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生活不易的句子精选(九篇)

生活不易的句子

第1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2、人生不易,生活继续,花钱和赚钱是杠杠正经的主旋律。

3、车水马龙、生活不易,不管你在深夜有多么抑郁、有多少负能量,早晨醒来生活还要继续。

4、只想做个安静的孩子,却成为他们口中冷漠的女子。

5、路再怎么艰难,生活如何不易,还是要硬着头皮继续坚持下去,每每身心疲惫时也伴随着胆战心惊,几乎每晚彻夜失眠,很多心酸和泪水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消化掉,若不坚强,没人替我勇敢。

6、生活不易,苦涩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可纵然不易也只能是抱着对生活的热爱继续努力的去生活渴望着总有一天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7、生活不易,请继续努力。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容易两个字,现在的生活可能不是你想要的,但是明天的生活你可以去创造,努力一下,就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第2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一、顿号的使用

顿号一般是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并列的,顿号使用最易出错的是与数词连用时。当句子中的数词表示概数时数词之间不用顿号,表示确数时则需要用顿号相隔。

例如,当年,他大概十二三岁大。句中的“十二三岁”是个概数,二与三之间就不加顿号。

今天是四、五年级的同学参加大扫除。句中的“四、五年级”是确数,所以四、五中间要用顿号相隔,在这个句子中顿号表示并列,相当于“和”。

二、问号的使用

问号的使用中有两种用法容易出错,一种是句子中有疑问词,但是句子本身没有疑问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句末不应用问号。

例如,《红楼梦》第三回中贾母回答黛玉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在这里“读的是什么书”并不是贾母在提问,只是个陈述语气的句子,所以句末不用问号。

2011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题:选出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殊不知,沙县引人注目的又岂此风味小吃?

B.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

C.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

D.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

此题中C选项句子并没有疑问的意思,所以句末不应用问号,因此正确选项应为C选项。

问号另一种易错用法是,几个选择性的问句连用时,中间的问句用逗号相隔,最后一个问句末尾才用问号。

例如,明天早上你是吃面条呢,吃包子呢,还是吃馒头?这是一个选择性问句,只用在最后一个句子末尾用问号。

三、书名号的使用

书名号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但是报刊、杂志、电视台的“某某某栏目”,以“某某某”为话题,开展“某某某”活动等是不能用书名号的。

例如,2011年天津市中考题: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B.“泥人张”彩塑用色明快,用料讲究,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传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C.《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D.沿着汽车行进的方向,我们发现这片戈壁深处的原始胡杨林次第呈现出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颜色。

此题C选项《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中的书名号应该改为引号。

又如,2010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题: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办的又一世界盛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B.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主题为《齐鲁青未了》,寓意是齐鲁文化之树常青、城市发展之树常青、和谐生活之树常青。

C.电脑显示屏上,一个超级斗拱在关注的目光中缓慢旋转,整体与细部、鸟瞰与侧面、个体与环境,无不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和哲学思考。

D.东道主人民的文明程度,不仅代表个人素质高低;而且关系到世博会能否圆满成功。

此题的B选项中“主题为《齐鲁青未了》”,主题不能用书名号,应把书名号改为引号。

第3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英语;例句;初中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能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激活英语课堂的活力,唤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是新课标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沉闷的、有限的课堂上“动”起来,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双赢呢?联系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我们山区学生的学情,我选用例句作为突破口,因为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

一、难易适中,易于接受

选出的例句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可过难,也不可过易。难了,学生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信心;易了,学生听了乏味,没有兴趣。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认为教师在选择例句时应遵循“可懂性输入”这一原则,要难易适中,易于接受。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例句所用词汇不宜过难,不能超出学生当前所掌握的词汇量。使用例句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是重在说明语法或词汇运用的要点。这一点对教授新课来说特别重要。而复习课却有所不同,复习课的例句可以联前串后,才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

(2)例句不宜过长,结构不宜太复杂,重在说明问题。例句过长或过于复杂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在辨析词义或句型时,教师应尽量选用有代表性,有示范性的简明扼要的例句,以使学生较容易地弄清他们之间的区别。

二、生动有趣,用活语言

生动有趣的例句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克服紧张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应尽量使用幽默、有趣、生动的例句来唤起学学们的笑声,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that用法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

He said that that that was not that that that he had

said.

