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精选(九篇)

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

第1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1.大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按照省、市要求,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在全县建立高产示范田10138.4万平方米,按照“项目引进、政府支持、部门援助、多方融资”的思路,充分发挥金融信贷、社会投资、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积极性,整合配套各类建设资金9228万元,重点在瓦店乡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涉及瓦店、辛村两个乡镇15个村的3335万平方米耕地。

2. 加大农业技术集成推广 通过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组织举办培训班35次,培训人数15万人次,发放明白纸、技术资料18万份。

3.大力推进农作物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筹措资金40万元,采取群众拿一半,政府补一半的原则,推动小麦吸浆虫和小麦全蚀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82万元,对全县50958.8万平方米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关键技术给予补助。

4.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完成了2个小麦、玉米展示田的示范试验,完成了500个取土样品工作,通过技术宣传和培训,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整乡推进1个乡,整村推进177个村,信息上墙472个村,触摸屏7个。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了56695万平方米,应用配方肥面积达到了12006万平方米。

5. 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 在全县20个乡镇继续实施了玉米、棉花、水稻和小麦良种补贴,累计补贴农户42.9万户,补贴面积90598.61万平方米,补贴金额1386.89万元。实施种地补贴50498.57万平方米,补贴农户21.5万户。

二、存在的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交通不畅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85.3%的农户有灌溉条件,80.2%无沟渠等基础设施,52.2%排水不畅。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农民又无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路况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推广,农田灌溉只能漫灌,田间灌溉率低、灌溉成本高。

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大部分农户还是独自经营,小麦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民惜地意识强烈,不愿交给别人经营,土地流转速度较慢,限制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3.管理粗放 在调查农户中69.3%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差,年龄偏大;加之土地零散,使农业生产采取粗放种植,农业种植表现为常规的小麦玉米,一年两季,耕作不精细,科技含量低下,生产后劲不足。

三、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项目申请,争取项目支持。县、乡、村、农户四级联动,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

2.加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施订单工程 通过扶强扶大韩陵泰丰食品、曲沟康亿、三和面业和辛村银江面业等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小麦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第2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通过建设大伙房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农业生产,严格控制投入品,禁止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真正做到“不使用农药、化肥”的“零污染”,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2.1建立实施管理体系

明确建设责任人,示范基地建设由政府部门主导,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生产协会为主组织实施;明确技术负责人,建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管理工作制度,规范生产行为,做到有章可循、管理有序;制定基地标牌,标示基地名称、范围、面积、栽培品种及主要技术措施和建设时间等。

2.2建立生产技术规程

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各产业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并经质监部门认可。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3强化生产技术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地各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生产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技能培训。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使生产者转变观念,知道标准化、接受标准化、实施标准化。

2.4建立生产管理可追溯制度

建立统一的生产档案制度,绘制基地分布图和地块分布图,并进行统一编号。建档率和田间管理记录达到100%。

2.5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准入制度,坚决禁止基地使用有机合成的化学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化学肥料。设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负责基地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等投入品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监督检查覆盖面应达到100%。

3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防治措施

3.1一级保护区内耕地全部退耕

还林还草,休养生息131.5米等高线以下耕地全部退耕还草,恢复湿地。131.5米等高线至136.6米等高线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采取土地流转方式,由属地县、区级政府统一管理。退耕还林耕地由属地统一栽种树木,按森林法规管理。

3.2建立大伙房水源保护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在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建立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每年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6667公顷,通过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将水源保护区内耕地建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从而达到“不使用化肥、农药的”目标。

3.3水源保护区内耕地增施有机肥,弥补因少施化肥而造成的土壤肥力不足,稳定粮食产量。有机肥要使用国标有机肥(NY525-2012)或生物有机肥(NY884-2012),建议每亩施用量500-1000千克。

3.4在水源保护区内发展生态农业

实行无污染的生产方式一是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科学施肥;二是使用长效缓释、控释化肥,采用底肥一次性深施技术,不再进行追肥,省工省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流失。

3.5对水源保护区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

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免耕等技术采用秸秆生物降解技术促进秸秆还田,随秋翻地打碎秸秆,施用微生物菌种,使秸秆快速转化成优质有机肥,翌春,作为有机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既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减少秸秆燃烧、乱堆乱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3.6水源保护区内耕地流转

