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

第1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该研究由EADS公司负责,预计将于2007年底得出初步结果。如果研究结论显示“伽利略”和GPS导航系统有利于运载火箭的发射,2008年将获得资金进行进一步研究。其中一项成果是为试验该技术,“阿里安”-5火箭计划携带一个GPS装置进行发射。欧空局相关负责人称,如果获得进一步投资,我们将针对试验活动改进”织女星“火箭。4级的”织女星“火箭能够将1.5吨重的单一或多重载荷送入300-1500公里高倾角为5°-100°的圆形轨道,发射成本为2580万美元,现已计划从2008年开始发射。

2010年欧洲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用户总数的69%

国际商业资讯机构Datamonitor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数字电视的发展――小规模的欧洲电视市场》中预测,欧洲数字电视用户将超过美国,至2010年底,欧洲数字电视家庭用户将达到总用户数的69%。

报告指出,欧洲数字电视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业务的持续兴起,IPTV的发展也将在未来几年对数字电视产生推动作用。至2010年,大约有1000万欧洲家庭用户将通过IPTV平台接收电视服务。

报告说,葡萄牙和瑞士仍将是欧洲数字电视市场发展最慢的市场,至2010年底,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电视转换的家庭用户将不超过5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挪威到2010年底将有90%的家庭用户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电视的转换。

报告还预测了至2010年数字电视业务在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和瑞士的发展,并对包括有线、卫星、地面无线和IPTV等数字电视运行平台及运营商进行了评估。(李佳)

美国推出《2007年度数字电视消费者教育法案》

第2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通信学会主席杨千里教授为大会主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6所高级工程师曹国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研发中心主任幺周石、航天科技集团704所高级工程师卢维炎、美国卫讯公司商务发展副总裁Malcolm Warren、Orbcomm国际副总裁Abe Silbershatz等参加了大会,并发表了演讲。

22日上午,美国卫讯公司商务发展副总裁Malcolm Warren,在会上做了“卫星宽带服务和应用的新变革”的演讲。演讲中讲到此公司通过星状网、网状网、点对点以及移动通信等最新应用的高性能调制解调器,联合IP调制解调器,在车、船、飞机等移动终端的宽带服务及应用,在22年里保持用户的增长与盈利。下午,亚洲卫星公司中国部总经理张海明,在会上做了“新格局中的亚洲卫星”的演讲。演讲中讲到亚洲卫星公司2008年上半年仍取得较好业绩,并将在2009年第二季度发射由美国劳拉公司制造、采用SS/L1300平台的的亚洲5号卫星,替代现位于100.5°E轨道位置上运营的亚洲2号卫星;2009年9月将启动亚洲6号卫星的建造工作。

23日,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马炬,在会上做了“中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演讲。演讲中讲到,国内自主研发的ABS-S广播系统的特点、创新与优势,在国内有多家设计单位和厂家,针对内蒙古、黑龙江、福建、江西、海南、四川、陕西、新疆等八省,以及边海防哨所,进行了试验安装和接收,并达到预期目标,用户反应良好,积累了工程经验。会上,马院长还展示了ABS-S功能样机和试验效果的图片。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姜文波,在会上做了“中国卫星广播电视的规划及其发展应用”的报告。报告综述了我国卫星广播业务规划(WRC-2000中国BSS规划)以及我国附加申报的Ku波段BSS规划,向ITU申报S波段BSS网络;报告还讲到,“我国地面高清晰度电视广播刚刚起步,结合我国高清电视广播的快速发展需求,以及地面无线电视频谱紧缺可能给高清电视节目巨大需求带来发展瓶颈,Ku频段卫星高清电视广播将为我国高清电视广播带来广阔空间。”

与大会同时举行的“2008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参展的有中外知名企业、卫星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网络服务商、行业用户,其中包括ViaSat公司、中国直播卫星公司、亚太卫星公司、Gilat公司等三十多家。并得到了广电总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副司长綦成元、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罗格等资深卫星专家,GVF、APSCC、CASBAA、IET等国际卫星组织,以及中国教育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人民邮电报、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卫星电视与宽带等多媒体专业媒体的大力支持。

此次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与前几届展览相比,参展单位有所增加,参观展览人数也随之增加。与会各界反应,此次大会为各企业商家带来了更多商机。

第3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卫星通信网络作为基础通信网络的补充和支撑,在解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村通、卫星综合业务接入等方面有着网络建设快捷、业务开通灵活等优势。现有卫星业务的运作模式是由各省分公司自行规划、自选体制、自行建设及维护,这种模式造成了运营商现使用的卫星系统技术体制多,规模小,无法实现相互融合,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同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为推动运营商业务发展,充分发挥卫星通信优势,整合现有的各方面资源,支撑运营商的整体网络的发展,需要对现有卫星系统进行梳理、整合,提出卫星通信系统的合理规划和最优建设模式。

