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呼吸保健与急救精选(九篇)

呼吸保健与急救

第1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急救;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发病突然、病情急、变化快等特点,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将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中的救治水平,普及院前急救相关知识和教育,对降低病残和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现就我中心2013年1月~2014年1月院前急救的7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男49例(63.6%),女28例(36.4%),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经过现场评估和人院后的头颅CT扫描检查结果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77例患者发病前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3级高血压病患者51例,合并糖尿病32例,肾功不全3例,冠心病21例,意识清醒33例、嗜睡17 例、昏迷27例。

1.2方法

1.2.1接到120急救电话或110指挥中心呼叫后,立即按照"就近就急"原则调度急救车辆、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展开急救工作。

1.2.2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并作出准确判断。在20s内快速判断患者有无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对患者立即开展现场急救,同时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

1.2.3现场急救措施 ①保持患者相对固定。头部可抬高至30°,保护患者头部, 避免头部活动。呕吐患者头应偏向一侧,以利呕吐物排出, 避免吸人气管[2];②立即开放气道,清除呼吸道异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困难患者给予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必要时使用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本组病例,采取口咽通气管17例,气管插管7例,予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53例;③本组所有病例均快速打开静脉通道。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对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不规律者应用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治疗;明显烦躁不安或持续抽搐者应用安定等治疗;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本组无心跳呼吸骤停病例;④经现场急救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告之患者和家属在转运医院途中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争取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并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3]。搬运时动作轻柔迅速,协调一致,平行搬运,避免颠簸。将患者搬运至救护车后,按照"就近、就急、就专科、患者自愿"的原则转送至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转运时救护车平稳驾驶,避免突然刹车和剧烈颠簸。转运途中将患者头部朝向前方并固定于一侧,继续吸氧,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持续心电、血压、呼吸、脉氧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物的滴速和用量,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途中病情加重3例,经及时处置,病情暂时稳定后快速转送至医院。同时通过车载电台、移动电话等设备向拟送达医院急诊科汇报患者病情,以做好充分准备。送达医院急诊科后再次评估病情,及时向接诊医护人员交接病情、途中抢救及用药情况,保证患者的进一步抢救治疗。

2 结果

本组7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经过院前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快速、安全转送至医院74例,占96.1%;转运途中病情加重,经及时处置,病情暂时稳定后快速转送至医院3例,占3.9%;途中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高血压性脑出血多由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其他并发症等诱发,多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部分患者短时间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4]。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院前急救必须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应建立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和通讯网络。建立健全灵敏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5]。我中心于2000年起,先后在市区、各三级医院以及各高速公路建立十个急救分站,所有急救车均配备了GPS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电台以及无线对讲系统,网络医院设置终端,形成高效、快速的院前急救体系和通讯网络。平均急救半径6.73km,平均急救反应时间5~7min,到达现场时间均在20min之内。

其次,及时有效的急救与安全转运。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 病情进展快, 其病死率、致残率高,若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 病情会很快加重, 甚至死亡[6]。到达现场后急诊医生在实施院前急救时,必须将挽救生命放在首位,控制生命体征的恶化,其次再考虑保护和恢复器官功能[7]。因此,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急救时应注意一下几点:①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并作出准确判断;②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保持患者相对固定,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使用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快速打开静脉通道,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疝形成。同时迅速将血压降至140~160/90~100mmHg范围,预防血压过高增加脑水肿和再出血的危险和过低引起的脑供血不足;③病情趋于稳定后,平稳搬运、快速安全转送医院;④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置。同时联系医院急诊科,汇报病情;⑤送达医院后再次评估病情,与接诊医护人员详细交接病情、主要症状、印象诊断、采取措施、治疗效果等,完成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综上所述,建立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和通讯网络与急救人员对病情的准确判断、积极有效的救治和快速、安全转运为院内进一步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最大程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张在其,骆福添,陈兵,等.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新医学,2010,11(4):708-711.

[2]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2-157.

[3]于学军,郭树彬.我国急诊医疗质量保证[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380-381.

[4]张磊,郭兴,刘亚青.高血压性脑出血107例的院前急救体会[J]. 临床急诊杂志,2013,14(5):224.

[5]王一镗.急救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

第2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关键词】急性甲亢肌病;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95-02

急性甲亢肌病,又称甲亢伴急性延髓麻痹,可与甲亢危象并存u J。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对该病的抢救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准确处理,严格呼吸道管理及强有力抗感染,支持治疗,配合良好的基础护理和严密观察病情。现将我科1996年3月~2011年2月收治4例病人的抢救护理经过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69岁,甲亢病史20a,不规则治疗,人院时一般情况差,衰竭,声音嘶哑,不能进食,饮水呛咳并从鼻孔返流,体检见病人烦躁,大汗,甲状腺Ⅲ度肿大,呼吸不畅,咽喉反射消失。心率130次/rain,房颤律。人院后3h确诊为急性甲亢肌病,并积极抢救处理,24h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日恢复,以后多次复查情况良好。