加快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流转,由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实行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统防统治病虫害,可减少农药使用量。

3.7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逐步实施“水改旱”

将水田改种节水型的大田作物,可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减少地表水截留和蒸发,增加入库水量。

3.8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全覆盖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白僵菌防治害虫,使用杀虫灯、诱捕器、黄板、防虫网等防治虫害,有限度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使用中等毒性以下的植物源杀虫剂防治虫害。

3.9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使用除草剂

第3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关键词: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1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成效显著,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围绕这一系列目标,田阳县也进一步实施农业强县的战略。

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田阳,素有“天然大温室”和“天然大棚”之称,常年无霜,四季可耕,大自然赋予了她发展亚热带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生产优势。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田阳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以芒果、番茄为主要品牌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粮食总产量12.2万t,蔬菜总产量105万t;水果种植总面积25466.67 hm2,总产量20.6万t,其中新种芒果3586.67 hm2,柑橘、香蕉等水果2086.67 hm2。田阳县农业产业逐渐向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1.2 科技入户显成效

邀请农业院校等各路专家深入指导种植户按照标准化规程进行农业生产,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培训和宣传力度,大力推行蔬菜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番茄嫁接栽培和芒果高接换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引进果蔬种植新技术,以番茄、芒果标准园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在继续坚持普及常规技术的基础上,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

1.3.1 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制定《田阳县绿色食品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田阳县绿色食品番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其中田阳县编制的《樱桃番茄(圣女果)生产技术规程》成为自治区级标准。田阳县加大建设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投资力度,投入1.24亿元,建成右江河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成为首批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1.3.2 实施品牌战略

全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涌现出“田阳香芒”、“田阳圣女果”、“壮乡红”等全国知名品牌。全县有3种农产品取得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4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7373hm2蔬菜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基地认证。特色农产品芒果、番茄、香蕉、火龙果、红肉蜜柚、百香果等产业带也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引进壮乡一品公司进驻现代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333.33hm2,发展以种植火龙果、大青枣等特色水果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引进聚之乐休闲农业有限公司、壮乡河谷公司等企业在拓展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片,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1.3.3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对全县范围内农药化肥经营场所,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严抓基地监管,着眼市场,强化抽检与督查,确保全县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4 产业化经营纵深推进

1.4.1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规模

田阳县目前拥有20666.67hm2芒果、16166.67 hm2番茄等较大生产规模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拥有田阳县农产品批发市场、百色壮乡河谷公司等2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老韦物流、果香园等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91家,家庭农场21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

1.4.2 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目前,田阳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尽管如此,田阳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数分别为22℃、1100mm、1191h,全年352d无霜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全县农业人口28.41万人,农村劳动力16.7万人,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拥有较好的农业经济基础。田阳番茄和芒果等特色农产品具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广大农民群众、干部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优越。位于广西西部的田阳县,百色巴马机场坐落境内,云桂高铁、广昆高速公路、右江黄金水道等穿越县境,拥有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建立旅游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机遇。

2 田阳县发展现代农业工作重点

2.1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企业承包经营,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果蔬增产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番茄、芒果“两大”优势产业,适度规模发展种植蜜柚、火龙果、香蕉和百香果等特色水果,着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形成产业化规模,创建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同时加强休闲旅游开发、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促农增效增收。

2.2 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程。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而种地难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大力推广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2.3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创建“三品一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创建自治区级出口农产品(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县,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重点开发芒果、番茄、蜜柚等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原产地品牌、生态品牌和特色品牌,提升田阳农业品牌效益。

2.4 着力提升农业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充分利用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平台,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台湾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田阳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3 田阳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

改革创新是新常态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费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主体素质和效益,解决因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等实际问题。

3.2 以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业生产

加强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高科技基地交流合作,以重点龙头企业为平台开展农业科学新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基地为载体,将农业科技研究新成果应用推广和转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招商引资、金融贷款等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新品种引进推广和示范等项目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强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速田阳县现代农业发展。

3.3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

建设芒果文化展示馆,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条延伸。以企业为主体,不断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等流通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争取阿里巴巴村淘项目、商务部西部电商项目进驻田阳,推动“京东白条”在乡镇试点,大力发展邮乐购乡村加盟店,鼓励企业、种养合作社、农户积极开展电商业务,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4 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完善县城区城镇化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步伐,把南、北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到县城区或河谷乡镇,从事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等二、三产业,为河谷地带建设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农业提供保障。同时出台优惠政策,让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3.5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条件

落实农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发展产业化农业,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市场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给于重点扶持,同时进一步健全农业农村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3.6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

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严格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发展有机农业,提高田阳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田阳农业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生态化等“四化”目标,推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以“农业梦”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崔长彬,张金杰,孙宇.加快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11):68-69.