基于国家社会发展、全业务经营发展和卫星通信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卫星通信建设和业务发展已经成为通信企业信息服务经营的关键问题,也是卫星通信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进行卫星通信系统和端站投资建设前,有效进行卫星系统现状和卫星业务现状分析是必须的。同时,进行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模式和经营模式深入分析和测算,通过企业业务资源的有效锁定,才能最优化地发挥卫星业务经营的优势和特点。为此,本文通过现状需求分析、问题和模式分析、案例验证,对卫星通信系统建设最优化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2 卫星系统、业务现状及需求

本文主要覆盖运营商目前使用的9类卫星业务及应用,包括C网/G网基站接入业务、村通语音、村通宽带、综合接入业务/超级基站接入(超级基站可在地面链路中断的时候,自动切换到卫星链路,并支持本地交换、Abis传输拥塞触发HR、接入等级控制等功能,以满足抗击自然灾害的需求)、卫星视频传输、卫星数据广播、企业专网、国际专线/国际通信业务和卫星移动电话。

2.1 卫星系统现状

根据本次对全国调研统计(数据来源于工业与信息化部统计年鉴、运营商卫星资源报告等)来看,正常运行并承载业务的卫星系统有11个。

IPSTAR系统,其地面系统为IPSTAR系统,转发器采用IPSTAR,天线口径为Ka波段8.1米、Ku波段7.6米,承载业务为综合接入。国际专线系统,其地面系统为SCPC系统,转发器采用可选,天线口径为C波段13米,承载业务为国际通信业务。农话卫星系统,其地面系统为吉莱特系统,转发器为亚太2R,天线口径为C波段9米,承载业务为农村G网传输、村通语音。

2.2 卫星转发器带宽租用现状

Linkstar系统租用带宽为13.6MHz,吉莱特村通系统租用带宽为4MHz和10.64MHz,IPSTAR系统租用带宽为50MHz,集团IDR系统租用带宽为50MHz,应急系统租用带宽为20MHz,农话卫星DIALWAY VSAT系统租用带宽为9MHz,乡通SKYEDGEII系统租用带宽为17MHz,休斯HX系统租用带宽为4.5MHz,COMTECH系统租用带宽不固定(以上数据不代表实际数据,但分析结果不受影响)。

2.3 卫星业务现状及需求

基站接入业务方面,截至2011年底,全国卫星接入C网和G网基站数量已达130个,包括(60个)、宁夏(22个)。2014年,全国基站数量将达到341个,与2011年相比新增211个,其中需求最大的省为青海(200个)和新疆(108个)。

村通电话业务方面,截至2011年底,全国村通电话业务端站1011个,其中宁夏和新疆采用卫星电话承载业务,甘肃采用吉莱特系统承载业务。2014年底与2011年底相比增长73个,主要集中在(41个)和青海(17个)。(数据来源于运营商网络资源报告和卫星网络规划报告等。)

2.4 卫星通信存在问题

由于尚未对卫星业务统一规划,卫星通信作为地面网络有效延伸和补充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部分省根据本省业务发展分别自建卫星系统,导致系统技术体制各不相同,业务承载方式不能统一,不利于后期业务统筹发展;关口站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设备采购和转发器租用上,由于未形成规模效应,无法降低成本。此外,部分省已建设的大部分卫星系统容量较小和设备陈旧,无法继续扩容或升级。通过调研发现,省公司对卫星业务存在一定需求,但部分省公司现有主站系统无法满足新增业务需求,要求新建主站。

3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

3.1 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至少有两种,有的规模经济同专业化分工甚至相反,有的规模经济同专业化分工有关并且正相关。专业规模经济,是指生产单一产品,即“迂回生产”的某一环节,或某零部件的一个工序,通过大批量生产能降低生产成本。综合规模经济,是指将不同的生产组合到一个大企业里,从而可以导致市场交易的内部化。

卫星通信属于一个专业化比较强的产品或者服务,其分工同生产、销售规模有关,而同资产规模无关。可以说,卫星通信建设生产是专业化生产,也是可以通过规模化经济的方法产生实际效益的。

3.2 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经济,通俗的解释是指由企业经营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如果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存在范围经济。

卫星通信虽然属于一个专业领域,但是卫星通信系统多元性、卫星平台多样性、卫星网络接入性造成卫星通信建设存在范围经济的作用。在不同用途的活动或过程中,或在不同的用户之间,卫星服务特性的存在,导致通信运营企业建设不同网络形成建设成本节约。卫星通信建设发生在不同通信网络之间,有利于各自网络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生产,由此而产生了范围经济。

