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精选(九篇)

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第1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政校共建 公共实训基地 课程资源

课 题: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2-2013年度科研规划项目课题“政校共建开放式培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576624。

公共实训基地是由省、市各级政府主导、协同相关单位建设的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鉴定和各种技术服务、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平台,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硬件设施,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

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牵涉到硬件、软件、师资、投入和利用等一系列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是公共实训基地软件方面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课程种类决定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匹配性,课程内容的多层次设置决定了与各种培训要求的适应性,课程资源形式的多样性则决定了培训质量的高低。

一、公共实训基地的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定义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AECT(美国教育与传播学会)对课程资源的定义为:课程资源是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学习环境和教学支持系统,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这里研究的是狭义的课程资源,主要指人才培养方案、培训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实训指导书、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与课程、教学有关的直接因素。

2.课程资源的特性

(1)公共性与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属于国家所有,公共性、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特性。公共性强调面向社会,服务对象包括企业、职业学校和劳动者个人。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社会所有对象开放,二是课程资源开放,三是全天候开放。

(2)先进性与示范性。先进性是指课程资源应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的客观要求,体现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重点突出高端职业和技能、新兴职业和技能、长周期技能、前瞻性技能的培训与开发。不仅如此,先进性还要充分体现在服务理念、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以期做到以人为本和示范效应。

(3)实践性与操作性。学员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技能是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通过实训和操作,使学员熟练掌握实际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

(4)匹配性与适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实际生产为依据,同时又必须适用于学员的实训操作。有些设备或是价格昂贵,或是体积庞大,或是利用率低,实训基地不具备拥有的条件,但通过对其进行模块化、模拟化、仿真化处理,就能大大提高匹配性与适用性,达到实际操作的功效。

(5)完整性与系统性。大到一种职业,小到一项技能,都有其职业标准和操作要求。对于一个专业而言,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至于每一项操作步骤,课程资源应该是全面的,是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6)综合性与通用性。在课程资源的总体设计上既要考虑技能训练的专业性,又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和通用性。通用性强,能进行多专业、多技能的综合实训,能有效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发挥实训基地的最大效用。同时要注重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内容的安排,最终使学员得到专业关键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3.课程资源的建设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实施有效,要自始至终坚持以下原则。

(1)工学结合原则。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吸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家能手等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真正做到课程资源与企业的实际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紧密结合。

(2)科学化原则。突出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课程标准等课程资源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既兼顾学员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兼顾学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

(3)多样化原则。以传统的教材、实训指导书等课程资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资源为突破,以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课件为特色,建立并完善各类课程标准,多形式、立体化构建课程资源。

(4)标准化原则。构建并逐步完善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标准或评价指标,以标准化促进课程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和特色化。

(5)结构化和动态化原则。要确保各种课程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操作者使用;要保持课程资源的长期稳定,不断更新和维护。

二、课程资源的重点建设内容

面向的对象不同,培训的标准、要求、内容等也各不相同。以在校高职生为主要培训对象构建课程资源框架结构及相应开发规范,就能较好地兼顾多种培训对象,满足公共性、公益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的基地特性要求。课程资源重点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标准、技能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学习单元库和课程资源素材库。

1.专业标准

根据专业建设要求,专业标准应涉及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教育类型、学历层次、学制、生源、就业方向、培养目标、专业开设、基本条件等。面向不同的培训对象,专业标准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考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要考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实施“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综合训练。

2.专业技能标准

专业技能标准主要源自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标准。专业技能标准的规定条目应包括:职业概况、基本素质要求、工作要求、理论知识与技能及相应比例等内容。

3.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以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编制专业课程体系;以 “基本+特色”“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框架模式构建课程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应明确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颁布日期,主要包括课程描述(学时、学习与工作目标描述、学习与工作内容描述)、学习单元安排、各单元的教学内容、考核要求、授课教师基本要求、所需硬件、教材与参考资料等。

4.学习单元库

学习单元库是根据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开发的,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学习对象、教学重点、教学工具、学时、教学方法等)、教学资料(包括教材、课程标准、讲授内容等)和各种教学资源素材(包括PPT、照片、摄像等)。由教学案例库、学习单元开发模板、自主学习平台开发模板和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学习单元开发系统是学习单元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5.课程资源素材库

课程资源素材库建设是一个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过程。按媒体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文本文件库、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音频库、课件库、三维交互和虚拟仿真软件库等;按应用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教学指导文件库(各类教材、学习指导书、试题等)、技术资源库(各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技术文件)等。为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教学资源素材库应将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著名企业信息纳入其中,主要包括:企业总体介绍、企业文化、企业主要产品、就业岗位信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情况、企业主页的超级链接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是由绍兴市政府与地处绍兴的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是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建成以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坚持公共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平台的优势,积极实施“‘教、学、做、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实际工作岗位(群)要求为依据,构建并完善了包括34个专业的课程资源框架结构及其对应标准。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构建200余门课程资源库,搭建56门课程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编著以技能提升为主的校本教材87本,为持续稳定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夯实了基础。

二是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用“两班制”“ 三班倒”和“课程周”,大力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CMM情景教学法( Customer Meets Machinist)”“一体化教学法”,真正使学生做到一人一机一岗的“工厂化”实训。随着课程资源的持续完善,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教学质量和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连续五届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五获桂冠,累计取得全部15个冠军中的7个。

