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第1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负责上海市级医院中24家的资产管理,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中14家是申康中心直属。24家医院中有儿童专科医院两家,分别是上海市儿童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特色综合医院1家,即新华医院。此外,还分别与第二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共建9家三级医院,其中儿童专科医院1家,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009年至2011年,上海市儿科门急诊人次增长18%,出院人数增长了26%。全市儿科病床使用率为104%,4家儿童专科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11%。

建设情况

2001年至2010年,申康中心完成了4家儿童专科医院的6个基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36300m2,总投资1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9.8亿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成了整体迁建,其原来位于市中心区,现在迁到了闵行区,整个新院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83000m2,床位达到700张,投资为6.7亿元左右,政府投入占65%。

上海市儿童医院新院是择地扩建项目,建筑面积72000m2,总投资4.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3亿元,该院老院区位于市中心,异地扩建后可以增加550张床位。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医院,1998年开业,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持续进行了扩建。包括一个心脏中心,建筑面积为10000 m2;血液肿瘤中心、后勤保障楼和地下停车库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建设,目前仍在建设中,建筑面积为25140m2,总投资1.5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医疗综合楼已经立项,目前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该项目建筑面积为58427m2,总投资3.7亿元。

新华医院是综合医院,但儿科是其特色。“十五”期间,对其儿科门急诊、地下车库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为26400m2,总投资将近1.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55%;小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楼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现在建设中,建筑面积17920 m2,总投资1.2亿元,政府投入占52%;“十二五”期间,正在申报儿科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初定54060m2,总投资约为4.6亿元。

经过一系列的儿童专科医院建设,目前上海市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四个区域分别各有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儿科医疗服务网络。

经验总结

总结10年来上海市在儿童专科医院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6点:

一是规划领先,一定要在全市的层面上对整个儿科医学资源的配置做好规划,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是根据上海人口现状及发展的可能,将儿科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新建、迁建或者异地扩建等来实现。

三是政府要保证投入。

四是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基建,硬件设施得到提升,软件尤其是人才建设和学科队伍的建设也要跟上。

五是鼓励特色。上海的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各有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它们的特色扩大,以临床医学中心为例,凡是有临床医学中心的,都给予单独立项。在建设规划时,我们预留发展空间,适应将来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

六是在医院建设和发展当中,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医院建设不是一个盲目无序的过程,需要进行规划、设置目标,要控制投资、控制规模,对工程质量严格监管。

存在的问题

*儿科医师缺乏,病床数不断减少

上海目前拥有儿科医师1994人,大约每1000个儿童有一位儿科医生。但是设置儿科的医院有所减少,有些二级、三级医院的儿科门诊或病房已关闭,儿科的病床数亦在减少,以前每万人床位数大约为1.89张,现在已经降到了1.51张。

*患者大量集中在4家儿童专科医院,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上海市的儿科门诊量主要集中在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占到了全市儿科门诊总量的50%。

目前,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服务能力不够信任。对综合医院的儿科来说,其基本是通科,面对儿科医学专业逐渐细分、形成亚专业的发展趋势,普通百姓反而认为其儿科专业性不强、水平不高,不愿意来就诊;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儿科的通科定位也导致其医师的事业归属感不强,发展受限。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儿科患者集中在少数的几家专科医院里,无论门诊还是病房,环境拥挤,医师和护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势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建议

*建设标准,宜适当提高

根据儿童专科医院的诊疗特点、现实状况以及其专科化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应适当提高。

目前,上海市的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是按床位确定的,综合医院平均每床建设面积是120m2,儿童医院是110m2。然而,儿童专科医院所面对的环境状况实际上比综合医院更为复杂。儿童专科医院的很多患者都会有好几个家长陪同就诊,医院的门诊业务量远大于病房的业务量,新生儿、低龄儿患病的比例远高于大龄儿,因此儿童医院需要更加宽敞合适的环境、更加便捷的流程。

*功能分区,应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

基于儿科患者中门急诊患者的比例大于住院患者,复杂病儿的占比相对较低;儿童专科医院的手术患者中大约有60%~80%可以采用日间手术;患常见病、多发病的儿童往往不去社区医院,而是直接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而不是单纯仿照成人医院的标准,把病房建设得很大。在儿童专科医院当中,门急诊和病房的面积占比应该得到调整。

*流程设置,要重视全科门诊的设置

因为就医的80%左右的儿童患者都是常见病、多发病,通过一般的治疗都可以治愈,在儿童专科医院中可以设置全科门诊,由全科医师先对患儿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再将需要转至相应专科的患儿转至相应专科并进行进一步的诊疗。而专科及专科检查应相对集中设置,这样既有利于专科的发展,也有利于专科患儿的集中管理。

第2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1儿科典籍宜强化

在绪论教学中,儿科典籍以一般介绍为主,历代儿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简介。这样,学生对儿科发展史只能有浅显的了解。纵观儿科名家,无不对儿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学术内涵。因此,儿科教学应该对儿科古籍做较深入的讲解。如对《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学术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对宋医家钱乙的学术思想、脏腑辨证、组方特点等方面作讲解;对明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做诠释。对其他如《幼幼新书》《幼幼集成》等,也尽量多做讲解。对于一般性儿科专著,也可以做简介式的说明,比如介绍其朝代、医家名、著作名、主要学术成就、学术源流等,使学生有些印象即可。儿科典籍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内容,虽然对典籍强化教学的效果不会短期显现,但对今后儿科的继续深造,将发挥潜在的作用。今后中医儿科教材的编写若增加典籍导读作为附篇,将使学生获益匪浅。

2优势病种宜深讲

中医儿科存在许多优势诊疗病种,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厌食、积滞等。对儿科优势病种的讲解,宜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多层面讲解。(1)讲解优势病种的一般辨治规律;(2)讲解优势病种的小儿特点;(3)讲解优势病种的诊治事例;(4)讲解优势病种的个人用药体会。授课者都应是儿科的临床专家,与其说是讲授儿科课本知识,还不如说是以自己的专业经历去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儿科学有感性认识,增加对儿科的兴趣和探索。这种临床课的病案教学法是非常必需的。笔者结合自己脾胃专科的优势,详细讲解小儿厌食症的特点、用方、用药以及调摄,使学生加强对中医儿科教学的临场感和优势感,十分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

