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民体育工作总结

第1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162-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型劳动群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M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机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在完成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工作的专项调查“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问卷基础上,又重点对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四座城市进行了实地调查,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方法、步骤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黑龙江省选择了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四座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圈、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2份,其中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为85.3%。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的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学习需求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调查。

(四)调查步骤

由于我省新生代农民工人数较多,分布又很分散,并且流动性较大,居住地也不集中,本次调查是分阶段进行的。首先,课题组成员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四地的企业、建筑工地新生代农民工较多的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部分调查人员进行了访谈;其次,在上述三个地方的交通枢纽进行问题卷调查;最后在商业区、服务网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主要是集中在以上三个区域,少部分问卷是在社区等地方随机发放。对所选调查点的问卷都得到了有效回收。

二、调查问卷分析

(一)个人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外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男性285人,占总人数的55.7%;女性227人,占总人数的44.3%,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男性还是多余女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18-35岁之间,其中,18岁以下15人,占总人数的2.9%;18-22岁121人,占总人数的23.6%;23-28岁278人,占总人数的54.3%;29-35岁98人,占总人数的19.1%。其中23-28岁的农民工占总人数的54.3%,占总人数的一半还多,可以看出新生农民工正处在青壮年时期。

2.受教育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35人,占总人数的6.8%;初中文化程度207人,占总人数的40.4%;高中(含职高)、中专人数185人,占总人数的36.1%;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5人,占总人数的16.6%。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高于老一代农民工,大多数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多数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3.职业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工人121人,占总人数的23.6%;从事建筑业工人72人,占总人数的14.1%;技术工人68人,占总人数的13.3%;餐饮业服务人员102人,占总人数的19.9%;家政服务人员68人,占总人数的13.3%;管理人员32人,占总人数的6.25%,其他方面人员49人,占总人数的9.6%。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看出,外来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这些行业相对工作比较辛苦,工资待遇不高,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条件有关,这些人大多数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与城市化进程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再教育尤其重要。

4.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工资收入在1 000元以下26人,占总人数的5.1%,这部分人以学徒工为主;1001-2 000元198人,占总人数的38.7%;2 001-3 000元159人,占总人数的31.1%;3 001-5 000元93人,占总人数的18.2%,5 001元以上36人,占总人数的7%。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收入高的人群以技术工人和重体力为主,调查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没有固定工作,当然也就没有固定收入,收入不稳定。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在外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以青壮年居多,这些农民工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在外工作,而且较他们父辈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要高,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也是他们的父辈所不能比拟的,对自己出外打工及职业都有较高的期望值。在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他们在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过程中,在心理上难以适应,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和对现实工作及待遇的不满,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相较他们的父辈有提高,多数只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学历不高,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不足,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壁,即使找到工作,也多是对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也不高、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从物质上来看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很大,这样就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和相对被剥夺的心理,这些心理如果不及时疏导,会使他们对所在城市,甚至整个社会不满,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二)加强法律意识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较他们上一代有了一定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调查结果仅有17.2%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较了解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像劳动法,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是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点了解,知道有这个法律,而对相应的法律法规一点都不知道的就有14.8%。例如,农民工最关心的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出现时,是否诉诸法律解决?诉诸法律的占35.2%,不想诉诸法律希望通过媒体、中间人的占49.9%,还有一部分是]反应的占14.9%。从中不难看出,关乎农民工切实利益的工资问题,希望诉诸法律解决的也不到一半的比例,在访谈过程中,他们认为通过法律也不知道能否解决,解决问题需要多长时间,觉得有些劳民伤财,可以看出多数农民工对法律解决信心不足,对法律的公正性有怀疑。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空前发达,新生代农民工接触新生事物也快,他们对通过媒体,解决问题感兴趣,认为媒体一曝光,解决的可能性就大,可以看出媒体监督功能的强大,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还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民工的保障问题,避免农民工走极端。新生代农民工急需法律知识的培训,培养法律意识,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

(三)职业技能教育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同他们的父辈相比有显著的提高,但是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可以说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技能培训的需求都非常高。新生代农民工到城市去打工,绝大多数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生活得更好,这就毋庸置疑地需要有高工资做保障,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的收入要高于普通工人。调查中发现有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有进行职业技能的需求,都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在择业时,能够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较高的职业。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为主要选项,比如机械、电工、焊接建筑、农机维修、烹饪,还有少数农民工对种植、养殖也比较感兴趣。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学习需求很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真正进行学习时,还是有很多困难的,比如学习所需要的费用,由于农民工的收入普遍不高,去掉生活所需费用,用于学习的资金就比较少,还有他们打工工作量大、时间没有保障,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这样学习起来就很困难。另外,关于现有的正规的针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机构又很少,即使仅有的一些培训机构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严重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性。正是由于双方都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应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许

从对新生代农民工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是为了开阔视野,获得更好的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有的从小就随父母在城市生活,这些人已适应了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都有很强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愿望,但是他们自己也说真正完全融入城市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希望自己能够起到城乡发展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都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更好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打工,希望他们有体面的工作。而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工本身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很大,多数子女都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受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他们认为重中之重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找到更好的工作,收入待遇得到提高,也有些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不愿意离家太远,但为了获得好的收入,也有去南方务工的打算,但他们还是由衷地希望家乡经济发展更好一些,留在自己的家乡。希望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处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和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有了自主创业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想法,他们希望在打工过程中,丰富自己的阅历,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并寻找商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自主创业。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发展还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自己的明天会更好。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沟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与纽带,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更强烈的教育需求,他们希望加强自身技能的学习,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秋艳.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素质评价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16-19,21-25.

[2]赵彬楠,葛娅男,杨辉.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素质问题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3(2):40-42.

[3]赵洪艳,王晶舒.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主要问题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5(1):99-100.

