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业务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冷链物流业务模式

第1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冷链物流,物流

1.冷链物流的定义和特点

1.1冷链物流定义。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产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之前的各个环节中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是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物流的发展而兴起,它是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1.2冷链物流的特点。(1)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技术含量高。(2)商品全程温度控制。(3)冷链物流过程中也有流通加工。

2.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2.1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市场潜力大,冷链物流需求增速加快。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冷冻食品由于方便、卫生,需求增大,冷冻食品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使得冷链物流业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特殊商品,如药品的保存环境也是需要低温的,这使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我国的肉类、速冻食品、冷饮、水产品、蔬果等对冷链的需求巨大。可见,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需求增速加快。

(2)冷链物流过程逐步规范,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流通领域中的食品质量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冷链标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政府不断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冷链物流业。 《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11年上海市《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食品冷链物流的地方标准,2011年,深圳了《食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促进了我国冷链物流过程逐步规范。

(3)食品和药品安全备受关注。食品、药品安全与冷链物流息息相关,大部分食品、药品的储藏、保存、流通都需要特定的低温环境及冷藏设备,目前食品、药品物流过程的保鲜、保质已成为众多生产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冷链物流水平的提高也成为食品、药品企业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核心。

(4)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我国的冷链物流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发展迅速,生鲜农产品的低温控制技术、肉类屠宰企业从屠宰、分割加工、冷却成熟等环节的全程低温控制技术等冷链处理技术正广泛推广,冷链物流技术能够不断发展,为冷链物流业提供技术支撑。

2.2目前国内冷链物流主要发展模式

(1)产品批发市场经销商与原产地的“一条龙”冷链物流模式。是指产品经销商与产品原产地联成一体,形成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配送和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业运作模式。

(2)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冷链物流模式。是指通过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配送,确保生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形成了大型零售商独自兼营以配送环节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

(3)以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冷链物流自营模式。是指以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冷链物流自营模式,是指物流公司整合自有物流资源,建立多个销售终端,进而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向原料供应商的延伸,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自营冷链物流模式。

(4)以冷库仓储服务为主体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模式。是指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冷链服务的业务模式,能够通过全程监控冷链物流,整合冷链产品供应链的方式。

(5)国际化大企业参股、收购的外资企业,以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抢占市场资源。

这五种发展模式基本构成我国冷链物流基本体系,也为构建基础性、公共性、社会性的冷链物流供应链平台奠定基础。

3.我国冷链物流未来的发展

3.1建立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利于对冷链产品的质量实施过程性的监督和控制,保障质量也节约了整体成本。并建立监管机构,对于行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管,也提高冷链物流标准的执行力。

3.2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从政策上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并应推进冷链物流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手段,加强冷链物流的保障体系建设。

3.3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发展。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发展的具体做法如下:(1)大力推进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冷链物流业的升级提供技术的支撑;(2)加大冷链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物质上促进冷链技术的发展;(3)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平台。

3.4 加强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与冷链物流业相关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人才起了主导的作用。加强对于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冷链物流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3.5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我国冷链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冷链物流业的程度低。加强对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冷链物流业的升级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国家应构建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使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范,健康地发展。(2)企业自身应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冷链技术推广;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不断改善客服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革.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

第2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一、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一)欧洲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欧洲各国冷链物流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与国情相符的冷链物流模式,具有稳定成熟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1.荷兰。荷兰以奶牛、蔬菜和花卉出口量第一位居世界第三农产品大国,其先进冷链物流闻名世界。荷兰农产品冷链物流成功发展经验可归结为:一是运输网络发达,位于欧洲交通枢纽中心的荷兰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作为水果进出口中心的巴伦德雷赫毗邻港口,通往欧洲的两大“门户”鹿特丹港和斯希波尔机场将荷兰58%以上的生鲜农产品运往世界各国,成为欧洲物流配送中心;二是具有首屈一指的冷冻行业,冷冻容积量居世界第一,现代化制冷技术和设备将新鲜蔬菜和水果损腐率降低为5%,工作效率高,保证农产品质量;三是冷链物流链条短,在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兴建存储和配送中心,将农产品及时配送到需求者手中。荷兰是欧洲花卉贸易中心,通过最先进的电子拍卖系统、电子交换式信息系统和订货系统,缩短冷链物流链,完成65%的花卉贸易,将几千种花卉分销世界各地,部分花卉能够当天运往销售市场;四是实施信息化运作,农产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依托先进的电子商务系统,形成一条连接种植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五是注重运用现代化冷冻技术设备,保证了运输、储存和配送工作效率,降低成本。2.加拿大。自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对冷链物流技术、管理、人才加大重视力度,形成了完善的系统化、信息化综合冷链物流网络(水运、公路、铁路、航空一体),有效保证了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新鲜程度,成为加拿大经济快速增长点,推动加拿大经济发展。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成功发展经验可归结为:一是先进冷链物流技术运用。加拿大将EDI技术、卫星定位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现代技术运用于冷链物流,降低了农产品成本和损耗;二是政策先行,加拿大成立了物流协会和农业协会,政府和协会通过“相互合作、分级管理”,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规范物流业行为;三是设立专业培训机构培养物流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建设物流业软实力,加大物流人才队伍建设。3.美国。美国农产品品种繁多,贸易活跃,冷冻食品年产量达2000万吨。作为最早提出物流概念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具有先进的物流理念,美国将先进的物流理念应用于农产品物流中,使农产品损耗率降低为1%-2%。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成功发展经验可归结为:一是美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遍布城乡,保证了农产品物流运输畅通。二是美国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有专门的设备和工厂,储存、包装、运输农产品,将田间采后的农产品预冷,放入冷库,冷藏运输,60%的农产品通过超市配送为主的销售模式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减少了流通成本,4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商、零售商送到消费者手中,通过两种特色农产品配送模式降低了流通成本,保证农产品新鲜。三是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保障了农产品低温运送,降低农产品损耗;通过冷链设备集中使用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美国将条形码运用于物流追踪系统,条形码设计让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随时了解物流运行状况。四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美国政府运用法律、经济等间接手段宏观调控农民生产,依托85%农民上网特点,定期农业信息,成立冷链专业销售机构指导农业生产,把握农产品冷链物流方向,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五是发挥物流协会作用,冷链物流协会制订《冷链质量指标》,测试运输、处理和易腐货物供应链认证,组织连接农产品产前和产后部门一体化经营,管理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活动(郑远红,2013)。

