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星通信范文

卫星通信精选(九篇)

卫星通信

第1篇:卫星通信范文

2007年7月5日北京时间20时08分,我国大容量高功率的通信广播卫星中星6B(China Sat-6B)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3号乙型火箭发射升空,并很快进入115.5°E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定点位置。

这次卫星发射是我国继鑫诺3号(Sinosat-3)广播专用卫星6月1日发射并成功定位后又一次重要发射。中星6B卫星与鑫诺3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及运行是我国为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传送所采取的重要措施,鑫诺3号与中星6B两颗卫星,将构成我国广播电视新一代的安全卫星传输网络。

2005年12月5日,由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与法国当时的阿尔卡特・阿莱尼亚公司在法国总理府签署了购买中星6B通信广播卫星的设计与制造合同。阿尔卡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在世界卫星制造企业中是名列前茅的。

作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新一代大容量、高功率的通信广播卫星;中国6B卫星采用了阿尔卡特宇航公司最新研发的SB4000C2型卫星平台,这个平台是SB3000型平台的升级产品,是阿尔卡特宇航公司的第4代卫星平台,大家知道,位于110.5°E的鑫诺1号卫星,采用的便是SB3000型平台的卫星。SB3000型平台的总功率是5~9KW而SB4000型平台的总功率最大可达15KW。

这次发射升空并成功定位的中星6B通信广播卫星主要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首先中星6B卫星覆盖是按照对卫星的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的不同要求而设计的,上行信号覆盖回避了我国境内的某些地区,下行信号覆盖亚洲和大洋洲,从而保证卫星信号的安全传送和扩大传送的目的。下行信号覆盖图见附图。

其次是转器功率大,中星6B通信广播卫星、目前主要传输任务是广播电视,因此它的转发器的行波管功率放大器TWTA足够大,为82W,这在C波段通信卫星转发器中是少有的。因此6B的EIRP也是足够大的。

第2篇:卫星通信范文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系统不仅为航天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还因其具有频带宽、覆盖面大、容量大等优势,还被应用到了很多其他的领域之中,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文章对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和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卫星通信技术未来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卫星信息技术;发展趋向;应用研究

0引言

卫星通信系统是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或者地球站与地球站之间所建立的,通过信号的转发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方式,一般情况下包括卫星移动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卫星固定通信与卫星直接广播四个方式。

1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1.1卫星通信系统的网络发展

卫星通信系统的实现是由网络的形式进行服务的,它在现代的发展中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组成方式是多星形式的卫星通信网络;第二类的组成方式是单星形式的卫星通信网络。其中卫星通信网拓扑结构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以单星的组成方式为例,来对具体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通过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使用的结构为星状网的结构,然后经过了网状网、网状与形状混合网、地面通信链路与卫星通信链路的混合网,由此可以看出,在单星组成的卫星通信网拓扑结构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1]。多星组成卫星通信网络可以提供国际移动式通信的业务的海事卫星系统和国际固定通信业务中的国际卫星系统两种。这两种系统分布在全球所有的辅助地面线路和地球站之中,这些系统之间还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星间链路。

1.2卫星通信线路频段的发展

卫星通信线路频段的发展中最早所利用的商用通信卫星通信频段就是C频段,通过技术的发展,向上扩展到Ku、X和Ka频段之后,又向下扩展到L、S、VHF和UHF频段[2]。在以后的发展中还会拓宽到V频段或者其他更高的频段,另外,还有可能会利用激光的形式。卫星通信馈电线路是指卫星间通信线路、上行站、关口站与中心站。由此可见,当线路的频率提升的时候,可用带宽就会变大,传输容量会随之提高,这一方式比较容易适用在多媒体通信进而高速率数据传输之中,如果频率增加,波束宽度不变,天线尺寸如果变小,那么它的重量也会越轻。通过铱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就,能够将地球上的任意两点形成同心,实现的方式是利用星间的线路。

1.3卫星通信体制的发展

卫星的通信体制在近年来也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体制的改变就是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改变。例如卫星通信中所使用的信源编码方式、信号传输方式、信号交换方式、基带信号传输方式、基带信号多路复用方式、信号调制方式、差错控制的方式、多址方式、交换方式、信道方式和信号处理方式等等,这个结构呈现一种比较复杂的模式,所以用户会有很多种的选择方式。基带信号多路复用方式中分为:时分多路复用和频分多路复用两种方式,基带信号传输方式中分为:多路单载波与多路单载波。通过对卫星通信体制工作方式的具体介绍,可以分析出卫星通信体制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它在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节省射频信号的功率和带宽,还能够有效的提升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质量。所以经过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如今的卫星通信体制的标准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商和卫星运营商所指定的具体标准,而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还比较模糊,在生产的标准上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国外比较先进的调制和编码技术进行借鉴,有效的改善编码的调制,让微信通信的技术适应更多种的实际工作模式。在这一目标上,近年来的尝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例如互联网的接入、交互电视、VoIP业务和高清晰度电视等等,其中DVB-S2通信体制的结构就有效地使用了比较先进的编码等技术方式。

1.4卫星通信中星座和轨道的发展

在卫星通信轨道的发展中最早是使用单星的静止轨道进行工作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通信的轨道已经从静止的轨道变为多种轨道的卫星工作,并在工作中组成星座的形式。所以在目前的卫星通信轨道为大椭圆轨道、静止轨道和低轨道三种并存。其中大椭圆轨道在组网的过程中的卫星系统主要是由三颗天狼星组成,并对全时区域进行了覆盖。这一组网的轨道形成了美国移动的广播系统。而静止轨道分为三类,分别为多星共位组网区域覆盖工作、单行独立组网区域覆盖工作和多星异位组网全球覆盖工作。

