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除夕的诗句范文

除夕的诗句精选(九篇)

除夕的诗句

第1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关于除夕的古诗名句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关于除夕的古诗名句精选《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除夕的古诗名句推荐《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第2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除夜太原寒甚》作者是明代文学家于谦。其全文诗句如下: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3、《除夜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其全文诗句如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第3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此诗传到京师长安,深受韩愈影响的诗人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路途困顿可想而知。“朝奏”“夕贬”,荣辱判然,韩愈悲歌当哭,慷慨激昂的诉说,引发了贾岛深情的眷念。“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身虽不能随往,贾岛之心早随韩愈同乘兰舟,餐风露宿,一路驶向岭南潮水的尽头了。“凡人寄诗,只言别后相忆耳。此独追至文公初贬时,言吾虽不能身送,而心则实未尝不相随到潮也。”(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贾岛和诗起首十四字即写出二人不同寻常的友谊,表现出对韩愈“朝奏”“夕贬”境遇的深深同情。

这种友情建立于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若非宰相裴度乞求,韩愈几乎被宪宗处死。然而,韩愈没有后悔屈服。直书“弊事”,申诉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肯将”句则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老而弥坚的勇气。然而,这种忠诚报国之心又有几人能理解呢?贾岛的和诗作出了肯定回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韩愈一腔忠愤的“篇章”越过秦岭传至京师,引起贾岛的强烈共鸣,慰问的诗作迅速写就,出关的驿马驰过泷流,患难的朋友得到慰藉。片纸传心迹,患难见真情,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两诗第三联共同描写了旅途的艰险。韩愈所写,是一种即时实景:云横秦岭,京师不见,雪拥蓝关,驿马不前,表现关、岭的难以翻越。贾岛所写,是一种想象之景:峰悬驿路,崎岖坎坷,海浸城根,落叶飘零,表现旅途的崎岖艰辛。贾诗承韩诗而来,写景角度不同,寄寓的深意完全一致:身世家国之悲,英雄失路之泪。这一联,同声相应,互诉心曲。韩愈用秦岭、蓝关景象寄寓家国之思,贾岛借驿路、城根景象表达关切之情。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诗尾联一方面表现出不甘屈服的姿态,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前程的悲观失望。针对韩愈此语,贾岛一反其意,以高亢明朗的格调,以美好生活的憧憬鼓舞友人。“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你看,只消一个晚上,潮州的瘴气会像风卷残云那样被一扫而光,皓月东升,银光朗照,潮州浪西楼将变成银装世界。这是美好的祝愿,同时也是一种暗示,月光终将洗涤大地的污浊,忠臣之冤屈也终将大白于天下。“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以想见,当韩愈于贬地捧读该诗之时,情绪该如何激动。

第4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手风琴 《夕阳箫鼓》 文化蕴涵 艺术表达

一、《夕阳箫鼓》这部音乐作品的演变历史

这部《夕阳箫鼓》还有一个其他的名字,叫做《春江花月夜》。我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手风琴家,叫做王树生,这部手风琴《夕阳箫鼓》就是由他根据一个名叫《春江花月夜》的民族管弦乐曲改编而来的。王树生先生将《夕阳箫鼓》这部曲子按照先前曲子的原来的标题作为曲子的划分结构,并且将《夕阳箫鼓》整部曲子分成了引子、主题、七个音乐变奏以及音乐尾声等总共十个部分,这部经过改编的手风琴《夕阳箫鼓》演奏音乐不仅留有我国本来的传统音乐文化的风格,还有一些西方的韵味在其中,达到了一种中西方合并以及古曲新乐的完美结合的效果,成为流传于世界各地的著名曲目。

二、手风琴独奏曲《夕阳箫鼓》这部音乐作品的文化蕴涵

现代社会,很多事物都追求有文化蕴涵,比如有的广告会借助一些诗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有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姓名,会找专业的大师给自己的孩子起一个有诗韵的名字等等。同样,在很多绘画、文章、音乐中,作品的作者同样非常追求作品的文化意蕴就比如今天我们讲的手风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它同样也含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首先,这部曲子的名字《夕阳箫鼓》就是一个非常有诗韵的名称,这个名字的来源要追溯到宋代,在宋代有个诗人叫徐元杰,他有一首诗叫做《湖上》,其中有几句诗句是这样写的:“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这首诗主要就是写了人们在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刻,游玩于山与水之间,夕阳的光辉映照在浔阳江上,江水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从浔阳江的岸边,传来一阵阵的钟鼓声,在山与水结成一体的美景中,渔翁欢快的归来,悠哉悠哉。通过这些解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手风琴独奏曲《夕阳箫鼓》中散发出的“夕阳虽无语,箫鼓却有情”的意蕴。

