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社区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社区职业教育

第1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1终身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功能转型

终身教育是传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的一次更新,突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思想,使教育不再等同于学校教育狭义词性界定,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的价值持续创造,从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基础。终身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发展性、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整合、整体优化的崭新的教育体系。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良好协作。鉴于终身教育在时空上对于传统学校教育局限的突破性特征,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是将终身教育纳入到常规教育的后续体系中,并把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民幸福指数的内在自觉追求的目标。终身教育的系统推进,不仅要从多方位解决理论问题,又要从实际操作层面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职业院校作为立足城市、提供区域教育服务的主体,是构建终身教育体制的先锋和主力。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中,地方职业院校最具有资源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是终身教育执行实施机制中的核心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多维服务效能的多向发展中,且功能日益强化和增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并轨,是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兼容和共享的过程。职业教育机构的嵌入是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支撑,也是职业教育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走向社区的社会化取向使职业院校实施的职业教育形式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与转换,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级单元,纵贯人的一生的各个时期。只有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区教育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作用,也才能使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统合而协调的体系。

2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耦合

随着对终身教育探讨的深入,人们已经把终身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中,延伸职业院校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功能,乃至整个职业化的人类生活与个性化的自我生存活动范围内的各个方面。

2.1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耦合中的终身教育视野的贯通

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的终极指向目标,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有效和最为迅捷和经济的路径。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也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最具普适性和生命力的教育制度,从而奠定了实现终身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主体地位。社区教育为人们接受教育提升自我提供了机会,并为终身教育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过渡构建了一个沟通平台,最终为教育从空间的相对固定到无限扩展提供运作范例。对于社区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在教育设施、师资建设以及办学机制等方面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协助,共同开展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实现职业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的耦合。正是由于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共同承担了更多终生学习的义务,不限次数地向想重新学习的人敞开大门,使社会成员能够为自己的发展而最大限度的获得教育资源,得到学习的机会,才将最终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理想以及实现学习型社会的伟大理念。

2.2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耦合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构建显然具有不同的方式,但都统一于区域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渐进化与融合化的趋势中。当代社会的开放性特质和市民社会的公共权力诉求的多元化影响下,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无法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协调一致,在现代的转型社会中积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把囤于围墙内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发展为开放式的走向市民生活的空间场域,实现社会与教育的多渠道贯通,开展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本特征的社区教育。当今社会,全民只有不断的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就是说,终身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必要前提。显然,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的耦合恰恰成为实施终身教育和建立现代化社会教育体系的一种最佳的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专业教育与知识教育实现了一体化和多样化的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贯穿于人一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

2.3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耦合的价值定位

“终身教育概念有逐渐被终身学习所取代的趋向”[2]。终身教育着眼于建立各种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机会与场所,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受到教育的体系;而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掌握职业生活所必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或者进行一些进入社会所必需的学习,以实现各自的社会价值。而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实现了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模式的转换。职业教育是教育网格中最为密布和广泛的结点,而终身教育则是市民教育发展的必然归宿。针对社区居民所实施的教育形成了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契合地带”,但社区内居民的人口数量优势使得职业教育尤其彰显出它在社区教育中的主要位置。职业教育才能深入社区教育的体系中,得以良性、协调的发展。社区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现实转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终身教育理论对于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具有科学定位和正确指导作用。

2.4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耦合的资源系统

职业教育机构对社区教育的嵌入,其实质价值意图就在于使社区教育学校化,使学校教育社区化。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教育体系之间自成系统、自我封闭,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职业院校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变封闭为开放,让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步骤,解决相关的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使院校资源能在最大限度内向社区居民开放,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3]。职业教育不仅为社区成员传承技术性知识和技能,而且将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纳入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改变现有状态,提高自身素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起着教育再生产和“继续社会化”的作用,教育资源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社区教育的基础。在整合教育资源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上。

3终身教育视野下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职业教育对社区教育的嵌入,首先要树立与终身教育思想一致的思路和构想,明确发展战略,发挥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提升自身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要设计必要的范式与载体实现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契合点,实现终身教育视野下的社区教育的兴起。

3.1以知识传递为导体的学习范式的转换

关于教育的过程,杜威解释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以个性化、多样化、非职业化学习为特征,以个体发展多样化,个体享受丰富性为原则,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不断转化的过程,而人的生长和发展则是无止境的,所以教育业应该是无止境的、终身的。同时,知识的传递要适应学习者多样化地接受教育的需求,如果没有可供选择的时间和充分的空间,就不容易实现。社区教育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摆脱了固化的学校教育框架,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学习者的学习安排和资源与时间配置更为人性化、科学化,职业教育嵌入社区教育使潜在的社会教育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将得到充分挖掘,使学习者的多种需求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能得以满足。也就是说,这种范式的转换中以职业教育实施机构的主导作用转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作用,并按照学习者的价值诉求、知识诉求和行为诉求寻找可持续性学习的主要通路,即置身于公共社区而享有公共教育的资源和机会的更多可能性。实现在职业教育的充分开放性、社会性和多元供给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各领域的教育、学习机制和机会,明确各领域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与特点,以强化协作与配合。

3.2建立学校与社区融合的“院校———社区共同体”

体制是机构与规范的结合体与统一体。终身教育政策法规是终身教育理论推向实践的法制基础和桥梁。建立健全终身教育领导机构则是推进终身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织保证和重要力量。职业院校在区域系统中位于一定的社区之中,所以,这种教育资源可以在集成和共享中多维度利用。建立职业院校与社区对接的“院校———社区”对接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指职业院校和社区在各自功能分工的前提下,将学习的场所和活动的场所部分地重合,共同参与教育,揭示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新的改革意图。在“院校———社区共同体”中,职业院校为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的功能及场地,并保证这些机能和设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社区居民开放;从职业院校与社区合作的观点出发,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和历史,职业院校也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开设类似于大学中的公共选修课或人文社科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展览会或集会,收藏各种图书、模型、实物、图片和音像资料等常年供居民查寻、参观和利用,为社会团体机构提供集会、活动的公共场地;另一方面,社区也可以为学校教育贡献力量,通过聘请社区的“客座讲师”,化解职业院校特殊专业和类别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第2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历史演变;美国

美国是实行单轨制教育的国家,各级教育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系列,其职业教育因素渗透到教育系统的各个层面。但真正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是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在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供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今日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美国参议员费尔克洛思说:“社区学院是美国政府所资助的唯一成功的职业培训工程。”

本文结合美国自身发展的历史,以标志性事件或文件为分割点,将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一、思想萌芽时期(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20年代)