3实践技能宜多练

临床课教学见习带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医患关系、教学资源、师生比例等矛盾,中医临床见习带教的质量亟须提高。见习带教是考察临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依托儿童医院丰富的教学资源,脱产进行病房见习带教,使儿科实践技能训练得以落实。见习带教首先是识病,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头带教,使学生对小儿常见多发疾病有感性认识。其次是望闻问切四诊,素称“哑科”的儿科,必须训练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所见的病症,如何转化为中医学的临床思维,需要调动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即辨证论治思维。中医高等教学已经渗透着现代医学教学,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表现出现代医学的临床思维,这种交叉融合的临床思维是无可疑义的。但是,在见习带教中,发现学生的中医学临床思维欠缺。如见习“紫癜”这一病症,如何对应投以犀角地黄汤,许多学生思维没有着落点,这种“中间过渡思维”,即关键的“理法方药”思维过程,需要在临床中不断练习。第四是书写病案,要求写出四诊概要,通过老师指导和学生间讨论,完成病案,是技能训练的强化。实践说明,有实际病例可看、师生互动的规范化见习带教,是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点宜侧重

临床课考核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可以有所侧重。首先侧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词解释。儿科病名是构成这门学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积滞”“疳积”“麻疹”“五迟、五软””胎黄”等。通过教学和考核,强化对儿科内涵的掌握,并区别于其他学科。“释名”教学包含儿科疾病谱概念、病症特点、古今认识异同等信息,宜讲细讲透,达到即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的效果。比如:积滞是由于乳食喂养不当,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甚至吐泻酸臭乳食或便秘为特征。这个名词包含多层含义,为儿科所特有,并区别于厌食、腹痛、腹泻、疳积。以这些儿科名词为知识点加以考核,能充分体现中医儿科的内涵。其次是实践技能考核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分,既能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也能突出临床课特点。以儿科优势病种的辨证论治为考核内容,试题模拟实际案例,以正确灵活、符合法度的作答为要求,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要求照搬书本。实践表明,在优势病种辨证论治考核中,学生会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复内容宜简略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遇到重复内容如何讲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临床分支科目中,中医内科学和儿科学的关系密切,内容之间可资互参的很多,辨证思维很相近,辨证分型重复较多,使学生倍感倦怠乏味。现代中医儿科学教材优于以往的教材,在阐述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隐藏着某种疾病自身转归的内在规律性。教学中,应当讲明这种疾病的转归规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变证,其分证论治比较符合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演变规律。这些显著区别于中医内科学的地方,宜提醒学生掌握。对于重复内容,比如一些病种的辨证论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顾和提问的形式,以启发为主。

儿科传染病多从温病论治,宜以温病的理法方药予以揭示。因此,温病学的温习和规律的揭示,对儿科时行疾病的教学大有裨益。可以说,学好温病也就能学好儿科时行疾病。儿科时行疾病方剂难以记忆,比如“宣毒发表汤”“清解透表汤”“透疹凉解汤”等,但是不难理解,因为其理法均遵循温病治法。因此,对于中医儿科学中的“陌生”方剂,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儿丸”,了解其组成包含消导的神曲、麦芽和驱虫的槟榔、使君子等,就可谓达到要求。

6结语

第3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尚需完善

不同级别的儿科医疗卫生机构在功能上重叠、资源上非良性竞争,体系层次不清晰:(1)全国除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拥有独立设置的儿童专科医院外,各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参差不齐;(2)各级儿科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重叠,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与二级、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础卫生服务上相互竞争,仅仅只是医疗卫生机构间掌握卫生资源和提供多样服务多寡的区别。全国大部分儿童医院建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点偏低(占地少、规模小)、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短缺、人才严重匮乏、运营成本较高(投入少、收费低、消耗大、风险高)、儿童家庭经济承受力大(欠费、弃婴等)、儿科医疗收费项目无特殊倾斜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儿童专科医院发展的瓶颈。新医改方案要求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进一步严格控制药品比例,而绝大多数儿童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40%以上,医院收入结构彻底打破,主要收入渠道“断流”将影响医院长远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综合医院儿科呈现就诊患儿数量减少态势,其床位数由1995年的5万余张下降到2005年的4.2万张[1],极大地阻碍了儿科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进入21世纪,各级综合医院儿科因收费水平较低、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配置等人力资源成本普遍高于其它临床科室等原因,日益沦落为医院的“边缘”科室,床位配置逐步“萎缩”,部分被迫撤销。即使一些医院能按照卫生部规定设立儿科,也时常面临着病源、资金和人力的匮乏。数据显示[1],全国执业(助理)医师232.92万人,而占人口总数17.32%的儿童,却只有占执业医师总数4.2%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2.1%的专业儿科医师。长期以来,儿科不受重视的现状导致儿科专业医师培养不足、流失严重;与其他专业相比,儿科医生工作负担重、职业风险高、福利待遇低,导致绝大多数优秀的医学生毕业时都不选择儿科,原儿科专业人才也纷纷跳槽转行,最终形成总量减少、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难以完成正常门诊和病房诊疗工作。

儿科医学的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技术的介入,儿童疾病谱每隔20年左右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卫生管理和计划免疫的改进,小儿急性传染病和肠胃病的发病比例明显减少,而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心脏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却跃居前位[2]。一方面由于医疗资源配置存在不公平性,地域、贫富、规模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基层医院缺少资金设备,吸引不到医技人才,老百姓只好跋山涉水到城市、大医院就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交通、信息等求医条件改善,儿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独生子女和优生优育政策使得家长们愿意在孩子的疾病诊治和预防保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同经济层面的人群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医疗需求,刺激更专业和更人性化的儿科诊治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产生。儿科号称“哑科”,患儿不会自己表述病情,也不能像成人一样检查和用药,主要靠症状和医生经验来判断病情,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事故;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医疗服务与患儿家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极易引发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既耗费医院人力、物力、财力,也会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失。

儿童就医除受医院规模、医务人员数量等医疗资源偏少的限制外,一定程度上还受儿科疾病季节性特点的影响。由于综合医院儿科“萎缩”而导致儿科总收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减少超过了儿童专科医院的诊治容量、诊治能力的增长,因此,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合理重整综合医院儿科的现有医疗资源、组建更多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规范化的儿科病房,亟为迫切。儿科也是整个医疗急救体系里的重要环节,区域性儿童急救中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医疗救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大规模传染病接连爆发,汶川地震、三氯氰胺奶粉等天灾人祸不时发生,暴露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儿童救治体系的忽略和区域性120及紧急救援中心对儿童救治能力的滞后,给儿童应急救治敲响了警钟。