(二)亚洲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亚洲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是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的“以小搏大”模式,其中韩国、日本代表了亚洲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最高水平,对我国借鉴颇多。1.日本。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一是日本80%以上农产品在批发市场流通,在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运作过程中,日本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准国家性质特点,通过农业协会制度,集中鲜活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运用冷藏和保鲜设备存储集中销售,并监控农产品批发业务,保障农产品供应;二是注重大中城市枢纽地区物流设施用地统筹规划,着力建设高速公路网络、新干线铁路运输网络、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保障农产品物流运输通畅;三是拥有现代化的低温、常温仓库,满足农产品预冷、冷冻保管、冷藏运输要求,开展等级分装、小包分装、小批配送等业务,小批量高频率配送成为日本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特色,保证了农产品新鲜上市;四是农产品交易方式日渐多样化,电子网络销售、拍卖、期货等新型交易方式活跃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各物流主体根据交易内容、农产品种类选择交易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和流通费用。2.韩国。韩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一是政府统筹规划,多方论证,中央和地方两级出资,成立由政府公职人员组成的市场管理公司,加强管理;二是韩国依托市场管理公司,利用新闻媒介,构建包括交易品种、价格、时间和地点相关信息的全方位网络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三是韩国通过“青苹果人协会”,签订农户契约连接各交易主体利益,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交易成本。综观欧洲、亚洲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成功经验,不难发现其共性特征为:一是政府统筹规划,运用法律和财政手段宏观调控,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着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先进冷链设备(冷库、冷藏车)运用是冷链物流发展的前提;三是运用冷链先进技术,加强管理,产业融合;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五是结合本国实情,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冷链配送模式;六是高效的信息化农产品冷链网络,电子化农产品冷链物流连接各地需求和连锁经营网络,动态监控冷链物流流通环节,促进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路径

第3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物流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074-02

作者简介:朱慜(1989-),男,汉族,浙江宁波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海运与物流经济的统计学。

伴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网上订单量的激增所导致的物流企业爆仓的情形频繁出现。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人们不断增长的物流服务需求的不匹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货物不能按时送达、送货人员素质不高、退换货流程不健全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现存的种种问题。

社会物流总费用的高企与物流服务的低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对于物流服务,人们已经不奢望其价廉物美,但当通过支付高费用能换来高水平物流服务的希望落空时,引发消费者强烈的不满。物流企业提高运价但却不提高服务质量的做法饱受诟病。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对于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物流的需求也逐步上升。冷链物流等新兴物流配送服务的产生,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新形势下研究物流业结构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

结合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本文对新形势进行如下定义:新形势是指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导向、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特征、以促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为契机、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着力点的社会形势。

一、新形势下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物流规模庞大且增长极为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社会物流总值达到125.4万亿元,较2005年已有大幅增长。年均12.12%的增速也明显高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

现阶段,我国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等物流基础设施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1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9.1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7.41万公里,双双跃居世界第二;民航航空业务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港口吞吐量已经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

在国家政策扶持方面,各级政府从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企业培育、装备更新、人才培养、土地、税费等各个层面对物流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保障了物流业良好的运行势头。

二、新形势下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物流业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从全局上来看,这种不足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物流业发展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地域发展不均衡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的物流发展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中西部地区。新形势下我国物流业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第一,整体规模偏小,盈利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规模的偏小,使得物流企业无法发挥规模优势所带来的好处,反而会由于较高的物流成本致使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下降,从而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二,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且缺乏高层次的物流人才。物流企业的经营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服务规范不够完善、管理规章不够健全、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上。这些方面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物流企业运营的不规范,无法为客户提供准确送达、及时查询等服务,在制约自身发展的同时严重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高层次物流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严重问题。物流管理涉及营销、信息、成本、运输、仓储、采购、配送、服务质量、绩效、供应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相关人员必须熟悉工艺流程,精通管理技术,掌握综合性的管理知识,但我国相关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目前专业人才还难以满足物流业发展的要求,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更是极度匮乏。

第三,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许多物流企业是由运输、物资仓储等企业发展而来的,目前仍然以运输或物资仓储等服务为主,而物流信息等较高层次的业务刚刚发展,业务种类、服务能力比较有限。我国的物流企业通常走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发展路线,不论规模大小都走一体化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专业化程度的低下。这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还不利于物流业整体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优化物流业结构的措施

第一,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物流企业。国家应该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诸如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对资产进行重组,不断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物流企业。具有规模优势的物流企业的形成,对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兼并那些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而经营困难的物流企业,不仅有利于被兼并企业结构重组、弥补资金缺口,同时能够帮助兼并企业以较低廉的成本来获得新的服务能力。

第二,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力度,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专门人才。首先,树立物流人才培养新观念。要改变目前理论教学的现状,强调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特别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树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其次,建立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训练,培养实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物流人才。第三,重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加强自身物流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应该引进国外专家来国内指导、讲学或组织人才到国外学习深造。通过这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经验,在避免他们发展过程中的错误行为同时,创新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模式。

第三,科学利用物流资源,充分提高运作效能。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物流业的财政支出和优惠力度,不断加强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能和效率。在新建和添置物流设施和装备时,要立足于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脱离实际、贪大求全。对于现有的商业、运输、货代、联运、物资、仓储等行业的物流资源,要进行科学整合并加以充分利用,大力提升改造现有的产品和服务,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坚决杜绝以物流之名圈地圈钱,保证物流企业在开源节流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

第四,发展以冷链物流为代表的新型物流。积极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冷链运输动态和库存产品的保质期与库龄,确保冷链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以满足不同路径的货运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之泰.关注物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J]中国储运,2011(5):29.

[2]付宏华.山东省物流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王成军,李美艳.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商贸,2012(6):158-159.

[4]韩丽红.我国物流业的现状、优化与发展趋势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07-109.

第4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物联网是指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意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与通讯,来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主要有三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实现采集信息,捕获信息和物体识别。网络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传送和通信。应用层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应用。物联网的四个关键性应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物联网的应用模型:一是基于 RFID 的应用架构,主要应用是把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二是基于传感网络应用的架构,主要是指无线传感网络(WSN),此外还有视觉传感网(VSN)、人体传感网(BSN)等其他传感网。三是基于 M2M 应用架构,包含 EPC Global 和 WSN 的部分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

我国物联网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有:标准化问题,标准难以统一,制约了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产业链较为零散,缺乏推动行业物联网的主导力量;成本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商业模式发展不合理等问题。

二、物联网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

物流业运用物联网的主要过程有:信息的标识和采集,协同信息处理,泛在融合阶段。形成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实现企业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率先使用物联网的行业是奢侈品、汽车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物流领域,而大宗商品如粮食、油品等也会逐步运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将形成以物联网物流供应、联网与结算为一体的销售终端或交易中心,继而出现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

我国现代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制约因素是:技术不成熟或者存有缺陷,应用成本高的问题,物流信息的安全问题,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管理及技术标准的统一问题,国际间合作协调问题,公众的普及等问题也都制约着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对于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物流网将开启物物信息共享交互的信息化新时代,物联网技术将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物流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物流业务的灵活管理集成构成现代物流的重要需求。在物联网环境条件下,物流业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多样性。针对物流业务的不确定性,要求有相应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对其进行支持,实现物流业务的敏捷管理集成。第三,敏捷化业务管理需要灵活的软件架构和智能化功能来支撑。将其用于应急物流管理,可以快速地为其组织相关业务完成管理并在必要时将流程确定下来。

三、物联网技术实际应用探讨

从应用模式的角度,物联网的应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垂直的应用模式,这一类行业特征是物联网的应用是与行业内部的生产和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第二类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一类行业是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碎片化企业难以规模发展,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第三类是公共服务模式。

物联网技术在仓储业应用:RFID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感知技术集成应用快速发展,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将得到应用,无人搬运车与智能机器人将融入仓储物联网,仓储物联网将出现互通互联。

