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心脏健康论文精选(九篇)

心脏健康论文

第1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则气结;气机;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41-02

Excessive Anxiety and Subhealthy

DENG Yang-yang,LI Rui,advisor:ZHENG Hong-xi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o comprehend,one is in order to cognize category,that is thinking activity in physiology appearance,it means a thinking,thought,idea of consider,it is an outside objective thing in the person's spirit and mentally normal replication or the conversion;the other aspect is a motion category,it happens when a person is under stress state,it means excessive anxiety,exceeding the body's adaptability.Thinking is the center of seven emotions,the seven emotions is beginning thinking,and also ending it.The thinking is useful for judging of seven emotions. Excessive anxiety to retardation of Qi,then hurt Zangfu-organs cause psychosomatic disease in the end,this is same as modern medicine's subhealthy,the author indicates excessive anxiety can cause the subhealthy by the modern medical theory.

Keywords:excessive anxiety to retardation of Qi;Qi-movement;subhealthy

1 思的概念

1.1 认知范畴之思―因志而存变之思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处之思是指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思维活动,是思考、思想、思虑之意,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正常复制或转化,属心主导下的神志活动的一部分。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谓:“古文‘思’字从‘囟’到‘心’,即以心火照脑髓之义。”料想也是说思是思考、思想之意,乃属机体的神志活动,发于心而印象于脑中的认知过程,将思字拆分释其意,看来也不乏科学的道理。

1.2情绪范畴之思―忧思伤心脾之思 笔者认为这是过极之思,即一种应激状态之思,苦思冥想、凝神敛志之思,超过了机体反应能力,有时可兼忧虑、焦虑、恐惧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灵枢・百病始生》“忧思伤心”,《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药》:“思则意舍不宁”等等。

2思的中心地位

从思与七情的关系而言,思为七情时空的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各种情绪都有评价决定的中心作用。思而否定为怒,思而肯定为喜,思而担心为忧,思后无奈为悲,思而危险为恐,不及思索而为惊,可见即任何情绪变化都必须经“思”而变化[1]。

2.1思发于脾 五脏之本 《素问・刺法论》言:“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认为脾主思虑,有协助心君决定意志之功,而且志意周于万物,美曰“谏议之官”。脾为土脏,居中央,灌四旁,为五脏之本,五脏精气皆由脾气生化,故脾气是思维活动产生的基础。林亿《新校正》曰:“思者脾也,四脏皆受成焉。”可见,从思与内脏的关系而言,思当与五脏都有关,但与脾脏关系更为密切。思的情绪变化以脾释之,符合于情志与五脏对应的发生学规律。所以,脾思的情绪变化可以影响各脏,各脏情绪变化亦可影响于脾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2.2思成于心 神明之主 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此说也深及古代文人所认同,如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荀子在《荀子・解蔽》云:“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 这些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活动的器官来认识的。《甲乙经》亦有“思发于脾而成于心”之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最高主宰就是“心神”,精神思维活动也不例外。心神不仅了主导了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以五脏为生理基础而产生的。因此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而思成于心,又是其它情志产生的基础,故可见思无论从情志和脏腑关系来看,都处于中心地位。

3 思致病的机理

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当思虑过度之时,就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导致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伤及脏腑,《素问・经脉别论》谓:“生病起于过用”。

3.1思虑过度 影响气机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的运动形式。人体正是有了这种维持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升降出入的“气化”过程,才能摄入所需,排出所弃,气血才能化生和发挥作用,从而形体得以成长,神明得以发挥,生命也就得以发生发展。《内经》有云:“故气得上下,五脏安之,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当思虑之时,凝神敛志,即“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以供思虑活动之需要,故气聚而不行,谓“思则气结”。过度的思虑,心、神、正气势必长时地、严重地“存”、“归”、“不行”,以致气机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其结果必然是郁而不运、滞而不行,进而出现嗳气、呃逆等多种气机紊乱的病症,充分说明思虑过度致病,始之于气,基本的病理形态就是“气结”。

3.2 思虑过度 伤及脏腑 脾气郁结 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说“思伤脾,气留不行,积聚在中脘,不得饮食,腑胀满,四肢怠情,故曰,思则气结。”脾为土脏,运化水谷,升散精微。一旦思虑太过,气机郁结,而土忌壅塞,气结则水谷不能运化,精微不能升清,浊气不得下降,以致积滞中焦,而形体无气所滋,故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四肢乏力等症状。

心神损伤 《灵枢・百病始生》有:“忧思伤心”,《灵枢・口问》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可以看出,忧愁思虑,使心系急迫,心系的急迫使气道受约束,这种约束造成气机不通利,所以就长声叹息,以舒伸郁闷之气。《素问・五藏生成》曰:“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当发展严重之时,如《素问・痹论》所述:“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邪之气引起忧愁思虑的,是痹聚在心。更有甚者,《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在这里指出心脏因惊悸和过分思虑而伤神,神气被伤,心无主宰,时常流露出恐惧的神态,心气大伤,血不能营运周身,所以形消肉脱,皮毛憔悴,色泽晦暗,死于冬季。

其他脏腑对肝胆肾的影响:所思不遂,也可影响及肝肾,男子表现为阳痿、遗精、滑精,女性为白带增多或月经不调。如《素问・痿论》言:“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后世医家张景岳也提出“因郁而病”,“淫欲邪思,……损惟在肾”“恚怒忧思,气逆肝胆二经”等等。明代医家刘纯在《玉机微义》也说:“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萎,为白淫,为得后与气,快然如衰,为不嗜食。”这说明思虑过度不仅仅是伤及脾脏,而是影响多脏腑发病的重要病因。

4 伤思与亚健康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2] 。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它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3]: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易受惊吓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汗出、腰酸腿疼等;或出现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日久出现轻微发烧、咽喉疼痛、淋巴结肿大、注意力降低、全身无力,或肩膀酸痛、头痛头晕等等症状。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已成为21世纪医学关注的热点。

亚健康一词,相当于祖国医学所称“疾”或“未病”、“小病”,按中医学理论分析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过劳和情志内伤是引发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其中过劳包括劳神、劳力、房劳。情志内伤主要就是指七情致病。而思虑过度不但是过劳的主要病因之一,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又是情志为患的首要因素。前文分析了当思虑过度之时,可导致气机郁结,不但耗伤心神,暗耗阴血,也会影响脾气,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化精乏源,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这恰恰与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相似,故可以说亚健康的发生始之于伤思。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志失调,精神过于紧张,或长期思虑过度,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减弱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情绪状态与A型免疫球蛋白(S-IGA) 的分泌有直接关系,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S-IGA 的分泌并提高免疫反应水平,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减弱S-IGA 的分泌,并降低免疫反应水平[4],不良精神刺激常可引起情绪低落,较严重者也可引起抑郁症状;长期焦虑、紧张、抑郁或睡眠障碍,高强度的工作缺乏适当的放松及休息,均可引起紧张性头痛。周英等[5]也认为负性情绪是引起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的忧虑可明显削弱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和DNA基因修复功能,促使原癌基因转化,诱使肿瘤的发生,由此可见,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理情绪的影响,而伤思是其最主要的病因。故在临床调理亚健康状态时,可从心脾入手,通过调节情志因素,使气机畅达,并且运用温脾补心之剂,来恢复机体由于思虑过度劳神的病理状态。

5结 语

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了伤思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概括为情志病因―七情学说,当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时,就会影响气机,伤及脏腑,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情志的致病机理是极其复杂的,笔者从思论之,旨在强调其在七情致病的中心主导地位,以及伤思与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调节情志,防止亚健康发生。

参考文献

[1] 汤朝晖,王米渠.论七情致病中“思所伤”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5):2005-2006.

