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住建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住建系统论文

第1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生态建筑 住宅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41.91;F287.8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1.1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的设计涉及到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要想让设计出的住宅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科学的设计来改善建筑的生态结构,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生态住宅建筑由能源系统、环境系统、娱乐系统等多种系统构成,住宅的功能多样,可以满足人类居住的多种需求,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1.2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生态建筑理论的建设采用的是先进的建筑学理论。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其主要特点,在建筑物的日常使用过程中对我们生活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产生消耗或减少消耗的建筑方式。建筑物采用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特点,对其建筑物的内部进行通风与保温和采光处理,从而达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达到真正的生态建筑标准。生态建筑的特点有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要融入生态设计理念。

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风环境设计

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时,如果住宅设计的不合理,那么会使得建筑物的局部小气候较差。而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已经对风环境与再生风环境的问题进行重识。可现在的情况是,在建筑设计时只会更多的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平面的功能设计上,对外观的设计及整体的空间设计上。

2.2热岛现象

热岛现象与其建筑的自身环境还有与其气流的流动具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其与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对于其建筑的容积与密度,还有建筑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整个建筑所进行的内外布局,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程度,还有水景设施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我们在建筑设计时必须使用合理高效的绿化方式,对整体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设置,增加建筑区域内的水景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其热岛现象的产生。

2.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季对于建筑物的影响也较大,其中阳光的直射还有热辐射,都对建筑物的居住环境具有热环境的影响。我们所指的遮阳是对建筑物的外在围护结构进行改造,使其对室内所接受的阳光直射与其辐射量得到减少的过程。最简单的设计方式就是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对日照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应用生态理论的方法来设计。

3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情况

(1)国内对生态建筑理论还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国外的生态建筑理论定义存在差异和差距。但都是以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对建筑周围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把建筑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之与周边的生成环境形成一体。以前,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理论的认识比较偏颇,认为生态建筑理论即是建筑的绿化,或是觉得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建筑节能,这些认识都是具有岐议的。

(2)我们目前只著重城市的生态建筑理论建设,对其我们农村的生态建筑理论建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认识。

(3)多年来,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并不是只停留在文章的讨论上,而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正逐步运用到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当中。目前,我国生态建筑理论研究已经略有成果。国内发表的关于生态建筑理论的论文对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具有非常重在的借鉴意义。

4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发展对策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建筑通过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生存品质的追求,具有人类发展的重要表象,是表明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明显特征。我们在未来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对其建筑物的使用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具有合谐共存的状态。人与自然应该是自然的进行融合的。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我们要把据生态学的理论,在建筑物使用生态设计理念时,其就是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经济利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状态下,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必须具有使用效率的高的特性。所以现在的建筑设计多是以高层低密度的人文生态建筑建设。生态建筑所强调的建筑与自然最合谐的关系,建筑进行建设时,应该对其环境的原有生态进行保护,双方应该是共同生长的状态。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是自然与人的联系桥梁,建筑物在建设中应该是将自然中的生态因素引入到人的生活当中,这也是对于生态理念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在自然环境中,人是其中的重要M成部份。建筑物从设计到建筑到后期的使用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对于环境的整体影响最小。但是在传统的建筑物,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为人类提供的是最接近自然,最自然的生存的方式。

(4)在进行生态建筑理论应用时,应该对建筑的周边环境增加其绿化的面积,让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达到生态平衡。

5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研究工作,希望可以对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随着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开展,对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研究工作也将成为保障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Abstract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hina ,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ecological design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sthetics ,an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balance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

生态建筑是在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创立的生态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人类高科技发展中,人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有节制地运用技术与资源,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建筑

1. 1  国外生态建筑范例

美国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生态住宅。水、电能源独立自供,使用生态环境材料,新型生态住宅的特点有:收集雨水、循环利用,雨水汇集到房下储水槽,然后送到厨房,使用后经净化再冲厕所或浇灌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太阳能电池板及时为电器设备供电,不用或用不了的电由蓄电池储存,即使太阳能电池不工作,蓄电池可保证5 天用电:房屋结构灵活多变,外观呈圆柱体,坐落在矩形的轻钢质平台上,平台上的房屋由各种可拆卸组合的构件组成。室内空间围合随意、舒适。英国诺茨大学设计并建造了一种生态房。是四居室的住房,隔热性佳,热能来自人体散热、阳光及家电设备所产生的热量。家庭用电依靠安装在花园凉亭上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提供;用水是屋檐流下的雨水,蓄存于地下室,使用前用沙床过滤;粪便和污水流入一堆肥坑,经发酵后供花园施肥。

1. 2  国内生态建筑范例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建造的生态办公楼,技术指标为:综合能耗是普通建筑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20 %;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达到60 %。该院主攻“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建立评估体系,研发生态型建材,生态办公楼结构一反常见的办公楼南北排列,长方形造型。而它外形南低北高,南面办公室下大上小,北面办公室下小上大,东北向西南倾斜的中庭从一楼直达三楼,形成一个共享空间。中庭内,绿树葱茏。中庭屋顶巨大的透明玻璃天窗,开启角度大小随意。冬天阳光射入,照耀着北面的办公室。夏天, 自然风清爽。生态办公楼在地下2 m深处,间隔埋设若干根数十米长的小管道,管道出口一头在中庭,另一头在数十米外的旷地。由于热空气“体轻”,会直窜而上,从办公楼北面顶层的通风口散逸而出,形成烟囱效应,从地面管道中拔风。而包裹地下管道的是凉湿的泥土和恒温的地下水,从地面抽取的热风经过数十米长的地下管道时,温度下降,再经过滤处理,进入生态办公楼后清新宜人。此外,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采取节能技术。

