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建筑模型论文精选(九篇)

建筑模型论文

第1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如今的建筑学专业新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90%以上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这样他们对于图形的构成与立体空间变现能力要显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时都有同学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建筑的构成、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4)缺乏创新性的思维,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只是会单一的模仿,很少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新的课题,通过四个课题的训练使初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学习建筑学的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各个课题。课题一是“造型与主题模型”,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热线切割机来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块、三角、圆等形状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贴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考虑决定,构成以美观悦目为原则。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定义一个主题。本课题的目的就是:(1)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对热线切割器的使用。通过热线切割器对泡沫苯乙烯材料进行的切割练习,是针对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阶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体建筑的周围模型制作的一项基本训练。(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形态构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课题二是“结构与受力模型”,本课题是第一个课题的延续,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了解第一个课题模型的结构与受力。第二个课题改变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时要考虑构造物的支撑等机构问题,所以增加了制作难度。这个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第一个模型的结构,开始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等受力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第三个课题“肌理与色彩模型”,这也是第二个课题的延续。我们让学生专注于材质与色彩的研究,同时也让学生专注于空间的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更为具体,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个小空间的室内。这个模型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与色彩。最后一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课题,该课题是以建筑大师的作品为题材,偏重于现代建筑,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制作。该课题的特点是:我们尽量让学生选择规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等;并且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最终成果模型,他们中有的同学可以查资料,有的同学可以准备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会了团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对他们将来的设计竞赛和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有了较小的建筑设计环节,学生开始应用各种表现方法,而模型表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直观。这使学生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都有所了解,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的模型制作环节,的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维的方法并且开始了建筑设计入门。

二、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的要点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三、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四、结语

第2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自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之后,大量相关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如:进化认识论、社会生物主义思想、进化论生态学等等。这些广义进化的思想在生物和社会两个层面上对人类知识的许多疑问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对人类文化各方面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总的说来,进化论在建筑学领域还鲜有作为,这一方面可以归咎于建筑学的学科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忽视。关于广义进化论,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义是:“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强化了评价系统的认识论。”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核心是“变异”、“选择”。相对来说,生物性选择的过程涉及到的评价机制比较简单,但广义进化的评价判断系统则复杂得多。也正因为如此,它可以在更广的范围用来分析社会进化、文化进化等,也可以在更微观的范围内研究认知思维的机制。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通过分析建筑学的广义进化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工程认识观。

一建筑学的“非”进化性脱胎于自然科学的进化论从它拓宽疆土的一开始就受到顽强“狙击”,在艺术和宗教领域更是如此。的确,宗教排斥变异,艺术以变异求存,艺术领域不存在稳定的、明确的价值观,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之间我们通常难断优劣。艺术和宗教都显现出某种“非”进化性,这是进化论介入建筑学的一个难点。然而,这其中又有所区别。宗教在它的体系成熟之后就保持着超常的恒定,而艺术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系统。因此,如果说宗教不具有进化性的话,对艺术我们就不应妄言了。更何况,建筑学兼备科学与艺术两类学科的特点。“建筑学非进化性”还来源于“进化”与“进步”这两种概念的混淆。“进步”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它断言万事万物向着自我完美的或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由于它不能解释创造力的来源,现代科学已抛弃了目的论。严谨的生物学者十分注意区分“进化”与“进步”概念的不同含义。这启示我们,建筑上的每一次“变化”都昭示着新事物的出现,但这并不意味它更高级。比如说,我们很难说现代主义建筑就比古典主义建筑高级,只能说它在某些功能方面更加适合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我们也很难说解构主义建筑思想比现代派建筑思想更加高级,也只能说他更加适合于当代大众心理的需求。因此,如果说在生物学上“进化”与“进步”的概念可能重叠的话,在建筑学上的进化概念就不一定具有进步的含义了。

二软、硬结构模型对设计思维的启示!模型的思想广义进化倚重的模型策略针对的是机器工作的创造性问题,它使用了一些“地形图模型”、“软、硬结构模型”等理论模型的方法对许多自然或文化现象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它希望这些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模型能代替以“符号主义”和“连接主义”为基础的机器模型,从而创造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对话。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树立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于建筑学这种带有模糊判断性质的学科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分析方法。它不仅使我们的分析过程更加直观,还可以通过定量的数据得出更加明确的结论,并用以指导创造性的设计实践工作。"软、硬结构模型赵南元先生在《认知科学与广义进化论》中提出的软、硬结构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在人的认知过程和社会科学中存在着“自举”现象,即前一级的成果对后一级的成果有制约作用,它们是“自我表述系统”(图!)。自我表述系统必须包括相互作用的软、硬两部分结构,其中,硬结构保证系统的存在,软结构在硬结构支持下对硬结构进行建构,完成系统的自举。使用这个概念可以对建筑设计思维过程作出理性的分析#!$。建筑师思维中存在着软、硬结构。建筑师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是硬结构,建筑师在学习或与外界时接触得到的新思维可以视作软结构。软结构不断产生新的设计思想,进而优化其知识结构。而硬结构在领会和捕捉新思想上至关重要。建筑师的成功与否视乎软硬结构关系的均衡性。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建筑师通过草图表达思索的轨迹,当其从纷乱的线条中选择出合适的线条时,就完成了一次创造过程。

其后,经历过多次类似的过程,在建筑师的笔下产生出数种甚至许许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建筑形象。之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选择范围大大缩小,直至最后确定针对特定过程给出的答案。建筑师在设计作品时,常常出于建筑师的职业心,反复勾画,也就是为了给自己多几种选择,以便优化设计方案(图")。我们在进行项目操作时使用的也是软、硬作用机制。方案招投标或方案咨询阶段是项目操作的软结构阶段,经过评标,根据专家或业主综合的价值判断,决定某个方案或结合某几个方案的过程就是项目设计的硬化过程。软结构阶段的思维活动带有相当程度的发散性,在这个阶段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占主导地位,而后期的判断决定过程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一个设计的好坏是由理性与非理性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图%)#"$。%关于评价评价即价值评判。《辞海》对评价的解释为:“泛指衡量任务或事物的价值。”评价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两个方面。在建筑设计中,主体指的是设计师、业主、城市管理部门等对设计有需要的人,而客体则指设计目标、策略和图形成果等。设计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在软、硬结构模型中起到的是中介作用。在以“求异”为任务的创造性活动中,正确完善的评价活动是“硬化”过程的推动力。因此,广义进化理论的核心是其价值理论体系。