例2:患者,女,43岁,因消瘦、心悸、声嘶4个月,加重伴气促发热,不能言语ld人院,外院曾诊断“甲亢”,不规则治疗。查体: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湿润,咽充血,咽反射消失,甲状腺Ⅱ度肿大,T39℃,P142次/min,R42次/min。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急性甲亢肌病,经积极抢救,病情元好转,入院第4d出现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术,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救无效,于入院第9d死亡。

例3:患者,女,21岁,甲亢病史4 a,不规则服药,后擅自停药,致使甲亢症状加重,消瘦,乏力伴发热、咳嗽、咯痰1个月,声嘶、吞咽呛咳4d,神志模糊,大小便失禁1d入院。查体:急重病容,烦躁不安,突眼,甲状腺Ⅲ度肿大,T39℃,Pl34次/min,R28次/min。立即诊断急性甲亢肌病,虽经积极抢救,病情继续恶化,人院37h死亡。

例4:患者,女,l7岁,人院前3d出现纳差、乏力、呛咳,甲亢病史2a余,先后服131I治疗2次。查体:T36.8℃,Pl26次/min,律不齐,突眼,咽反射减弱,颈静脉充盈,甲状腺Ⅱ度大,心界左下扩大。入院后相继出现休克,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人院第7d死亡。

2 抢救护理经过

2.1 4例入院时病情均处于危急状态,人院后护士均能积极遵医嘱进行各项应急检查。如抽血测电解质、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气分析、血尿常规及心电监测等。

2.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液体和药物的输入。4例病人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饮水后呛咳,故机体所需营养及药物大部分需从静脉补给,都能保证有良好的静脉通路。我们根据病情给病人静脉留置针,以利于随时用药和抢救。由于目前抗甲状腺药物为片剂,本组病人病情危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饮水及进食后随时有窒息的危险,除例1因甲状腺肿压迫,胃管插入受阻,插管未成功外,余3例均予留置胃管,鼻饲药物及营养流质。例1病人在服药时,我们将药片碾成粉末溶于温开水后,用滴管滴人患者口中,避免了大口服药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获得满意效果。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各项急救器械和药物的准备,4例病人入院时或入院后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开始时呼吸急促、表浅,进而呼吸浅慢、暂停,甚至呼吸停止,需做气管切开,呼吸机替代呼吸,在这一系列的急救过程中,护士做到有条不紊,有求必应,抢救程度准确无误,并且按要求严格呼吸道畅通管理,定时吸痰,专人护理。

2.4 4例病人均执行严格的基础护理,因病情危重,病人绝对卧床,一切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首先我们创造条件,将病人置于单人房,以利于抢救及护理。由于病人抵抗力低下,需做好保护性隔离,每日进行空气、环境消毒,定时给病人翻身,做好皮肤清洁护理,严格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2.5 严密观察病情,不放弃任何一个对诊断有价值的细小问题,如在给例l吸痰时,当时病人神志尚清,但对吸痰管在咽喉部的刺激毫无反应,当班护士及时将此情况报告医生,这一现象是诊断急性甲亢肌病的特异性条件,为病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3讨论

3.1 急性甲亢肌病是甲亢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罕见,起病急,数周内可出现说话和吞咽困难,发音不准,也可合并甲亢危象,并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威胁生命[1]。

3.2 护士对于急性甲亢肌病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病致命的病理过程为延髓麻痹,随时有呼吸停止的危险,故不能等待甲状腺功能结果,应主要根据甲亢病史、临床表现作出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应立刻进行积极抢救。要求护士熟悉专科知识,严密观察病情,为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3.3 强调强有力抗感染,支持治疗的重要性。甲亢是一种高代谢性疾病,加上合并急性甲亢肌病等危象,机体能量消耗更大,而且大多伴有严重感染,必须具备强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足量丰富的高营养液支持治疗。例l为退休干部,经济条件优越,抗炎、营养支持治疗及时足量,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逐渐恢复。余3例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常规使用一般抗生素时,远远不能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加之支持治疗跟不上及病情危重,均是抢救失败的原因之一。

3.4 严格掌握I131适应症。关于治疗甲亢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各家意见不一。我们倾向于I131治疗应该合理选择,认真考虑其适应症、禁忌症,特别是远期效应问题[1]。

3.5 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从本组病历看出,病人对疾病知识缺乏认识,重视不够,治疗不规则,而导致病情反复,出现并发症。在今后工作中护士当务之急是学好专科知识,本着对病人健康负责的态度,与医生共同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病人了解甲亢知识,认识到甲亢治疗方法各有其适应症与利弊,内科药物治疗疗程较长,要求治疗规则、合理,不可擅自停药,治疗需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及血象等。

第3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摘要 急性心力衰竭系指由于心脏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急性临床发作。无论既往有无心脏疾病史均可发生,发作时的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规范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高,预后差,所以及时的抢救、密切的观察及护理,呼吸频率的监护,能够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及时对这些患者作出有效的治疗[1]。

1 资料与临床表现

1.1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09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3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在47~73岁之间,高血压性心力衰竭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力衰竭12例,风湿性心力衰竭10例。