第2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从业人员职业农民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和保证,也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做好全省今后一段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2011年10~11月份对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重点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部分县(市、区)进行了详细解剖分析,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和基本经验做法,研究提出了新时期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特别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战略任务和对策建议。

一、农业从业人员基本现状

1.农业从业人员分类及结构特征

生产型、经营管理型、服务型。根据调研结果统计,目前江苏省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为917.15万人,以兼业农民为主,总人数为530.39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7.8%;职业(专业)农民388.14万人,占农村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2.3%。职业农民中,生产型281.76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72.6%;经营管理型43.30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1.2%;服务型63.08万人,占职业农民总数的16.3%。

2.主要问题

就职业(专业)农民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总量相对不足。职业农民队伍总量较小,规模不够庞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都整体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是整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大部分在初中以下,技术职称层次不高,拥有农业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更是很少,2011年全省持有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和农业中等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农民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8.3%。三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传统产业(种植、养殖业)的较多,从事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业的职业农民较少。四是流失较为严重。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特征显现。

二、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

1.已开展工作

2006年省委、省政府将农民培训工程列入“十一五”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5年来,全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23.44万人,使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使广大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新技术,务农本领和应用科技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农民创业培训53.8万人,提高了农民的创业技能和本领,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和职业农民。为全省连续七年保持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存在不足

尽管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一是培训广度不足。目前每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10万人,与全省农业人员总量需求相比,培训规模相对不足。二是培训资金匮乏。目前省级财政农民培训补助标准不高,绝大部分市、县财政没有安排资金配套,随着培训层次提升、培训力度加大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现有补助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培训需求,严重制约培训的质量。三是培训深度不够。囿于成本的限制,现有培训内容仅限于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讲授,培训时间最长为4~5天。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培训后的后续跟踪指导是培训的重要环节,培训机构由于成本的原因,培训后往往忽视对农民训后生产的指导服务。四是培训手段落后。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目前承担培训的机构大部分是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由于长期缺乏投入,硬件建设不足,培训手段相对落后。

三、现代农业化对职业农民提出新的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数量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粮食亩产430公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设施农业比重达到1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要达到65%。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生产经营,要求其生产主体——职业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

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全省2020年前培育100万持有涉农专业职业教育证书、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到2020年持证农民比例要达到35%。2011年全省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3%,必须进一步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目前全省农业(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总数850万左右,按每年转移25万人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大概600万左右,持证职业农民总数要达到210万人以上。2010年全省持证职业农民为35万人左右,2011~2020年期间要培养175万人以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在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持证职业农民的培养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四、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关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

扩大培训规模,特别是层次较高的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建议将职业农民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8万人,农民创业培训年培训规模扩大到10万人。

2.增加财政投入

建议增加省级财政资金补助,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人,职业农民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800元/人,农民创业培训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人。并要求地方各市、县财政安排一定经费配套。

3.创新培训方式

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境外培训、骨干人才院校培训、职业农民市县培训的分级培训模式;按照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在苏北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工人培育的同时,在苏南大力开展专业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企业家培育的分层培训模式;按照农民类型分为兼业农民、职业农民,其中职业农民分为生产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类职业农民和服务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开展分类培训模式。

4.加强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高度,认识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把农民培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将提升农民素质纳入国家的农业政策体系。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构建以农广校、农干校为培训主阵地,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为补充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5.完善政策措施

第3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市发号)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生育文明示范村为载体,通过全面推进农村生育文明建设,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机制,深化农村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努力探索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农村社会经济同发展、共促进的新途径,为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工作核心,以培育农村生育文明为总体目标,大力开展“争创生育文明村、争当星级文明户”活动,力争到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市农村生育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初步形成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新型生育文化和人口文化建设在农村基层得到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活动阵地得到巩固充实;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为农村育龄群众普遍接受,农村晚婚晚育率达到60%以上,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比例达成60%以上。

稳定低生育水平。生育水弹趋势得到有力遏制,多孩生育、一男户超生问题基本解决,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明显提高,政策生育率达到90%以上。

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接近正常值,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基本控制;农村女孩成长环境进一步改善,初步建立有利于女孩成长、妇女发展和女孩家庭发家致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障制度。

计划生育民主化管理进程加快。村级“两委”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基本得到落实,自我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能力明显增强;农村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初步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得到全面兑现落实,基本形成独生子女奖励、入学就医优惠、二女户养老保险、奖励扶助养老、产业发展帮扶等配套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规范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建设,普及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农村育龄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三、活动内容

1、实施计划生育产业养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相结合。要把生育文明新村建设同培植新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农村新产业的培植工作。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工程”、“计划生育小康工程”、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等成功经验,立足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农村支柱产业培植过程中帮扶计划生育家庭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自主发展生产的能力。在产业帮扶过程中把扶助资金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好、建设新农村积极性高的计划生育家庭倾斜,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能力。

2、建设基层人口计生服务网络阵地与新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在改善人居环境中巩固生育文化阵地。要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与创建文明村镇、和谐村镇活动相结合,建设一批人口文化长廊,组建一支人口文化宣传志愿者队伍,规范人口计生宣传载体,使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始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群众性。进一步完善以镇村为龙头、中心村为骨干、小组为依托、村室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体系。要结合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建设一批村级计划生育服务示范点,进一步加强村级服务室的设备配置,形成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到位、群众满意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殖保健服务环境,让广大育龄群众在接受人口计生优质服务过程中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

3、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与建设乡风文明相结合,在塑造新风貌中弘扬生育文明。在农村广大育龄群众中开展评选“星级文明户”、“少生快富户”活动,引导农村育龄群众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树立文明婚育新风,以先进的生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展现文明进步婚育风尚。要结合育龄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广大农村开展好关爱女孩、关爱留守孩的“双关爱”活动,引导农村育龄群众革除陈旧生育观念,树立生育文明新风;积极组织广大育龄群众参与开展文明农户评选、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倡导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农村育龄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4、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与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中完善生育文明新机制。以“少生奖励,困难救助,服务免费,政策优先,贫困扶持,养老保障”为框架,健全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宁府字号文件对计生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

5、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出生人口结构与培育新农民相结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深入开展“优质服务进农家”活动,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深入乡村普及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科学知识,进村入户做好服务工作,倡导健康向上的生育、生活观念,增强农民生殖健康,自我保健意识,为广大农村育龄群众提供免费的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农民生殖健康水平;加强婚前检查,实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预;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升高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解决子女流动人口超生问题。

6、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与创建好班子相结合,在创新工作方法中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增强争先创优意识,提高依法管理、优质服务能力。要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融入整体村民自治之中,进一步强化和落实村“两委”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村、组计生基层网络的主体作用,构建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组织基础。规划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协议,落实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村民代表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制度,把奖励扶助、优质服务等工作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县指导、乡服务、村自治、户落实”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机制,推进新农村计划生育民主管理进程。

