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精选(九篇)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

第1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一、初中用高中知识“下凡”,讲清“知其然”,实现启下衔接

1.反应类型

初中的四类化学反应类型是根据表面形式划分的,在内容上要讲清分类的实质特点:化合反应是“多和一”;分解反应是“一分多”;置换反应是某一位置的替换,讲清阳离子置换特点,如Zn+2HCl=ZnCl2+H2,对应高中阴离子置换,如Cl2+2KBr=2KCl+Br2;复分解反应是分解反应的复合,两个反应物都分解,如:BaCl2+Na2SO4=2NaCl+BaSO4,BaCl2和Na2SO4阴、阳离子都分开再重新结合。

在学生学习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较易掌握,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则相对困难,要到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学完才能真正理解。初中阶段的教学,可在学生能接受的程度上渗透一点高中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如关于置换反应的教学,通过“金属活动顺序”把握置换反应的规律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则是利用了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在教学中讲清“原位置的替换”,在理解上建议以溶液、离子知识为基础,渗透一些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有利于优等生的智力开发。如Zn与盐酸反应,盐酸在溶液中是以H+、Cl-的形式存在,HCl中的H+反应形成了H2,Cl-与Zn变成的Zn2+结合形成了ZnCl2,实现了HCl变成ZnCl2和H2的过程。为什么Zn变成了Zn2+,H+反应形成了H2?简单点化“Zn变成了Zn2+的过程中失去电子,H+变成了H2的过程中得到电子”。悬念启发使学生得到思维的训练,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望。“知其然”是强行入轨,“知其所以然”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将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下凡”,实现初中“置换反应”的承上过渡和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启下衔接。

2.反应原理

(1)从化学反应的规律着手,初步认识反应特点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简单,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处于表层,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原理,常常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结论,这给学生学习化学带来困难。在知识的理解、掌握、迁移等环节中,建议尝试使用高中知识,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化学反应的规律着手,初步认识化学特点。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方法,有固+液(如H2)、固+固加热(如O2)、固+液加热(如CO2)。建议利用高中的知识,在复习中对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等内容,根据制气模式认识特点、把握知识。

(2)从结构决定性质的特点着手,初步认识探究过程

初中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将各物质逐一介绍,如H2、O2、Fe的学习,是从它们与单质、化合物(酸碱盐)反应来串联知识的;高中则是从一类典型物质如碱金属、卤素的学习,过渡到“族、周期”整个物质系统的学习,通过物质结构上的相似与递变,认识它们在性质上的相似与递变。建议初中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后,采用探究程序来进行学习,即:探究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结构预测物质的性质实验验证物质的性质。如学习三大强酸中硫酸的性质时,可通过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化合物等知识,探究硫酸的组成(H2SO4)分析H2SO4的结构(H+、SO42-)预测硫酸的性质(酸性:与金属锌发生置换反应、与氧化物Fe2O3、碱Cu(OH)2、盐BaCl2发生复分解反应)实验验证硫酸的性质。

3.实验测算

初中以相对原子、分子质量进行计算,理论根据是什么?

(1)利用高中摩尔质量比的方法引入质量比

从以上分析看出,相对原子量比与质量比的实质和表现相同,可以将质量比“下凡”至初中阶段,叙述如下:将原来“4份H2与32份O2反应生成36份H2O”,具体为“4gH2与32gO2反应生成36gH2O”。引入质量单位后使初中的质量计算顺理成章,亦成功过渡到高中的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

(2)计算带入单位,为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奠定基础

现在初中教材中已将单位带入计算式进行运算,但往往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但一旦不良习惯养成,到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时这种不带单位的习惯易造成计算混乱。

二、高中以初中知识“升华”,讲清“知其所以然”,实现承上过渡

高中用初中知识承上过渡,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使新知识不“新”,去掉神秘面纱,增加亲密度,实现难点分散和化解。

1.反应类型

高中的化学反应类型有无机反应与有机反应两类,有根据表面形式划分的、也有根据实质内容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升华延伸;取代反应、脱水反应(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有机反应与初中的无机反应区别较大。

(1)离子反应以初中复分解反应条件为切入点

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以初中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承上过渡,教学的切入点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电离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完成离子反应知识点的扩充(参见表1)。

