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脱贫基本途径精选(九篇)

脱贫基本途径

第1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我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目标为:到2018年,实现全镇4894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全镇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通过“五个一批”扶贫模式,确保贫困人口分年度全部脱贫。其中:2015年脱贫694人,2016年脱贫1400人,2017年脱贫1400人,2018年脱贫1400人。

二、工作重点

(一)宣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关文件,宣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抓好农村产权登记、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等强农惠农政策。采取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媒体宣传等途径,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摸清底数。以精准扶贫工作为重点,以前段建档立卡的数据为基础,清理核查农村低保对象,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进一步摸清贫困户、贫困人口相关信息,做到“五清”。一是做到“底数清”: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二是做到“问题清"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三是做到“对策清”: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四是做到“责任清”: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四定两不”,即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五是做到“任务清”: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

对贫困村建档立卡,做到“六有”: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驻村帮扶工作台帐、有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脱贫计划。

(三)制定规划。按照扶贫工作“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户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统一要求,认真编制扶贫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三大主题,进一步完善贫困村项目库,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

(四)实施帮扶。按照党政主导,镇直单位、村组、农户各司其责、分工协作的办法,建立起产业发展由农口、科技、金融等部门负责,衣食困难由民政部门负责,上学困难由教育部门负责,医疗困难由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住房困难由城建负责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责任体系。全面落实“1+N”扶贫模式,加大对农村道路、住房、饮水安全、电力、教育、卫生、医疗、科技、文化、生态、信息及国土整治、环境综合治理的投入力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4个贫困村全部派驻第一支部书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驻村干部定点帮扶。采取领导挂点、镇直单位驻村、干部联户、社会参与的办法,因地制宜拟定发展规划,制定扶贫脱贫措施,有序推进实施,建立驻村帮扶工作台账,记好民情日志,实现驻村帮扶制度化、常态化。

三、推进方式

镇机关驻村干部和镇直单位配合市工作队进村入户开展工作,深入村组、农户,强化调查研究、督导指导。每周驻村工作时间不得少于2天。

四、活动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1.广泛动员。分级开展干部培训,深刻领会和掌握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质,熟悉农村相关政策和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及要求。

2.宣传政策。深入村组和农户,采取多种渠道、途径,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及生活困难群众。

(二)清理核查验收阶段。

结合各村实际,组织开展低保对象及贫困户清理核查工作,搞好验收小结。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包括低保对象)资料档案,镇村公示,让群众清楚、明白。

(三)帮扶实施阶段。

结合各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按照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推进各帮扶项目顺利开展,落到实处。加强贫困村、贫困户的跟踪管理,对实现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适时销号(出列)制度,做到脱贫一个,销号(出列)一个。

(四)检查验收阶段

年终对全镇各村、户精准扶贫、脱贫情况进行考核验收;2018年底对全镇贫困村、贫困户扶贫、脱贫情况进行全面考评,确保全面完成脱贫目标。

五、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

镇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二)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从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土能人、复退军人和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的力度;配套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村干部轮流值班、为民服务代办等制度,方便群众办事。认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发挥党员“带头富、带领富”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惠农政策措施落实、土地流转和村干部廉洁履职等情况的监督。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途径。

第2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5月16日,柳职院朱伟才书记一行到独峒镇知了村现场办公检查指导扶贫工作,了解该村在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村寨防火等工作开展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作出指导。

朱书记深入知了村村部,通过座谈、实地走访等方式,详细了知了村的基本情况,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进展,以及存在困难与问题等情况。朱伟才指出,产业扶持是实现早日脱贫的重要途径,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实现人均达到0.5亩茶叶,户均达到1亩新品种油茶,户均建1个鱼坑的目标,做好产业规划。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利用本地风光开发发展旅游,增加产业覆盖率。

朱伟才深入该村走访五户贫困户检查指导脱贫工作,朱伟才书记指出,住房保障和稳定收入是八有一超重要指标,要利用危房改造的惠民政策给贫困户及时解决住房问题,稳定收入这块工作,种养发展生产、产业扶持、旅游产业发展是实现早日脱贫的重要途径,利用电商网络销售本地特产产品,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寨防火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民族村寨消防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常抓不懈,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作者----知了村驻村工作队员龙彦忠

