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建筑设计的内容精选(九篇)

建筑设计的内容

第1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内容;节能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高层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1高层建筑由于照明及空调负荷多, 电梯等运输设备多,给排水设备多,所以用电量特别大,且供电的可靠胜要求很高。

1.2在高层建筑中,照明与动力基本上不共用干线。动力负荷多采用放射式供电,照明负荷则多采用母线槽配电,与动力分开。

1.3在结构上多采用大柱距, 形成大空间,使墙面安装的设备增多,必然使地面管道增多。

1.4由于建筑构件的预制装配化及干法施工; 缩短了施工周期, 而且顶棚一般采用标准化、系统化的吊顶。

1.5电气设备的管线应采取防火措施。

1.6空调设备主要用电设备分散,多数要求集中管理,即要求采用电脑管理和监控系统。

1.7采取防震措施。如配电屏、灯具等电气设备的防震; 管线的层间贯通和建筑伸缩缝与沉降缝的耐震处理等。

1.8 消防要求高。因为高层建筑高度高,体量大,人员密集,设备多,装饰豪华,建筑本身火灾隐患多,故对消防要求很高。

1.9 节省能源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政策,节约用电又是节省能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中,要把电能消耗指标作为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电设计方案,应根据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确定。

2、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

2.1负荷的计算

电力负荷是供电设计的依据参数。计算准确与否,对合理选择设备、安全可靠与经济运行,均起决定性作用。高层建筑的电力负荷计算,基本上采用负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数法。

2.2供电电源及电压的选择

为了保证供电可靠性,现代高层建筑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电源,具体数量应视负荷大小及当地电网条件而定。两路独立电源运行方式,原则上是两路同时供电、互为备用。另外,还须装设应急备用柴油发电机组,要求在15 秒钟内自动恢复供电,保证事故照明、电脑设备、消防设备、电梯等设备的事故用电。国内高层建筑的供电电压,都采用10kV 标准电压等级。

2.3高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2.3.1高压配电系统:现代高层建筑均是采用两路独立的10kV 电源同时供电。一般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自动切换,互为备用。母线分段数目,与电源进线回路数相适应。只有当供电电源为一主一备时,才考虑采用单母线不分段的结线。电源进线几乎全部采用电缆进线。

2.3.2计费方式,采用高供高计。但在低压侧,仍装设计费电度表,采用将照明与动力分开的两部电价法。有些地方供电部门又把空调设备的用电全部划入照明计价系统,一般做法是安装总表及动力表,由总表减去动力表以后,全部为照明电费。

2.3.3为减少变压器台数,单台变压器的容量选择一般都大于1000kVA。为限制低压侧的短路电流,正常时变压器解列运行,中间设联络开关。照明和动力分开设变压器,当动力用电容量太小时,动力变压器可不分开装设,而在低压侧应对动力负荷分类计费。

2.3.4高压系统及低压干线的配电方式基本上都采用放射式系统。楼层配电则为混合式系统。配电设备中的主要部分是干线。现代高层建筑的竖井多采用插接式母线槽。水平干线因走线困难,多采用全塑电缆与竖井母干线联接。每层楼竖井设层间配电小间。层间配电箱经插接自动空气开关从竖井母干线取得电源。当层数较多负荷数较大时,一般按层数分区供电,或将变压器分散设在地下层、中间层或最顶层。

2.3.5 低压配电系统各级开关均采用自动空气开关(断路器),设置瞬时、短延时、长延时三级过流保护装置。各级自动空气开关的保护整定,应注意选择性配合,防止越级跳闸。

2.3.6所有电梯均要求采用两路不同变压器引出的专用电缆进线。在电梯机房的末端配电箱,设两路电源的自动切换装置,互为备用。

2.3.7功率因数按规定应补偿到0.9~0.95。无功补偿都采用集中补偿方式。为降低变压器容量,多集中装设在低压侧,与配电屏放在一起,但必须采用于式移相电容器。

2.4主要设备的选型

2.4.1高压开关柜。现代高层建筑的变配电室设在主楼地下层,按规定不宜采用油开关。应根据高层建筑地下室的标准,选用具有“五防”功能的真空开关手车式高压开关柜。

2.4.2电力变压器。根据防火要求,主楼内是不允许装设大容量的油浸电力变压器的。

2.4.3低压配电屏。国外低压配电屏的结构,几乎都做成抽屉式,特别是大容量的出线,则做成手车式。

2.4.4应急备用发电机组。过去大多是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做应急备用电源的。近年国外高层建筑已开始采用燃汽轮发电机。这种发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反应速度快、故障率低等优点。

2.5变电所位置的确定

现代高层建筑的用电量相当大,在确定变电所位置时,应尽可能使高压深入负荷中心。这对节约电能、提高供电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2.6电气照明设计

电气照明设计,包括光源选择、照度计算、灯具造型、灯具布置、眩光控制、调光控制和照明配电线路敷设等。照明设计与建筑装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应该相互配合,在使用功能及艺术意境方面求得统一。选用高光效电光源,可以取得节能的明显效果。

