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精选(九篇)

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

第1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临床分析

本文为了阐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先分析这两种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两者合并的治疗和诊断问题。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当地呼吸疾病研究所收集 2009年1月至 2013年2月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的老年患者100例,符合无危及生命、肿瘤、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门诊或院外的资质诊所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年龄在60岁以上,病史超过两年,每年受疾病的影响超过3个月,长期气促、咳痰和咳嗽。将患者分为50例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0例哮喘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单纯哮喘患者组。

1.2 方法

对所有经过初筛对象进行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在内的肺功能检查,胸部 CT 检查,完成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留取诱导痰细胞痰行分类和计数,最后根据诊断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数据的差别;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2.1 三组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其它的比较情况详见表1。

表1 比较3组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比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首发表现是咳嗽,其它两种疾病在首发疾病上的表现也各有差异。详见表2。

表2 比较3组病患临床有特点

注:三组数据显示的数据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简称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并且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 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 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疾病可预防,通过一系列的临床治疗可改善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是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进行性病程中发生的,咳嗽、咳痰、气喘、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甚至可导致呼吸衰竭的急性发作事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症状以及阻止病情发展。人们的通常认识中,普遍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肺血管、肺实质和气道等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在肺部的不同位置产生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聚集的现象,即破坏肺实质,又引起小气道病变。哮喘在医学上就是由多种细胞类似气道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T 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与组分细胞进行参与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疾病的逆性气流受限往往会出现多变广泛的特点。

临床中常见的两种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两者在气流受限的可逆性上有不同,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为不完全可逆,哮喘患者就会在气流受限上表现为可逆性。不过随着疾病对于环境以及药物的耐受性的变化,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也出现部分可逆性气流受限的情况并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的情况,一些哮喘患者发生病症的改变,不可逆性气流受限的现象随之出现。临床上值得关注且容易混淆的问题,也在老年患者中表现得更为常见。尽管同是阻塞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不同原因引起的通气功能损害在可逆程度肺部听诊特点、损害程度、气道受损部位、乃至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均有差异。临床表现中,单纯哮喘的患者多以喘息为首发症状,肺部听诊的特点为大量易变的呼气相哮鸣音。慢支患者首发症状则以咳嗽为主,肺部听诊多数为中小水泡音和肺底细小水泡音; 合并哮喘的慢支患者往往以两种情况并存,在听诊时双肺均有较多可变化的干、湿音或哮鸣音同时存在。

相关数据显示,对于三组患者的肺功能损害来说,程度是不一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以极重度和重度为主,单纯哮喘以轻度为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哮喘的产生原因尚不清楚,各国的争论也是各执一词,主张各个疾病的相互演变。不管最终结果是怎样,随着老年人的肾上腺皮质素被清除的速度越来越慢和肝肾功能的减弱,老年人的用药随时会加重高血压的病发。使得真菌感染、陈旧性结核复发,导致骨质疏松的进程加快,糖尿病的情况恶化。所以,最近新产生的用药主张是用糖皮质表层的激素吸入。相关的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疾病的病例和所带来的严重程度,对症下药,给予针对性地选择用药方案和时量,制定相应级别的治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秦茵茵,吴国锋,谢燕清.老年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2):111-114.

[2]王彦,王斌,陈华萍,等.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临床特征分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 317-320.

[3]李丽,朱蕾,陈琪,等. 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下降支夹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评估中的价值.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 181-185.

[4]熊曙光,王慧,吴亮,等. COPD 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气道阻力变化的对比研究.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 369-373.

[5]吕波,黄瑾,曾红科,等. COPD 与哮喘患者支气管舒张反应曲线的比较.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7: 1670-1673.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 中华内科杂志,2012,42: 817-822.

[7]王秋月. COPD 急性加重的诊治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27: 1243-1246.

[8]陈文彬,主编. 诊断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7-122.

第2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呼吸阻塞

小儿因身体发育不全,抵抗能力弱,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中,呼吸阻塞为小儿患者的临床常见病症,其表现为患儿喘憋、呼吸困难,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很可能对患儿造成严重的生命危险[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4年2月收治的398例小儿呼吸阻塞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38例,女性160例,年龄为4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2±4.9)岁。将39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观察组19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治疗措施,行抗炎、抗菌、镇静、化痰、吸痰等综合治疗模式。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治疗,内容为:加入沙丁胺醇注射液0.04 mL/Kg,加入3 mL生理盐水,以氧驱动雾化吸入,3次/d,8 min/次。

1.3评价标准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均已消失,未检测到肺部喘鸣音;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咳嗽、闷喘等症状均有明显好转迹象,肺部体征基本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改变,甚至有加重迹象,肺部依然有较为明显的体征。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以SPSS 19.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67.7%,对照组显效率为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8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小儿因身体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群体,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喉痉挛等疾病是小儿常见性疾病。小儿呼吸阻塞为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有:气管因素,因小儿气管发育不成熟,易将玩具放入口中,导致细菌进入口中,导致呼吸疾病阻塞;支气管炎症,粘性分泌物分泌过多,患儿自身的清理能力较差,无法及时将异物咳出,从而出现呼吸阻塞[2]。急性喉痉挛是气道阻塞的主要因素,感染后,出现喉头水肿,引发起到阻塞;支气管哮喘为小儿呼吸阻塞的引发的又一因素。

