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生有幸范文

三生有幸精选(九篇)

第1篇:三生有幸范文

信步在亭阁,

阡陌夕阳太柔和将你也润色。

古玉沁泽如你莞尔一笑的羞涩。

花窗镂刻泄芭蕉夜色,

你眼神镂刻流露对世俗的苛责。

前世等你烂柯今世才不舍,

思绪入墨,山水入画,难将你蹙眉定格。

听琴音在指间萦绕碎成你刺绣的惆怅,

看心事在笔间摇拽写成你小楷的忧伤。

兼毫染墨,这岁月却已经不起挥霍,

工笔精密,这年代却已玩不起细腻。

听弦断,故事不再缠绵,

看笔落,抒情不再洒脱。

若不是兵临城下愿一世沉沦不分秋夏。

誓言在舌尖搁浅你却点头,

你晗首焉然转身轻纱却湿透,

我戎装危然转身牵马却颤抖。

我,

战前看烛火却看破你的心墙,

一箭穿心一刀断肠临死却不忘你模样。

你,

望断天涯苔痕新,

孤影旷阁霜染鬓,

一生宿命只剩三尺白绫。

将你我的故事刻在被攻陷的城池,

被风化剥落却不减世人的数落,

不该让你承受红颜祸水的罪过。

那一年,

你在雨中放风筝。

来生若你,三生有幸。

那一年,

第2篇:三生有幸范文

据资料显示,直销在绿谷集团体系内谈不上是主营业务,因为绿谷在启动直销之前已经在传统领域开疆拓土,在某些项目上更是称王称霸。直销之于绿谷,顶多是锦上添花,也就是绿谷耕了直销这块田,不见得好到哪里,不耕也不会差。绿谷直销处于不疼不痒的状态自然无关紧要了。

直销在宁波三生方面就不是主营业务的问题了,而是三生经营体系长治久安的根本。从三生迅速拿下直销牌照的决心可断定,不论三生的产品体系扩充到何种的丰富,其永远会以直销模式为核心来拓展业务是必然的选择。因此绿谷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其选对了买家,选准了买家,而不是在饥饿状态下的有奶便是娘。

绿谷退出直销是企业意志无可厚非,应该体谅绿谷的难处,更应该为绿谷在艰难的处境下仍然设身处地为经销商着想而赞叹,不论今后如何,都不能否认在合作促成中两家企业做出的牺牲和贡献。绿谷能够放弃苦心经营且小有规模的市场,这是大舍。可将此事放在绿谷集团的平台上,这就是战略选择的问题,生活不会处处鲜花怒放,企业也不会个个姹紫嫣红。

再说潜在危机层面。从三生给出的论断,本次合作不触及资金的流动,那么对于三生这次合作也仅仅是锦上添花。绿谷由于经营疲惫而萌生退意,恰在此时根红苗正的民族直销企业三生的出现让绿谷看到了救命稻草,三生对绿谷绝对是雪中送炭。

因此我莽撞断言在谈判中绿谷的让步和三生想要迅速扩展市场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是促成合作的关键,其他有关产品方向、经营理念以及文化大致相同等相关论断纯属“官方语言”。而这种空谈可能会造成误导市场的恶果,相信这也是都不想看到的,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三生通过并购实现了迅速扩张市场的目的,制造了中国直销界的重磅炸弹,是春雷开天还是地雷暗藏?目前都是猜测,而今后关注的焦点将是原绿谷经销商在三生的平台上发展如何。合作带来的问题是系列问题,是连锁问题,是定时炸弹,处理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反应迅速、方法灵活、以乱治乱,否则将会牵连全局受害。

针对合作后的状况,三生需要出重拳稳定市场,在动荡中收揽人心,用大诚信让绿谷的经销商相信三生不仅仅有直销牌照,不仅仅有斐然卓著的业绩和规模庞大的团队,更有兼收并蓄的魄力和融会贯通的本领,让原绿谷经销商彻底相信三生可以处理好一切。

第3篇:三生有幸范文

第一宝是话聊 话聊是谈心、交流和沟通。话聊的威力很大,几乎家中一切矛盾、隔阂、误解、猜疑都可消除。经常话聊可以避免单方的询问、评价,甚至埋怨,使老年夫妇更加亲密无间,产生巨大的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无论关系多么亲密,哪怕是几十年的老夫老妻,都会对自己构成一种评价压力,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限制。有一位老年妇女,她抱怨丈夫退休后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感到压抑。丈夫退休之前,她一人在家,买菜、做饭、看电视、做家务,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做一切事情都无拘无束,就是洗锅涮碗,也爱哼唱歌曲,虽然年近花甲,倒自由得像只快乐的小鸟。可是,丈夫退休以后,却经常评价她的行为,干预她的安排。她哼唱歌曲,丈夫会说:“一大把年纪了,像什么样子。”她边看电视边摘菜,丈夫说做事没个做事的样子。慢慢地,她在做事时首先要想到丈夫会如何评价和挑刺。久而久之,她做家务时不再感到有乐趣,情绪也变得十分消沉。