(他说那个that并不是他所说的那个that)然后叫学生们试着翻译并说出各个that的含义及词性。同学们觉得有趣,马上议论开了,个个争先恐后,畅其所想。最后我总结:(1)连接词,引导宾语从句;(2)(4)指示代词,“那个” ;(3)(5)名词;(6)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

又如我在复习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将f或fe变为ves的单词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下面这个句子:The thief’s wife herself used a knife to cut the wolf hidden under the leaves behind the shelf into two halves and ended its life.(小偷的妻子亲自用刀把躲在书架后面树叶下的狼砍成两半,结束了它的性命。) 这个例句虽然是硬造出来的,不合实际,但它却将中学课本中所出现的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把f或fe变为ves的的九个单词全包含进去了。使学生在觉得有趣、好笑的同时增强了记忆。

再如讲some作“某一”的意思时,我原本用准备好的例句:I have read the story in some book.(我在某本书上读过这个故事。)在我讲这个用法时,恰好教室外有人找一同学,我灵机一动,说到:“Li Ming, some person outside the classroom is asking for you.”(李明,教室外面有人找你。)并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some这一用法。

三、思想健康,寓意深远

例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所学语言结构特点,又要思想健康,情操高尚,对学生有教育,鼓舞和启迪的作用。这样寓教育于教学,让学生懂得且记住例句,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受到例句所蕴含的思想的熏陶,此类例句可结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爱国教育、校纪校规等举出。例如讲解句型“It+be+adj.+for/of sb.+to do sth.”,可以举出以下例句:

(1)It’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obey the law.

每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

(2)It’s not right for the students to make much noise in class.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吵闹是不对的。

又如,在教学“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模块1 unit 3 )时,可运用如下句子:

(1)As is known to everyone,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众所周知,台湾属于中国。

(2)We have sent ShenzhouⅦ into space successfully, which shows the growth of our country’s power.我们把神州七号成功地送入太空,这显示我们国力的增强。

初中英语课堂不应该是沉闷、乏味的,而应该是生机勃勃、充满欢声笑语的;不应该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而应该是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大舞台。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和运用合适的例句,把思想性、教育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引人入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初中英语课堂“动”起来,从而实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双赢,体现新课标的真正的内涵。

参考文献:

第4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英语例句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高中生的学习科目多,学习负担重。教师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常常忽略双边活动。高中英语知识不再像初中英语知识那样简单,由于大量词汇、短语、句型、语法的灌输,学生们越听越感觉枯燥乏味。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活跃起来,教师需用英语例句的方法激活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而这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一、联系教材内容进行英语例句

讲述英语例句时,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表达方式的差异,学生们常常会编造出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句子。教师应联系教材内容进行英语例句,再逐步进行扩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比如,英语必修三Unit2“Healthy eating”中,重要句型“By now his restaurant ought to be full of people”,要求学生掌握的是ought to的用法,教师先要求学生翻译出这句话的意思。由于该句型源于课文内容,学生容易熟悉。教师讲述ought to的用法之后,可先举一些例子,如“Ought he to go?”再由学生们挨个进行例句。课堂气氛会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掌握的知识也有了更深的巩固。

二、英语例句要便于学生接受

教师选择或举出的英语例句要便于学生接受,不能很难,也不能太简单。难度很大,学生们会记不住或者掌握不好。难度较易,学生们学习就没有兴趣。例句所用词汇应和教材同步,不能远超于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量。比如,在讲述almost与nearly的用法区别时,教师要先告诉学生almost用在any、no、none、never后,nearly用在very、pretty、not后,之后再进行例句。单个词汇词义和用法例句不用太长,比如,I’m not nearly ready、I almost never see her。例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词汇运用的方法,而不是以例句来增加学生词汇量。若以强行背诵的形式,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课教学采用的例句,在复习课时能够联前串后,便于学生的掌握。例句的结构不能太复杂,只为了说明此词汇或短语的用法。在对词义和句型辨析时,教师选择例句要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学生才能明白彼此之间的区别。比如,高中英语语法的难点倒装结构,它有一个顺口溜,即“副(adv.)介(prep.)提前全倒装,其它句式部分倒;否定提前倒助动,让步状语倒表语;复合句式倒主句,不倒装的属特殊。”教师可例句:“In front of the house lies a garden。”此倒装结构的介词短语提前了,因此全部倒装。