小儿体质较差,在采取治疗时,必须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施药,为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同时,小儿呼吸阻塞是急性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及时确诊,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患儿症状,缓解不适症状后,再根据患者情况,做根治措施。

小儿呼吸阻塞引发的主要因素为呼吸道存有异物所致,其发病原因和生理特征相关,毛细血管未完全发育,官腔较为微小,且其黏性分泌物过多,且患儿自身无及时清理能力,导致毛细血管出现水肿,其收缩功能异常,从而引发梗阻。对于小儿呼吸阻塞,临床大多采取镇静、化痰、对症治疗、吸氧等措施[4]。沙丁胺醇为选择性,可作用于β2受体激动剂,可对抑制组胺等过敏物质的产生形成抑制效果。支气管平滑肌过紧,导致阻塞情况加重,沙丁胺醇可有助于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帮助患者消除支气管痉挛症状[5]。采取氧驱动雾化治疗,可在高速氧气气流基础上,行雾化药物,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改善呼吸情况。从改善肺功能开始,减少粘液分泌,为呼吸道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局部充血、水肿状态,可起到显著的改善效果。采取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治疗的优势,是在于在雾化治疗的同时,能起到较为显著的氧化效果。对患者呼吸阻塞情况进行缓解的同时,做症状缓解的同时,也能让患者及时吸氧,保持平衡的血氧饱和度。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5%,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8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采取沙丁胺醇氧驱动雾化治疗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苔,姚媛,马荣炜,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雾化吸入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434-3435.

[2]张遂甫.沙丁胺醇、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J].临床医学,2012,32(11):26-28.

[3]刘世刚,任彦青,闫子臣,等.氧泵驱动雾化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56-56.

第3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内窥镜

摘 要:目的:观察药物诱导睡眠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的表现。探讨药物诱导睡眠下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方法。方法:对我院33例患者行药物诱导睡眠下的纤维鼻咽喉镜检查,记录和分析检查所见。结果:33例患者中,鼻咽部阻塞22例,均伴口咽部阻塞,同时伴喉咽阻塞者9例;3例系单纯口咽阻塞,伴扁桃体肥大,8例为喉咽阻塞,悬雍垂咽成形术后3例中,2例为喉咽阻塞,1例仍为鼻咽阻塞。多个部位狭窄者睡眠呼吸暂停更为严重。结论:药物诱导睡眠下的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可清楚显示鼻咽、软腭和舌根在鼾声和中的动态变化,能够更直观、清晰地从形态学上分析OSAHS的产生原因和病理机制。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药物诱导; 内窥镜

Examinations of Nasendoscopy for OSAHS under/during Drug-induced Sleep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asendoscopy for OSAHS during drug-induced sleep and explore the method of nasendoscopy under drug-induced sleep. Method: Nasendoscopy for OSAHS during drug-induced sleep were performed on 35 cases of OSAHS. Result: Of 35 cases ,for 17 the narrowing regions located in velopharynx companying with the oropharynx narrowings, and 8 of 17 with hypopharyngeal narrowings more; 2 cases in oropharynx only,; 5 in hypopharynx ; 2 of 3 cases after uvuloplatopharyngoplasty got hypopharyngeal narrowings, and the other one still had velopharyngeal narrowings. Conclusion: The movement of velopharynx, soft palate and tongue base of the patients who have snorings and OSAHS can be seen by nasendoscopy during drug-induced sleep.

Key words: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Drug-induced; Nasendoscopy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发生于睡眠时的间歇性、完全或不完全性上呼吸道阻塞症,能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重症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广泛认识,其发病率日渐上升。通常患者自鼻咽部至喉咽部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被认为是OSAHS的致病因素。阻塞部位的确定以及造成局部阻塞的解剖因素分析对于明确发病机理、改善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清醒状态下的各项检查不能判断患者睡眠状态下的阻塞部位。故而许多学者用上气道及食道测压、CT扫描、MRI和纤维鼻咽喉镜等手段对患者睡眠状态下上气道阻塞部位进行研究。其中纤维鼻咽喉镜具有直观、操作简便和费用较低的特点,但睡眠中检查很困难,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尝试用纤维鼻咽喉镜观察药物诱导睡眠状态OSAHS患者咽腔的阻塞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自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经常规多导睡眠仪检查(PSG)诊断为OSAHS的病人,共33例,男28例,女5例。最大63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45.3岁,体重指数最大 32.22 最小20.42 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39,其中3例为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术后效果不佳,仍有鼾声和OSAHS。

1.2 方法和步骤:呼吸暂停为呼吸消失10s,低通气为呼吸气流下降50%以上,且伴有血氧饱和度下降4%以上,AHI为呼吸暂停指数与低通气指数之和。OSAHS的诊断标准为AHI5次/h以上。

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人于检查前4h禁饮食,取仰卧位,1%的丁卡因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后,经鼻腔插入连于监视录像系统的Olympus纤维鼻咽喉镜(带吸引器,)先置于鼻咽部,经静脉缓慢(1ml/30s)注射咪唑安定(Medazolam,每支5ml含5mg),初次剂量3mg,若效果不佳追加1mg,最大8mg。待病人入睡后,经纤维鼻咽喉镜观察咽壁、软腭、舌根的变化,检查中未出现睡眠中断。咽腔狭窄闭塞、憋气、出现鼾声为判定阻塞发生的依据。图象资料录像保存。对录像资料仔细观察,分析引起阻塞的解剖因素如咽壁、软腭、舌根、扁桃体等有无异常以及其在呼吸时相的变化方式。