四、活动主题

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层次推进,有序进行。

1、年,继续扩大试点,重点抓好市委、市政府43号文件在农村基层的贯彻落实,突出抓好关爱女孩、出生性别比整治、关爱女性生殖健康活动的开展。

2、年,全面铺开,继续抓好市发[]43号、市府发[]105号文件的贯彻,重点抓好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兑现落实。

3、年,以促进生殖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进一步推进优质服务进农家活动。

4、年,以生育文明示范村的建设工作为重点,规范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水平。

5、年,建章立制,总结提高。总结交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工作经验,全面促进生育文明。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各村要按照双“五新一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和省人口计生委提出的“新观念、新行为、新农民、新风貌、新家庭、生育政策落实好”)的要求,认真研究、科学制定好本地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行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把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加强考核督查,推动工作开展。要充分发挥人口计生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和村(居)民自治“四位一体”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人口计生工作同发展、共促进。

第4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75-03

200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快新时期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将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为指导,以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为目标,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地审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现状,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策略,不仅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挥工程的长远效益,推进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根据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总体数量和分布,抽取了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35县(区、市)59个乡镇的72个受赠单位(行政村),就健身工程建设与效应、发展策略等对各级文体局干部58人,村干部183人,村民1 233人进行了调查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2.1.1健身工程选址调查显示:72个行政村健身工程选址位于村居住区(中心村)、村委会、村文化活动中心、中小学、田间,分别占34.7%、23.3%、23.3%、16.7%、1.4%。大部分行政村能统筹健身工程与文化、教育、科技和青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场所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到共建共享。77.8%村民对健身工程的选址感到满意,15.2%村民或由于自然村分布广,仅有的健身工程离自家太远,不太方便锻炼和活动;或由于宣传不力、管理不到位,影响了锻炼和活动等原因,对健身工程的选址颇有微词,7.0%的村民因为了解不多无法做出评判。

2.1.2健身工程用地调查显示:75%的行政村健身工程的土地产权原属于集体所有,22.1%属个体所有,2.9%属个体和集体混合所有。对于个体所有的土地,健身工程主要采用现金补偿或置换土地等方式协商解决,没有出现明显的土地纠纷,较好的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健身工程也得到了村民的积极支持,一些村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无私捐赠了部分或全部的土地。

2.1.3健身工程筹资调查表明:44.2%的行政村依托健身工程建设的契机,在不增加农民负担、自觉自愿的前提下,采用村里财政出一些,企业、个人捐助一些等方式筹集资金,共同支持健身工程及周边的环境建设。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村财政给予了健身工程有力的支持,配套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形成了与村居环境相结合,集教育、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村落文体活动中心。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6.9%的行政村农民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健身工程建设,缺少行政引导力和推动力、市场经济的冲击、小农意识较强、农民公共精神欠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因素,是影响农民投工投劳的重要原因。

2.1.4健身工程管理调查表明:62.5%的行政村每月从村财政中支付50~300元,聘请村民对场地设施进行管理,13.9%的行政依托老人会兼管,23.6%的行政村无人管理。聘用的管理或兼管人员大部分为村委会、老年会和文体中心的卫生和门户管理人员,其管理的权责仅为场地卫生打扫等。59.7%的行政村尚未制定体育场地管理和安全使用条例,已制定体育场地管理和安全使用条例的大部分属文体中心综合管理条例,专门针对健身工程的管理条例相当少。健身工程建设刚刚启动、撤乡并村使得行政村管理范围增大、管理事物增多、村财政赤贫、村干部精简、管理意识淡薄等因素是健身工程管理滞后的主要因素。

2.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效应

2.2.1村干部与村民对健身工程的认同调查显示:94.1%的村干部和72.8%的村民认为:实施健身工程是政府关心新农村建设、关爱农民的具体体现,是为广大农民群众办的实事和好事,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部分村民对此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健身工程效应还没有得到体现,有的认为健身工程是“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造成持有这些看法的主要原因,一是工程建设中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体育主管部门与乡镇及受赠单位之间缺乏纵横沟通、上下联系,基层单位不了解上级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上级政府则不了解基层单位的实际操作,从而出现部分工程建设要么偏离政策、要么误解政策等不和谐的音符;二是健身工程布局、健身器材的种类和数量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三是缺乏对健身工程的宣传,很多村民仅是通过篮板或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的标识才对工程有所知晓。

2.2.2体育组织建设与骨干培养调查显示:80.5%的行政村还没有建立体育组织,19.5%的行政村有一个以上的体育组织,体育组织主要以老年体协和农民体协居多。调查同时显示:80.5%的行政村体育活动主要由村干部分管,文化协管员具体组织实施,其余由普通村民自发组织管理或无人组织。

2.2.3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调查表明:目前仅有23.6%的行政村利用健身工程开展了文体活动,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25.0%的行政村利用健身工程开展了文体活动,但未纳入村年度计划,其余51.4%的行政村未开展文体活动,也未纳入村年度计划。开展的文体活动主要项目为:篮球、乒乓球、拔河、气排球等,一些具有民间性、传统性的和地方特色民族(民俗)体育开展得很少,并有逐渐消失和失传之势。

2.2.4村民体育活动参与调查显示:53.6%的村民自健身工程建成之后,曾利用健身工程的场地和设施进行了锻炼,健身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热情,但从调查样本来看,这些常到健身工程进行锻炼的群体大多为男性村民,且很大一部分为青少年,一些老年和妇女因受传统观念、场地设施、运动项目、闲暇时间、锻炼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常常只能是望而远之。

2.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策略

2.3.1健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效机制

2.3.1.1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因此,健全各级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既有利于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服务,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也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工程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出现越位缺位、沟通不畅、扯皮推诿、缺乏监督、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确保健身工程建设的实效,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2.3.1.2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多元投资机制2006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除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总局体育公益金给予一定的扶持外,主要还是依靠省一级体育公益金的全力支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政府依然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投资主体。因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应继续保持体育公益金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投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地方财政资金、体育公益金、社会资金三位一体的多元投资机制,既体现了体育公共产品服务政府的主导性,体育的公益性、又体现了社会的参与性。

