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牛郎织女教案精选(九篇)

牛郎织女教案

第1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第2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双亲早亡,只好跟着哥嫂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一年秋天,马氏逼他去放牛,交给他九头牛,硬要他等到有了十头牛时才准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进了山。他独自一人坐在山坡上,暗自伤心流泪,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出现在他面前,得知他的遭遇后,老人说:“小伙子,别难过,伏牛山中有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照料它,等老牛病好了,你就可以赶着十头牛回家了。”牛郎翻山越岭,到伏牛山中找到了那头病得很厉害的老牛。他采来一捆捆嫩绿的青草,一连细心喂养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抬起头来对他说,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违反天条被贬人间。不幸摔坏了腿,需要百花的露水疗治百天才能痊愈。牛郎又夜夜接来花露,精心为老牛疗伤。百天之后,牛郎高高兴兴地赶着十头牛回了家。马氏见此竟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一天,天上的织女随同诸仙女下凡游嬉,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产生了感情。后来织女偷偷来到人间,他们做了夫妻。男耕女织,还生下一双儿女,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事情很快被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好端端的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拆散了。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在它死后,可用它的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上天。老牛死后,牛郎按老牛的话做了,挑着一双儿女腾云驾雾。上天去追赶织女。眼看就要追到了。狠心的王母娘娘拨下头上的金钗一划,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将牛郎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相望,竟成生离。这情景感动了无数喜鹊,于是相约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之夜,飞集在银河上搭成一座美丽的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这一天相会于鹊桥。古代有许多文学作品以这一故事为题材,其中宋代秦观的《鹊桥仙》词最为有名:

纤云弄巧,飞星待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形成于汉魏时期,在此之前,汉代的《月令广记》中已有了雏形:“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眼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文中的“牛郎”、“织女”为星宿名。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两相对照,定型之后的传说更为完整。更富人情味儿,也更加动人了。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乞巧,就是妇女们向传说中的织女学艺求巧。最为流行的乞巧方武为穿针试巧,即在七夕用彩线穿特制的七孔针,通过测试穿针的本领,显示手巧。另一方式称弄巧或示巧,年轻女子盛装列坐,在月下用色纸、瓜果等物,或编或雕出各种造型,召集亲友观看,奏乐鼓吹,通宵达旦。正如明人诗中所写:“姊妹东邻如乞巧,莫教瓜果浪相招。”实际是少女们公开展示容貌和女工技艺以求媒的活动。

在古代,民间还盛行“拜织女”的仪式。参加者多是姑娘或出嫁未生育的。仪式既隆重又有趣。事先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参加者于月光下摆上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瓶插鲜花,前置小香炉,斋戒一天,沐浴梳妆,在七夕夜准时来到主办人的家里。焚香礼拜后,大家围坐在桌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夜半方散。

第3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题记: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要打造精彩课堂,教师就要在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自主性上下功夫,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自行发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层层深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的高级认识形式。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那么,当课堂上遇到思维卡壳,该怎么办呢?下面就《牛郎织女》一课予以探讨。

【案例片断】

师:你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认真地读一读课文,再细细地“梳理”一下事情的过程,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我觉得王母娘娘非常狠。我从她狠狠地一推两个孩子看出来。小孩子又没有罪。

师:是啊,王母娘娘是这两个孩子的祖母。孩子是无辜的,可她对这两个孩子多狠哪!

生2:王母娘娘真狠毒。我是从“拽”这个词看出来的,“拽”这个动作一般很粗暴,不会用在自己所爱的亲人身人,可见王母娘娘对织女一点亲情也不念了。

师:她还把织女当外孙女看待吗?不,织女此刻就好像成了她的敌人、罪人!

生3:我觉得王母娘娘是个诡计多端的人,我是从她趁牛郎不在家时才去抓织女的看出来的。(建议该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4:我觉得王母娘娘是个没有修养、不懂礼貌的人,我是从她“闯”进牛郎的家看出来的。

生5:我觉得王母娘娘简直是铁石心肠,因为她拔下玉簪一划,划出了一条天河,将牛郎织女永远隔在了银河的两岸。

师:这是怎样的一划啊!王母娘娘这一划,划断了什么?(体会“划”字的妙用)

(班里学生独立思考了一会儿,无人举手)

(师眼含鼓励,扫视了全班)

生6:划断了――她与织女的――亲戚关系。

师:对!(加以肯定并趁势追问)还划断了什么?

