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1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现状;措施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对于农业工作中灌溉、农家用水等方面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临洮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充分的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确保实现粮食的增产和稳产。

一、临洮县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临洮,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地处东经103°29′~104°19′、北纬35°03′42′′~35°56′46′′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东边,甘肃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康乐县接壤。古称狄道,为兰州南大门,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彩陶之乡”“兰州的卫星城”“兰州的后花园”之称。临洮县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四面环山,沟壑纵横,黄土分布广泛,海拔一般在2500m左右。区内土壤疏松,抗冲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唯洮河谷地平坦开阔,海拔不足2000m。洮河是黄河的主要一级支流,由南向北穿越临洮县115km,于茅龙峡入黄河,其干流及较大支流两岸形成了河漫滩及阶地,这些河沟阶地地势平坦,宽阔完整,光热充足,土地肥沃,水资源比较丰富,是全县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临洮县现有12个镇6个乡,辖324个村民委员会,2367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5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4万人,占总人口的91.2%,城镇人口4.78万人,占8.8%。全县有耕地面积111.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8.64万亩。2013年,临洮县完成生产总值50.7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1亿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00元和16600元。(三)农业生产状况近年来,临洮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扶持广大群众大力发展花木、马铃薯、设施农牧业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新路子,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开发的层次和效益。马铃薯、蔬菜、中药材和花木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22万亩、14万亩和7万亩,畜禽饲养量突破700万头(只),优势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连续五年被甘肃省确定为养羊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并进行重点扶持。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过20万吨,201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自然灾害情况临洮县地理及气象特殊,干旱、洪水、冰雹、地震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干旱、洪水交替出现,几乎是十年九灾,多年来水旱灾害给群众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临洮干旱大多发生在春季和初夏,主要是因降水不足而致。同时由于洮河横穿全县而过,洮河及其主要支沟洪灾严重,每次洪灾给都沿途各乡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和房屋耕地等带来了极大危害。尤其是山洪灾害,突发性强、水量集中、破坏力大、来势迅猛,很容易诱发泥石流、滑坡,常造成大量泥沙下泄造成人员伤亡,毁坏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

临洮县是农业大县,且地貌复杂,地形以山区丘陵沟壑区为主。由于自然、区位、交通、资源和人口等原因,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区贫困面仍然比较大,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现阶段影响山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仍然水资源,要尽快改善使山区脱贫,必须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有效改善山坪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和基本口粮田补充灌溉用水。建国后,临洮县已建成一大批“蓄、引、提”水工程,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38.64万亩,保灌面积达到34.59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6.09万亩,初步形成了集城镇防洪、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城乡供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渠、库、井结合,引、蓄、提并举的水利水保工程体系,这些水利设施对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工程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等原因,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工程设施完好率低,防洪、灌溉标准不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旱涝灾害仍是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农田水利发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之处。为此,要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三、小型农田水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全县人民大兴水利,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新建了一批灌溉工程,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8年底,全县建成各类灌溉工程792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8.64万亩,保灌面积达到34.59万亩。同时从1996年开始实施集雨水窖工程,建成集雨节灌水窖34941眼,发展补灌面积8.1万亩。据调查,临洮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中塘坝全部由村社集体管理,完好率为50%,老化失修损坏占50%;提灌站80%由村社集体管理,15%由个人承包租赁,5%由用水户参与管理,完好率为60%,老化失修损坏占40%;喷滴管灌均由个人承包租赁管理,完好率为90%,老化失修损坏占10%;万亩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由村社集体管理,完好率为65%,老化失修损坏占35%;小型引水渠道工程由村社集体管理,完好率为40%,老化失修损坏占60%;机电井80%由村社集体管理,20%由个人承包租赁管理,完好率为60%,老化失修损坏占40%;集雨水窖全部由个人自建自管,完好率为90%,老化失修损坏占20%;小型堤防工程采取河道站专管和村社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工程完好率为80%,老化失修损坏占20%。

(二)小型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长缓慢。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限于当时的财力,工程未完全配套,工程效益未能达到预期标准。同时由于原设计标准低,渠系绝大部分为土渠,建筑物因陋就简,工程质量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三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主体地位,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特别是农村取消“两工”以后,种粮收益比较低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投工不足,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管理,养护维修困难。四是工程建设维修经费严重匮乏。临洮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面宽量大,各级政府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修的投入少,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我县属国扶贫困县,农村群众生活困难,水费达不到成本价,维修经费严重不足。五是重大轻小,重建轻管,重工程轻配套等倾向仍然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在维修、养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四、临洮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政府应牵头成立规划和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积极配合,抽调专门人员配合本项工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行分级负责制,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办法。在全县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局面,切实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和组织实施。

(二)投入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所有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体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群众性、公益性事业。为满足项目工程建设的需要,要广泛发动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实行“民办公助”的方法,多渠道、多层次筹措项目资金,广泛吸收社会、集体和个人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加大对临洮县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同时也要加大县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加强监督检查,透明资金使用,接受群众监督,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发挥效益。

(三)技术保障

依据规划,认真做好各项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配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建设管理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加强技术培训,在工程实施前,对有关乡镇的水利人员,实施集中培训,使乡镇水利技术人员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技术力量。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四)加强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服从统一规划,严格立项审批程序。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后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测和规划设计工作,报送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投资、进度的有效控制。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为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建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系,使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管理体制、验收方式、质量保证法制化。精心规划、科学设计,不做花架子工程,不做形象工程,使每一处工程都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应有的效益。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制以及工程质量检查监督验收管理办法等。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及时协调处理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全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面,切实保障本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按计划、按标准、按质量完成。

作者:张晓霞 单位:甘肃省临洮县洮河灌区管理局溥济渠管理所

参考文献:

[1]袁俊林.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方城县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16,(04).

[2]杜威漩,吕瑜,袁俊林.政府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的委托博弈[J].江苏农业科学.2016,(04).

[3]冯丽华,殷琳,眭夕梅.丹阳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探索[J].治淮.2016,(05).

