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农民培训个人总结

第1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一、调查方法

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重点是通过填问卷来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问卷分为:农民背景、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科技素质、接受教育培训的现状、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等六部分内容,涉及单选题、限选题、多选题、数字题等多种类型的选项,近50个问题。问卷抽样以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抽样依据,采用县抽镇(乡)、镇(乡)抽村、村抽农民的三级抽样阶段进行。对抽中的村按人均收入分成相对高、中、低三个类群,根据各类群的农民数所占比例分配样本数,采取抓阄的办法分别在三种不同的类群中抽取调查农民,每村抽取9个农户。最后,全县有108户农民接受了问卷调查。

调查由调查员按事先制定好的问卷进行提问,调查户农民回答,调查员填写问卷,然后以村为单位形成调查问卷汇总表。经过认真校验和初步整理,从总体看,收集到的数据质量优良,能较好地反映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农民培训需求情况

此次调查有乡镇主要领导和被调查村的主要村干部参加,访问12个村的农户108户,调查农民380人。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还很低。12个村总劳动力为5053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者606人,只占总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者1617人,占总数的32%;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870人,占总数的37%;而文盲人数多达960人,占总数的19%。尤其是烟溪镇和马路镇6个村的文化程度更低,这四个村有劳动力3110人,其中,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81人,只占总数的5.8%;而文盲人数却多达653人,占总数的21%。

二是农村劳动力技术含量过低。12个村中,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人数为2526人,占总数的50%;从事非农业的人数556人,占总数的11%;外出务工的1617人,占总数的32%。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定技能的人数为501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1%;无技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为1116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9%。另外,还有354人为无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7%,这些人也大都无一技之长。

三是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受行业和职业技能的制约。在调查走访的108户农户中,20户农民头脑灵活,经营有方,或种植业、养殖业办得出色,或是劳务工资高,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他们的住房基本上是新建的,且进行了装修,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仙溪镇青大村蒋孟初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一个是建筑包工头,一个是司机,从事的都是技术性的工作,兄弟俩每年的收入在4万元以上,蒋孟初也在家种了十多亩地,喂养了一头母猪,年收入两万元以上。40余户农户家庭主要是靠种田,平时打点零工,家中喂几头猪的收入,外出务工的也是普通工种,这样的家庭年收入在1.5万~2.0万元内;40余户农民家庭既无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从事种养殖业,又没有什么特长和本领外出务工。这样的家庭仅靠种几亩田,喂几头猪,难以摆脱贫困。如烟溪镇陈竹村村民易爱善夫妇,全家有五口人,三个儿子,两个初中未毕业就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一个15岁的儿子读初中。只有小学文化的易爱善及两个小孩在外面打工,由于没有任何技术,辗转到了许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活干,2013年他没有赚到钱,家中就靠易爱善的妻子种田,喂猪赚点钱来维持生计,小孩读书的费用都是向别人借,生活十分艰苦。陈竹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像易爱善这样家境的还有几户,他们都表示对生活出路很困惑,苦于找不到路子赚钱。该村总体文化层次低,富余劳力未找到事做的有124人,供不起子女读书的有6户。

(二)农民对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380名农民中除50岁以上的农民表示满意现状,没有考虑要学技术以外,大多数农户都渴望学习一些实用技术。其中希望能学到种植技术的有140人,占37%;希望能学到养殖技术的120人,占32%,且他们在养殖方面均已初具规模,但在管理和技术上有漏洞,效益不好,有的甚至亏损;想学习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有80人,占21%;还有少数青年朋友则想学习维修、制造类技术,掌握一技之能,在外务工时既轻松又挣钱。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严重不足,培训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安化地处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投入有限,培训经费主要依靠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县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培训工作经费及农民培训补助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继续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8%,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传统农业观念占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培训效果不太理想。高中(含中专和职高)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12%,他们大都属于青年一代,虽然观念较新,接受能力也较强,自主创业的意愿也强烈,但受资金等创业条件的制约,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然后再回乡创业。

(三)培训体制尚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安化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虽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多个部门,培训主体单位在项目、资金、师资、证书、场地等方面缺少统筹安排。特别是培训经费来源不同,各种要求也不尽相同,造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对培训要求也难以全部执行到位。同时农民就业指导管理机制也还未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发、征地转业等新形成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他们大多数还没有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意识较差。又由于职业技能低,且不愿从事低收入和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致使许多有发展前途的农业项目,因缺乏技术工人支撑,不得不中途搁浅。

(四)培训内容难满足需求,培训项目缺乏创新

新时期农民培训既要培训好留在农村本土上的农民,又要培训好转移到城镇企业务工的农民,还有培训好新生农村劳动力。这就需要既有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

目前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落后的手工、半机械生产向机械化、高新技术化生产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化转变;另一方面农业也正面临转型升级,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不断涌现,这样就急需新的培训项目和更高层次的培训。

(五)地域面大,农民分散,集中培训难度大

安化是一个山区大县,80万农民分布在4950平方公里的辽阔山区,想要把某个行业的培训集中到县城或乡镇都非常困难。同时,集中到县城或乡镇培训,因差旅要增加大量的费用支出,也制约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整合部门资源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做到规划统筹制定,资源统筹整合,经费统筹安排,工程统筹联动,搞好培训大合唱。要因地制宜,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对农民终生职业培训的补贴办法,调动和激发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应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出台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

