模块;构建符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内涵建设,金职院逐渐形成了以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五模块的三年制大专学历教育层次。为适应中高职的课程体系,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差异性,文化课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理论课知识匮乏,专业技能操作薄弱等特点;有别于中职生文化课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理论课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操作强等特点,构建了新的五模块知识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四、创设教学环境,转变教学模式

1.中职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应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按照“产学融通、轮岗特训、交叉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把“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融于生产实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做训评”一体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教学做训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动手操作、实践训练、考核评价融为一体,实质是教学与工作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1)先教后学。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完成适量作业,在掌握一定的学习基础后再参加教师组织的学习,做到学有基础、教有方向,提高教学效果。(2)学做结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做”,主张“学、做结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景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3)做中训。学习的目的是先会做,然后做好。要做好,离不开训练。学生在“做上学”的基础上,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力求在训练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弥补学生知识缺陷,提高学生技能。(4)做中评。教学评价对教与学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习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包括学生表现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2.高职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也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企业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学习领域或部分学习领域,通过完成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其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职业能力,如表1(P64)所示。通过将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一个学习领域,依据行动导向教学以真实企业产品制作为载体,利用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情境,再现企业工作场景,以企业人的身份完成具体工作任务;重新解构学习领域内的具体工作任务,在工作的过程中把工作感知、工具、方法的使用,以及对工作技术的要求,分解到相关的知识技能中,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体会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的“做中学、学中教、教中悟”。实践教学主要以虚拟仿真技术、跟班辅导、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使课堂中通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综合应用,得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使学生达到“再现、重组、迁移、应用、学习”四个目标层次。

参考文献:

[1]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与典型方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6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电子专业;项目化教学;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65-03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提出

高职电子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基础性专业,各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根据自身所在的行业与区域经济需要,以服务本地区电子企业发展为导向,设定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高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以电子产品生产、测试、辅助设计等岗位群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原理、单片机编程、PCB设计、电子工艺与管理等相关课程。笔者调查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多所有代表性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并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高职电子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尤其以项目驱动教学最为普遍。

基于一门独立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逐渐成为高职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多在教材层次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角度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并基于该理念注重课程间的知识联系。以我校电子专业为例,通常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电路理论等课程定位为电子专业的基础课程,将电子工艺、电子CAD技术、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等定位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将电子产品设计、嵌入式技术应用等定位为专业技能拓展课程。知识层次清晰,逐渐递进,具有知识体系的静态连贯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课程间动态联系性和连贯性,更多地沿袭本科高校的教学思路,即依赖学生在课后吸收和贯通所学知识的联系,无形中提高了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

一门课程内的项目化教学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和依赖性,但这种联系性和依赖性不能跨越到其他课程(前后有依赖关系的课程)。高职学生的特点之一是学习主动性较低,对知识的连贯性掌握技能较差。因此,教学设计者应能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所建立的专业课程间联系构架和设计跨课程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动态地将相关课程打通,形成具有活力的知识连贯性,引导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有目的地训练课程群所建立的知识关联网,并形成可以实践的综合技能。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将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群进行教学设计改革,提出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从教学顶层进行设计,提出课程群总体项目设计规划,并根据课程群的知识联系性设计了跨课程的项目库。项目库中每个项目的实施需要相关课程群合作完成,每门课程根据项目驱动的知识需求完成对应教学任务。在相关课程群由项目驱动完成教学任务后,该项目也同步完成最终成品(成果)。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重心是跨课程跨学年的项目编排,并能够确保在实施过程中的前后课程教学衔接紧密有序。以下详述笔者所在学校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划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较好的学习反馈。但由于课程间的联系度很高,而原先课程项目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动态的知识联系,造成了居于课程体系上端的课程群(电子技术实训、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生产工艺与管理)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较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难以达到预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要求,进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取向和工作的专业相关性。