第3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国务院副秘书长江泽林传达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分别作了汇报。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

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始终把扶贫挂在心上、抓在手里,连续三年第一次国内考察调研都是到贫困地区,2015年上半年四次国内考察调研就有三次以扶贫为主,并多次就扶贫发表重要讲话。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讲话,特别是近期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中央有关会议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扶贫开发的规律和现实途径,系统阐述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扶贫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地推进扶贫工作。学扶贫讲话重要精神,关键是要做到思想重视到位、目标认识到位、措施精准到位、行动落实到位。思想重视到位,就是要深刻认识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目标认识到位,就是要对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措施精准到位,就是要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行动落实到位,就是要将中央关于扶贫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行动,切实让贫困群众受益。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第4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这次全市扶贫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我市“八七”扶贫攻坚的成绩和经验,对今后10年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我完全同意振有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所作的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按照会议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工作,努力完成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下面,我着重就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经过七年的攻坚决战,全市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任务。为实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坚定了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后10年要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根据这一要求,从2002年到2005年,全市要力争完成搬迁扶贫1万人以上;力争在正常年景下,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不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并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解决其温饱;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力争使重点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经济发展速度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到村到户扶贫,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大胆创新。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搬迁扶贫工程,从根本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二是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技能。三是实施产业开发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开拓稳定的增收渠道。四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多种扶贫开发措施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把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八七”扶贫攻坚奠定的物质基础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有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对此,大家都应树立必胜的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工作。

第二,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特点。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与“八七”扶贫攻坚相比,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总体上看,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一是环境和背景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体制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和推进;又要应对入世的挑战,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都要适应国际惯例。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加大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地解决脱贫问题的难度。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这些新特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努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大胆探索新体制、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创造和积累新的扶贫开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使党和政府的这项“德政工程”能够真正造福于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

二是对象和难度不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首要的是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或虽已解决温饱但极不稳定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市4万多还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重中之重。这部分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或者是痴呆傻残等弱势群体,是“八七”扶贫攻坚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很大,常规性的工作措施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还要看到,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弱,脱贫的标准比较低,他们也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因此,扶贫开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

三是标准和要求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这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任务。所谓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是要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开放式扶贫和科教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在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高起点建设龙头企业,高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从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向小康目标迈进。同时,还要通过扶贫开发,逐步实现农民、财政“双脱贫”。这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对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不仅要扶钱扶物,更重要的是扶人扶智,帮助贫困地区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富民,而且要努力做到富民与富财政相结合。总之,就是要通过扶贫开发的实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施我市“三大目标、四大战略”的高度,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

第三,要不断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世纪初的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有新思路,要不断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从宜昌的实际来看,当前要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突破性地推进搬迁扶贫。实施搬迁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合理迁徒,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务必把搬迁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要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加大搬迁扶贫的工作力度。对居住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地方的特困人口,要逐一登记造册,在合理确定迁出地的前提下,分期分批逐步实施搬迁安置,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近几年来,各地涌现了不少“山里下坪,坪里进城”的梯次搬迁模式,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了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举多得,综合效益显著。要认真总结这类成熟的经验,大力推广成功的作法,推进搬迁扶贫的实施。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把搬迁扶贫与小城镇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周密安排,通盘考虑,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二是继续大力实施科教扶贫。扶贫必先扶智。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克服“重资金支持、轻智力支持;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大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把智力开发和提高人口素质摆在首位,继续深入开展科教扶贫。要在全市大力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要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广适用技术,狠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县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乡有科技示范点、村村有科技示范户。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办学,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要通过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三是深度推进开放式扶贫。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长期封闭,开放不够,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越是贫困地区,越要扩大开放,走开放式扶贫之路,这是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走出去。当前,特别要大力引导、组织贫困山区农村劳力外出打工,使他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接受观念,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贫困地区的人具有吃苦耐劳的共同秉性,只要他们能够走出去,很多人可以站住脚,逐步摆脱贫困。如果能有一部分人致富后回乡创业,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裕。扶贫开发就要注意培养这样的典型。另一方面,要破除闭关自守的封闭意识,敞开山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加速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支持贫困县和不对外开放县到宜昌开发区及其他地区异地办厂,各地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扶贫形式,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定点扶贫、区域协作扶贫、民间参与扶贫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全社会扶贫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不仅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搞得更有成效。市直各部门都要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工作职责,将扶贫开发纳入本部门工作年度计划和总体规划,共同帮助贫困地区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全市定点帮扶工作一定四年不变,对扶贫重点对象,要一户不漏地安排干部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要继续动员和组织市内乡镇之间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着重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和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使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并为缓解当地财政困难多作贡献。

