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精选(九篇)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第1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职教科学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包含了九种基本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视察智力和存在智力[1]。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在于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其“多元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3]。

一、利用多元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潜能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

基于以上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活动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情境教学、模拟教学、技能操作等方式,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提供给学生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运用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反思我国的职教科学教育课程设计,不难发现,课程结构过于单调,课程内容过于局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评价方式过于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学中必然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应该是生活性的、游戏性的和综合性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能引发青少年多个智能领域得到发展的内容。课程内容选择的前提是判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没有需要和兴趣就没有儿童的发展,需要可以产生兴趣,但兴趣并不限于直接的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小学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应重视区分儿童的一时兴趣和他的长期需要,培养儿童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实践教学手段因学科特点可以多种多样,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多角度参与教学之中[4]。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多媒体实践教学广泛应用起来,学生在调动多种感官的同时,强化了直观性,也进行了多种思维和想象,进而提高了各种智能[5]。

三、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发展性评价观的形成

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除了自我评价外,他人的评价同样十分有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教师评价的权威性倾向较重,实际上,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同伴的肯定与认可有时会比教师的肯定更有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反思职教会学习和学会管理学习。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是由于九种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所致,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在心理与智力水平上有着各自的风格与强项,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有效的教育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智能发展上不存在失败的学生[1]。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形成新的学生评价观: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习的水平状况,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评价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要具有个性特征,尊重和体现每个学生的差异,激发主体精神[6]。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从评价内容上,注重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对他们给予综合的、全面的评价;从评价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范围等,并从学生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发现学生发展的现状和倾向,帮助学生“扬长避短”。认真地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正是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

职教科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备加关注那些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通过激励评价,启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将职教科学教学由传授知识转变到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促使学生由维持性的学习转变为创新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中国:新华出版社

[2]纪红军.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3]宋梅.“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职业技术(下半月)

[4]李保和.学习和实践多元智能理论[J].甘肃教育

第2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普通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1]。罗宾•福格蒂(RobinFogarty)所著的《多元智能与问题式学习》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在这本书中介绍了六种创新的课程设计,为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指引了具体方向[2]。多元智能理论从其创始就开始从各种途径传入我国,起初虽然没有强烈的反映,但是由于它的教育理念和主体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十分一致,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本身也具有的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特质,因此,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我国广大教育者所认同。目前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各个学科,各个学习阶段的研究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不小的成绩。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去阐述多元智能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而且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具体某一学科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阐述[3]。体育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教学,中国的体育课面对的是上课人数多、器材缺乏、场地空间不足等影响因素,应用起来难度较大。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达到改变学生对待教师、学习的态度,重新定位教育理念,达到课程的多样化则成为体育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1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普通教学中的效果

针对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国家于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文件中详细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然而现如今中国学校中的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堂都在面临学生人数多、场地少、器材缺乏等一系列的问题,尤其在面对运动中学生发生意外时的问题上,学生、家长、学校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成为中国体育教育中一大阻碍,同时也制约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实施。通过查阅多种文献资料发现,于骁的课程实验表明: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学习理论,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等方面要优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掌握武术的动作技术[3]。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中,弥补了传统的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转变了以往传统教学课程内容不够宽泛,围绕身体运动智能组织课程和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智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并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一致,而且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并且使素质教育实践更具有操作性[4]。黄英等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中的实验表明:在多元智能理念的影响下的体育教学可以展现传统体育教学中多种能力综合培养不足的弊端,可以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相应的互补[5]。

