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形式政治课论文精选(九篇)

形式政治课论文

第1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得并不理想,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找到解决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提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很多高校都会以社会调查研究为重点,认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只把实践教学形式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会限制对实践教学内涵和形式的全面认识,使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外延的拓展。

2.实践教学环节普及面不大

目前,即使在社会调查研究方面,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还不能在大部分学生中普及,社会调查环节多是与校团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三下乡”活动结合进行,目前只能做到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停留在以点代面的层面,还没在绝大多数学生中普遍展开。这与国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大大下降。

3.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通讯、资料和聘请相关人员给学生讲课,等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问题,教育部曾下发过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要按一定的生均数额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限于财力问题,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上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还十分有限,与专业教学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羁绊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

虽然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了一些具体形式,如观看影像资料、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从实施情况看,规范性不强仍然是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尚未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对课时、具体计划、实施方法等未作具体规定;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一些相关制度,但这些制度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另一方面,有的高校即使将实践教学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计划,但是也没有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大纲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条件和责任心来自行决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顺利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1.明确内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局限于社会实践这一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完整内容。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它的具体形式应该是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的一切教学方式。”根据这样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广义而非狭义的教学方式。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以外,还可以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根据各高校本身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或形式的组合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

2.健全形式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大的问题,单一地依靠社会实践是不够的,即使有的高校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时间和师资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参与的学生也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认识,健全实践教学的形式是解决普及面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寒暑假或节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在课堂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自学自讲中来;在校内实践方面,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内重大庆典活动,也可以通过对校史馆、校内实习工厂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在科研实践方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全员撰写经典读后感、调研报告、命题作文、讨论提纲和自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上面的哪种形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都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客观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3.加大投入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高校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力的物质基础。它要求高校管理者同等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高校相关部门应有明确的关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即高校不仅要有专门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教学经费,而且还应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量化标准,这样才能建立一种长效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上也应做到经济、节约、高效,保证教学经费真正用于实践教学。总之,只有在建立起长效的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才能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4.规范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规范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重中之重。规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实践教学的考核四个方面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针对性原则,即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内容开展实践教学;(2)规范性原则,即每次实践教学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既有计划,又有过程;既有结果,又有实效,不走形式,持续开展;(3)多样性原则,即实行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实践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4)因地制宜原则,即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决定了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形式。目前,各个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形式,这些形式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看”和“走”六种形式:“听”即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听相关的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说”即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进行讨论、辩论和演讲;“读”即学生根据课程特征和内容读教师指定的经典著作,然后撰写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写”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社会重大事件,指定命题,让学生撰写论文进行评比;“看”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写观后感或发表感想;“走”即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参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以上六种实践教学的形式,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规范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实施。有计划,即实践教学在实施前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教研室和教师要上报计划,通过学院审核;有目的,即实践教学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有组织,即实践教学过程应在学院的领导下,由各教研室直接组织实施,广大教师应广泛参与,并且在实践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及时收回学生的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评定实践教学成绩,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应确立体系意识,即不仅要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针对性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机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密切配合和不断创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对策和创新形式,才能达到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基金项目:

辽宁工业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

高琳(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讲师,硕士。艾志强(1975―),男,辽宁锦州人,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刘世华,吴绍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局限及对策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8(4):88.

第2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协调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73-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及教学介体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内,其教学目的和归宿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教学内容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是我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具有导向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不仅满足了大学生获得知识和认知的需要,而且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课堂教学又常常未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实施方案》,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改革和建设已正式启动。新课改使得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并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提出和实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大力倡导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界又出现一种“实践教学”流程化倾向,即为了实践教学而进行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内容、目的相脱节,而导致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分离,因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问题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内生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二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互一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教学目标而言,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按照“05方案”,目前高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门必修课。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理论内容,从理论上初步掌握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什么要学”的理论问题,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感性体验,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逐步了解并能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党情,懂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做”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就教学内容而言,二者具有极强的融合性。课内外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它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呼应,为该课程教学目的服务,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是一种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表现形式,使课堂教学实现了“三贴近”,充分地体现、印证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的教学内容不能割裂开来,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选择和教学地点、方式确定。同时,实践教学把深入思考的问题再带回到课堂,运用系统的理论去答疑解惑,进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就教学方式而言,二者具有很高的依存性。从授课方式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更多地运用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以及学生居于被动地位为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对不足。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在于:校内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课外学习小组活动、讨论、辩论、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的;校外的实践教学是以参观、走访、社会调查等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以活生生的事实和学生居于主动地位参与实践活动的教育方式,适应了青年人活泼好动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并主动进行人生的理性思考,必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协调模式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阵地,实践教学是育人的新战场。因此一方面巩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拓展实践教学的社会大课堂,两者贯通为教学体系,构成育人的协调模式。