[2] 龚海洋,王琦. 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

[3] 张庆祥,朱齐超. 亚健康与中医基础理论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37.

第2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叩掌;养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防病健身、养生保健越来越重视,而从生活中总结提炼并验证流传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几千年中医对人们自身的养生措施研究至深,开拓至广,形成了令世界感叹的根深叶茂的养生学,它是一种在自然哲学指导下,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养生的文献浩若烟海,养生的思想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卫生”等,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维护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行为过程。中医防病健身有其独特之处,特别主张自己学会养生之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正如《遵生八笺》中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人的生老健病取决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身体。本文就叩掌与养生作粗浅探讨如下。

1养生与中医心身相关的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正如《素问》:“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要注重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的保养,使得形体健壮和精神充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历代养生家都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主张守神全角,保形全神。“神明则形安”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守神而全角”就是从调神入手,通过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而促进形体健康,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中医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早衰。“静净养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宁静,神气安和,恬淡寡欲,就可以真气调顺,益寿延年。中医学把人的正常状态看作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协调状态,疾病状态看作阴阳内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双方失去平衡的结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无论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还是自我锻炼、药物调养,均以阴阳协调为宗旨。早在《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疾病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自身,一切有利于维护正气、抗御邪气的措施都能预防疾病和早衰,预防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历代医家强调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未病防病”,“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总之“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有其独特之处,重视以人为本,人是调养的中心,神是人之本。养生宜顺应自然规律,心身双修,阴平阳秘,药食并调,动静结合。

2手掌与全身各脏器组织的关系

我国古典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密切关联,通过观察人的体表,包括手的状况,就可以知道人体内部脏腑的情况。《丹溪心法》中所说的“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以知其内脏,则知病矣。”《灵枢·形气脏腑病形篇》载道:“小肠病者……若寒甚,独肩上热,及小手指次之间热。”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按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

现代医学认为,手掌是人体内各部器官的显示器,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手作为外在肢体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此同时,在触觉方面,手还担负着比任何皮肤区域都更丰富的感觉功能。

(1)手掌皮肤具有皮肤的一般功能,然而只有汗腺而无汗毛,手背温度与体表温度相仿,掌中温度则高于体表温度约0.2℃~0.8℃,它是掌侧汗腺分泌的量度指标,与人的情绪有关,这也反映出手掌同内在生理机制的相关性。

(2)手掌皮下的血液循环极为丰富,微循环密集,使人体的大量生物电信息和非生物电信息在手掌中聚集。手掌中纹理由微血管和微循环控制的区域,由于供血和微循环调节不同,而发生形状的变化,细胞人分解代谢也受到影响,而发生表征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发展和萎缩。

(3)手掌是末梢神经的集中区。古人云:十指连心。根据解剖发现,手指的神经直接连着大脑,说明手与脑、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手掌皮肤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部位的皮肤,手部的触觉强于人体的其他部位,当我们接触并需要了解某一物体时,无论何人都将手作为工具。对冷热、软硬、干湿、涩滑的感觉比任何部位都细微。

(4)手部是经络穴位的集中区。

由于手上有六条经络通过,其心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都是以心脏为终点,所以中指、无名指、小指都与心脏密切相连。日本的额田原臣先生从事体育按摩多年,发现手上有47个反射区。韩国也曾出现过一个配有33个穴位的手。

3叩掌方法与养生的作用

叩掌听之是一个简单的事,每个人都可随时随地做到,但其叩的方法与之我们平常不同,要五指张开,用力的去叩击,要叩到手掌发红发麻为止。因手掌与全身各脏腑的联系,所以叩掌可激发人体的正气,调理各脏腑的气血、阴阳,使之循环不息。

3.1调理气血阴阳的平衡。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同源,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血的生成、输布功能正常, 经遂的畅达, 是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调理气血是养生保健的核心, 就是要着眼人体衰老、机能减退、气血衰少、血流不畅或经遂痹阻不通、病理产物阻滞气血等因素, 保障气血生成与流通, 使其达到濡养全身的作用。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中医学对生命活动常以精气神合一, 精气神互化,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精化气, 气生精,精气互化, 精舍神, 气生神, 神又为精气之主宰, 三者共存亡。所以, 人体衰老与精气神的衰少息息相关, 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精气神活动是伴随五脏功能活动的, 五脏藏精、舍神、主气化, 调理五脏的阴阳气血, 也就寓意着调理精气神。又由于神为精气之主宰,“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灵枢·天年》), 故养神尤为重要。“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者, 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调神多从心治。大凡神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 一由营气之不足”(《景岳全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3.2调理脏腑的平衡。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的加快,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五脏以和为贵,六腑以通为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叩掌可使人收心,守神,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3.3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叩掌也是一种运动,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生长壮老已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通过合理叩掌运动使得人体脏腑功能协调, 阴阳气血平和, 精气神合一, 以延缓衰老, 延长生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而叩掌方法简便易行,操作独特,其理论体系和应用与中医养生系系相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叩掌之法将会得到发展推广,与其他中医养生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晨霞.从掌纹看健康.漓江出版社,2009

[2]汤小虎,唐辉.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陕西中医,2007,28,8,1103-1104

[3]谭颍颍,刘昭纯.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建论的影响探讨.陕西中医,2006,27,10,1253

[4]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谈中医学养生法则.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5]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55

[6]方晋平.中医心理致病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57

[7]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j].中医杂志,2003, 44(2):1572157

[8]邓大学.中医养生八法-献给热爱生命的人们[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 14(8):525

[9]贾磊,史琦兰.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应以传统体育为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增刊:4-5

第3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吃方便面或增加患中风和心脏病风险

面条是一种各阶层人民都爱吃的美食,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一周吃两到三次的面条,无论是方便面或日式拉面,都可能影响心脏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这一病症会导致患上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提高。研究结果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

“这项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许多人都爱吃方便面,但不知道它会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主要作者、美国得州贝勒医学院的申俊铉(音译)博士说道,这或许能进一步显示全球不良饮食习惯面临的风险。

方便面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韩国,这是世界上方便面消费最多的地方。申博士认为,近年来,韩国人的健康问题愈加严重,特别是心脏病和成人体重超重。因此,他决定调查面条和人体不良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

面条与许多加工类食品一样,含有过高盐分,而含钾元素过高的饮食,就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前段时间,麻省总医院的肠胃专家布拉登・郭曾通过研究发现,方便面很难被身体消化。他们使用了一个微型相机,观察了方便面和天然方便面的消化活动。最后显示,多数方便面被吃进肚子32小时后仍保有残余,不能被完全消化。

“我们的实验最引人注目的是,你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能清晰地看到方便面没有天然面条消化得快。”胃肠专家布莱登・郭指出,方便面包含了136种添加剂,其中就有叔丁基对苯二酚,在石油工业中被广泛使用。方便面还加入了24种钠盐,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疾病,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体肾损坏。

在新的研究中,申博士则发现,女性吃面条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他将这归因于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比如性激素和新陈代谢方面。不过,也有可能因为女性更容易准确报告她们每天吃什么的缘故。另一个导致性别差异的潜在因素,是包装方便面的塑料袋上含有双酚A,这一化学物质能干扰荷尔蒙向身体传递信息的方式,尤其是雌激素。

