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儿科人才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儿科人才培养计划

第1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专业体系 构建

1 问题的提出、概念界定、改革与研究的过程

1.1 问题的提出

从2000年开始至今,一批原中师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特别是一批幼师中师升格为幼师高专。这些学校升格后随即面临扩大规模和做强师范两大难题。要扩大规模,仅靠原有的一两个师范专业是不够的;而要做强师范,只依靠原有的师范类专业是有局限的,必须拓宽专业、加厚学科基础。可见,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都直指新专业的合理开发――究竟该如何寻求与原有学科专业的关系?

长沙师范原是一所幼儿师范学校,于2004年升格,但当时仅有学前教育一个专业,规模仅1200人。面临如此困境,如何开发新专业、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就成了关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为此,2004年,学校将《新升格师范专科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作为重点课题立项,课题于2009年阶段性结题。2010―2013年,该项目作为学校核心工作继续推进。2013年学校凭借学前教师教育和儿童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实力独立升格为本科学院。

1.2 概念界定

专业体系:本研究中的专业体系是指一定时期内专科学校按照一定秩序而建立的总的专业群体。这里的“秩序”主要指专业之间的学科关联与资源共享度、规模比例等。合理的专业体系必定具有合理的专业类型结构和专业规模结构。

本体类专业、支撑类专业、拓展类专业:本研究中,本体类专业是指符合办学基础与核心功能定位、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中起引领性作用、具有较大规模比例的专业。比如,面向幼儿园培养师资的专业就是学校的本体类专业。支撑类专业是指在学科上与本体类专业的学科距离较近或学科资源交流渠道较多、其学术产出能对本体类专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比如,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必须开设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美术、儿童音乐等课程,而这些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动漫作品又是儿童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就是学校本体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支撑专业。拓展类专业是指在学科上与支撑类专业的距离很近或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而直接由支撑类专业孕育派生、能够与支撑类专业高度共享办学资源的临近专业。比如,从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派生出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学校的专业开发应以本体类专业群为核心、以支撑类专业群为骨干、以拓展类专业群为辅助来构建专业群链。

1.3 改革与研究的过程

(1)落实三期规划推进专业体系构建。第一期规划是2004―2006年,明确分化学前教育专业、开发临近专业的思路,建设重点是多科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英语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专业,以及服务于儿童发展的典型专业如动漫设计与制作、玩具设计与制造等为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第二期规划是2007―2009年,明确学校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全面培养儿童发展领域服务人才,建立本体类、支撑类、拓展类三大类专业的概念,建设重点是支撑类和拓展类专业。第三期规划是2010―2012年,进一步明确面向儿童发展领域培养人才的思路(包括师资培养和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两大方面),设计全校10000人规模,建设重点是将本体类专业基本做满并补充完善另两大类专业,争取创建本科学院。

(2)采取四大措施保证专业建设水平。一是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四是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

2 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建构合理的专业类型结构

2.1.1 依据学校传统优势和基本功能定位布局本体类专业

一是把原来的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方向)做大做强。二是根据部分骨干幼儿园岗位分化的师资需求,在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方向)的同时及时设置音乐教育(学前方向)、美术教育(学前方向)、英语教育(学前方向)、幼儿园管理、体育教育(学前方向)等方向或专业。三是根据0―3岁早期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及时设置早期教育方向。

2.1.2 按照本体类专业的学科和技术逻辑拓宽学科,开发支撑类专业

我们陆续在教育学中建设了初等教育,在语言文学中建设了应用英语,在音乐学中建设了艺术教育,在美术学中建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在工学中建设了玩具设计与制造、产品造型设计(儿童用品设计)等专业。

2.1.3 依据资源共享和市场需求在支撑类专业基础上开发拓展类专业

我们陆续在艺术教育周边开设舞蹈表演,在应用英语周边开设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涉外旅游、酒店管理等并继而扩展到财务管理,在艺术设计周边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印刷技术、包装技术,在玩具设计与制造周边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

2.2 优化专业的规模结构

2.2.1 确保师范类专业的规模

在保证计划额的同时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有效措施:一是多科培养。即通过开设培养幼儿园专岗和特长师资的多个专业或方向,保证学前教育类专业的较大规模。二是争取优惠政策。通过与省教育厅积极联系和汇报,我们争取到了三项吸引考生和家长选择学校师范类专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单列代码实行提前批次录取,2010年开始实现。二是实施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免费定向计划(定向农村,毕业后享受国家编制),2009年的计划为100,2013年的计划已达到500。这两项在全国是首开先河。三是实施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免费定向计划(定向农村,毕业后享受国家编制),2007年的计划为100,2013年的计划已达300。目前学校规模已突破10000人,其中学前教育类专业年招生/毕业1500余人。

2.2.2 积极发展面向儿童产业的专业规模

面向儿童产业的专业是学校的核心支撑类专业。升格之初学校即开办了动漫设计与制作、玩具设计与制造这两个专业,迄今面向儿童服装、儿童影视等都开设了专业。对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我们给予了相对较高的投入,先后与宏梦卡通公司、日本AMG学院联合办学,整个为动漫服务的专业的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对玩具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共投入700多万元。为保证玩具类专业的基本规模,我们采取招生保护――限制其他系招收理科类考生,以维持玩具类专业的适当的录取分数线;在专业设置上为玩具专业多给口子,如设置产品造型设计专业。

2.2.3 严格控制热门专业的规模

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每年报考人数是招生计划的8-9倍,录取分线高。但因属于拓展类专业,我们认为其规模不能太大,所以对其严格控制计划、严禁校内转入。

3 项目研究的成效

3.1 做强了学前教育类专业

一是扩大了服务范围。以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仅培养幼儿园综合带班师资,现在,师资培养范围覆盖幼儿园各相关岗位(综合带班师资、特长分科教学师资、管理岗等)以及0―3岁早教师资,基本做满了学前教育。

二是增强了服务能力。70%的教师是幼教机构的业务顾问;学校是湖南省幼教师资培训中心、湖南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高中专分委会理事长单位,“幼师国培”项目湖南省牵头单位、全国优秀单位;学校成立学前教育研究所、长沙明天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学前教育的宏观研究、项目策划、合作与推广。

三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学前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学科教学专长,每年一次性对口就业率均为100%,主要面向北京、广州、深圳、珠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省内大中城市就业;入职快、后劲足,多数人很快成为骨干教师,不少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涌现了“百佳进京青年”、“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3.2 建成了相互支持的专业群链,培育出了培养儿童产业技术人才的新特色