(二)出台扶助政策,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可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对所拨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实行免费培训制度,让更多农民受益。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农民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科技、移民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五是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的积极性。

(三)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结合产业特点,认定培训基地。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每个产业至少要选择1~2个企业或生产场地作为实训基地,挂牌认定并给予适当经费补助。二是编写培训教材。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并结合培训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适训资料、教材。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农广系统内部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培训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内外部培训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对培训教师的专项培训,年终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及评级。

(四)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

第2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从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采用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与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工作格局。

(三)完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

三、目标任务

围绕全县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的目标任务,着力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今年实施“1231”冬春农技培训工程,即: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100人,提高他们生产技术指导水平;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200人,提高农民信息致富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300人,提高农民职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本领。

四、培训内容和形式

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要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

(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远程科技培训

结合农事季节,通过县农业信息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每月播放一次科技碟片,让农民不出村接受专家老师的科技培训。

(二)整合项目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以省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3月份,重点面向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采取集中办班,专家讲课的形式,举办一期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三)结合农事季节,开展实用技术下乡活动

利用春季培训黄金季节,组织开展科技大集、科技大蓬车等活动,把实用技术培训各种班次办到园区、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

同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及时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民培训讲师的科技涵养和知识技能。

(四)抢抓培训时机,开展农业信息培训。利用县农干校手提电脑培训设备,通过在乡镇建立“移动课堂”的形式,举办农业信息培训,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委成立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方案制订、组织协调和总结宣传等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上下一致,整体联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第3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为全面了解云南省农村务农劳动力现状,探索和寻求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云南省农广校2007年开展了关于农村务农劳动力现状的专题调研。调研数据详实,反映出的几个层面的问题也很具代表性,可供各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参考。调研采取普遍调研和重点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普遍调研即对全省129个县中各选,1个行政村进行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即每个市(州)选定1个县,每个县选择3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随机抽取10个农户进行人户重点调研。通过普遍调研和对全省480家农户的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及来源、土地情况以及近年来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等重点摸底调研,掌握了本省农村务农劳动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一、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务农劳动力结构现状

一是留乡务农的劳动力中以妇女居多。据了解。如今许多农村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子外出打工,村里牲畜屠宰、老人丧葬等均由妇女操持。二是农村务农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三是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村出现青年夫妇外出打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儿童的现象。

(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劳务经济逐步壮大

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了17%,农民收入年度增加额创新高。2007年,务农劳动力年均收入为1500元以下的占调查数的34.45%:年均收入水平以2000元左右居多,占47%,收入水平表现为中等偏下。如沧源县抽样的163名农村人口中,2007年年均收入1500~2000元的占40%,1500元以下的占43.3%,2000元以上的占16.7%。家庭总收入中,全省重点调查的480家农户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分别是67.44%和32.56%,其中澜沧、勐腊和沧源3个滇南县90家农户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例高达96.97%。可见,农业是本省大多数农民的主业,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这种现状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改变。

(三)农业科技培训与农民的需求差距较大

农民对生产技能、科技生产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强,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不断上升。近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政府对农民加大了教育培训力度。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农业科技书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及对农村骨干实施的“百万中专生计划”等项目,针对性强,效果显著。100%的受访农民认为他们十分需要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培训,只要有培训,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参加。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干了几十年都没有这样学习过,每年都能培训就好了!”

但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人均每年能参加的农业技能培训次数很少。调查显示:年参加培训三次以上的占17.9%,三次以内的占45.6%,一次没有参加的占36.5%。如嵩明县作为昆明市近郊的农业县。2008年全县大约有10万人参加农民培训,占总劳动力的30%永胜县永北镇灵源村委会作为该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比较好的行政村,全村2895名务农劳动力“年参加培训次数”的调查结果为:参加多次的占10%,三次以内的占75%,一次没有的占15%。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培训采取现场培训和以会代训方式,参训人员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及重点户、种养大户,造成了培训面不大、科技普及率低的现象,加之培训经费缺乏。很多培训无法进村,很多农民未能享受到应有的科技培训。

二、农村务农劳动力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关系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受益面广、具有明显公益性的社会事业,而农民教育培训数量大、任务重。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期科目,并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建议全省按照每年每个农村劳动力6元的标准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对务农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农村骨干的学历教育。