1.2临床表现

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可达30~40/分,端坐呼吸,频频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有窒息感而极度烦躁不安、恐惧。面色灰白或发绀,大汗,皮肤湿冷。肺水肿早期血压可一过性升高,如不能及时纠正,血压可持续下降直至休克。听诊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2 护理

2.1体位:立即协助病人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少心脏负荷。

2.2氧疗:通过氧疗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98%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以防出现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首先应保证有开放的气道,立即给予6~8L/min的高流量鼻管吸氧,病情特别严重者可予面罩给氧或采用无气管插管的通气支持,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NIPPV)。以上措施无法提高氧供时才使用气管插管。给氧时在氧气湿化瓶加入50%的酒精,有助于消除肺泡内的泡沫。如病人不能耐受,可降低酒精浓度至30%或给予间断吸入。

2.3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道,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①吗啡:吗啡可使病人镇静,降低心率,同时扩张小血管而减轻心脏负荷。早期即予吗啡3~5mg静注,必要时可重复应用1次。老年病人应减量或改为肌注。观察病人有无呼吸抑制或心动过缓。②快速利尿剂:如呋塞米20~40mg静注,4h后可重复1次。 ③血管扩张剂:可选用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利其丁)静滴,严格按医瞩定时监测血压(如5分钟测量1次),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滴速,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左右,对原有高血压者血压降低幅度(绝对值)以不超过80mmHg为度。

2.4病情监测: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安置漂浮导管者应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出入量。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意识、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肺部啰音的变化。

2.5心理护理:恐惧或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使呼吸困难加重。医护人员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操作熟练、忙而不乱,使病人产生信任与安全感。避免在病人面前讨论病情,以减少误解。必要时可留一亲属陪伴病人,护士应与病人及家属保持密切接触,提供情感支持。

2.6饮食护理:饮食应低热量,可适当降低基础代谢率,减轻心脏负荷,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胆固醇、低钠、高蛋白、富维生素的半流或软食,少量多餐,不可暴饮暴食,避免产气的食物以免加重呼吸困难。根据利尿剂的治疗情况适当限制钠盐,应注意低钠、低钾症状的出现,如全身无力,反应差,神经反射减弱,腹涨,尿潴留等。如出现低钠低钾征象,应按医嘱补充钾盐及放宽饮食中钠盐的限制。饮水量要适当控制,饮水以解渴为度。此外应建议患者戒烟、戒酒,尤其对慢性过量饮酒引起的心衰更应该限制或停止酒精摄人。

2.7做好基础护理:在患者抢救后进行口腔、皮肤、大小便护理,保证充足睡眠。伴有水肿时应加强皮肤护理,以防感染及发生褥疮[2]。

3 结果

3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抢救35例抢救成功,病情缓解的标准:呼吸困难缓解,生命体征平稳为有效,35例预后良好。3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中2例在发作2两个小时内死亡。

4 分析

急性心力衰竭目前在临床仍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或治愈,只能通过规范治疗护理措施控制病情,缓解其症状。其中规范护理包括早期预防、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预后护理、饮食调节、健康知识宣教等多方面内容。护士掌握有关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及护理知识,能及时配合医生有效地进行抢救,护士应尽早发现早期心力衰竭症状,抓住抢救时机,病人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3]。

5 参考文献

[1]那昕红,梁桂荣,刘志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护理体会[M].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198—199.

第4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关键词】绿色通道;新生儿;气胸;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46-02

新生儿气胸是小儿胸外科较常见急症、发病率为0.05%-2%[1]。新生儿气胸的基本特点为起病急、危险大、病死率高,多因肺泡过渡膨胀破裂、气体进入胸膜腔和纵膈等处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引起严重的循环呼吸障碍导致死亡。把握合理的救治时间是抢救抢救患儿生命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成功配合产科、儿科,经绿色通道入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抢救新生儿气胸12例,现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2例,男8例,女4例。病理性气胸4例中足月儿3例,早产儿1例;医源性气胸8例中足月儿7例,早产儿1例。分娩方式:顺产4例,剖腹产8例,有6例胎粪吸入。

患儿临床表现均为突发的呼吸急促,并进行性加重,紫绀,吸氧不能改善,逐渐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浅促,心率加快。体检:患侧胸廓饱满6例,均有呼吸音减弱,三凹征明显,x线检查示患侧肺组织被压向肺门处萎缩,健侧代偿性肺气肿。双侧气胸3例,单右侧气胸5例,左侧4例。肺压缩比例,《30%者3例,30%-60%者6例,》60%者3例。

2 治疗与转归

胸腔穿刺抽气8例,2例胸腔闭式引流,2例自然吸收,通过绿色通道直接送入心胸外科ICU救治的新生儿气胸12例中,配合抢救治愈11例,1例自动出院。

3 护理

3.1 物品、人员准备:接产科或儿科病房电话通知后,值班的俩名护士立即做好分工,一名资深护师将抢救所需用物准备好,夜间立即呼加班人员10分内到位,另一名低年资护师在心胸外科门口负责救治患儿的迎接。

