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精选(九篇)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第1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1.高等职业教育定位。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坚持不解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并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明确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陕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在职培训;(3)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既是培养人才层次类型的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素质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人的个性优势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实践型人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践性、职业性,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最好的教育是适应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础性。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需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如外语、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正力图在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基础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2.针对性。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切实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克服传统的单一、封闭模式,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群.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3.实践性,课程设置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以理论“够用”为度,理论知识做到少而精,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沦知识。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通过生产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4.实用性。高等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又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技能训练课程更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同时,还应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取向

1.以人为本。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1)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是开发实践型人才资源的基本手段;(2)具有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是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3)具有对人的职业能力的调适功能,是劳动就业、转岗的重要途径;(4)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是促进一大类人的个性优势发展的活动。因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2.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可根据社会对职业的新要求调整课程,将教学课程及内容与能力一一对应,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能力本位取向是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一般包括如下基本要素: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差异的个别化教学;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价;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3.就业目标。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要求做到:(1)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某一专业而言的,而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必要、够用、实用”,即满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2)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沦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3)多方向。“多方向”是为就业服务的。它是指学生在进行1—2年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加以学习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要求,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方向、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和模块教学设计,同时进行技能达标模块的整合并强化训练,以“多方向”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4)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笔者认为,就业目标取向是促进学生从职业人走向社会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人格、自主创业的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专业适应性与相近专业的转移性),又要考虑到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课程应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组成。

1.基本素质类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第2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规模性扩张的过程中①,“就业导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尚未得到根本性的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就业导向”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要义,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一、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要义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上,应该把握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非“专业教育”。对职业性的追求理应成为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原则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于“职业”概念,我们一般理解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相应地,“职业教育’’应被理解为一种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目的在于为个人获得胜任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让个人拥有胜任某一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而实现谋生目的的教育类型,是一种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接受者的顺利就业为基础的谋生型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性。而“专业”则是依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而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专业教育”强调学习者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实现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拥有进一步探索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对应于某一大的行业领域。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教育范畴,受教育者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特征。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所注重的是通过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现受教育者具备较为宽广的职业适应能力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通过受教育者实际生产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具备尽快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依据劳动市场的实际需要,分析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制订实现对应于这一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计划,进而最终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追求并体现“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等就业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培训”式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教育”,也不等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中专、技校以及职业中学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应该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现实,要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以一种动态的观念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总之,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在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专门的职业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转移,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教育类型。所以,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本要义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应该成为判断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二、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

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再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其性质与层次的定位问题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两项基础性问题。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曾作出明确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以培养技术型职业人才为目的的。在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 (包括技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职业中学)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够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行业性和地方性,一句话,在性质定位上,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确立稳定的职业导向.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质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张扬和凸现。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问题,目前尚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简单地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与普通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专科、本科,这种简单的定位与分层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升本考试”以其应试特征正在淡化甚至侵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就业性特征。由此引发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而存在,其层次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还是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存在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我国在学位(硕士研究生层次)体系中对“学术型”和“专业(技术)型”学位作了区分,但并未把专业(技术)型学位归人职业教育体系。

考察欧洲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可以发现,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绝大部分是由独立于大学教育之外的专门学院来完成的,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形成独特的有别于大学的教育模式,在生源、就业、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分立竞争型模式”。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情况不同于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来完成的,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初级学院、四年制文理学院、大学附设的职业学院。不仅如此,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既有两年制的可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副学士学位”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大致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又存在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是连通的,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此外,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相关规定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7大层次。该分类体系中的第5层次又分为“A、B”两个亚层次:“5A与5B”,其中“5A”向学习者提供“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或进入需要高技术的专业课程”.“5B”向学习者提供“实际的、技术的或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定向于某种特定的职业课程计划,定向于实际工作岗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能和专门技术,表现出明确的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阶段。这种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进入劳动市场所需的表明其技能或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育训练阶段性完成的标志。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定位上相当于“5B层次”,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决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就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来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放在学生实际职业技能与技术的训练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应该厚实一些,但这种厚实不是以降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为代价。恰恰相反,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服务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必须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设计的全部教育与训练过程中。为实现这一层上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应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课程体系、学生知识技能结构的出发点,提高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综上,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的认识上,应破除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或曰理论性高等教育)的类型,但并不是一个区别于本科的专科层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独立于理论性本科院校之外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的.需要,作为不同于学术性、理论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地说是“职业高等教育”)有必要扩展至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而无论是分布于各地市的专科层次职业院校,部分附设于普通大学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类二级学院,抑或是未来可能发展起来的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不同于学术性高等教育类型的根本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在办学方向的确立上,只有在充分把握社会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技术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技术训练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才能凸显出来,“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