2  绿色生态住区

绿色生态住区指从规划用地、建筑设计造型、运营到物业管理等方面在开发与建设中,以生态设计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美学”“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协调人、自然、建筑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审美关系,以绿色经济为基石、绿色技术做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从而体现住区人格化、自然化和生态化设计理念。并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进行管理的新型住区[1 ] 。

在设计中,思考人、建筑、绿色生态住区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注重造型艺术的多维表现,更突出人的居住与生存环境的相融性以及生态规律的作用。维系与自然的平衡,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再生和维护生态系统。建筑作为载体,将生态环境与人格化设计有机结合,并赋建筑予生命;同时,生态环境美与建筑的完美和谐,又体现出了人、生态建筑与住区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规律。

2. 1  绿色生态住区的调控机制

绿色生态住区就自然控制论的理论而言,应将其视为一有机功能整体,系统的调控与运营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住区生活与服务系统、交通与工作范围联系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链接、经过对住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并起重要作用的因子分析,建立明确、严谨的系统发展目标及其功能结构网络关系。通过国家各部门宏观调控、融资者的科技投入以及业主参与,这种三位一体的系统反馈机制传递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住区发展目标,合理调节和控制系统内功能流(能流、物流和价值流) ,实现3R (Reduce 、Recy2cle、Reuse) 原则[2 ] 。通过系统分析、综合、优化和生态设计、运行等环节,从整体上对住区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住区循环再生性、反馈平衡性、高效和谐性、文脉延续性等特征。并形成总体优化的系统,使绿色生态住区实现高效节能、绿地占用合理、节水、低污染、物业高水准管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 2  绿色生态住区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2. 2. 1  系统分析

在复杂因子中,寻找关键的影响因素。分析绿色生态住区系统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如生物之间各个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非生物的如净化水体、土壤、空气流动等诸多复杂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分析系统生态环境的相融性;分析实现生态建筑目标结构体系中影响系统发展方向的排它性;分析环境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的完美和谐性。

2. 2. 2  系统评价

绿色生态住区系统评价的范围,按照国际绿色建筑协会的定义,对绿色生态建筑的评定包括能源、水、声、光、热、绿化、环境、绿色建材及废物处理等九大系统。而绿化系统又包括三大功能:首先是树木、花、草的生态平衡功能,其次是休闲功能,最后是景观文化功能。对现有住宅的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进行评价。从专业角度出发,评价住宅小区的声、光、热和节能效果,以及居民居住在其中的健康、舒适程度。并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去研究,其内容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控系统方案评价等。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由建设部、清华大学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提出,从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居住小区进行全面评价,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若上述5 个指标体系都在60 分以上就被认定为绿色生态住宅。分体系得分在80 分以上的住宅,可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单项认定。

2. 3  绿色生态住区系统实施与反馈

绿色生态住区系统的实施与建设过程应充分体现整个系统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和反馈平衡性。在实施过程中所收集的信息是综合的、全方位的。从绿色生态住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到单位住宅设计;从政府各部门到业主;从自然经济环境到地方建材质量、价位。总之,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及其资源(太阳能、地能、生物质能、风能、雨水资源、中水资源等) 的利用为目标,并确定适应地域发展的主导能源和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诚然,必须考虑开发项目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以及诸多条件是否可行。如象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采取的生态措施,变废弃有机物为可利用物质,成为清洁型能源。并对所获取的反馈信息、能源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形成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系统可持续发展。

3  观察平台

住区的系统生态调控,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生态设计为导向,构建“整体优化”和“生态优化”为准则的绿色生态住区。并融合人居生态环境美学等学科知识。绿色生态住区的开发,为最佳表现“生态设计”符合自然生态本原,完美表现生态建筑形象提供了一个观察平台和运作模式。绿色生态住区目标的实现,是生态城市目标的集合。绿色生态住区的环境绿化是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笔者建议将未来的规划设计(小区的绿地设计) 提升到人类聚层环境科学研究范畴上去构建。从自然、人类、社会、建筑及其支撑网络(即所有人工或自然的联系系统) 去考察生态建筑[3 ] 。并明确未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地理学、园林学等相互融合与拓展的发展方向,视建筑为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一个开放的子系统,有效的参与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活动的循环与交换,有机的结合绿地生态、植物生态、建材生态、能源生态、景观生态等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

4  住区环境效益

住区环境效益表现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诸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4. 1  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

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可表现在绿色空间设计、水资源系统设计、能源系统设计、废弃物处理、住区道路与居住环境设计诸多方面。即要考虑居住者使用功能和健康等因子、以及建筑造型的特点,又要结合绿色生态住区环境的可行性。这就意味着未来的设计将是一种三位一体或多维思维的建筑模式。是以建筑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

4. 2  住区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

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的是环境的绿化,目前,我国许多开发商,都将住宅小区开发的绿化率作为小区的重要环境指标之一,相同地段的住宅小区,周边绿化环境佳,其销售价或租金要明显高于周边环境欠佳的住宅小区。绿色生态住区绿地建设是生态设计中不容忽略的影响因子和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数据之一,笔者建议,绿色生态住区的环境绿化率不应低于50 % ,可根据不同标准加以规定。规划与设计师应审慎认知,并对环境绿化的循环成本加以关注。