(班里顿时陷入一片静默)

师(笑着放慢语速继续鼓励):同学们,大胆点,说错了也没关系,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大家再读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答出来,我等你们一分钟。

(约一分钟后)

生7:还划断了牛郎和织女的感情!

师追问:牛郎和织女的感情划得断吗?课文是这样写的吗?

生8:划不断。划断的是牛郎织女一家人,他们不能在一起,但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生9:我认为还划碎了我们这些读者的心。王母娘娘太自私了,不顾牛郎一家人的感受。简直是冷血动物,她的心也是石头做的,太冷酷、太绝情了,硬是将美满幸福的一家人分开了。

师(点头颔首并竖起大拇指):你真厉害,老师想说的话都被你说完了!你们和老师想的一样一样儿!(众生笑)那你能不能读得也这么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

【分析与对策】

在以上片断中,我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字,以字带词,以词带句,通过圈、画、读,让学生从“字面”上初步体会王母娘娘的“心狠手辣、无情无义”。正当师生对话兴味盎然时,我抓住最关键的一个“划”字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新问题“王母娘娘这一划,划断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交流。有学生回答:“划断了她与织女的亲戚关系”。我加以肯定并趁势追问:“那划不断的是什么?”此时,班里陷入一片静默,这时学生的思维便遭遇了“瓶颈”。

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会卡壳?原来,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旦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他们就难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进行思考。所以,当我提出“划不断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学生才会出现上述思维卡壳的现象。另外,思维的惰性也是导致思维“瓶颈”出现的原因之一,当他们遇到颇有难度的问题时,一部分孩子为了避免因回答错误而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伤害,本能地“回避”此类问题,导致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面对上述状况,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巧用激励,迸发思维欲望。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是对学生学习心态进行调控的“灵丹妙药”。特别是在学生思维卡壳时,通过期待、移情、信任、激励的效应,通过给自信、给方法、给情感等策略,可以使学生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我微笑着鼓励学生说:“同学们,大胆点,说错了也没关系,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答出来,我等你们一分钟。”等一分钟,是一种艺术,即使一时“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也要耐心等待。这是对学生思维积极性和自尊心的保护。在约60次“嘀嗒”中,终于爆出了思维的火花:学生说得很精彩。因此,教师在调动学生的思维时,往往会在某些问题上“卡壳”。此时,教师要善于用睿智去激发他们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保护他们一闪一烁的思考灵点,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

第4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因我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又曾主编过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丛书,故日本友人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七夕文化的传说。

和我直接交流的是年过古稀的鱼住孝义先生。他首先向我说明了他们此行的意图,他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日本的起源地。由此,小郡市市政府很重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文化活动,花3000万日元在市广场树起了一个“牛郎织女相会在天河”市标,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几天的“星节”,组织民间祭祀活动。

鱼住孝义先生从年轻时代起就开始研究《万叶集》,他发现《万叶集》中有130首诗歌涉及到“七夕”,而在这些诗歌中称“天河”为“天汉”,为什么不叫“天河”、“银河”,而叫“天汉”呢?鱼住孝义百思不得其解。1942年,鱼住孝义先生作为医生,被日本军队征用到中国湖北的应城,他这才了解到,附近有一条大河叫汉水,在湖北的西北部老河口市带。每到夏天,天河垂直而下与汉水相连。于是,鱼住孝义有点明白《万叶集》中描叙“天汉”的美景了。战后回到日本的鱼住孝义出了一部名为《患者收容队员的死》一书。书中,他将有关《万叶集》中的“天汉考”叙述出来,不久后,他就收到一位日本老兵的信:我曾亲眼见过汉水连天河的美景。1945年我驻守在湖北老河口市的汉水边,夏天,美丽的景色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映在汉水的星影成千上万,四光反射的光辉像火在燃烧

日本老兵描绘的“汉水连天河”的美景让鱼住孝义心动,加上老河口市附近有“牛头山”、“天河口”的地名,鱼住孝义决定亲往老河口考察。

交流中,我向他们讲述了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及当地的“七夕”风俗,鱼住孝义先生听后说-“你讲的牛郎织女传说跟在日本福岗流传的差不多,这些风俗也大致相同。看来,日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由中国传到日本九州,再由九州传到全日本的。”

鱼住孝义最想了解的是“汉水连天河”的传说,他问我“这种传说是不是一种诗人的感情?”

