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精选(九篇)

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

第1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来到傣族人民中间和他们一起欢庆这个富有民族情趣的泼水节。本课的最大难点在于生活的时代离现在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距离,他们大部分连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使人"难忘"?如何理解 "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个情感重点?我想首先要走进理解生活的那个年代,感受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感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敬佩、老百姓对他的无限热爱和无比崇敬。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有关的资料,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互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总理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总理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三、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第2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教学中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生要组成部分。理答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以下将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地提问。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过于频繁地提问,而且数量过多;掌握不好问题的难易度;不注重倾听学生的回答;总是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问题;控制问题的答案;不能及时引导与鼓励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1.课堂提问重数量轻质量。新课改以来,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注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有些教师利用提问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与学生互动丰富的一个标准,但实际效果不好,一节课毕竟只有四十分钟,问题太多,学生只忙于应付,而不去主动思考,看似师生交流频繁,实际上学生对很多问题并没有什么印象。因为这些问题学生根本来不及消化吸收,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

2.盲目提问,让学生无从回答。有很多时候教师不经过思考随口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注重问但不注重讲,对启发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表面看,提问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气氛热烈,但实际上并无实效与长效,时间长了会让学生养成轻浮的态度与懒惰的思想。

3.先点名再提问。在课堂提问时,尤其是复习课,教师常常会先叫起学生,然后再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点到名的学生由于太突然,没有思考的余地往往不知所措,其他的学生因为没有点到自己也只充当了听众不会对问题加以思考,整个提问毫无意义,没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回忆。

4.假借提问而惩罚学生。给学生“难堪”,是最不利于教育学生的方法,并且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有碍师生关系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不够,忽视师生的双边互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二、提问的整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整体性就是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量少而精,但问域宽阔,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很大,使得学生须要综合处理某些范围内的全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尽量创设能统领整堂课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里,提出的几个问题,应该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协调一致地为整体教学内容服务。

在注重整体性的同时还应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即:问题要提得具体实在,不要让学生觉得摸不着头脑;问题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不要让学生无所适从;要让学生感觉到问题与他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感到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中,教师提问:“小鹰在三次学飞中,它的心情与想法各有什么变化?”这样一问,问题就能“关照”全篇,要求学生自由探索,整体把握,带有很强的启发性,使学生不会感到无处下手,无法解决。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1.掌握了提问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重难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能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提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新颖巧妙的问题,提出能教会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特殊问题,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舍弃单调陈旧的,选取趣味浓厚的;舍弃直露性的,选取含蓄性的。

2.紧扣课题精心提问。文题大多是根据文章的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或写作主题来命名的,因此题目是文章的“窗户”,通过这个“窗户”,去吸引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大体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主题的点睛之笔,抓住“题眼”、“诗眼”、“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人教版《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老师要抓住课题中的“难忘”一词去提问,为什么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寻求答案,让学生知道1961年,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富有情趣的泼水节,所以说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教学目标就自然轻松达到了。

3.在内容的重复处精心提问。在一些文章中,有些词句会反复出现,以强调某种情绪或表达某种主题,但这些词句往往是散落在文章之中的,大多数学生关注不到,所以就需要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并深入思考。如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复出现,多处呼应,因此可设问:“为什么文中三次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潜心会文,就会逐渐感悟这对父子在爱的浸润下,父亲对诺言的坚持以及儿子对信念的坚守。

4.教师和蔼可亲的发问、平等的发问、向学生学习式的发问,会打破师生间的界限,使语言交际渠道畅通,造成和谐、民主的答问气氛。如进行点名读词时,老师可手握着一张张卡片,不要生硬提问:“我点到谁,谁就站起来读卡片选词。”而应热情地发问:“我送给谁一张卡片,就请你来读词,好吗?”一个“送”字,似乎像礼物一样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听了心里暖洋洋的,打消了点名的紧张感,从心底里愿意接受这份应答的礼物,苦中有乐,学中有乐。总之,由重教转为重学,教学观念转变,精心改革提问,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充分调动起来,一扫沉闷压抑的气氛,形成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

5.提问要注重灵活性。课堂提问不是一成不变、单板僵硬的,也不是随意的,它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的一种方式。教师在提问时语气要尽量温和,要尽量使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听懂,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角色。

第3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案例1:当实际教学环节和预设发生冲突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我执教的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