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使扶贫开发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扶贫开发的大合唱。各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民和武警部队等都要发挥各自优势,为支持贫困地区开发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要继续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积极向贫困地区捐资捐物,广辟扶贫开发的资金渠道,为贫困地区济困解难。

第五,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创事业的一个重要法宝。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必须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有没有改天换地、战胜贫穷的雄心壮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决定着脱贫致富的进程和成效。这些年来,有的贫困地区面貌一新、走向富裕,有的却山河依旧、仍然贫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愿意进行艰苦的工作,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部门及社会的帮助上,就很难改变贫困的面貌。只有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内部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只要贫困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同心协力,开动脑筋,苦干实干,脱贫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致富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第六,要继续加强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的方针有了,规划有了,政策有了,关键在抓好组织领导。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如何推动、社会力量如何动员、贫困地区的工作如何开展、各项措施如何落实,都要一一研究,逐项组织落实。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把扶贫开发摆在中心位置,作为首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贫困县的党政一把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亲自抓扶贫开发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要继续实行县市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分片包干、挂点扶贫制度,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一手情况,体察民情实情。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带着感情深入贫困群众,了解、理解他们的冷暖疾苦,真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都要带着激情发奋图强,真抓实干,致力于贫困面貌的改变。任职一届,致富一方,这是足以留传后世的辉煌业绩。希望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通过苦干实干和巧干,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中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干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第5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环境中,对于从严治党这个主题高度重视,而共产党人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纯洁性、政治自觉性尤为影响到党的建设。

 

将治理贫困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与共产党人、党的组织得以锻炼自身的最好途径来看待。提出在扶贫攻坚战中共产党人要抓住机遇,培养政治自觉,以实现扶贫任务与党的建设双重事业。

 

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的基石—政治忠实观。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政治上的自觉与先进,首先要具有政治忠实性。所谓政治忠实性就是党性的自觉意识,党性的自觉性。共产党员要意识到自己是党的人,心中有党,忠实于党。不管自己在哪里,身处何种工作岗位,要明白自己是党的人,是为党而工作的,代表着党的利益,是党的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认为,对于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而言,对党忠诚,就是对党的价值观也就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为绝大多数农动大众获得幸福而奋斗的世界观,所以,坚持为劳动大众服务的信仰便是对于党的信仰,对党的忠诚。

 

另一方面,对于党的忠诚就是对于党的事业的忠诚。中国共产党的最终追求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的现实任务是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都指向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消除贫困。

 

因此,贫困地区的共产党人要具有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牢固信仰,这种信仰必须体现在对于共同富裕的信仰实践中。做一个党的忠实工作者、政策执行者,就要坚定自觉地朝着治理消除贫困现象的目标努力,使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得到体现。“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①

 

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的核心—政治责任观。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发源于共产党的宗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为人民办实事的责任意识。指出,贫困地区的共产党干部,特别要具有强烈的公仆意识与献身精神,这是使贫困地区人民早日走出贫困的希望。认为,基层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观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心里装着困难群众。贫困现象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言,有其一定的自然与历史的渊源,是一定时期内不可避免的。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能使贫困群众掉队,帮扶困难群众是共产党人的重大责任。帮扶困难群众可以最好体现人民公仆思想,它是真正使我们认识到党的权利来自人民,不是来自上级。“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干的事情。”②