恰到好处洋溢着幸福感的话聊,不仅使老年夫妇双方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皮肤滋润光泽,而且很少生病。因为幸福能使体内的内啡肽含量升高,生长激素浓度也升高,所以人体免疫力增强。最新研究表明:对幸福的期望和预期也有神奇的效果,可使肾上腺素水平下降70%,皮质醇下降39%(这两种都是压力激素),而使人感觉愉悦的内啡肽增加27%,生长激素水平上升87%(这两种能使人免疫力增强)。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笑的作用。有一句俄罗斯谚语说:笑是力量的亲兄弟。马克思说:一份愉悦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美国科学家最近提出:笑容可能是最好的药物。现在,甚至对幸福的期望也被证实同样具有神奇的有助健康的作用。

第二宝是牵手 皮肤的接触能产生明显的心理和生理效应,不仅成人的感情需要皮肤接触,儿童和婴儿也有明显的“皮肤饥渴”,轻揉和按摩身体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巨大益处。有些地方把夫妻形容为“牵手”,真是一语中的。许许多多家庭的琐事一经牵手都烟消云散了。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很多热恋中或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妇散步时会手牵手,而绝大多数中老年夫妇散步不会手牵手,有并排走的,更多的是男的在前边走,女的在后边跟着。其实,我们应该提倡牵手,尤其对老年夫妇而言。因为“牵手是个无价宝,牵手夫妻感情好;早起出门牵牵手,身心愉快向前走;晚上回家牵牵手,一天劳累无忧愁;灯下夫妻常牵手,心心相印偕白头”。不久前,美国白宫总统保健医生给布什总统的建议,对家庭健康具有普遍意义,那就是提倡多相聚,共进晚餐,还要手拉手,多走走,这样感情好,误解少。

第三宝是 甜蜜的从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上讲都是家庭健康的重要法宝。

老年人退休以后漫长的晚年生活中,不仅要关注长寿的问题,更要关心生活质量的问题。而和谐的性生活是老年人获得高质量晚年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使老年人的身体更加健康,延年益寿,从而使生活更加美满,但是由于受我国封建思想,受传统习惯的长期影响,对性缺乏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谈性色变,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讲,一旦说起性,就会被视为是可耻的,是老不正经。

第4篇:三生有幸范文

 

工作方案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的安排和打算,工作中都需要制定工作方案。方案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方案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方案,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收录了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国际幸福日”主题系列活动实施方案【1】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主题“感悟幸福,发现幸福,晒出幸福”,在校园中开展“国际幸福日”主题系列活动。

活动围绕“自信乐观、给予分享、爱心绽放、感恩宽容”四个要求,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引导学生们了解幸福的真谛,品味各种幸福的滋味,强化学生发现幸福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幸福感,懂得分享和传承幸福的方法,让幸福之风吹进家庭、吹进校园,为我校创建“幸福校园”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活动主题:

感悟幸福,发现幸福,晒出幸福;

三、组织机构

组长:张聚成、汪厚健

副组长:王娟、杨伊、徐波

组员:张娟、王丹

四、活动时间:3月1日—3月28日

五、具体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发现幸福

幸福宣言:我要乐观我要自信我要努力

具体要求:幸福是一种能力,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平凡幸福,让人生更丰富,生命更灿烂!

活动1:画——幸福海报

幸福是一些好小好小的事情。

把这些好小好小的事,仔细地聚集在一起,才会发现,这些美丽的幸福,无处不在。

搜罗起这些小小的平凡幸福,做成一枚一枚的“标本”,藏在记忆的储物架上,在每一个想要幸福的时刻,去回味它们。

活动方法:初一年级组织各班制作幸福手抄报,收集评选后进行展览。

活动2:上——幸福课堂

初一各班开展《感受幸福》的幸福主题课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发现生活中的幸福。

第二阶段:创造幸福

幸福宣言:我要分享我要奉献我要超越

具体要求:懂得快乐分享,无私奉献;给予别人越多,你得到越多;分享越多,快乐越多!做到胸怀广阔。

活动3:说——幸福故事

有的人幸福可以长达一生,有的人却只有一瞬。

你想拥有怎样的幸福?请说出你的`幸福故事跟我们分享。

活动方法:初二年级撰写自己的幸福故事,字数500-800字

在初二年级开展“幸福”主题班会,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各班学生讲述自己的幸福故事,上交优秀幸福故事3篇。

每班推荐1名学生在校园广播站《心语心声》栏目向全校师生讲述自己的幸福故事。

第三阶段:传递幸福

幸福宣言:我要沟通我要关爱我要给予

具体要求:敞开心扉去沟通,学会感受温暖的关爱,感受真诚的赞美;学会关心身边的同学,孝敬父母长辈,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更快乐。

活动4:做——传递幸福

在初一各班安排布置“幸福天使”的活动,通过让每一位同学成为“幸福天使”,培养同学们传递幸福的能力,在生活中关心和温暖他人,给别人带去幸福的同时,给自己带去幸福。

活动5:拍——幸福瞬间

幸福的瞬间时时刻刻都围绕在我们身边,它是那么得不经意,让人那么没有感觉。

幸福无时无刻都在,我们抓住幸福的瞬间,每一次回味,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幸福的瞬间,一定要让它长留,不让它轻易流逝R22;R22;