(二)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一实践证明,农民要增收,光靠勤劳不行,还得有知识、有技能。因此,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科教兴农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做到培训一批农民,推广一批技术,发展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首先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发展目标的农民的需求,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为总体目标,以“一村一品”为发展格局,结合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按“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农民盼望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广大农民市场风险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重点加大农作物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技术、疫病防治等现代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知识培训。同时按照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培训。其次培育技能型人才。即在农村中学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对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一年制的培训,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使他们成为“升学有路子,务农有技术,就业有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楚雄市子午镇云龙中学“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再者以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通过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复员军人以及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开展中专学历教育,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第4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民和县畜牧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共有畜牧技术实用人才454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26%,从区域分布、人才类别、内部结构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受地域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就民和县具体情况而言,川口、马场垣等交通发达的乡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发展较快,农村实用人才总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而交通相对闭塞的乡镇则发展相对缓慢,仅占0.1%左右。通过2010-2011年农民科技培训,对全县畜牧7个专业1040名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使农村实用人才比例上升为0.86%。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发展较慢312个行政村1494名(包括进行技术培训的1040名农民和454名畜牧技术实用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中,养殖能手有31人,经营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有96人。农村实用人才年龄、文化比例失调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在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下、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有382人,占农民实用人才总数的36.7%;在文化结构方面:高中以上学历的有162人,占农民实用人才总数的15.6%,占50岁以下人才总数的41.4%;在技能结构方面:获国家技能证书的有344人,其中动物防疫员319人、家畜繁殖员6人、奶站挤奶操作工19人。通过民和县农业广播学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等形式,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得以培养和开发。观念相对落后近几年农村变化很大,但经济还较匮乏,农民之所以富裕不起来,客观上“穷”在自然环境上,主观上“穷”在思想观念上。大多数农民传统观念有所转变,壮劳力主要外出务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平时从事繁重农牧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是留守的老人,而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也有的农民以承包等形式将耕地流转,脱离农牧业生产,出门挣钱、回家休闲。农民思富心切,组织化程度不高,加之传统劳作生产效率低下、增收缓慢,忽略了科技致富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为此,要以促进农民增收的因素调动积极性,加速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人才数量不足经过多年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民和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增长较快,但是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民和县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紧要任务。拔尖人才缺乏现有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多是种植、养殖的能手,但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的实用技术人才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加之,民和县培训工作缺乏科学规划,培养滞后,自由发展,有而不尖,难以满足民和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发展不全面一是村级实用人才服务网络不健全,工作条件简陋,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推广人员职称待遇得不到解决,年轻专业人才得不到补充。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教育方式主要靠民和县农业广播学校、农畜技推机构、代际或师承、自学等,在研究和运用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方面还远远不够。三是缺乏科学、系统化培训。四是资金投入不足。

主要对策和建议

全面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潜力很大。创新培训服务机制,立足于服务农民、培训农民、发展人才从民和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现有的农业技术培训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服务网络。努力建设适合民和县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多样化、多功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增强农村实用人才教育提高的载体功能。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经费,形成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强大合力依托民和县农业广播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村培养人才服务的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开拓,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全面拓展到农村。切实创新培训模式和思路,搞好管理与服务,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发步伐,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毛德虎王子录工作单位: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第5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农委皖农科函〔2012〕1091号精神,紧紧围绕市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粮棉油高产创建、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等农业重点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利用春季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为民服务争先创优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目标任务

分区域、分专业、分班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00名;围绕春季农业生产,开展一事一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培训指导农民80万人次;印发技术明白纸80万份,开展广播技术讲座100次;推广农业主导品种20个,主推技术30项次。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根据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以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为载体,以部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为培训承办单位,依托省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主要农产品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对5个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技术指导员进行异地培训,对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开展集中培训。

(二)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依托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工程等农业重点项目,围绕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小麦、油菜春季田间管理、生猪、家禽饲养出栏补栏、水产品捕捞与投放等种养业关键技术内容,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种养、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普通农民培训。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从现在开始至今年4月底,在全市持续开展大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根据省农委有关文件精神,组织5个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500名技术指导员,到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5天集中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从3月份开始,分期分批对全市1100名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培训。

(二)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由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民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

(三)稳粮增产大培训。由市农委牵头,市农科院、市农技中心等单位参加,围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粮棉油高产创建等,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对种粮大户开展培训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四)农机化技术大培训。由市农机局牵头,重点对农机大户,开展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培训。

(五)水产健康养殖培训。由市水产局牵头,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产品生产、水产品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

(六)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由市畜牧局牵头,结合畜牧升级计划、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等,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开展培训,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开展春季农业科技大培训,对促进全年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根据本地生产特点和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落实措施,确保培训扎实开展,取得预期成效。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5个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要在春季农业科技大培训中率先垂范,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市农委成立由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第6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职业农民;高校脱产培训;长期效应;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53-05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对农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农村不仅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更缺乏有文化、懂技术、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农民。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部等部门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将培训百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广泛的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特别是地方农业高校,更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1][2][3]。职业农民培训近年来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实施,通常的培训模式是以高校作为培训主体,在政府扶持下,组织各地市农民到高校参加时间长短不等的各种培训。现有文献中,对各地已有培训的基本情况、培训模式、培训经验及培训效果都有较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就职业农民培训效应来看,多数文献对培训效应的研究是基于培训期间或培训后的短期效应进行分析[4][5][6]。也有学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配合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培训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认为初期培训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收入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效应呈现明显下降态势,由培训引起的收入增长滞后于其他因素造成的收入增长,培训的收入效应逐步弱化,但并未分析培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等[7]。

就现有文献来看,研究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效应,尤其是研究高校举办的脱产培训长期效应的文献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在辽宁省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①,针对辽宁省内参加过高校脱产培训的职业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其参加培训的时间分为两组,采用统计和计量模型方法对职业农民参加高校培训的长期效应进行考察。

二、数据来源、概念界定与基本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两次实地调查。一是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相关人员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对参加农民企业家高级培训班②的两期学员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在几年前参加的高校全日制培训的长期效应,学员分别来自于辽宁省大连、丹东、阜新、铁岭、鞍山、营口等各个区县,分布较均衡,调查最终获得115份问卷,有效问卷108份。二是沈阳市科技局联合沈阳农业大学于2013年3月在辽宁全省抽样进行的职业农民培训调查,调查采用各区县配额抽样法,根据培训名单,分别在辽宁省锦州、鞍山、盘锦、葫芦岛、抚顺、辽中、新民等县市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问卷294份,其中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89.1%。全部合格样本为370人。