4. 3  住区环境设计的经济效益

绿色生态住区环境设计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体现出环境的经济效益。既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存在着统一性,反映出小区设计与开发建设的协调关系。表现生态建筑的绿色生态住区环境效益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海口市“望海狮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设计中,根据现有能源技术经济条件,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和层次上采用了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风能用于景观水体的循环流动的动力用能,太阳能用于区域生活用洗浴热水的加热用能,生物质能用于小区管理人员生活用能及标志性景观火炬、照明用能。小区水景观用水总量约2000 m3 ,按照3 d 全部循环一次计算,采用风能替代电能全年节约用电约3. 13 ?07 kWh。如果1 度电造价为1. 5 元。则节约工程造价: 3. 13 ?07 ?. 5 元/ kWh = 4 695 万元[4 ] 。

5  结语

生态建筑设计理论与人居环境生态美学运用于反映住区人与绿色生态住区环境的协调性,将成为未来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实施的重要研究内容。人、生态建筑造型艺术、绿色生态住区三者的关系亦是规划师和建筑师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和生态学理论去进行创作的主题。生态住宅评估标准的推出,无庸质疑,为未来的绿色生态住区规划和建筑造型追求外型美的同时,要重视生态建筑设计及其环境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  景星蓉,张健. 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J ] . 工业建筑,2003 ,33(5) :24.

[2 ]  李立敏,王竹. 绿色住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 ] . 新建筑1999 ,20 (5) :1.

第3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转贴于  3.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3.6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第4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旧城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产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种正规非正规的方法取得了历史旧城区的用地开发权,从而在不符合历史旧城区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大肆开发,破坏了历史旧城区的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历史旧城区由于人口的置换和产业的更替使土地闲置,房屋人为的衰败,从而使旧城区逐渐的衰落,治安与交通混乱,致使历史旧城区成为犯罪,藏污纳垢之,恶化了历史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吴良镛 菊儿胡同实验后的新探索[J]华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危机之下,吴良镛先生在深厚的理论背景下于1988年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工作,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护了旧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再现了四合院的空间体验,创造了完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解决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维持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吴先生在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时正是著名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酝酿期下,吴先生是如何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如何体现了还在发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之前,菊儿胡同还有哪些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问即以这三个发问为出发点,讨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关系问题。

 

塑造人性场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其含义即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的处理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其他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就人居环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来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中就要时刻的围绕人,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菊儿胡同的设计即满足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的这一核心理念,其具体的回应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在设计伊始并没有强制的日照规范,菊儿胡同现在的采光也未达到现在的日照标准,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对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质基础性的要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设计中合理的利用了东西向的房间和建筑,将不合理的朝向减小到最小程度,将对人的关怀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2. 随着旧城的破坏,新城的大规模兴建,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旧城的记忆,致使地域性场所普遍的失落。吴先生率领其团队在城市肌理与城市历史这两大要点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采用了类四合院这一措施,满足了人们对于旧城生活环境的思念和对于旧城的记忆。

 

3. 除了进行类四合院的整体类型学应用以外,菊儿胡同的设计还通过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间设计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身体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4. 在进行物质设计的同时,菊儿胡同的设计还进行了空间使用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探讨。通过合院的类型学应用,细致的平面推敲,将各家各户的入户通道相连通,并将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组团布局,改善了邻里关系,加强了整个菊儿胡同改造片区的社区感。、

 

菊儿胡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常见的横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户通道的设计上,保证即不相对,也不分流的原则,将人们进出自家的路径汇合到一起,创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动,在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间联系的通道进行合理的院落设计,精致的景观植栽设计,来吸引使用者在闲暇时候进行一定的社会性活动,并以这两种活动为依托,吸引进一步的自发性活动,从而改善日渐衰落的旧城人气。

 

建成环境的意义: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就是指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人为核心的指导下,将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整合起来,恰当的综合处理城市关系,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以及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设置宜人的外部环境的一个设计和规划体系。这个体系的三个端点围绕着人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吸收其他学科进而扩大学科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吴先生在菊儿胡同中应用的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的集中体现。有机更新理论即为:“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居住区内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细胞总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适宜的,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应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手术。”[ 吴良镛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 昆仑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具体作法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旧的四合院;3. 修缮改造一般的旧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旧危房的类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适应旧城环境及肌理,并有较高的容积率。4.在建设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吴良镛 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之二[J] 建筑学报 1991.2]在这些具体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这一方法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保留了旧城的风貌和尺度,在城市关系和街道关系层面上将改造与原有的城市历史发生联系,并对人产生记忆的刺激,激发人的场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则有效的营造了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间,在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同时又达到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独创性,科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对一个城市和建筑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在满足面积,户型,造价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邻里关系,街道活力等环境行为学要求之外,还应该关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属性的要求。

 

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挖掘并发挥了四合院这种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制的美学特征,完美展现了它所具有的中国特有魅力。通过植物和建筑的围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间,并与坡屋顶的檐下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此外,坡屋顶和平屋顶相结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采光和顶层空间利用的问题,还在美学上形成美妙绝伦的韵律感。

 

方法论的革新:以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吴先生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曾运用于菊儿胡同,北京旧城区保护研究,危旧房改造问题,新四合院设计类型学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和北京旧城基础设施改善问题的研究方法。具体的作法即是在经过详尽科学的调研后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确立合适的目标,细分各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将抽象的问题和目标落实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分析综合并举,进行融贯的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工作,吴良镛先生曾经提过这些问题:1.关于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区研究方面来,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称,这些年来的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着眼点多在宫殿、坛庙、寺庙、园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对居住区的研究未落到实处。2.现有居住区的研究很少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区结构和形态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单元式的公寓板楼一经插入传统的合院体系的街坊中,即对旧城的形态和完整性造成严重的破坏。3.过去的旧城改造总是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经常的,逐步整治的战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对住房的维护和修缮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败。[]