活动方法:安排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寒假期间,找寻自己眼中的幸福,通过自己的摄影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自己身边家庭生活或学校生活中有趣的场景和画面,展示出个人童年的幸福和独特魅力。

各班推荐上交20张照片参加校级“美丽中国梦”摄影作品展示活动。

第四阶段:感悟幸福

幸福宣言:我要感恩我要宽容我要成长

具体要求:懂得对生活说感恩,要珍惜身边人、身边事;用宽容的心待人,让自己更快乐。

活动5:演——幸福生活

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主题班队会,结合生活实际,表演幸福生活,可以用歌曲、相声、小品等多元信息表达幸福,把幸福演出来、唱出来。

活动6:妇女节“幸福日”活动

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利用妇女节传统的黑板报、主题班会的活动,深入幸福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以“爱妈妈,爱老师;与爱同行,共享幸福;”为主题,初一、初二各班开展黑板报、主题班会活动。

使学生们学会感恩母亲的爱心、感恩母亲的劳动、感恩母亲的教诲,在感受老师无私关爱、深深情意的同时,也表达所有学生对母亲的无限敬爱之情,使妈妈们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幸福日”主题系列活动实施方案【2】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主题“感悟幸福,发现幸福,晒出幸福”,在校园中开展“幸福日”主题系列活动。

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引导学生们了解幸福的真谛,品味各种幸福的滋味,强化学生发现幸福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幸福感,懂得分享和传承幸福的方法,让幸福之风吹进校园,为我校创建“幸福校园”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活动主题:

发现幸福,感悟幸福,晒出幸福;

三、组织机构

组长:秦加军

副组长:杨玉梅、陆玲

组员:禹荣、李东阳、马楠、崔莹、许璐玭、乔椿慧

四、活动时间:3月16日—3月17日

五、具体活动安排

(一)发现幸福

活动1:画——幸福海报

幸福是一些好小好小的事情。

把这些好小好小的事,仔细地聚集在一起,才会发现,这些美丽的幸福,无处不在。

搜罗起这些小小的平凡幸福,做成一枚一枚的“标本”,藏在记忆的储物架上,在每一个想要幸福的时刻,去回味它们。

活动方法:组织各班制作幸福手抄报,收集评选后进行展览。

活动2:上——幸福课堂

开展《感受幸福》的幸福主题课程,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发现生活中的幸福。

(二)感悟幸福

活动3:说——幸福故事

有的人幸福可以长达一生,有的人却只有一瞬。

你想拥有怎样的幸福?请说出你的幸福故事跟我们分享。

推荐1名学生在校园广播站《心语心声》栏目向全校师生讲述自己的幸福故事。

活动4:演——幸福生活

开展主题班队会,结合生活实际,表演幸福生活,可以用歌曲、相声、小品等多元信息表达幸福,把幸福演出来、唱出来。

(三)晒出幸福

活动5:拍——晒出幸福

使同学们拍出生活中幸福的照片,全班交流分享。

水西沟中学

20XX年3月10日

国际幸福日活动方案【3】

什么是国际幸福日

2012年6月28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宣布,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决议将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International Day of Happiness)。

决议说,追求幸福是人的一项基本目标,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目标和期望,具有现实意义,在公共政策目标中对此予以承认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动目的

在全校进行幸福感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幸福的真谛,品味各种幸福的滋味,让教师感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感受幸福的教育,为我校创建“幸福校园”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活动主题

传递幸福 体验幸福

三、活动时间

20xx年3月20日(第x个国际幸福日)

(一)上午:8时05分至12时

(二)下午:14时20分至17时

四、活动地点

(一)上午-校内:学校主干道、篮球场、羽毛球场

(二)下午-校外:滨水公园 赵博生烈士纪念馆

五、活动保障

(一)领导小组组长:校长

(二)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

(三)各处室职责及责任人:

1、总务处:校园设施优化修缮;搭建主干道主席台;提供活动所需电、彩旗、桌椅等硬件设备。

2、工会、团委、妇委会、各年级:慰问家庭收入较低的教工;上午组织师生个人在校内拍福照、下午组织班级在公园拍“全家福”;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对活动各个环节实施有效地调度,全面巡视督促各班级活动的组织落实,确保活动的畅通有序。

3、办公室:负责联络、接待、引领各级领导、爱心人士和家长代表来校参加活动;组织好来宾和师生留言;安排活动考勤;问候全校教工。

4、政教处:划分各项活动场地;组织好下午的“体验幸福”活动。

5、安稳办:向生活区居民通告活动期间校园暂时全封闭管理时限。

维持活动秩序,确保校内外各项活动安全。

6、电教处:负责音响及活动背景音乐;LED会标;精选“幸福”主题视听课视频。

7、教务处:组织向全校学生赠书;组织校园幸福书画展。

8、教研处:组织向全校教工赠书。

9、少工委:组织捐资助学仪式。

10、文化宣传小组:拟定活动方案;制作校园宣传横幅、“感谢函”纪念牌以及“拍福照”背景板;向全校师生及家庭发祝福短信;邀请县委宣传部、电视台、教育局等单位来校宣传并提供音频和文字资料;组织对各项活动全景式的摄影摄像和报道工作。

