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道德法治教育范文

道德法治教育全文(5篇)

道德法治教育

第1篇:道德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学情,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从基础层面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应当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道德与法治概念和作用。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在小学阶段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对世界、生活环境拥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将来核心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学生的特点和心理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特点是认知薄弱、缺乏正确的思维观点、接受能力较差,同时爱玩好动、善于动手、探索心理强烈,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效性。小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的认识较为简单、浅薄,即在小学生阶段的认识具备不完善、不全面性,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结合核心素养的知识内容,实现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结合当下当时小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切忌胡乱设计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给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2]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工作中,不少学校缺乏足够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才,而负责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通常由思想品德教师或是班主任担任,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另外,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对于道德与法治不仅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授体系;而且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给道德与法治工作的开展带来的许多困难。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生活认知的关键阶段,无论对于什么事物都会存在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因为好奇心的存在,才能够促使学生思想、思维的不断深化和提升。所以,作为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活动的时候,应当合理科学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对于某节课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更加专注于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这也是很多教师努力提升学生兴趣的根本所在。然而,兴趣是一种特定环境、场合下才会产生的事物,一旦脱离学生产生兴趣的情境后,兴趣自然而然便会消失。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努力寻找和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并以学生的兴趣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方便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另外,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深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构建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真假相近的内容,让学生对产生疑问的地方进行讨论和辩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揭示出正确的答案。同时,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贴合当下社会情况,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了解和记忆。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素材提高学生认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相对于其他教学阶段的教材而言,它的内容层次和形式更加灵活丰富。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主题内容,通过融合生活元素或是素材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3]教师作为和学生关系最为的密切的人,对于学生的兴趣、习惯、爱好都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针对性教育,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认可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小学生身边存在的危险越来越多。而且小学生自身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尤其是在遇到陌生人后,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判断,导致学生身心受到损害和影响。另外,科学技术的日益普及,小学生能够借助多种设备接触到网络内容,但是,对于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无法分辨好坏,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身边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在遇到危险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此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同时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最为有效的体现。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活动知识是人们对生活经验、技能的总结和整理。对于学生而言,仅仅依靠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深入透彻理解到理论的具体内容,因此,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和作用。而道德教育的开展,相对较为简单,比如教师在宣讲“尊老爱幼”美德的时候,可以组织到敬老院或是幼儿园和老人或是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提前排练一下,为老人或是幼儿准备一些比如歌曲、诗朗诵、舞蹈之类的节目,从而将道德教育意义、内涵传达给学生。另外,在尊老爱幼活动中,可以让老人讲讲那个年代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到我国的发展历史,明白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时间,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在尊老爱幼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感悟总结,说说有哪些事情属于传统美德,哪些事属于不文明的现象。上面讲述培养学生道德层面的内容,接下来讲讲如何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开展法制教育活动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法制意识。在当今社会中,法律几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事件评判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生活中,无论大事小情都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解决。但是,法律也是制裁一切恶劣行为的武器,因此,教师在树立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哪些事情会触犯到法律的底线,从而给自身、家人、他人带来巨大打击和伤害。[4]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近些年“校园霸凌”事件,在班级中开展“法律小课堂”活动,让学生分别代表“原告和被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对“校园霸凌”的看法和态度。在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可以将“校园霸凌”事件的性质、影响结合法律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对校园霸凌事件有足够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教师只需要点拨、传达一下专业的法律知识,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相应的法律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将来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师资提高道德法治教学质量上文提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不少小学当中并没有单独成为一门课程,而是被当作一门辅助性课程,没有专门的课程安排和进度,学生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往往都是需要占用自习课的时间。而自习课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放飞自我、完成作业的课程,因此,利用自习课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会大大降低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作为学校应当重视学生道德与法治建设,在初级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另外,学校需要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寻找专业的教授人才,由专业人才将专业化的知识传达给学生,通过对专业术语的详尽解释,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理解法律条文中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将道德与法治意识传达给每个教师,利用不同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传达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学生道德法治意识,对于学生现在、将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让学生的未来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柯杏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9(14):126.

[2]林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科普童话,2017(31):27.

[3]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19.

第2篇:道德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教学意义;知行合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故而,作为对社会事业接班人的培养者,职高学校不仅教给学生技术知识教育,还要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

一、教师高度认识教学的目标价值所在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包括礼仪教育、荣辱教育、法制教育等。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知识性、条理性、思想性,而且按职高生的特点量身定做,深入浅出,操作性很强。此科目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职高生以后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可是,迫于升学压力,一段时期以来,很多老师只把它当作一门考试课,给学生的指导教育远远低于社会需求,纸上谈兵理论的学习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学业的发展。目前,教师必须从思想高度提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观。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它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人生道理。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存在多元利益、多元道德和多元价值取向,职高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和稳定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等虽有树立,但是整体衡量,心智欠成熟,认识欠丰富。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对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法律水平,帮助他们明是非、辨善恶,认识真、善、美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学生要厘清文明、道德与法律的意义及关系