2.7防雷与接地

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一般采用接闪杆和接闪带的做法。现代高层建筑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与楼板的连接是十分可靠的。关键是做好金属管线的接地。现代高层建筑的防雷接地、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都是合在一起的,组成混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按最小的要求而定,通常是在1 欧以下。利用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作接地板。尽管基础钢筋等自然接地体已能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仍需要装设水平的人工接地体,将主要的建筑物基础连接成接地网。这对均衡电位、提高安全性同研究才能确定。

2.8电梯

电梯按使用功能分,有高级客梯、普通客梯、观景梯、服务梯、消防梯、货梯、自动扶梯等许多种;按速度又分为低速梯、快速梯、高速梯和超高速梯等;按电流分则有交流和直流两大类。设计人员的任务是要确定电梯台数和决定电梯功能。电梯的配置和造型,不是电气设计人员单方面所能决定的,必须与总建筑师或总体交通设计人员共同研究才能确定。

2.9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

现代高层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分区消防报警控制器、消防中心和气体自动喷射灭火及自动洒水灭火系统等四个部分,实现报警灭火自动化。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信号后转换成电信号,进入分区报警器和消防中心,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消防中心负责整座大楼火灾的监控和消防指挥。关于高层建筑中消防用电的设计问题,涉及到其他许多学科,而且规模越大、功能越多,控制内容越广泛、设计内容也就越复杂。

3、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原则

3.1 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电气设施用电,展厅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3.2 考虑实际经济效益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3. 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 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

结语

由于高层建筑快速发展,用电量越来越多,其电气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只有做到充分了解高层建筑用电特点和主要设计内容,才可能做好电气设计工作。参考文献:

[1] 魏建碑.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节能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7)

[2] 尹鹏,刘海成.浅谈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内容及节能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5)

[3] 房广威.浅析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及节能原则[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3)

第2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建筑 电气节能 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电气设备的节能

建筑内的能源设备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绝大部分。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楼宇自动化系统(BAS)的广泛应用,采用节能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对建筑内能源机电设备实施集中监控和能效管理,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控制和管理,达到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节能目标。空调系统是建筑物中的耗能大户,其用电量约占整个建筑用电量的70%,因此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

1)热交换系统温差与流量的优化控制。

2)定风量全空气系统的空调机组的优化控制。

3)变风量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

4)冷冻水与冷却水系统的优化控制。

5)冰蓄冷系统的优化控制。

6)水蓄冷系统的优化控制等。

此外,电动机的正确选型、调速方法、基于负荷检测的台数控制等以及电梯的合理选型、停层计划及群控策略等也是较有效的节能措施。

二、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

提高系统功率因数,可以减少变压器和线路损耗。线路上传输的功率可以分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1提高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供配电设计中应通过正确选择电动机、变压器的容量以及照明灯具启动器,降低线路感抗,提高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应优先考虑采用功率因数较高的同步发电机,荧光灯可采用高次谐波系数低于15%的电子镇流器等。

2补偿电容法提高功率因数当自然功率因数偏低,达不到电网合理运行要求时,应采用并联电力电容器作为无功补偿装置。

1)无功补偿设备应适当靠近无功源,低压用电设备产生的无功功率宜由低压侧的电容器来补偿,高压宅用电设备产生的无功功率应由高压侧的电容器来补偿。

2)用电设备集中的地方采用成组补偿,建筑内的其他无功功率主要在变电所二次侧集中补偿,并多采用自动无功功率补偿加工固定补偿方式。住宅小区的无功功率宜在小区变电所或箱变的低压侧进行集中补偿。

3)对供电点较远、容量较大,负荷平稳、经常使用的设备多采用就地补偿。容量超过10kV的风机、水泵、传送带等设置就地补偿装置;空调主机及冷冻泵等常在其附近设专用变电所,可以集中补偿,但若供电距离超过20m时,最好采用就地补偿。

4)当配电系统中谐波电流较严重时,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应考虑谐波的影响。

三、变压器的节能

变压器的损耗主要表现在铜损、铁损、磁损三个方面。

(1)铜损:实际变压器的原、副线圈都是用绝缘铜导线绕制的,虽然铜的电阻率很小,但铜导线还是有一定的电阻,因此,当变压器工作时,线圈中就会有热量产生导致能量损耗,这种损耗叫铜损。

(2)铁损:变压器工作时,原、副线圈中有交变电流通过,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磁通量,铁芯中就会因电磁感应产生涡流,使铁芯发热而导致能量损耗,这种在铁芯中损失的能量叫铁损。