(二)概念界定

职业农民。本文所调查的农民在报名参加高校培训时均有筛选,要求主业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以获利为目的的群体,符合职业农民的概念要求。

高校脱产培训:本文所研究的培训是指要求农民脱离农业农村到高校参加全日制学习,食宿由高校负责,培训课程、师资等由高校相关部门统一安排。而且特指培训时间为三个月以上③(含三个月)的在校脱产培训。

长期效应。指在高校完成培训三年或更长时间后的培训效应。采用三年的时间界定,是因为农业生产是有周期性的,一般种养殖产业的生产周期为0.5~3年,且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模仿和技术采纳也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比较分析,根据经验,参加培训三年后所产生的后果可以看做培训产生的长期效果。本文研究2009年及以前参加的培训对2012年的影响。长期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效应。

培训组与对照组。要研究培训的长期效应,必然要有对照组样本,以控制因为非培训因素带来的效应。将参加过2009年及以前高校培训的农民作为培训组,将培训发生在2009年以后的样本归为对照组。

(三)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表1为分组别的样本基本情况统计。总体来看,培训组样本数约为对照组样本数的两倍;男性为女性的近两倍,培训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均值为39.6岁,培训组年龄均值为40.2岁,对照组为38.3岁;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培训组比对照组稍高,大专及以上占比高达37%,不过很多人的学历教育多为工作后再培养;培训组中党员和预备党员占比高于对照组,而且培训组中被访者为科技示范户和合作社带头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村干部比例基本均衡。

另外,对被访者的产业做了统计,从事种植业的人数为242人,养殖业为82人,其他产业(经营农资店或从事零售批发运输业务等)为72人,种植业中从事大田作物、果树和蔬菜种植的占到从事种植业总数的73.1%,养殖业中养猪的人较多,其次是家禽养殖。被访者中有一部分人兼营农资店或农村其他业务,多数人是从种养殖业开始发展,做到一定规模后才将产业链条向上或向下延伸,做农资产品经销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培训组和对照组所从事的产业差异不大。样本总体产业构成符合辽宁省农业产业总体特征。

三、职业农民高校脱产培训长期效应实证分析

(一)经济效应

经济效应一般以产量增加和收入增加指标来反映。表2给出了培训对产量和收入增加的影响。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培训后,其产量和收入都有所增加。就增加比率来看,中长期培训组的产量增加比率高出对照组15个百分点,收入增加比率高出了近100个百分点。可见,农民培训从长期看存在产量和收入增长的经济效应。

方程(1)中,Y为收入增加率;X1为培训长期效应;X2为农户产业类型;X3为培训质量,该变量用学员当时参加培训时的听课比例和对培训的满意程度两个变量来反映;X4为农民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身份、是否为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在此,加入2012年农户总收入变量,因为收入增加率是直接询问农户农业收入大概年均增加的比率,如果农户本身的年总收入(包括其他经营收入和打工收入等)很高,增加比率很小,其实际增加量也会比较高,但从增加率上则反映不出来。因此,将2012年总收入取对数,以控制绝对数差异带来的影响。各变量基本含义见表3。

被解释变量收入增加率为连续变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9.00,标准差为3.26。采用OLS对模型进行回归,软件采用STATA11.0,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见,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培训的长期效应变量显著,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培训组的收入增加率比对照组高128.4%。而产业类型变量不显著。就培训质量来看,听课次数变量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变量集中度过高(有75.41%的被访者回答听课次数在80%~100%之间),更有可能是因为被访者虚报听课次数以迎合调查,实际培训情况也表明能坚持听课80%以上的人数远低于该调查结果;而培训满意度变量在10%水平下显著,表明随着农民对培训满意度每下降一个等级,收入增加率则下降35.6%,培训质量对农民收入有一定影响。个体特征等控制变量中,政治面貌变量显著,表明随着党员、预备党员、团员、群众依次降低,收入降低比率为59.8%;村干部变量显著为正,即在控制其他变量情况下,村干部收入增加率比非村干部高出198.7%;2012年总收入变量显著为正,表明2012年的总收入每增加1%,农业收入年均增加率提高119.3%。

(二)社会效应

农民培训的社会效应一般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度来反映,在不同条件下,对于组织化程度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本文的组织化程度,指在培训前后农民参加合作社或协会等农民组织人数的变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指培训前后农户参加农民组织的变化率,主要指因培训因素造成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率。计算公式为:

本文按照培训组和对照组分别计算其组织化提高程度,结果见表4。从表4数据可见,培训组整体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更高,有33.61%的被访者是因为培训原因加入了合作社或协会等组织,比对照组高出20个百分点,表明培训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效应

农民自身素质提升包括两个方面:知识及能力提升、行为习惯改变。这两个方面的提升不仅会促进职业农民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主动思考和改变,还可以在整体上反映个人素质的变化。