六、活动安排

(一)第一阶段:传递幸福(校内)

活动1.享幸福举行“以爱育爱,用心筑心”捐资助学仪式

具体要求:8点05分捐助仪式开始;主干道安排爱心人士、教工、受助学生和家长就坐;初一(5)班和初一(14)班为参加活动班级。

活动2.捧幸福给全校师生赠书

具体要求:9点整赠书活动开始;向教工赠书的地点安排在捐赠仪式主会场;向学生赠书的地点安排在篮球场和羽毛球场,时间安排为初一(高一)年级第二节课、初二(高二)年级第三节课、初三(高三)年级第四节课。

活动3.拍幸福——身在“福”中拍福照

具体要求:领完书的班级由班主任带领有序拍福照,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拍照,班级可以自带相机。

活动4.晒幸福举办校园幸福书画展

具体要求:师生晒出书画作品,在校园内分享幸福感。

活动5.播幸福组织一堂“幸福”主题视听课

具体要求:在大课间时间,全校各班组织观看电教处精选的以“幸福”为主题的视频。

活动6.传幸福组织初三(高三)师生交流幸福

具体要求:上午第四节课,初三(高三)年级各备课组在主干道上摆摊设点,师生就学习问题进行探讨,共享交流的幸福。

(二)第二阶段:体验幸福(校外)

活动1.幸福游

具体要求:14点20分学生到班级集合,班主任布置安全以及注意事项,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随行,初一年级先到滨水公园停留进行活动,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继续前往赵博生纪念馆进行活动,然后两个年级交叉进行活动;16点30分校外活动结束,全体师生集队归校。

活动2.幸福乐

具体要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自带相机在各个活动区域组织班级学生拍“全家福”;召开“拥抱春天、体验幸福”的主题班会,展现班级的幸福快乐。

七、活动要求

1、活动期间,各部门要高度负责,密切配合,确保活动安全圆满。

第5篇:三生有幸范文

幸福,是久存于心的高尚与快乐。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在心灵深处有一种高尚的品味和欢乐。

作为教师,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感。从最基本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有“三福”,第一福就是传道之福,然后是授业之福和解惑之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无论我们的教育事业怎样求取创新,怎样的标新立异,但是最基本的要求却是永恒的,每一个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都必须面对这三个最基本教学过程,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三福”。

第一福:传道之福。韩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这里,我们可以给“道”组几个词,例如:道理,道义,道德等,这都符合我们“教之道,德为先”的古训。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首先我们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遵守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形成一种能够被人接受的道德习惯。这本身对教师而言就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就有做事容易做人难的事实存在。也正是如此,一个教师想做好,想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我们可以收获幸福,幸福来源于努力,来源于传道的成功,来源于每一个善良灵魂的的成长,这就是作为教师的第一福。

第二福:授业之福。在“三福”之中,从字面上来分析,前两“福”应该是主动的,而后一“福”则是被动的。所以“授业”本身也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作为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价值可以得到体现。因为这一过程是最直观的,也是最直接的。教师在求学时期所学习到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可以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就如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教师本身无论有一桶水还是一车水,都能够有地可浇,有苗可以滋润,不会成为废水。另外,生活经验也可以授给学生,让他们带着经验去生活,去体验,启迪人生智慧。我想对一个教师而言,无论怎样授业于学生,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都应该是幸福的。

第三福:解惑之福。前面我们提道了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我认为这一福该是被动的,因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疑而问,老师对疑而答,在问和答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知识,懂得道理,老师收获喜悦和幸福。为什么说是收获幸福呢?因为这里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崇拜,我们发现和学生交流是一种很愉悦很舒服的享受,所以解惑的过程依然是幸福的。

另外,幸福在于被感恩的快乐。“老板”、“蓉姐”、“老张”……这些学生对我的称呼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交往中。这并不是学生对老师的不敬,相反,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2013年6月19日,初三2班的同学在班级里举行了毕业纪念联欢,三年的缘分、三年的情谊,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不舍的泪水。活动最后,他们向三年来一直关心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班主任--------我,深深地鞠躬,齐声说:“蓉姐,谢谢您!这三年里,是您用一腔热血和一颗爱心精心的呵护和教育我们,关心班级和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个学生,这份情,这份爱,像多年的老酒,馥郁醇香。”是的,只要有爱,只要付出爱,只要把久存于心的高尚和热情无私的奉献给学生,谁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老师谁都会感到无上的荣光和幸福!