当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吃方便面对身体健康都有害。

高峰出行不利心脏健康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欧洲心脏病学会日前声称,肥胖者、心脏病或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出行高峰时期呆在室内,因为出行高峰时空气污染会加剧高血压和胰岛素敏感性受损,而这些都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他们还建议,哮喘患者、婴儿和老年人也应避免到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

谢菲尔德大学的罗伯特・斯托雷教授指出,空气污染和长期的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有关。而尽可能避免空气污染或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医生应该将这些信息融入到对病人生活方式的建议中去。同时,还需要增加对决策者的压力,以降低空气污染的水平。

婴儿、老人以及呼吸困难的患者应避免在繁忙的公路沿线散步或者骑自行车,选择远离公路的公园进行锻炼,同时避开高峰时间出行。不过,室外空气污染对房屋的渗入也是一大问题,因此,他们建议住在高污染地区的家庭要安装通风系统。

过度锻炼或不利心脏健康

刊登在美国《梅奥诊所学报》上的一项美国新研究发现,他们研究了约2400名积极锻炼的心脏病幸存者,结果发现,通常锻炼得越多,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小,但前提是别过度。跑步锻炼的人,如果每周跑步里程超过48千米,则死亡风险开始上升;而对步行锻炼的人来说,这一转折点是75千米。

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保罗・威廉斯等人在论文中写道:“这一结果说明,跑步或步行的效果并不是随着运动量的增大无限变好。超过某一个水平,对跑步而言可能是每周48千米,就会导致(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也指出,由于这一研究的分析对象全是心脏病幸存者,其结果也许不能完全推广至所有人群。

美国约翰・奥克斯纳心血管研究所心脏病学家卡尔・拉维评论说:“几乎所有的心脏病患者都应锻炼,一般每天的锻炼时间应该是30~40分钟。从健康角度来说,(心脏病患者)不应运动更长时间,尤其不要超过60分钟。”

女性压力大易引发心脏病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女性比男性因压力导致心脏病的风险更高,且当承受压力时,有心脏病的女性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最新研究发现,压力或能改变血栓的形成方式,处于压力之下的女性更易出现血栓形成的早期征兆,这一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栓能阻塞动脉,导致心脏病发作。流向心脏病患者心脏的血量会减少,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损害心脏肌肉,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变差。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扎伊纳布・沙马德博士说:“心理压力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广为人知。这项研究显示,心理压力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有男女差异。”她表示,医生在诊治心脏病患者时应考虑到压力对女性的影响更甚这一事实,并采取一定程度的保护措施。

有益心脏的小细节

好邻居能让人的心脏更健康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良好的邻里关系能有效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自2006年开始,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5276名美国成年人,这些人没有任何心脏问题。受试者的平均年龄是70岁,其中约2/3是单身女性和已婚人士。在4年的监测期间,有148名受试者患上了心脏病。

研究开始时,受试者被要求用7个绩点(7分)对部分邻居进行打分,分数越高表明邻里的社会凝聚力越强。受试者描述了他们对邻里的信任度,包括:是否觉得在自己困难时会有邻居予以帮助、是否相信社区的绝大多数人,以及是否觉得他们都可信。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如年龄、种族、性别、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观点和态度、社会融入度、精神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体重,以及潜在的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也被考虑在内。

分析数据显示,觉得自己与邻里凝聚力越强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越低。其中,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使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了22%。即使在调整相关社会人口学、行为、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社会支持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后,这种降低心脏病风险的关联性仍然存在。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加上以往的其他研究,可以证明良好的邻里关系能降低中风和心脏病的发作风险。但他们承认,一些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如心脏病和中风的家族史、遗传因素等,并未被考虑在此次研究中。

不过,密歇根大学心理系的埃里克・金认为,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与个人健康密切相关,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亲人和朋友,而友好的邻里关系是人脉体系的延伸。“个人所感知的邻里社会凝聚力是社会支持的一个类型,并且对个人非常有用。”

研究人员最后指出,紧密的社区关系可能有助于加强和“激励”某些类型的团体行为,并排除一些的行为。

站着上班一小时防癌护心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公共卫生专家建议,办公室一族最好每天至少站立工作一小时,有助预防肥胖和心脏病。

英国公共卫生部门健康与福祉主任科文・芬顿教授警告说,办公室一族每天都要坐六七个小时,长时间持续坐着办公,对健康危害很大。应该时不时以其他活动来打断这种久坐、静坐的状态,例如站着开会、站起来喝咖啡、出去吃午餐,甚至直接站着办公一段时间,“让身体动起来是减少癌症、心脏病和改善心理健康的‘奇迹疗法’。”

哈佛大学在2012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时间坐着不动对身体的损害相当于吸烟,久坐也是造成全世界死亡率上升的直接凶手。根据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每年死亡人数为5700万,其中530万死亡病例与缺乏运动有关,略高于因吸烟致死的500万人。久坐导致死亡的病症多为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如果让这些不动的人活跃起来,这些死亡病例可完全避免。

站立的好处多不胜数:它能改善你的姿势,缓解背部疼痛;能改善你的血液循环,促进心血管健康。通常来说,站着还能提高身体的机动性。一个人如果站着,就很有可能走得更多一点。芬顿表示:“要站多久,并没有一个最低规定,最关键的是避免一坐就六七个小时。”

当人站着或活动着的时候,身体需要的能量增加,心率会增快。通常来说,站立时心率平均每分钟加快10次,进而令人体每分钟多燃烧0.7卡即2.93焦耳(每小时50卡即209.29焦耳)热量。芬顿教授说,站着办公,上班族的走动可以显著增加,爬楼梯的概率也会提高。“不要小看爬楼梯,每走一步阶梯,就能燃烧两三千卡热量。一天中爬楼的次数多了,累积起来总数就非常可观。”

全球约有1/4的成年人存在肥胖问题,过去25年,这一数字增加了4倍。一些学者表示,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变得越来越不爱动,而不是因为摄入了太多热量。

芬顿教授曾给美国政府提出建议,推荐人们从每天站立1小时(早上半小时、下午半小时)开始,逐渐养成多站的习惯,比如站着吃午餐、站着喝咖啡等。

英国心脏基金会高级护士艾米・汤普森也说:“心脏是你身体中最重要的部分。不管用怎样的方式让你的心跳适度加快,散步也好、爬楼梯也好,都能对你的健康产生很大好处。”

一天一个半苹果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新的大型研究显示,多吃水果能降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几率。吃的水果越多,风险也越低。每天摄入的最佳水果量约为150克重量,这相当于一个苹果加半根香蕉。研究结果公布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

研究显示,约有18%的受试者每天摄入水果,每日摄入量平均约为1.5份,重量为150克左右;6.3%的人从来不吃水果。结果发现,与从来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每天都吃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减少了25%~40%,其中,减少15%的缺血性心脏病、25%的缺血性中风、40%的出血性中风。随着大众水果消费的频率上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第4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中医学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智慧和哲学精髓。其中对“和”的价值追求和取向,就是突出反映。关于这一点,在古代中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尽阐述。其中《素问・逆调论》有关“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就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这一思想,道出了中医学“和”的核心价值取向。

1 “和”的语言学词义及中医学内涵

“和”在语言学的词义颇为丰富,其中《说文》认为“和,相应也”,意为相适应,相顺应;《广雅》认为“和,谐也”,即融洽意。《老子》认为“和,音声相和”,指声音相应和谐;引申为和睦,如《荀子・王制》“百姓和”。可以看出,“和”的原始本义主要是相顺应,融洽,和谐,和睦;指事物各个方面谐调共处、融汇一体。这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是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认识的特征性思想。

