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精选(九篇)

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

第1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商丘非遗;创新保护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59-02

一、引言

享誉海内外的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商丘,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市地处河南省东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东与江苏省相望,北与山东省接壤,南与安徽省相连,为中国东引西进,通达南北的桥头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及对外开放前沿城市,中原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及经济、交通和工商业中心[1]。在《商丘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名市,增强发展的软实力和支撑力”[2]。尤其是商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大数据时代,提出对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已然迫在眉睫。

本文将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大数据”背景下,探索怎样更好地满足游客主动参与的需求,多方面挖掘其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此来增加游客的深层体验,为下一步完善商丘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大数据时代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益分析

资料显示,商丘市现有部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34项,市级项目134项,县级项目354项;部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两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29人。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华商节”面向社会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更新了人们对非遗的认识。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来看,各县(市)区分布较为均衡,涉及14个小门类10个大的门类。从数量上看,商丘市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在各地普遍存在,但差异性较大,各具特色,不少项目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这些丰富的非物质遗产不仅是商丘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商丘古老文化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能弘扬中原文化精神,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由于非物质文化变现形式多样,天然具有使用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业带动效益及发展效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些非遗可以形成文化产业资本、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还可以起到树立文化形象的作用,既能达到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反哺产生社会效益。

1.社会效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可以给地方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不仅可以树立地方文化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影响;还可以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推动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对于传统技术和管理方法得到有效解决。商丘虞城县一个木兰传说,带动了无数个木兰产业链,木兰大鼓、木兰表演队等品牌树立了商丘良好的形象,增强了省内外商人对商丘的认同感,社会反响较好。

2.经济效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非遗的创新保护,可以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使非物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旅游行业人员协作共赢。例如商丘虞城县木兰纺织厂公司,搭载个非遗木兰传说,在建成的短短十几年,公司年产值已超过亿元,现已成为地方响当当的一个品牌,除了依赖自身过硬的品质外,其木兰文化的影响,也是其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商丘的民间传说――王亥传说,以“商祖王亥”为历史人物,开展的国际华商文化节在省内外影响深刻。“华商之都”已经是商丘的大品牌,对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使城市知名度提高了,也促进了投资环境,无形中促进了商丘的经济增长。

3.产业带动效益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实施非遗的创新保护,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智慧化改造与提升,促进非物质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效发展,而且还可带动电子商务和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发源于商丘柘城县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豫东大鼓,在当地很受群众的欢迎,是中原曲艺一绝,在2011年就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政府的重,使得非遗文化豫东大鼓保护较好,豫东大鼓作为柘城的一个支柱产业也在与旅游产业集合,依据表演艺术产业不断地带动商丘旅游业的发展,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更是促进地方经济,提高广大群众收入的措施。

三、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的实现平台

1.非遗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将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传播,从而推动全杜会的经济发展。”此外,马费成将信息化定义为:“由于信息、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无论政府还是各行各业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巧发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息化。”[3]由此可见,信息化已经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对非遗的创新保护引入信息化管理,建立数字资源库是势在必行的。

2.非遗信息化数据资源库建设内容。建立数字资源库首先就是对商丘十大类中各个非遗项目进行信息采集。例如分类采集基本信息:传统美术种类繁多,有剪纸、刺绣、刻瓷、石刻、木雕、泥塑、面人、玉雕等;商丘民间舞蹈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风土人情等,受本地区的社会历史生活、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和豫东人倔强、敦厚、诚实、善良性格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传统音乐在商丘可分为劳动号子、小调、灯歌、宗教歌曲、小卖歌等。商丘的戏剧表现出“四多”:剧种多、演出团体多、剧目多、著名演员多;民间戏曲有豫剧(豫东调)、四平调、柳琴戏、越调、二夹弦、大平调、花鼓丁香、花鼓戏等;曲艺在商丘分为坠子、豫东琴书、豫东大鼓、永城大铙、永城琵琶词、永城清音、三弦、评书、快书、道情、莲花落、数来宝、对口词、莺歌柳等;传统技艺展览项目为张弓酒传统酿造工艺、刘腾龙毛笔传统制作技艺、王氏坠胡制作工艺、豫东虎头鞋虎头帽制作技艺、老土布传统制作技艺、孟氏仿古玉雕等。

基本信息采集完还要细化每个非遗项目的详细信息。包含每个项目的项目简况、文化精髓、代表作品、历史典故传说、工艺、项目传承人简介(从艺经历、传承成果展示等)。

四、商丘非遗数字资源的整合创新

信息化的数据库建设中,应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摄影、录像、录音,利用VR技术创作3D虚拟动画,为数字资源的加工整合提供基础,从而创新保护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商丘非遗的类型,地方特色可以选择不同的数字化保护方式,简单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民间文学的创新保护。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主要是以口头传说为主,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基本都是口口世代相传。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民间文学的保护必须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既要考虑下一代接收知识的渠道,还应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将传统的文化精髓融入互联网的传播是非遗传承的较好举措。可以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创作背景,根据故事情节设定不同的场景,运用动漫方式呈现动画片,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例如,动画片《花木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花木兰的传播方式令我们耳目一新,商丘其他的民间文学王亥传说、白云寺传说也可以制作动漫的方式加大传播渠道,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精髓代代相传。