第一,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其作用表现在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价值取向、夯实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统编教材授课,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保证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实行课程负责人责任制和主讲教授制,备课,深入研究教材,让马克思主义原汁原味进讲堂,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确保讲授不走样,这是大原则,是不容动摇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为学校的党校、团校授课,升华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多数学生自觉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学习,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高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如经济全球化问题、战争与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等通识选修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思想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可以讲授社会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拓展学生的应用型理论教育,促使学生着眼实际,增强认知能力。

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内实践教学就是以课堂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以理论知识为指导,以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其内容包括:课前5分钟演讲、学生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每位任课教师可以选取任何形式或其他自创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环节设计:(1)明确主题:如时政新闻进课堂;(2)课前准备: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并以寝室为单位划分小组;2周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着手准备,并写出讲稿和教案;1周前学生上交讲稿和教案,教师进行批阅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进一步完善;(3)教学要求:主题积极向上;时间控制在12分钟之内;要求以PPT形式演示;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思路清晰有条理;举止大方;着装得体等;(4)总结与感悟:教师评价以充分肯定为主,同时提出希望(3分钟左右);请教学组写出500字的心得体会。这些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思考、培养了团队合作研究能力,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三,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育新形式。思政部与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联手协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到共同组织开展的主题鲜明的团校培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整合学院宣传资源,在校报、广播台、宣传栏、院刊等媒体和校园网、QQ群以及博客等新媒体开辟专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利用校园艺术节、文化节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了解校史、文明修身以及知法懂法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依托校内实践教育辅助载体,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和志愿者义工活动,以及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完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体验和认识的提升。

第四,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和地方人文与社会资源情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纲要》课可以结合辽沈战役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以及雷锋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建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平台;“概论”课则可以选择烈士陵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实践基地,让学生从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组织学生对家乡、周边农村的发展成果,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结合地区的文化风俗,组织学生进行调查,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周边一些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支教扶贫活动,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任课教师把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果,如读书心得、活动总结、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等保留下来,按一定比例记入学生课程考核之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社教政[2005]5号[Z],2005.

[2]张小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80―82.

[3]张秀阁,王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同进互补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71―73.

第3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者对正当性的研究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交通大学胡伟教授在《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一文中第一次把韦伯的合法性概念介绍到中国来,此文认为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对某种命令的“正当性”的认同,从而自觉服从这种命令的动机。在这里“合法性”与“正当性”就成了同义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的基本视野和维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意识形态性(本质属性,核心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政治性(政治属性);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社会性;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认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危机透视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当性面临的诘难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取消论”;

第二,“思政课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就是把意识形态和科学对立起来,认为一切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出于阶级私立而对现实进行歪曲,因此没有科学性);

第三,“思政课自由选择论”;

第四,“思政课无用论”。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信心的缺乏(失语、失踪、失声);

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信心的不足,归根结蒂是文化自信心出了问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真正的自信是文化自信,我们的脑子不能总是装着别人的灵魂,我们应该有自己自主的灵魂。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权利主体的单一性;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诉求的片面化;

第四,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危害

第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出现滑坡。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第二,思政课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大多数群体在课程的生成过程中完全处于“失语状态”,诉求无法得到关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牢固的合法性社会根基,引发群众对思政课的消极抵制态度;

第三,思政课认同程度趋于降低。易走向摒弃灌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流的思政课,代之以介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价值观思政课的歧途。

三、化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危机的进路

1.以教学的实效性重构合法性

第一,合法性要建构在有效性的基础之上――方法、途径。首先在理论上论述有效性,推出有用,课程有用,有用导出合法;

第二,合法性要与社会的动态需求合拍――内容。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方法、途径);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彰显对个体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

2.以政府指导的权威性维护合法性。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只有政府才需要合法性,政府拥有合法性也就拥有了政府权威,相反政府指导的权威性也对合法性起到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正确认识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政课发展的正向促进功能;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

第三,从党和政府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强调思想上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一手软一手硬,忽视精神文明)------政府对思政课合法性的强烈诉求;

3.以学科建设夯实合法性(学科支撑);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应延承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最大限度地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并坚持对客观性与合理性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权力控制者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

第二,构建多元权利主体共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成模式(国家层面的放权)。打破国家主导的权利分配格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多元权利主体共契;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应制度的设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性的历程表明,只有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成充分关照了社会不同个体的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国家政治统治权利对学校课程知识的合法化控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性根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促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彰显;

