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精选(九篇)

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

第1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一、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已有的保护措施

网络空间相对传统社会是一个新秩序空间,自身特殊性所提出的挑战,需要我们相应提出对策,维持其正常健康的发展。法律本来禁止的有害行为,并不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合法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网络管理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包括《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在法律上得到了相应的规范。但是因为网络的无边际性,法院管辖权面临很大的挑战。为了弥补现行法律的不足,在网络空间逐渐出现了由大量的网络警察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网络服务商根据政府要求关闭或屏蔽网站、BBS;实行网络注册实名制等的措施。这些措施在现有技术和网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对维护网络秩序和保障个人权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法律法规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宪法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言论自由在我国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而作为言论自由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言论自由显然属于宪法的保护之列。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权利,是公民维护自身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保护自身安全的基本保障。将网络言论自由纳入到宪法的保护是我国法治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宪法的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权得到根本保障,不但有利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同时能够促进网络言论自由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其中“其他方法”就包括在网络环境下用语言,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等行为。《刑法》的这一规定,很好的限制了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为公民正确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树立了标杆。这不但能够有效的打击网络言论犯罪,对网络言论自由滥用的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同时也为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行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更加有利于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和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在前五条规定:对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互联网网络安全、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等犯罪活动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条对未构成犯罪但是构成一般违法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决定》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互联网的使用,明确指出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打击网络犯罪,给互联网一个安全、洁净的环境,从而有效保障公民网络言论自由权的实现。

2.网络技术手段的保护。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广泛性,法律法规的规制存在很多漏洞,无法面面俱到,很多时候只能起到威慑作用,不能真正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除了法律手段,网络技术手段也是维护互联网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网络警察、实名注册等是网络技术对网络不法行为规制的主要手段。网络警察是指人民警察队伍中专门负责网络监管的执法人员,他们通过扎实的网络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网络中的各种活动进行监管,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安全。实名注册是指在一些网络论坛中要求用户使用真实信息进行注册,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网络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规避因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使得网络更加的真实化,从而促进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此外,许多网站都会使用屏蔽这一技术手段,对不安全、不健康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屏蔽,将网民与这些不良信息隔离,为网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网络技术手段是对法律法规规制的一个补充,它能弥补法律法规的漏洞,更加直接的维护公民在网络中的人身、财产安全,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现有措施存在的问题

第一,网络言论自由受到严重遏制。考察我国现行的关于网络的规范,大部分是政府从方便管理的角度为出发点制定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网络行业或者对网民苛以义务,少数条款严重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的实现。①这些规定限制了网络言论自由积极作用的发挥。

第二,网络言论的规制难以达到效果。从法律法规规制的角度看,对网络言论的众多立法规制根本无法落实到位,较多的规定在 “大众的网络” 面前不堪一击。更令人担心的是,某些网络犯罪的定义是如此宽泛和模糊,以至于让普通人无法预知罪与非罪的界限;政府在管理过程中也势必遇到同样困难,从而很可能造成执法的随意性。从技术规制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许多缺陷。网络警察伴随网络的出现而出现,法律是否承认网络警察的合法性呢?网络警察的权力又该如何限制呢?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法律给予明确答案。由于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快,网站数量大,信息复杂,利用屏蔽技术也不能很好的管理整个网络空间。因此,虽然现在已经针对网络言论实施了包括法律,技术等方面的措施,但是各有局限,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第三,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面对网络中现有的困境,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当公民权利遭受不当言论侵害时,受害人无法知道侵权人的具体信息,从而使得救济陷入一种困境。从已有的法律规范来看,大多强调的都是网络经营者或网民违反相关规定时应承担的责任,而很少涉及无法找到侵权者时的救济途径以及网络言论自由权利的保护和救济渠道。从整个网络空间来看,网民的整体法律素质不高,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宣传还不到位,难以让网民做到最大限度的维权。

二、网络言论自由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

首先是法律法规的整合问题。纵观我国几部有关网络的行政法规,在涉及到网络言论的内容限制时其表述的文字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而这些文字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五条、《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第三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等有关言论自由限制的法律法规的表述存在着雷同的现象。②立法机关应该在对现有法律进行解释和整合,除去重复多余的条文,对部分条文进行有效的解释,增强其可行性。

其次是尽快出台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专门法律。网络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问题将会显现出来。尽快制订专门法律,明确网络言论自由的形式、合理行使的方式、侵权责任的承担以及被侵权者的救济途径等,有利于进一步保护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行使。我们应当在问题大量涌现之前尽快立法,做好预防措施,提前规范网络行为,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迎接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

(二)加强网络服务者的自我管理,明确义务与责任的承担

由于网络服务商对网络信息的传播有一定的控制权,所以可以适当赋予其一定的审查权限,禁止或者限制违规信息的传输,防止违规信息的大规模传播。一旦权利人发现互联网上有涉及侵权的信息,就可以要求网络服务者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规避,网络服务提供商如果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信息没有侵权,那么他就必须应权利人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权利人可以控告提供商。如果被指控侵权者对自己的言论提供担保,而提供商不能对这些言论是否侵权作出判断,那么他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但必须要求疑似侵权者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等,一旦疑似侵权者被认定为侵权,网络服务提供商就可以向受害者提供其信息,帮助受害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

(三)政府积极引导,增强网民合法,合理使用互联网资源的意识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政府可以利用其信息传播迅速并且范围大的特点,在网络中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引导网民合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资源,呼吁公民为建设一个安全、绿色的互联网环境而共同努力。同时,政府还可以成立网络自律组织,协助管理网络秩序和网络违法、侵权案件的调查。让网民参与进来协助管理,不但可以群策群力,还可以增强网民的责任感,自觉做一个遵纪守规的网络使用者。

(四)充分、合理使用网络技术手段,规制言论自由的滥用

网络技术是网络言论自由得以实现的基础,为了使网络言论自由健康发展就应该加快技术开发。实名注册以及改进密码技术等都有助于加强信息安全以及隐私权等的保障,从而用技术上的手段缓解政府制定法律和政策进行调控的压力。网民利用现有技术,合理的保护自己的网络言论自由权,使得那些居心叵测者没有可乘之机,从而减少网络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加快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加强网民的法律意识

加强公民网络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公众能自觉合法的使用网络资源并有效地维护公民在网络环境下的言论自由权。此外,对政策制定者进行因特网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也是极其必要的。不懂基本的网络常识,政策制定者就无法制定正确的网络言论保护政策,公民也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在言论自由方面的合法权益。④

加强网民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增强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对抗网络中的各种侵权行为;另一方面使网民意识到侵权行为的危害性以及违法犯罪后果的严重性,提示他们谨慎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尊重其他网民的合法权益,防止网络言论自由权的滥用,避免不良后果和影响的产生。

注释:

①李忠著《因特网与言论自由的保护》,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1期。

②张庆虎著《论网络中的言论自由》,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8期第238页。

第2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一、案例引入

(在校大学生涉案)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上的事件要仔细斟酌,不随意转载,更不能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造成恐慌。1.成都春熙路砍人谣言。继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砍人案,3月14日下午4点半,成都春熙路砍人谣言致群众恐慌,数百人狂奔。当天17时许,成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通告称,有人通过网络不实信息。经核实,春熙路及周边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3月15日,锦江区公安分局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处理决定:谢某某(女,21岁,在校学生)因涉嫌编造虚假信息,但认错态度较好,并主动删除不实信息,依法给予其治安处罚,并交由校方教育管理。李某某(男,18岁,四川资阳人)因涉嫌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依法对其刑事拘留。2.西安北大街砍人谣言。继2014年5月6日广州火车站砍人案之后,5月10日又谣传“西安北大街砍人”事件多人被砍,一时间引来无数关注和议论。直到当天下午3时46分,西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澄清“多人被砍”系谣言后,议论才逐渐平复。造谣者已被警方刑拘。3.2014年3月12日一高校寝室失火后,该校一名男生在网络上“我怕女人”,有同学问他“怕男人吗?”他在网络上“我要跳楼”。后来,该校一名男生把两句话连在一起写到“我怕女人,我要跳楼”,并在网上。学校给予在网络上造谣的学生以警告处分。这些案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深的反思:如何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文明言论,守住底线,维护好公共利益、私人权利。