2.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创新保护。商丘市非遗类别中有传统舞蹈、音贰⑶艺、戏剧等形式,这类非遗的创新保护对其表现形式的创新要求更强烈。本身表演艺术类的非遗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既可以完整地呈现艺术的形式,又是保护非遗传承手段的重要载体。在不改变原有艺术文化的形式下,让原故事情节或场景更加形象,或制作成网络流行的艺术形式,或简单穿插流行词语,或制作网络视频。总之,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从而达到对表演艺术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3.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保护。机械化时代下,手工制作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传统手工的非遗产品更是香饽饽。现代人工作节奏快,有些人虽没有富裕时间度假,但还是有零碎时间的。我们可以让传承人将传统手工艺制作成教学视频或展示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制作。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保护,必须重视手工艺传承人。可以开一些网络手工坊,感兴趣的游客既可以现场观摩学习手工制作的全过程,也可以不受时空局限性利用网络观看传承人手把手地教授制作工艺。当然,如果游客能上传自己的手工作品,参与评比制作,那么会吸引更多的手工爱好者学习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4.传统医药类非遗的创新保护。中医中药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针灸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丘非遗中杨氏针灸、雷火神针等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内健康养生游、中医保健游较为热门。对传统医药类非遗实施创新保护,可以级那个传统的医药,如刘氏正骨膏、付氏膏药等医药的制作流程,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改成3D动漫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中药;同时也可以将针灸形式制作成网络小游戏,通过让游客积极参与互动从中了解更多的传统医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同般.探析中原经济区视野下河南豫东地区文化传承创新存在问题及对策[J].大江周刊,2012,(7):37-38.

第2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为迎接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精神,更好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本次系列活动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服饰研究所共同主办,活动时间从6月5日持续到6月10日。

在6天时间里,汇聚了1场与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静态”展览和“活态”传承人现场展示;3场分别以“苏绣”、“传统服装服饰”、“传统纺织印染绣技艺”传承与保护为主题的学术研讨;6场以中国非遗为主题的“动态”服装服饰秀展演。活动选取非遗项目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展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非遗在实践中振兴、在生活中弘扬的盛况,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灵魂 商业是翅膀――把纺织非遗融入生活

如何将传统服装服饰的技艺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如何让传统技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带着这样的目标,作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今后双方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为核心,重点开展非遗相关门类的合作研究与共建工作。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表示,纺织服装非遗是我国非遗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更与现代生活和时尚关系紧密,此次以非遗服饰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既要展示传统工艺,又要体现当今品牌和设计师将传统工艺进行的有机结合,将成为行业振兴传统工艺的成果展示。未来,纺织行业一定要在传承传统工艺的能力建设上下大工夫,为传统工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做出贡献。本次中纺联组织了两场代表企业的非遗展演,还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将借助这个平台继续运作,共建相关的非遗研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纺织类)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开展非遗与传统服装服饰研发与设计、非遗与文创衍生品开发等项目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

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表示,作为文化部直属事业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本次“锦绣中华”系列活动突出非遗在当代服饰中的应用,非遗传承人与时尚设计的交流与对话,让中国设计更好地传承中国精神,让传统工艺焕发时代新颜。

关于纺织非遗的发现、传承、创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宋兆麟、品牌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艾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吴波、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宏复等一致认为,要让传统技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针对性的、因地制宜的,建立有效的一对一帮扶机制,让纺织非遗走进日常生活,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他们认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优势就是文化资源优势,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飞跃,但如果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行业发展,将时尚与传统有机结合将会有更好的前景。他们同时提到了解决非遗传承的三方面内容: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而本次系列活动就是将官、产、团、协、宣相结合,推出龙头企业,把文化商业循环落到实处,让传统文化不仅有技艺更要有品牌,让更多的人们注意它、记住它、崇拜他,让文化成为商业的灵魂,商业成为文化的翅膀。

艺术心 商业手――为纺织非遗打造生态闭环

作为开幕大秀,NE・TIGER(东北虎)品牌了《水墨姑苏》苏绣服饰秀;6月8日,“依文・永不遗失的绣梦” EVE CINA 高级时装秀将几近消失的黔西南民族文化瑰宝,呈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演绎了一场中华刺绣的时尚盛宴;6月10日,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名瑞・韵中国嫁衣秀华丽上演??

纺织服装企业将非遗元素在T台上华美亮相的背后,是长期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努力。以“依文・中国手工坊”为例,就在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建设。“依文・永不遗失的绣梦”中,浪哨文化、布依绣花和苗绣等非遗元素闪现身影,跨越百年守候,从大山走到城市,在极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恭王府散发出感人的灵魂魅力。

作为12年来矢志不移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服装品牌,依文打造了“依文・中国手工坊”这一传承中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平台,并以此为核心,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可持续、可复制的手工艺生态圈建设模式。通过设立绣娘工作室、建立手工艺博物馆、打造高端手工艺体之旅、建立手工纹样数据库,利用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将深藏大山中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带到了现代都市,将传统艺术嫁接现代时尚,将中国文化弘扬到全世界,让中国的民族工匠精神得以传承。

如今,“依文・中国手工坊”通过自己的方式不仅肩负起了社会责任,达到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切实产生了经济效益,更打造了中国手工艺联盟,形成了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

第3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非遗法》2011年颁布,四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都被列入保护名录,在经费、场所、传播等方面得到相应扶持,多地出现了非遗博物园、产业园,非遗博览会、峰会论坛成为常态化、品牌化的展会。过去非遗传承面临的后继乏人、资金不足、政策空白、工业化城市化侵蚀等尴尬似乎一夜之间被各地的热情所抹平。

“非遗热”背后的三大隐忧

一些官员将非遗当作名利场?

过去那些跟不上现代文明步伐的文化一概被认为“落伍、腐朽、没落”,但当“非遗”成为公共运动和政绩名片后,被清除、遗忘的公众文化则获得新生。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申报非遗,将本地有多少部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视为中心任务,希望上级部门资金扶持,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带动旅游业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官员和企业家登堂入室成为非遗传承人,据说是因为掌握了公权力和资本更有利于保护传承。

各地政府非遗申报热情高,保护意识强,值得肯定和鼓励,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重结果、重形式、重经济、轻保护、轻管理”,盲目性、功利性、凑热闹占据主导,真心落到保护传承上的实效自然有限。

变异的市场化?