三、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严重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和特色。其中更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与普通本科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声誉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职业导向性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成效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变化生动及时地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实现了较大的数量发展,但还远远未能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还远远未能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可。近期内能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一项重大举措便是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特色建设的同时,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否确立“就业导向”的办学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率才是硬道理”。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彻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导向”模式,醉心于追求学术性或盲目攀高升格,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加强职业性建设,寻找与社会职业岗位的结合点,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提高。反过来,只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就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按照《中国就业白皮书》所提供的数据,2004年失业人口中70%是青年人。高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数百77学生,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学科”为导向,每年就可能把超过150万到200万的青年失业人口推向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效能和质量就会受到社会质疑。

作为一种在理论归属上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原则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在于通过培养直接进入社会就业领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由于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就业导向”也就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原则,并从根本上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为落实“就业导向”这一基本原则,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方向,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开放办学”。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岗位的确立建立在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学校本位”培养人才的旧模式,代之以“社会职业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社会有什么职业岗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创造条件培养相应的职业人才。

其次,把职业岗位技能规格的确定权交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掌握。职业院校的责任在于:为企业等用人单位确定的岗位技能编制出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二元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内部体系的衔接上,在专业知识、技能等级的具体要求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技能训练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之间的内部关联,服从并服务于职业人才成长的有序性和连贯性。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就业市场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职业变更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并最终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建设成为一种动态的弹性原则。

注释:

①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国家就在本科扩招的同时,通过“三改一补”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外延型发展。根据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提供的数字,2004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招生447.34万人的53.07%;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生1333.50万人的44.67%;高职(专科)院校达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1731所)的60%;高职 (专科)在校生数达595.65万人, 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 (1333.5万人)的45%.

②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483.

参考文献:

[1]谈松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闭.教育研究,2005,(5).

[2]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

[3]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1997,151EX/8,AnnexⅡ,Original:English, March l997.

[4]刘春生,张宇,马振华.从社会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田.职教通讯,2005,(1).

[5]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104,(19).

第3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启示

日本是一个空间狭小、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的太平洋岛国,土地面积只有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云南省;人口一亿二千万,相当于我国广东省。二战后日本经济一落千丈,成为世界上最没落的国家,但是经过短短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位列第二的发达国家。这样一个小国,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位居世界前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教育,而其中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阐述日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状况,浅谈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情况

1.日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迅速发展的。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职业教育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经济建设逐渐复苏,职业教育随之发展,培养了大量适应基础建设的技术人员;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调整了经济结构,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便及时创办了多所职业教育学校,培养了大量的高、中、初等技术人员;7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日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随之大力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产业中心由劳动密集、低产值、高能耗向知识密集、高产值、低能耗发展,高精尖、自动化、现代化大型工业需要大量高级技能型,应用性人才,日本的高职教育积极顺应这一潮流,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型的完备体系,举办的学校越来越多,就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2.日本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发展普通初、高等教育的同时,开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设立了工学寮、修技所、传习所、制造学教场等机构,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进入产业革命后,需要大量高级职业技术人员,日本政府颁发《实业学校令》,明确提出“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实力,必须向国民旨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开始推进“实业教育”,即职业技术教育。

二战前,日本实行“双轨制”学校系统,在小学之后,分成两类不同的学校,一方面设立实业学校或青年学校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设立中学、高等学校和帝国大学,实施中、高普通教育和高等专门教育。二战之后,日本改革建立新的教育体制,确立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同时建立短期大学、吸收高中毕业生,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政府明文规定,短期大学 “在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专门职业知识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的二年或三年的大学教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人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短期大学已有将近600所。

除短期大学之外,日本还发展了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等三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目前,日本高职教育的学校数占日本高等院校总数的86.3%,其在校生总数占日本大学生总人数的34.5%。这样的比例,表明日本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在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日本重视教育立法,用法律保障并规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日本先后颁布了《学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短期大学设置基准》、《高等专门学校是指基准》、《专修学校设置基准》等法律,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标准和做法。详细规定了对高职教育的规范要求,如对学校的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学分认定、学生定员、毕业要求、师资标准、授课方法、校舍规模、组织事务等各个方面都用法令条文进行详尽规定。

日本还制定法律,保障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经费。如《国立学校设置法》、《国立学校专项会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等,规定国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办学经费由政府拨资、学费收入、学校创收三部分组成;公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办学经费由地方政府承担,同时政府通过国家负担补助制度进行调整补助;私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办学经费由国家资助私学义务部分(日常费用补助、教育研究及装备补助、振兴财团贷款补助、税收优惠)和其它民间经费保障。