3.2 建立通道:绿色通道的开通先是改变旧有的就医模式,急救患儿进入心胸外科后不必执行正常的就医程序,而是先抢救后结算,先检查后记账,先住院后办手续,以保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患儿达到科室后各项检查立即进行,迅速建立至少1路德静脉通道,不必预交全部费用,先救命后补费,立即行x线检查,有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征者,立即配合心胸外科医生做好救治准备,赢得救治时间。

3.3 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心胸外科护士在抢救患儿的过程中要忙而不乱,做到急、快、稳、准。救治过程中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使抢救顺利进行,护士分工明确,但又要密切配合。设专人负责输液、给药等保持静脉通畅,专人负责给患儿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及其他准备。

4 体会

新生儿气胸起病急,病情较重,一接到急症救治电话,心胸外科护士应迅速做好心理准备和物品准备,准备充足的人力,保证急救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同一时间一名以上患儿时,心胸外科的急救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合理调配人员,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工作是保证有效抢救的关键,分工明确才能确保抢救顺利进行。绿色通道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治疗,在每一个值班时段内,都有指定一名医务人员作为绿色通道责任人,加强科室间协调合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加强管理,科室管理非常重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及规范服务,制定抢救程序及应急处理预案,根据病情采取相关的救治措施,畅通院内抢救治疗的急救绿色通道[2]。

为确保急救时顺利,为抢救赢得时间,我院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①抢救物品、抢救车等做到定量、定位、定人管理,定期清点和消毒,定期检修、保养;②不定期对护士进行急救能力培养:1min准备指定抢救所需物品、药品,3min内对胸腔穿刺抽气和闭式引流患儿做出评估,5min内静脉置管、鼻导管吸氧等;③制定专科救治配合流程,专科救治应急预案,要求人人掌握;④重症监护室内专一急救器械包基数卡,要求每班清点交接,以备不时之需;⑤与儿科、产科护士交接病情要准确,迅速,明确护理急救重点;⑥在排班上必须考虑护士的能力、年龄、工作年限等等多方面因素,充分发挥带班组长的作用。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技术不断冲击着旧的工作模式,急救绿色通道的建立,对心胸外科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3]。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急状态下将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的能力,保证了护士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发挥,无形中提高了护士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心胸外科护士在积极参与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和管理中,能够不断学到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提高急救技能、应变能力及各项综合能力,使患儿真正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最安全的救护。

参考文献

[1] 张书锋,高晓群.小儿外科危急症学.新生儿气胸与纵膈气肿.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1

第5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50~80岁。有高血压病史30例,有冠心病史22例,有糖尿病史16例,有高脂血症病史10例,合并三高病史12例。

院前急救方法:①急诊医生在接听求救电话时即问清发病症状及既往病史,在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脑血管病时,立即吩咐患者停止活动,指导家属自救,不要过度搬动患者。尽量缩短院前急救反应及出车时间。②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检查生命体征,判断神志,检查瞳孔,测量血压、呼吸、脉搏,做心电图,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视情况采取舒适(平卧、侧卧、端坐位)。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及鼻腔分泌物;昏迷患者有假牙时须取出假牙;舌根后坠、鼾声大作者置入口咽通气管;抽搐者放入开口器,以防舌咬伤;呼吸不规则者可予以气管插管[2]。④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酌情应用急救药物。⑤对危重患者,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恐惧及无助的心理,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取得患者或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3]。⑥经急救处理,改善呼吸、循环障碍,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医院。搬运时要动作轻稳,协调一致,转送途中注意车速平稳,避免剧烈颠簸,救护车上医护人员应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保持输液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的通畅。⑦到达医院后要向值班医护人员交代清楚病情及治疗经过,为院内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机会,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结果

本组患者经现场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95例转送医院治疗,无1例因转送而致病情加重或死亡。5例猝死因发现不及时在现场未抢救成功。

讨论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4]。本组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应引起足够重视。树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采取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原发病。急性心脑血管病救治的成功关键在一“早”字,院前急救对于此类患者的转归起决定性作用,部分患者院前定性诊断困难时可先给予中性治疗及一般对症治疗,待病情允许后迅速转送医院进一步确诊治疗。

综上所述,加强和完善院前急救建设,提高医疗救援质量,为患者提供高水平救护,争取“黄金时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急诊医生在诊疗思路上要始终把掌握生命体征放在首位,即救命第一,保护器官第二,恢复功能第三。医护人员要树立急救意识,减少院前准备时间,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院前处置,确保转送安全。要重视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防治,加强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对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指导和医学监护,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应普及急救知识,开展自救互救。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心脑血管急症的患者将会越来越多,因此不断探讨诊治及整个急救过程中的细节,总结经验,纠正救治中的不足,有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必将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刘承基.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4,1:5.