1.5卫星通信中的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发展

在卫星天线波束的覆盖发展上,最早是使用静止的卫星通信电线,后来经过发展而变为单重频率复用单椭圆波束覆盖、多重频率复用单椭圆波束覆盖、多椭圆波束覆盖,截止到现阶段,已经发展为更加多重的覆盖方式。一般情况下,会按照不同的实际情况使用波束的覆盖方式,最近出现一种新型的覆盖方式为蜂窝状多点波束覆盖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利用波点来对天线增益进行提高,用户所使用的终端也更小了,从而达到了多次使用的目的。

2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2.1卫星通信技术中转发器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中转发器的使用可以实现信号的变频和放大。最早在卫星通信中的转发器是透明的,包括一次变频和两次变频的转发器。这种透明的转发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在目前依然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有一部分的卫星通信使用了处理转发器的设备,从而对卫星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制与调制等步骤,还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就能够让卫星通信的过程更加顺畅。处理转发器还分为空间交换转发器和信息处理成转发器,同时还有两种转发器相结合的处理转发器。在这之中,空间交换转发器在应用的时候是将接收到的多波束信号进行交换处理的方式,处理的时候一般都使用基带交换矩阵网络的方式和微波交换矩阵的网络。另外,信息处理转发器应用的时候,首先要将上行频率信号进行接收,再将接收到的进行解调,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编码识别、再生、帧结构重新排列等工作,处理完成之后再将这些信号传输到地球站当中。转发器在卫星通信中应用的功能很多,例如对信号进行再生与解调就能够有效的减少信号中的噪音,从而有效的提升卫星通信信号传输中的质量标准;对转发器的上下链路分别进行设计,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的工作,就能够让上下链路具有不一样的多址方式和调制体制,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地面设备的复杂性和传输的要求;在转发器进行信号的处理的时候,通过星上处理方式就可以实现用户线路的频率、信道、功率与波束的动态分配,才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卫星的资源。

2.2卫星通信平台的应用

卫星通信平台是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中的重要形式,它在运行的时候一般时通过静止轨道卫星平台和低轨道卫星平台两种,其中静止轨道卫星平台要比低轨道卫星平台更大。近年来卫星的发射质量越来越趋于稳定,其发展趋势正在朝着高处理技术、大容量和高G/T的方向发展。静止轨道卫星平台也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于稳定,例如罗拉公司所开发的LS卫星平台。

2.3通信地球站的运行

通信地球站已经开始越来越趋向于便携式的发展方式了,最早的地球站是重量大尺寸大的固定区域,但是经过技术的发展,重量和尺寸都逐渐的减小,如今最小的地球站已经变为一种手持终端的形式,所以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已经在智能化、人性化的优势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

2.4卫星通信技术未来的应用趋势

除了用户终端的变化,卫星通信技术的其他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视节目的直播就可以不通过地面中转的方式,进行实时的传输。广播电视业务也已经实习前了单向到双向的转变,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双向通信与卫星直接广播业务单项通信之间的特性区别已经越来越迷糊,而且技术的发展也让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和卫星固定通信等业务都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会利用其的功能会越来越多,其发展的功能也会越来越趋于完备化。目前卫星通信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需要相关的人员对技术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让卫星通信技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

作者:李会青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四九一台

参考文献:

[1]尹志忠,陈静毅,周贤伟.美军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技术研究[J].通信技术,2009(11):55-58

第3篇:卫星通信范文

卫星运行的轨迹和趋势称为卫星运行轨道,其轨道近似于椭圆或者圆形,地球就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或圆心上。卫星轨道类型是根据其需要完成的任务决定的,同时卫星轨道的特性也决定了其任务特性。

2按轨道形状分类

可分为圆形轨道和椭圆轨道。圆形轨道上的卫星围绕地球匀速运动,通信卫星最常用该轨道;椭圆轨道在近地点运行速度快,在远地点运行速度慢,可利用在远地点速度慢这一特点来满足特定区域,特别是调整轨道参数满足地球高纬度区域的通信需要。

3按轨道高度分类

可分为中轨(MEO)、低轨(LEO)和高轨(HEO)。中轨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为8000~20000km,兼有低轨和高轨系统的折中性能,中轨卫星组成的星座能实现全球覆盖,信号传播衰减、延时和系统复杂度等均介于低轨和高轨系统之间。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为700~2000km,卫星对地球的覆盖范围很小,可用于特种通信或由多颗卫星组成星座,卫星之间由星际链路连接,实现全球的无缝覆盖通信。例如,铱星系统是轨道高度为780km,由66颗卫星(另13颗备份)组成的星座通信系统。低轨系统具有信号传播衰减小、延时短、可实现全球覆盖的优点,不过实现的技术复杂,运行维护成本高。此外,随着轨道的降低,大气阻力成为影响卫星轨道参数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当卫星轨道高度低于700km时,大气阻力对轨道参数的影响比较严重,修正轨道参数会影响卫星的寿命。当轨道高度高于1000km时,大气阻力的影响可以忽略。高轨卫星通信系统轨道高度在35786km的地球同步轨道(GSO),卫星位于最常用的赤道平面。高轨系统单颗卫星覆盖范围大,传播信道稳定,理论上3颗卫星便可覆盖两极之外的所有地区。但高轨系统传播信号衰减大、延时长,只有一个轨道平面,因而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目前运营中的IntelSat、InmarSat、Thuraya等系统都是高轨系统。大椭圆轨道可为高纬度地区提供高仰角通信,对地理上处于高纬度的地区是很好的选择。

