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精选(九篇)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

第1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节奏 声乐 艺术美

节奏是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昼夜的交替还是四季的变迁更或是潮水的起落中,我们都能看到它。我们都能亲身体会到每当我们呼吸的时候能感觉到节奏,在我们心跳的步伐中也有它的存在。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会有节奏伴随。作为音乐形式的载体,声乐节奏则是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节奏的基础上,借以创造旋律,通过音乐化的组织,扩展了语言节奏的变化幅度,并使其产生了艺术化的效果。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础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等变化处理上,形成了多样统一的辩证法。

一、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上的体现

节奏美自然包含于旋律美当中,节奏是旋律构成的基本骨架,实际上旋律的句法、曲式结构则是节奏的扩大。根据生活、情感与物质运动的节奏规则,音乐以音响的长短、强弱与快慢的组织交替与变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自然的节奏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一定句式的节拍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组织与发展节奏的音响表现,展示出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以特有的节奏美来增强旋律美的艺术表现。

声乐作品是声音要素组合成的整体,其创作的目的在于寻求其组合美,即是整体的和谐美。作为节奏,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就如脉搏的跳动、季节的变化等。节奏往往意味着有序,但音乐中的节奏则不同,比较特殊。

1、表现出无规律的是音长节奏。

音符,是用来记录音的高低、长短,其时值长短是有所不同的。音长节奏,就是这些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一个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是由许多个不同长短时值的音符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很多时候,这些音符的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例1:《我捕捉小鸟本领高》(选自莫扎特歌据《魔笛》——捕鸟人帕怕盖诺之歌)

以上这段旋律则可看出,音符长短规律并不强,其排列参差不齐,不符合一般节奏的规律。

2、表现出节拍规律的是音强节奏。

当你和着音乐拍手或者跺脚的时候,你就是在对它的节拍作出反映,节拍是有规律的不断循环的搏动,它把音乐分做很多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节拍,也就是音强节奏,它是音的强弱规律性的反复交替。

这两种节奏是对立而统一的。虽然前者的疏密造成听觉的缓与急:后者的强弱则造成听觉的重与轻。然而,音长节奏则是在某种音强节奏基础上千变万化的自由运动。赫拉克利特说:“差异的东西相结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这也使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中得到体现。

正是这种节奏的形式,使音乐高度组织化。它是音乐的“骨髓”,可脱落开旋律、和声单独存在,但旋律、和声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单独存在。对于声乐艺术作品而言,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则是在节奏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不是这样,作品的演唱就会呈现混乱。因此,节奏美在声乐组织形式上,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声乐节奏在基本特性上的表现

声乐的节奏无论从长短疏密、强弱力度以及快慢速度,都可以根据内容与情感表达的要求,进行音乐化的处理,从而使它在旋律的表现中,发挥音乐节奏特有的功能。

1、声乐节奏的疏密:

节奏的疏密,是在同一时间内,音响所表现出的音值长短的结构性,一定音值正是一定音乐时间的具体表现。在音乐中乐音的长短是以音符来表示的,音符可以等值的划分成多个等分,根据各种音符在乐节中密集的程度,而显示出节奏的长短。由于表现特征的差异,也就负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其音符的时值短,节奏表现较为密集,使得旋律富有激越、热烈的情绪,结合歌词来看,正好反应了歌词的语言特点,更突出了与朋友聚会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3《送别》

此曲,则利用疏松声乐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内容,使歌曲富有婉转、哀伤、忧伤的歌唱性情境,细腻地抒发和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倾诉了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由此,声乐节奏长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诗化语言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所谓“长吁短叹”完全是语言、语势的音乐化结果,充分发挥了音乐中长短音符用于舒展、紧缩的有力手段与技巧,深化了语音在音长上所力不能及的作用。

优秀的声乐作品善于艺术地处理长与短在节奏上的变化与协调,做到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既有长或短的基本节奏,又在不影响这种艺术节奏的基础上,灵活地发挥在对比中的统一。

2、声乐节奏的力度

节奏的力度,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音乐的声音既不能是无停顿、无定性的单纯的持续,也不能是许多杂音的拼凑:它既要有时间段落,又要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它必须随情感变化,在各种情感节奏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节奏的力度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与对比,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内容。

如一拍子,常常在戏曲音乐中出现。它的节拍以强音的循环为基本规律,这类唱腔在体现激昂、强劲的情绪上由特别的效果。再如,三拍子,它以“强、弱、弱”为循环反复的律动方式,由于强弱结构中,弱拍出现时值长,强拍出现时值短,不仅力度趋于柔和,且由于基本乐节的不对称性,为旋律提供了造形条件。

一切节奏内涵都有强弱的力度表现,作为声乐艺术的节奏也就必然要在强弱的力度变化中进行艺术的组织,使它成为有规律的强弱力度的和谐统一体,使音量的强弱轻重得到艺术的合理调节。

3、声乐节奏的速度

节奏的速度,是指音响运动所表现出的音速快慢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速度显示着音乐的“生命”。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音乐速度在情感、动态、性格、形象的具体表现上是有着缜密细微的变化的,在声乐中如果划定出快速、中速、慢速、自由变速等类型的话,那么它可以表现出细微的速度级进序列,生动地展示出速度的各种节奏特征以及在旋律表现中的审美作用。

第2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论文摘要]节奏,是一切事物均匀而有规律地交替进行,它源于希腊语phtmoc,其原意是表示程度,程序、均匀的活动,反映了自然与生活一切现象所固有的有条件、有顺序的交替运动,在曲调中,节奏常常是音乐的源泉,它时音乐艺术来说永远是特别重要的,它是曲调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声乐美学中,声乐曲的节奏美就明显地体现出来,同时,还显示出它有着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

节奏是生命的基础,无论是昼夜的交替还是四季的变迁更或是潮水的起落中,我们都能看到它。我们都能亲身体会到每当我们呼吸的时候能感觉到节奏,在我们心跳的步伐中也有它的存在。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会有节奏伴随。作为音乐形式的载体,声乐节奏则是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节奏的基础上,借以创造旋律,通过音乐化的组织,扩展了语言节奏的变化幅度,并使其产生了艺术化的效果。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础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等变化处理上,形成了多样统一的辩证法。

一、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上的体现

节奏美自然包含于旋律美当中,节奏是旋律构成的基本骨架,实际上旋律的句法、曲式结构则是节奏的扩大。根据生活、情感与物质运动的节奏规则,音乐以音响的长短、强弱与快慢的组织交替与变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自然的节奏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一定句式的节拍特征。wWW.133229.Com同时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组织与发展节奏的音响表现,展示出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以特有的节奏美来增强旋律美的艺术表现。