新医改条件下对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中之重是要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5]。讨论儿童医疗服务,首先需破解儿童“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儿科学是迄今临床医学中惟一按人的生命过程(年龄段)纵向划分的学科。传统儿科服务对象限于14岁以下儿童。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明确将儿科的服务对象定为18岁以下(自胎儿到青春期)人群,研究范围相应扩展了两个领域,即胎儿科学和青春期儿科学[6]。随着全球灾害(如水灾、火灾、震灾等)的不断攀升,约50%受害者是儿童,因此适应有关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儿童救援和健康保护的“灾害儿科学”也发展为儿科学分支,并被政府所重视。因此拓宽研究领域,能为我们带来更全面的服务项目和更深层次的探索空间,提高我们的救治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公立医院,都不可能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住院手术以及高级医疗服务等职能全部承担。因此,建立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是必要的。就儿童医疗服务体系而言,应规范推进分层分级就医理念,即第一层是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社区(村)卫生室、乡镇医院,负责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以门诊为主;第二层次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医院,以住院和手术为主;第三层次才是提供高端服务和特殊服务的综合型儿童专科医院。

第4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日本儿童医院多数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关东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近畿地区的大城市中,且大多数为公立医院。

功能定位

日本儿童医院的平均病床数约为200床,规模比我国小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儿童医院的功能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日本,儿童医院主要专注于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而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则基本上留给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的儿科诊所或综合医院的儿科解决。具体来说,日本的儿童医院有下列特色——

治疗对象涵盖了新生儿、婴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也包括胎儿及产妇,但以婴幼儿患者为主;

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比综合医院的儿科更为全面、细化;

住院期通常比普通医院短,但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却非常广;

重点治疗癌症、循环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并提供儿科的各类特殊医疗服务;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急救医疗需求,许多儿童医院还设置了急救诊疗部门及PICU;

患者大多经其他医疗机构介绍或转院而来,经过初期的密集治疗后,多数患者退院或转院,少数疑难患者长期住院观察;

对入院患者的年龄有严格的限制,若住院期间年龄超标,患者须转往其他医疗机构。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由于患者特性及治疗方法上的差异,儿童不能被视为“小成人”,因此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理念也不同于普通医院。对此,日本学术界及业界大体上有下列看法:

*从患者的角度

儿童患者的身体及精神均未成熟,他们在住院期间不仅需要更多的护理,更需要家庭般的温暖与呵护。

很多儿童患者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需要学习与游乐的场所。

儿童患者天真无邪,但对就医和诊疗充满恐惧,因此在空间、环境、色彩的布置上要做到既提升生活情趣,又有利于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

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且须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来降低管理成本。

医技部的布置需简洁、高效。

儿童医院的门诊量虽小但因科室众多,门诊部宜采用区块化的设计方法。

下文结合具体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对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宮城县立儿童医院、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医院的概要见表1。

住院部的设计

*病区构成

住院部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病区。日本儿童医院在病区划分时主要考虑患者年龄、护理程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

表2为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住院部的病区构成。可以发现,4层集中了所有的重症患者,6、7层分别设置了产科及外科病区,其余病区均按患者年龄划分。

*病床构成

图1显示了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病床构成。该医院共设160张病床,产科病区占18床(内含MFICU,6床),其他均为儿科病床。儿科病床中,34床为儿科重症监护病床,其余108床分设在6个儿科病区中。

图2为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的病床构成。由于当地儿童医疗的需求量有限,儿童医疗中心与南部医疗中心并设在同一座医疗设施内,以共享医疗资源。全部434张病床中,儿童医疗中心占100床,南部医疗中心304床,急救中心30床。

*护理单元与管理单元

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需受到更多的护理,因而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如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儿科护理单元仅设18床(图1、图4)。

控制护理单元规模的优点在于:显著缩短护理流线,方便护理观察;增加患儿与护士的见面次数,从而可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因此小规模的护理单元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并保障医疗安全。但缩小护理单元的规模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该医院采取了两个护理单元合设一个管理中心的做法。管理中心内设置护士长办公室及事物人员办公室。

医技部的设计

*功能模式

为确保安全高效,当前日本的儿童医院普遍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周产期用房设置在同一楼层。

图3为该方法的功能模式图。其核心理念是以手术部为中心,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及小儿重症监护室布置在周边,不仅联系方便,而且便于迅速开展手术。

为确保该设计方法的顺利实现,所在楼层的最小建筑面积需满足表3的要求。

*实例分析

图4为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三层平面,该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设计思想。表4显示了该楼层的相关数据,建筑面积为7384m2。

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虽然为并设型医疗设施,其三层平面(图5)的布局方式同样也体现了同层化的设计理念。

门诊部的设计

*科室设置

表5为这3所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不难发现,即使同南部医疗中心共享医疗资源的仅设100床的冲绳县立儿童医疗中心,其科室设置也相当齐全。

作为日本最高等级的儿童医院,国立成育医疗中心肩负着为全日本提供示范医疗以及积累和推广先进医疗成果的重任。该中心共设置了45个科室,并将全部科室归并为8大部类。

该中心门诊部虽然科室众多,但因采用预约制及转诊制,成功地将日门诊量控制在1000人次以内,因此门诊部的建筑空间并不大。图6、图7分别为该中心的三层及二层平面,图中白色的C型走道为患者的交通干道,它联系着通向所有科室的白色交通支路,流线清晰便捷。各科室按所属部类沿C型走道依次排列,十分简洁明了,便于患者识别。

*分区与协作

如图4~9所示,医院各层平面均按不同的颜色划分为若干个区块。各区块相对独立且只设单一的功能,再通过合理组织建筑空间,可充分确保区块内功能的合理实现及区块间彼此的有效协作。

图9中红色虚线为患者的门诊流线,蓝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医技部的流线,绿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康复部的流线。由于实行了上述区块化的设计方法,流线不长且非常清晰。图中右下角绿色区块为门诊部及急诊部,中间的深绿色部分为门急诊部的医护人员共用的工作区域。虽急救部通常并无医生留守,但当急救患者被送至急救部时,通过共用的工作区域,各科室的门诊医生均可迅速抵达急诊部展开抢救。

图4中,手术部与ICU的工作人员共用更衣休息区,既可节省建筑空间,又便于这两个部门的协作。此外,图4中的产科门诊设在产科病区的西北角,即便产科医生数量较少时,也可开展门诊及住院医疗服务。以上做法都较好地体现了分区与协作的设计思想。

设计创意

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除需解决好上述功能问题外,也离不开良好的设计创意。

*游乐场氛围的共享大厅

以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为例,为增强门诊空间的可识别性并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在门诊部中央设置了贯通地下1层至地上4层的共享大厅。如图10~12所示,该大厅不仅色彩丰富,厅内还有超市、餐厅、甜点店、游乐场等设施,因而深受儿童欢迎。