(3)磁损:变压器工作时,原、副线圈产生的交变磁通量绝大多数通过铁芯,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磁通量从线圈匝与匝之间漏掉,即有漏磁。这就使得通过原副线圈的磁通量并不相等,这漏掉的磁通量会在周围空间形成电磁波而损失一部分能量,这种损耗叫磁损。对于大容量变压器来说,因线圈的附加损耗与导线的线规关系很大。因此为降低线圈的附加损耗,目前比较多的采用自粘换位导线,同以往的单根导线及组合导线相比,它有很多优点:

a.因换位导线是由多股小截面的导线经过编织而成,且换位节距为线宽的16-22倍,换位极为充分,因而在线圈的绕制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换位,从而减少了环流耗。同时缩短了绕线工时,提高了线圈的可靠性。

b.由于使用的单股导线线规较小且相互绝缘,可使纵向及幅向漏磁通产生的涡流损耗减小,经计算,其涡流损耗约为多根并联导线的涡流损耗的30%。

c.由于单根导线绝缘较薄,而统包绝缘可按具体绝缘要求,这样可以使导体的填充系数得到改善,并能缩小线圈尺寸,同时还有利于散热。

d.在采用的自粘性换位导线,单股线表面涂有特制的环氧树脂,线圈经恒压干燥后,牢固的粘合在一起,形成一刚体,其抗弯、抗拉等机械强度自然大大增强,提高了导线的纽矩,增强了线圈抗短路能力。

四、照明节能设计

建筑照明节能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以降低白天时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二是采用绿色照明产品质;三是采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降低能耗总量。

1充分利用自然光

充分利用自然光源是照明节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白天尽可能利用天然光源,使建筑物内获得稳定的光照条件。

2合理选用光源、灯具及附件

2.1选择高效、节能、环保的光源

1)选择照明光源时,应尽量减少白炽灯的使用量,一般情况下,室外照明不应采用白炽灯。2)当悬挂高度大于4.5m时,宜采用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多用于高大厂房、商场及体育馆照明及室外照明等。

3)悬挂高度在4.5m以下时,宜采用荧光灯,应选T8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有条件时,应采用T5荧光灯。多用于公共建筑、住宅、写字楼等。

4)LED照明灯适用于多种场合的动态照明、室外照明、景观照明等。

5)一般照明场所不宜采用荧光高压汞灯,不应采用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尽可能推广使用高光效、长寿命的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

2.2选用配光合理、效率高的灯具

1)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应优先选用开启式直接照明灯具,尽量少用带漫射透光罩的包合式灯具和装有格栅的灯具样式,一般室内的灯具效率不低于70%,并要求灯具的反射罩具有较高的反射比。

2)选用光利用系数高的灯具。

3)选用高光通量维持率的灯具。

4)尽可能选择不带光学附件的灯具。

5)采用空调和照明一体化的灯具。同时应考虑灯具的布置、灯具与建筑围护结构的距离以及灯具的距离比是否科学合理。

2.3节能镇流器的选用

应尽可能采用节能型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电感镇流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3采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

采用智能化的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提高照明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开灯时间、数量和过高的照度,有利于照明的节能;同时可以延长灯具和电器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照明系统的可靠性;可以通过系统控制不同工作场合的照明模式,实现照明场景的多样化,以满足人们对照明舒适度和情趣的多种要求。

五、节能设计中的人性化考虑

节能要考虑在建筑中生活的人的体验,我们不能因为节能让人体验不好,这样就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一些公共的区域,我们可以安装声光控开光,让开光自动节能,而不用人为去控制。在一些适当的位置,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机,风能发电机等,太阳能、风能都是清洁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使用清洁能源是构建和谐社会,节能减排所倡导的。在一些公用的充电、电器、照明等位置,要设置一些节能的标志,让人看到这些标志后能自觉地节约能源。人性化的节能,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巧思,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改进、摸索、实践。

六、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带来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大繁荣,一方面却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环。节能减排已经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重大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也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目标,建筑行业也应积极实行节能减排政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海.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陈众励,赵济安,等.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综述[J].楼宇自动化,2007(4).

第3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内容控制系统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形势下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比较多,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高层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以及注意的问题。

一、供电系统设计

负荷计算是供电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供电电源及电压,确定变配电所的高低压主结线方案和变配电所的数量、容量、位置和结构形式,功率因教的补偿措施,对于变电所高低压开关柜的选择也要注意,要选用性能较为稳定的设备。

供电设计的基础是负荷计算,计算结果包括总的计算负荷、一级和二级负荷的计算负荷。计算负荷是选择电气设备的依据,也是用来确定总的供电指标,为确定变配电所的数量和容量等提供依据。高层建筑一般均采用两路10kV供电电源,高低压系统主结线以单母线分段、互为备用、自动切换方式为主。自备电源目前仍以柴油发电机组为主,但是由于燃气轮发电机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吸音低、震动小、点燃成功率高、故障率低等优点,为了进气和排气方便,宜将机组设在地上层或屋顶。