表1 复分解反应条件衍伸离子反应条件的比较

(2)利用金属置换反应引入非金属置换反应

例如,高中的非金属置换反应,指卤素间的置换,如

Cl2+2KI=2KCl+I2

2.反应原理

(1)理解生成物的产生原理

例如,金属钠与非金属O2反应,初中介绍钠与O2常温反应形成常规氧化物Na2O,O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O2-。高中介绍钠在空气(O2)中燃烧形成Na2O2可作如下解释:由于反应剧烈,O2分子来不及破裂形成单个氧原子O,O2分子直接得到2个电子形成氧气离子O22-。把过氧化钠中过氧根离子从来源角度称为氧气离子,与氧离子形成对接,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把握。

(2)渗透化学反应原理,理解记忆化学反应方程式

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使学生习惯用记忆法去掌握方程式的书写;而高中方程式多、杂、乱的感觉,学生难以把握方程式的书写。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经验记忆型向探索理解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应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如钠的氧化物性质介绍,Na2O溶于H2O形成NaOH,Na2O2溶于H2O形成NaOH和O2,反应原理与过程叙述如下。

(3)以“点-线-面”升华知识网络,构筑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以点带面的介绍了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很零碎,而高中必须升华为知识系统,方能学生全面把握化学学习。例如,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更多的是要解决化学实验的实践问题。对实验的现象、操作、原理等知识点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形成“点-线-面”知识网络,建构知识体系,以便于思考问题时,大脑能及时搜索出有意义的信息解决问题。

如对于铝的性质实验的系统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知识点金属Al、Al2O3、Al(OH)3、Al3+的性质,每个知识点根据化合价的递变关系和性质转换形成知识线。

在铝的知识线中整体反映Al、Al2O3、Al(OH)3的两性特点,这是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的(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连接Na-Mg-Al-Si-P-S-Cl性质,形成铝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知识面,整体形成铝元素“点-线-面”知识网络,建构铝的性质实验体系。

3.实验测算

(1)概念、公式记忆法升华,“理解不用记”

高中是学生记忆力、智力培养训练的重要阶段,多学科、大容量的知识学习,必须将原来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升华。在“理解记忆”法基础上提出“理解不用记”研究型教学模式,目的是强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克服不理解而记忆的盲目性、不准确性。

①认识概念顾名思义。如“摩尔质量”:1摩尔的质量(口语表达)。

②理解公式定义着手。如1摩尔的质量怎么求解?2molAl物质的质量54g,则Al的摩尔质量是:54g/2mol=27g/m2。

③掌握公式口算反推。如题目求1.5molNa2CO3的质量,学生这样思考很容易掌握公式:1molNa2CO3的质量106g,1.5molNa2CO3的质量=1.5mol×106g/mol,所以公式:m=n·M。计算题运算时由算式反推公式,确保公式“不用记”能想出来。

④验证公式单位算出。如“计算24.5g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你记忆的公式是否正确?可用单位算出。由质量m求物质的量n,即摩尔数,“质量—摩尔”自然联想摩尔质量M。由m与M求n,m与M能乘还是能除?看单位:g与g/mol只能是除:n=m/M。计算题运算时公式由物理量单位算出,确保公式“不用记”能运用无误。

(2)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法升华,“一步到位”

以初中方程式质量计算为基础,“升华”高中多种物理量混合运算的方法原理。

[例1]6.5gZn放入足量盐酸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多种物理量混合计算“一步到位”技能方法总结如下:

例1中的解法:给6.5g,就用6.5g直接计算,不要转换成0.1mol;求H2的体积,就直接设VH2,不要求出质量0.2g或物质的量0.1mol再转换成体积。这样不用转换而一步到位的比例式,使用了不同物理量的单位,一定要把单位带入,通过“比例上下单位统一”正确列出比例式。

教学中能否达到这些效果,需要教师的精心钻研,初中教师要研究高中教材,高中教师也要研究初中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初中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解读初中化学知识;要让高中学生能从初中基础知识中,迅速、自然接轨,进入高中阶段复杂、繁重的学习中。初、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对接是一门教学艺术。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衔接意识是前提,重视化学的起始教育是基础,加强教材中实验内容的衔接是根本,注重实验教法的衔接是重点,加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指导是关键,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保障[2]。真正做到三个方面的对接,才能驾驭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参考文献