*童话世界般的医院

如图13~18所示,由红色砖墙、浓灰色金属屋顶以及民居尺度的阳台等要素构成的宫城县立儿童医院从外观到室内都更像一座童话世界。难怪它的建筑师山下智史曾说过,该医院是一座不像医院的医院。他的用意是为了消除儿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实践证明该医院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并设型医院的空间处理

将两所或更多的医疗设施并设在一起,以达到共享医疗资源的目的,是解决所属地区某类医疗需求不足却又必须设置相关设施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设计好并设型医院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建筑空间上处理好相邻医疗设施的不同需求。

如图21所示,从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东南角的共同入口进入玄关后,向左可进入儿童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19),向右可进入南部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20)。两者之间虽通过共用挂号收费事务室来节省人力资源,但室内设计分别迎合了儿童及成人的不同口味。

从一层平面图还可以发现,该中心除挂号大厅外,门诊诊室也分开设置,而医技部及急救部合用,取得了“既分且合”的良好效果。

第5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方法 采取调查表形式对109家医院NICU新生儿转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109家医院平均新生儿床位为35.95张(6~300张,中位数30张),2008年共收治139 084例,平均收治人数为1276例(32~5500例,中位数1160例)。有62家(56.9%)医院已开展新生儿转运,转运半径为5~800 km。最早开展转运时间为1987年,72.6%医院在2000年后才开展转运。在开展转运的62家医院中,56.5%配备有转运暖箱,80.7%有新生儿转运车,98.4%有专用的转运电话,74.2%在转运实施前有完善的评估措施,45.2%可开展双向转运。转入的主要病种依次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转出病种主要为需要外科干预的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及严重呼吸衰竭患儿。转运途中主要处理措施依次为保暖、给氧、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54家提供数据的医院2008年平均转运330人次,最多5130例,整体途中病死率为0.39‰。50家医院提供了转运患儿占年总收治患儿的比例数据,平均比例为20.28%。开展转运医院在设备配置、技术开展方面均明显优于未开展转运医院。

结论 国内新生儿转运发展迅速,但在转运设备、转运方式选择、技术开展、区域性三级转诊体系建立方面仍有待改进。

【关键词】新生儿;转运;新生儿重症监护;调查

Survey of the present status of emergency transport of newborn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Research and Collaboration Group of Development Status of Newborns in Mainland of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FENG Zhichun,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transport of newborn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ully utilization of good medical resources. Methods Data collected in 2009 by questionnaires from neonatal subspecialty of 109 hospitals in 22 cities across whole country about transport of newborns referred to other hospitals with better facilities, higher technology, bigger bed capacities and well qualified pediatricia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neonatal beds in 109 hospitals was 35.95 (ranging from 6 to 300, median 30). Total 139 084 infants were treated in 109 hospitals in 2008, with the average number of 1276(ranging from 32 to 5500, median 1160). Of 109 hospitals, 62(56.9%) hospitals provided transport service. The longest distance of transport varied among different hospitals ranged from 5 km to 800 km. The initiation of transport service was launched out in 1987,but 45 hospitals(72.6%)lagged behind in offering transport service until later after 2000.Of those hospitals providing transport service, 35(56.5%) were equipped with transport incubator, 50(80.7%)with neonatal transport vehicle, 61(98.4%)with telephones exclusive for transport call, 46(74.2%)with procedure of good pretransport assessment, and 28(45.2%) with bidirectional transportation.The main diseases admitted into were premature birth, neonatal asphyxia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the diseases for transport out were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needed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severe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essential care measures for newborns during transport were keeping body warm, supplying oxygen, and intubation and CPR just in case. Data from 54 hospitals showed the average number of transport was 330 in 2008,and the largest number reached 5130 infants in a hospital. The total mortality during transport was 0.39‰. The mean rate of transport of infants of 50 hospitals accounted for 20.28% of total admissions. Hospitals carried out transport servic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facilities and techonology than those without transport service. Conclusions Transport service for newborns has developed quickly in new millennium in the mainland China,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called for improvement, including transport equipments, modality of transport,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hierarchy system for transfer of newborns referred from primary hospital to secondary one and further to tertiary hospital.

【Key words】Newborns; Transport;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Survey

新生儿转运(neonatal transport,NT)是新生儿救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将高危新生儿安全转运到适宜的NICU进行救治,以将NICU的技术服务有效辐射覆盖到整个区域,充分利用优质卫生资源,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新生儿转运系统[1]。我国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启动新生儿转运的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新生儿转运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了解国内新生儿转运工作现状,进一步规范该项工作,受卫生部委托,由中国内地新生儿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协作组组织了迄今国内规模最大的新生儿转运现状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设计调查表后,在全国抽取了22个省市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会议培训方式对抽取的22个省市医院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培训,并逐级向下培训。

调查医院尽可能兼顾到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及大中小城市的不同级别医院。统一印制调查表格,由被调查医院派专人负责填写。由每个省(直辖市)医院的负责人进行本省(直辖市)调查问卷数据的核实并上报。调查内容包括学科规模、年度新生儿收治情况(采集2008年度资料)、是否开展新生儿转运、开展时间、转运设施、转运方式、转运前评估实施、转入/转出的主要病种、转运最大半径、转运途中主要急救措施、2008年转运人数及途中病死率等情况。

1.2 统计学方法

数据汇总后,采取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是否开展转运,将109家医院分为转运组和非转运组,对其基本情况、仪器设施及技术开展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新生儿专业规模及收治情况

这109家医院按地区分布:华北19家,华东17家,东北13家,华中24家,华南9家,西南10家,西北17家,覆盖除中国港澳台地区外所有地区。按级别分布:三甲61家,三乙12家,二级以下医院共36家。其中绝大部分为政府公立医院和院校医院,分别占69.6%和20.6%;军队医院占3.67%,企业医院占3.67%,民营医院占1.83%。109家医院新生儿专业平均床位为35.95张(6~300张,中位数30张)。2008年数据显示,109家医院全年收治新生儿总数为139 084例,平均收治人数为1276例(32~5500例,中位数1160例),其中平均收治出生体质量不足2500 g的低体质量儿411例,出生体质量不足1500 g的极低体质量儿74例。