2 结 果

2.1 PSG监测结果:33例OSAS病人PSG监测结果: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 AHI)8.22~65.47,平均为26.31,最低血氧饱和度为62%。

2.2 纤维鼻咽镜检查结果

2.2.1 阻塞部位:33例病人中鼻咽部阻塞22例,均伴口咽部阻塞,同时合并下咽部阻塞9例,口咽部阻塞伴扁桃体肥大3例,下咽部阻塞8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的3例中,2例为下咽部阻塞,1例仍为鼻咽部阻塞。

2.2.2 形成阻塞的咽部变化方式:形成阻塞的方式较为相似,鼻咽阻塞表现为自圆枕向下延续的咽部侧壁软组织塌陷,左右咽侧壁向中线堆积,逐渐狭窄,至软腭边缘形成窄缝样的最狭窄处,吸气时,两侧壁聚拢,形成裂隙样,并在此处产生振动,发出鼾声,此裂隙向下延续至口咽,逐渐消失。可同时伴有软腭后坠。口咽部的阻塞多有扁桃体肥大,吸气时肥大的扁桃体向中线靠拢,形成狭窄,发出振动,产生声音。呼气时以上两种狭窄均可伴软腭向后翻转进入鼻咽腔。下咽部的阻塞主要为舌根后坠所致。另外,相互连续的咽部组织结构使得阻塞也具有连续性。

2.3 PSG与纤维鼻咽喉镜结果的比较:不同部位的阻塞,PSG结果不同,AHI平均分别为三个部位均有阻塞者45.56,鼻咽合并口咽阻塞者40.91,喉咽阻塞者36.23,口咽阻塞者21.67。

3 讨 论

3.1 OSAS患者睡眠时上气道阻塞部位及来源:纤维鼻喉镜能够在直视下观察上气道的形态结构,睡眠时的检查更能显示上气道的动态变化。Croft等(1991)首先用咪唑安定诱导睡眠的方法对56例鼾症和OSAS患者进行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发现无阻塞者7例,单纯腭咽阻塞者18例,合并口咽和/或下咽阻塞29例,2例单纯下咽部阻塞,系舌根后坠所致;并提出了上气道阻塞的分级以帮助选择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病例。Andrew E等(1995)将一组未进行睡眠鼻咽喉镜检查的病人与进行睡眠鼻咽喉镜检查的27例病人比较,前者治愈率为61%,后者为76%,经分析若对单纯软腭阻塞者进行手术,则治愈率为94%,6%好转。国内李五一等(1999)用异丙酚诱导睡眠行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结果全部病人43例均有腭咽部阻塞,合并口咽阻塞 下咽阻塞。吸气时相对咽壁向内塌陷11例,软腭及悬雍垂后坠14例,两者同时存在者18例。

醒觉时患者上气道肌张力与睡眠时有明显不同,加之醒觉时咽部和舌部的肌肉活动可能干扰对上气道顺应性的观察,睡眠下纤维鼻咽喉镜不仅可直接观察上气道各部位组织结构有无异常,而且可了解上气道各水平阻塞的动态变化方式。我们观察中发现,吸气时,鼻咽区的阻塞主要为咽侧壁的塌陷及向中线的聚合,其次为软腭后壁嵌入,口咽部的阻塞多为吸气时肥大的扁桃体相中线靠拢形成阻塞。而呼气时上述两部位的阻塞均有软腭向后翻入鼻咽腔。下咽部的阻塞主要为舌根后坠所致。同时发现,相互连续的咽部组织结构使得阻塞也具有连续性的特点,鼻咽与口咽阻塞部位的划分实际应是对主要阻塞部位加以区分,比如鼻咽阻塞主要表现为自圆枕向下延续的咽侧壁软组织肥厚塌陷,左右向中线聚拢,渐行狭窄,至软腭边缘形成一窄缝为最狭窄处,之后狭窄向下延续到口咽,逐渐消失;口咽阻塞主要表现为吸气时肥大的扁桃体向中线靠拢,同时鼻咽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塌陷。

3.2 诱导睡眠的药物选择和注意事项 咪唑安定是一种短效水溶性的苯二氮类药物,具有安定不具备的优点,静脉给药起效快(2~2.5min),排泄半衰期短(1~4hr),安全界限宽。因此镇静催眠效果极易通过调整剂量控制,为非麻醉医师可选用的镇静剂。临床较常用于胃肠镜检查和人工流产等简单操作的镇静。静注临床剂量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均小于异丙酚。在我们的检查中,用缓慢静注咪唑安定催眠,3mg时多数病人已出现鼾声,可进行检查,少数未入睡者,逐渐加大剂量,一般至5mg左右病人均可入睡,除少数病人(本组遇2例)出现不自主运动而不能配合、被迫放弃检查外,大多数病人可顺利完成检查,检查过程中无需麻醉师陪伴,但为了确保病人安全防止出现较严重的呼吸抑制,需注意观察自主呼吸运动及血氧饱和度,以便及时唤醒病人或必要时使用特异性拮抗剂氟马泽尼(Flumazenil),避免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 Croft. C.B, Pringle. M.B. Sleep nasendoscopy: a technique of assessment in snoring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 Clinical Otolaryngology,1991,16:504-509.