三是“超市式”培训,自主灵活。为了解决企业和社会学员学习与工作冲突的矛盾,根据学员职业特点和企业生产实际,实训基地以人为本,推行并逐步完善“超市式”“模块化”的培训模式,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培训包”以及其中的“培训模块”。

四是优化教材选用,校本教材特色明显。实训基地的设备多种多样,或是没有操作指导书,或是不对型号,或是等级低,给实训教学造成了较多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学校制定政策,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统编教材,并采取措施支持教师紧密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和学员实际情况,编著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性,项目案例丰富,且源于实际。

参考文献:

[1]姬瑞海,杜时贵,林克伟.政校共建开放式培训平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王良春.政校合作――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07(8).

第2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项目课程;教学资源;《网页制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110-02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将课堂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专业课教学的主要模式,引进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将以往传统教学中由教师结合小示例讲解某一知识点,再由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内容,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制作任务中,使学生能够从一个完整的项目中不仅掌握其中的技能与知识,而且能够对实际任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突出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即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 《网页制作》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网站制作人员的需求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在不断提高,传统的《网页制作》课程教学中在对学生综合运用网页制作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力度不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提高。为了使学校教学能够达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任务,并对项目任务进行适度的调整,使之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加强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达到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网页制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主要涉及的技术有HTML、CSS、JavaScript以及Dreamweaver软件,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讲解HTML 、CSS、JavaScript等网页流行技术以及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Web2.0网站前端技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制作功能实用、结构清晰、美观大方的Web网站页面。这个目标恰与项目化的教学思路吻合,通过项目的引入,能够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2 项目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项目课程作为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式,教学的实施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有力的支持。因此在项目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制作以项目为单元的网站,是以课程教学为依据,针对《网页制作》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依据项目的教学性原则、项目的循序渐进性原则和项目的完整性与实用性原则,结合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以项目为单元,分解网页制作中的各个环节,将网页的基本编辑、HTML语言的编写、层叠样式表的应用、框架与表格网页布局设计、DIV+CSS布局网站等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各要素的制作过程中,达到既符合学生学习《网页制作》课程的认知规律,也满足《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表1为 《网页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资源列表。

3 项目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以项目为单元的网站做为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呈现项目任务

呈现项目任务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完成项目任务的动机,同时使学生快速进入以项目为主题的学习中。将完整的网页页面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有一个整体的目标,通过对网页的浏览,了解网页的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清晰有效的展现课堂教学内容。

2)解读项目中的任务要求

在学生对项目任务(网页)做了基本的了解后,由教师对提供的素材(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和项目中的主要功能进行解读,使学生增加对项目任务的认识深度,从对网页的具体内容的认识,过渡到关注网页结构、网页内的功能,将最初激发的学习兴趣,迅速转化为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尝试性制作的过程中。

3)学生尝试性的制作

学生根据呈现的项目目标,以及教师对项目的解读,开始进行以自我认知为主的尝试性的制作,在项目任务驱动下,学生会不自主的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对素材的分析、整理与应用,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教学资源中对制作任务的提示性操作,以及制作流程向导,帮助学生进行尝试性的制作,同时也辅的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内化。

4)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上网查找

学生在尝试性制作过程中,尽管有操作提示,但仍然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或者是对某一细节的一知半解,此时学生会有寻求帮助的需求,这一阶段是学生主动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提高知识与技能的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个别指导、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上网查找问题解决方案三种方式,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与学生尝试性制作阶段融合在一起的,通过学生的提问与交流,使学生模糊不清的知识以及新知识在项目任务的制作过程中得到重新整理认知,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方法,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是学习方法的学习,学习网络资源的应用,学习与人交流。

5)学生制作完成项目

学生在自己主动制作与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对项目任务中的各项功能的实现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与认识,完成项目的全部任务也自然成为学生制作中的意愿,在完成整体项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形成对项目解决方案的完整认知,也纠正了学生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对项目的完整制作,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养成对工作任务负责的好习惯

6)作品展示、简述答辩

第3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 《单片机技术项目课程》 自主学习 项目教学 资源库

一、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什么是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

现代教育强调每一个社会人都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职业教育中,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他们在校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等与生产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通过以学校学习的知识为基础,自身更进一步的努力、完善是可以缩短的。

如何能快速地缩短这一差距呢?将校内学习的知识构建成一个资源库,方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是刚实习时,也可以是毕业三年、五年后),通过阅读、学习资源库的内容,迅速恢复学习基础,能快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资源库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有文档、专业软件、视频等。

2.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资源库应用于教育教学须注重三个方面的建设,它包括硬件环境资源建设、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利用各类硬软件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人力资源建设中的校园网建设。其中,对校园网的硬件环境资源建设,国家教育部和各地的教育部门都制定相关的标准,许多有关的专业部门、网络公司也推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已有了比较多的成熟方案可供选择和借鉴。

在资源库建设方面,各有关的专业部门、软件开发公司为了顺应教育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发展的需要,推出了一些优秀的方案。但是,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一致,尤其在职业教育中,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材的不断推进,项目任务逐渐优化,各类学校校园网环境的不同,应用水平的差异等,使购买来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现实教育教学的个性化需要,这已越来越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瓶颈。