第4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3月1日,发展预警广播系统研讨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来自亚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19个广播电视媒体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该研讨会是去年12月印度洋海啸之后由日本广播协会(NHK)发起召开的。会上,日本政府官员介绍了日本减灾措施和做法,还介绍了日本广播协会及其它广播电视台在预防灾害和紧急信息方面发挥的作用。与会代表对日本广播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普遍给予了赞扬,但是也指出,由于目前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同,因此对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例如泰国代表说,日本代表建议的利用地面数字广播来预报灾害信息的做法,目前对于泰国来讲还是很遥远的。日本国际合作署官员认为,发展中国家广播和电视的不普及是目前创建有效预警广播系统的一个主要障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召开嫦娥一号卫星2005年工作会

日前,探月项目办组织召开了“嫦娥一号卫星2005年工作会”。出席工作会的有: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和工程副总师姜景山院士、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副主任郝希凡及工程中心各部领导孟华、裴照宇、刘彤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袁家军院长、刘强副院长、殷礼明总工程师以及经营发展部、科研质量部、物资部的领导,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师叶培建院士及总体部、总装与环境工程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厂、信息产业部、中科院等单位主管嫦娥一号卫星的领导及参研人员近180人。

工作会分工作报告会、专题讲座会、分组协调会三项议程。刘强副院长主持会议,嫦娥一号卫星总指挥兼总师叶培建院士传达了总理对嫦娥一号的指示精神。嫦娥一号卫星副总指挥龙江做了《奋力拼搏 再创佳绩 圆满完成2005年任务》的工作汇报,栾恩杰总指挥等各位领导做了重要指示。袁家军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嫦娥一号开局顺畅,成绩显著,任重道远,前途光明。但一期目标仅仅是开始,有许多工作要做,2005年实现既定目标要做好计划,狠抓质量管理,真正吃透技术,实现流程再造。

会上还就《FMEA故障模式分析》、《整星电测问题分析》进行了专题讲座。

信产部通报2005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工作重点

日前,信息产业部召开了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2005 年信息产业部将继续深入开展电子强国战略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和鼓励信息技术应用两项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全面开展“ 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抓好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数字电视、移 动通信、汽车电子、新型 显示器件等重点专项工作;加快实施标准战略,做好标准研究制定工 作,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电子信息产品关税对策措施, 做好《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实施大公司战略指导意见》落实,加强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等各项产业政策,利用产品投资指南、产品发展规划和发展基金项目指南等 产品和项目规划,引导产业发展;继续推进以企业、农业、城市信息 化为重点的行业、领域、社会服务信息化,抓好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进一步加大对《无线电管理条例》的修订力度,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业务无线电监测力度,加大干扰查办力度,加强频占费管理;推进信息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等重点工作。

爱迪德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

3月21日,跨国媒体集团Naspers (NASDAQ:NPSN 和JSE:NPN)的子公司及全球领先的内容保护技术提供商-爱迪德公司举办了“北京研发中心”的落成典礼。该中心的落成标志着爱迪德朝着“向中国市场进行技术转移”的承诺又迈进了一步。据悉,北京研发中心也将会成为中国研究机构的合作伙伴,研发工程师将在此开发出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针对广播、宽带和移动电视网络的安全端到端版权管理解决方案。

爱迪德是全球领先的内容保护技术提供商,专注于设计、开发和销售用于内容保护与管理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并将方案用于防止电视广播及移动和宽带环境下的非法内容接收。爱迪德于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爱迪德公司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成为正式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两家外国CA供应商之一;2003年12月31日,爱迪德取得国家广电总局CA认证,成为获准进入中国媒体市场的首家外国CA供应商。

目前该公司在中国的雇员已超过50名,包括有销售、市场、测试人员和客户支持人员。新建研发中心有工程师24名,包括本地支持、项目和质量管理人员。该中心将通过与公司其它研发中心的紧密协作来确保研发的无缝衔接环境。 中国新的研发团队将致力于条件接收和数字版权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宽带和移动环境下客户端设备的集成等方面的研发。北京研发中心还将接管部分爱迪德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的产品的研发和支持,但将着重致力于为爱迪德中国公司现有的逾45家客户提供本地支持和开发。

爱迪德公司执行总裁Graham Kill宣称,我们选择中国作为最新业务拓展基地,是因为中国市场有着巨大潜力,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我们的目的是加强服务并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向中国转移知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中国团队在中国市场和中国以外市场上的责任感。

中国卫星应用大会组委会召开专家座谈会

3月4日,2005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杨千里主持会议,并就将于10月份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卫星应用大会的重点讨论内容做了详细介绍。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陈如明、鑫诺卫星通信公司总工程师闵长宁、原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江澄、中国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员郑立中、中国通信学会理事生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2005年的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将增加对直播卫星议题的讨论、对印度洋海啸等当前事件的讨论,强化卫星在各行各业应用的意识,并希望借助会议推动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