对正置身于地球村大格局下的学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各种文化的撞击交流与渗透。报纸杂志、影视文学、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铺天盖地,各类文化信息良莠不齐、精华糟粕并存,青少年如果缺少警惕力和辨别力很容易误入歧途:贪图享受、喜欢不劳而获;沉溺于虚拟世界,蔑视生命;拉帮结派,个人主义膨胀等。这一点,孩子们大多有一定认识。但同时,学生又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认为这些学习与自己关系遥远甚至陌生,或者对文明道德的理解粗浅。他们不懂得没有文明的追求何谈道德自律,没有道德的束缚就很容易滑入犯罪的沟壑。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就是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厘清文明、道德与法律的意义及关系,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具体说来,引导学生学习“习礼仪,讲文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荣辱,有道德”,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弘扬法治精神”“自觉依法律律己”,学做合格公民,避免违法犯罪,目标明确,意义重大深远。

三、拓展资源,知行合一,向终极目标努力

当我们认清教育使命,我们就知道知行脱节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灵活处理教材。比如置换部分教材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时效性差,有的与学生生活距离远,某些头条知名财团经济纠纷还不如邻居张三李四的宅基地官司让学生觉得震撼性强。其次,可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活动。进入各家各户,就农村养老、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那么反馈回来的信息一定会丰富多彩,容量巨大,价值非凡。最后,还可以模仿“道德法庭”“知心姐姐”“今日说法”栏目进行实践操作。比如,有一个学生上网,彻夜不归,其他学生四处找寻,找到他还发现他盗用同学QQ账号,花掉了人家诸多Q币,这事情怎么办?如果把这些事延伸到以后的职业选择与职业道德,相关问题是什么?孩子们情绪热烈,一定获益匪浅。综上所述,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高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和精神食粮,教师高度重视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把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在比较中发现,在鉴别中学习。教育学生认清纷繁复杂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法律、道德现象,正确定位“三观”,成人成才,才是我们教育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道德法治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长阶段,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将道德与法治结合,旨在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全面的法律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改理念下,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学生教育活动的重中之重。因此,社会、学校、教师都应尽最大的努力,采用多种策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最大作用。

一、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概述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上,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很有意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应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也就是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化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将生活中的人和事与课堂知识点相联系,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出发,找到相应的教学重点,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尽可能地提升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从而获得真正的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教师在进行这门课时不能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而应采用小学生能听懂的方式指导教学,在学完一节课后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指导学习生活。与此同时,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要重点推动学生智育的多维度发展,帮助小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减少因为忽视了其他素质对个体的综合发展造成的阻碍,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的,让这节课更加接近学生,从而影响学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法制观念,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修道德明法治,顺利立足于社会。实际上,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部分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譬如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目标模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缺乏互动等。

(一)教学方式陈旧

学生接受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并建设社会,反之,社会的变化也会为学生教育带来新的可能。这也意味着教育教学的内容应顺应社会,不断增加,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直接传授、灌输式为主,这就导致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抵触心理的出现,如此恶性循环,良好的课堂效果不复存在。道德与法治是属于知识理论性很强的一种课程,实际的课堂氛围要想活跃有趣是存在难度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在黑板前讲,学生在黑板下听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即使有互动也是以问答为主要方式,无法激起学生了解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兴趣,课堂教育教学很难实现目标,不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意识。陈旧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社会赋予教育的真实意义,学生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导致课堂无法顺利、高效地进行,学生高尚情操与正确法治观念的培育受到阻碍。

(二)教学目标模糊

道德与法治课堂已经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师生共同完成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改革的意义所在。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育部门与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理解道德与法治课堂开设的真正意义。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忽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同时教师也没有将相关知识与生活相连接,只是一味地度过课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不会真正重视课堂,很难保证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效率,很显然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

(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与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并非主科,在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只有主科才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教学,其他只要过得去就行。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制观念由此很难受到重视,更不用说提升了。部分学校在道德与法治授课方面,往往会选择一些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教授。教师没有教学经验,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过于知识化,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规律,无法理解并掌握重难点知识,很难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的。

(四)师生缺乏互动

先进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从来都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自己引导者的作用,与学生沟通互动,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但是,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很多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更多的是机械式的讲解与问答,很少能够与学生共同建设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一节引人入胜、真正实现教育意义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创造,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也需要启蒙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意识地学,才能达成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想让课堂高效进行,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启蒙。从目前的小学授课情况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应该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例如,在“正确认识广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则广告,让学生仔细观看并在观看结束后总结出广告的特点。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举例,生活中有什么常见的广告,并将这些广告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如,以地点分,则包括互联网广告、手机广告、电视广告、大街广告等;以广告对象分,则包括生活用品广告、旅游广告、食品广告、住房广告等。在学生对广告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广告的感受和看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努力寻找生活中的一些隐藏广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之后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完善教学方式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一定意义上极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产生新奇感与探索欲望。与此同时,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机械的问答与死记硬背。一定程度上,这可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有趣。优秀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意识,还可以让教师开拓思维,提高授课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就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从而为教师与学生都带来好的影响,促进课堂更高效地进行。例如,在“合理消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初始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自己的零用钱都来自哪里?接着让学生展开描述,零用钱的来源都有什么,本节课的课堂就会在这种积极活跃的氛围中开展。教师这时候就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举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合理消费。如,团团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决定让团团自己挑选生日礼物,团团要求妈妈买最新出的限量版洋娃娃,理由是别的同学有,自己也得有。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学生能够自己判断并讨论这个洋娃娃究竟该不该买,以及在案例中团团的观念是否存在不当的地方,如何改正,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一来,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合理消费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留有深刻的印象。

