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精选(九篇)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第1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27-01

1.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

来源于我国古代教百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为主指的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1 在教学中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这只能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1.2 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一一分析一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笔者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 如:笔算,67×8,167×28二、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这就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教师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瞄准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原本就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学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始终充满兴趣,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一直保持精力旺盛的亢奋状态。因此,教师若想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数学科目,那么就要对症下药,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基本知识的原理和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可以促进不同知识之间的迁移,帮助学生更快的接受新知识,启发思维能力,从而快速掌握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找准重点,对学生点拨关键的知识点,使学生犹如茅塞顿开,启发在学生最容易迷惑的地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启发式教学若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必须让启发落在关键处,切中着力点,小学数学科目虽然内容较简单,但也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为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教材内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并且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通过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思考。

3.创设故事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较强,若是教学方法不当,则很难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气氛中。教师要通过精心预设,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充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故事情境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比"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故事情境,用讲故事的语气说道:"草原又到了举办狂欢节的时候了,包包大人带来了180个苹果,准备发给草原上的小羊和小狼,草原上一共有56只小羊和34只小狼,怎样才能人均分配呢?"学生不知不觉都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并且开始开动脑筋帮助包包大人想办法,这个故事能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情境当中,寓教于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的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院里,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拔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情景。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4.1 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过程中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

4.2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从而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出示下列图形:然后教师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第2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本人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把我的一些具体做法分述如下:

一、 兴趣启发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说“兴趣是智慧的源泉”。培养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是启发他们进行积极思维的第一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常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性认识,减少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取得鲜明的感知印象,从而进入积极的观察与思维。

二、 创境启发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三、 设疑启发

巧设疑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按照思维规律,思维起源于问题,没有问题时,学习就停止了。

然而课堂上的有问有答现象并不一定就是启发式。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经学生进行足够酝酿迫切地感受到的、能引导积极思维的问题。设疑一般可有三种方法:一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二是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矛盾上提问;三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四、 寻思启发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笔者在讲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 some time, 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很多学生都会有似曾见过的感觉,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就启发他们: some可表示“一些、某”, 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再进一步启发: 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引导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暗示启发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地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的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以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 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之间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三) 双向性原则

第3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启发式教法;运用策略

启发式教法,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某些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应如何避免满堂灌,实行启发式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言语形式理解知识的意义,接受系统的知识,也就是意义学习。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可知教师在某节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只要是有意义的言语讲授,就不是注入式的教学。下面以“反正弦函数”教学实例来说明:

首先,引入概念,因为反函数的知识是建立反正弦函数概念的基础,故应先复习好反函数的有关知识。

最后,教师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用反正弦函数表示角的弧度数。求有关反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而将它转化为技能。

按以上步骤,在教师启发式讲述下,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讲授就打破了“满堂灌”。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较多地采用讲授法时,要做到启发式,就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要深入钻研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既然如此,教师就应深入钻研教材的知识结构,以便促使这种转化更好地实现。教师只有深掘教材固有的内在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将庞杂的知识条理化,将理论问题具体化。

二要重视教学中的言语表达。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有了它才使复杂的认知活动成为可能。言语是运用语言的活动。在接受学习中的言语表达,言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它使新的观点更精细、清晰和明确,并可增加思想的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

三要精心设计练习。言语讲授法决不是一讲到底,挤掉堂上练习时间,学习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而掌握概念就是要掌握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概念的关键性越明显,概念的获得、知识的学习就越容易;非关键特征越多、越明显,学习越困难。因此,教师应强调概念的关键特征,讲清知识的重点、难点,无需面面俱到,腾出时间,让学生练习。

四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来决定是否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到底采用哪种方法,要视具体的学习材料来定,对于教师来说,并非讲得越多越好。什么情况下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呢?所谓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呈现给学生,即意味着从总体上说,数学理论纱是以学生自己的发现为主要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只有当教学内容属于这种类型,且难度较大,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时,宜采用言语讲授法。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因此,即使在一节以言语讲授法为主的课堂,也要根据教学实际穿插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切勿一成不变,一讲到底,以杜绝“满堂灌”,切实施行启发式教学。

第4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摘要:中学英语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要求。问题预设要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度,见解有创新。课堂预设、启发教学的结尾要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创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手段现代化;超前意识;素质教育