航天专家论坛在京举行

4月1日,“航天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专家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和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办、中国宇航协会承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张庆伟主持了本次论坛。中国科协副主席邓楠,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殷兴良,中国科协副主席、国防科工委主任栾恩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礼恒、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夏国洪,以及十五位院士和一百位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的讨论。

论坛围绕“航天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就我国航天技术对关联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关于发展我国空天飞行工程技术的探讨、开展探月工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速数字军工建设,提升中国航天国际竞争力、空间科学及其在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卫星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等航天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

戚发轫院士在会上发言说,目前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用户太少,资源浪费惊人。这说明我们的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王礼恒院士指出,如不加快研究开发卫星应用系统,弄得不好,将来电视直播卫星发射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好在这个问题经过航天系统几位院士的呼吁,已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正在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调研,加以解决。

戚发轫院士还指出了我国卫星应用发展滞后的原因,一是观念落后,二是缺乏顶层设计。观念落后,是指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部门的领导还认识不到卫星应用的重要性;缺乏顶层设计,是指国家对卫星应用缺乏宏观指导,责任主体缺位,造成了如杨嘉墀院士所说的“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相互脱节、相互制约”的局面。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在报告中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全球卫星产业总收益从1996到2003年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持续增长,2003年达到91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卫星服务业占到70%以上。在2003年全球卫星产业的910亿美元收益中,卫星制造业占11%,发射服务业占4%,卫星设备制造业占24%,卫星运营服务业占61%。也就是说,卫星产业这个“大蛋糕”的85%的份额,是属于卫星应用产业的。

第五届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在海南开幕

4月9日,第五届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ational Webcast Conference 2005)在海南开幕,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兼战略专业委副主任周志强主持了会议。

第5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钱骥(1917~1983年)江苏省金坛县人。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二部副主任、卫星设计院业务员负责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中国空间技术开拓者之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为回收型卫星、实践二号卫星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工作。1999年9月被追授予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我们欢庆一颗又一颗卫星上天之时,怎能忘记那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是他们用自己辉煌的业绩垒砌了成功的阶梯,铺起了通向太空的道路。在众多的铺路者当中,被钱学森誉为“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钱骥,留下的足迹格外醒目。

――作者

农家学子

1917年12月27日,钱骥出生在江苏省茅山丘陵边界的一个叫做西下场的小村庄,村里只有20几户人家。1930年8月,钱骥考进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初中部,远亲近邻纷纷前来贺喜,在当地人心目中考取省中,胜似秀才中举,无一不夸奖钱骥将来会有出息,可是家中一时无法拿出上学所需的这笔费用,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钱骥的父亲一狠心,卖了几亩地,才凑齐了学费。钱骥含着眼泪、带着亲人们的期盼,进了校门。

在校期间,钱骥整天埋头于书海之中,惦记父亲的告诫,一切以学业为重,上课时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手不停地记录,恨不得一口气把老师讲的要点全部记下来,他总是不满足老师对事物所做的常规解释,而是想通过化学的、电学的试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永远追求“为什么”和“怎么样”。每天图书馆一开门,钱骥就钻进阅览室,翻阅物理、数学的参考书,在全班学生的功课中,钱骥的功课出类拔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钱骥就参加了南京中学的集会。国难当头,钱骥在图书馆里也坐不住了,几次跟着年长的同学去游行,高呼口号要求抗日。为防止的扩大,当局将南京中学解散了。钱骥也被迫离开学校,回到乡下。

这时家中的经济情况更差了,生活更艰难。钱骥在家一边帮着放牛、耕田、插秧,一边挤出时间复习功课,自学英语,因此,在复读于金坛县立中学后不久,就很快顺利地毕业了。

581空间探索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造卫星,这一奇迹震撼了钱骥等一批科技人员。1958年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之后,钱骥作为我国“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的成员到苏联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虽然没有得到想要了解的东西。但钱骥对世界上人造卫星这一尖端技术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回国后更坚定了“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的信念,面对当时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的领域,钱骥毅然放弃了从事多年的地球物理专业,苦苦地思索、探寻着一条发展中国卫星的道路,他通过反复地分析研究,针对发射人造卫星这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强的重大工程,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水平,提出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发展方针。

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国家举步维艰的年代里,为了跟踪人造卫星的发展,他自告奋勇地带领一批刚刚迈出校门的青年人,进行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空间环境基础应用研究,做着无人问津的打基础的工作。“经济困难,模拟设备要先行”,这是钱骥的口头禅。为了给卫星发展做准备,他硬是将点点经费集中起来使用,自己动手进行小型热真空环境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冲击台的研制。“卫星要有用,还得有传感器”,在探空火箭研制过程中,他默默地进行着头部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遥测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直至成功,无不凝聚着钱骥满腔心血。

搞卫星离不开“钱”