“进化离不开变异与选择,而选择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客观性的价值理论体系,进化论向生物学领域以外进行推广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广义进化关于“负价值”的理论对我们的认知思维带有宏观的指导意义。在这里涉及到“复合地形图模型”的概念。“地形图”是生物与社会进化现象的一种形象化模型,它是由空间和时间要素构成的四维体系。而“复合地形图模型”则是大小两个系统的地形图的叠加。由于价值观是向量而地形图却是非线性的超曲面,与地形图下降梯度一致的价值观,在超过临界点之后必定成为“负价值”。而且,负价值的自我保持性越强,系统越有“逃离”的危险,从而使系统崩溃。例如,从生存竞争的角度出发的价值观是“生育人口”,但是超过一定数量,也会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因此这时“生育人口”就成了“负价值”。在建筑上,思维评价中的负价值主要是由评价主体之间的不均衡性造成的。在设计师、业主或其他相关人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制约性,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在各方价值保持平衡下才有意义,任何一方的独断专行都会导致设计的失败。因此,设计师作为协调性的评判主体应发挥主动性。

三建筑现象的广义进化思考典型江南水道空间的模式由以下因素构成:桥、水道、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尺度。现代生活方式使“建筑界面”、“人的活动方式”和“尺度”这三种因素已发生了变化,因此现在我们不可能再期望简单地通过开河和架桥来获得什么“水乡风情”。同样的情形体现在“岭南骑楼街”模式的演变中。人的活动和合适的尺度感是近代骑楼街空间形态的模式语言。在当代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建设中,我们采取的常常是一种错误的策略:拆除古建筑、拓宽道路、建沿街高层建筑。为了给大拆大建、破坏文脉寻找出路,骑楼文化被表达为沿街底层(或二层)架空的非连续走廊。事实上,我们很难在失去尺度的骑楼和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前找到城市的历史印象。以上例子表明,传统的审美律在很多情况下已不再适用了,社会生活环境赋予了建筑文化新的选择压力。超级秘书网

正如德国建筑评论家威廉•克劳泽尔在论述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时给我们的忠告:“建筑师倾向于根据视觉规则理论来组织环境……由于它赖以存在的假设条件已经改变,传统的视觉规则理论已不再真实可靠,曾经在建筑形体中建立起来的视觉和谐模式将不再重现。”在新的社会环境要求下,“涉及不同环境层面的综合体系”的新理论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里,笔者是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方面阐明建筑文化观念的演进机制的。建筑学的发展轨迹是非线性的。用完形心理学对建风格的研究强烈地表明了这一点。古典建筑以构件精细取胜,忽略虚实、阴影等完形因素;现代建筑则从整体完形出发,忽略门、窗、柱等细部的表现。当代的解构建筑学说则将整体完形打散,后现代建筑则将细部装饰重新拾起,甚至加以分解突出表现。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再到“后现代建筑”,建筑文化呈现出跳跃发展的趋势,而且带有明显的“返祖”现象,这是建筑文化的广义进化特性。四建筑学引入广义进化思想的意义广义进化主要的目标是“研究人脑的认识与思维过程,对于认知过程给出机械论的解释,也就是研究认知和思维的机制,使其有可能在机器上实现”。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自然进化过程的创造性。

第3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论指导 自主实践 建筑模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76-02

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从2007年开设至今,历经6年教学探索,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专科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将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方法归纳为“理论指导+自主实践”的模式,现对教学方法作以下探讨。

1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中理论指导与自主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中,教师理论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相互提高的关系。教师的理论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课程的始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建筑模型制作实践,从实践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理论不断地印证和提出建议,从而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完善教学理论。

2理论指导与自主实践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的作用

教师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主要包括两个环节:(1)学生在模型制作前的理论授课;(2)针对学生在模型制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给予理论讲解。通过模型制作前的理论授课,学生系统地了解、理解了建筑模型的概念、基本分类、材料与工具的基本用法、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程序、学会鉴赏优秀的建筑模型作品等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模型制作实践打下了理论基础;通过学生在模型制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增强了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主要环节。“自主”并非指学生自由地、随意地、不按照教学时间与要求地学习,而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学习,并达到教学效果与目的。

在建筑模型制作实践中,学生自由组合,3-4人/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建筑模型制作的选题、分配与协调每位组员的工作、建筑模型的质量与进度。在建筑模型制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如遇到难题,组员们可以相互商量,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如果问题未能解决,可与指导教师交流,共同解决制作难题。

3运用“理论指导+自主实践”方法进行建筑模型制作的实例

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笔者进行了数次教学方式探索,其中有四个小组学生分别用模型板、卡纸、ABS和综合材料为主材制作模型。

如图1所示:这是建筑层数为两层的小型公共建筑模型,底座尺寸为500mmX700mm,达到展示模型制作深度。该组同学模型主体材料采用模型板, 模型板具有硬度高、可塑性好、表面光洁、价格便宜等优点,主要用于模型墙面制作。茶色(透明)玻璃胶片主要用于窗户玻璃的制作,首先根据窗洞尺寸剪切出玻璃胶片的尺寸(玻璃胶片的尺寸应稍大些,留出粘胶位置),然后用双面胶将玻璃胶片粘贴至墙面窗洞的背面。当模型主体部分制作完毕后,紧接着学生制作建筑外环境。建筑处在湖边沙滩旁,沙滩采用细沙石制作,沙滩上的休闲椅是成品型材。湖面效果采用蓝色丙烯颜料涂刷,湖边围以鹅卵石,折线形的水上游廊可以增添湖面的视觉层次。建筑四周的植物比例应与建筑比例保持一致,建筑另一侧的草坪采用绿地粉制作。整个建筑模型主体突出,层次分明,视觉效果不错。

如图2所示:这是某大学校园内的一个小型茶室概念模型,该组同学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模型制作,模型主体采用卡纸。卡纸与模型板有相同的颜色:白色,相对模型板而言,卡纸厚度要薄一些、硬度差一些、加工更加方便。建筑外部是用卡纸制作的廊架造型,也形成了建筑的灰空间(室内向室外的延伸空间)。建筑入口旁的树采取概念形态,材料、色彩、风格与建筑保持一致。整个建筑概念模型做工精细、比例适当。