声乐作品是声音要素组合成的整体,其创作的目的在于寻求其组合美,即是整体的和谐美。作为节奏,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就如脉搏的跳动、季节的变化等。节奏往往意味着有序,但音乐中的节奏则不同,比较特殊。

1、表现出无规律的是音长节奏。

音符,是用来记录音的高低、长短,其时值长短是有所不同的。音长节奏,就是这些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一个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是由许多个不同长短时值的音符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很多时候,这些音符的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例1:《我捕捉小鸟本领高》(选自莫扎特歌据《魔笛》——捕鸟人帕怕盖诺之歌)

以上这段旋律则可看出,音符长短规律并不强,其排列参差不齐,不符合一般节奏的规律。

2、表现出节拍规律的是音强节奏。

当你和着音乐拍手或者跺脚的时候,你就是在对它的节拍作出反映,节拍是有规律的不断循环的搏动,它把音乐分做很多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节拍,也就是音强节奏,它是音的强弱规律性的反复交替。

这两种节奏是对立而统一的。虽然前者的疏密造成听觉的缓与急:后者的强弱则造成听觉的重与轻。然而,音长节奏则是在某种音强节奏基础上千变万化的自由运动。赫拉克利特说:“差异的东西相结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这也使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中得到体现。

正是这种节奏的形式,使音乐高度组织化。它是音乐的“骨髓”,可脱落开旋律、和声单独存在,但旋律、和声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单独存在。对于声乐艺术作品而言,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则是在节奏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不是这样,作品的演唱就会呈现混乱。因此,节奏美在声乐组织形式上,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声乐节奏在基本特性上的表现

声乐的节奏无论从长短疏密、强弱力度以及快慢速度,都可以根据内容与情感表达的要求,进行音乐化的处理,从而使它在旋律的表现中,发挥音乐节奏特有的功能。

1、声乐节奏的疏密:

节奏的疏密,是在同一时间内,音响所表现出的音值长短的结构性,一定音值正是一定音乐时间的具体表现。在音乐中乐音的长短是以音符来表示的,音符可以等值的划分成多个等分,根据各种音符在乐节中密集的程度,而显示出节奏的长短。由于表现特征的差异,也就负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其音符的时值短,节奏表现较为密集,使得旋律富有激越、热烈的情绪,结合歌词来看,正好反应了歌词的语言特点,更突出了与朋友聚会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3《送别》

此曲,则利用疏松声乐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内容,使歌曲富有婉转、哀伤、忧伤的歌唱性情境,细腻地抒发和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倾诉了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由此,声乐节奏长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诗化语言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所谓“长吁短叹”完全是语言、语势的音乐化结果,充分发挥了音乐中长短音符用于舒展、紧缩的有力手段与技巧,深化了语音在音长上所力不能及的作用。

优秀的声乐作品善于艺术地处理长与短在节奏上的变化与协调,做到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既有长或短的基本节奏,又在不影响这种艺术节奏的基础上,灵活地发挥在对比中的统一。

2、声乐节奏的力度

节奏的力度,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音乐的声音既不能是无停顿、无定性的单纯的持续,也不能是许多杂音的拼凑:它既要有时间段落,又要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它必须随情感变化,在各种情感节奏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节奏的力度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与对比,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内容。

如一拍子,常常在戏曲音乐中出现。它的节拍以强音的循环为基本规律,这类唱腔在体现激昂、强劲的情绪上由特别的效果。再如,三拍子,它以“强、弱、弱”为循环反复的律动方式,由于强弱结构中,弱拍出现时值长,强拍出现时值短,不仅力度趋于柔和,且由于基本乐节的不对称性,为旋律提供了造形条件。

一切节奏内涵都有强弱的力度表现,作为声乐艺术的节奏也就必然要在强弱的力度变化中进行艺术的组织,使它成为有规律的强弱力度的和谐统一体,使音量的强弱轻重得到艺术的合理调节。

3、声乐节奏的速度

节奏的速度,是指音响运动所表现出的音速快慢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速度显示着音乐的“生命”。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音乐速度在情感、动态、性格、形象的具体表现上是有着缜密细微的变化的,在声乐中如果划定出快速、中速、慢速、自由变速等类型的话,那么它可以表现出细微的速度级进序列,生动地展示出速度的各种节奏特征以及在旋律表现中的审美作用。

声乐中的音速,是建立在语言中的语速基础上的。诗化语言的语音速度,同样是情感动作与语言动作的集中体现,以特定情感表达为目的。音速丰富了语速的表现力,根据音速的有机协调,它既表现了生活或语言的速度情绪,又展示了音乐特有的速度魅力。

节奏的疏密、力度、速度是声乐节奏美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节奏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节奏变换的艺术处理,创造出短长结合或长短结合的节奏型,把长时值节奏与时值节奏进行有机结合,短中见长,长中见短。

三、声乐节奏与情态活动的对应关系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本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的变化处理上,有着多样性与统一性。它的外在音响节奏形式,正是内在心理情感节奏的生动体现。

从情态运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所具有的联觉关系而言,两者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由于情态活动中,包含节奏的特征,因此,以相同或相似的节奏为中介,各种情感体验便与音乐有了发生联觉对应的可能。

1、能够表现出空间的延伸感:

人的空间延伸感包括了对空间大小的认识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受。音长节奏的长、慢、疏就能够表现空间的长、宽、开阔,体现由此带来的舒畅的感受:音长节奏的短、快、密则能够表现空间的短、挤、狭窄,体现由此产生的局促的心理感受。

2、能够表现出物体特性的大小、轻重:

从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而言,物理体积大的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而轻的和小的物理特性则是使用短音符和快及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2、能够表现出事物的运动特点:

事物的运动本就有快慢、动静、变化与不变的区别,因此,其本身也具有节奏的特征,我们只需运用相应的节奏进行对应即可。

4、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人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本身具有两面性,因此用音乐节奏来表现也是非常合适的。长、慢、疏的音长节奏就能够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开阔、大、开放的特性;而短、快、密的音长节奏则能够表现出狭隘、小、拘谨的特性。

5、能够表现出人的情感与态度:

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平和、安静是由长的音符、慢而疏松的节奏来表现:兴奋、急躁、激动则是由短的音符和快而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6、能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

如果要表现端庄的、稳重的、有礼貌的交往行为,则可使用长、慢、疏的音长节奏来表现:如果要表现随便的、轻佻的、无理的行为,则使用短、快、密的音长节奏来表现。

人的精神活动的时间特征与外显行为的时间特征具有一致性。因此,只有掌握音乐的节奏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歌词的情感表现,更加有助于声乐作品的整体性把握。

第3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英语 快速阅读 阅读训练

在中学英语的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分值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考查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摄入信息量的速度和整理材料的能力,这时候就要求学生能够分清主次找到阅读的重点,从而提高快读阅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