二、配电系统设计

照明光源的选择应根据所使用的场所不同,合理地选择光源、显色性、寿命、起动点燃和再启热时间等光电参教。本着节能的原则,应优先采用高光效光源和高效灯具。

高层建筑的照明配电系统多采用混合配电方式,应急照明系统一般与正常照明分开独立自成体系,由两路电探或两回线路供电自动切换。 电力系统设计包括各种机泵等动力设备的供电,设备的起动及控制等内容。在高层建筑中有的动力设备的供电可靠性要求高,如电梯和各种消防用机泵;有的动力设备的单台容量大如空调机组和空调用水泵等。所以动力设备的配电方式以放射式为主。

高层建筑的配电线路可以分为大楼竖直方向和楼层水平方向两个部分,竖向线路为照明和电力干线。照明干线以插接式母线为主,电力干线以电缆线路为主,插接式母线和电缆桥架均建设在电气竖并内。楼层水平线路有绝缘导线和电缆,绝缘导线成穿管敷设或穿线槽敷设。

三、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

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系统,在设计和选用设备时应把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安装简单、维护容易、使用方便等。所选用的产品应是通过国家消防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侧中心检测合格的产品,并得到国家消防产品质量认证委员会的质量体系认证。第二代即地址编码式火灾自动报警设备使用很广泛,第三代即智能模拟量式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相信第四代即无线通信智能模拟寻址系统将很快应用到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中。

在高层建筑中设置火灾事故广系统,以满足火灾时引导人员疏散的要求。多功能厅的立体声系统兼有语言扩声和音乐广播两个功能,具体的主要功能要求兼顾其辅助功能来确定系统的技术指标。

四、综合布线系统

1、语音系统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电话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规模、使用性质、电话用户容量以及用户对电话通信的要求等因素确定。对于高层住宅楼一般不设电话总机,而是设交接箱直通市局;对于办公楼尤其是出租性质的写字楼,办公用电话也多直接接至市话网,而大楼内部管理用电话则纳入另设的用户小交换机;对于旅游宾馆、以及一些综合性的商业建筑,由于电话用户比较多、功能要求也比较高,一般均应设置用户小交换机。为了满足人们对通信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应尽量选用时分制数字式程控小交换机。中继方式根据交换设备的容量大小以及功能要求来确定,可采用全自动直拨中继、半自动单向中继、平自动双向中继、部分全自动直拨部分半自动接续等中继方式。

高层建筑的电话系统中的主干电线分为水平干线电组和垂直干线电组两部分,干线电组可以采用封闭式电缆桥架或封闭式金属线槽敷设,如电缆不多也可穿钢管敷设。

2、数据系统的设计

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内各种网络设备和通讯设备对数据、图像的信号传输要求,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网络质量的要求与数据通信系统的飞速发展的形式,当前,数据通信系统一般采用的是光缆+六类双绞线作为主要传输介质。网络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分布式。数据通信系统主要由工作区子系统、配线子系统、楼层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五个部分。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要尽可能的分析用户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工程相关的建筑资料,对工程系统结构、布线路由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绘制布线施工图,对施工所需要的材料进行预算,保证工程的正常进行与实施。

3、有线系统的设计

按有关规定。建筑物内部的电视网络应纳入城镇有线电视网。根据高层建筑的使用性质不同,用户的有线电视系统可能还有自办节目以及接收其他的无线电视节目。因此不同用途的高层建筑,其有线电视系统的前端是不一样的。

前端机房的位置应考虑城镇有线电视网的进户、接收天线的位量和工作人员的方便等等因素。一般的高层建筑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路都采用射频同轴电缆,智能建筑可根据情况采用光缆传输,水平电视线路一般穿管暗敷,垂直电视线路可在竖井内敷设或穿管暗敷。

五、防雷、接地与安全

对于建筑物的防雷等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850057-94 )按类划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按级划分,二者是统一的。一级防雷建筑物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的重要建筑物;二级防雷建筑物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的次要建筑物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的重要建筑物;三级防雷建筑物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的次要建筑物。

高层建筑的防雷措施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和防雷电波侵入.还要采取防侧击的措施,并要做等电位联结。防雷装置的引下线多采用建筑物构造柱内主筋,接地装置多和其他接地系统共用,并充分利用建筑物基础钢筋网作自然接地体。

等电位联结是防止触电危险的一项重要安全措施,在采用接地故障保护时应在建筑物内作总等电位联结;当接地故障电流小,接地故障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及接地故障时的接触电压超过规定值时,还应作辅助等电位联结。

六、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设计包括报警系统、楼宇对讲系统、门禁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几个部分。这些系统的设计涵盖多门边沿叉性的学科,其中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建筑技术智能楼宇建设中有所应用。

第4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同时,对文化生活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望。经济的不断发展给文化需求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化设施的快速发展。

融入城市使得地区活力得以体现

文化建筑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汇集和展示地方文化,而且城市生活也离不开它,城市活力的塑造及其自身的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文化建筑的选择和布局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的影响。