1.知识及能力提升

2.行为习惯改变

行为习惯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一般的农民培训更多注重于农业相关知识技能或认知改变,很少将行为习惯的改变作为培训内容。沈阳农业大学在长期班的职业农民培训中加入了一小部分行为习惯改变方面的课程,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本研究就行为习惯方面仅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个题目:“通过培训,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是否有所改变”,并设置了一些简单的行为习惯改变例子,如遇到客人主动问候、刷牙次数增加、家里卫生情况好转等。调查结果发现,77.12%的农民觉得培训后行为习惯有改变,但培训组和对照组无差异。这个比例比前述知识能力提升的比例低很多,表明在行为习惯方面的培训仍然有待加强。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辽宁省参加过高校脱产培训的职业农民抽样调查数据,研究职业农民参加高校脱产培训的长期效应,结果表明,高校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经济效应较为显著,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培训组年收入增加率在5%,显著性水平下高出对照组128.4%,另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率的还有培训满意度、农民政治面貌、是否为村干部等变量。长期社会效应用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来反映,培训组整体上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更高,有33.61%的被访者是因为培训原因加入了合作社或协会等组织,比对照组高出20个百分点。自身素质提升效应方面,知识及能力提升方面,培训组与对照组在对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略有差异;行为习惯改变方面,培训的长期效应并不显著。

另外,调查过程中还选取了部分职业农民进行深度访谈。发现能够参加高校培训的多数农民经历和背景都很丰富,都有过在大都市闯荡的经历,做过许多工作,积累了一定资本,一部分回乡创业,有的承包了大量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靠自己的努力和经验技术成为乡村中的精英,多数都很爱学习,重视新技术并愿意吸收先进的经营理念,他们在经营水平、思想意识等方面已经基本脱离了传统农民的范畴,属于新型职业农民。但现在很多农业合作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资金短缺、销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很多学员都觉得经营压力很大,对未来的前景感到迷茫,渴望通过培训学到更多经营管理方法和新技术。

因此,职业农民培训应关注培训后的长期持续效应,未来的职业农民培训应根据被培训对象特征和需求、他们的经营及思想意识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劳动力外流、土地经营规模变化及农村变迁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迟维意.以政府主导依托农林高校开展现代农民培训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1):3-6.

[2]张雯,等.农林高校开展“请进来”式农民培训的效果评估及其发展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15-117.

[3]安江燕,等.高等农业院校农民培训工作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42-45.

[4]程萍.异质性条件下劳动力培训的效应分析――基于云南省红河州3000户家庭的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2(3):21-27.

[5]霍莉.参与式农民培训的实施及效果研究――以中加农业发展项目部分示范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7.

第7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泗洪县;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夜校”;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31-05

江苏省泗洪县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稻麦、蔬菜、林果、水产、畜禽、蚕桑等几大主导产业,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1],为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泗洪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分布状况

1.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为6 23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8.5%。在纯农业劳动人口中,31~50岁、51~60岁的劳动力占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3.8%和41.8%,人数分别为3 355人、2 607人,两者占纯农业劳动人口的95.6%,而30岁以下的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人数仅为274人,比重最小,仅占4.4%。

2.半从事农业劳动力(简称兼职)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情况看,在农村18~60岁劳动人口中,从事兼职的占20.3%,为4 442人。在兼职农村劳动力中,31~50岁的农村劳动力比重最大,为61.1%,51~60岁的比重为31.5%,而30岁以下的比重最小,仅为7.4%。

3.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情况

从表1统计结果看,在18~60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口的比重为51.2%。在外出务工人口中,18~30岁占48.7%、31~50岁占43.1%、51~60岁占8.2%;外出打工人员中,50岁以下的占91.8%,为20 087人。

可见,在农村纯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比例很小,从事纯农业生产的主要为中老年劳动力。

(二)泗洪县农村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

1.18~3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18~3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7.7%。在18~30岁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占90%,兼职的占5.4%,从事纯农业的仅占4.6%。

2.31~5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31~5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49.8%。在31~50岁的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占30.8%,兼职的占24.9%,外出打工的占44.3%。

3.51~60岁劳动力从业情况

从调查的12个村的情况看,51~60岁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2.5%。51~60岁纯粹从事农业的人员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9%,兼职的占28.4%,外出打工的占18.7%。

可见,31~60岁的劳动力为主要从事农业人员,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这就解释了培训时年轻学员为什么很少。

(三)泗洪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2个行政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55.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次之,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2.2%;尤其是50岁以下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这部分人群数量为16 956人,比重为77.5%,这部分人群将是今后培训的重点人群。

(四)泗洪县农民对从事农业的愿望和对培训的需求分析

调研中,我们还随机问卷调查了200户农民,他们一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农业行业,其中,18~50岁的农民有80%不想从事农业行业,51~60岁的农民希望种点地和在当地企业找点工作。对于农业培训的需求,18~50岁的农民有10%希望学点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如特种动物(包括水产)养殖技术和特种经济作物栽培技术;51~60岁的农民仅有2%希望学习有助于创业的实用型农业技术;其他农民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兴趣不高。

二、泗洪县农业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当前,泗洪县农村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现将他们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农业经营主体注册数量多,正常运行少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宿迁市各地纷纷注册成立农业经营主体,但真正实际运行的不多,如泗洪县四河乡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122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只有32家,占在册总数的26.2%;泗阳县王集镇注册各类农民经营主体206个,其中正常经营运行的仅有38个,占在册总数的18.4%。调查中发现,不正常经营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缺乏技术或管理经验而导致运行不下去。

(二)N植技术含量偏低的传统经营项目注册的多,培训需求少

稻麦种植传统经营项目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由于技术比较成熟,加之基层农技人员水平较高,县区技术支持与培训对于技术需求有保障,故培训需求少。同时,因为有国家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收益平稳,导致培训需求主体更少。只有极少数经营主体有特种经济作物种植或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的需求。