二、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谣言不同于一般的社会谣言,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客观基础!!高科技是其迅速传播的“得力助手”互联网已诞生40多年,但网络谣言泛滥却是近几年的事。近年来,网络和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发展非常迅猛。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近6亿,手机网民超过4亿,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互动式网络传播工具日益活跃。这些都是网络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客观基础。

(二)根本原因!!少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由于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成长因素的影响,以及仇官、仇富甚至仇视社会的心理影响,社会上一些人肆意编造谣言。当这些人道听途说到一些现象,不问青红皂白大肆炒作并将事件搬上网络,或为了博取眼球者有之,或发泄不满者有之,等等。当代少数大学生因为缺乏科学的素养和分析判断能力,被从众心理所支配,盲目地轻信谣言,无端地传播谣言;或为了恶作剧,或为了出风头,或为了发泄对学校的不满,信谣、传谣甚至造谣。

(三)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渗透西方一些国家凭借其在网络上的话语霸权,为了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社会精英团体,当受到外界的强烈影响时,极少数学生思想易产生异动,作出不合符常理的举动。

(四)客观原因!!政府监管的不到位政府监管的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网站的盈利性所然。一些网站为博取点击量,对发帖者和有关谣言信息不审查或不全面审查,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推波助澜者。二是机制不健全。相关事件部门信息不够公开,在有关不确切信息出现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澄清机制,给谣言的广泛、持续传播提供了机会。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近年来,我国虽然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法规,但对网络的监管针对性不强,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面对网络谣言的传播,有关部门打击不力;网络监管责任不明确,网络法律建设相对滞后,惩处力度不够,违法犯罪的成本低廉,使得网络谣言的制造传播者无所畏惧。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构成了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极大挑战与蔑视,它对公民生活的严重侵害是毫无疑问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制造和散布谣言的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的巨大危害。

(一)加剧学校、社会恐慌“人人都有麦克风,时时刻刻都发言”的自媒体铺天盖地而来,网上任意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都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引爆点。早在2011年3月,日本福岛地区发生核泄漏事故后,一位网名叫“渔翁”的网民在QQ群上发消息声称中国食盐将受到核污染,后经大量转发扩散,中国很多地区开始出现盐慌,给正常的市秩序造成一片混乱。

(二)引发信任危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一些特有的社会矛盾,往往会成为网络议题设置的重点。一位学生在网络上“我怕女人,我要跳楼”。员老师看见网上的消息,找到这个学生问他是怎么回事呢,他说:“我是说起玩的”。在不适宜的场合说不适宜的话语,造谣生事,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社会的信任危机将何存。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波及面大而广几乎每一次谣言的鼓动就会伴随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从公民的个人名誉权到国家利益、从公共管理秩序到金融秩序、从公民或公共财产安全到人身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都成为网络谣言的攻击对象。在网络谣言的挑动与助推下,无不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场不安定的恐怖事件,严重威胁着学校教学秩序、社会安全秩序,威胁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谣言的思想教育

网络谣言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或法人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了他人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损害了社会诚信,干扰着社会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尤为恐怖的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和危害。为了让大学生文明上网,不信谣、造谣与传谣,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谣言的思想教育:

(一)做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指新生进入高校第一学期内所开展的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的全方位的适应性教育活动。它是新生了解学校、了解所学专业、端正专业思想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课。1.生活上给予关怀与指导,如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系列活动。2.纪律上给予教育,尤其是网络纪律。上课时不能上网、玩游戏、听音乐等,课后以及休息时间,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不要在网络上造谣、传谣,尽快了解和适应新的环境对大学生的要求。3.思想上给予启迪,如开展理想、生活报告会,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介绍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启迪他们,让他们远离网络上不健康思想的影响。4.学习上给予指导。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习是一种专业性、创造性、广泛性、自主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并能够从中选择与摸索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5.技能上给予培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二)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网络谣言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其中就有网络安全的教育篇章。作为高校的老师,有必要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用一节乃至两节课时来讲解。引导大学生好好学习,出生社会好好工作,不要在网络上造谣、传谣。任建宇转帖劳教案折射出的启示是:加强大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跟踪毕业后5年的学生,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任建宇案例中,虽然他有着良好的人缘,2010年,任建宇被评为郁山镇的先进个人,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在看上去乐观的生活背后,任建宇也有着另一种心情———无法忍受的现实,为了逃避,更多的时候,任建宇还是在计生站打电脑游戏消遣时间,晚上再回宿舍睡觉。

(三)定期为学生举办法制讲座,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面1.明确界定网络谣言及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的概念。网络言论的规范,依赖于人的道德理性,更需要以法律武器加以保障。对于大学生来说,教育、启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由于我国网络法律制度的滞后性,没有明确规定何为网络谣言,何为制造、散布和传播网络谣言,这既不利于老师教学,也不利于大学生网民把握言论尺度、规范自身言行,更不利于对网络谣言的监管。因此,给大学生举办网络谣言讲座时,首先,要界定网络谣言及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的概念,明确责任主体;其次,强化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使对网络谣言的界定,对编造、传播谣言行为的界定及相应法律责任的判断有法可依,有法可据,保障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2.强化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正因为我国网络法律制度的滞后性,其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单一并且偏轻,惩处力度不强硬,面对谣言猛烈的攻势及恐怖的严重后果,显得颇不得力。在我国现有法律当中可以作为网络谣言惩处依据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05条第二款对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第181条对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第221条对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第291条对编造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等等行为作出有罪规定;而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则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的规定进行惩治。通过法制讲座,学生知道网络谣言概念和刑责,以及法律对网络谣言的惩治力度,从而遏制大学生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

(四)切实加强主流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大学是求知的圣土,大学是神圣的殿堂,大学生应该信仰知识,追求知识;大学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和谐的校园,网络是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应该拿来作为泄愤的工具。网络谣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大学文化应该是格格不如的,其本质是腐朽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文化,对大学生百害无益。在网络谣言已成为网络“核武器”的情况下,为保护公民(尤其是大学生)言论的自由,一定要教育大学生厘清言论自由与造谣中伤的界限、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的界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法律责任的界限。

第3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传播;阶段划分;特征;启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较易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严峻形势”[1]4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重大突发事件总是对社会舆论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舆论焦点和热点。突发事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包括政治突发类事件、涉外突发类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灾难性责任事故等。

进入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传播阶段,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常常呈现出即时快速、非理性强、互动性强、容易引发网络谣言与等特征。“西安11・14爆炸事件”的网络传播在延续以往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特点之外,在网络信息公开和网络谣言控制方面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阶段划分

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西安11・14爆炸事件”的网络传播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观望期。由于事故发生在周一上班的早高峰期,地点在人流量较大的公交站牌附近,在事故现场附近的网友用手机拍摄视频及图片,率先通过微博发到网上,类似于“公民记者”的行为。随后有人在天涯网首页聚焦板块发帖发图,但并不确定信息与图片是否真实。通过微博与论坛的信息,进入网络传播的第一个阶段,观望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有大量网友已经关注这一事件,但由于网络传播中的多种不确定因素,比如信息本身可能是谣言,照片可能是合成或借用其他事故的照片等。受众非常关注自媒体中信息的传播,但参与程度比较低,通常只是非常简短的询问或者评论。“特别是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和初期,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人们往往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性质、强度、发展趋势以及危害程度等缺乏明确的把握,见仁见智的情况就更加难以避免。”[1]42

