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领导重视,认真组织
1、我校一直坚持让班主任老师除了学校组织的统一学习外,还要求自己加强学习,加强反思,加强合作,加强交流,让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多人的财富。我们各班的学期初工作打算,问题交流以及学期末的经验交流给班主任老师很大的帮助,他们可以在做中学,也可以在学中做,使得七小的班级管理水平日日提高,具有创新活力.
2、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而又劳累的,特别对于低年级的班主任更是如此,学校领导在严格要求班主任老师的同时,对班主任待遇也给予了适当的调整,按每个月平均100元的标准拨发,结果按量化成绩按一定的等次进行发放,虽然钱数不多,但是足以说明领导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这样也能够有效的调动班主任学习工作的积极性,为更好的作好班级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方案,及时培训
为了切实作好这项工作,德育办公室制定了培训方案,选择并确定了培训内容或主题,对于确定的主题除了规定的这些以外,根据教学的实际及时机,我们还会随机向班主任老师推荐相关的班主任管理方面的文章或者经验,,,让老师们学有所依,做有所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三、精选内容,讲求实效
我们选取的培训和学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班主任常规工作及基本要求,探究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的有关内容.
2、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方法.邀请五年级班主任赵敏老师开展了一堂班会示范课.张洪波老师展示了一节晨会课。
3、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主动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4、提高班主任工作中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能力.特邀我校法制副校长进行安全法制培训.
四、培训方式,灵活多变
采用德育理论学习与德育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表现(6分)应得分( )
1、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1分)。
2、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分)。
3、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分)。
4、积极上进,务实求真,与时俱进,关注学校发展,团结同事,关心学生进步(1分)。
5、办事有原则,服从安排,顾全大局,胸怀宽阔,谦逊让人(1分)。
6、团结协助,不参与吵架、打架,*不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有害团结的事(1分)。
(二)政治与业务学习态度(5分)应得分( )
1、自觉遵守学习时间,不缺席,不迟到,不早退(2分)。2、学习时事与业务或会议记录齐全(2分)。
3、学习要求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思想觉悟适应新形势(1分)。
(三)职业道德(5分)应得分( )
1、忠于职守。工作上善于思考,勇于创新,钻研业务,精益求精(2分)
2、关爱学生。要面向全体,为了一切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教育学生不护短,不挖苦、不讽刺、不体罚、不打骂学生,以德育人,以理感人,亲密师生关系(2分)。
3、为人师表,行为规范。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待人礼貌(1分)。
(四)学识水平(14分)应得分( )
1、学历:大专学历7分,本科学历8分,提高一个学历层次以上加1分。
2、知识更新: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及教研活动的得7分。
二、业务水平(30分)应得分( )
(一)及时交教学计划、总结、教学反思(4分)。
要求:详写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进度与计划,定时作业计划,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学经验总结。
(二)教案要求(4分):写教案有规范性,不缺细节,上下相连,与教学同步,有课后反思记录,缺一项扣0.5分。
(三)课堂教学要求(4分):
教学方法得当,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能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听课、评课要求(3分):
每学期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有听课记录和意见反馈。
(五)定量作业要求(3分):
(六)期考与单元测验要求(4分):
按学校规定测试定量基数完成,并有批改、试卷分析、总结学生能力、水平(每少一次扣1分)。
(七)考勤及工作量要求(4分):
(八)示范指导课与公开课要求(4分):三、业绩(30分)
(一)教学效果(16分)应得分( )
(二)获奖及表彰(14分)应得分( )
1、教研活动奖(8分)
2、荣誉获奖(6分)
本年内荣获“先进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课)
改积极分子”“劳模”、“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为单项奖,市级以上按单项记分,区、镇以下两项合一项记分(获一项的记二分之一分)。
获学校级奖 3分
获区级奖 4分
获市级奖 5分
获省级以上奖 6分获奖记分以证书为准,同一奖项取最高一级的得分,累计满6分为止。
四、其他(10分)应得分( )
(一)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5分)。
(二)参加外出培训、*观摩、研讨,并在校内作会议及书面报告(3分)。
(三)完成指定的学习交流任务,并有书面报告呈现(2分)。
五、奖分和罚分(20分)应得分( )
在以上四项得分的基础上,针对以下情况于20分范围内进行加分或扣分。加分至上一个考核档次为止,扣分至下一个考核档次乃至不称职为止:
(一)超课时量加2分。
(二)积极主动承担任务、完成良好加2分,消极逃避任务、办事拖拉完成质量差扣2分。
(三)维护学校、师生以及社会公共利*益,有突出表现,加2分;损害他人及公众利益,有不良影响,扣2分。
(四)出满勤,从不缺课、迟到、早退,加2分;病假一天扣0.3分,事假一天扣0.6分,旷课一节扣1分。
(五)担任班主任或其他管理工作,效果较好、公众认可,加2分。
关 键 词 刻意规避;道德知识;道德学习
作者简介 刘巧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一次班会公开课让笔者久久不能释怀。班会的主题是“不能丢掉的美德――诚信”。
年轻的女老师简单地介绍了班会主题的由来:由最近的一次考试作弊而发现需要重新讨论诚信问题。接下来的课堂几乎全部是由学生们自己在组织。首先是两个主持人说明了上次考试的作弊情况,由此引出议题――诚信。第二板块:配乐朗诵关于诚信的名人格言。第三板块:情景剧――曾子杀猪。第四板块:几位同学讲述古今中外的诚信故事。尾声:同学们发言反思自己的作弊行为,说一说自己现在对作弊的认识及今后的态度和打算。