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体会叶老修改文章的认真细致”的教学目标,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到叶老在肖复兴作文中的两处修改,学习修改符号;再出示修改稿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叶老先生修改得又多又仔细;最后回归课文,品读体现叶老先生修改得多的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由点到面,层层深入,结构清晰。之前,每一次试教都十分顺利,可最后一次正式授课,却出现了与预设截然不同令我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位学生在找到叶老的一处修改后,另一名学生却接着找出了那句直接体现叶老先生修改得多的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等于一下子把我后面的教学环节提了上来。

听到这个和我预设不一样的答案,怎么办?就在那一两秒内,两个念头飞快地闪过:一是不理会这个答案,重新回到我的预设中,可这样生拉硬拽,显得十分生硬;二是顺着这个学生的思路,先把环节顺下去再说。我迅速选择了后者。

我微笑着说:“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密密麻麻’和‘到处’两个词,修改得真是多呀!不过课文只举了两个例子,咱们刚刚研究了第一处,现在再来看看第二处……” 这样一句话带过,很顺利地引回到了第一环节中遗漏的那一处,不露痕迹。接下来,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反思:这是一堂送教课,听课的老师很多。本次课堂上发生的这“一幕”是我从教三年来所遇到的最大一次挑战。在不小的心理压力之下,我临“危”不乱, 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巧妙应对课堂生成,化“险”为“夷”。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机智的魅力也在于此。这样的经历是磨炼,是宝贵的财富,让我在课堂教学之路上慢慢地成长起来。】

案例2:当课堂出现质疑的声音时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叙述了1961年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课堂上,同学们正沉浸在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之中,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这不是浪费水吗?”课堂瞬间凝固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还没来得及反应,有的学生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说实话,这根本是我始料未及的也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不理会?或者批评他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或者快速带过草草了事?这些显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不如顺势而为吧!我马上调整思路,微笑着表扬这名学生:“你真是一名爱惜资源的小卫士!泼掉这么多水看上去确实很可惜,可是为什么泼水节这一天傣族人民特别高兴?泼水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五花八门的答案也随之出现。在我的点拨和引导下,学生们渐渐明白了泼水代表着友爱和祝福。最后我进行了总结:“傣族人民生活在西双版纳,那里水量充沛。他们爱水,更懂得水的珍贵。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泼水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友爱,是对对方的美好祝福。”整篇课文的主题由此也得到了升华。没想到,课堂中这意外的质疑之声却使教学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思: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质疑。应善于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随机调整教学思路,通过激励、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反之,如果我们不理会甚至加以批评,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好奇心,还会错失一个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死板生硬的课堂,必然会成为“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案例3:当课堂出现另类的答案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卡罗纳》,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的故事。

课上,我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卡罗纳的悲痛心情,并问道:“卡罗纳面容灰白、一言不发地来到学校,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卡罗纳在思念妈妈,想起了以前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有的说:“卡罗纳想到自己再也不能跟妈妈在一起了,无比悲痛……”这时,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大声说:“他有可能想跳楼!”

如此敏感的字眼一下子让课堂炸开了锅,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我顿时有些恼怒,这个男孩子平时在课堂上就爱说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引同学发笑,今天在这么沉重的气氛下居然又来这么一个回答。我正想出言批评他的时候又转念一想,人在悲痛欲绝的时候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于是,我以沉重、悲痛的语气缓缓说道:“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要笑。想要跳楼,放弃生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句话果然有效果,学生们听后立刻安静了下来,我继续含着情感说道:“一个人要悲痛到什么地步,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呢?由此可见,妈妈在卡罗纳心中是多么的重要,卡罗纳对妈妈是怎样的思念啊!”在我动情的讲述下,很多学生脸上露出了哀伤的神情,他们显然被感动了,课堂气氛恢复如初。这时我又接着说道:“当然,我们相信,卡罗纳为了他最亲爱的妈妈,一定会选择勇敢地生活下去,活得更好,更快乐。你们说是吗?”全班学生用力地点着头,激动地大声说:“是!”

第4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一、创设体验情境,感悟精彩瞬间

母亲节马上就要来到了,我想应该对学生进行一番感恩父母的教育。说干就干,在周五早读时,我在班内即兴开展了“做一次准妈妈”的体验活动。在经过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活动的规则:在书包里放上至少10本书,将书包反背于胸前,并注意不要把书包当成玩具到处乱撞,要保护里面的小生命;体验时间是一上午。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活动果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一上午的体验过程中,学生不管干什么都小心翼翼,唯恐对这个小生命造成伤害。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笔或纸突然掉在了地上,面对极其平常的一个动作,学生却在体验中有了不同于往日的体验。只见他们千方百计做出了一个笨重又搞笑的姿势,左边扶着,右面靠着,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捡起了那支卧倒在地的笔。我也不忘及时偷偷询问他们:“通过刚才的举动,你有什么体会?”就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将来的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点滴体会,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经过了一上午的体验后,我让学生开始交流体会:

师:同学们,经过一上午的体验,你一定有许多感受和大家分享,下面请把你的点滴体会和大家分享出来吧。

生1:我感到很丑,很累,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做一个准妈妈很不容易,在我去厕所的时候眼前的“障碍物”挡住了我的视线,看不到前面的台阶,不小心踩空了好几次,幸亏没跌倒。所以我认为妈妈很不容易。

生3:我们这才做了一上午的“准妈妈”,而妈妈怀我整整10个月,其中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妈妈是非常不容易的,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

生4:我们每个人都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珍爱我们身边的亲人、同学、老师,也要用爱去回报他们……

师:同学们,突然老师感觉你们长大了……

叶圣陶指出:“语言的教学,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引发内心的高兴,顺着这个倾向,自然会不由自主高兴地说。”或许是自己心中的体验,学生都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就这样,顺势我接着引导学生尝试着把这一段写清楚,写的过程中注意把细节描写清楚。通过学生的互相学习、借鉴,让这一部分感受充实起来。学生在书写中还构思了自己的作文题目,比如《做一个准妈妈》《辛苦的准妈妈》《一次难忘的体验活动》等,所以我认为有感而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抒发真情实感,造就精彩篇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用心体会,坚持这样做下去,就不怕作文的无趣与乏味了。学生经过一番体验,也写出了较好的文字片段:

比如,小花同学这样描写了自己体验“准妈妈”的惊险经历:下楼时,大肚子像个皮球一样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到地面,看不见自己的脚,只得一手扶栏杆,一手托着腰,用脚摸索着楼梯,跟着感觉走。一不小心,我踏空了楼梯,险些摔跤,吓得我一身冷汗!幸亏我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栏杆,不然“宝宝”就得“流产”了……

小丹同学也写出了自己做一个“准妈妈”的不容易:……下课了,我准备出去透透气。可是大肚子压得我站都站不起来。终于我一手扶着腰,一手摸着大大的肚子,好不容易站了起来。可是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带开了,这可难坏了我,我只得左扭右扭慢慢蹲了下去,可是眼前的障碍物却挡住了我的视线。这可怎么办?只好请同伴帮忙了……

第5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说话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36-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目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差,我班高年级的学生了当众说话还是畏畏缩缩,不够流利,一听他们课堂发言我真是有些为他们着急。后来我分析原因之一是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我“重文轻语”,再加上方言影响所致。所以我在我的课堂中加强了学生普通话口语的训练。我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得出: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说话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一、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想说

一个人不发言并不等于不会说话,首先要看他想说不想说。大家知道,一个人心情愉快、感情激动的时候,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我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来让学生开口。如每天在班级开展五分钟普通话比赛,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广播里听到或电视里看到的新闻及家中或街头巷尾碰到的新鲜事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在讲语文课时,我更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不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讲插图表达的意思。如讲《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第五、六段时,我让学生借助图展开想像,理解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相互祝福的场面,抓住“泼呀、洒呀”、“说啊、跳呀”等词语,先让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图意,再引导学生用较复杂的句子具体说明图意。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学习情绪十分饱满。总之,利用插图和简笔画既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意愿。

二、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因此对小学生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时,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普通话中夹杂着口语,坑坑巴巴另其它同学发笑。但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我都多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你敢于在课堂中站起来发言,你就是最优秀的!”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课堂便日趋活跃。

三、加强训练使学生会说

第6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第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第二,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生动活泼求发展。要营造民主、平等、幽默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笑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教学生动活泼起来。课堂上要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轻松起来。创新精神鼓励质疑求异,让学生的智慧火把燃起来。注意课堂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让课堂剧目精彩起来。

第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上均有所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满足优秀生的需求,让其“吃得饱”,还要顾及中等生和学困生,让其“消化好”。为此,教师可以科学合理重组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单元之间和单元内调整。

第四,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在“高效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讨论多了,听说读写的任务多了,教师的语法讲解少了,再加上多媒体的普遍使用,教师的板书也少了。许多学生上课热热闹闹的参与了一番,一节课下来什么笔记也没有,这无疑给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上课时,经常引导学生直接在书本上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如:新单词用单下划线,重点短语用双下划线,关键的介词打圈,引导词用三角标注,等等。此外,要经常提醒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复习,以此达到让课堂笔记真正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第五,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做到堂堂清,千万不能让学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课后的死记硬背。不少老师喜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句型、讲语法,听得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何来效率?这只会使学生更讨厌英语。我在上到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时,通常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地背诵,然后通过做一些相关练习进行运用、巩固,这些练习最好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完成。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老师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进行引导,学生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及时地突破和巩固。