我们呼唤具有新的架构理念,能更好地反映新课改思想,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师生成长的资源库体系。

3.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实用性原则,我们认为建设的目的和最终意义在于应用,是为用而建的。建设可用的、适用的资源库,就是要建设适合教师使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库,适应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资源库。

(2)整合性原则

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结合现代单片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融合项目教学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资源库建设。

(3)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校本资源是为用而建的,是面对所有使用者的,让师生广泛应用,参与资源的建设,对所有的师生开放,是我们一贯的原则。

一门电子类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引入新的项目任务,可扩充的学习资源是建设自主学习资源库的一个必需的条件。

(4)规范性原则

资源的建设要遵从一定的规范,便于整个系统的管理,以及资源本身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师制定资源库的总体结构,规范资源库的组成。资源库的内容要按统一格式构建,方便教师的使用。

二、 资源库的组成

1.网络系统的组成

在资源库建设中,我们对校内现有的网络系统资源进行了整理与整合,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

(1)网内已搭建好一个FTP站点,向内提供一些常用软件、课件素材下载服务;

(2)老师们统一配备了专用的笔记本电脑;

(3)学校机房架构完整,具有统一的管理体系与沟通方式;

(4)校园网组建已完成,实现了“班班通”,网络基本畅通,校内资源的上传、下载均已实现。

现有的教学机房拓扑结构如图所示:

2.教学资源库的组成

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教师来讲,高质量的备课,精美的课件制作,以及教师再学习,等等都离不开强大的资源库背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能力,不仅需要教育资源库,而且其质量成为资源库建设的关键;对于校园网建设来说,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丰富是今后长期的重点内容。在这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形成自主意识。

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资源库的应用

1.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自主学习资源库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做出现代意义的理解,即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构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现代课程理念,在加强科学课程设计研究的同时,以课程为切入点,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的三个层面上展开关于课程设计的探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的构建,立足于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探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应用实践

网络时代核心的精神是协作、融合。新的课改要求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全面地提高自我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应用新课改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通过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做―学―做”的培养过程,来实践教学目标。

以《流水灯》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学生工作页向学生布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完善的目标。学生在此次项目任务工作中,要求完成电路图设计、C语言编程、编译、仿真或试运行,分析可行性并小组讨论其改进与创新。整体结构如下图:

上表的内容学生在完成后提交给教师,经教师检查、优化后,再拷贝给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当学生需要复习单片机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时,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恢复记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第4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 东盟语种 听说教学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58-03

外语听说课是外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技能训练课,在东盟语种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就东盟小语种而言,因学习人数少,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规模日益扩大,外语能力全面特别是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的东盟语种人才成为了自贸区人才市场的宠儿。尽管近年来高职东盟小语种界从未放松听说课的教学力度,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听说资源匮乏,极大地制约了东盟语种听说课的训练效果,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预期,开辟新的资源获取渠道势在必行。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正快速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为东盟小语种界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互联网既是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又是一个世界规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许多高校从事外语教学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互联网资源给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便利,并结合自己的条件,积极地尝试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高职高专越南语实训教学及课程建设为例,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互联网资源在高职高专东盟语种听说教学与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资源在高职高专东盟语种听说教学与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外语听说课互联网资源是指从互联网合法和免费获取,以数字形式记录、通过多媒体设备演示和播放、用于听说教学的各类电子文件,它包括各种格式的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在线浏览或可供下载的可用外语教学的视音频资源,如网络电视、网络广播、视频短片等。高职高专东盟小语种听说课程的实训教学,体现在采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多样的且具有现代特色的视听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互联网资源对东盟小语种听说课的实训教学的实施和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弥补教材内容生活气息的不足。高职东盟小语种同英语专业相比,学习人数不多,各高校存在教材使用率低的状况。特别是近年来新编的听说教材不多。

互联网的视听资源,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受众本身就是相关国家的民众,时效性强、语言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有效地解决听说课原有教材的不足。传统的听力教学,学生听的都是由老师录制的语速缓慢、语音清晰的材料,其放慢的语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为的因素,它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正常语速下语音和语调的变化情况,长此以往,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听力不过关,难以适应实际生活当中的正常语速。此外,教学研究表明,在听说教学中,长期人为地放慢语速还会带来不良的教学后果。一方面学生往往松懈自己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听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漫不经心地对待听力练习;另一方面会给学生留出时间把听到的外语译成母语,这样做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而且对学习最为不利的是,有些听力材料内容陈旧,学生的词汇拓展能力受到限制。而网络资源恰恰能弥补上述不足,为教学提供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所选择的视音频资源语音纯正、地道,所播放的听力信息新、现代词汇丰富,对学生来说,听力课不再感到为难,而且从中可所获取海量的时政、经济和生活信息。