4.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助推合法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普遍做法,外国也是政府强制推进,高度重视(书: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无一例外,各国都这样做,我们做很合理正常,与国际社会同步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对青年学生灌输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不但存在着向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西方式的“思政课”,并把其视为每个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而且严格规定这些课程必须以灌输“西方核心价值观”为主;

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采取多元化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课的成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和环境的综合效应,加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加强联系,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尤其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效果才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第4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性质

对思想政治课性质的理解必须坚持有全面的角度。由此综合上面的这些政策精神,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可以界定为:是一门以德育为主要目标(任务)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根据课程的判断标准和依据可知,不同的课程分类标准,课程本质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例如,从课程目标和人的素质结构来看,有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等;从课程的知识内容来看,有人文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等;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

(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德育目标、德育任务,起到德育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将思想政治课理解为德育课程。这是由他的专门性决定的。“判断一门课程是不是德育课,不仅要看它在德育中发挥作用的多少,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在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育德活动”[1]。在学校里,思想政治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们良好思想品德,它通过一定的知识教育,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中,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基础,良好品德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即以“育德”为根本任务。而其他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科学知识和培养专门的能力,与思想政治课相比,在育德方面不具有专门性和根本任务之说。

(二)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特殊的德育课

1、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显性德育。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学校德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显性德育也叫专门性德育,包括专门性学科德育和专门性活动德育;隐性德育也叫渗透性德育,包括学科性渗透德育、活动性渗透德育和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渗透性德育的特点是偶然性、零碎性、综合性、全面性;相对应,显性德育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专门性。思想政治课作为一种专门的德育,它具有专门的内容和形式。如专门的德育目的,专门的德育内容,专门的教师、专门的德育方法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它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目的是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思想政治课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专门性,是一种显性德育。

2、思想政治课是一种理论性德育。从德育的实施方式来看,学校德育可以采取“实践形态”的形式和理论形态的形式。实践形态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行为实践,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行为活动的方式来达到育德的目的,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工作、社会实践等;对应的理论性德育,其主要特点是理论说教,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理服人,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授受为主。《高中思想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2],这里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主要是公民品德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而这两部分都是由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构成的知识体系,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思想政治课德育就是政治老师在课堂中进行的德育知识理论教育,通过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自身品德健康发展的奠定基础条件,也为学生改造人生观、世界观、解决自身道德问题的提供依据和手段。因此,思想政治课德育内容的思想性和德育实施方式的单一性表征了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说理教育,其特征就是以理服人。

3、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认知性德育。从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来看,学生品德发展的逻辑过程是从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进而到道德意志,最后到道德行为的过程。任何形式的德育都是通过学生知情意行各因素和各环节来内化和外化品德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品德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德育形式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班主任工作,学校环境文化、师生关系、艺术课程等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情感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社会实践等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行为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体育等课程所实施的德育侧重于意志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而思想政治课德育则重于认知方面,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是认知层面上要求,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情感、意志和行为上。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所要历经的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奠基和导向作用。

4、思想政治课是一种课堂德育。从德育实施的地点来看,我国学校所实施的德育既可以采取课外活动、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与其他形式相比,思想政治课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为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形态的德育,因而它的实施方式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正因为思想政治课育的课堂教学实施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德育方式相比,具有科学性、组织性、计划性。

通过以上四点,可知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的特点,即思想政治课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在理解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时应体现思想性的特点,避免要求思想政治课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要立即或全部落实到行为上,要求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全部行为负责任等的做法。

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

学校课程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其中按照知识内容的性质和所涉及门类的多少,可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单一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单一性的课程往往只涉及一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例如语文只研究语言文字的规律;数学只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到多门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是这些多门科学知识和多种社会生活经验的高度综合。因此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综合程度和形式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整合性综合”,一种是“分科性综合”。目前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整合性综合课,而高中、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分科性综合课。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人文性,一是综合性。在考虑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时候,应该以此为基点。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并在这个原则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以人文社会科学常识为主要内容。又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果、课程功能的综合性。以效益、效果、效率等来判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甚至越演越烈的功利主义的做法是对思想政治课人文性的漠视,同时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也要求我们来综合评价其实效性,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片面理解是对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忽视。

三、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

按照知识来源和学习方式,学校课程有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两种形式。“学科课程”以间接经验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经验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以学生活动为主。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和发展。同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其目的是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服务。思想政治课既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直接经验,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3]。