2 对“胃不和则卧不安”含义的另类解读

《素问・逆调论》“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从中我们知道,胃气以下行为和,若胃气不和,逆行时就会出现“息有音”、“不得卧”等病症。

再观“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提出,只是“卧不安”诸多证型中的一类,《内经》点出此语可以理解是给我们一个启示,治疗“卧不安”不能仅仅考虑心、肝、肾等常见脏器,而应全面考虑各脏腑间的关系。因为人体脏腑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功能上各有所司,实则互相联系影响,各脏腑间的协调才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治疗疾病关键在于找出人体“失和”原因,恢复脏腑之间“和”的状态。

原文至少蕴含了以下意思:一是引起卧不安的原因很多,胃不和也会出现;同时运用省略文笔,暗蕴其他脏腑不和也可出现此类病症之意。试想,若“胆不和”、“肠不和”等时能得安卧吗?二是提醒人们,治病必求其本,不能惯性思维。尽管“息有声”、“不得卧”病不外肺、肾二脏,但引起的原因各有不同,当因“胃不和”而引发时,则应调理胃气,使胃气循常道而行;因其他不和而引发时则当另论。只有这样才能使五脏六腑各安其位而和谐安宁。

3 “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和”的特殊含义与我们民族的信守和理念相一致,被中医学引入后,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医学的立学之本和核心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中医学是关于人体健康的医学,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人的生理病理,乃至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始终为了人体健康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都始终围绕着中医的健康标准“和”来进行医疗实践的。

脏腑协调、形神顺应是人体健康的保证:人体只有保持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顺统一,才能使人体机能活动正常;只有形体与神的顺应协调,才能使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这是人体健康的二个基本要素。

关系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人不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逆时而动;或脏腑协调失序,就会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即所谓“违其气则病”。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治病求本,以和为度:疾病治疗必究引发之根源,也就是引起人体失和的原因,以及病变的机理,以重新恢复人体“和”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作为中医的价值取向,对“和”的追求是从人的整体来把握的,运用摄生、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去除“失和”原因,调治“失和”病机,使机体重新复“和”而治愈疾病。

“和”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巩固和丰富:自《黄帝内经》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始,就牢固确立了“和”的核心价值,这既有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和”的涵义和人类对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自此以降,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和”的核心价值理论,进一步确立了其目标取向。在论病时首重阴阳失和, 也常用“不和”来描述人体失去平衡协调时的情况,如“表解里未和”、“胃气不和”等。纵观仲景全书,对和法的推崇和对人体“和”的状态的追求在他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随处可见。孙思邈是一个注重“治未病”养生保健的医家。认为人体若要健康,就必须确保阴阳的平和;而阴阳的平和,取决于脏腑间的协调。金元四大家以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著称医林。无论是刘完素“火热论”,治疗主张“亢则害,承乃制”;还是张子和“攻邪论”, 提出驱邪以恢复人体协调状态;抑或是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无不是在对《内经》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各有侧重地提出崭新的理论,究其根本,无不体现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和”的推崇和追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 现代岳美中在治疗脾胃病时,法崇东垣而不拘泥,认为东垣重升脾略降胃,重内伤阳气,偏于补阳,略于补脾胃之阴血;所以在治疗中更注重平衡阴阳,调理脾胃和因势利导,更注重治疗中的“和”。凡此等等,无不反映出中医学对和的推崇和追求。

4 结语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说,整个中医学就是一部围绕人体“和”与否的医学。从如何养生维和,机体脏腑谐调;到功能失调,失和致病;从如何分析疾病性状,寻觅失和根源;到制定理、法、方、药纠偏复和;无不反映出中医学“和”的思想以及对“和”的取向。也就是说,“和”是遍布中医学理论、实践所有层面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正因为此而成为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第5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 BDI-GS体系;柏子养心丸;主治功效;评价模式;方剂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1(b)-0024-06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maize low-nutritional mice model in combination with established benefit-damage index & general score (BDI-GS) novel system to evaluate replenishing and curing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 Baiziyangxin Pills, and reveal its practicability for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TCM spec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nd empirical prescriptions. Methods The healthy ICR male mice during linear growth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 control mice were simply fed with simple maize diet, and treated mice were respectively fed with maize blending diets of 0.75%, 1.50% and 2.25% Baiziyangxin Pills for 12 days. The final body weights were recorde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dissection was performed, 9 parameters of organ and tissue weights, indices and its BDI and GS values were recorded and calculated, further serum bio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ccording to BDI and accumulative GS values, 3 doses of Baiziyangxin Pills were of better replenishing effects to heart and lung functions. Especially in 0.75% low dose was beneficial for heart, lung, thymus, liver, spleen, kidneys and spermary etc. organs, BDI values > 1.0, and compared with control mice, heart, lung, liver and spermary wer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atistics (P < 0.05 or P < 0.01), GS values were all above 10.0; but BDI and GS values of organs and tissues were all obviously lowered in 2.25% high dose of drug, even GS value below 9.0. Conclusion 0.75% low dose of Baiziyangxin Pills is of obvious nourishing heart and beneficial effects to lung; as well as replenishing Qi and nourishing blood functions, and may improve body health, but unfit intake in 2.25% high dos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in consistency with replenishing and main curing functions of Baiziyangxin Pills. Simultaneously, it manifests that the BDI-GS system is available for functions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species,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nd empirical prescriptions of TCM as well.

2.3 血清生化指标评价结果

从表3的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可见,3组柏子养心丸对肝功能血清标志物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有降低功效,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降各异,但总体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总体表明柏子养心丸对肝脏健康是有益的,这与表1、2表现的对肝脏的补益及健康效应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对血清蛋白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3组柏子养心丸多呈升高作用,特别是0.75%低剂量组升高最为显著(P < 0.01),表明0.75%组的补益效应明显,与表1、2的剂量-效应表现是一致的。柏子养心丸对肾脏功能的指征性指标血肌酐(CREA)及尿素氮(BUN)均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部分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表明其对肾脏健康有益。此外,0.75%低剂量柏子养心丸对血糖(GLU)与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具有升高作用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表明0.75%低剂量柏子养心丸具有一定升高血液营养学指标的作用,而1.50%中剂量和2.25%高剂量组表现却不那么明显。另外,柏子养心丸升高血糖、血脂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待深入研究。

3 讨论

3.1 关于BDI-GS中药评价新体系

本研究的BDI-GS评价新体系是根据中医学核心理论基础――五行理论、三焦学说以及中医的虚证理论,结合现代解剖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进行整合。评价体系固定选取重要脏器的9项代表性指标,通过计算脏器重量及系数BDI值和GS值的巧妙转化,通过血清生化分子水平指标的揭示评价受试物对血液营养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体系从宏观的整体到局部的脏器水平及分子水平综合揭示受试物的功效,体现了传统中医整体观和脏腑虚证及补益理论的特色。因此,笔者所创建的BDI-GS中药功效评价体系从不同层面揭示受试物的补益和健康效应,以及同时给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所在和相应风险的高低。而且如对柏子养心丸的评价,各部分评价的数据结果之间可以相互印证,有较好的一致性。本体系使用啮齿类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其基因组成和生理结构特征均与人体相似[9],评价结果可以揭示人体的实际效应。