最初发言的几位同学表示,作弊是不诚信的表现,今后不再作弊。但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认为把考试作弊看成不诚信是有点小题大做。随着他的发言,更多的同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考试作弊是为了老师不生气;考试作弊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还有孩子提出了诚信与善意谎言的关系等问题。
这堂课可能让一些孩子知道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但至于究竟“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的这些道德知识,他们有多少人明了于心呢?“考试作弊就是不讲诚信吗?”这个疑问显示出学生们对什么是诚信的疑惑。笔者的疑惑是,为什么教师没有对“什么是诚信”以及生活中诸如“善意的谎言”、“欺骗”等和诚信相关概念的辨析,也没有学生个体对“什么是诚信”的阐释,更没有小组对什么是诚信的讨论呢?原因可能多种,但这堂公开课,无疑是想要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和德育理念,刻意规避着“道德知识灌输”,以至于连道德知识本身也被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种对道德知识规避的现象,在当下的德育课堂中实为多见。问题是:这样的课堂有效吗?德育要规避道德知识吗?
通过对德育课堂的深入观察,让笔者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目前的一些德育课虽然很活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有“知识灌输”的嫌疑,但这种课堂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是否促进了他们的道德成长?令人质疑。笔者认为,道德知识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应该给道德知识以明确的地位,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对道德知识的规避,而是研究道德知识究竟该如何学习。
一、道德知识被规避的原因试析
对道德知识的规避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盛行着对道德知识的刻意规避。师范学院和大学的教育系不再有意识地把教师培养成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者,相反,只注重教育方法、策略、模式和技巧。[1]但这种教育被公认为失败了。而我国当下德育课堂对道德知识的规避,又是由何原因导致的呢?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有关。新课改之新,最主要的就是基于对传统课程的批判,是对教师中心、知识灌输的批判,进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在生活世界中实现对学生的培养。新课改的目的体现在新《课程标准》中,即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取代过去的“知识、技能态度”。可见,新课改的本来之意,绝非否认、淡化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变革知识学习的方式,追求如何高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形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而不是外在于学生的考试符号。由于“知识”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人都有基于经验的理解,其所理解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甚至于大相径庭,由此带来了对新课改的误解,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少些知识学习,多些学生活动。教学实践中为避免传统知识灌输的嫌疑和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出现许多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公开课回避“知识”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还认为,这其中更为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与对“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解有关。仅就发表的文献而言,始自20世纪90年代,“生活世界”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理论来源。德育理论界对德育生活化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据1999-2005年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所转载的德育论文中,有关“德育生活化”问题研究的论文约80篇,占所转载总数的61.5%。[2]“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一种强大的理论导向,并得到高度认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之社会普遍对德育实效性的不满、德育与生活本来密不可分的事实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使得“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德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融入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课程之中。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偏颇是把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置于“知性德育”名下,从而引发对“知性德育”的批判。如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本质上就是知性德育”,而“知性德育就是知识德育、思维德育和知化的教育”[3]。无疑,这对于纠正德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经验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道德知识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辨析。对道德知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对道德知识在德育中应有的地位,都作为生活、经验的靶子而被忽略,这无形中使得许多教师对道德知识产生模糊认识,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中就演变为规避道德知识的现象了。
二、道德知识学习不容忽视