非遗一旦不加区分地进入文化市场,迎合、贴合消费者的要求,作坊变成生产线,产品化、工业化只能传承手艺、技巧这个“形式”,而深刻的文化精髓却常常遭到遗弃,例如我们可以很轻易地买到四大名砚,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传奇故事又有几人知晓?那么,非遗市场化仅仅是生产了很多旅游商品而已,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好奇心理,而不是唤起文化自觉。

非遗对应着当时的年代、人事,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之后,更多应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族谱”。抛开其时间性、空间性,企图从市场中分一杯羹,能和今天的消费者匹配么?例如,用一个故事、一首山歌去打造一个产业或者园区,多难以作为。

市场化能够促进非遗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资金,是让包括政府、传承人、企业在内的利益各方更有内生动力的长效手段,也是考验非遗生命力的重要标尺,但过度开发利用也只能带来“一次性消费”,偏离了正确轨道。

精华、糟粕都是非遗?

非遗保护传承和政绩、商业利益结合在一起,必然过热。那么,一些地方只要是有点历史的,只要是民间的,都积极去申报非遗。例如有关县市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将西门庆作为非遗传承开发,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我国第三批部级非遗申报的数量为3000多项,最后只有191项获批,绝大多数项目并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民族文化价值和典范意义认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每次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一项自然遗产或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际准则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值得保护,那些没有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甚至低级庸俗的遗存,属于自然淘汰之列,也是社会和公众自愿选择的结果。文化理所当然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也不能草率地否定或肯定,很多项目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判定标准,例如将风水拒于非遗之外就值得商榷。

非遗保护传承两个抓手:政府责任和产业开发

经过普查,全国非遗资源总量已达87万项,保护传承的任务相当繁重艰巨,所谓非遗大热也不过是将各方的视野聚焦过来。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对非遗传承已渐无老人们那种毫无理由的热情和喜爱,断代明显。非遗第一保护人应是政府,但是政府替代不了传承。非遗市场化能够用收益倒逼传承,更突出传承的价值,但是商品化就要服从市场规律,而不是文化规律,更不能实现充分保护。

措施一:优先政府责任

非遗保护传承首先是政府责任,是公共利益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之后,再去有所区别地市场化,才是真正的保护之路。

一是将政府职责上升到法律责任。例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3年由省法制办,涉及到“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利用与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保障措施”等非遗保护的方方面面,明确了非遗保护中政府应尽的职责,不仅非遗传承人将得到政府各种支持,就是学习非遗技艺的徒弟也将得到助学、奖学或者职业培训补贴。

二是有选择地申报非遗,避免盲目性。例如,长治市潞安大鼓、民间社火、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等14个项目先后入选部级非遗名录,长治县、黎城县、长子县南漳镇、襄垣县王桥镇还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长治市通过举行非遗保护成果展、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使布艺黎侯虎、上党堆锦、潞州刺绣等一批文化产品赢得了市场。

三是设立区域引导型专项资金。例如,深圳市每年有2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保护无法市场化的民俗、传说、歌曲等非遗,对可以产生市场价值的非遗扶持其开发性保护。

四是扶持非遗市场化。很多传承人是民间艺人,没有能力承担非遗产品的商业化运作,政府部门应成为非遗企业的智囊、顾问,为他们策划、宣传、推销产品提供帮助,例如山西各级政府部门推出了广灵剪纸、澄泥砚、双合成等多个非遗品牌,如今都在市场站稳了脚跟。政府部门可以将非遗产品作为对外交流的文化礼品,例如北京市旅游委连续十年开展了“北京礼物”评选,纳入了京绣、渔阳三烧等一大批非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还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例如将非遗纳入文化产业扶持,引导银行优先给“非遗”项目提供贷款,向非遗企业减免税收,提供人才培训、对外宣传、国际交流、产品评估咨询等公共服务。

措施二:适度产业开发

一是打造非遗产业链。政府部门、非遗传承人、企业、金融资本要抱团形成合力,将非遗创意化、商品化、产业化,打造以非遗为核心要素的工艺品、旅游、培训、文博等多业态产业链。特别是将多种非遗项目向园区集聚,搭建产销平台,业已证明了较高成长性。例如,成都天府锦绣文化创意产业园以蜀绣、蜀锦年画、羌绣、漆器、竹编等非遗项目为基础,结合书法、绘画、川剧、文学、古董等艺术创意,形成设计、制作、展示、交易、收藏、推广和培训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二是搭建市场平台。通过培育非遗博览会、展销会、展馆、展区等市场平台,以企业、品牌的形象而非老艺人的个体形象,融入现代商业社会,走入寻常百姓家。例如,北京、深圳的文博会设立了“非遗”馆,全国各地有特点和亮点的非遗项目和产品纷纷在文博会上亮相,深受市场喜爱。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创新非遗的魅力,不断扩展其文化市场。例如,影视、动漫、游戏、软件都是非遗价值的延伸。通过开展大范围、高层次、多频率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拓展国际市场,成为海外的中华文化符号。

第四批申报部级非遗将迎来国考,显然非遗热在争议中将只增不减,而非遗不能单单归于公益性保护或者商业化开发。各地应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抢救第一,审慎开发”的原则,实现主动保护与合理开发。

(本文系“文化部公共文化司2013-2014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和2013山西经济社会发重大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介绍

刘洋,研究员,高级咨询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公共场所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4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世界上每一分钟都有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古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它伴随着时展,承载了一片土地的故事与历史。现今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同样需要,在保护中求得发展是关键。旅游业是面向大众并且具有文化特性的产业,它具有宣传力大、受众群体广、包容性的强的特点,将江西的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结合,不仅有利于大众理解和认知这些文化,而且非遗文化也可以得到发展

(1)大力开发旅游业,将当地的这类文化作为开发重点进行宣传,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看,更多的展示机会给传承者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精神鼓励,进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与精神鼓舞。通过旅游展演,吸引更多人了解并且喜爱这些民间传统文化,这也是拓宽传承空间的一种体现。