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在对思想政治课实效性加以考察时,应该考虑到这个特征。一方面要考虑中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不仅以间接经验为主,还要进行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实现主要体现为其预见性,即思想政治课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宏观上为人们的行为实践指引方向,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要求思想政治课结果要对中学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理解为思想政治课中实践活动的多少或是教学结果的立竿见影作用的看法是不对的,以思想政治课是否认认真真开展实践活动或实践活动的减少就判断思想政治课实效性低的做法不可取。

四、思想政治课是一种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从表现形态来看,学校课程可以分为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和不完整的、非正规的“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有较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以及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教材、课程表、教学活动方式等。显性课程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够全面的地方。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各科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学校环境中的物质文化影响与精神文化影响;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与为人师表的品德表现等。在中学的各种课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如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本、课程表等,因此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

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在观察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时,应该表现整体性的特征,将思想政治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加以考虑,既包括思想政治课的外部保障如环境、制度、资金等的支持,又包括思想政治课实施方面,如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因素,还包括思想政治课产出方面等。以思想政治课程某一方面的因素,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产出来理解和评价思想政治课实效性是不科学的。

综上,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德育课程,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是一种学科课程又是一种经验课程,是一种完整的正规的显性课程。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实现应以思想政治课性质为逻辑起点,即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理解或评价必须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及整体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3]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4]张建文.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8.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35.

作者简介:

欧招萍:(1984-)女,云南保山人,硕士,助教,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注:

[1]张建文.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8.

第5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主要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背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是在“05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深刻变化,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研究。该项研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更新教育理念、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拓展社会实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要及时反映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解答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和新方法。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理论武装的同时,精简、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特别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整合课程体系,减少课程门类。

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门类多,课时量大,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缺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的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情况,自2005级起,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以下四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Ⅰ: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Ⅱ:4学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二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Ⅲ:2学分,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第二学年以院定选修课的组织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程的学习,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形势,每学期初确定专题和上课人员,两学期滚动开设,学生原则上在二年级学完。

思想政治理论课Ⅳ:3学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劳动实践,社会实践1学分,劳动实践2学分。

同时开设《21世纪国际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理学》、《现代伊斯兰与国际恐怖主义》、《刑事案例分析》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课程。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既克服了课程门类过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矛盾,又保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教育内容不变,还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实行专题教学,优化教学内容。

在整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各科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提炼,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专题,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点,由教师分头备课,实行专题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体在各自学科专业和知识积累方面的专长和优势,把每一个专题备精、讲透。

(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

1.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手段。在信息时代,“一本教材(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普遍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自行研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了网络课程,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突出科学性、思想性相结合,教学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把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专题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和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相结合,注重教学中双向互动性,全面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都讲清楚,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完善考核方式。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检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进步的状况。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课外育人渠道。

随着我校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由于受人力、物力、交通、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已很难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育人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较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具有向课外延伸的条件和优势,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为其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课外途径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目前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领域。

1.与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合作,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案策划、课题确定、具体指导等。

2.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类的讲座。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讲座、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体验,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提供了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学习空间。

3.指导学生开展“双学”(学马列、学)。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来说是追求政治进步、思想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广大学团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对积极靠近党组织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需要。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人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性质、宗旨等基础知识知之不多,在学习过程中存有不少疑虑和困惑,教师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做党校、团校的兼职教师,或双学小组的顾问、指导教师,可以给他们以指导和辅导。

4.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思政教研室在教学计划外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公益性等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对学生改善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锻炼各种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均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省人文社科知识竞赛,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年指导的学生社团有“法律协会”、“朋辈社”。

5.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积极协助学生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通过电话、电子邮箱和与学生面谈等方式,近年来接受学生的各类咨询近千人次。此外,思政教研室与学工处常年合作,思政教师在学院“学生访谈室”值班,主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为培养一代健康人格的青年学生作出了努力。

6.兼做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有兼做学生管理工作或班主任的经历,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创新点

我们认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创新,其中创新性明显且意义重大的观点和做法有:

(一)以系统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

我们认为以上五个环节紧密联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更新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前提,整合课程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优化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改进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拓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要延伸。

(二)以教研科研项目为支撑点。

近年来,思政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主要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途径研究》、《新方案新挑战新机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德育》、《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的系统性研究》、《社会整和问题研究――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多个项目的课题研究,教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状况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思想品德课(包含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曾被列为学校首批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006年思政教研室改革以后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全体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用抓好各门课程建设来促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构建更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系。

(四)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载体。

教育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探索面向新实际的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必须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出改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通过教育科研,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素养,拓宽其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视野,进而提升学术与教学魅力。

近年来思政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教学参考用书3本,编写校内讲义10本。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读本》获2003―2007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近年来马列教研室专职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近30篇,10余篇论文获奖。

(五)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为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具体情况,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增强和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针对性,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进一步发挥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结构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7-191.