学校的所有专业因学科关联而生长在一个“链条”上,以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方向)为起点,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原有学科分置,设置多科培养学前师资的专业或方向,同时延伸至早期教育,建设起本体类专业――在与本体类专业相近的学科建设对本体类专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支撑类专业――在支撑类专业的学科的其他应用领域建设对支撑类专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拓展类专业。在这条链条上,学校现已开办29个专业计41个方向(包括10个本科专业)。过去,学校的特色仅为学前师范,现在则是面向儿童教育和儿童产业的整个儿童发展支持领域,这一定位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3.3 增强了办学实力,提升了办学层次

一是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学校专职教师达358人,其、硕士170余人,正高、副高110人。已建成17大实验中心共208间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值5700万元(2004年前仅500万)。学前教育类专业建有三大特色中心――教育技能训练中心,主要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教育见习中心,即附属第一幼儿园,主要进行教育类课程见习;教育研究中心,包括多个幼儿发展与教育实验室和附属第二幼儿园,主要进行课程实验和科学研究。

二是提高了学术水平。举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杂志成为全国学前教育领域唯一的CSSCI期刊。学校教师2004年以来承担课题共252个(其中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20个),2011―2013年出版专著、教材82本。目前全校拥有5个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 1个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成了7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部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校的实力得到了各方面认可。学校2008年接受教育部专科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于2013年独立升格为普通本科学院。

4 项目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之处

一个学校的运行实体一般是系(院),而系(院)设置的标准是专业的学科归类。本研究虽然理清了高职高专学校设计专业体系的“秩序”与“规律”,但由于专业运行实体的现状,各类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存在“组织壁垒”,其相互影响尚处于实然状态,其途径主要是同一时空下的自然晕染,科学的专业结构尚未达到它应然的学术产出效果。搭建合适的专业运行平台,构建高效的专业交流与运行机制、设置校内各类专业之间的交流渠道是本项目拟于下一阶段重点展开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乐亭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工作汇报

按照市会议精神,我县从四月中旬开始,对2001-2005年我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县政府对这次评估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经过主管部门的周密安排和综合协调,各有关单位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预定的期限内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任务,并撰写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期监测评估报告》和《中期监测统计报告》。

我县共有人口近50万,妇女占总人数的一半,0-14岁儿童有9万人。2002年初,县政府制定了《乐亭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乐亭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符合我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整体工作格局。即:党委重视,政府协调,人大监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支持配合,广大妇女儿童积极参与的格局,有利地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到目前为止,妇女儿童《规划》中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大部分均已达到,仅有一小部分没有完成。全县妇女儿童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双提高”(妇女儿童地位提高和妇女儿童素质提高),“双促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的良好效果。下面将五年来我们的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做以简要汇报。

一、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奠定了妇儿工作的思想基础

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设计部门多、工作对象广、任务指标实、专业性科学性强,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强化管理、落实责任,有政府把《规划》中涉及的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系统管理,并作到了“三个到位”:

1、领导认识到位。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21世界的主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来抓,提高到战略的位置来认识,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县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各级领导把《规划》的实施作为自己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密部署,真抓实管,同时注意摆正了三个方面的关系。即:摆正了完成《规划》与本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系;与提高全民素质的关系。为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目标责任到位。明确目标,划分责任,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可以减少互相扯皮,又有利于加强协作。工作中各单位从强化责任入手,把《规划》的落实纳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明确规定把完成指标的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依据,并建立健全了妇女儿童的网络体系;即以卫生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牵头的妇女儿童保健体系;以妇联、司法局、法院、公安局牵头的维权体系;以教育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牵头的宣传教育体系;以人事劳动局、总工会、卫生局牵头的妇女就业与劳动保护体系;以农委、妇联、科技局、畜牧局牵头的帮扶体系;以县委组织部、妇联、教育局牵头的妇女儿童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每月的联络员例会制度、委员汇报制度、宣传制度、培训制度等。使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沟通密切配合,为落实《规划》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3、督导检查到位。为掌握全县《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专门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县妇儿工委还成立了监测评估小组,每年对《规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自查评估。通过自查评估,使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工作任务,明确哪些指标已经完成,哪些方面和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便于研究制定响应对策,为《规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齐抓共管,措施得当,确保了规划实施的整体推进

实施《规划》涉及到部门多,领域广。为使这些职能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规划》中指标凡是涉及两个以上的部门都做到了及时沟通、协调,共同完成,使各自一摊分条管理的工作真正符合妇女儿童发展的总体要求,使各“条”在“块”中结合,在妇女儿童身上形成综合效益。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部门配合,协调联动,全面实施“四大工程”

1、素质工程。五年来,为落实好《规划》,我们始终注意把提高广大妇女儿童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并注意从基础抓起。为提高人口素质,县妇幼保健医院积极开展了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县计划生育局实现“四上门”服务制度,即:婚后上门传授优生知识,孕后上门指导孕期保健,产后上门讲解科学育儿及节育知识,术后上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县妇联还积极协调计划生育局、民政局、卫生局在全县开展“十万家长学三优”活动,先后组织了“读书竞赛”、“少生快富美好家庭征文”,以及“爱心献给孩子们”巡回医疗服务等活动;县妇联在全县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这些实质性工作的开展,使我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降到了目前的千分之4.78;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实施“春蕾计划”使我县千余名贫困女童得到了救助,继续完成学业,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为提高广大妇女的科技素质,县妇联牵头与县科技局、县农业局、畜牧局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科技知识,按照我县农业产业化特点和区位优势,大力普及种植、养殖、加工等项新技术;县妇联在全县组织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依托三级科技培训网,对参赛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培训。为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素质,县司法局、县妇联采用妇女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炕头学法,编制法律小故事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妇女群众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为提高广大妇女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宣传部、文明办、县妇联还积极组织开展了“家庭美德事迹报告会”、“公开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活动,对广大妇女进行“四有”、“四自”教育。各学校通过主题班队会、校外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儿童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通过“三校联办”(农民业校、农业技校、人口学校)、“三教统筹”(科学知识教育、家庭教育、计划生育教育),既讲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又讲科技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教育引导妇女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多奉献。充分调动了广大妇女儿童参与《规划》实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保健工程。为改善全县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条件,县委、县政府多次研究以产科建设为重点的医院房屋改造问题,要求每个卫生院都要达到300平米以上的医疗业务用房,产科必须有独立的专室。2005年政府投资2316万元用于基层卫生院的改造和卫生事业发展,建起了符合要求的医院和家庭病房,购置了先进设备30多台(件);为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这五年中我县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达到了99.7%,产前医学检查率达到了100%,孕产妇死亡率降至为0。进一步加大了镇(乡),村防保站建设力度,各站配备了3名防保人员,负责本镇乡妇女儿童保健管理、监督检查以及业务指导等项工作,充实了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承担妇幼保健任务,加强农村乡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实现了一村一个卫生室;以卫生局为重点,创建爱婴县、爱婴医院。全县2所县级医院、5所基层分院达到了省要求的标准。