2陈卫芳.脑出血患者的中西医急救配合与安全转运.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

第6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1.1评估病情,提供急救及护理

到达现场后,护士应配合医生立即、迅速、准确地对患者进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病情或伤情评估,应迅速判断患者有无知觉,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还有呼吸,是否还有脉搏,然后根据上述情况,决定急救程序及何时需要何种帮助。

1.2就地抢救

对于急性重症或严重损伤,尤其危及生命,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等急症重症,应就地抢救,尽量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搬动,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患者。

1.3对症处理

因受救治条件限制不可能进行救治,最首要的任务是对症处理,尽量改善和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救治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1.4寻求援助

在抢救护理危重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致电110急救电话,说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详细准确的地址,有利于救护车尽快到达,还要说明患者最主要或最危急的病情。

2.社区急救护理体会

2.1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应齐全

便携式急救箱内放简易呼吸气囊、舌钳、开口器、手电筒,便携式氧气袋灌满氧气,急救药品及物品按规定及需要备全,保障急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2保护患者隐私

维护好急救现场环境,疏散围观者,取拿急救物品,止血或协助固定肢体,保护患者隐私,把患者移到安全地带。

2.3应尽量采用用过的、证实无过敏反应、安全可靠的药物

同时还要记录好药名、剂量、给药时间,以便向医生陈述,输液时注意液体的选择,在患者病情未判断明确之前,建立静脉通道给药时,宜选用0.9%生理盐水,慎用5%~10%葡萄糖溶液,以免诱发和加重糖尿病患者病情。

2.4加强沟通协调

社区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应真诚、亲切,耐心细致,及时向患者及家属或相关人员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赢得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减少纠纷,保障社区急救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5加强护士业务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培训以及其他能力如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的培训,才能灵活处理各种急救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胜任社区急救护理工作。

2.6护理文书的记录

完成急救护理工作后,待患者病情稳定,应准确、真实、详细记录急救过程及护理措施,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7清理杂物及时清理

楼道、走廊、通道,移除杂物,方便急救人员和担架的快速通行。

2.8加强健康教育

第7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15例,男性65例,女性50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2岁。绝大多数有原发性高血压、头痛、头晕的病史,全部病例经CT确诊为脑出血。患者发病多发生在白天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活动时。患者症状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头晕。进而出现恶心、呕吐,逐渐出现昏迷、偏瘫。其中我院急诊科出诊性院前急救患者55例为对照组。选择同期由患者自行就诊或亲友送到急诊科救治患者50例为治疗组。

1.2 治疗及急救方法 接到患者急救电话或“120”派车指令后,立即携带相应抢救药品、物品出车,并通过电话告知家属,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安慰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将患者取侧卧位,使其保持呼吸道通畅,若家中有吸氧装置,应立即吸氧,氧流量4-6L/min,指导初步用药。

1.2.1 院前急救护理 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后,迅速询问病史,发病情况,进行临床评估。取侧卧位,松解衣领,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转运途中注意车速平稳,保护患者头部免受振动。做好心电监护;同时通知急诊室,做好抢救准备。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大多数脑出血患者都会有呕吐,如果呕吐物没有完全吐出来,就有可能引起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因此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口腔、气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如有义齿者应设法取出。

1.2.3 对症处理 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至关重要,血压较高者,可予口服心痛定获肌肉注射利血平、使用止血药等。

1.2.4 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治疗康复过程较长,所以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其重要,以配合治疗。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紧张恐惧的心理,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料x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拨打急救电话里医务人员得到救治10-60min35例,60-180min15例,180min5例,平均(75.3±6.2)min。治疗组从患者开始发病到得到救治10~60min15例60~180min15例,超过180min10例,平均(85.5±8.3)min经过急救后,对照组60min内病情稳定50例,并发生5例,死亡2例,病死率3.6%(2/55),按常规措施救治60min内病情稳定38例,并发症发例,死亡8例,病死率16.0%(8/50)。两组在急救时间,病情稳定,并发症发生机死亡比较见表。

3 讨论

表1 两组救护时间反应

脑出血是急诊科常见的急重症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与急救反应时间密切相关。对脑出血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及时有效救治可减少并发症发生。因此院前急救是否及时得当,对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3.1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接到求救电话后,若在市内,医务人员应在5分钟内出诊,若急救现场较远或患者在乡村发病,在派出院前急救人员的同时,通知距离最近卫生院医务人员赶赴现场,给予及时有效现场急救,至我院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共同进行急救处理,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使患者获得最快的救治时机。

3.2 指导患者家属的家庭急救 医学上有“黄金1小时”和“白金10分钟”的急救理念,然而,目前由于普遍存在着患者及家属对脑出血知识缺乏,不能及时呼叫“120”求救,而是盲目将患者往医院送,致使患者从发病至治疗时间延长,不能在10分钟内得。由此可见,普及有脑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及家属提高识别脑出血早期症状的能力,如做好判断脑出血的三部曲:①意识不清;②嘴要向一侧歪斜,出现单侧肢体偏瘫伴有失语;③喷状性呕吐。发病后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切忌摇晃和反复搬运患者,给患者近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禁止乱用药,禁止按压人中,因为脑出血患者可因按压而堵住气道,造成患者窒息。家庭有条件者,可给患者头部物理降温以降低患者大脑细胞坏死的速度。

脑出血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资料显示,脑出血患者当中50是由于在家庭没有得到正确的急救而逝去,因此,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尤其是在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普及脑出血健康教育知识,对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家庭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第8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关键词】刺激性气体中毒预防治疗