2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

2.1改变以往的学生观依据以往学生中的态度从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上体育课时刻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漠视表情,学生对待认真上体育课的教师则摆出一种厌烦、抗拒的姿态。然而,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教育新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逐渐地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潜能,让每位学生在运动中发现乐趣,提高对学习生活的信心,从而树立每位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学生所具有的差异性,在教育中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传统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对待学生不同态度中也逐渐形成“智商的高低决定自己的聪明程度”的观念,忽视了自己具有的独特之处,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在转变学生这种传统看法。每个人生来就具备八种智能的因素,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以及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使每个人的智能优势及其表现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不同的智能强项会出现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此时,如果我们要以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方式进行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变化。2.2审时度势的教学观每位学生在受教育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优势,都是在提醒教师应该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些存在的不同,在普通的教学形式中,有部分教师大胆开拓创新,改变以往常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首先,在同一门学科中分八次课,每次上课时的内容突出一种的智能因素,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其次,教学实验过后,教师鼓励每一位学生勇敢地站在他人面前自信地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和所理解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教师则充分掌握了每位同学的学习倾向性。最后,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之后,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以提升。在教师改变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同时,改变学生关键之处还在于教师对学生们的态度。有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学生当作学生、朋友、老师、同学、儿童,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从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角色面对学生。2.3课程观的个性化上课时,不再根据教学大纲完成课堂内容,而是从多方面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局限于课程教材,多结合生活中、游戏中内容,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发展。课程内容在选择前应调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兴趣可以通过培养产生,并且可以发展为爱好。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多样化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更新了课程观念,为学生发展优势智能以及开发劣势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慢慢地在教育问题上革除传统体育教学中走程式化、单调化的模式,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智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3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说体育教学正是多元化和全面性的教学与学习。在体育课堂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明显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弥补。在学生的参与度、课堂兴趣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多元智能理论广泛的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达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1开发多样性课程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普通课程的教学中时,大大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课程观。而后使用在体育教学中时,发现虽然每位学者对体育课程概念的理解描述各有不同,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性质,即不仅是促进学生体能,使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在学生的心理方面、智力方面、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良好促进作用的课程。根据这些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恰恰更适用于体育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体育课,以此来适应学生表现出来的智能需求。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笔者发现在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在体育课表现方面至少有两种较强的智能组合。因此,在学习体育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完全发挥学生拥有的较强智能,经常性的在课堂中设置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提高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带来的教学风格也是活跃课堂的一剂良药,更好地来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无论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组织还是教师的助手方面都可以不仅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激励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突出的智能。慢慢在整个教学中每位学生都会发现适合自己的上课内容及上课的形式,使用自己最突出的智能帮自己完成课程内容,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由于每位同学的突出智能不同,如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学生,他的数理思维智能常常表现出明显优势。因此,自己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长处,提高其他方面智能的能力。3.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通过不同实验结果发现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可以从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有效地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做出弥补。3.2.1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分别从八种智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充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战略要求。3.2.2过程性评价老师、同学、家长在每位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会不断地激励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家庭、学校双方面对学生负责,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及早的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3.2.3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不再采用传统教师一人对学生评价的方式,否定教师在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此时,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学生自己、教师及其相处在一起的同学都将成为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主体。目的就为了最后结果的真实有效。3.3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的多元化是引导学生、指导学生的基石。多元智能理论表面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才能,更深层的目的就在培养教师的全面发展,在无形中提高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每位教师在深入观察学生并客观评价每位学生之后,要针对学生突出的智能优势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多元化的智能。只有教师清楚认识八种智能的内容,加之对自己的认真分析,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学生的感受,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切身需要,最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今后体育课、体育教育、学生体质、人格品质的发展都具有显著的价值。3.4建立对学生的多元培养模式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从“兴趣”出发,发现学生所擅长的技能,同时,配合创新型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切入”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即:重视体育技术培养的同时,加强运用多种智能发展技术的能力。甚至在突出教师与学生相互融合的氛围中,发挥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本能,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使用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创造式开展体育教学内容,是未来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有效克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弊端,较好地改变“千课一型”的教学局面,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4结语

新阶段的智能理论需要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的教育教学中。开发学习者多元智力,激发学习者内在潜能,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成为时代要求。当前,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已融入到了教学实践过程中。体育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形式甚至是最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多元智能学生不再出现“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体育课的质量也显著提高。

作者:路金豫 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多元智能理论与全面素质教育(上)[J].辽宁教育研究,2000,1(11):36—39.

[2]杨清明,易定国.多元智能理论下培养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能力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14—116.

[3]于骁.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2010.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北京:教育部,1999.

[5]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6]黄英,蒋晓丹,杜康力.多元智能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借鉴和应用[J].学校体育学,2014,29(4):40—42.

[7]刘强德.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1(28):79—80.

[8]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教学实验[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41):80—84.

[9]苏娟.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30):763—674.