2.2 新生儿转运情况

2.2.1 开展情况 有62家(56.9%)医院已开展新生儿转运,其中46家(74.2%)为三级医院(三甲41家,三乙5家),二级及以下医院16家(25.8%)。最大转运半径为5~800 km,其中200 km以下的29家,200 km以上的33家,分别占46.8%和53.2%。最早开展时间为1987年,45家医院(72.6%)在2000年后才开展转运。54家提供数据的医院2008年平均转运330人次,单医院最大转运人数达5130例,2008年转运人数超过200例的医院为23家,占37.10%,转运100~200例医院10家,占16.13%,其余29家转运人数不足100例。50家医院提供了转运患儿占年总收治患儿的比例数据,平均比例为20.28%,其中该比例超过30%的医院为13家,占20.97%,显示转运网络已经成为部分医院重要的收治来源。

2.2.2 转运设施 在开展转运的62家医院中,56.5%配备有转运暖箱,80.7%有新生儿转运车,其中有16家单位有2辆以上转运车,最多的单位有8辆转运车。61家医院有专用的转运电话,占98.4%。转运组在病房总面积、NICU面积、新生儿床位总数、医生总人数、护理总人数、暖箱数、常频呼吸机数、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仪、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吸入治疗仪、输液泵、喉镜方面均优于非转运组。具体数据见表1。

2.2.3 转运实施、病种及途中处理 46家医院在转运实施前有完善的评估措施,占74.2%。 28家可开展双向转运,占45.16%。总医院八一儿童医院开展了利用民航班机进行新生儿转运的尝试。各家医院转运的主要病种依次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转出病种主要为需要外科干预的先天畸形、先心病及严重呼吸衰竭患儿。途中最主要并发症为低氧血症、呼吸暂停和低体温,主要处理措施依次为保暖、给氧、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2008年除4家医院共7例患儿转运途中死亡外,其他58家医院无途中死亡病例,整体转运途中病死率为0.39‰。

2.2.4 救治技术及相关支撑条件 对转运组及非转运组救治技术及相关支撑条件进行比较,具体数据见表2。除血气分析、亚低温、连续肾脏替代(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CT、MRI开展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900年,美国芝加哥产科医院的DeLee医生报道了首例用可移动暖箱转运病危的早产新生儿,至19世纪中期,美国已形成较完善的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NETS)。该系统主张将移动NICU送至危重患儿身边,以三级医院NICU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发挥转运、通讯、培训和科研一体的综合作用。NETS的建立,使得发达国家的新生儿救治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Shenai等[2]报道美国田纳西州5家上百万人口大城市的NICU,与州内100个乡镇医院建立新生儿转运网络关系,转运后病死率从1975年建立初期的2.8%降至1986年的0.8%,显示NETS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的新生儿转运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封志纯等[3-4]报道了新生儿转运的10年总结,共转运高危新生儿8089例,途中病死率仅0.43%;整个转运网络病死率仅为2.07‰,远低于此期间广东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抽样调查所得的早期新生儿病死率17.60‰;陈运彬等[5]报道,参与其转运网络的l9家基层医院,新生儿总体病死率从1994年的18.9‰ 降至1996年的15.35‰。21世纪以来,新生儿转运网络在各地纷纷建立,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已成为我国围产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各级NICU水平层次不齐,在规范化和分级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在新生儿转运系统方面,亦存在诸多需要规范和改进的地方。本研究作为国内首个新生儿转运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覆盖除中国港澳台外所有地区,所得资料反映出以下现状。

3.1 转运逐渐普及,但发展较不均衡

从调查结果看,109家医院中有62家医院已开展新生儿转运,占56.9%,显示目前国内新生儿转运开展已经相当普遍。在开展转运的医院中,绝大部分为三级医院,占74.2%,显示三级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仍是转运的主力。最早开展时间为1987年,但45家医院(72.6%)在2000年后才开展转运工作。从2008年转运数据看,院平均转运330人次,年转运人数超过200例的医院为23家,占37.10%,转运患儿占年总收治患儿的平均比例为20.28%,这些均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新生儿转运发展迅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的新生儿转运发展并不均衡,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许多单位仍处于起步阶段,约半数医院年转运人数不足100例。二是局域分布不均匀,转运半径为5~800 km,其中转运半径200 km以上的33家,占53.2%,这已超出陆路转运的适宜救护距离,途中风险较高。这与国内尚未建立有效的局域性网络有关,部分地区缺乏能充当转运核心的三级NICU。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三级转诊制度,加上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亦存在舍近求远的情况,这些均影响到我国转运网络的效率。三是航空转运体系未建立,仍主要以陆路转运为主。国外原则上对100英里(1英里=1.61 km)以上患儿的转运应尽可能使用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6],而我国在新生儿航空转运方面基本属于空白,仅个别医院有利用民航班机进行新生儿转运的尝试。未来条件成熟时,亦应着手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航空转运体系。

3.2 转运设施仍不完善

转运设施是保证转运安全的基本条件。从本次调查资料看,开展转运的医院在病房面积、人员配置及基本装备方面要明显优于未开展转运的单位。但在新生儿转运车、转运暖箱、NO吸入等装备方面仍明显不足,仍有约半数医院未配置转运暖箱,约1/5医院没有专用的新生儿转运车。这对于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存在低体温及交叉感染等诸多风险,难以保证转运的安全。个别医院没有专用的转运电话,存在延误时间可能。以上情况均值得重视并改进。

3.3 转运流程缺乏规范

转运实施是转运安全的具体保证,国外对于新生儿转运的具体实施,包括转运指征、转运前准备、转运前评估及临时处理,途中处理及到达后交接等均有明确要求[7-8]。但我国尚无新生儿转运的具体指南,在转运流程的规范化方面与国外差距甚大。从调查结果看,仍有约1/4的医院在转运实施前无完善的评估措施。从转运模式看,仍以单向转运为主,仅有不足半数医院可开展双向转运,而双向转运对于危重新生儿及时救治意义重大[9]。各家医院转运的主要病种依次为早产、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转出病种主要为需要外科干预的先天畸形、先心病及严重呼吸衰竭患儿。途中最主要并发症为低氧血症、呼吸暂停和低体温,主要处理措施依次为保暖、给氧、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2008年仅4家医院转运途中有共计7例患儿死亡,整体转运途中病死率为0.39‰,较国内开展转运初期报道[3-4]明显降低。目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已《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10],该草案主要针对成人,由于新生儿转运的特殊性,应尽快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指南,以规范转运实施,减少病死率,降低后续治疗风险。