1.1集中或者是分散各得其所

文化设施包括很多种类型,不同的功能类型所体现的文化属性和服务对象也是各不相同的,而集中和分散作为其两种基本的分布策略。从宏观上看集中或者是分散和城市的规模空间形态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从微观上看和其附近地段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对于公共设施的布局都是采取分级配置的,如果城市规模越大梯级差异就表现的越明显。而且对土地利用的规划也是以城市功能分区布局为根本的,这时梯级和分区就成为城市文化设施趋向集中布局的重要原因。新建文化设施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已有文化设施以及城市发展态势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国多数城市文化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不足,基于此种情况,若城市一旦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就很容易出现新建城区文化设施聚集的问题。集中或者是分散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集中模式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可以快速的实现地区的文化建设效果。但是也可能会引起集中区域的服务半径太大,这样和容易使得服务不均衡,同时不利于各种文化建筑个性化的存在;分散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充分体现出其的个性,但是难以形成互补和呼应,而且影响力也不够。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很多时间和空间因素都给城市文化设施的分布格局造成影响。因此在选择布局模式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考虑城市的具体情况。

1.2整合联动促进活力

城市中的文化设施是存在于更大的功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中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转型与土地资源的混合使用相呼应,这时文化社会和相关产业的联动表现的更加突出,同时城市公共活动的交融使得地段的环境更加具有活力。而且很多城市文化设施的布局和城市交通、商业以及绿地等设施的整合创造出了新的活力。文化设施在功能和形态方面的一体化构建体现了城市生活回归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城市文化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对建筑设计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化内容建设

文化设施建筑和普通的建筑相比通常会被赋予更高的文化象征意义,而且文化建筑的设计也相对灵活。在当前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新建的文化建筑呈现出了新的风貌。设计领域也在不断的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造技术的发展。这时内容建筑也会面临新的挑战。有些项目在建成之后尽管外表很华丽但是内容却很孔洞因此无法正常使用,由此可见内容建设的重要性。

2.1因地制宜做好策划

在工程建设中项目策划作为首要环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有项目选址、土地利用策略、资金投入、程序计划、功能构成及其规模以及投入使用之后的维护等。想要确保文化设施设计以及建设的合理性,首先要做好项目策划,这对集中建设对规模的文化项目表现的尤为突出。从我国近年来相关的文化项目建设情况来看,在策划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首先是土地的混合利用模式;其次是文化服务功能的兼容和整合;最后是资金投入的计划。这些因素都是在项目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总之想要强化内容建设,就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每一个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规划,使得项目规划在后期的作用得到真正体现。

2.2要以功能为根本注重场所的塑造

文化建筑和一般的建筑一样,其存在的根本就是为了使用。文化建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各种行为需求,这才使其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观演关系的不同,类型使得不同的厅堂空间形态存在;博物馆从单一的收藏转向展示推动了其空间格局的根本转型。辅助空间和主体的功能空间之间应该保持尺度平衡。在文化建筑中公共空间固然重要作为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其实过于宏大的门厅大堂不见得合理。作为基本需求的主体功能空间在设计中应该引起重视。文化建筑的核心空间形态在本质上体现了文化观念的演变、技术的更新以及使用者心里需求,其的变化也是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的。在对核心功能的设计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不能一味的追求高配置,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比如剧院观演设施的空间形态和设备应该和当地最常见的表演形式相适应。一些已经建成的剧院的舞台设备长期没有使用,不但会占用空间也且需要进行维护这样就会造成浪费,由此可见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策划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走向整合的集成设计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很多想象都能变为现实,一方面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使得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设计中违背科学性的矫揉造作的风气,而风气很容易借助文化的名义,因此要引起注意。这时就显示出了价值观的判断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建筑形态的有机性同时包括了建筑和环境以及功能和形式的统一,同时也包括了其形体空间和结构设备系统的有机整合。纵观历史,建筑不断创新的动力就是需求,不能将技术当作是简单的配合角色。因此任何造型如果没有技术逻辑,其内部结构的混乱是无法掩盖的。当代我们应该接受基于目标整合的系统构成思想。因为建筑是以空间需求为目标,其功能、结构以及设备等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方式,由此可见空间作为建筑内部所有系统相互支持和协调的平台。集成设计不但可以使得内部的所有元素进行整合增加系统的整体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相关专业之间从传统的线性设计转化为网络交互设计,这是质的飞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建筑和普通建筑相比复杂性以及建设和维护费用都相对较高,在设计中,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城市规模、自然条件的多个种因素进行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韩冬青.融入城市 强化内容 整合设计—关于文化建筑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建筑学报.2012(7).

[2]王蛔,王泽坚,朱荣远,龚志渊.深圳市大剧院——蔡星围中心区城市更新研究[J].城市规划.2012(1).