4.日本注重建立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完善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体系。日本政府规定,进入“专攻科”和“四年制大学编入”两种方式学习的学生,取得一定学分,通过审核后就可得到学士学位证书,(获“高等专门士”文凭);进入“技术科学大学”和“高级职业人培养计划”两种方式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为了适应从经济大国迈向科技大国的需要,日本政府进一步改革高职教育,从1995年开始,允许面向社会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承认大学毕业从事两年以上工作者具有报考博士的资格,博士课程可由5年减至3年。

其次,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灵活开放的高职教育体系。公立私立两种体制并存,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三种办学机构并存,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职业资格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公开自我评估与接受第三方评估相结合。使得高职教育办学灵活,与市场联系紧密,监督机制有效,办学质量有保证。

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1.从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认识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需要大量实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尖端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总书记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战略转型视角下的中国,将像重视教授一样重视高技能人才。中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源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跨入制造业强国的本质要求。中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比美国还高0.4个百分点。但我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一流的设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上海、广东等地已出现“博士易得,高级技能人才难求”的现象。广东要给世界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奖励户口。广州、深圳的户口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含金量。说明了经济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滞后。

2.从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认识高职教育的定位和功能。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固有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教育规律只能导致教育畸形发展。

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同时需要两类人,一类是掌握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的科研工作者和发明设计者,一类是掌握先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高水平、高层次、高贡献的先进劳动者,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形成“重普教,轻职教”、“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办学层次上存在着“高职等于大专”的误区,高考招生办法规定了特招、一本、二本、三本和一专、二专的录取先后顺序,高等职业教育的录取工作安排在第五、第六批。于是,给人们一种印象:似乎高等职业教育是低一个层次的教育;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差生,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理称“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也说过“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这些精辟的论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不是层次的差别,职业教育不是比普通教育低一个层次的教育。普通教育有中等、高等之分,职业教育也有中等、高等之分;普通高等教育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之分,职业高等教育也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之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以高等教育为例,普通高等教育是学科型教育,教育过程以学科为导向,追求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性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追求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的人才。轻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结果只能是,高等教育一条腿走路,职业教育处于教育末端;普通高等教育不但要承担学科型教育功能,还要承担职业型教育功能,既不能集中力量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又不能培养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级实用人才;千军万马争当“科学家”,职业技术教育严重萎缩,高等教育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符合教育基本规律。

3.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高职教育体系。

和日本一样,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法律的支持下,建立了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如德国建设“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瑞士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框架下职业教育体系,新加坡建设“立交桥”式职业教育体系,美、英、法等国也都通过立法建立了相应的体系。

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国家制度加以支撑。但是目前我国还未能够形成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制度,急需设计和建立一整套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操作性和保障性的国家层面的制度和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安排。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了,其它诸如经费投入、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高职实训、评价机制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源潮.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1

[2]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假设的基本路径.《中国高教研究》2011.第12期

[3]李德方.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比较.《江苏职业师范学院学报》 2005.第2期

[4]【日】佐佐木享.近代日本职业教育、职业训练相关研究概况.《职业技术教育学》.2006.第17号

[5]陈宝棠.日本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汪风雄.浅谈教育的基本规律.《崆峒教育信息》2008.第14期

第4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为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在长冈、丰桥两地设立了两所本科层次的技术科学大学,实行本科和研究生一贯制的职业教育,不仅很好地满足了职业高中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升学需求,还使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规格得到进一步提高、内部层次更趋合理。此外,在“各种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专修学校,以培养国民职业或实际生活所需的能力为目标,在高中基础上开设两年左右的职业课程(专修课程),学生毕业后可获得相当于短期大学毕业生的资格。办学方式灵活多样的专修学校正日益成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际竞争的日趋加剧,日本创设了新型的、实施实践性教育的专业研究生院制度(专门职大学院),正在为社会培养大批掌握高精尖端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职业经验的高级专门职业人才。随着日本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改革中日益完善。除通过学分互换、开放招生等方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加强横向联系外,在体系内部还呈现出教育重心不断上移的趋势。从最初只有专科层次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发展到在上述学校设立本科层次的“专攻科”,同时还通过设立技术科学大学实施本科、研究生一贯制的职业教育,再到本世纪初设立专业研究生院,最终形成了拥有多种学校类型、贯通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

“教育行动,法律先行”。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令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规范、全面的职教立法促使日本职业教育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发展道路,为职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和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战后日本制定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均对职业教育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在以上两部法律的原则下,日本于1951年6月制定的《产业教育振兴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提出了对职业教育进行财政资助以谋求职业教育的振兴。《产业教育振兴法》是日本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而专门制定的法律,起到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的补充法的作用,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法律。《产业教育振兴法》的制定与实施使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根本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还先后出台《短期大学设置基准》、《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基准》、《专修学校设置基准》等一系列法令法规,对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组织编制、专业设置、教师资格、授课及学校设施、图书资料等多方面内容做出详尽规定,使每一类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立与发展都有相应的法令规范可循。