(三)部分经营主体对经营管理方面培训有需求

经营主体由于受市场风险或国家一些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如何加强管理?现在经营主体多、规模小,缺少管理人才,管理理念滞后。这些经营主体要想真正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应该在经营管理方面下功夫。

(四)经营主体普遍反映融资难

经营主体普遍都感觉到在生产经营中遇到Y金链短缺、贷款难等问题。虽然国家出台很多对农民的金融优惠政策,但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基层,要想贷款融资非常困难,不是门槛太高,就是贷款时间太长,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三、目前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涉农培训需求少

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参加培训缺乏充分了解,他们只关注培训能否给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就认为参加培训是浪费时间,影响他们挣钱。

由于农业收入较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拉大,所以,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对18~60岁的农民21 881人进行问卷调查,他们中全年70%以上的时间从事农业工作的仅占8.6%,外出务工或在本地打零工的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6%,他们对培训的需求大多集中在非农方面的培训[2]。

(二)培训内容相对陈旧

调查发现,培训内容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忽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相关的种养殖技术缺乏先进性和针对性,部分先进技术在实践中已经应用但培训滞后,导致培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欠佳。当前,培训中涉及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内容较少,无法适应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生产的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一些非传统的种养殖项目,如中药材、水蛭、山羊等特种种养殖项目,培训需求较高。但在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民渴望有这方面的专题培训和技术指导。

(三)现场实践教学偏少,课堂理论培训比重较大

从安排的培训计划来看,无论是32学时的短期培训,还是80学时以上的中长期培训,课堂理论教学分量是现场实践教学分量的3倍以上。此外,由于大部分参训农民文化水平较低,面对一些专家教授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他们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感兴趣且效果好的是现场教学和体验学习。

(四)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由于培训对象分类不明确,有些培训侧重于培训数量,如举办种植业专题培训班,出于参训农民学员种养殖的多样性考虑,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种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面上的覆盖,而忽略了专题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导致参训农民无论对种植还是对养殖技术知识的学习都是学而不专、学而不精。

(五)培训对象素质不高,农民调训组织困难,培训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从事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农业生产主要由留守农村的人员承担。为了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民培训任务,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和有关工作部门采取下达指标的方式完成调训任务。从表面情况看,相关部门积极工作,下大力气狠抓落实,想法设法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涉农专题班培训。可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农村涉农行业人员总量少,多数农民兼业多,为应付上级调训要求,有的农民多次重复参加培训,还有的安排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来填补人数。结果是任务完成了,但效果不明显。

(六)培训机制相对落后

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由政府主导,农业、教育、劳动、文化、科协等多家部门共同负责落实。尽管注重沟通协调,实践中各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不力、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与此同时,组织培训管理的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双师型”教师普遍缺乏,未能调动职业农民真正的积极性。在监督考核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江苏省建立了针对农民培训的管理和评价相分离的考核机制,但更多的是政府部门内部进行的考核,基于培训需求导向的市场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培训的公正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3]。

四、泗洪县农民“夜校”建设模式探索

(一)基本原则

1.节约办学原则

充分整合利用县有关职能部门及乡镇相关资源,加强“夜校”基地建设。对于职业农民培训,首先县级政府应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培育经费。其次,为保证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持续进行,还需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地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参与职业农民培育,吸引闲散民间资本流向农民培训市场;鼓励职业农民互助金融合作组织建设,发挥对职业农民培训的补充作用。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企业、金融组织、个人多方投入且相互补充的多元职业农民培训格局。

2.服务产业原则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种地不花钱”“菜篮子”“百园创建”等工程为基础,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培训是惠及农民、农村及社会的事业,所以,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跟随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现代营销等知识培训;围绕地方产业和高效农业发展,开展科技知识、绿色生产与经营、市场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3.科学实效原则

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需要,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注重实践,传授新知识、新技术。在基地建设基础上,引导被动型培训向主动型培训、单一型培训向立体型培训转变,倡导实践培训、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为主的培训方式,以保证培训任务完成和培训绩效提升。通过市场调研,掌握职业农民的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培训[4]。

(二)“夜校”基地建设

各乡镇根据其主导产业结构特点,开展农民“夜校”基地建设,具体要求及内容如下。

1.“夜校”基地规范建设

(1)“1+N”选定校点。“1”:统一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学,室外悬挂“农民夜校”标识,作为“农民夜校”主阵地。“N”:实行一校多点,结合本镇各行政村地域范围较广、辖区人口较多、自然村落较为分散的实际,根据需要选择农村群众夜晚容易集中、并且方便授课的场所作为“农民夜校”的教学点,如村级学校、“一村一幼”教学点、民俗文化院坝、农家书屋、餐馆茶园、老年活动室、居民院落等场地。要求辖区人口在3 000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2个,4 000人口以上的村教学点不少于3个。要求具备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用具,同时在明显位置悬挂标识标牌,内容为“泗洪县xx乡镇农民夜校”。

(2)“四有要求”的配套设施。每所夜校达到“四有”:有一个不少于90平方米的教学活映〉亍⒁惶自俗正常的远程课件收视系统、一套满足正常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用具、一批开展文体活动必需的设施装备。采取政府购买、结对帮扶单位赠送、社会捐赠等方式,为“农民夜校”配备液晶电视机、投影仪、LED显示屏等教学设备,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打下基础。