三、运用生动有趣的英语例句

为搞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生动有趣的英语例句。生动有趣的英语例句,能够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写:“It was in Shanghai that l saw the film。”然后让学生们回答这个句子中的“It”强调句子中的哪个部分。有学生回答是状语,也有学生回答是宾语。教师再写出强调句式的结构:“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的其余部分。”学生们经过考虑,会得出“It”强调的是句子的状语部分。随后,教师再进行其他形式的引申。

又如,教师在讲述“not only…but(also)”用法时,夸赞本班一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句:“Xiao Wang not only works hard,but(also) studies hard.His behaviour leaves nothing to be desired.”学生们会投向羡慕的眼光,除了学会“not only…but(also)”用法,还懂得了一个夸赞他人的语句。又比如,教师讲述完“sometime(某一时间)”“sometimes(有时)”的用法后,临近下课,教师可集中生智,回答道:“You can hand in your homework sometime before Friday.”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这些句型和词汇的用法。

四、英语例句要有启迪的作用

教师选择的例句,需能体现出语言结构特色,富有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比如,在讲述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时,教师可运用以下句子:“Taiwan is,as you know,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a.”“Beijing,Which is the capital of China,has a very long history.”或者用一些谚语例句来启迪学生,如“A book that remains shut is but a block.”(书本不常翻,就像一块砖)。例句所示的事物,教师平时教学并不能完全见效。但学生容易理解,英语课堂教学内转换了形式,潜移默化的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高中英语课堂不能由教师主导,教学方式也不能过于枯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运用合适例句,将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彼此相结合,将教学难点变得容易,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实现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苑.巧用英语例句,激活高中英语课堂[J].价值工程,2011,(7).

第5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例句;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英语课,双边活动相对比初中少,越来越多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现象,使大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甚至觉得厌烦、厌倦。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例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

1 紧扣课本,加强记忆

在讲例句的时候,我们老师常发现学生由于受汉语语法和习惯思维表达方式的影响,容易造出一些不地道、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或Chinglish(汉语式英语)。例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些学生把它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是一个典型的Chinglish。其正确的表达是“If you studay hard, you will make great progress every day.”由于错误百出,使一些自尊心较强、较爱面子的学生不敢乱开口说英语,在你不说他不说大家都不说的相互影响下,课堂出现了沉闷的僵局。对此,我的方法是先紧扣课本,再进一步扩展,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 难易适中,易于接受

选出的例句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可过难,也不可过易。难了,学生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信心;易了,学生听了乏味,没有兴趣。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例句所用词汇不宜过难,不能超出学生当前所掌握的词汇量。使用例句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是重在说明语法或词汇运用的要点。②例句不宜过长,结构不宜太复杂,重在说明问题。③在辨析词义或句型时,教师应尽量选用有代表性,有示范性的简明扼要的例句,以使学生较容易地弄清他们之间的区别。

请看下面的例句,注意其优点:①He was badly wounded and he needed help badly. 他伤得很厉害,特别需要帮助。②Last year, the young man took charge of the farm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nd now he is in charge of the farm. /the farm is in the charge of the man.? 去年,那年轻人在他父亲死后就管理这个农场。现在他负责这个农场/这农场在他的负责之下。以上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要辨析的词语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比性和说服力。

3?生动有趣,用活语言

生动有趣的例句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克服紧张心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应尽量使用幽默、有趣、生动的例句来唤起学学们的笑声,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that用法时,先在黑板上写出:

例如我在复习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将f或fe变为ves的单词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下面这个句子:The thief’s wife herself used a knife to cut the wolf hidden under the leaves behind the shelf into two halves and ended its life.(小偷的妻子亲自用刀把躲在书架后面树叶下的狼砍成两半,结束了它的性命。) 这个例句虽然是硬造出来的,不合实际,但它却将中学课本中所出现的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把f或fe变为ves的九个单词全包含进去了。使学生在觉得有趣、好笑的同时增强了记忆。

4?思想健康,寓意深远

例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所学语言结构特点,又要思想健康,情操高尚,对学生有教育,鼓舞和启迪的作用。这样寓教育于教学,让学生懂得且记住例句,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受到例句所蕴含的思想的熏陶,此类例句可结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爱国教育、校纪校规等举出。例如讲解句型“It+be+adj.+for/of sb.+to do sth.”,可以举出以下例句:

(1)It’s necessary for everyone to obey the law. 每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

第6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一、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对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使用的是听觉语言,听众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既看不见文字的形体,又看不见活动的画面,所以广播的语言必须要口语化。

(一)口语化能使广播语言更加生活化、更亲切,易为听众接受。群众的口头语言直接反映了实际生活,有真情实感,简洁明快,丰富多彩,使人听起来既感自然亲切又通俗易懂。所以广播的语言要少用书面语言,尽量不用文言和半文言。如有书面语言及文言词语,要把它们转换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使一般知识水平的受众能听懂、能接受。比如将“桑梓”改为“故乡”,将“司职”改为“担任”,将“其”改为“那个”,将“该”改为“这个”。可以看出,口语化的词汇更生活化、更亲切,也更有利于受众在瞬间领悟其确切的含义,避免因一两个词语造成对整句话理解上的障碍。

(二)广播语言要简洁明快。广播语言应按听觉要求来组织语句,把丰富的内容,集中概括在最有表现力的语句里,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语句清晰。不要博士卖驴,下笔千言仍未见驴字,因为废话太多,造成信息冗余,影响听众对主要内容的理解。

据资料介绍,播音以四五字到八九字一句最合适,十几二十字以上的句子,口语表达就很吃力了,所以广播语言要多用语法结构简单的短句,尽量少用或力求不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倒装句等句式,力求做到文句利索、活泼有力、易听易记。比如“张莉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有丰富经验的、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的老教师。”这样长的句子,不仅播音困难,而且听起来也让人前后难以照应。不如改成:“张莉是一位老教师,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经验丰富,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句子简短、整齐,效果好多了。

(三)广播的口语化是对口头语言的加工提炼。人们日常说话往往是随意的,无规范的,来不及仔细推敲,因而难免有用词不够准确,语句不够完整,逻辑不够分明,以及过分省略或重复啰嗦等现象。广播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规范的标准语,遣词造句既要符合口语习惯,又要像书面语那样讲究语法、修辞和行文结构。所以广播语言必须对口头语言加工提炼,合并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现象,使之准确、通顺、严密、精炼,更加规范和健康,更加有效地传播信息。

二、广播语言力求形象化

广播的语言表达要形象化,不仅让广大听众听到语言的声音,还能看得见形象,摸得着物体,想象出情景,从听觉感受中,能获得视觉感受、触觉感受。这样的广播,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方能爱听留下鲜明印象。

(一)遣词造句新鲜活泼、生动有趣,恰当地采用修辞手法对枯燥生涩或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进行加工。比如尽量回避生硬的数字,必须用时,应该以群众较易领会的方式做出补充说明;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代替,也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说明。比如我国加入世贸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就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他说,中国加入世贸是取得了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营业执照,而不再是过去无照经营的“小摊小贩”了。这样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听众在脑子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要准确地使用动词,让形象化的语言产生“动感”。要是句子生动,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在句中使用有力的动词,这种表达比静态的句子更具吸引力,更能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如暴雨袭击、台风登陆、汽车拥堵等等,都能引起人的感官反应。

(三)对声音进行形容也是广播语言形象化的一种方式。丰富多彩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如果我们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通过模拟声音的象声词直接引用到广播语言中来,就能给听众一种形象的立体感受。比如:树绿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小河的水哗哗地流淌。显然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加富有生气。