此外,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和专业研究生院的创设与发展,都是依据相关教育审议机构提出审议报告,之后通过修订相关法案及设置基准后实施的。1949年,日本通过对《学校教育法》进行修订,作为战后教育改革的暂定措施规定设立短期大学。1964年日本再次修改《学校教育法》相关内容,规定短期大学是一项长期的制度,使短期大学的发展步入正轨。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到来,在日本产业界提出设立5年制专科大学的一再要求下,日本国会于1961年对《学校教育法》进行部分修改,随之颁布《高等专科学校设置标准》开始设立高等专科学校,至1976年对《高等专科学校设置标准》进行修订,促使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扩充学科种类实现多样化发展。专修学校的设立是在1975年修订《学校教育法》的基础上实现的,相应制定的《专修学校设置基准》,对专修学校的修业年限、修学时数、在校人数和课程类型做出了详尽规定。注重职业教育立法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切合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职业教育立法,使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立、发展、改革做到有法可依,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始终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始终以市场化为导向,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中实现改革和扩充的。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日本通过制定积极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创设新型、独立的高等专科学校制度,为产业界培养大批优秀的中级技术人才,很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日本结束了经济高速增长,进入了经济稳定增长时期,产业经济结构随之进一步调整,向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型经济转化,新型产业的兴起导致就业市场的变化,日本及时调整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政策,通过设立新型的职业教育机构——专修学校,为产业界培养了大批立刻能投入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迅速占领了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很好地满足了经济稳定增长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对技术人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展开,市场对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日本通过设立技术科学大学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规格,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为积极应对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国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日本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不断调整专业和课程,始终根据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变化对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规模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招生规模以及专业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实践,尤其是到企业进行“实务训练”的实习环节,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保证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

四、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化改革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过于追求专业化、精细化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划分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此,日本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化改革,改变传统单一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学科,向注重学科内在联系、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的综合学科发展,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厚基础和广泛适应性的综合职业能力。日本的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通过采取课程改革等措施,删除专业领域过于狭窄的课程,合并同类课程,设置综合性基础性课程,使课程编排综合化和系统化,并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提高实践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以培养学生进入多种相关行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及职业适应能力。

此外,随着电子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广泛设置与普通学科和专业学科相平行的综合学科,学科涵盖信息、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制造、教育等几大类专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科目学习,以发展个性,培养自主创造能力。此外,在近年来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化改革中,还具有注重学生综合性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一般能力的综合发展的明显特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开设的一般教养课程课时多于专业课程,而且一般教养课程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除必修课外,还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这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同时,为适应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日本各级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在尊重本国的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还通过强化外语及外国文化教学、开设与国际事务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等措施培养能对外交流、具备国际视野的职业人才。

五、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终身化进程

随着以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产业为支撑的知识社会的到来,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终身化学习体系建设进程是日本近年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特点。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正日益成为日本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初、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局限于学历教育的范畴,属于终结性、封闭性的教育模式。近年来,随着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快,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转岗就业的迫切需求。日本的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积极发挥其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开放式教育,发挥自身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办学优势,以满足社会广大受教育者的需要。

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形象》咨询报告。该报告将短期大学定位于“作为普及化阶段身边的高等教育之一”,要求短期大学“与地区联系协作,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作为在知识基础社会打基础的平台”以满足社会在职人员的受教育需求。目前,日本的短期大学通过实行夜间授课、定时制授课、函授授课等制度向社会广大受教育者开放课程;许多短期大学还设立了面向地方社会开放的教育中心,通过开放学校教育设施、设置公开讲座等形式支持地方居民的终身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终身教育职能的体现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为地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职能。近年来高等专科学校大力提倡植根于地区社会的个性化、特色化的学校建设,积极担负起“社区专门技术中心”的角色,力图扩大学校向地方社会开放的力度。专修学校近年来不断开发出大量的涉及各种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对社会在职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训练,并开始大举进军成人职业教育市场及公共职业训练领域,促使其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第5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质;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0-02

199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已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提法。同志在2000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资源)一词首次出现于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广阔的应用空间。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撑。

到目前为止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要素”说,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一种是“存在”说,认为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其提供服务的可被挖掘、利用的诸多要素条件。不同的提法各有其优势,同时又存在不足,两者共同的缺陷是都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或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笔者尝试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一)体现教育的本质即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为根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论述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本质回归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够达到共识:教育本质是以人为本。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崇尚工具理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者否定了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这种情况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化,使得受教育者形成心理和事实上的抵触。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一切都以学生为最根本,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和动力。