我回答道“这不是诗人的感情,而是劳动人民根据山川地貌的景观伴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浪漫情怀而传说的。清碧的汉水发源于秦岭山脉中,盛水时,腾起股股水柱,飞流直下,形成瀑布。而从秦岭山脉到老河口上游不远的丹江口,汉水一直顺着蜿蜒起伏的山势而下,到上游的最后段丹江口时,从两山的夹峙中像瀑布般顿然跌下,进入到老河口这平缓地带,这样,顺着汉水往上游望去,犹同汉水连着蓝天白云,而到了晚上,点点渔火从上游飘驶来,就像从天河飞下来的一颖颗闪烁的星星。”

鱼住孝义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天夜里就去观看了“汉水连天河”的美景,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很信服我讲的关于汉水连天河的叙述,而且那景致确实很美,他看了很激动。

鱼住孝义回国后,开始撰写《天汉考》一书,几个月后,他将《天汉考》的草稿大纲寄给了我,要我到“天河口”一趟,实地考察那里的风物、风俗、传说,写成文章补充到他的书里。我随后去考察了天河口,天河是距老河口百十公里的一条河流,天河口则是天河流入汉水的地方,天河也是从高山上奔流直下的,也符合汉水连天河的地形地貌。

1992年,鱼住孝义的书正式出版了,书名改为《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副标题为《老河口纪行》。他在书中刊载了我讲叙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以及我考察撰写的《天河纪行》,以及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风俗”。书中后一部分,则是对《万叶集》中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文化”诗歌的考证。

此书出版后的第二年七夕,就有一个研究《万叶集》的日本学者专程找到我,然后沿着我在书中讲叙的老河口市到丹江口到天河口溯源而上,实地考察了一番。

1999年的七夕,由日本京都名古屋大学古典文学教授八木毅为团长的“七夕文化考察团”专程来到了中国,沿着当年鱼住孝义到中国的考察路线考察了一番,他们要求我在老河口的汉水之滨跟他们实地讲解,随后又要求我到襄樊市他们下塌的宾馆跟他们正式演讲了两个小时。演讲完毕,日本学者们纷纷提问,主要是关于“汉文化”及“七夕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此次的团员每人都带了一本鱼件孝义的《万叶集――天河的传说》。可见鱼住孝义的这本书在日本算得上是开了研究《万叶集》七夕文化的先河。使我惊讶的是在此次的团员中,有许多年轻人和家庭妇女,可见喜欢研究“七夕文化”的人在日本是不分层次、年龄的。

2007年的七夕之时,日本大坂枚方市“七夕研究会”副会长鸟住贞义先生也是拿着鱼住孝义的书专程到中国来拜访我。首先他指着书中我为此书题写的诗《汉水连天河》,要我逐字逐句讲解了一番。

我的题诗是:

汉水连天河,一由浪漫歌。

牛郎与织女,世代有传说,

天上与人间,有苦也有乐,

千古民心同,盼望好生活。

汉水连九洲,一典友好歌,

中国和日本,大海难分隔,

文化同有源,民间共传说,

两岸架鹊桥,永落和平鸽。

我讲解完,乌住贞义先生又请我大声朗诵了一遍,他录了下来,说要把我朗诵的声音带回日本,放给其他“七夕研究会”会员们听。

鸟住贞义先生是一个十分热忱的“七夕文化”研究者,在我陪同他到老河口、丹江口、襄樊几天的考察中,他每天更换的汗衫上都印有“牛郎织女相会天河”的图案,他说这都是他自己设计印制的。

在“七夕”的那天上午。他特地把我请到他住的房间,向我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情况。他说他们研究会现有50人,为什么要成立“七夕研究会”呢?因为枚方市是日本著名的“牛郎织女相会”的城市。流经枚方市的河流天野川每逢冬季,百合鸥会来这里栖息,天野川的河沙洁白闪亮,远远看去仿佛是宇宙中的银河,因而得名。架设在天野川上的桥名也都与“七夕”有关,如“逢合桥”(牛郎织女相会的场合)、“鹊桥”(七夕夜喜鹊们展开为牛郎织女搭成的桥)、“天津天”(跨越天河之桥)等。天野川两岸民间也流传许多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有相关的风物遗迹,如石牛像、七夕神社、镜湖等。