3、人才工程。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主动。为此,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我县把培养新世纪人才做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抓早、抓小、抓妇女人才的培养。在0-3周岁散居儿童家庭中,我们积极引导儿童家长注重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并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当好启蒙教师。在县妇联的协助下,通过社会力量办学,在我县建立了早期教育学校,实施了0岁教育计划,为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还建立了“爱信诚”学校。在学校教育中,全县中小学普遍成立了文艺队、体育队,组建了各种活动小组,设置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劳动技术等课程,丰富了校外活动,优化了第二课堂,使一大批特长学生脱颖而出;在培养妇女人才工作中,县妇联通过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着力培养了千名女农民技术员,这些女技术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大对妇女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县妇联建立了妇女后备干部人才库,与组织部后备干部人才库联网管理。县妇联对妇女干部进行跟踪考察,并不定期地向组织部门推荐,做到了成熟一个推荐一个,使一大批优秀妇女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全县干部人数9282人,其中女干部数为4762人,副科级以上女领导干部68人,县级女干部5人;女人大代表和女政协委员分别有41人和42人,女性比例占19%和24%。同时县委组织部还加强了对女知识分子、各类女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她们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从生活上关心她们,使她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4、拉手扶贫工程。为了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让贫困面临失学的儿童完成学业,县妇儿工委还在全县实施了拉手扶贫工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贫困妇女和贫困儿童的帮扶工作,把全县贫困户分包给28个涉农部门,多方扶持,鼓励他们尽快脱贫。几年来,县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多家职能部门对贫困户妇女在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县妇联以“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为依托,在全县开展了“一助一”(一助多)团结互助奔小康活动,使全县三百多名科技专家与女能手结成了帮带对子,女能手与贫困户妇女结成了帮带对子,这些贫困户不仅脱贫致了富,有的还成了女能人。县计生局以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为依托,对全县符合条件贫困户妇女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也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为让因贫困即将失学的儿童继续完成学业,县成立了“救助会”,制定了章程,并设立了救助基金,除政府拨专款外,鼓励社会热心人士捐款资助。到目前,我县没有一名儿童失学。

(二)抓重点、攻难点,着力实现“三大突破”

在实施《规划》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需要急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硬件建设、基础教育投入、人才培养、改水改厕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制约《规划》的顺利实施。为此,工作中我们加大力度,狠抓了“三个突破”。

1、实现硬件建设的突破。我县是农业大县,基础薄弱,财政比较拮据,财政的不足成为困扰《规划》实施的难点问题。为确保各项指标均衡发展,县委、县政府班子形成共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一定要舍得投入。为此,五年来,县财政性教育经费共支出40260万元,卫生方面的投入8084万元,主要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建校舍、医院和卫生院以及卫生室,购置先进设备等,如今各大医院设备齐全,各卫生院都配备了各种医疗保健设施,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购置了b超仪和红外线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妇女儿童保健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

2、实现妇女儿童生存保护环境的突破。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把妇女生存保护环境做为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加以改善。五年来我县的爱婴医院的建设已经达到了高标准,妇幼保健人员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通过举办孕妇学校,发放母乳喂养的宣传手册等,使“母乳喂养好处多”的观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有条件的分院、卫生院和县级医院设立了母婴室,不断加强对孕产妇母乳喂养的宣传指导。县委、县政府把乡村卫生室建设列入小康建设的规划中,要求与党支部“两室”建设一起布置,一起检查验收,使这些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规划》的目标任务,村村建起了活动室。同时我们把改水改厕工作也纳入重点难点工作之中,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最直接的阻力就是传统的陋习。为彻底改善妇女儿童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改水改厕规划》,确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做为小康村镇建设达标的验收条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经过各级组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使这项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63.18%,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0.65%。

3、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家长教育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以及“只有高考一条路”等错误观念又有所抬头,实施《规划》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县妇联、教育局联合全县开展了“素质教育进家庭”活动,县妇联还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素质教育0岁抓起”的新思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引导广大儿童家长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人才观,努力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公民。

三、求真务实,扎实运作,推动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五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规划》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展顺利,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达到了“四个优化”。

(一)优化的社会环境

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面向(面向领导层、社会、妇女儿童),加强宣传,营造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妇女儿童事业进步发展的良好氛围,“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是涉及妇女儿童的事,各级各单位都予以优先考虑。妇女儿童置身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劳动,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广大妇女学科学、用科学,努力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儿童少年学文化、爱科学,长大立志成材。

(二)优化的育人环境

五年来,从硬件投入到基础教育投入,我们的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到目前,全县已经全部修建和改建了危房,破旧校舍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生源的逐渐减少,各镇乡逐步在撤校合并,预计今年暑假后全面完成撤、并校工作。大力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3.2%,学龄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了100%,小学巩固率达到了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2%,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1.6%。各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初中全部普及了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仪器室全部达到了二类以上标准。学校以净化、美化、绿化、地面硬化和校园文化“五味一体”的创建花园式学校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并全部通过了普九验收。由于公安、司法等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我县未成年人犯罪率降至为0.023%。为了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村,村村建立了妇女儿童活动室,购置了各类图书;通过“双学双比”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充分调动了广大妇女学科学、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共培养女农民技术员1280名,十万名参赛妇女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和1-2门高新技术。在城镇,广大女职工积极参加“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她们爱岗敬业,一技多能,成为企业改革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加大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力度,到目前全县县直大部分单位都配备了女领导干部,14个乡镇全部配齐了女领导干部,女领导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98%。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参政议政能力也不断增强,

(三)优化的就业环境

《规划》实施以来,社会各界积极为女职工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针对下岗问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对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实行减免税收等政策。为了使下岗女职工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的需要,掌握实际技能,县妇联成立了巾帼培训中心,各种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并和县劳人局再就业培训中心联合,组织下岗女职工参加培训,使广大妇女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为她们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教育引导下岗女职工转变择业观,下岗不矢志,鼓励她们自谋职业,闯出自己的新路子,使她们尽快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五年来共培训下岗女职工2000多人,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上岗就业率达到100%。