一、进行快速阅读的必要条件

学生想要进行英语阅读的快速阅读是需要一定必要条件的,基本知识、语言基础、阅读技能,进行快速阅读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如果没有英语词汇基础整篇文章都是生词,学生根本无法进行阅读,阅读技巧也就无从谈起。但是如果学生只有语音基础,没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就无法做到快速阅读,只能是慢读。

二、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在中学英语的阅读训练中最主要的就是快速阅读,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也是以快速阅读为主的,提高阅读速度可以更大范围的获取知识,扩大词汇量,促进英语综合语音能力的提升。

三、快速阅读的训练和本质

对于中学生来说,提高阅读速度是提升英语分数的关键。品味原生英语,进行快速阅读,关键是要分清主次找到重点,通过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快速阅读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快速泛读法

进行泛读就是能够尽可能多的浏览文章中的词句,读得多,能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中学英语的阅读中,学生往往会受到词汇量的限制,遇到生词就看不懂了,教会学生进行猜生词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种办法进行猜词:

1.通过同义词、反义词猜词,例如在阅读训练中我们遇到happy and gay,但是我们不知道gay是什么意思,通过happy可以猜到gay是愉快的意思;比如遇到表示转折关系的词but , however等,就能猜到连接的生词可能是和前面句子相反的意思。

2.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先是要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进行猜词,注意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比如You shouldn't have blamed him for that , for it wasn't his fault.for引出的句子表原因,由此可知blame表示责备的意思。

3.通过构词法猜词

阅读的时候遇到新词汇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一些词在文章中作用很大,但是依据上下文也不能推断出生词的此意,这种情况下,可能通过构词法来进行猜词,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就能很快的猜出此意了。

泛读在中学英语的阅读中十分常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利用教材,并选择和教材相类似的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迅速进行泛读的习惯,从而提升阅读速度。

(二)略读

略读对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是十分实用的,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信息量,不重要的部分就省去不读,只抓住文章的基本大意即可。略读通常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技巧的运用:

1.注重文章细节

在略读中要注重文章的细节,例如标题、小标题以及标点符号等,把握这些关键信息可以有效的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快速把握文章主体思想。

2.阅读段落的主题句或结论句

在阅读中如果能够抓住主题句,可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省略细节不读,从而加快阅读速度。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的利用信息词确定主题句位置。

(三)找读(Scanning)

找读也是一种阅读技巧,但是找读除了要求阅读的速度还要求准确性,找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需要针对性的寻找答案,从而加快答题速度。找读的时候是在学生已经对阅读的文章有一定了解情况下进行的。找读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1.寻找背景信息及隐藏含义

在阅读中需要学生能够寻找背景信息,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原因等,了解这些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度的理解和判断。通过文章提供的背景信息了解隐藏含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积累中多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这样可以提高找读技巧的熟练运用。

2.利用小标题和说明

准备开始找读的时候,要先看下文章的标题是否有自己要寻找的信息,或者可以通过小标题的概括确定是否包含自己要寻找的部分信息,这样就能够大大缩短阅读时间,可以绕过很多段落之间找到阅读答题的关键点。

3.抓住提示词

提示词是指句子中的概括总结如in a word 、as a result 等,表示事情的发展顺序如first 、second、 next 、 before 、after 等词语。如果学生可以迅速找到提示词,就可以采用一般的阅读速度,获取所需的信息。

总之,原生英语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英语学生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理解题得分率低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困扰英语学生者。学生在英语阅读训练中应该把握本质,熟练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分清主次,这样可以很快的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从而有效的掌握和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提高自身英语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剑琴. 论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技能的培养[J].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2] 牛贵霞. 加强大学生英语快速阅读技能的培养[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02)

[3] 况常兰. 再谈怎样提高英语快速阅读能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2)

第4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右脑快速记忆 大专学生 词汇记忆 应用研究

引言

语法、词汇、语音等三大要素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专学校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词汇的掌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专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但是,词汇学习和记忆恰恰是当前大专学校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和重点内容,并且它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所以,大专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右脑快速记忆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将字母编码法、谐音法、拼音法、综合法等多种方法应用到大专学生的词汇记忆中去,提升大专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效率,扩大英语词汇的积累,从而为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常见的几种右脑快速记忆方法

1.字母编码法。字母编码法主要就是通过右脑快速记忆英语词汇的特点对单词进行合理的拆分,形成方便大专学生记忆的形式,提升大专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效率。具体来说就是先制定一个英语字母速记编码,让大专学生熟记于心,这里要注意这些编码并不是简单的文字信息,而是这些信息所展现的图像,因为学生对图像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要超过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所以大专学生在熟记这些编码之后就可以进行形象的词汇记忆,也就是说,将英语词汇根据相应的编码进行拆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和故事,从而提高英语词汇的形象性,加深大专学生对英语词语的记忆。例如,trap这一英语单词,它表示“陷阱”、“围困”的意思。我们通过相关的编码表可以知道,tr代表铁人,ap代表阿婆。这样我们就可以将trap拆分成tr/ap /trap/ trap,意思就是说铁人/把/阿婆/围困/在/陷阱里。这样将英语词汇变成一个有趣形象的句子和画面,可以降低大专学生对词汇的理解难度,有效加深对英语词语的记忆。

2.谐音法。谐音记忆法就是通过英语词语与汉语之间的近音和同音的特点,运用谐音线索和视觉表象让学生产生联想,用自己的方式将英语词汇从侧面展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英语词汇进行双面记忆,当看到单词时就会激发侧面记忆,将记忆内容浮现在大脑中,从而通过汉语发音来拼出英语词汇,这样可以将枯燥乏味的英语词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方便大专学生进行快速记忆。例如,ambulance这一英语词汇,它表示“救护车”的意思,可以将其变成“俺不能死,快叫救护车”。这里通过“俺不能死”可以联想到英语词汇的拼法,然后通过句子的连接可以快速的知道词汇所表达的意思,有效提升了英语词汇记忆的趣味性。

3.拼音法。拼音记忆法就是通过对英语词汇中的个别字母或者是全部字母进行结合,使其形成与汉字拼音相同的形式,运用拼音方式来联想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但是,在这种方法的使用中应该注意不要将单词的发音混淆。例如,ache这一英语词汇,它表示“疼、疼痛”的意思,我们可以将它分成“a/che”,运用拼音就是“啊/车”,这样就可以想象出一辆车撞过来,很疼,非常形象的就记忆了这个英语词汇。