 

第二,为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办事。认为,在贫困地区,首先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对“热点”、“难点”进行治理。“精准扶贫”就是要在扶贫中找准扶贫对象、科学制定扶贫方案,将扶贫的发力点准确、真实的定位出击。使扶贫运动在每一个阶段、步骤中达到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扶贫而走形式主义的过场。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的扶贫,要在群众家门口就解决问题,以群众的最后反馈作为评价标准,令他们满意是根本要求。

 

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的前提—政治适应观。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在扶贫开发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核心力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在治理贫困中得到加强,从而更好地脱贫致富。

 

党的基层组织要成为服务性党支部,党支部在这些地区和这项事业中首先要以服务群众来夯实其领导地位,而党支部服务作用的发挥却在于共产党员自身的政治素质能否适应新的发展现实。将党员的政治适应分为两个方面:思想观念的适应和自身能力的适应。

 

所谓思想观念的适应就是要面对具体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人口素质、环境条件、发展潜能,从具体情况出发,不固守一切旧体制、旧做法、旧传统的束缚,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下,大胆求索各种脱贫的方法。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实际上也是在扶贫运动中的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在2013年11月26日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指出,欠发达地区要有突破精神,敢于有自己“扶贫特色”、“特色扶贫”。“特别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克服惧怕苦难、畏首畏尾的思想。”③

 

共产党员还要提高自身的本领去适应新的现实。要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共产党员自己本身必须有本事,要有本事、本领去指导群众,发现问题,创新改造。共产党员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使自己能够适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贫困的现实。

 

工作能力也要适应面对群众的现实。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再也不是旧的“你听我讲”、“台上讲、台下听”的方式,群众也不再仅仅是行政管理的对象。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是向群众学习,在群众的实践中找脱贫规律,掌握这种规律。“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④

 

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的途径—政治作风观。在带领广大群众摆脱贫困的长期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亲力亲为特别重要。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下去,要掌握扶贫的第一手材料,要实实在在地摸透贫困现象的方方面面。在多次视察贫困地区时指出要具有焦裕禄同志那种“不吃别人嚼过的馍馍”的精神。“不吃别人嚼过的馍馍”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政治作风,一种宝贵的政治品质。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共产党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而这一点在贫困地区尤为重要。因为,贫困现象非短期之内形成,它具有各种复杂的原因,有物的原因,也有人的原因,还有历史的原因,这一切,绝不能以纸上谈兵、形式主义的方法去了解、去解决。贫困问题是要现场分析、现场摸排才能得出头绪的事情。实际上,许多贫困村落、乡镇都地处人迹罕至、位置偏僻的地区,许多干部都未必亲身体察过真实情况,一些扶贫政策与做法难免与实情出入,难以生效。

 

认为,要做“体察民情的大脚掌”。“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四百七十五天中,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一百四十九个生产大队中的一百二十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⑤对于担负扶贫任务的领带干部,要努力掌握扶贫规律,尊重客观规律,首先要努力走遍自己所管辖的所有区域,走遍每一个基层行政区域。要亲力亲为,在跋山涉水、调查过问的行动中熟悉规律。

 

事实上,摆脱贫困的规律就蕴藏在群众的实践之中,群众最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对扶贫政策也最有发言权,更能提出适宜自身的脱贫方式。扶贫决策的制定应该是充分在群众中蹲点调查、向群众请教、与群众共同商量的结果。扶贫决策的好坏最后还是要在亲身调查当地扶贫结果中考察检验。

 

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的导向—政治价值观。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得到极速改变。认为,在治理贫困的问题上特别能够体现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倾向。

 

首先,提出了一个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问题。政绩为谁而树立?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怎样树立政绩?“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⑥“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⑦既然树立政绩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群众造福,那么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便要去除为自己留名邀官的心态,具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甘于为扶贫事业的总体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认为,领导干部不能寄希望于一下子抱个“金娃娃”,不能以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来哗众取宠治理贫困。治理贫困是一个长期艰辛的过程,“滴水穿石”体现在最终的成功之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目标一致,矢志不渝,一件事几代人坚持干下去。“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⑧