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生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

二、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通过预设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各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指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性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通过预设问题,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想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则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用性原则

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同学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更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出问题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的再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情境法、激情法、设疑法、寻思法、暗示法等。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在当今信息时代,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含。师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服务信息,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每一个教师更应当在“解惑”上多下功夫,既教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人才就要具有超前意识。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中,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肩负起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学英语教学法.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1、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1.1什么是开导

“开导”一词最早泉源于孔子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有开始、辅导之意,“发”则是产生、引导发出。“愤”是指非常必要,想要搞明白,搞明白而又搞不懂的一种学习心态,“悱”是颠末独立思索、想表达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样子。由此可见,开导的条件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等题目标急迫需求下,对问又有了肯定的积极、独立思索,颠末头脑说不清道不明的狐疑,即当学生出现“愤”和“悱”时,老师加以辅导、引导,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原理和纪律,让他们劳绩知识和进步技能。师生间的互动历程,是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联合。

1.2启发式教学的生理学原理

当代大学思政课教学理念提倡“问题倾向教学方式”。由于题目是知识、学问的先导,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题目泉源于培养目标和人才布局中的现实必要。启发式教学根据题目―必要―兴趣―动力―学习―知识技能―教学质量―人才的社会效应这一科学教诲实践历程实行。启发式教学不是单一的、详细的教学方法或本领,而是包罗着很多内容和要求的一种教学理论,是研究、运用教学方法的引导头脑和重要原则。它是由一系列教学运动根据肯定例矩和步伐开展的体系工程,不但仅是在教学中多加几个“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那样简单。为实行启发式教学,老师起首按教诲学和生理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动机是发动和维持躯体和生理运动的内涵历程,它是决定人举动的内涵动力,而动机又由必要而引发,动机的外在体现是对事物的兴趣和引发的细致力(必要―动机―兴趣―细致)。因此,表明必要,引发动机,引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细致力是开睁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条件。

2、怎样实行启发式教学

教学运动中,老师应用现实的、详细的、有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本身学习的目标、意义,了解担当教诲的社会、家庭责任,以及人本代价及终身生长的意义。通过每章、节、次教学内容的先容,使学生知道每个“知识点”,以及它在知识体系中的职位地方和以后社会实践中的代价和意义,这是指明必要、引发动机、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包管茂盛的求知欲,变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有用的步伐。启发式教学开展的第二个重要关键便是使学生开展积极活泼的头脑。头脑是大脑对事物间的区别、接洽、归纳综合的加工情势,对信息的加工历程。头脑的历程是思索,是想象,而引发头脑的是“题目”,它是有目标的引导性头脑。老师从教学内容中研究、发掘、捕获、分析出题目,然后颠末经心计划,或正向或反向推理,制造牵挂,计划疑问,引发疑问,大概通过摆究竟、亮抵牾、隐埋题目等方法引发学生视察、寻求、发明题目,进而引发头脑。学问,有学和问两个方面。学生不但要高兴地学,更应该学会问。教会学生怎样发明、提出题目,要给学生发问的时机。学生提出的题目多、难、刁是学生积极头脑、自动学习的详细体现,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标记。学生的问便是题目。题目是研究、探索和思索的条件。提出题目后,师生配合头脑,通过遐想、比拟、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等积极头脑历程,将抵牾化解,在分清主次、对错、先后、肯定、否认等历程中,生长智力与本领,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焦点。在积极科学的头脑历程中对知识理论有了新的了解,不但劳绩知识,还掌握学习方法。学生颠末自动积极的头脑,出现出“愤”和“悱”的生理状态,老师因势利导,辅导迷津,仇家脑历程举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理失事物的层次、纪律、特点和区别。同时,明白观点,交接学科知识、原理和理论的要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根本要求,完成授业。

3、结束语

第6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学习 顿悟 疑问 原型事件 检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落实这一课程标准要求,以格式塔心理学学习理论为指导,我校进行了一个《高中政治课基于“顿悟”的学习指导策略研究》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高中政治‘疑、悟、升’学习指导策略”。

一、情境问题,因“疑”而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包含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要素,探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是“问题”。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探究,导致收集论据和阐释问题现象。