南北战争后,新科技革命迅速兴起,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广泛应用,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它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新兴工业部门对具有一定文化技能水平的千百万劳动大军的需求。为此,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莫雷尔法案》。1890年哈里森总统批准的第二个《英雷尔法案》规定,各州拨款资助兴办农业和工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与此同时,19世纪末公立中学的大发展和中学毕业生的迅猛增加,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多,为当时结构单一、追求“纯粹大学”理想的高等教育系统带来了数量、质量和财政等诸方面的多重压力,所有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初级学院运动的开展。1892年,哈珀在芝加哥大学首创把大学分成两级学院:三、四年级为高级学院,一、二年级为初级学院。1902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成立了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学院。在创立之初,初级学院具有双重任务,除转学性课程计划外,还开设各种实用技术课程,满足当地社区农业发展对半专业技术人才和半专业熟练劳动者的需要。1904年的一份报告在谈到社区学院的职能时,提出了两年制职业技术教育的设想。20世纪初,初级学院的倡导人威廉·雷尼·哈珀、亚历克西斯· F·兰格和伦纳德·V·库斯等学者的著作中都曾提及在初级学院中设置职业课程,使不愿转学和没有机会转入四年制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这说明从社区学院创立之初职业教育的思想就已存在了。

然而,当时大多数教师对职业课程存有顾虑,学生难以接受“终结性”的职业课程,许多职业课程需要昂贵的、专门的设施和费用。1917年《史密斯—休顿法》提出,联邦政府不对终结性职业教育进行资助,把初级学院排除在职业教育基金资助的机构外,致使20世纪初初级学院基本上没有开展职业教育。

二、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中期)

1920年在两位重要的教育家佐克和伍德才倡导下,来自13州23所初级学院的34名代表出席了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第一次初级学院代表会议。会议经过两天的讨论后成立了在两年制学院运动历史上至关重要的组织——美国初级学院协会(AAJC),该协会1992年改名为美国社区学院协会,它为社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协会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始终被纳入早期召开会议的议事日程。该协会1930年创刊的《初级学院杂志》也成为促进职业课程的重要讨论场所。由于选修终结性课程进展缓慢,该协会又于1939年成立了终结性教育委员会,对终结性教育进行专门研究,其中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成为主要研究项目。协会早期经费来源一直不足,在终结性教育委员会主席坎贝尔的请求下,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通识教育委员会(GEB)向AAJC赠款10余万元,帮助终结性教育委员会研究或从事促进终结性教育的其他活动。这是AAJC得到的首笔重要的外部资助,支持AAJC举行了24次地区会议,解释终结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发展了20世纪3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的8所初级学院的职业教育;大大提高了AAJC组织本身的能力。这一时期一些行政上和中等学校相连的社区学院得到了联邦职业教育的资助。由于AAJC领导人的努力和初级学院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到1940年已有14个州的62所初级学院得到了小额联邦职业教育资助。

早期初级学院提出了“半专业训练”的概念,把标准化能力倾向测验作为分流学生到职业课程计划中的手段,辅导和咨询则成为职业教育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选择职业的手段。这一时期,发展和完善了初级学院职业教育的许多方法:如与当地雇主建立合作,由当地商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职业教育课程提供反馈,主修职业课程的学生在接受指导和管理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工作经验计入学分,等等。

到20世纪30年代末,70%的初级学院至少提供了一种终结性课程计划。在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科罗拉多等一些州法律已对此有明确规定。1938—1939年主修终结性课程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 33%。

三、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80年代)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是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时期,它有两个高峰期:4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中后期。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了《军人权利法》。数百万退伍军人涌入社区学院学习,其中许多人选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顺利就业。这促使各州政府重视强化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该法允许大批退伍军人涌入社区学院,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由此引发的对高等教育未来组织的一系列问题,促成了1946年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建立。该委员会1950年提出《为美国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的报告,对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大发展起到了政策上的指导。它建议放弃“初级学院”的名称,改称“社区学院”,从概念上确认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对20年后AAJC正式采用这一名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指出应该扩充终结性课程,提供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同时,提供职业教育,训练熟练工人、半专业性的工人和技术工人。转贴于

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60年代中后期。1963年《职业教育法》、1968年和1972年两次修正案颁布,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初级学院职业教育的合法地位。同时联邦政府也增加了对职业教育的拨款,使美国各州社区学院有充足的资金发展职业教育。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美国政府更加重视能够培养技术优势所需要的教育制度,接受技术训练的观念,从而对社区学院的职业课程予以较大的关注。60年代末,影响美国决策圈的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张联邦政府、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刺激综合性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的扩张;建议加强社区学院中的职业指导,正如布林特和卡拉贝尔所说的“社区学院的扩张以及社区学院终结性职业课程计划的扩张是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分化计划的核心”。第四,在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影响下,1970年尼克松政府在《致国会的关于高等教育的特别咨文》的文件中,大力支持两年制学院特别是提供职业教育的高教机构。这是首位总统在一份正式文件中如此坚定地支持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这种支持也付诸实践:来自政府的收入占社区学院总收入的比例由1969年的6%上升到1973年的8.4%。

与初创时期相比,不仅联邦政府增加了对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资助,还有许多重要的私人基金会也加入到资助队伍中。1958—1962年间,有美国钢铁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教育促进基金会、西尔斯·罗巴克基金会、凯洛格基金会等8个基金会为美国初级学院协会及其成员学院提供资助。这些基金会帮助培训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以及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师,也帮助出版了社区学院职业技术课程计划书籍。70年代初,资助职业教育项目的主要基金除联邦基金外,还有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基金会、斯隆基金会、航空航天空间基金会等,这些资助对初级学院运动中的职业教育研究和课程计划的全面推广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在早期初级学院职业教育概念、方法、手段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初级学院职业化原则。将文理普通教育内容纳入职业教育之中,普通教育和半专业培训互为补充。职业教育内容不仅有初创时的商业性和半专业性课程,还增加了焊接和汽车修理等为蓝领职业做准备的课程,同时技术和医学学科也变得十分普遍。伯顿·克拉克为社区学院设计的一套五步法冷却过程程序,可以使潜在的终结性学生放弃转学计划,接受终结性课程。这是对两年制学院内部职业教育职能的认识的归纳和发展。

根据博格的1957—1958学年一次调查,86%的初级学院至少提供一种职业课程计划,较前一时期的70%有了明显的提高。70年代后期至1980年社区学院主修职业课程的学生占学院学生总数的70%。

四、新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20世纪80年代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使新兴高技术产业部门即“朝阳工业”蓬勃发展,与此相适应,能源消费结构、贸易结构、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动态经济发生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期。1982年制定的《职业训练合作法》强调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企校合作关系”。1984年珀金斯《职业教育法》规定把联邦资助资金交由各州管理,同时扩大对贫困学生的职业课程的资助。1988年颁布的《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训练的现代性质。1990年《卡尔·D·珀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规定了职业训练实施具体标准和评价办法。1994年《由学校到就业法》、1996年《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法》、1998年《劳工投资法》等强化职前就业教育,加强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等。在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推行下,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发展更趋于成熟。

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社区学院根据工商业咨询委员会提出的当地劳动市场需求,对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增加高新技术课程;职业教育不再全部是终结性的;进一步强调学院和商界的合作,促进课堂教学与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的密切联系;加强企业主所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更加注意全面、完整的整体素质等。

据统计,现在大约93%的社区学院提供职业课程。一项美国全国性研究报告说,1990-1991学年主修职业性学科的学生占社区学院学生总数的43%。

追踪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是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它是在美国社会变迁的整体背景下发生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职业教育成为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后,才彻底改变了社区学院长期的依附地位,开创了独特的活动领域或训练市场,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了不可动摇地位。