 

以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群众建成的防护林与山西右玉县的治沙造林为例,说明了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境界:“潜绩”与“显绩”的关系。“潜绩”与“显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贫苦落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历史条件,其脱贫致富需要几代人许多阶段时期的努力,领导干部要视其进程为增砖添瓦,只有无数人的默默奉献,才可能造就“显绩”的基础。

 

而“潜绩”也不能脱离“显绩”,“潜绩”如果不是真正为人民谋取利益的绩业,它也无法成为得到承认的“显绩”,真正的“显绩”是为人民群众的事业,它必然来自不同共产党人的长期坚持、利在久远的奉献。

 

共产党人政治自觉观的目标—政治磨砺观。认为,攻坚扶贫的第一线战斗就是党任用干部的正确导向,要将干部的培育、党的基层组织夯实与扶贫运动结合起来。强调,共产党员的培育与磨砺有多种途径,但解决矛盾、战胜困难、敢于与挑战作斗争是最好的方法。欠发达地区、贫困与农村地区是检验共产党人毅力、斗志、信仰和党性的场所,也是党在扶贫攻坚中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一方面,对干部个人而言,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面临大灾大难,越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越能磨砺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品质。如果干部能够在这些事业、这些地区中埋头苦干,甘心奉献,做出了成绩,那么,他本人的思想素质、工作经验、个人志向必将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对党而言,“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对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并注重提拔使用。”⑨指出,实际上,党需要把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放到急难险重的大环境中去磨砺锻炼。这种方式可以有力地考察考验共产党员,只有在这种重担的压力之下,才能够显示出共产党员的真正面貌。

 

要想为贫苦地区的人民干一点事,就要敢于善于与困难矛盾作斗争。而解决困难矛盾才是对共产党员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如果对群众有真情实感,具有能力克服困难,这样的干部自然会得到公众承认,也就会脱颖而出。而那些面对困难垂头丧气、哗众取宠、脱离群众的党员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2014年5月9日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要坚持求真务实,“让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充分施展才华,让作风漂浮、哗众取宠的干部无以表功、受到贬责”⑩。

 

政治自觉观的基本特点

 

视野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后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其中“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保证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举措,人民利益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反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要用社会主义的优势来保证社会主义的制度,而社会主义的优势就是它的整体力量,就是执政党与人民共同齐心一致解决困难的力量。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人民利益虽然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它们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中党既能保证实现人民的利益,又能全面深刻地加强党的领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将扶贫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地位,认为这场运动对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意义重大,在这三者中看待扶贫运动,并且将扶贫运动与这三者的关系认真分析归纳。他指出,扶贫运动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全部富裕的应有之义,而这一切需要党的领导,党的干部在这场扶贫运动中不仅能够捍卫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自身能够得到锻炼,党自身也能够得到净化与前进。

 

同时,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提高自然能够更好地领导扶贫运动,使人民群众得到利益,社会主义因此加以巩固。将党的全面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者贯穿于扶贫运动体现了战略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党的建设理论的运用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与邓小平分别提出思想、作风建设以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江泽民与胡锦涛又相继提出了“三讲”与“求真务实”的建党思想,这些思想与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自身建设的探索,为党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指明了党的先进性方向。

 

对于党的建设在新的时期面对的复杂局面,指出了要“接地气”。“接地气”就是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没有与人民群众的紧密关系,党的一切事业将无从谈起。总之,党的建设首先要在为人民服务的状态中进行。但在当代能够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制度奋斗的事业在于扶贫运动中。扶贫运动事业不同于党以往领导的任何事业,向“两个一百年”目标进发也是党所面临的全新事业。因此,党的建设要在党实现其纲领中进行。

 

抓住了党的纲领这一核心来看待党的建设,在实现党的纲领中进行党的建设。他反复强调,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使共产党人在脱贫致富中成长起来。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思想在新任务、新环境下又推进了一步,使其更加与党的主要使命、主要宗旨紧密结合,互为因果。

 