(四)优化的保护环境,

在城镇企、事业单位中,认真贯彻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和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女职工“五期”劳动保护不断加强。每年,总工会、妇联会同妇幼保健医院和县医院为女职工义务检查身体一次;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每季度为育龄妇女进行免费查体查病一次;在优化儿童生存保护环境中,通过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使孕产妇早期检查率、产前检查率和保健覆盖率均达到了100%,母乳喂养率达到了98%。每年“六一”节期间,卫生部门组织医疗技术人员巡回全县,义务为儿童查体;通过实施改水改厕工程,全县农村卫生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以上是我县五年来实施妇女儿童《规划》具体做法。五年的工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妇女儿童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党委政府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当然也离不开广大妇女儿童的积极参与。我们距离指标的全面完成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自来水和卫生改厕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县委、县政府已经制定了五年规划,在今后的五年中,要千方百计,加强投入,使农村的改水改厕工程达到《规划》的标准。为了提高农村广大妇女的整体素质,下一步我们打算和农业部九亿公司联合,用赠电脑的形式在农村妇女中普及网络科技知识,让一些有能力上网的女能手女农民,通过互联网,学科技致富知识,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并通过远程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生活档次,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女农民。随着我县经济情况的不断好转,县财政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的投入,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一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规划》制定的全部目标任务。

第3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问题 建议

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到州直幼儿园进行调研,发现我校在学前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政治合格、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乐教适教的中专层次学前‘双语’教师”。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培养目标的界定,其对应职业岗位有幼儿园保育员、育婴师、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教师。因此,目标定位不准确容易导致培养方向、教学模式等出现偏差。需要说明的是,我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多了“双语”二字,是根据新疆实情突出强调双语素质和能力,符合自治区要求,但绝不意味着其培养目标定位与国家标准基本达成一致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将原“培养目标”做如下调整: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农牧区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培养从事幼儿园保育、教育等工作,具备双语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定位问题

《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主要阐述了课程体系构建,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必要的关注。在“四大块”教学课程中,虽然安排了足够数量的“学前教育专业课”,但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过多强调知识积累,而忽视技能培养,课程教学多半未能实现“理实一体化”。如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幼儿园游戏等课程教学只突出知识积累,缺少实操、创编或体验环节,难以培养能力和技能。要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仿真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及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课程体系定位问题

1.保育课程没有引起重视。

幼儿园的工作任务由保育和教育两大块构成。《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制定的课程体系对幼儿园教育涉及较多,但对幼儿园保育却涉及很少,如现行教学计划并未将幼儿园保育、0-3岁婴幼儿抚育与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笔者曾走访过多家州直幼儿园,园领导普遍反映我校实习生保育能力欠缺,实际工作中存在不知所措或上手慢的问题,这大概与我校课程体系定位有关。因此,将保育课程纳入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课程类别划分不尽科学。

我校现行教学计划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四个板块。这种划分看似结构分明,但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强调每一板块的独立性,但忽略整体性。如“教师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刻意强调各自的功能,不尽科学,应整体考虑,将二者合二为一,即合并为“专业技能课”。《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两大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在专业技能课中又划分出“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板块,这样划分既重视了课程的整体性,又兼顾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教育教学理念问题

我校将学前双语教育专业作为自治区级精品专业进行建设,广大教师为之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发展定位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市场调研不够,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不够,人才市场岗位标准了解不深,学生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需要难以对接,有的甚至能力素质弱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标准,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这一要求,我校学前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的原则,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突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几点建议

1.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实践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教学条件

增加教学投入,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包括:继续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提高利用率,提高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

3.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本着适当压缩基础理论内容,强化专业基本技能的原则,增加与幼教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增设儿童营养、保育、保健等专业课程,并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探究型和自主研究型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讨论、作业、试讲、见习、技能竞赛成果展等)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转向平时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经验积累上,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5.制定或修订校本教学文件

第4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一、联合相关部门,实施“青少年国际创新人才培养与校外实践”公益行动

关注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是推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的重要基础。2011年9月27日,广东省科协、广东省教育厅、深圳市慈善总会青少年素质教育公益基金联合,正式启动了“青少年国际创新人才培养与校外实践”公益行动项目,通过青少年的国际视野拓展(如模拟联合国国际项目等)、科技创新(如机器人国际大赛项目等)、艺术展演(如艺术公益展演)、社会公益(如青少年环保项目开展等)、未来商业科学体验(如未来社会企业方向的商业计划书)等5大方向,培养未成年人综合素质能力。项目计划三年募集2?000万元公益资金,覆盖广东省200所学校,培育800个学生社团,培训1?000名教师,惠及50万学生;推动50所中小学校与国际知名学校对接,开展国际化“青少年国际创新人才培养与校外实践”专项合作与交流,培养未成年人创新人才。

“青少年国际创新人才培养与校外实践”公益行动项目启动

二、整合社会资源,实施“万座爱心科普漂流书屋”工程与快乐阅读行动

关注全社会公民科学素质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广东省科协、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启动了全省“科普漂流书屋”工程,计划“十二五”在全省主要城乡、社区、中小学校建立10?000座科普漂流书屋,通过推动社区居民、青少年参与图书漂流和读书活动,促进科学知识传播、交流与分享。项目的实施,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201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粤府办[2011]88号),明确把“科普漂流书屋”工程建设,作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 2012年2月9日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3月13日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分别到省科协视察调研时,对“科普漂流书屋”工程表示了赞许,给予高度评价,希望能够在全省范围深入推广。

科普漂流书屋工程在2011年全国科普日启动

为推进“科普漂流书屋”工程的实施,2012年2月24日,广东省科协在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举行“2012年科普漂流书屋进校园”启动仪式,示范引领推动全省中小学校“科普漂流书屋”工程建设的开展,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探索科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仪式上,中国工程院刘人怀院士说:“科普图书漂流书屋是一种创新形式,通过科普图书漂流,可以鼓励支持青少年学生从小多读科普图书,对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加以引导、培养和保护,将对他们的人生成长成才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在“科普漂流书屋”工程试点过程中,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支持,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责任出发,捐赠了17,250册科普图书和50个漂流书架,价值511,250元,关注支持“科普漂流书屋”工程,引导更多热心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科普漂流书屋”工程发展。

为使“科普漂流书屋”具有社会影响力,实现公众读书可持续换与交流,广东省科普信息中心专门建立和完善了“科普漂流书屋”漂流服务网站、科普作品创作和阅读交流服务平台,为读者建立提供读科普、研科普、做科普的阵地。近年来,广东省科协对被评为省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07所、省级科普示范社区105个,配置了70?000余册科普图书漂流,成为培养青少年快乐读书、幸福读书、爱心读书的一种有效尝试,得到家长、学生及老师们的踊跃参与。