三、广播语言应具有清晰的感知性

收听广播,是言语感知的活动。所广播的语言要便于听觉的辨析和鉴别,听其声便能解其意,避免造成听觉模糊,音近相混和误听误解,广大听众只有正确地解释语音,才能正确地理解语意。

(一)要避免同音想混。有时同音想混往往造成误听误解,如“注明”——“著名”,“证件”——“证件”等,同音词往往不同义甚至意义相反,如“老王走进了大火炉”,跟“老王走近了大火炉”就是截然不同的意义了。除同音词之外,有些音近的词也容易产生混淆,如“微观”与“围观”,“东京”与“东经”等。要避免发生这些情况,就要尽量避免容易听混的记号,选用语意较确切的双音词代替,或者用上下文语境来限定词的涵义,有时对一些同音词还需做具体的解释,一些不可避免的同音词,要尽可能读出音调上的细微差别,消灭各种歧义。

(二)在广播中,对略语要有选择,有节制地使用。不少简称,用在书面上借助上下文可以看懂,但用在广播语言里,往往让人不知其意。如“招生办公室”简称“招办”,把“医疗保险”简称为“保险”,这一类简称只能为特定的小范围群众所理解,如果它们汇入广播语言,势必造成大多数受众的不解或误解。因此广播中使用简称缩语,更要考虑通用性。不能在社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广大群众不熟悉的略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第7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电子白板;创设情境;化复为简;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努力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它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呢?现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信息技术中的电子白板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英语新课标中强调指出:英语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从学生的经验和已获得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好英语的愿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形声,动画兼备的特点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如在教学Unit 5 Sports Lesson1《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一课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现Jenny,Peter, GuoYang, Danny四个人物正在看学校张贴的海报的图片,学生借助图片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本课的学习背景,我紧接着提出问题:What sports club do they have? 学生能够借助屏幕图像,一下就能找出学校开设的运动俱乐部。这种形象直观的形式,不仅让老师的课堂语言删繁就简,而且将问题化难为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由易到难,化复为简

在平时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不容易接受,不容易掌握。因此,教师要采取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知识简单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先读单词,词组,再读句子,通过听说练,进一步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在讲解“Would you like to join the Basketball Club?”这一重点句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句子,我将句子分解开,借用聚光灯的功能先突出the Basketball Club这个词组,然后拖动聚光灯出示join the Basketball Club,在学生掌握了这个词组后。最后呈现整个句子“Would you like to join the Basketball Club?”这样便能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将学生不易接受的句型清晰地展示在他们面前。这样做,既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将复杂的句型简单化,又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巩固新知

众所周知,在英语传统教学中,为了巩固新句型,我们总是通过反复地读、说等单一形式呈现,学生容易感到厌烦。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选择了结合电子白板中的各种功能设计出多层次练习的学习方式,让新句型习得变得丰富、有趣、新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学习完“Would you like to join the Basketball Club?”这一句型后,我借用幕布功能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一边拖动幕布,使图片露出一角,一边问学生“What club is it?”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大胆地进行猜测。待有学生猜对后,我便收起幕布,揭示答案,学生“恍然大悟”。借助“幕布”卖关子,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巩固新知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语言。英语课文中的许多情境是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逼真、生动的画面以及动听、悦耳的音响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英语的情境和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在Unit 5 Sports Lesson1《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拓展练习环节中,我联系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首先结合我校设立的许多兴趣小组(篮球队兴趣小组、乒乓球队兴趣小组、足球队兴趣小组、乐器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英语兴趣小组等等),我为每一个兴趣小组设计了漂亮的海报,海报上还有班级里学生学习的身影,待我将这些海报展现在大屏幕上时,孩子们惊呆了,他们兴奋了,课堂沸腾了。我趁机来了一句“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孩子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到大屏幕前点击自己想加入的俱乐部海报,以便能看到更多有意思的图片。他们一边点击图片,一边运用刚刚学过的句型进行回答“I’d like to join the Music Club.” “I’d like to join the Table Tennis Club.” “I’d like to join the Writing Club.” .......。如果单纯地进行对话练习,没有多媒体呈现的“海报”做背景,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而运用多媒体的模拟活动,学生就会很容易的融入到这个活动中,熟练地使用着本节课的重点句型,达到了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是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就可以盘活复杂难懂的英语单词、句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也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当然,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是把“双刃剑”,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其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开创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天地,让孩子们真正徜徉在富有魅力的英语课堂,不断采撷学习的果实。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关键词:“是”字句;社会语言学;社会变异;定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237?05