[2]杨宝果.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和内容结构的改革与创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4-51.

[3]王卫平.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7-30.

第6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在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形式在各大(专)院校开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要分析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1课程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货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由此,思政课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政课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加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 [2004]16 号),指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文件要求各大(专)院校: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随后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发 [2004]16 号)文件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印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提出新的思政课课程设置标准,其中要求专科院校开设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形势与政策”(1学分)。

综上所述,在高等专科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也是一所高校教德育评估能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但是,上述文件中并没有对实践课开设的课时和学分提出具体要求,故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1.2设置现状

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严格执行了中央的文件精神,认真开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72学时,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54学时,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16学时,1学分)。其中,实践课共计36学时,概论课和基础课各18学时。从实践课开设形式上看,主要是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观看视频资料、开设研讨会、参观教育教学基地和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

1.3存在问题

1.3.1实践教学形式不够多样

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设形式主要是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观看视频资料、开设研讨会、参观教育教学基地和假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虽然实践教学在不断加强,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与中央要求实践课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存在距离。因此,实践课形式多样化、积极开辟实践课第二课堂迫在眉睫。

1.3.2实践教学覆盖面不够广泛

由于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的限制,每一次实践课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辐射到每一位同学,尤其是在课堂内实践教学只有部分同学能够真正参与其中。这样,一些性格活跃的同学由于自身主动性较强可能参与的机会多一些,而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同学则可能成为“帮衬”,对于他们而言“实践课”可能流于形式。即使假期的社会实践,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认真对待,真正深入社会认真调研,老师们也会到学生较集中的地方检查指导,然而学生群体的庞大和教师人数的有限性,不可能检查到每一个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所呈交的调研报告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甚至直接从网上复制粘贴。

1.3.3部门协调欠缺、经费有待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任务,需要全校参与全员参与。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管学生工作的各部门在每个学期都安排有不同的实践活动,比如“职业规划大赛”、“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演讲大赛”、“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有的来自于各系部组织、有的来自于学生会、有的来自于院团委等,这些活动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全可以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寓教于无形。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由思政部的专职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而其它活动分属于不同部门,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与联结,使现有的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实践教学需要开辟第二课堂,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到社会中进行参观、调查,这无疑是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保障。学校虽然在实践课经费保障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费保障的制度和具体操作规范尚有待完善并形成文件,才便于常规化操作。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2.1更新观念,敢于创新

实践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就是授课老师本身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采用理论课讲授已形成惯性。大多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认为,教师的本分是“讲课”,课堂上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基本保障,并没有意识到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并不必然成正比例,思想政治教育课尤其如此。思政课传递“知识”并不是目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政治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尽管大家也意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试图进行一些改变,但总是在各种挫折和不确定的因素面前而退缩。因为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本身就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谁也不能保证教学模式在改革后取一定取得成效。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特点可能使集体教学活动的统一性和同步性受到冲击。另外,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授课方式相比表现为更加灵活、更多样,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第二课堂授课稍有不慎则可能出现课堂失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观念,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在实施实践课之前,授课教师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周密的规划,加强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的过程大家共同讨论每一次实践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2拓展多种渠道,优化教学形式

如前所述,由于授课时间和授课方式的限制,实践教学涉及到的学生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实践课教学采取全体参与和代表参与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做一个学期的实践课授课计划之前,我们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先将本学期实践课的实践内容分为全体参与模块和代表参与模块。全体参与模块的实践活动要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其中并形成书面参与成果,如观看视频资料后的讨论发言或观后感的书面文章。而在代表参与的模块教学中,要求教师提前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由小组推举代表参与实践,比如说研讨会、法律咨询会等。在代表参与模块的实践教学中,在每次活动确定小组“代表” 的时候,坚持不重复原则,尽可能扩大学生参与的覆盖率。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开辟第二课堂是授课形式灵活、多样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方式的要求之一。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基地,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向多层面、宽领域延伸,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自媒体比如微信、微博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聘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开设更多的专题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及老师进行一些公益活动等。