[2] Pringle, M.B. Croft.C.B. A grading system for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based on sleep nasendoscopy[J]. Clinical Otolaryngology,1993,18:480-484.

[3] Andrew E, Camilleri AE, Ramamurthy L, Jones PH. Sleep nasendoscopy: what benefit to the management of snorers[J]. Laryngol Otol 1995,109(12):1163-1165.

第4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呼吸训练;基本治疗;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76―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呼吸系统类病症。在出现COPD之后,病人常会有并发症,致使COPD被加重且反复发病。本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随机选取2011-10-20到2013-07-20,我院接收的76例COPD者进行探讨,具体情况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2011-10-20到2013-07-20,我院接收COPD者76例,均与国家要求的COPD标准一致,男性47例,女性29例,年龄:44岁到79岁,平均年龄:61.55±5.26岁。在这76例COPD病人中,27例有慢性的支气管炎病症,35例有肺气肿病症,14例有肺心病。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随机将76例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分组:护理训练组、干预训练组,各38例。

1.2护理方法

1.2.1护理训练组 对护理训练组行使基本治疗+常规护理。基本治疗:抗感染、营养支持、平喘治疗、吸氧治疗、对症处理、化痰治疗等,与此同时,并做好基本的、常规的护理。

1.2.2干预训练组 对干预训练组行使呼吸训练+护理干预(全面、多项护理)。

1)呼吸训练。让COPD者在比较舒适、肌肉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原始的呼吸训练,用口吸气,速度要快,重复吸气动作,随后闭上嘴巴,通过鼻子进行深吸气,与此同时,让膈肌以最大的幅度向下移,直到吸气困难时停止,随后屏住呼吸2秒到3秒,然后再通过嘴巴进行呼气。呼气之时,动作应当缓慢,收缩腹肌,让体内的气体得以完全呼出。深呼吸之时应当控制好动作频率,频率:60秒9次到12次,持续时长:3分钟到5分钟。2)环境护理。通常COPD者的呼吸功能都存在缺陷,抵抗力弱,因此病房的环境质量应高,要多通风换气,常消毒,室温调到22摄氏度。湿度:50%到60%。此外,还要做好细菌监测。3)吸痰护理。在开始吸痰前,要行2分钟到3分钟的高压给氧。倘若属于粘稠型的痰液,在行吸痰动作前,应将2毫升到3毫升的氯化钠注入COPD者的气道中。在吸痰之时,应当注意无菌操作,要将吸痰管之中存在的负压予以阻断,把吸痰管放置到气管导管中,负压应在-50mmHg之下。4)监测护理。监测病人的病情以及面色、听诊呼吸音、监测心率、脉搏、血气,并对血氧饱和度进行测定。5)口腔护理。COPD病症治疗时间长,易不愈,很容易出现口腔病症,若口腔感染,呼吸道也会受到牵连,所以应当多清洁口腔,做好去菌工作。6)心理护理。COPD者多有失望、难受、恐惧、烦躁的情绪,护士应当多鼓励、关怀、安慰,给病人增加勇气和信心。护士要多留意病人的情绪、手势、动作、表情以及眼神,进而通过对这些表面现象的分析,洞察病人的意图,助其解决困难。

2 结果

2.1护理成效 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恢复成效比护理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好,P

2.2遵医状况 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遵医状况比护理训练组的遵医状况好,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由不同疾病引起的,以气道不可逆性阻塞,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予以系统护理干预,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加强呼吸道管理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改善肺功能降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了探讨护理干预与呼吸训练项目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影响,对护理训练组行使基本治疗+常规护理,对干预训练组行使呼吸训练+护理干预(全面、多项护理),之后,对比护理训练组和干预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分析表1和表2,明显干预训练组中的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的恢复成效比护理训练组的恢复成效好,P

参考文献:

[1] 罗梅银,邓惠英,彭春兰.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2,40(15):697-699.

[2] 王静,杜坚宗.呼吸训练以及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8):101-103.

第5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Ⅱ型呼吸衰竭;BiPAP

[中图分类号] R563.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b)-131-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临床常见型疾病,有一些明显的肺外效应,可加重一些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并呈进行性进展,同时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等症,从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传统上常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IMV)治疗,但患者创伤性大,并发症多,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2]。因此,为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治愈率,特对我院2008年8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了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38~82岁,平均(52.43±4.87)岁;病程5~22年,平均(8.62±2.23)年,全部患者均经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确立诊断。治疗前全部患者均经病史调查、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排除昏迷、休克、严重心脏疾病、中重度肺大疱及未控制的胃肠道出血等其他全身性疾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剂、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进行治疗,设定参数选用同步/时间模式(S/T),备用的呼吸频率为10~15次/min;吸气压(IPAP)从6 cm H2O(1 cm H2O=0.098 kPa)开始逐渐增加,在15~20 min内逐渐增加至8~10 cm H2O;呼气压(EPAP)设定为4 cm H2O,吸氧浓度为35%;通气时间为每日6~10 h,并在持续低流量吸氧状态下完成。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呼吸兴奋剂。

1.3 评价指标

详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呼吸频率(RR)、心率(HR)及血压(BP)等变化,以及动脉血气分析pH、PaO2及PaCO2等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血气分析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72 h后pH值无明显变化,而PaO2明显提高,而PaCO2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血气分析情况的比较(x±s)