第六,教师要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第7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77-01

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资源来充实课堂。研究表明:有音乐伴随的教学记忆效率是没有音乐伴随教育的2.17-2.50倍。英文歌曲融汇了西方丰富的文化、历史、情感和思维方式,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与歌曲产生感情共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运用英文歌曲教学的目标

1.增加英语词汇量。在传统的英语单词学习中,学生往往采用孤立记背的方法,记得慢却忘得快。通过反复听唱英文歌曲中的经典句子和重点的单词来记背,则可使学生会对该句型、单词的运用留下深刻印象,高效地记忆英语单词。

2.训练语音和语调。原汁原味的英文歌曲清楚地表现了英语节奏性的特征、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学生在跟唱中有助矫正自己的发音和语调,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3.渗透跨文化意识。英文歌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吸收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在情景结合、风土人情的熏陶中学习外语。

二、在教学中对英文歌曲的选择

英文歌曲的选择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考虑到其已掌握的英语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说来,主要应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1.内容应有趣并为学生所理解。借用英文歌曲教学,首先要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其听歌的兴趣,从而萌生学习的兴趣。难易程度适中、旋律朗朗上口、曲风轻快活泼、内容有趣的歌曲往往最能使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学习。例如,针对初一年级学生,应以简单、易懂的歌曲为主,如《If You Are Happy》以及大众耳熟能详的《Auld Lang Syne》等;针对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则可适当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或经典的怀旧歌曲,以歌词重复出现的歌曲最为适宜,如《My heart will go on》《Loch Lomond》《The Blue Bells of Scot?land》等。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歌曲,符合不同阶段的培养要求,也能有针对性地调动其兴趣,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歌曲的选择应符合教学的需要。英文歌曲的选择应符合教学需要,其内容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倒装句时,可选用《Only you》,重点讲解歌词Only you can make all this world seem right; on?ly you can make the darkness bright,或者选用《Only In Dream Could It Be This Way》进行。通过将语言与情境结合,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快掌握only倒装句的特点。

三、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学唱英文歌曲,培养英语语感。英文歌曲包含英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语调等基本语言知识,是训练英语语音和语调的良好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培养英语语感。例如《Dont push me》这首歌的歌词Really swept me,读成swe me,并在swe使用鼻音;在歌词Weliou roses were sweet eally swe me off my feet这句中,Weliou是Well your的连读,your又和roses的r合并,三个单词即变成Well you连读,roses的r读重音,really的r读轻音或直接省略,swept省为swe,feet是语气重点。这些英文歌曲中常常出现的弱读、连续、重读等,是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极好素材。

2.利用英文歌曲,巩固语法知识。单一的语法讲解常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通过英文歌曲教学,能使学生更易掌握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一些歌曲中反复出现又侧重语法结构的句子或合唱部分,很适合用来巩固语法知识点。例如教学一般将来时,教师可以利用《Our School Will Shine》这首英文歌曲中反复吟唱的“Our school will shine to?day”,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忆一般将来时的基本结构,即:主语+will do结构。

3.翻译英文歌曲,提高翻译能力。通常的翻译实践中,往往以中翻英、英翻中的形式展开,枯燥而乏味。而利用英文歌曲做翻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让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教师可以把歌词作为题目,让学生进行翻译,也可以针对具体信息设计一到两个选择题,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例如《Traveling Light》《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等歌曲,不仅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演唱,其内容也是扩充学生视野的良好阅读材料。教师可针对具体某段、某句歌词设计一到两个选择题,让学生边唱边想,边练边记。

第8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摘要】部分普通高中学生最不喜欢的是语文课,教师想尽办法,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语文课堂;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新课标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话启发了我。在近几年的实践与思考中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二、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科学、合理

1.提问要切中要点,抓住关键

所谓“切中要点,抓住关键”是指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既有基础,又要注意问题的思维容量,从大处着眼,避免琐碎。具体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从文本最关键处介入。阅读材料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如散文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等关键的内容,如能抓住它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以此为突破口,那么理解文本就显得游刃有余。

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在让学生了解了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列举了众多著名伟人华丽的墓地后,再追问:“托尔斯泰为什么不也为自己建造一个华丽的陵墓,而要选择这么一个土丘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呢?”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情绪之中继续分析课文,创造了较好的教学气氛。