《夕阳箫鼓》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浔阳琵琶》,这个《浔阳琵琶》的名字是起源于我国古代唐朝一个著名的诗人的诗词中,这个是人就是赫赫有名的白居易,这首起源诗就是著名的《琵琶行》,在这首诗中,有一句诗词是这样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

上文中我们有提到《夕阳箫鼓》又被叫做《春江花月夜》,这个名字与唐朝一位诗人张若虚的诗名是相同的,这首诗有几句是千古名句,整首诗主要就是用一种含有生活美妙气息的清新炫丽之笔,将江南春天的夜晚经黄色赋予了一种强大地创造性,整首诗给人的感觉都是韵律优美、词语清新、脍炙人口。

由上面所说的《夕阳箫鼓》所蕴含的诗词意蕴,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所含的广泛的历史背景,我们还体会到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曲目在自己的艺术表现上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手风琴独奏曲《夕阳箫鼓》这部音乐作品表达出的意境

手风琴独奏曲《夕阳箫鼓》的已经表达非常的巧妙,这首曲子整个曲调都是以一种质朴委婉的风格旋律,以及配上变化多端的流畅的节奏来演奏的,这种演奏方式使得曲子的每一段音乐都能让人们感受到春江夜的悠远恬静,每一段曲子都能体现出一种优美的意境,我们分开来体会一下曲子的意境:

在第一段中曲子中,也就是曲子的引子,名字叫做:“江楼钟鼓”。是用琴声来模仿从远方传来的敲鼓声,给人一种身处于夕阳映江,醉人恬静的初春夜幕美景之中的感觉。

第二段也就是“月上东山篇”,这段音乐的旋律是有一定变化的,目的是体现出夜色中月亮慢慢升起的动感。

第三段也就是“风回曲水”,这部分曲子的曲调开始一层层的下降,然后又一层层的上升,目的是为了展现出一种春风拂动江水,江水水流回转的动态美。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演奏时,音乐节奏开始一步步地加快,全曲在此时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要表现的则是花影在水面上,随波摇曳的美景。

第五段“水深云际”的音乐是一种用颤音和泛音结合演奏出来的,表现了天水同色的美好意境。

第六段“渔歌唱晚”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渔民喜悦的心情。

第七段“洄澜拍岸”用琴声将乐声增强,描绘出一种很多船只争相归来的热闹景象,

第八段“桡鸣远濑”这部分的曲子曲调相对比较悠扬,表现出来的是水面因船桨的划动机器的一层层波纹的景象,

第九段“钦乃归舟”,是全曲音乐的顶峰,表现出的则是江水中波涛层涌,橹声从远处慢慢传来的美好意境。

第十段也就是曲子的尾声,节奏变得舒缓,表现的画面就是船只渐渐地远去,江面又恢复了之前的宁静。

这首曲子,将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手风琴的艺术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回味无穷。

第5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除夕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这一天无不精心装点,抛去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忧愁,以满腔的热情欢乐迎接除夕的到来。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疃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新春佳节欢乐图:春风送暖,朝阳初升,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换上了新春联。在清脆欢乐的鞭炮声中,人们饮着暖热的屠苏酒,辞旧岁,迎新春。诗歌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而杜审言的《守岁》则描绘出王公贵族过年的情形:“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皇宫之内,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这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张灯结彩、宴饮欢乐、祈福祝寿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写尽皇宫除夕的热闹繁华,富贵绮丽。

守岁是人们在除夕夜最重要的活动。“儿童强不眠,相守夜喧哗”(坡),表现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兴高采烈的喧闹场面:“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姜夔),柏绿椒红,事事新鲜,人们精心布置装饰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天未亮就起来祝贺新年,期望来年生活更加美好;“夜半梅花添~岁,梦中爆竹报残更。老子年龄君莫问,屠苏饮了更无兄”(杨万里),除夕守岁,人们彻夜不眠,燃放爆竹,痛饮美酒,忘记了尊卑长幼,好不欢乐。

除夕意味着一年已尽,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在这一天总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向神灵祈求平安幸福、来年好运。这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宋朝大词人晏殊在《内廷》中写道:三百六旬初一日,四时嘉序太平年。它道出了人们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愿:四季交替轮换,年年太平。宋诗人席振起《守岁》写道: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旧岁至此而除,新岁明日将至。送走旧年的时候,也送走一年的虚度;迎来新春的时候,也迎来新的希望!珍惜光阴,敬畏生命,这也许是普天下共同的心愿吧!