与对照组相比,*P

2.2 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72 h后心率和呼吸频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72 h后心率和呼吸频率的比较(x±s)

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急性发作期常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特别是出现肺性脑病时,如不积极改善通气,往往预后极差[3]。Ⅱ型呼吸衰竭是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肌疲劳和营养状况低下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近年来,其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数不断增加,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研究中,呼吸肌疲劳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使得呼吸机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呼吸机与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相比,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5]。其作用机制是在吸气时以吸气压作为压力支持通气,可以克服气道阻力,减轻呼吸肌疲劳,增加肺泡通气量;而呼气时则给予呼气压,相当于呼气末正压的作用,可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减少呼吸功耗,防止细支气管陷闭,使患者轻松呼出气体,降低肺泡残气量,促进肺泡内气体均匀分布,改善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效果显著,且创伤性小,并发症少,可使心率和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同时还能提高PaO2,降低PaCO2水平,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采用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其疗效确切,效果显著,且创伤性小,并发症少,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首选疗法。

[参考文献]

[1]陈建丽,曹婷婷.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J].河南医学研究,2007,16(2):130-131.

[2]郑有光.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12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5, 34(5):581-583.

[3]杨日焰.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12):37-38.

[4]杨玲.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J].蚌埠医学院学,2009,34(4): 352-354.

[5]施国华,黄琪梁.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例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3):264-265.

第6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上呼吸道狭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T-MPR呼吸道测量

[中图分类号] R7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8-000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T-MPR respiratory measurement in the location diagnosis of upper airway stricture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April 2014, 4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33 case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airway obstruction sleep apnea syndrome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2, 43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detected by spiral CT scan from the top of nasopharyngeal to the inferior border of the cricoid cartilage, the index of the 4 plane in patient’s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uch as cross sectional area,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were measured by the technology of MPR image processing, the measured values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of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1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cross sectional area of the lingual region, uvula region and posterior region of the soft pal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in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Upper airway strictur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CT-MPR respiratory measurement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又称OSAS,属于中老年群体多发病。据相关报道显示,无论上呼吸道的舌后区、悬雍垂区等任何区域发生阻塞或狭窄现象,均可诱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患者上呼吸道狭窄部位定位不明确,其采用UPPP(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的成功率仅为50%,重新对手术失败病例的狭窄部位进行定位诊断发现,手术失败患者上呼吸道有多处狭窄[1]。基于此,术前正确估计OSAS患者的上呼吸道狭窄部位,对实现对症治疗、提升手术成功率极其有益。经螺旋CT对OSAS患者自鼻咽顶部至环状软骨下缘进行平扫检测,同时采用MPR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辅助测量,能够精确测定出患者的咽壁厚度、会厌后区、舌后区及悬雍垂区、软腭后区的横截面积等[2]。既往报道显示,OSAS患者与正常人的各CT呼吸道测量值有显著的差异[3]。本研究基于既往研究所得出的上呼吸道CT测量正常值范围,观察对比OSAS患者与健康人的CT扫描测量结果,以分析CT-MPR呼吸道测量在定位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狭窄部位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的4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PSG(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其中,男34例,女9例;年龄23~57岁,平均50.05岁;体重49~82 kg,平均73 kg;临床症状:憋气、睡眠打鼾、疲乏无力、嗜睡等,将该43例患者设为实验1组。选取33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时上呼吸道狭窄患者设为实验2组,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25~58岁,平均51.15岁,体重47~78 kg,平均72 kg。另选取43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21~58岁,平均53.05岁;体重51~79 kg,平均69 kg;均无呼吸性疾病、睡眠性疾病。

1.2扫描方法

使患者取仰卧位,经螺旋CT对所有处于清醒状态下的患者自鼻咽顶部至环状软骨下缘进行平扫检测,另对实验2组患者实施睡眠期扫描,扫描层厚:5 mm,以确定上呼吸道狭窄部位(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扫描后,采用MPR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辅助测量,观察平面参照既往研究报道中的上呼吸道解剖分区平面(会厌后区、舌后区、悬雍垂区及软腭后区)[4],如图1~3所示。

1.3测量指标

测量指标包括上呼吸道各平面横截面积、咽后壁软组织厚度、咽侧壁软组织厚度及呼吸道左右径、前后径。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实验1组与对照组各平面横截面积、前后径等CT-MPR测量值比较

由表1可知(其中实验1组简称为1组,实验2组简称为2组),实验1组的舌后区、悬雍垂区及软腭后区的横截面积及4个平面左右径、悬雍垂区前后径均比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验1组与对照组咽侧壁及咽后壁软组织厚度CT-MPR测量值对比

由表2可知,实验1组4个平面的咽侧壁软组织厚度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实验2组与对照组各CT-MPR测量值比较

对实验2组33例研究对象进行睡眠期CT检查,确定了该组患者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时上呼吸道狭窄部位,检出狭窄平面59个,部分患者有多处狭窄部位,会厌后区及舌后区、悬雍垂区、软腭后区狭窄者分别有11例、11例、17例、20例。将该组33例患者的上呼吸道各CT测量值与对照组比较,由表1、2可知:在4个平面中,实验2组与对照组的各平面横截面积及前后径、左右径测量值均有明显差异(P