4按轨道倾角分类

可分为赤道轨道、极轨道和倾斜轨道。赤道轨道的倾角为0º,当轨道高度为35786km时,卫星运行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同,从地球看上去,卫星处于“静止”状态,这也是通常所讲的静止轨道。当卫星轨道倾角与赤道成90º时,卫星穿越两极,因此也叫极轨道。当卫星轨道倾角不是0º或90º时,称为倾斜轨道。不过,一般而言,通信卫星都是采用顺行轨道。

5按星下点轨迹分类

如果在卫星和地心之间做一条连线,该连线与地面的交点就叫做星下点,在这些星下点连接起来就是星下点轨迹。由于在卫星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在自转,所以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星下点轨迹不一定每一圈都是重复的。将星下点轨迹在M个恒星日绕地球N圈后重复的轨道叫做回归/准回归轨道(这里M、N是整数),其余的轨道叫做非回归轨道。M=1叫回归轨道;M>1叫准回归轨道。轨道类型之间一般还会有混合交叉,所以分类只是对卫星轨道观察角度的不同。

6对比分析

篇幅所限,现仅就按轨道高度分类的卫星通信系统,给出如下分析:

6.1低轨(LEO)传输延时和功耗都较小,但每颗星的覆盖范围也较小,典型系统如铱星系统。支持多跳卫星通信,链路损耗较小,因而对卫星及其用户终端的要求不高,微型或者小型卫星和用户终端就方便使用。低轨的代价是构成全球系统的卫星数量高达数十颗,如铱星系统有66颗卫星、Teledisc有288颗卫星、Globalstar有48颗卫星。由于低轨卫星运行速度比较快,对于某一特定的终端用户来说,从地平线升起至落到地平线之下卫星暴露在视野中的时间短,载波和卫星之间的切换比较频繁,因此,低轨系统组成和控制技术复杂、运营风险大、建设成本高。

6.2中轨(MEO)传输延时要大于低轨卫星,但覆盖范围也更大。中轨系统是同步卫星系统和低轨系统的折衷,兼有两者优点,又克服两者不足,仍可采用简单的小型卫星。若均采用星际链路传输信号,远距离通信时,中轨系统在星际链路上的延时会比低轨系统的低。而且由于中轨系统轨道比低轨系统轨道高很多,单颗卫星覆盖的范围远高于低轨系统,当轨道高度达到10000km时,单颗卫星可覆盖23.5%地球表面,因而只需要少数几颗卫星就可以达到全球覆盖。十几颗卫星就能提供对全球绝大部分地区的双重覆盖,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分集接收系统实现,系统成本也要低于低轨系统。因此,中轨系统在建立全球覆盖方面是较为优越的方案。不过如果地面终端需要宽带业务,此系统实现上会有一定困难,低轨系统宽带业务方面较中轨系统优越。

第4篇:卫星通信范文

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就是根据通信任务需求,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按照一定规则对卫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制定出满足卫星应用任务需求的资源分配调度方案[9]。卫星任务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直接关系到任务的完成效果[10]。因此,要实现规划调度的目标,必须对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调度问题中涉及到的约束条件进行详细分析。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调度问题的约束规则,可分为2大类共6项,如图2所示。

1.1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的硬性约束硬性约束是指完成卫星通信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包括3项内容,具体为:1)通信资源调度的范围约束卫星通信首先要求卫星能被卫星无线电通信使用终端“看到”,而这是由卫星天线波束覆盖范围决定的,即当卫星无线电通信使用终端处于卫星天线波束覆盖范围内时,才能进行通信;否则无法达成通信。2)通信资源调度的时间约束①任务的时间约束。针对某一任务的资源调度时间不能晚于该任务的开始时间,资源调度结束时间不能早于任务的结束时间,且任务对于资源的占用时间不能小于任务执行的持续时间。②资源的时间约束。在春分和秋分期间,静止轨道卫星由于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此时太阳带来的强噪声将引起通信中断,即日凌中断。3)通信资源调度的频段约束不同卫星、卫星使用终端的工作频段通常是确定值,而只有处于同工作频段的卫星和使用终端之间才能建立通信链路,提供通信服务,这是卫星通信资源调度问题中的一个硬约束。

1.2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的软性约束软性约束是指对卫星通信的质量、取得效益具有影响的约束条件。包括3项内容,具体为:1)通信资源调度的能力约束资源具备的能力(比如带宽等)必须达到完成任务的最低要求,才能被分配执行任务。2)通信资源调度的质量约束在卫星通信中,无线电波要先后穿越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等,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产生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大气吸收损耗和雨衰损耗等,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甚至出现通信中断的现象,特别是降雨对Ku,Ka频段信号产生衰耗较大[12]。而目前,实际应用中的通信卫星工作频段大都在C,Ku和Ka频段。因此,在调度过程中要考虑通信链路载噪比、损耗、误码率等的影响。3)通信资源调度的优先级约束①任务的优先级约束。任务的价值(重要程度)、紧迫度和执行顺序等属性决定了每项任务具备不同的优先级。②资源的优先级约束。资源的价值、能力和稀缺程度等属性决定了每个资源也具备不同的优先级。

2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问题模型

在一个多任务的通信环境下,通信资源分配问题可以描述为一个由通信资源和通信任务所构成的数学规划问题。基于以上对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的约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2.1问题假设为简化问题,便于建立数学模型,在不改变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做出如下假设:1)所有资源都绝对可靠,即不考虑出现资源性能降低或者故障的情况;2)一个通信资源某一时刻只能为一个通信任务提供服务。3)卫星转发器均为透明转发器,不考虑卫星具备星上处理功能;4)所有任务在进行匹配调度前已经确定,不考虑有新任务动态更新的情况;5)任务一旦开始就必须完成,不考虑自然或人为干涉的任务中断;6)各个任务之间是相对独立任务,不存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7)匹配调度过程中不考虑决策者或者事件固有经验的偏好因素。