实事求是的思想本质。在扶贫运动中对于共产党人的政治思想、政治作风、政治追求、政治锻炼的践行都从实事求是出发,对于扶贫运动的战略布局、步骤举措都要求从实际、实地、事实、实效、实绩为根据,遵从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基础。

 

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中国的脱贫致富,没有讲求实际、尊重人民的务实精神,都将成为泡影。共产党人的磨砺、实践、成长要在贫困群众的一点一滴的生活改善中进行,要在为贫困地区的民生提高中体现。扶贫事业的实实在在的进步,也就是共产党人实实在在地前进。两者都是有实实在在的标准,这就是贫困群众的评价、贫困群众的认可、贫困面貌的改善。实事求是是将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实现的最好思想路线。

第6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一、现状

xxxx位于xxxxx,辖x个村民组,x个自然村x户x口人,全村耕地x亩。现有脱贫户x户,其中:x户监测户。低保户x户x口人。

二、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机构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总体收入水平不高。二是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缺乏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致富意识不强,技术型农民少、技能型劳务输出少。三是群众患大病后医疗支出过大,容易造成因病返贫致贫。

三、发展优势

1、产业扶贫。依托我县“巧媳妇”工程项目基地的优势,在村内大力推进服装加工、渔网编制项目,让一部分出不去的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依托县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落实专项资金扶持、互助资金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和信贷资金扶持等措施,对脱贫户、监测户进行产业扶持,确保脱贫户稳定增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建立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台账,集中扶持脱贫户、监测户发展致富产业。积极引导小额创业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入扶贫开发,向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户、监测户倾斜,重点扶持刚脱贫家庭退伍复转军人、大中专学生和进入城镇的自主创业者,拓宽脱贫渠道。积极探索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中型农机具、农村有效房产等抵押贷款模式,为脱贫户、监测户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增强脱贫户、监测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鼓励脱贫户、监测户入股或进入“巧媳妇”项目加工点从业,增加资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2、整村扶贫。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整村推进扶持力度,联系协调相关部门负责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等“到村”问题,专项扶贫解决“到户”问题,提高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扶持标准。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能力扶贫。依托扶贫、人社、教育、农业、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组织一部分有一定学历和意愿的脱贫户、监测户参加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扶贫办确定对象、远程教育及专家培训、社会各行业协助就业的培训计划,依托职业培训机构,举办扶贫培训班。实施“雨露培训”计划,对脱贫户、监测户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加强脱贫户、监测户剩余劳动能力输出,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有效就业。对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脱贫户监测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

四、帮扶措施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标准化卫生室

2、益农信息社

3、道路修建

4、路灯安装

5、自来水安装

6、村室维修

(二)产业项目规划

1、实施扶贫开发到户增收项目

采取使用扶贫到户资金入户扶贫基地办法,计划实施35户119人到到户增收项目,实现贫困户每户直接收益500元。

(三)因户施策落实扶贫政策

1、对因病致贫的xxx等17户,帮助办理就诊优惠卡、重症慢性病证等。

2、对特困人员实施低保、五保供养脱贫等政府脱贫措施,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员可申请集中供养。

3、对存在不安全住房,帮助申请危房改造。

五、未来规划

(一)及时统计好脱贫返贫的统计监测工作,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的成效。不能觉得脱贫了就放松了工作要求,要加大监测和帮扶力度,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致贫。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带动作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二)持续优化发展产业,以产业来促进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鼓励更多的人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强化先进引领带头的作用,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创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消费扶贫是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举措,利用电商平台、抖音直播间,做好村里农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本村的电商人才,吸引外出务工的人员积极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切实做细做实消费扶贫各项工作,以消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四)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以在“两不愁三保障”达到基本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巩固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和收入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确保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长期可持续,做到长短结合,接续推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改善。

第7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河南省太康县被确定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以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措施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普遍提升,农民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