3.4 救治技术及相关支撑条件有待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转运组的救治技术及支撑条件较非转运组明显要优越,气管插管、普通氧疗及无创监测已全部开展,但部分技术开展率仍不尽如人意。如仍有少数转运医院不仅无法开展机械通气,而且连基本的CPAP和血气分析都没有, PS替代、NO吸入、换血治疗、PICC、亚低温、有创监测、腹膜透析、CRRT等开展率更低。仍有14.52%的医院未开展PS应用,NO吸入仅约1/4医院可开展,仅半数医院可行PICC,仍有约1/3的医院无法行换血术。在超声、放射及外科等支撑条件方面亦存在明显不足,约1/4医院无法行床边超声检查,约1/3医院无MRI检查能力。依据美国大学附属医院NICU的分级标准[11-12],部分医院仍未达到三级NICU的标准,很难承担转运中心救治危重患儿的任务。

总之,尽管近年来我国新生儿转运发展迅速,但在硬件设施、技术水平以及转诊流程等方面仍有诸多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当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我国的NICU分级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转运指南,改变目前的无序状态,并进一步加强区域性转运网络的培训和科研工作,从而促进新生儿转运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协作组成员(本研究各参与单位的第一作者均为并列第一作者):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李秋平、刘敬、封志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杜立中);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陈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卢宪梅);广东省人民医院(何少茹);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郑军);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严超英);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夏世文);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熊英);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黑明燕);陕西省妇幼保健院(李占魁);安徽省立医院(潘家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程秀永);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周晓玉、陈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王竹颖);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石静云);河北省儿童医院(范丽莉);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王红云);福州总医院(任榕娜);贵阳市妇幼保健院 (陈丽);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邱银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阴怀清)

参考文献

[1]Avery GB, Fletcher MA, MacDonald MG. Neonat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newborn [M].5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1999.

[2] Shenai JP, Major CW, Gaylord MS, et al. A successful decade of regionalized perinatal care in Tennessee: the neonatal experience[J]. J Perinatol, 1991,11(2):137143.

[3] 封志纯,王斌,黄为民,等.珠江三角洲新生儿转运网络10年工作及效果报告[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1):810.

[4] 封志纯,王斌,黄为民,等.珠江三角洲新生儿转运网络工作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4):214217.

[5] 陈运彬,黄水清,吴婕翎,等. 区域性危重新生儿的转运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39440.

[6] Brink LW,Neuman B,Wynn J.Air transport[J].Pediatr Clin North Am, 1993,40(2) :439456.

[7] Aranda García MC, Muoz Arteaga D. Transportation of newborns in critical condition [J]. Rev Enferm, 1999, 22(6) :469472.

[8]Lupton BA, Pendray MR. Regionalized 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J]. Semin Neonatol, 2004,9(2):125133.

[9] 李海英,单若冰. 不同转运方式新生儿临床及转归对比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477480.

[10]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8330.

第6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第7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地方性甲状腺肿;气瘿 缺碘;孕妇;产后

【中图分类号】R3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96-01

地方性甲状腺肿属于中医的“气瘿”范畴,在流行地区多见于儿童、妇女,特别是孕妇和产后。 对此,各版全国中医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均认为和肾虚有关。

地方性甲状腺肿 在流行地区的儿童、妇女,特别是孕妇、产后发病率高或病情较重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上述各版教材中,都用肾虚来解释,不仅难以理解,也令人难以信服。在百思不得其解中,我们向一位前辈请教。这位前辈是内蒙古医学院一位退休的教授,他参加了1967年冬季内蒙古卫生厅组织的,到呼伦贝尔盟阿荣旗的“防治克山病”医疗队。当年阿荣旗是克山病重灾区之一,该地区还流行地方性甲状腺肿(气瘿)和大骨节病。

这位前辈讲,他当年到阿荣旗后,耳闻目睹,切身体会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流行,缺碘确实是最主要原因。当地食物缺碘,没有含碘盐,加上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外地含碘的食物难以运到,因此很难吃到含碘的食物,加上生活条件和认识不足等原因,不能选购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佐餐,所以人们普遍存在碘摄入不足。

当年及其以前,偏远地区的人们与外地联系、交流都很少,当地人很少外出,即使去外地(食物中含碘地区)办事,习惯上都是成年男人去,妇女、儿童极少出去或不出去,所以,妇女 、儿童就没有,或很少有到外地的机会(同时在进食中补充碘),这样他们就更加缺碘。这是妇女、儿童好发地方性甲状腺肿(气瘿)的一个原因。

此外,在生理上,还有碘的使用和流失问题:妊娠期间,孕妇把自己尚不够用的、十分宝贵的碘再分出一部分孕育胎儿;产后,乳母在生理上,还要把部分奇缺的碘分泌到乳汁中一些,哺育婴儿。这样,孕妇、产后更加缺碘。因此她们“气瘿”的发病率高或病情重就不足为怪了。可见,“母爱”不仅表现在感情上、生活上,还有生理上的。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等原因,当年及以前,偏远山区的妇女当年主要工作就是做家务和养育子女,而且结婚早,育龄时间长,生育子女多,因而造成体内碘的消耗、流失机会多、时间长,体内缺碘严重。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期间。们也需要大量的碘,如前所述,他们没有机会到不缺碘的地区补充碘,严重缺碘使他们发生“气瘿”,这里不再赘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习惯的改变、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原因,人们与外界交流增加,更由于人们普遍食用含碘盐等,缺碘地区的“气瘿”没有新病人发生,同样是孕妇和产后,再也不因为“肾虚”,儿童也不再因为“先天不足”而发生“气瘿”。教材中的牵强解释不如直言相叙。

令人欣慰的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在阿荣旗等当年克山病流行地区,早已经不再发生,前述去过阿荣旗“防治克山病”的前辈,就有关克山病等地方病的情况,曾问过一位来自阿荣旗的医学院校学生。这个医学生的家就在这位前辈当年防治克山病工作过的“生产队”,她竟然不知道克山病及有关当年的地方病详细情况。看来这些病已经载入史册了。为使后人对上述情况有所了解,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诚请当年参加过该病防治工作的前辈和各位专家、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 顾伯康主编:《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5第 97页