(2)旅游产品开发使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发展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势必带动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多,非遗文化产品凝聚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传统,具有担当旅游产品的优势。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使传承传统文化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共同得以实现,非遗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进入市场,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使非遗文化的保护性发展事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

(3)旅游产品开发利于发掘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旅游产品是结合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民风和生活生产的产物。在将非遗文化产品开发为旅游纪念品的过程中,需要对它的传承发展、内涵寓意和突出特点等进行深入的挖掘,这一过程能够得到许多之前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进而丰富其内涵。

2.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江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缺乏保护性理念,对非遗产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性措施还不够。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研究不够深入,宣传形式趋向单一

针对如何将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如何保护性地利用非物质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旅游商品方面的研究还不足。当地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大部分依赖路标和展示牌这种传统的宣传形式,传播范围狭窄,缺乏网络 、影视广告方面的利用,不仅大众知之甚少,当地的群众对非遗文化也了解的很少。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很难与这些传统文化产生心灵的融通,保护性发展工作进展甚微。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资源的开发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展

江西许多已开发的非遗文化旅游地基本上停留在以“参观”为主,与当下流行的“融入”型农家乐在这一类体验性质的旅游模式相比,缺乏创意和吸引力,“参观”旅游是供旅游者了解非遗文化发展历史和故事传说的一环,相关部门和旅游开发商对非遗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和让旅游者参与制作的模式开发还不够。

3.加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研究

开发能展现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资源已成为应对当前激烈的旅游产业竞争环境的新策略。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旅游产业的双轨发展,实施保护性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是必经之路。探索江西非遗文化产品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投入到旅游商品开发中,使突出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

第5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关键词] 城市更新;杭州;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098-03

[作者简介] 温日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学。(浙江 杭州 310016)

一、引论

目前有关城市发展的研究中常常提到城市更新问题,城市更新是什么?笔者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现有环境的进化,其核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对旧有建筑、道路、水系的局部调整和改动,以及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发展。保护是城市更新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更新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和以历史建筑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以及城市道路、水系等交通体系的优化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问题之一。更新与保护的成果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民环境、促进商贸旅游发展以及营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城辉映的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有关城市更新不乏经验和案例,费城的富兰克林大道,圣路易斯的弧形地标能给我们较多的启示。

二、杭州近代建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与保护概要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自南宋建都以来一直都是文人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近代的潘天寿、茅以升、黄宾虹等名人名士在杭州留下深深的印记,同时留下了以名人故居及近代居住坊巷为代表的杭州近代建筑文化。与此同时,“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越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作为杭州精神文化生活的代表融于杭州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空间中。在杭州城市更新进程中,对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积极的,并有较大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自2006年以来有了良好的开端。

(一)杭州近代建筑更新体系

1.十大历史保护街区。2003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确定对清河坊、小营巷、中山中路、湖边村、北山街、西兴老街、思鑫坊、小河直街、拱宸桥桥西、长河老街共10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明确了十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使用方向、居民安置、现代基础设施引入等内容。

2.历史保护地段。2004年,杭州市规划局公布新增12处有关近代建筑的拟保护地段。分别为兴安里、韶华巷-恰丰里、泗水坊、平远里、惠兴路、五柳巷、龙翔里等。保护地段的规划目标延续以上历史街区的风格各有不同。2005年,杭州市率先在五城区开展了“一区一街”历史街区保护试点工作。上城区元福巷、拱墅区小河直街、下城区武林路、江干区笕桥老街、西湖区留下老街的更新因这项工作的开展而得到了快速提升。

3.招商与具体的保护案例。2005年1月,杭州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第一次在自己的内部网站上公布了5处近代建筑的招商公告。这5处近代建筑分别是静逸别墅、玛瑙寺、穗庐、北山路95号、宝云寺遗构(疗养院)。同年5月“江南文学会馆”正式入住穗庐别墅,以招商带动保护的工作开始初见成效。“保护─招商─利用─保护”为杭州近代建筑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思路,在解决更新保护资金来源的同时实现近代建筑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提升,实现双赢。

4.小河直街的更新与保护。2007年1月,杭州小河直街历史保护街区更新与保护工程启动,作为再现清末民初江南运河边居住文化的小河直街更新改造工程截止2007年12月底已基本完成。改造中街区内的建筑根据其文化价值的等级分保护、改善、整饬、拆除和新建这五个等级。目前小河直街的历史建筑有12组共15间的结构是按照原模原样的模式保留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对其室内的卫生、隔音隔热、通风等设施进行适当改善。

(二)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体系

1.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2月22日,杭州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共有 99项,10大类。并由此确定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每两年评审公布一次的制度体系。

其中“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越剧”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原则。2006年11月,杭州颁布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规划确定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与保护的原则。原则简单概况为“建章立制、深入普查、搭建平台、属地管理、分级保护、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3.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方法。(1)平台与渠道的建设。“西湖狂欢节”、“风雅颂”等民间艺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相关会议、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相关图书、建设一批诸如余杭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和杭州天石微雕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重要平台。

(2)教育培训制度。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途径。民间艺人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与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同等的权利。编写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选修课中开设民间艺术课程等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制度的重要方法。

(3)文化贸易与交流。出版民俗文化丛书、光盘,开发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服饰、饮食、工艺品、纪念品,建立民间文化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基地是进行非物质文化贸易的多样化途径。临安钱王故里生态保护区、富阳古亭乐舞生态保护区是杭州“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项目。

(4)旅游业带动的非物质文化更新。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努力挖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观光业的融合,增加景区人文内涵。将非物质文化更新与旅游业相结合,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经济价值。

(5)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杭州铜雕、王星记扇业、张小泉剪刀、都锦生丝织、西湖绸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的重要保障。通过产业基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依赖于产业基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