为了打造一支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的班委会,我通过积极心理品质测评了解每个班委成员的心理及思想现状,通过对优秀班干部评选“干群手拉手”活动、使得班级和谐团结奋进,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彼此促进,比学赶帮超,幸福之花开在每个学生脸上,也开在我的心里。

我们作为教师是幸福的,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交流心得,我们都会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快乐,享受幸福。因为我们不但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成长,进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另外,我们所说的主动和被动,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传道,授业”说主动,其实也被动,“解惑”说被动,也主动,学生的成长就是老师的成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本身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也肩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紧随时代步伐,不辱使命。教师事业其任也艰,其事也幸。愿我们广大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操劳之余,别忘记收获幸福。

教师的幸福不仅在于自己是幸福的,而且还在于可以通过共享传递扩大幸福,这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并不亚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文明的创造,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竞争中,让每个人幸福的活着,对人心的滋润和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做一个幸福教师,有幸福感地做教师,深味做教师的幸福,本身虽是个极为利已的选择,但同时也是利已而后利人的过程,有“鱼在水中,冷暖自知”的私已,有“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亲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每个教师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活,这既是对自己尊重同时也是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界定和赋予必须内化为自发自觉的行为才能有效,教师的敬业、勤奋、刻苦、奉献是追寻他人人生价值的内在过程,不是依靠外界规范压束的。这是教育有异于其它职业的地方。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他对工作、对学生不用心、不动情,那他备课笔迹的好坏、量的多少,上课时间的长短,作业批改的次数,甚至考试的成绩都不足以成为衡量其教育的标竿,进一步讲,如果他不是真心真情的教,就没有“真”的教育和教育的“真”,没有幸福地教,就不会获得教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

第6篇:三生有幸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1]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2]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1]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除了通过以上途径拓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渠道,还必须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家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的保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结语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领着社会思想,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大学生幸福观代表着未来社会幸福观发展的基本趋势。对幸福的感知和创造是一种能力,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除了本文所探讨的完善措施外,还应积极探索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运行体制,使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第7篇:三生有幸范文

【关键词】幸福教育 进展 问题 展望

“幸福教育”在国内最早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于1999年提出来的。从此,国内的学者便对“幸福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及幸福指数的普遍下降,人们越来越想要通过获得优质的教育来增强自身的幸福感。因此,这几年学术界对“幸福教育”的研讨在急速升温。回顾我国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历程,总结成绩、深思问题、展望未来,不仅有益于推动学术界对“幸福教育”的研究,而且也有益于学校对幸福教育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幸福指数,进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一、“幸福教育”研究主要进展

1.幸福及其与教育关系的探讨

“幸福教育”一词包括“幸福”和“教育”两个概念。研究人员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什么是幸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扈中平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内在的心理体验,取决于“个体对客观现实和实际生活的态度”,属于意识范畴。[1] 陈荟认为,幸福是一种客观的状态,这是因为幸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反映的则是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是客观的,因此蕴涵在价值中的幸福也必定是客观的。[2] 刘铁芳认为,幸福是外在环境与人的内在需求相符合的状态,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状态,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3] 幸福与教育的关系如何?将相关文献加以概括,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相互需求说”和“目的手段说”。持有第一种观点的论者认为幸福和教育是互为需求的,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持有第二种观点的论者则主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人获得幸福的手段。张宝山、姜德刚等人认为“教育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有效途径”“教育的过程和最终目的都应使人获得幸福”。[4]

2.幸福教育内涵与特征的探究

关于幸福教育内涵的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目的论”。该观点认为,幸福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能够享有幸福的人,它是为了人的幸福的一种教育。[5] 第二种观点为“过程论”。该观点强调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即师生双方都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来做,不仅要教师教得幸福,而且强调学生要学得幸福。[6] 第三种观点是“综合论”。该观点认为,幸福教育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能简单地将幸福教育等同于“目的”或“过程”,而应该将其视为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统一。[7]

对幸福教育特征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整体性、全面发展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四个方面。[8] 第二,从人的生命视角出发,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正视痛苦、回归生活和追求卓越。[9] 第三,从人性化教育的角度出发,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应该具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个性与理性相结合、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结合三大特征。[10]

3.幸福教育价值探析

关于幸福教育价值的探析主要源自研究者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教育中缺乏幸福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追求的目标是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活中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第二,人的生活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正是引领人们走向幸福之路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虚假的幸福及学生幸福关爱的缺失,使得幸福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需要性。[11] 第三,来自于学者们对愉快教育的反思和对幸福教育的关注。愉快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然而,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有学者对该理念提出了质疑并指出愉快教育中的“‘愉快’二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它可以是精神上的愉悦,也可以是感官上的快乐”,精神上的愉悦可以间接地等同于幸福,而感官上的快乐则被人们普遍关注并且在教育实践的发展中逐步地变成了一味地“强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减轻课外负担等”。[12] 因此,愉快教育必须要向幸福教育转变。

4.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对幸福教育的呼唤自然涉及对幸福教育实践策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划分。其一,是从实践层面上,研究者从这个角度上提出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主要是依据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13] 其二,是从理论层面上,研究者通过对相关教育基本理论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应该如何构建幸福教育。[14] 其三,则是从更为具体、更具有实践性的维度来进行构建幸福教育的操作策略,例如构建“和谐的幸福校园”。[15]

二、幸福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念界定出现泛化

对“幸福教育”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该概念的界定却出现了泛化现象,表现为:第一,把道德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认为幸福教育回归了德育的本性,“德育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幸福生活的能力”。[16] 第二,把心理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认为“幸福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17] 第三,把愉快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认为“在愉快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度过幸福的童年”[18],直接将心理学上的积极情感――愉快等同于教育学上的积极情感――幸福。第四,把幸福观教育等同于幸福教育。有论者在文章中一直论述的是幸福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在成长中增添幸福感”[19],而该文章的标题却是“幸福观教育”。