2.领导班子建设

农民“夜校”办学以乡镇政府为主体,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同志为负责人。从各级干部中遴选,可由大学生村官、村级后备干部、优秀党员具体负责“夜校”日常工作。通过严格择优遴选,建立较为稳定的夜校专兼职领导班子队伍,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2名素质较高的负责人。各级党组织书记、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工作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带头上讲台,定期组织各级党员教育师资库教师送教下基层,多渠道满足夜校培训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

“夜校”教师可从乡镇农技员、主导产业种养大户中择优选择,可邀请省、市级专家前来授课,同时县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商务局、水产局、农机局、农工办、开放大学、泗洪中专等单位全力支持,组织师资力量送教下基层。从专家学者中遴选:主要从各类教师、党建工作者、技术专家、学者等人员中选配;从致富能人中遴选:主要从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业主、专业合作组织等新经济组织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人员中选配;从先进典型中遴选:主要从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岗位能手、道德模范标兵等人员中选配。

4.培训对象遴选

主要面向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村能人、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等职业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服务站等人员。

5.教学内容优化

(1)引进一批。围绕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引进一批主题教材,围绕群众需求引进一批专题教材,围绕贫困乡村发展民生稳定引进一批特色教材。

(2)征集一批。面向农业、教育、科技、卫生计生、食药监、人社、交通、司法以及供水、供电、燃气等部门单位征集。定期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尽快推出一批内容管用易学、群众喜读爱看的专用教材。

(3)开发一批。坚持“系列化立题、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协作”的教材开发机制,重点抓好公共知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和先进典型等类别教材建设。

(4)储备一批。在镇、村两级建立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专用教材库,确保2017年底镇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3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15小时;村级教材资源库纸质教材不少于10种,音像教材不少于5小时。

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采取短训班或讲座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设本地特色农业种养管理技术等相关培训,为广大农民提供新技术、新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网络创业、电子商务相关培训由缤纷泗洪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学校牵头,各乡镇、职能部门配合,针对不同基础的主体,组织开展“初始班培训”“提升班培训”“精英班培训”三大类培训。

6.日常规范管理

“制度”规范运行,建立定期开班制度,每个月固定3至6天作为“农民夜校”固定授课集中学习时间。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制度,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建立培训信息预告制度,提前公布当期课程名称、授课师资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方便群众按时参与学习。建立教学记实制度,对学习情况实行台账管理,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制度,采取查阅台账、走访调查等形式,重点考核群众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开展等情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建立评优评先制度,每年分级评选一批优秀的“农民夜校”和“优秀学用标兵”。同时,各乡镇于每月10日将上月培训开展情况上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同时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包括通知、课表、签到表、开班照片等),并在年底统一汇总报至县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农业职业技能培训

1.实施主体

以乡镇为单位,由县农委和乡镇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涉及具体培训产业的相关单位协助,留存相关培训档案台账。

2.培训对象

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和从事具体农业生产的农业工人、雇员以及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农业服务人员等。

3.培训内容

围绕全县特色农业“三带四区多园”工程建设,结合各乡镇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菜单式”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来增强培训实效。培训内容紧紧围绕相关特色产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突出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绿色增产模式,突出新型种养结构,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4.培训形式

根据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生产需求,集中学员至县城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办班、基地实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5.组织教学

(1)突出精准脱贫。结合“三下乡”扶贫行动,重点开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社保政策、医疗保险救助、住房重建、避灾减灾等方面的集中教学活动,助力扶贫攻坚。

(2突出发家致富。重点开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等集中教学活动,推动农村发展。

(3)突出基层治理。重点开展普法守法、群众工作、安全生产等集中学习活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4)突出文明新风。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学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分层分类开展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郭智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康静萍,汪阳. 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短缺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安徽省寿县的调查[J].当代经济研究,2015(4):73-81.

第8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技术;人才;问题;对策

1.1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数量

锦州市农村总人口191.8万人,农村劳动力101.3万人,拥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员606名,全市每万名农村人口中拥有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3名,每千个农村劳动力中拥有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不到1名。1.2农村实用人才结构比例

1)层次结构:在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初级比例最大,占总数的65%,其中农艺专业最多,占初级人数的28.6%,蔬菜、农业工程、兽医专业分别占初级人数的16.7%、13.9%和8.4%;其次为中级,占总数的25,6%;高级人数最少,占总数的9.4%,且主要分布在乡镇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人员几乎没有。

2)年龄结构:农村实用技术人员队伍年龄构成主要以40岁以上人员为主,占总数的53.6%,30-40岁占总数的34.7%,3哕以下的,占总数的11.7%。

3)学历结构:大专及大专以上,占总量的12.7%;中专占总量的193%;高中占总量的32%;高中以下占总量的36%。

4)性别结构:在整个农村实用技术人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少,占总量的9.3%。

1.3农村实用人才分布

全市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主要集中在义县、黑山、北镇、凌海和太和区,分别占总量的5.3%、26.2%、36.6%、16.8%和15.1%。农艺、兽医、畜牧、蔬菜、工程和农经专业人员,分别占总量的40.3%、14.7%、10.7%、9.4%、7.9%7和11.7%。

2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员总量偏少。农村实用技术职务人员比例只占农村现有劳动力人口的0.06%,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以下占多数,其中又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不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

3)年龄结构偏大。人员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的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技术层次偏低。高级职称仅占总数的9.3%,不利于产业化的发展和带头作用的发挥。