但是,在这个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日子,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到节日幸福、天伦之乐,遭贬的士子、失意的文人、流落江湖的漂客在这一天往往悲吟出漂泊的孤苦、人生的失意,给除夕蒙上感伤的情调。

第6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元旦古诗词四句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最新元旦古诗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高适《除夜作》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 文征明《拜年》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 皇甫冉《春思》

一年滴尽莲花漏。 —— 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苏轼《守岁》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 叶颙《已酉新正》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 范成大《卖痴呆词》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 白居易《除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 刘长卿《新年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 苏轼《守岁》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天上风云庆会时 —— 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 文天祥《除夜》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 瞿佑《屠苏酒》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 陆游《除夜雪》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 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 薛道衡《人日思归》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 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 苏轼《守岁》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 苏轼《守岁》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 戴复古《除夜》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 —— 郭应祥《鹊桥仙(丙寅除夕立春,骨...》

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 —— 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 戴复古《除夜》

第7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相传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夕”的怪兽,每逢年关就会闯入村庄和城镇骚扰百姓。所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只好拖家带口地逃离自己的家园,躲进深山。有一次,正当人们纷纷逃离时,一个自称为“年”的老人却逆着人流,往村庄走去。人们劝他一起逃跑,他却摇摇头,一笑置之。

是夜,人们听到村里发出巨大的声响,接着是怪兽的惨叫。有胆大的村民偷偷摸下山察看。原来,那个老人在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贴上了红纸,还点燃了灯烛,等怪兽一进村,又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吓得怪兽落荒而逃,再也不敢进村。

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怪兽怕红色、火光和巨响。于是,人们纷纷返回,效仿老人的行为,在自家的门窗上贴红对联,燃放爆竹,驱逐怪兽,“除夕”之名由此而来。后来,为了纪念驱逐怪兽的老人,春节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

作为一个童心未泯的青少年,我对过年时燃放爆竹的习俗更是感兴趣。我发现这个习俗流传至今,无论是嫁娶生子、进学升迁,还是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人们都会燃放鞭炮。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自然是放烟花了。从手中小小的烟花束中喷出的火花,绽开一朵又一朵炽热的花,开启我对新年的期盼与希冀。火龙似的红色鞭炮在地上延伸出一条通向新年的道路,心也随着一声声噼里啪啦,怦怦地跳动着。一朵朵绚丽的礼花将夜空描绘得多姿多彩,吸引着我的眼球,使我的内心充满惊喜。

那些特别响的鞭炮通常是由家里最勇敢的爸爸点燃,我和妈妈则躲得远远的,捂着耳朵,张大嘴巴,带着既兴奋又害怕的心情看着它们腾空而起,将我们全家人的希望告诉宇宙。特别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上演一出和我们家相似的节目,整个中华民族都其乐融融,共享节日的美好。

历代的文人墨客也以动人的诗句迎接新年的来临。王安石有这样的妙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站在声声爆竹里的诗人,目睹视野所极之处的火树银花,心情一定跟我一样是喜悦而激动的吧。

品味着古人的诗句,数着时间的脚步,我的心中不仅洋溢着对新年的好奇和兴奋,而且油然生出昂扬的斗志。我看到冲天炮从狭小的盒子中奋力钻出,有力地冲向天空,释放出所有的能量,创造出炫目的花团,照亮了眼前的寰宇。

第8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菊文化;“夕餐秋菊之落英”;文学;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Dendranthema×grandiflorum(Ramat.)Kitamura)是菊科春黄菊族菊属的一种重要的花卉,起源于中国,已经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1]。它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不畏风寒、傲霜怒放的特点,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2]。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也是目前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丰富的赞菊诗、词、歌、赋。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而使这种植物,具有了人们感情的色彩。最早携入诗的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正是由于他们赋于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从而使升华到它的文化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感彩的文化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历来对“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的理解众说纷纭。本文的目的就是对目前的众多解释进行分析,并根据菊文化的文学意义以及生物学原理对该句诗词的合理解释进行探讨。

二、“夕餐秋菊之落英”创作的历史背景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离骚》,其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生活在战国时代后期的楚怀王时期,当时楚国的情形正是“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战国策》)。屈原虽处乱世,但却是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政治家,提出了一系列“美政”理想,但却遭小人陷害,最后竟被放逐。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和处境,诗人义愤填膺,感慨万千,从而写下了《离骚》。屈原在《离骚》中借用“佩兰”“带罗”“餐英”“饮露”等来象征自己品格的高洁[5]。