2.2变量约束条件描述1)覆盖范围约束卫星覆盖区域d由波束决定,对于全球波束,覆盖区域为地球南北纬75°之间与以星下点为中心对地球边缘张角17.34°所围成的部分。对于点波束,覆盖区域d可以通过模型计算得到。若任务区域为D,任务区域必须在覆盖范围之内。

2.3目标函数卫星资源调度相关研究中,通常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确定目标函数[17]。一般的资源-任务调度多数是以产生的综合收益最大为目标,本文从任务收益和卫星资源使用两方面考虑调度目标。1)任务调度收益大。即任务收益之和尽可能高,不仅要尽可能调度高收益的任务,而且成功调度的任务数量要多。收益主要根据任务的优先级确定。

3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问题求解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是一个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结合静止轨道卫星通信资源-任务匹配规则,给出求解该问题的思路,如图3所示。匹配过程可以描述为:步骤1数据初始化。根据通信任务和卫星资源的描述,进行数据预处理,主要是编号、计算资源覆盖区域和可用时间,得到任务集合T和资源集合R,进入步骤2;步骤2匹配可行性检测。对照资源-任务匹配的“硬约束”条件,筛选出可调度任务集Tk。如果Tk为空,则无法进行匹配,终止流程,否则进入步骤3;步骤3选择任务。从可调度任务集Tk中选出优先级最大的任务Ti,并将Ti移出Tk,进入步骤4。如果已完成的任务数量等于可调度任务总数,则结束整个流程;步骤4选择资源。根据资源优先级,为选定的任务Ti分配资源Rj,如果资源能够满足任务需求,进入步骤5;否则进入步骤6;步骤5资源分配。将资源Rj从R中移出,设置Rj状态为已调用,并将Rj的处理任务结束时间设为tie,返回步骤3进行循环操作;步骤6资源释放。选择刚完成的任务,将其占用的资源状态设置为可调用,并放回R中,返回步骤4进行循环操作。

4数据仿真

人工智能算法是求解多目标组合优化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蚁群算法进行仿真分析。采用MatlabR2010a编程,在Win7系统(硬件配置Core二代2.2GHz,1G内存)计算完成,调度总收益19,经验证其结果正确,运行时间2.775756s。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

5结束语

第5篇:卫星通信范文

格林尼治时间2007年1月30日23时22分,一枚俄罗斯和乌克兰联合研制的Zenit 3SL火箭,从停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奥德赛(Odyssey)海上发射平台上起飞,将携带的荷兰SES新天卫星公司(SES New Skies)高功率大容量通信卫星NSS 8送上太空。但火箭升空大约1分钟后突然发生爆炸,空中刹那间出现一团燃烧的“火球”,此后不久,星箭残骸落入了太平洋。据报道,尽管海上发射公司于当晚23时24分切断了这次卫星发射实况的直播,但星箭俱毁的画面还是通过卫星及互联网的直播传遍了美国和欧洲等地。

这次发射原计划在1月25日进行,但由于海上发射平台受到太平洋洋流的影响,NSS 8卫星的发射日期被迫多次推迟。基于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Zenit3SL火箭成功实施了5次发射,将EchoStar 10、JCSAT 9、Galaxy 16、Koreasat 5及XM 4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而2007年该型火箭又将承担NSS 8、Thuraya 3、Direc TV 11、EchoStar 11、Spaceway 3及Galaxy 19(原名IA-9)等6颗卫星的发射服务,业界对发射成功率高的Zenit 3SL火箭这次出现星箭俱毁的重大事故颇感意外。

这次发射是海上发射公司2007年的第1次发射以及自1999年以来的第24次发射,也是Zenit 3SL火箭第2次遭遇发射失败。此前,该型火箭2000年3月12日发射移动通信卫星ICO时,由于火箭第2级推进器发生故障,致使星箭坠入了太平洋。此外,2004年6月28日,Zenit 3SL火箭发射Telstar 18(即Apstar 5)卫星时,由于火箭上面级推进器发动机提前停车,致使卫星进入较低轨道运行,后来在地面遥控指挥下,卫星最终进入预定轨道运行,投入商用。

据悉,就在突发事故发生后不久,海上发射公司发表了一份简短的新闻稿,称Zenit 3SL火箭发射NSS 8卫星时出现了异常,公司将成立事故特别调查委员会,以确定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海上发射公司发言人还表示,爆炸发生后,所有参与发射保障工作的人员均未受到伤害。

NSS 8卫星的运营商SES新天卫星公司当天也发表了一份新闻稿,称该公司现在不便评论这次发射失败的原因,需要等待官方的调查;鉴于NSS 8卫星发射失败,现在57°E轨位运行的NSS 703卫星将为现有客户提供服务直到2009年为止;由于该公司已启动NSS 9卫星的建造工程,预计NSS 9卫星在2009年发射后,将从原计划接替NSS 5卫星转变成在57°E轨位上接替NSS 703卫星服役,为印度洋地区服务。因此,NSS 8卫星的发射失败,将不会影响现有用户及其经济收入。

第6篇:卫星通信范文

本系统采用LabWindowsCVI来进行设计与开发,系统软件框图如图2所示。软件系统由监控界面、参数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程控命令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图像显示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组成。各模块功能通过LabWindowsCVI进行模块化设计。

计算机通过GPIB通信接口对AV4033的功能控制是通过程控仪器标准指令来实现的,程控指令是可以对频谱仪进行远端控制的一组特殊格式串,包括仪器设置、通道配置、数据扫描方式、控制输出、读取数据、状态报警、接口设置等指令集。这些指令的发送均是字符串形式,所有的频谱仪命令都必须符合特殊的语法规则,在应用高级语言进行编程时,程控指令一般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参数在调用函数中出现,这类针对远程控制的函数随GPIB接口和采用的高级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但其程控指令是相同的,AV4033系列频谱仪的语法命令图如图3所示。本文利用程控指令和频谱仪进行通信时,选择LabWindowsCVI自带的GPIB函数库,可以方便地进行程控命令发送和数据读取操作。