2.研究内容缺乏深度

综观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已有的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大多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第一,在剖析幸福教育的研究价值上,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但是仅停留于应然状态和反思状态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上的深层分析。第二,在阐述幸福教育的内涵上,研究者只对什么是幸福教育做了感性的描述,如“目的论”“过程论”“综合论”等,缺乏“为什么”的理性反思。第三,在揭示幸福教育的特征上,各位研究者虽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界说了幸福教育应具备的特征,但缺乏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论证。第四,在探讨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时,应然的论述显得过多,而在更高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则显得不足。第五,在对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究上,虽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但是研究却很不充分,并且要么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应该如何建构,要么是“凭空想象”认为应该通过“这样”来进行构建,提出的实践策略缺乏相应的实践支持和理论基础。

3.研究范式过于单一

就教育的研究范式来说,有质性和量化两大研究范式。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质性研究范式和量化研究范式在幸福教育研究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离。一方面,取向于采用质性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常常以教育哲学和原理为理论基础,在收集相关资料后,运用思辨的方式来描述、分析问题,从而在推理归纳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另一方面,取向于采用量化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往往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实验或调查的方式来收集相关资料,再运用数学统计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已有假设。虽然已有幸福教育的研究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在研究的过程中“质性”与“量化”的分离,使得对“幸福教育”的研究在目标、视角、思路、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显得比较狭隘,从而造成了相关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缺乏深度,在实践层面上缺乏应有的力度。除此之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相当大的部分都集中在幸福教育中的“幸福”上,且研究的重点又都聚焦于师生的幸福上,因此,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认清幸福教育的真实面目。

4.研究成果缺乏实际操作性

已有研究对幸福教育该如何实际操作显得不足。一方面,已有的研究过于注重描述,操作方面则受到轻视。一是已有的研究尚未关注到幸福教育的操作性定义。二是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方面仍缺乏相应的操作性成果,有不少的策略是根据研究者自身的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虽然这些实践策略具有普遍的指导性,但其可操作性论述却依然显得十分笼统和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研究过于注重思辨而轻视策略性研究。一是大多数研究者在肯定幸福教育的研究价值时,更多的是从思辨的角度来进行阐述,很少有对其价值的策略进行论述。二是研究者在探讨如何构建幸福教育时,通常是在大的方面进行阐述,例如“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这样便使得实践幸福教育缺乏操作的具体指南。

三、幸福教育研究的展望

1.注重概念的界定

对于研究幸福教育的研究者来说,界定幸福教育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精确幸福教育研究的基本结构、基本范围、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而且可以确定幸福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确保此种研究的有效性。在当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在界定幸福教育时,往往将“幸福教育”等同于“幸福”与“教育”之和。虽然这样的界定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并不能够真正地反映出幸福教育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因此,就如何界定幸福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依照“幸福+教育”的推演模式进行初步的界定,而且应该将初步界定的概念与愉快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幸福观教育等相似概念进行透彻地比较,从中揭示出幸福教育的内在本质。

2.深化理论探究

如前所述,已有的关于幸福教育在目标、视角、思路、结构、内容、方法等层面的研究都处于应然的状态,缺乏深入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与反思。因此,在今后的幸福教育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而构建出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论体系。目前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要深入探究幸福教育的价值体系。第二,要进一步揭示幸福教育的本质特征。第三,要继续挖掘幸福教育的内涵体系。第四,要进一步建构践行幸福教育的实践策略。

3.拓展研究方法和视野

我们在研究幸福教育时,应当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并对它们进行综合运用,取长补短,提高研究的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认识和研究与幸福教育相关的问题。这是因为幸福教育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我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它进行探究,可以获得多方面、多视角下的理论论点。

4.强化操作性策略

就目前来说,幸福教育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或教育过程,并且很多人已勾勒出了美好的幸福教育蓝图,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操作策略,使得幸福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因此,当前践行幸福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致力于对其操作性策略的构建。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做法是: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操作层面上深入挖掘“幸福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应该具备的结构体系和行为特点,然后从操作层面上探寻出践行幸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构建出一整套完善的、系统的实践操作模式。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

[2]王卫东,董标.教育与幸福――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3]刘铁芳.教育怎样关涉幸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

[4][11]张宝山,姜德刚.幸福:教育的深层关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8).

[5]冯宇红.浅谈中小学校的幸福教育[J].教育探索,2011(5).

[6]魏本月.关于学生幸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9).

[7]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0(2).

[8]李英.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幸福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2002(4).

[9]何芳.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J].中国德育,2008(1).

[10]舒毅彪,马元斌.农民工子女幸福教育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12]檀传宝.幸福教育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13]王长华.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4]胡春梅.从幸福和教育的关系看“幸福教育”之可能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5]杜云朋.多维度构建学校幸福教育系统工程[J].中小学校长,2012(12).

[16]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17]苗元江.幸福感与现代心理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3(3).