第2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一)认真总结成绩,进一步增加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信心。去冬今春以来,全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水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体上呈现出四个“多年未有”的特点:

一是组织领导力量之大多年未有。为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和督查组。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自觉把水利兴修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整个水利兴修期间,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深入田间地头,靠前指挥,督查指导,现场解决问题,并精心组织全区丕个乡镇,3个涉农办事处以及10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实地观摩,先后3次召开现场观摩会和动员会。各乡镇、有关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分片包于,区直单位分乡镇包扶,层层召开动员会,使全区水利兴修工作无论从面上规模还是点上标准,都远远超过往年。

二是资金投入之大多年未有。全区水利工程投入各类资金达8500多万元,其中区财政拿出500多万元。落实防汛经费60万元,农水经费247万元。这次会议区财政又拿出6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获得去冬今春水利兴修评比一、二、三等奖的乡镇分别奖励10万元、7万元和3.5万元。各地还通过市场化运作、社会捐助等方法,千方百计进行多方筹资,创年度水利建设投资新高。

三是完成规模之大多年未有。去冬今春共完成土方1180万方,占计划的235%,疏浚大沟24条、中小沟2142条、田间沟、地头沟8670条;新建、恢复桥涵14036座;恢复机井1700眼,新打机井472眼;加固堤防17处;改造村塘28面;新建维修涵闸、水库21座。改善除涝面积24.77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5万亩。全区43个治理片,通过疏通“毛细血管”、配套桥涵,基本达到了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可以说,去冬今春是我区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兴修力度最大、范围最广、效益最好的一年。

四是宣传力度之大多年未有。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区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在区电视台开辟乡镇长访谈栏目,集中主流媒体大造声势,开设水利兴修专栏,编发简报,宣传报道水利兴修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典型。真正做到“电视报刊上能看到,广播电台里能听到,水利现场上能见到,千家万户都知道”。通过广泛宣传,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自觉投工投劳,群众治水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建设主体上实现了由政府一家唱独角戏到社会多元大合唱的转变,呈现出团结治水、协作治水的良好局面。各地各有关部门建立了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督查体系,推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健康开展。

(二)充分认识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成绩固然可喜,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水利仍然是农业基础设施中的“短板”,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面上看我区排灌工程设施陈旧,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排涝能力不足,工程配套不全;部分水库带病运行,多年来田间沟、地头沟淤积严重,田间沟渠不配套,农田涝渍严重;抗旱用水矛盾突出,灌区工程不配套,提灌能力不足,部分山区面临工程性缺水的困境。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普遍缺失或操作性不强,存在主体不明晰、责任不清楚、投入无保障等诸多问题,农民群众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主要依赖国家投入,依赖政府实施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三是农田水利建设组织难。部分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认识不够,对灾害的偶然性看得很重,尤其近几年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空前加大,致使部分于部群众的侥幸心理和等、靠、要思想有所抬头,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减弱。

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中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敢于正视,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对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在采取措施上要把面临的困难估计得更足一些,把对策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这样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更好地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破性发展。

(三)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使命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建设,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并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这些都直接涉及水利,说明党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也是党中央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努力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我区地处黄淮流域,水旱灾害频繁,“水多为患、水少为忧”的问题尤为突出。就全区而言,水利工作既有老问题,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全区完整的防洪保障体系尚未建成,农田水利设施数量不足且落后,老化失修的问题明显。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城乡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特殊的自然条件和频繁的水旱-灾害,决定了我区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水利条件。

其次,要正确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一是在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农民群众思想难以统一,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发动增加了难度。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特别是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种田的劳动力已经难以承担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三是全会明确提出了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三大工作目标和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建设、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十大任务。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建设是农民群众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央在未来几年中安排如此之多的投资,无疑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七大和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努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倍努力,扎实工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第三,要正确认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机遇很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通过采取以城乡统筹的方式,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国家必将会在政策上、投入上给子更多倾斜;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总体形势将得到长期保持,农田水利基础地位将逐步加强;三是广大农民群众有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好传统;四是水利管理改革与能力有所提高;五是国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有利于“一事一议”工作的开展,大大缓解了资金投入问题。这些机遇和有利因素是我们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条件,值得我们好好把握和珍惜利用。

二、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

根据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联系我区实际,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为载体,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治理农田内涝,疏通田间排水系统,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新格局。

目标任务是:今冬明春全区计划完成土方594万方,改善除涝面积2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6万亩;疏浚大沟17条;开挖疏浚中沟60条;新建恢复桥涵16621座;恢复机井365眼,新打机井438眼;加固堤防12处;改造村塘36面;除险加固水库3处;人饮安全工程5处。为此,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按期完成大沟河道治理工程。我区现有河道大部分淤积严重,标准较低,直接影响了全区的防洪和除涝。根据我区实际,今年共安排17条河道大沟工程,长70公里,土方224.6万方。希望有骨干沟河工程治理任务的乡镇在开挖疏浚河道、大沟时,一定要坚持标准,蓄排兼顾,尽早开工。

(二)固地制宜抓好小区治理工程。全区共安排28处综合治理片,面积24万亩。项目建设要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要重点解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卡脖子”工程,优先安排农业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前期工作充分、建设规划完备、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

(三)切实搞好面上配套工程。面上配套工程是每年水利兴修工作中的常规工程,是群众开展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在兴修的过程中,希望各乡镇仍然要坚持大、中、小沟和桥涵配套,做到建成一处,配套一处。

(四)着力抓好民生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重点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严格落实《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统筹技术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工作进度;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选好供水水源,定好工程型式,加快实施进度。要加强饮水水源地保护,强化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建立健全运营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受益久。

三、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保障措施

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求突破的工作格局。各地务必要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组织领导要加强。各乡镇、有关衔道要审时度势,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领导要靠前指挥,现场督导,及时协调解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确保各项措施得以落实。

(二)宣传动员要深入。要加强舆论宣传,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广大于部群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加强动员引导,组织于部进村入户,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达到“乡(镇)乡(镇)有工程、有重点、村村有现场、人人有行动”的效果。区政府把今年的12月份确定为“水利建设月”,要大于“水利建设月”,大造声势,充分利用冬春三个月左右的黄金时间,完成工作任务。

(三)投入渠道要多元。一是要科学制定水利建设专业规划,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并落实好配套资金。二是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放政策,鼓励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鼓励城镇个体工商户、农业龙头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公益性或经营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文章,拓宽农建资金渠道。采取拍卖、租赁小型水利设施以及河渠的林权出让等筹措资金。三是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投入积极性。把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通过多筹多补、先于后补等措施,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主导,群众‘一事一议’跟进”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形式。

(四)建设管理要并重。加快工程建管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强化进度管理,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加强建设管理,规范建设程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工程质量全程监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和谐自主建管体系建设,切实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制定水利工程建后长效管护措施。

第3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西安市临潼区位于关中平原腹部,是西安市的东大门。全区土地总面积915.44km2,总人口70万人。地貌类型从南向北依次分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和渭河冲积平原区3类,属构造地貌。渭河自西向东从中部穿过,海拔高程从1302m逐级过度到350m左右。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为575mm。

临潼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是陕西省粮食生产基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农田水利面临的新问题比较突出。

1 西安市临潼区农田水利的现状

1.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临潼区农田水利工程具体可分为3大类。水源工程类,如:机井、泵站、水库、陂塘等;引输水工程类,如:渠道、管道等;排水工程类,如灌区的排水沟道及其建筑物。

全区现有水库19座,总库容6864万m3,陂塘77座,农灌机电井5049眼,提水工程103处;灌溉输水渠道1200km,管道320km;有农田排水沟道228km。耕地总面积4.98万hm2,其中设施灌溉面积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95万hm2,节水灌溉面积1.72万hm2,旱地面积0.98万hm2。

1.2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

临潼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形式主要有5种,

1.2.1专业单位管理,依靠收取灌溉水费进行维修管护。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和泾惠灌区临潼区域,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1.2.2区级水管单位直接管理水利工程。大型灌区的排水工程和部分水库,由区级水管单位直接管理;