参考文献

[1]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毛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迟恩莲,曲恒昌。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柳倩华。美国社区学院的历史及其教育职能的历史转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第3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高职教育;启示

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一种以颁发副学士学位为最高学位的地区性高等院校,学制一般为两年,其中有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及独立设置的初级学院等不同的类型。社区学院是美国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机构,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院有许多职能,如职业教育职能、普通教育职能和大学转学教育职能等,其中职业教育职能是最主要的职能。

社区学院的使命

美国现有1151所可授予学位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在校学生1040多万,占美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4%。社区学院的使命是为大众提供大专教育课程与服务。

首先,通过公开入学的渠道公平与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为社会上的每个阶层服务。这种公平不仅体现在公开招生、大部分居民可以在自己的社区学院内上学并挑选自己喜爱的专业,而且学生一旦入学,学校就会提供支援服务,包括辅导、学业指导和经济援助等,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就业的机会。

其次,社区学院一般开设三种课程:学士学位转学课程、证书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学习学士学位转学课程的学生不多,只占30%左右,两年后转入大三继续深造。证书课程也就是生计教育课程,学生以通过职业培训获得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约占50%。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跨学科课程至少由两名来自不同的系科、专业或者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任教,这样学生能够更新知识,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数约占20%。

再次,社区学院把教学与学习当作首要任务。美国的社区学院一向重视实际知识和实际技能教学,对师资质量把关很严,教师除了要有政府颁发的教师证书,还要具备职业技术教师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发展自己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状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形式,这也是社区学院教师最自豪的地方。社区学院教师有一个特点,就是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

最后,社区学院鼓励终身学习。无限的学分课程、教学活动以及课程计划等丰富了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他们重返课堂的目的是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及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硕士课程和其他高等学位的课程学习后,会重返社区学院继续进修。

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可以用“开放性”三个字来概括,开放性办学使美国社区学院百余年来逐步发展,依靠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从而造福社会。社区学院的开放性是指在培养目标、服务对象、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重实效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

一是学校职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转学职能的开放性体现在可为学生提供大学转学课程。通过了这些课程的学生,不但可以完成大学前两年的课程学习,而且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美国教育部的研究证实,从社区学院转到四年制大学的学生,其学业成绩完全比得上那些一开始便在四年制大学学习的学生。职业技术培训职能是社区学院的重要职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占多数,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多种专门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工作做准备;另一方面为工业、商业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普通教育职能、社区教育职能、启发教育职能则帮助公民完善各类学科学习,学习某项专门技能和知识,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赋予其生活中的知识,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质。

二是学生的来源最复杂、最丰富。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国民招生,招生从不进行严格挑选,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可入学,无须进行入学考试。实行开放式招生,所以学生年龄跨度大,入学时文化程度差别也大,学生来源的区域也不断扩大,甚至国外来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递增。

三是师资队伍的组成和管理灵活多样。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占65%,专职教师占35%,兼职教师每学期只教一门课,专职教师则每学期教五门课。专职教师一般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而兼职教师则由于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主要讲授应用性、针对性较强的课程。

四是社区学院的经费投入渠道各不相同。一般而言,社区学院的经费来源有两种:政府拨款与自行筹集资金。有些社区学院可从当地获得大部分办学资金,有些可获得小部分办学资金,有的则不能。另外,有些社区学院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职业培训,所以工商业界每年要投入440亿美元用于岗位培训,其中400亿美元用于就业后培训。有些社区学院甚至可以从私人机构募集到资金,当然,并不是所有社区学院都能得到这部分经费。

社区学院发展中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美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场所,加速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楷模。但是,西瓜再圆也有籽不成熟的时候。

首先,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是存在缺陷的,这是追求教育机会平等所带来的后果。“从学校到工作”曾经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题,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被“从学校到生涯”的主题所取代,着眼于以人为本及个体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也未能走出“分散、低效、落后”的困境。美国社区学院的两年制职业教育与四年制技术教育的衔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困难。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招生的选择性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授课质量低、随意性较大以及各州对社区学院缺乏统一的要求等等。对此,美国采取的补救措施是推行“技术准备计划”,这使社区学院的升学功能有所增强。“2+2”、“2+2+2”、“4+2”、“4+2+2”等一系列从低到高的模式可以使学生习得某一职业领域的初步技术与技能,甚至可以获得学位,由此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学生采取入学测试,通过考试者直接跟班学习,否则就要接受补习教育。对教师则采取提高待遇、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的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转贴于

其次,网络教育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力度不够。社区学院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移民的学生越来越多,对社区学院学生的注册造成一定的冲击。美国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社区学院当然离不开网络教育。有些社区学院已经开设了网络课程,美国政府也积极鼓励公民进入网络。在远程教育中,由于青少年身心不够成熟,难免被网络上的不良因素所迷惑、所利用。因此,家长、教育团体和私人机构都要求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确保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接受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过程中,资源的利用、课程的开发与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障碍,这就牵涉到经费投入的问题。事实上,美国的社区学院经费投入渠道各不相同,而且还有公立社区学院与私立社区学院的区别。因此,网络教育要求公立与私立社区学院必须联手打造网络技术开发软件和学习内容,同时还要追加政府、教育基金与私人机构经费的投入。

再次,由于美国社区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不高,导致学生的流失率很高。社区学院的学生不断增加,虽然实现了学习与受教育机会的平等,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存在问题,尽管所开设的课程具有多元化特征,但欠缺深度,导致学生毕业即失业,这种现象理所当然地造成学生流失率过高。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社区学院推行了STW(school-to-work,即“从学校到工作”)计划,随着学习化思潮的进展,后来改为STC(school-to-career,即“从学校到生涯”)计划,为学生个体的继续学习或更好地就业做好准备。同时,要求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及时拨款,使收支平衡。如果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则说明社区学院的就业指导没有到位,不能开辟就业新途径。因此,社区学院必须形成“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办学功能多元化格局,开展培训计划,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现代职业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个新生事物,从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观”思想到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都是我国新职业教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立足社会、开放办学以及社区学院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可以从很多方面给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第一,要满足社区需要,发展地方经济,拓宽我国两年制高职的办学能力。美国社区学院的背景状况不同,但都能紧紧围绕地方经济,满足社区需要,开放性地展开职业教育。美国社区学院的服务工作做得非常好,一切为了社区,一切服务于社区,这是美国社区学院经久不衰并被社会所承认的根本原因。我国的高职院校由于受体制的影响,既缺乏压力,也缺乏动力,关门办学,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虽然口口声声说要实现产学合作,但真正合作的并不多。因此,必须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对高职院校工作的评价管理体制,创办以市场为驱动力的高职教育,满足社区需要,为社会经济服务。

第二,要多种渠道筹集经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基础弱、投入少、社会认可度低。尽管从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尤其是近两年来,政府的拨款也明显增加了,但学生的负担还是很重,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配套经费不足,在办学过程中经常遭遇歧视,学生也被视为“摔下独木桥的垃圾”。因此,根据现实情况,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制定保护性的倾斜政策,像美国政府对社区学院那样,运用经济杠杆,保证经费投入,使学生及时学到应有的技能,优化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第三,要开设多样化课程,使办学功能多元化,建立我国两年制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美国社区学院具有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服务、订单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功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我国将目光只盯在高职学历教育上,课程单一,而且重理论轻实践,必然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重心向下”,开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技术岗位培训课程,建立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多元化格局,真正地完善两年制学位制度,实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四,要适应时展要求,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重视高职教育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的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延续一百多年,得益于政府的重视与公民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我国的高职教育虽起步晚,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第一线欢迎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政府的高度重视是确保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从教育发展史上看,凡是政府重视发展高职教育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高,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高职教育可以认为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美国的社区学院得益于职业教育,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利用、发展高职教育,在自己的国土上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吴雪萍,蒋新峰.美国社区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窥[J].教育与职业,2002,(2).