第2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化学教学;台阶;障碍

一、备教材要重视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衔接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现在中学一般采用“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有的学校初、高中分离,教师长期不教初三,对初中教材了解不多。初中教材从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使用,2001年又作了适当的调整。现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化学所占分值只有60分,有些学生有不重视的态度。我们教师应该研究教材的变化,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不能用旧教材来进行复习,更不能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察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试学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要在高中进一步加深与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在以后教学中很好的把握其深度、广度。可采取登记学生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对学生普遍反映和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重点问题,多种复习方式

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而应该突出重点。根据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高中教学中要用到的知识点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如有关化合价知识、原子结构知识、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的实质等是高一年级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基础。酸、碱、盐的定义及通性是高一年级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对于这些知识要彻底解决。复习要采取灵活多样,不能让学生感到乏味。在复习过程中既可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等手段。不要一味的满堂灌,要留一定的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高中教学。

三、初高中脱节的知识要及时补习

现行的初高教材中脱节的知识和初中薄弱知识要及时弥补。(1)溶解度的计算。初中现行的教材中只讲了溶解度的概念,有关溶解度计算则不做要求,溶液的组成的计算要求也很低,而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却经常用到。这方面内容要以难点形式进行复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经常巩固;(2)初中教材中删除了电解质、非电解质、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出现。而高一开始第一章中离子反应就应用到这方面内容。故在讲授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应及时的复习与拓宽;(3)有些选学内容如碳酸氢钙的分解、浊液等内容在初中为选学,教师基本不讲,学生也基本上不学,而到了高中这方面内容变成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方面内容教师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它当成没有学过的象上新课那样复习,且适当加深与拓宽。

四、集中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高一开始第一章要讲到氧化还原知识及离子反应,这两部分内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与初中化学知识联系也密切。故需要集中复习有关原子结构、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知识,酸、碱、盐的定义及性质。在以后的教学中涉及到初中知识还有许多,可采用涉及到什么复习什么的分散复习法。如学习到钠的化合物时,复习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性质、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学习到物质的量时,复习有关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知识;学习到气体摩尔体积时,复习分子的概念与性质等有关知识;学习到氯气的制法时,复习盐酸的性质;学习到原子结构时,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原子的组成;学习到化学键时,复习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再拓宽到共价化合物;学习到硫的性质时,复习氧气的性质及制法;学习到浓硫酸性质时,复习稀硫酸的性质及酸的通性;学习到碳族元素中硅及其化合物性质时,复习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新课教学中,灵活运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又为高中的学习铺路架桥;既便于理解记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认识规律。

五、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

第3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给课堂知识学习埋下伏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时就可以在课件中播放录像,展示火灾给人身和财产带来的危害、损失,还有灭火的各种方法,如何逃生等。为了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可以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攻克教学中的难点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能观察到宏观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而反应实质是用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来解释的,教师凭嘴来解释学生不好理解,如果做成课件演示模拟,学生一目了然。如:氧化汞受热分解我们可以制作动画,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这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分解、重组,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这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再如学习《原子的结构》一课中,设计Flas显示原子内部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通过Flas演示,可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容易突破教材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使化学相关知识条理化

在进行复习时,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点先进行分析,然后对应知识点进行练习,学生参与回答,并将答案在屏幕上显示,最后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形成脉络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关系就很清晰,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对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制取这个部分进行归类复习时,首先以列表的形式展示所有的制取装置,让学生分析选择不同装置的原因,在重点的部分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然后,将相关考点对应的每年各省市中考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从题的类型考察方向上认识中考题,最后对课堂综合练习、对整堂课进行巩固提升。像这样,教师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则不但能增大化学课的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的复习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潜在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利用网络来搜集信息,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且快速方便。我们通过网站上查看有关化学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化学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如从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上,下载某单元的知识网络、某些实验的改进方法、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如今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又不能不做题。因此,我们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第4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物质结构;教学难点;策略

以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作为线索,帮助学生们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模块的知识内容抽象、深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笔者浅薄的意见。

一、教学难点

1、教学模式陈旧

高中化学新课标课程的明显标志就是通过构建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这是与必修课程相区别的关键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内容理论和概念繁多,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这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教师通过对该模块核心知识的分析和讲解,结合原理的应用和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研究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理论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各种理论之间的整合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下,《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的内容不仅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与物质结构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从原子和分子层面上呈现物质构成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有关性质。该模块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物质结构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化学键和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化学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进一步整合关于物质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建立起与化学科学相适应的研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思想,并且在化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该模块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