第4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一、辉县市高标准粮田规划建设

主要成效一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与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需要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来提升抗灾能力,因此,在建设规划中,要从抗灾夺丰收中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坚持统一规划,并从农业、科技、水利、林业、电力、气象、交通等方面完善田间基础配套工程,以强化农田整治力度。如,在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建设中,强化对续建配套与末级渠系改造、农田灌溉机电井升级改造及田间灌排配套工程建设。2012年新打机井及配套276眼,老井配套206眼,配套地埋管34.38km(其中新进配套19.5km,老井配套14.88km),配套地埋线120.0km,修建砼生产路11.12km,泥结碎石路6.52km,生产桥4座,硬化农渠3.5km,斗渠硬化250m,疏挖排水沟750m,修建防洪堤800m。在提升地力措施上,对平原区、丘陵区推广秸秆快速粉碎还田腐熟技术,对于条件不足的山区推广秸秆薄膜覆盖堆肥、生物快速腐熟堆肥技术。在病虫害预警防治上,切实加大对重点病疫情的监测,完善抗旱服务体系,依托气象服务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以增强粮食生产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二是强化了农业技术推广与指导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发挥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推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为此,在农作物种业技术推广中,响应国家政策,制定种业发展规划,为种业市场提供保障。如,对全市十多家种子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从选种规模、选种技术和成长性强的企业中加快对新品种的推广,促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技推广中,围绕辉县市主导粮食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分区方式来推动田间管理。如,进一步做好深耕深松夏玉米免耕机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做好现代气象变化、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高标准粮田生产提供科技支撑。在农技人员服务中,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全市建成的11个农技推广服务站,从硬件设施及软件环境上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目前合作社已达46家(其中农机合作社16家,植保合作社3家,粮食专业合作社26家),为全面推进农技推广和综合信息服务创造条件。注重农民培训工作,结合农业生产商的突出问题,走进农民、走进农田,从手把手的交流与指导中发挥了农技成果的积极作用,如,开展绿色技术证书培训、星火科技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系列培训工作。三是强化了对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实践表明,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是促进农业高效、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从农艺上推广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另一方面,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中,着力提升玉米机收、小麦机械化作业水平,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在对于农机具的购置与补贴上,依托政策来拓展补贴范围,从农技装备技术结构化改造升级中,引导多功能、低能耗农机应用。2012年,辉县市对各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000万元,涉及到农民购进潜水泵、柴油机、离心泵、喷灌机等各种排灌机械及抗旱机械购置补贴。在农机购置上,重点对大型拖拉机、玉米播种机、玉米收割机、微耕机等器具进行补贴。四是注重对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改善与提高。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需要从土地的经营流转中为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创造条件。依托政策与资金的倾斜,从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制度完善上,鼓励以转包、托管、互换、合作等方式来优化土地流转,开展农业合作化。如,对重点农机和植保合作社的扶持,从农业病虫害专业防治上来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开展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以订单生产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切实增收增效。2012年投资898万元,对涉及孟庄镇路固村、南陈马村、段屯村、小蒲水村、大蒲水村、涧头村、孟坟村、李固村8个行政村15hm2耕地的综合治理。五是强化示范带动效能,创新工作机制。从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中,以技术要素、土地要素、良种要素、病虫害防治及配套管理等方面,展开高层次的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特别是对高标准粮田万亩方进行统一化机播、机收等服务。另外,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中,利用自筹资金与农网资金,重点对220千伏辉北变、110千伏城西烃、宪录变、姚屯变四座变电站进行改造,解决目前主网供电“卡脖子”现象。