2.3.1.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首先,要把健身工程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强化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政府责任;其次,要牵手国土资源局(所)创新新农村建设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在规划中留出一定的土地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并将健身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共同推进。再次,要统筹体育职能部门、文明办、农业办等各部门力量,通过创建新农村的小康村、文明村、示范村、试点村等达标活动,相互借势、整合资源,扩大工程综合效益。

2.3.1.4“自下而上、上下合一”的供给决策机制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体育基础差异大,为了保证健身工程建设的实际成效,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一原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福建省为例,厦门、泉州等沿海开放城市,已经基本实现村村有篮球场,村民更希望将这些钱或是修建灯光、加建看台,或是修建游泳池、门球场等其他体育设施,而不仅仅停留在健身工程基本标准层面上。为此,在实现健身工程总目标,建设标准不低于篮球场建设规模和投入的基础上,应将建设项目和和规模的决策权下放基层体育部门和受赠行政村。基层体育部门在深入了解当地农村体育传统和习俗、农民体育意愿与需求的同时,充分尊重农民话语权,尊重村委会和村民选择,通过“下上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形成“自下而上、上下合一”的供给决策机制,避免决策偏离农民真实需求。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广大农民的广泛参与和自治的体现,也是健身工程“亲民、便民、利民”的具体体现。

2.3.2建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长效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健全农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农民身边的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健身工程的长效,全面推进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3.2.1农村体育健身宣传发动体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可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热潮,利用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农村体育有关方针政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知识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知识水平;通过完善国民体质检测点,为农民体育健身提供科学健身依据等;通过健身工程建设以及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契机,营造农村的健身文化氛围等,使广大农民树立“健康就是财富”、“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新型体育健康观。

2.3.2.2农村体育组织与管理服务体系发展新农村体育,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1) 把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乡镇、行政村甚至家庭。2) 发挥村民委员会的组织作用。3) 不断完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力求每一乡镇、村至少都有农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有条件的乡镇直至行政村成立农民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单项体育协会。总之,新农村体育的发展,要抓好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体育社团为纽带,社会体育指导站或中心为依托,体育项目协会为依靠的组织网络建设,真正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育组织网络,使组织工作真正深入到农民中间,真正做到有牌子、有班子、有办公室、有活动经费、有专职干部的组织体系,以及有规划、有活动、有落实、有检查的组织工作力度。

2.3.2.3“以农为本”的农村体育内容体系农村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一是因地制宜选择农民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的体育活动项目,有效利用健身工程的场地设施,常规性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汽排球、台球、象棋、武术、气功等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二是建立农村“特色”体育内容体系,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将体育活动与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把趣味与常规竞技项目结合起来,如跳绳、踢踺子、拔河、挑水、搬运重物、自行车载重、掰手腕等。三是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内容体系。那些根植于地方文化之中的传统体育、乡土体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在农村传统节日中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凸显体育文化娱乐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作用,是加快“乡风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3.2.4指导员、协管员为主的农村体育骨干体系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政府职能部门要相应地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中、长远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壮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1) 把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纳入到新农村体育发展规划中,充分利用全社会的体育人才,采用由上而下的“三级培训”机制,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推动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2)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到乡镇等基层组织就业,进一步充实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和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实力;3) 有针对性地采取定期、定向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体育“爱好者”和“热心人”等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培养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体现“亲农”、“便农”和“近农”指导思想;其四,结合文化厅“文化中心户”、“文化协管员”建设,整合资源,通过捆绑式的培训,努力将其培养成农村体育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体育局.关于下发《2006年福建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方案》的通知[Z].闽体群[2006]38号.

[2] 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53.

[3] 骆秉全,孙文.多元筹集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07,26(4):31-38.

[4] 王健,胡庆山.以人为本―农村体育“科学发展”的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602-1609.

[5] 李会增,赵晓红,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3-9.

[6] 王亦君.从3%到10%:公益捐赠事业春来闻足音[N].中国青年报,2007-03-10.

[7] 《慈善事业促进法》已进入起草阶段[EB/OL]. www.yn.gov.cn/yunnan,china/72903118479687680/20060313/1054098.html

[8] 胡家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全面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Z].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工作会议讲话,2006.

[9] 吕云涛,纪光欣.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与走向[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1):36-38.

[10] 晋江市文化体育局.关于印发《加快普及晋江市农村体育健身路径的试行方案》的通知[Z].晋文体[2007]46号.

[11] 卢元镇. 社会体育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7.

第5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这次乡镇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年会是经部领导同意召开的。乡镇党员电教年会种种形式,搭建了乡镇党员电教工作者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我市乡镇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三年来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刚才,部分乡镇和村进行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为今后我市深入开展农村党员电教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思考。下面,就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以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讲三个问题:

一、提高认识、拓展思路,以“电视上网”工程建设为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管学用”工作

早在广德年会和今年的电教工作会议上,我们就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电视上网”工程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一年来,全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特别是“电视上网”工程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一是推陈出新,全面提高,《宣城先锋网》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各县市区都完成了《先锋网》网站建设和改版工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基本按要求地完成“先锋在线”工作站点建设,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为我市全面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电视上网”工程终端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与电信部门通力合作,全面铺开我市“电视上网”工程的建设工作。为加快建设进度,9月份我们在全市开展“电视上网”工程建设突击月活动,并按周进行通报督促。截至9月23日,全市已完成741个终端接收点建设任务,占全年建设任务的65.98%。三是建章立制、多层次培训,做好“电视上网”工程的管学用工作。各县市区采取边建设、边培训、边使用的办法,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宁国市委组织部在党员电教和远程教育工作中推行“五环”教学组织模式,出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若干管理制度》,确保一个站点建设好就能发挥一个站点的作用。