 

针对以上问题,菊儿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义上旧城改造或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索解决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思想上,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尝试以肌理切入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并通过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并针对旧城风貌问题,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制定导则,并将导则落实到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上。

 

系统论:一个融贯的综合研究

 

“我们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M] 林京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统论思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中心方法论,系统,即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通过运用系统论,将整个的学科群组织起来,使人居环境学科群下的诸多学科保持整体,并统一起来,相互协作,相互联系,从而为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体的改造实践上,菊儿胡同强调“多种效益综合追求”的目标,提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要求,并与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儿胡同系统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总目标,在社会效益上,维持适度的回迁率,是一定数量的居民回迁,具体就是让一部分居民买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经济利益来补贴危房改造和提供优惠住房的支出;在经济效益上,改进建筑设计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间,设定适当的统计率,并发掘用地潜力,综合开发,分摊就去改造的费用;环境效益上,不仅仅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还要在邻里交往,公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上进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环境上显现自然。

 

结语

 

众所周知的是,菊儿胡同的最开始实践早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最终形成,时间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重合,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严格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检验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资策划的过程仅仅具有实验效应,在缺乏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下,仅仅依靠规划师的个人呼吁和社会活动难以推广住房合作社并对抗地产商的蚕食。其次,设计虽然仔细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风的问题,符合了当时的要求,但却远远达不到当前的标准,因而其实验性的实践不具备超前效应,削弱了作为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先锋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设计停车位数量远远达不到当前的需求,造成了车辆拥堵人性通道的现象发生。最后对于旧城风貌的探讨值得商榷,简单的模仿坡屋顶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远远不能说实现了旧城复兴,在建筑层面上的历史回应应该从物质层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构造,构建连接方式和空间组合方式。

第5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住宅;建筑能耗;建筑节能;系统动力学

0 前言

中国是能源大国,也是能耗、能需大国。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经突升到我国总能耗的30%左右,并呈现逐年上升的形式。而在这其中,住宅能耗又是极其重要且与人们生活最为相关的一部分,因此,住宅建筑的节能工作是整个建筑节能的管理重点。

能源问题的紧迫性,使得住宅建筑能耗亟待科学详细的分析研究。陆莹莹[1]等介绍了家庭能源三种主要消费分析方法的发展及共同的模型基础――投入产出模型,并就家庭能耗影响因素和国别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家庭能源消耗可能是我国能耗消费的增长点。孙娟等[2]研究了上海不同年代住宅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分别对20世纪80年代及2000年后两住宅小区的居住建筑概况、生活方式、对热环境的评价及能耗情况进行了调查。王海宁等[3]以陕西省为例,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分析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进行了预测。目前,住宅建筑能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统计方法的归纳、能源消费结构的分析、现有住宅的实证对比等方面,缺乏对住宅能耗的系统性分析。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取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影响住宅能耗的众多变量进行系统性研究。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M.Forrest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它针对实际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整体观出发,充分估计和研究其影响因素,不回避复杂性,特别注重研究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协同以及延迟效应等问题。

本文以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Vensim PLE软件,对影响住宅能耗的众多变量进行动态性分析和预测,寻找住宅建筑能耗规律,探讨降低住宅能耗、促进建筑节能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1 系统总流图的确定

根据分析研究和查阅相关文献[4-6],影响住宅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若干个子系统,分别是电能耗子系统、燃气能耗子系统、家庭情况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包含各自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各个子系统精细的分析,将这些互相影响的次级系统组合,得到整个系统的流图(图1):

1.2 子系统关系式的确立

将模型细化到典型家庭住宅的层面,进一步分析和构建,添加辅助变量关系和函数表达,对各子系统进行进一步细化分析并得出关系式。由于系统较复杂,关系式较多,在此仅以空调能耗子系统和照明能耗子系统为例。

(1)空调能耗子系统

1.3 模型有效性的检验

根据上海统计年鉴[10-14]及对一些网络信息的总结后,计算得到上海居民用电和用气的估计值,以2004-2006年的数据为基准值,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07-2009年的户均用电、用气量进行仿真模拟,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不论是户均用电量还是户均用气量,误差都非常小,证明了模型的适用性。该模型可以进一步用作分析和预测工具。

2 仿真、预测与综合诊断

2.1 在既定参数下的模拟

根据相关调研结果,以中等收入家庭(家庭月收入在一万到两万元的区间内)作为典型家庭特征样本,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住宅建筑的能耗状况进行仿真模拟,模型中的相关调整因子和系数,由2004年至2009年的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分析取值,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逐年增加,能源消耗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2 调整相关参数的模拟

2.2.1 空调能耗模拟

调整建筑的窗墙比、外墙传热性能、通风、朝向等影响因素,见表3。观察空调能耗的变化,调整前后的空调能耗对比情况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每个影响因素的微量改善,能带来的节能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再对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改善,节能效果很有可能达到50%。

2.2.2 家庭能源消费模拟

通过模型预测一个处于中等普通生活水平的家庭每年的能耗开支(按照电费0.6元/kW・h,天然气2.5元/m3计算)。在家用电器中,用一部分电器代替用气设备,如用电热水器代替燃气热水器。取电、燃气替代因子为0.1,可以得到调整前后的能耗开支,见表5。可以看出,用电磁炉替代燃气灶、用电热水器替代燃气热水器,是不节能也不经济的。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上海典型家庭各类能耗(电能耗、燃气能耗)随着经济增长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住宅建筑能耗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紧缺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政府应该加强节能教育和宣传,大力推进节能措施。