(二)实现实训教学的灵活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语言实验室,以满足灵活多样的教学需要。许多小语种已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多媒体听说教学方法,较好地利用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多媒体教学设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有多媒体语言实训室,但在教学中大多以播放为主,师生互动性难以体现。互联网资源的引入,学生可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视听、复述、模仿、听打和对话等学习活动,并快速保存下来供教师评阅,不仅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效果明显。通过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听说实训,可在语调、听力技能和口语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1.语音语调的标准化训练。在教学中,语音语调的训练是学好外语的第一关,教师利用互联网选择内容各异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在真实通俗的语言中体会越南语语音语调的特点。这些实实在在、生动形象的大量语言信息,可以使语音教学的内容从刻板的书面形式中摆脱出来,构成图文声并茂的立体教材,扩大语言接触面,同时实现学生在语音和语调方面的标准化训练。教师在电脑上通过控制分段和选择播放、定格观看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所看资料的内容,模仿资料内容上的语音语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发音等感官系统在语音语调学习中的作用。

2.听力技能的实训。在传统的媒体使用中,学生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通过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对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而言,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网络资源提供的信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丰富且语料鲜活,学生在听力的实训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网络资源的音频或视频中的语速均为正常语速,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实训,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3.口语技能实训。互联网的出现,为外语口语技能的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条件。口语需要一系列的输入、模仿、分析、记忆等各方面习得之后自然形成,继而启动流利的说话。互联网资源为越南语口语学习提供了帮助。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下载网络适用于口语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口语实训教学中,可以开展各项口语教学活动如主题讨论,每个主题都有意义,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话题的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很多内容都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如打电话、学习、交友、坐车、购物、旅行、聊天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来源均取自越南主流媒体互联网上,其内容丰富且用语表达规范。另外,在口语实训中,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的素材,通过跟读和角色扮演中,学生学到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交际功能,口语能力会迅速提高。

(三)为实现网络教学目标提供资源支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东盟语种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上日程,实现网络教学的目标成为可能,为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实现网络教学关键在于网络课件的制作和网络课程的建设,东盟语种的特点使制作的原始素材来源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视频资料很少,而影像资料、录音资料往往是制作动态课件的关键因素。

听说教学的互联网资源都是以数字形式保存的,通过合法的获取,然后剪辑加工后就可以直接运用到网络课件的制作中,有利于推动小语种资源共享。网络教学成为第二课堂,因其开放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拓展知识空间,学生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和综合性。

二、互联网资源的获取途径

互联网视频和音频资源有别于互联网上一般的文本信息,它不能通过复制和粘贴保存下来,其获取有特定的方法和途径。本文简要探讨一些常用的获取方法,更侧重资源的下载,而不仅仅是在线浏览视听。

(一)网络电视。目前许多国家的大型电视台已经在互联网上提供网络电视服务,有的开设专门的网络频道,独立制作节目,但更多的是将已经播出的节目,制作成便于网络传输的文件,放到互联网上供观众在线收看。目前网络电视中运用较广的流媒体格式是Macromedia的FLV格式。

获取网络电视资源的前提就是要求小语种教师去寻找提供服务的网站,特别去关注对象国的部级电视台。以越南语为例,河内电视台(HaNoiTV)是越南大型电视台之一,其新闻网站“http//Hanoitv.vn”很早就已提供网络电视服务,不仅可以在线收看,还可以下载保存。

(二)网络广播。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东盟国家的官方国际广播电台都提供有多语种的广播节目,而且可以在线收听下载,提供东盟语种网络广播的电台主要有:

1.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际广播电台。其下属的“国际在线”(CRI Online)拥有44种文字和49种语言,基本包括了我国周边邻国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语言,目前大多语种可以在线收听和下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而广西广播电台主办的北部湾之声,具有鲜明的特色,均可提供音频下载支持,可以成为东盟语种海量的视听资源库。

2.对象国电台。通过搜索对象国的官方网站,可以找到很多在线视听主流媒体网站,如越南的越南之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都有在线广播。但这里强调的是,只要是国外的官方网站的节目和信息,其立场和观点都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教师在选择网络资源时,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注意分清是非,坚定政治立场,对涉及国家利益问题的资源要加强注意识别并保持高度警惕。

三、互联网资源在高职高专东盟语种听说教学与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视听资源经过编辑处理和格式转换就可以直接用于东盟语种的视听说课教学。这些资源,特别是电视和广播节目存在一些明显的优势,即在相关的网页上有全部或部分的文字材料,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互联网资源可以应用在课堂授课、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

(一)互联网资源在东盟语种课堂授课中的应用。互联网视听资源语言新颖,内容丰富且实效性强,可以直接引入课堂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创新语言视听情境,丰富课堂主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越南语视听课上进行抄听训练时,如果仍然使用旧的材料,学生会因为与现实脱节而不感兴趣,而且用词也过时落后。把最新的互联网材料带入课堂的另一个好处是把单一的听力课变成时事听力课,让学生跟踪越南政经大事,加深对越南国情的了解。

(二)互联网资源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中的应用。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不断加强课后听说实训,通过反复的听说实践才能提高听说能力。互联网资源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中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听说资源短缺的问题,并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老师可以把获取互联网视听资源的渠道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运用互联网提高听说水平,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资源的获取和学习,不但听说能力提高,而且可以获得对象国国情、(下转第66页)(上接第59页)文化和经济等信息的掌握,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互联网资源在特色教材编写中的应用。高职高专东盟语种视听教材缺乏,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去信息不畅,原始素材少。而目前互联网资源在教材编写中的应用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编写具有特色的东盟语种视听教材,借鉴互联网资源必不可少,可以为东盟语种界的听力教材编写提供丰富而鲜活的语料。2008年,利用互联网资源编写的《越南语视听说多媒体教程》,弥补了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特色的越南语专业视听教材。该教材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鲜活素材,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语料纯正,内容丰富,学生反映较好。