2应用举例

卫星固定通信台站天线口径大波束窄,对天线伺服系统的自动跟踪性能要求较高,为确保通信效果,需定期测量卫星天线系统的自动跟踪性能,传统的测试方法需用频谱仪在射频方舱内测试,且测试结果保持和记录都不方便,利用本系统可以方便进行远程测试,而且可以将测试结果保存在数据存储单元中,方便后续查询和参考。卫星天线跟踪性能测试流程如下:(1)调整卫星天线使其对准通信卫星;(2)在监控主机上按下述过程设置频谱仪;a)按卫星信标频率设置频谱仪中心频率,设置SPAN为0到100KHzb)根据信标信号的电平变化范围设置Sacle/DIV,以使测量过程中的载波电平变化始终落在频谱仪的可显示电平范围内c)根据信标频率稳定度,选择尽可能窄的RBWd)根据载波的峰值频率和功率,调整频谱仪的中心频率和参考电平e)利用键盘调窄SPAN,重复4f)重复5,将SPAN调整到最小g)将SPAN置0,使载波显示谱线作水平运动h)输入扫描时间,确定扫描长度(3)用手控方式调偏卫星天线的方位角和俯仰角,频谱仪显示谱线的电平将随天线偏离卫星而下降(4)启动天线自动跟踪功能,观察卫星信标电平随时间的变化,记录自动跟踪天线的对星过程以及跟踪速度和精度(5)存储记录数据,重复3、4步骤,多记录几次测试结果,分析卫星天线自动跟踪性能。

3结束语

第7篇:卫星通信范文

关键词:宽带卫星通信;小型海岛;无线接入系统;WiFi

引言

宽带卫星通信作为卫星通信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卫星通信传输速率低的缺陷,为多媒体和高数据速率的Internet应用提供一种无所不在的通信方式[1]。实际上,宽带卫星系统是为了提供个人电信服务,其承载的业务由低速数据业务及话音业务变为Internet和多媒体业务。在宽带卫星通信领域,静止轨道卫星仍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目前约有20个Ka、Ku波段的低轨道卫星(LEO)、中轨道卫星(MEO)和静止轨道卫星(GEO)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宽带卫星技术中,较先发展的是VSAT(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在美国兴起,是30多年来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IPSTAR作为最新一代的宽带卫星系统,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低成本和高带宽。IPSTAR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与泰国信卫星大众有限公司(ShinSatellitePLC,简称SSA)合作,为满足我国宽带互联网发展需求所推出的低成本、高容量宽带卫星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宽带卫星通信具有三大优势:对于具有广播、组播或多播性质的高速数据业务来说,卫星具有极大的优越性[2];宽带卫星相对于地面光纤来说,其部署方式在某些临时、应急的场景下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在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时,能够展现其快速性与便利性的优势。如今,智能手机的无线接入技术WiFi很有潜力成为宽带卫星对于“最后一公里”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它可以辅助手机基站和光纤,对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得手机传递广播、组播和多播信息更加方便。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并实现宽带卫星通信利用WiFi技术无线接入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无线接入系统。

1宽带卫星通信在海岛领域的应用现状

海岛是重要的海上国土,是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地,由于具有特殊的价值成为沿海各国争夺的焦点。随着国际社会对于海权的意识增加,海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焦点。强化海岛管理,发展海岛经济己经成为未来沿海各国的重要发展方向[3]。因此,关于海岛通信建设的需求随之而来且越发重要。一方面,对于以养殖业、渔业为主的海岛,其对于通信的需求体现在对于养殖、捕鱼数据的收集等方面。传统的海岛养殖和捕鱼业需要登岛来采集数据,这就大大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以旅游业为主的海岛,其大量旅客对于个人通信的需求以及通信质量的要求很高,而一些热门的海岛旅客数量远远超过了通信系统的承载量,使得旅客的通信质量大幅下降。最后,对于以检测海洋环境为主的海岛,通信更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海洋环境变化多端,如果不能及时地将数据传输到陆地监控中心,对于海洋环境的检测将失去意义。海岛通信对于信息的承载量有一定要求,而传统卫星通信的带宽有限难以满足需求,因而海岛通信多以海底光缆为主,但海底光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要求系统可靠,使用寿命长,并能在复杂海底环境下进行信息传输,成本较高[4]。对于一些小型海岛,建设海底光缆是不切实际的。宽带卫星由于其在广播和布置上的优势,相对于光纤和移动通信更加适合应用于小型海岛通信领域。如我国南海的各群岛之间基本上都是通过海底光缆连接,但整个南海有几百座岛,如果每一座岛都通过光缆通信,则成本太高、维护困难并且灵活性差。而随着新的低成本的宽带卫星技术的发展,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在海岛通信领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基于宽带卫星通信和WiFi技术的小型海岛无线接入系统

基于宽带卫星通信和WiFi技术的小型海岛无线接入系统是为了解决小型海岛的通信设备部署困难的问题。同时,随着手机等信息终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手机等信息终端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本系统利用宽带卫星服务,在海岛上通过相关接口技术将宽带卫星信号通过WiFi接入智能手机,使得海岛上的人们能够方便地通过手机等信息终端使用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同时,考虑采用一体化的系统设计实现快速安装使用。