空调能耗始终是住宅建筑能耗中一个重要部分。空调用户应该养成良好的用能习惯,支持节能产品;厂商需不断开发新的绿色设备;政府对空调使用方面的激励政策也可进一步做细。改善住宅建筑参数(包括窗墙比、通风、朝向等)有利于空调能耗的降低。政府可以在住宅建筑设计阶段就加入相应的能耗要求,强化绿色住宅建筑规范。在家庭生活中,用电代替燃气虽然可以带来一些方便,但是在节能和家庭开支上都是不划算的。

【参考文献】

[1]陆莹莹,赵旭.家庭能源消费研究述评[J].水电能源科学,2008,26(1):187-191.

[2]孙娟,李振海,伍星,等.上海市不同年代住宅小区能源消费调查与分析[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9,30(1):86-89.

[3]王海宁,薛惠锋.能源消费需求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以陕西省为例[J].系统仿真技术,2010,6(2) :158-163.

[4]Lenzen M,Dey C,Foran B.Energy Requirements of Sydney Households.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375-399[J].

[5]Biesiot W,Noorman K J.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the Netherlands.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367-383[J].

[6]Vringer K,Blok K.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ts of Households in the Netherlands[J].Energy Policy,1995a,23(10):893-910.

[7]侯余波,付祥钊.夏热冬冷地区窗墙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J].建筑技术,2001,32(10):661-662.

[8]李玉云,陈国鸣.围护结构对中央空调能耗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56-258.

[9]简毅文,江亿.窗墙比对住宅供暖空调总能耗的影响[J].暖通空调,2006,36(6):1-5.

[10]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1]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2]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6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 民俗学 乡土建筑

【Abstract】:There always exist two ways to research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ne is in the area ofarchitecture, taking the appearance and culture of the build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s,while the other is in the area of the folklore, for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s theimportant portion of the indigenous conventions. This paper, however, summarize theresearch status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both views, trying to reveal thesignificance of the methodology for researching this area.

【Key word】:architecture folklor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中国古代民分四等:“士、农、工、商”,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这种划分方法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人对建筑文化的审美。士族文人追求儒雅、高尚、意境悠远以及权利体现,因而建筑多走向气势宏大、装饰精美、寓意高尚美好。以这种喜好所创建的建筑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而农、工、商阶层则追求生活殷实、家庭美满、诸事吉祥,因而建筑则多求实用、美观、趋吉避凶。但是,如今社会巨变,“士、农、工、商”不再是社会阶级划分的标准。那些曾经埋没于乡间不为人关注的田野建筑,如今成了学者眼中的乡土瑰宝。越来越多的人涌到乡间,各种“古镇游”、“民俗游”成为了我们这一辈人耳熟能详的名词。

社会阶级关系的转型直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组织关系,但是几千年的审美观却依旧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择居、宜居的理念。这里产生了一对矛盾――传统主导的审美观与现代生活方式如何协调?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同时揭示了乡土建筑研究的最终目的。现实是,当我们还在审思问题的时候,许多乡土建筑正在许多目的不明的行为下发生着巨变――有被拆除的,有被变相改造的,有被荒废的。留下的乡土建筑越来越少,因而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建筑学视野下乡土建筑的研究概况

1. 20世纪30年代

关于乡土建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以刘敦祯、梁思成、龙庆忠、及刘致平为代表的营造学社的研究者。他们借鉴西方古典建筑研究的方法,以建筑单体测绘的基本操作方式,对我国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西康以及西北地区的典型民宅进行了调查,奠定了中国民居研究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涉及了中国137个县市,1800多座各类古建筑,研究范围和力度史无前例。其中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刘致平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龙炳颐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汪之力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陆元鼎的《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等则将民居研究与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结合,研究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建筑特征,以及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内外空间、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客观条件和理论视野的限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将民居(实际上只是民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类型来考察,尚未能够从建筑群体或聚落的整体视野讨论小区域内不同建筑类型之间关系,尤其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与乡村社会民俗生活的相关性。

2. 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中首次提出了“乡土”的概念,并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是由那些住在乡村,“生于斯,长于斯” ,世代靠着农业生活的人组成的,并且遵循以“礼”治世原则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环境。它的关键词是“住在乡下的人”、“小农经济”、“礼治秩序”、以及“血缘和地缘关系”。这些内容与我们所研究的乡土建筑密切相关。“住在乡下的人”即是建造和使用乡土建筑的人;“小农经济”是乡土社会人们谋生的手段,生活殷实成为人们首要愿望,它决定乡土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礼治秩序”和“血缘和地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维系和运作的保障。乡土概念的提出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环境特征和价值。