三、积极建言献策,实施“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公益科普宣讲行动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生活垃圾已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影响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给人们生活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垃圾分类处理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议题。广东省科普信息中心、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针对垃圾分类处理社会热点问题,组织资深科普专家研究如何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再资源化课题,组织广大科普志愿者从我做起宣传垃圾分类科普行动。为使实施“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公益科普宣讲行动深入开展,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会长刘人怀院士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广东省科协院士直通车制度,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2011年7月,专门向广东省政府省长黄华华提交了“关于支持省科普志愿者协会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科普资源包研发及公益科普宣讲活动的建议”,向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提交了“以科普资源为抓手,推进“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进校园、进社区科普宣传公益活动的建议”,得到了当时黄华华省长、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张广宁书记、宋海副省长等省领导先后批示,同意支持广东省科普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公益科普宣讲行动工作。为此,整合社会资源,开发集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公益科普资源,成立社会公益科普宣讲行动队伍。一是成立了“三支”队伍(1、垃圾分类科普资源包研发队伍;2、低碳环保科普志愿者宣讲队;3、科普艺术团志愿者服务队),推动社会“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公益科普宣讲行动;二是组织研制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科普资源包(科普宣传挂图5种、FLASH动漫科普教育游戏和光盘、科普扑克牌、科普益智拼图、科普宣传折页、科普有声图书(幼儿版、小学版)、三维立体益智玩具等科普资源,满足幼儿、青少年、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需求;三是制定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进社区、进学校的活动实施计划方案,推进社会“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公益科普宣讲行动深入开展。目前,已先后在广州地区的100多家幼儿园、中小学和100多个社区广场等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公益科普宣传示范试点,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善待地球的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培养社区居民生态健康观念,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与参与度。

四、调动社会力量,实施“关爱青少年视觉健康行动——亮睛计划”

据第四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近视率为39.23%,初中生的近视率为58.18%,15岁以下儿童70%具有程度不等的近弱视。视力问题不仅影响身体健康、生活素质,也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甚至社会和谐。2009年12月广东省科协、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在全省正式启动“关爱青少年视觉健康行动---亮睛计划”。近三年来,已建立了资深科普专家指导、中小学生为核心的“关爱青少年视觉健康行动---亮睛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通过调动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先后为广东省6个地级市免费配发《珍爱眼睛,预防近视》科普图书50万册、“关爱青少年视觉健康行动——亮睛计划”科普挂图10万张、FLASH视觉健康科普动漫光盘10万张。同时,同步建立了中小学生视觉质量档案,在早期预警的基础上,及时进行青少年视觉健康的保健、康复与矫治,将“检测、预警、康复、矫治”科学地链接为一体,从而实现中小学生眼保健卫生高品质的服务。

五、启迪培养兴趣,实施“幼儿护苗素质传播”行动

第5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摘要: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格的幼儿教师既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校在日常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依托实训室及幼儿园实践基地,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将人才培养与幼儿园的需求紧密结合。本文就“园校一体,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举措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校一体 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措施

按照国家制订实施的高职高专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更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我校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园校一体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教学探索中,主要有以下措施。

一、基地共建,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培养的幼儿教师应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时,必须在日常理论教学的同时,依托实训室以及幼儿园实训基地,采取“教育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教师明确实践课程的比例要达到总时数的50%左右。改革校内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机制,所有实验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善校外实践管理体系,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全过程监控与管理机制,建立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

学校加强实训室建设,新建了微格教室、语音教室、幼儿行为活动观察室、早期教育实训室、平面设计实训室、专业画室、计算机机房等校内专业实训室,增添了智能建构等实训室设备。在此基础上,建成了集教学、培训、开发、科研为一体的郑州幼专学前教育实验实训中心,该中心是目前河南省较为先进的学前教育实验实训中心。另外学校加大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实践过程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积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具体课程实施时,有计划有侧重地安排好实践学习环节,建立实验实训、模拟教学、保教见习、保教实习、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支教等为一体的全程实践体系,通过学校与幼儿园一体化机制,使知识教学面向实践,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边学边做,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初步形成一套“观念引领、能力开发、实践指向”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二、加强园校合作,实现人才共育

学校本着“面向实践、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依据教师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衔接,重视见实习工作,选择和发展了一批资质高、信誉好、实力强的幼儿园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学校与幼儿园一体化机制,使知识教学面向实践,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边学边做,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培养的学生和幼儿教师无缝对接,即出即用。学校与各实习基地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授予“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匾牌。每年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分赴各实践基地进行见实习活动,各实践基地均能委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见实习,确保见实习质量。

首先,科学规范学生见实习工作。为确保见实习能顺利开展,学校制订了《教育实习带队辅导教师操作规范》、《教育实习学生管理办法》、《教育实践基地协议》等相关的规章制度。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也制订了相关的实习管理规定,学校和各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齐抓共管,共同确保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每学期初,教师根据本教学部工作计划,制订本教学部实习实训计划和安排,校内实训室由各教学部统一调配使用并填写实训室活动记录。教务处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制订见实习计划,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分赴各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实习实训活动,学校派遣相关教师负责带队和实习实训辅导。各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也委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学生出发前进行见实习动员,见实习期间由教务处、各教学部进行巡视、访谈,见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此外,学校还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学员到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其次,开展“顶岗置换”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实践能力强,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为满足这一需求,学校自立项以来,有计划的开展了“顶岗置换”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我校筛选出115名优秀学生分派到全省6个地市、67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进行为期1个月的顶岗实,并将原岗位的幼儿园教师置换到我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2014年有120名优秀学生分赴省内8个地市,60多所幼儿园进行顶岗置换。顶岗置换培养模式的开展,使学生将学科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学科知识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融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设计、感悟、提升,最终实现与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的零距离对接。这种模式是对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的检验,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再次体会、学习、反思,对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推行幼儿园职业导师进课堂机制。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学生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对幼儿园了解不够、活动参与少、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学校探索了“职业导师进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合作幼儿园推荐、教师自愿报名、学校选拨的方式,筛选出了部分幼儿园骨干教师对在校生进行课堂授课。

三、加大附属幼儿园建设力度,实现师幼共同发展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附属园的硬件环境。学校购置绘本图书一批,支持附属园建成绘本实训室2个,丰富了幼儿园的图书资料;学校还购置大型户外玩具若干套,增加了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设施。