BDI-GS新体系评价方式的创新使用,系统突出的特色是通过BDI及累计GS值的大小,可以直观、量化、同时揭示出受试药物正、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而不再限制于仅仅只有正面功效的片面性评价结果的研究报道,因而能更加客观、全面和公正地揭示受试药物的实际效应。使受试药物对机体的补益、治疗效应及可能存在的“药源性”风险隐患可以清晰识辨。受众在了解受试药物给机体带来哪些益处的同时可以了解其随之给机体又带来什么样的风险隐患,可以根据自身病情或在利弊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判断所选药物是否对症,应该选择怎样的服用剂量更为合适。而客观公正的负面效应的揭示是目前报道的各类研究及评价中难以做到的,对中药学研究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长足的进步。而从现代肥胖或体重过重均严重不利健康角度考量,脏器重量(mg)与体重(g)的比值―脏器系数,代表了受试物对机体的健康效应的高低。显著的保健功效当然可视为治疗功效,而明显的健康损害可以视为药物存在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隐患。

由于该体系是在严格的人-鼠剂量折算[10]基础上的生理剂量实验设计的评价结果,因而对人体的用药实际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本体系受试中药的剂量是按照人体(按60 kg计)剂量,按照每千克体重及人体与小鼠折算系数12.33严格折算进行设计的。0.75%柏子养心丸的配比饲料相当于人服用9 g/d(1丸)的剂量;而1.50%的配比饲料相当于人服用18 g/d(2丸)的剂量。2.25%的配比饲料相当于人服用27 g/d(3丸)的柏子养心丸,完全符合人体实际用药的具体情况,因此可以拟合人体的实际效应。本研究各剂量的实验设计密切结合人体日常具体用药的情况,因而评价结果可以对人体实际服用柏子养心丸的疗效有很好的预示和指导作用。

3.2 关于本研究评价结果的剖析

本研究表明,3个剂量的柏子养心丸对上焦心、肺功能均存在一定补益及有益健康的效应。从脏器生理功能而言,心脏和肺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传统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肺为相傅之官,为君之近臣,主一身之大气。而“气为血帅,血为气根”的经典气血相关论,也很好地刻画出心、肺功能的密切相关性。机体血液循环之血液运行不仅仅依赖于心脏的泵血能力,同时也在于肺主大气之引领和带动血液运行之作用。柏子养心丸使心肺功能同时得以补养,也同时获得健康,可见其功能主治的养心效果之确切和显著性。同时,其补肺及0.75%低剂量和1.50%中剂量增强胸腺免疫功能的作用也是其补气功效的很好体现。0.75%低剂量柏子养心丸还表现出对脾脏、肝脏及性腺精囊(中医肾之主指)具有良好的补益和健康效应,是其养血功效的很好体现。中医认为脾主化气生血,而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而精血可以互化。对肝脾肾的补益而使机体血液得以充足,整体的气血都会是充盈的。也表明使用玉米低营养模型的评价结果完全符合传统中药柏子养心丸养心、补气和养血的主治功效[1]。

其实,深入剖析,不仅是肺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脾肝肾与心脏功能的正常都存在相关性,这也正是中医五行生克理论的具体体现,是传统中医的特色所在。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生化有源而得以充盈,气血充足则会减轻心脏的生理负荷,使因劳累而生病的心脏有修养生息的机会;而且脾胃负责对心脏本身的动力――气的供应,中医临床有心脾两虚之症和心脾同治之法都是心脾功能相关很好的证明。同时,部分心脏患者在发病时会表现出胃痛或胃部不适也是很好的例证。中医认为肝主藏血,机体过多的血液营养会合成肝糖原储藏在肝脏之中,而心肌本身的血液供应是由肝脏负责的。本研究3个剂量的柏子养心丸均表现出良好的养肝、益肝的效应,肝藏血的充足则心肌的营血供应是有保障的。而方中当归、川芎活血药的使用对改善心脏供血是很有帮主的。中医还认为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内藏真水真火,而肾火与心火是一火也。心为火脏,方中使用肉桂使心肾之火得以温煦补养,能使机体阴霾之邪气逐渐散去,由此导致的心火不足、脉动迟缓之症得以舒缓。方中还辅以众多养心安神之品,使心得养而神自安。

3.3 柏子养心丸实际用药的指导

本研究评价结果与传统认识柏子养心丸养心、补气和养血的主治功效是完全吻合,且对心脏病患者的机体具有综合调理的功效,特别是该药的养心功效是明显而确切的。从本研究的评价结果我们还会想到,柏子养心丸的应用不仅仅在心脏和慢性心衰患者功能恢复的应用,对于肺脏明显的补益功效,表明其对肺系疾病的患者也会有较好的恢复功效,特别是目前重新抬头的肺结核(肺痨)患者的健康恢复会很有帮助。特别是方中含汞有毒元素朱砂的使用,可能对结核杆菌会同时产生一定的抑杀功效,值得临床医师特别重视。另外,本研究的新发现是柏子养心丸对肝脏功能的改善作用是明显而确切的,对营养不良性及药物性急性肝损伤、肝功能异常会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只是由于方中使用了重镇安神的有毒中药朱砂,使得2.25%高剂量应用柏子养心丸的连续摄取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使得相应的指标较0.75%低剂量组明显变差,也表明柏子养心丸是不宜多服和过久服用的,这一点是实际用药中必须要注意的。

本研究运用BDI-GS中药功效评价新体系对传统中成药柏子养心丸的功效及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综合系统性评价和揭示。结果表明柏子养心丸对机体多脏腑具有调理和补益功效,0.75%低剂量服用对机体健康明显有益,符合人们日常保健服用的实际需要。目前,临床上除了心脏方面的相关疾病[11-13],柏子养心丸也拓展用于失眠、更年期综合征及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及辅助治疗[3,14-15],可见该药用途之广,值得重视。具体用药指导:每天以1丸9 g为最佳服用剂量,以10~15 d为1个疗程,然后停药7~10 d,断续服用。长期服用的需定期检测体内重金属汞的含量变化。特别注意,3个剂量的柏子养心丸对胰腺健康均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以1.50%中剂量对胰腺健康存在较明显的不利影响。因而柏子养心丸并不适合糖尿患者的长期应用。0.75%低剂量柏子养心丸对血液生化的营养学指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对“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脂肪肝人群也不适合长期使用。

3.4 BDI-GS评价体系应用前景的展望

本研究及相关研究[7-8]均表明,BDI-GS中药评价新体系结合玉米低营养小鼠模型特别适合用于祖国传统中医药的功效及风险揭示,尤其是在中医经典古验方的功效风险评价及挖掘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优势。由于传统中药方剂及现代中药制作的保健食品功效相对和缓,而实验用普通标准鼠料营养效价相对过高,其蛋白含量可高达20%以上。这样的高营养饲料作为本底无疑会由于掩盖效应的存在而影响到受试物真实效应的揭示,使得部分中药的功效评价会得到模棱两可的结论,甚至使应有的功效难以揭示出来,负面效应往往也同样会被掩盖。本评价体系以低营养特征的玉米(蛋白含量仅约为8%)为共同的本底饲料,由于营养不良实验小鼠逐步显现出虚证状态,使得脏器组织对中药的补益及保健效应会得到特别灵敏的反映,可以有效揭示受试物的功效及负面效应的风险所在。而避免饲料高营养性对受试物功效的影响是选择玉米饲料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因此,BDI-GS评价体系特别适合于中药及功能性保健食品的评价及负面效应的揭示有效。本研究表明该体系用于祖国传统中医药的研究、挖掘是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对保护和拯救中医药的文化遗产,令其发扬光大具有现实意义,值得特别重视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锐.柏子养心丸临床应用解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1,(4):15.