鸟住贞义先生还给我放了一段枚方市祭扫“七夕神社”的录像带,我从录像画面上看到前往祭扫的人除了“七夕研究会”的成员外,当地的议长、市府官员也去了。民众前往祭扫的也很踊跃,在“七夕神社”的周围栽了很多竹子,前往祭扫的大人小孩都将自己的心愿写在一张长纸条上,然后挂在竹子的枝条上,用来祈福。这使我想起日本小钧市的“七夕文化”,年满6岁的儿童在“七夕”这天早上,在妈妈的陪同下,到野外的庄稼上取些露水,然后用露水磨墨写字。这是一种仪式,代表儿童从这一天起开始启蒙读书写字了。

据我考证,这是中国和日本“七夕文化”略有不同的地方,其它如七夕夜在庭院里摆上香李瓜果,一边品茶一边观看牛郎织女星等,与我们大致相同。

日本枚方市也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一样,大力宣传“七夕城市”,每年七月举办“天河七夕星星节”,在街道上署有以牵牛星和织女星为主题的纪念碑,在天津桥上设置了彩灯,上流为“牛郎”,下流为“织女”,每天晚上在一起幽会。在街道两旁,排列着带着幼儿园孩子们款款心愿的彩条竹枝,俨然一幅夏天的风景诗。

第5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窦桂梅《牛郎织女》示范课的启示

肖田中小学语文温风云

近观窦桂梅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观摩活动上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感触颇深,亦耐人寻味。同时,我禁不住要问:对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有必要大谈“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吗?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们都知道,窦桂梅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形成了她教学上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思想品格:

一是关爱学生的教学思想品格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是窦桂梅有名的教改命题,是她对教育实质特点的深刻理解。

窦桂梅说,要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温馨愉悦的儿童乐土,“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要把冷峻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鼓励变成真挚的叮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智慧。

二是注重创新的教学思想品格

创新,即是窦桂梅教学的方向目标,也是她教学的灵魂特色。“三超越”是对她教学创新的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超越教材”,她努力形成现代课程意识,冲破传统教材和教学传统的禁锢,构建开放的、多维的、立体的课程、教材体系;“超越教师”,她辩证认识“师”与“生”的“教”与“学”的关系,摒弃“教师中心”“师道权威”的陈腐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学习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探求和涉猎的积极性,全方位地解放学生的视界、思想、感情和心灵,让学生的攀登信念、超越意识、求异思维、批判见识、攻关志向、创新品格逐步地发展起来;“超越自我”,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持续发展,探索思维规律、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境界。窦桂梅在创新教学的总体框架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争鸣意识、合作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的全面训练,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格和创新学习个性。

三是崇高效能审美的教学思想品格

窦桂梅提出“让诗教永驻语文的课堂”。在她潜心营造的审美教学大格局中,教师是美的,学生是美的,显性教学是美的,隐性教学是美的,教材是美的,设计是美的,结构是美的,教法也是美的。

听窦桂梅的课,人们都说是一种审美享受。课上有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有美观精致、隽永流丽的板书,有新颖快捷、栩栩如生的图画,还有变化有致的电脑多媒体的配置和旋律优美的音乐的衬托,多种教学语言、手段、因素构成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而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师生的对话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让人听不够、看不够。窦桂梅教学大美育的创造实践揭示了教改的一个真谤:具有审美品格的 教师,是高层次的教师;具有审美品格的教改实

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语文教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注重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注重实现教改思想的升华、认识的飞跃、理论的总结努力把语文教改的实践形态转化为语文教改的理论形态,逐步实现由创新教育的“必然王国”向创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持续发展。验,是高层次的教改实验。