第3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创新教育;启示

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它要求教育者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近,笔者学习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书,相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就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谈一些体会。

一、智能理论及其影响

《多元智能》的作者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和该院《零点项目》研究所所长,他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一书就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总结。他对人的七种智能,即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作了定义(1997年新提出的另外两种智能正在论证中)。他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智力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过去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和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考察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这是片面的。《零面项目》在美国的多所中小学进行试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教育和办学,将学校带入社区的同时,又将社区和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引入学校,充分发挥儿童博物馆、科技馆的作用,用情景化的评估方法代替单纯使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取得了在儿童多种智能的发现和培养、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1997年7月,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22个国家的教授专家、中小学校长近300人在波士顿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名为《多元智能理论新指南》的国际研讨会,交流了十年来各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育、办学方针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和体会,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莫非教授在文章中对多元智能理论近来一系列试验研究的评价是:“他们的工作帮助教育家辩认和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了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智能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大量的早期研究和泰勒的近期研究表面创造力(创新能力)与智力没有相关或相关很低;盖茨尔、杰克森认为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由低到高不等,年龄越小越密切,随年龄增加,这种关系就开始分化,成年以后分化更为显著;吉尔福特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高低因测量性质而变化。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有低相关或者没有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韩寒现象”、“周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与上述结论是相符的,而我们却不愿意承认。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1.现行的智力测量没有把创造力包括在内,这实际上就否定了智力的最重要的品质——创造力;

2.现行的智力测量仅是对人的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进行测量;

3.许多学者认为,现行的智力测量偏重于较低级的心理活动,而对较高级心理活动的内容测量较少。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一种偏于认知方面心理特性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这就是说,创造力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智力。只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的高度协调发展,才能有高创造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基础知识非常扎实和丰富,但因循守旧,机械教条,提不出任何新的东西,没有新的见解,没有发明创造,就不能认为其有高智力。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科学的揭示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可能找到固有的模式去解决,需要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的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本身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霍华德加德纳还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别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因此,创新能力是一种人的多种潜能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与智能有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以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和评价的局限,导致对智能和创新能力关系认识的局限。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不是一种单一的整体能力,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力都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我们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创新能力是多元的,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往往过于狭窄,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把它与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等同。于是,在学校教育中,那些语文、数学等成绩优秀的学生或在体艺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和高创造力潜能的,而对那些学业一般而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常常忽视。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常常感叹,原来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笨”学生,日后成了“大款”或某一方面的杰出者,而原来在班级或学校中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反到长大后成了平庸者。有人研究的“第十名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事实。近日电视上也在宣传“过去的坏学生成了大老板”,这种现象无不有力的说明传统教育观的局限。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种智能发展的自然轨迹,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在一些个体的某种智能很突出时,另外一些个体却可能存在问题。如果不提供特殊的帮助,后者在需要运用这种智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就可能失败。在这里可以知道:首先,智能具有自然轨迹的特性;其次,教育和指导的作用随着智能发展的轨迹会有所不同;再次,教育者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创造力的表现的各个方面,识别学生多元的创新潜能,并加以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不好,但一到操场上,就会如鱼得水,表现出很多的体育潜能;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有独特的能力;有的学生尽管学业平平,但对同学有很强的感召力,表现出组织和管理方面才能,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以满足不同潜能学生发展的需要;最后,智能既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沟通的手段或媒体,如学生在学习某种数学原理,但他的数理逻辑智能并不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学生所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教学内容),只存在于逻辑数学的世界里,只能用数学语言(媒体)来沟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说这个问题必然会产生)。此时,教师可以设法找到另外一条通向数学内容的途径,如运用另一媒体作比喻。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也许作替代物的另一种媒体,恰恰属于该学生强项的那种智能,等等。因此,教师应全面评估学生的能力,发现其创新潜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使之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作为个体,每个人都至少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只是这七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或组合方式不同,并且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力。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种智力品质。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生;创新教育应该是扬长教育,而不是仅仅补短;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个性化”,而少一些“统一化;创新教育应多一些”人性化”,而少一些“工厂化”;变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为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受的教育、遗传的不同表现出发展水平、程度、出现时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创造力的表现也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反对用单一的学业成绩来评价和管理学生,而应该建立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管理体系。“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评价目的是评价活动所追求的结果、价值和意义。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目的。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价值尺度。有什么样的评价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与之配套的评价标准。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从历史看,个体是否进步?从现状看,有多远距离?从个体自身的特点看,潜能是否发挥?这一评价标准有着永恒的激励功能,因为它能够使学生在评价中看到“自我”,并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给“自我”找到正确的定位,在自我否定之否定中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过去达到不断创新的目标。评价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评价对象进行测定、评断的个人或团体。不同的教育观和不同的评价观决定了不同的主体参与教育评价,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评价主体应是学生、学校、家庭的结合,这是因为创新教育的评价和管理需要充满活动的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需要增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性;需要对学生实行差异管理。学生通过参与评价过程所培养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目标所追求的;教师和学校听取学生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方案与充分人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学校办学主动接受家庭的评价和监督,让家庭全方位参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特点,而且能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发挥的大环境。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1999年4月17日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第4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1.改变对学生的认知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我们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认知,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技校的学生,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失败,是别人眼中的差生。我们要改变以往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念,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个方面成才,正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技工教育,课堂教学和车间实训兼而有之,怎样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分析,认真总结,既不是单纯的理论传授,也不是单纯的车间实训,而是将理论和实践尽可能地糅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一体化教学,或者是以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让每一名同学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重新拾回对学习的信心。