刺激性气体是一类对机体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以刺激作用为主要特征的化学物,其中一些同时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刺激性气体是化工制药业主要中毒病因和死因之一,在战时常被作为化学武器应用,因此作为一名军医应熟识刺激性气体中毒的预防及救治措施。

一、刺激性气体分类

刺激性气体多呈黄褐色、棕红色或深蓝色,常有霉变的干草或烂苹果味。多以气体或烟雾的形式弥散,按性质可分为酸、光气、醛、醚等几类。按在水中溶解度和分子颗粒的大小可分为高水溶性大颗粒有害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和低水溶性小颗粒有害气体(如氮氧化物、光气、硫酸二甲酯等)。

二、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刺激性气体所致病变及发病时间,病变部位和程度与毒性、理化特性尤其是水溶性及接触部位有关。高水溶性刺激性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大,在眼和上呼吸道的潮湿组织表面很快溶解,形成酸或碱类物质,产生速发的、强烈的刺激作用,临床表现主要为刺激症状,如大量吸入出现肺水肿时常无潜伏期;低水溶性刺激性气体,因溶解度小,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弱,吸入量相对多,且易进入呼吸道深部,故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的可能性大,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随吸入毒物的量、浓度及接触时间增加而缩短,但与溶解度成反比。其致病作用有两种类型。

2.1急性损害短时间高浓度吸入或接触引起的病变。

2.1.1局部炎症短时间高浓度吸入或接触水溶性大的刺激性气体可迅速产生剧烈的刺激症状。主要在接触的局部或上呼吸道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鼻炎、咽炎、或角膜腐蚀脱落,咽喉水肿,局部皮肤灼伤等。严重者可发生黏膜上皮坏死、黏膜下水肿和炎细胞浸润。

2.1.2全身中毒吸入刺激性气体,尤其是水溶性小的气体可深达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泡,易引起中毒性肺炎等损害。具体又分为:(1)气体中毒:刺激性气体引起支气管周围炎,肺水肿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复合伤:刺激性气体引起中毒并伴有其他损伤,如氯磺酸吸入中毒伴皮肤化学灼伤;(3)多脏器损伤:刺激性气体直接或继发损害多个脏器或系统,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如中毒性肺水肿引起的呼吸衰竭与ARDS,脑水肿及肾衰竭。

刺激性气体吸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中,以中毒性肺水肿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最为严重。肺水肿发病机制为刺激性气体引起肺泡和肺泡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肺间质和肺泡水分淤滞;直接损害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肺泡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渗向间质,进而流向肺泡;刺激性气体可使体内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组胺酸等大量释放,并兴奋交感神经,引起淋巴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了毛细血管的液体渗出。肺泡与肺毛细血管的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减少及表面张力增高致使肺泡缩小;肺泡与肺间质液体淤滞等改变,导致肺泡的气?血、气?液屏障破坏,顺应性降低,肺弥散功能和通气功能发生障碍,通气/血流比例下降,肺泡血流不能充分氧合,动静脉分流增加,发生动脉血氧分压降低。缺氧又可进一步引起毛细血管痉挛,如果活动增加,耗氧量增大,增加静脉回流,毛细血管压力的进一步升高,致肺水肿加速发展;持续氧分压降低可导致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多脏器损伤。中毒性肺水肿病程分四期:(1)刺激期:刺激性气体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和全身反应,如咳嗽、胸闷、头晕、恶心等。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有时症状不明显。(2)潜伏期:刺激期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但潜在的病理变化仍在发展,属“假愈期”,特别是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易出现刺激症状减轻的假象。(3)水肿期:剧咳、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患者面色苍白,指端和口唇可明显发绀,脉搏及呼吸加快,血压下降,两肺满布湿啰音,体温升高。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降低。X线胸片示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增多、增粗、紊乱;两肺散在或局限性边缘模糊的点片状阴影、融合成斑片状阴影或絮状阴影,有的可呈蝴蝶状或大片状阴影。(4)恢复期:一般3~4d症状减轻,7~11d可基本恢复。

ARDS往往是由肺水肿发展而来,吸入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后,当时症状较轻。脱离接触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但经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胸闷、咳嗽加重,且有呼吸困难、发绀、烦躁、咯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弥漫性湿啰音。部分患者呼吸困难进行性加剧,进而演变为ARDS,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吸入水溶性大的刺激性气体后,则立即出现明显的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随即出现肺水肿的症状和体征。危重患者可并发喉头水肿、纵隔气肿、气胸。

2.1.3变态反应如氯气中毒和二异氰酸甲苯酯引起的变态反应性哮喘性支气管炎。

2.2慢性损害长期反复低浓度刺激性气体接触可以引起慢性炎症,如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齿酸蚀症;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