(二)突出作为高等院校最根本的“高等”教育

突出高职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针对这种趋势,高职院校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却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很好就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针对这种状况,现在专家也提出了意见就是高职教育更应该注重“高等性”,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也就是高职教育也必须具有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对此不能忽视甚至是无视,否则高职教育就会变成为职业技能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16条对高等学历教育标准规定,不论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都必须掌握“基础理论”。可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和教法的改革都不能忽视基础理论教育,轻视、弱化基础理论教育,都将把高职教育推离高等教育的发展轨道,最终就有可能使高职教育失去存在的基础。所以高职教育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总和素质。

(三)高职院校教育应该突出职业性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其职业属性即是基因和特色。现实情况是高职教育很多时候都被视为“专科教育”,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我国高职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其招生、拨款等都是被安排在一般本科高校之后,少有的“高职本科”实践还必须挂靠一所普通本科,成为不伦不类的“怪胎”高职教育。这实质上是在行政层面视高职院校低于一般本科高校,客观上造成了高职教育低人一等,造成了在招生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虽然,近几年的自主招生打破了高职教育的层次壁垒,注册入学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另类高等,技术本科教育的提出反映了研究者的理论呼声,但是,大多数考生还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突出而被迫“自主”的,较少是由于“热爱”而主动选择高职的。所以,界定高职培养目标,必须旗帜鲜明的表明职业属性,没有职业属性,高职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那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要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以符合高职教育的目的。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念的探讨

以上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做了一些分析,那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实现以人为本,同时还要体现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最后还要体现高职教育本身最大的特色就是突出职业性。从以下几点来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的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和国家政治需要的人才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幸福和全面发展。那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范围就要有所改变,减少一些官方的资源,更多地增加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幸福的资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基本素养进行培养的资源。有理想、爱国、遵守家庭美德等都是大学生的最基本素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为培养学生有理想的基本素质的资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基本资源、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资源等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和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相结合。

三、分类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上文结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从中延伸出来另一个问题就是从对概念的定义中提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

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人为本的属性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为:政治性比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更加突出学生需要,实现学生幸福发展的资源。

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类为:突出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资源和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资源。

根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职业特征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类为: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企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企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先进人物创业表现出来的教育资源等等。

分类分析说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从其本质来讲,它突出地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以学生为中心,既包括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教育资源又包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资源,同时又兼具职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总和。

目前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教育园区,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响应这一号召,无锡建立了藕塘职教园区,目前为止藕塘职教园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是现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要实现共享,这是个系统的工程,其中包括要搞清楚什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了解定义、内容、分类。然后结合无锡藕塘职教园自身的情况,对职教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摸底,在摸底的情况下提出共享模式和机制实现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以求达到最大效用的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首先要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念有明确的界定,对其内涵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摸底和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王军,陈小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流失及治理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3).

[3]傅安洲,阮一帆.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资源体系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4]张雅琴.简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5,(6).

[5]张耀灿,陈万柏.学校德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子平.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7]史志良.工业资源配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第6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层次结构 招考制度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Levels and Enrollment System

GUO Shaojun

(Huangshi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shi, Hubei 435003)

Abstract Higher entrance examination (specifically,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school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uild students 'vocational skills-based assessment, taking into account students' culture (language, mathematics) test scores,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st scores, grades (English, computer ) test 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ierarchy; recruit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1 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从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分析,现行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为中职、高职两个层次,最高学历为专科层次,由于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学历提升缺乏空间,在就业和升学两个方面均呈现先天不足,职业教育遭遇面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面对企业(行业)缺乏影响力、面对社会缺乏话语权的尴尬局面。作为职业教育基础的中职教育,由于被边缘化和过度市场化,处于“靠边站”的地位,呈现出规模小、质量差的现象,难以支撑职业教育这座大厦。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考低分的普高毕业生,读高职基本上是无奈的选择,由于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缺乏职业教育基础,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2)从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分析,现行的职教招生考试制度导致职教生源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发展缺乏后劲。虽说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但缺乏理论支撑的技能,始终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无法造就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

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普高毕业生,约占生源总量的90%;另一方面为中职毕业生,约占生源总量的10%。高职院校招普高毕业生,依据高考成绩安排在最后一批录取,几乎网尽了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2013年,湖北高考总分为750分,高职控制线为200分,全省上线学生占参考学生的比例超过90%),依然难以完成招生计划(2013年有超过60%的高职院校参加补录)。该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普遍较低,学生不愿选读;另一方面,高职生源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2 应对策略

2.1 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初级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初级教育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完成,通过职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情感,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富饶的土壤。

(2)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中职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等技能人才,为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的优质生源。