2.4实验1组与实验2组各指标超出正常值的情况比较

根据既往报道的各平面指标的CT测量正常值标准,对实验1组与实验2组各测量值超出、未超出正常值的情况进行测定与比较[5]。结果显示:两组各平面横截面积阳性率(低于正常率)有显著差异,两组会厌区、悬雍垂区的左右径阳性率差异明显,两组舌后区前后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上呼吸道狭窄密切相关。为了提升手术成功率,术前应正确对患者上呼吸道狭窄部位进行定位。既往报道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上呼吸道各指标CT测量参数与健康人有明显差异,本研究实验1组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也再次证实了这一观点。但组间数据分布具有较大的交叉区域,难以参照对照组健康人的正常值范围对阻塞性睡眠暂停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上呼吸道狭窄部位进行正确定位[6]。

为了探讨上呼吸道CT-MPR测量在定位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狭窄部位中的价值,笔者借助MPR图像处理技术,对实验2组33例研究对象进行睡眠期CT检查,确定了该组患者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时上呼吸道狭窄部位,部分患者有多处狭窄部位,会厌后区及舌后区、悬雍垂区、软腭后区狭窄者分别有11例、11例、17例、20例。将实验2组中59个实际出现狭窄的平面于清醒状态下的CT-MPR测量数值与对照组的43例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4个平面中,实验2组与对照组的各平面横截面积及前后径、左右径测量值均有明显差异(P

为了更直观、明确地了解CT-MPR测量在定位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狭窄部位中的价值,笔者根据各平面指标的CT测量正常值标准,对实验1组与实验2组各CT-MPR测量值超出、未超出正常值的情况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各平面横截面积阳性率有显著差异,在实验1组的172(43×4)个测量平面内,其阳性率与实验2组的59个测量平面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树华,董莘,石洪金,等. CT测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中的意义[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2):133-136.

[2] 李树华,石洪金,曲胜,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舌后区上呼吸道CT测量[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6):415-417.

[3] 黄映红,翟锦明,刘毅生,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CT测量上呼吸道狭窄定位诊断的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19(5):423-426.

[4] Zhou X,Wang J,Liu J. The study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64-slice CT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in Müller maneuver[J]. Lin Chu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2013,27(3):139-143.

[5] Fong S Y,Ho CK,Wing YK. Comparing MSLT and ESS in the measure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5,58(1):55-60.

[6] Swagata Khanna,Sunil KC,Mahamaya Prasad Singh. Prevalence of symptom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in children undergoing routine adenotonsillectom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2012,5(11):99-104.

[7] Suzuki Shigeru,Machida Haruhiko,Tanaka Isao,et al. Measurement of vascular wall attenuation: Comparison of CT angiography using model-bas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with standard 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lgorithm CT in vitro[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11):3348-3353.

第7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阻塞性肺气肿; 气胸; 临床分析; 误诊

[中图分类号]R5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2-110-02

自发性气胸为呼吸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一般不难诊断,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发生气胸时,由于肺部基础疾病较突出,气胸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在短时间内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造成心肺功能衰竭。若诊断不及时,处理不当,病死率较高。2007年1月-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该类患者32例,其中死亡4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5月经急诊科收治住院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自发性气胸患者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3.1岁。肺部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3例,支气管哮喘6例,肺结核2例,矽肺1例;其中首次发作22例,第二次发作9例,3次以次上发作1例。诱因有近期呼吸道感染加重、剧烈咳嗽22例,过度用力或屏气诱发者3例,无明显诱因7例。

1.2 症状与体征急性起病14例(43.8%),表现为呼吸困难突然加重、憋气、端坐呼吸,伴濒死感、心悸、表情紧张、大汗淋漓、紫绀;缓慢起病18例(56.2%),表现为喘息、咳嗽逐渐加重、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19例(59.4%)有明显气管移位,患侧或局限性气胸体征,13例(40.6%)无典型气胸体征。

1.3 气胸情况闭合型5例(15.6%),交通型15例(46.9%),张力型12例(37.5%)。左侧15例(46.9%),右侧14例(43.8%),双侧3例(9.3%)。肺压缩程度小于<20%者4例(12.5%),20%-50%者11例(34.4%),>50%者17例(53.1%)。合并少至中等量积液6例(18.7%),皮下气肿3例(9.4%),纵隔气肿1例(3.1%),呼吸衰竭10例(31.3%),呼吸性酸中毒9例(28.1%),消化道出血1例(3.1%),昏迷2例(6.3%)。

1.4 诊断 26例(81.2%)经X线胸片检查确诊为气胸,另有6例(18.8%)因病情危重不能做X线检查,其中2例(6.3%)经诊断性穿刺确诊为气胸,4例(12.5%)误诊为哮喘持续状态,临终前诊断性穿刺为自发性气胸(抢救无效而死亡)。

1.5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换气功能,常规低流量吸氧,缓解气道痉挛;适当应用强心剂、利尿剂、支气管解痉药,抗凝剂等一般性治疗措施。气胸的治疗:闭合性气胸在一般性治疗措施基础上,严密观察病情,3-5d后分次抽气。交通性和张力性气胸做胸腔水封瓶闭式引流。