通过对高职电子专业项目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我校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和教学问题剖析后,我们从教学设计的高层进行了项目化设计,提出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将我校电子专业课程群划分出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五门课的教学,进行项目关联设计试点。按照电子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流程,从绘制电路原理图和PCB图开始,电路板加工、焊接、调试,基于项目(产品)需求编程软件程序(单片机程序)对系统进行综合调试和产品设计报告编写等环节,上述五门课程与这些环节紧密相关。因此,这五门课程在电子产品设计技能培养中具有了每个阶段非常典型的特征,负责完成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且前后之间具备紧密的联系,并最终形成产品和文档的教学表现结果。

根据这五门课程特点,我们规划了跨课程项目库。项目库中包含有单片机综合系统板、智能小车系统、电子秤、超声波测距、语音万年历等约10个可用电子产品项目。每个项目可拆分到对应的五门课程中,分解成每门课程应完成的相关步骤。如在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中,需要以实现指定项目(从项目库中选择2~4个项目)的电路原理图、PCB图设计与绘制,并完成样板加工与检测;在电子工艺与管理课程中衔接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果,围绕已完成的指定项目讲解电子工艺与管理知识与技能,为后续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做铺垫。开始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后,学生需要对已完成的电路板(来源于电子CAD应用技术课程),根据电子工艺与管理的操作要求,进行元器件分检、初加工、电路板焊接、调试。该课程完成的电路板将会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从而也使该课程脱离了对通用型单片机试验箱的依赖。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载体是已加工和调试通过的电路板,在该课程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从硬件设计转向软件编程开发,与企业电子产品开发流程基本一致。该阶段的教学以电子产品制作课程要完成的实际功能为导向,将综合功能拆解成各个独立的小功能块,化整为零的形式分散在单片机教学中,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完成后,学生已经初步储备了相关子功能的软件模块和编程经验。电子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是基于已经可用的电路和积累的软件功能模块,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可用的电子产品,即综合设计环节和设计文档编制。该阶段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产品开发的设计思路和软件的整体设计与系统调试。在前面四门课程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之上,电子产品制作课程的教学难度降低,随着课程最终完成,学生能够拥有自己开发的一款电子产品,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明显。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特色

有专业课程群的总体规划,并从课程群的角度设计教学项目 课程群划分的标准与传统专业方向划分类似,以岗位群划分课程群,同时更加注重岗位群的联系性。我校电子专业开设了电子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首先在电子技术方向进行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尝试,并从电子技术方向选取了电子CAD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等五门关联较高的课程群进行试点。在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后,开始向电子技术方向其他知识关联的课程延伸,如将项目库的项目延伸到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基础课程,扩大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范围。

对跨课程项目库的项目资源进行通盘设计 既要考虑项目的技能覆盖面,又要关注项目的实际可操作性,同时也要定期更新资源库,使项目库具有灵活性和生命力。跨课程项目设计是该教学设计的核心与原动力,只有难度设计合理,知识覆盖面合理,可操作,易教学,感官效果明显的项目才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产生良性教学互动效果。另外,为了保证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项目库要能够每年更新一次。每届学生的项目不能完全重复,避免出现一个项目用十年的教学现象。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促使所涉及的课程间教学紧密衔接 在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后续课程的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前期课程的教学成果。因为如果前期课程教学不能很好地按计划完成项目的实施,将直接导致后续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或者极大地增加后续课程教学难度和工作量。因此,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相关课程的教师紧密协作,相互沟通,从而使课程间的动态联系增强,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突出高职教学注重实践环节的特点 在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涉及的课程需要重新进行教学内容(载体)的编排,原先使用的教材、教案以及课程考试形式等都需要改动。教学目的也进一步随着项目库的子项目实施明确为以项目完成为教学重心,以项目实施过程的知识、技能传授为教学行为。课程的性质逐渐转变为一门课程即为产品的一个设计(生产)环节知识、技能传授,课程的考核标准以项目完成结果为基本依据。