如图3所示:这是以ABS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欧式别墅模型。ABS材料硬度比较高、美观、可塑性好,建议用电脑雕刻设备对材料进行加工。该组同学共3人,根据图纸和自己的创意在电动工具及手工工具的配合下完成。在欧式别墅模型制作中,窗户和坡屋顶是难点,欧式窗户中的窗框较中式窗框而言结构复杂很多,尤其是老虎窗的构造更加复杂;坡屋顶的斜度和形态也需要精心的设计与制作。该组同学不仅将建筑主体模型制作得十分精细,而且建筑环境也制作得十分简洁而整体。建筑外的草坪、沙坑、围栏,墙边的树木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层次。

如图4所示:这是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仿古建筑模型。木材硬度较高、表面纹理装饰性,形态有木条、木板、木片、木棒等等。日常生活中的牙签、木筷均可作为建筑模型制作的材料。本组同学就是采用以上两种材料完成建筑模型主体部分的制作,表现出我国古代苑囿中的休息亭及游廊。整个建筑位于水池中,运用茶色玻璃作为底座,建筑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水中的石块成堆的置于水中,形成水池中的景观。

图5所示:这是由模型板、木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景观规划模型。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尽相同,模型制作的主材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计制作难度相应增加,学生们的设计创意也随之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该作品中,建筑主体部分做得非常概念化,没有建筑细节,只有建筑体块形象,重点放在建筑群外环境景观制作上。建筑群外环境中的水的形态、亲水平台、水榭、观景亭、水中与水岸的植物、建筑间的步道、休闲广场、绿化就成为整个模型的亮点,它们均采用真实色彩,制作精细,尤其是水环境部分。

4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课程“理论指导+自主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感受,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增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尺度意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往往缺乏尺度概念,反映为建筑模型作品整体比例或细部构造比例不正确,视觉效果差。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笔者建议预先设置类似于建筑构造、建筑空间测量等课程,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让学生对建筑及其细部形态、尺寸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然后开设建筑模型制作课程,这样不断增强学生的尺度意识。

4.2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建筑空间设计与表达能力

从建筑与空间设计的角度而言,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建筑空间设计与表达能力,加深对建筑空间的理解,以直观的手法创建建筑空间、感受空间,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力。笔者建议建筑模型制作可以与建筑方案设计统一起来,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型制作,让建筑模型制作的成果成为建筑方案设计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建筑模型制作的意义更加深远。

4.3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于大学二年级,正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前的时期,以此课程为契机,采用适当的教学进度,教师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根据不同的制作阶段所要达到的制作深度要求计分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第4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quick cost estimat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applying the grey prediction GM(1,N) modeling mechanism, it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indexes systematically, and sets up a state equation about construction project cost, labor cost, engineering cost of raw materials and mechanical cost. Then the defined prediction model and the derived type prediction model are set up to quickly estimat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st. Finally through examples, it proves that the grey forecasting model is feasibility and the estimating results are reliable in the quick cost estimat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灰色预测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project cost;grey 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060-02

0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是建筑工程行业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常用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定额计算、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自适应过滤技术、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和灰色理论。其中灰色预测所需样本较少,不需要计算统计特征量,并以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问题而见长,所以从灰色系统理论被创立至今,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该理论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并广泛应用到交通、洪水预报和隧道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等很多实际问题中去[1,2,3]。灰色预测模型的引入必将促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1建筑工程造价指标系统分析

1.1 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及其关联因素 建筑工程总造价x1是由工程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等所组成,其中工程总造价本身是主导因素,而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为关联因素,可以确定工程总造价的预测模型为GM(l,4)模型,其状态方程可以表达成:

3应用实例

3.1 项目概况在沈阳某房地产发展商开发了一片住宅小区,工程总造价中,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为主要因素,选取2004年至2008年的历史原始资料造价表,通过各项数据对该楼盘2009年工程总造价进行快速估算。

3.2 模型应用

实际总造价金额为63421365.46元,验证了灰色预测在建筑工程造价快速估算中的可行性。

4结论

将灰色预测模型应用到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估算中,体现出应用该模型进行估算时不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其计算量少,而且精确度比常规的估算方法要高。该模型不但能对总造价进行预测,对分项工程的造价也可进行估算。

参考文献:

[1]Tim J W Tookey.Hybrid grey model to forecast monitoring serie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12(2):623-627.

[2]Abdul Alhazred.Application of Grey model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flood forecasting[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6,42(2):473-486.

第5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业,生产率,影响因素

 

1 前言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项目管理论文,中国建筑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河中国建筑业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这些都与建筑业的地位和发展需要不相符合,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进行有效的评价项目管理论文,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建筑业效率的研究上,已有对全国和部分省份层面上进行分析论文下载。王幼松(2000)利用非参数方法的经济计量分析模型,对1981~1996年间中国建筑业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评估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建筑业在这期间发展呈良好上升态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提高。庄焰等(2006)基于建筑业对能源过分消耗的特点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投入指标中引入了能源要素,对中国建筑业1991~2003年的投入产出整体效率及各投入要素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建筑业的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在1991~1993年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在随后的10年间均保持较高的效率值,但无明显提高。史修松,徐康宁(2006)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状况及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林晨(2003)应用DEA方法对广东省建筑业1985~2000年间的生产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项目管理论文,结论显示,广东省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其年平均增长率为3.76%。

吴伟巍,李启明(2007)从技术进步的含义出发,在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江苏、上海和浙江的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力弹性系数,进而分别计算和比较了三个地区建筑业经济增长中的年技术进步贡献率和各年相对于1995年的技术进步系数。

以上分析表明,已有学者对我国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了DEA方法的分析,但是传统的DEA方法无法进一步对有效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因此项目管理论文,本文运用SBM-DEA方法对河南建筑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弥补传统DEA方法的不足。

2 研究方法和指标

2.1 研究方法

以往对生产率的测算主要是采用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其主要缺陷包括: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制度约束和假设和没有区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常用的进行生产率研究的两种面板数据基本模型是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非参数的确定性前沿模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把TFP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可以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但必须事先设定一定的生产函数形式和行为约束,这会造成对生产率估计的误差论文下载。而非参数的确定性前沿模型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Fare(1994)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和技术变化(Technical change)两部分,并可将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对技术变化部分亦可作进一步的剖析。2001年KaoruTone提出了SBM模型,可以解决了传统模型存在的效率大于1的问题。基于投入角度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如下:

(1)

=技术效率变化(Tech)×技术变化(Tch)= 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技术变化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项目管理论文,技术变化。

测度建筑业生产率的增长及变化,必须求解上述四个不同的距离函数、、和,在测度距离函数值时,如果遇到SBM的效率值为1时,我们再利用SBM超效率模型进一步测度这些SBM有效的超效率,最后求解出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2.2 变量选择及处理

(1)产出指标。一般选用工业总产值,单有的研究也采用净产值作为产出数据。工业总产值计算投入数据时包括了中间投入,后者则只考虑资本(固定资产净值)和劳动力。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采用总产值的指标。

(2)资本: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度量。

(3)劳动力: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项目管理论文,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衡量。本文用乳制品业年从业人员作为历年各地区劳动投入量的指标论文下载。

以上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

3 建筑业生产率的变动和影响因素

3.1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

分析运用DEA-Solver-Pro5.0软件计算出了建筑业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技术变动状况。总体结果如下:

表1列出了2000~2009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结果。2000-2009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以0.51%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支撑着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两个部分,可以清晰的发现,技术效率以年均0.12%的速度下降,而技术进步则以年均0.65%的速度上升,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更明显,因此使得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为正值。在技术效率变化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中,纯技术效率以0.05%的速度下降项目管理论文,而规模效率以0.07%的速度下降,使得技术效率的变化也呈下降态势。通过计算的Malmquist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的简单相关关系可以看出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的增长促进了建筑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表1 建筑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2000~2009)

 

生产率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纯技术效率变化

规模效率变化

技术变化

2000-2001

1.0027

0.984

0.9993

0.9847

1.0190

2001-2002

1.0193

0.9892

0.9945

0.9947

1.0304

2002-2003

1.0286

0.9917

0.9908

1.0009

1.0372

2003-2004

1.0291

0.9985

1.0119

0.9868

1.0306

2004-2005

1.0318

1.0102

1.0022

1.0080

1.0214

2005-2006

1.0024

1.0175

0.9937

1.0240

0.9852

2006-2007

1.0019

1.0028

1.0047

0.9981

0.9991

2007-2008

0.9277

0.9968

0.9984

0.9984

0.9307

2008-2009

1.0028

0.9983

1.0003

0.9980

1.0045

平均

1.0051

0.9988

0.9995

第6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落地;结构方程

1引言

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实施是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将施工企业所倡导的安全理念等转化为员工行为的过程[1]。施工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关系着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绩效的提升。孙继德等[2]通过对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建筑工程项目制的存在、户籍限制以及“包工头”的诚信度等原因,造成我国建筑工人流动性比较大。Fang等[3]在构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模型的过程中,也充分论述了建筑工人具有的流动性特征。因此,在安全文化落地的研究中,应当考虑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对安全文化落地产生的影响。目前,学者对施工安全文化落地的研究多集中在安全文化落地的实施方案、安全文化落地的载体选择等方面[1],缺少建筑工人的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分析。基于此,本文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设计问卷、实地走访工地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作用机理。

2理论模型构建

伴随着原有施工项目的完成和新施工项目的开工建设,建筑施工人员将从一个项目部流动到另一个项目部继续从事施工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施工工序的要求,在同一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一个工种离开与另一个工种进入的现象。施工人员自有一套对安全的理解和认知理念,在其流动的过程中,这套自有的理念将可能会与项目部倡导的安全文化理念产生冲突或者(和)融合,影响安全文化的建设。因此,建筑工人的流动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落地工作产生影响。基于此,做出以下假设。H1: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有负向影响吴春林等[4]指出安全培训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交流安全问题的方式,并验证了安全培训是施工安全文化的核心维度之一。魏伟青[5]通过主成分分析,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建筑业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量的量表,通过东莞市某一施工工地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加强安全培训,对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的感知具有积极的影响。安全培训包括安全知识的教学、安全技能的实践、安全政策的宣传等,孙继德[2]指出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将会导致劳务工人没有固定的组织,缺少系统的安全培训机会,进而导致建筑工人更大的流动性,造成恶性循环。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的过程、效果等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阻碍安全文化落地,因此,可以引入安全培训作为中介变量来分析建筑施工人员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做出以下假设。H2a: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有负向影响H2b:安全培训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正向影响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许红军等[6]通过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文化落地的关系梳理指出,只有企业文化被企业内的员工所认同,员工的理念以及行为才能与企业文化相一致,即企业文化才能落地。Mael和Ashforth[7]有关员工组织认同模型的研究指出,员工的组织认同与员工进入组织的年限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员工入职时间的增加员工对组织认同的程度增加。因此,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安全文化认同作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另一个中介变量,并做出以下假设。H3a: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认同有负向影响H3b:安全文化认同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及所做假设,构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如上所述,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构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理论模型,的模型进行验证,需要搜集建筑工人流动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等相关的数据。

3.1问卷的设计与潜变量说明

整个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方式别代表受访者对问题的同意程度从“非到“非常同意”。所设计的问卷共包含四查对象的相关信息、自变量衡量、中介变变量的衡量。对调查对象相关信息的了为了筛选出有能力完成问卷的对象。量,以下进行简单说明:①参照杨高升[人流动性的研究,将建筑工人的流动分和估计流动两个方面进行衡量;②安全培参照李薇[9]构建的安全培训指令评价指安全培训策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培方面进行;③安全文化认同则包括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社会化层面[10];④安全可以从安全文化知晓程度、安全文化与匹配度和安全文化与具体工作结合的成来衡量[11]。

3.2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为了提高所获得数据的质量,本次访工地,当面对受访对象进行问题讲解问卷发放。选取的工地为河海大学江宁扩建项目、河海大学新建学生生活组团一首山项目、苏州阳澄湖隧道项目的施工工监理人员、班组长、包工头和施工工人为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2015年放调查问卷92份,回收92份,剔除不合到有效问卷84份。根据Bentler对样本目比例的建议:84/13=6.46>5,所获得满足要求,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4数据分析