二、应对教学难点的策略

1、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还有助于打好进一步学习更难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其各个主题是相互独立的,其知识点分散穿插其中,对于来龙去脉很难理解透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讲授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该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时间和内容,“顺藤摸瓜”似的由浅及深,逐层推进地来揭示此模块的教学内容。

以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为例,首先,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层”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能级”。然后,在能层和能级的基础上,给出构造原理,并让学生联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且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和光谱。最后,通过以上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疑问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比如常见的分组讨论,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作出猜想与假设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制作模型、使用计算机化学作图软件、课堂讨论及教师参观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教师陪同验证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及参考最终结果来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此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比如,老师拿出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加深印象,开发学生想象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习和探究问题。

3、理论结合生活,结构联系性质

由于该模块的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知识联系社会进步和生活实际等来辅助讲解。 不仅要注重各部分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更要注重具体结构和具体性质之间的关联,归纳总结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来学习该部分知识,还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来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且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视角。

例如,在讲授分子结构时,可以结合范德华力和氢键,利用生活中的壁虎仿生胶带,来讨论水的特殊性质。讲授极性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原子晶体时可以结合金刚石的形成、 生产与应用来联系女生们喜爱的水晶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应该注重本模块知识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4、抓主线编网络,系统教学

将现有的知识点转化成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部分内容更是适用。学生通过初中化和高中必修化学的学习, 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已经理解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变成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知识的主线,将重点知识点编织成网络,系统教学。

例如,对于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如果把每一节的内容分开独立来看,会觉得知识点乱且杂,但是如果把整个“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章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且严谨的化学知识体系,每一个理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为下一个知识点做铺垫。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联系,将知识系统起来讲授。

第5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高考 备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121-02

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卷根据《新课标考试大纲》命题,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的考查。与以往大纲版相比,试题注重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进行化学高考备考复习,本文重点从试题结构、试题特点以及高频考点和热点的分布分析近三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理综化学试题,并阐明哪些主干知识应在备考时重点复习,如何选做选修模块。

一、试卷题型结构、考点与分值分布

二、按知识模块分析试题的主要考查情况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选择题中一般考查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3-4题,内容多为元素及其化合物,大都源于必修1、必修2、选修4,大多属于中等题,有1道为难度较大的题。总的来说,电化学主要考查电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离子移向。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主要考查内容为粒子半径大小、原子序数、沸点、结构示意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Ksp)主要考查内容为Ksp的溶度积常数的简单计算(有时结合pH计算)或用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是否溶解或判断沉淀产生的顺序及转化的条件。反应热、焓变主要考查内容为盖斯定律。电解质溶液主要考查内容为离子浓度的大小、溶液的pH、水的离子积常数。此部分必做题与以往大纲版的小综合题差不多。化学平衡的内容往往独立为一道大题。

选做题考查的是元素的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晶体类型或化学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第一电离能或电负性判断、分子或离子空间结构、晶胞的有关计算。

综上所述,在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往往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为主,它们之间往往相互交叉、渗透,题目位置不固定,考查形式信息(图像、数据、表格、文字表述)的整合、提取和应用也不同。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在命题时,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很强。

(二)元素及其化合物

选择题中一般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1题,一般考查生活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生活常识,主要都源于必修1和必修2。总的来说,知识点分散,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穿插在实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化学计算等大题中考查。以往大纲版常考有关H、C、N、O、S、Cl、Si、Na、Mg、Al等元素,但在新课标中增加了许多,如,Br、Pb、I等,但不再有无机推断大题。

综上所述,在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往往给出了大量的科学信息,加大实际背景材料,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创新型问题,难度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三)有机化学基础

选择题中一般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基本相对固定,一般考查的2题。考查的知识点集中在官能团性质、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有机反应原理、有机反应类型上。但大都比较简单,都源于必修2有机部分,不涉及选修5。必做题中常以有机实验题的形式出现,但都以合成某有机物为载体考查化学实验知识。其中,2012年2013年连续2年考查了有机实验。

(四)化学实验

选择题一般考查化学实验的1题,考查内容为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方法,这些内容都源于必修1和必修2。必做题中在2012年2013年连续2年对有机制备实验进行考查之后,又回归到考查无机实验。2015年考查了CO2的制备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滴定实验。