阶段二,公开期。在事故发生5分钟之内,西安各相关部门,如公安、消防、秦华天然气公司人员均已到位。陕西本地的门户网站华商网在事故发生一小时内已经有新闻,打开新闻链接后进入专题网站,最新新闻更新以分钟计算。搜狐网在当天上午9点多有图片新闻,三天内相关新闻的数量近150条;凤凰网下午2时有视频新闻,三日内相关新闻近300条。信息公开期的特点表现为借助传统门户网站的权威性事件真相,除文字叙述外,辅助以图片和视频,全方位报道事件,满足网络受众对信息真实客观全方位的追求。

阶段三,问责期。当受众从震惊转向反思时,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由公开期转入问责期。问责期要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通常为三到七天。其特征为门户网站的相关新闻居高不下,内容以追问责任、安全检查、赔偿金额、居民善后、爱心捐款为主,自媒体在这一时期作用巨大。新浪微博中有关事件的讨论非常热烈,天涯网站在聚焦板块中置顶“西安沙井村商铺爆炸”的讨论帖,并发出“是天灾还是人祸”的讨论。网络谣言传播与网络舆情均易形成于问责期,“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态度和情绪,并且通过互联网和传播”,容易造成负面情绪的扩散与现实。“西安11・14爆炸事件”的问责期,并未出现谣言盛行与偏激言论扩散的现象,相反大多数网友对恶意夸大死伤人数、恶意推测事故原因的谣言非常排斥,将其称之为蛊惑人心的“阴谋论”者,从而使网络谣言自然消亡。

阶段四,沉寂期。事件发生两天后,作为门户网站的搜狐网与凤凰网、作为论坛型网站的天涯网与本地门户网站的华商网都将头版头条的位置让位于“甘肃幼儿园校车被撞”的新闻,只在专题中持续更新,表明该事件已经逐步进入沉寂期。沉寂期通常发生在门户网站传播的五天之后,论坛传播的一周之后,只在网站的评论板块借助一些有深度的、反思型的文章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其特点是受众的关注度逐渐转移到其他重大新闻上,参与程度逐渐降低。各类网络传播进入相对平静的时期,只有与事件关联性较强的受众在博客与微博中保持热度。网络谣言已无迹可求或无利可图,也同时进入沉寂期。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新特征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通常呈现快速性、广泛性、互动性、群体性、非理性等特征,“西安11・14爆炸事件”除具备以上特征之外,还展现出以下新特征。

其一,新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与“7・23”事故类似,“西安11・14爆炸事件”也是率先通过微博等自媒体传播的。3G平台的搭建,使手机超越电脑成为最随身、方便的传播媒介。网友在现场即时手机拍摄利用无线网络迅速传播到微博或论坛上,微博的巨大影响力与人气网站的关注度促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受众视野,引起受众持续关注事件进程,并等待权威网站的最新报道。有学者提出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即新媒体(微博、论坛社区、博客或手机等)提出议题―媒介关注―全社会参与―政府行为的模式”[2]60。这种新型的议程设置模式肯定了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个人能够通过博客、微博、BBS帖子、电子杂志、SNS社区、网络视频、手机视频、DV短片、手机照片、网络相册等多种方式实现信息的大量和广泛传播,成为突发性事件的信源”[2]59。微博等自媒体与论坛不同,博主通常非常重视自己形象的树立与身份认同,信息的草根性、原创性很强,并且在不断的转载中传播开去,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群体性热点事件。

其二,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受众知情权。“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是最合适的辟谣媒体。相比于网友言论,它是权威的;相对于政府,它是第三方,更容易被网民接受;相对于电视、广播和纸媒,它的快捷性、互动性为其他媒体所难以企及。”[2]59网络媒体在“西安11・14爆炸事件”中的应急措施比较到位,包括大量图片、视频的上传,专业记者的跟踪采访,都表现出传统主流网媒的专业性。同时,正是因为信息公开透明的实现,这一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并未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谣言,也没有在当地公众中造成恐慌,网络舆情与现实中的均未形成。

其三,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的辨识度增强。由于转型期社会各种伦理观念正在重新塑造,在以往突发事件的网络论坛传播中,很容易形成群情激愤、谣言四起的状况,与所发生事件相关的负面情绪集结于突发事件之中。这种现状的产生与受众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度不高有关,在门槛较低、缺乏把关人效应的网络信息中,很容易产生极端的言论和态度。而这种言论经过网络论坛蝴蝶效应迅速外化,可能形成强有力的舆论,进而引起现实社会的。“西安11・14爆炸事件”表现出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的特征,在传播的四个阶段,观望期与问责期最容易出现谣言与极端言论,并造成恐慌。而在此次事件中,虽然在观望期有网友提出恐怖性爆炸的说法,但几乎无人跟风;问责期同样有各类对事故起因、伤亡人数的猜测性言论,不但无人响应,反而在论坛中受到很多批评,形成交锋型的舆论,有助于推进事件更加公开透明。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新启示

“西安11・14爆炸事件”作为诸多突发事件中的一例,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点在于这一事件并未在网络上形成大范围谣言,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群体性恐慌。以此可以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控制形成以下新启示:

首先,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突发事件基本可以分为自然事件与人为事件两类,前者诸如地震、洪涝灾害等,后者诸如矿难、大型交通事故等。自然事件可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天气恶劣,媒体很难介入而形成猜测型谣言;人为事件可能由于救援迟缓、问责制度不健全而形成发泄型谣言。“西安11・14爆炸事件”虽然是一起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事故,但由于操作者自身也是受害者之一,公安、消防、天然气公司、医疗卫生与政府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非常快,救援及时而有序;在事故刚刚发生后,很多群众便自发救助伤者,一位摩的司机免费将一名浑身是血的受伤女性送往医院救治,久违的人间真情也深深打动了公众;陕西省省长、西安市市长都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慰问伤员,省长在媒体中公开表示歉意。因此,此次事件因为反应迅速、救援及时而得到广大网友的肯定。

其次,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西安11・14爆炸事件”通过官方门户网站不断更新图片库,从现场到医院,增强现场感;不断更新死伤人数,表现出新闻敬业精神与真实性;不断细化事件原因,用以平息恐慌;不断增加超链接,如救人的摩的司机、遇难小女孩同班同学的捐款事件等等,从纵深角度展现事件的方方面面,使受众看到伤痛,也寻找希望。信息不公开、知情权的缺失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无法通过有效渠道获取信息使受众易于相信模糊的信息;相反,即时开放的态度促使受众相信这一事件已经得到控制,进而持续关注事件原因的调查,从而理性地看待突发事件。

最后,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了谣言散播。“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友素质参差不齐,在遭遇突发性事件时,如果信息传播不够公开有效,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有网友刻意制造危言耸听的言论,又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西安11・14爆炸事件”集中反馈了中国网络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在事件发生的观望期,已经有网友散布是恐怖式袭击的谣言,由于缺少权威的信源,这一谣言基本没有得到响应;在情绪最易被煽动的问责期,虽然有网友恶意质疑,但没有盲从的受众与暴戾的情绪,谣言不攻自破。这一事件反映出网络传播的受众对于网络信息、言论的选择、质疑、评估能力不断增强。

网络媒介是把双刃剑,“互联网既是真相披露者,也是情绪煽动者;既有为建构所必须的解构,也有勇猛不能掩饰的粗暴”[4]。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网络舆情与谣言也从侧面显露信息公开滞后的恶果以及中国现阶段网络状况的复杂性。但是,通过“动车组小伊伊事件”、“广东小悦悦被撞事件”以及“西安11・14爆炸事件”的网络反馈情况可以发现,随着自媒体对公共信息的参与增强和主流网站信息透明公开的不断实现,对于突发性事件,网民的暴戾之气与谣言的盲目散播均有化解的倾向,理性健康、真心真情的网络舆论氛围有望形成。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科专项项目“身份的危机与认同:网络博客传播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JK22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敬宏,李欲晓,等.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生成及管理[J].当代传播,2010(4).