第5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1.1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涵义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是建筑单位为了使设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通过策划、组织、指导和检验等管理方法对建设项目的工作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对于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很多人员和技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建筑设计项目在投资成本、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最优组合,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1.2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特点

深入分析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涵义,可以发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逝去性的特点,对于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来说,无论是项目组织还是项目设计过程,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建筑设计项目结束之后,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解除,因而具有逝去性的特点,而且建筑设计项目管理也不是一个能够重复的过程;二是具有不可预知性,尽管对于建筑设计项目开始之前都有一定的预见性,特别是要做好各方面的分配工作,但无论建筑设计方案如何完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这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进行灵活处理;三是具有多变性,在建筑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开展,因为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作用,这就使得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呈现多变的特点,必须在管理过程中积极推动管理模式创新。

2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内容与流程科学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内容科学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建筑单位在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方面都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管理作为重中之中,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管理内容缺乏全面性,全面管理是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方法,但一些建筑单位在建筑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缺乏全面性,特别是对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的管理不够全面和系统,存在着重视计划轻组织、重监督轻控制的问题。二是管理内容缺乏协调性,对于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来说,要想实现科学规范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建筑设计内容进行协调,使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目前一些建筑单位在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内容方面缺乏协调性,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现象。三是管理内容缺乏统一性,从目前一些建筑单位开展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来看,在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以及人员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运行体系,必然影响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内容的科学规范化。

2.2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科学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筑单位普遍重视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人员组织安排方面,对于项目经理和设计师的安排缺乏合理性,特别是个别建筑单位对项目经理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因而缺乏与设计师之间的协调配合,必然影响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的科学规范化。二是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缺乏精细化,一些建筑单位在开展建筑设计项目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将精细化管理作为流程管理的重要理念,因而在对合同进行商谈和重订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特别是在提出的建议方面缺乏详细性,必然影响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三是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缺乏科学性,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流程管理,因而必须细化流程管理方案,但从目前一些建筑单位在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方面,普遍存在着方案细化不足的问题,因而容易在管理过程中打乱伏,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加强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内容与流程科学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内容科学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这四个方面构建了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整个内容体系,必须围绕这四个方面加强科学规范化建设。一是要强化全面性管理,要把以上四个方面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不能厚此薄彼,每项内容都要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更具系统化。二是要强化协调性,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过程听协调机制,比如可以建立联席会计制度,对计划、组织、监督、控制人员进行协调,能够形成管理合力,确保管理内容都能够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三是强化统一性,对于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内容来说,必须使四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加强各个部门、各个人员之间的协调,解决各自为战的现象,特别是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一定要相互通报,这样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避免出现管理空白。

3.2加强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科学规范化的有效措施

对项目进行立项,委托单位提出初步设想后,建筑单位制定初步的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工作计划,经投资方批准后准备实施,这就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一是做好人员组织,这是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最从重要的方面,对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不同方面的管理人员都要组织到位,使其既独立负责又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使管理更具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注重精细化管理,对于建筑设计项目管理流程来说,由于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管理流程多,管理人员多,因而极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当中,每个流程都要做到尽量详细,做出科学的计划,明确管理内容、管理人员以及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流程管理更具规范化;三是强化科学管理,牢固树立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理念,将建筑设计管理纳入到项目建设的始终,特别是要制定具体的管理方案,明确责任人,建立奖惩机制,提升管理成效。

4结语

第6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整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目前各大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基于整合的思想,着重论述了价值导向、基本理念和整合要点,以服务于高职高专的技能培养要求,最后对该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建筑设计基础技能为目标的一个课程系列,在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中,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入门》以及《设计绘画》。但是设计基础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问题较为突出,并影响到内容设置、学时分配等其他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未深入开展。本文即以该计划中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①为切入点,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第7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一、核心概念

整合②是指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内以及系统之间各要素关联性的挖掘,利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整合与当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迅速变化的时代,由于众多因素改变着职业教育的面貌,这就导致了各组成要素之间关联性的缺乏,因此需要将整合概念引入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来,以实现在它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二、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

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已经确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并为后续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这几份大纲虽然均已注重贯彻了这个总目标,从单个课程看已经比较合理,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由于学制限制及培养目标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目标设置上还存在缺乏重点和层次性、部分目标陈述不够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建筑初步(1)原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②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建筑设计等有一定的理解。主要问题:①两个目标之间的主次关系不明确;②缺乏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③目标二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一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初步(2)原目标:①了解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学习方法;②对当代建筑大师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学会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基本表达方法,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问题:①目标过于具体、缺乏统领性;②陈述不够简洁、明了;③目标二、三和建筑设计入门的目标二有重叠,需要进一步明确。

建筑设计入门原目标: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过程和表达技巧。主要问题:①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②与建筑初步一、二的部分目标有重叠。

设计绘画(1)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动手,多思考,既有统一要求,又要注意学生个人特点,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不够具体,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设计绘画(2)原目标:①在教学过程中,作好从单色认识到彩色认识的过渡,合理地安排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课堂写生为主。②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感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色彩对万物的影响,在研究对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问题:①陈述不够简洁、明确;②目标设置重点与层次不突出,指导性不强;③缺乏与建筑初步和设计入门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教学内容