3.重新定位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技工教育在这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更重要的要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技能过硬知识理解欠缺的学生同样是好学生,毕竟技工教育应该以技能为主,而不是以纸笔测试为主。

二、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

1.教育目标的定位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技工教育是以就业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根本任务的不同,决定了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流的技工,总书记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因此,一流的技工是一流产品的前提和保证,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工的任务,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要敢于创新,不重知识重技能,不重升学重就业。

2.教育目标的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量化和考核一个学生的全部。显然,这种评价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提出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即不仅要具有核心职业技能,还要有核心职业素养。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突出他们的优点,因材施教,不以成绩论英雄,最大程度地释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当前,技工教育面临了很多难题:一是招生难,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技工教育不就是到工厂当工人吗”,很多家长对此不屑一顾,“我的孩子将来要上大学,坐办公室,怎么能去当工人呢?”二是管理难,技工学校的“差”生多,打架事件时有发生,给技工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值得庆幸的是,技工教育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到技校回炉学一技之长的也时有发生。

第5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借鉴 多元智能理论 改革

长期以来,职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普遍遭受批评和责难颇多,表扬却少得可怜,使学生总觉得事事不如人。他们虽然文化成绩不能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人格并没有缺陷,在他们身上我们同样可以挖掘到真、善、美;虽然部分学生养成习惯差,但通过严格管理,教育与引导,相信他们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的。如果说教师还是普通教育的观点和标准来要求中职学生,认为中职学生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是被普通教育淘汰出局的差生群体,甚至认为他们中有的已经是无可救药,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就会偏低,对学生的教育就只会出现埋怨、急躁情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固执地透过唯一一片滤色镜去观察智慧的彩虹,那么许多头脑将会被认为缺乏光彩”。由此,反思我们的中职教育,当我们感叹中职生素质低下,并为教育、教学的效果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用传统的智力理论去观察拥有多元智能因素的学生的结果呢?因此,要使中职教育摆脱目前的困惑与困境,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有必要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改革中职教育。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发展研究所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被各国教育学、心理学界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该理论诞生二十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教育的“革命性”变革,国外有学者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将是21世纪的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观念提出了新的视角,它倡导关注学生的差异,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获得成功。这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转变的课程改革有着极为有益的启示,也与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相吻合。

在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的智能被划分为八种:①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②逻辑数学智能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③空间智能。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④肢体运作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欢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肢体语言。他们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⑤音乐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⑥人际关系智能。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⑦内省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会从各种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爱独处,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喜欢独立工作,有自我选择的空间。⑧自然探索智能。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自然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自然探索智能应当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于社会的探索和对于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

2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中职教育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多样化人才,呼唤人类智能的多元发展。中职教育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环境,立足于职业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个人成才发展的需求,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进行探索。

2.1 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转型期,大部分属于中考落榜者,长期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面对中考的受挫,感到前途黯淡,对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生活目标,得过且过,总觉得“矮人一头,低人一等”。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最主要是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元智力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八种以上各自独立存在的智能,只不过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即人人有才。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教育的优势,用多元智能理论去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智能,展示自己的才能。指出学生只要发挥出职业学校的动作智能和交往—交流智力优势,学好知识和技能,也一样能成为像许振超式的人物,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选择职业学校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人格上自尊、在学习上自信、在生活上自立、在挫折面前自强的人。