在软实力方面,学校对附属园提供了专业支持。学校经常委派教师深入附属园,通过开展讲座、案例教学、研究课题等方式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学校专业教师每月定期参加附属园的教研活动,对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等特定节日,学校会组织相关人员参加附属园的亲子活动,为家长普及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扩大附属园的影响力。学校在校生还经常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带领附属园的孩子们参加一些诸如母亲节感恩等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学校积极建设附属园的同时,附属园也与学校一起,共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附属园的园长及骨干教师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及在校生的职业导师,在实践教学及学生见实习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附属园每年接收见习学生500人次,提供实习岗位近60个。2年来,附属园共接收20多名毕业生就业。

学校始终把园校科研合作放在重要位置,学校经常选派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深入幼儿园教育和管理一线,及时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新动态、新问题,将问题当课题,共同研究。除课题研究之外,我校与幼儿园合作编写教材,多本教材已经正式出版。有近30家幼儿园参与的幼儿园教育案例已汇编完成,正在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反响良好。

园校一体 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才刚刚起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不断探索、研究、进步。一些措施也会随着实践教学的逐步开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广西 中职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背景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02-03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亟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就广西中职学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来看,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存在生源素质不高、办学条件有待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失调、内涵建设有待深入等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与指导,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试分析广西中职学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背景分析

(一)幼儿教育发展缓慢

近年来,广西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广西学前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到2010年,全区共有幼儿园5349所,在园幼儿数11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4%,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4%,“入园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公办幼儿园数量偏少。在全区5349所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仅有532所,仅占9.9%左右。三是农村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农村公办幼儿园仅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5.7%。四是城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发展进程,发展不均衡。全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仅占全区1126个乡镇的19%。五是民办幼儿园规模小、比重大。民办幼儿园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90%,但在园(班)幼儿仅占全区在园(班)人数44.3%。民办幼儿园规模小,园均规模为110人,保教质量水平低,严重制约幼儿园的发展。六是经费投入不足。2010年全区财政学前教育支出占财政教育支出的比例仅为0.85%。七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幼儿园办园活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学前教育师资紧缺

一是现有师资队伍数量不足。2010年,全区有幼儿园教师3.7万人,其中编制内教师8089人,仅占教师总数的21.9%。二是专业化水平不高。幼儿园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专业对口的不及50%。三是满足不了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规划,到2013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至少需要增加2.1万名幼儿教师。

(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2010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后,广西先后《关于当前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提出了“到2013年,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28所,在园幼儿达到133万人,幼儿园教师新增2.1万人,达到5.8万人,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8%,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80%,基本缓解‘入园难’问题,适龄幼儿基本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的总体目标,各地政府均相应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要求“城镇住宅小区应根据建设规模,按照相关规范配套建设幼儿园,农村按照‘一镇一园’、‘村村覆盖’的要求整体规划,构建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学前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学前教育师资不足问题,作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2010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允许具备条件的中职学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此举一出,极大地激发了中职学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热情。目前,广西共有52所中职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超过1万人。2013年4月,教育厅组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专项评估,据了解,中职学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情况喜忧参半,取得的成效令人鼓舞,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生源数量充足,但整体素质不高

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激发了广大学生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热情。短短两年间,广西共52所中职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共招生1万多人。在目前中职招生艰难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广受追捧,招生火爆,成为一些中职学校招生的主要支柱。各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多完成当年招生指标任务,有些学校甚至超额完成。南宁市第四职校2012年学前教育专业招生1000人,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各学校纷纷提出扩大招生规模的要求。

在因生源数量充足而欣喜的同时,各校也对生源质量不高而感到担忧。学前教育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对人才培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也有着更高的期待。目前,生源质量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身体素质不行,学习舞蹈、形体等课程效果欠佳;二是文化基础较差,难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必备理论知识;三是艺术悟性不够,对弹、唱、跳、画、手工等技能形成造成影响;四是情感心智不够成熟,给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带来困难。

(二)教学设施设备基本满足教学需

要,但仍难以满足本专业内涵发展的需要

许多学校在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时,购置了大量设备,新建了一些实训室。这些设施设备基本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但对于办学质量的提升仍有大差距。主要问题是:

1.缺少相关实训室。大多数学校没有建设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实训室、婴幼儿卫生保健实训室、幼儿科学与社会活动实训室。

2.没有独立实训室。一些学校语音室与微机室共用,手工实训室与画室一起,琴法教室与琴房共用;许多学校只有五六十人的大琴房,没有单独的小琴房。

3.教学设备陈旧短缺。一些学校资金投入不够,致使实训室简陋,教具陈旧,如钢琴、电子琴、电脑等。个别学校只有两三台钢琴。

(三)师资队伍结构失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转变,原有的中师师资流失严重,导致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调。一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学校连一个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或专科毕业的教师都没有;二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足;三是转型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训进修,许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都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教学,但没有经过专门的针对性培训。师资队伍问题是目前影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

(四)偏重办学规模扩张,专业内涵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由于是新办专业,许多学校重在办学规模的扩张,对专业内涵建设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导致专业建设出现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

1.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不够完善。一是专业发展定位不够明确。一些学校在规划中缺少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多学校缺少专业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面向定位等等。二是专业内涵建设没有得到重视。一些学校在规划中只列出了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基地)等方面的目标,没有围绕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考核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内涵进行筹划与设计,使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显得简单、浅层次,低水平、没内涵。三是缺少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许多学校在规划中只有目标,没有设计出建设思路与建设措施,更没有组织保障、人员保障、机制保障、资金保障等,使得规划欠缺完整性、科学性、可执行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没有围绕幼儿教师这一岗位所需求的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一是幼儿教师核心能力课程得不到应有重视,课程与课时不够;二是课程与教学设计不完善,如“五大领域”没有分开开设;三是一些学校还存在因人设课现象,有师资就开课,没师资就不开课。

3.技能培养存在偏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教师,教学技能是核心技能,弹、唱、跳、画等是基本技能。但一些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把握不准确,导致在技能培养上出现偏差,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弹、唱、跳、画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教学技能的培养。

4.教学改革还欠深入。如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中,目前仍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尤其是如何开展“园校合作”(幼儿园与学校),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双优人才”(艺术技能与教学技能双优秀),仍需深入改革。

(五)人才培养质量良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因市场需求旺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质量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一些学校的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接到用人单位的邀约。一些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特色与实力的窗口,外出参加表演或接待,成为各种文艺汇演、节日盛典、活动仪式上的亮丽风景,得到各界的赞扬与肯定。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大多流向广东等发达省份,留在本地尤其是中小城市工作的学生不多,特别是留在乡镇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很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三、对策建议