1.2.3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农民自愿组建灌溉用水者协会,由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水利工程;

1.2.4积极推行小水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承包形式将现有水源井、抽水站等小型水利设施交给个人管理;

1.2.5农民自建自管。

1.3 基层乡镇水利服务体系现状

2003年陕西省乡镇体制改革后,原来隶属区水务局管理的乡镇水利水保站人、财、物全部划拨乡镇,日常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区水务局只进行水利业务指导。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水源工程方面:水库陂塘淤积严重,蓄水功能普遍下降,水源短缺导致原有灌溉面积减少,南部台塬区灌溉工程以小型蓄引提工程为主,原有泵站设备老化失修,中部渭河沿岸纯井灌区地下水资源量丰富,存在主要问题是,水泵及电力配套设施跟不上,致使部分机井不能充分利用。

输水工程方面:田间渠道节水改造率低,全区1200km灌溉渠道,简易土渠占480km,节水渠道只达到总量的60%;输水管道老化失修严重,20世纪 80年代建设的大量低压暗管已经过了设计寿命,绝大部分已经报废,更新改造不及时。

农田排水工程方面:渭河以北的大型灌区排水设施齐全,但是,经过30多年运行后,部分桥涵设施损坏、排水沟道淤积堵塞严重。

2.2 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2.2.1政府对农田水利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财政资金对农田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投入与需求尚有较大的差距,与有关政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例如,区级水利建设基金还未完全落实,市级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也未按规定全部用于

2.2.2群众筹资投劳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地位大大弱化,农民对农田水利的投入热情减少,农田水利工程群众筹资投劳比较困难。

2.3 农田水利工程正常管护难以为继

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益事业。对于这些工程的维护和管理,过去普遍采取由劳动积累工进行维护。取消劳动积累工后,管护资金未落实,导致绝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处于失修状态,工程损坏相当严重,形成了新的隐患,使本来建设标准不高的水利设施更加脆弱不堪,一旦发生旱涝灾害将导致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如:临潼区内的泾惠灌区、交口抽渭灌区农田排水体系由于得不到正常的管理维护,部分沟道堵塞、淤积,有的甚至被填埋,建筑物损毁,在2010年秋季,不能发挥排水体系的功能,导致灌区渍涝受灾面积0.13hm2,绝收秋田446.67hm2,减产秋田0.067hm2,危、倒房屋100余间,共涉及16个行政村,直接经济损失达1千余万元。在2011年虽然对部分积水严重的排水沟进行了清淤疏浚,解决了部分区域的农田排水困难,但在9、10月份历史罕见的秋淋过程中,积水范围进一步扩大,面积达0.15万hm2。

2.4 基层水管体制运转机制不畅

基层水利水保站从水务系统移交给乡镇后,大部分基层水利水保站并入乡镇相关科室,日常工作主要围绕乡政府中心工作。一方面对水利工程的协调管理力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人员不固定,造成水利基础信息来源混乱,给上级的决策、规划造成很多困扰,也影响了区域水利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确定农田水利的性质与地位

农田水利到底是公益性质还是准公益性质,多年来一直有争论,而且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责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农田水利的地位被弱化。因此造成各级对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认识片面,未得到充分重视。2011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应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制定相应的扶持引导政策,从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确保农田水利的公益性的性质和全区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难点是资金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区县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农村水利建设的预算;要根据“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扶贫和以工代赈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照区农田水利总体规划,集中连片推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要实行以奖代补,探索对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发展农田水利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投资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3.3 创新管理体制,深化水利改革

要按照“抓大放小,改旧促新”的指导思想,转让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深化水利改革。建议区政府强力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总结“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通过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大力推行村事村办,争取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较好地解决 “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劳问题;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目前要继续落实“两费”,按照定岗定编、全员聘任、转换机制、管养分离的办法,从而进一步解决水管单位机制不活、经费短缺、人员臃肿、管理粗放的问题,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益和管理水平;新建水利工程要放开建设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采取租赁、拍卖、承包等办法,逐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和经营企业化;积极推进水价改革,按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水价,实行“新水新价、一区一价、合同水价”,促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发展。

3.4 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优化基层水利服务队伍的结构,关键是要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应从3个方面抓好落实:

3.4.1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优化现有人员结构,采取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原则,逐步淘汰低素质、非专业人员,重用观念新、素质高、创业精神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人才的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勤学、实干、创新。

3.4.2加强对基层水利人员的教育培训。采取短训、委培、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帮助基层水利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4.3认真落实基层水利人员的待遇。基层水利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收入水平不高,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关心,切实解决他们晋职晋级、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问题,充分调动基层水利人员的积极性。

3.5 加强乡镇水利水保站的建设与管理

3.5.1改善工作条件:各基层站有固定的专用办公室,挂牌对外开展工作;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

3.5.2提高准入门槛:进入基层水利水保站的工作人员,必须毕业于有关高校的水利专业。

3.5.3改进管理方式:推行上岗考核制度,全部在岗人员实现持证上岗;完善考评机制,建立服务对象、所在乡镇和区水务局三方参与的考评机制,考评结果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解聘续聘等的依据;建立定期培训、技术职务晋升等制度,全面提高人员技术水平。

3.6 加大宣传力度

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全社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了解农田水利,了解农田水利面临的繁重建设任务,了解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关心水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局面。

4 结语

第4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成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落实国家保护耕地,尤其是对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对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目标,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本文选取了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等三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土地整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项目区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公顷,预算总投资762.43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东红帽子村、红帽子村和道力板村3个行政村,其土地大部分为三村集体所有,只有红帽子村境内有小部分农用地权属为国有,总面积为812.9751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北纬41°3′45′′―42°6′41′′,东经121°16′17′′―121°18′10′′。

项目区东至东红帽子村东部山脚下,南至东红帽子村南部林地,西至红帽子村中部村屯北侧,北至道力板村与好四家子村交界处。

项目区所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图幅号为:K51G044024、K51G045024、K51G045025、K51G046024。

本项目区内荒草地基本是天然沟壑,是暴雨洪水形成坡面径流的沟道,不适宜开发成新增耕地,其他土地中的滩涂土地零星分散,开发困难较大,不能集中连片,不适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故本项目无新增耕地。

项目区总面积为812.9751hm2,除去不动工的果园9.1989hm2、有林地84.8824hm2、其他林地34.3426hm2、其他草地19.7309hm2、河流水面67.4023hm2、坑塘水面1.1696hm2、嚷教餐4.3218hm2、 村庄61.8781hm2以及红帽子村和东红帽子村内三处有条件建设区所占用的耕地面积14.3633hm2,项目建设规模为515.6852hm2。建设规模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3.43%。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距南部6.0km处有东西向101线通过,红帽子乡―大五家子镇乡级公路由东北向西南斜贯红帽子乡全境,并与101线相连,长约21.0km,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要干线。