(五)化学计算

选择题一般考查化学计算的1题,大多考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中等难度。此部分内容主要分散在各个大题中进行考查。难度一般较大,区分度也很强。主要考查质量分数、电子守恒、原子守恒计算,滴定实验中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三段式”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转化率、离子浓度、溶度积常数、电化学与pH的计算,等等。

三、模块选做题的考查特点与建议

(一)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特点与建议

主干知识点少且发散性弱,知识的逻辑联系难以建立,因此考点集中,便于集中攻克。虽然内容抽象、术语陌生,入门门槛较高,但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容易得分,但难以获得满分,适合记忆型的、基础一般的学生选做。

题目一般给出的信息:① 范围:前四周期元素; ②顺序: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离子)半径的大小; ③电子层结构与电子数关系; ④元素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新、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化合价。

问题主要设置考查方式:①元素的位置、基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图); ②晶体的类型与化学键的类型;③第一电离能、电负性;④杂化轨道的类型、空间构型;⑤典型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陌生反应方程式;⑥晶胞的计算,晶胞的密度,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配位键。

(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特点与建议

主干知识突出,切入点多,只要掌握各官能团的性质,即可快速推断解题,便于学生得分。但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易导致小错铸大错、连环错等现象;而且答题的模式的规范性强,易导致意外丢分。总的来说,有机知识系统性强,富有逻辑性,与以往大纲版的有机推断、有机合成题差不多。部分逻辑推理弱的学生难以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或无法完整推断。适合善于推理,有机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选做。

(三)选修《化学与技术》的特点及建议

主干知识突出,主要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与化学反应原理相结合的内容。考查方式往往以生产具有时代性的人类需要的产品为载体,以陌生环境为背景,重点考核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但不会过分追求工业生产过程及其应用的细节。相对前两个选修模块来说,难度要大些,区分度也更强,更体现为化学学科选拔人才的思想。适合化学基础牢固、逻辑思维能力强,发散思维好的学生选做。

四、化学备考复习建议

(一)强化主干知识基础

在新课标的高考试题中,选择题中有4-5题,掌握必修模块的知识便可解题;有2-3题,掌握选修4模块的知识方可解题。选择题中往往有1道容易题,1道难题,5道中等题。大题的中等题,难度不大,但知识点细化,把多个基础知识点综合起来进行考查。要想取得高分,必须掌握好基础知识和知识点间的联系。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应对每个知识点逐一落实,并及时进行测评,以便查漏补缺。在第二轮复习中,应对五大主干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再进行逐一落实与测评。

(二)把握高考命题趋势,精心选做试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应尽量选择能让学生对每个基础知识点进行逐一落实的试题,最好是高考真题的原型与变型。有能力的学校可以自编练习,以更适合学生需要。在第二轮复习中,则以知识专题为主,精选各版本高考真题、模拟题来给学生进行练习。注重对信息的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在第三轮复习中,在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同时,教师注意收集与时代紧密相结合的话题材料信息,多让学生做陌生环境下的试题,多让学生做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信息题。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生态环镜、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新课改加大了对有机化学、实验在高考中的考查。这表明了高考试题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广而出现新的变化,随着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出现新的亮点。体现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服务于生产生活。我们应立足教材,理解好教材,把握好课堂的深广度,“以不变应万变”为原则,合理规划好复习进度,备好高三的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第6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一、考查学生已有的认识、认识方式

在考查学生已有认识、认识方式中,并不是从单一方面出发的,而是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方式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比如,“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原子结构”。以微粒间相互作用为例,可以把共价键作为讨论的核心对象,可以知道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属于“经典价键理论”阶段。在“微粒间相互作用以及物质性质关系”方面,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元素性质对分子性质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并知道分子的性质会受到微粒间相互作用强弱的影响。总的来说,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教材内容过程中,可以知道部分学生并不具备完整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性质网络体系,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也有部分学生知道物质结构、性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能够在物质类别、作用力类别之间构建合理化的网络体系,形成完善的结构。