[2]谢耘耕,徐颖.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源管理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4).

[3]冀楠,刘晓斌.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J].新闻知识,2011(1):75.

[4]王琪.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J].北方论丛,2007(4):55.

第4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关键词】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应用

1网络安全管理要素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对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网络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存在诸多问题。网络安全管理涉及到的要素非常多,例如安全策略、安全配置、安全事件以及安全事故等等,这些要素对于网络安全管理而言有着重大影响,针对这些网络安全管理要素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的核心在于安全策略。在网络系统安全建立的过程中,安全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通过安全策略,可以网络系统的建立的安全性、资源保护以及资源保护方式予以明确。作为重要的规则,安全策略对于网络系统安全而言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换言之,就是指以安全需求、安全威胁来源以及组织机构状况为出发点,对安全对象、状态以及应对方法进行明确定义。在网络系统安全检查过程中,安全策略具有重要且唯一的参考意义。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安全状况以及安全方法,都只有参考安全策略。作为重要的标准规范,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安全策略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工作人员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利用有关途径,对安全策略及其制定进行了解,并在安全策略系统下接受培训。同时,安全策略的一致性管理与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确保不同的安全策略的和谐、一致,使矛盾得以有效避免,否则将会导致其失去实际意义,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安全策略具有多样性,并非一成不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安全策略的时效性,需要对此进行不断调整与更新。只有在先进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的支持下,安全策略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1.2安全配置

从微观上来讲,实现安全策略的重要前提就是合理的安全配置。安全配置指的是安全设备相关配置的构建,例如安全设备、系统安全规则等等。安全配置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例如防火墙系统。VPN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安全配置及其优化对于安全策略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全配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安全系统的作用是否能够发挥。合理、科学的安全配置能够使安全系统及设备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能够很好的符合安全策略的需求。如果安全配置不当,那么就会导致安全系统设备缺乏实际意义,难以发挥作用,情况严重时还会产生消极影响。例如降低网络的流畅性以及网络运行效率等等。安全配置的管理与控制至关重要,任何人对其随意更改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备案工作对于安全配置也非常重要,应做好定期更新工作,并进行及时检查,确保其能够将安全策略的需求能够反映出来,为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1.3安全事件

所谓的安全事件,指的是对计算机系统或网络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在计算机与域网络中,这些行为都能够被观察与发现。其中破坏系统、网络中IP包的泛滥以及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另一个用户的账户或系统特殊权限的篡改导致数据被破坏等都属于恶意行为。一方面,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安全指的是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数据、信息的保密性与完整性以及应用、服务于网络等的可用性。另一方面,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网络安全事件越来越频繁,违反既定安全策略的不在预料之内的对系统与网络使用、访问等行为都在安全事件的范畴之内。安全事件是指与安全策略要求相违背的行为。安全事件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安全系统与设备、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应用系统的日志与之间等等。安全事件将网络、操作以及应用系统的安全情况与发展直接的反映了出来,对于网络系统而言,其安全状况可以通过安全事件得到充分体现。在安全管理中,安全事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全事件的特点在于数量多、分布散、技术复杂等。因此,在安全事件管理中往往存在诸多难题。在工作实践中,不同的管理人员负责不同的系统管理。由于日志与安全事件数量庞大,系统安全管理人员往往难以全面观察与分析,安全系统与设备的安全缺乏实际意义,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安全事件造成的影响有可能比较小,然而网络安全状况与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要素的影响。必须采用相应的方法对安全事件进行收集,通过数据挖掘、信息融合等方法,对其进行冗余处理与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对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产生影响的安全事件,即安全事故。

1.4安全事故

安全事故如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造成了损失,就被称为安全事故。如果有安全事故发生那么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就必须针对此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使事故造成的影响以及损失得到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处理应具有准确性、及时性,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事故发生各方面要素进行分析,发现事故产生的原因,以此来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处理。在安全事故的处理中,应对信息资源库加以利用,对事故现场系统或设备情况进行了解,如此才能够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安全事故产生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1.5用户身份管理

在统一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中,用户管理身份系统占据着重要地位。最终用户是用户身份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这部分系统,最终用户可以获取集中的身份鉴别中心功能。在登录网络或者对网络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身份管理系统会鉴别用户身份,以此保障用户的安全。

2企业网络安全方案研究

本文以某卷烟厂网络安全方案为例,针对网络安全技术在OSS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该企业属于生产型企业,其网络安全部署图具体如图1所示。该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中,采用针对性的安全部署策略,采用安全信息收集与信息综合的方法实施网络安全管理。在网络设备方面,作为网络设备安全的基本防护方法:①对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为设备所需的必要服务进行开放,仅运行指定人员的访问;②该企业对设备厂商的漏洞予以高度关注,对网络设备补丁进行及时安装;③全部网络设备的密码会定期更换,并且密码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其破解存在一定难度;④该企业对设备维护有着高度重视,采取合理方法,为网络设备运营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企业数据方面,对于企业而言,网络安全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病毒威胁的预防,以及数据安全的保护。作为企业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企业内部对数据安全的保护有着高度重视。站在企业的角度,该企业安排特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观察,为数据的有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针对于业务无关的人员,该企业禁止其对数据进行查看,具体采用的方法如下:①采用加密方法处理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传输的数据。现阶段,很多大中型企业在各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该卷烟厂也不例外,企业核心信息在公司之间传输,为了预防非法人员查看,其发送必须采取加密处理。并且,采用Internet进行邮件发送的方式被严令禁止;②为了确保公司内部人员对数据进行私自复制并带出公司的情况得到控制,该企业构建了客户端软件系统。该系统不具备U盘、移动硬盘灯功能,无线、蓝牙等设备也无法使用,如此一来,内部用户将数据私自带出的情况就能够得到有效避免。此外,该企业针对办公软件加密系统进行构建,对办公文档加以制定,非制定权限人员不得查看。在内部网络安全上,为了使外部网络入侵得到有效控制,企业采取了防火墙安装的方法,然而在网络内部入侵上,该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因此,该企业针对其性质进行细致分析,采取了内部网络安全的应对方法。企业内部网络可以分为两种,即办公网络与生产网络。前者可以对Internet进行访问,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后者则只需将内部服务器进行连接,无需对Internet进行访问。二者针对防火墙系统隔离进行搭建,使生产网络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为公司核心业务的运行提供保障。为了使网络故障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应对网络区域进行划分,可以对VLAN加以利用,隔离不同的网络区域,并在其中进行安全策略的设置,使区域间影响得到分隔,确保任何一个VLAN的故障不会对其他VLAN造成影响。在客户端安全管理方面,该企业具有较多客户端,大部分都属于windows操作系统,其逐一管理难度打,因此企业内部采用Windows组侧策略对客户端进行管理。在生产使用的客户端上,作业人员的操作相对简单,只需要利用严格的限制手段,就可以实现对客户端的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崔小龙.论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181~182.

[2]何晓冬.浅谈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1~62.

[3]刘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应用中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0):71.