第4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区性;合作

作者简介:令狐佳(1963-),女,贵州桐梓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副教授;纵瑞昆(1959-),男,江苏徐州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教授。(上海 200072)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08-02

一、社区性高等教育的内涵

社区,即在特定的空间范围里,通过特殊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以及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认同心理和归属感,把社区成员凝结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即:基于直接服务于社区经济的宗旨,融入社区,立足社区,辐射社区,服务社区,以社区为本, 以社区的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在专业构建、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培养目标上立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为社区服务的直接性和有效性,服务于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培养适应社区(区域)内企事业岗位要求的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时,为社区提供可满足娱乐、生活以及文化方面需要的课程和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承当起社区高等教育的载体,将功能拓展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开展补偿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转岗培训等服务;在社区内促使教育和社区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整合社区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发挥二者的最大效用。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紧紧围绕为社区经济服务的原则,充分彰显办学的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为大众服务,开设多样化课程,以扩大社区的受益面。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以满足社区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区及区内企业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推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探讨针对社区内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依托社区优势,积极开展与社区内的企业合作,让企业专家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进行课程开发,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社区经济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的意义

1.满足社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积极发展社区性高等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更是解决就业矛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拓展到社区既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又为社区提供了满足它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需求。

2.构建终身培训体系的需要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最直接体现,将高等职业教育融入社区有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社区,学校和社区都可从中受益,实现双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源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又服务于社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社区服务,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来自社区的各种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接受社区实践的检验,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和谐发展。同时,根据社区需求迅速调整办学思路,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培养社区急需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的策略

1.拓展功能

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高等职业院校势必要改变其原有纯学历教育功能,要横向扩展,发挥其本能,拓展其功能,挖掘其潜能,增加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与合作教育。

(1)发挥本能。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应有的学历教育的功能,对接社区产业发展,培养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拓展功能,提升势能。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承担职前培养的任务,还要承担职后培训的任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主动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或者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挖掘潜能。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网络,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优化课程衔接,开辟“中职—高职—本科”一线通的路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人才层次的上移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相互贯通,为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素质等基础性保证,从而保证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上升通道。

2.双元合作

双元,即“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合作,即在双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教育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培养学生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辅助。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的参与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障,也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组建区域双元制职教集团,学院教学解决“理论”问题,职教集团会员企业解决“技能”问题。

企业参与是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学生在区域内的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职场环境,学生可接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际生产、市场竞争、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等问题。同时学生的行为方式、协调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随即投入工作。

3.“三层对接”,创建区校合作立体空间

第5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历史发展

一、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1、酝酿期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莫雷尔法案》,它规定联邦向各州提供联邦土地,以资助各州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发展。1890年哈里森总统批准的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进一步规定,各州拨款资助兴办农业和工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与此同时,19世纪末公立中学的大发展和中学毕业生的迅猛增加,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剧增多,为当时结构单一、追求"纯粹大学"理想的高等教育系统带来了数量、质量和财政诸方面的多重压力,所有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初级学院运动的开展。1892年,哈珀首创把芝加哥大学分成两级学院:三、四年级算作高级学院,一、二年级算作初级学院。这是初级学院最早的形式。1902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成立了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学院。在创立之初,初级学院具有双重任务,除转学性课程计划外,还开设了培养半专业技术人才和半专业熟练劳动者的各种实用技术课程。1904年的一份报告在谈到社区学院的职能时,提到了两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初,初级学院的创始人威廉・雷尼・哈珀和伦纳德・V・库斯等学者的著作都曾提及在初级学院中设置职业课程,使不愿转学和没有机会转入四年制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所以,从社区学院创立起职业教育的思想就已存在。

2、初创期

1920年在两位重要的教育家佐克和伍德才倡导下,来自13州23所初级学院的34名代表出席了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第一次初级学院代表会议。会议经过两天的讨论后成立了在两年制学院运动历史上至关重要的组织---美国初级学院协会( AAJC) ,该协会1992年改名为美国社区学院协会,它为社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协会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始终被纳入早期召开会议的议事日程。该协会1930年创刊的《初级学院杂志》也成为促进职业课程的重要讨论场所。由于选修终结性课程进展缓慢,该协会又于1939年成立了终结性教育委员会,对终结性教育进行专门研究,其中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成为主要研究项目。AAJC得到的首笔重要的外部资助,支持AAJC举行了24次地区会议,解释终结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还发展了20世纪3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的8所初级学院的职业教育;大大提高了AAJC组织本身的能力。这一时期一些行政上和中等学校相连的社区学院得到了联邦职业教育的资助。由于AAJC领导人的努力和初级学院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到1940年已有14个州的62所初级学院得到了小额联邦职业教育资助。早期初级学院提出了"半专业训练"的概念,把标准化能力倾向测验作为分流学生到职业课程计划中的手段,辅导和咨询则成为职业教育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选择职业的手段。这一时期,发展和完善了初级学院职业教育的许多方法:如与当地雇主建立合作,由当地商人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职业教育课程提供反馈,主修职业课程的学生在接受指导和管理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工作经验计入学分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末,70%的初级学院至少提供了一种终结性课程计划。在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科罗拉多等一些州法律已对此有明确规定。1938-1939年主修终结性课程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33%。[1]

3、发展期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于 1944 年颁布了《军人权利法》。数百万退伍军人涌入社区学院学习,其中许多人选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以重新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顺利就业。这促使各州政府重视强化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同时随着大批退伍军人涌入社区学院,高等教育急剧扩张,由此引发的对高等教育未来组织的一系列问题促使了1946年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建立。该委员会 1950 年提出的《为美国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在政策上对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大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它建议放弃"初级学院"的名称,改称"社区学院",从概念上确认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对20年后AAJC 正式采用这一名称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指出了应该扩充终结性课程,提供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同时,提供职业教育,训练熟练工人、半专业性的工人和技术工人。