第5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1.缺乏针对低碳物流的发展政策

物流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家已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等,但仍缺少针对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机制的政策扶持和碳排放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的缺失必然会降低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对低碳运营管理的积极性。

2.物流业碳排放统计指标太泛化

笔者在查阅有关物流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情况时发现,统计年鉴中关于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指标极少,且物流业与诸多行业混在一起进行统计,无法得知物流业在各个环节中碳排放的真实数据,更无从得知冷链物流碳排放各项统计指标,给各位学者研究低碳物流造成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低碳物流的发展速度。

3.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的食品冷链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除冷冻食品情况稍好外,多数肉类、水产品、豆制品以及奶制品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并未采取任何冷冻措施,冷冻食品有时也因为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散零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当下低碳的环保理念提倡降低损耗、避免浪费,而食品的流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若处于常温状态,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显然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4.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闲置

目前中国诸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已经购置了较为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但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及闲置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存在这种问题的真正原因有两点:一是运行这些技术与设备会产生大量成本,如能源的消耗以及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等。二是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致使人工成本远低于设备的运行成本。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企业仍更乐于使用传统冷链物流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的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加不符合低碳运营管理的理念,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5.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如今一些食品供应商以及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经常违规操作,使人为冷链物流断链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如多数零售企业都缺少专门用于低温食品的装卸场所以及存在冷藏食品堆放不规范,影响制冷效果的现象。一些物流企业通过租用个人的冷藏车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加了食品冷链物流断链的危险,很多批发市场露天经营且运输方式只是简单的敞篷车或金杯车加冰,这些行为无一例外地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低碳时代需要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低碳运营管理的发展。

6.缺少供应链脱碳意识

尽管低碳一词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很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低碳经营管理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什么直接关系。在没有能源能力的情况下,很难使企业产生供应链脱碳意识,更无法就食品流通过程来制订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少意识到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性,尤其在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环节上,如食品储存冷藏冷冻设备、运输过程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都缺少相应碳排放的测量与计算。

二、发达国家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就致力于开始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与摸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现代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欧美发达国家食品的冷链物流量已占国内销售总量的50%以上,日本食品物流中已有98%通过冷链物流,并且在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上也为中国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经验。

1.建立完善的政策与标准

为更好地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美国政府采用了税收优惠的政策。1975年美国就颁布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以规定生产轻型卡车、小轿车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在低碳交通领域,美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日本颁布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同样也促进了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的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手段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以及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2.物流协会充分发挥作用

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将政府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完善物流业管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多样的宣传方式让企业多了解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等,还可以代表企业的利益对相关政策提出意见,以促进其更加完善。如2003年欧洲成立了冷链协会(CCA),其中会员公司多达48家,同时为了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协会建立了冷链物流质量指标(CCQI),从而大大减少冷链物流中的浪费。

3.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认为,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容小觑,因此从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等一系列过程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同时对进出口食品也有严格的把关措施。如美国、加拿大通过制订食品安全监督计划(FSEP)较好地实现了冷链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

4.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技术创新体现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如法国发明出一种餐饮业的“冷链”新技术,不仅可以将提前制作的食品妥善保存直至供应给餐饮场所,还可以抑制食品中致病细菌或微生物的繁殖。再如美国推出了一种新的冷链包装技术,即温度保护,此工艺可以确保温度敏感性食品在运输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

5.共同配送策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共同配送策略,它具有避免重复、交叉运送问题,提高车辆装载率和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及降低由于货运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势。如日本7-11便利店将物流路径集约化转变为共同配送系统,按照不同的地区和食品类别划分,组成共同配送中心。自实施共同配送后,其门店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数量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

6.深入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理念

国外很多企业意识到低碳理念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低碳理念植入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境中去。如美国Con-way运输公司通过培训驾驶员以掌握节油技巧,从而降低车队运行速度,以及采用翻新汽车拖架、设计运输网络等方式以降低碳排放。再如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通过优化网络设计,实现回程载货、拼装集运,从而减少运输里程数和碳足迹;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全部采用新型节能灯,比普通灯可节约20%~30%的能源,仓库自然采光并安装空调热能循环利用系统。

三、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改善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情况。

1.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来降低运营成本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附加值较高的物流业务,降低其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到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和冷藏销售等环节中进行价值分析,从而找出降低食品冷链物流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2.拓展价值工程公式以推进低碳运营管理

价值工程的拓展公式是指将碳排量代替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中的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探求出如何以最低的碳排量,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最终提升产业价值。食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都是由制冷设备的“硬件”和管理方面的“软件”构成的,两个方面都应该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因此,应将价值工程拓展公式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寻求出低碳运营的有效方法。由于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价值工程拓展公式是分别从寿命周期成本、碳排量的角度来对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分析的,难免会出现结论的矛盾性。所以引入碳交易的概念,将寿命周期成本和碳排量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比较模式,从而得出实现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的最优策略。

3.建设食品冷链物流能耗标准和法规

为了保障食品冷链物流运营过程中的低碳化,政府应当建立制冷设备能耗标准、冷库建设单位认证标准和冷藏运输车工艺标准等体系,从源头保证冷藏物流设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同时,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优惠等方式引导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要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预冷制度和人员生活用电标准等规章制度,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尽快加强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

4.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

巨大的能源消耗不仅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运营成本,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一是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郊区扩展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并发展订单农业。二是从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集中加工,并集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连接起来构建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5.推广利用冷链设施与低碳物流技术

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冷链设备与设施,增加其利用率,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设备与设施。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低碳物流技术,比如,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从而降低机动车污染,实现治堵和治污双赢的目的。

6.发展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需求的增加,显然只靠农户自身的传统运输储存配送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无法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从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导向和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是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减少消耗,提高运营效率,克服资源浪费、上下游环节不畅通等弊端,还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降低社会总成本,整合物流资源。

7.低碳应追溯到食品的源头

为了更好地加强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低碳效应应该追溯到食品的生产之初。高碳食品生产模式所引发的食品污染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应以使用生物有机肥为主,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时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创新低碳系统,从而减少碳排量。

四、结论

第6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根据农产品的特性,为保证肉、蛋、禽、蔬菜、水产、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无损耗、无污染,在冷冻工艺学的基础上,采用人工制冷技术,使产品在生产加工、存库、运输、分销一直到零售终端等环节,一直处于适宜低温环境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20世纪50年代,我国肉食品外贸出口过程中改装了部分保温车辆,出现了冷链物流的雏形。1982年中国《食品卫生法》的颁布,推动了食品冷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冷链物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冷链物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刘北林(2004)提出了低温条件下的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工程论,该观点被国内很多学者所认同;恭树生(2006)、梁怀兰(2007)等学者对于冷链物流构建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乔芳(2010)站在产业组织的角度对山东诸城水产批发市场在冷链物流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剖析;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规范了冷藏仓库区及冷冻仓库区的温度区间;刘广海(2009)提出构建合理的食品冷链物流运作标准,以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葛向华(2008)、范梅华(2008)等阐述了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和对策。但是,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区域性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河南作为农业生产和供给大省,在客观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特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就显得非常迫切。