二、加强右脑快速记忆的策略

1.反复复习英语词汇,增强英语词汇的记忆能力。不管是什么教学方法它都具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制,学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遗忘,尤其是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记忆与大专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具有差异性,所以很容易就会遗忘。所以,大专学生要想提高词汇的记忆能力,就要反复复习英语词汇,不断加深词汇的记忆。通过一定的实践经验得出,学生在记忆10个英语词汇之后产生的遗忘机率就会慢慢增大,这时英语老师就可以督促大专学生每天记忆10个英语词汇,第二天在记忆单词之前要复习之前记忆的单词,这样以此类推,反复记忆和复习英语词汇,可以有效提升大专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效果。

2.有效结合传英语统词汇的记忆方法。虽然传统方法的英语词汇记忆比较枯燥乏味,但是仍然具有有用之处,为了进一步加强大专学生的词汇记忆能力,老师可以将右脑快速记忆的形象性与传统记忆方法的拓展性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老师可以将英语词汇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歌曲和短文之中,激发大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词汇的印象,让大专学生在放松、娱乐的环境中进行记忆,避免出现遗忘的现象。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有效运用词根记忆法,深化大专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例如,vis这一英语词汇,它表示“看”的意思,老师可以将这一词汇与visibe一词联系起来,方便大专学生联想记忆。

总而言之,英语词汇记忆作为大专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学校教学的高度重视,将右脑快速记忆法应用到英语词汇记忆教学中去,通过形象记忆方法,不仅可以增强英语词汇记忆的趣味性,激发大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大专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能力,有效提高大专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聂艳峰.右脑快速记忆法在高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2.

第5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词汇学习;快速映射;贝叶斯推理;自我监控

分类号 B842.5;B844

1 “快速映射”(fast mapping)问题的由来

词汇学习是语言获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语音、语法的学习相比,词汇的习得是一个更加持续的过程,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期。词汇学习对语言获得以及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词汇习得的年龄会影响以后的语义加工过程(Hemandez&Li,2007)。词汇量大小可以预测将来的语法发展(Levy,Gottesman, Boroehowitz,Frydman,&Sagi,2006;Sansavini et al,2006)。来自不同母语样本的研究均表明,语法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年龄的函数,同时也非常依赖词汇能力(Hemandez&Li,2007;Sansavini et al 2006)。此外,词汇量还与一般智力之间高度相关(Levy etal,2006)。因此,考察词汇学习过程对于语言获得以及其他有关认知能力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儿童大约1岁时说出第一个词,到18个月的时候词汇量开始大幅增长,自此到6岁,英语儿童平均每天要学习9个新单词,几乎在醒着的时间里每小时学会一个新单词(Carey,1978)。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养育者会在日常生活中重复“bye-bye”以及物体名称等词汇,但两岁以后这种重复的听觉练习逐渐减少。儿童必须通过在正常语言环境中倾听他人的谈话而学会大部分单词,并且每学习一个新词都需要在头脑中作大量关于该词的信息表征。儿童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Carey(1978)通过研究证明,儿童第一次听到一个生词就会将这个词和一个可能的意义联系起来,因此首次将儿童猜测词义的这一过程称为“快速映射”(fast mapping)。后来,研究者将“快速映射”定义为通过最小限度地接触(minimal exposure)某一新单词而快速构建该词的句法、语音以及/或者语义表征的能力(Carey,1978)。虽然“快速映射”最初是通过研究儿童词汇获得而提出来的,但是它在成人词汇获得中也同样存在。通过对比儿童和成人学习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可以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研究者进一步将词汇学习过程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词汇分割(word segmentation),即学习者要能够从听到的连续语音流中将目标单词分离出来:二是对词汇(口头的或书面的)和它可能代表的意义(word-reference)做出快速映射;三是一个更长期的扩展过程,指在快速映射的基础上,通过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多次遇到这个词而不断完善该词的信息表征(Hoff&Naigles,2002)。其中,“快速映射”是词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词汇学习的效果具有普遍的影响力。有研究表明,即使对于特殊儿童,如盲人、自闭症儿童,快速映射能力对他们词汇量的大小都有影响(Lederberg Prezbindowski,&Spencer,2000;McDuffie,Yoder,&Stone,2006);而且它对于早期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也有类似的影响作用。此外,快速映射能力本身还可能是一个通过词汇学习不断进行正向反馈的过程。最近,有研究者通过对16-18个月儿童的纵向研究发现,通过学习一组新词能够促进后来学习另一组新词时的快速映射过程(Gershkoff-Stowe&Hahn,2007)。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强早期词汇学习可能有助于提高儿童进行快速映射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词汇学习和语言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可以通过快速映射学习名词(Kay-Raining&Chapman,1998;Houston-Price, Plunkea,&Harris,2005)和动词(Cleave&Bird,2006)。这些研究采用了结构化实验任务,而且控制了词汇,所指(word-reference)之间的配对。那么,词汇,所指之间的这种映射过程到底涉及怎样的问题呢?Quine(1960)是这样描述词汇学习者所面临的难题的:根据儿童所获得的信息材料,对一个单词的意义可能形成无数种假设――比如当儿童看到一只小兔子奔跑同时听到“Gavagai”时,这个词可能表示的意思有很多,如“兔子”、“白色的”、“耳朵”或“奔跑”。那么,为什么儿童会更倾向于认为“Gavagai”这个词代表的意义是“兔子”而不是其它呢?为了解决类似这样的疑问,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设并作了实验论证。

2 影响“快速映射”的认知因素

2.1认知空间的限制原则对快速映射的影响

有一种理论取向认为,儿童具有一些先天的认知策略,依靠一些原则和假设来缩减单词可能意义的范围,从而促进词汇获得过程(Golinkoff Mervis,&Hirsh-Pasek,1994;Hollich,Golinkoff &Hirsh―Pasek,2007)。研究者将这类理论称为“限制,原则理论”(constraints-principles theories),也有学者称之为“假设-剔除理论”(Hypothesis Elimination)。

研究者提出了几类不同的认知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whole-objectassumption)。儿童往往倾向将新单词与客体的整体而不是部分或一些属性特征匹配(Golinkoffet al,1994)。最新的实验表明,即使某个物体包含两部分并且有一部分在视觉效果上非常显著,12个月和19个月的婴儿听到一个新词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将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Hollich et al 2007)。第二,互斥原则(mutual exclusively assumption)。儿童在学习新单词时往往采用“互斥”原则,假设客体只有一个名称,因此将新单词与没有命名过的客体匹配(Markman& Wachtel,t988)。第三,“分类组织原则”(taxonomic organization)。研究表明,9个月的婴儿就期望不同形状的物体必须用不同的可数名词来标记。由于形状这一性质是提示类别成员的标志,因此这一结果表明,婴儿在一开始进行词汇学习的时候就期望不