4、成熟期

1963年《职业教育法》、1968年和1972年两次修正案颁布,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初级学院职业教育的合法地位。同时联邦政府也增加了对职业教育的拨款,使美国各州社区学院有充足的资金发展职业教育。苏联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美国政府更加重视能够培养技术优势所需要的教育制度,接受技术训练的观念,从而对社区学院的职业课程予以较大的关注。60年代末影响美国决策圈的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张联邦政府、州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刺激综合性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的扩张;建议加强社区学院中的职业指导,正如布林特和卡拉贝尔所说的"社区学院的扩张以及社区学院终结性职业课程计划的扩张是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分化计划的核心"。在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影响下,1970年尼克松政府在《致国会的关于高等教育的特别咨文》的文件中,大力支持两年制学院特别是提供职业教育的高教机构。这是首位总统在一份正式文件中如此坚定地支持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这种支持付诸实践:来自政府的收入占社区学院总收入的比例由1969年的6%上升到1973年的8%。[2]与初创时期相比,不仅联邦政府增加了对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资助,还有许多重要的私人基金会也加入到资助队伍中。这些基金会帮助培训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以及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师,也帮助出版了社区学院职业技术课程计划书籍。70年代初,资助职业教育项目的主要基金对初级学院运动中的职业教育研究和课程计划的全面推广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博格的1957-1958学年一次调查,86%的初级学院至少提供一种职业课程计划,较前一时期的70%有了明显的提高。70年代后期至1980年社区学院主修职业课程的学生占学院学生总数的70%。[3]

5、新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后,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使新兴高技术产业部门,即"朝阳工业"蓬勃发展,与此相适应,能源消费结构、贸易结构、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动态经济发生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发展期。1982年制定的《职业训练合作法》强调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与"企校合作关系"。1984年珀金斯《职业教育法》规定把联邦资助资金交由各州来管理,同时扩大对贫穷学生的职业课程的资助。1988年颁布的《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训练的现代性质。1990年《卡尔・D・珀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 规定了职业训练实施具体标准和评价办法。1994年《由学校到就业法》、1996 年《个人责任和工作机会法》、1998年《劳工投资法》等强化职前就业教育,加强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等等。在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推行下,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发展更趋于成熟。

二、结语

综观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进程,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职业教育成为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后,才彻底改变了社区学院长期的依附地位,开创了独特的活动领域或训练市场,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45.

[2]张晓莉.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历史演变[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第6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 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培育路径;新农村;制度设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农民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新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笔者以荣县社区教育为例,对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途径展开研究。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新发展和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民不再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正在向现代社会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2013年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指出,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农业是新型的现代农业、农村是变化了的新农村,农民也要摆脱传统身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一)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国农业大学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给“职业农民”下了一个定义:职业农民就是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可以把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理解为职业农民。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农业生产现实难题的重要出路,重在一个“新”字,新在是现代农业的领头羊,当农业生产规模化后,新型职业农民是能手,是专家,更是企业家的摇篮。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一是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二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从传统小农业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

(二)     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有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为主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有从事农业劳动,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有以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代耕手、机防手、动物防疫员等为主的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还有具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其中,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精英分子。

二、社区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与方法

(一)多部门合作共建“农民田间学校”

近年来,国务院以及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等连续多个政策文件关注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数量与力度,积极探索、创新培育新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方法,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农技推广模式,在调动农民主体参与、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聚集、提高农技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优势。

荣县电大社区学校与荣县农广校合作共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在全县21个镇、6个乡、346个村培育了350名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农机手等加强技能培训,强化政策扶持,突出务农技能这个核心,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荣县社区学校以“帮助农业增收,促进农业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技术先导、服务领先”的战略,以特色项目促培训,于2014年起开展了“小乡村,大课堂”的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研究。服务范围覆盖留佳、望佳、过水、高山、赵家坝等21个镇,其中有10个镇挂牌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中心,每个中心配备固定的培训场所和培训设备。“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已累计为农民测土100多次,在当地建立示范田160块,培训农户超过五千人次。其中,2015年培训生产经营型农民137人,玉米生产100人,柑橘生产37人,培育对象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为主。培育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165人,培育对象以长期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机服务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信息员、农村经纪人、土地仲裁调解员、测土配方施肥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为主。

(二)创新培训模式

荣县电大社区学校充分利用电大的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训,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在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线上线下同步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培训课程,对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分类指导、分类培训,做到“一班一案”,建立指导员制度,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教师不仅聘请有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科技特派员,也有县乡农技站工作人员,还有当地有经验的土专家,种养植能手。并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培训台账,建立相应管理制度,报送各种资料和报表。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教育和电大涉农专业的教育。

三、强化制度设计,规范职业认证

职业农民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我国职业农民教育弱势地位的形成,部分是由于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造成。因此,大力发展职业农民的教育,政府应发挥主导作作,履行相应职能。为培养精英农民,电大增设一村一名大学生及畜牧兽医专业,培养高端职业农民,并给高端职业农民一定的户籍指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依托,突出地方农业特色,结合高产创建示范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以“招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为培训落脚点。2015年,荣县经乡镇推荐、实地考核、专家评审、网站公示,最终确定高山镇、过水镇、双石镇等6个现代农业园区为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建立实训基地,是荣县社区学校创新职业农民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的重要载体,也为职业农民提供学习实践、锻炼成长的平台。高山柑橘专业合作社为柑橘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过水镇粮食专业合作社为玉米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双石镇为农村经纪人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荣县社区学校对137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15天,理论课时56;165名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7天,理论40课时;150名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16天,理论60课时。对培训合格的学员,跟踪考核,并发给新型职业农民证书。通过实训基地培育,夯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基础,培育壮大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

四、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机制

荣县社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的战略部署,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县政府高度重视,将社区教育纳入了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了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社区教育“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社区教育三级机构,以社区学校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学习中心为骨干,以居委会(行政村)为社区教育教学点的三级社区教育机构。有一支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和教师队伍。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

五、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有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实现。在山东农科院开座谈会时表示,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再多的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端牢饭碗,稳妥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只有社区教育培育一大批扎根在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这些农民经营农业有钱赚,在农村这块沃土上留得住,守得住,致得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新农村建设才能建成。当前也只有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让农村和谐稳定,让农民安居乐业,新农村建设才有望。多次说“小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有7亿农民,只有农民富了,有了红火的产业,有了美丽的家园,有了各项权益的保障,把农业当成体面的职业,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参考文献

[1]扬志坚.张少刚.《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中央广博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7)

[2]李春兰.《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7.(7)

[3]张荣敏.《把握4个关键、提高新型农民培训质量》[j].世界农业.2006.(9)

[4]徐浩斌.美、日社区教育法制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6(5)

[5]邓玉林.《中国农民培训模式与策略》2011.6

[6] 李平. 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的选择和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01)

第7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联动发展 公平 秩序

[作者简介]张俊生(1989- ),男,山西阳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全(1966- ),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重庆 40071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BIA100070)的子课题“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高职教育的需求研究”(项目主持人:全)和2013年西南大学张家港研究生站职业教育项目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J13-Z05021,项目主持人:全)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05-03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关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立交桥”式的功效。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剖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公平”与“秩序”这两个突出的矛盾,并探寻其改革路径,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挥职业教育“强心剂”的功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理性诉求

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秩序的问题,成为两者是否健康运行的重要信号。

1.互利的公平:统筹兼顾与差异补偿。公平兼有对公正的追求和平等的向往,既需要以平等为基础的公正,也要求对公正带来的差异和不平等给予关怀,以建立新的公正和平等的基础。①