(三)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教学法经过教师无数次的实践与考验,在各种教学方式里有着毫不动摇的地位。创设学习情境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与动力,还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体验感、参与感。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活动时,一定要重视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互联网+”模式展开教学。在绝大部分学校中都会配备一定的教学设备,教师依据教学方案设计应用设备即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与时俱进,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先进性、新颖性,学生自然会对课堂兴趣满满,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就会更深入、更容易,进而有效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从海量的资源中选择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氛围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体验感。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理解知识点,可以联系相应情境加深理解深度。

(四)开展学习活动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学习活动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譬如设计道德与法治辩论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多多尝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具体内容外,还可以组织一次具体的辩论活动。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正方反方持相反意见,设计“公民应先履行义务还是先享受权利”的论题,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教师适当提示指正即可。学生在实际辩论中,更容易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法律意识。

(五)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比较简单,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制能力有所欠缺,他们会表现为非常容易被外界影响,从而注意力神游他处。若教师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就要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习特点有全面的认知,让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抗拒情绪,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进,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付出更多的细心和耐性,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与情感体验,将精力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当讲到《做遵规守法的公民》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交通事故的图片、动画片、短视频等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交通事故,是因为车辆原因还是行人原因。教师需要注意,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交通视频时要做好筛选,减少残忍、严重或者血腥场面。其次,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交通信号,让学生自己回忆“行人过街与车辆行驶时的不同,是不是行人和车辆都需要看交通信号灯,怎么正确看交通信号灯”等问题,从而引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马路上交通信号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交通规则,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小学生接收并全面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多媒体教学的图文视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必要性。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自己的不良行为展开交流和讨论,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

四、结语

任何一个公民都应该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法律观念。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即将升起的太阳,更应该注重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培养。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国家有利的人。

参考文献:

[1]朱韵桦.捕捉教学时机催生课堂亮点———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1(16).

[2]徐静.巧借思辨话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21(10).

[3]林翠金.让生活融入课堂——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艺术,2020(8).

[4]徐艳玲.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3).

第4篇:道德法治教育范文

一、倾听学生的内心需要,开展安全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阶段,他们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实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个部分,因此,小学生对安全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无法区别清楚哪些对他们来说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作为一名小学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来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也只有当教师沉下心、放下姿态去倾听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需要,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才能让学生放下防备心,给教师诉说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教师才能通过分析他们的问题,排除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让学生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自由地成长。例如,在一个班集体中,总会存在一些人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问题,他们在跟同学相处过程中感到焦虑,自身缺乏勇气去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关心其他同学。从而导致该学生在班上被排挤、被孤立、不合群等。若教师不及时处理好这种现象,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对学校感到恐惧,对学习感到焦虑,更为严重者出现逃学、厌学等现象。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发现这种情况时,要主动去跟学生交流,放低自己的姿态,倾听他们的需要,了解到学生是因为什么而导致了这种心理的出现,从而跟学生一起去解决该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上教会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从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中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学好好相处,懂得谦让;学习“狼来了”的故事,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要以诚相待;“龟兔赛跑”的故事教会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等。从而让学生融于集体,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什么都很好奇的阶段,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强,自制力较差,碰到什么新鲜事、新鲜物都想着去尝试一下,而忽略了有些事物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渠道,例如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以及安全演习等方面,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遇到危险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基础的安全防范技能和增强学生的避险能力,让学生学会珍视生命、关爱生命,进而达到尊重生命,从而远离危险,健康成长,只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过马路走斑马线看红绿灯等,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成才,为学生之后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在跟学生强调一些行为规范时,可以开展一场关于行为规范的安全知识竞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对于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的获胜的欲望。让小组内讨论,我们周围存在哪些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能说出最多的小组获胜。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例如:过马路不看红绿灯、走廊里学生追逐打闹、随手乱丢垃圾、去摸已经掉落的电线等行为。教师在比赛的最后要将学生所讲述的行为进行汇总,跟学生强调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最好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不良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以此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

第5篇:道德法治教育范文

从本质上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和鼓励,主要是赏识学生的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环境,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因为他们处于成长期,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合理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赏识教育的合理融入会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较强的信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赏识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较强的信心,就会针对具体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分析。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会共同进步,最终强化师生关系。第三,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为学生提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朝着多个方面发展和进步。总之,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

教师在实际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良好行为和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扬,其个人荣誉感会得到满足,并最终展现出一定的带头示范性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学习表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交往艺术新思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人们交往的相关视频,学生在真实案例的激发下,会深刻理解何为交往的艺术。在此,教师开展赏识教育就会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

3.创建良好班风、校风、家风,营造良好德育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