三、杭州城市更新与美欧城市更新的比较研究

(一)杭州城市更新

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指出:杭州城市更新的核心集中于“七大挑战”。“七大挑战”的重点是“保老城、建新城”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挑战,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之保护城市环境的挑战、“城中村”改造之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挑战以及“道路更新”和“河道更新”的挑战等。近几年杭州经过城市更新,城市魅力越来越体现。主要特色集中于:

(1)将城市更新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心区的城市更新改造一直是杭州城市建设的重点。背街小巷整治、风景区改造、以道路改造带动城市街景整治带来了良好效果。 科学的城市更新理念使杭州城市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房产需求增加促使房价地价上升,财政收入增加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更新。

(2) 优化设计基础上的城市更新。杭州城市更新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原有城市功能和空间肌理的保护与继承。城市设计重视城市人文环境与建筑文化环境的营建。

(3) 城市更新带来城市品质的提升。政府规划协调、开发商出资建设,杭州城市更新的二元体系已基本建立。政府积极投资建设城市路网、环境小品等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商积极营造开发项目。城市更新历程使杭州居住环境品质迅速提升。

(二)美欧城市更新案例比较研究

(1)纽约的南街海港[4]。纽约的南街海港是美国在1970年进行更新的历史保护街区,“中国号”地标、专门卖鱼的市场,原来的外墙全部保护住,里面进行大规模地开发使南街海港成了曼哈顿区很重要的晚上要去的地方。南街海港更新的成功体现了美国政府在城市更新中的以下策略取向:

1.更新项目操作者应该是一个公共公司或制度的合伙人,而非政府或开发商的独立力量。由政府的公信力和开发商的合力结合之下才能把城市更新做得更好。

2.城市更新中注重把城市的形象建立起来。高效率的规划过程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产权问题清晰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法规的灵活使用为更新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2)德国的亚琛[5]。欧洲在旧城更新与保护方面强调必须从旧城原有的形态入手。德国有个城市叫亚琛,在二战期间曾经被严重破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城市的机理和以前依然非常的类似,更新与恢复成功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内部的机理被保持下来,这种内部的机理包括营养和休息、清洁和自我清洁、居住和工作以及交通和交流。内部机理的延续是其在城市更新中依然能保持原有的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的若干关键问题

杭州城市更新与国外城市更新的案例对比研究中能够体现杭州城市更新与保护工作中的亮点。在以历史建筑更新及非物质文化更新为主线的城市更新进程中,“整体街区”、“重大工程建设的带动”、“各种效益的发挥”、“杭州城市文化特色”等理念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贯穿始终。结合已有工作及城市发展的需要,杭州城市更新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关键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1.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更新是提升城市质量的重要基点。“城市的可识别性”是决定城市质量的重要因素,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胡同等都是这些城市重要的可识别性特征。杭州最具有可识别性的特征是西湖、运河与南宋文化。如何通过历史建筑与非物质文化更新这条主线,在杭州城市更新中充分展现西湖文化、运河文化与南宋文化,提高城市的可识别性,开创出一些标志性的“地标”,将杭州的城市形象建立起来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点。

2.重大工程建设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径。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市区河道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是近几年杭州城市更新的重头戏。“西湖西进”、“北山路整治”、“八卦田景区开发”,西溪湿地一期、二期工程,包含“富义仓”、“小河直街”、“水上巴士”等在内的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包含清淤、护岸、截污纳管、拆除违章建筑等在内的273条市区河道的综合保护工程是近几年杭州城市建设也是城市更新的亮点。目前为止,杭州通过12条河道的整治共梳理27处历史文化遗存的城市更新实践是值得称道的。未来的工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3.更新主体多元化、操作模式制度化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保障。就象美国的城市更新一样,城市更新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政府本身,开发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将公与私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才能将城市更新工作做得更好。如何约定政府与开发商的合伙人关系是问题的关键。政府、规划和城市管理部门、房地产商、居民应是城市更新过程的最核心的四个主体。成熟合理的多元更新主体关系有待于政府制定出针对十大历史保护街区、12处历史保护地段以及非物质文化更新的明确细化的更新与保护细则,调查特定保护街区、保护地段的居民产权情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情况,适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此外,规划设计方案的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审批制度,城市更新操作程序的制度化等都是目前杭州城市更新中应该进一步细化的关键问题。

4.城市更新的阶梯性原则是杭州城市更新的重要依据。采用模糊聚类分析FCA法[1]对杭州近代建筑文化价值进行分等定级,认真筛选保护内容,根据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等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更新的阶梯性原则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原则之一。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或假定评价法[3]确认的部分少量文化价值不高的建筑是否能被整体更新应该是城市更新中不可避免的选择。更新设计方案的确定应该从杭州历史文件中寻求方向、尺度与灵感。对杭州老城文化、人文生态及建筑形态的深入研究应该是优秀的更新设计方案的前提。方案应同时尊重街区原来的绿化环境,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开发,而非一步到位。部分技术文物如桥梁、绘画、雕刻等作品的容纳和突出可以对方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开发城市更新效益是杭州城市更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于文物建筑在保护、使用、产权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如何以非文物建筑为核心,优化设计,在融合历史传承的同时使城市更新的各方主体都能获得良好的效益是杭州开创有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的主要方向。非文物建筑一定的产权出让、出租或自营,应该是开发商获得回报的主要途径。“江南文学会馆”、河坊街的浓厚商业氛围、重大工程建设的各方利益回报、杭州地价的持续攀升应该说实现了杭州城市更新的浅层次效益循环。但如何避免这一循环带上房地产泡沫的阴影是目前值得研究的深层次的问题。以非文物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为核心,融入保护、出让、出租、自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础建设、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贸易与交流的商业经营模式,将容易开发出一条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城市更新之路。

6.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城市更新需要同时关注的重要方面。城市更新有可能导致对城市贫困人口不利的利益分配,如何让城市更新效益在社会中再合理地分配,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达到社会总体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城市更新需要同时关注的重要方面。建筑环境的更新与经济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需求带来更新的需求。历史建筑更新在拆迁过程中给居民合理补偿,对有意向还迁的居民应尽量满足其意愿。只有在更新过程中时时刻刻为居民着想,才能有效解决更新中拆迁难的难题,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五、结语

城市更新与保护是目前中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问题,其关键问题的提取将为我们的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杭州城市更新在有关历史建筑更新、非物质文化更新及重大工程建设带动城市更新的实践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先进理念,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更新效益的进一步发挥是值得我们更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温日琨.基于FCA的近代建筑文化价值分级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2001,(3).