二、教材实施中跟踪考查,分析学生的认识

就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而言,它会影响学生的认识方式,使其发生质的转变。以“微粒间相互作用”为例,在测查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中,相关的考查题是关于“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两种微粒间相互作用方面的题目。根据其考查结果发现,很多学生都能知道水分子中的化学键,不同水分子间分子的作用力。其中还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可以准确指出“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微粒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子的性质,比如,分子极性、稳定性检测学生是否可以准确判断某些分子是否具备极性。总的来说,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对新知识点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能够根据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点,构建微粒相互作用的认识结构图。其中多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绘制的认识结构图回答相关问题,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能够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结构图的结构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能够根据相关问题,激活绘制的图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材实施后观察学生的认识有没有发生变化

在这部分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跟踪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是否发生了变化,例如,之前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就是“电子的运动是完全无序的,没有什么规律可以寻找”,而在这部分选修内容结束后,学生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探究中都非常自觉地采取量子力学的认识方式。这说明这一节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再举例而言,在选修实施之前,学生对于共价键的认知只是原来的“经典价键理论”,学生只会用定域的观点审视成键的电子对,而在“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内容实施后,学生对于共价键的认识转变为“现代价键理论”,在遇到共价键的问题时他们更喜欢用概率的知识分析这个问题,这也是本选修课程给学生认知所带来的变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看起来这部分选修的内容对于化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影响,也很少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在教授这部分的内容之后,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的认知,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一些认知,使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考虑问题的方面都变得更加完善。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选修教材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会对学生的认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1.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提高了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3.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体会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同时,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会受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影响。就教材来说,教材内容编排方式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希望以上的结论能够对教学研究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学能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赖辉煌.改进《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现状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第7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1 对比初、高中化学教学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并有所创新。初中化学基本上是学什么考什么,而高中化学可谓是“声东击西”。这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2 初、高中化学教材知识的衔接

2.1 初三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较多,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五章,在授该章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2.2 高一时需对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

2.2.1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知识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及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中,氧化反应的概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

2.2.2 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年级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初三只列举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征和物理性质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级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更严密,难度也加深很多,也更兼顾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2.2.3 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承继。①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在高一年级时要适当补充。②“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

2.2.4 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H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使用仪器装置内容。高一年级要结合Cl2、HCl、SO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反应装置、收集事项等三个方面对此加以归纳,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3 加强学法指导

3.1 开设学法指导课。即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3.2 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

第8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一、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

2012年是广东省实施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在题型结构、试卷模式、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广东卷的风格和特色,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命题情景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2012年的化学试题考点分布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 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6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双项选择题仍然注重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覆盖率约占整个考试内容的85%。第7题结合化学与生活考查了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常见的有机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第8题考离子共存,主要考查了亚铁与次氯酸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氢氧化铜、硫酸镁、硅酸)问题。第9题考查物质和离子鉴别、除杂以及气体的制备等化学实验问题。第10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第11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包括物质中化学键数目,转移电子数、强碱弱酸电离后溶液中的粒子数、混合气体中某原子的原子数目。第12题考查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第22题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等知识。第23题考查的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的电离等问题。

4道非选择题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也注意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30题的有机题涉及有机分子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以及碳碳双键、卤代烃、醇的重要性质问题。第31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和电极判断的基础知识。第32题考查溶解平衡、离子除杂的基础知识。第33题考查分离提纯的实验基本操作、甲苯的检验等基础知识。

2. 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联系。

2012年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非选择题中选材大量来自实际应用的情景,既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非选择题为例,第30题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合成的最新研究方向。第31题碘在科研与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背景,渗透新材料在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第32题以难溶性杂卤石制备硫酸钾的工艺流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问题。第33题以制药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试剂苯甲酸为背景,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真实可信,强化学生重视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问题。

3. 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学科能力仍然是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主旋律。今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对考生来讲陌生度较高,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22题采用图的形式来对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考查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30(4)、(5)题的有机化学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考查考生整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31(2)题主要考查探究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问题,第31(3)考查运用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绘制图像的能力,第32题为工艺流程图题,以考生熟悉的硫酸盐制备为背景,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考查考生基本实验及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第33题仍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实验题,该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4. 突出化学实验和强化定量计算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中的第9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除第30题的有机题以外均涉及化学实验的问题,试题中化学实验内容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常见化学仪器使用、常见气体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广东新课程实施的高考试题(包括高中水平测试试题)以来,化学定量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曾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定量计算的能力特别薄弱。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强化了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保持了去年的风格,在3道非选择题中涉及到定量计算问题,第31(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5)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4)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