1964年,我国尖端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经常到各研究所调查研究,了解卫星配套的预研课题进展情况。

原子弹爆炸、导弹武器成功,他不顾疲劳,日夜翻阅资料,反复思考,认为我国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来到。确定要以我为主,走自己的道路,要根据我国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发展的卫星种类,根据我国特定条件来确定技术发展途径。这一规划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卫星总体方案确定由钱骥直接向汇报。当时,他深感任务的艰巨,非常紧张。可没想到一见面,却拿着一份汇报人员的名单,亲切地向每个人询问年龄,哪个大学毕业,什么地方的人。当总理得知钱骥的姓氏时,风趣地说,我们的卫星总体设计师也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总理的平易近人,一下子打消了钱骥的紧张情绪。

钱骥就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目的,十年奋斗目标和发展步骤,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可供选择和地面观测网的建立,都作了简要的说明。汇报会以后,主持了中央专委会议,将人造卫星工程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1965年10月,是钱骥最幸福的时刻,经过漫长的八年的苦练,他登上了讲台,作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意见》的报告,就卫星系统方案、目的任务作了详细的报告。经与会代表的集思广益,把这颗卫星目标归结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12个字,确定于1970年发射。

事业就是生命

就在这个时候,“”的风暴来了。科技事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在卫星的王国里,钱骥本来是个多谋善断的将才,但对那场政治风暴,他却感到无能为力。他从领导岗位上被赶了下来,分到研究室当一名普通研究人员。对此,他没有怨言,没有气馁,因为,对权力他从来就没有奢望。他到图书馆查阅国外空间技术文献,跟踪国外发展动向,摘录了大量文献卡片,随时提供给有需要的同志。反正不能离开自己热爱的事业。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了,被请上天安门城楼的有功人员中没有钱骥。钱骥坐在他家小小的阳台上,那掩饰不住地幸福的目光透过楼前的杨树梢,在天穹上搜寻着他再也熟悉不过的轨迹,天上地下齐奏“东方红”,他为实现自己亲身参与、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热泪盈眶。

第6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本届会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航天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国家无线电管理局等主管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将莅临会议就我国“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等话题做主旨演讲。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中信网络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北京爱科迪信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VSAT网络系统公司的领导也将有精彩报告和产品在会中呈现。

吸引更多国家的行业领导者来到中国,让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力量与国内最具活力的企业间进行激情碰撞,是中国卫星应用大会的一个重要使命。本届会议,全球VSAT论坛(GVF)、亚太卫星通信协会(APSCC)等国际卫星组织;美国iDirect公司、美国康泰易达公司(Comtech E.F. Data Corporation)、以色列吉来特公司(Gilat)、以色列Raysat公司、泰国卫星公司(THAICOM)、欧洲咨询公司,将就各自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卫星行业的理解做主题报告,并展出各自独到的卫星应用解决方案。

国内卫星应用发展的推动者

卫星产业未来将深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无缝隙通信、世界新闻电视直播、天气预报、飞机与船舶导航、个人定位、大地测绘与地理信息、海洋信息、工农业状况、自然灾害、空间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军事活动等领域,卫星应用无处不在。

推动卫星应用的快速发展,是卫星应用大会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谢飞波在致辞中说,卫星应用产业已成为国家提高技术水平、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成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目前,国民经济建设、国防能力提升、防灾减灾、应急通信、3G业务拓展都对卫星应用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星应用产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通过卫星应用产业链的构建和科学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天地互动优势,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

谢飞波认为,要充分发挥卫星应用的独特优势,服务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发展。中国卫星应用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卫星应用产业必须坚持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以不断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同时,卫星应用的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大力发展卫星通信 告别信息孤岛

近几年地球可称得上是极端灾害频发,从我们国家来讲,这些年灾情尤其严重,除了汶川、玉树大地震,08年年初还爆发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今年先是大旱,接着就是洪灾,特别是8月8日甘肃舟曲县泥石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的历史时期。根据以往我国的应对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畅通的通讯保障是稳定民心的重要基础,同时实时的现场数据回传指挥中心是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案、实施快速有效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提供高效稳定的应急通信方案,成为了本届卫星应用大会上最为瞩目的话题。

据了解,我国的应急通信还没有建立国家层面跨部门的专门指导和协调机构,应急通信保障的职责具体地落在工信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工信部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应急通信工作体系,包括管理机构,预案体系,以及必要的规章制度。我们的管理体制是政府为主管,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负责实施,已在部、省通信主管部门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设置了各级应急通信管理机构,并建立了依托企业遍布全国的专兼职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其中专业机动通信局共18支,分别由3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建设和管理。