2.1系统拓扑结构

基于宽带卫星和WiFi无线技术的海岛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本系统主要由三大模块与服务器组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卫星通信模块、无线网络应用模块和供电模块。卫星通信模块主要功能为接收和发送卫星网络信号,其主要由卫星天线和卫星调制解调器组成,流量经由服务器表达转给无线网络应用模块。无线网络应用模块由WiFi路由器、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客户信息终端组成。工业控制计算机主要负责智能流量管理,充分利用有限的流量,实现尽可能多的用户接入。供电模块主要由UPS(不间断电源)和太阳能电池组成,主要保障系统用电及应急用电。

2.2系统软件架构

基于宽带卫星和WiFi无线技术的海岛通信系统软件架构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主要由客户层、交互层、应用层和数据层组成。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终端通过验证实现无线上网,也可安装各种传感器来实现远程的海岛管理,如气温、水温等水文气象数据,监控视频、通信站内部的各种安全参数的监控也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实现。2.2.1交互层用户使用手机等信息终端,通过WiFi无线信号连入服务器。信息终端将自动访问WebPortal网页认证服务器[5],用户注册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通过验证,WebPortal服务器将返回给服务器该终端通过验证的信息,服务器的白名单将增加该信息终端的验证信息,该信息终端即可连入互联网。系统将推荐基于宽带卫星和WiFi无线技术的海岛通信系统的软件———“海岛通”,用户下载安装海岛通后即可使用方便快捷的语音通话功能。2.2.2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实现三大功能:用户信息管理、语音应用和智能流量管理。用户通过WebPortal注册的信息将被加密保存在用户信息服务器中,使得用户只要注册一次,就能在任何装有本系统的海岛上享受服务。语音应用主要使用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协议[6],可实现手机通信终端与陆上通信终端的双向、实时、保质的语音传输。当有语音传输需求时,由手机端app发出语音请求,并向服务器申请相应带宽,通过卫星实时传输至陆上地面站,利用IP通道实现海岛人员的语音沟通。智能流量管理主要是在小带宽下的语音排队管理,如本系统正常情况下可以满足约20人同时进行语音通话,那么通过合理的用户行为分析,忙时和闲时语音通话质量的调整,则可以增加同时通话的用户数量。并且增加排队制度,无语音通话的信息终端不占用语音带宽,这样基本可以满足100位客户的正常语音通话,这对于海岛来说是非常可观的服务数量。2.2.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由数据库组成,用来管理数据、利用数据,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系统主要由用户服务数据库和语音行为数据库组成,前者主要储存验证WebPor-tal的文件和包,同时存储用户信息,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加密以保证信息安全;后者主要存储用户使用语音的行为习惯,包括每次语音通话时长、语音通话的时刻等,可分析得出用户的使用习惯,以提高语音通话服务质量。

3海岛通信的未来发展

海岛通信作为海洋海事通信的一部分,其发展是相对落后的,技术是比较传统的。做好海岛通信是国家对于“互联网+海洋”战略的重要基础[7]。发展海岛通信,必须要注重其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对于面积稍小的海岛应注重卫星通信所具有的无缝隙覆盖能力、移动化、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的便利性,重点发展宽带卫星通信;而对于面积较大的海岛应以“光缆通信为主,宽带卫星通信为辅”的思想来建设,充分发挥光缆通信稳定、快速的特点,同时利用卫星通信做好应急通信的任务。未来的海岛通信将成为地下光缆通信、地面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信息网。

4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宽带卫星和海岛通信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重点讲述了一个基于宽带卫星与WiFi无线技术的海岛通信系统,该系统将成为海岛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突破口,对于海岛通信的发展大有益处。从长远来看,宽带卫星在海岛通信中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其在海岛通信中的作用将逐步显现,将成为我国海岛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

参考文献

[1]陆绥熙,肖晶厚.近期宽带卫星应用技术展望[J].电信科学,2003,19(2):36-39.

[2]刘剑,黄国策,宋爱民.宽带卫星通信概述[J].数据通信,2003(1):22-24.

[3]王明舜.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4]张文轩,姬可理,陆奎.海底光缆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5(1):40-45.

第8篇:卫星通信范文

 

我国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各种灾害事故频频发生。近些年来,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与工程、刑事案件等人为事故对我国的应急通信系统来说都是异常严峻的挑战。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是无法预估的,容易对当地的通信设施造成很大的损坏,通信一旦中断,灾区的通信设备瘫痪,灾害发生地就犹如孤岛,接受不到外界的信息,也难以向外界发出求救,影响到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自然灾害是不可控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人类的力量与智慧来抵御灾难。在人为事故当中,及时的联络与控制也可以减少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因此,我国要将应急通信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建立起完备的应急通信体系。

 

1 应急通信的认识

 

应急通信是一种在应对自然灾害与人为事故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通信系统。应急通信主要在下面的情况中发挥作用:

 

自然灾害:旱灾,水灾,泥石流,地震,火灾,雷击等。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性疾病,动物家禽疫情,食品安全问题,公共就餐区食物中毒事件等。

 

社会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工业企业危险物泄露,住宅区火灾,恐怖袭击等。

 

在这些自然与人为事故中,都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危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秩序。

 

2 卫星应急通信的优势

 

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得益于20世纪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卫星通信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效的进步,发展至今已经处于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卫星通信的重要枢纽处在宇宙中,不易受地球各种突发事故的影响,信号覆盖范围广,不受时间的限制,全天运行,传输速度快,距离远,通信成本低,信号强,可以将图像、音频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进行传输。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的精准率也越来越高,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在应急通信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优势。

 

3 常见的卫星应急通信系统

 

3.1 应用规划

 

FM-TDMA系统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卫星透明转发器的工作,其参数的配置的灵活性较强。因此,对于相同的通信网建设或者是任务保障来说,其可行的配置方案会存在很多种不同的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种类的配置方案中,其对应方案帧的效率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其对于通信卫星的占有也不完全相同。使用的规划就是要达到一个在保证任务需求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要找出出帧效率最高,并且转发器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来说较高的系统配置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最终的确定阶段还应当结合地面站型的配置情况,来最终确定配置方案。总之,应当注意到以下的几点,任务的需求、地球站的类型、相关的气象信息等。综合考虑,确定最佳的配置方案十分重要。