同的标记能表示不同的物体类别(Dewar&Xu,2007)。

限制-原则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儿童可以根据少量的例子而获得词汇的意义,因为,这些认知原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剔除多余的假设,在剩下的假设空间中寻找词汇的意义。比如,当儿童看到一只小兔子奔跑同时听到“Gavagai”时,他们更倾向认为“Gavagai”指代这只小兔子而不是“耳朵”或者其他部分的特征,也不是指环境中别的已经命名过的客体。但是,这些似乎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儿童学习新单词的快速过程。

2.2自我监控能力对快速映射的影响

在词汇学习的快速映射过程中,学习者听到一个生词的读音后,需要在多种可能的意义之间进行选择或经过整合而确定该词的意义,这涉及到一个认知控制过程。研究人员结合了来自行为学、发展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模型方面的证据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似乎存在一个领域一般性的大脑加工能力转变,使得儿童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能力有了质的转变(Ramscar&Gitcho,2007)。

随着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4岁儿童开始能够完成多种不同的实验任务。比如,在交叉匹配任务(cross-mapping)中,4岁儿童可以同时认识到物体的对应性和位置的对应性(如,在OXO-XMX配对中,第一系列中的x物体和第二系列中的两个x物体的特征相对应,同时第一系列中的x和第二系列中的M又有位置上的对应关系,因为它们都处于中间位置),而3岁以前的儿童却只能认识到物体特征的对应关系(从x物体到x物体)(Loewenstein&Gentner,2005)。在二元选择任务(binary choice tasks)中,儿童由过去的全或无判断(或者随机轮流判断)转变为根据两个位置出现目标物体的概率而做出下一次判断(Derks&Paclisanu,1967);具备了分辨表象和事实的能力,能够通过错误信念任务(Resches&Pereira,2007)。这些变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涉及从多种备选反应中选择或者整合出一个反应来(Ramscar&Gitcho,2007)。

4岁儿童在这些涉及反应选择(responseselection)的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变可能与他们对反应一冲突(response-conflict)进行加工的能力相关。在认知神经方面的最新发现表明,在生命的第四年,额叶(frontal codex)的成熟导致儿童的信息处理方式产生了一个定性的转变(Posner,2005)。这些变化使得儿童能够监控错误反应和反应一冲突信息,并在二择一情景中选择与环境适宜的反应。对子目标的分辨和整合、以及形成和操作更高级的关系表征的能力均随着前额叶(PFC,the prefrontalcortex)的成熟而发展。

虽然在快速映射过程中也同样涉及从不同的子目标中进行选择或者整合,但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到底如何影响词汇-意义的映射过程仍然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事实上,成人采用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可能并不妨碍他们学习词汇的快速映射过程。他们可能利用更有效的认知策略来进行词汇学习,比如下文将要提到的贝叶斯推理模式。

2.3贝叶斯推理模式对快速映射的影响

贝叶斯公式表示在x事件发生的基础上,重新判断h事件发生的概率,即试验后的假设概率:

其中,x类事件只有在h类事件中的某一件发生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p(h X)表示在x事件发生的基础上判断h事件发生的概率;p(h)表示h事件发生的概率,即先验概率。贝叶斯推理就是指在)(类事件发生的基础上重新判断h类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推理过程。

心理学家们试图验证人类的心理推算过程是否符合贝叶斯定律。早期研究表明,即使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成人也多半不能解决贝叶斯推理任务。例如,医学院的大学生在著名的疾病诊断问题上的正确率低于10%(Schwartz,Gorry,Kassirer,&Essig,1973)。然而,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表明,用自然频率表征代替百分比概率表征以后,普通成人被试完成贝叶斯推理的正确率上升至约50%(Gigerenzer&Hoffrage,1995)。随后,朱莉琪等以儿童为被试进行了研究,发现约有20%的四年级被试,40%的五年级被试和超过一半的六年级被试能够解决自然频率表征的贝叶斯推理问题(Zhu Liqi&GiRerenzer,2006)。

类似的,研究者通过自然频率呈现的概率表征考察了词汇学习的快速映射过程,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儿童以及成年人)可以通过少量的范例迅速学习那些意义相互交叠的新词汇(Xu&Tenenbaum,2007)。这个研究的实验材料是通过计算机屏幕给被试呈现45幅真实物体的彩色数码照片。这些图片按类别从属关系分为三个水平:高级水平(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如“动物”,包括猫,狗,蜜蜂等),基本水平(basical-level categories,如“狗”,包括拉布拉多猎狗,短腿猎犬等),从属水平(subordinate-level categories,如几只短腿猎犬)。所有图片分属动物,蔬菜,交通工具三大类。这45张图片有21张分配在训练阶段;另外24张分配在测试阶段,其中包括6个高级水平的物体,6个基本水平的物体和12个从属类别的物体。实验程序是每次给被试演示一个单音节假词(这种词是人造的,它符合词的拼写规则并且可以成为一个音节)的物体实例(比如:告诉被试说,这是一个“fep”),给出的实例可能是一个或三个,分布在三个水平;然后要求被试帮助找出在剩余图片中的所有同类物体(比如,请被试帮忙找出图片集中所有的“feo”)。研究者考察了成人组(大学生)和3,4岁儿童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成人会根据主试所提供实例的不同(一个或三个)而调整自己的判断,他们的反应模式与贝叶斯推理所预期的模式非常吻合;而3,4岁左右的幼儿则呈现不同的推理模式。

这项研究很好地考察了词汇学习者的快速映射过程。在该实验任务中,被试需要通过很少的实例(一个或三个)来猜测一个生词的意义;而被试所猜测的这个单词的意义范畴则可以通过他/她所选出的同类物品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准确探查被试对词汇意义的理解。由于实验材料中采用的都是人造假词,这就排除了词汇频率和被试对词汇的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学习新词汇的时候同样存在快速映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贝叶斯推理的学习模式。关于3、4岁的儿童为什么没能按照成年人所表现的贝叶斯推理模式来进行词汇学习的快速映射,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早期词汇学习者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方式(Xu&Tenenbaum,2007)。

3 影响快速映射的语言环境因素

注重环境因素的这一类理论认为,词汇学习者可以利用环境中的语言或非语言线索来进行联结一学习(associafive-lcarning)(PltmkeR,Sinha,Moiler,&Strandsby,1992;Xu&Tenenbaum,2007)。

首先,使用频率可能是影响整个词汇学习过程(包括词汇分割和快速映射)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计算单词与环境中参照物同时出现的频率来积累词汇。事实上,即使是8个月大的婴儿也可以对他们听到的假词的发音模式做出统计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Saffran,Aslin,&Newport。1996),在随后的测试任务中婴儿可以辨认出现频率高的语音片段,而这些语音片段就是可能的词汇。Huttcnlocher和Haight等(1991)发现,16个月儿童的母亲对名词的使用频率与儿童产生该词的年龄呈正相关。Naigles和Hoff-Ginsberg(1998)在另一个关于动词习得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