项目区内现状:项目区内由田间道及生产路纵横交织成路网,覆盖了几乎所有区内地块,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交通运输和生产运输的问题,其道路通达率可达98%,可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交通要求。区内有主要田间道9条,为素土道路,道路坑洼不平,雨季泥泞难行的不便现象发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标准,使道路平整,路面硬化,以满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需求。项目区中部村屯北侧有一天然河道,属承泄天然降雨洪水的季节性河流,平时无水流。在河道临近村屯位置,由于多年冲刷,产生了弧形弯道,夏季上游大面积降雨径流汇集该河道,短时间内大量洪水集结而下,对河岸弯道处造成了严重冲刷,并威胁着岸上耕地和临近村庄的安全。根据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强烈愿望和专家现场踏勘的意见,在此河道处修筑挡水石笼坝。另外,由水利部门设计的机电井灌溉工程正在实施,设计灌溉面积213.33hm2(3200亩),打沉圈井64眼,但经红帽子镇说明其设计除目前已打井地块1886亩外,剩余耕地中不再打井,故其余面积计入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目前已打井20眼,暂解项目区局部地块干旱问题的燃眉之急,对于项目区大量的旱地地块的灌溉,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项目区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和其他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水源井158眼,配备潜水泵及配套设备158套,柴油发电机组及配套设备158套,维塑软管28440米,橡胶软管2370米;修建过水路面7处,总长300米。

田间道路工程主要包括:修整4米宽田间道7349米(砂石路面),4米宽田间道1487米(水泥路面),3米宽田间道1863米(砂石路面),3米宽田间道900米(水泥路面)。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包括:修筑石笼坝270米。

其它工程主要包括:新建标志牌1座。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第5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河西水库灌区;节水改造;技术

1.前言

小河西水库灌区水毁恢复工程与节水改造规划工作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开始建设。小河西水库灌区兴建于1958年,以小河西水库为灌溉地表水源,小河西水库灌区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中西部,距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25km,地理坐标是东经120°36′-120°43′,北纬44°23′-44°37′,灌区全长74km(其中:香山灌域54km,工农灌域20km),平均宽2km,总面积148km2(合22.2万亩),所辖服务范围香山镇六个村,鲁北镇四个村及香山农场两个村,灌区总耕地面积11万亩,播种面积8.4万亩。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5.0万亩,历史最高年度灌溉3.2万亩,最少年份1.1万亩,多年平均灌溉1.6万亩。

2.小河西水库灌区节水改造任务艰巨

根据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完成的小河西水库水毁恢复工程设计报告,规划灌溉面积2.3万亩,其中工农灌域2.0万亩,全部为旱田;香山灌域0.3万亩,全部为水田。水田灌溉保证率为75%,旱田灌溉保证率为50%。年可供水量为1160万立方米。小河西灌区兴建于1958年,以小河西水库为灌溉地表水源,该灌区经过40余年的运行,渠系建筑物出现了严重的破损现象。1998年8月8日的特大洪水使小河西水库的主坝决口,水库溢洪道、工农涵洞及香山涵洞被冲毁,水毁以后,水库原有的灌溉能力全部丧失,99年至2003年春旱,灌区人民群众用柴油机水泵从河道抽水解决春种灌溉用水问题。

小河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相继重建了水库香山涵洞及工农涵洞,恢复水库向灌区输水灌溉的功能。小河西灌区工农干渠下游的主要渠系建筑物建设年代久远,多为砌石及草木结构,经多年运行,都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并且在98洪水中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均损毁废弃,因此,小河西水库除险加固的成功实施后,为了能尽快发挥其原有的灌溉效益,解决下游灌区人民群众农田无法灌溉的难题,急需对小河西灌区水毁建筑物进行恢复重建。由于水源有限,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必须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小河西灌区面临干渠工程不够配套、建设标准偏低、老化失修、管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还面临灌溉水量不足的严峻问题。通过节水改造,不但要解决现状缺水,而且在不增加灌溉用水总量的前提下,还要在灌区控制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灌区节水改造建设周期长,综合性强,投入巨大,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既要立足于生产上已经得到验证的成套技术,同时应有必要的前瞻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标准,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增加灌区改造的科技含量、提升灌区功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提高灌区经济效益。

3.小河西灌区节水改造的技术问题

根据小河西灌区所处气候条件有显著差异,节水改造技术决策可归纳为下述几个主要方面:

3.1以可供水资源总量确定灌区规模

我国农业面临的水资源严峻形势不仅表现为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和亩均占有量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水土资源配置失衡。小河西水库灌区垦殖率仅为50%左右,即灌区控制范围有近一半的面积为各类荒地。充足的光热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引起人们以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愿望,但往往忽视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限制,造成上游开荒、下游弃耕,湖泊干涸,河道断流,绿州萎缩,自然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因此灌区改造必须正确把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确立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灌区发展规模的技术原则。

水资源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条件,一般而言,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而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小。但是,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又表现出明显的可变性,广义上讲开源、节流都是为了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当然这种提高是有限制的。水资源开发程度超出安全限度意味着水资源的承载风险加大;超出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节流,也必然带来运行、管理上的风险。水资源承载能力还表现为相当大的弹性,例如超采浅层地下水的短期合理性与长期危害性是并存的。正确利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弹性可以大大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超出限度则最终会影响农业生产。

在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时,还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在当前技术水平下,提高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不能不影响到生态环境用水,因此本地区应首先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也要同时从长远上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3.2 确定不同的灌溉标准

灌区通常采用单一灌溉设计保证率,例如有关规范规定的影响因素中,作物影响是以“作物组成”的形式出现的,并未明确同一灌区的不同作物可采用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种状况与我国农业传统上强调粮食生产有关,也与规划设计的粗放有关。灌区节水改造中如何正确选择灌溉设计保证率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不可能选择过高的灌溉标准,另一方面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又应该体现在灌溉保证率的提高上。

小河西灌区建于50~70年代,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根据当时的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等因素确定的。80年代以来气候呈现逐年干旱的态势,河流年径流量明显减少,灌区的灌溉实际保证率并未达到设计保证率。例如工农灌域有65%的灌溉面积每年只能灌水1次,且远低于设计灌溉定额。因此,灌区节水改造的效果首先不是体现为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而应该体现在恢复灌溉保证率上。

现在农业种植面临重大结构调整,即由目前以粮为主的“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粮、经、饲”均衡发展的三元结构,农业用水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优质、专用粮食作物和大多数经济作物因产值高、适用水肥条件好等原因,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而耐旱牧草和一般粮食作物则不要求较高的灌溉保证率,因此同一灌区应该针对作物要求确定不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这是适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灌区经济的必然选择。

采用多种灌溉设计保证率给灌区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带来技术上的难度,解决的办法应依水源条件不同而异。在单一水源条件下,可通过调整作物种植布局和实行作物区域种植、规模经营的方法解决,在多水源特别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条件下,应在供水保证率高的水源受益地区种植要求灌溉保证率高的作物。渠道也可以采用既适合大流量输水,也适合较小流量输水的形式。