(3)巩固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切实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高专发展到现在,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重点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职教层次,要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逐步实现其生源的主体来源于中职毕业生。

(4)扩大应用技术本科的办学规模,提高职教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技术本科的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作为重点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技术本科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引领作用将日渐凸现。

(5)探索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的能力。

2.2 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招生考试制度

(1)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兼有为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提供生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的双重功能,同时还可以起到有效地节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应该予以大力发展。政府应该通过强有力的调控手段,使中职学校实际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数量上不低于普通高中,在质量上与普通高中大体相(下转第20页)(上接第12页)当。中职学校招生实行免试入学,初中毕业生凭初中毕业证到中职学校报到,确保人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资格和机会。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院(专、本科)继续学习的人数应不低于毕业生总数的80%,其中应该有不低于20%的人数进入应用技术本科学习。

(2)构建职业教育高考招生制度。由于历史和社会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所讨论的职教高考招生制度仅适用高等职业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选拔。

①招生计划的安排。高职(专科)的生源应以中职毕业生为主(不低于80%),以普高毕业生为辅,以社会其他生源作为补充。应用技术本科要确保有20%左右的招生计划用来招收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同时要有相应的招生计划用来招收高职(专科)的毕业生。每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硕士(针对应用技术本科的毕业生)达到当年研究生招生数的50%。只有打通升学的渠道,以满足广大学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才能打牢职业教育的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②招生考试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主(占总成绩的60%),兼顾文化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和资格测试水平。文化基础考试时间安排与全国普通高考同步,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技能水平的考核时间安排在第五个学期的期末,按照各专业大类依照职业资格体系的中级标准核定考核内容,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兼顾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核。以上两次考试均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核定考试成绩。综合素质的测试则由各行业按照不同的职业要求制定相应的综合素质国家测试标准,由各中职学校完成。要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权限,各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制定具有院校特色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人才选拔方式并向全社会公布,以便考生有针对性地报考。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事关国计民生,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展缓慢。笔者认为,建立现代教职体系应该是教育层次的顶层设计和高职招考制度的构建同步进行,不能用普通高校的招考来代替高职院校的招考,更不能让高职院校的招考变成普通高校招考的附属,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考招生制度,以稳固职教的根基,提高职教的质量,促进职教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担负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谢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

第7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专业能力 标准 构建

[作者简介]李芹(1973- ),女,河南新蔡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学管理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东 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实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tjk14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71-03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强调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认为它不仅是提高教师教学育人质量的重要条件,而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提供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标志着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法律上已经得到确认。随着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专业能力标准》的颁布(2004),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学校展开了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制定的探索,但主要集中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高职院校相对于一般普通高校发展较晚、类型不同,但目前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规模方面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任务的主要实施者,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对高职教师的重要引领作用,但目前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呼吁层面,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和实践操作研究得较少。结合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内涵,同时通过分析我国《教师法》《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等政策性文件中隐含的相关内容,探讨我国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科学合理建构课题应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重任。

一、我国官方文件相关内容的解读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进程开始较晚,因而,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规范的关于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政策文本。但我们能够从其他相关政策文本中找到其中隐含的对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我们确定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政策和管理性文件对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了相关规定,这是制定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根本方向性文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0条关于教师资格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其中第11条中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教师资格条例》第8条对认定教师资格者教育教学能力的规定是:(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现行实施办法基本上是:非师范类毕业生加试教育学与心理学,师范类毕业生可免考);(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此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等要求。这些政策文本对高职教师的入职任资标准做了基本规定,即凡达到上述学历、资历、身体条件者都可在高职院校任教。但这些规定比较笼统,只是对高职教师的基本入职规定,与一般高校教师任职资格无异,无法体现高职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任资要求,更不能体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性。因此,要深入了解有关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我们还须参考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条件。

二、高职教师任职资格现状评析

目前,我国部分省份如广东、安徽、江苏、福建等已经实行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任职资格评定制度。正是由于看到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和一般普通高校教师任职要求的本质不同,高职高专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才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评定中单列出来,这在教师任职资格评定史上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好的引领,自然也可成为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下面以《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指南》为例,分析广东省高职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条件。该评定标准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系统全面。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实验实训、生产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思想态度和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要求,考察系统全面,职业性和高等性特点兼顾;(2)层级分明。不同级别的高职教师知识、技能等每一方面的内容既前后一致,又有一定的区分度,从低到高层级分明;(3)突出重点。6个评定项目中的前4项从不同侧面分别谈到了对不同级别的高职教师知识和技能的不同要求,凸显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调高职教师实验实训教学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这是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分不开的。