高中政治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问题、疑惑、困境是课程学习的起点。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是顿悟,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顿悟依赖于情境。解决问题往往会遇到一个障碍、困境、疑惑,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有时会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情绪性和或然性。政治课要把学科理论体系化解为一个个情境问题,诱导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和课程情境产生的经验审视、探究、重组知觉经验,从而产生顿悟。

设置情境问题,情境是载体,问题是中心。问题要有整体性、障碍性、目的性、针对性、现实性,有宽度、深度、向度、精度、难度,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如果情境本身已经带有老师具有倾向性的提示,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是不可取的。

二、原型启发,为“悟”而导

顿悟是在思考过程中逐步获取更多的启发信息,直到在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中突然获得关键性的启发信息,最终的顿悟就发生了。

关于解释顿悟发生,有表征转变理论、进程监控理论和原型事件激活理论。原型事件激活理论认为,对解决当前顿悟问题最具有决定性和指导性的是关键性启发信息。关键性启发信息是原型事件中所包含的对于解决当前问题最具决定性和指导性的信息(突然意识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激活是将关键性启发信息与当前问题形成联系,使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原型启发包括原型事件激活和其中启发信息的控制加工。

根据原型事件激活理论,政治课要引导学生顿悟就要实施原型启发。首先要明确情境问题的“原型事件”和“关键启发信息”。“原型事件”,是指能对目前的顿悟问题解决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它可能是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原型问题”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也可能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还可能是学生在解决当前顿悟问题过程中发现的有启发作用的线索。由于原型中所包含的信息很多,并不一定对当前顿悟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启发作用,因此,原型事件中所包含的对于解决当前顿悟问题最具决定性和指导性的启发信息才是解决顿悟问题的关键,我们把它称为“关键启发信息”。如探讨“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其原型就可以是人民币、港币、美元,可以是金币银元,可以是商品及其交换,可以是“交换媒介”、“等价物”,也可以是“食品的来源和本质”。其次是善于“激活”和“启发”。“激活”是指在解决当前问题时想到了原型。而“启发”,则是指将原型事件的关键性启发信息用以指引当前问题空间的启发式搜索,从而促使当前顿悟问题的顺利解决。探讨货币产生和本质中,“交换媒介”、“等价物”是关键启发信息。实施原型启发,就是政治教学教师指导的核心任务。实施原型启发,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问题的答案由他人直接呈现在眼前并被学生所理解,这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顿悟过程,而是一种领悟。

三、系统整理,以“升”为向

顿悟具有或然性,不可能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都实现顿悟;有了顿悟,也不一定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部。在学生达到顿悟后,也必须引导学生在知识上由点到面,结构化、系统化,使其符合知识逻辑。否则,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很混乱、无序、低效。高中政治课程模块的建构,要做到“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顿悟是一种复杂的直觉和灵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火种。顿悟依赖于知识累积、深思熟虑、苦思冥想时受到的原型启发,它带来的是一种思路和假设。由顿悟到科学思维必须有一个思维过程的整理和提升,整个思维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引、调控和验证。由直觉思维而产生的顿悟,尽管能对事物之间的复杂、隐蔽关系(内隐关系)做出快速的综合判断,但不能保证这种判断必定正确,而且基于直觉思维或形象思维所做出的这种整体综合判断,在需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的场合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对于顿悟的结果,通常还要通过逻辑思维来加以论证或检验。爱因斯坦所说的创造性思维的第二阶段,就是强调逻辑思维在这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学生实现了顿悟之后,必须按照逻辑思维规律将学生的思维进行整理提升。

在追求知识和思维的系统整理中,元认知策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元认知就是学生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切实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高峰,刘恩山.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倡导的科学探究.教育科学,2009(5).

[2] 邓铸,余嘉元.问题解决中对问题的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心理学动态,2001(3).

[3] 张庆林,邱江.顿悟与源事件中启发信息的激活.心理科学,2005(1).

[4] 吴真真.顿悟过程的原型启发机制.西南大学,2010.