在本次观摩课上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织女》,是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顺序教学的。《牛郎织女》是我过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被落选在了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里。她的教学“预案”里写的是 “主题:美满”,实录中写的是“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读到此处,我有点疑惑了,是赞扬牛郎织女“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还是教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教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下几处:织女与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有人说在《宝莲灯》中,玉帝和王母娘是夫妻;在《七仙女》里是母子,说织女是玉帝的女儿。我想,王母娘是织女的母亲也好,是织女的外祖母(“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也罢,总之不是小姐和女管家的关系。姐妹们劝织女[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下人间了。 (板书“决心”)] 细听窦老师《牛郎织女》,我发现教育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的话还真不少!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描绘的是一个多么温柔可人的美丽的女子呀。男孩们,将来,真的有了让你心仪的女子,不防也用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女孩看你好有文采,读着这纯洁与美好的诗句,说不上,给你回信——“星星知我心”于是一段美满的姻缘就此诞生了。(大笑)

……

师:……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

第6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第7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统节日;节日形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177-02

一、概述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习俗习惯,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然而在当代社会的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弘扬甚弱,甚至传统节日已经在遗忘的边缘徘徊。近年来面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入住,我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巨大的冲击力,外来节日文化越来越被追捧,传统节日则日益被冷落。近些年来,中国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时除了饭店、商场之外有些活动,其他场所显得有些门可罗雀。在传统节日在被冷落的同时,国外的“洋节”却越过越红。在圣诞节、情人节这天,戴圣诞帽和送玫瑰花的年轻人随处可见,商场也会狂欢促销,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这些节日无疑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时尚节日,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我国传统节日被国外的抄袭!2005年,韩国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这是对我国固有的文化遗产的一种裸的掠夺!挽救民族传统节日迫在眉睫!

中国文化想要在世界多元文化中脱颖而出,就不应该抛弃传统,而应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和精神归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可以说保留住传统节日就是保留住我们的民族。为了让人们更容易和深刻的记住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想到了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要给我国传统节日设计其形象,让每个节日拥有自己的形象,让人们通过这些节日形象来记忆这些节日,让传统节日不在是无形的。

二、研究计划

首先我们对十二个传统节日进行了整理,选出三个节日来为其进行节日形象设计。三个节日分别为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我们根据节日的时间前后顺序来进行设计。首先是元宵节的节日形象设计,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闹花灯、灯会是元宵节重要的习俗。元宵节的节日意义主要是团圆,家庭的团圆美满。由此我们从形式和含义入手进行设计。我们所设计的元宵节形象是实物小挂件。(如下图)

它是由小白色圆球组成一个直径约为8cm空心的大圆,大圆的中间有五条红线。大圆环中有一个小圆球为活动的,有一条贯穿大圆的红线连接它,在红线的上端有一个酷似龙形的篆体的元字。

挂件的造型及含义:

1.从形式上来看元宵节的形象酷似中国结,所以其命名为元宵结。另外它酷似一个灯笼的外形,代表了元宵节闹灯会的重要习俗。

2.在红线的上端有一个酷似龙形的篆体的元字,元字代表元宵的简称,龙寓意着吉祥如意,也寓意着中华儿女,证明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配合整体,让元宵结更像一个灯笼。

3.大圆寓意有两种一是元宵的形象,二是大家庭团圆美满,其组成大圆的小圆也有两种寓意其一为元宵,二为家庭的成员。大圆的中空寓意着容纳,对情感的容纳。五条红线寓意着家庭中连接的感情。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因为五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很重要,很吉祥的一个数字例如五谷丰登,五福临门。它在这里也是对节日文化的一种延伸。

4.贯穿全部的最长的一根红线为活动的线,它寓意为家庭中的感情线,当大家庭中有一个人感情的拉长脱离群体大圆就不圆满了,那么团圆的寓意就不存在了,当感情线紧紧的拉住时,大家庭的团圆才会出现。把元宵节对团圆的期盼体现了出来。

然后是七夕节,“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大多数人们对于七夕节的认识就是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我们从这一神话传说入手对七夕节的节日形象进行了设计。我们将七夕节的形象设计为实物小挂件,其中有牛郎、织女、鹊桥、老牛、银河等元素为题材进行设计。

三、研究内容

挂件的造型及含义:

1.从挂件的整体形象来看它酷似牛头的形象,这也喻示了老牛在牛郎和织女之间的位置。在牛的帮之下牛郎和织女相爱,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可飞向天际与织女相会,老牛是贯穿牛郎和织女爱情的主线。