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由于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紧密的动态联结,我校电子专业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涉及的五门课程进行了前后有序的课程教学安排,从二年级第一学期到三年级第一学期,共三个学期的教学跨度,不仅课程间的知识联系具有动态关系,也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跨学期紧密联系,将原来较为分散的不同学期教学任务通过大跨度的项目实施串联起来,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教学实践及问题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在我校电子专业2010、2011、2012届学生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教学反馈与学生调查得知,该教学设计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教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所教课程在项目实施中的目的,教学载体具有延续性,课程教学联系具有动态性,教学要求明确,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将作为后续课程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学活动将课程教师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作为该教学设计的最终受益者,所获得反馈效果更加明显,直观的表述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后,所完成的项目将继续用于下一门相关课程学习载体。从项目实施的角度看,课程学习的过程更像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大跨度(跨课程、跨学期)的综合项目设计,课程全部结束后,一个真实的电子产品也完成了。学生在完成预定知识技能学习活动的同时,设计和加工出一个(或者多个)具有实际功能的电子产品,提高了学习成就感和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同感。

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实施两年来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项目库的项目编排目前还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真实产品相结合,大多数跨课程项目来自于各类电子竞赛的项目。项目完成的难度较大,需要在正常教学之外,开放相关实验室引导学生继续完成任务,间接地与我校电子专业推广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但也加大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和课程间衔接的难度。另一个问题是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对相关课程教师提高了教学要求,需要教师进行紧密合作。如果前期课程的教师不能够在教学中完成既定的项目实施任务,将导致后续课程的项目实施难度加大,甚至是难以实施。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校电子专业安排了跨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负责人制度,由专人负责统筹规划和课程教学监督与课程间的协调。

跨课程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已经实施两年多,初步实现了以大跨度项目的实施形式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动态的联结,改进了高职电子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该教学设计与我校电子专业推行的开放式项目化教学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实施,项目库的设计与更新主要由电子专业创新实验班学生负责完成,从整体上初步构建了我校电子专业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成尧,王海娜.高职单片机实践课程的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2]唐湘桃,刘冬香,赵华军.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2(3).

[3]李倩.电子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装备,2010(7).

[4]梁博宁,庞科旺.“船舶电力系统CAD”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第7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中图分类号: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40-03

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包括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配置与构建[1]。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这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够适应这种社会需求[2]。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是满足社会需求。按照新的专业目录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适应科技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向越来越明显,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反映和适应这种发展。三是主动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地方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科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遵循以上原则,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具备较强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在信息技术相关行业从事电子信息产品及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集成以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改革探索,基于“重基础、强实践、培能力”的培养思路,通过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化专向培养、改进实践教学、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等措施,来优化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特点

广东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并以广东工业大学的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思想,体现电子信息学科“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特点。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即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光、机、电、算相结合,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专业。培养从事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应用方面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体现“重基础、强实践、培能力”的培养思路,按一级学科口径设置专业基础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本专业学生每学年都有相关的逐步提高的课程,做到四年不中断;在不放松学生硬件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软件方面的设计能力。加强实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学生实验中的比重;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工程训练和课程设计,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信息学科的前沿技术引入教学中,注重新知识传授。

3.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共性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3]。通过对国内典型工科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比较[4,5],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专业选修课程、实验系列课程和实践环节等五类;教学安排中体现文理渗透,理工经管结合,学科交叉(见表1)。

本科培养计划的学分和学时分配中,适当向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电子信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倾斜;压缩课内学时,压缩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和实验课程,实践教育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适当降低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来增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确保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

图l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层次关系上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模块化专业选修课四个主要层次。

第一层次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全校所有工科专业基本统一。第二层次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共设置14门课程,其中“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等6门课程为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共同开设、共同建设的课程,这6门课的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由我校电工电子中心统一安排。另外8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电子信息工程系确定为“专业导论”、“数据结构”、“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通信原理(双语)”、“专业英语”。“高频电子线路”。第三层次为专业主干课程,全部由我院承担。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网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第四层次为模块化专业选修选课,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由我系负责安排,跨学科选修课则由开课所在系安排。我系的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科方向的不同,采用模块化的设置思想,分成2个专业选修课模块供学生选择,分别是嵌入式系统方向、软件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方向设置“EDA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及“嵌入式系统”课程,软件工程方向设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路编程”及“3D仿真/游戏引擎原理与应用”课程。此外提供“matlab编程”、“多媒体技术”专业选修课。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加强课程群建设,调整相关专业课程及课程设计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增加专业特色选修课程,删除与专业关联度较弱或内容重叠的课程等措施来进一步突出专业培养重点,优化课程设置。其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通识教育基础课方面,保证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强调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