第5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网络推手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尚文静,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44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居全球第一位,而多数网民的网络媒体接触时间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迅猛发展和进步,博客、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与此同时也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也成为民意表达、汇聚舆论的重要平台。分析目前各大网站的舆情板块,有关舆论热点事件的传播,更多的依赖于新媒体中的微博和网络论坛。截止2011年年底,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几个大型网站微博注册数量约8亿个,而利用微博信息的数量每天就多达2亿条。而诸如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的注册用户数维持在2亿以上,腾讯网、豆瓣网、朋友网等,也都汇聚了大量的用户。随着近两年各大网站手机版的普及,使得新媒体的传播能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源头,而在众多的网络舆论事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事件是影响面最大、传播速度最快、舆论点最多,食品安全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从2008年的“婴儿奶粉”事件,到近两年的“一滴香”、“瘦肉精”、“硫磺姜”、“染色馒头”以及近期出现的“酸奶”、“果冻”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都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波及国外。一方面,新媒体为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更畅通的途径,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舆情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网络的开放性和网民素质的多层次性,也带来了情绪型舆论、负向舆论易于滋生和扩展等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负向舆论不但会扰乱民心,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的引导食品安全舆情的发展,使之朝着有利于民生和国家建设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现状分析

(一)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形成的规律

从“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酸奶”事件等近期几个比较重大的“食品安全”网络舆论的生成分析,符合一般网络舆论的生成规律,即传统媒体报道或网友爆料(微博异军突起)——网友讨论(新闻跟帖、论坛发帖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意见领袖”作用突出)——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新的事实(新老媒体互动)——有关部门应对一一再掀波澜(假如应对不当)一一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一一网络舆论消解(流行语、视频等娱乐化的尾巴长期流传)。

由于食品安全本身的特殊性,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相对于其他公共事件而言,消解的过程相对慢些,舆论热潮过去后,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而且一旦有新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网络舆论往往会再次将之前的舆论事件翻出来重新讨论。“瘦肉精”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笔者近期在网上论坛和微博中仍发现有不少网民针对这一事件留言跟帖,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相比是一个连续性较强,持续周期长,会反复被提及的话题。

(二)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发展趋势

从新闻价值来看,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性、接近性、影响力和敏感性更让其在众多的公共事件中凸显更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我国已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冠生园月饼过期、“苏丹红”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光明牛奶变质、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事件等屡屡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为起始,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舆论引起了空前的关注。之后,有关食品安全的网络舆论热潮此起彼伏。从《2012年全国两会舆情蓝皮书》中有关五年来“两会”调查十大关键词看,“食品安全”三次入选十大关键词,特别是在2011和2012年连续两年都位列其中。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更是成为各大门户网站及微博等新媒体舆论热点事件,并成为网民关注和议论的热点,呈现出持续升温之势。

(三)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信息多而杂。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表达载体的多样化,网络与手机结合的日益明显,使得消息来源更加庞杂,数量也非常庞大,但“把关人”的缺失使得网络中虚假信息得以滋生,尤其是对谣言的传播呈放大态势。截止2012年4月3日,笔者通过百度引擎搜索到相关“瘦肉精”事件报道相关结果1280万条,搜索“染色馒头”事件报道相关结果235万条,搜索“老酸奶”事件报道相关结果208万条,搜索“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相关结果698万条。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等新媒体进行舆论传播的数目也相当惊人。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2011年4月30日涉及“瘦肉精”的微博达407万条,涉及“染色馒头”的微博达83万条,涉及“老酸奶明胶”的微博达100万条,涉及“食品安全”的微博更是多达1495万条。然而在海量信息的表象中,诸如无用信息、浅表性信息占据了大多数,真正深入性的意见和评论只占了冰山一角。

其次,网民成分复杂,网络舆论非理性因素多。相比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程序化以及对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网络信息传播要自由的多,“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导致网络不良信息的产生。而网络热点问题通常又是网站提升点击率的重要手段,社会矛盾往往能成为网上最惹眼的话题,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对于社会矛盾,客观的讲,互联网上的公众意见表达往往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体,网络舆论常常会以过激的语言和负向情绪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一旦形成规模和影响后,很难得到控制。我们从“染色馒头”事件和“瘦肉精”事件的网民评论留言中可窥一斑,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已经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最佳渠道。

二、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更加迅速便捷,更加多元化。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网络话语的“草根性”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愿景。然而在网络社会中,许多网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把网络当做一个情感的宣泄点,大量无聊的口水贴,甚至是谣言,既浪费了网络资源空间,又污染了舆论环境。有效的实现空间言论的正常化,避免网络话语的肤浅和情绪化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一)尊重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并进行科学引导

尊重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科学引导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前提。当前网络管理的主要方法,一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无效和恶意信息进行筛除;二是通过论坛管理员或版主对垃圾信息进行删除,以维护论坛的有效秩序;三制定发帖规则,对不良信息的网民进行有效限制也是各大网站控制负向舆论的有效手段。然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强制”措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从“非典”开始,我们已经认识到“堵”绝不是引导舆论最好的办法,我们应该在尊重网络舆论传播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引导。类似于“食品安全”的公共事件对民众来说是天大的事情,一旦事发,应该首先从受众需求出发,力求信息透明,提供科学知识,传递各方声音和态度,在此基础上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对民意进行安抚和疏导。例如现在许多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都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并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有效的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网民利用新媒体来表达和汇聚民意,政府管理者和大众媒体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来疏导和化解民众情绪。

(二)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充分结合新技术,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把握和引导

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包括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充分发挥它们在网络上的作用,向公众提供有效信息,引导舆论。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网站的论坛,已成为当前网民参政议政、发表言论的重要网络媒介。新华网“舆情”专栏中开设有社会有关各方面公共事件的舆情最新分析,其中就有“食品安全”专题,我们不仅可以在上面查看最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消息,而且可以了解民众对于当前事件的言论。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也已经成为网民对当下热点和重大问题激烈讨论的平台,成为上传下达的一个重要通道。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新浪、网易、腾讯都以专题形式进行了跟踪报道。新浪网在专题开设中分设了几大板块,其中包括“最新消息”和“微博热议”,一方面向民众传递最新的事件进展情况,一方面又可以传达舆情,通过“聚焦”、“各方评论”、“专家解析”等相关消息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众提供了科学理性认知的途径,为正确的舆论引导奠定了基础。

(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化发展

“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环节。所谓意见领袖,是指最先得到信息或创造意见并向周围人士传递,在传播活动中可以影响其他人的核心人物。在许多场合,意见领袖可以再自己影响力所及的圈子里,拥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对周围的群众来说,有着领导者、管理者或新闻媒介所无法企及的作用。在网络媒体中,传统“把关人”的角色淡化了,作用也大大削弱了,但并不是说把关人不存在了。在网站、博客、微博等公众意见表达平台里,网站编辑、版主、博主等一直都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负责对网络舆论进行把关、编辑,而且往往这样一类网民,他们的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等都强于一般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意见领袖”,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发生时,他们的一些观点意见可能会被成千上万次的复制、转帖。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形成主导的意见流,引导舆论走向理性。

另外,在网络传播中,主流网站更应该担负起“意见领袖”的角色,运用自身优势,汇聚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及当事人的声音,用主流、权威的声音引领论坛舆论走向,使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逐渐趋于稳定和正常。关于这点,在近两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人民网、新华网以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都扮演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四)控制虚假信息传播,防止“网络推手”恶意炒作

网络媒体的开放平台,使得舆论具有聚合放大效应。网络社会中,网民个人素质不一,责任意识相对淡薄,经常在没有确认言论真实与否的情况下,情绪化的盲目跟风,导致一些虚假、不实信息经过网络迅速扩散,形成巨大的舆论“泡沫”。2012年4月,一条未经证实的微博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一时间将“老酸奶”变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短短几分钟内,微博被转载5000多次,各种说法竞相出现。这一方面证实了新媒体时代,言论传播的迅速和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把关”。腾讯网就这一事件做了一期专题,标题是《“皮鞋变果冻”是真的吗》,专题从各方面剖析了这一事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科学的解释了明胶在食品中的使用情况,使受众得以解疑,也防止了由此而引发的一连串负向舆论的传播。而2007年的“国家馒头标准”、“致癌香蕉”等的虚假消息,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网络虚假信息是如何扩散和由此造成的恶劣舆论影响的。