一、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河南省号称中国的粮仓,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1.3亿亩,2011年全省粮食达到1100亿斤;果蔬产量居全国第二位,2011年河南省蔬菜产量6709.74万吨,主要瓜果产量1580.54万吨;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2011年河南省牛羊类肉类产量641.65万吨,禽蛋产量4569.00万吨,水产品390.50万吨;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2011年奶类产量339.34万吨。河南养殖业发达,相关资源丰富,禽畜种类较多,畜牧业大型企业400多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0%。农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急剧增长,引发了对冷链物流需求的快速膨胀。同时,河南作为全国的第一人口大省,自身拥有上亿人的消费市场,据测算,全省每年易腐食品的消费量约为7740万吨,目前已应用冷链的消费量仅为695万吨,每年需要提供冷链服务的消费达3480万吨。由此可见,河南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缺口巨大。因此,为了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促进农产品流通,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河南省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冷藏、低温仓储和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河南省物流发展硬件环境具有天然的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是贯穿东西、链接南北的中枢,突出的区位优势使河南处于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和货物集散地的重要位置。国道310横贯东西,国道107、106和207纵贯南北,京珠、阿深和连霍三大高速公路干线交会于境内,河南省内2011年公路里程数达24.5万公里,密度是全国的3.5倍,实现条条高速公路覆盖河南并与周边各省相连,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网络;京九、京广、陇海等铁路干线在境内纵横交错,铁路营运里程数为4224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6%和59%,省会郑州不仅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同时也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中枢;民航24.1万公里,郑州新郑机场被誉为全国五大航空门站之一,且国际航空出口货运量在国内机场中位列前八名。河南省发达的陆、空交通运输条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设施保证。

(二)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河南省物流企业众多。201 1年河南省具有一定规模的正规物流企业单位4160多家,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总计395.7亿元,同比增长15.58%。郑州交通运输集团、河南煤化集团国龙物流、洛阳铁路运通集团三家公司分别评为国家5A级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河南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同步崛起。第一,河南省拥有冰熊、红宇等一批知名的冷链装备制造商,冷链物流设备制造产业发达,其中,冰熊冷藏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其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为河南快速发展冷链物流奠定了重要的产业基础。第二,拥有双汇、众品、思念、三全、众荣等一批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商。河南省目前专业从事冷链物流的服务商有300多家,分布于全省各个区域,一些冷链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整合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已经逐步探索本地区上下游产业的整合,打造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冷链物流体系。例如:河南众荣物流有限公司拥有冷库l万多立方米,冷藏运输车辆400多台,产地生鲜加工配送中心10个、销售地生鲜物流配送中心21个,连接产销两地的综合物流基地3个,构成了综合、高效的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区的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网络。第三、河南省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河南省拥有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87个,在建及已运营物流园区40多个,拥有230多万立方米冷库,其中冷冻库156多万立方米,冷藏库74多万立方米;冷藏车辆2700辆,总承载量达2万多吨;果蔬和肉类冷链应用率约为6.0%和22%,损腐率分别为30%和15%。设施设备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物流园区的发展,为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二、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冷链物流从定义上来看是一种运营模式或运营状态。对于整个冷链产业来看,无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各省市,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探讨冷链物流时更多的是围绕“冷储运”能力展开。因此,河南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也比较侧重于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冷藏、冷冻储运能力,实际完成的流通量等方面。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河南省物流行业增速放缓、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据统计,河南省2011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74亿元,比2010年增长9.51%,但是增幅比2010年回落4.12%;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92%,比2010年回落0.31%。而且全省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6.8%,虽然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仍比国内发达地区高1%-2%,比发达国家高7%-9%。设施装备投入不足,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缓慢。物流企业中平均每个企业仅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0.43套,同时对RFID、GPS/GIS、条形码技术等应用有限,物流信息化管理程度低,因此,车辆空置、设施闲置较为普遍,物流资源利用不充分。河南省易腐农产品的总消费量庞大,目前应用冷链的消费量仅为0.9%。但是,河南省冷藏保温车辆仅占货运车辆的0.3%,平均冷藏运输率在10%~20%,显然难以满足生鲜农产品发展的要求,预冷技术及低温环境下的分级、包装、加工等手段则更难以实现;同时,冷链相关设备缺乏导致冷链物流上下游各企业间协调困难,无法实现资源整合及冷链物流的完整性。冷链物流的这种滞后性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损耗量居国内前列。肉类、水产品、果蔬流通损失率分别达到12%、15%、20%-30%,导致农产品利润率降低。而冷链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往往低于5%。同时,河南省深受易腐产品产后保鲜储运能力的制约,农产品集中上市时销售困难,并且随季节价格波动很大,“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经常发生。而农业产业化发达的西方国家却把产后保鲜储运放在农业的最重要的位置,如美国农业总投入中,生产与产后保鲜之比为3:7,意大利、荷兰农副产品保鲜产业化比率为4:6。从产后产值与自然产值之比来看,河南为0.38:1,日本、美国则分别为2.2:1和3.7:1。

(二)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总体呈畸形之势

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畸形。一方面,河南省企业自有冷链物流发达,形成了一批比较知名的企业,如:双汇、雏鹰、众品、思念、科迪、三全、天冰、大用、华英等几十家冷藏食品龙头企业,它们垄断着中国冷冻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鲜肉及肉类制品、速冻食品向省外输出量比例约达到51%和62%。这些企业因为生产的是冷鲜肉和速冻食品,对温度控制技术要求较高,在整个流通环节基本上都是使用自有冷链物流公司,业务很少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另一方面,河南省虽然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很多,但是规模较小,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节点网络、服务保障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企业的要求,市场主体“小、散、乱”现象突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十二五”是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河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0年4月,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在2010-2015年,要重点建设以冷链物流为首的十大物流行业,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漯河、许昌、商丘、鹤壁等周边城市为依托的冷链物流产业带。东西打造陇海冷链物流密集带,重点发展果蔬冷链物流,涵盖郑州、商丘、洛阳等城区;南北打造以京广线为依托的速冻食品、肉类冷链物流密集带,覆盖了郑州、鹤壁、许昌、漯河等城区。在推动河南省内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优势资源向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辐射,实现河南省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后厨房”乃至“世界餐桌”转变,实现国际冷链物流接轨,强化郑州冷链物流的中心地位。因此,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实施冷链人才专业化、冷链服务标准化、冷链资源集约化、政策支持人性化等策略。

(一)农产品冷链人才专业化

专业冷链人才是河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保障。河南省应该考虑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共同配合,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与高校培养多方联动,“多层次、立体式”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可以共同开发“短、平、快”的培训课程,培养急需的冷链操作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应该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联合起来,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实习”等措施,实现学生零对接就业,将岗前培训提前纳入到高职专业教学中来。同时,结合行业协会、企业需求,引导高校冷链物流的专业设置,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为农产品冷链物流长远发展储备高级人才。