第8篇:三生有幸范文

【关键词】“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教育 幸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25-02

费尔巴哈曾提出,只有幸福的存在才是存在,只有这种存在才是被渴望的可爱的存在,因此,“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幸福与教育是什么关系?通常的答案为: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教育以幸福为目的。”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成长,幸福教育的本质同样也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发展。人的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人的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集中体现在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演进过程中。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的“三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为,其教育目的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认同、内化以及实践”来逐步提升人的主体性、发展性、超越性。作为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中心的人本教育思想,其价值本质就是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实现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全面发展。

一 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这是一个自明性的人类生存事实。对“幸福”的最初理解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幸福要通过人的理性认识来追求和把握;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牧口常三郎(Tsunesaburo Makiguchi)认为幸福是价值的创造;尼尔(A.S.Neill)指出,幸福意味着发现兴趣,生活的目的是寻求幸福;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指出,人类主要关心的东西是幸福,等等。显然,以服务于人的生活为使命的教育活动,自然也要以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使命。

通过以上学者对幸福的定义,可以从中发现,对人类生命的理解和关怀是各种幸福理论的基础与核心,而幸福的源头则是人类的需要和欲求。人是一个需要体系,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的实现和满足。故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从而将幸福释义为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得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

从人类发展的动力来考察,可以发现,人类是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不断进步的。有学者甚至断言:“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可见人类对幸福的永恒渴望,使幸福对人生具有了终极意义和永恒的动力性。也正是从这个最美好和最深刻的意义上来理解幸福,不难看到,不仅在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而且所有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应是幸福教育。

二 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其产生过程还是目的都是为了人这一“生成着的存在”的最终的幸福。

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各种潜能胚芽接受文明的儒化而完满地展开,帮助受教育者接受人类积淀的文化的滋养,而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文而化之”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追求当下及未来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教育赋予了人思想的能力,使理性思考成为人类的基本特征。从而区别于“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动物,“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赋予了人类第二重生命―――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使人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而成为世界的主宰。卢梭曾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歌德亦认为:“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所以,“人之为人”要经过后天的教育,接受教育使人走向自觉的类存在,从而拥有了更广阔的幸福空间。

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指出,教育工作要更好地“为年轻人的幸福生活做好准备”,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其他目的要围绕“为了幸福”这一核心目的来安排,其他目的是帮助学生间接实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过程。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从生命、生存与生活三个维度来展开的。生命是人之根本,是人生存、生活的物质前提,生命价值是人首要的价值,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的根本指向。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生命价值、生活价值的基础,生命价值与意义要落实到实践层面、生活价值与意义要上升到理论层面,都要通过生存领域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活是生命、生存的实践“场域”,是实现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基本指向,生命与生存领域中的实践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就是生活价值。生活领域中的实践以及产生的问题会对生存、生命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生存困境、生命危机就是直接来源于生活领域。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三生教育”的首倡者罗崇敏提出“‘三生教育’能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是真理教育、能力教育、自由教育、尊严教育。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建设人的主体价值”。罗崇敏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价值的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终极价值的真正实现,也就实现了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幸福、人类的幸福、自然的幸福。如果教育不能最终实现人的幸福,教育就失去了终极目标的指向,也就失去了教育存在的价值。

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完善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存,完满人的生活。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规定了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互动发展的这个主题和核心内容。教育只有植根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彰显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诉求,才能真正实现其本真的价值和终极目标。

三 幸福是“三生教育”的核心指向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作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成人”的活动,从根本上必然关涉着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和终极关怀,与人类的幸福具有天然的血亲关系。韩跃红教授在《促进幸福是三生教育的高层目标和积极意义》一文中指出:“‘三生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保护生命,另一个是促进幸福。保护生命是底线目标,促进幸福是高层次目标。”幸福既然蕴含于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之中,那么教育要想帮助学生获得幸福,就应该关怀学生的个体生命,关怀生存和生活,这与三生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关怀个体生命,可以说这是教育关怀的基点。人是教育的对象,实质上指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对象。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指出:“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关怀能力和人性中的关怀品质。在教育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怀住所、关怀宠物、关怀大自然、关怀他人、关怀自我等,都是为了幸福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关怀生命就是要求教育尊重人的生命和主体性,抛弃工具化的塑造,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而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正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其次,关怀生存和生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存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人的生活,是建立在人的生命和生存基础上的,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生存的特有形式,与幸福原本就是统一的,脱离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就是脱离了幸福。

生存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为幸福生活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生活教育正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通过生活教育为创造可能的生活提供动力,并通过可能生活的现实转化,获得幸福的底蕴。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创新整合成“三生教育”,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三生教育”适合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使个人和家庭走向幸福的教育,是赋予民族创造力的教育。通过开展“三生教育”,个体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的境界,帮助个体在教育生活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关怀指向。也唯有如此,“幸福”才可能从一种乌托邦的应然诉求走向现实。可以说,有了幸福这一教育目的的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痛苦的生活经历,而是一个充满愉悦、让人神往、魅力四射的人生乐园,教育活动的全面育人功能随之得到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罗崇敏.生命•生存•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金炳华等编.哲学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712