二、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对高三备考复习的导向

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特点和趋势,对于把握好高三化学备考教学的方向、策略和节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看,建议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研究考点、夯实基础。

准确把握化学高考试题的考点和高考命题的方向才能正确控制备考复习过程的用力点,从而在复习过程中避免无效劳动和少走弯路。研究高考考点的基本素材是教材、考纲和高考试题,教材是高考试题命制的源头,考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和蓝本,如果把考点看成一颗果树,教材是果树的根,考点是果树枝叶,高考试题只是果树的果实。在研究高考考点时要注意理解考纲的精髓和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分析高考试题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重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又不能局限于以往的高考试题的模式。例如,我们不能根据2010年和2011年选择题均有实验装置图的正误判断问题,推断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一定有这种类型的试题,也不能根据2012年高考试题中没有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就误认为这部分知识点不再是2012年以后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

转贴于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但是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复习中一要重视化学骨干内容和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于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阿伏加德罗常数、元素周期律等热点知识的高度重视。二是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揭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注重过程、优化思维。

高考复习过程是对中学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对比与归纳、演绎与推理的复习方法,使主干的化学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不但可以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可以有效的优化思维过程和提升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只对表面的结论和现成的规律化进行简单的记忆,要注意通过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加工从微观本质上理解相关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要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各种概念,对于化学键的概念,要从粒子的结合方式上理解化学键的本质,对于离子反应,要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理解其反应本质就是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盐类水解的过程应从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从价态、所属类别等方面掌握其性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要从有效碰撞角度予以解释,有机物的性质要从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上进行理解等等。

学习是不断反思、总结和积累的过程,在复习中要学会一题多变和多题一变的练习方法,摒弃盲目依靠“题海战术”来应对高考的费时费力的做法,例如在进行有关化学平衡常数计算问题的训练时、一要注意从三种浓度(起始、转化、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之间的关系来归纳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二要注意分析化学平衡常数与弱电解质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溶度积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同样的思维方法解决相关的计算问题。

3. 强化实验、提升能力。

化学实验方面的试题在广东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探究题也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之一,化学实验知识在整个化学复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实验在复习的地位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知识在教材分布比较零散,在复习中要注意多总结归纳,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中不但要掌握好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还要重视对化学实验操作原理的理解。在复习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验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认识:一是对操作原理的认识(解决实验操作理论依据的问题);二是对操作方法的认识(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二是对操作目的的认识(解决为何要安排这样的操作);四是对错误操作造成后果的认识(解决为何要这样操作的问题)。例如,对于过滤操作,不仅要明确操作时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而且还要思考如果没有这样做,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再如,对于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要从适应的分离物质、操作的要点等方面理解两者的本质。

应对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实验探究题,单纯靠将这类试题进行训练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要利用典型的实验来提高实验探究的综合能力,选修6《实验化学》中的几个实验(苏教版课题3“硝酸钾晶体制备”、人教版实验2—4“硫酸亚铁铵的制取”、人教版实验3—1 ”几种无机离子的检验”、人教版实验3—6“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都是极好的素材。挑选适当的实验课题,从确定方案到动手操作、从修改方案到成功实验再到形成报告的全过程是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4. 细抓规范、落实表述。

第9篇:高分子化学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 微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78-02

高分子材料是化工产品的一个分支,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广且最具生命力的一类化工产品;高分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人才。而大多数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在材料的合成等偏理论方面,对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为终极产品的工艺环节关注的程度不高。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化工材料加工工艺方面开设了系统的专业课程群,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没有开设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高分子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且该专业作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交叉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所有的专业课程学时都高度压缩。在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缺乏、课程学时数少、无配套实验的背景下,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教材的选用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刚开设时,选用的教材是史玉升等编著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评价及应用,全面系统地了解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的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这本教材的难度太大,因为“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在完成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