3.3 合理开发和运用水资源,建设井渠结合灌区

灌区以小河西水库为主水源,但并未对区内全部水资源实行有效的统一管理。降雨形成的土壤水是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有效利用降水是提高农田水份生产效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方向。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99.5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分布在6~9月份,站全年降水量的80%。属补充灌溉农业,对降水有较大的依赖性。据有关研究表明,本地区土壤水的资源量占降水资源量的60%~70%,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可达其全部耗水量的1/3,但土壤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开始在有效利用降水上做文章。但是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季少雨,为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蓄水工程,集蓄雨水,降水不足时则少量利用渠水补足蓄水,形成了“渠引库蓄”的用水模式。这种用水模式大大减少了灌溉用水量,对该类灌区节水改造方向影响深远。

地下水是该灌区的重要水资源,在井渠结合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特别是水库冲毁之后,农民自发地打了部分机电井,为利用地下水打下了基础,地下水开发利用对灌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增加可供水量,而且能控制耕地盐渍化,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便利的水利条件。西因为该地区降水少,浅层地下水主要靠灌溉补给;浅层地下水往往矿化度较高,且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呈不均匀分布;灌区垦殖率低,灌区内各类荒地大量分布,潜水蒸发损失大,这些因素都给小河西灌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带来多方面的特殊性。实行井渠结合是小河西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

3.4以干渠防渗为重点

小河西水库灌区渠系复杂,渠线较长、渠道的工程地质条件为部分强风化岩层和含砾砂壤土层,输水损失大,以渠道防渗作为节水改造主要措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是渠道防渗耗资巨大,而且还存在冻涨破坏的威胁,如何正确选择渠道防渗措施是灌区节水改造面临的技术决策。干渠与田间渠道比较有以下特点:①干渠一般按续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长;田间渠道一般按轮灌方式运行,行水时间短。②各级渠道的合计设计流量,田间渠道一般为骨干渠道的几倍至十几倍,即一级田间渠道的合计断面远大于一级干渠的合计断面。③比较单条渠道长度,干渠较田间渠道要大得多,但比较单位灌溉面积的渠道长度,结果正好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干渠输水损失水量一般大于田间渠道输水损失水量,干渠防渗亩均费用一般小于田间渠道防渗亩均费用。因此,从投入的有效性考虑,灌区的渠道防渗应以干渠为重点。

渠道的功能主要是输水、配水,同时还要求不冲、不淤,尽可能减少洇渗对周围农田的影响,缩短行水时间,保证行水安全等。从这些要求上看,干渠防渗也应优先于田间渠道防渗。井渠结合灌区,渠道通常都有引水补源的作用,因此田间渠道除确有必要的渠段外,一般不宜采取防渗措施。根据以上的特点,小河西灌区干渠采取钢筋混凝土防渗是比较经济合理的。

3.5 农艺措施是充分发挥节水改造效益的关键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农艺措施主要是:①以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坡地整治措施,②以秸秆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的覆盖保墒措施,③以少耕、免耕为主的耕作保墒措施,④以平衡施肥和施用抗旱剂为重点的化学调控措施,⑤以选用抗旱品种为重点的生物节水措施,⑥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措施等等。灌区节水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应在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中明确农艺措施的重要作用,也应对农艺措施的筛选和配套提出指导性要求。

4.小河西水库灌区节水改造的几项关键技术和措施

根据小河西灌区的具体条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对节水改造技术有如下几点需求:

4.1 灌区水循环的模拟和评价技术

灌区引水量的减少以及渠道防渗等节水措施的广泛采用将影响灌区水循环,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将发生显著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到土壤盐分运动以及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的生态耗水。如何依据节水改造实施前后条件的变化比较准确地推演未来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对这项技术的基本要求。

4.2 渠道防冻涨措施

由于冬季气候寒冷,防渗渠道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冻涨问题,特别是干渠沿线的地下水位有时甚至高于渠底,致使冻涨量过大。国内外渠道防冻涨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不少,技术上没有大的障碍,问题在于防冻涨措施的有效性往往和建设费用、运行费用成正比,对于我们这样经济落后地区尚难以承受。灌区渠道防冻涨问题不宜单纯依靠防冻涨措施解决,应提倡针对渠段实际情况采用综合措施解决。例如,干渠两侧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质也较好,可以沿渠布设机井(或埋设水平排水管),将地下水提入渠中,一方面增加了可供水量,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降低骨干渠道两侧的地下水位,减轻冻涨威胁,比单纯排水的经济性好。

4.3 高标准平整土地技术

高标准平整土地是提高灌区田间水利用率的基础性工作,现在主要用人工和推土机结合进行土地平整,但是精度不高,耕地大平小不平,致使灌水仍不够均匀,灌水定额过大。目前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是划小畦块,缩短沟长,但不利于农机作业。国外采用激光平地,保证灌溉效率。但是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近期我们还不可能采用激光技术平整土地,可以在继续采用人工和推土机的同时,瞄准先进的激光技术,一旦实际成熟则立刻采用。也可以向有关科研部门提供实验基地,与科研部门进行合作,实验成功马上申请大面积推广。

4.4 非充分灌溉技术

非充分灌溉缺水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的必然选择,但如前所述,由于农艺节水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界限已发生明显变化。故这里所讲的非充分灌溉,应该是在较好农艺节水措施条件下进行的灌溉。普遍采用非充分灌溉的关键在于需要对灌溉系统功能重新定位,对灌区运行调度也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如果按照目前的工程条件和调度能力,作物水分的“短期亏缺”很可能成为“永久亏缺”。给农民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

4.5 灌排结合,控制耕地盐渍化

小河西灌区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以及排水工程不配套等原因,开灌后不同程度存在盐渍化问题,因此必要的排水配套措施应该是这次灌区节水改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解决岩渍化问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灌排结合,井渠结合,放弃原有的重灌轻排思想,在加强灌溉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排水措施。从田间排水开始,合理布设排水沟渠,使排水通畅。还要注意观察,随时发现和解决排水中的问题,严格控制耕地的岩渍化问题。

4.6 灌区分析评价技术

灌区分析评价包括二方面的目的:一是对现状灌排设施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二是根据水资源条件、农业种植结构等变化趋势,提出灌区节水改造的目标、标准、技术方案、技术路线、经济技术指标、管理体制等等。灌区分析评价是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前期性研究工作,但目前这项工作非常薄弱,仍停留在常规现场调查的水平上。

5. 结束语

小河西水库灌区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工程设施老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重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势在必行。当地政府和群众已经认识到了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意识到了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进行节水改造时应该认识到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干部群众对节水改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扎鲁特旗小河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设报告.

[2]扎鲁特旗小河西水库灌区水毁恢复工程规划报告.