理论的构建往往是完美无缺的,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近几年广东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总体状况来看,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由于技能、实践经验等本身的复杂性和难以测量性,以及职称评定本身的规模宏大而时间集中短暂,高职教师评价结果的最终衡量往往还是回归于学术和科研,侧重于评定项目中的第五项,即研究课题和的级别和数量,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此外,上述评定项目还没有顾及到高职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教师的区别,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借鉴国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一种层级分明、操作性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有效衡量、考核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尽快引领各级各类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成为当务之急。

三、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能力标准框架的思考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职业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其特点则表现为高等性。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性,我们可把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内涵规定为:是教师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实践任务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的综合性规定,具体体现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品质素养等模块内容。每一模块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子模块得以支撑和反映。

(一)专业品质素养

专业品质素养,也可称为职业品质素养,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对于所从事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判断,主要包括: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动机和良好的心态,是否热爱高职教育事业,是否愿意自觉自愿从事高职教育教书育人工作,是否具有职业自豪感。专业品质素养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观念层面的东西,在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中处于冰山的底层,但却决定着外显行为的结果和质量优劣,是开展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是对高职教师的共性要求,具有普适性。据调查,从总体上看,当前高职教师在事业心、自信心、自豪感、进取心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偏低,各项目支持度不足50%;相当多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改革的勇气和热情,墨守成规,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授课,积极主动参加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教师不到20%;选择该职业的动机,因为稳定和有寒暑假约占80%;超过70%的高职教师对工作不甚满意,部分教师甚至有跳槽或者转岗的意向。由于传统观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管理体制和工作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专业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类知识的构成要素及综合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合格的高职教师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扩大知识面,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也叫实践策略性知识)的“三位一体型”知识结构。也有人提出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1)本体性知识,即从事某一专业所特有的学科知识,如高分子原理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2)实践性知识,即高职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课堂情景创设和调控知识,源于教师教学经验的反思和积累;(3)条件性知识,即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行业知识,如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高职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高职教师一般都受过系统的本科以上教育,所以学科性知识或者本体性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缺乏职业热情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专业实践性知识相对较弱,较大地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

(三)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从事专门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是高职教师完成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能力条件,主要包括理解和把握高职生心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情景创设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能力、教材开发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应该能反映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下面就这些能力有选择性地做一简要解析。

1.掌控高职生心理的能力。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仍把它看作低于重点高校、一般高校的三流教育,不少高职生是带着无奈的心情进来的,再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气畏难、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问题较多,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学习生活,从而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体贴、鼓励和开导。自古以来,在对学生施以教育时,都主张要在理解学生知、能、态度的基础上,施以合适的教育,即因材施教。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了解高职生心理的知识和能力,在充分了解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发展动向和特点、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教学组织监控能力。它是高职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指高职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控制和调节的对象,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调整以确保成功的能力。具体反映在高职教师的执教方面,一方面要求专业理论课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发展前景,具有本专业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熟练使用教学的技能技巧,保证高效、正确无误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要求专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在本领域有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够用简洁的语言,熟练的技能,启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是学生掌握具体操作技能。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高职教师要时刻注意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真正落实。它是高职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

(四)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相长。高职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认真执教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实践积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目前高职师资教学科研能力整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中专升格上来的部分高职教师相对缺乏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较低,不少教师甚至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不会填写课题申报书,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有赖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和经常性的课堂反思与总结,同时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也要求培养的高职生要有一定科研素养和和写作能力,“己不会何以教人”,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尽快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

(五)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教师有没有行业经历和实践,有没有(职业)专业技术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这也是高职教师与一般普通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要求的本质不同所在。高职教师(职业)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指在相关的职业环境中,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术规范和职业态度去解决职业活动问题的各种能力,包括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专业市场调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行业发展跟踪和观察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体现为:高职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具有一线的生产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具备了解和开展相关专业市场调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不断跟踪和分析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不断革新的能力等。当前,我国高职教师学科知识够用、实践能力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临的共同责任。

四、结语

总的来说,“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我们有必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特征,通过选取最能反映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特点的主要项目作为能力标准框架主要要素。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综合性规定,以便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教学服务,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工作提供依据。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关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探讨还是很粗略的,具体规定和操作尚需结合相关某专业或专业群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大连教育学院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中心.职业学校校本研训规范与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下)[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3).