三、目前常见的几种解释

对“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解释主要是通过文学方面的考虑,所以很久以来争议颇多,其中关键的分歧点就是对“落英”两个字的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1.“陨落之花”说

“落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有“落花”的解释,这也是最为合理的理解。“英”很早以前就被用来描述花草,其本义也是“花”的意思。《诗经》的《郑风・有女同车》有“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旧注:舜,木槿花;英,华也,华、花古字同,但微有差别,华是盛放之花[4]。《魏风・汾沮洳》有“彼其之子,美如英”等。另有“落英”与“坠露”为对文,“落”即陨落之落之说[7]。另外,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比如“落英缤纷”和“色艳群英”等。因此,“傍晚餐食着落下来的花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解释,但是也是历来争议最多的。

2.“初开之花”说

“落英”除了“落花”一解之外,还有“初开的花”也普遍接受。王逸曰:“坠,堕也;英,华也;落,始也”。“落英”,指初生的嫩的花瓣。言己旦饮香木之坠露,吸正阳之津液;暮食芳菊之落华,吞正阴之精蕊,动以香净,自润泽也。孙弈《示儿编》:“《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谓始生之英可以当夕粮也。落与《访落》(《周颂》)及章华台成则落(昭公七年)之落同。盖嗣王谋之於始则曰访落,宫室始成而祭则曰落成。故菊英始生亦曰落英;设或陨落,岂复可餐?况独于枝上而不坠,所谓秋英不比春花落也。”吴曾《能改斋漫录》:“夕餐秋菊之落英非零落之落。落者,始也。故筑室成谓之落成[7]。《而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与――始也。”《诗・访落》:“访予落止。”传:“落,始也。”周必大说:“注《诗》者释访落为谋释,然则《楚辞》“餐秋菊之落英”,其指初落无疑”[8]。宋朝的史正志在《史氏菊谱》中写到“花原有落与不落的,但秋菊之‘落英’即初开正艳的意思”[3]。罗大经曰:楚辞云,餐秋菊之落英,释者云,落,始也。如诗访落之落,谓初英也。古人言语多如此,故以乱为治,以臭为香,以扰为驯,以特为匹,以原为再,以落为萌。王曰:“士有不遇,则托文见志,往往反物理以为言,以见造化之不可测也。屈原离骚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盖借此以自谕,谓木兰抑上而生,本无坠露而有坠露;秋菊就枝而殒,本无落英而有落英。物理之变则然,吾憔悴放浪于楚泽之间,固其宜也[9]”。晋陶渊明有《饮酒》诗“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都说明不是凋落之花。其实,这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真是把凋谢的花瓣拿去食用,似乎是难以置信的,所以便有人认为“落”应当作“始”字讲,落英就成了“初开的花”了。

3.“花瓣上的红霜”说

此说是郭沫若在《离骚今译》中的解释:“我在春天饮用着木兰花上的清露,我在秋天餐食着瓣上的红霜。”此解释和上句的“坠露”相互对应堪称妙哉[10]。由此可见,译者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对的生物学特性也有所了解[11]。

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有很多源自不同考虑的解释,比如“下垂之花”等等不胜枚举。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足以看出菊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花文化的主要的分支,渗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但是,菊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涉及到历史、文化和的起源、演化以及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要达到科学而合理地认识历代的文献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文学及生物学分析

《离骚》在艺术上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臣,恶禽臭物以比谗;灵精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臂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离骚经序》)。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和他个人“志洁心廉,芬芳纯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道德品质是分不开的。尽管他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但决不同小人同流合污,而是自拔于流俗之上,傲岸正直[5]。这些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于它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与这种气质品性相比较,也具有类似的禀性。独荣于秋天,不与百花争喧,自开至谢,花蒂始终长于枝上而不落,铁骨霜姿,高洁隽逸。