2.两边翘起的牛角是牛郎和织女的形象,牛郎和织女并没相会与桥上而是各在桥头,这是为了给人们想象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鹊桥会是古代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愿望而赋予的,牛郎和织女是否真正鹊桥上相会及他们相会的情景,相信每个人在心中都会有个答案。

3.连接牛郎和织女的牛头是喜鹊搭建成的鹊桥,鹊桥在这里就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连接,在这里称之为看得见的爱情。

4.贯穿鹊桥的五彩线是分割牛郎,织女的银河,银河之所以为五彩色,一是暗示织女的身份,二是节日中女孩们穿五彩线的习俗。

5.在鹊桥下面有个篆体的“夕”字,连接上面部分其整体的形式为“七夕”的形象。

我们经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整理得出,重阳节中赏菊和饮酒的习俗较为普遍,所以的元素就应用在节日形象中。重阳节的节日意义较为多,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和近代人们对重阳节观念相结合,将重阳节的节日意义定位尊老敬老。我们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出了重阳节的节日形象,节日形象为实物小挂件的形式。

挂件的造型及含义:

1.从整体的形式来看挂件以一朵的形象展现,这表示了重阳节赏菊,饮酒的节俗。在古神话传说中,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这也表示了对老人健康长寿的期望。

2.的花瓣共有四瓣,两大两小。其中一大一小为一组,它是两个拄着拐杖的老人,突出了重阳节为老人节。

3.的大花瓣是有两个数字“9”所演变的,“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对节日意义的一种阐释。

4.在“”的上方有个汉子“敬”。敬字有尊重,有礼貌地对待自始自终都谨慎不懈的含义,表达了人们对老人的敬重和自始自终的关爱。

四、总结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和精神归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它彰显民族情感、昭示人生意义、滋养民族精神。所以,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是对民族精神的追求,是对人生态度的探索,是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们纪念传统节日,体悟节日意义,使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周而复始,岁岁年年,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取向,体会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虽然从整体上看,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过去,但其中优秀的文化部分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第8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一、在粗浅处追问,加深印象,深化思维

学生在学习過程中不免出现认识的粗疏、肤浅,此时,教师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比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我开门见山地问:“作者回忆的人物是谁?”同学们响亮地回答:“阿长。”我接着问:“她的名字叫阿长吗?”同学们好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当然是了,书上都这样写的啊。”我又追问:“阿长是她本人的名字吗?”很多同学回答说:“不是。是以前一个保姆的名字。”然后我又问:“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遇到障碍和矛盾时,教师可通過追问及时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

二、在意外处追问,激发兴趣,催化思维

有意外才有生成,有的教师把课堂的意外视为对课堂的最大干扰,因此,熟视无睹,避而不谈,岂知这些意外可能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的灵感闪现。若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迅速作出识别、判断,在关键点上实施追问,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将学生的智慧激发出来,无疑会给课堂增色。如笔者教学《桃花源记》片段:

师:文中有一句话:“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大家说说,谁在“叹惋”?

生1:我认为是渔人。因为渔人看到了外面复杂的世界,而他进到桃花源以后看到的却是一片平静的景象,他为桃花源里的人没有经历战乱,没有看到外面多彩的世界而“叹惋”。

师:外面的世界兵荒马乱,就是多彩、精彩,这怎么理解?

生2:战乱不能叫“多彩”。

师:渔人不应为他们没有经历战乱而感到叹惋。

生3:我认为是桃花源里的人叹惋,因为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非常安定,现在却听到了外面民不聊生的生活状况,所以他们叹惋。再说,这句话中的“此人”就是指渔人,是他讲给桃花源里的人听的,桃花源里的人听了以后才会这样反应。

生4:(不等老师作评点)我认为,是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

师:刚才的同学讲得很有道理,你又提出一种新的看法。那你能不能向大家详细地解释一下?

生4:因为“皆叹惋”的“皆”是“都”的意思。说明包括了桃花源里的人和渔人。还有桃花源里的人生活得那么好却听到外面是那么乱,所以惊讶;而渔人生活在战乱当中,却碰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所以也感到惊讶。

师:你善于动脑筋,很好。但是对“叹惋”的“惋”字如何理解?