 

3.2 卫星通信机动便携站

 

卫星通信机动便携站是将便携站所覆盖的领域之内的各种信息利用卫星通信设施进行传输。优点是容量小,机动性强,可以随意移动,甚为灵活。但是因为其自身的体积过小,覆盖的通信范围小,交通中断时不能方便的应急。

 

3.3 卫星电话

 

可以使信息实时的传输与接收,及时高效,但是受到资源的限制,卫星电话的用户数量很少,就目前的科技条件而言,尚且不能大范围的普及。

 

4 卫星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原则

 

就整体的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而言,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到紧密的联系与科技的契合,具备多样而实用的功能,可以满足在不同环境不同事件的具体要求,应对各种难度的问题。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要遵循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应急通信为主要发展目标,配置完整,多位一体,通信方式多样,各通信部门密切联系的建设原则,使整个通信系统的实用性与科技含量提高,更好的做到应急通信中的各项工作。

 

5 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具体应用

 

5.1 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用

 

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害是不可预估的,也是不可控的。在灾害发生之后要及时开启应急预案。在发生地震的时候,灾区的通信设施往往很容易受到破坏。极容易造成与外界的长时间失联。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地震发生之后,卫星通信立马接受到灾区发生地震的消息,并将信息综合整理之后实时报告送达给相应的部门,国家紧急安排救援,与此同时卫星通信也继续跟踪灾区的即时情况,将灾区的具体情况及时上报,做好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与联络工作。

 

5.2 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具体应用

 

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对人类社会容易产生出各种不利影响。常见的问题有传染性疾病、动物家禽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不同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一般都是由于人类自身行为的不规范所造成的。在近些年,中央一直在不断的加强对我国内陆省份的医疗系统与通信设施的建设。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我国的内陆省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与通信设施都比较落后,如果发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落后的设备体系使事件不能及时的处理,也不能及时的得到发达地区的应援,会使卫生事件的问题不断扩大。比如在一个西部城市发生了动物疫情 ,通过卫星通信将实时疫情上报给国家,相关部门根据疫情立马调度医疗卫生条件先进的省份提供人员与技术,对疫情的控制做出部署,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使疫情能得到控制,而不至于继续扩散。

 

5.3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用

 

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主要包括刑事案件、恐怖袭击、群体踩踏等危害群众人身安全的事件。一般而言,该类事件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员的伤亡与基础设施的破坏。比如在一个广场上举办节日活动的时候因为聚集群众人数众多而在人群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踩踏事件,在广场附近的卫星通信地面站就可以将事故的现场环境进行识别与综合,通过卫星链路将事故情况保送给有关部门,部门立马开启应急预案,安排人员对现场进行救援与控制,避免事故的更大化。在此类事件中,地面站与应急车一同发挥作用,对事故具体情况实时监控与报送。

 

6 结语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推进了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应急通信方面,卫星通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要加大对卫星通信的建设,提高其的实用性与科技含量,使其能更好的为救援服务。

第9篇:卫星通信范文

关键词:应急通信;车载;VSAT系统

1、引言

自1875年6月2日电话诞生以来,通信一直对整个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话、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出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各类紧急情况后,政府和公民对通信的依赖程度更加明显,需要利用各类通信手段通报险情、指挥救援、实施紧急救助等。一个快速响应、全面高效的应急通信系统将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决定性因素。在5.12大地震中就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由于灾难的不可预测性,如何能够做到未雨绸缪,以及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提供通信业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谁来为我们提供服务?应急通信车就是这一使命的承担者。应急通信车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使地面通信线路中断时,能够快速组网,恢复通信,为保持信息通畅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为现有通信网的改造、延伸提供临时支撑和补充,或应用于电信网络资源整合管理工作;在网络盲点和网络热点地区,应急通信车被用作临时的BTS;在举行重要活动的时候以及在一些边远地区BTS出现故障的时候,应急通信车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通信。应急通信车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灵活性、安全性等特点。建立一套不依赖于地面固定网络的应急移动通信系统,满足一区域范围内移动通信终端的接入和通信,实现终端的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通信应用。下面给出了小型卫星通信车的具体设计方案和验收要点。

2、应急卫星通信车设计

应急卫星通信车组成:车载系统、车辆箱体、平衡系统、电源系统、空调系统、升降系统、防雷接地系统、VAST子系统、基站子系统等。

图1

2.1、车载系统

对具备基本载荷和通行能力的车辆进行改装;根据设备的重力分布,对底盘受力进行分析,并进行加固处理;加装箱体,并进行减振处理;设备安装稳固,易拆卸。

2.2、车辆底盘、箱体

车辆底盘的选择应该根据车辆的载荷来确定,车辆的实际载重量应不超过总载重量的80%。国内目前较多采用的有VOLVO、HINO、FORD、BENZ 等卡车底盘。虽然国内有很多的汽车改装厂家,但各家所采用的厢体制作技术并不相同。

底盘采用槽钢焊接制成,在安装设备的位置加钢板做预埋,保证强度安全。底板用20MM厚胶合板铺设, 板表面用2MM花纹铝板盖面。

车厢厢体采用固架双层结构,外壁蒙板1.5MM铝板,内壁蒙板1.2MM铝板,壁厚50MM,壁中内夹保温和阻燃材料。

采用钢制骨架铝蒙皮,具有骨架强度大,重量轻、表面平整度好,防腐性能优异等特点。

小型车可以采用长丰汽车生产的丰田帕杰罗,它车型成熟,越野性能好,价格适中。基本指标如下:

(1)发动机:3.0升24气门V6/ECL-MULTI;

(2)驱动:4轮驱动;

(3)外形尺寸:4830*1885*1855;

(4)车重2.060吨 。

2.3、平衡支撑系统

应急车所处环境非常复杂,许多场合下不一定保证提供平整的工作场地,而且轮胎是一种弹性较大的物体,不利于保持稳定,所以要保证设备运行时厢体的稳定,就得减轻对轮胎的压力。通过车上的水平仪和液压控制系统,通过调节支撑脚的高度来使厢体达到平衡。采用液压系统实现平衡支撑,在车体固定后利用液压泵驱动液压支撑杆实现车体的平衡支撑。

 

  图2

2.4电源系统

图3

电源系统的功率设计:

(1)单RRU,基站功率

(2)采用额定功率1000W的发电机

(3)采用48V200AH的蓄电池组

(4)按铅酸蓄电池的能量密度,约合重量0.24 吨

(5)按80% 的循环深度,可持续供电12 小时

  2.5、空调系统

 

  图4

2.6、升降系统

为了获得较大的应用范围,需将天线升至合适的高度,采用微波接力通信时,也需要将微波天线上升至合适高度,基站天线安装在升降系统上,位于车厢后半部,使用时升至合适高度即可使用天线馈线绕在绞盘上,利用绞盘实现馈线的收放。

2.7、防雷接地系统

(1)联合接地

当车辆能够就近与大楼的地网连接且地阻值小于5Ω时,这时可以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即将几个连接在一起后与大楼的地网连接;

(2)分别接地

附近没有符合要求的地网,这时可以采用分开接地这种方式,即工作地、保护地、防雷地和电源的零线分别通过一个接地桩接地,这时要求每两个接地桩之间有5m 以上的间隔。这种情况下一般要求每个接地体的地阻小于20 Ω。

2.8、基站子系统

    (1)采用中兴的BBU+RRU方案,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2)可采用单个RRU和单扇区;

    (3)单BBU

      尺寸:197× 482.6 × 88.4

      重量:10Kg

      功率:80W

(4)单RRU

尺寸:172× 320 × 370

重量:16.5Kg

功率:180W

(5)总功率260W,重量26.5公斤

2.9 VSAT系统

小型车主要用于各省应急通讯,在需要支援的情况下,可调配去其它省应急通信使用。小型车的VAST子系统具有数据收发功能,将基站子系统的数据调制到发射频段,通过天线发出至卫星;也可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经下变频后输入至基站子系统。VAST子系统通过车载系统获得电源。小型车载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天线系统、固态功放系统、低噪声变频器系统、调制解调器等。调制解调器系统将基站数据调制为L波段,固态功放系统将信号上变频至Ku波段,并实现功率放大,通过波导和收阻滤波器至天线;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经低噪声变频器下变频至L波段,经调制解调器将数据解调输出。低噪声变频器输出的L波段信号经功分器分出一路信号至天线系统,供天线系统实现自动寻星控制。

2.9.1、自动寻星原理

在Ku波段卫星车的使用中,如何通过天线控制系统找准卫星是首要的问题。现代卫星通信地面站所采取的天线控制系统大多采用通过判断卫星信标的方法,驱动天线对准卫星。其工作步骤原理如下:

第一,将天线收起的位置定义为“初始零位”,此时天线伺服系统的数字角位转换器由于其感应装置与天线俯仰、方位等驱动轴直接相连,因而有一个对应于“初始零位”时方位轴和俯仰轴位置的俯仰角、方位角数值,这些数值是在天线装置出厂时固化在系统中的,它是天线能够收起的最重要标记。

第二,天线控制单元(ACU)通过GPS、电子罗盘等辅助设备得到车辆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车头指向角度值和天线方位角度值、俯仰角度值;其中的初始方位角度值(AZ0)、初始俯仰角度值(EL0)与“初始零位”时的数字角位转换器的方位、俯仰读数对应起来。

第三,通过在ACU单元中输入欲寻找卫星的经度参数,ACU计算出天线应达到的方位角(AZ1)、俯仰角(EL1),并且计算出与初始角度值的相对差ΔAZ、ΔEL,并将这一差值告知天线驱动单元。

第四,天线驱动单元按照变化ΔAZ、ΔEL驱动步进电机引导方位轴、俯仰轴转动相应的刻度后到达ACU计算出的方位角、俯仰角位置。

第五,再按照事先设定的信标频率对信标信号进行判断、锁定。

由此可见,自动寻星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计算目的方位角、俯仰角与初始值的相对变化,从而得到天线方位轴、俯仰轴变化的数值,进而通过数字角位传感器驱动相应轴的转动引导天线到达指定位置对星。

3、应急通信车验收中的要点

在进行应急通信车验收中,除了要对车内的通信设备进行逐个的验收测试,还应将重点放在整车的安装工艺和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上。对通信设备的验收测试可以根据相关的设备技术标准进行,对于车辆的验收则应重点考察车辆的安全可靠性,主要有车辆的爬坡能力、重心、平衡以及密封性能等。对于车辆验收一般要进行斜坡试验、荒漠地区试验、吐鲁番热区试验(+50℃)和高原试验(海拔4767米)。

4、 结论

小型通信车主要用于各省应急通讯,在需要支援的情况下,可调配去其它省应急通信使用。它的设计遵循的流程是:确定基本需求、确定主设备、确定主要配套设备、确定其它配套设备、确定整体布局、加工生产、验收并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边力军. 车载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中的一些体会.工程与设计,2006.2

[2]樊星、王心焕. 充分发挥业余无线电在应急通信中的作用.中国无线电,2007年第6期: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