(二)农产品冷链服务标准化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的服务标准体系。河南省应根据国际惯例、国家标准逐步建立涉及冷链全程的ISO、GAP、HACCP、GMP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实施产品处理、分拣、加工、包装、冷冻、冷藏、运输、配送、分销及零售终端的制冷、保鲜技术等标准。工程设计、设备安装也应有一定的标准规范。同时,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共享信息平台,广泛应用条形码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电子标签、GNSS技术及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等,在重点生鲜产品产区、分销集散地及大中型城市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冷链物流共享信息平台,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品信息监控和追溯责任机制,鼓励冷链物流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和政府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同时,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投资大、投资期长、收益慢等特点,为了规范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有序竞争,政府应设定本地区的行业准入标准。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企业,才能从事冷链物流运作。所以,一要逐步改善目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政府在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的过程中,要充分收集冷链物流设备制造商、冷链物流服务商、冷链物流服务需求者、生鲜产品消费者及物流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标准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发挥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行业协会的积极协同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信用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涉及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的参与者出现信用问题,都会波及整个冷链物流链条的各个方面。二要理清契约关系,明确委托权责,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加强企业信用分级管理,推广不良企业公示制度,净化冷链物流市场,提倡企业的有序合作竞争氛围。

(三)农产品冷链资源集约化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河南省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冷链物流企业及生鲜产品配送中心众多,冷藏、冷冻设施及冷链技术和全国水平相比相对先进,但是这些企业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缺乏协作,集约化程度较低,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不明显,同时,河南省冷链物流体系中链、群、网建设缺位,导致冷链各环节协调失衡,上中下游冷链链条之间无法实现零对接。因此,河南省必须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打造冷链物流集约化发展模式。首先,河南省应根据本省农业产业发展特征,结合河南省流通、消费的实际,在现有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设备,扶持发展一批拥有先进的冷链技术、经济实力强、规模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第三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一是规范现有的发展前景好、服务多样灵活的小型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其创新农产品服务模式,逐步做大做强。二是对于生产性企业自有的冷链物流公司,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其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逐步与主营业务分离,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转变。当然,也可以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冷链子公司的方式出现,在服务于总公司冷链需要的基础上同时服务社会,充分发挥闲置的冷链功能,承担其他冷链业务。三是鼓励大型商贸企业自有的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在满足商贸终端配送的基础上逐步向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转化。从未来冷链市场需求及行业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生产商愿意将产品加工、分拣、仓储、运输等环节外包给具有专业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此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必然成为农产品冷链市场的主导者。其次,通过行业协会服务、企业合资合作、参股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产品生产商、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服务商、产品集散地、铁路、公路、航空等各环节冷链物流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改造。建设大型冷链物流园区和低温物流中心,鼓励强强联合,促成各个冷链相关环节以合同的方式结成战略联盟,风险分担、合作共赢,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约化发展模式。

第7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2013年“双十一”,顺丰优选用1500万的销售额实现了食品电商一次值得夸赞的奇袭。

顺丰优选做高档的进口食品和应季商品,平台品类定位在高附加值产品,在选择品类上从客单价上来定位。2013年才上线的顺丰优选客单价是200元左右,每天的订单数量是2000个。这意味着,每天的销售额为40万元。

为了满足用户“一站式购物”的需求,顺丰优选不断扩充着商品品类,当前SKU(产品库存单位)约14000,预计今年将达到20000,其中生鲜商品作为重点品类以提升客户粘性。高客单价降低了单位订单的物流成本和亏损风险,然后配合季节性的直供模式,荔枝、大闸蟹等季节性产品的预售直供,逐步形成了一个依托于快物流服务为载体的直供生鲜的电商供应链服务平台。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顺丰优选成为了中国冷链电商的标杆。

生鲜成“兵家”必争之地

从物流到电商,顺丰紧紧抓住了自己的优势,在2013年迅速占领生鲜电商市场。不仅在2012年9月与阳澄湖合作直采大闸蟹,2014年又与内蒙古大牧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与锡林郭勒草原羊直采渠道,直接切入生鲜牛羊肉市场。

生鲜电商被认为“兵家”必争之地,而做生鲜市场的门槛很高,最大的“拦路虎”是生鲜产品本身的产品特征与品质控制之间的矛盾。

生鲜产品的产业链较长,时间跨度大,对储藏、运输要求非常高。显然,顺丰优选正在利用顺丰速运的优势来建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

上线伊始,顺丰优选就将自己定位于中高端食品电商,特别是在生鲜方面。目前顺丰优选对于生鲜商品的配送有两种模式:入库的商品实行全程冷链配送,实现“从库门到冰箱门”的无缝对接;产地直采商品通过顺丰集团的快速物流,实现24小时“从枝头到舌头”。

顺丰优选做了大量的产地直采,其中很多是利用顺丰的线下资源。当商品离开库区后,分拣和包装操作场地需具备温控条件,再装入温控箱运输,最后收派员将商品装入保温袋上门派件。整个环节所使用的温控设备包括冷藏箱、冷冻箱、冰盒、冰袋、保温袋等众多微小细节。而在这些细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顺丰优选的另一特色模式是海内外产地直釆。产地直供是顺丰优选未来一大招牌。

在具体品种的选择上,顺丰遍布各地的员工成为了现成的美食捕手,他们会推荐各地最具特色的优质美食。比如在进行台湾商品采购时,由顺丰优选的采购人员提出需求,顺丰台湾区的同事会协助进行当地供应商的推荐与资质审核,最终选择了凤梨、凤梨酥、柳丁橙等最受大陆欢迎且方便运输的食品,并且省去了其它中间环节,直接将商品从台湾运到优选仓库。

如今,顺丰优选生鲜商品配送城市从2个扩展到11个,分别是北京、天津、嘉兴、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由于这些城市对生鲜的需求大,而且距离仓储的位置近。如嘉兴位于上海、苏州、杭州正中,仓库紧邻乍嘉苏高速,广州仓紧邻广园高速路。

当然,顺丰投入如此大力度做生鲜冷链并非仅仅为顺丰优选服务,顺丰第一层考虑是将顺丰优选作为自身业务增长点,第二层考虑的目标更大,是将顺丰优选作为生鲜冷链试验田,为B2C企业提供一个生鲜冷链解决方案,并在快递行业建立新的标准。

顺丰优选总裁李东起表示,顺丰会继续加大对生鲜冷链领域布局,在相应设施、人员配置完毕后,顺丰对生鲜冷链配送不会局限在目前这11个城市,还会继续扩张。

背靠大树好乘凉

顺丰优选能快速扩张离不开顺丰集团的物流基础,如今全国只要是顺丰集团能够触及的地方,顺丰优选都可以到达。

而这一切离不开IT的支持,如果没有IT的支持,顺丰优选的整个流程是跑不通的,IT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线一年多以来,顺丰优选的服务范围开始逐步拓展。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苏州、武汉、杭州等市场都开通了常温配送服务,而特色经济产品也已开通全国配送。成功的转型,离不开IT的支持,顺丰优选物流总监曲学峰也强调说,“如果没有IT的支持,整个流程是跑不通的,IT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有了后台IT的支撑,确保了顺丰优选业务的连续性,同时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顺丰优选也制定了关键、可控的流程。

在搭建IT架构方面,顺丰优选采用从北京起步,到全国的统一布局的IT基础架构,由IT支撑自身企业的扩展。也正是由于此,顺丰优选全国各大仓库实现了统一的实时监控,同时,配备了先进的WMS仓储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效的物流管理。