(四)互联网资源在东盟语种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应用。教学资源库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海量文本、视听资源的支撑,把优质的互联网资源应用到东盟语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将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极大的帮助。国内外的主流媒体网站所提供的大量文字信息、视听信息成为资源库中重要的教学资源。2012年初,笔者所在学校应用越南语专业建设了全国高校第一个越南语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中设立了一个栏目为多媒体资源,上面有越南和国内的越南语网站40多个,点击链接网站可在线游览、收听和收看各类文字和视听信息,学生自主学习十分方便。此外,还可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在线翻译系统实现多种语言的在线翻译。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机遇,将互联网资源应用于东盟语种听说译教学课程建设中,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变革,弥补了现有听说教材内容的不足,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杨.军队外语非通用语教学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

[2]梁茂华.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第5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 转型 升级

[作者简介]蓝洁(1981- ),女,广西博白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天津 300072)方绪军(1982- ),男,黑龙江大兴安岭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2GXMS190)、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教师‘工教结合’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317)、2012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20-03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部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将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推入崭新的转型升级与发展阶段。高职类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以实践获得的理论来推动课程发展,以研究的成果丰富课程内涵。因此,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分析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是十分必要的。

一、明晰转型升级的背景

(一)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回顾

根据评审指标的改革与发展,高职类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2006年。高职类部级精品课程与普通本科精品课程共用一套评审指标体系,虽另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高职高专课程适用)”,但高职类精品课程评审的针对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不强,忽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分类定位。在这一阶段,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占全部部级精品课程的比例仅为16%左右。

第二阶段是2007~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类型”后,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的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制定并实施。与第一阶段相比,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强调“必需够用为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二是在教学效果上增设“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相关指标;三是强调实践条件和环节,2007年的评审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由二级指标上升为一级指标,2008年修改为对实践条件的评价,体现高职教育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和含有实践环节课程的建设,提倡职业性的改革方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特色。在这一阶段,高职课程在部级精品课程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共有1042门高职类课程被列为建设对象。高职部级精品课程的独立评审标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分类指导的亮点。

(二)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政策简述

2011年至今,教育部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部级精品课程评审,而是实施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意见》和《办法》的颁布,拉开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大幕,高职类部级精品课程也在新的评审和指导标准下向着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在 “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属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的课程”也就无法进入评审遴选;从2013年起,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2012年首批入选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课程有1011门,其中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336门,占总数的33.23%。在《关于开展2013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的推荐课程限额中,2012年未完成转型升级的原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中的530门将进入推荐限额范围。因此,原有部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发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点。

二、把握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高职类部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着力点可从评审指标体系的两个维度来分析和把握。

一是比较高职类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与原高职类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把握精品资源共享课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充分利用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挖掘转型升级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对比原部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保留了对课程设置与定位、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内涵整合更新到教学资源、建设环境的基本内容中,但最突出的特征是充分强调了课程资源“持续更新与共享”的指标内涵,着力于推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因此,高职类部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首要着力点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做到课程资源的共享。应结合课程资源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标准性要求,提升技术支持的条件,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并促进全民学习意识的养成。

二是比较高职类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评审指标与普通本科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明确高职类课程建设的特殊基础和发展导向,挖掘高职类课程的特色。《办法》在课程团队、内容、资源、技术四个方面明确提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高职类和普通本科类课程进行完全的分类评审和建设。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指标充分强调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负责人的行业影响力等主要评分观测点,将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课程负责人工学结合的执教能力、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力度、课程拓展资源中的典型新技术应用和生产案例等纳入评分标准。由此,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另一着力点应是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征,在课程建设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

三、落实转型升级的必要环节

(一)检视与扬弃

“检视”意为回顾检查,“扬弃”则是哲学术语,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既有克服,也有继承的性质。结合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检视与扬弃应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性战略,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克服、抛弃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消极影响。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经过近十年的评审与建设,从建设成果和各方面的反馈来看,主要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遴选出来的精品课程适合于教师参阅,不太适宜学生自学。由于评审指标在内容、功能、标准方面的模糊描述,致使多数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重模仿,轻特色,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将精品课程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为通过评审,严格模仿已建成的部级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内容框架,模糊高职类课程本身的特色,忽视师生的实际参与使用效率,缺乏课程持续建设的长效机制等。已经暴露出来的两个主要问题应是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予以抛弃的思路和做法。

2.保留和继承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并发扬到新的阶段。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都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实现有效衔接和进一步持续深化建设。按照“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部级精品课程已组建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团队,这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仍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在“一流教学内容”框架下形成的涵盖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等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的技术调整,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在“一流教学方法”的引领下推进的探究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等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同样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强调。