4.1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在验证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论模型之前,需要对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和所用分析软件为SPSS20.0。1)信度分析为了验证测验结果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需要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一般采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来测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利用SPSS20.0对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后,得到的分析结果见表1。潜变量建筑工人流动、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认同和安全文化落地的Cronbach'sα均大于高信度的最低要求0.7,总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63,可信度较好。2)效度分析效度即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代表了利用测量量表测量的结果对所考察内容的反映程度,效度值越大,测量结果越能够反映所要考察的内容,本文采用结构效度对测量量表的效度进行分析。在进行结构效度分析之前,需验证测量量表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即进行取样足够度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见表2。由表可知,球形检验结果KMO值为0.823,同时显著性概率Sig.0.000,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可进行因子分析。的标准因子载荷和相应的T值,见表3。由表可知,所有观察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都大于0.5,在0.05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值均大于1.96,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测量问卷的效度较高,即测量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所要考察的内容,效度检验通过。

4.2理论模型检验

运用软件Lisrel8.7进行结构方程(SEM)建模与拟合,得到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实证模型,见图2。图中GRLD1、GRLD2分别代表建筑工人流动的两个测量指标:感知流动水平、估计流动水平,AQPX1、AQPX2、AQPX3、AQPX4分别代表安全培训的四个测量指标:安全培训策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培训效果,WHRT1、WHRT2、WHRT3、WHRT4代表安全文化认同的四个测量指标: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社会化层面,WHLD1、WHLD2、WHLD3分别代表安全文化落地的三个测量指标:安全文化知晓程度、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的匹配度和安全文化与具体工作结合的成果。根据国际惯例,选取χ2/df(卡方与自由度之比)、CFI(相对拟合指数)、A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RMSEA(近似误差指数)和GFI(拟合度指标)五个指标来评价理论模型。一般认为,χ2/df小于1时模型过度适配,大于3时适配度不佳,1<χ2/df<3为适配度较好;CFI取值在0~1之间,当CFI>0.90时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AGFI取值在0~1之间,且应接近或大于0.90;RMSEA<0.05时,表明模型可以完全拟合,当0.05<RMSEA<0.08时表明模型拟合的较好;GFI取值也在0~1之间,当GFI接近或者大于0.90时,模型能够被接受。由表4可知,除CFI外的各指标都符合规定,CFI指标略低。但根据McDonald[12]的研究结论,当CFI的指标大于0.80时,可认为测量数据与所构建的模型拟合较好,没有对模型进行修正的必要性,因此不再对模型进行修正。进一步运行软件,得到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路径系数及相对应的T值,见表5。

5结果分析

1)假设H1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42,T值为4.22,超过临界值1.96。说明建筑工人的流动确实对施工安全文化落地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员工对安全文化的知晓、员工行为与安全文化匹配以及阻碍安全文化与工作结合。建筑工人流动性程度越大,施工安全文化落地的难度也越大。2)假设H2a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1,T值为3.85,超过了临界值1.96。表明建筑工人的流动不利于施工企业对安全培训的实施,会对安全培训策划的制定、安全教学等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降低安全培训的效果。3)假设H2b通过。安全培训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3,T值为4.06,超过临界值1.96。表明安全培训的实施能够促进员工知晓安全文化,并使其行为与安全文化相匹配,也能促进安全文化与具体的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促进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落地。4)假设H3a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认同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39,T值为3.02,超过临界值1.96。这表明建筑工人的流动不利于员工认同施工企业安全文化。随着建筑工人流动性的增加,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同程度将会降低。5)假设H3b通过。安全文化认同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7,T值为2.87,超过临界值1.96。表明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同能够促进员工主动加深对安全文化的了解,提升安全文化的知晓度,也能够促进员工的行为与安全文化的要求相符合,进而将安全文化带入到工作中去。

6结论

通过引入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认同两个中介变量,构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模型,经过验证得到了“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落地”、“建筑工人流动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落地”、“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认同安全文化落地”三条影响路径,验证了最初的推测:建筑工人流动会影响安全文化落地。因此,在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人流动性的问题,降低其带来的影响。由于建筑工人流动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文中只选取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认同两个中介变量,是否有其他中介变量存在,还需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此外,本文只证实了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而未对降低影响的措施进行分析,这也需后续研究。

作者:黄艳 杨高升 夏柠萍 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硕.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建模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孙继德,周舜尧.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研究评述[J].建筑经济,2014,(7):10-14.

[3]FANGD,WUH.DevelopmentofaSafetyCultureInteraction(SCI)modelforconstructionprojects[J].Safetyscience,2013,57:138-149.

[4]吴春林,李磊,周全.建筑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基于DEA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400-405.[

5]魏伟青,马银萍,马灵.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评的实证研究[J].施工技术,2013,42(18):100-104.

[6]许红军,张雷,田俊改.基于企业文化认同视角的企业文化落地动力学因素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3):42-46.

[7]MAELF,ASHFORTHBE.Alumniandtheiralmamater:Apartialtestofthereformulatedmodelof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2,13(2):103-123.

[8]杨高升,杨鹏,李秀云.建筑工人流动性对施工安全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16-120.

[9]李薇,龚声武,李夕兵.基于熵技术的安全培训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3):169-170.

[10]陈致中,张德.中国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认同度模型建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64-69.

第7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实践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入发展,协同工作模型已广泛应用到各个建筑设计环节,其在整体规划设计、住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水平和效率,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虽然协同工作模型已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但是我国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模型设计理论,从而限制了协同工作模型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深入发展。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与模型类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完整的呈现出来,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模型来实现,设计师通过这个工作模型可以更加直观的查看自己的设计内容,从而提升设计方案的三维效果,使设计师从中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协同工作模型可以为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内部成员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提升设计效果,达到设计目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其将流程模型、虚拟模型、资源管理模型等多个模型种类集合起来,使建筑设计方案得到更加立体的呈现。通过协同工作模型,无法在二维空间上展示的建筑结构可以在模型构造的三维空间上得到展示,设计师可以以此为参考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使设计师更好的掌握空间关系。总之,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是通过一个虚拟的模型平台将整体空间关系展现出来,同时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效果和建筑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类型