2.3加强横向部门联合协作

如前所述,我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各部门在每个学期都安排有不同的实践活动,如果思政部能够与各部门加强横向联合,思政部的教师能参与指导、测评,在他们开设的实践活动中融入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节约思想政治实践课的活动经费,也避免了各部门活动内容的简单重复,也避免了学生因活动太多而疲于应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去实现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我们通过相关查询并结合我校实际,思政部可以成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指导中心,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全面负责部门沟通与联系,同时也负责制定和落实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践教学的指导、监管及其评估等。这样,通过健全管理机构、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就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在操作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编号:Wjlx13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第7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菜单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74-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明理论、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要求。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所依托的平台,也是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载体。笔者所在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从2009年起开始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与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包括举办相关讲座,三下乡活动,观看先进人物电影,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参观访问,体验活动等。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次为观看先进人物电影,“三下乡”活动,参观访问,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体验活动,举办相关讲座。在调查中有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无效,只是形式”。

二、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活动时间相对集中,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呈现无衔接状态

为了保证课程的课内授课时间和学生全员参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多采取短时、集中的方式来进行,由此造成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单一,普遍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举办讲座、参观访问、撰写小论文,或与学校团委、校学生会共同组织“三下乡”等活动。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走马观花”的心态去参与实践,缺乏深刻的内心体验,最后写上一份心得就算完成实践教学。学生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缺乏相应的认知,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不知道要做什么”,往往将学校团委与校学生会举办的活动认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此外,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往往是各顾各的,虽然每门课程的教学要点不同,但是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来说是相互联系的,不单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它们的联系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彼此渗透与深化,这样学生对学习才能举一反三。

(二)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呈现缺乏长效机制,评价难的状态

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中,学者们都提到了实践教学持续性的问题。例如鲁志美提出:思政课社会实践操作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必须环节,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仅限于社会实践一个方面,形式仅仅是走出去的调查、参观和请进来的专题报告。放眼全国高校,有多少实践基地和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可想而知。其操作缺乏持久性、普遍性和连续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在学校经费、学生安全等问题的制约下实践教学缺乏长效性,学生在参与实践后的评价往往只能通过“一考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后成绩还是由考试决定,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背、考、分”的层面,忽略了课程对于自己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作用,忽略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意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与现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多样化、实践活动时间全程化、实践活动载体阵地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实践活动的多样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基地教育、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类型。我们的“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的不断更新的可选择式菜单。

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通过课程内容菜单的设计,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校内实践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可设计的实践菜单主题如:一是道德与法律宣传。制作宣传板报,如禁烟、禁毒防艾、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在校内宣传。二是关爱老人,奉献爱心。与学校离退休办联系,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对校内离退休老干部的帮扶共建活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注重社会实践,可设计的实践菜单主题如:一是新农村建设主题。学生可到到南宁周边的新农村去调研,例如石埠乡、忠良村等。二是南宁生态文明建设。学生可到自来水厂、南宁市各公园、南宁市各水源地等调研。

形势与政策注重阅读实践与研究实践,在三门课程的菜单式主题中将基地教育作为学生可备选的形式。可设计的实践菜单主题根据每年教育部的教学要点,让学生查找相关内容,写成小论文。这样,“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模式将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科研实践与课程内容良好融合,使得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异性,避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具有课程的导向性。

“菜单式”实践教学从第一堂课就告诉学生课程的实践主题,学生通过组成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安全组组长”,通过这两个组长来开展安全教育,利用平时的时间去到实践地点开展实践。可选择在讲解理论之前或之后开始实践,这样的时间安排可以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进行发现学习,或是学完理论后的感悟学习。这样,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基本能覆盖整门课程的上课学期。经过长期的“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每个实践内容、实践地点实现了实践活动载体阵地化,这样就相当于一个稳定的“实践基地”。

通过实现实践活动多样化、实践活动时间全程化、实践活动载体阵地化,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利于推动“一体化”的总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性。

一些研究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性上提出了一致的观点,例如陈其胜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中,提出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失位”和管理上的“失范”等问题。他提出,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致使实践教学“虚化”,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相应的制度,教学上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考评与监控更是处于空白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规范上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的“随意化”。

“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性。首先,相关的管理机制是开展“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保证。这套机制包括由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参与制定的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再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实践菜单”,相关职能部门(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配合组织开展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比如由教务处落实实践教学的学分和课时安排,团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共同开展相关活动等来落实实践教学计划。

其次,有力的保障机制是“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部分。保障机制包括教师队伍的配备,实践经费的落实和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一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师既有专任教师也有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了解世情、国情、区情、市情,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利于他们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学生制作实习PPT,撰写实习报告和调研报告。二是确保经费的落实,保证专款专用,实践教学经费主要用于实践活动经费、研究经费、奖励经费等方面。三是依托广西首府的区位优势,我们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涵盖广西北部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个内容。