生4:“惋”是惋惜的意思。

师:渔人生活在战乱当中,却碰到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所以也感到“惊讶”,但他会对美好的生活“惋惜”吗?

在本片段中,有两次意外的答案,我及时追问,正确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使其准确领会文意,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些教师因過多预设,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過,这样无形中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应大胆打破预设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引导,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

三、在矛盾处追问,解疑释虑,活化思维

矛盾处就是有疑处,往往也是难点处,破解难点就等于提升了学习的质量。由于受知识的负迁移影响,学生的思维有时会遭遇障碍或产生矛盾,致使思考的链条断裂,此处即为突破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矛盾及时追问。

比如我在执教《牛郎织女》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谁?学生有的说喜欢牛郎,有的说喜欢织女或老牛,这都是意料之中的回答。偏偏有学生说喜欢王母娘娘,而且理由相当充足:说她是美的使者,是她让仙女们织出彩霞,才有了美丽的天空;说她严格执法,织女触犯天条,就应该受到惩罚:说她善良仁慈,每年都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这个“节外生枝”确实将了我一军。我很赞赏他们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但这种理解显然是对课文的误解,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差。

我略加思索后,再次提问:“你们认为王母娘娘的真善美与牛郎织女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吗?”学生再次研读文章,师生交流讨论后,他们明白了织女织彩霞是王母娘娘狠心逼迫的结果;王母娘娘惩罚织女,这是对人神间美丽爱情的摧残;王母娘娘最后所谓的“仁慈”是牛郎织女努力抗争的结果,王母娘娘始终是一个备受批判的角色。在这节课上,如果我一味“尊重”、迎合学生的“多元解读,独特体验”,势必会误导他们,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我生硬地予以否定,那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他们的内心会永远结着疙瘩。所以这样的课堂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化解解读文本的障碍,纠误匡谬,澄清认知上的迷惘,同时凸显文本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在错误处追问,纠正偏差,点化思维

针对学生差错的有效追问能化腐朽为神奇,能给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下面一则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学片段:

师:谁来朗读一下?

生:……道狭草木长(chang),夕露沾我衣……

众生:读错了,读错了。注释里面有,读zhang。

师:你为什么读chang?

生:我知道注释里念zhang,但我觉得读chang显得更优美,草长得长,才显得路很窄。

师:大家的意见呢?是不是有疑问?

生:我也觉得读chang好,读chang是形容词,读zhang是动词,这里用形容词肯定好一些。

第9篇:牛郎织女教案范文

一、教材分析:

《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作者介绍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蝉》这首诗,学生自由读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了解作者资料

(三)学习这首诗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乞巧》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二、剖析诗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诗意: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三、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四、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五、艺术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并且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走进了民间故事,学了两篇《牛郎织女》的课文,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有关。

(二)解题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首古诗的题目《乞巧》,怎么理解乞巧。

(三)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古诗

2.区别“宵”和“霄”

《乞巧》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你发现是那两个字?

看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它们都有一个“肖”字,只是部首不一样,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

“肖”表示他们的读音,知道宝盖头和雨字头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两者的一样的最好,不能回答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拨,得出:“今宵”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是碧绿的天空)

3.全班齐读古诗。

(四)、切题导入,学习《乞巧》

1.课件出后资料,生自由读,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进行适当的补充)

3.同桌结合资料理解诗的大意

4.指名说诗的意思

5.根据诗意想象乞巧的场面

有三、四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从哪些字看出的?(理解:家家、几万条、尽)

世上的红线是穿不完的,诗人用一个“尽”字表明了家家户户的女儿们都在对月穿针,场面异常热闹

(五)、设置情境,感受诗意

1.据说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波光粼粼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要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值得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如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偏偏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古代的女子针线活做得好课时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知道原因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随机问学生: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4.师:不论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姑娘们来读——,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课件出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学生齐读)这是怎样的盛况啊,民间《乞巧歌》这样唱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齐读)

5.师: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6.师询问学生的心愿(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什么?)

7.学生齐读全诗

8.小结:诗人先写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生背第一句);再写了七夕的热闹场面——(指名生背第二句)

六、总结:

古诗之中包含着美好的愿望或者意境,还要同学们细细体会,多多琢磨,课下大家还可以在多找一找古诗中包含着民间传说或者神话古诗的古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