2.2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看中职学生,他们或许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不够突出,但在身体—动觉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等方面却是很突出的。在教育过程中要认可每个学生在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否则,单凭主观臆断、想当然的看法去对待学生,很可能就导致错误的教育行为。尊重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当作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在他们身上必然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甚至缺点和错误。即使一个学生在别人眼里一无是处,教师应发现他的发展潜力,并为他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劳动习惯和身体与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发展,让他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进步,发挥自身潜能,在中职学校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2.3 在教学理念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在传统智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主导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一教学理念的必然产物就是不断通过语言、数理逻辑等少数智力相关的知识考试和筛选,优胜劣汰。一部分人获得成功,另一部分被淘汰。而中职学生大多是在这一教学理念教育下的失败者。如果中职教育继续沿用这种教学理念,势必会恶性循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能,这些智能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由此给我们启发:中职教育要从教育理念上由学科本位的淘汰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的职业素质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根据不同的智力结构创设“适当情境”,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努力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2.4 在教学组织上,张扬学生个性。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力结构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中职教学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智力强项,张扬个性化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功效。为此,我们要关注教师职能的转变,要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资料,建立信息交流库,帮助学生诊断智力强项与学习需求;要根据学生基础、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要根据学生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分析学习活动效果;要关注教学组织形式的区别化:就某一学科教学而言,同一年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打破原来的班级编制,实行按其能力水平不同分班教学,即使在同一班级内部也要设法创造条件,使学生按各自的教学进度、难度安排学习活动: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解放教师的有限时间,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区别解决问题:要关注学习方式的差异,要改变单一被动、集权式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为主要形式,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及个性特征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2.5 强化实践活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课外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的许多智能因没有接触到开发的某种环境而未被激发出来,得不到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不同,构成了人与人的差异,就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教育标准去培养学生,要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强调以人为本。而职业教育是以能为为本位的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毕业就能够适应社会,应不断给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由于中职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存在的先天不足,他们普遍对课堂理论教学不感兴趣的,却对动手操作的实践实习很感兴趣。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实训基地和教学车间建设,在教学中,学校可以多安排实践实习,注重实践教学,重视技能培养和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至少一门专业技能,并达到规定的技术等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体验中尝试成功,使原本在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动手操作上有更好的表现,让学生走出怀疑自我,否定自我的阴影。学生在模拟或实境中得到锻炼,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端正学习态度。

2.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智能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娱乐生活,增强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如演讲比赛、五·四青年节、歌咏比赛、篮球赛、足球赛、文艺晚会等,给擅长音乐、身体—动觉智能等方面突出的学生提供一展身手的舞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专业技能比赛,如“汽车修理技能比赛”、“网页设计大赛”、“钳工技能比赛”、“电工技能大赛”、“礼仪大赛”等让视觉——空间、身体——动觉、交往——交流智能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了场所,激发了个人潜能,使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智力“最佳点”,为普通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提供了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我们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学生,相信学生人人有才,肯定每个学生的特点,告诉学生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挥自己的专长。学生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个性、具有不同智能强项的完整的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中职教育在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多元”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以积极评价为主,引导并鼓励学生多方位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信,正确认识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个体差异,全面、辩证地看待每个学生,引导每个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多元智能.最新修订版.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

2003.10

2 石伟平等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吴志宏等.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和交往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它在人类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教授曾说:“在任何社会里,语言多被排在重要的位置,得到高度重视。而在每个学习领域,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的卓越范例。”[1]幼儿期又是人类综合语言产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因此,语言教育对儿童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幼儿园在语言教学中普遍采用统一规划的教材,如果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幼儿的智能差异,笼统的照搬单一模式,势必使一批语言智能为弱项的幼儿在语言学习中失去兴趣,导致教学失败。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在幼儿语言教学时,我们倡导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人的智能优势,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策略,从而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有利于语言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幼儿天生都具有语言潜能,但是这种潜能正处在一种“整蓄待发”的萌芽状态,必须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经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语言才有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幼儿生长的一定时期得不到适宜的语言教育和训练,那么幼儿的这种“潜能”就会逐渐丧失。[2]

二是尊重幼儿个性,促进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语言智能发展水平却各不相同,有的人的语言智能是强项,有的人语言智能相对来说却是弱项。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让每个学习者都可以从自己的智能强项着手思考或者解决问题,最后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三是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言教学,改变了“封闭式”教学的低效状态,采用开放式、情境式教学,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达到教师和幼儿的“双赢”。

建立科学评估方法,识别幼儿的智能强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拥有相对于自己或是相对于他人的智能强项,幼儿在语言学习中应以智能强项为切入点,以强项带动弱项的学习,构建自己的优势智能组合,为成功学习语言打下基础。因此,观察和发现幼儿的智能强项是采用多元教学的首要任务。根据大庆市开展多元智能教学课题研究的长青第一幼儿园的教学经验,识别幼儿智能强项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一是在自然情境下的智能展示;二是档案评估法。