第一,统筹发展内涵下的公正、平等。在社会学中,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等三方面的内容。起点公平是指各个社会成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进行自我塑造的起始条件是同等的,要尊重和保护其基本权利,如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等。过程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保证机会和路径的平等性和合理性。结果公平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分配公平问题,它直接影响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程度的评判,同时也是社会公平的最终体现。职业教育公平作为公平理念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延伸,在起点上应注意城乡职业教育的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的公平,改变以往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一定要输往城市的传统观念,立足于农村特有的大环境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在财政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建设、课程教学与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公平。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根据地区差异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学校应构建动态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并践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专业与产业进一步对接。此外,在结果公平中还应注意: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和工薪待遇要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平等,逐步改善职业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第二,差异性视角下的倾斜与补偿。西方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正义原则”,其中“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就用来处理社会问题和经济利益问题。教育公平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用差异性的思维去对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政策制定、财政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其倾斜与补偿,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是不平等的,但实际是公平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必须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允许非基本教育权利、非公共教育资源方面不公平的存在。②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原因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处在一个城乡不对等、校际不对等的尴尬境地,这就要学会用差异性的方法解决这种不平等。根据区域的经济条件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补偿,加大城镇和乡村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道路,形成“1+1”的帮带制,进一步拉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对贫困家庭子女酌情减免学费,建立贫困生奖学金资助政策,并把其纳入国家助学贷款受益范围,以此来逐渐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合作的秩序:民利与对话协商。对于秩序,学者博登海默认为:“它是在自然和社会进程中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作为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秩序是平衡、稳定、规则的代名词,社会成员能够根据它预判社会事务的变化及发展。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曾经把秩序分为“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而在新型城镇化的今天,单纯依靠自发秩序或者计划秩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基于合作的秩序新价值成为新趋向。

第一,权利视野中的民主与制度。追求合作的新秩序并非舍弃规则,而是要建设和完善包括价值系统、规则体系、组织系统和设施系统在内的社会制度,削减制度惰性,避免制度内部秩序紊乱,改变计划秩序所隐含的威权主义所产生的只强调义务性、强制性的压制和束缚,注重各合作主体的民利,在多方主体间确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关系,明晰权利和权力的关系,以权利制衡和监督权力,发挥权力对权利的保障作用。发挥社会制度的价值导向作用,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为各相关主体提供一个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在利益的妥协和整合中寻求合作的推进和深化。通过以城带乡、优势互补,积极建构城市及其职业教育、农村及其职业教育以及四者之间的动态合作秩序,基于利益最大化和价值认同原则,关注内生的发展需求和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用民利制衡行政权力,建立民主制度以集结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区域、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谋求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同向度发展,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非控制导向的协商与互动。计划秩序中的秩序通常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以协作的形式呈现,强调通过约束主体的自主性来达成决策目标,带有浓重的功利化倾向。而基于合作的秩序则要求尊重多元主体的需求和自主性,形成和发展于行为主体的内心,具有非控制导向,协商与对话成为合作的主旨。③在合作性的社会互动中,处于竞争状态的参与者以互惠互利、平等合作为原则,能够有效盘活存量和激活增量资源,进而形成一种互补互利的合作形态,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变革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凝滞机制,重视参与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商,形成多向度主体之间的凝聚力,共享资源和发展成果。加强职业院校的自主性,设置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人才支撑。同时,重视与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从市场需求出发,在竞争中寻求对话和合作,谋求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问题表征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理应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和谐统一关系,然而立足于社会学视角,其公平欠缺与秩序失范成为两者联动不足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进行现状审视和问题归结已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与其经济联动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1.公平欠缺:二元结构导致的畸形。公平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其本质是从共同发展出发,在基本平等基础上实现有差别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意欲实现多方的互利和双赢。④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问题是一个利益关系的范畴,其核心是两者所在领域的权利和利益的均衡和平等的配置问题,以及人们对这种权利和利益关系是否合理的主观价值评判。⑤社会分层理论展现了社会在分配稀缺资源时存在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导致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分化。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制度本身也有文化专断,经济资本强弱决定了受教育机会和程度,产生不平等的根源在于学校根据原先学生家庭的社会阶级的高低进行教学,而教育则起还原和加强社会阶级的作用。杨东平教授指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是影响我国教育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同时,阶层差距也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⑥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逐渐加大,产生了城乡分离的错位思维,出现“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等社会问题,导致阶层差距及农村职业教育的长期落后。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落后、经费保障机制单一、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向性不明确等不利条件,使得本应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大有作为”的职业教育变得“有心无力”。长此以往,区域间、校际间以及城乡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愈大,职业教育的“马太效应”也愈加明显,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沦为一纸空谈。

2.秩序失范:利益导向形成的错乱。社会交换理论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研究社会行为理论,主张趋利避害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互动中通过缩小代价并扩大收益,实现双赢或多赢。霍曼斯提出,人们应以群体公认的行为准则为指导,涵盖价值、资源、情感等多重因素,通过合作互动把从事的活动变成追求利益的行动,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布劳认为,影响社会合作的最基本社会规范是互惠,即社会行为中的行动者应积极发现和利用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并提供给需要该资源的另一方,并且受惠方必须承担和履行回报义务,形成相互吸引并开展合作。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规范,且合作必须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会产生主体之间的对立和抵制。社会整合理论主张社会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高度相关,弱化的整合力量将会造成社会各要素、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甚至矛盾和冲突,使社会不能正常运转。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普遍处在失序状态中,两者往往在“冲突”中寻求形式上的“和谐”,相关利益主体秉持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忽视他方利益,同时职业教育逐渐沦为拉动经济的附属品,其“协作性”意蕴浓重,甚至部分院校的产生和发展是顺应地方行政要求的结果,内生发展需求不足,在一种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合作的指引下艰难前行。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生成原理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表现为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双赢互惠关系。从宏观来说,区域经济涵盖城市和农村两个经济主体,职业教育也相应囊括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依此建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高度耦合机制,笔者认为,应秉持基于互利的公平理念和基于合作的秩序追求,打破单一僵化的匹配合作模式,建立协同互援的生成机制,在区域各主体之间以及区域内部职业教育之间进行整体和部分的深度聚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共享,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大有裨益(如7页图所示)。

在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动关联的框架下,区域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与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机统一依赖于“公平”与“秩序”两大因素的合理互动,其中,社会公平是实现良好社会公共秩序的前提,而良好社会风气和正常秩序是保障社会公平并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公平的坚实保障。

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改革路径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平缺失与秩序失范已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桎梏。在互利合作的新观念下,要突破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向,谋求在公平与秩序上的“双管齐下”,形成多元主体的合力,探寻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径。

1.推进公平:协同与互补共行。协同产生于具有强烈资源交换需求的系统中,它在系统内部和外界通过竞争而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整合,与周围相关要素和系统发生相互作用。互补理论旨在通过多元主体的相互支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主体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只有协同与互补共同发挥效力,才能将公平融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中。