工作模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常规的分类标准,即应用目的可以将工作模型分为设计模型和表现模型两大类。设计模型是在平面设计图及其他设计资料的基础上所制造出来的模型,主要作用是辅助设计师在整体上掌握建筑结构关系,设计模型并不会呈现出详细的建筑细节,而表现模型则恰好相反。表现模型重点呈现的是建筑细节,包括建筑的美观性和形象性,表现模型设计对制作的精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表现模型所表达的正是完整的建筑形态和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及流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

协同工作模型的设计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原则:①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设计虽然只占建筑周期的10%甚至更少,但是建筑设计的影响却贯穿于建筑周期的90%甚至更多时间里,因此,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模型要体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达到提高建筑效果,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建筑成本的目的。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使协同工作模型得到更长久的应用。②群体决策原则。协同工作模型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协同”两字,这也是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的优势所在。协同工作模型应当为全员参与、群体决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工作平台,并能合理解决设计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化异质性为协同性。③满足客户需求。协同工作模型除需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帮助外,还可以向客户展现设计方案,因此,协同工作模型所呈现出的效果要能满足客户的观看需求。此外,在受到客户的设计委托后,设计师应当能够借助协同工作模型更加便捷的完成设计任务。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流程。

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过程中应当按照构建组织模型构建过程模型构建信息平台的流程开展设计工作。①构建组织模型。构建组织模型的目的在于建立合理有序的组织结构,从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构建组织模型时要始终考虑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消除组织之间的障碍,提高各部门沟通协作的效率,提高设计效果。组织模型的构建一般采用“矩阵法”,也就是将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机构按照矩阵的方式组织结合起来,结合之后的组织结构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各职能部门内部的人员能够随时抽调,由结合后的组织结构统一管理和调配,待工程项目完结后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再复位或到其他的工程项目组织机构中工作。②构建过程模型。组织结构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过程重构模型的设计,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在过程模型构建过程中应当运用过程重构的理论方法。过程重构需要依次经过建筑策划、设计问题研讨、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几个环节。③构建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信息交流的媒介,一般采用视觉图形语言,补充以语言文字。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性,在构建信息平台时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化建模,这也是决定协同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不仅可以借助Web提供组织模型和过程重构模型的支撑环境,而且还可以借助Interanet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

3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实践应用——以某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为例

某大学在校址扩建中拟对图书馆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引入协同工作模型,该工作模型将方案设计的工作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包含在服务器内的核心文件和建筑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具体的工作分区,第三个层次是每个成员被分配得到的本机工作。在该模型的协调下,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各自明确的权限和角色划分,而且在登陆工作平台时需要按照各自的角色分配和权限登陆相应的项目。设计团队成员被分为五种角色:管理员可以下发文件实现文件共享,为其他成员登陆创造便利;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体协调工作;成员可拷贝共享的文件并在自己的主机上进行设计操作;批注者可以增加设计元素或要求其他成员进行修改;观察者只能在登陆后共享文件但不能进行任何操作包括修改。在登陆工程前,每个设计者都需要选定一个擅长的工作区,相互之间不能重叠,项目工作区分工方法有很多种,鉴于该校图书馆的设计要求,协同工作模型拟采用划分楼层的方法区分各个工作区,如1层的中文阅览室为工作区A,2层的外文阅览室为工作区B,3层的专业阅览室为工作区C,诸如此类。在发送文件、接收文件或修改时,各个工作区的设计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确保团队文件的实时更新,任何成员发送到服务器的修改文件不能自动更新,而且其他成员也无法修改这些文件,只能进行接收或其他操作。协同工作模型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为设计团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的精准度,保证图书馆建设项目在既定的工期内完成。

结语

协同工作模型在某大学图书馆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中的实践效果充分体现了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当积极提升模型设计的创新水平,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北戴河老别墅;历史建筑保护

1 北戴河老别墅

北戴河的美丽和神秘,拨动了古今中外多少志士仁人的心弦。千古一帝秦始皇,雄才大略汉武帝,志在千里曹孟德,一代明主唐太宗,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康有为、张学良等等风云人物,在这里上演了一出出历史活剧;新中国四代领导人在这里做出了许多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美丽的风光,吸引了无数风云人物,又为她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早在光绪十九年(1898)清政府就已经正式辟北戴河为避暑地,允许“中外人士杂居”。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传教士、外交官员、富商大贾、学者名流,北戴河购买土地,修建别墅,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蔚然壮观、风格各异的世界建筑群。

1.1 北戴河老别墅的保护价值

至近代,北戴河各式的名人别墅已达千余幢,傅作义、何香凝、张学良等一代名人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北戴河与庐山、厦门和青岛并称为“中国四大别墅区”。北戴河的老别墅地域特点明确,多为单层建筑,部分为二三层建筑,均显露出鲜明的异国格调和建筑流派,包含了美、英、法、德、俄、意、比利时、加拿大、奥地利、西班牙、希腊等多国人文建筑类型,其建筑风格也囊括了维多利亚式、罗马式、拜占庭式、东洋式等多种建筑形态。

历史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所建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特性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北戴河老别墅所反映出来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地域内其他文化载体所无可比拟的。它们最能代表城市发展的历史,在城市近化过程中最具有历史和艺术特征的也是历史建筑。它们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

1.2 北戴河老别墅调研现状

由于近百年来的风雨剥蚀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不可再得的名人别墅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和蚕食。至目前只存130余座,仅占原来的18%。随着一幢幢近代名人别墅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越来越高、设计雷同的现代建筑,致使北戴河不少地方失去了昔日和谐静谧的生态环境,失去了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除使用单位杂乱之外,北戴河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还存在非法拆除、非法改造与私搭乱建、多数建筑缺乏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不协调、通海视廊被侵占等问题,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非法改拆历史建筑的现象虽然不多,但仍然存在。私搭乱建使建筑和环境破败、缺乏维护。如建筑群中的汉纳根别墅,改造后的窗体过于现代化,与历史氛围严重不符。有些现代建筑严重挤压历史建筑,无论是建筑高度、形式、体量、色彩等都与历史建筑格格不入。

背依山体,俯瞰大海,强调看海的视线不受阻隔,这是北戴河历史建筑的特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北戴河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多被破坏,如乔和别墅,被新建的高层商业建筑挡住通海视线。另外有些历史建筑明装敷设的室外电线、空调等严重的影响了城市景观并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建筑或废弃或损坏的情况也较为严重,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