5)女性实用人才偏少。目前大部分青壮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以女性为多,因此女性农村实用人才的多少成为左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参评热情不高。首先是主体认识不到位,作为农民职称评审机关的各级部门对于该项工作的认识不充分,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思想,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民职称评审工作的意义所在。其次是客体认识不到位,部分拥有一技之长或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对评审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可有可无、可晋可不晋,对农业生产不但产生不了直接经济效益,反而会牵扯精力,因此,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参评积极性不强、热情不高。

2)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参评信心不足。相关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参评资格条件、参评范围、过程手续等涉及评审工作的相关情况缺乏了解,导致一些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因参评信心不足,而丧失了参评的机会。

3)组织工作不到位,农民参评无从下手。相关部门对评定的组织工作不够重视,不能给农民提供详细的指导,许多农民无从下手,致使一些有资格、够条件的农民因为不了解工作程序或者不了解申报方法而放弃了取得职称的机会。

4研究发展对策

1)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切实做好培训组织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人员组织工作,明确申报范围、规范申报程序、拓宽申报渠道。

2)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政策体系,切实做好政策宣传。消除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身份、地域等限制及求职录用、培训、奖励、职称评聘、薪酬分配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与其它社会人才‘的差异,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办法,加快培养农村实用的中高级人才。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村实用人才领头创办生产经营企业、科研和经济实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第9篇:农民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一、深入了解村情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基础

培训进村,要达到培训的预期效果,前期调研工作必不可少。从项目示范村所处县、乡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确定该村的经济特点和地理优势;研究当地土地资源状况、气候特点、产业结构、人文环境、劳动力素质、交通通讯、市场条件、科技应用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周边农村和中心城镇对示范村发展的影响等。县级农民培训机构要根据上述内容,编制出符合当地民情的实用性教材。

深入了解村情,需要培训教师能和村民交朋友,入乡随俗,以平等姿态出现在农民面前,需要有耐心去倾听,需要用真情去打动,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也需要村干部和村民的密切配合,及时反馈在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真正确定出重点培训内容。2008年3月上旬,通过对磐石市50个项目示范村进行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最后确定出培训内容主要是种植、养殖和特产三大主导产业,水稻、养猪、养鸡、木耳栽培等具体授课内容。

二、实现产业优化是做好培训工作成果体现

村域经济的发展要靠主导产业来支撑,要靠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要靠有更多的农产品输出。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是当地农民依赖自然资源长期探索自发形成的。产业优化的依据是发挥资源和人力优势,并服从两个目标:一是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二是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通过挖掘当地资源和传统产品的特点,引入现代工业化理念,推进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和企业化速度。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需要有市场引导,需要有典型带动,需要有组织推进,需要有人才支撑。产业优化的结果是产、加、销相衔接,产业链条延长,形成一村一品,扩大了市场,增加了效益,能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磐石市部分示范村建立种植、养殖示范园区,给主导产业发展带来了集聚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和抗风险能力。

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应善于研究产业集中的趋势,挖掘当地产业集聚现象和增长点,抓住关键生产流程和技术环节,以此作为培训的主要任务,吸引周围群众积极参加培训,实现一户带多邻,多邻带全村,全村增效益的目的。

三、提升发展理念是深化培训工作的必然要求

村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长远利益,做到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增强农民两个思想意识。一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绿色农产品;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对生态环境带来损害,这应是新型农民自觉遵循的,不能以破坏农村资源和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由于农药、化肥、添加剂的大量使用或不正当使用,对农产品和环境极易带来污染和危害。确保质量安全和环保,对于生产者不仅是从道德层面的要求和约束,更应从法律制度层面受到严格监管。这两个思想意识增强以后,长期受益的将是广大农民自身,彰显以诚信和互助为标志的农家传统美德,守护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点惠及后代的绿色田园。

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要得到相应提升,人居环境得到相应改善。具有现代城镇化标志的设施,如路面硬化、饮水净化、环境美化、街道亮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已陆续步入乡村。农民培训要涵盖这些内容,开发出相关的教学媒体资源,贴近实际,指导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让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分享到社会现代化的成果,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造学习氛围是推进培训工作的有效措施

把培训的基本单元放在村上,应作为县级培训机构的工作方针。培训教师要坚持经常下乡进村。村级领导要落实培训场所、落实培训基本学员,逐渐形成一个村干部、党员骨干带头学,广大农民争着学,大家一起求上进的局面。学习方法途径可以不拘一格,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从媒体中学,从样板中学。可以组织村民走出去参观学习,或把专家、能人请进来办班传授。通过办班培训,提高农民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学习气氛,养成学习习惯,使农民接受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成为农家生活中的一部分。

尊重乡土习俗,尊重群众首创,善于把农民在发展生产和经营中的好方法、好经验总结出来,以便广泛推广应用。农民科技书屋、农民夜校、农村阅报栏、远程教育接收点、农村大喇叭等形式,为农民学习带来了极大方便。磐石市在抓农民培训工作时,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和地理分布等特点,在培训方式上采取了“五结合”,即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室内讲解与田间实践相结合、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电话咨询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模式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村级党组织和村民议事会,青年和妇女组织以及各种专业协会、农业院校等组织,都是农民培训工作依托的重要载体,既传播知识、培训技术,又学习时事政治、普及法律、宣传村规民约,做到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相得益彰。磐石市在培训农民时,既向农民发放了大量专业技术资料,也向农民发放了大量农家生活方面的辅助教材,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五、建立长效机制是落实培训工作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