二、辉县市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

中制约因素及展望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要求及总体思路,在土地集约化、农田灌溉配套设施建设上,以及农田林网健全及耕地质量整治中,要从提升地力培育、增强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机农艺融合上完成农技服务体系。在辉县市高标准粮田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技推广体系推广网络覆盖面窄,农业新技术推广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第二,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备,水利末级渠系损毁严重;第三,农民分散承包经营,规模小,新技术推广难;第四,农业机械化工程度不高,特别是玉米机播、机收、化肥深施等方面推广面积小。为此,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术措施,改善生产条件,从全市高标准粮田总体规划上,争取在2015年至2017年建成万亩方11个,千亩方7个,百亩方3个,建成高标准粮田总面积342.58hm2;2018年至2020年全市建成万亩方8个,千亩方1个,百亩方2个,建成高标准粮田235.49hm2,将实现2015年至2020年建成高标准粮田875.06hm2的目标。

作者:王芸 单位:辉县市农业局

第5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二、建设任务及完成时限

(一)建设任务

2021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51.2万亩,由市辖七个旗县区实施。其中,土左旗17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2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5万亩);托县21.5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16.8万亩,旱作高标准农田0.5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4.2万亩);和林县5.9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5.1万亩,农业生产发展专项0.8万亩);武川县普通高标准农田4.5万亩;清水河县旱作高标准农田0.7万亩;赛罕区普通高标准农田1.1万亩;玉泉区普通高标准农田0.5万亩。

(二)完成时限

2021年51.2万亩建设任务,2月底完成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3月25日前完成施工监理招投标,3月底全部开工建设,11月30日前全部完工,12月31日前完成竣工验收。2019年24万亩建设任务,4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25万亩建设任务,5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并完成竣工验收。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要求,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持、科技服务和建成后的管护等工程内容的实施,达到市委、政府提出“两增、四控、七配套”的建设标准要求,按照“十个集中”的工作举措,推进项目实施;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运营管理上,坚持“五化”的原则(即:生产标准化、经营模式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农民组织化)推动项目建设,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

(二)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关于2021年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的通知》要求和技术标准,在清水河县和托县进行旱作高标准农田试点示范。按照“优先利用天上水、高效利用灌溉水、控制使用地下水”原则,重点围绕“蓄水、保墒、集雨、节灌、抗旱”五大环节。因地制宜建设传统集雨水窖或新型软体集雨窖,集雨场、引水沟、沉沙池、防护围栏等取用水设施,使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提高旱作农田收益水平。

四、工作措施

坚持“五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要求,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制定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近期规划。2011-2018年,由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和市水务局四部门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17万亩,其中符合建设标准的57万亩,基本符合建设标准的40万亩,不符合建设标准的20万亩。2019-2021年,由市农牧局组织建设的高标准农田100.2万亩,2022、2023两年每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从2024年起,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对2011-2018年建设的不符合建设标准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提质改造,同时,对自然条件较差的旗县区,推广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4年末,将全市“两区”划定331万亩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统一标准提高质量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为依据,因地制宜,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原则。在使用地表水的黄灌区采用渠道衬砌的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在使用地下水的井灌溉区,采用高效节水滴灌,精准灌溉,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增产增收,对两种不同的灌溉模式,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案,统一建设标准,达到“田、水、路、渠、林、电、技”综合配套完善。

(三)加强管理组织实施

根据自治区农牧厅下达的农田建设任务,市农牧局及时将建设任务分配到相关旗县区,旗县区农牧局按照《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2019年第4号令)、《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9﹞46号)、《农业农村部关于下达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农建发﹝2020﹞2号)等有关规定,进行项目选址和前期的准备工作,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公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审计等单位参与项目建设,各参建单位按其职责要求履行职责。市农牧局负责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审批、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参建各方的资格要求:勘察测绘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测量丙级(含)以上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土地规划丙级(含)以上机构证书、水利行业(灌溉排涝)专业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必须具有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资质,同时具有足够资产及能力来有效履行合同;监理单位必须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综合资质证书、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或农、林、水工程监理乙级(含)以上资质证书。