第6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近年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和财政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主题,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大范围开展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并突出对农业大县特别是产粮大县进行扶持。到2011年,全国共有2230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农牧场、团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新增千亿斤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不但已经全部纳入了开发县的范围,而且也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安排的重点。

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几项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农业综合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也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综合开发二十多年的生动实践表明,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走出了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有人说,农业综合开发是公共财政照耀农业的一束最灿烂的阳光。二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田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198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资金4548.0亿元,投入资金70%以上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6.1亿亩,开展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433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6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4亿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1988~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粮食1970亿斤,棉花37亿斤,油料100亿斤,糖料560亿斤。

农业生产能力的显著提高,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历史性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项目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提高了科技含量,有效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6亿人次,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种田水平。这些“点面结合”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大资金投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政策规定的配套资金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安排,足额到位。按照“农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数量控制”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并将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纳入村内“一事一议”范畴,实行专项管理。

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同时,组织各地区按流域或灌区编制本地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合理确定建设任务。根据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投资和建设标准,明确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推进资金整合和统筹。按照“统一标准、分类指导,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各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科技推广等各项措施的集成投入,实现连片治理、整县推进、区域衔接,充分发挥资金整合后的集聚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各项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覆盖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护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资金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强化项目实施监督检查。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招投标管理规定,规范组织工程招投标工作。要由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监理,确保监理职责到位。全面准确地公示项目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

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完善工程建后管护制度,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提高工程建后管护水平。加强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鼓励农民用水户以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等方式经营管理小型水利工程,保证项目监督责任和管护责任一并落实,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第7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1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短缺。长期以来,水资源都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这就致使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十分必要,但是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同样也是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由于很多的水利设施建设不达标,导致农业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二是体制机制的弊端。农村水利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缺乏制度保障的建设必然是没有规划性和长远性的,也必然难以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规模,这是缺乏制度保障的缺陷,农田水利建设在没有制度作为屏障和推进的发展中,必然步履维艰。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经济技术,也就是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必要的财力投入,一项技术的发展必然是没有基础的,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面临这样的问题,缺乏资金投入,一方面体现在国家财政支持不足,我们国家农村面积广大,国家很难将这方面的投入进行全覆盖。四是改革不及时。这方面的问题致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处于改革的状态,如果跟不上就必然会落后。五是服务体系不适应。六是自然灾害频发。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要加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及重要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建成布局科学、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大灌溉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力开展抗旱水源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着力保障农业用水需求。要在水土资源潜力较大地区,结合已建和在建重点水利枢纽,积极发展新灌区;在不具备正常灌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种工程方式,合理利用当地分散水源。对于那些被水灾破坏工程的修复也要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因为这可以充分地利用之前的工程节约资金,而且还可以借助之前的方案便于后期的施工。水源配置工程要选择大型骨干水源,不要选择一些小支小流,只有选择大的水源才能保证水源供给充足,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是大型水源建设的补充,因为那些小水库、小堤坝对于涵养水源。清除淤泥、保持水土、改善土质有着积极的补充作用,这样的工程多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干旱的现状。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加强县乡河道疏浚、灌区改造,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以及涵闸泵站建设。加大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加快推进末级渠系改造进程,疏通“肠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扩大灌溉面积,实现灌区整体效益的最大化[1]。

2.2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缺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每年农业灌溉浪费的水资源数量惊人,所以“节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开源”。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上文分析现在农田水利水利设施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一切的技术开发和设施建设的基础都不存在。所以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要做好长期坚持,不要做表面文章。二是提高技术水平。水利设施建设以技术为主导,有了技术,才会有效率,所以资金的投入首先要体现在技术上。三是合理配置资源。水多的地方分给水少的地方,这就是合理配置资源,也是互帮互助精神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四是调整农业结构。传统的农业结构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适时调整。

2.3治理水环境污染目前,农业用水污染日趋加重,农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治理水环境污染,需要大力开展节肥节药,使化肥和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向节约、安全、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要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节能减排格局,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加强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统筹做好防汛、防旱、防污、治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损失。要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扎实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对于那些适宜林地草里生长的坡地,要严格按照标准退耕还林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推进这些田地的合理利用,根据所有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开发和利用,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耕种,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开发和建设,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是不容违逆的真理。所以退耕还林这项工作不容小觑,更不能推迟,必须加大力度尽早执行。

2.4加强水利建设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各个方面。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无论是扩大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还是治理洪涝灾害和水体污染、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都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水平。要把政府的力量、农民的力量、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强大合力。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不同的地区都要给予支持,不要只依赖本级财政,也不要只依赖上级财政,要多方发力,当地的农民也要根据个人的实际进行一些创收工作,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增加投入的渠道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争取资金。此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所以要在制度上形成长效机制。

3结束语

第8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学;三田实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83-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1],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各大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华中农业大学是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农业人才不仅仅要“上天”,更要“下地”,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直被重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中农业大学围绕农业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步探索了“三早”+“三田”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2]。本文主要对“三田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一、三田实践模式介绍

自20世纪50年代起,农学专业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在“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进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方面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俗称“种三田”,并将相关实习实践环节称为“三田实习”。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以“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对原专业劳动、课程实习周、“三田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内容整合优化,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周期的全程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形成新“三田”模式(认知田、实验田、试验田)[2]。

新“三田”模式要求农学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试验地进行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实践训练,参与种、管、收全过程,从查阅资料到实验设计、田间观察记载、数据分析总结,从而系统掌握稻、麦、棉、油四大作物种植管理的基本技术,了解四大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动态,了解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更深入了解农业生产现状[3]。

二、农学专业的“三田实习”课程设置及考核指标

1.课程内容设置:(1)每个班级种植一定面积的早稻、小麦、棉花、油菜,安排有关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对比试验;(2)建立4种作物的田间档案,定点观察记载作物生育动态,及时调查病、虫、杂草、品种纯度及其他生产问题,取样考种、测定实际产量;(3)采用调查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完成18项试验内容,掌握作物的植物学形态和栽培学形态特征,了解不同作物主要形态器官建成与田间管理的关系。

2.教学组织形式:成立三田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相关教师和任课教师组成,职责如下:(1)新学年前1个月制定种植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制定相应产量目标、试验内容及主要栽培技术规程;(2)制定三田实习周教学进程表;(3)在关键生育时期组织检查评比,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考试考核方法。学生成绩考核分4项进行。作物种植管理部分占30%(每一种作物在苗期、中期和后期各测评一次,4种作物共12次,求平均成绩);实验报告8份占25%;实结报告4份占25%;出勤率20%[4]。

三、三田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农学专业“三田实习”课程从大二上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上学期,总计292学时。大二上学期17周,每周1次课程4个学时;大二下学期17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大三上学期11周,每周2次课程8个学时。从时间安排上来说,课程量较饱满,基本能满足学生全程参与实践。但是考虑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寒暑假期间没有课程安排,尤其是暑假期间正是棉花、中稻等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导致学生很难现场管理、观测和调查;二、大二上学期主要涉及到油菜、小麦的播种、育苗及苗期观察,每周一次课程量有些偏少;三、大三上学期主要工作是棉花后期调查与收获,每周两次课程量偏大。

2.作物田间布局问题。农学专业(包括植科专业)总共7个班级,人数较多导致小组面积偏小,比如水稻面积受到限制,难以开展合理的试验;田间布局没有合理及长远的规划,导致不同作物的种植临时规划而且各个班级种植区域、种植面积不完全一致,没有形成整体效应;没有设置完整的标本园,导致三大油菜、四大麦类、麻类及小杂粮种植不全,学生难以田间现场学习。