曲学峰介绍说,目前顺丰优选的仓库的占地面积为8千平米左右,仓库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冷冻、冷藏和常温。但就目前来看,这个仓库对于顺丰优选的业务来说还是有点小。现在顺丰优选有700人,其中有400人是快递员。顺风优选将在IT系统上,加强与顺丰速递的配送系统对接。

冷链物流成为顺丰新蓝海

食品电商的门槛远比一般的垂直电商要高很多,尤其是生鲜电商。顺丰优选一直是快递业中冷链环节做的最好的一个。

中高端消费者更看重用户体验。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顺丰优选在冷链、配送等环节上下足了功夫。顺丰优选的配送工具全部为汽车,每一次配送均由一位驾驶员和一位客户经理共同完成。车厢标配冷藏、冷冻和零度保鲜三种功能。到达小区门口,客户经理将产品放入保温包,再步行将产品送至客户手中。这之后的签收环节很有新意,每一位客户经理都标配一台iPad,用户验货后可在iPad上进行确认及发送产品体验回馈。

物流环节在整个生鲜电商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冷链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真正推进这个市场发展的关键。

拥有强硬“后台”——至少13万派送员以及20多架飞机的顺丰速运,顺丰优选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环节。在冷链方面摸索了一年之后,丰富的经验让顺丰优选已经在华东、华南做好了冷链仓储准备,之后更是在广州有所布局,高价买下普洛斯多功能(冷藏冷冻恒温恒湿)库房。

对于顺丰优选而言,如果说实现电商业务扩张是版图外扩的重要战略,那么为顺丰进军冷链物流进行试水和摸索,则是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李东起坦言,要通过顺丰优选,摸索出可行的冷链物流模式,并最终成为顺丰集团新的物流业务线。

2013年,顺丰优选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完善的冷链物流模式,该冷链物流业务在9月也已经转交给了顺丰集团,同时,顺丰优选也将冷链物流外包给了顺丰集团。

“不仅仅是我们,现在顺丰的冷链物流已经与两家大的平台电商签订了配送协议,冷链物流作为顺丰的一个新业务,已经开始运行。”李东起表示。

2014年顺丰将会进一步增加冷链覆盖的城市。冷链物流正在成为顺丰新的增长业务。

市场需求存在,但物流企业却对此慎重,主要原因在于冷链物流的投入成本高,同时风险也较大。而顺丰正是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在商机,因而先行一步。

据悉,顺丰目前已经建立了3家冷库仓储,分别为北京、嘉兴、广州三地,而围绕这三个仓库已经可以实现周边11个城市的冷链配送。

李东起说:“生鲜电商关键要满足安全性、时效性等要求,因此必须采取专门的配送措施。顺丰优选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冷链的模式。尽管冷链配送覆盖全国市场仍还需时日,但顺丰已经开了个好头。”

在地方特色馆上做文章

在普通商品覆盖全国后,顺丰优选在地方特产上做起了文章。消费者轻点鼠标即可品尝到各地的新鲜美味。

顺丰优选特色馆为顺丰优选、顺丰速运、地方政府联合打造的新型地方特产运营模式。地方特色馆中上线的均为产地直采商品,即用户在顺丰优选网站下单后,商品从产地直接运到用户手中。

这项服务将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加地道的地方美食。顺丰优选整合了顺丰速运及地方政府资源:地方政府提供商品品牌背书,负责推荐当地安全优质的食品供应商;顺丰速运的地方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商品甄选和供应商审核,并通过顺丰的快速物流进行商品配送;顺丰优选提供商品销售和推广平台。业内人士称,这种产地直采模式,可以通过缩短供应链、取消中间环节来严格把控商品品质、降低商品价格。

产地直采型地方特色馆的上线,无疑也是依托着能够对商品进行快速配送的顺丰物流。它汇集了各地的优质美食,不同时间上架不同的时令商品,通过顺丰集团的快速物流实现24—48小时从产地直达消费者的配送,确保产品的新鲜度,这一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非常明显。

第8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10年交易金额近90亿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品质食品和医疗用品的需求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冷链物流行业正在国内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商超和连锁餐饮的积极扩张等种种因素都推动了冷链物流行业的普及。回顾中国冷链物流行业近十年来的发展,10年间行业交易金额接近90亿元,投资交易接近40起,2010年冷链物流企业的投资交易还出现了井喷现象,整个行业的投资并购交易俨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事实上,冷链物流企业并购交易在最近三年表现得最为活跃,例如美冷集团、美国普菲斯、太古集团、日本大和运输公司黑猫宅急便、日本三井物产等外资龙头企业都开始陆续进入国内市场,而一些外资私募风投也对国内冷链物流企业显示了极大的关注。在过去10年的投资交易主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它们通常倾向与外资企业进行合资,而这种“国企+外资”的合作模式占到冷链物流合资企业的75%。此外,国有企业出于对上下游资源互补等因素的考虑,也常常发起行业兼并收购。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重资产、运作周期长、规模受限、法律标准尚需健全等原因,国内资本市场对冷链物流显示了较低的投资意向,因此民营企业较多选择引入外资私募基金。

主旋律:兼并收购

从过去10年的兼并收购案例中可以看到,企业往往通过兼并收购以获取冷库资源或综合冷链能力。目前,国内冷链物流的投资交易活动参与主体包括物流企业、冷链物流的上下游企业、商业地产开发商和私募基金四类企业。其中,物流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物流企业通过大力获取并整合行业资源,提升专业技术和管理运营能力,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这类行业案例具有相当深远的参考意义。

2004年,中外运收购上海裕和冷藏快运有限公司,并建立中外运裕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开始进入冷链物流市场。该阶段的中外运看中的是上海市场的冷藏业务,准备在上海嘉定区工业园建立物流冷库。2012年,中外运与普菲斯亿达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中外运普菲斯亿达(上海)物流有限公司。合资公司结合普菲斯亿达的专业冷库仓储资源、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方式,以及中外运的运输优势,并投入高标准的运输车辆,为全国的高端客户提供冷链物流服务。

2008年,招商局国际收购蛇口的华南冷库,将其改造为招商冷链,作为招商局发展冷链业务的起步平台。两年后,招商局国际与全球最大的冷链仓储物流服务商美冷公司合作,组建招商美冷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收购了招商冷链70%的股份,以及为跨国大型食品企业服务的康新物流。招商美冷结合招商局集团的品牌影响力、财务实力、港口网络和海运物流优势,美冷集团先进的管理经验、冷链技术和业务运营能力,以及康新物流的优质客户资源,致力于为国内和其他亚洲地区的客户提供冷链物流服务。招商局国际通过一系列投资交易活动,从港口运营业拓展到冷链物流行业,投资目的从获取单一的冷冻仓储业务延伸到获取与港口相关联的综合冷链物流服务,从而成为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到,大型物流企业往往通过收购单一的冷库资源进入冷链物流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与国外领先的冷链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合资企业,获取综合的冷链物流技术资源,以提升行业专业技术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实现规模扩张,并逐步建立起其在国内冷链物流业的重要地位。