在我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刚刚初步建成四级网络,全面铺开还需要时间,“电视上网”工程也是从去年底开始实施的,对于广大农村党员群众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电视上网”工程的作用,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在此,我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考虑农村党员群众需求,立足为群众服务开展远教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我市开展已近两年,在这两年中,站点数量从无到有,教学资源由少到多,学用效果由小到大,站点作用日趋明显,但也存在极少数站点党员干部不愿来,坐不住,学不进,用不上等现象。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充分考虑农村党员群众需求,立足于为党员群众服务开展远教工作。一是要整合力量,构建大远教格局。遵循“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充分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统筹相关工作,真正形成以县(市、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和利用,管理共同参加、成果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总结的大远教工作格局。二是要紧扣需求,丰富远教资源内容。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操作简便终端平台和内容丰富的远教资源库,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的资源纳入到资源库中,同时以远教站点为主要载体,将政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内容融入网络。三是注重实效,创新远教学用方法。根据“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原则,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相结合等形式,活化教学形式,增进学习实效性和针对性。四是强化培训,提高党员群众素质。一方面是强化远教骨干队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分片指导、现场帮教、人人过关”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县乡村远教负责同志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较为熟练的远教设备操作能力,简单故障排除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党员群众培训,主要是抓好村组干部、学用典型和有积极性的党员的培训。

(二)、立足远教工作现状,进一步强化远教工作的宣传工作。要普及、深入和提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它在党员教育中的功能优势,就必须广泛地宣传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中央关于这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广泛宣传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知识,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了解其特点和优势,引导和吸引他们积极参与,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从对象上考虑,要在遵循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拓宽远教宣传受众范围。在选择宣传对象时,应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兼顾其他,目的在于通过宣传,使他们处理好与远教第一线部门的关系,并给予远教有力的支持和监督。对于个体宣传对象,要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通过大量事实,逐步改变他们对远教的看法。二是从内容上考虑,要明确远教宣传的具体内容,坚持科学的宣传态度。应全面正确把握远教宣传内容,并针对它的多元性特点,运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宣传。远教宣传的内容按性质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方针政策(2)理论(3)典型事例。三是从时间上考虑,要讲究远教宣传的时间效益。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远教宣传是讲求时效基础的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既不能一遇挫折就半途而废,也不能因效果初显而停滞不前,更不能忽冷忽热,而应结合实际情况,打好远教宣传的“持久战”。

(三)、充分发挥远教优势,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我们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始终把培养造就大批适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工作、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缓解城乡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不对称的问题,推动城乡科技和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通过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提供文化服务,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各种便民服务,缓解农村社会矛盾,激发农村社会活力,推进农村社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载体,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素质的新手段,是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本领的新课堂,是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阵地。充分利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外部条件,有效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自身优势,有助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要有效发挥远教工作的信息优势、平台优势、开放优势和组织优势,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提高致富本领,让远教平台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共享教育资源,让基层组织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要积极探索远教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成为广大农民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外出务工经商技能的传授点,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点。通过一系列举措抓制度落实,抓队伍培训,抓学用效果,探索建立一套远教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结合本地实际,做好“电视上网”工程的建管学用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直接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切实做好终端接收站点的建管学用工作,发挥好它们的功能,是落实现代远程教育的关键。

1、整合力量,排除困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突击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市委组织部韩部长要求,今年年底前全市要完成省委组织部下达任务的90%以上,任务重、困难多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2/3的任务,但剩下的建设任务并不轻松,这些尚未建成的站点地处偏远,宽带信号弱,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任务,确实需要我们做出巨大的努力。各县市区一定要借这次“电视上网”工程建设突击月活动的契机,整合乡镇村及远教成员单位的力量,协同电信部门排除一切困难,确保年底前完成全年建设任务。

2、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边实践边摸索,抓好远教的管理工作。各县市区之间管理工作要经常进行交流,相互借鉴彼此好的做法,取长补短,在实践上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大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找突破:一是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认真探索和总结经验,10月份我们将召开现代远程教育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现场会,届时进行大会交流。

3、不走过场,注重实效,认真抓好远教“学用”工作。“学出效果、用出效益”是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搞好“学、用”工作,是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的根本途径。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抓好“学、用”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要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各地制定学习计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精心挑选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二是要搞活学习形式,保证学习质量。各地在组织学习时,要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三是要加强“学”的转化,突出“用”的实效。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设任务很重,工作要求很高,时间也很紧,需要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按照贺国强部长要求,各地要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纳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目标考核体系,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定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这项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明确领导责任,切实抓好承担任务的落实。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从各方面给予关心支持,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抓好工作落实。组织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的有关工作,发挥好应有作用。上级组织要切实加强对下级组织的工作领导和指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新鲜经验,推动面上工作。要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部分抽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

二、认真总结,再次发动,掀起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新高潮。

三年来,各地通过把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与“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万名党员学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员电教示范户、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送科技、送知识下乡活动,将学科技、用科技落到实处,使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深入民心,巩固和深化“双培双带”活动成果。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认真抓住“4513”富民行动计划实施两周年这一契机,认真总结两年来开展“4513”富民行动计划的经验和成绩,进一步整合力量,进行更深入的发动,再次掀起实施“4513”富民行动计划的新高潮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共培养县级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160多个,县级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200多人;组织专家讲课380多场次,开展各类主题播放活动3000多场次,受教育的党员和农民朋友达12万余人次;拍摄科技片42部,其中27部被中央组织部远程办确立为远程教育资源库课件。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正以它独特的魄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广大农民朋友所欢迎,为我市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市委组织部对这项工作也极为重视,将这项工作列为2007年度上报省委组织部重点工作之一。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对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是组织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有效载体和平台。通过实施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发挥党员示范、帮带,基地培训、辐射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掌握和提高致富本领,成为科技兴农的领头雁、发展经济的带头人和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这是发挥我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举措,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手段,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各县市区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要把它简单地看作是党员电化教育的一项单项工作,它实质上是我们开展“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半年,希望各地继续将这项工程摆在重要日程,努力抓出成效。

(二)、要防止出现活动开展中的懈怠思想和麻痹思想,集中精力将这项工作做成精品工程。党员电教“4513”富民计划实施的周期长,任务重,事情多,协同繁,其中的每项工作往往都要牵扯我们很多的精力。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是这项工作开展的最后一年,大家一定要克服懈怠思想和因临近结束而出现的麻痹思想,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以为人民服务永不放松来激励自己,以组织部门一贯的工作态度来要求开展这项工作,以多出精品、多出成绩为奋斗目标,将这项工作做成全省组织工作中的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三)、对照“4513”富民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切实做好补缺补差和总结、表彰等后续工作。具体任务是:一是分级总结和表彰。各县市区、乡镇、行政村要结合本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实际,对照“4513”富民行动计划工作标准,认真查找不足,补缺补差,总结经验,切实发挥好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和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的作用,典型引路,辐射和带动当地农民群众致富。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下一级的总结和指导,确保将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经验,所发现的问题都能完完全全地总结出来。二是广泛宣传和表彰。各地要对本地开展“4513”富民行动计划中涌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市委组织部将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择优表彰30个党员电教示范基地、100名党员电教致富标兵,并通过电视台、报纸、电台、《先锋网》等各种媒体对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三是认真细致做好后续工作。我们将对开展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以来拍摄的50多部科教片进行遴选,结集发行一套项目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在本地具有推广价值的农村实用技术教材,举办党员电教“4513”富民行动计划成果图文视频展,进行党员电教示范基地、党员电教致富标兵网上推荐评选活动,制作“4513”富民行动计划图片画册等,各县市区要选好典型,认真总结,切实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三、切实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助推我市新农村建设