(二)转型与升级

1.转型。“转型”意为转变类型,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和课程面向对象的转型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指从课程资源的有限开放转向充分开放共享。原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评选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性课程,虽同时提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鼓励开放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但不作为评审的指标和观测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监控信息显示,只有65.07%的课程访问率为优良,另有23.77%的课程因存在“找不到服务器”“该页无法显示”等问题而只能偶尔访问或根本就不能访问。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因此强调课程资源必须“持续更新与共享”,并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课程网站无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列入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分标准,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共享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必要条件。高职要建设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在课程资源开放的理念下充分推进资源共享的转型。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学习型社会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从而增加课程的受益面,扩大课程的共享范围,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2.升级。第一,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主要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应充分重视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将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中;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应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补充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从而构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实践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采用参与式、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通过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资源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整理课程内容,形成高职特色性、交互式的丰富的课程教学辅助资源。

第二,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的升级。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升级的目的主要是克服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规范性不高、兼容性不够等问题。《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分别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拓展资源提出具体的规范和技术要求。

基本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资源的结构必须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形成框架规范的基本资源结构;二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演示文稿、教学录像等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应形成相对统一的存储格式,如文本文件采用DOC或DOCX格式,教学录像采用MP4格式,图形图像素材采用GIF、PNG、JPG格式等;三是统一基本资源的元数据,以支持惯例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主要指课程案例库、素材库等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应遵循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统一的要求,技术构架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设计尽可能便于用户操作的界面。拓展资源中网络课程的提交方式必须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规范”或“SCORM 1.3”标准。

(三)创新与辐射

1.创新。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突破和超越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应从课程文化和课程资源两方面进行创新。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文化创新应在深化“职业性”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定的规定作用。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贯彻和形成职业性的课程文化。具体而言,应以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技术实践知识和工作实践过程展开课程结构、梳理课程内容,更新课程组织、实施、评价方式等。

提高“原创性”课程资源的比例,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的另一路径。由于高职课程教学中包括很大比例的隐性经验授受,而隐性经验在承载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与显性经验存在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知识不能仅依靠语言、文字进行传递,结合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传授隐性实践经验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应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必要工作,也是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2.辐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辐射功能的发挥,应充分考虑当前信息化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增加精品课程资源的普适性、有效性、易用性和共享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交互式、移动式终端的普及,博客、WiKi、SNS等网络交流软件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前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使学习形式从时空的固定化过渡到移动性、学习过程从单向输入过渡到交互影响、学习内容从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过渡到碎片化的微型信息组合。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把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开发适应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的灵活性、个性化特征,最大化地实现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目标,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第6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Java web;课程资源;建设

0 引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教材逐渐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环境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一个资源随处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资源建设是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因此,开放的学习课程如何能够建设成为适合终身学习的资源,是目前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的一个研究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是软件开发Java语言领域比较流行的一门课程,本文将探讨Java Web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的建设。

1 资源建设思路

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的今天,课程资源不能仅仅是课堂教学“教”的辅助,而应该成为以学习为核心的“学”的内容主体。因此,在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中,从从事岗位的职业性、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工作过程的延续性等方面构思资源建设思路。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从职业性定位课程目标,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从工作过程出发定位资源内容。我们提出了资源库建设的思路为:以Java Web开发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目标与标准(从职业性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以Java Web应用开发整体技能架构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使其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并保持职业技能的延续性);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从工作过程出发,使资源服务项目开发分不同阶段,以满足分阶段学习);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校企合作,贴近实战,通过优化法、整合法、改造法、拓展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构造),建设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教材、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纸质教材、网络、光盘)、可进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资源体系。

2 Java Web程序设计知识结构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定位为软件技术专业技能课,其学习基础为Java程序设计,辅以网页制作,后期提高学习为Java EE技术、Java EE Web开发框架技术等。因此,在资源知识内容组织上,要考虑到其符合一个初级、中级开发人员的培养目标所涉及的知识。

基于此,Java Web应用开发所设计的知识体系,应包括静态网站开发技术、服务器敏捷安装配置方法、系列快速开发工具的搭配与使用、内置对象、动作指令、Java Bean、JDBC POOL、Servlet、Filter、组件技术(文件上传下载组件、在线编辑器、自动缩略图组件、邮件收发组件)等技术要点。通过资源设计的知识学习,学生学完后掌握的是完全实用的开发技术与技巧,是快速培养出的开发技能与开发效率。学完即可上岗,与企业开发无缝对接。

3 Java Web资源建设过程

依据本文所提建设思路,结合本文建立的知识结构,Java Web课程应建设全方位资源。建设过程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建设课程标准。

结合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归纳提炼Java Web应用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标准、考核标准、项目案例拆分设计标准等一系列标准。

该课程标准的建设,要通过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岗位特征,把握课程层次,设计出合理的、适合专业课程课堂教学、适合企业技能培训、适合学生自主化学习过程的课程标准体系。

2)建立适合自主学习的案例教材。

当前,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的相关教材比较多。但是,教材内容多以零散知识点部署,不适合自主学习和提升。在编写《Java Web应用开发》案例式教材过程中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参照,各章通过典型案例,将Java Web应用开发涉及的技术基础,如JSP内置对象、Java Bean、Servlet、Filter等各种技术进行有侧重的串接与解析,并辅以图解和演示截图。同时,以实战项目设计实验指导,策划实际开发场景模块,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岗位需求。