近些年,随着网络舆论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网络推手”,他们执行着从策划话题、撰稿到发帖、顶贴的一条龙服务,甚至可以在网络舆情中充当“意见领袖”,制造各种话题,进行网上炒作,导致负向舆论的升温,增加了控制的难度。“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也成为“网络推手”利用的话题,2010年的“蒙牛诋毁案”、“深海鱼油”事件以及“圣元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就是有关人员利用“网络推手”有目的的策划、恶意炒作的结果。

虚假的信息和舆论炒作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切身利益,违背了民意,且会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于此类事件,有关部门和大众传媒应该首先从信息人手,利用新媒体便利的传播特点,将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及时正确的引导舆论,并配合法律部门对此类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五)打通两个舆论场,加强后期追踪报道

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公信力和权威性是新媒体所不具备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传播的非理性缺陷。所以,对于类似于“食品安全”的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力量,形成互动。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对网络事件的介入、跟进、关注事态发展,用真实、详尽的报道弥补网络传播的不足。与此同时,与新媒体相结合,发挥其“意见领袖”的作用,共同引导公众舆论的走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第6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普及,全球信息化已变成人类发展的主要趋势。人们在生活及工作中愈发对其依赖,可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具备开放性、多样性及互联性等特征,所以会造成私有信息及重要数据损坏的状况,从而令网络安全问题愈发严重,也被当前信息社会的各个行业所关注。

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定义

对于计算机管理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指的是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有关安全保障措施及系统处理方案,是通过这一方法确保计算机内的软硬件安全及数据安全,确保主要数据文件不会被恶意、偶然性攻击,确保数据不会产生泄漏问题。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从本质而言尤为关键,其对保障计算机内部数据的稳定性、保密性、可用性具有较大的意义,以确保数据不会被损坏。可是,因为计算机用户身份不同,对一般客户来讲,通常是指个人隐私信息等安全传输于网络当中,可是针对网络供应商而言,其对网络安全技术的需求除确保基本用户安全信息乃至数据正常传输以外,还需对不同类别的突发状况及不良影响对网络安全产生的影响进行预防控制。

2主要病毒介绍

蠕虫病毒大多透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大批蠕虫病毒会将计算机系统传输通道堵塞,并且蠕虫病毒只要被激发,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则会通过网络向网络内的其他计算机传播携带病毒的电子邮件,逐步对网络内的其他计算机系统进行感染。木马病毒作为计算机网络内最普遍的病毒方式,其能够透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漏洞或通信网络通道侵入用户计算机的网络系统当中,向外部网络传输计算机网络系统内主要的内容或信息,这一病毒的隐藏性较强,为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转造成较大困扰。ARP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通道,仿造或改变ARP数据包,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稳定通信,对计算机网络数据的正常运用造成损坏。后门病毒具备特有的共性,则为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具有安全问题的系统软件打开通道,严重危害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只要系统用具有病毒的系统软件,则会令计算机网络系统处于彻底瘫痪状态。

3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的特征

3.1突发性与扩散性

计算机网络损坏一般并无预知性,并且影响力会快速蔓延。不论作为个体还是群体,计算机网络攻击均会由于网络的互联性而构成扩散的损坏力,其影响规模如不被控制则会呈现无限性扩散。

3.2隐蔽性与潜伏性

计算机网络攻击恰恰因为具有隐蔽性,且过程所需时间较短,令使用者无法预防。计算机攻击引发的效应需要一些时间,攻击通常需要潜伏于计算机程序当中,直至程序符合攻击效应引发的条件,被攻击对象才会发觉问题所在。

3.3破坏性与危害性

网络攻击通常仅对计算机系统引发严重的危害,令计算机处在瘫痪状态。并且只要攻击成功,则会为计算机用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害到社会及国家的安全。

4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

4.1物理安全技术的因素

(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作为物理安全技术因素中最直观的因素也是最易预防的一个因素。人为因素分成两个部分:人为不重视因素损坏及不法分子破坏。人为不重视因素指的是人们在工作当中关于密码设定太过简易或针对重要资源通常不急于保护。比如计算机开机不设置密码。在机房工作人员、线路、主机等工作中懒惰或不作为使得网络维护不够及时,而令网络处在停工状态或较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不法分子的破坏因素则为不法分子被利益所驱使而罔顾法纪、不受道德束缚,而对传输网络电缆形成盗窃行为。并且由于被商业目的及其他目的所影响而窃取信息的表现。(2)自然因素自然界中具有许多自然现象,比如雷电、辐射等问题,会对露天状况中的各类传输线路形成不必要的影响,以此对网络传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4.2人为逻辑安全因素

人为逻辑安全因素指的是透过不同编程软件的黑客入侵、非法授权访问、电脑漏洞、病毒及IP盗用等针对计算机形成的破坏及盗窃数据及信息。

5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防护措施

5.1创建防火墙

防火墙经过连接网络数据包对计算机采取监控,防火墙好比门卫,对所有系统的门进行管理,对于不明身份的人员想要进入系统,防火墙则会立刻进行阻拦,并对其身份进行检验,只有获得用户许可后,防火墙才能将此程序传输的所有数据包进行放行。通常而言,用户对于一些并不了解的文件,应当及时阻拦,并透过搜索或防火墙提示对其性质进行确认。当前,适用范围最为普遍的网络安全方式则为防火墙,其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中的不安全因素蔓延至局域网中(如图1所示)。

5.2建立备份及恢复功能

连接给定的属性及网络服务器,则为属性安全控制,对比权限设定更为深入的给予网络安全保障。网络属性不但可以对删除、共享、拷贝、执行、数据等进行控制,还可以对关键的目录及文件进行保护,以免有人故意修改、删除、执行目录及文件。透过备份系统,可以良好规避存储设施的异常损坏。庞大的数据库触发器及恢复主要数据,可以较大范围确保关键数据的恢复。

5.3提升病毒防杀技术

针对计算机网络的损坏性而言,网络病毒具备强大的破坏力,所以,对网络病毒的防范尤为重要。在生活当中,对网络病毒防范主要的是杀毒。实则不然,想要避免病毒的侵入,则需做好预防病毒入侵。假如计算机已经感染病毒后再对病毒进行确诊,通过杀毒的方式,则属于亡羊补牢,事后弥补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将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给予解决。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病毒最关键在防,其次为杀,用户可将一款正版杀毒软件安装于计算机当中,随时监督计算机病毒状态,并且还需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由于病毒随时变化,所以只有将病毒库及时更新,才可以确保追查到新病毒。只要发现计算机中具有潜在病毒,则需立刻清除。

5.4提高安全意识及安全管理

为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必须提升计算机网络用户对安全预防的概念,并且强化计算机安全管理。为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可以透过分析安全实例提醒用户,可以指派相应宣传人员讲解安全重要性,通过对案例中个人计算机所受攻击的原因进行探讨,以此提高计算机用户的防范意识,确保用户安全意识创建完善。可以从设置访问密码及权限入手,令计算机用户知晓,不论作为计算机开机还是打开计算机内的文件,均应当通过密码进行访问,并且确保自己设定的密码不会过于简单,但自己却容易记住,尽可能使用繁琐、较长的密码。访问权限设定主要是IP地址、路由器权限两方面,只有具有信任度的IP地址才可获取访问权限,对于陌生及违法IP请求,必须拒绝访问,如此才可确保计算机不受损害。设定路由器时,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自身意愿设定权限,或直接让管理员为固定计算机设定授权,如此才可以有效确保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

6结束语

第7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关键词】 电力通信网络 故障 问题 处理措施

引言:

电力事业的发展关乎社会经济、民生工程等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但电力通信网络运行故障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特别是由于故障所引发的安全事故,极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网络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强化电力通信网络的故障解决,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故障导航系统,进而从管理及处理能力上,满足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建设需求,确保通信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