太康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扶贫开发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领导组成员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省扶贫开发年度工作会议以后,县委及时召开常委会、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随后召开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印发《关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明确责任。为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县委、县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体系,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克服财政困难,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培植发展高效产业、农业园区,形成了一批蔬菜种植基地,带动了一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太康县坚持把能力建设、项目扶持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制定扶持规划,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项目到户、产业带动、技能培训、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新修村内道路31.93公里,项目村全部建设了超市、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经过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二是开展科技和产业化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有效促进了贫困户增加收入;三是实施“雨露计划”,提高农民素质。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广了先进科学技术;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扶持养猪、高效蔬菜、油桃、食用菌等养殖、种植项目。据统计,2012年太康县共扶持贫困村农户1280户,实现了人均增收2000元的目标。

为保障项目推进力度,由县政府牵头成立了涉农项目整合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项目计划。各部门把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积极推进国土整治,改造中低产农田,推进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安全饮水项目,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通乡、通村道路建设,改善教育文化设施。

扶贫开发工作要以人为本,太康县把定点扶贫作为县直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培养干部、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作为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县委办公室下发文件,明确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每个县直单位帮扶两个贫困村,单位帮扶驻村率达到100%,实现全县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各单位高度重视,积极承担定点扶贫任务,明确了分管领导,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积极筹措帮扶资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工作重点,为定点扶贫村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仅2012年,太康县各定点扶贫单位就为帮扶村办实事160多件,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8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石门县现有人口70万,贫困人口7.5万,特困人口4.5万,他们存在着生活难、读书难、就医难等各种困难。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得从机制入手,整体构建城乡特困群体救助体系。李钢解释说,这个体系应该是“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困难群众分类受助、救助效果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与运行机制的结合”。

石门县民政局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内容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大病救助、农村住房救助、五保供养、助学救助、火灾应急救助、法律援助、就业救助九大项。

在农村,集中供养的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人的“三无”对象,每月可以得到150元的生活救助费;分散的“三无”对象,一年有800元的现金救助渡难关;“低保”也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在城市,“特困证”、“低保证”、“残疾证”先后颁发。凭此证明,困难群众可以在“慈善药房”、“慈善门诊”享受到免费挂号和3%到8%的价格优惠。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身患尿毒症、重症肝炎、白血病等八种疾病的困难群众,每年可以从县政府设立的医疗救助办公室领到500到2000元的医疗救助。同时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因为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小学生,都会得到民政局捐资助学中心的帮助;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2000元“特别奖励”。 城乡特困救助体系的建立,为石门县的特困群体撑起了一片绿荫,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稳定剂。

第9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

根据各派2020年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意见建议,我县高度重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和派提出的意见建议,把民主监督作为改进扶贫工作、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现将民主监督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责任落实方面。“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达到100%。2020年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40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12次、脱贫攻坚联席会议21次,安排部署、会商研讨脱贫攻坚工作,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县27名县领导、62个县级部门和183个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30个乡镇436个村,全县6838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实现县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全覆盖。

(二)政策落实方面。制定脱贫攻坚政策性文件60余个,针对疫情影响制定十项措施,形成完成的政策体系。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完成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住房新建24057户,“两建三改”25440户,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财政投入8900余万元代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100%全覆盖,“一站式”结算医疗费用应报尽报;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负责制,落实教育资助资金2816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孤儿、特困供养等贫困家庭学生24.41万人次,贫困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率100%;采取分散打井、集中供水、管网延伸等方式,解决5168户11117人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三)工作落实方面。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园区(基地)169个、扶贫养殖车间30个,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受益贫困人口21467人。实施务工奖补,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提供“点对点”专车服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累计兑现奖补资金3296万元。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19559人,通过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扶贫车间稳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43人。以挂牌督战、防返贫监测帮扶、百日攻坚和问题整改清零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常态化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全县大排查发现问题57267个,中、省反馈问题615个,自查问题30580个,全面整改清零。大力推进消费扶贫,30家本地企业申报获得“扶贫”集体商标,通过建专柜直销、平台网销、促销奖补、以购代扶等方式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总额3.57亿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县上下坚持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始终聚焦未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紧紧围绕“一超六有”核心指标,全力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圆满完成脱贫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2748户5935人贫困人口减贫任务,33465户78242人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986户2173人边缘易致贫户“一超六有”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