[2] 齐凤琴,李滨,刘石磊,等.柏子养心丸镇静催眠作用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6,19(2):95.

[3] 刘红丽,赵郴.柏子养心丸配合三唑仑治疗失眠46例疗[J].中国医学创新,2005,6(13):67-68.

[4] 白佳利,沈秀,王浩,等.用损益指数综合评价大豆营养保健功效及安全性[J].食品科学,2012,33(17):263-268.

[5] 周则卫,王德芝,沈秀,等.用BDI-GS体系综合评价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功效与安全[J].大豆科学,2012,31(5):822-826.

[6] 黄君红,何中初,陈琼,等.发酵型酸奶预防环磷酰胺导致小鼠骨质疏松作用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5):459-462.

[7] 靳瑾,龙伟,沈秀,等.补中益气丸对小鼠的补益功效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24):2135-2139.

[8] 李卫红,王浩,沈秀,等.用BDI-GS新体系评价传统中药六味地黄丸的功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1):181-184.

[9] Waterston RH, Whelan S, Worley KC, et al. Initial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ouse genome [J]. Nature,2002,420(6915):520-562.

[10] 黄继汉,黄晓晖,陈志扬,等.药理试验中动物间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9):1069-1072.

[11] 张蕴.稳心颗粒联合柏子养心丸治疗老年心律失常30例[J].陕西中医,2012,33(2):140-142.

[12] 李海军,李晶尧,张大生.柏子养心丸为主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5):106.

[13] 郭素芬.柏子养心丸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24例[J].河南中医,2010,30(10):1029-1030.

[14] 杨保胜.柏子养心丸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0):916-917.

第6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1 亚健康的概念及表现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系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为健康与疾病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过渡状态。由于机体正气不足或邪气侵犯,人体已具备疾病的一些病理条件或过程,也可能已有一些或部分病症(证)存在,但是未具备疾病诊断标准,均称为第三状态,即潜病(证)、前病(证)状态或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作为健康与疾病的过渡状态,若积极治疗,防微杜渐能有效地截断其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处于亚健康状态(潜临床状态占30%~35%,前临床状态占10%~15%)的人数占总人口的50%以上[1]。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精力和体力,很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各种疾病患者,影响生命价值、生活质量。因此,规范确诊、合理防治亚健康状态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亚健康状态因历史年代、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差异而表现不同,如经济落后地区易出现慢性劳损、肌肉关节疾病、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的潜病(证)、前病(证)状态;工业不发达地区易出现职业病、地方病的潜病(证)、前病(证)状态;经济较发达地区易出现肥胖、临界高血压、低血压、临界高血糖、低血糖;长期嗜酒、吸烟的人群易出现反应能力减退、活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甚至出现轻度身心失调:易疲劳、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定、免疫力低下等。

2 亚健康的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①疲劳过度造成的脑力、体力透支;②人体自然衰老;③现代身心疾病的前期或手术后恢复期;④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期[2]。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的病因病机乃多因素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如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年老体衰等,导致阴阳动态平衡失调,出现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气血运行失和、气机升降障碍、精神形体失养。亚健康所呈现的“未病”, 不是无病,也不是具有明显体征的疾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3]。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减退是出现亚健康的关键因素。阳气虚弱,推动、温煦不足,血运迟缓而为瘀,津液失化聚为水湿、痰饮则出现临界高血压、临界高血糖、临界高血脂、高体质量等一系列症状。阳气防御作用减弱而易感外邪,邪正交争无力抗邪外出,推动温煦作用减退而呈现疲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等状态。这一系列躯体、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异常,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微循环紊乱有关,主要是由于血黏度增大,血液在流经微循环时速度减慢、血流不畅,致使营养物质交换不全,代谢产物淤积不出所致。

3 亚健康的本质

亚健康状态本质上是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或摄生不慎,失其衡度;或年老体衰,功能日损;或病后失养,化生减少等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的减退和基础物质(精气)生化的不足,尤其是阳气的不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指明阳气在动静状态下分别能充养筋脉元神,神气旺则精神充沛而安和,筋得养则活动自如而舒展。亚健康状态为脏腑功能减退而非障碍,故基础物质(精气)的产生并非绝对缺乏,也非脏腑功能逆乱而阴阳失序直接进入疾病状态。故恢复减退的脏腑功能,一方面促进五脏精气的生化,保证脏腑的功能活动;另一方面截断由脏腑功能衰退导致的基础物质进一步亏损,就能扭转亚健康状态,使其向健康状态发展。

4 亚健康的防治从温扶阳气着手

温扶阳气的实质是恢复脏腑功能,打断机体阳虚阴聚进一步发展的因果链条,使之调和于病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点明了正气盛衰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正气充沛,则抗邪力强,不易发病;正气衰减,阳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流通不利而停聚,出现气滞、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4]。若不及时疏利清除则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诱发疾病,或此时摄生不慎稍感外邪,则立即内外相合而发病。

在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停聚的阶段温扶阳气,使阳气充足而流通,则气血津液能通调于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百骸。温扶阳气并非温散其寒,乃温而行其滞,扶而复其用。经脉气血宣流,脏腑功能则恢复。亚健康状态之所以尚未步入疾病状态,起因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而暂未受邪,或由于脏腑功能减退而受邪轻微,故鼓舞人身之阳即能恢复脏腑之用。

肺主气,宜宣降;脾胃主纳运,宜通降;肝藏血,宜疏调;心藏神,主血脉,宜明通;肾藏精、主水,宜藏化。这些生理功能都与气血津液的化生输泄有关,反映了通的特性。温扶阳气则能使人体气机通畅,保障了五脏六腑功能正常[4]。温扶阳气之法,重在鼓舞、振奋阳气,能避免单纯补益易致的壅滞弊端,而非一味填补。温扶阳气重在温扶肾中之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既能促进全身脏腑之阳气,又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加速代谢进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促进精血津液化生为气,化生为能量,即促进了“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正常,则机体自卫机制得以增强,自稳状态得以稳固,抵御和驱除病邪的能力得以提高,从而达到防治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5 小结

在亚健康状态中,应看到阳虚不运的病机本质,重视阳气在“健康—亚健康—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温扶阳气并非忽视亚健康状态可能存在的津血不足,而是基于元阳之气为人生阴阳主宰的考虑。卢铸之认为阳气为化生气血津液之本,百病皆因阳气受损而生。因此,治病立法当重在温扶阳气。他认为,阳气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之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人体体魄的强弱与死生。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劳伤、疫疠等,皆可导致人生阳气受损而发为疾病。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5]。扶阳则精血津液自生而脏腑及周身均能得其敷布润养。李中梓亦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说明阳气充足固秘,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条件。同时,不应把温扶阳气简单地视为补法,补不得法,补而不受,易生他变,反而加快亚健康状态转为疾病状态。且温扶阳气应适可而止,切不可矫枉过正。

(本文由张琦老师指导)

【参考文献】

[1] 祝恒琛.未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2.

[2] 蓝毓营,唐振宇. 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81-82.

[3] 魏红,郑洪新.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干预措施[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5):369-371.