文献显示,有学者已认识到德育改革中所出现的忽视道德知识的弊端。李召存认为:“当前德育改革也应该防范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在扬弃以抽象化、客观化、普遍性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为特征的传统知性德育的同时,也应避免不自觉间陷入忽视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有效建构的误区。扬弃知性德育决不意味着抛弃道德知识的教学。[4]”
道德知识与生活本是相生的。道德知识本就源于人类世世代代的生活,是对人类应该如何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当今的人类社会,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满载着数千年文明的经验教训,有着深厚的文化道德积淀的。已有的道德知识恰恰就是对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更有意义的总结。道德知识与生活应该是循环往复相生的过程,忽视道德知识,割裂道德知识与生活的天然关系,正是的一种表现。
三、明确道德知识对于品德的意义
尽管我们对品德的认知还不够澄明,但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道德知识对于品德的意义。在轴心时代,在教育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目的时,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知识即美德”和“美德即知识”,认为美德和知识是互为充分条件的。当一个人对美德真正地了解、明了、理解、体验时,也就是说,当有美德知识时,才能够说一个人有美德。在苏格拉底那里,没有人愿意为恶,因为恶是不好的,每个人都愿意过善好的生活。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人为恶,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美德知识,不能够真正地理解美德,心灵是被蒙蔽的。所以,他一直在追问希腊人习以为常的“美德”,问他们“勇敢”究竟是什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虔敬”。在苏格拉底法的追问中,他和许多希腊人都发现,并没有谁真正地知道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虔敬”。实际上,掌握道德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澄明、自我不断反思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则把道德知识作为德性的要素提出来了。他说,“德性是一种合乎明智的品质”,“德性无明智则盲”。[5]道德认知是引导人产生合乎道德的情感、态度,采取合乎道德的行为的观念。道德知识是“无知识的德性,仅仅依据于教育、习惯、权威、正确的意见的德性是一种盲目的摸索,它也可能偶然找到正确的道路,但只有对善的科学知识能使人的意志正确、确实和稳固”[6]。黑格尔也曾经说过,真知必然也是会触及情感的。从心理学上讲,道德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重要支柱。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没有道德知识的品德是不存在的。就品德发展而言,人没有了知识就没有分析能力,人的思维品质是一个不断递伸的过程,需要逐层次的深入,需要客观的锻炼,使思维进入比较深广的阶段。
因此,我们要警惕割裂生活与道德知识的非此即彼的简单线性思维,不能因为要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就完全拒绝道德知识的传递。如果不把已有的道德知识纳入到教学中来,那么,即使教学形式上有“情境性”与“主体性”,恐怕也难以有触动人心、升华人心灵的课堂。
四、考究如何进行道德知识学习
学校德育的任务,绝对不是不要道德知识、不讲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要考究、研究如何进行道德知识的学习。德育应该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探讨道德知识学习的应然方式。
(一)道德知识学习的目的所在
道德知识学习的目的是用相关知识解决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用相关知识支持问题的解决。我们一定要明白学习道德知识是为了稳定品德的形成,是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的。学习道德知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活泼、生动、可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品德形成。
(二)道德知识学习在不同学段有不同方式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需要扩展道德知识。相比于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知识的容量、深度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学习、掌握人类的道德知识,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比如“诚信”,在学前、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都涉及到了,但每个阶段应该怎么学习,各个阶段应该有什么样的衔接,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三)道德知识学习的独特性
道德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学习,不能作为客体来传授,需要学生们自己理解、体味、应用。德育课不能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体验、反思、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道德知识学习的方式,如“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情境化建构;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反思性建构;基于认知冲突,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冲突性建构;基于活动探究,引导儿童对道德知识的情感性和理性的双层建构。[7]”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虽然有着较为统一的德育课标和教材,但毫无疑问,地区间、校际间德育工作的差距是巨大的,其差距最直接地体现在师资和生源上。有些学校、教师对德育会理解得更深刻、全面些,而有些学校、教师则会误解一些观念和提法。在我们强调任何事物的一个方面的时候,其实都意味着是片面的,到了实践中更可能成为流弊。如何更好地更接近德育的本来面貌,让德育实践更为有效,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
[2]杨炎轩.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过程研究――以人大复印资料[G1教育学](1981-2005)为研究样本[J].教育科学.2006,(4):53.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摘要.I,I,II.