[2] 陆德明主编:《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6.第97页

[3] 赵尚华主编:《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第140页

[4] 李曰庆主编:《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第135页

第8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室; 医院感染; PDCA循环法; 应用效果

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场所[1]。由于患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尚不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与低体重儿,易发生感染。有调查表明,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5%~11.4%,在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了整个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2]。医院感染不仅增加了患儿的死亡率,同时也造成了患儿家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实施国家有关规范、制定评价标准,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评价、反馈,使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持续改进和质量稳步提高已成为管理者探索的新课题。2013年开始新生儿室逐步采用PDCA循环法应用于院感质控中,PDCA循环法指的是基于标准化、程序化及科学化的一种基本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即根据一定的计划(P)、执行或实施(D)、检查(C)、处理(A)原理,使得工作的质量能在不断循环往复的实践中得到最大化地提高[3-4]。本科在2013年将PDCA循环法引入到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继续探究应用效果,本科就应用PDCA法与未应用该法在该科管理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3年在新生儿应用PDCA循环法时,工作人员共25名,其中男3名,女22名,年龄21~48岁,中专14名,大专1名,本科10名。将2012年未采用PDCA循环法作为对照研究,工作人员共23名,其中男2名,女21名,年龄21~47岁,中专2名,大专14名,本科7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P) 分析现状、识别问题、发现问题是每一个PDCA循环的起点,并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新生儿科院感存在的问题:科室布局不合理,洗手间的门设置设在层流区内治疗室的旁边,配奶与奶瓶、奶嘴清洗区域未分开,病区通道与标本送检通道共用;注重经济利益:奶瓶、奶嘴科室自行高温消毒,入室通道门口无洗手液,入室鞋清洗周期长;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存在认识不足,感控质量及考核结果未纳入综合质量目标考核体系,未与绩效挂钩,执行力不强,监管不力,由于工作繁忙,医护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学习,意识淡薄,手卫生依从性不高,七部洗手法不熟练。对于以上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辨证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1.2.2 实施(D)

1.2.2.1 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意识 以争创等级医院为抓手,加强全员培训,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制定相应制度,让大家有章可循。同时科室成立了院感小组,定期、不定期对科内院感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院感相关知识以微型培训等方法进行定期培训,对新入科人员、护工、保洁员等高危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接受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5]。

1.2.2.2 规范科室的布局及分区 请医院院感办专业人士到现场进行指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将监护病区洗手间的出入门关闭,将门改开向生活区的走廊。在进入生活区的医护人员通道入口处设立密闭门,使整个新生儿监护病区组成一个密闭的整体,以满足医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及安全的需要。将配奶室及奶瓶清洗区域分隔开,启用标本传递窗及污物通道,以上改建设施使监护病区的生活区与监护区相对分开,布局更趋于合理。病区使用的是层流空气净化系统,严格按照层流洁净管理要求每半个月对通风口滤网进行清洁。

1.2.2.3 对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加强教育及督导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隔离手段的重中之重,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可降低新生儿院感的发生率[6]。每个温箱、蓝光箱、小床旁、治疗车上、入室门口均放置快速消毒洗手液。仪器设备贴有清洁消毒指引流程。在诊疗过程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严格洗手关,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同时加强督导。

1.2.2.4 加强新生儿用品、用具、器械消毒管理 设定消毒员,每日对室内地面、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洁消毒。新生儿的奶瓶、奶嘴、衣物等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奶瓶、奶嘴使用后清洗干净,装槽送供应室压力蒸汽灭菌。每班对无菌物品清点,防止过期使用。对于有效期短的物品,科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协商,加用纸塑包装,延长有效期,预防过期使用,同时可减少成本。

1.2.3 检查(C) 在检查阶段,科室形成护士长-感控护士-当班护士三级质控体系,护士长每天进行抽查,感控护士则不定期做好每月的专项检查,如室内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表采样等。检验科每月对科室空气进行采样,院感办每季度随机对科室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护士长还与感控护士做好每月的指导及考核工作,并将考核同绩效挂钩。

1.2.4 处理(A) 处理阶段是管理的总结反馈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阶段。以每月作为一个循环周期,科室将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于每个循环中遇到什么问题,并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解决进行总结,同时制定质量改进方案,并纳入下一次的循环管理中。

1.3 评价指标 该研究的评价指标包括实施前后的区域的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奶瓶、医务人员手采样合格率、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对病室空气监测12次,物体表面监测16次,医务人员手监测16次,奶瓶采样16次。本院新生儿科在应用PDCA循环法后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奶瓶采样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应用PDCA循环法之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迅猛进步,新生儿的救治率及存活率得到了根本的提升。然而由于患儿的功能器官尚未成熟,机体抵抗能力差,在诊疗护理过程中要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易发生感染[7-10]。为了更好地做好新生儿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室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求一种良好的方法。PDCA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Shewhat(休哈特)提出的PDS(Plan Do See)演化而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改进、宣传、获得普及,从而也被称为“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11-13]。PDCA循环既适用于解决医院整体的问题,又适用于解决各科室的问题。

从本科研究可知,应用PDCA循环法后,科室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提升,各项采样合格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手卫生依从性提高,人人都参与到各个环节管理中去。该法还呈现了一种“大环带小环,大阶梯式上升,科学统计”的独特性,以预防为主,加强过程监控,使工作与标准化流程更贴近,从而使工作质量得以持续改进[14]。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体系的建立,拓展了护理内涵,体现了护理的价值及专业性,因而此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六亿.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2):45-47.

[2]张志强,刘火姐,李淑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控[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7):241.

[3]黄蕾,黄蒙.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7(11):90-91.

[4]张惠珍,宁花兰,方家瑛,等.引入PDCA循环法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0-92.

[5]吴杰.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48-149.

[6]王超美,段红林,杨军.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手卫生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1):60-61.

[7]周建平.规范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87-88.

[8]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38-3040.

[9]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4):262-263.

[10]王旭.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升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安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144-145.

[11]郑守新.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的基础管理[J].企业管理,2011,32(10):46-47.

[12]陈希康,李莉娜.运用PDCA循环提高现场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1(1):60.

[13]袁福宁,钱剑英.论PDCA循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3,7(28):167-168.