2 虚拟现实技术及研究应用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渗透到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强烈地冲击着现代城市建设。21世纪是一个数字城市的世纪,数字城市将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和相互交往的方式,改变经济、生态、社会和家庭的面貌。而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研究部分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方法也必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2.1 研究定向

历史建筑因所处城市空间的特性演变而呈现出新的变化,从城市的功能作用到形象地位都有变异,数字及其网络又提供了保护与更新的新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利用虚拟互动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整合,将本研究成果以建筑原貌形式向世人展示,希望该研究手段成为另一种值得推广的历史资料保护渠道。

本研究由于部分北戴河老别墅的保护曾经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并导致现在现场测量工作的难度,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有些在既定测量范围之内的建筑无法进行精密测量,所以按照现有条件和不同的保护要求,将北戴河老别墅的测量分为三类,即可以精密测量的、可以短期接触测量的、和只能作非接触式测量的。

这里的非接触式测量是指只可以进行现场专业全角度拍照的,并尽量做到采集详尽,对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保护和损坏的程度等进行后期分析和整理。可以作精密测量的,尽量将现场建筑数据和地形景观等因素做到调研到位,现场绘制建筑的各层平面图、各个立面图、和内部房间分隔、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的结构等并记录数据,视频备案,并现场分析建筑原貌以备作为第一手资料记录在案。

根据现场记录的数据,并依据需要保护的级别分析整理调研资料,并按照名称、原房主国籍、建造年代、位置和所处单位、面积和层数、现状和建筑风格等特点进行汇总成库。

2.2 研究学科领域

建筑科学――研究涉及到了定量化的中国历史建筑理论,其既是一门关于建筑物优化取向的建筑环境理论,又是一种现代化时空理论。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北戴河历史建筑中的建筑内外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并将测绘、制图及新型材料技术等在历史建筑中的应用等部分。

景观科学――本研究体现了景观学与建筑工程科学的交叉,将生态保护措施与建筑工程措施相结合,营建能充分展示景观多重价值的人文环境,形成以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格局与过程,以人类作用为主导的景观演化等概念的中心理论框架,形成强调自然与人文因子相结合的景观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植物的竖向的详细配置、景观小品的布置、景观的规划等。

计算机科学――本研究是计算科学与软件科学和信息处理的整体综合体现。主要应用的专业软件包括AutoCad、3dsMax、Photoshop、中视典VRP、DreamWeaver等软件和相关插件的应用及对老建筑建立数据库的统计软件等。

另外开展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应用研究,基于混合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设计并实现历史建筑虚拟还原和仿真修复系统,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和模拟复原技术动画,提高了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历史建筑修复的风险和工作量。“多学科的结合和协调、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也是本研究体现的主要内容。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确定历史建筑的平立面及视频等采集整理的资料统计完成之后,就是逐个建立虚拟三维模型。对待本研究中三维虚拟模型的技术处理,首先是确定虚拟现实的模型精度,根据其所处位置不同,应采用不同级别的对待。

本研究按照两个标准进行了模型的制作:在进行全景浏览、鸟瞰时,因场景中的模型较多,系统处理速度主要决定于场景中所使用的模型总面数,此时应尽量使用粗模,减少运算面数。

在某些具体的建筑物中穿行或进入其内部时,由于要表现该建筑的细节组成,应创建相应的近景精模。无论是近景模型还是远景模型都应严格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制作,它们都需要根据相关建筑的详细图纸资料进行创建。本研究通过Auto cad的地块文件,在3ds max中将其平面设置为Top工作视窗(相当于建筑物平面图)的背景文件,根据图纸和尺寸进行平面描线;在3ds max中将其立面图设置为Front工作视窗(相当于建筑物前视图)的背景文件,将平面线型通过相关的三维化命令如Exturde挤压至正确高度后得到该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在制作模型的远景时,需要配合该建筑物上、前、后、左、右的表面图片,按模型各面的ID号进行贴图,同时将表面图片在Photoshop中制作为黑白的透明贴图放入材质的Opacity通道中即可。

在制作模型近景时,除了依照前面的方法创建主体部分之外,还必须根据该建筑的详细图纸,对每一个建筑物的细节分别进行创建,赋好贴图之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位置调整,最后再进行群组化(Group)处理,以便在场景中对其进行合理的调用。

另外环境光源的表现和真实的现场材质运用也极为重要,灯光的精细处理会在模型烘焙渲染中产生极为真实的效果,材质是整体展现模型质感的优选手段。因此在每一个场景模型中及时处理好建筑物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对建筑环境虚拟现实的前期制作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本次研究制作的是若干个建筑三维漫游动画,因此,能够使每一个画面中的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城市绿地等都产生合理的亮面、灰面、暗面以及阴影的最好办法是使用在3ds max中的Sky Lights(天光)系统,配合使用高级照明(Advanced Lighting)中的Light Tracker(照明追踪)可以形成真实、自然的三维室外光照效果。但研究中也发现天光系统并不是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如在动画过程中,某些建筑物的暗面黑洞洞的一片,影响了整个画面的最终效果,因此,就需要格外的添加光源,并设置光源的影响范围及排除条件,使其只对目标物体产生光照,达到补光效果。

上述方法主要是通过路径约束设置动画效果,有时对一个场景的动画描述也可以通过对Camera视窗设置关键帧的方法得到。 在漫游中,特别重视环境的制作,天空、树木、花草、晨雾、云彩等配景占据着画面构图中的大部分空间,对环境的制作成功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画面的最终视觉效果。

树木、花草的制作可以使用Tree、Storm、Forest、Pro或是NatsEasy这些专门制作植物、森林的3ds Max的外挂插件来完成树木、花草的制作;还可以使用两个plane进行垂直交叉,在其Diffuse(漫反射)通道中加入树木的彩色图片,在其Opacity(不透明)通道中加入相应的黑白图片的方法得到只占用两个面的三维的树木效果,这种方法在其可行性被验证后,大量应用于该项目的人视角远景环境制作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配以之前合成的3dsMax三维烘焙模型,本研究虚拟演示制作使用了中视典VRP学习版软件制作,动画根据其位置变化可以分为飞行、自由行进、人视角的漫步等几种状态,这几种状态各有各的表现效果,通过为摄像机设置相应的漫游位移路径,调整控制节点个数、属性,单位时间内路径的长度确定、路径的形状、在场景中的位置等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表现效果。