,从植物学性状来说,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完整的器官。株高因品种与栽培技巧而异,可20cm~200cm不等。花后茎叶大部分都枯死,次年自地下茎萌生蘖芽。花为头状花序,人们看到的一朵“”,实际上并不是一朵花,而是由许许多多小花组成的一个“花序”,称为“头状花序”。花序中心的花是管状花(俗称花心),它具备完全的雄雌蕊,边缘的花大而美,称舌状花(花瓣)。这种花是单性的雌性花(雄蕊已退化),它不会受精发育,因而它不发生细胞分裂而形成离层区,因此,花瓣能保留较长时间不凋落,最后仅是萎蔫或呈干枯状态而脱落。但是,晋朝陶渊明时代以前提到的菊、鞠等,其实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的栽培的,而是指野菊(D.indicumDesMoul)和毛华菊(D.vestitumLing)等菊属野生植物,我们目前所说的是在中国晋朝陶渊明时代或稍前开始形成的[1]。这些野生种和是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花通常比较小,单层,花型和花色也没有复杂。菊属植物大部分都是典型的短日照开花植物,所以花期通常在九月份以后。

对于以上提到的几种解释,可以根据“夕餐秋菊之落英”所涉及到的文学和生物学特性给予分析。首先,“落花”说的缺陷主要涉及“落与不落”之争,坡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也有朱淑真的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都说明菊残枝苦。另外,现代生物学家贾祖璋为了考证是否落瓣,曾经三论《夕餐秋菊之落英》。事实可能也是如此,即使是目前栽培的大菊,花瓣凋谢以后也不会轻易散落,更何况是野生呢?而从目前的栽培实践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还是菊属的其他野生种花瓣在凋谢之后都是不容易散落的。其次,其他两种解释似乎都有合理的地方,但是细考的花期都还是站不住脚的。上句有“木兰之坠露”,众所周知,木兰花期是在春季,而此时的都还是只有枝叶,花是万万开不了的,更别说是落了。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解释成“之嫩芽”是比较合适的。首先,菊之嫩芽能食古已有之。《牧竖闲谈》一书中有载“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菜,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唐代诗人陆龟蒙喜食枸杞,曾在园中广种,当春之令,菊苗恣肥,便令儿童采摘供食,并作《杞菊赋》,以“尔杞未棘,尔菊未莎,其如予何”来自明其高风亮节。宋代苏轼慕其高义追其风,曾采掇杞菊以充饥,作《后杞菊赋》,张耒则读之而后感叹,并“撷露菊之清英,剪霜杞之芳根”以待客。姚宽曰:后汉冯衍赋云食玉芝之茂英,言英华之英。宋书符瑞志沈约云,英,叶也。言食秋菊之叶。据神农本草,菊服之轻身耐老,三月采叶。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采,名曰玉英。是英谓之叶也[9]。到现今江南一带的居民还经常去山野采撷野菊的嫩芽用以炒食,其味香脆,名为“仁”。其次,从“木兰之坠露”来看,此时也正是菊苗旺盛生长之时,所以“夕餐秋菊之嫩芽”就理所应当了。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18~227.

[2]姚毓..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宋]史正志.菊谱.1175(南宋淳熙).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4]何小颜著.花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周蓬华.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义辨.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16(1):32.

[6]秦蕙兰,黄意明.菊文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马茂元.楚辞注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25.

[8]詹安泰.离骚笺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25~26

[9]游国恩.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102~109

[10]郭沫若.离骚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6~17

[11]薛守纪.中国图谱.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第9篇:除夕的诗句范文

酒脯祭诗:中唐诗人贾岛,一生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其为诗以苦吟闻名,致力于锤炼而归于平淡,其用意在于矫正当时浮艳的诗风。贾岛对平生所作异常珍惜,每年除夕,必将一年中所作之诗。置于几案之上、以酒肉为祭,焚香再拜,口中念词祝祷。祭毕痛饮,长歌而度岁。

斗酒学士: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召,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由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但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知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

春风得意:唐代诗人孟郊,少年时隐居深山,两试进士不第。曾作《下第》诗一首,诗中有“充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之句。又作《再下第》一首,诗云:“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表达科场失意和仕途困顿的痛苦心情。直至四十有六他才应试得中,欣喜之情,不能自已,遂作一首《登科后》。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奈,今朝放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因以“春风得意”喻进士及第。

驴背推敲:中唐诗人贾岛,未及第时曾为僧,作诗以苦吟著称。某次他吟成二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旋觉“推”字不妥,欲改作“敲”,骑驴在长安街上苦思冥想,并以手作推、敲之状以模拟意象中之情景,竟不觉闯入京兆尹韩愈的车骑之间。随从将贾岛带至韩愈前,韩愈询问其故。当得知贾岛因斟酌诗句而忘情时。韩愈并不责怪,斟酌良久,以为用“敲”字为好。遂与贾岛同行而归,结为诗友。后贾岛弃僧还俗,中进士。至今“推敲”一词,成了反复斟酌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