当单词被放在言语输入中高度显著的位置(如最末位置)时,词汇学习将变得更加容易。尽管Naigles~1]Hoff-Ginsberg(1998)的研究没有发现言语最末位置(utterance final position)影响儿童对动词的使用,但是其他许多关于名词和动词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言语最末位置对于词汇学习是有帮助的(Smiley&Huttenlocher,1995;Shady&Gerken,1999)。有研究表明,母亲在给孩子做读书学习的谈话过程中使用了最末位置来强调语篇中的新信息(Femald&Mazzie,1991)。使用频率和言语最末位置对单词学习的效应在跨语言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Choi&Gopnik,1995;Tardif,Shatz,&Naigles,1997;Choi,2000),可见这两者对于词汇学习的效应是普遍存在的。

除最末位置效应以外,母亲对宝宝说话(motherese)的语速放慢,通过语音语调和重音来强调目标词汇,这些都有助于儿童进行词汇分割并进一步对目标词汇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作出快速映射。有研究发现,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以及养育者发音的时间顺序对于词汇学习也有影响(Childers&TomaseUo。2002)。比如,当婴儿正在看着一个物体的时候对他说出物体名称更有利于他对这个名词的学习,而对于动词则是在动作刚要发生之前或者刚结束的时候说比较易于学习。这说明不同词类学习所偏好的语言环境可能不同。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社会,语用(social-pragmatic)线索(Bloom,1993;Bloom&Tinker,2001)来判断词汇的意思,从而进行快速映射过程。比如Bloom(1993)认为并不是儿童通过认知偏向去猜测单词的意思,而是成人通过猜测儿童的注意焦点从而提供适当的单词。有研究考察了一种社会,语用期望,当儿童被问及一个新标签所对应的指示物时会驱使他们去搜索周围环境(Diesendruck&Shemer2006),这就是“能力期望”(Expectation of Competence)――如果成人让孩子去寻找一个名称所对应的指示物,这是因为成人可能认为这个孩子知道那个词汇,所以孩子可以期望自己能够找到它的指示物。

此外,跨文化因素也会影响词汇学习过程。研究表明,各国儿童在词汇获得的早期阶段即表现出了词类差异(Choi&Gopnik,1995;Tardifet al,1997;陈杰,Tardif,&孟祥芝,2007)。比如,Tardff(2006)等考察了8-16个月的中美儿童的词汇发展情况,结果发现,这些词汇量均少于10个的儿童已经表现出了词类差异现象:美国儿童说出的普通名词多于动词,北京儿童说出的动词多于名词,而处于多语言背景条件下的香港儿童在两类词汇上没有差异。这说明语言和文化因素也会影响词汇的学习,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具体如何影响快速映射过程仍然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实。

4 试图整合内外因的理论趋向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一语用因素(social-pragmaticforces)和以数据,分析(data-analytic)为特征的认知过程在词汇学习中都涉及(Hoff&Naigles,2002)。社会一语用因素可能对最早期的词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到了2岁时数据分析过程(头脑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就占突出作用了(Hoff&Naigles,2002)。

类似的,提出词汇学习的贝叶斯推理模型的研究者认为,贝叶斯推理模式是进行词汇学习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xu&Tenenbaum,2007);而处于词汇学习的早期阶段的儿童则可能是应用了别的认知策略,比如联结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来进行。

生成联合模型(Emergantist Coalition Model。ECM)也是目前较新的一种理论(陈杰,2007),它整合了婴儿在词汇发展较早阶段使用的注意线索(突出的知觉特点、词汇和所指的客体与事件在时间上的联系)、认知原则与稍晚阶段使用的社会语用线索,用多方面的因素解释词汇获得和进发现象(Regier,2005;陈杰,2007)。这种理论认为,在词汇获得的不同阶段,每个因素的权重是不同的,而儿童倾向于使用的认知原则从不成熟阶段(注意线索attentional CUES)发展到成熟阶段(社会线索sociCUeS和言语线索linguistic CUES)。例如,在词汇获得的最早阶段,儿童主要利用知觉突显性、新异性或时间相邻性等因素来吸引注意,从而将单词与客体或行为匹配:在18个月以后,儿童开始对一些社会线索(如:他人的眼神、指向、或通过背景推测他人意图)敏感(Hollich,Hirsh-Pasek,&Golinkoff,2000),并且逐渐开始发现语言本身提供的信息,从句法、音节出现的统计概率甚至言语的节奏和频率中识别和学习新的单词。

生成联合模型似乎整合了限制一原则理论和联结一学习理论的优点,它能依次阶段性地解释种种描述性的现象。虽然一些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儿童早期词汇发展过程中线索使用的不平衡性(Tardif 2006;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陈杰et al,2007;Pmden,Hirsh-Pasek,&Golinkoff 2006),但总体来说,这种模型仍然没有从本质上说明学习者的词汇获得机制,而且也不能解释婴儿在刚开始进行

词汇学习的时候就表现出的跨文化差异(Choi& Gopnik,1995;Choi,2000;陈杰et a1,2007;Colunga&Smith,2005)。

5 小结

虽然目前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因素对词汇学习中的快速映射过程都有重要影响(Hoff&Naigles,2002;Gigerenzer&Hoffrage,1995;Bloom&Tinker,2001;Regier,2005);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各种线索作用的时间和比重仍然存在争议,关于快速映射的具体加工机制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

对于不同研究者对每个成分给予的权重和关注的时间点不同。比如,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语用因素对早期词汇学习很重要,而到2岁时头脑中的数据分析过程(认知因素)更占突出作用(Hoff&Naigles,2002)。还有研究者认为在4岁左右儿童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使得其学习能力出现一个转折点(Ramscar&Gitcho,2007),但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体会如何影响快速映射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有研究者认为成人采用贝叶斯推理模式来进行词汇学习(Xu&Tenenbaum,2007),而早期词汇学习者则可能采用了联结学习的方式(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生成联合模型没有明确提到各种线索的使用是否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如果通过研究能证实不同年龄的学习者采用了不同的快速映射机制,这对于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将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的快速映射机制到底有无质的区别,如果有的话是否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时间,这都是值得研究者继续关注的问题。

第6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语言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部分组成,学好语音是学好语言的前提,是成功进行口头交际的关键。因此,在农村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掌握好语音语调对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语音语调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气息、音标连读、节奏和语调这五个语音要素的训练,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音基础,以标准的语音语调去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

1.语音要正确

正确读语音就必须认真读好48个音素,记住48个音素的规范书写,学习用音标正确读出单词,这样学单词很容易记住单词,也容易拼准单词。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说得一口纯正的语音,纯正语音的英语让人听起来更舒服。要想掌握正确的语音必须多听、多模仿、多朗读。