2 结果

经X线胸片确诊为自发性气胸26例,其中25例立即行抽气减压或水封瓶闭式引流,1例肺压缩<20%,且临床症状经吸氧后减轻,仅治疗原发病而未抽气治疗,10-14d出院。另诊断性穿刺确诊的2例中,经立即行抽气,负压引流等治疗,好转出院,余4例因病情危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在我国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是肺心病最常见病因,一般占肺心病病例的80%-90%, 其次是重症纤维化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胸廓畸形等,慢性阻塞性肺病常伴发气胸,约占继发性自发性气胸的85%[1]。肺气肿病人,肺泡过度充气,久之肺泡壁破坏,肺泡破裂融合成气肿性大疱,肺部感染、剧烈咳嗽或气喘发作时,邻近脏层胸膜下气肿疱内压力升高,是产生气胸的病理基础。据文献报道,在自发性气胸作胸腔造影发现胸膜裂口以下肺多见,上肺次之。认为可能是下肺叶在呼吸活动过程中,活动幅度大,特别是呼气时膈肌上升对下肺叶尤其是突出于肺之外肺大泡挤压较重导致肺大泡破裂[2]。本组资料显示,慢性肺心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诱因中,呼吸道感染加重、剧烈咳嗽者22例,过度用力或屏气诱发者3例,因此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合理止咳祛痰,尽可能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是预防肺心病患者气胸发生的必要措施[3]。

急性自发性气胸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4],由于该病患者基础病严重,合并急性气胸时往往无明显胸痛,肺部叩诊过清音或鼓音,与肺心病急性发作很难区别,加之患者心肺功能差或病情危重,不能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易致误诊或漏诊。鉴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急性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发生误诊[5],出现下列情况应警惕气胸[6]:有慢支、肺结核、哮喘并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咳嗽或呼吸困难渐进性或突然加重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肺气肿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尤其急性呼吸衰竭者;肺部新出现广泛哮鸣音或突然哮鸣音增多,但肺部一侧或局部出现呼吸音消失,经支气管扩张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呼吸困难不能缓解者;患者烦躁、大汗淋漓、紫绀迅速加重者,双侧呼吸音改变不一致者;无典型气胸体征而有肺压迫症状者;有气管移位、局限性或患侧呼吸音消失者[7]。由此可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气胸,因肺气肿体征影响,两肺叩诊均过度回响,语音及呼吸音减低,当两肺体征缺乏对比难以确定气胸部位时,应及时做胸部X线检查,发现气胸部位。若患者呼吸困难不允许搬动,应在可疑气胸的部位谨慎穿刺测压[8],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自发性气胸治疗目的是解除因限制性通气障碍所致的生命威胁,使肺早日复张,恢复肺功能,减少复发[9]。在严重肺气肿患者,即使是少量气胸或局限性气胸,也可使心肺功能在短时间处于衰竭状态,因此必须及时诊治,一经确诊应即排气减压,促使肺尽快复张:对中等量闭合性气胸,症状不危重者,隔日1 次单纯穿刺抽气;对交通性气胸、高压性气胸、闭合性气胸经穿刺排气后症状无缓解或缓解后24-48h症状复发、心肺功能差、临床症状明显者应尽早采取胸腔闭式引流;若引流后肺仍不能复张完全或反复发作的气胸应手术治疗;局限性气胸以胸腔闭式引流为妥。同时注重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控制感染,重视并发症的治疗,对重度肺气肿、年龄较大患者、反复肺部感染者加强支持疗法。

参考文献

[1] 方圻,朱元珏,史轶蘩,等主编.现代内科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499-1615.

[2] 纪树国,李燕玉,何云京,等.自发性气胸的胸膜腔造影及“点焊”治疗[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32-33.

[3] 周文生.慢性肺心病并发自发性气胸34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0,13(4):484-485.

[4]崔祥滨.实用肺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9-550.

[5] 燕双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并发气胸误诊分析[J].中原医刊,2004,31(10):45.

[6] 冯霞,丁伟琪.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79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7):443-444.

[7]梅同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双侧自发性气胸26例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1,24(1):44-45.

第8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自发性气胸

作者单位: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易并发自发性气胸,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诊断或处理不当,死亡率极高。为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现将我院内科2008~2010年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自发性气胸4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7~80岁,60岁以上27例。肺部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30例,支气管哮喘7例,陈旧性肺结核病史5例。

1.2 发病诱因 呼吸道感染者31例,剧烈咳嗽26例,劳累12例,用力排大便引起者3例,大声喊叫或无明显诱因5例。

1.3 气胸类型 张力性气胸9例,交通性气胸5例,闭合性气胸24例。

1.4 临床表现 发病缓慢者31例,表现为刺激性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加重。起病急骤者11例。为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发绀、胸痛、端坐呼吸、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出现休克及昏迷表现 气胸体征: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局部呼吸音消失27例,无典型气胸体征15例。

1.5 胸部X线检查 有35例经胸部X线检查确诊,有7例因病情危重,无法摄片,行胸膜腔试穿刺抽气确诊。

1.6 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解痉、通畅呼吸道、止咳、治疗原发病、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等治疗,同时根据气胸的类型及肺压缩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4例肺压缩20%以下者,采用绝对卧床休息后肺复张,10例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治疗,28例行肋间插管闭式水封瓶引流。