3.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三田实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及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各个班级的时间安排、试验设置及调查指标并不一致。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仍然以授课老师为主,导致播种时间差异大,田间长势不一致,试验设置和调查指标不够统一,不同班级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有差异。

4.考核标准问题。不同班级的考核标准不一致,任课老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案中的考试考核办法严格执行。并且现有的考试考核方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一些调整。

四、对三田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9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tonebtb”为你整理了这篇农业农村局3月工作总结及4月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农村局3月工作总结及4月工作计划

一、农业农村工作(共计32项)

(一)区年度重点工作

1.对全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及乡镇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每周暗访督查,并形成通报。

2.已行文申请区管委会,将2020年度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资金拨付至70%,行文请款金额1449万元,行文字号为东临农文〔2021〕48号;已初步明确2021年度120个新农村建设村组名单。

3.针对2019年秀美乡村建设已要求湖南乡、七里岗乡、岗上积镇进行项目验收和结算评审,针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乡镇需编写情况报告。

4.已编制下发东临新区2020年秀美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选定湖南乡山塘村揭家村小组、灵谷峰村坪山村小组和七里岗乡封溪村上戴组、下戴组为秀美乡村建设村点。

5.联合区财政金融局、区自然资源局、区经济发展局、区农业农村局等4家单位对5个乡镇(场)的2020年度高标项目进行督查,并以区高标办的名义下发《关于新区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的督查通报》给各乡镇(场),抄送给区高标办各成员单位。

6.封溪村智慧农业产业园的田间工程建设、大棚采购和安装已完成招投标,田间工程建设中标单位为南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棚采购和安装中标单位为山东锐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田间工程监理单位采购中选单位为江西诚科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目前现场监理已进场监理。

(二)其他重要工作

1.督查2020年高标项目并下发督办单给施工、监理要求整改。

2.对照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抚州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完善我区禁捕退捕资料。

3.完成新区2019-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审计资料。

4.做好各项目部及畜牧站人员每日健康情况汇报。

5.完成东临新区各乡镇村委员换届选举人员无违规建房的联审联批。

6.报送《东临新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方案》及《贯彻落实<抚州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情况报告》。

7.每日报送东临新区早稻生产进度调度表。

(三)一般业务性工作

1.报送新农村建设工作每周、每月进度表。

2.报送《东临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集中治理百日行动工作情况》。

3.报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每周、月进度表。

4.完成水产月报表(月报)。

5.完成渔业统计报表(月报)。

6.报送东临新区2020年1-12月村庄清洁行动进展情况表。

7.报送《抚州市东临新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8.报送东临新区各乡镇春耕到村到户面积、土地抛荒面积统计表及春耕农资供需情况调度表。

9.报送《2021年早稻栽插方式及品种面积情况调查表》。

10.报送中央第二轮环保督查迎检2018年以后禁养区关停退养情况。

11.报送生猪复产情况、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建设、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信息注册等资料。

(四)参加会议、培训情况

1.3月5日,参加全国及省市春季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暨巡视整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3月18日,参加江西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

3.3月30日,参加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视频会议。

(五)文件制定印发情况

1.印发《关于新区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的督查通报》。

2.印发《东临新区2020年秀美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3.印发《关于开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的通知》。

4.印发《东临新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方案》。

5.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春耕备耕督导工作的通知》。

二、水利工作(共计24项)

(一)其他重要工作

1.完成《抚州市东临新区南港堤前桂段加固整治工程实施方案报告》专家评审及修改工作。

2.完成2021年水利项目汇总表和2021年水利建设投资落实及情况统计表。

3.完成东临新区河湖圩堤管理范围内房屋摸排整改进展统计表、工作小结的上报。

4.完成东临新区水利工程度汛方案工作、水库大坝五个责任人落实情况表、水库度汛计划表、圩堤度汛计划表、圩堤责任分工安排表。

5.完成各乡镇防汛安全检查工作。

6.完成聘请第三方公司开展核心区水系专项规划工作的批复工作。

7.完成中央水利救灾资金30万拨付工作(岗上积镇20万、红亮垦殖场10万)。

8.完成小型水库水位标尺安装工作,共87根。

(二)一般业务性工作

1.完成重点水域非法矮围专项整治情况的排查并上报工作。

2.完成水库网箱养殖取缔情况的排查并上报工作。

3.完成垃圾围坝整治有关情况排查并上报工作。

4.完成“河湖四乱”问题排查工作。

5.完成水利基建年报、水利基建月报及建设投资落实及完成情况的统计并上报工作。

6.完成关于防汛抗旱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反馈意见。

7.完成各乡镇(场)防汛安全自查表上报。

8.完成江西省河湖圩堤管理范围内建筑物建管平台视频学习。

9.完成“十三五”期间水利建设基金筹集情况统计并上报工作。

10.完成新区河湖圩堤管理范围内房屋整改工作微信群的建立。

11.完成病险水库和水雨情及安全监测任务清单复核。

12.完成省、市防汛(水利综合)督查工作。

(三)参加会议、培训情况

1.3月20日,参加全省河湖圩堤管理范围内房屋问题整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

2.3月31日,参加2021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

(四)文件制定印发情况

1.印发《关于开展汛前隐患大排查的通知》。

2.印发《关于下达2021年抚州市东临新区重要水利工程度汛方案的通知》。

三、扶贫工作(共计17项)

(一)区年度重点工作

1.督促乡镇(场)做好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工作。

(二)其他重要工作

1.实地查看产业扶贫开工情况。

2.调取医保数据,监测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3.收集完成三周年脱贫攻坚成效展照片。

4.上户排查贫困户饮水安全情况。

(三)一般业务性工作

1.配合两区督促乡镇完成就业监测数据录入工作。

2.梳理《东临新区成立三年来脱贫攻坚工作总结与2021年和“十四五”工作计划。

3.报送《东临新区关于学习贯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情况报告》至市办人秘科。

4.完成2021年一季度光伏贴息工作。

5.对接好乡镇(场)档案管理工作,报送精准扶贫档案每月调度台账至市办人秘科。

6.报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至市办计财科。

7.梳理省委巡视抚州“回头看”反馈意见区扶贫办整改落实进展情况台账并通知乡镇(场)按两区部署安排落实好。

8.对接七里岗乡脱贫户防贫保险申请事宜。

9.梳理综合督查报告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四)参加会议、培训情况

1.3月31日,参加全省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调度视频会议。

(五)文件制定印发情况

1.印发《关于认定就业扶贫车间的通知》。

2.印发《关于2021年岗上积镇、红亮垦殖场未享受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资金的请示》。

四、民政残联工作(共计18项)