为建立党员电化教育“4513”富民行动计划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的优势,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农村实用科技服务支撑,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各方面力量,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优势,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市委组织部将出台《关于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作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实质上是对党员电化教育“4513”富民行动计划的巩固和延伸,对如何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为党员电化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检查、督促这项培训工作。协调农委、科协、劳动局等涉农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培训工作,将培训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日程。县、乡两级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负责人要拿出一定的精力亲自抓这项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措施,建立完善培训对象档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培训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考核激励,确保活动取得成效。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要将党员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协同有关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规划、教材、开展、效果等情况,对参培对象掌握1-2项实用技术及成为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技师的比例是否达到要求等进行考核验收,同时加强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符合条件的由科协评定为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技师职称。要制定党员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评比、表彰奖励办法,对在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大力宣传这些典型,不断强化党员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三)、多方筹措,确保经费落实。要多途径、多渠道解决培训经费。要努力争取市县乡财政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的支持,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可适当从党费中补助一些,有关业务部门要大力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拨给农村的科技推广、扶贫开发等经费,要优先用于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可以适当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培训。

第6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海青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是中央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为扎实稳步地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主线,按照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指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二、宣传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和时间安排

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要明确一个目标,即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电台、墙报、宣传栏、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作用,做到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新闻、简报上有信息、村址上有横幅、墙壁上有标语、黑板上有专栏。宣传教育活动划分三个阶段,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分别结合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展开活动,形成浓厚的宣传教育活动氛围。

具体要求:

1、指定专人编辑好工作简报,发放《致全镇人民的公开信》,在《乡土》设专栏宣传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的先进党员干部和建设新农村的村级集体典型。积极与媒体沟通与联系,争取他们多报道我镇开展宣传教育的经验、作法。

2、各单位定期出宣传专栏,大力宣传活动的重大意义、目的要求、经验做法及先进典型。在人群密集场所制作悬挂宣传横额2—3条,各村村址要制作悬挂1条以上宣传横额和30条以上宣传标语,营造活动的舆论氛围。

3、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宣讲团,结合农村和基层实际,充分利用农闲、雨天、晚上时间和节假日、农民工返乡时机开展通俗易懂、能见实效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载体的作用,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室、寒假期间的村小学等阵地组织好学习和教育活动。

5、整个宣传教育活动要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问题的解决,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一阶段:学习发动阶段(3月—4月)。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并对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围绕“建设新农村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搞好思想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自觉参加并推动这次宣传教育活动在全镇迅速展开。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阶段(5月—6月)。在深入学习和动员的基础上,各单位要大张旗鼓地组织本单位、本部门职工群众,紧扣目标,围绕主题,深入实践。特别是要牢牢抓住“二十字”方针,以“发展”作为宣传教育活动的着力点,全面深入地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

1、以组织编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校本教材”为依托,通过团队班会、板报、手抄报、研究性学习、主题征文、成立“小宣讲团”、上街宣传、小手拉大手走访调查、社会实践、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结合少先队“达标班、达标生”活动和团委“农村新天地、青春大舞台”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做新农村建设宣传大使、文明使者,向群众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特别是向农民宣传党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惠农政策,统一群众思想、凝聚群众力量、激发群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2、紧密结合“真情服务三农”活动,开展“生产发展,科技先行”、“相信科学、消除迷信”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我为农民讲科技”活动。

3、紧密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专、兼职文艺工作者,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到各村开展“先进文化进农村”活动。

4、紧密结合当前我镇农业农村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组织各部门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

5、紧密结合镇情,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为载体,以“我是新时期农民”和“新时期、新农民、新风采”为主题,开展典型评比活动。

第三阶段:梳理总结阶段(7月—10月)。各单位结合“二十字”方针要求和工作实际,认真总结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讨论活动对于我镇、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认真总结符合新农村建设标准、适合我镇实际的好思路、好做法,认真总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提出各自的详尽具体、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和举措,并形成总结材料,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三、其他要求

1、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本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精心设计活动,切实抓紧抓好。

2、各单位要充分调动好本部门、本单位人员参与宣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3、突出重点,精心策划,统筹安排。要围绕宣传教育活动各阶段的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版面,形成宣传舆论的声势,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附:宣讲活动宣传口号

中共海青镇委员会

二六年三月六日

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口号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新农村,促进新发展。

3、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

4、建设新农村,营造新环境。

5、自强不息谋出路,千方百计求发展。

6、互助互利抓生产,同心协力建设家乡。

7、顾全大局促稳定,遵纪守法保平安。

8、注重学习增才干,勤劳致富奔小康。

9、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当人民群众贴心人。

10、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做发展致富带头人。

11、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12、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3、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4、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1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6、为党旗增辉,让人民满意。

17、胸怀全局,心系群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18、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19、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

21、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

22、发展社保事业建设和谐农村

23、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第7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为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精神,现就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二、明确农村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巩固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或用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遗留问题,扎实稳步推进;加强调研总结,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实践,实行重点突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并做好农村综合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之间的配套衔接。

三、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改革。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进一步扩大市、县试点范围,以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认真探索,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