第7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 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 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 转贴于

2.2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 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 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第8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对317例器质性心脏病组与346例健康组进行动态心电图(DCG)和体表心电图(ECG)检查,并对其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心肌炎与拟诊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者不仅需常规ECG检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DCG检查。器质性心脏器病组DCG检查较ECG检查对ST段改变的检出率差别显著(P<0.05),对T波改变及早搏的检出率差别则极为显著( P<0.001);健康组DCG检查较ECG检查对ST段改变、T波改变及早搏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别(P>0.05)。健康人只需常规ECG检查,不需要 DCG检查。

【关键词】 DCG ECG 冠心病 隐匿型冠心病 心肌炎与拟诊心肌炎 健康人

1994年3月~1999年8月间.我科心电生理室应用山东龙口生产的Pxd-3型监测仪,对718例就医者进行了监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663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临床实践探讨揭示DCG检查在器质性心脏病诊治中的实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3例中临床诊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严格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得到确诊)317例,其中冠心病160例,隐匿型冠心病95例,心肌炎包括拟诊心肌炎62例;年龄15~84岁,平均46.53岁。无器质性心脏病346例,列为健康组,年龄5~74岁,平均43.35岁。

1.2 分析内容

健康组所有人群DCG与ECG之间的结果对比分析。器质性心脏病中,同类疾病间DCG与ECG间的结果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对663例病人,进行体表心电图(ECG)及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663例ECG与DCG检查结果的比较(略)

注:与健康组相比,* P>0.05, ** P

从表1可以看出,冠心病组160例,ECG检出ST段改变62例(38.75%),T波改变63例(39.28%),DCG检出ST段改变77例(48.13%),T波改变74例(46.25%)无差别(P>0.05);ECG检出早搏20例(12.5%),DCG检出66例(41.25%),有极显著差异(P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自1961年应用于心电图记录以后,一门新型的心电图学随之产生。近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及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1,2],关于这项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价值的研究探讨日益增多。早在1989年美国心脏学会及美国心脏联合会发表专题,报告了关于DCG对心脏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3,4]。本研究通过临床实践,对663例在各种疾病及健康人群的D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对照,结果表明健康组中,DCG对ST-T改变及早搏检出率与ECG检查无明显差异( P>0.05),故健康人既无器质性心脏病人体检,如果体表心电图(ECG)正常者,一般来讲没有必要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在器质性心脏病诊治过程中,动态心电图(DCG)与体表心电图(ECG)相比,对ST-T改变及早搏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不同疾病有不同的优势;在冠心病组中,DCG要显著高于ECG检查(P

这些结果提示,临床上对那些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或正常体检者,一般只做常规体表心电图即可,没有必要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否则,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及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诊治过程中,不仅能够弥补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对治疗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动态心电图(DCG)在其他心脏病人诊治过程中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红,汪吉红.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1):23~23.

2 郑海农.心肌缺血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4(2):9.

第9篇:心脏健康论文范文

【关键词】健康窗口;医体结合;运动养生

1 当前国民身体状况和健康意识

2013年6月,中国健康管理及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提出了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起飞的主要动力,健康理念要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

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未来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走康体结合之路,发挥体育锻炼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2015年1月,国民健康风险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已扩展到80后人群;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健康风险意识和健康生活意识最差。伴随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呈上升趋势,国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 中医理论应用于国民健康意识培养与运动实践

中医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东方文化的根脉是周易的阴阳学说,阴阳文化阐述了宇宙的根本规律。中医诊治以平衡阴阳为根本,以五行生克为依据,为构建人体科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既是中医防病养生理论的元典,也是天文学、历算学、地理学、人类学、气象学、心理学、管理学,乃至体育等领域进行研究的宝典。黄帝内经二十五种人体质理论在运动训练早期选材、领导者智能结构、个体犯罪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上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医人体科学核心思想对人类健康的认识:天人相应生命整体思想:气为生命之源,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中医对生命的认识主要依据内经中“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的观点。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气血、情志、经络、发病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自然之气对人体之气有影响,二气作用对人体起到温熙、固摄、防御、气化等作用,完成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中医整体观还包括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如果医生治病不了解五运六气的变化,不了解社会从众心理需求和社会主流意识走向,就很难知道病情产生的真正原因。

阴阳五行对立平衡思想:中医的“中”就是求中、求和、求平衡之意。西医用药以抑制病菌扩散为目的,中医则以调和人体阴阳环境为根本,即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人体环境平衡了,病邪也就没有了滋生的环境,所以人体不同症状的疾病要选用寒热温凉平不同属性的中药。中医还有对五脏六腑互为表里的认识,腑为阳、脏为阴,五脏本身又分阴阳,脏腑之间,五脏之间相互制约,保持阴阳的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理论是中医诊病的关键。

体质差异辩证施养思想:体质差异辩证施养理论的应用是一流中医必须要具备的诊病技术,故有“不识五运六气,读遍方书何济”一说。“五运”即辨别个体差异,“六气”即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对人的影响,中医有“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一说。中医的体质和现代人理解的人体质量不同,中医体质是指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的五行特征。体质后天影响因素有精神、饮食、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环境等。中医体质分类比较复杂,既要考虑先天形态差异,又要考虑后天环境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在生活起居运动饮食等方面都有不同要求,每种体质均有短板,违反了个体规律则易患相关的疾病。因违反规律形成的阴虚、阳虚、气虚等体质通过中药调节可以改善,但先天体质的短板永远是存在的,需要个体在睡眠饮食等多方面时时注意。根据中医理论,东海气候温和其民易形成腠理疏松的体质;南方气候炎热地势低下其民易形成腠理致密的体质……;条件好者易形成虚弱腠理疏松体质;条件苦者易形成腠理紧密体质……;热性体质的人生活在北方较好,寒性体质的人生活在南方为佳。

未病预防健康窗口前移思想:中医认为从健康到患病分成未病阶段,欲病阶段和已病阶段。中医强调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未病先防包括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三方面。法于自然之道是指生活中在起居、运动、睡眠等方面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如春天要减酸增甘,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阳气初生而不固避免受寒;秋天要减辛增酸,早卧早起,使志安宁,收敛神气,阴液初动而不定避免过热。在调理精神情志上,春天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秋天使情志安定下来。保持阴平阳密是指阳气固密于外,阴液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损耗,不能固密,阴液就要亏耗而衰竭,所以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才能达到阴平阳秘。

治养结合内外兼修思想:治养结合与现在医体结合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医讲“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内动外静,外动内静;动则静之,静则动之”。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治养包括治疗和保养两个方面,也叫疗养。保养应注意饮食、睡眠、情绪、运动等方面,分内调外动两方面。中医之理都体现在一个“气”上,养生治病都离不开“气”。气功有动功、静功、动静结合三类功法,是最好的内调外动的运动养生方法。气功健身强调三调:调形(姿)、调气(息)、调心(神)。内调就是用气功导引方法疏通五脏经络之气,强调精气神的培植。体育活动要求一定的运动量,不侧重三调,所以体育运动和医疗气功结合进行健身,可以达到治养结合内外兼修的目的。

中医理论培养科学运动健身新理念:正确理解生命在于运动与常年坚持运动:中医认为生命体是以“升降出入”的形式进行运动的,运动过程包括恒动不息、动静结合、运动适度三个部分。内经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的理论,升降和出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中医理解运动是把“运”和“动”分开的。“动”强调受精神意识支配的活动,如动手、动脚,动全身;“运”不受意识控制,如便秘、不消化,人是控制不了的,但可以顺应人体规律科学活动以加强人体的正常运化。概括说,“动”是人主观意识的反映,“运”是人遵循客观规律的理,二者合理结合才是真正的运动。比如,饭后马上剧烈暴走活动肠胃就难以消化食物。夏天要多动,冬天要少动是因为夏天自然界新陈代谢旺盛,冬天自然界阳气收藏。夏天注意外动,冬天注意内练。冬天不能出汗多泄阳气,而夏天应尽量多排汗排毒。运动量的多少要考虑年龄。一天分四季旦昼夕夜;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一生分四季少青壮老。少年时期阳气充足而不固,运动强度不要过大;青年人是夏天,新陈代谢旺盛,是一生阴阳最平衡的时期,根据需要可以做大运动量活动;中年人阳气开始衰减,运动量不能太大;老年避免过激行为。