[4][7]李召存.引导儿童有效建构道德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9):19,19.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年*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年*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一、指导思想。
以参加xx名师工作室为契机,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走专业发展之路,争做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学习名师高尚的师德师风,历练自己的文化修养、师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人品公正处理各类事件;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自己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研修目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的评估与指导力。
2、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努力成为有思想、有品位的教师。
3、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争取在现有基础上上一个台阶。
三、研修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增强个人知识储备。
2、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中,向名师学习、互帮互学,借助众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质。
四、研修措施。多读。多读好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与专业素养。
2、多问。多向他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3、多研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努力做创新型的教师。
4、多动笔。坚持写读书感悟、教育和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文;加强和工作室指导教师的联系,在名师的指导下提升学校语文教学水平。
五、具体实施步骤。XX年12月制定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帮带计划和周期内发展计划,建立个人档案夹。
1、主动撰写经验总结文章。
2、根据自己的强项和优势,确定一个研究方向。
3、加入华阳名教师工作室qq群,方便交流。
4、订教育报刊杂志一份。
5、购买2本教育著作,积极进行阅读,撰写心得体会。
6、踏踏实实搞好自己的常规教学,努力成为同学科教师的表率。
7、带领学生读书,进行诗文诵读,重视作文教学。
8、一周至少听一次课,带着问题走进同事课堂,虚心向同行请教。
9、坚持写教学反思,一学期至少写教学随笔或者手记等4篇。
一、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和颁发的意义
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前提,教师专业标准既然是针对教师制定的从业资格和专业发展导向,必然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依据。
1.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队伍素质的保障。教师专业标准不是由教研部门制定的,而是由教育部组织课题研究后制定并颁发的,具有重要的政府指导行为,必然会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师招聘、职称评聘、优秀教师选拔和培养、不合格教师再培训或解聘等方案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也为学校管理教师提供了重要依据,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在职学习、教学常规的制订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教科研内容、班主任的培训、教师评价等也就有了规划与努力方向。这对于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重要指南。教师的职前教育从当前渠道来看主要还是师范教育,但是目前有不少师范院校从办学的功利性出发已经往综合性大学靠拢,师范专业在大学中所占比例日益缩小,从而导致师范专业教育没有师范特色,忽视师范专业学生应有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在专业教育中侧重专业知识,忽视了教育学与教学法等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所必需知识的教育,从事教学法的教师都是一些学术上没有多少建树但又没有中学教学实践技能的讲师。某省曾有一段时间出现学生入学素质优于一般师范学院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应聘时录用率低于普通师范学院的现象,问题就出在说课或片段教学的技能方面技不如人。教师的职后教育也经常出现针对性不强,层次性不清形象,任职培训、骨干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名师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区别不大,培训方法缺乏创新,影响培训效果,制约了教师通过培训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拓展学科知识。有了教师专业标准,可以规范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职前与职后教育,有利于管理机构对培训质量的考核评价,也促使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的内容来提高培训质量。
3.教师专业标准成为教师职前学习及职后专业成长的标杠。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职业,教师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为,才能为职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职前学习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工程,当前中学教师队伍中从事的学科教学绝大多数与大学所学专业是密切相关,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符学科的教学教师为数不多,且都发生在农村或偏远的山区,因而教师职前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识性的知识扎实、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将为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教师的品德、知识、能力等都做出具体的规定,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是“好教师”的基本标准,教师专业成长中要达到“好”,概括起来无非是“师德高尚”与“业务精湛”两大方面,教师专业标准从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规定了基本的专业伦理内涵,为“师德高尚”奠定了基本的规定,教师专业标准又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规定了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为教师的“业务精湛”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对于教师职后的专业成长起到导向作用,教师可以从职业认同感、基本职业道德、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媒体辅助的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来规划自已的专业发展并从这几方面加以努力进取,同时注意经常性的实践反思,这样就能引导教师不断提升自已的专业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如何理解贯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各个维度
教师专业标准既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重要保障,为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及教师个人规划了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主要依据,那么,理解《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各个维度是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实践中实施贯彻标准的重要前提。