第9篇: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范文

创办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科普项目申报书

项目的主题与意义(限1000字)(明确说明项目的设立背景、主题、目的以及实施的意义。包括:项目对公众学习科学技术有何积极促进作用,是否体现时代特色,是否具有沙坪坝区特点等。方案具有科学性、通俗性,项目主题与方案内容具备相关性与协调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或完成后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或对推动沙坪坝区科普工作有积极促进作用等。)

 

项目设立背景: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已经让年轻的70后、80后倍感压力,而他们又正处于生儿育女的高峰期,缺乏经验的他们,在已经极度疲惫的状况下,又面临传统与现代育儿观的交替冲击,更显不知所措。他们需要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专业机构来为他们排难解惑,而目前沙坪坝区还未设立类似科普育儿机构,而我院作为沙区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恰恰具有这个责任和能力来完成这项工作,故拟创办“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

 

项目设立主题:

“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项目创办的主题是“科学育儿、全区普及,培育健康聪明宝宝”。

 

项目设立目的:

邀请全国与全市儿童营养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目的在于向儿童父母及相关抚养人传播预防接种、早期教育、喂养、神经行为发育检查、营养、心理健康等育儿知识,正确处理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营养、行为、教育、心理等问题,并通过这一途径,逐步向全区普及科学育儿方法。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积累更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好地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方法,营造全区科学育儿的氛围。

 

项目实施意义:

沙区妇幼保健院,承担着全区的公共卫生与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实施本项目,首先体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引导民众从经验育儿向科学育儿进行转变,并不断传播和传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再者,优秀的一代人必将建设一个优秀的社会,一个优秀的国家,为我国长期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申报单位科普工作情况介绍(明确本单位科普工作现状及科普工作条件。包括:本单位已有的科普设施和科普工作条件、科普专兼职人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情况;对外开放的科普教育单位,还要特别陈述年开展活动次数、年参加活动人次等情况;申报科普能力建设类项目的单位,还要特别陈述现有科普能力条件,项目完成后,本单位科普能力在哪些方面给予提升,其对推动本单位科普工作有何重要作用。)

沙坪坝区妇幼保健院承担着全区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医疗服务和对辖区医疗机构和托幼园所进行妇幼保健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及人员培训等职责。副市长谢小军,重庆市委常委翁杰明,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副部长蒋作君,前重庆市妇联主席杨恩芳领导等曾亲临医院视察,近些年来又得到了市、区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使医院发展成为一所拥有产科、妇科、计划生育科、儿科、不孕不育专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等8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医院。目前全院有职工108人,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占总人数38%,长期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妇幼保健院保持着学术交流、业务往来。

我院长期以来坚持进入大专院校及社区进行科普知识的宣教工作,每周定期进行院内宣教工作,我院的拓展部负责每年院内及院外宣教的安排及组织工作,拥有先进的宣教器材,并从各科室选派专家教授作为宣教人选。

目前院内开展的科普学校有:孕妇学校,为孕前、孕期的准爸爸、准妈妈及家属提供科学的优生优育知识;家长学校,为0-6岁儿童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生殖健康关怀学校,为所有育龄妇女及家属、大、中学生提供计划生育知识,保障妇女健康。

以此可见,我院有丰富的资源可开展该活动。

四、科普项目申报内容(拟实现目标及主要内容、形式、规模等)

(申报项目单位应根据项目指南的要求,详细陈述申报内容,特别要陈述以下内容:科普能力建设类:申报项目单位应陈述完整的建设设计方案、设计草图以及运行管理方案;创新科普活动类:申报项目单位应陈述① 活动标题(或主题),② 活动目的,③ 活动对象,④ 活动主要内容和特点,⑤ 活动组织方法及实施步骤(包括时间进度安排),⑥ 活动所需要器材,⑦ 参考资料等)

活动主题:“0—6岁儿童的家长学校”项目创办的主题是“科学育儿、全区普及,培育健康聪明宝宝”。

活动拟实现目标:邀请全国与全市儿童营养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目的在于向儿童父母及相关抚养人传播预防接种、早期教育、喂养、神经行为发育检查、营养、心理健康等育儿知识,正确处理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营养、行为、教育、心理等问题,并通过这一途径,逐步向区普及科学育儿方法。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积累更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好地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方法,营造全区科学育儿的氛围。

活动对象:全区0~6岁儿童家长

活动主要内容:1、新生儿入户访视:通过公共卫生科调查我区的新生儿出生时间与家住地址、联系方式,进行入户访视的形式,指派我院儿科医师进行上门访视,及时发现一些新生儿期疾病:如黄疸、脑损伤、感染性疾病等,并进行早期治疗,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同时指导家长母乳喂养与VitAD的添加。

2、集体授课:邀请全国与全市儿童营养与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由我院联系场地,向儿童父母及相关抚养人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正确处理婴幼儿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营养、行为、教育、心理等问题。

3、育儿知识全天咨询:我院会安排儿科专家与专线就家长育儿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活动特点:

“新”:本项目以新的方式、全新的知识体系展现给家长,开启了沙区育儿领域之先河;

“广”:本项目受众面广,达到全区0-6岁儿童家长的50%以上,实现广泛传播的目的;

“持续性强”:本项目不但将开展一年,如效果良好将继续开展;同时,将传统与科学的育儿知识进行合理结合,通过广大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将持续传承下去。

活动组织方法与实施步骤:

1)        活动组织方法:由本院牵头,会同全国、全市育儿专家教授协作完成;

2)        实施步骤:

 

 

 

 

活动宣传

2011.04

科普活动试运行

2011.05-06

活动场地改建和器材到位、调试

2011.04

规划活动内容

2011.03

完成组织构架搭建及人员安排

2011.03

确定活动主题和目的

2011.02

 

 

 项目总结

2011.08-2012.03

 科普项目正式运行

2011.08-2012.03

小结及改进

2011.07

 

五、项目实施已具备的条件

 

(现有人才、技术、管理水平,前期工作基础与成果,完成本项目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项目的投资额、资金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儿童保健科是保健院开设较早的科室之一,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是沙坪坝区唯一的儿童保健业务专业机构,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和区级重点学科,在全区儿童保健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儿童保健科已从当年不足10平米的诊断室发展到有150平方米的大小8个诊断、治疗室。儿童保健科同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业务人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0%以上(包括两名在读研究生),中高级职称占60%以上。科室负责人从事儿童保健工作26年,为区级学术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儿童保健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优生优育协会发育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儿童心理分会专委会委员。目前门诊量达20497人次,科室还承担着全区妇幼保健人员和托幼园所保健人员管理、培训和健康体检工作;托幼园所儿童的入托体检、保健指导和集体儿童生长发育、营养评价及膳食指导;全区散居儿童健康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承担和参加了全国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调查、国家CDC儿童肥胖调查、重庆市肥胖儿童调查、脑瘫筛查等科研课调查工作。作为院级和区级重点学科,单位在设备的购置、人员的进修、科研调查等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扶持儿童保健科的发展。 

我院产科年分娩人次达856人,新生儿共计860人,预访接种与儿童健康体检、早期教育、入托体检人次达28200人次;儿科门诊人次45327人,且以上人次中0~6岁儿童占96%以上。据以上数据统计,每年我院可面向74387人次以上的家长,占全区的80%以上。

我院于2010年8月开始,已在院内逐步开展了此项工作,由院内中高级职称及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周六下午进行集体宣教,开展此项目半年来,被宣传人数超过2500人次。通过此项科普工作,我科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也得到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