[2]温日琨.杭州近代建筑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探讨[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5,(10).

[3]饶及人.美国旧城更新和改建的案例分析[OL/OB].焦点房地产网,2006-12-17.

第6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台州黄岩翻簧竹雕

自20世纪开始,人类对于文化活动的传播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叠加,各种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精神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了人类对文化社会演变的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预判。我国台州黄岩翻簧竹雕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其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仅能够保证我国文化的完整性,更有利于促进人们精神上对社会的认同。

1 强化互联网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原因及重要性

在信息化笼罩整个社会的今天,“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已经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互联网+与传统非物质文化的结合,是当代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形式。

1.1 强化互联网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原因

人类历史上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为:笔墨录音电视互联网。在这个传播模式中,体现的是人类对文化传承形式的演变,更彰显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模式[1]。当代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不仅传承人缺乏,传承技术更是不够创新。互联网是当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利器,若将互联网+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不仅能够带动传统文化繁荣,更能丰富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认同感。

1.2 强化互联网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各种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融合,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消费的需求,更能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拥护。任何文化形式的生命力不在于其在某个时代引起多大的波动,而在于其能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代背景相融合,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互联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当代人们日常休闲和工作都会依赖互联网[2]。若能将文化与互联网相融合便能够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进而更好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此外,当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许多的商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行销售,若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的电商平台进行对接,便能够通过商业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产业相挂钩,在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能够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

2 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台州黄岩翻簧竹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台州黄岩翻簧竹雕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形式,是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来强化台州黄岩翻簧竹雕的可持续发展备受社会的关注。

2.1 与电子商务平台融合

电子商务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其经济运营模式的出现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更对各类文化的传播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台州黄岩翻簧竹雕,是一种手工艺艺术,其文化可转换为物质形态,不仅具备物质价值,更具备欣赏与收藏价值。台州黄岩翻簧竹雕可以以商品的形式上传到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来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进而实现经济与文化“双收”的局面,在商业流通的过程中,还会勾起部分国人的兴趣,进而转向对该手工艺技术的学习,促进台州黄岩翻簧竹雕手工艺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2.2 形成规模性的技能培训基地

台州黄岩翻簧竹雕作为一门手工艺技术,其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人们主动的进行培训和学习。然而,现阶段我国台州黄岩翻簧竹雕的继承人少之又少。而且,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规模性的传承,让台州黄岩翻簧竹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形成规模化。为此,在台州黄岩翻簧竹雕形成商业规模的前提下,使业界人士共同融资,组建黄岩翻簧竹雕的培训机构,使技术形成规模化、制度化。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政府亦要提高扶持力度,提供培训基地一定的厂房设备,并减少相应的赋税,让台州黄岩翻簧竹雕艺术在良好的环境下得以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3 强化互联网+的理念,提高宣髁Χ

台州黄岩翻簧竹雕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在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转变人们对传统非物质文化的理念。在互联网+模式背景下,通过互联网下的新媒体对台州黄岩翻簧竹雕进行文化传播。强化对黄岩翻簧竹雕手工艺文化的宣传力度。并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固有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积极意义的氛围,让人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受互联网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而对台州黄岩翻簧竹雕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对民族文化继承的责任感[3]。

2.4 通过互联网来革新黄岩翻簧竹雕的传承方式

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台州黄岩翻簧竹雕传承主要以继承人的方式“人对人”进行传承。这不仅降低文化传承的效率,更影响了其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为此,要与互联网进行对接,通过互联网+模式来讲黄岩翻簧竹雕的传承方式进行革新,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等公众平台对其进行宣传,在保护性继承的手法上进行改革,通过明星效应、非继承人培训和网络真人秀等形式,以“互联网+”新媒体渠道播出,进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互联网+模式在当今时代与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其中,台州黄岩翻簧竹雕不仅拥有者独特的文化特性,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工匠精神”的体现,为此,要切实强化互联网+模式下台州黄岩翻簧竹雕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01(19):39-40.

第7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媒介;传播效果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包括电影电视和多媒体产品,来促进不同民族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创新。”影视产业本质上遵从的是消费主义的逻辑,属于文化工业的范畴,其基本路径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系列的包装,通过出众的视效和后期处理,让受众产生视听震撼,进而赚取吆喝、兑换利润。麦西来甫作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集民间歌曲、民间音乐、杂耍、说唱、谜语、滑稽戏等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民间原生态乐舞,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独特性、民众性和古老性等特点,被誉为维吾尔的民间艺术殿堂,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下影视媒介的梳理,探讨麦西来甫在影视传媒传播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

一、影视媒介的传播优势

(一)极具表现力的传播媒介

影视媒介是由电影、电视等多媒体视听平台,由音乐、舞蹈、化妆、服饰、音响、影像等元素有机合成起来的综合视听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氛围能够深深触动观众心灵,其视觉冲击力也远远超越其它视听媒介,它对形象生动的展示是其它方式难以企及的,因此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

(二)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电视媒体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效果来看,具有大众宣传、学术争鸣、舆论监督、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贡献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立档、保护、研究、传承和振兴,对珍贵资料的保存是其核心。