3)建设企业标准及案例资源。

该部分主要建设Java软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行业标准、Java软件开发规范和语言编码规范等,同时建设企业典型开发案例、产品开发模板等。该部分资源的建设,是可进化的Java Web学习资源。建设可进化的过程化学习资源是指企业开发过程积累的经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方法和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部分计划设计为交互式可增长资源,通过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自主进化。

4)建设测试资源。

该部分资源建设将依据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知识单元测试库、课程测试库、技能测试库、考级考证模拟题库、考级考证真题库等资源。

5)建设职业信息资源。

该部分包括职业标准、资格证书类型、考核标准、企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报告、学习者学习档案、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资源的建设。

该部分资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全程帮助。

6)建设培训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业务,包括师资培训资源、学生专项竞赛培训资源、项目开发与管理培训资源、就业岗前培训资源等。

这部分资源主要为师资培训,省级以上学生竞赛提供针对,是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资源库,是学生专项技能提高的学习库,是企业新员工人职的入门库。

7)建设素材资源。

该部分资源主要包括网页模板素材、图片、动画、常规JS脚本、软件开发文档模板、Java组件等。

该部分资源的建设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开发。

8)建设实训资源。

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训规范、项目题目库、项目参考源码、实训项目指导、实训任务规划、实训考核方案、课程设计题目库、毕业设计备选库等资源。

该部分资源为实训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础,设计相关实训资源,以企业开发要求定制实训项目指导,使学生在实训开发过程模拟企业真实开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状态。

4 Java Web资源建设目标特点

1)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传递上,还包括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记录。在现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过程及学习交互,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2)采用“群建共享”理念,学习过程与资源动态聚合,建立开放的、可进化的资源体系。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设,将充分尊重并挖掘学生、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的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信息,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将相关资源建设的过程开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生成的信息,并注重反馈,将建立相应的新生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资源的有效更新,以完成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使建立起来的Java Web应用开发教学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老化、过时。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搭配,共同建设课程资源。

Java Web应用开发资源建设的内容应以企业岗位需求来设计人才规格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需求,整合企业项目经验和资源,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4)设计学生评价过程并贯穿学习过程。

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提倡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并设计了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体系,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各知识点掌握程度、编程技能、参与项目开发的能力、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使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测试,充分达到自主化学习目的,并拥有阶段性成果。

5 建设试点

根据本文提出的建设思路、内容体系,Java Web应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类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立项的“Java Web应用资源库建设”进行试点建设,并已基本建成。Jawa Web应用开发课程立体化资源库构成见图1,包括教材库、企业资源库、测试资源库、职业信息资源库、培训资源库、课程标准库、实训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其中教材库包括系列教材、教材配套源码、教学计划、教案、PPT、考核方案、习题库、试题库等。建立的资源库形成了“教、学、做、辅、评”五位一体功能的互动学习平台,可以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互动授课、企业在线培训等,同时可为开发人员提供获取技术资料、追踪技术更新等服务。

第7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应用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

2007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了教育部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并作为召集单位,承担了其中一门核心课程――《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是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的开发团队依据“工作过程导向”原则,从课程的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进行了改革。课程的改革急需相关配套的资源库建设,对此,我们在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反应器操作与控制》课程改革

根据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反应器操作与控制》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化工生产关键的化学反应操作岗位操作、控制及优化的能力,以达到培养本专业学生岗位操作及工艺控制的能力。

本课程对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设计思想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重新架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以解决典型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反应生产岗位操作、控制优化问题所需的知识为主,并结合动力学基础知识的内容。本学习领域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开发了“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设计了六个平行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分别是釜式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管式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固定床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流化床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鼓泡塔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填料塔反应器的操作与控制。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本课程内容以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选取一个典型化工产品,如乙酸丁酯、苯乙烯、乙苯等,以项目支撑课程,取其反应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按生产方案的确定-反应器工艺设计与选型-确定操作要点-操作与控制-优化的实际工作过程顺序组织教学,每个教学单元对应着以上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训练,按照工作过程中任务与知识的关系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不仅是关注知识记忆,为学生提供了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的行动导向法。其中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实行以项目为主导,以能力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方法,灵活采用了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

在教学手段方面,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工艺手册、仿真软件、实训装置、现场教学等,在教学单元的学习中,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

随着教学单元任务的不同,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从原来的理论考核为主,改为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根据考评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表现、提交的工艺方案质量、实训操作考核、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以达到全面评价的目标。

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急需建设一个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库。这是示范建设成果应用与推广的需要,也是统一标准整合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需要,更是校校、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采用课程开发在前,资源建设在后,网络平台同步跟进的建设思路,形成了课程框架标准、课程标准、课程与资源库建设标准等,从而规范了课程和资源库的建设。

2.教学资源库的设计理念

建设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学校与企业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真实与虚拟结合、教与学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全面性。

3.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教学准备阶段:提供给教师――教学指导文件、教案、讲稿、授课计划、课件、试题库、案例库、动画库、录像库。

教学实施环节:

(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包括描述学习目标及内容、布置任务、发放相关学习资料。提供资源:学习任务单、多媒体课件、软件。