(一)适度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要实现“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28所,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需要一大批幼儿教师,因此必须在目前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为广西乃至珠三角提供更多的学前教育师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

加大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引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对口率;加大对教学队伍的专业培训,增加“国培”、“省培”名额,争取近期内对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轮训一遍以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内培训,尤其是幼儿心理学、幼儿学科教学法等内容的培训,帮助转型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开展教学竞赛、经验交流、集体备课等活动,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专题教研、科研,“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不仅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而且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三)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科学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科学拟定建设措施,建立健全改革保障机制,确保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与操作性。二是根据幼儿教师岗位的需求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技能的培养。三是加强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构建“园校合作,学教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强化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培训培养,通过演、赛、教、用等方式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五是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建立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平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达到培养人才及扩大专业影响的目的。

(四)搭建“立交桥”,理顺中职生升学及职业资格证问题

根据最新的文件要求,“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原则上应具备专科以上学历,试点期间适当放宽到中等幼儿师范毕业”,这意味着将来中职毕业的学生是不能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解决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问题,搭建学前教育专业“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建立“直通车”渠道,是当务之急。

(五)加强管理与指导,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管理与指导,一是严格控制该专业设置的准入,重点支持有师范办学基础的学校办好本专业,重点扶持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办好本专业,根据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专业布点,避免该专业布点过滥过快。二是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规范教学条件配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改革、考核评价、教学管理等教学行为,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三是成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该专业指导、培训、交流、比赛、科研等平台,引导该专业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四是定期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专项检查评估,动态监测专业办学情况,促进该专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大支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等形式,扶持该专业做大做强。

(六)出台配套措施,确保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要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健康持续发展,除学校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在经费投入、编制管理、资格准入、职称评定、招生政策等方面加以扶持及规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7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幼儿教育;创新教育

卓越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出各类工程师。工程师需要在工作中有研发创新、管理创新、设计创新和服务创新等。而创新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做好幼儿的创新教育对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和效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一、卓越计划与幼儿教育的关系

卓越计划要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这需要有较好的创新基础和意识的学生。高校要有合适的苗子去培养,就需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从小形成创新、变革意识与习惯。幼儿教育工作者也要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引导幼儿的创新教育,使我国成为工程教育强国。重点要落在幼儿创新意识的开发与培养这个环节,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二、幼儿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

1.正确认识幼儿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要有效地推进和实施创新教

育,必须考虑创新教育的层次性。幼儿创新教育让幼儿在成长中发展创新能力,体会创新快乐,获得创新的自信和创新意识。幼儿创新教育,含义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潜能的教育过程,为将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2.注意培养幼儿的创新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不仅是智力、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特征培养的问题。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必须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好胜心、坚韧性、责任心、自我意识等个性品质。

3.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形态,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时期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萌芽,有了创新思维的表现。当然,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以及思维方法的局限性,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成人相比还表现出不稳定性,灵活性较差的特点。因此,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其思维灵活性、流畅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的发展。

三、幼儿创新教育的培养方法

1.欣赏幼儿个性发展

个性越独特,越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造性也正是在独特的个性中孕育和发展的。“越是富有创造性的人,其个性越显得独特。幼儿的每一个细小发现和创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此时教师要多鼓励和激发孩子个性的发展。幼儿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

2.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激发和维持创造性动机

幼儿教育中,应积极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启发引导幼儿产生内在地、自主地参与创造活动的要求。激发创造动机可以从培养“问题意识”着手。教师可以经常向幼儿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积累知识

鼓励幼儿多渠道收集有关问题的信息。教师应鼓励幼儿自己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启发幼儿扩大信息来源,通过请教家长、查阅图书资料,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看电视,上网等多种手段获取有用的信息。

幼儿创新教育是一个现实紧迫问题,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2).

第8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第9篇:儿科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科学教育 幼儿 探索素养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索素养”是我们在探究式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幼儿探索素养,并探索其实施途径、过程、方法及其内在规律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提升幼儿的探索素养。我们主要从培养目标、途径、策略、方法等4个方面组织实施。

一、幼儿探索素养的培养目标

1. 总目标

通过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定的协作能力和责任心,良好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求实的学习态度和质疑能力,成为具有良好探索素养的儿童。

2. 分目标

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探索素养的发展规律,我们将幼儿探索素养培养的目标分解为情感类素养、社会类素养、行为类素养和认知类素养4个方面,并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划分层次递进的发展分目标。

二、幼儿探索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于幼儿探索素养的培养,在确立了明晰的培养目标之后,就必须选择适宜的培养途径。我园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开辟了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4种途径:科学实验探索活动、科学制作探索活动、科学探索发现活动和科学种植饲养活动。

1. 科学实验探索活动

科学实验探索活动是指对于某一问题或现象,在有一定控制的条件下,教师和幼儿利用一些材料和工具,通过操作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的一种科学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在选择科学实验探索活动内容中应注意:①小班应选择现象直观并新奇的科学实验内容为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②中班应选择能多角度提出猜想的科学实验内容为主,有效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③大班应选择一些需要合作探究,并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内容,更好地促进幼儿协作能力、坚持力及求实态度的发展。

2. 科学制作探索活动

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材料,鼓励幼儿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科学奥秘,积累一些科学经验,我们称其为科学制作探索活动。

科学制作探索活动一般以中大班为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弱,因此即便开展科学制作探索活动,也大都以亲子活动或半成品制作为主,重在激发好奇心。中大班科学制作探索活动根据其年龄特点在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上略有不同。①中班科学制作探索活动重在引导幼儿两两结伴,材料尽可能选择使用简便、制作难度适宜、制作步骤简单的。②大班科学制作探索活动注重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制作探索活动更能有效促进幼儿协作能力的发展。

3. 科学探索发现活动

科学探索发现活动是由幼儿园一些科学教育骨干教师负责,依据科学教育领域开发活动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并以个别或小组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活动。在创设科学探索发现室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分设了宝贝探索室和科学发现室。其中,宝贝探索室专为3-4岁的儿童创设,科学发现室专为4-5岁的儿童创设。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认知特点,2间活动室中的材料投放也各有侧重,宝贝探索室中提供的材料重在感受和体验;科学发现室中提供的材料重在比较和探究。例如,同样是关于力的探索,宝贝探索室中投放的是滑道滚珠,重在让幼儿感受重力的作用,还有弹力玩具,让幼儿在把玩的过程中感受弹力的作用。这些都以感受和体验为主,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科学发现室里的力学区则投放了有关力的平衡的多组材料,幼儿需要在观察比较中积极探索,发现规律。类似这样一些以比较和探究为主的活动更能有效促进大班幼儿坚持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对幼儿求实态度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科学种植饲养活动