2 结果

治愈39例,死亡3例。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因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基础,随着病情反复发作,肺泡弹性减弱,易破裂形成肺大疱。当咳嗽、呼吸道感染或用力时,肺大泡极易破裂形成气胸[1]。由于原有肺功能不全,发生气胸后通气和换气功能进一步下降,而临床症状轻重与气胸程度并不呈正相关,即使少量气体(10% 以下)压迫肺脏也常感呼吸困难[2]甚至可使心肺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由于平时就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生气胸后有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的加重或胸闷,易与原发病相混淆。因年龄较大,痛觉敏感性下降,胸痛发生率低。多数气胸又较为局限,肺受压面积较小,故常缺乏典型气胸体征。有肺气肿体征者发生气胸后病变处叩诊音变化不明显,呼吸音减低不显著,易漏诊或误诊。鉴于上述因素,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可能:①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无法解释的突然出现或加剧的胸闷、呼吸困难,尤其是伴有胸痛或刺激性咳嗽者。② 发绀迅速加重,发生休克、意识障碍。③ 气管移位,一侧或局限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者。④ 查体无典型气胸体征,但具有肺压迫症状者。⑤ 肺部感染在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及纠正呼吸衰竭等治疗后无效者。均应详询病史,仔细体检,及时摄胸片,尽早确诊。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发的自发性气胸,症状重、进展快,易发生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给予吸氧、止咳化痰、解痉、及时有效地进行胸穿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以缓解症状。对肺压缩20% 以下,无明显气急症状者,可单纯卧床休息,自行吸收;若积气不吸收,应行胸穿抽气。对于张力性、交通性及双侧气胸,或多次抽气无效的闭合性气胸,应采取水封瓶引流。对同侧分隔或双侧气胸,也可在同一部位多次或多部位同时插管引流。因阻塞性肺气肿并发的气胸往往有胸膜粘连,呈局限性或包裹性,因此准确的排气部位应根据胸片或胸透下定位较好。对反复复发或长期漏气不止者,或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予胸腔内注入药物粘连[3],或采用电视胸腔镜下胸膜破裂口处局部喷涂粘连剂,或行激光、电凝、套扎、肺大泡切除术。经内科保守治疗肺复张不理想者,可能存在有支气管胸膜瘘或胸膜粘连而限制肺复张,或因胸膜粘连牵拉裂口不闭合,能耐受手术者亦可胸外科治疗。此外,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维持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等,以促进裂口的愈合。

参考文献

[1] 郭晓明,李和平.严重肺气肿并发气胸23例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0):596-597.

第9篇:呼吸道部分阻塞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52-02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肺气肿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其病情迁延不愈,根治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正确的护理是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27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系统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我院诊断并入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27例。其中男24例,女3例;年龄45~85岁,平均71.3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伴肺心病者6例,自发性气胸者1例。

2护理方法

2.1饮食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呼吸负荷重,能量消耗多,因此患者常常会出现营养不良[1]。应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改善机体营养状态;避免食用油煎、辛辣、刺激性食物、干果、坚果等,以免引起便秘和腹胀,影响呼吸。指导患者少食多餐,以进食后不产生饱胀感为宜。如果病重出现呼吸困难,则不宜过多进食蛋白或糖类食物,否则会加重呼吸困难。如果病情严重,在进食前和进食之后应吸氧3~5min。

2.2氧疗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因长期二氧化碳潴留,主要通过缺氧刺激呼吸中枢,而持续低流量吸氧能改善组织缺氧[2]。纠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期发作的有效方法为持续低流量吸氧,浓度一般25%~30%,流量为1.5~2.0L/min,而缓解期氧分压≤7.33kPa。吸氧时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排除痰液,并注意吸氧的温化和湿化。

2.3排痰护理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叩拍时与呼气同步,拍背时要随时观察面色、呼吸、心率等。指导患者深吸气后有意识地咳嗽,以利排痰,使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以稀释痰液。对咳嗽无力或痰多阻塞气道者立即吸痰,痰液尽量一次吸净。

2.4病情观察观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情、动态监测综合征、了解其不同时期综合征各项指标的发生情况及最终预后,护理人员可以大致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趋势,为临床解释病情提供依据[3]。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急性发作期的咳嗽、咳痰情况及有无辅助呼吸肌参与活动等呼吸困难表现,观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和白细胞计数,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对右心力衰竭竭患者除常规观察外,以往还要密切观察有无尿量减少、下肢水肿、心悸、腹胀、腹痛等右心力衰竭竭表现,对精神、情绪失常或昏迷患者应加床档或约束肢体。

2.5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剂及扶正固本的中药治疗以缓解支气管痉挛。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患者出现滥用抗生素而出现抗生素“心理依赖现象”,避免菌群失调及产生耐药性,加大治疗难度。

2.6制订呼吸运动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式呼吸。缩唇呼吸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可阻止气道过早闭合;腹式呼吸锻炼可以提高呼吸效率,从而改善缺氧状况,提高活动耐力。可将两者结合使用,每天进行锻炼,加强膈肌运动,提高通气量,最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

2.7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情迁延不愈,患者呼吸困难,生活质量降低,部分患者甚至丧失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患者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个别患者甚至有恐惧、绝望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恐惧不安的原因,共同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使患者通过消除诱因,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树立坚定的信心,积极与医护人员合作,配合治疗方案的实施。

3结果

27例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护理,病情均好转,无并发症出现。

4护理体会

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在降低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控制病情进一步变化、提高患者活动耐力及减轻呼吸困难症状等方面意义重大。本研究表明,27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护理,病情均好转,无并发症出现,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提示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对临床治疗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连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康复护理[J].哈尔滨医药,2008,28(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