智能展示就是通过设置涵盖八种智能的活动场景,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条件下,利用自己的经验,表现出自己的能力,然后记录评分。[3]这一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智力测验方法――单纯依靠语言和逻辑能力来评估,而是为幼儿提供接触各领域的机会,通过每一领域的环境直接刺激幼儿各种能力的表现,让智能转化成被幼儿园、老师、家长、幼儿自己所能理解的东西。在我国目前幼儿园班额过大的情况下,如何展示不同幼儿的智能呢?他们认为,区域活动和各种形式的自由活动是幼儿多元智能展示的较好途径。其做法为:教师创建有丰富材料的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启发运用幼儿的多种智能;布置多元性的不同兴趣角,如图书角、积木角、美术角、自然角、音乐角、木工角等,与全班集体活动相比,区域活动能够增加选择性和自主性,其材料是开放的,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领域的需要,让幼儿们自由选择。由于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使孩子心情愉快放松,没有压迫感,比较容易流露真情,突显个性,因此多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在“兴趣角”里扎堆,当这种情景化的评价自然地蕴含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到兴趣角玩耍的频率,在各种情境下的表现,获得有关幼儿信息,记录下幼儿在某个领域学习与表现,从而对幼儿智能结构进行更为准确地描述。

档案评估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融过程与结果为一体,是一种动态评估。[4]它包含多种具体评价内容,如幼儿针对某个话题或主题的讨论,参观或访谈的报告,也包含家长的反馈信息,如幼儿爱好是什么、平时喜欢与家人谈论什么;同时,幼儿评估档案里大部分内容是幼儿活动的实际作品,它代表了每个幼儿努力的程度和有形的成就,呈现出一段学习的历史。通过记录幼儿的日常行为,收集他们的作品,可以反映幼儿一贯。将这些内容收集整理后,可以大致评估出幼儿的智能特征,评价结果有利于教师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持,有利鉴别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为鉴别智能强项提供参考。

通过多元活动场景的设置,激发出幼儿智能潜力,展示出智能强项;通过建立评估档案,老师可将每个幼儿的个性智能进行归类,有利于掌握每一个幼儿的智能特征和特征倾向,为实施多元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实施多元教学方法,建立幼儿智能强项与语言学习的联系

当幼儿发现了自己的强项领域,乐于在其中探索并自我感觉良好,这种成功的体验会使幼儿进入一个较困难的领域产生信心。由于每一个幼儿的智能强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前期的评估结果,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使幼儿语言学习获得全面成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以八种智能形式教给学生,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智能强项的分类情况,应择其重点进行组合和优化。

根据大庆市长青第一幼儿园实验班对幼儿的智能评估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班22名幼儿的智能强项主要表现在音乐、自然观察、身体运动、人际关系4个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从音乐、自然观察、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四项智能入手,使幼儿发挥自己的智能强项,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语言学习。

以“夏天的水果”这一课程为例 ,首先教师将活动室的各个活动区进行布置,分为音乐区、观察区、身体运动区、人际关系区。音乐区放置与水果有关的儿歌、乐曲 ,以及播放音乐用的CD机或录放机;观察区让幼儿自由选取水果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水果是什么样的;身体运动区提供幼儿制作水果用的不同颜色的橡皮泥,通过做水果来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人际关系区放置各种玩具水果及家庭用品,通过买水果游戏养成排队守秩序的习惯,鼓励幼儿相互团结协作,发展了人际关系智能。教学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活动区,自由组合。通过上述分区教学,使幼儿在各自的智能强项领域学习语言,达到了良好效果。

1.音乐区的幼儿可借助音乐理解语言

音乐智能比较突出的幼儿在学习语言时,可以利用儿歌或儿童诗歌的读和唱激发对语言的兴趣,由于音乐与情感体验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音乐创造出一个有益于幼儿学习的轻松环境,也可用来突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喜怒哀乐,为幼儿营造一个易于理解和接纳的语言学习环境,帮助幼儿专注于语言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音乐,幼儿随着音乐边唱边随音乐节奏摘水果,引导他们去听、认识、感受,使幼儿在不同情感色彩音乐的衬托下集中注意力,充满兴趣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