其次,对冷链有需求的上下游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与物流企业携手拓展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这类行业投资交易案例也非常值得关注。2007年,台湾统一集团旗下专责冷链物流的统昶行销公司与杭州佑康食品集团共同投资建立浙江统冠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旨在成为国内第一的第三方低温物流品牌。该公司依托统一的冷链物流操作经验,以及佑康食品以杭州为中心的冷链物流网络,着手开发国内冷链物流市场。同年,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原三元集团)与日本双日株式会社、双日(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一家现代物流企业——北京三元双日食品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自建三类温度带(冷冻、保鲜、常温)物流机能的大型配送中心,配备“三温带”配送车辆,为多个食品公司、商超的批发业务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这两个案例中,对冷链有需求的上游企业通过和冷链食品企业合作,把冷链物流拓展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部分客户基于商业机密和存在竞争关系的考虑,对这种类型的冷链企业仍然有所保留。

地产开发商擅长获取土地,外国领先冷链物流企业进入中国时,也会考虑与地产开发商合作,从而争取区位优势。全球最大冷冻物流企业之一的普菲斯在2009年与大连亿达集团合作,成立普菲斯亿达冷链物流公司。通过亿达集团拥有的土地资源和优势,普菲斯亿达在上海临港等地获得具有战略价值的位置,建设临港冷链物流中心。2012年,普菲斯针对华南地区高端肉类以及海产品的冷链物流需求,又与东莞创裕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虎门港冷冻品物流中心项目。与地产开发商的合作一般会新建冷库,因此这些冷库也具有较高标准。然而,单个商业地产开发商往往难以满足全国市场的布局需求,冷链物流企业需要寻找多个合作伙伴以满足扩张需求。另外,部分民营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引入私募基金的投资,扩大覆盖网络,增强硬件设备的竞争力。这类投资活动中融资规模最大的是山东荣庆集团。山东荣庆在2004年获得香港今日资本集团的2亿元投资。荣庆利用资金购买和建造储运设备,积极扩大冷链物流的覆盖网络,全力打造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分拣、包装在内的冷链网络。 2011年,荣庆集团又获得加拿大Pamoja集团的3亿元注资,而这次融资的主要目的是投建高端冷链物流项目。通过私募基金的注资,冷链物流企业快速弥补了资金不足的短板,在短时间内完成冷链网络的扩张,同时也借助了外力来完善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但是,接受私募基金的投资,股权被稀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独立运营。

冷链物流四大机会

经过十年的兼并收购合资合作,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大格局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与成熟市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行业的发展现状也呈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行业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普遍陈旧老化等。综合上述,罗兰贝格认为冷链物流行业未来的兼并收购存在着四大机会点:

机会一: 产地和中西部的冷链发展机会。中西部城市和产地仍存在较大的机会,但投资者也需要考虑该区域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对冷链物流的应用程度以及该区域的供应和竞争态势。

机会二:价值链整合的机会。独立冷库和长距离运输的竞争非常激烈,投资者应该考虑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和提升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9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文

架构冷链体系

供应链是一个涉及生产、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领鲜物流作为一家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更多的是在供应链上下游之间起到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作用,帮助上下游企业建立起多赢的协作格局。作为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领鲜物流目前运作的产品各式各样,温度要求和包装方式也各不相同,领鲜物流需要完成从订单处理、产品入库、产品储存、产品分拣、产品出库、产品装车直至最后配送至网点等多道作业,分拣的产品既有整箱的也有拆零的,其中拆零业务具有产品品项多、总件数大、单店单品数量少的业务特性,对分拣的差错率和效率要求很高。

领鲜物流的客户包括:光明乳业以及一些外部客户,在上海地区每天配送的网点约10000个,华东地区也有近6000个,涵盖卖场、超市、便利店、学校、政府机关、酒店、办公楼、餐饮门店以及社区冷库等。其中现代商超通路如卖场、超市、便利店等均有多家上游客户的产品需要配送至同一家网点。

综合上述几个因素,领鲜物流旨在利用自己在设备设施、物流网络、运作模式等方面的专业性,在上下游企业之间搭建起一个统一的冷链物流公共平台,实现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包括地域、时间)的供应链管理最优化。

多种冷链运作模式

领鲜物流目前主要业务在华东地区,在华东地区总共拥有19个配送中心,通过各配送中心之间的业务衔接即一级干线输送网络十二级区域配送网络,将华东地区客户的订单响应时间控制在24~48小时。

如果需要在下单后的次日将产品配送,按照上述网络体系,在上海地区的一家客户,如果需要在下单后的次日将产品配送至华东地区的相关网点,只要其产品能够提前准备好,领鲜物流就可以帮助他实现需求。如果是多家客户均有相同的需求,则在领鲜的共配体系下可以共同实现,大大降低了社会的物流成本。此外领鲜还专门购置了双温车辆以实现相同网点不同客户不同温度带产品的同车配送。

食品分销物流在华东有三种业务模式:集中式中央大仓管理、分布式多中心管理以及上述二者的混合模式,不同模式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目前领鲜物流几种模式都有,分别用于规模和业务需求不同的各类客户。

集中式中央大仓管理。该模式在上海设立中央仓库,作为库存管理,华东其余城市采用零库存方式,利用冷藏输配送网络,根据订单要求实现48小时内整个华东现代商超的配送。其特点是单中心管理,便于控制库存,操作简便,节省成本,充分挖掘领鲜现有网络优势。

适用客户的特征包括:一是业务量不大,而且以上海为主、华东其他城市为辅;二是客户销售订单中心在上海,总部与物流直接对接;三是销售渠道以现代商超为主;四是双方可以实现信息对接和共享。

分布式多中心管理。在华东设立多个配送中心,每个DC保有库存,负责一定的区域,所有货物由工厂直接输送到位。其特点是能减少输送环节,提高客户响应速度,更贴近一线市场,管理难度增加,可以充分利用领鲜物流华东DC资源及市内配送网络优势。

适用的客户特征包括:一是客户业务量较大,足以支撑分中心业务运作;二是客户的订单管理采用分布式,以独立销售分公司模式运作;三是双方信息共享,多中心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仓库调拨。

混合模式。将集中式中央大仓管理与分布式多中心管理结合使用,即在上海中央大仓保留主要库存,分中心严格控制库存量,充分利用领鲜物流现有的输配送网络和中央大仓低成本的优势,发挥WMS系统的平台功能,进而降低成本。其特点是能够充分利用两种模式的优势。

适用的客户特征包括:一是有库存的业务,比如常温、冷冻等业务类型;二是客户的工厂较多,或者工厂不在华东,但是发货量适中;三是客户的销售模式为华东设有销售总部,同时下面设立有销售分公司,独立核算;四是客户与领鲜物流必须能够实现信息对接,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在现代物流业飞速发展的当今,上述不同模式均有赖于信息系统的支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高低是供应链体系优化程度的一个表现。领鲜物流深刻理解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较早实施了WMS系统,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通过系统指导业务运作;另一方面也通过系统实现了与客户系统的对接,提高了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目前情况下,该对接包括与客户系统的直接对接或利用生成数据的间接对接。通过核心的WMS系统,接收到客户电子订单后,再通过其他信息系统如TMS系统、DPS系统等利用订单数据实现运输线路编排、电子标签拣货等操作。