最后,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落实“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由理论成绩(占60%)和平时成绩(占40%)两部分组成,“菜单式”实践的成绩在平时成绩中占25%,“菜单式”实践的成绩通过展示实践作品,按量化的指标(如作品的内容、与理论的联系等指标),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构成。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程成绩评价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师既能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成效和授课效果,学生又能在参与互相评价中去了解与反思自我在课程中的表现,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教改。

【参考文献】

[1]鲁志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析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2]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3]陈其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立论基础、现实困境、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系列论文(2012JGA277)

第8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111-03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更是党的十对全体国民提出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认同度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内容得以表达和实现的条件与载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促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创业意识、成长意识的形成,也给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挑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各种形式和内容,把符合时代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先进科技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网络渠道融入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师生共进”的和谐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化,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文化的交融与繁衍日益广泛,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政治性特征隐性存在于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活动中。受西方不良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一些片面追求个体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的世俗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潜性教育作用和渗透作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已是当务之急。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增强大学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度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高度自主的创造性。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创建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形式,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升青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创建、参与中的互动、开放、平等又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网络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在参与、互动、创建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借助高校网络文化形态进行传导和散播。这就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视野中加以思考,以校园网络文化为载体和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关涉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对社会文化“热点”和学生思想“兴奋点”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深入解读。在理论课课堂上围绕“热点”问题,选准时机,找准事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深入挖掘其教育内涵,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引导教育。

2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度开放的社会性为大学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校网络文化具有“载体移动方便,信息来源高度开放,交流共时互动,传播跨越时空和身份界限”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它还“打破了校园疆界,破除了地狱鸿沟”。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架构了桥梁。此外,校园网的网络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食粮。但同时又易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内容的误解,对信息处理的错误观念,导致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的现象,这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文化选择功能,“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各种环境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甚至转移环境影响的某些因素,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轨道,从而创设一种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情景”。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网络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

3 高校网络文化复杂的价值多元性挑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斥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中国与西方等一系列尖锐矛盾和冲突的纷繁芜杂的多元世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来源的开放性带来了内容的多元化,加之新兴社会文化传播方式以更为自由的传播途径,无孔不入,使各种社会舆论信息良莠不齐,这些状况冲击并消解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少数学生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维护和倡导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困难和障碍。面对如此复杂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整合功能。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性,积极提升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形成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有效地传送给受教育者,内化为他们的政治认同与自觉追求,并始终引领各种文化思潮有序发展和谐共存。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呈现出的多层面、多渠道的不同声音分门别类,有效识别,唱响主旋律,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新阵地。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高校网络推动了大学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联合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愈加强烈。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从虚拟空间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满足。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助,缓解了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和紧张。但同时,网络中的污浊和混沌也在腐蚀着他们的意志和心灵,迷惑他们的行为选择。高校网络文化的这种特性对大学生性情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增加了难度,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同时,把高校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研究,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作为建设主体,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网络渠道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因此,依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鲜明的育人导向功能,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准确概括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网络文化的特殊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围绕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对高校网络文化功能的研究应以育人为主旋律,构建智育、德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研究模式。

1 智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技能的锻炼开发大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性研究,积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高校校园教育网络,营造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愿科研、自专学术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智育功能。

2 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艺术,遵循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将学生内在需求和时展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着眼于时展语境,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新途径,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 美育,是指以美育人,使大学生在美的创造和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渐实现心理更加健全、人格更趋完美、个性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美育”观为指导,高校网络文化内容要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例如,网络文化内容按照美的内涵分设“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专栏。“内在美”专栏可通过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优秀作品的正能量的发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在美”专栏可设置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内容,打造青年学生喜爱的时尚、健康主流,在传递富于美感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对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以正确引导。

4 行育,主要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加强高校网络的行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网络建设要抓好网络舆情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关注校园网、博客群、网络社区、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真正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与交流,建设公平、公正、和谐、友好的网络舆情队伍,营造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主流舆论。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积极主动研发网络产品,如师生共创微电影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大学生喜欢的个性化沟通平台,如博客,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5 教育,指大学文化育人既要通过显性教育方式。如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具体形式来实现,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即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在高校网络文化中营造和谐、唯美的校园文化,注重寓教于“境”。如将学校的校史、优良传统记载于网络文化中,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独特气质和校园气派,自觉地融人到校园情境中。此外,校园网络文化还应匹配相关课程教育的教育资源,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关人物的介绍、评论。通过榜样人物实例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根植于社会,容易受到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受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碰撞,更易呈现思想纷呈的局面。因此,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原则,以培养德育、智育、美育、行育、教育“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学校开辟了高校校园网络并将其作为“第三课堂”与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并驾齐驱。网络课堂具有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的育人优势。因此,优质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协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 建设优质高校网络文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网络既是舆论阵地,又是思想宣传阵地。对高校来说,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方法,开拓路径,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营造健康、积极、文明的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和谐、优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基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的现实问题。例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目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存的社会问题,不被现实问题所困惑。强化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使高校网络真正成为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阵地,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第9篇:形式政治课论文范文