应急能力和减灾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体两面,在未来的建设中不宜有所偏废。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副局长王建文认为,在下一步的工作的重点是要综合权衡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既关注应急力量的发展和完善,也关注公众通信网络对应急工作支撑能力的建设,还要在应急通信保障的体系中逐步引入社会力量的支持,使得我们的应急通信体系更加完备。

王局长介绍说,针对卫星通信在应急工作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工信部计划:一是进一步强化卫星通信在国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建议国家加大投入,把卫星终端、小型便携端站等设备的采购和使用,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多种卫星手段的交叉发展,提高应对不同种类灾害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外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同时,促进我国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便携、小型化以及手持卫星电话等技术的研发力度。三是建立应急状况下的部级卫星资源协调机制,实现应急时的国内卫星资源统一调配。根据我国应急卫星通信资源的需求,进行卫星应急设备及资源的合理储备和分级配置。四是加强公用网络安全建设,提高抗毁能力,推动企业在网络建设规划中,将卫星方式作为备份的重要手段,并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明确多手段,多路由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五是加强应急通信标准体系研究,密切关注标准化组织在卫星频率分配及业务应用等方向的研究进展,结合通信技术演进推动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的融合式发展。

卫星应用发展借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建设

“太空经济”,通过航天活动获取太空资源及其衍生的技术和产业,创造出的产品、服务和市场,正在不断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已渗入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空间系统正在慢慢发展成为国家传统基础设施在空间的自然延伸――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加快空间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与建设,大力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加速发展,构建空间设施、地面系统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同步发展的航天产业链,实现航天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提升,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十二五”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随着统筹能力和工业基础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正在规划中的空间基础设施将是一个整合了不同空间系统的整体大系统,不再是某个独立的卫星或卫星系统;而是由分布于不同轨道、具有不同功能的多种应用型航天器系列、以及地面应用系统构成的,相互有机联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天地一体化体系,主要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已成为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国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将以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导航”重大专项的建设为契机,以“十二五”规划为重点,围绕国内各行业部门应用、区域发展、产业与科技发展需求,统一部署,通过优化论证,建立卫星新型研发与应用模式,最终形成高效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

第7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卫星通信;发展现状;概述

中图分类号:TN9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51-01

一、卫星通信概述

卫星通信是一种微波中继通信,作为中继站,与发、收信地球站共同组成卫星通信链路。

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固定业务的卫星系统(FSS),移动业务的卫星系统(MSS),和广播业务的卫星系统(BSS),它们的组成部分不全都是相同的。一般的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阶段和地面阶段两个范围组成的,其中控制和管理卫星的检测站包含在空间段部分内。

卫星通信是指航天器与地球站之间或者地球站相互之间借助通信卫星转发器而进行传输的无线电通信,它主要涵盖卫星移动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和卫星直接广播等四大领域。卫星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成就,也是航空航天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方面。它具有容量大、覆盖面广、频带宽、稳定性灵活性强等优点。四十多年以来,它在国际国内通信、军事民用通信等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卫星通信网络是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传播无线电波的中继站,从而达到两个及其以上的地面站之间进行相互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也称为地球站,是指设置在在地球表面上的通信站点。通信卫星起到了一个传输无线电波的作用。卫星通信网络按照转发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和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处在低轨道运行时,相对地面站来说,需要进行远距离的实时的通信,这时除了采用延迟转发方式之外,同时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运行的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一般所指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二、国外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年来,国外的卫星通信技术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商业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新型质量高、功率大、寿命长的卫星不断发射升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仍然被包括波音、劳拉、洛马、阿尔卡特以及休斯等美国和欧洲的几大实力雄厚的卫星制造商所掌握。欧洲为了缩短与美国的差距,正在努力研制新一代的大型通信卫星平台阿尔法舱。俄罗斯则是通过与欧洲和日本的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大力推进本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毋庸置疑,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通信卫星技术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其通信卫星技术发展计划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军事、商业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技术先进的卫星产品。目前其通信卫星计划主要包括美国国防部的转型卫星通信系统(TSAT)计划、空军宽带填隙卫星(WGS)计划和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计划以及海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计划等。

在欧空局公布的未来通信卫星发展计划中,计划在2001-2010年间将逐步提高16-30kw的卫星比例,计划达到30%,而8-16kw的卫星比重达到40%,这些成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这标志着欧洲通信卫星向着超大功率的方向不断发展。

俄罗斯于2006年公布了《俄联邦2006-2015年航天规划》,计划在这10年中,俄罗斯计划将与欧洲和日本联合建设并发射13颗通信卫星,其中的8颗则是属于快讯系列卫星。

在俄罗斯公布的一份关于俄罗斯通信业发展的报告中,俄罗斯的航天局对其未来10年(2010-2020年)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要掌握微波波段和光学波段技术进行相关项目;构建小型和中型卫星的低速率网络;宽带卫星通信利用大型卫星;在通信卫星上进行全部的信号处理;大力提高太阳电池的转化率。