(四)规范程序完成验收

按照《关于做好2019年度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内农建发﹝2021﹞82号)、《呼和浩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方案(试行)》(呼农牧字﹝2020﹞678号)文件要求,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由旗县区农牧局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附初验意见、竣工决算审计报告等,报市农牧局申请竣工验收,初验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申请竣工验收。市农牧局组织竣工验收,对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核发农业农村部统一格式的竣工验收合格证书,并将验收结果报自治区农牧厅备案。

(五)整理归档准确上图

竣工验收的项目,旗县区农牧局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项目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组卷、存档。在信息平台上对项目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并与规划图衔接。在项目区设立统一规范的公示标牌和标志。及时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交付手续。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工程管护主体,拟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保证工程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承担建设任务的各旗县区人民政府要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主体作用,加强对本旗县区农田建设工作的领导,研究细化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将工作落地落实,按照“闭环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目政治任务抓紧落实。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由市农牧局牵头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推进工作专班,深入项目区进行指导督促,定期调度项目建设进度,跟踪资金拨付情况,建立调度台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各项目旗县区作为实施主体,要科学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市委、市政府规定的时限完成建设任务。

3.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加大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投入,提高建设标准。鼓励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和种植大户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4.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农田建设队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项目区农户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强化示范引领。学习先进地区的工作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在项目旗县区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示范总结适合本地区的经验,推广应用,如:盐碱地改良技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

第6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一、正确认识当前粮食生产形势

去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扶持发展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种粮水平,2004年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局面,出现了重要转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181.8万亩,总产量834.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40.14万亩和41.51万吨,总产增5.2%,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去年我省粮食增加绝对量有限,而且是在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市场旺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从总体上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科学种田水平依然较低;全国粮食总量仍产不足需,产需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2007年粮食生产面临着气候条件不确定,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粮食比较效益依然偏低等问题。我省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供求市场依存度高,抓好2007年的粮食生产,对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推进“平安浙江”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2007年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007年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坚持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制止耕地抛荒、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稳定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粮食生产的目标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以上(见附表)。各市要按照粮食安全分级负责制的要求,将指导性计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计划落实的督促检查,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

三、抓好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省政府在去年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基础上予以继续稳定完善,出台了全面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直接补贴、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良种补贴等政策,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了良好条件。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基层和农民及时了解政策,做到家喻户晓。要认真总结去年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成功经验,尽早研究制订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和计划,建立责任制,做到方案具体化、措施规范化、落实责任化,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杜绝弄虚作假。要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千方百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种植自主权,把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放在制止全年性耕地抛荒、减少季节性耕地抛荒上,努力多种,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春冬两季为重点,积极扩大冬季春花作物、绿肥,大力提倡绿色过冬,努力减少冬季抛荒。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多种早稻,努力减少春季抛荒。认真总结完善去年开展耕地抛荒检查复耕的做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省里将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耕地抛荒检查活动,并建立举报和公开曝光制度,组织明查暗访,依法查处案件,对特别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

(一)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认真抓好“0406”计划的良种推广工作,全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600万亩。早稻以推广圆粒形高产优质品种为主,重点推广金早47、杭959、中早22、甬籼157等品种;晚稻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主,努力改善我省食用稻米的品质。杭嘉湖、宁绍等粳稻主栽区重点推广秀水110、嘉花1号、秀水09、嘉991、浙粳20以及杂交粳稻甬优3号、晚粳糯稻绍糯9714、春江糯2号、浙糯5号等品种(组合);金衢丽、温台等籼型杂交稻主栽区单季晚稻重点推广两优培九、协优9308、粤优938、中浙优1号、Ⅱ优7954、甬优6号,连作晚稻重点推广协优914、Ⅱ优8220、协优46等杂交稻组合。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应用优质高产品种。

(二)大力推广粮食作物节本增产增收技术。扩大水稻抛秧、直播、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应用,全省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100万亩、稻鸭共育技术50万亩。要抓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积极示范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富硒稻米技术和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等。大力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全省实施单季晚稻“双百工程”700万亩,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单季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施肥用药,控制和缓解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加快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推广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1000万亩,重点推广十大实用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联大户、联基地、入村入户活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三)广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要把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要组织动员栽培、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发挥各自优势,确定示范内容,制定实施规划和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示范地点,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齐心协力,切实做好示范项目实施工作。要求村村有示范田,镇(乡)镇(乡)有示范方,其中县级百亩示范方不少于5个。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结合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市、区)级中心示范方要选派技术骨干蹲点指导,在示范基地组织开展高产高效攻关试验、新品种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做好示范方和试验田的苗情观察和田间管理档案记录。早晚稻生产期间,各地要做好检查督促和现场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等各种途径提高技术到位率。在早晚稻成熟收获时,要组织力量对高产田和方进行产量验收,对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四)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矛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发展以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开发研制、组装、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深施等增强土壤肥力技术,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六、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经营水平