新型城镇化不仅要保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系统的良好运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城市及其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及师资培训等的支援,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特色,结合市场和行业需求,与城市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对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无缝对接。政府要鼓励区域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利用区域名优特专业形成区域辐射效应,在城乡职业院校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并利用平台共享相关政策和市场的最新资讯,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向流动,通过政策制度和薪酬福利等措施,引导“双师型”教师扎根于农村职业教育,并强化本土教师“走出去”的观念,将教师的定期双向流动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创新,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交互性和关联度。

2.调和秩序: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共营。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区别在于是从事物内部自发产生还是在外力监管下形成的。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中,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发挥效力,实现两者的共治与和谐。要改变城市和农村长期各自为政或在行政束缚下“被迫”合作的窘境,在各个主体对所辖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进行鼓励和扶持的同时,还应加强区域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其他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助,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引导农民从事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增加农民收入,使其成为新型农民。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弱势主体及其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通过多样化的监管措施,建设和完善各个主体与其职业教育之间共生互利的制度体系。

3.公平与秩序:互动与和谐共生。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互动与和谐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新的价值取向,为此,要“以公平促和谐,以秩序谋互动”,寻求主体间的动态均衡发展,处理好乡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这两对对立统一体的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统一。建立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的发展共同体,关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三大主体――政府部门、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及行业,构建多元主体协调运行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发展共同体是政府、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等主体从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彼此交流合作,从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体系,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高效联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要统筹规划城乡经济发展,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城乡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制度协调。职业教育机构要以区域经济特色为依托,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眼于产业链条中的重点环节和其他附加值较高的部分,培养特色型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合作等方式,加强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利益的趋同性要求实体内部协调统一,但过度的激励措施可能会促使部分参与方为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而脱离发展共同体采取一些激进策略。因此,需从共同体的组织形式、管理机构和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丰富监管手段和强化监管措施,对各方主体实行长期激励和考核,保障发展共同体的良性运转,进一步消解主体间的矛盾,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和谐共生发展。

[注释]

①②蔡秋梅.中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策略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recid=&filename=2009097116.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TQ2MDR1eFlT

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VJxRnkvbFdydkpWMTI3RjdPeEdkRE5x

WkViUElSOGVYMUw=,2009-04-01.

③李松涛.论教育秩序的演变与重建――基于社会变迁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

④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25.

⑤龚文君,周健宇.社会保障核心价值理念再思考――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社会公平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6):46.

第8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提供知识、技能、服务,促使职业人群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职业人群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包括与职业卫生有关的健康教育和与一般生活习惯有关的健康教育。商务楼宇的职业人群远离了毒物、化学、物理损伤,一般健康教育就成为主要内容,它包括戒烟、控制饮酒、营养与合理膳食等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保健常识等。目前开展职业人群一般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但是这种方式针对性差,难以评估。如何把职业人群放在其工作的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4―2007年间,对此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形式和内容

上海市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共有商务楼宇13幢,495个单位,大约 1.5万人口。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4年2月与石门二路街道签署“健康进楼宇”以来,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3年余,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如下:

1.1全科服务团队进楼宇

2004年2月起,为促进健康城区的建设,本街道积极开展健康楼宇的建设,以振安广场为试点,为楼宇配备一个全科团队。每2周1次到楼宇为在职人群提供基本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测血压、咨询、诊疗、健康教育等。此举帮助楼宇员工了解自己的血压,一般健康情况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其特色服务不仅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为楼宇员工提供了综合性和方便可及的服务。2005年健康进楼宇工作扩大,发展到3幢。2006年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石二社区综合党委、石二街道市政卫生科联手把健康进楼宇工作扩展到10幢,2007年计划全部覆盖。时间根据楼宇职工要求调整为每月1次。

1.2年度的健康体检

几十年来我国许多机构对本单位职工提供了每年1次的常规体格检查,目前一些效益较好的机构为职工花费几千元,并且住院1周做整套的化验、CT、胃镜等检查,实践证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收效甚微。3年来,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对特定的楼宇服务人群,根据他们的年龄、性别可能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性,采用不同的间隔时间和检查方法进行慢性病的筛检,节约了医疗资源,提高了筛查的效果。以最近一次某公司的体检结果为例,该公司共有员工117名,其中93人参加了体检,男40人,女53人,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2岁。检出血压偏高占35.5%,超重(BMI≥24)占34.4%,肥胖(BMI≥28)占9.7%;总胆固醇增高占7.2%,三酰甘油增高占16.5%;B超检查,胆结石占9.4%,脂肪肝占20.8%,胆囊炎占18.8%。由此可见血压高、体重指数高、血脂高、脂肪肝是严重影响本公司人群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形成大多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如吸烟、酗酒、熬夜、高钠、高脂肪饮食、长期静坐、缺乏运动、长期心理压力较大等。

1.3全科医师志愿者流动队

2005年12月―2006年4月,石门二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全科医师志愿者,参加本社区综合党委组织的街道党员志愿者服务工作,活动每月安排一个中午,轮流到各座楼宇开展医疗、咨询、测血压、心理咨询、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基本服务。活动中为楼宇员工测血压283人, 发现血压≥140/90 mmHg者113人,其中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者51人,占45.1%。发放资料95份,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等内容,咨询232人次。全科医师志愿者流动队是作为健康进楼宇的一种补充方式开展的,它利用中午2 h的时间,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的卫生服务,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讨论

职业人群面临着与职业卫生和一般生活方式有关的两种健康问题。如何改变职工不利健康的行为和环境,加强卫生服务,以达到促进职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命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的课题。WH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对职业卫生与安全工作准则提出5项原则[1]:① 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即保护职工健康不受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损害。② 工作适应原则,即作业本身与作业环境应适应职工的职业能力。③ 健康促进原则,即优化职工的心理、行为、生活及作业方式与社会适应状况。④ 治疗与康复原则,即减轻工伤、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所致不良后果。⑤ 初级卫生保健原则,即就近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以上5项原则除第二点是有关职业生涯管理以外,都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特别是第五点直接指出为职工提供治疗与预防的一般卫生保健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在以社区为范围,以楼宇为单位发展其基本的综合的六位一体的功能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地理位置方便、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健康,需注意以下方面:

2.1提高认识,争取领导重视

职业教育的投入在短时间内见不到效益,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往往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参与的意识不强。据资料显示,只有5%~10%发展中国家享受充足的卫生服务[2]。我们在健康进楼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此项卫生服务的人员不多,虽然楼宇方面贴出了通知,但是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楼宇员工尚未意识到卫生服务与本人相关,参与的意识较低,导致卫生资源利用率低。这就需要对各级领导,尤其是公司领导和公司职工进行教育开发,取得支持,并通过楼宇工作者建立楼宇健康档案和以公司为单位的员工健康档案,形成社区诊断,提出针对性的干预计划,然后为每个公司配备全科医师及全科团队,落实健康责任制。

2.2多部门合作,教育个性化

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涉及各学科,工作的开展涉及多部门。本中心工作的开展主要涉及石二街道、楼宇工作者、物业管理公司和事务所等,尤其是街道的力量。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采用适宜的方法,运用生动而准确的知识为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2.3行为生活方式调整为主