2.观察区的幼儿可通过观察认知语言

自然观察能力是幼儿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需要以及幼儿的认知水平,利用新鲜水果、水果图片,还可以制作成可视性较强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视、听、触、嗅、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能积累丰富的表象和情感体验,并借助这些经验进行口头报告,从而在观察过程中培养观察意识、观察能力,最终有效地发展自己运用语言能力。

3.身体运动区的幼儿可借助肢体动作强化语言

身体运动智力主要是指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它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在语言学习中,幼儿需要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通过多重感官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表象。该课程中幼儿通过搓弄橡皮泥,制作出各种水果,同时让他们利用身体动作表演各种水果的特征,为他们提供肢体学习的机会,幼儿在动作中能较迅速地感受到词汇的意思,有效地提高语言能力,这是教师主观讲解达不到的。

4.人际关系区的幼儿可利用交往发展语言

人际关系智能就是能够善解人意、与人有效交往的才能。语言教学理应承担起培养幼儿沟通、交往能力的任务。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言活动及幼儿的特点,安排幼儿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购买水果的社会活动,帮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了解与人交往的社交语言,促进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等谈话能力的发展,同时教育幼儿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意见,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让每一个幼儿在其智能强项中大胆发言,予以鼓励,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尊重个性智能,并不是否定其他智能的发展。在活动场景中,某种智能强的幼儿会被具有其他智能特长的幼儿吸引,从而发生相互吸引,共同开发,促进智力潜能整体发展的作用,这种彼此模仿、激励、促进的效应是单元智能论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在幼儿语言学习中,要明确和相信幼儿的创造能力,强调个体差异,努力发现、发展幼儿智能强项,努力发掘、提升幼儿智能弱项,再以因“才”施教的理念推动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帮助孩子们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第7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 体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根据加纳德提出的多元智能化理论可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7种以上的智力,但是每种智力占比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就会出现优势智力和劣势智力,对新事物的接受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变化[1]。有的人会第一时间通过声音记住新鲜事物,但有的人可能会通过样子记忆,这就是不同智力的表现,也是加纳德多元智能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多元智能的含义

传统意义里我们一直用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视觉感官、运动感知、节奏控制等方面的智力。但是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这些智力对人类的发展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而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各种智能的集合体,它主要包括[2]:

(一)语言智力

它是传统智力智力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是指可以巧妙地运用语言口头或是书面表达事物或者思想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会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优于其他人,还会有很好的记忆力,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这是传统智力评判标准的另一重要指标,主要是指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一般都擅长分类、推理和归纳。

(三)动觉能力即身体智能

这是传统智力所不包含的智力评判标准,它主要强调肢体运动中各种协调能力,如弹跳、速度等等。在这种智力有优势的人一般都是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强的人。

(四)人际交流能力

这也是现今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智力,它主要是指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快速做出反应,灵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一般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都拥有很强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因为他们会善于洞察他人的情绪变化,分析他们的动机和企图,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反应,从而调节冲突和矛盾,带动身边的人根据自己的思路活动。

(五)自我认知能力

这是一种自我剖析了解的能力,具有这种智力优势的人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并能很好地扬长避短,从而良好地发挥个人优势。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在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直以动觉智能为主要培养方向的体育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也在不断寻找多元智能在体育教育中广泛应用之路。

(一)语言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一直忽视文化课教育,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努力将语文学科和体育教育相结合,用文学知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将需要学生学习的枯燥的体育动作通过影片、故事或是舞蹈等方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动作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诠释。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开发了他们语言智能[3]。

(二)逻辑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育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数字、数据,他们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知识单调的把数据念给学生,只会让他们感到无聊和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数字,逻辑推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身体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身体智能的开发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再单纯地要求动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我们在练习中要更加注重身体各部分协调性的发展,要锻炼学生利用身体各部分完成动作的主观能动性。就例如一个简单的跳绳,我们保证脚步起跳和手部摇绳的完美结合才能完成一个跳绳动作,如果手和脚不能协调,那就无法完成这个动作。

(四)自我认知智能在体育中的应用

每个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起初都是同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从而因材施教。所以作为学生,我们要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学习中可以主动避开那些影响自己进步的方式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在体育学习中少走许多弯路,同时也会使其自我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剖析自己,掌握自己的优势劣势,获得更多的成功。