影视作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电视新闻到综艺节目,再到纪录片、专题片以及相关电影、剧集等,不同类型的节目都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得天独厚的影视媒介传播手段在视觉文化时代里,逐步启迪了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之了解、关心并以行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三)文化附加值的产业开发,增加非物质文化产品附加值

依托强大的影视传播力量,通过对麦西来甫丰富多样的艺术样式的扩散传播,影视观众才能对文化多样性深入地理解和认同,在麦西来甫中的其他艺术形式中的道具都可以进行二次开发,增加非物质文化产品附加值。

图为吉林卫视播出的新疆麦西来甫画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媒介中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影视作品数量寥寥

以INTERNET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为文化产业的腾飞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影视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欧美大片培养起来的国内观众,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影视作品从融资到发行日益市场化,单纯的民俗风情已经不能吸引观众,考虑到投入产出的利益,制片方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制作,导致这类影视作品数量越来越少。

(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影视作品缺少深层商业开发

欧美发达国家的影视作品除了自身的插播广告、植入式广告、票房等构成的收入因素外,利用各种手段方法最大程度的挖掘影视作品的附加值,对作品进行深层次商业开发,比如制作各种光盘、磁带售卖;拍卖与商业租用服装、道具等;开发拍摄场地的文化旅游等,同时也极其看重对知识产权的包装使用,如美国迪士尼公司通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注册、著作权转让,以及特许经营权许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虽然当前国内在影视作品的市场化运作与产业化开发道路上已阔步前行,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

(三)影视开发的资源面临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在各方期待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理当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成为大众议题。但是视听商业市场并未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作品更多的传播与生存空间,大片时代充满了视听的盛宴。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影视开发的基础,植根于古老农业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工业社会难以生存发展。维吾尔年轻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导致的社会转型,以及受到国内外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熏染,逐渐到城市寻找工作,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绎者自身的生存生活影响,那些懂得传统习俗和丰富经验的传承人数量急剧下降,由于历史的变迁等各种因素,相当一部分民间麦西来甫已经消失。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影视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麦西来甫的影视产业化需要政府支持和多方参与

影视作品虽然成本投入庞大,但获得的社会效益却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政府要对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艺人的扶持和培养。政府也要发挥自身的号召力,带动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共同参与投资,生产出能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影视作品。

(二)为剧作家及文学家深入生活、调查体验提供帮助

提高他们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剧本的积极性,让他们挖掘丰富的影视创作素材,打造影视文艺精品,主要符号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题材或线索的电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抢救保存、商业开发以及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无不凝聚着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关切。如2008年6月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片《皮影王》通过音像、光影的渲染手段配合以及唱腔、声乐的艺术支撑,生动刻画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的精湛艺术和悠久历史,得到各界的好评。

(三)策划多样化的节目

应该把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节目策划和制作中。影视媒体应当在节目的策划中吸收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员,继而创办更好的节目形式。

(四)要反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度包装

商业影视不同于纪录片般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场景,经过编剧导演的通俗化加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趋于商品化、金钱化。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使其具备了凝聚民族认同、维系文化生态的公共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传播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也不应受制于消费主义逻辑的单线宰制。

(五)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媒介传播人才队伍

文化遗产与影视媒介的联接,既需要新闻媒体的专业化,也要求文化遗产保护的通俗化。一方面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遗产相关学问的媒体从业人员,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应当培育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针对媒体的交流能力,建立与媒体的合作意识。

(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故事内容、故事载体的影片,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传媒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从而找到新的看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民族精神、蕴涵的民族文化会让影视作品更具有人文气息、更符合当下的社会语境。

四、结语

对麦西来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播,影视媒介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解读,创新表现形式,既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现实生活的新热点和新特点,又符合世界现代文明发展潮流,同时结合传媒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节目呈现和传播模式,大力开辟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样式,吸纳公众参与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来,为麦西来甫保护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西安财经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命题的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矛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56-02

引言

2005年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申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陵端午祭"事件后,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到新的层次,尤其是国内学术界的诸多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关注的更多;在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渐被提上日程,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丝绸之路这一命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一、综述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商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苑利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具有矛盾的一面出发,提出只要将“保护”与 “开发”工作分开来做,就比较容易实现 “保护”与 “开发”的双赢局面。这篇文献主要讲到“分别实施”是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 “开发”矛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1];马柯则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描述,并提出在商业运作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进行解决[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张建昌通过对中国商用数码在近代历史中的实证应用的分析,探讨了这宗数码的历史变迁问题,并总结了这种特殊数码与中国汉字相结合运用的一些特点,提出传承开发这种数码的一种文化创意思路[3];张海超的文章则从生态学引入生境出发,使商业开发、社区参与、学者成为影响文化生命体演进的一种重要环境因子,并探讨其对文化传承产生的意义和作用[4]。总的来说,关于商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文献虽然多,但是大部分文献的质量却不是很高,并且文献的实用性价值还有待考证。本文针对目前正在开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谈谈非遗的开发与传承问题,切实解决一些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二、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及现状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聚的宝贵财富,中国对它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脉络以中国为核心,跨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萨特阿拉伯等29个国家;国内途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共五个省区。

陕西省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的辉煌历史造就很多的民间文化、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华阴素鼓、韩城黄河阵鼓等是陕西民间舞蹈的代表;秦腔秦调更将西北人民的文化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5]。

甘肃省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中外古代商旅的必经之地。既有民间音乐花儿、敦煌艺术等,又有民间文学如河西宝卷、肃南裕固族口头文学等;还有民间手工艺如刻葫芦、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等;除此,也是传统医药和戏剧的传承地区。