三、国内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现代小卫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卫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的一些科技公司如中科院下属的所和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国内的许多大专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研究人员都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的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有的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提出了初步设想,并进入了专题项目的研究阶段,有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如编队卫星的跟踪切换技术,激光终端机、单片微波集成接收机等问题已在实验室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了,但这些与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的星间通信技术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取得的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04年4月19日,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并搭载了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纳星一号”。“试验卫星一号”主要用于资源测量和环境监控,它是我国成果研制的第一颗传输性立体的测绘小卫星。而“纳星一号”是我国研制的首颗纳型卫星主要用于研究开发纳型平台测试和进行航空航天的高技术演示。

由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部进行的“创新一号”卫星研究项目中,以星上计算机一体化设计、低轨小卫星扩频通信等关键问题的解决为重点,并进行低轨道小卫星之间数据通讯的关实验,以解决存储转发通信的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解决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编队飞行而进行的双星编队飞行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参考文献:

[1]熊群力,姜康林.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的星间通信[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4,30(1):1-8

第8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1.1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国际海上组织IOM规定,对于超过一定重量的货物需要安装AIS设备,这种设备可以对船舶进行全程监督以及可以监控船舶对海洋的污染。AIS是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它是在海上移动通信频带上工作的系统。岸基系统和船台系统构成了AIS系统,另外AIS系统还包括使用AIS信息的各种其他的系统,通过AIS系统可以实现船和海岸的信息交流,因为它能够把船舶的识别码、位置以及速度等情况传递到其他的船舶上或者海岸上,还可以处理多路通信。国际电信联盟为了支持AIS系统的发展,修改了《无线电规则》,设定了AIS系统的专用频率。另外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标协会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等都对AIS系统进行支持,促使AIS系统不断成熟。我国目前建立了许多AIS系统的岸站,通过运用AIS系统,减少航运事故的发生,增加了船舶的避险能力以及信息采集能力,通过AIS系统可以对海上行驶的船舶进行全程监控,提高港口管理的综合能力。

1.2船舶远航识别和跟踪系统

国际海上组织通过了《国际船舶和港口保安规则》,并且规定一些船舶需要安装AIS系统,AIS系统并不是全能的,在使用中它存在着缺陷,例如,船舶报告系统能够覆盖全球,但是由于是人工编制的报文,影响到报告的精度。由于受到通信距离的限制,AIS系统只能够对近岸的船舶实施监控。国际上一般采用LRIT来解决远距离船舶的跟踪问题。LRIT信息主要包括:船舶身份、位置等,LRIT系统中国家对于船舶有三种身份,通常是指船旗国、港口国以及沿岸国。对于船旗国是指当局政府有权接收悬挂其国旗的船舶位置的信息,港口国是指政府有权利接受进入缔约国港口的船舶信息,而沿岸国是指政府有权利接收距离其沿岸1000海里以内的船舶的信息。LRIT的用途如下所示:海上安全工作,LRIT可以为海上搜救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环境保护,LRIT可以为海上的调查溢油事故等提供信息支持;海上保安工作,LRIT可以加强对船舶以及沿岸国的保安;LRIT还可以和AIS系统相结合,进而建立船舶监控系统,应用于全球航运生产以及管理。

1.3海事卫星

海事卫星是提供电话、传真、遇险安全通信、数据、图像以及图片等服务的综合系统,海事卫星自从投产运行以来,它发挥了卓越的性能。海事卫星经历了四展,第一代海事卫星可以航运提供模拟话音、传真以及数据等服务,第二代海事卫星可以为航运提供数字话音以及低速数据服务,第三代海事卫星可以为水上交通提供传真、ISDN以及MPDS等服务,第四代海事卫星可以为海运提供卫星手机、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和BGAN等服务。海事卫星在其他领域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例如出现电力中断、通讯网络失效的情况时,海事卫星可以发挥应急通信的特长。

2加强水上无线电管理工作

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需要从下列方面入手:一是对无线电通讯导航设备规范应用加强管理。随着交通部门的支持,海上航运部门对船舶使用海上移动通信标识的情况进行了彻底的清理,从而能够规范管理的程序,可以很好地推广信息化管理技术,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船舶船码,给海上搜寻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二是加强跟踪研究。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应该基于我国航运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航运通讯方面的政策和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要设置相关工作小组,对水一些数据进行详细的研究,力图解决数据的通讯问题。另外还要依据《无线电规则》对我国水上无线电通讯原则进行修改。最后对于我国的一些不符合国际公约要求而配备的通信设施的船舶,应该依据我国航运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作出过渡方案,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海上运输的而各类船舶的航运安全。三是做好规划工作。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对海上通讯工作的监管,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海上无线电通讯导航业务的目的在于确保海上船舶航行以及运输生产的安全,不断满足海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搜救工作的要求,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以及我国航运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要建立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覆盖面广、实时监控以及可靠和畅通的海上同通信系统。要不断完善我国海上通信系统,对海上通信设施以及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发展适应适应海上通信的技术,做到合理利用资源,通讯系统要和海上监管和搜救业务相结合以及要和安全保障系统融合发展,形成服务和设备和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的海上通信网络,不断促进我国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的发展。