“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此时学生已经修完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然而基本没有学过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基础较差,加上这本教材讲述的理论知识较少,所以学起来较吃力。根据学生的反映,学院及时更换了教材,采用周达飞等主编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九五”重点教材,该教材高度概括了高分子材料的最基础的知识,对加工成型影响很大的高分子流变学基础知识进行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全面介绍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最常用的基本工艺,也兼顾了新技术和新方法,难度适中,得到学生好评。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分子材料成型技术涉及化学、材料、材料加工、机械等多种学科,“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需要广泛的理论知识基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基本无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起来的确难度很大。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要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内容,重点掌握三者的关系,强调成型加工对制品性能的重要性,这是本课程的主题思想,也是高分子材料的工程特征;选用“九五”重c教材《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充分利用国内外重要专业期刊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及补充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大工程观点为着眼点,以宽专业为目标,概况高分子材料理论基础和概念(详细的内容指定参考范围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从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着重对成型加工工艺进行讨论。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的共性出发,对模压、挤出、注塑及压延四大成型技术及工艺进行重点讲授,然后讲授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区别,对于一些新的成型方法,以及教材中未涉及而在一些科技文献中见报道的新的成型方法及工艺,教师建立了QQ群这样的交流平台,并将高分子领域权威的一些微信公众号分享到平台上,经常转发高分子材料国际国内的重要进展到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自动组成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自学。笔者首先通过课内课外结合强化高分子理论基础与概念,对成型加工影响最大的流变性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而其他性能如稳定性、电性能、光性能等材料性能则作为课外学习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节选核心内容,把高分子材料合成、性能、加工及相互间的影响规律简要完整地介绍。比如教材中同一种成型方法按不同的应用体系分成很多小结,而教学过程中每种成型工艺仅以一种材料为代表来讲,但不同章节会选不同的材料体系来进行,比如讲橡胶的压延,那么注塑可能选塑料,而挤出可能选复合材料,这样来兼顾各类高分子材料的成型。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实现的程度和效率的关键。非高分子材料专业的“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教学存在两个难点:一是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二是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来解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以具体实例来说明理论,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课程中许多内容涉及高分子加工机械、设备结构及操作过程,这要求有实际感性认识和直观性,同时,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笔者根据所选用教材,利用PowerPoint加入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并根据需要设计各种演示效果,将抽象、生涩难懂的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由于化学化工学院缺乏相应的高分子材料成型教学设备,教学小组联系外界资源制作了几个基本成型工艺的微课,同时广泛收集案例、动画演示及成型录像,不断补充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对高分子成型工艺及设备等有更直观的认识,对课件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丰富课堂内容,加大课堂信息量,使学生获得对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理性和感性双重认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吸取传统教学中讲解的优点,将教师的语言、激情和应变能力体现在多媒体教学中,并用眼神、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必要时还要进行板书,让学生彻底把握一些关键问题。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笔者在部分知识点的授课中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传统教学的讲授、灌输和教师主宰课堂,转变为组织和引导;从单纯讲解转变为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和探讨。笔者在讲述“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这一章内容时,并没有按照书本来进行,而是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设计食品袋的配方”,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与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等来完成这一思考题,并在学生完成后让他们用PPT来展示成果,通过讨论的形式与学生探讨了配方设计中的一些原则与内容。

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强调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从而激发学习意愿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讲授与问题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主线,但又避免单一过多地讲解相关理论,适时将高分子成型的基本理论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相结合,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饮料瓶子和水杯等为例,分别介绍它们的主要原材料(PP、PC等)、配方和主要成型工艺(挤出吹塑成型、注塑吹塑成型、注塑成型、压制成型等),不同成型工艺生产的瓶子和水杯具有不同的特性,并纵向对比了各种成型加工方法、工艺及特点等,在讲述的过程中还给学生灌输了环保安全的意识。在讲述过程中,学生拿着各自不同的饮料瓶或水杯,或观察色泽、透明性,或捏捏比较它们的硬度,看看瓶底找找原材料的主要成分,相互还交换瓶子或水杯进行研究,课堂气氛非常好。课后学生反映通过使用这个具体的例子教学,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原材料、配方、成型工艺等与材料制品性能的关系。此例子生动地体现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线,从而使教学内容由庞杂繁多变得简单易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甚佳。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工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每种加工工艺所依据的原理、生产控制因素以及在加工中高分子材料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熟知影响制品性能的各种因素,而且要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加工O备、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指导的一项专业实验项目设计为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实验“高分子材料/阴离子型钙基膨润土功能材料合成与成型”,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让学生全面了解原材料、制备方法、工艺过程、成型加工方法等综合知识,并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最终功能材料性能及结构的影响。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使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的认识,更能获得感观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史玉升,李远才,杨劲松.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8(1)

[3]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李宝铭,张星,郑玉婴.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课程建设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