镜头本身不可以沿一个路径进行约束,但通过添加一个Dummy(虚拟物体),为虚拟物体进行路径约束,镜头的Look At Target对虚拟物体进行Pick Target,将该虚拟物体拾取为镜头的跟随目标,其运动可以归纳为推、拉、摇、移、俯、仰、跟、追八种方法。并为摄像机镜头设置的动画实现了观测视点的变换效果。将摄像机动画与摄像机镜头动画进行结合之后,通过观测、调试即能生成双重交叉的漫游动画效果。

另外研究中将必要的二维分析、解说等,采用二维、三维动画及非线性编辑等多种技术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利用DreamWeaver制作的网站平台使演示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虚拟互动场景文件相互结合,令演示效果更加生动活泼。将北戴河老别墅最动人之处精练概括出来,使观者不受其他细枝未节的干扰,尽快进入主题,深入了解所要展示的精华所在,在充分详实的基础上做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优势毕显。

3 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运用了多学科多平台合作的技术手段,结合了建筑、结构、景观等专业,运用了多个专业软件,采用非接触测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经过实地摄影、建筑数据采集、二维图纸绘制、三维模型建立等,实现了历史建筑影像的三维模型,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修缮保护工程方案制作成一套全面、具体、准确、生动的修缮过程演示片及网络宣传展示平台,并希望通过研究成果应用,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保护手段在同类历史建筑群中得到广泛的推广,这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延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不仅在于用现代化的手段复原历史建筑的原貌,并介于北戴河历史名人别墅在中国历史建筑中的重要性,结合北戴河现状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有针对性的对北戴河历史建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修缮方案。并且在该研究的进行中,将总结出的数据和形成的步骤及成果等相关资料进行成库管理,这将对同类历史建筑群及各地域保护建筑的保护手段和宣传都将具有指导性意义。

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是加强北戴河历史建筑保护的关键。在城市更新的同时,应着重保护在近代建设史上有一定地位、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优秀建筑和能代表城市特色的建筑。保护其原貌、改造其功能,对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也应当进行必要的保护。使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建筑界面上相协调,整体格局达到和谐。同时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做好文物旅游开发等项目。并结合城区改造,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注意保存历史建筑的外貌及特色,在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外观的前提下,引进和采用现代化生活设施和市政设施,以适应当前生活的需要。但不能大拆大建,而应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内部居住条件,适应现代生活功能的需要为原则。调整部分文物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具有新的价值。已对外开放的历史建筑应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形成可供对外参观的人文景观。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的需要,为凸显旅游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脉,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展开,利用现代三维数字化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对历史建筑进行静态还原保护,并在当代历史语境下对历史的建筑提出动态传承的建设性修葺措施。无论是对区域历史特色的持续,还是对建设具有多元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及它与城市经济发展间的和谐都将会带来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畅.对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J].建筑学报,2000(1).

[2] 张利.从CAAD到Cyberspace――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育东.建筑的涵义――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4] 余明,丁辰.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用于古建筑测绘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4(10).

[5] 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文化、空间图式及历史建筑空间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6] 邹德侬.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

[7] 吴良铺.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 黄晓通,马婕.信息传播与建筑文化的互动[C].建筑与文化论文集(第八卷)2006(1).

第9篇:建筑模型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创作  思维  徒手草图  工作模型  建筑理论

“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勒·柯布西耶语)。

一、引言

建筑创作思维是指贯穿于建筑师建筑创作全过程的一种大脑活动,也可以说是设计中的思考。建筑创作就是把设计者头脑中存在的大量资料和信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有时是随机的,有时是缓慢的,有时是跳跃的,有时是突发的。建筑师是把自己的思维具体化,通过某种草图和模型,凝聚了对时空的巧妙构想,反映出其哲学思想和对建筑有关问题的正确分析。创作之前,建筑师往往要把客观条件加以罗列、分类,观察其对创作的制约关系,通过艰苦的思维活动。提出优秀的方案。因此设计作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入程度决定的。

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训练是传统的美术训练。由此,美术思维方式(西方古典审美价值系统)和美术设计训练(平面与立体构成),成为建筑教育的一部分。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那么,以美术训练为基础的建筑学同样强调表现,就是将建筑师工作的侧重定在表达与交流,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结果是画面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相混淆,甚至有时画面的质量凌驾于建筑的质量之上,同时,它把四维的建筑经验降为二维。这就造成建筑师更关注甚至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淡化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质,抹杀了建筑与美术,特别是与雕塑之间这一关键的差别。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建筑创作思维活动,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等。设计教学宜侧重设计信息的读解、设计思维的构成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三者相辅相成,可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设计徒手草图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是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鲁道夫·阿恩海姆语)。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也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想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脑一眼一手一图形四位一体。着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性功能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

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不在乎于画面效果,而在乎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建筑工作模型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上,弗兰普顿在主旨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早就敏感地提出来了,“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至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从很多方面来看也是终点。”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构筑训练就是动手营造、制造,强调物质和形态的操作训练。通过动手做模型、通过三维构件进行空间构图训练,人的脑、手和塑造的形体间的互动和统一,使学生体会由脑产生的形体,如何通过手的制造而产生;而产生的形式又如何进一步促进脑的思考,完善这一形体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形体。

模型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是建筑工作和理解能力中伴随草图不可或缺的工具,能满足草图的变动和多样性的需求,可以进行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推敲和尝试。工作模型以建构的元素——体量、片板、支柱将空间想象呈现第一次的具体转化。在工作模型中,可以研究细节不同的设计图之间空间造型的关系,并且解决与设计相关的建筑元素的结构和组织问题,但不需做关于正在成型的最终陈述。在工作模型中我们可以推敲建筑和周围环境、地段的关系,获得比较清晰的空间造型,它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之间的关联性都能在工作模型中臻于理想状态。

建筑设计中方案的雏形、比较、选择是通过建筑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性思维而逐渐发展、完善和最后形成的。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再现,它直观地反应出建筑物和周围地形的联系,建筑物全方位、多角度的形体特点和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对于设计方案的产生、选择、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你切实感到物质世界通过心的感应和手的操作可以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触动心灵。

四、建筑理论思考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做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都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义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之所以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

因此,加强建筑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会如何思考。一旦设计时,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贝聿铭。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