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使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种粮,这是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保证。鼓励种粮大户拓宽经营范围,向周边农户有偿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等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水平。支持和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发展订单生产,扩大订单数量。积极组建种粮大户协会和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与种粮大户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

七、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树造林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标准农田建设,2007年全省计划新建1 0 0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从2 0 0 5年起,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标准农田地力培育进行补助。重点是开展标准农田地力综合培肥改良示范区建设和农田质量检测与监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地力。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农田地力与质量检测和评价制度,加强对不同区域种植结构、不同地貌类型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开展对标准农田特别是新建标准农田的培肥改良。全省突出粮食生产和地力培肥重点区域,在17个试点县基础上,实施30个县的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建设培肥改良示范基地。通过鼓励扩种绿肥、秸秆还田等,实行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面积。

第7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一)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决心和信心。粮食是个战略产业。粮食安全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20_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要求,农业部也开展了“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活动,这些充分显示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实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了粮食生产补贴,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不稳定,全球出现粮食危机的时刻,及时出台了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努力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但粮食生产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在去年粮食大丰收的年景,粮食总产也只有85万吨,只能满足全市粮食总需求量的30%左右,因此,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符合我市粮食发展需要,是稳定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我们农业部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作重心。

(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体现了我市粮食生产工作的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借鉴了先进工业发展的理念,把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直接应用于粮食生产,采取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形式,通过整合各种各级政策、资金、服务、技术,逐步形成一整套粮食生产投入机制、技术推广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先进激励机制,体现了工作机制的创新。同时,通过功能区建设,形成了一套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相配套的粮食生产高产高效体系,体现了技术创新。在市政府出台的政策里,明确了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有较高的复种指数、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服务组织、全程机械化生产、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和较高的科技到位率等六大标准,着重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组织建设、高产示范活动和土地流转工作,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完善配套的粮食发展模式,有效结合了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建设合力,走出了一条粮食生产的新路。

虽然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努力下,已经开始建设,但在最近的几次调研中我发现,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中有的地方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后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土地征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影响,一些乡镇对落实粮食功能区积极性不高。二是认为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有所缓解,国内粮价平稳,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只增加财政支出又不能增加税收,基层干部工作不积极,出现了建设的“上热下冷”现象。三是认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产生了畏难情绪。

二、真抓实干,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一)抓住时机,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冬明春是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佳时间,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粮食高产创建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今天镇海区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各地要抓紧落实,争取春节过后全面动工。尚未搞好20__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地区,要在节前搞好规划,明确具体建设内容,落实专人负责。同时,各地在功能区建设中要注意二点:一是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对基础设施相对较完好,农田基础设施基本符合田成方,路相连,灌排顺畅要求的功能区进行修缮或改建,以适应水稻生产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要求。二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功能区的农田进行培肥。根据最近全市标准农田分等定级情况统计,全市约50%的标准农田为二等田,这些农田要在3年内全部达到符合粮食生产稳产高产要求的标准农田一等田,难度确实不少,现在起就要重视土壤肥力建设,对今年没有播种绿肥的农田,推广冬季深耕不失是培肥地力的好办法。

(二)搞好流转,着力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土地流转工作,探索粮食生产新型规模经营模式,使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或者通过粮食生产合作社、粮食生产全程化服务组织的统一服务经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种粮效益,努力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新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镇海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核心区内的500余亩土地,通过流转,现在由3户种田能手承包,合同期5年,这样做很好,便于发挥示范效应。各地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同时,要健全土地流出户的保障机制,使他们安心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第8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西平: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智能监控种地,触屏配方施肥,地下管网机电化……眼下,在邓州湍河街道“智慧大棚”控制室里,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望天收”到种“智慧地”,邓州农民也越来越多地尝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甜头。