1.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教师是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种职业。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地方,教师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理应学识与品德兼优。因此教师专业标准首先提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这是中学教师作为教育部门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教师专业标准与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六个方面规定是一脉相承的,但又有所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二是对本职工作的责任,要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三是对自身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反映了当前师德的新定位,即师德养成是一种信仰;乐于奉献是一种境界;教书育人是一种义务;团结协作是一种合力;专业化是一种必然;终身学习是一种需求。教师专业标准在秉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基本规定的同时又有所拓展,突出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为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及张扬学生个性;二是教师的反思性成长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专业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促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体现了教师群体长期坚持的基本追求和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2.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多样化知识,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底。学习是教师润泽人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教师无论是职前或职后学习都应着眼于今后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中学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中学是分科教学的,教师往往都只从事一个学科教学,熟练掌握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了解学科在所属分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学科联系,教师才能有上讲台的底气与勇气。其次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这是教师传授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准则,教师应熟悉学科教学要依据什么来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才有目的性;要熟悉中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认知特点与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才有效果性;要懂得在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才有创新性。再次是教育学与通识性的知识的学习,从事教育工作应该要懂得一点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并具备相对渊博的其他知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师群体中“合格”或是“优秀”的教师,因为教学是面对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了解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取向,不了解中学生心理活动,不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知识,不掌握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就无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只有具备针对性、互动性、拓展性,教师能够以智慧化解难题,用激情演绎精彩,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而这些都得益于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无论是学科的或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3.教师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工作的基本技能。这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检验场,它包括教学能力、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第一,教学能力是中学教师的主要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能演绎精彩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扎实的、多样化的知识只有借助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才能充分展示出来,而课堂教学要能诠释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传授学生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精神又要依赖必要的教学技能和手段才能达成。首先,教师要具备个性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同一课教材,不同教师教学设计不可能是一样的,最后的教学后果必然大都也是不同的,有的高效展示教学重点和恰当解决教学难点,有的低效重复教材的内容,课有上与没上课学生的感受是一样的。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要求,它包括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尤其是能否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再次就是课堂调控能力,教材处理得再好,教学设计环节再完美,教学手段选用再合适,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平平淡淡,没有一定的表演能力、没有激情、没有过硬教学基本功和组织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大大打折扣了。第二,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能力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具备班级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这在教师的职称评聘上是有明文规定的,同时学校要特色发展又要求教师要有开发校本课程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第三,人际交往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师首先要能够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思想的碰撞,也就没有教学激情与针对性,其次教师要拥有与同事沟通合作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之间同伴合作,现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都是以年段或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来进行管理,教师教学工作要能与所任教班级科任教师的合作,教学才不会造成内耗,才能形成合力,教师在备课组教研中要善于与人交流,这样才能凝聚众人的教学智慧,让教材处理更加合理、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第四,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生命力保持旺盛的有力保障,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科知识更新比较快,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更新学科知识与技能,同时具备教学反思与教育科研能力,能够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才不会在教学的竞争中落伍了甚至被淘汰出教师队伍。