(2)要从矛盾处、伏笔处、悬念处介入。许多文章内容似乎有“矛盾”之嫌,然恰恰是作者泼墨着力之处;而伏笔、悬念更是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之神韵。

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课题,“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全文后,再抓住它来提问:鲁迅写本文的目的是“早已想记念”,但其标题却说“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场白也说:“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其用意是什么?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深思。通过讨论,学生们终于达成共识,其实这里的“忘却”是“摆脱”、“搁置”的意思。即把由烈士牺牲带来的深广悲哀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这不正是本文的题旨所在吗?经过这一问题的争论,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又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结局都可以设计成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在领悟内容深刻的同时也感到创作手法的高妙。

(3)要从含蓄处介入。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中多次出现对风雪描写的句子,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及其他作品中出现的风雪情景进行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多次描写风雪?把主人公林冲放在风雪的环境中有何意图?环境描写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

2.提问要注意教学对象,要讲究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的班级有一定的差异,而每个班级是由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同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差异性,在不同的班级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其效果显然不同。

另外,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深浅、“问题”的大小等。如《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语言风格,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与以往学过的散文风格有什么不同?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我立刻意识到所提问题的不合理,于是迅速调整问题:本文的语言风格与《老王》有相似之处吗?与《阿房宫赋》有什么不同?补充了这两个问题,问题指向更明确,在比较中学生就较容易发现本文“清新、自然、质朴、恬淡”的语言风格。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

1.让学生明白成为“问题”主人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问题教学法的最初阶段,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是由教师完成的,只是停留在教师发现问题的水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要把问题教学法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2.择机疏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从生疑到解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疏导和应用灵活的方法培育学生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1)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进入高中阶段,普通中学的学生由于初中时经常有意无意被教师忽略、上课很少主动的交流,逐渐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提问。多鼓励引导的策略可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哪怕再细小再琐碎的问题,只要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会逐步让学生恢复自信,从而在学习中主动提问,主动交流。

(2)最大限度赋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提升解疑的能力。“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老师培养学生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可以引领每位学生解决课堂教学探究中的各种疑问,使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每节课尽可能从学生角度预设教学方案,让学生自行生疑、答疑、解疑,彼此合作、携手共进。

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普通中学学生的思考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与文本内容关系不是很紧密的问题,个别交流;与文本的内容相关,但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简要回答,或者让学生一起帮助解答;与文本关系密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梳理,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益。

第9篇:难忘的泼水节教设计范文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苦苦的艾地,金色的草房子,静静的大河,这就是油麻地。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子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谐趣而又庄重的叙事风格、独特而又新颖的整体结构,曲折而又智慧的情节设计,《草房子》处处彰显着人性美,铭记着俯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桑桑与纸月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杜子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秃鹤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秦大奶奶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桑桑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

一杯清茶,一本《草房子》,一天之中几次泪洒衣襟,《草房子》留给我的震撼与感动是那么真实而悠远……草房子与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紧密相连,而我的五年小学快乐的时光是在瓦房子里度过。

我的故乡是当地有名的侨乡,我们的小学得益于海外华侨心系家乡对乡亲们的桑梓情怀。在当时每个村庄都还是泥泞小路,我们家乡就已经铺上了石板路。宽阔的瓦房子教室一间连着一间,围成了一个宽广的操场。操场四周种着一棵连着一棵的龙眼树。这就是我的小学,我的五年小学生活与她息息相依。幸福的生活里有龙眼花香,有亲手栽种的银桦树,有游动着小鱼的清澈小溪。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到学校后的小溪里汲水来浇灌我们新种的银桦树,幸福的笑声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

读《草房子》有感(二)

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人物是秃鹤。他本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因为他那颗与众不同的脑袋,而被大家嘲笑。因此,秃鹤变的倔强,自尊心强。但在一次表演上,秃鹤不怕大家嘲笑,扮演了一个坏蛋的角色,为学校增添了荣誉使他又一次融入了这个大集体。是的,秃鹤虽然有着丑陋的外表,但他却有一颗热爱集体的心。因此,曹文轩在描写秃鹤的最后一段中写道:“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

在《草房子》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桑桑,桑桑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他调皮、捣蛋,但却赢得了油麻地人上上下下的喜爱,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纸月被别人欺负时,桑桑勇敢的站出来保护纸月,他的勇气令我们钦佩;当秦大奶奶孤单的时候,也是他陪在秦大奶奶的身边,使她不再孤单。桑桑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看来,桑桑还是一个善良、勇敢、活泼、可爱的男孩子呀!所以,桑桑赢得了油麻地人上上下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