[2]付雪凌,石伟平.美、澳、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3]何晓芳,张贵新.对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

第8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定位

一、高职教育的科学定位

目前,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好发展方向,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关系重大。

我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学校特点,进行了科学定位,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以转变思想为先导,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

二、教学实践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高职教育意识

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尤其领导阶层思想观念转变要先行。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不同。本科院校应协调好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系,利用教育资源,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校在举办高职教育之初就加强了管理干部、教师等有关高职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了高职教育意识。

(二)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基本产生了如下共识:一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二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四是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40%~50%比例;五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六是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

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是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基础,以两个部级试点专业为龙头,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深入开展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

如在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构建了产学结合“以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人文类、基础类、花卉应用类、树木应用类、经营应用类和任选课类6个模块,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3个层次训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3项基本培养”的“1633”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以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3项基本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汽车技术基础、汽车构造与性能、汽车检测与维修4个模块,汽车基础技术能力、汽车驾驶技术能力、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能力、汽车维护与修理技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5个层次能力”的“1345”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践教学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比例达到40%~50%。在各专业进行了基础理论必须够用、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整合。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我校高职教育实验实训基地部分设施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实训用教学仪器设备从少到多,从落后到先进。新建了1550m2智能温室一栋、多媒体教室一个、网络教学中心一个;扩建了一个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一个园林技术实训中心、室内设计技术实训中心、生物资源利用实训中心和公共综合实验中心。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验实训课时得到充分保证,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增多,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得到加强。在产学研结合上,我校通过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设备优势,本着“双方需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形势,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体验到了企业文化和工作的感受。

3.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尤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校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选送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从企业调进人才作为教师和从校外聘用教师。大大加强了教师队伍,扩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4.选用优秀教材,抓好教材建设。我校根据高职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整合,合理选用统一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对没有统一出版教材的学科,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任课教师协商,确定该学科暂用教材或自编讲义。目前,我校共出版了课程整合后的教材8本。

5.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我校首先出台了教学管理规定,其次,坚持课堂教学质量三级测评,建立了学院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建立了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学院领导与专家、学生评教的三级测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6.开展“多证书”制度。开展“多证书”制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多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其他如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等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中所要求的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由此来构建人才培养计划。多证并重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我校推行了“多证书”制度,开展了驾驶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应用能力证、职业技能资格证等的教学与实训,促进了就业。

三、管理模式

目前,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校内管理模式主要有:一是本科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等,有的与成人或继续教育学院合属办公)的管理模式;二是本科院校与社会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大型集团企业等合作办学,以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运行的管理模式;三是本科院校与中专(或成人、民办)学校联合办学的管理模式。我校采取的是第一种管理模式。高职学院全面管理,学校其他部门协调服务。我校高职教育由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全面管理,包括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管理等工作。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选用、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教学监控与督导等。学生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在校外实习期间的管理、综合素质教育、党团活动、课外活动和就业等。招生由学校招生部门负责。

四、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由“十五”期间的规模扩张――外延发展阶段转入“十一五”期间的内涵发展阶段。担负高职教育的主力军角色是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院校约为174万人,本科院校约为63万人(略有下降)。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将大批成人高校和中专学校改造或升格为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担负起了高职教育开创者和探索者的使命,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就本科院校是否举办高职教育和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是目前大家比较关心和正在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自身优势

一是本科院校的品牌优势。可以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具有良好的生源,为培养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本科院校具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如师资队伍、管理队伍、教学设施和基地、图书资料等)。高职教育可以依托学校“共享资源,机制创新,责任落实,规范管理”等机制来进行人才培养,能很快进入正常的教学运行轨道。三是利用本科院校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能力做到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利于办出特色。

(二)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有很多差别。发展初期,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处在摸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但发展到现在还存在一些内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本科院校没有把高职教育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等;二是教学改革深度不够,还没完全脱离本科压缩式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有的教师还不适合高职教学的要求,虽然他们的学历、职称很高,但只重视本科教学和科研,或在教学中难以摆脱本科生的教学方法;四是有的学校在培养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采取“双轨制”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试图按高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在教学计划中满足“专升本”的需要,导致教学环节和培养方式上的混乱。

参考文献:

第9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研究型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之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均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在进行高等教育选择时往往会进行对比分析,区分利弊。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的和谐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所学,对两者异同进行归纳总结。

1 培养目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以及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两者借助于国家、地区、自身发展长期以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优质人才。例如,根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表明,伴随着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增加,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达到1276所,占高等院校的60%。与此同时,作为本科研究型教育也为各行业研究型人才需要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两者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但是,其培养目标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主要通过培养各级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型人才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则主要注重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其将教育目标定向于学术。而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将教育目标定向于应用型人才。

2 培养模式

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两者培养模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谓“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本科研究型教育两者教育目标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例如,从专业与课程设置模式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中,注重对专业人才的专业培养。这直接导致其专业设置注重对于学生专业应用性的设计。无论是专业设置,抑或课程内容设计均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科研究型教育则注重于对学生知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虽然两者均注重于对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注重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往往侧重于其专业性。而本科研究型教育则注重其广博性,注重理论研究与专业研究。从本科研究型教育之中课程设置来看,其注重“理论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则凸显“研究性”。

3 生源素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