一、电力通信网络故障分析

电力通信网络故障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力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实际而言,电力通信网络故障主要在于网络结构设计及管理不到位、输出质量的影响因子多样化;网络运行的稳定性欠缺,这些故障问题的发生,需要及时进行有效解决,进而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及稳定。

1.1通信网络结构管理不到位,结构复杂导致故障频发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现代化推进,网络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与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发展的现实需求。但从实际而言,我国电力通信网络在结构上,仍存在结构复杂、冗余,且管理不到位,以至于电力通信网络故障频发。一方面,管理模式以“三级”管为主,强调“一级+二级+三级”的管理机制,管理的冗余性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在线路规划设计中,缺乏全方位的考虑,以至于结构过于繁杂,故障问题频发。因此,如何优化电力通信网络结构,切实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降低电力通信网络故障的工作重点。

1.2网络输出质量不高,运行安全性问题突出

在电力通信网络的构建中,网络输出质量的有力保障,是确保通信安全的基础。但电力通信网络输出质量不高问题,日益成为故障形成的重要因子。首先,线路故障。由于通信网络线路为“单股”铜线,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之中,极易发生线路断裂问题,进而影响网络输出的流畅性、稳定性;其次,在网络屏蔽方面,由于屏蔽层存在质量问题,以至于线路在运行手共模干扰较大,出现线路输出故障;再次,网络所用线路过细,难以承受电力网络通信的传输要求;最后,线路可挂设备出现数量上的减少,进而导致网络运行的质量下降,安全隐患增多。

1.3电网络运行缺乏稳定性,网络资源共享能力不足

运行的稳定性是电力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也强调网络资源共享能力的有效构建。但从目前而言,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性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网络资源共享领域,由于共享能力不足,以至于网络结构自身存在稳定性问题,一旦出现一个站点故障,就极易造成网络通信中的瘫痪,甚至是出现瘫痪。因此,要在电力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中,应切实提高运行的稳定性,并逐步提高网络资源的共享能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需求。

二、电力通信网络故障的处理措施

在保障电力通信网络稳定、安全运行的过程中,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消除故障隐患点,这是通信网络维护管理的重点。

在笔者看来,电力通信网络故障的处理,关键在于创建完善管理系统、故障导航系统,从安全管理入手,切实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水平,为通信网络运行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2.1构建网络管理系统,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水平

为更好地满足电力通信网络的现代化发展,应着力于网络管理系统的构建,逐步强化管理水平,进而创设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

首先,在电力通信网络的规划过程中,应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从规划标准,到规划设计,都要紧扣地区实际需求,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其次,构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管理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基于管理系统,实现对网络运行情况的综合评价,进而为系统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如,通过网络通信管理系统,对网络运行的状态进行分析、评价,进而以此作为依据,进行电力通信网络维护管理;再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科学管理出发,对故障问题及时发现、处理,并有效总结、归纳,所形成的经验数据及操作,用于日常网络通信故障的维护及管理之中。

2.2构建故障导航系统,提高故障问题处理能力

在通信网络现代化发展的当前,为实现故障问题的准确排查及处理,应着力于故障导航系统的建立,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对故障的分析及处理等能力。一方面,依托现代导向技术,并基于大数据,构建庞大的故障信息库,用于故障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故障导航系统优化了传统故障处理方式,通过准确的系统导航,提高了故障排查及处理效率,有效降低故障所带来的损失。因此,紧扣信息发展步伐,强化其他科学技术的应用,从技术入手,提高故障处理能力。

2.3切实强化安全管理,优化网络规划设计

安全管理是降低故障发生的重要方面,要求做好对电力通信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管理,特别是对桥架电焊管路等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网络运行的稳定性。通过建立管理制度,细化管理职责,提高维护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要对电力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进行优化,基于现实需求,从技术到结构,再到管理,都应形成科学化的管理形态,从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建设出发,确保网络运行稳定的基础之上,提高网络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全面深化电力通信网络建设的过程中,网络安全、稳定的切实保障,直接关系到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电力通信网络运行中的管理、技术及操作等方面的故障,造成运行质量不高、运行安全隐患点增加,强调网络通信网络安全构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笔者看来,电力通信网络故障的解决,安全体系的形成,关键在于紧扣通信网络现代化发展步伐,通过故障导航系统、管理系统的建立,切实提高电力通信网络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强化并落实好安全管理,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

参 考 文 献

[1]马小军.电力通信网络故障的分析及处理[J].企业导报,2013(19)

[2]阴红.电力通信网络故障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3(08)

第8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维护

1引言

信息技术为时代注入了很多活力,全面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新的历史高度。医疗方面,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医院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影响着当今现代科技的成熟程度,医院只有依靠医院信息系统才能为医学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2互联网概念及互联网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关系

互联网是彼此互相连结、互相关联的一张大网络。这张大网络应用特定的符号、语言运输信息,并在保证信息传达的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是无形的,它通过数据运输、无线连结,把每个人、每个地点与之相连,可以认为每个人都在这张网中,其必然会推动社会变革,给信息时代注入新的生命力[1]。互联网和医院系统相融合,即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运用互联网,二者是一个承接关系。医院要想建立信息系统就要运用互联网。医院的信息系统以互联网为信息框架,把整个医院的数据传入其中,配合医院相关人员储存信息,进而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收入。反之,互联网具备应用广泛性,运用到医院信息系统中更能反映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兼容度。因此,两者达成双赢局面[2]。

3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步伐加快,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软件、硬件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已成为现实。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改善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人们不能预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向,但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至关重要。要想保护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的隐私,人们需大力构建安全的医院信息系统[3]。

3.1不断扩大范围,具有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工作日益复杂,相关办公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为相关企业和办公人员制造了难题。传统的办公系统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办公程序,此时需要高需求的办公程序。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医院工作的局面,展现出比传统分布式架构更大的优势。

3.2处理海量数据,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当今时代,由于医院需要处理大量信息数据,所以医院工作人员压力增大,因此医院信息系统不可或缺。它满足了大规模的信息处理,同时节约了工作资源,为相关医护人员提供了空间,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促使信息处理分析和处理变得轻松、容易。

3.3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新的竞争力

科技的巨大冲击为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竞争力,是业内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传统的手动纳入信息需要升级为新的网络自动信息系统,而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医院信息系统。

4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

4.1网络安全管理的应用

医院的信息系统依靠网络运行。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自由性、交互合作性,是一个无国界的虚拟王国,不能控制信息流动、用户言论和用户操作。另外,互联网强调的是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在一个安全的大环境下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各种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隐患都会冲击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4]。医院信息系统在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方面主要包括排查无线网络系统、控制、监测计算机网络。只要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利益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时,都要保护其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对医院而言,内部信息的安全加密和保护举足轻重。

4.1.1优化无线网络系统

在保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要采集医院信息,了解患者、工作人员对医院信息系统网络的意见,明确当前网络存在的缺陷。此外,需测试网络,收集、分析、处理网络运行数据,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根据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制定网络优化方案,全面调整、改善网络系统。

4.1.2建立智能防火墙

针对恶意攻击和病毒要做到全方位防护,同时采用相关技术为医院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安全屏障,防止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4.2网络管理与系统评价系统

网络管理就是通过某种方式管理网络,促使网络正常、高效运行。网络管理目的明确,即有效利用网络中的资源,维护网络正常运行。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报告和处理,并协调、保持网络系统高效运行。系统评价系统实质是建立一个文库进行解惑,通过整合、融合信息和线上方式与用户互动。用户在系统发言方面具有不可预测性,毫无规律可言。管理者需时刻关注用户评价,不断完善评价系统,并通过用户的评价留言,得知问题源头,最快速度找到突破点。此外,需区分经典问题和个别问题,设置专家入口,为用户提供经验。

5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加深。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但也是时代的产物,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我国医院办公的能力和地位。维护医院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是推进医院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我国医疗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人们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医院信息系统。要清楚认识到医院信息系统的价值,从实际出发,为其运行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艳萍.浅谈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网络安全管理[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7,19.