[5]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

[6]省略/content.asp?id=7561&fid=3

第9篇:三生有幸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观 调查研究 影响因素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念,是人生观系统的一部分。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高校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大学生理应感觉到更加幸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人都追求幸福,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幸福,但幸福却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针对于此,我们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希望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的关注。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对南京T大学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86分,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回收问卷268份。

2.调查工具。该调查采用大学生幸福观影响因素问卷。问卷共有4个部分,24个题目。4个部分分别为:对幸福的认知、对幸福的感受、对幸福观的影响因素以及获取幸福的途径。

3.数据处理。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目的,采用SPSS 11.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数据分析。

二、大学生幸福观现状与分析

1.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针对“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将结果清晰呈现出来(如图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身心健康(78.7%)、家庭和睦(77.2%)、实现自我价值(54.9%);排在最后三位的依次为:理解与被理解(12.7%)、得到社会认可(7.8%)、学业优良(6.0%)。在回答“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时,94.4%的学生选择了“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钱一定不幸福”,在回答“您是否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去获取自己的幸福”问题时,回答非常愿意和基本愿意的为94.8%。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幸福观是健康向上的,但却不能忽视少数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存在问题。

2.大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对“你觉得自己幸福吗”问题的回答,比较幸福(51.9%)、非常幸福(20.9%),二项和为(72.8%)。对“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充实吗”的问题,回答非常充实和比较充实的依次为:14.2%和59.7%。不容忽视的是对“你觉得自己幸福吗”问题的回答,选择不幸福有1.9%、非常不幸福有1.5%,共计有3.4%。另外,感觉大学生活非常不充实或比较不充实的有10.5%、经常感到空虚沮丧悲伤的有6.3%,有时感到空虚沮丧悲伤的有50.4%。这部分学生需要得到学校及时的关心与引导,建立科学的幸福观;需要学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困难,提高自身的幸福感。

3.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因素。对“您对幸福的看法是否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的回答分别为:有时会(59.7%)、从不会(26.1%)。对“哪些选项对您幸福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回答则非常集中,依次为:家庭影响(76.9%)、个人经历(63.8%)、同辈交流(20.5%)、学校教育(16.4%)、影视作品(6.7%)、课外阅读(6.7%)、网络(4.1%)。此结果表明: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会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在影响因素中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最为主要。

4.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对“什么时候会产生幸福的感觉”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51.1%)、有许多知心朋友(47.8%)、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46.3%),排在最后三位的依次为:自己或集体取得荣誉(18.7%)、过安逸悠闲的生活(18.3%)、为社会作贡献(3.7%)(具体如图2所示)。对“导致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精神空虚缺乏信仰(64.2)、缺乏生活目标(56.3%)、期望值过高(54.5%),排在最后是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不佳(17.5%)、钱不够花(12.7%)(具体如图3所示)。

5.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与途径。对“您将依靠什么方式获得幸福”问题的回答,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自己的努力(92.9%)、朋友的帮助(50.7%)、父母的帮助(41.4%)。对“赞同哪种幸福观点”问题,选择“幸福就是享福与造福的统一”为89.9%、选择“幸福就是享福”的为4.5%、选择“幸福就是造福”的为5.2%,94.4%的学生选择“愿意”和“非常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幸福就是享福”的为4.5%、选择“钱越多越幸福”的为3.7%、选择“幸福就是为了追求金钱”的为1.9%、选择“不愿意自己努力获得幸福,太累”的为1.5%、选择“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可以不择手段地获得幸福”的为10.4%。在国家需要面前,选择“不愿意放弃自己幸福”的为31.3%、选择“没有考虑过”的为45.9%,仅有21.6%的学生选择“会,国家和社会发展更重要”。

三、结论

1.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有待提高。大学生对“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是研究大学生幸福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将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排在前三位,与我国国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一致,说明中国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影响依然很大。大学生将理解与被理解、得到社会认可、学业优良排在最后三位,说明大学生不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变得更加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幸福观是积极健康的。但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对幸福的概念认识不清,不能正确把握幸福的本质,片面地把简单的快乐当作幸福,没有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忽视国家、社会的利益。

2.大学生的幸福能力有待提高。幸福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说明大学阶段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大学的氛围相对民主,学生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多从事一些社会工作,锻炼各方面素质,有助于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没有规划,人际关系紧张等,时常有空虚、沮丧、悲伤;还有部分学生把追求金钱当作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愿意付出,怕吃苦,希望坐享其成,甚至不惜不择手段追求金钱。这些都说明了一些大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不懂得感恩,也不愿意凭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

3.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待加强。在有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方面的调查中,有95.6%的学生认为正确的幸福观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7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获得关于幸福的知识,掌握获得幸福的方法,56.3%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关于幸福的课程。但事实上,国内高校基本上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幸福观教育课程。学校在幸福观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造成学生幸福观不健全、幸福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忽视了幸福观教育。加强幸福观教育有助于改变大学生对幸福的不良认知,消除大学生幸福观中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只有当大学生树立了科学、健康的幸福观之后,才能真正提高自我幸福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获得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蒋晓东.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浅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1).

[2]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佟多人,张丹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嬗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4]王敏.试论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