3结束语

第9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太阳电磁辐射是如何影响地球环境包括气候的。这需要对太阳光辐射进行持续和长期的监测,并对大气层、海洋和陆地表面特征变化进行连续观测。然后,对这些信息加以汇总,从而提高气候变化的建模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臭氧层变化问题,有必要对此进行连续观测,以确定由此造成的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也需要对地表变化的机理加以掌握和理解.我们必须能够对全球环境进行评估,并能知道其如何变化,这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基于这样的坚实基础才能制定程序,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确保粮食安全以及带来因气候变化带来的人道主义后果。

卫星遥感工具

作为全球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部分,卫星在收集全球气候数据和气候变化数据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卫星主要用于监测碳排放、极盖和冰河存储的冰量的改变,以及大气温度的变化方式通过遥感,能够获知陆地覆盖和较大范围发生的任何变化的最准确和最新信息,还能提供除遥感外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偏远地区数据。重复测量使得有可能为跨越若千年代的遥感数据创建档案,这些数据可用于创建陆地覆盖和陆地使用方面的时问序列数据。

国际电联的职能

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了重要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TU-R研究成果作为基础资料,多次在及时处理气候变化紧迫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题为“用于地球观测应用的无线电通信的使用”的第673号决议(WRC-07)指出,90%以上的由然灾害与气候或天气有关,根据该决议,有了地球观测数据,将更容易理解气候变化问题,从而更容易建立气候变化各方面的模型,并对之进行验证。这显然有利于政策制定工作的开展。第672号决议(WRC-07)“在7750-7 850 MHz频段为H星气象业务静展划分”队为,在全球火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和气候有关的灾害危险预测方面,气象卫星数据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则性标准和技术标准

ITU-R为卫星和地面,气候监测及数据分配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了规则性基础和技术基础(见框)。其做法如1、划分必要的无线电频谱和p景轨道资源;分析新的和已有卫星系统之问的兼样性;开展研究并制定审问及其他无线电通信系统和Ⅲ络的国际标准;提供卫星和地面系统使用的指南及支持,以开展环境监测及冈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预测和减灾工作。《无线电规则》中纳入的标准具有条约地位,属强制性质。其他标准采用国际电联建议书方式,属自愿性质。各种不同标准涉及不同的系统运行,如:

•监测陆地、海洋和人气参数变化(如植被生物量,海洋盐度,淡水地下储量以及云气驱散等),跟踪飓风和台风态势及火山和森林火蔓延情况。

“跟踪海啸、龙卷风和雷暴的气象。

基于无线技术的天气数据收集和处明!气象辅助系统。

用于传送自然和人为灾害信息的各种不同无线电通信系统(卫星和地面)。

助力主管部门实施气候监测

在环境观测、气候控制、天气预报以及帮助预测、探测和减缓自然和人为灾害等方面,很有必要采用无线电通信技术那么,各主管部门从何处能获得帮助,以便使用这此技术,并实施频道规划和卫星、地面技术的工程部署?答案就是ITU-R建议书、报告以及手册,这些材料提供了有关空间研究、地球探测l卫星、气象辅助、气象卫星和无线电定位业务无线电通信系统和无线电应用的信息。

即将展开的WRC-12辩论

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2)将于2012年1月23日至2月17日在内瓦举行,其中大会第2次筹备会议(CPM11-2)考虑了有关气候变化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这次会议提议对《无线电规则》进行一项修改,用于保护20kHz频道以下长距离雷电探测系统的操作和研发。基TCPM11-2的讨论,WRC-12也将考虑以下问题:1)为卫星气象系统新增7750-7850 MHz频段划分,以提高现有气象预测特别是数值天气预报的性能。2)275 GHz3000 GHz之为卫星地球探测业务划分附加频带,以提高对水循环成分的测量效果。3 ) 第 6 7 3 号 决 议(WRC-07)进行修订,呼吁ITU—R研究“加强对地球观测无线电通信应用关键作用和全球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在“无线电规则”中纳入新的一款,敦促全国主管部门认识到地球观测工作的重要意义。4)在3-50 MHz范围内为无线电定位业务做出划分,用于海洋测绘雷达对海洋表面波高和海流的检测以及对九型物体的跟踪,这主要是考虑到在灾害应对、海洋测绘、气候和气象操作等方面越来越多地依赖这些系统.从而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海洋测绘雷达所用频谱的规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