(2)计划、决策阶段:学生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自己制定计划,进行工作过程步骤的设计,拟订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比较计划、确定工作计划,师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加以修正。提供资源:PPT、动画、学习软件、技术文档。

(3)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独立开展工作活动,完成设计和模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纠正。提供资源:技术资源、录像、实训装置或软件。

(4)检查阶段:在工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师生依据先前拟订的评价标准检查工作完成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准确性,并逐项填写检查单。提供资源:标准、课件、检验单。

(5)评估阶段:任务结束后,学生首先自我评价所承担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结果,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包括项目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资料整理。提供资源:评价表、自测题库、项目/案例库。

由此可见,建设内容主要有教学文件、教学指南、学习指南、技术资源,主要有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项目/案例库、试题库、课程考核软件、教学素材库、任务单、学习手册、职业资格等。包括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项目课程、典型案例、技能考核、文献资料等等。

4.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步骤

课程标准确定――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建设。

在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设计完成的前提下,需以学习单元为单位,综合考虑课程实施各环节的教师、学生所需资源类别的设计。以课程学习单元为主线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便于资源的整合,避免整合大量的垃圾资源。教学资源建设需明确标准,这有利于保证资源的质量,要细化到对资源每个属性的具体要求,以便于操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本课程的专业教师,为防止教师对资源的重复建设,以及造成教师任务负担过重的现象,根据统一规划,可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设前要对资源建设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大家掌握建设的技术细节,明确资源建设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整体实施计划等。资源建设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任务分配时要考虑到各学院和教师的长处与特点,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保证资源征集的完善与成功。要按评价指标对资源进行审核、筛选、优化、整合,然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批量或单个将资源存入数据库中。在入库时要对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资源库中数据的精确性。资源库建成后,还需根据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进展,及时补充和更新信息,保证信息的先进性。

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点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适用和配套性

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相配合,要按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正确处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各个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要正确处理建设与使用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2.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独特性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应有自己课程的独特建设思路,并应该服务于应用的需求。立足于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多样化的项目/案例库,立足于院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教学课件及素材,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教学资源库。

3.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不断建设与完善,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与本行业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库应不断更新内容和标准,以保证教学与生产实际贴近,并能展现新技术、新动向,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他们的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2-44.

第8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9-0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认识及建设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一)转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

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衔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三)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四)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有关企业开发课程资源。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

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第9篇: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范文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

一、建设意义

教学资源库是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和集成,涵盖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点,适合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交流互动,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便的网络平台,适合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面向自动化专业,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把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汇集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的、开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并在全校同类专业中推广,实现资源共享。

2.建设思路

①制订资源建设标准。根据学校专家制订的应用基础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该专业的基本要求,规定好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总结并创新建设该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的修正、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创新总结、教学论文的发表、教材选择或修订等。

②核心资源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资源库的核心资源是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直接应用的资料。核心资源包括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试题库、习题库、实验教学视频等。核心资源的建设应紧扣课程大纲要求,契合专业建设思路,保证资源建设的准确性和先进性。

③辅助资源建设。学生普遍反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较难学,它的基本概念多而杂,基本原理抽象不好理解,基本分析计算方法需注重“工程性”和“系统性”。为了使教师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建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辅助学习资源,其内容包括重点知识点的动画演示、重点电路的虚拟仿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元器件资料库等。

④特色资源建设。结合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EDA技术等相关课程及其实训课程,项目组可开发虚拟电子产品生产车间、电子电路分析制作调试虚拟实训室等实验系统。可通过组织电子技术实验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爱好者协会等活动,让学生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设内容与成果

1.建设内容

首先确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标准,然后再确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最后确定各个知识点的素材应采用的媒体表现形式,包括动画、网页、录像、文字、图形图像、仿真文件等。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知识点分析如下:

①半导体分立元器件包括:半导体基础、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三极管。

②基本放大电路包括: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射极输出器、负反馈、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③集成运算放大器包括: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线性应用、非线性应用。

④正弦波振荡电路包括:自激振荡、RC振荡、LC振荡、晶体振荡器。

⑤直流稳压电源包括:整流、滤波、稳压。

2.建设成果

①教学文件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指导书、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论文、教材等。

②教学素材库包括:动态抽象的知识点做出的动画素材、重点且典型的知识点做出的微课视频素材、课程相关图像图形素材、案例素材及课程相关材料。

③试题习题库:结合历年来教学经验,参考各种教学资料,首先编写不同题目类型的习题库,按照章节将习题分开,再按题目类型(选择、填空、计算)分类输入网站数据库。学生可从网上做题并提交,老师批阅回复。

④教学课件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同层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开发不同深度的教学课件,组成教学课件库,供教师教学使用,学生也可参考自学。

⑤实践教学资料库: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原则,建设实践教学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实验仪器介绍、实验电路仿真、实验教学课件等。

⑥制作网站,并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在网站上开发各种虚拟电子实验室,利于学生自主做实验。组织各种电子技术相关活动和比赛,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四、推广与更新

在资源库的集中建设完成后,立即开展资源库的应用推广。推广范围可从大学到社会,推广对象可从学校一线教师到广大学生,利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逐步扩大影响,提高利用率。为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开发的课程新资源可随时加入资源库。

五、规划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