(一)区年度重点工作

1.万福园公墓建设项目:“万福园”公墓截止目前已经建设完成16206个墓穴,累计完成率87%,墓区场地平整及挖填方总面积7850㎡,累计完成率80%,场地绿化10181.82㎡,累计完成率72%,种植樱花树210棵,龙柏树2960棵,塔柏树9500棵,草皮9815.4㎡,消防道完成量3230.64㎡,累计完成率45%,强弱电管网铺设2912m,累计完成率94%,给排水管网系统完成1496m,累计完成率86%,建筑物已完成800.36m(追思厅已建好),累计完成率47%,围墙完成180米基础开挖平整并碾压实及基础垫层、地梁下基础砌砖,停车场、公厕、办公楼完成基础开挖平整并碾压实。

(二)其他重要工作

1.各乡镇敬老院和民办养老院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

2.民政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高龄老人等对象提标提补工作。

3.清明期间文明祭扫相关工作。

4.殡葬改革日常监管工作。

5.党建+社会救助试点工作。

6.筹备成立东临新区慈善总会。

7.指导村两委换届工作。

8.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试点建设工作。

(三)一般业务性工作

1.数字民政录入工作。

2.发放低保、特困、两残、高龄等民政对象生活补贴。

3.发放敬老院供养人员供养金。

4.拨付乡镇民政所工作经费和临时救助金。

5.残疾人儿童康复工作。

6.转发相关通知并布置工作:①布置各乡镇(场)敬老院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②收集统计各乡镇(场)上报每日火化安葬情况。③布置各乡镇(场)录入二期数字民政相关数据。④布置各乡镇(场)做好清明期间文明祭扫相关工作。

(四)参加会议、培训情况

1.3月19日,参加2021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五)文件制定印发情况

1.印发《关于做好东临新区2021年清明节安全文明祭扫工作的通知》。

2.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新区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标提补工作的通知》。

五、退役军人工作(共计18项)

(一)其他重要工作

1.2020年度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核查专项工作。

2.2021年退役军人矛盾攻坚化解工作。

3.退役军人系统审核、信息采集工作。

4.退役军人“高质量考评”相关工作。

5.退役军人信访维稳工作。

6.档案整理工作。

(二)一般业务性工作

1.退役军人优抚对象3月份财政供养资金发放。

2.退役军人医疗补助发放工作。

3.部分优抚对象医保免缴工作。

4.上报东临新区退役军人矛盾问题攻坚统计表。

5.上报东临新区每周信访接待情况统计表。

6.退役就业创业相关工作。

7.农村籍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信息审批工作。

8.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推送工作。

9.关爱退役军人促进会相关工作。

10.对接个别优抚对象迁移工作。

11.退役军人统计业务工作。

(三)参加会议、培训情况

1.3月4日,参加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举办首届通讯员新闻业务在线培训会。

4月工作计划(共计69项)

一、农业农村工作(共计21项)

(一)区年度重点工作

1.对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开展暗访督查。

2.督促各乡镇完成2020年度新农村建设验收和结算评审。

3.督促各乡镇(场)开展2021年度新农村建设。

4.督促各乡镇完成2019年度秀美乡村建设验收和结算评审。

5.督促各乡镇开展2020年度秀美乡村建设。

6.要求2019年高标项目施工单位按照实际结算情况控制在超财审价3%-10%内进行结算送审。

7.督促2019年高标项目施工单位、乡镇、村委、管护责任人加快签定移交及建后管护协议。

8.请示市局后,召开高标领导小组会议研究确定新区2020年高标设计变更事宜,便于施工单位尽快完成预算财审。

9.完成智慧农业产业园田间工程、大棚采购与安装、田间工程监理的合同报审与签订,督促参建各方按照计划完成项目建设。

10.开展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测量等工作。

(二)其他重要工作

1.强化禁捕退捕宣传,营造禁捕退捕氛围。

2.做好粮食生产工作。

3.推进各乡镇报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月报。

4.做好春耕粮食生产工作,落实每日、每周调度。

(三)一般业务性工作

1.继续上报禽流感监测排查和消毒灭源情况日报告表、动物监督检查信息报送表(日报)。

2.继续调度各地对辖区农贸市场进口水产品及进口牛羊肉售卖场所进行日常排查(日报)。

3.继续调度各地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

4.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资金拨付情况表。

5.继续上报项目部健康防控情况报表(日报)。

6.继续上报畜牧、屠宰、疫情健康防控情况报表(日报)。

7.上报新农村建设与秀美乡村建设情况进度表。

二、林业水利工作(共计15项)

(一)其他重要工作

1.着力推进全区河湖圩堤管理范围内房屋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

2.分别协调市、临川区廖坊管理局做好七里岗乡关于菩峰村建楼组银家塘水库无法蓄水问题的整治工作。

3.跟进核心区水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4.跟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规划编制工作。

5.做好东临新区安全度汛工作。

6.推进东临新区南港堤前桂段加固整治工程。

7.中央补助资金小型水库设施维修养护资金拨付。

8.小型水库、乡村堤防标准化管理资金拨付。

9.组织《新型建材产业基础设施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专家评审工作。

(二)一般业务性工作

1.排查非法矮围情况。

2.排查水库网箱养殖情况。

3.排查垃圾围坝整治有关情况。

4.排查河湖四乱问题。

5.上报水利基建月报及建设投资落实及完成情况。

6.应急仓库物资录入应急资源管理平台。

三、扶贫工作(共计11项)

(一)区年度重点工作

1.制定出台《东临新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办法》。

2.做好贫困户和边缘户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的监测工作。

3.举办一次现场招聘会。

(二)其他重要工作

1.谋划东临新区2021年第一批脱贫攻坚项目计划的批复工作。

2.边缘户评级授信及贷款工作。

(三)一般业务性工作

1.调度乡镇(场)档案管理工作进度。

2.做好动态管理工作。

3.长期监测有需要启动防贫保险的两类人群。

4.报送2020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自查报告至市办计财科。

5.配合两区督促乡镇完成就业监测数据录入工作。

6.为贫困户购买商业补充保险。

四、民政残联工作(共计12项)

(一)区年度重点工作

1.做好万福园和岗上积公墓建设及管理。

2.做好全区“三沿六区”整治、入公墓安葬和项目迁坟等殡葬改革工作。

3.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相关工作。

(二)其他重要工作

1.岗上积镇东源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工作。

2.做好新区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3.开展党建+社会救助试点工作。

4.做好清明期间文明祭扫相关工作。

5.持续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试点工作。

6.做好残疾人动态更新、无障碍改造、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和申请东临新区残疾人服务平台系统账号等工作。

(三)一般业务性工作

1.做好低保、两残、孤儿、高龄等民政对象审核审批及资金发放工作。

2.做好低保审批权下放至乡镇的监督管理工作。

3.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报表材料。

五、退役军人工作(共计10项)

(一)其他重要工作

1.全面推进尊崇工作法。

2.退役军人优抚对象4月份财政供养资金发放。

3.做好退役军人信访稳控工作。

4.带病回乡审批工作。

5.退役军人档案整理工作。

6.残疾军人残疾军人证发放工作。

(二)一般业务性工作

1.农村籍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信息录入工作。

2.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