建筑初步(1)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重点内容是建筑的识图与制图,主要包括建筑基本认识、建筑识图、工具制图、建筑测绘等内容。建筑初步(2)的教学重点是建筑形态和空间的理解和分析,这是建筑的核心研究对象,它逐步将学生们带入建筑创作的领域中来,主要包含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建筑形态分析、大师作品分析等内容。建筑设计入门作为连接基础系列课程和核心系列课程的过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包括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建筑设计的过程介绍、建筑设计宏观环境解读、场地分析、建筑设计方法等内容。设计绘画(1)包括结构表现和明暗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整体构图、形体结构轮廓、物体间比例、结构、透视、明暗色调等训练。设计绘画(2)包括单色表现和彩色表现两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原色的认识,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复色、间色等概念的理解,色彩的调和配置。从以上对于教学内容的简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是缺乏整体性,均各自从课程自身的角度来编制教学内容,而没有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框架中,打破自身的界限,并进行内容的相互渗透、融合,增加内在整体性。具体分析如下:建筑初步(1):①建筑概述的部分内容与设计入门课中建筑设计基础知识重叠;②建筑方案图教学单元的案例选取欠妥;③人体尺度与设计入门课中空间的功能与形式部分知识重叠;④缺乏三维层面来识图和理解建筑。建筑初步(2):①理论性知识比重过大,包含了3个教学单元,这与高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相悖;②教学单元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③缺乏与初步(1)的过渡性教学单元。建筑设计入门:①国内外著名建筑作品及流派介绍、经典的建筑设计理论简介、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介绍等内容与建筑历史课知识重叠;②人体尺度的内容不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③部分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来讲太难,不宜过度展开。设计绘画(1):①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②结构素描对建筑设计尤其重要,但比重过小。设计绘画(2):①从就业市场需求来看,钢笔淡彩应用不多,因此此部分内容比重过大;②教学案例的选取较为独立,没有与其他两门课的案例结合。

三、整合思路

1.价值导向。高职高专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建筑就业市场输送合格人才,因此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研究中,始终要把当前建筑市场的基本走势、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作为重要导向。除了就业市场以外,高职高专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导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宜按照本科的基础课程大纲来要求学生,必须要结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编制。

2.基本理念。在教学大纲的整合过程中,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对不同课程通过进一步审视和论证进行内容的增减,并根据各课程地位和关联度的不同,分配到这三门课程中去。主要思路是: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与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不符合的部分内容删减掉,并增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重新分类。另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课程内容之间的开放和教学进度安排中的相互渗透,来高效率地利用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它们能够形成“1+1>2”的效果。在这个理念下,各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相关性;并需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部分课程的教学顺序调整,使三门课互有穿插,做到“边学边练、以练促学”。

四、整合要点

(一)目标的重新定位

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虽然都已经贯彻了基础技能培养这个总目标,但是正如前面的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缺乏整体性,有的课程其目标过多,没有层次,有的课程目标之间重叠等。因此,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建议如下:建筑初步(1):①了解建筑的基础知识,对建筑、建筑师等有一定的认识;②熟练掌握建筑识图和制图的技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建筑方案图;③增加对于建筑的学习兴趣,适应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特点。建筑初步(2):①了解建筑形态构成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从构成角度来理解建筑;②熟练掌握用构成的方法分析和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基本学会用轴测图或模型表现建筑形态和空间;④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建筑设计入门:①逐步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及专业素养;②初步掌握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分析方法、设计过程;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1):①了解素描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结构素描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建筑形态与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设计绘画(2):①了解色彩表现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意义;②熟练掌握应用彩铅和马克笔表达建筑形态和空间;③增加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的增减渗透

1.建筑初步。建筑初步(1)把重点放在建筑识图和工具制图中来并进一步细化,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取消这部分内容;将建筑综合表达的案例对象进行调整,与抄绘和测绘内容一致;将人体尺度的内容并入到建筑设计入门课程中;增加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和表达建筑的课程内容。

在建筑初步(2)中,把重点放在形态与空间的理解和分析上,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强调关联性,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缩短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理论教授时间;对世界著名建筑实例的解析应进一步缩小建筑师范围,而增加统一建筑师的不同作品比较分析;能够将部分案例与设计入门课和设计绘画相结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全面认识和理解某个建筑。

2.建筑入门。建筑入门课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将建筑、建筑师的基础知识并入到建筑初步一课程中,而在本课程中集中讲解建筑设计这部分基础知识;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讲解不宜过度展开,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方法入手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增加从人体尺度、室内家具的角度分析和设计功能空间的课程内容。