3.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在《建筑师》撰文,建议用“乡土建筑”的概念取代传统民居建筑的说法。这一概念更为精确地表述了乡村环境中各类建筑研究的重点。“乡土建筑”的概念借鉴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乡土”说法,显然这种说法更符合这类建筑的特征。乡土建筑除了研究民居建筑(即传统民间住宅建筑),还研究其他各种乡村环境中的建筑。诸如:宗祠、庙宇、小品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等等。研究重点也从建筑形式研究转向建造工艺、建筑文化圈和与各种建筑有关的民俗活动。乡土建筑的概念实际上更接近于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包含建筑,还涉及了乡土建筑所在聚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研究。在这个系统中人的行为、建筑、生态环境组成一条生物链,其中任何两个要素之间又有着显性或隐性的关联。这一时期的许多乡土建筑研究的著作都开始关注这几个要素之间的连锁关系。如陈志华的《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楼下村》、《俞源村》从乡土建筑的地理、人文入手,剖析村落结构与村落社会环境、人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与建筑形式的关联性,并附有大量的建筑测绘图引证说明。同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的《中国乡土建筑装饰艺术》、《乡土瑰宝:千门万户》、《乡土瑰宝:雕塑之艺》则以人们最为熟悉乡土建筑装饰构件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筑构件形式及其民俗学象征意义。同类著作还有李秋香的《丁村》、《梅县三村》(与陈志华合著)、罗德胤的《蔚县古堡》等。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一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将乡土建筑研究置于社会和历史的怀抱,以温情又不失严谨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乡土建筑――理性地研究村落的历史和内外环境;迫切地关注它的生存状况;仔细地调查记录乡土建筑的现状。这是这个时期乡土建筑研究的主要成就。它将乡土建筑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承载无数记忆和几代人情感的老房子。并且这时的乡土建筑研究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许多民俗学的内容。建筑常常是冷漠的存在,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它曾经与精彩的民俗生活水融。

二、民俗学视野下的乡土建筑研究

相较于建筑学领域内乡土建筑研究与民俗学研究的缓慢结缘,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俗文化” 。因而作为“俗文化”重要代表的民间建筑自然是民俗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此外,“俗文化”与“乡土文化”在研究范围上有着重叠。虽然在民俗学研究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乡土建筑”一词,但是民俗学研究中的居住民俗研究已经较为广泛地涉及了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内容。在许多民俗学著作中,居住建筑民俗被作为物质民俗的一大类进行研究。民俗学中的物质民俗包括了乡村社会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着乡土建筑展开。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将民俗研究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其中居住建筑民俗从属于物质生活民俗范畴,这种分类方法被民俗学界普遍认同。他在此书中总结了中国的民间建筑的五个共同的民俗特点:1.聚族而居,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连通的村落,或者全族聚居于一村,但房屋不一定连通;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因安于本乡本土,不愿意轻易移居他地,是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4.民房低于官府;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如讲究阴阳调和,风水选址。在《中国民居漫话》一文中钟敬文详细地分析了民间建筑的民俗特征,指出民居首先作为人类生存需求的人工产物,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它具有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和宗教性的特征。如:民居建筑常把房屋分为正房、偏房、厢房、客房、以及附属的厨房、佣人房、仓库等,然后根据家族成员长幼秩序安排住房,不能随意紊乱,这种居住安排体现了非常浓厚的伦理色彩。其次,在传统民居中,还有许多专门为而设的场所,如宗祠、坟墓、佛寺道观,以及房屋正厅的神坛、厨房供奉灶神龛台,这些地方神圣不可亵玩。再者,民居建筑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方面遵循了传统民居建造沿袭下来的美学法则,有的时候还加入了工匠自身的审美趣味。

民俗学研究专家陶立也在其再版著作《民俗学》也提到了居住建筑与民俗的关系。从人类历史发展看,正是由于居住习俗的变迁,人类的居住建筑经历了穴居――巢居――风篱 ――房屋的形式。不仅如此,住宅的布局、房间的分配、火塘和厨房位置、独特的供奉和祭祀、信仰、禁忌等都与人类的物质生活民俗密切相关。此外,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高丙中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一书中也从村落布局习俗、家庭布置习俗、房屋建筑习俗论述了民居建筑的民俗特征。

目前民俗学家对住房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从民居建筑的作用和性质着手,研究住房的伦理功能、宗教功能。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在他的《共有的住房习俗》一书中指出了现代民居或者说住房的“世俗性”在强化,“神圣性”总体上在弱化,今后住房民俗学研究的重点应转为住房世俗性研究,探求当代的住房习俗。不同于建筑学领域乡土建筑的研究,民俗学领域内的民间建筑研究主要侧重于与居住建筑相关的住房习俗,如:住房和建房的仪式、对住房风水的关注、乔迁仪式、家中住房分配等内容。

三、交叉研究的启示

民俗学中的居住民俗研究虽然没有像建筑学研究一样深入解剖乡土建筑作为实用空间的结构和造型特征,但是它从民居建筑的民俗特征的角度,研究影响乡土建筑形成和改变的活态因素,无疑为乡土建筑研究开辟了新视野。然而,实际上犹如建筑学研究内容之广泛,“民俗,从来都是一种时空文化,它所包含的层面是极其丰富的,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物质的因素是表层的,精神的因素则是深层的” 。因而民俗视野下的乡土建筑研究应该关注物质与精神双层因素。单纯的居住建筑民俗研究未能全面诠释乡土建筑与民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民俗学中的居住建筑民俗从属于物质民俗,但实际上居住建筑的行为本身又与民俗信仰、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其他民俗内容发生着联系。应该将乡土建筑作为实用空间和作为精神符号的价值放在天平的两端,客观、全面的看待才能真正体现乡土建筑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驭寰.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及其成就〔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年.

[3] 龙炳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香港区域市政局.1991年.

[4]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

[5] 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7]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8] 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9] 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J).建筑师(75) .