乡镇机构改革的总要求是: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政府要重点强化以下职能: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权益,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要合理调整乡镇政府机构,严格控制领导职数,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建立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机制,确保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只减不增。按照国家规定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上级部门要大力支持基层改革,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切实管好用好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有关专项经费,不折不扣地落实地方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责任,进一步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评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鼓励城镇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和特设教师岗位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严禁超标准建设和搞不切实际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原则要求,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加大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改善县乡财政困难状况,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确保乡镇机构和乡村组织正常运转。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土地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四、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执行和落实*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各项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取消农业税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取消农业税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减少的收入给予适当补助,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地)、县(市)也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妥善处理历年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决定清收的地区,要明确政策界限,严格清收程序,实行张榜公示,确保社会稳定,坚决防止借机侵犯农民利益。各地要切实转变农业税征管机构职能,做好农业税征管体制调整和征收人员的转岗安置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涉及农村税费改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意见,为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提供法律保障。要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场农业职工负担。

五、稳妥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地要继续按照中央要求,高度重视和扎实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健全和落实对县乡领导干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考核制度。要在合理划分债务类别、加强监察审计、规范乡村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清理核实债务底数,锁定旧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化解债务的优先顺序,区别轻重缓急,注意优先化解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基层矛盾比较集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化解债务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支持基层推进化解债务工作。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研,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制定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意见,及时指导地方工作。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39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制止新债的“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决不能盲目举债搞建设,形成新一轮乡村负债。

六、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各地要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部门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强化约束机制,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不断推进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法制保障,做到预防与查处相结合。要严格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等的管理,加强对涉及农民负担文件出台、项目公示的审核。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建房、殡葬、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的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等经营性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生产性收费的监管。加强对村级组织收费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开支范围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缺口转嫁给村级组织,严禁村级组织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或采用押金、违约金、罚款等不合法方式约束村民、管理村务。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会计制等管理办法,促进村级财务监管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防止和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的行为。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费的监管,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做好财政对农民补贴补偿和对村级补助资金的监管。

第8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人文环境,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体育消费行为

 

当今,湖南省社会整体结构正从农业的、乡村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农民工的数量在急剧增长。由于经济收入低、超长的劳动时间、超强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居住条件、环境上的压抑和相应社会保障的缺乏,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分析体育人文环境(文化、科技、教育、信息)如何影响农民工体育消费的心理和行为,找出影响他们体育消费的心理和体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出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增进我省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尽量减少和避免各种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劳动效率,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目的,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将湖南省14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的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工作的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所需要的研究信息,分别对相关部门行政领导、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设计问卷——(体育人文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的调查问卷)。湖南省包括14个地级行政区,每个地级行政区抽取四个县(东南西北方位各一个县),每个县发放50份调查问卷给当地的农民工。累计发放农民工问卷2800份,回收2710份,回收率为96.8%,其中有效问卷2366份经济论文,有效问卷回收率87.3%,符合统计学要求。对问卷的效度采用经验评价方法进行了检验。聘请了10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其中有7位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和效度完全合理,3位专家认为基本合理。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因此,本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小论文。采用再查信度的检验方法,每个县分别抽取10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时间间隔为两个月,经比较,信度系数为0.93,表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1.2.2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涉及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走访有关专家以及在各种职业农民工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现状、农民工体育消费的体育人文环境以及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访谈,并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1.2.3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关于体育人文环境对湖南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信息资料和文章,并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证依据,为本文的设计和构思提供了参考。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1.5版本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处理。

1.2.5逻辑分析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获得,在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经数理统计后对其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人文环境的内涵

社会体育人文环境,是指以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为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服务为宗旨,在社会体育的发展与管理中,加强对人民群众体育生活和体育文化教育工作的关怀,体现“以人为本”,宣传健康体育思想,传达体育人文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康意识,构建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快乐健身。[2]城市体育文化内涵给人一种历史感,传统的体育项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化的体育项目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升华,使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有些特色体育项目能够展示对体育文化名人的尊敬,对体育文化传统的尊敬。[3]总结体育人文环境包括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和信息环境。

2.2文化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体育消费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消费价值观是体育消费群体对体育整体化的评价或价值取向,是体育消费者心理结构的核心经济论文,它反映着农民工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我省农民工的消费很注重性价比,说明我省农民工的消费价值观和民族的传统价值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调查还发现,我省18%的农民工愿意与家人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这说明我省农民工家庭体育的观念在逐步形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消费。

2.3科技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有利条件。[4]

2.3.1科学理性的价值追求

大众开始崇尚体育的科学技术,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对高科技产品的兴趣。[3]调查表明,仅有18.6%的农民工认为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的体育健身器材“没有必要也不愿承担”,但82.5%的农民工认为是“必要”的,其中38.7%的农民工“能承受”,43.8%的农民工“不能承受”。这说明农民工已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是能力有限。

2.3.2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

我省农民工在体育消费和体育运动时倾向于选择能显示自己身份、地位和象征自己成就的体育服务和体育项目。地理活动空间对体育消费结构的影响活动场所愈近、时间愈短,费用愈低,体育消费机会就愈多。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物质保障。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有36.5%的农民工认为有点缺乏,30.2%的农民工认为非常缺乏;仅有少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十分充裕,占调查总人数的2.8%。

2.4教育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不同学历文化层次与知识水平的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和参与体育行为的动机是有差别的。[4]在项目的选择上,高学历的人由于经济收入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容易接受高档次的体育娱乐项目,而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群体,对于体育的消费没有过高的要求,无论哪种体育项目只要符合个人兴趣,符合个人经济收入,达到锻炼的目的即可。[5]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不同学历的农民工在体育消费的结构上有所不同,高学历的农民工用在体育康复治疗和购买体育器材的比例远高于低学历的农民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散步、慢跑和快走仍是他们共同的喜好小论文。此外,文化程度和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多选择球类活动和器械性力量练习,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的农民工则多选择器械性力量作为他们的活动内容。

2.5信息环境对我省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5]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大大缩短了人们的社会距离经济论文,体育的特殊社会价值和它的迅速发展,使书刊、广播、电视等逐步普及的各种传播媒介中的体育信息量不断增长,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为传播,使人们不可能不去了解体育。信息环境对体育消费和行为产生更了一定的影响。[6]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对农民工健身技术、技能的形成和健身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农民工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调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从未有人指导,是调查总数的56.1%,有26.2%的农民工认为很少有人指导,仅有1.5%的农民工觉得总是有人指导。

3.结论

3.1目前我省大多数农民工在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已具有了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但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消费能力仍然较差。

3.2 我省农民工的体育消费问题还没未到足够的社会关注,而农民工对体育消费也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3.3我省大多数农民工都很喜欢也愿意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地的体育场地设施相当缺乏,也缺乏相应的体育健身组织机构开展农民工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以提高我省农民工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

4.2将我省农民工的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建立、健全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及服务的网络。

4.3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体育服务体系的法律。保障我省每一个农民工有均等的机会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保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贤峰,袁玉涛.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 学理论,2010,15.