2.掌握好语调

能正确读出单词,却不能掌握好语调,不但听起来不舒服,别人尤其是英美人甚至难以听懂言者的意思;相反如果语调正确,个别单词读不准,听起来像英语调子,英美人还能从语调上猜出说话者的意思,所以语调比发音更重要。语调是一个人说话的腔调,是一个人说话高低轻音的变化。英语语调主要表现在句子重音和声调上。语调不同,表达意思也各异。如"Thankyou"如果读成降调则表示感谢;如果读成升调,则毫无感谢之意,有时甚至还表示反感。读准语调就是要读准句子的重音和声调,让学生抑扬顿挫的读好语音语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读好英语。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多从网上下载纯正语音的发音方法和语调,或者跟着录音带跟读,多读多练才能正确掌握语调。

3.把握好意群及节奏

英语的意群及节奏是指英语诸音节在语流中强读和弱读的规律性。英语中的小节就像音乐乐曲中的拍子一样。正确的演奏出乐曲中小节才能奏出优美的乐曲,在说英语时正确把握句子的意群及节奏才能将句子说得流利动听。乐曲中每个小节都以强拍开始。英语中,一般说来句子的第一个音节都是重读音节。有的由单个重读音节组成,有的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上若干非重读音节组成。在朗读中,有的句子有时也能以非重读音节开始,就如乐曲中的小节以休止符开始一样。这个句子的非重读音节前也有个休止符。每个人说话的速度各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语境不同情况下说话的语调都是不同的。但是,在采用某一种语速的过程中,每个小节所需要的时间大致上是相同的,就像音乐中每个小节所占的时间相同一样,这就形成了意群。为了保持节奏,包含音节多的句子的语速就必须比包含音节少的语速快一些。因此,学生朗读课文就必须懂得英语的意群,勤加练习,学会有意群的朗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意节奏。

4.语速适中

语速是指朗读时的快慢程度。慢读与快读都有一定标准。慢渎,在读准单词、词组的基础上要掌握好句子的快慢节奏,即慢中求准。因此,慢读的速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快读,应根据文章内容上的需要,根据句子的不同目的进行朗读。语速影响听的效果,所以语速不可太快或太慢,否则都达不到让人听得清楚的目的。语速过快会造成句子的语意不连贯,还会造成发音不到位、加音、吞音、误读以及移行时的突然中断,影响意思的表达。所以要力求读准,发音清楚、正确。当然,朗读也并不是越慢越好。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和朗读技巧的掌握,语速可以适当加快,只要让听的人听清即可。朗读应力求流利,流利即快而清楚,通畅。但一定要注意,流利并不是"语速过快",有些学生在朗读时速度较快,但时而停顿并不通畅,仍不能让人听清楚。这里应明确的是读得流利、说得流利,根据意群的节奏来读出句子,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5.经常大声朗读

第7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语言 特征 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24-01

近年来,乘着网络时代的快车,巨大的信息流在新媒体上流动,从而推动了包括新媒体语言在内的各种网络衍生物快速发展,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使新媒体语言越来越受欢迎。新媒体语言所具有的生动简洁的特点使其易于让人接受,并广泛运用到日常的沟通交流中,从中表现出的鲜明个性以及强大的情感感染力更是冲击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因此在新媒体语言的快速发展中应注重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影响,同时对其加以规范与引导,从而使新媒体语言健康蓬勃发展。

一、新媒体语言特征

1.新媒体语言生动简洁,传递迅速

新媒体语言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给传统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媒体语言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面积大的特点,甚至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传遍网络和新媒体。在讲究“经济、快捷、方便”的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语言简化和缩略的词语成了人们沟通交流最有效的工具。虽然新媒体语言看似没有任何规律、杂乱无章,当中的汉字、英文字母、符号、数字、拼音融汇在一起,但其实无论各种方式的叠加与融合,都相比较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简单实用,方便人们使用和交流。例如:童鞋(同W),菜鸟(形容新人),潜水(表示某人隐身不说话),BF(男朋友的英文简称)等热词在很短的时间内红遍新媒体世界。

2.新媒体语言张扬个性,崇尚创新

新媒体语言是以年轻人为使用主体,基于年轻人的特别表达方式而产生的语言系列,它的创作、产生、流传、散播都通过广泛的受众群体,反映了年轻人渴求创新创造,期待张扬个性的特点。与众不同的新媒体语言成了使用者展示其个性的最好的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语言风格让人眼前一亮,而且新媒体语言较之传统语言更能恰当表达使用者的情绪与思想。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个性与激情,也得以在使用新媒体语言中充分体现。

3.新媒体语言开放兼容、资源共享

新媒体世界可谓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因此新媒体语言也具有开放兼容、资源共享的特点。任何新型的语言形式一经出现便与传统语言形式快速融合、兼容,同时不断组合成新的语言形式,通过快速传播,令使用者随时随地共享其成果和益处。这反映了新媒体的突出特点和优点。

4.新媒体语言呈现了多层次、立体式传播格局

当前,由于受到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新媒体语言不断丰富、发展、深化、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传播格局框架,传播形式多维、传播内容多样,呈现了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向传统语言渗透、融合、辐射的大趋势。

二、新媒体语言的传播途径和方式

新媒体语言是现代年轻人热衷于追求的一种特立独行的自我表现方式。新媒体语言以网络和新媒体为主要依托,以微博、贴吧、微信、QQ、陌陌等各类社交软件为主要途径。依靠着其平民化、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特征,多元化、多媒体化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广泛流传,甚至成为新媒体语言的主力军,各种新媒体热词在青少年人群中广受欢迎。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频繁主动地使用新媒体语言,而且积极地创作新媒体语言,几乎每天都有新生的语言词汇出现,这同时也是新媒体语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新媒体语言的社会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多媒体化的新媒体语言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交流,加快了原来的信息传播速度,使得语言传播的媒介得以拓宽。新媒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语言,使得虚拟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同时又具有幽默性和瞬时性,传播速度快,丰富了原本枯燥的虚拟交流。

第8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搜狗Q2财报三大关键词是:搜索、输入法、移动端。

搜索方面,第二季度,搜狗增强内容差异化优势,继续深化与腾讯在移动端的合作,在微信搜索与微信头条功能的基础上,借助腾讯应用分发能力,与多个移动App达成内容合作,使手机用户通过搜狗搜索可以直接获得App内的优质内容。此外,搜狗不断强化搜索技术,在中文信息处理、图像理解和语音识别等领域积极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成功应用于通用搜索排序优化、识图搜索、语音搜索等。仅在语音搜索领域,搜狗语音识别准确率在最近一年内提升40%,超过讯飞和百度语音;用户语音请求搜索数提升超过3倍。