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前部长Marc Lalonde把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4大类:人类生物学、生活行为、环境和卫生服务利用。其中个人行为占的比例为40%。全科团队应在坚持健康促进与预防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干预,包括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慢性病随访等,通过多种方式向楼宇员工介绍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健康危害,为楼宇员工提供综合、连续、可及、经济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2.4职业性紧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职业人群因为对工作不稳定、新工作不适应、人际关系和职业竞争等所导致职业性紧张已成为新的职业卫生问题。此类因素虽不引起诸如“职业性生物病原体感染”、“中毒”或“物理性损伤”那样病因明确的职业病,但可引起不良效应,如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导致经济损失,还可以诱发“紧张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病、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头痛、脱发、月经不调、流产等。全科团队与心理咨询师、MAP(员工支持计划)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倡导优化作业组织,增强个人应对紧张的能力,开展职业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因为久坐引起的颈椎病、腰椎病也应引起关注。

2.5效果评估与分析

职业人群的一般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做效果评估与分析。今后在制定计划,完善健康教育的评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以社区为范围,以楼宇为单位,以楼宇职工的健康为中心,以全科团队服务为模式,以建立健康档案为起点,形成社区诊断,根据不同健康危险因素为职工提供个性化的六位一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并加强健康教育,全面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是一种可探索的模式。

3参考文献

[1]傅华. 社区预防与保健[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2-203.

第9篇:社区职业教育范文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开放性、服务性将更加彰显。通过对地方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内涵和机制的探讨,对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地方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建立有效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社区教育;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网络化办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合作指明了方向。两者合作既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社区教育办学职能,又体现了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职能。网络化办学是教育机构的一种经营模式,主要任务是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共享合作双方的课程、师资、教学技术、管理技术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合作双方的教育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通过对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网络办学模式的探讨,从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有效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的网络合作办学提出建议。

一、网络化办学的内涵

网络化办学属于学校经营学的范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筹划并管理;二是泛指计划和组织。经营含有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管理等含义[1]。与管理相比,经营侧重动态性谋划发展的内涵,而管理侧重使其正常合理的运转。经营原指企业根据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我们认为,网络化办学是指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组织,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以提高自身效率为目的,对网络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的一种运作方式。网络办学是决定组织网络经营行为的各种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称。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是指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各自拥有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共享网络教育资源的一种运作方式。与传统合作模式相比,网络营销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约束较小,能够最大化地促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相互合作、相互融合及共同发展,是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合作的主要方式。

二、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机制的建立

有效机制的建立是我国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的关键。在这方面,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与社区教育合作的网络化办学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经济利益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双方的积极性,这种动力机制在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间的运作与完善,需要处理好两种经济利益关系:一是政府、社区、学校、学生四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二是处理好学院或者学校同受教育者,即社区学员或学生的关系。

2.运行机制

组织的运转机制就是要使组织内、外部顺畅协调和运转的机制。因此,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顺利运行,除了需要政府的引导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需要规范网络合作和经营的各项章程,完善运行的组织架构,保证双方合作所需要的“人”———管理者和学员。此外,还需要提高双方网络经营的适应性,特别是提高网络经营的效果,以保持双方合作的稳定性,提高双方网络经营的竞争力。

3.网络资源共享机制

网络资源共享机制不是教育资源的简单组合,而要符合教育市场规律,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应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一是要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共享中的主导地位,即由地方政府引导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开放;二是要发挥市场在双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关键作用,即把市场对社区企业员工的网络素质要求、社区成年人提升学历的远程教育要求,切实反映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网络合作上;三是网络设备的共享,要互相提高网络设备的利用率,使之产生最大效益。

4.人力资源互助机制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有效网络办学必须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互助机制,即师资互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教育类型,有责任通过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素质教师给社区教育学生授课。授课的形式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满足成人学员教学形式的非正式性特点的需要。也可以通过一帮一社区教师教育,利用网络平台观课、议课,与其他教师交流感受,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人力资源的互助机制,不仅可以增强两种教育类型之间教师的交流合作,从而形成共同发展进步的有利态势,也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此外,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还必须包含一定的制度规范建设,即保障机制建设,以保证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运作有章可循。

三、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案例分析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提升各自的效率,强化各自的优势,对各自拥有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实证研究表明:这种校际网络化办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双方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双方服务能力的提升。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建立了“一主两翼”的办学格局,即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以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两翼,收到良好效果。一是建立学院社区教育运作机制。天津市河北区社区教育办公室就设在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该社区教育办公室由政府主导,与学院社区教育职能部门合署办公,区教育局局长任主任,院长任副主任,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学院为主体、街道社区为中心的社区教育运作机制。二是建立学院社区教育网络运营机制。天津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在社区建立数字化典型示范学习中心,拓展高职教育的办学空间,从电脑装配、网络建构,到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保障,学院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网络运营机制。学院对社区教育网络资源互助给予全力支持,为满足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学院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以调整网络课程学习的内容,使得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立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三是网络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的建立。天津城市职业学院通过与天津市河北区政府信息办的合作,加强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河北区社区教育网站,详细介绍了河北区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河北区老年大学招生、远程教育招生、职业培训、社区早教等开展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10个街道5万余名居民,在天津市河北区社区教育网上进行了实名注册并进行网上学习。四是双方网络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网络化办学建立了科学的保障机制。先后制定了《河北区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河北区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北区社区教育网站管理制度》《河北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既保证了全区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顺利运行,又保证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双方网络经营合作中的主体地位[3]。

四、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启示

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在“2014全民终身学习周”总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中,职业教育应有所作为,要将社区教育纳入职业院校教育范畴。”[4]在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促进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积极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合作办学可以通过职业院校的社区网络化办学来实现,通过与地方政府、社区共同创建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合作模式。这既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也符合社区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通过社区网络化办学,向社区教育开放网络教学实训设备和网络中心,有利于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解决社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矛盾。同时,通过向社区教育提供远程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基层成人年青居民和进城务工居民提升自身学历的要求[5]。其次,建立有效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政府要引导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开放。这种开放是双向开放,既包括地方高职院校向社区教育开放网络资源,设立网络课程,也包括社区企事业单位向地方高职院校提供和开放网络实习实践设备和网络学习平台。二是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师资的互相学习[6]。最后,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模式运作的关键。地方高等职业学院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需要完善社区教育委员会会议制度,要针对双方网络办学实践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要建立、完善和落实地方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的具体措施和规范;要继续完善地方高职教育的社区教育网络合作化办学的评价、督导机制,按照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完善网络硬件、软件、利用率等要求;要建立和鼓励社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形成共同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此外,高等职业院校社区教育网络化办学保障机制还体现在经费投入机制上,需要多方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目前,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合作办学的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辅以多方筹措。政府按常住人口人均投入,并采取企业奖励、个人出资等方式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为提高经费保障能力,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活社会投入活力。

作者:丁辉 陈明昆 单位: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靳希斌,任建华.论学校经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4):43-50.

[2]任建华,耿林.学校经营理论的基本框架[J].教育与经济,2003(2):9-12.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7-2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S].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