[2]林伟.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人文环境的审视[J]. 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3]孙华清.建设和谐大连体育人文环境的几点思考[J]. 辽宁体育科技,2008,4.

[4]海琦.我国农民工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8,4.

[5]周学荣,谭明义.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J]. 体育科学, 2004,7.

[6]窦彦丽,杨广艳,等.成都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9.

第9篇:农民体育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我国;全民健身;农村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17-02

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在工作措施中提到要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自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农村体育虽有所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总体上仍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农村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体育事业开展不起来,直接影响整个全民健身事业前进步伐。发展农村体育要充分利用包括乡镇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实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和人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运动会,这将有利于增强农民体质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这将促进新农村协调建设和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于此同时,在农村体育科研方面也应相应得到重视。

一、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建设农村的新举措。农村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抓住机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发展。李丽等[1]分析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机遇,并剖析了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张红学[2]在研究中针对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根据农村体育特点在农村开展多样化的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型体育活动。胡庆山等[3]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从文化力的角度解析农民体育的发展,提出农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文化力,其研究应具有“平民化”视野,国家政策的惠及与扶持是农民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希望,发展农民体育的文化力是农民体育发展的长远之计。此外,代方梅[4]从哲学角度提出农民应改变对体育活动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引导农民根据具体现实状况开展体育活动,抓主要矛盾,解决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遵循量变到质变和普遍联系的观点。于莉,张培申[5]根据农村体育当前所面临的价值观念落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消费水平较低、体育人口较少和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提出一些有利于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对策。

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可以直接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进步,上述研究从农村体育现状、问题和哲学等不同角度对农村体育发展进行探析,但是农村体育的发展还要在总结农村体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新的突破。

二、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主席提出我国应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竞技体育的成就使我国成了“体育大国”,那么“体育强国”应由全民体育来形成。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是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失衡使城乡体育差距甚大。李建国[6]提出我国体育的薄弱环节就是公共服务,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投入不足,分配不均衡是当前的主要问题。马永明[7]以江苏省农村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也提出农村服务体系遇到的问题,研究得出:江苏省农村体育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开展的活动缺乏实效性,体育组织不能发挥相应作用,体育项目过于传统,缺乏活力,场所有限,经费投入不够,政府引导不足。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改善农民健身环境,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缩短我国城乡体育发展差距。

上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研究以理论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是对于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什么及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学者们各抒己见。刘庆山[8]认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涵盖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九个结构要素。而周登嵩等[9]结合前人研究将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分为八个子系统:体育政策法规体系、体育组织机构体系、体育人力资源体系、体育资金保障体系、体育物质保障体系、体育信息服务体系、体育服务内容形式体系和服务对象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三、农村体育运行机制研究

运行机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解释,卢锋[10]指出体育学中的运行机制是指体育系统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陈宁[11]在《全面健身概论》一书中指出:农村体育的运行机制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序,可概括为:建立城关镇、镇、乡三级运行网络,以城关镇为龙头,镇为中心,乡为基础,向村辐射。

邰崇禧等[12]提出构建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的基本思路及影响因素,反映出农民体育运行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是农村体育在实现和谐发展的过程中,系统各影响因子之间彼此依存与人为调控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需要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共同作用才能发挥功能并实现目标[13]。王冬冬和肖夕君[14]在研究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中提出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运作手段有市场协调、政府协调、企业协调、准市场组织协调、关系网络协调和社会协调几个因子,并指出了因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

综合上述得出农村体育运行机制是使农村体育组织程序各个环节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并有效运转的一个工作系统,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保障。农村体育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在完善其基本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应更多的结合实际研究农村体育运行机制,从个体到总体,再从总体覆盖到个体,促进整个农村体育运行机制的顺利运行。

四、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农村体育文化对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徐成立等[15]审视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并提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认为我国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付太山[16]的研究提出农村体育文化的限制因素有政策管理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方面。俞爱玲[17]从文化学视角研究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困难是面临着几种文化冲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造、加强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以及加强我国体育文化制度建设。除场地设施等硬件外,传统文化也是影响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比城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大的多,农村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头脑中的消极文化思想观念。辜德宏等[18]研究了文化环境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提出主要的传统观点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庸之道”“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以及农村固有的“小农意识”等。

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视角较多。能够从实践角度去探析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从理论上剖析传统文化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作用。可见,对于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点多面广,但是深度不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问题。

五、小结

农村体育是当前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村体育发展、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及文化4个方面进行研究。农村体育发展受到场地设施、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与城市体育发展不均衡;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主要还是停留在基本理论研究层面,没有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农村体育运行机制是使农村体育组织程序各个环节相互协作、相互影响并有效运转的一个工作系统,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重要保障;农村体育受封建传统观点影响较大,只有从根本摆脱这种束缚,才可以顺利发展农村体育,改变农民体育意识。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借助于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应从实际出发,从而提出解决农村体育问题的对策。但是当前农村体育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是大同小异,只是研究区域差异,所以,农村体育研究应突破原有研究界限,使所研究结果能应用于改善农村体育现状的实践当中,健全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民体育意识,增加农村体育人口。

【参考文献】

[1]李丽,杨小龙.吴亦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6,28(3):116

-120.

[2]张红学.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24-27.

[3]胡庆山,王维,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J].体育科学,2007,27(10):40-48.

[4]代方梅.农村体育发展的哲学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0,3,29(2):133-134.

[5]于莉,张培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25(6):38-40.

[6]李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体育科研,2009,30(4):15-18.

[7]马永明.江苏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13-16.

[8]刘庆山.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24-26.

[9]周登嵩.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17.

[10]卢锋.体育系统的运行机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5):12.

[11]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144.

[12]邰崇禧.环太湖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及其外部条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42-45.

[13]唐萍.农村体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机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3(1):22-25.

[14]王冬冬,肖夕君.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科研,2010,31(5):50-53.

[15]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23(2):66-69.

[16]付太山.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 3(2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