[2]张毅,于广远,蒋华勇.浅谈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6(5):31-32,34

第9篇:关于网络安全的发言范文

网络技术作为二十世纪的主流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WWW技术出现以后,很多人与互联网已密不可分了。但网络的广泛运用也引发了许多的社会、政治和种族等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作为一个“完全自由”的通讯领域正传播、发送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包括色情信息在内,在这一点上网络就如同印刷业刚出现时一样,允许任何人以不同方式向不同听众发表他们的观点和资讯,但它更自由、更便利、更快速,也更“形式多样”。

净化网络:如何界定色情信息?

不良信息中的色情信息究竟能带给人们多大的危害,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度量。有相当的理论认为可以将其合法化,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如:丹麦,已经将直接有关性的电影和印刷品等完全合法化,长期跟踪调查后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产生什么消极的后果,甚至可能有一些积极意义,因为当这些物品极易获得以后,公众表现出对其日渐失去曾有的兴趣。但从大多数人的、当前主流的观点出发,得出的结论是:色情信息是一种对公众、社会有相当危害的产品,特别对未成年人而言,更是如此。既然可以产生危害,就应当努力消除它的大面积传播,199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关闭了几个有关性的新闻组的输入信息流,因为大学管理当局认为这些材料对有些人不合适(如,不满18岁的学生),但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美国1996通过“正当通讯法案”,它不仅禁止在儿童可能看到的网上散发或色情题材,而且还禁止有一切“下流的”言语或图像,禁令非常含糊,以至于有些艾滋病教育课程也在此之列,这也是引起对卡内基―梅隆大学当局行为争论的原因――无法精确界定到底什么是色情的信息。任何人都知道:性并不完全等于色情,但什么样的性描写才是色情,人们无法达成一致。有关的法规及其执行因地区、文化、信仰不同而不同,例如:如果把在西方受到高度评价的卡布・伊本・祖哈伊尔和哈桑・伊本・塔比特的情诗用视觉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阿拉伯人就会认为这是色情的。1987年美国最高法庭要求,法官和陪审团必须通过以“正常人”的观点评判直接涉及性的材料是否合法,但,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人呢?这个问题也难以回答。

女性主义者凯特・米耶特的观点是可接受的。米耶特提出应将(eroticism)(对和爱的生动描写)和色情(pornography) (对造成人失去人性、堕落、虐待的野蛮的描写)区分开来;色情不等于――事实上它并不是关于性,而是通过性使妇女和儿童堕落。通过非人化和使妇女物体化,以满足所谓“男子气概”的荒谬目的,让他们通过把女人看成是可以使用、滥用、驯服和抛弃的无名者、、成人玩具、非人的对象而获得兴奋和权力感。依照这个标准,互联网上的可谓“欣欣向荣”了,九十年代中期,网上已有1万个以上的不同形式的,网络在这里克服了印刷品无声、电话无图像、录影带获得的繁琐与不安全等缺点,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影、音有效结合,“有声有色”地广泛传播着上述标准界定的色情信息。绝大多数人会惊叹网上此种信息的“丰富多彩”,相关网站的繁多与无孔不入,信息随手可得(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精神在此领域的充分发挥。

这些信息在网上的泛滥必定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更大。于是由家长、教师、社会团体组成的反对者一致要求净化网络:限制甚至清除网上的色情信息,尤其在未成年人可接触的地方更应如此。首先被指责的是网络经营者,认为他们应负责管理网络上传输的内容,就好像报纸和杂志一样。网络经营者们理所当然的反应是:网络就像电话公司或邮局一样,不可能控制用户的言论。更进一步说,如果对网络经营者实行检查制度,可能会使他们删除任何东西以避免被指控,而这样,就干涉了他们用户的言论自由。

在这情况下,看起来可行的第二种净化网络的方法就是――诉诸于法律,用法律的手段去消除网上的色情信息。

法律原则:面临着更大的障碍

在家长、教师、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下,促使美国通过了“正当通讯法案”,此法案于1996年颁布。但很快,一个由互联网用户、电脑业团体和自由民权论者组成的联盟,以该法案限制了计算机的言论自由为理由对法案的宪法效力提出了质疑。到1997年,最高法院全票通过裁决,宣布“正当通讯法案”违反了法律原则,认为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应同书籍和报纸一样,受到第一修正案的最高保护。尽管最高法官们对保护儿童免受色情毒害的目标深表同情,但是他们还是裁定:“在一个民主社会鼓励言论自由”要比“审查制度的任何未被证实的益处”更加重要,于是“正当通讯法案”被取消。看似很合理正当的法案最终被否决,在这一点上,美国法律给人的印象是:罪犯的人权似乎比受害人的人权更重要,保护犯人好像比受害人还优先,针对司法者的清规戒律似乎比打击犯罪分子的法律法规还要多。但从深层来思考:如果听任机构、部门无视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原则,没有一个总则限制,那么普通人的自由和人权最终会受到更大的损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不保护罪犯的人权,那么普通人的人权也很难得以保护,法律应保护所有人的自由和人权;而且世界上本就没有完善无缺、尽善尽美的法律制度与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尔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Jr.)曾经说过的“罪犯逃脱法网与官府的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一语为这件事做了最好的诠释。

其它类似的国家在类似的清除色情信息、净化网络的问题上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法律原则:自由是至关重要的,无端的限制是不可行的。所以在多数法制健全的国家内,互联网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进入网站,网络色情的普遍使政府的限制手段几乎成为不可能,除非在一些比较专制的国家,如:新加坡和越南,它们通过使用极端手段对当地的互联网连接的基本设施加以控制,进行种种限制,这些作法当然也引起了关于言论自由、通信自由、法律原则等方面的争议。

对于多数国家而言,保护未成年人使他们免受色情信息毒害的措施,用法律的手段是行不通或收效甚微的,目前的结果只能是:监护人必须担负起监管责任,或是利用网络公司提供的家长控制选择权,或是利用一些安全过滤软件,以限制网络中充斥的色情,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更进一步讲,即使色情信息的传播、制作完全被裁定为非法,也不可能完全将之消除,世界上目前不存在一个国家能接入互联网又完全消除色情信息的先例,不管他们是否将之视为非法。因为网络单纯从技术模式来谈,所走的是一条简单实用的路线,正是基于此网络才可以让每个人轻松的进入它之中,才能得以飞速发展。但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性,过于简单的网络技术也为网络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色情信息的传播只是网络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对于这个问题,因为有保障公民言论自由、通信自由等法律原则的存在,使法律手段解决起来力不从心,甚至有时会因法律原则的贯彻无形中对其起保护作用。

一方面,网络有着极低的技术门槛,面对网络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法律原则的奉行又使一些令人深恶痛绝的现象可在网上大行其道;而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又最终可归于“公共草地悲剧”理论范畴:因为没有明确界定产权或者现实中无法界定产权,使网络上的许多行为权、责分离;如同低技术门槛一样,这也是关于推广网络的基本思路本身存在的矛盾。透过色情信息传播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问题的某些症结,也因为如此互联网上的病毒入侵、黑客攻击、非法冒认等现象已经肆虐到让人们见怪不怪的程度了。

如何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

得益于网络及其它信息技术与商务、经济的有机结合,一种全新的商务和经济模式――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了,它随网络的飞速发展而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电子商务已在全球特别是北美地区取得了骄人成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数字化奇迹”。电子商务带给人类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这完全来自于它的功能特性(商务性、集成性、服务性、可扩展性等)、经济特征(结合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由它已经引发的变革及所放射出的能量。可以说,它是信息化社会的商务模式,是商务的未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