2.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保证学生具有较宽实的电子技术、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每门课程均配实验。

3.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保证学生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传感技术、软件设计、图像处理理论、单片机设计等技术基础理论和动手实践能力。

4.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模块化组织两个不同方向的专业课模块,供学生选修,保证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在信息类大平台上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保证专业方向学习的系统性。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课程建设,我系所开课程基本上均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增加开放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特别强调发现知识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教学的建设

根据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的建设现状,作者认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以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为内容,提高综合设计类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做到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最终达到加强基础、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实验层、专业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活动层,各层次数量比例约为:35:35:25:5。这一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呈塔形结构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始终。

1.基础实验层。相对基础理论课程而设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位于金字塔底座,影响面最大、最广、最深。包括电路实验和信号与系统实验:低频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通过该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

2.设计实验层。相对专业主干课程而设立,以小型设计类实验为主。包括系统仿真与虚拟实验;EDA实验;可编程器件及应用实验;DSP技术与应用实验;单片机系统设计实验和课程设计等。通过该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以及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3.综合开发实验层。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应努力开发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开设设计型实验的课程和项目,并逐步加大比例。通过该层次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4.课外科技竞赛层。位于金字塔尖,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以及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等多项/赛事。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制订科学有效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确保开放实验室的有序进行[6]。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放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加强实验室开放的针对性。通过开放实验室,突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个教学理念,在个性化工程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引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建立电子技术实践基地。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发挥其专业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训练,为参加各类设计竞赛选拔和输送人才,争取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四、培养方案实施出初步效果

近年来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取得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从事仪器仪表研究、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具体体现在:

1.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各类竞赛获奖人数在逐年递增,获奖等级在不断提高:2009年获第十届“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广东省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4项,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2010年获第七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1等奖1项;2011年获十二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2012年获广东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4项。

2.近年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社会普遍认为我专业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学生质量高,能力强,基础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社会适应能力强。

五、结束语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定位和培养目标,借助自身资源,合理确定教学方案,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浓的大学生。

本文通过对广东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上达到预期目标。具体说就是:在知识方面,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了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以及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知识;在能力方面,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可运用计算机做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能分析和设计智能化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单片机应用开发能力和程序开发能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素质方面基本形成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时代精神。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谦虚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48-51.

[2]刘庆膂.和谐教育视域下的本科培养方案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28-31.

[3]王殿君,焦向东,王伟,陈亚,申爱明.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5(1):39-42.

[4]刘小康,洁冰.工科学生课程设计与综合素质培养[J].高教探索,2009,(5):133-135.

[5]梁燕,耿燕,李相银.广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J].高教探索,2009,(5):58-62.

第8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course modules such as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post qua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course system which was employment-oriented and took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as centre, and takes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discussed it from many aspects.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岗位素质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lity; post quality

0 引言

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电子信息行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于电子信息行业覆盖领域宽、专业岗位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学生符合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是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构建

1.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本专业课程体系是在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再结合学生的能力、兴趣以及社会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或职业)方向进行专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岗位素质。

本课程体系围绕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和岗位素质进行构建,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外语、企业管理、职场文化等方面的职业通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学生本行业发展必须的专业理论运用能力。岗位素质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素质培养阶段,不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电子企业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宽的择业范围,能胜任企业最普及、最基本的生产性岗位。在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适应电子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岗位素质培养阶段,我们根据电子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将本专业分成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需求自由选择职业方向。在这一阶段,针对不同岗位强化训练职业技能,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之前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专业基本功扎实,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较强。

1.2 课程体系开发 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电子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素质模块、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和岗位素质模块,岗位素质模块又细分为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三个专项拓展方向,经过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2.1 职业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职业通用能力包括交流表达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