3.设计绘画。设计绘画(1)着重训练学生的空间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具体的建筑空间、形态、构件为主,着重刻画它们的结构关系、形体组合关系,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增加结构素描的内容;减少明暗色调训练;与建筑初步(1)在同一学期,因此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其内容相关,如对门卫、门厅等空间作为教学对象。设计绘画(2)把适用于快速表现的马克笔、彩铅以及钢笔淡彩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建筑的主要特征并快速表现出来,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如下整合:减少或去掉钢笔淡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彩铅和马克笔表现的训练;与建筑初步(2)和设计建筑设计入门在同一学期,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与它们的内容相关,如大师作品表现等。

五、总结与展望

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对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初步整合,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在一线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2009年以来,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该研究的下一步工作将加强对各课程的关联性分析,并对整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注释:

①这三门课程大纲是指基于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计划(2009-2012版)而编制大纲。

②整合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目前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地应用,如建筑学、工程学、遗传学等。

参考文献:

[1]荀勇,程鹏环,王延树,吴发红.高等工程教育——德国工程技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者,2006.

第8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1.1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整体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更多的是在其整体形象设计上的应用,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拟人化手法在建筑设计平面结构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设计风格莫过于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中的应用,其通过对平面十字架结构的全面应用有效的模拟了耶稣受难时的具体形象,对于提升教堂建筑整体的设计风格中的肃穆、沉重、圣洁等等特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剖面设计中的应用。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剖面设计中的应用内容中,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我国鼓楼建筑等类型,其能够通过攻楼建筑中的剖面形状以及立面形状中拟人化的应用,将其建筑形象设计为类似于人体的形象,有效的体现了鼓楼建筑神圣、传承、沧桑的特性。

(3)拟人化手法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拟人化手法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内容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内容莫过于我国古代最重要的高层建筑塔,以河南登封市的嵩岳寺密檐塔为例,该座塔楼结构中上部是由一层一层堆叠的砖石构成、下部则是由一座范围极大的青石作为基座,从整体的形象看上去,该做塔楼非常类似于以为正在打坐修行的僧人,是我国古代建筑拟人化的巅峰之作。

1.2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单项结构中的设计应用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单项结构中的设计运用主要是用过对部分建筑结构的应用,来凸显出建筑整体设计风格下的局部设计风格,更好的体现出设计师对于整体建筑设计的风格,避免整体建筑设计风格过于单调的现象。拟人化手法一般在建筑工程单向结构中的设计运用主要包括对建筑单项结构进行人体结构、人体动态、人体形态以及人体表情等等拟人化手法的全面应用,这一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应该是古希腊建筑结构中的多立克柱式建筑结构类型,多立克柱式建筑结构一般在建筑风格中代表身体强汉族昂的男性,同时爱奥尼柱式建筑结构则象征着性格柔和的女性,对于建筑整体设计风格中的拟人化有着非常有益的催化和促进作用。

1.3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联想应用在建筑设计的内容中应用拟人化手法,还能够有效的利用建筑结构的不同角度使人们展开对建筑工程结构的不同联想,这种联想能够更加有助于人们体会到整体建筑风格设计内容中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结构的艺术性和美观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联想应用被广泛的应用在当前阶段的建筑设计中,例如我国东莞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东城支行大厦建筑,其从北方看过去的时候事实上只是一栋体型简单、造型有序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然后从东方看过去的时候期就会成为类似于美国自由女神像的建筑类型,这种不同角度的拟人化联想设计对于提升建筑的品牌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拟人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联想应用相比于拟物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联想应用,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会更加的复杂,设计单位在应用拟人化联想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注意这一点。

2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指的就是设计师在应用拟人化手法完成建筑工程的设计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够将全部的建筑风格都设计成为拟人化的应用手法,避免建筑观赏者以及使用者在建筑观赏的过程中出现厌烦的现象。事实上,能收能放才是大丈夫,建筑设计中关于拟人化手法的应用也是如此,只有给旁人一些自主的空间,才能更加突出拟人化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地位,更好的了解到设计师的设计本质。

(2)突出性原则。突出性原则指的就是设计师在应用拟人化手法完成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既应该注重拟人化手法在整体建筑设计风格中的突出应用,又应该注重拟人化手法在建筑设计风格中的整体性,保证拟人化手法在建筑设计内容中能够具备一定的突出性并且不会出现特别突兀的现象,保证拟人化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达到整体形象统一的同时,更多的着墨在拟人化风格的设计中。

(3)个性化原则。拟人化手法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明确拟人化手法是模拟人的某种形态、某种情绪以及某种行为,从而有效的为建筑整体风格增添某种本质上的人为意义,这种情况就要求设计师在拟人化手法的应用过程中必须具备自身的设计个性,而这种设计个性又必须是合情合理、具备一定意义的深层次内容。事实上,将拟人化应用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内容中,需要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内容中赋予整体建筑风格以鲜活的生命现象,从而有效的完成某种特定价值的表达目的。

3结语

第9篇:建筑设计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 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 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 Open Space) 为中心, 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 m2上升到9.71 m2 [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 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 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 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 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 :7-13.

[5] 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 :10-12.

[6] 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 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 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 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姜 磊(1980-),男,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