宁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主要包含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当地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别具一格,既有民间传说、歌谣等,又有民间舞蹈以及民间杂技,泥塑和雕刻技艺更是传承不息[6]。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地域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众多。既有以昆仑山神话为标识的昆仑文化,又有以河湟“花儿”为代表的民间歌谣,还有九曲黄河灯会和土乡纳顿节等民族民间文化。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它有以汉和维吾尔为主的47个民族组成。广阔的地域、众多的民族以及重要的丝路通道,使其为后人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即有闻名遐迩的三大史诗《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更有广为人知的维吾尔族花毡制作工艺等。

总之,西北地区丝路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机遇;然由于其区域合作的不成熟以及省市之间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人为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国家主人翁的角度,踏实做好非遗的开发与传承工作。

三、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种面临的问题

由于自然因素、历史变迁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西北各民族所创造的极具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正逐渐的流失,濒临灭绝;特别是信息化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承人才,西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面临着与外来文化趋同而逐渐消亡的危险。目前,它面临的问题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说:

1.人工化、商业化的倾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大大降低。

2.在开发的思想层面,存在着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发展现象。

3.在保护对象的层面,许多掌握传统技艺的手工匠人正逐渐老去,而他们的传承正在成为当代绝学。

4.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媒体的传播,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改变了他原有的面貌。

四、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

合理的开发、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发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矛盾问题虽然不容易解决,但是也并非无法解决,只要我们整个民族共同努力,合理的保护和开发、传承并发展他们,我们才能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与传承:

1.提升非遗发展理念,树立全民保护意识

树立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就是把保护非遗上升为全民运动,激发起公众的保护意识,通过公众的呼声和社会舆论来平衡保护、开发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并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提高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进而提升全民族保护非遗的意识。

2.掌握重点,传承非遗

抓住非遗的传承者,我们可以运用数字化的方式对非遗进行分类,通过有效的编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建立图文声像等各类数据库,完成对非遗的数字化存档。在开发和传承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3.筹集资金,有效开展非遗传承

由于我国非遗整体的保护、开发与传承工作起步晚、时间短,投入的力度不足,使得抢救保护经费缺乏,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利用市场运作,吸纳遗产持续开发和有效传承所需要的资金;借助政府和民间资源,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基金会,筹集开展工作所需各种资金。

4.吸纳专业人才,有效传承非遗

在保护、开发与传承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使他们将各种创意的元素融于非遗的保护中,形成一种的文化品牌。在保持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上,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理念的元素,只有这样的保护才能使非遗真正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J].河南社会科学,2009.07(17):20-21.

[2] 马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及保护[J].青年文学家.文化论坛,2013,(11):219-220.

[3] 张建昌.论陕西商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J].商业论坛,2006,(8):6-8.

[4] 张海超.商业开发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基于文化生境理论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86-90.

[5]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snwh.gov.cn).

第9篇:非遗文化与商业结合范文

2013“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红点在中国”隆重开馆

日前,2013年“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红点在中国”在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红点获奖产品展览吸引了6678位专业观众,另有超过500名专业听众受邀参加了红点设计论坛,为亚太地区带来一场盛大的设计与商业盛宴。厦门国际设计营商周是德国红点设计机构以主办方的身份在中国举办的唯一工业设计展览,旨在搭建设计师与企业家对话交流、交易平台,为国内企业与优秀设计师构建共赢的机缘,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增长方式。

全国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开馆

日前,由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打造的全国首家虚拟考古体验馆在成都开馆。体验馆总面积约280平方米,包括文物医院、考古影像、探秘安丙墓3D实景再现、考古奇兵游戏、石镰打火体验、钻木取火体验、“地层的秘密”及考古训练营动漫等八部分展示内容。体验馆不仅让没有考古常识的人们有一个考古概念,“模拟古墓”还能让人们感受在古墓考古的实景。而文物医院部分是将专家在进行文物修复的过程展现给大家,向普通市民普及文物、考古知识。体验馆实行免费开放,预约参观。

文化产业资源浪费 产业园建设急减速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文化产业园已经超过1200个,然而能够盈利的不到两成。除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不成熟之外,更多的是在文化产业园成立之初经营者就没有投入较大精力,主要寄望于地产增值从中获益,或是“挂羊头、卖狗肉”,借文化之名获得政策优惠,然后发展其他产业。面对大批“伪文化产业园”涌现,国家又尚未制定出可行性较强的退出机制,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国家决定在现阶段将鼓励文化产业园发展剔除于重点投入领域。未来1~2年放缓步伐,对已建成的产业园进行大规模结构调整。

国美电商跨界卖艺术品

由国美电器打造的国美在线艺术频道已经上线试运营一段时间,展示的商品包括书法和图画,并且包括艺术家介绍及相关艺术界资讯。国美从3C快消领域拓展至艺术品,领域跨度之大。有分析人士认为,做艺术品电商门槛高、困难多,如何保证充足货源、如何鉴定真伪、艺术家的资质,艺术品价值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等都是大问题。网络是虚拟空间,在网上购买艺术品,比拍卖行、画廊更让消费者放心不下。国美卖艺术品能带来怎样的效果,还需市场考验,但这也是国内大型B2C电商网站首次涉足艺术品市场。

南京11条道路将换上老地名挂上非遗标识牌

御道街、贡院街、明瓦廊……这些令南京市民十分熟悉的老街道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各自不同的典故。日前,南京政府将为这11条道路设置南京老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牌,立于南京街头。这些在街头设置的标识牌都将采取统一的形式,高约1.7米,长约1.4米。标识牌上的释文,详细介绍各道路的名称、地名位置、长度、来历典故等,所有内容都采用中英文对照。标牌设立后,市民行走在该条道路时,还可以根据标识牌释文驻足细细品读老地名的历史文化。

安徽省首部非遗乡土读本问世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非遗项目,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编撰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第一卷,预计不久会走进省内中小学课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套系列丛书是按照非遗项目所在地进行分类,分为“皖北卷”、“皖中卷”和“皖南卷”共三册出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各种原因面临“后继无人”非遗项目寻找出口,获得人们关注、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项目,成就“活态传承”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