职业素质模块的课程体系见表1。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系统安排,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开设相关的课程,还需要专业课程的全程渗透。我们在第一至第五学期开设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管理、创业讲座、职场文化等课程,使学生逐步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化。

1.2.2 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电子专业的理论运用能力。电子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从事该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模块课程开发紧扣此要求,注重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择业范围变宽了。电子产品装配、测试、基层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岗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除了考虑岗位素质模块对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外,还兼顾电子产品装配等岗位能力的培养。

1.2.3 岗位素质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企业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该模块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前三个学期学完可持续发展素质模块课程以后,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某一个具体方向深入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了电子工艺设计、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与电子产品开发作为三个专项岗位拓展方向。

为使三个岗位拓展方向准确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我们反复征求企业意见,认真进行职业分析,以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能力为依据构建岗位素质课程模块,见表1。

2 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1 围绕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定位好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2.2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三个职业岗位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岗位工作职责,如将电子产品开发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分解成技术论证、方案确定、方案实施等三项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具体的工作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为开关电源设计、电子设计与制作等八门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项目为载体的专业课程。

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向导,将课程设置为若干模块。它的主要特点,一是综合性较强,各模块涉及的专业面较广,突破了单一课程内容,各课程、学科互相交叉渗透,有助于发展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开放性较强,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的课程或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始终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几年来,我们按照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实践的过程,我们将不断加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逐步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田拥军,黄国庆.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夯基础、精专项”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04-105.

第9篇: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化的与计算机相互连接的经营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得到重视。文中以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研究视角,介绍了中职学校设置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情况。

关键字: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改革与实践

随着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也有所变化,例如:网上购物、电子支付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电子商务提供最佳的发展机会。电子商务是一门研究信息化技术如何促进传统商务及新兴产业的综合学科,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只是使用工具,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一工具获取最佳的商务结果,是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是采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课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等学科组合而成。单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尤其是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与大专院校的学生而言,中职学校的学生起点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学习如此繁重的课程让这些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实际培养的人并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这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现状。

1、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现状情况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没有设置统一的模型,出现盲目开设专业课程的情况,各项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合理。中职学校的学生因基础知识比较差、没有完善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导致电子商务知识不能更好的被学生吸收。基于这种情况,电子商务专业的建立是一门交叉学科,中职学校出现师资力量不强、知识面广、专业性质不够强等因素,致使设计的电子商务课程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缺乏对电子商务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设置比较随意。①把已有的技术和商务方面相关的课程简单的堆砌起来,不具有合理的结合特征;②重视书本的知识,忽视实践性教学,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案例和操作能力。部分中职学校认为只要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就可以开设,开设之后不够实用又不断更换,每年设置的课程都有极大的改变,未遵循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有些中职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多,各项课程开设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导致高校部分主干课程不够突出,学生所学的内容犹如蜻蜓点水。还有些中职院校采用分方向的方式设置课程,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班级较少,如果分的方向太少学生学习效率不佳,分的方向过多致使学校教学成本加大。对各个中职学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总结,多数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网络营销、管理、编辑等多个方向。也要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学、网上创业、网站推广、商务沟通等方面的知识。

2、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遵循的原则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教学计划作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总体设计,是高校开展教学、教学管理、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内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必须遵循重实用、强素质的指导思想。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教学素材,保障设计的教学计划实用性更强,可以定期组织学校骨干老师到电子商务成熟的企业进行学习和调研,提升本学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效率。

2.1 实用性原则

职业院校设置的教学计划必须以就业为目标,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尽可能适应毕业生任职岗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展现出电子商务课程的独特的魅力和能力。

2.2 科学性原则

中职学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要遵循国家推行的教育政策,不能违背基础性的教学理论,严格落实各门课程的作用、目标,教学规划的内容要科学合理的分工,也必须有机的结合,确保开设的课程更加科学。

2.3 简洁规范原则

中职学校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不单要合理,也要设计比较规范的专业术语,实训的项目必须规范,内容也要具体化、可操作性、可检验。课程设置必须确保各大模块功能更加突出,又可以有效地连接;课程数量不需要过多,追求更加简练,培养目标也不需要过于繁琐,力求表达到位。