一、引言

表示判断意义的“是”在现代汉语里用得十分普遍,目前多数语法著作都把表示判断意义的“是”看作是判断动词[1]。本文采用张志公的说法,认为表示判断意义的“是”是判断词,同时“是”也是一个兼类词。也就是说,不管“是”用作动词或焦点标示词,它的基本功能都是表示判断。“是”用作判断词的句子就是“是”字句。曾常红、李桂群在《“是”字句研究综述》一文指出:什么是“是”字句,语法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广义的说法,即泛指形式上有“是”字的句子。一是狭义的,其中有两种看法,其一是指动词“是”作谓语中心构成的句子,或作述语或述语中心的句子。另一种是“是”也可以是不充当述语中心或述语,而是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开头的句子也是“是”字句,而这与“是”字的词性有关[2]。本文研究的“是”字句是广义的“是”字句,即形式上有“是”词的句子。

范晓在《汉语的句子类型》一书认为:“是”字句的语义模式是“起事——动核——止事”[3],句法平面作主语的词语表示起事,作宾语的词语表示止事,起事和止事两个动元跟动核“是”构成“是”字句的动核结构,如“他是学生”这个句子里,“他”是起事,“学生”是止事,“是”是动核。我们认为:汉语“是”的基本功能是判断。判断包括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判断对象和判断内容与其分别叫做“起事”和“止事”,不如分别叫做“判事”和“断事”。“断事”的构词法像“断言”一样,易于接受。当“是”用作副词时,它的基本功能仍然是判断。例如,“你是错了”和“是你错了”中的“是”都具有判断功能。

语法的社会变异“是语言变异的一种类型,指的是某个语法项目,在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中受说话者社会因素影响而引起的差异”[4]。到目前为止,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和定量方法研究“是”字句社会变异的成果尚缺。本文试根据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理论和定量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是”字句的性别变异、年龄变异、职业变异和政治变异。研究步骤是:先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和政治,将“是”字句分成四大组;接着,按照“是”字前后的成分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大人”“成人”还是“小孩”“孩子”,是“农民”“工人”“教师”“商人”还是“干部”,“政府”还是“老百姓”,统计出这些小类“是”字句的观察频率和相对频率。为了便于统计,直接用在“是”字后面的“男人、女人、成人、大人、小孩、农民、工人、教师、商人、干部、政府、老百姓”等等名词,一律采用光杆形式;用在“是”字前面的“男人、女人、成人、大人、小孩、农民、工人、教师、商人、干部、政府、老百姓”等名词不一定是光杆名词的形式,但这并不影响在相同条件下的统计分析。本文依据的语料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现代汉语语料库总字频数是307 317 060字)。

收稿日期:2012?05?26;修回日期:2013?05?20

作者简介:解正明(1965?), 男,安徽六安人,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社会语言学.

尽管我们统计的数据有的偏小,但因语料库的总字频数超过3亿,所以,本次的统计分析仍然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在本次研究中,CCL现代汉语语料库被看做是一个封闭的样本总体。

二、“是”字句的性别变异

按照“是”字前后的成分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检索出两类“是”字句:男人“是”字句和女人“是”字句。

(一)男人“是”字句

男人“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男人是……”句,有334条语料;“男人”是“判事”。例如:

(1) 男人是更易遭疾病侵袭和更“虚弱”的群体。

(2) 这个世界的男人是被女人塑造出来的。

(3)有的男人是在结婚后才开始刷牙。

第二组是“……是男人……”句,有689条语料;“男人”是“断事”。例如:

(4) 关键活都是男人干,女工只能打打下手。

(5) 美国在主体上还是男人社会,在军队中尤其如此。

(6) 释迦牟尼是男人还是女人? 答案:都不是,他是神。

(二)女人“是”字句

女人“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女人是……”句,有676条语料;“女人”是“判事”。例如:

(7) 第二个女人是他在第一次从家乡来北京的火车上认识的。

(8) 赚不到钱的女人是弱者,强不起来。

(9) 女人是男人永恒的话题,男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话题往往落到女人身上。

第二组是“……是女人……”句,有686条语料;“女人”是“断事”。例如:

(10) 美丽就是女人的资本,利用它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11) 因为她是女人,毅然选择了计划生育专业。

(12) 这本是女人骂男人的话,他自己先骂了出来。

(三)男人“是”字句和女人“是”字句的比较

男人“是”字句和女人“是”字句的判断情况的观察频率和相对频率见表1和图1。

可以看出,在相关的“是”字句里,“男人”成

为“判事”约占33%,“女人”成为“判事”约占67%。“男人”成为“断事”约占50%,“女人”成为“断事”也约占50%。也就是说,与“男人”相比,“女人”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

三、“是”字句的年龄变异

按照“是”字前后的成分是“大人”“成人”“老人”还是“儿童”“小孩”“小孩子”“孩子”,我们检索出两类“是”字句:大人“是”字句和小孩“是”字句。

(一)大人“是”字句

大人“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大人(或成人、老人)是……”句,有301条语料;“大人(或成人、老人)”是“判事”。例如:

(13) 全国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

(14) 使他深信这些洋大人是信守诺言的。

(15) 两位老人是一对夫妇。

第二组是“……是大人(或成人、老人)……”句,有634条语料;“大人” 是“断事”。例如:

(16) 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也是老人、儿童的住房。

(17) 行礼之后才算是成人 ,从此具有成年人的义务和权利。

(18) 就是从今以后你们就不是孩子啦,就是大人了。

(二)小孩“是”字句

小孩“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小孩(儿童、小孩子、孩子)是……”句,有1 146条语料;“小孩”是“判事”。例如:

(19) 这个小孩是天气刚一冷的时候送来的。

(20)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时代的希望。

(21) 在中国大多数孩子是七岁上学的,而我六岁就开始了。

第二组是“……是小孩(儿童、小孩子、孩子)……”句,有1945条语料;“小孩”是“断事”。例如:

(22) 艺术课往往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课程。

(23) 我知道自己已经是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子的偶像。

(24) 生活自立的过程就是儿童长大成人的过 程。

(三)大人“是”字句和小孩“是”字句的比较

大人“是”字句和小孩“是”字句的判断情况的观察频率和相对频率见表2和图2。

可以看出,在相关的“是”字句里,“大人”成为“判事”约占21%,“小孩”成为“判事”约占79%。“大人”成为“断事”约占25%,“小孩”成为“断事”也约占75%。也就是说,与“大人”相比,“小孩”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和“断事”。

四、“是”字句的职业变异

按照“是”字前后的成分是“农民”“工人”“教师”“商人”,还是“干部”,我们检索出五类“是”字句:农民“是”字句、工人“是”字句、商人“是”字句、教师“是”字句、干部“是”字句。

(一)农民“是”字句

农民“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农民是……”句,有1 692条语料;“农民”是“判事”。例如:

(25) 农民是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

(26) 而土地,农民是看得比命还珍贵的。

(27) 更多的农民是高兴,是拥护,但他们担心政策“变”。

第二组是“……是农民……”句,有1 945条语料;“农民”是“断事”。例如:

(28) 大批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农民涌入了革命队伍。

(29) 我们本来就是农民的后代,并且都在农村度过了无瑕的童年岁月。

(30) 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二)工人“是”字句

工人“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工人是……”句,有189条语料;“工人”是“判事”。例如:

(31) 技术工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宝贵财富。

(32) 班组和工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33) 未经训练的和非熟练的工人是造成我们的高失业率的最大因素。

第二组是“……是工人……”句,有703条语料;“工人”是“断事”。例如:

(34)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

(35) 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

(36) 这种矛盾和关系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和关系。

(三)教师“是”字句

教师“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教师是……”句,有174条语料;“教师”是“判事”。例如:

(37) 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能忍耐、最富于职业道德和社会良心的群体。

(38)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更应具有奉献精神。

(39) 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第二组是“……是教师……”句,有301条语料;“教师”是“断事”。例如:

(40) 教室的一角放着一张写字台,那是教师的办公桌。

(41) 严谨的口头表达能力仍然是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42) 确保干部职工、特别是教师的工资发放。

(四)商人“是”字句

商人“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商人(商家)是……”句,有48条语料;“商人”是“判事”。例如:

(43)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那个商人是多么机智。

(44) 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45) 商家是产品实现最终价值的最后关卡。

第二组是“……是商人(商家)……”句,有251条语料;“商人”是“断事”。例如:

(46) 我知道有些人说我儿子现在也算是商人了。

(47) 这些书真的是商人做的事。

(48) 而情人节更像是商家为了促销而创造的节日。

(五)干部“是”字句

干部“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干部是……”句,有421条语料;“干部”是“判事”。例如:

(49) 要相信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

(50) 机关干部是社会精华荟集之地。

(51) 他只感到这干部是个热心人。

第二组是“……是干部……”句,有375条语料;“干部”是“断事”。例如:

(52)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干部的思想。

(53) 昨天我还是干部,今天成了第一线工人。

(54) “换衣裳”是干部轮换的一种比喻。

(六)五种职业变异的“是”字句的比较

五种职业变异的“是”字句的领有情况的观察频率和相对频率见表3和图3。

可以看出,在“是”字句里,“农民”“干部”“工人”“教师”“商人”的“判事”指数按降序排列。与其他职业相比,“农民”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和“断事”;“农民”可以更多地直接用于“是”字的前后。

五、“是”字句的政治变异

按照“是”后面的成分是“政府”还是“老百姓”,我们检索出两类“是”字句:政府“是”字句和老百姓“是”字句。

(一)政府“是”字句

政府“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政府是……”句,有972条语料;“政府”是“判事”。例如:

(55) 至于能否达到这个限额,政府是不管的。

(56) 这些措施表明中央政府是冷静的、考虑周到的。

(57) 我们的党和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

第二组是“……是政府……”句,有2 059条语料;“政府”是“断事”。例如:

(58) 认为自己既然是政府总理,就责无旁贷。

(59) 他表示,公务员是政府的重要骨干,不应向他们设立特别税制。

(60)可以说,税收也是政府的生命。

(二)百姓“是”字句

百姓“是”字句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是“百姓是……”句,有108条语料;“百姓”是“判事”。例如:

(61) 让他们看看中国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62) 老百姓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63) 我们老百姓是死也不会同意的。

第二组是“……是百姓……”句,有392条语料;“百姓(或老百姓)”是“断事”。例如:

(64) 调查显示,5大领域是百姓心目中的“腐败重地”。

(65)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百姓,生活中都离不开它。

(66) 财政资金每一分每一厘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三)政府“是”字句和百姓“是”字句的比较

政府“是”字句和百姓“是”字句的领有情况的观察频率和相对频率见表4和图4。

可以看出,在有关的“是”字句里,与“老百姓”相比,“政府”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和“断事”;“政府”可以更多地直接用于“是”字的前后。

六、结语

从性别变异看,在“是”字句里,与“男人”相比,“女人”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与“大人”相比,“小孩”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和“断事”。与其他职业相比,“农民”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和“断事”。与“老百姓”相比,“政府”更容易成为“是”字句的“判事”和“断事”。“女人”、“小孩”、“农民”和“政府”较多地出现在“是”字句里;这几个名词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共性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陈天福. 论“是”字句[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70.

曾常红, 李桂群. “是”字句研究综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10): 243.

第9篇:生活不易的句子范文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例2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2004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

例3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年高考重庆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

例4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05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例5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年全国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

例6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例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

例9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例10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1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例12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于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4 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翻译时应补出来,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例15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16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7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穷困”,而应该译成“偏僻”。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18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而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例19 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

例20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2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2 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关注点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2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24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25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关注点八、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7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28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