科学种植与饲养活动是指利用自然角、种植园地、饲养角开展种植蔬菜、喂养小动物的活动。在开展科学种植活动时,为保证活动的有效性,需要选择适宜的季节,同时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种植对象。①小班应当选择发芽时间短、生长变化相对迅速的种植对象,更容易引发孩子的观察兴趣。②中班应当选择外形特征显著,相对便于观察记录的种植材料,可以较好地支持幼儿的观察与记录,培养幼儿的坚持力。③大班应当选择生长周期长,生长变化过程比较丰富的种植对象,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种植经验。

三、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培养策略

1. 环境先行策略

环境对幼儿的探索具有暗示和诱导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索素养培养过程中环境必须先行,教师必须首先重视对教育环境的创设,才能有效诱发幼儿积极的探索行为。①创设开放的物质环境;②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③营造有利于互动的环境。

2. 问题引领策略

问题是引发探究的关键,是引领幼儿深入探究的核心。在幼儿探索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思考问题的设计,并通过一个个有效的问题引领幼儿主动探索,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探索素养。①引发问题,激发探究兴趣;②探讨问题,引发积极思考;③捕捉问题,揭开事实真相。

3. 家园共育策略

家园共育策略是指家长除了在家庭中利用各种机会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之外,还可以在幼儿园的设计与安排下,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探索活动或开展家庭科学探索活动。①设计科学探索家园互动手册;②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③邀请家长参与科学亲子活动。

四、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培养方法

1. 用情景创设法激发探索欲望

情景对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长时间保持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的情景既可以是故事情景、游戏情景,也可以是生活情景。

(1)用故事情景引发探究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活动中,我们运用故事情景,引出了探究问题,怎样帮助小乌鸦喝到瓶中的水呢?往瓶中扔石子真的能让水面升高吗?故事情景有效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开始动手验证他们的猜想,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有探究热情。

(2)用游戏情景贯穿始终。例如,活动“会跳舞的磁铁”,重在鼓励幼儿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会跳舞的磁铁,奇特的磁铁游戏一下子就引发了幼儿的好奇。怎样制作一个会跳舞的磁铁呢?教师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景,顺利引发了幼儿的主动思考。幼儿开始根据自己的猜想动手验证,由此开始了一场生动的探究。

(3)用生活情景引发大胆猜想。如“哪杯是水”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猪跑得满头大汗,口渴万分想要喝水,可哪杯才是水呢?利用这样一个生活情景,教师顺利提出了探究问题,辨别哪杯是水?并由此开始和幼儿共同探讨辨别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猜想动手验证。生活情景的创设不仅有效地引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提出大胆的猜想。

2. 用问题引领法指引探索方向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大致分为4个阶段:呈现问题—引发猜想—实验记录—交流讨论,而问题的引领是支持幼儿深入探索,促使其提高思考能力的关键。

(1)用发散性问题引发多种猜想。发散性问题没有限定的答案,它允许幼儿作出多种解释或回答,能够引发多种猜想,有利于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能力。例如在科学探索活动“怎样让湿纸快快变干”中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湿纸变干?”幼儿有的说用太阳晒干,有的说用电吹风吹干,他们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发散性问题的运用重在联系生活经验,只要幼儿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问题就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

(2)用递进性问题引领深入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利用由浅至深的问题引领幼儿深入探索。例如科学活动“这些材料在水里会怎样?”中,教师依次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在水里会怎样?”“它们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会怎样变化?”类似这样的递进性问题,对引领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持续的探究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3)用启发性问题引发积极思考。一个启发性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的方向或暗示幼儿可以从哪个方面着手探究。如在活动“能装积木的小船”中,教师问“装积木的过程中船的稳定性有什么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你们是怎样放积木的?这样放对小船有什么影响”等,这些问题启发幼儿关注一些原本忽视的问题,并顺着正确的方向深入探索。

3. 用材料支持法支持探索展开

合理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过程、疏理相关经验的关键。在幼儿科学探索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操作材料投放的目的、顺序、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明确目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有意识地选择适宜的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探索。例如活动“我和空气躲猫猫”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感知有空隙的地方就会有空气。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空隙的大小、空隙是否显而易见就成为选择材料的重要依据。

(2)把握顺序。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材料支持也要根据探索的不同阶段,依次提供。例如在科学活动“站住了,别倒下”中,第1次投放的材料是2种,能稳固站住的材料,如盒子,仅靠自己无法稳固站住的材料,如铅笔等。然后教师提出了新问题,怎样让这些不能站住的材料稳固站住?并提供了一些便于操作的辅助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把握材料投放的顺序,对支持深入探索,培养坚持力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3)注重方式。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特点,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也应关注方式的不同。例如小班幼儿使用材料往往有就近的特点,因此实验材料的投放就应直观并就近摆放,方便孩子的取拿。中大班幼儿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因此为培养幼儿选择材料的自主性,实验材料更多会分类放置在前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计划来选拿。这样的投放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计划性。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应尊重、接纳个体差异,并对材料提供的不同目的、顺序和方式予以关注,才能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保持探索兴趣,并获得成功感,才能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促进每个幼儿科学探索素养的早期养成。

4. 用记录总结法梳理探索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信息、表达交流是2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和探索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向同伴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对于幼儿总结自己及他人的经验十分有益的。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思维与认知特点,教师在运用记录时也要关注方式与方法的不同。

(1)运用集体记录让小班孩子带着问题探究。小班幼儿往往是先动手后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运用集体记录鼓励幼儿带着问题来探索,逐步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实践中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集体记录方式有实物分类记录、照片梳理记录、图示粘贴记录等。

(2)尝试记录猜想让中班孩子的探索更有计划性。中班幼儿的探索行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但因为经验有限,实验设想往往思考得不够全面,也缺乏一定的条理性。因此我们会开始更多鼓励幼儿记录实验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材料动手实验,这既有效提高了孩子探索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又促使孩子的实验过程更有条理。

(3)记录关键现象让大班孩子更有问题意识。大班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并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信息可能成为引领孩子揭开真相的重要契机,对培养问题意识,有效梳理探索过程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徐承博,张人利.小学幼儿园“做中学”课程指导手册.上海三联书店,2004

[3]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

[4]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严寅,上海市浦东新区蒲公英幼儿园副园长,电子信箱:sohuyanyin@sohu. com。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