2.4 动态性原则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单单要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日常的教学规划也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调整。每一学期对本年级的课程进行修订,依照本年度教学调研实情展开总结,确保设置的课程可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和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当然,也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礼仪课程,为了科学实用追求精益求精。

3、合理设置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开设的基础课程必须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其中,根据中职学校的素质和本专业基础课相关要求,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基本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经济政治、美术基础、演讲与口才等。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则以专业课的情况为依据,围绕专业课程的需求开设辅助知识课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原理、商业心理学、模拟电路、电工学等等;根据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应遵循的原则,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课必须设置基本层次和较高层次的课程,基本层次专业课应重视计算机在商务的应用上,较高层次的专业课程则展现在合理使用计算机提升商务运作和经营的能力。基本层面的课程是由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技术、市场营销、统计学、网页制作、经济法、市场营销等;较高层面的专业课则由经营分析方法、企业管理。网页开发技术等课程组合而成。当然,设置的课程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电子商务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因此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中职学校为确保学校培养学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已经开设的课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拥有立足之地。

4、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电子商务迎来蓬勃发展期,社会市场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课程及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1 掌握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学生的特点

目前,人们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出现基础不牢固、学习积极性不足等情况。即使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佳,但因其年龄比较合适,导致其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思维敏捷度、动手能力较强,基于上述情况,就必须授课中脱离应试教育模式的授课,采用分项目、分模式的办法对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全面展开。只有这种办法,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践性教学感受到电子商务课程的独特魅力,从而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授课的时候,对基本技能进行锻炼可以加大其实用性、适用面广。

4.2 实践课与理论课相互依存

多数实践活动可以验证理论知识的准确性,达到巩固知识、深入理解知识的作用,是理论课程最佳的辅助工具,但电子商务的实践课程远比这些要多。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于实践先于理论,且实践的发展远远快于理论知识,所以,新技术不会出现在教材中,也不能提前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致使学习的电子商务知识比较滞后,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电子商务实践课程正好弥补教材存在的缺陷,使用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可以能够直接感受电子商务的商业化应用过程,根据知识深入了解电子商务的原理和过程。尤其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同时,电子商务是一种实践性操作较强的课程,采用实践课让学生找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为设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理清思路,再次总结理论知识。所以,电子商务的时间教学不单单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是一门比较独立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3 开展高效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提升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电子商务理论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电子商务的问题,实践教学主要学习如何做电子商务的问题,电子商务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补充,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演示性教学:主要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操作步骤、制作过程等,这是目前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门,对知识形成感性认知。②案例实践活动:使用真实、具体的案例使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例如:采用沃尔马特案例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分析,使用二手汽车交易市场的案例对电子商务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③模拟实践活动:就是采用电子商务模拟软件的各项功能,创建仿真的环境,使学习者有步骤的参与到虚拟的商务活动之内。实际实验中,师生可以分别模拟卖方或买方各种身份在系统内展开电子商务的全过程,例如:网上推销、洽谈议价、签订合同、网上结算等。模拟实验加大商业活动的直接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电子商务前、后台操作的整个流程,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学习工具。

4.4 创建多元多层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时,使用高效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评价、互评相互结合的多元评价、结果评价相互结合的多元多层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质量。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这些学生更加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一丁点儿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提升实际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来说,开设电子商务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合理设置电子商务课程课程可以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能力,同时也根据专业的特点开设课程,培养出企业需求和掌握带着你商务运作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妍.初探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1):272.

[2] 侯黎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11):257-257.

[3] 岑玉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摄影课程革新的探讨[J].电子制作,2014,(8):222-223.

[4] 黄军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才智,2014,(4):167-167.

[5] 黄丽莉.电子商务在中职学校课程开设的探讨[J].读与写(上,下旬),2014,(2):274-274,276.

[6] 崔延兵.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设计及教学改革初步构想[J].现代经济信息,2014,(4):377-377.

[7] 张建华,胡斌武.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2,(30):24-27.

[8] 崔延兵.刍议基于创业教育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3):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