三、诊断及诊断标准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的诊断,依据短时间高浓度刺激性气体的接触史,相应的症状和体征,X线胸部摄片或透视及其他检查,排除其他一般疾病,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1)刺激反应: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无阳性体征。(2)轻度中毒:除刺激与炎症表现外,两肺有干啰音或哮鸣音,少量湿啰音,X线胸片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表现。(3)中度中毒:有明显呼吸系症状,两肺有干或湿啰音,X线胸片示两中、下肺野可见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符合支气管肺炎,间质肺水肿或局限性肺水肿表现。(4)重度中毒:有典型肺水肿症状体征,X线胸片示严重肺炎或肺水肿改变。血气分析PaO2/FiO2≤40kPa(300mmHg)。呼吸频数>28次/min或(和)有呼吸窘迫。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喉头水肿、窒息等、并发严重气胸、纵隔气肿或严重心肌损害、猝死等。

四、预防和控制

刺激气体对人群的危害是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群体性中毒和死亡,因此,预防原则是“三级预防”。重点是消除气事故隐患,早期发现和预防重度中毒,加强现场急救,预防控制并发症。

4.1消除事故隐患,控制接触水平(1)加强对化学反应锅、输送管道、贮槽或钢瓶等的维修及灌注、储存和运送通道的安全防范,做好防爆、防火、防漏。(2)生产和使用刺激性气体的设备和过程实行密闭化、自动化及局部吸出式通风,做好废气的回收和利用。(3)定期进行环境检测,及时发现刺激性气体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4)提高作业人员素质与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职工上岗前安全培训,自觉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穿戴防护衣帽和防毒口罩。

4.2提高现场急救水平,控制毒物吸收有潜在事故隐患作业,配置急救设备,如防毒面具、冲洗设备等,开展急救训练,定期对急救设备和防毒面具进行维修和有效性检验。

五、救治原则

5.1院前救助急性化学物中毒常为突发的意外事故,现场救治必须快速、及时、准确、先重后轻。主要依靠自救、互救、特效抗毒疗法与综合治疗相结合、局部处理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1)脱离现场,转移至上风向及空气新鲜处。(2)重要脏器心、肺、脑的保护:注意呼吸、脉率、血压及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对心搏、呼吸抑制者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必要时及时应用呼吸与中枢兴奋剂等;气管插管后用人工呼吸机,直到恢复自主呼吸。对休克和虚脱者,静脉输液,点滴升压药,维持正常血压。(3)及时脱去被污染衣服,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防止毒物继续侵入。(4)预防性治疗:镇静,卧床观察,减少耗氧,保持呼吸道畅通,支气管解痉、止咳化痰、雾化吸入、消泡剂、清除脱落黏膜组织,注意保暖,及时给氧、解毒、排毒、抗过敏、抗渗出等。(5)重症转送:携带周知卡,随症应急救援,保证治疗措施延续(吸氧、补液、兴奋剂、抗泡沫剂、激素等),事先通知医院作好接诊准备。

5.2医院治疗对呈酸性气体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呈碱性气体用3%硼酸溶液雾化吸入,起到中和作用,以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频繁,并有气急、胸闷等症状,可用0.5%异丙基肾上腺素lml和地塞米松2mg,加水至3ml雾化吸入,需要时应用解痉、祛痰、抗感染药物。病因治疗:指促使致病毒物排出或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各种治疗措施,根据不同毒物品种,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如络合剂、特效解毒剂,或血液净化疗法等。氧疗:缺氧可引起很多严重后果如损伤线粒体,使三磷腺苷(ATP)生成不足,耗尽,并可因膜磷脂降解加速,导致生物膜损伤,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氧自由基生成增加,这些情况进一步加重缺氧,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早纠正缺氧,控制病情进展,是防止发生治疗矛盾的重要环节。一般用鼻导管吸入,氧流量5~6L/min,肺水肿时应用有机硅消泡剂,发生ARDS时采用加压给氧或用呼气末正压呼吸;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预防和治疗ARDS,糖皮质激素有减轻肺泡上皮及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可减少渗出,减轻炎症,缓解气道痉挛,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防止发生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及纤维化,此外,可适当考虑应用氧自由基消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在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前提下,限制静脉补液、保持出入量负平衡。合理应用利尿剂、脱水剂、减少肺循环血容量,同时注意防止低血容量休克和电解质紊乱。危重患者应防止窒息发生,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急性中毒患者可有气道和肺泡的损伤,此外大量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易诱发感染,需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其他,加强营养支持,加强护理,心理治疗等。

采用上述综合治疗,合理处理治疗矛盾,控制肺水肿的发展,预防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脑水肿及多脏器损害。曾有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可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及外周血象明显改变的报道。所以对其可能继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卫红,陈镜琼,史延明.职业危害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49.

[2]鲍光欣,陈东升.刺激性气体中毒的救治[J].新医学,2004,35(1):45-46.

[3]鲁锡荣.刺激性气体中毒的预防[J].劳动保护杂志,2002,8:48.

[4]朱珠,梅丹,汤光.中毒与解救速查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5]孔祥琴.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20(1):26.

[6]周萍,李卫平,王海石,等.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36例治疗后肺功能变化[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4):580.

[7]肖云龙,杨乐华,何滔.基层职业病防治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1.