第7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人性化;心理需求

1研究历史

目前,国内最早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有所研究的是欧阳康、郁志新等(1988)从环境规划的角度展开分析的。在中国知网通过关于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成果查询,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对居住区景观的功能要素上的研究,如道路、水体、绿化等方面较为浅层的研究,元萌、谭倩、刘燕(2004)在《华中建筑》上提出景观设计随着环境的提高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剥离出来,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功能分区时,根据地形确定道路、下水道、汇水区的形态,绿化上要体现细节,绿化尺度也应考究。自此,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进入发展阶段,人们不再满足居住区于基本的功能需求,更多的是追求居住区的视觉上的享受,开始关注色彩、铺装等视觉要素。马卫华(2006)在《住宅科技》中阐述色彩是最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要素,居住区景观色彩分为自然色彩与人工装饰色彩,从视觉角度分析居住区景观。随后,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成熟,开始关注居住区景观的内在文化与内涵。闫晓俊、陈其兵(2007)在《安徽农业科学》中讨论了在居住区景观中,居住区外部形态是形,蕴含在其中的文化与审美意境才是神,设计时要体现文化与美感。但在此期间的文献期刊大都只关注居住区景观的表层,并未上升到空间统一与精神关怀层面上。

2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来看,我国关于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该主题研究产生了新的方向,传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品质提升。该研究方向大致从统一型与需求型两方面出发。统一型是指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要保持整体空间及其规划的协调统一,朱鹏屹(2015)在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中阐述了统一性,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考虑景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在保持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杜娟(2017)在《中国园艺文摘》上提出高档用材与奢华营销理念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苍白无力,需将核心放在提升小区景观品质上面,从空间规划、空间设计等多方面出发进行完善统一,融合智能化技术,最终提升居住区环境与生活质量。需求型是指景观环境在设计时需满足人的需求,考虑其生理、心理上需求,关于需求型的研究可见于期刊和学位论文,例如:任全伟(2013)在《山东林业科技》上阐述了居住区景观能够改变人的情绪、人的行为,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因此设计时需满足其心理需求,统一绿化与建筑的关系。陈祺、龚飞等(2014)在《住宅科技》上也对此做了研究,观点集中表现为设计者与用户缺乏交流、对安全与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要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生理与心理需求,注重生态性、实用性、经济性,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尊重细节,贴合人的行为,设计出温馨与幸福的人居空间。屈海燕、吴琼(2016)《华中建筑》中论述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情感与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居住区景观需结合了心理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其基础设施和社会关系更需满足人心理、生理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才能产生归属感,要设计出适应老年人专属的慢节奏景观模式。笔者认为无论在空间统一还是满足需求上,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居住环境的品质,但都不够全面,我们考虑的不能只是当下,还应将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趋势考虑在内。

3研究趋势

根据以上对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文献进行论述分析,发现其发展趋势:(1)智能化,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融入现代科技,例如加入高速WIFI、二维码、天使之眼等新科技元素,给人们带来快捷。(2)生态化,植物的种植需结合自然地理特征,结合点、线、面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将花、草、灌木等有机结合,同时可以选择经济性植物,可防止水土流失,也可节约成本,结合景观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和谐、有序、共生的植物群落。(3)健康化,要从观赏尺度避免景观审美视觉疲劳,以观叶类植物与闻香类植物刺激视觉嗅觉感官,减轻单一感官疲劳,选用药用植物降低病虫害,减少污染,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4小结

居住区景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对居住区景观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功能需求上,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在居住区景观上不但要整体空间协调统一,还需要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智能化、生态化、健康化将成为未来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康,郁志新,项秉仁.注重居住环境内在因素的开掘:上海市康健新村西块详细规划[M].建筑学报,1988(6)

2元萌,谭倩,刘燕.回归质朴的居住区环境设计[J].华中建筑,2004(4)

3高晖,王国亮.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研究[J].装饰,2007(7)

4闫晓俊,陈其兵.人性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5朱鹏屹.西安明月弘城汉式文化居住区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杜娟.居住小区人居景观设计体系分析及应用:以福清融侨锦江小区景观设计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7(4)

第8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住宅 , 给排水设计

【 abstract 】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is reasonable,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ject, and the use of health instruments convenient and comfortab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the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attention problems.

【 key words 】 high-rise buildings, hous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住宅建筑的兴建,使建筑给排水工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大发展的今天,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着重总结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住宅建筑给水设计

1、生活给水系统

当建筑高度达某一高度时,给水系统需作竖向分区。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是指沿建筑物的垂直方向,依序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供水区域,每个供水区域都有其自己完整的供水设施。合理的确定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是进行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前提。分区压力值选定过高,会造成低层处配水点压力大、流量多、噪声大、用水器材损坏等后果。分区压力值选定过小,又会使分区数量增多,势必增加供水设备、管道的工程造价及维修管理工作等。我国《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规定: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45MPa。因此,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应根据使用要求、管材质量、卫生器具配件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结合建筑层数层高划分。

高层住宅建筑低区生活给水,一般利用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设计时多以当地自来水公司提供的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为依据,或以“《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规定:城市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为依据。

高层住宅建筑中区、高区生活给水,一般多采用水泵加压直接供水,这样可以减少建筑结构投资,同时保证生活给水不被二次污染。

2、消防给水系统

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时立足于自救的,以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为主,要保证室内消防给水管网有满足消防需要的流量和水压,始终处于“临战状态”。所以,高层建筑的室内消防给水系统是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来保证及时、有效的供应灭火用水的。