依托内容和技术的优势,搜狗整体搜索量持续增长,移动端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10%。截至第二季度末,搜狗移动搜索量已接近PC搜索量。随着搜索流量的快速提升,搜狗的移动端商业化能力显著提高。第二季度搜狗移动搜索收入占整体搜索收入较去年同期翻番,比例从12%攀升至25%。“盈利能力的增强将有效支持我们在下半年更加灵活地分配资源,推动在移动端的全面投入。”搜狗CEO王小川表示。

此外,搜狗正在加速移动渠道开拓,目前已与国内多家主流手机厂商达成合作,预装搜狗搜索App或将搜狗搜索设定为其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

输入法方面,根据艾瑞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6月搜狗手机输入法月活跃用户数上升到2.3亿,iOS增量明显,仅次于微信和手机QQ,稳居中国第三大移动应用。搜狗公司核心产品搜狗手机输入法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开发了灵犀功能,在iOS系统上首创“花漾字”、图片表情、快捷短语,推动了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同时,搜狗手机输入法在以服务为核心的工具型平台基础上,以皮肤表情吸引海量用户,用户再贡献海量作品,形成“表达”为基础的生态圈和输入法经济。艾瑞的数据同时显示,搜狗PC输入法月覆盖用户4.95亿,覆盖率达93%,牢据首位。

第9篇:表示速度快的成语范文

对于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随网络时代出现的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或特别用语,如主机、软件、网民、电子商务等。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一种的语言,即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如mm、宅女、灌水等。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变体,其产生的原因,从客观条件来看,网上信息的丰富、快捷性和上网费用的制约,使网民们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实现最大量化交流,就必须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

二、网络语言的类型

(一)缩略型

网民为实现简便、快捷的交流,他们经常采用由字母构成的缩写形式。

1、汉语拼音缩略(一般多用拼音首写字母)。例如:GG(哥哥)、MM(妹妹)、TMD(他妈的)、BT(变态)、FB(腐败)、PLMM(漂亮美眉)、PPMM(PLMM的升级版:漂漂美眉)、PF(佩服)。

2、英语词汇缩略。例如:GF(girl

friend:女朋友)、BF(boy

friend:男朋友)、BB(byebye:再见)、CU(See

You:再见)、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

(二)“脸谱”型

网民将标点、字母和数字等按一定顺序或形状组合在一起形成“脸谱符号”,用来描摹某种情状或象征某种意义,这样可增强网络语言的形象化和视觉冲击力。

1、标点符号组合型。例如:“?”表示眼睛,“—”表示鼻子,“?-)”表示笑脸,“?-(”表示悲伤。

2、标点符号+数字组合型。例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舌头舔着嘴唇的笑。

3、标点符号+字母组合型。例如:“?-D”表示开怀大笑,“?-P”表示吐舌头。

(三)谐音型

1、同音或近音汉字“转借”。例如:斑竹(版主)、偶(我)、水饺(睡觉)、稀饭(喜欢)、木有(没有)、人参公鸡(人身攻击)。

2、音译词。例如: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粉丝(fans:追捧者,崇拜者)。

3、数字谐音。例如:8137(不要生气)、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喽:再见了)、88(拜拜:再见)。

4、混合谐音型

数字和字母混合谐音,例如:3X(thanks:谢谢)、3Q(thank

you:谢谢你)、3ku(thank

you:谢谢你);汉字和拼音混合谐音,例如:拍MP(拍马屁)、E文(英文),数字和英文混合谐音,例如:51job(我要工作),汉字和数字混合谐音,例如:笑4我了(笑死我了),汉语和英语混合谐音。例如:我I你(我爱你)、你真cool(你真酷)。

网民还经常用到一些很形象的象声词,如:

haha(笑声,哈哈)、hehe(笑声,呵呵)、zzZZzz……(睡觉发出的声音)等,这些词大都是采用谐音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四)转义型

1、词义“引申”。例如:恐龙(长相丑陋的女网民)、青蛙(长相丑陋的男网民)、灌水(在论坛、聊天室上留言、发帖子、写文章)、蛋白质(笨蛋加加神经质)。

2、词义反用。例如:天才(天生的蠢才)。

3、谐音转义。例如:斑竹(版主)、菌男(俊男)等。

4、拆字类。例如:丁页(顶)、口木(呆)。

(五)“童语”型

网络语言中有很多双音叠字、儿化等,这种形式增加了调侃和亲昵的色彩。如:东东(东西)、笨笨(笨蛋)、帅帅(帅气)、漂漂(漂亮)。

(六)混合及其他型

如:小Case(小事一桩)、有事call/E我(有事给我打电话/发电子邮件)。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创新性

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

1、对词汇的创新,包括变义和创造。例如:“有形”(有派头)、“板斧”(版副)、“我倒”(表示佩服,或出其意料之外)、“抛砖”(跟帖)、“拍砖”(回贴时持批评态度)等。

2、对语法的突破。常采用方言语法或外来语的说法,例如:“累死掉了”、“你走先”(你先走)、“不睬你”(新加坡语,不理你的意思)等。

(二)简约性

绝大多数汉字不能实现一键输入,打字基本要求高,输入速度慢。为了在短时间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实现交流的快速高效,省时省钱,网民经常改变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约定俗成的音义,创造简洁、精炼的新形音义结合体。例如,用“哪?”代替“你在哪儿?”,力求用简单的语言文字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三)形象性

网络交际,除了音、视频聊天外,大多采用文字语言交流,看不见交流者的表情也听不见其声音。例如:用“@_@”表示“深度近视”,“(o)(o)”表示“非常吃惊”等。这些形象生动的网络语言增添了网络虚拟空间的色彩和情趣。

(四)口语化

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交流目前主要以文字、符号为中介,网民在聊天、交流时主要借助键盘进行,要求交际的流畅性和存在一定时间的限制,只要看的人读出音来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可以明白,于是大量使用谐音词、字母化汉字、缩略化词以及杂糅中英文、符号、数字等口语性表达。

同时,为增强交流的亲切感,口语中常用的拟声词、方言等也被频繁运用。例如,“嘻嘻”、“就酱紫”(就这样子,台湾方言音)等等,这种方言的借用也较好地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口语化特点。

(五)更新速度快

网络流行语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个年度

都有新的流行语成为主流。几年前被广为使用的网络语象“依妹儿、美眉”等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E-mail、mm”等,并且中英文夹杂和拼音数字化倾向越来越厉害。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无处不在,

从网络蔓延到传统媒体,也进而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构建中文信息化的坚实平台,尽快发展虚拟世界的中文生活,使其文明,有序,活跃,已经是国人的重要使命。研究网络语言,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监测、分析和总结,以使我们的语言生活健康有序、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