三、现有的学校管理中如何评价教师、引导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标准是落实质量的国家标准,也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目前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教师专业标准具有学科的共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但在对于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加以完善内容。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这一主题中《伟大的先人》时,活动前,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①问周边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马迁,对他们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询问五个人,并做好记录。②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知道孔子、司马迁的百分比),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了,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在引导学生走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师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朽伟绩;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保贵的遗产——《史记》。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司马迁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坚忍不拔的努力着,奋斗着,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光辉的形象。如:李时珍27年完成《本草纲目》、司马迁19年编写《资治通鉴》、孙思邈10年写了《齐民要术》等等。这些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自己去收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从内心深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先人为榜样,从小事做起。
2.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再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①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②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图片,刀更火种,人拉犁,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⑤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试四食文化,推荐哪些食品,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张照片,进行分析。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缩短了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认识的距离。活动后,学生们纷纷就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了汇报,展示交流自己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既与同学分享,也让大家互相学习。
3.立足实际,以行促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级中学 思想政治 教学 思考 推陈出新
一、转变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
什么是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呢?简单的说就是老生常谈的灌输、封闭和脱离。
灌输:所谓“灌输”就是片面的、生硬的、不科学的强调书本课本的重要性,按照书本课本、教学大纲、规定模式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考试、及格和升学”的范围内去死记硬背、机械教条、程序固定学会文化课;
封闭:就“封闭”二字而言,是把学生禁锢在学校里、课堂上、教师思维版面里,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意识,忽视政治教学的广阔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忽视思想政治课对于初级中学学生年龄段需要确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所在;
脱离: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语言、思维、创意的人,具有心灵、向往和发展意向,这种把学生圈在学校和固定在课堂上的教学,严重脱离了社会实践、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造成很多弊端,主要有:(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能按照教学程序学习考试升学所必须的知识;(2)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只能听取名词解释、跟老师背诵习题答案和做大量的应试习题;(3)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备了很多教案、讲了很多内容,但是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知识,对于考试试题解答应变能力很差,考试成绩不理想,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学习起来苦涩、呆板而且索然无味;(4)社会效果太差:学生在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历时三年,所学习的内容包含法制纪律、理想情操、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应该说是“能够适应社会现状的需要”,然而,学生走进家庭、步入社会则茫然无所适从,因为外部环境比学校复杂,家庭说教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书本理论和思想,甚至差别很大,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轻视、意向模糊,很容易被社会不良现象所“转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极差的社会效果。
二、对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理论观念转变的认识
一是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学习而教,学生的学习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区别对待学生,认识整体中有差异,差异中要促进,发挥个别特长或优势,带动整体全面提高,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
二是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教师教学角色:新课程改革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对学生施仁爱付感情尽责任,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做好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解惑者,而且是学生学习做人的良师、益友和知己,转变教师教学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教师教学方法:(1)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教育学生,还要在社会环境下教育学生;不但要以课本课程教育学生,还要以社会实践事例教育学生;不但要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学习做人道理。(2)教师要改变过去强迫式、固定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要运用新型的引导式、互动式、激发式教育教学方法。(3)教师要使学生学的更多而不是讲的更多,要使学生充分思考、开拓视野、强化思维,而不能任意驰骋、不着边际、凭空想象。(4)教师要强化自身、要勤于思考、要精于总结,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探讨实践。
三、探索新型教学的创新思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也就是说让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在三年之中的思想政治课学好、学深、学活,显然这是对从事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更重的要求。如何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基本实现这个目标呢?那就是对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现研究、探索和创新。
首先,教学要研究:似乎看起来“研究”二字不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是细细思考“研究”就是“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1)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获得、懂得以及知道更多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把教册读通找出重点精华、把资料找多寻出参考价值、把教案写好总结真实有用;(2)关注时事政治:课本的思想政治内容似乎是固定不变,而时事政治则是一个地区、国家以及世界随时随地发生,具有生动性、联系性和影响性,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既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促进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副食品”;(3)综合运用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把案例融于理论实践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突破”思维的“闪光点”中获得方法、取得经验,得到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