第9篇:高标准农田技术规范范文

2007—2011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在临平、阳洪、姜村和周城4个乡镇实施,涉及23个行政村,共改造中低产田6.7万亩。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充分发动项目区干部群众,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

1、集中精力,认真实施了水利工程项目。水利工程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的重点,为了切实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我们工程继续推行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及工程监理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用专业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对工程实施的程序、进度、质量及竣工验收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在工程实施的关键环节,组织施工队和干部群众搞大会战,充分调配机械,联合作业,通过定工程任务、定施工时限、定质量标准、定奖罚措施等办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程任务,项目区共衬砌“u”型田间斗分渠道128.2公里,新打和修复配套机电井84眼,架设输变电线路40.8公里,埋设输水暗管56公里。

2、不失时机地实施了农业和科技推广项目。我们紧紧抓住秋播的有利时机,以土壤改良和良种基地建设为重点,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执行项目,集中调配机械,经一供应良种、高效化肥和土壤改良剂,积极实施秸杆还田,改土施肥和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通过召开培训会、印发宣传资料、向农民讲解传授农业科技知识等措施,保证了科技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发区共改良土壤6.3万亩,建小麦良种田5000亩,砂石硬化机耕路108公里,开展技术培训4.3万人(次),建高效农业示范田1.2万亩。

3、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搞好农田林建设项目。在农田林网项目建设中,我们按照农田林网建设标准,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科学栽植,择优选择具有丰富的苗木栽植和管护经验的绿化公司承担农田林网栽植和管护任务,他们从打点、放线、挖坑、栽植、浇水、修剪、防虫到管护全过程负总责,苗木栽植严把三关,即挖坑关、苗木调运关,栽植关,确保栽植苗木横看成形、纵看成行。并积极制定措施,签订管护合同,加强苗木建后管护工作,使林网工程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区共营造农田防护林0.67万亩,植树4.07万株,提高了开发区整体形象。

4、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我们还大力扶持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业综合开发和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解决当地产业化发展方面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2007年以来,全力配合果业、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捆绑整合工作,积极参与全县10万亩现代果业绿色长廊建设,大力支持以周城镇红旗村为中心的周城、临平镇果品产业,使该项目区果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当地兴业富民的主导产业,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7×2011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投资4064万元,其中:国家财政3047万元,群众自筹101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后,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渠系水的利用系数较开发前提高了45%,年节约灌溉费用350万元,开发区年新增粮食38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60元,项目区逐步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多次受到省市农发、财政部门的大会表彰。

二、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1、工作思路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水、田、林、路”综治理,集中投入、连片开发、滚动发展,发挥整体效益,努力把我县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2、奋斗目标

每年建成1个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面积保持在1.2万亩左右,通过衬砌田间斗分渠道,新打配套机电井、维修装备抽水站、埋设输水暗管、砂石硬化机耕路和推广先进的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完成投资7500万元。项目区累计增产粮食3150万公斤,增加农业总产值5090万元。

3、主要措施

一是立足长远,科学规划。要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稳定可靠的“大粮仓”,首先,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把项目区选择在中低产田集中连片且开发潜力大的粮食主产区,远离县城效区和工业聚集区,远离将来规划的主要干线公路和工业用地的地方,使建成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具有稳定性、长远性。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新项目区进行详细踏勘、分析论证、科学规划,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综合治理,完善配套。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经验,建设高标准农田必须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实行“农林水科技多措并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加强以水系建设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合理配套路桥涵站等设施,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这样才能发挥工程最佳效益,全面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我们将不断完善和推行工程投标制,大宗标准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和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等有效运作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检查,严格质量标准,真正把工程建成群众的放心工程、精品工程。

四是加强管护,建管并重。按照“开发与治理并重,建设与管护并举”的原则,要对已建成的渠道、机电井、抽水站、农田林网等硬件工程通过登记、移交、租赁、承包等形式,明晰产权,管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建立了农发工程的长效管护机制,从而确保开发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三、2012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1、工作思路

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为前提,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田间工程建设,配套实施机耕路、农田林网工程,推广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扩大规模,发挥整体效益,努力把我县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