体质差异与运动需求问题的讨论:人先天五行平衡度是相对的,元气充盈基础是不同的吗,有的人六十岁不黑发,有的人四十岁天癸竭,这些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说明前者先天肾精肝血充盈。肾精肝血充盈不代表心脾肺也好,后天调理至关重要。往往先天不足之人更注意保护自己的元气而长寿,而先天五行较好天天熬夜也会早衰。人在年轻时就要知道自身短板,科学运动、合理膳食、不喜怒无常、保持充足睡眠,这样才能达到健康长寿。中医有少思虑养心气、寡养肾气、少言语养肺气、戒嗔怒养肝气、薄滋味养胃气一说,不动不足以生阳,不静不足以养阴。养生是大智慧,内涵众多哲学原理,齿虽硬易缺损,舌虽软却长存。平时人体出现的各种表现往往是机体自我保护的反映。从寒战、打喷嚏、咳嗽、厌食、乏力、发热、过敏、发炎、溃疡,最后到局部病变需要十多个症状反应过程,这些都是对人的一种提示。人到老年身体机能衰减,健康保护系统提示不敏感,所以更要注意运动养生培补阳气。人运动量的安排还要考虑个体体质差异和工作性质。阳性体质和体力劳动者要注意内动,如气功的打坐;阴性体质及脑力劳动者尽量注意外动,如气功的站桩功法,配合其他器械球类等体育活动。

有的人认为打球跑步才是最好的体育运动。打球和跑步属于中医“动以养形”范围,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静以养神”是保持心情的宁静、专一,使脏腑气机协调,真气充沛,即中医强调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讲“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老年人膝、髋、踝、腰等关节软组织出现退行性变化,关节液分泌减少,一旦运动过量有损坏身体的可能,不适合打球跑步等运动。气功是古今最好的健身方法,是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健身运动,是医体结合进行运动养生的最好形式,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气功培补元气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延年益寿。华佗的五禽戏和孙思邈的六字诀就是气功导引的一种方式,现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功法。

中医理论在指导国民科学防病与科学养生实践:关于饮食睡眠与健康:民以食为天。中医讲五味入五脏五药入五经。中医养生主张要吃当地最盛产的食品,即一方水木养一方人。同样的水果南方产的就偏寒凉,适合南方人食用,北方相反。咸入肾同时肾也承受咸给肾带来的负担。北方缺少新鲜蔬菜,咸菜等钠超标,居民肾脏易受累,患高血压病的人多。南方潮湿闷热地区吃辛辣食品有助于除湿排汗,辛辣食品对当地人伤害不大;北方人不分体质差异而都吃麻辣食品易伤肺气。肺气虚就需要辛味调肺气,越调肺气越虚,形成依赖性恶循环,特别是,体质偏热者危害较大,北方年轻人患面部痤疮者越来越多,多半因此原因。内经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很多人经常把菜当成了主食,多吃菜少吃饭,时间久了气血双亏。还有的人不知自身体质类型,寒性体质吃西瓜喝牛奶不控制,结果必然泻肚。谷、菜、肉、果、茶都有寒温热属性,如果不分体质而盲目食用,必伤身体。刀鱼之所以煎炸后食用是为了去除深海鱼之寒性,烤鸭炖鸡皆因此理。睡眠方面也与体质有关,寒性体质的人睡眠时间比热性体质的人要长;女性睡眠时间比男性要长;老人气血衰阳气不足,每次睡眠时间短而次数增加;年轻人阳气足睡眠时间相对要少;人在冬天睡眠时间比夏天要长……。

中医与西医治病疗效问题的讨论: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实践过程不分早晚,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形成的时间要早于西方医学。中西医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现代人缺少正确认识。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病人是最好的医生,人有自愈本能,医生只是帮助病人更好地发挥本能”,这种观点与中医治病先治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医有“有病不治可得中医”,是说自身机制可以达到中等治疗效果,要比遇到下医误诊治坏的结果要好。流行性感冒吃抗生素治疗对人体的影响要比感冒病毒对人的影响更大。西方人现在已经慎用抗生素而选用中医自然疗法治病,对中医强调的“求中、求和、求平衡”的思想非常肯定,气功已经走进国外体育大学的课堂;而东方人却首选抗生素治疗,明显看到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健康理念的差距。同时,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避免千年万变药方不变的弊端;西方医学也要弥补治病不辩证,辩证不辨人的弊端。中医理论目前还有很多难以用现代科学解释的事实,如经络的形态结构、脏腑的表里关系等,都有待于科技发展对其破解。

慢性病是否终身服药问题的讨论:多数人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只重视症状的缓解。中医认为百病之源皆在五脏,五脏之病皆因气血,气血足百病除。心肌缺血支架可以缓解一时症状,但改变不了血液环境,二次以上支架者有之,其他慢性病也是一样。另一方面,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定毒性,长期服用会伤及五脏。中医治病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但这都是相对的,只有不依赖吃药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才是真正的治其本。中医的“本”包括固本培元两个方面,即外固其本内培其元。医体结合内外兼修可以达到固本培元预防疾病的根本目的。中国微生态学奠基人魏西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微生态世纪,微生态学可以解开中医药未解之谜,也是未来人类不吃药少吃药而得健康的根本方法。人出生后体内有充足的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分泌各种人体酶,每种酶对疾病有不同的防御作用。益生菌随着人的衰老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及时补充就易患病。经常补充益生菌、合理饮食补充气血、科学运动养生是最好的固本培元的方法,也是摆脱终身服药的根本方法。

3 中医理论指导国民医体结合运动养生可行性结果分析

中医哲学以自然之理阐述了人体科学的基本规律。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和因人施养辩证观是中医人体科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必须遵循的法则。气为生命之源,养生治病都离不开“气”,升降出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五运六气是中医辩证施养的依据。阴阳五行对立平衡思想阐明了中医对健康的理解,也是中医界定健康的标准。中医以调节人体环境为根本,中医的“中”强调了人体阴阳求中、求和、平衡的本质。国民了解人体科学相关知识,对认识生命运动形式、防治疾病和科学运动养生有重要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传统中医理论目前在现代社会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医理论和现代运动实践相结合,强化体育本质功能,树立健康窗口前移和未病先防的医体结合思想是国民科学运动与养生的发展方向。中医整体思想是指导医体结合运动养生的依据;阴阳五行对立平衡思想为治养结合内外兼修科学运动养生理念的形成和运动实践的参与奠定了基础。中医辩证思想对指导国民认识自身体质类型和生命短板,有效防御疾病和正确选择运动方式,辩证施养,科学参与日常养生实践。

建议加强国民对体育本质功能的理解;提高国民对不同时期发展体育运动目的性的认识和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趋势;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使国民懂得参与体育运是每个国民应有的权利。普及中医国学知识应从国民基础教育开始,使国民了解中医核心思想及人体科学知识,真正实现发展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核心的国民体育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