第7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数学 启发式 教学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曾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说。“愤”是经过思考想搞明白而还没有搞通的抑郁的心理状态,孔子认为这是教师才应引导学生把问题搞通,即“启”;“ 悱”是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窘境,孔子建议此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即“发”,所以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但又遇到困难是教师启发的前提条件。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结果数学课上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为问题在老师讲得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以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仍不具有启发性。现代启发式教学是创设一种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行为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投入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具体操作程序:教师提出某一个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它,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即知识与思想方法);然后教师再提出一些与前述问题有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导,逐步解决。从而形成整体经验。

一、启发式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解读

运用启发式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自己先作出判断。

1、按照认识过程进行教学,在概念的教学中则经历抽象定义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判断的过程。这就是说,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是含判断因素的。是要反映一个判断的过程的。

2、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公理的教学,其过程和概念教学过程类似,无需重述。它也是含有判断的因素,反映一个判断的过程的。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定理的教学,首先要经历抽象定理(定理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的得到“猜想”的形成过程。即观察、比较、联想、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过程,显然,这是一个判断的过程,在推理论证“猜想”的过程中,突出一个判断的过程,就是寻求了论证思路的过程。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也含有判断的因素,而且反映两个判断的过程。

3、关于例题的教学,按照认识过程进行,可多至三个判断过程。这就是解文字叙述的实际事例形式的题(即教科书中所说的“应用问题”)。首先由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为一项或几项数学问题,例如归纳为这样或那样的方程或方程组解。再次是判定用何种解法,而后进行解题。在概念、定理和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含有判断因素的。从而在数学的教学中,是无时无处不可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来进行的。比如概念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事例和具体材料抽象而成的,数学中要想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从这些学生已知的实事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入手,去其表象、存其精髓,逐步形成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是催化剂,落脚点是诱使学生思考,并通过独立尝试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作出猜想或判断。判断一种教学是不是启发式教学,不是看其外在的形式是否热闹,也不是看学生动手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不是达到了领悟的水平,是不是经过自己的尝试作出猜想或判断。了解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在实际中如何搞好启发式教学呢?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个方面:启发的原型、启发的时机、启发的力度。

启发的原型。就是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中待学知识的生长点。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内化、领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材料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必须分清哪些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新知识的相关材料,即启发原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学。

启发的时机。这一时机的把握有一定的技巧。

1、要把握时机。如证明角角边定理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当学生虽明白题意而又不知如何小手时,抽取第一个启发原型,从而把思路定向为“证第三角相等”;当学生在分析中不知用何法证角相等,出现第二次思维困惑时,再次抽取启发原型,将思路定向为“利用角公理”;及时诱导、点拨,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公理”上来,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创造时机。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水平,在启发原型的基础上,及时创设愤悱情境,营造良好的启发态势,使学生在似知非知、欲懂非懂的情境中,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去。

启发的力度。古人早有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示之始而正之终”,意思就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提醒学生但不能直接告诉答案,教学的一开始,教师诱导,提示,学生尝试并得到一些结果时,教师再予以指正。搞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把领悟和判断作为启发式的主要特征,把启发原型作为启发的基础,及时创设并抓住启发的动机,准确把握启发的力度,才会启而得“法”,启而得“发”。

三、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教学中,不论是教师讲解、提问、演示、实验、小结、复习、解答疑难、布置练习,都要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在启发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启发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启发式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第8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一、做兴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 发展 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指明明确的方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做到准确,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灵活多样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 发展 ,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三、掌握学生实际,力求深浅适宜

第9篇: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启”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指导、解释,使其清楚。《工程力学》、《机械基础》这样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理论教学学时在普遍减少,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那么对教师来讲,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论文。

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它是对一个物体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型,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实践,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挖掘思维潜质,形成独立观点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那么针对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弱点,应该怎样进行改进呢?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因此,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一、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

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二、采用设疑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打破老师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产生疑问、思考疑问、解释疑问,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

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来说,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堂管理模式、科学健康的课堂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科学的授课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四、启发式教学要善于突破

传统教学落后于时展的主要弊端在于:施教者往往低估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只强调认真刻苦,不讲究方法,造成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状态;没有灵活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缺乏建立在人体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手段。教学的关键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并有所创新。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常查找缺漏,找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说,在课堂上,除了注重问题的创设之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

五、学会把舞台交给学生

启发式教学要做到两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具体实施过程可以这样来做:(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5)总结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学习的效果。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熊隆友,张谦.对比启发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14):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