高层住宅建筑一般采用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屋顶应设置消防水箱,消防水箱的有效容积按室内10min消防灭火用水量计算确定,并满足一类居住建筑不应小于12m³,二类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m³。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应保证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低于0.07MPa,否则就必须设置增加设施。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布置在人员密集、不宜疏散、外部增援灭火与救生较困难的重要场所,系统的选型应根据设置场所的火灾特点或环境条件确定。高层住宅建筑的公共活动用房、走道,物业办公室和可燃物品库房均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高层住宅建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多采用湿式系统,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临时高压和常高压两种做法。临时高压系统平时必须有维持火灾初期所需水量和水压的相应设施;火灾时,喷头破裂喷水、报警,通过压力开关直接启动消防水泵或者通过消防控制中心启动消防水泵供水灭火;常高压系统是由高位水箱提供的压力(即高位水箱足够的高度)与流量,能保证给水管网喷淋系统中最不利点喷淋头要求的最小压力灭火时的需要,系统中不设消防泵和消防转输泵的消防消防给水系统。高层住宅建筑多采用临时高压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二、高层住宅建筑排水设计

1、高层住宅建筑排水系统

生活排水分为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两部分,高层住宅建筑多采用污废水分流排放体制。污水管道收集卫生间内日常生活中排泄的粪便污水排到排到小区化粪池后经简单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废水管道收集建筑物内日常生活中排放的洗涤水等排到小区污水管网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2、高层住宅建筑厨房排水

目前,厨房排水多采用同层排水。通常厨房的整体橱柜设计,使得洗涤多在洗涤盆内进行,所以厨房地面一般不会形成大面积积水。另外,现在厨房地面多采用瓷砖铺砌,不需用水冲洗,所以高层住宅建筑厨房一般不再做地漏,这样就避免了厨房地漏排水支管进入下层住户空间,彻底实现厨房同层排水设计。

3、卫生间排水管道的设计

高层住宅建筑卫生间排水多采用同层排水。①同层排水方式的优点是:房屋产权明晰,卫生间排水管道全部设置在本层内,管道维护检修在本层内解决。②卫生间楼板上不用为卫生器具排水管道预留空洞,卫生器具能更灵活的布置,同时保证了楼板的隔音效果。③卫生间楼板的漏水渗水的几率大大降低。

卫生间同层排水方式有三类做法:一是采用卫生间楼板下沉方法;二是采用沿墙敷设排水管道方法;三是采用垫层式,即垫高卫生间地面。高层住宅建筑卫生间同层排水一般采用卫生间楼板下沉法。

三、结语

高层住宅建筑与普通多层住宅的设计标准、要求都有所不同。相对于普通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建筑的给排水工程设计更需注重系统设计。结合建筑、结构及使用要求,确定给排水工程的系统框架,然后再综合考虑卫生器具,管道材料,施工要求等,处理好设计过程的细节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进强. 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实例分析[J]. 山西建筑, 2009,(12) .

[2] 郑锦兰. 浅谈高层建筑消防给排水施工设计[J]. 科技风, 2009,(16) .

第9篇:住建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绿色住宅;绿化率;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87-01

一、绿色住宅的概念及其内涵

“绿色住宅”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绿化较好的住宅,绿化率仅仅是“绿色住宅”的一个方面。 所谓绿色住宅,是根据自然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安排组织住宅建筑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可见,“绿色住宅”不仅是指绿化率,其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的全方位的环保工程。它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有序循环、转换并与自然生态相平衡,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的生态系统的建筑环境。

二、发展绿色住宅的必然性

绿色住宅设计是时代的需求,它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能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它符合当代人们追求返朴归真、接近自然的愿望。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它还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视角的文化艺术内涵。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与人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感。人不仅仅具有进行个人、家庭、社会的社会属性,更具有亲近空气、绿化等自然要素的自然属性。自然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住宅设计中自然要素的引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发展绿色住宅应符合的基本要求

“绿色住宅”概念具有明晰的内涵,它有较高的科技内涵,预示着一种新的居住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作为体现生态效益的绿色住宅,应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求。

(一)注重居住环境的绿化

不论是普通的住宅小区还是高级的独栋别墅,从总体考虑,绿地的规划应纳入住宅区的整体规划中。居住小区要有先期规划中预留的集中绿地为保证,独栋的别墅庭院,绿地规划应更加细致。

(二)注重新型绿色建材饰材的使用

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对于建筑与装饰材料、部品的选用至关重要。一是要提倡使用3R的建设与装饰材料,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建筑与装饰材料和产品,这种建材又被称作绿色建材。

(三)绿色住宅注重对资源的节约

对于住宅的水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两个问题。在室外系统中要设立将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并将其纳人中水系统一并考虑。

(四)绿色住宅应注重对能源的合理节约

统计表明,与建筑有关的能源消耗占全球能耗的50%,其中用于建筑物采暖、降温、采光的能源消耗占45%。当前,我国的能耗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用能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高新技术时代的条件下,绿色住宅理应是能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的系统。

四、发展绿色住宅的具体措施

绿色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在住宅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有效利用自然源、高新技术成果和优秀住宅文化,使建筑物的资源消耗降到最少。

(一)可持续友展的“绿色消费”问题

21世纪世界发展的核心是人类发展,人类发展的主体是绿色可持续发展。1995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AN)来衡量国民财富的新标准。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住宅建设方面的资源消耗占很大比例,所以住宅的设计不能落后时展的要求,应大力提倡绿色环境消费,并在设计实践中努力实现绿色设计理念,引导人众树立正确的绿色环境消费观。

(二)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问题

现有的建筑装饰行业浪费惊人,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室内装修周期一般比较短,在更新过程中被拆除的装饰材料,由于不能循环利用而被丢弃,成为环境的污染源。所以绿色概念在住宅设计中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至关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