[8]黄韶清.常见中毒防与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

第9篇:呼吸保健与急救范文

【摘要】目的:对颅脑损伤患者于急诊救治中所应用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科急诊救治的3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论:评估颅脑损伤患者其伤势情况,需要具备准确性与时间性以及预见性;观察患者病情需具备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对患者进行护理需要全面整体。而急诊专科的护理观察能够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救治以及预后,也是降低患者其病死率与伤残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急诊救治;颅脑损伤;临床护理

目前,患者急性的颅脑损伤为急诊科最常见的临床危重症,大多有发生突然[1],并且伤情重[2],以及病情多变[3],和并发症多与死亡率高等特点[4]。怎样提高患者颅脑损伤其抢救成功率与生存质量已经成为目前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文回顾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科急诊救治的3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旨在对颅脑损伤患者于急诊救治中所应用的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我科急诊救治的3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178例,有女性患者122例;患者年龄在15-75岁之间,其中145例为车祸导致,71例为坠落伤,44例为撞击伤,20例为塌方砸伤,20例为其他。经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后,被明确诊断为135例脑挫裂伤,60例硬膜外血肿,35例硬膜下血肿,40例外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原发性的脑干损伤,72例颅内血肿,35例颅底骨折,40例脑疝。12例并发失血性休克,31例肋骨骨折,16例血气胸,9例肝脾肾破裂,10例腰椎骨折,8例骨盆骨折,55例四肢骨折,60例颌面部损伤。

2 护理

2.1 急诊抢救护理: 需迅速了解患者病情,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与性别以及年龄,和受伤的原因与时间以及部位等,还包括伤后是否出现意识障碍,是否存在中间清醒期,以及肢体的活动情况。同时立即通知急诊医生,检查患者其意识与瞳孔以及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判断伤情;如发现患者心跳与呼吸骤停,需立即心肺复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人工呼吸与人工循环建立起来,同时建立静脉液路。使患者取适当的,予以吸氧,在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以辅助呼吸。在患者生命体征较稳定后,需尽早进行脑CT与X线以及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做进一步的明确诊断;还需尽快通知脑外专科医师进行会诊。如有手术指证则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并积极做好术前的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进行相应的准备。

2.2 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管理为抢救患者最重要的措施。由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以及误吸和舌后坠等均能够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梗阻,所以接诊后需首先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将头偏向一侧,同时清除口腔与呼吸道内的异物,避免由于呼吸道的堵塞所引发患者的窒息。如有呼吸困难以及呼吸停止者,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并进行人工的机械通气。而吸痰则能够兴奋患者咳嗽反射的中枢,进而出现低氧血症以及颅内的高压,所以每次吸痰的时间不能够超过15秒。患者颅底骨折与耳鼻腔出现血液漏出,在吸痰时则应严禁从其鼻腔吸引,避免加重患者病情或者引发颅内的感染。

2.3 颅高压护理:患者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与呕吐以及烦躁不安和意识障碍等,再必要时需应用颅内的监测仪,如果颅内压增高,需及时汇报急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而脱水疗法则为减轻患者脑水肿,以及降低其颅内高压最重要的措施。同时需立即建立其输液通道,于15分钟内快速的滴入250 ml甘露醇以减轻患者脑水肿,从而能够迅速降低患者颅内压,以及预防进一步的脑损伤发生。同时还需予以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以改善其脑组织缺血与缺氧,进而减轻患者脑水肿。

2.4 转运: 患者的生命体征趋向于相对的稳定后,需转运到脑外科进行治疗或者手术室进行手术。在转运的过程中需及时迅速,避免在急诊室过多延误。预先需制定好绿色通道的管理制度,在转运时需注意摆好其与姿势,同时保持车身的平稳,以避免过多的震动与搬动头部,引起患者颅内出血加重以及颅内压的增高;患者出现躁动则需予以四肢适当的约束,避免坠床与误伤。患者转入到住院科室以及送手术室,则需由专人进行护送。如患者进行CT与X线影像学检查时则需带液体以及氧气,需由专门的护士护送,配备简易的呼吸器。并于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5]。

2.5 心理护理: 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其家属与意识清醒的患者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恐惧与焦虑心理,所以需作好及时的安慰性解释,而医护人员则需保持镇静,在抢救工作中密切的配合,通过快捷的应变能力与熟练的急救能力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并及时向家属反馈抢救的信息,以取得其理解与支持。其心理护理需贯穿于临床护理活动的始终,而针对不同的患者其不同的心理状态需采取相适应的临床护理对策。同时恰当的解答患者与家属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护患之间关系,还能够减少医患纠纷,以及提高临床救治的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评估颅脑损伤患者其伤势情况,需要具备准确性与时间性以及预见性;观察患者病情需具备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对患者进行护理需要全面整体。而急诊专科的护理观察能够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救治以及预后,也是降低患者其病死率与伤残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美,张玉华. 急性颅脑损伤422例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J].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 (4) . 219,221

[2] 柯杨,张创成,于新民等. 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外"120"急救护理60例体会 [J]. 武警医学, 2001, 12 (3) _1 . 153

[3] 毛晓慧.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62例的急救与护理 [J]. 职业与健康, 2002, 18 (9) _2 . 163-164

[4] 李丽. 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护理体会[J]祝您健康•新医药, 2010, 01 (5) . 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