控制环节,确保全程冷链

作为一家专业冷链物流企业,更要确保和关注整个冷链过程的完整,否则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终端环节。为此领鲜物流除了在上述体系建设上加大投入外,主要还从仓库设备设施、运输设备设施以及相关管理措施上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冷链物流有其特殊的专业性,要求根据产品储存、运输要求,控制好时间以及温度两个关键点,因为这两个重要因素处理不当引起的品质降低具有累积性和不可逆性,为此领鲜物流重点关注易腐产品在存储、运输环节能否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仓储环节的冷链控制。仓储环节往往是整个易腐品冷链中的“源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源头没有抓好,后续的努力可能将会白费力气。

仓储环节的主体是冷库,根据产品存放的时间特性,冷库可以分为储存型、通过型、 储存+通过型等三类。领鲜物流拥有的仓库属于储存+通过型,部分产品当天入库当天配货当天出库,部分产品在库内需要存放一段时间。鉴于此,在冷库设计时,领鲜物流就几个方面针对冷链保障进行了充分考虑:

库内布局。优化仓库布局,合理设置储存库、配货库面积以及货架,因地制宜设定库内产品动向,具体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库内空间分隔,根据冷库运作利用率设定最佳库内高度以及库单元;根据冷藏/冷冻库内储存量和配货量的比例关系,科学合理地设置货架布局;根据产品以及库内运作特性,设定合理的储存库和配货库面积;因地制宜,设定出入库、储存、暂存、配货等各环节的产品动向,加快库内运作速度,减少不必要的温度损耗。

由于领鲜物流属于存储+通过型冷库,所以该公司将冷库主体分割为1个储存库和2个配货库,储存库位于2个配货库中间,可同时向2个配货库输出产品。2个配货库各自利用保温板进行了隔断,并且在隔断上安装了大幅的可移动冷库门,可以根据配货所需面积和出货情况打开或关闭,保障了库内温度的稳定同时满足了使用的需要。

门洞的设计。由于领鲜物流业务的特点,每天有多个批次需要出货,每批出货车辆数又非常多,所以该公司根据仓库实际情况设定了18×2共计36个门洞,可以满足单批次36台车同时装货,大大节约了装货等待时间,提高了出货效率,确保客户产品及时出货进入到运输环节。

滑升门和门封的重要性。领鲜物流有36个门洞,即安装了36扇滑升门,由于滑升门处于库内和库外两个环境之间,如果保温隔热效果不好,特别在夏季内外温差达到30多摄氏度时,会导致冷量逃逸。同时,由于滑升门每天上下升降频繁,所以对机械设计要求很高,考虑到上述因素,该公司选择了手动“阔幅”品牌产品,确保了滑升门的保温质量,同时确保了频繁使用中的强度和刚度质量。

作为门洞配套的门封装置也很重要,要百分百地确保装货时没有缝隙成本将会非常高,而领鲜物流采用了自行设计的一套门封装置,使用下来效果良好,并且经久耐用。整个装置包括:半圆形保温门封、顶部枕形门封、D形防撞垫、门洞隔温帘四部分。

其中,相关部件的尺寸上也有一定讲究,如保温门封相对防撞垫厚度要适当厚一点,以确保车辆门框与门洞对接时,有一定的压缩量,以此基本保证车辆门框面和门封面之间是密封的,防止了货品交接时候的冷量逃逸。

冷库运作管理上的注意点。冷库运作及管理科学、合理也是确保易腐品冷链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管理上公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通过WMS系统根据库内货架布局,合理地安排储藏库内的产品储存货位,结合RF技术引导完成上架、下架等操作,实时维护系统库存数据,保持和实物库存的一致性。通过电子标签拣拣货系统(DPS),有效提高分拣速度,降低拣货差错率。通过上述仓储相关信息系统控制产品上架、下架、拣货等操作,减少无谓库内操作——减少库内产品损耗,加快拣货速度,确保产品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配货,等待装车。通过制度确保装车环节是有序、可控的,绝对避免野蛮装车。确保制冷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转;确保库房清洁,避免冷库蒸发器翅片积灰过多,进而避免集霜过快,不至于降低制冷效果;每天观察并记录库房温度,发现温度有问题及时检查制冷机组是否异常;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运输环节的冷链控制。产品出库后即进入运输环节,运输贯穿整个冷链物流,冷藏、冷冻甚至双温运输,均以保持运输环节中的温度稳定为主要目的。该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冷藏运输车辆的选型。作为运输环节的主体,冷藏车的选型很重要,无论是底盘还是制冷机都不应该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

箱体要求:保温隔热效果佳,自重轻。箱体内底部采用“T”形钢轨底板,便于空气回流、集污、清洁;箱体开设边门,便于卸货操作,特别对于部分冻品配送,利用边门尽可能地减少冷气外逃。

机组要求:根据运输特性(输送或配送),载货特性(单温或双温)等要求选择质量佳、性能可靠、符合车厢尺寸制冷量要求的机组。领鲜物流目前选择的主要是冷王、开机的独立机组,以满足市内配送运作要求。对于双温运作要求的,公司已经开始采用双温机组,前后仓各配备1台蒸发器,并在车厢内加装可移动的硬隔舱,实现前后舱室温度的精确控制。

输送环节的全程温度监控。领鲜物流已经着手安装车载GPS设备,每台GPS设备附带温控探头,通过GPRS实时上传位置和温度信息,进而可以监控到每台运作车辆的温度变化情况。对于温度异常,可以立即和司配人员取得联系,根据情况做出反应。

运输设备的管理和保养。有好的硬件设施,还需要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才能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制定底盘、制冷机的年度维修保养计划并遵照计划执行,提高车辆在运输途中的维持所需的产品温度的能力;定期检查箱体、门封,必要时进行修理和更换,降低冷藏/冷冻负荷。

科学的装车和卸货方式。易腐品在装车前就应该降温到其储藏温度,应该科学地认识到冷藏车是用来保持产品温度而不是用来降温的;装车前,冷藏车必须预冷到合适温度,同时也是对其制冷能力的检验;产品在车内不应堵住出风口,在尾部/顶部都应与内壁留有一定距离,以利于车内空气的流动;根据送货顺序合理安排装货顺序。

卸货过程应该迅速,卸货结束或暂时中断应该立即关闭车门。

线路编排和网点设置必须合理。对于市内配送线路,由于网点多、开关门频繁,因此线路在编排上必须合理,在配送冷冻易腐品的情况下,如果网点过多,会在不停地开关门过程中造成车厢内温度的阶段性上升,导致最后部分网点的冷冻易腐品化冻。领鲜物流目前一方面通过运作积累运作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强大的TMS系统根据网点密集度、收货时间窗口、配送公里数以及相关约束性数据优化运作线路,确保编排出来的线路是合理、可操作的。

上述主要从设备设施、日常运作及监控等方面对领鲜物流如何确保易腐品的冷链物流运作进行了介绍,这些方面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和管理上要真正做好、做实的确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管理上从制度、考核等各方面进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