Abstract: As a teaching model,practical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which is also a strategy for college to do Setback Education,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conquer frustrations and build their good individual characters. So,it’s very realistic and significant to study and discover the open-typed and multidirectional innovation patter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can accommodate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创新模式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heor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attern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挫折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926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闫颖(1972―),女,天津市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一种实施策略。所以,研究并探索出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传统的理论讲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单调的讲解和灌输,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致使很多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生硬、方法单调、内容枯燥,这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增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加强组织管理,引导学生到基层去,走到社会上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就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查,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可以概括为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果学生要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就必然要把在课堂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其中,进行对照、验证、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将使他们学会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促使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3、有利于完善学生的健康心理、增强抗挫折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自我实现愿望的不断提高,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不断加大,高职学生也在不断地受到挫折情境及挫折反应的严重困扰。众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学生缺乏抗挫折能力的结果。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正确心理、增强抗挫折能力的最好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与不同人群接触,与复杂的社会接触。从而,逐渐掌握认识、分析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同时,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失败,正确面对自我、面对人生,消除不安、茫然、悲观、消极等挫折反应,增强驾驭挫折的能力,最终战胜挫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组织上存在随意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没有被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也不能与教学内容较好地衔接,相关的制度不健全。很多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简单地看作是开展几次活动或者组织几次社会实践。因此,实践教学的开展,难以形成稳定的、一贯的活动形式。

第二,内容上缺乏规范性。实践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课堂理论教学起着巩固、充实和验证的作用。它既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又包括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对于课业负担较重的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详细进行规划,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第三,参与上缺乏广泛性。一些院校往往组织少数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存在以点代面的现象,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有较明显的局部性和偏向性。

第四,时间上缺乏连续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一次性活动,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人、财、物的变化;实习、实践基地的缺乏,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

第五,考评上缺乏多样性。实践教学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评,不能通过多种考评方式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单一。从而造成实践教学考评信度较低,难以达到以考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

1、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为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发挥其实效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同学生的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并按照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其中,学生可以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产权结构及生存环境等方面的考察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增进对教材理论的理解,深化教育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到相应岗位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客观看待成败得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人生精神境界,培养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还可以在企业中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养成遵守企业法律法规及行为准则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专业知识的强烈欲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取得丰硕成果。从而,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缺乏连续性等方面的问题。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以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其活动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寓教于乐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通过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特色社团的学习活动则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教学功能。通过组织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学习阵地,使得学校组织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原著与分析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同时,通过聘请专业水平较高的教授作指导来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与思想上的困惑,开辟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趣味比赛、讲座、辩论会、演讲比赛、歌咏大会、献爱心活动、卫生评比、植树节等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开展课题研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全面思考和深入研究,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升华。课题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课本和已有结论的限制,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把握和理解。这一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仅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从学习理论观点、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到总结交流提高,更加注重学习和研究过程,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技能为本位的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形成提倡多样化,如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指导学生自办刊物;鼓励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交流、宣传、推广等活动来分享研究成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增强了自我实现的能力。

4、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

调查表明,以自我教育形式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的实践活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校期间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成了同学之间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将日常的实践教学融入到宿舍文化建设之中,使之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在学生中成立宿舍文化建设小组,建立并实施一系列完善的检查、评比、监督、奖惩机制,约束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保证宿舍良好、环境有序,保证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施的长效性。同时,针对高职学生主体意识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宿舍管理的机会,通过为同学服务的体验,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自觉维护学生宿舍卫生秩序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自强、自律、自信的精神风貌。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展得更具实效性。

五、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考评体系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不同于学习课堂知识的测验和考试,它不仅考评学生解决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而且考评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因此,必须突出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过程性原则。注重考核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要认真写好调查报告,报告的内容要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写出,要突出主题、有材料、有分析,防止部分学生简单应付、弄虚作假。第二,综合性原则。要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作出综合评价。第三,多样性原则。在考核评价中,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个体评价、校内外相结合评价、团队评价等。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才能检验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2]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