(五)人际交流智能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人际交流智能强的学生会有很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他们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一般都会在班集体或者体育社团中担任领导干部。而且他们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更好地完成老师安排的各种任务,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所以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人际交流智能,提升学生在人际交流智能的能力,会更有利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虽然多元智能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并没有将多元智能理论完美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这就要求高校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努力,继续完善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

第8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加德纳超越了传统智力理论所依据的两个基本假设,即第一,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第二,人类的智力是可以测量的。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标准化测试中所得到的成绩。智能被视作是固定的、静态的实体,是天生的,伴随人的一生。

    加德纳的智能理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造具有某种产品的能力,超越了传统智能观念仅仅把使用语言和做数学题的能力作为构成智力的元素的误区,从而使智力得以走出书本和学校,而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相联系。

    2、多元智能理论

    (1)言语/语言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是指用语言进行思维,有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了解他人的能力。这种智能通常表现在诗人、作家、主持人、演讲者以及政治家等人身上。

    (2)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是指能够将物体量化、对命题和假设进行思考和推理,有效运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这种智能常常与科学思维或归纳推理联系在一起。数学家、会计师、计算机程序员、科学家、律师以及研究人员都代表性地展现出了逻辑/数学智能。

    (3)视觉/空间智能。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利用视觉信息和三维空间的方式来进行思维的能力,以及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航海家、飞行员、建筑师、制图师、画家、雕塑家通常表现出极高地视觉/空间智能。

    (4)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是指灵活地操纵物体、调整身体,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和改造事物、创造产品的能力。演员、运动员、舞蹈演员、外科医生和发明家都就有较高的身体/运动智能。

    (5)音乐/韵律智能。音乐/韵律智能是指对音调、音色、旋律和节奏进行敏锐识别、运用和表达的能力。歌唱家、作曲家、乐器演奏家、指挥家等人表现出高度发达的音乐智能。

    (6)人际交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是指善于理解别人,是以感知和区别他人情绪、动机、意向的能力为基础的,包括在小组里与他人合作和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我们可以在顾问、成功的教师、政治家、社会工作者身上看到这种智能。

    (7)自我认识智能。指个体善于准确自我感知,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并以此来指导和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睿智的老者是具有高度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人物。

    (8)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传统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

    读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身为一线教师的我感触颇深,我觉得应该从下几个方面转变我们的观念,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做一些改变。

    一、树立乐观的学生观,进行因材施教

    应该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智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而且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而有所不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智力的各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展示多方面智力领域,促进全面发展

    第一,课堂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涉及多个智力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以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第9篇:多元智能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幼师 音乐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由此,作为职前教育的幼儿师范教育就成了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也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

音乐学科作为幼师的一门重要专业技能课程,其教学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幼师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的成长,甚至于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推进。《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指出:“音乐课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陶冶情操,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正确审美观和创新精神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音乐课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同样给幼师专业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改革的启发与影响,在幼师专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今天,参考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改革理念,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理念同样适合学前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幼师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依据之一。

素质教育推进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领域内,特别在基础教育方面,升学考试竞争仍十分激烈,这种教育的特征是“标准化”: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都是整齐划一的,缺乏灵活性和选择性: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趋向同一,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个标准化、缺乏个性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受到影响、创造潜能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展,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这种应试教育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传统的单一智能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定数量的智能,而且在幼年时期即可以被测出,与其所受训练和成长环境关系不大,用纸和笔等工具可以很容易测出,这种理论强调具有高智能的聪明人,做什么都能做得很好:而具有低智能的迟钝的人,干什么都是低能儿。其带来的直接教育后果是:标准化考试和统一制式的学校教育,应该说,我们的社会快要变成一个完全考试化的社会了,如果某一件事是重要的,就值得对此进行考试:如果某一件事无法通过考试得出结果,那么它可能就是不重要的,大家都很少对此持怀疑态度甚至乐于接受这种评估方式。按照这种学校教育统一观的教育思想,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的进步,应该由频繁的正规考试来评估。因此最重要的学科就是那些适合采用这种考试方法评估的学科,如数学、科学等。那些正规考试难以驾驭和控制的学科和课程,例如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学科,在持这种观点的学校里,最不受重视。

根据传统智能理论,绝大部分幼师学生是统一考试下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说是“标准化”考试下的失败者,因此,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幼师学生是“差生”、“笨蛋”、“弱智”等,在她们进入幼师学习之前,就给她们贴上了“标签”。难道她们真的是这样智能低下吗?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悖的,也是对智能的一种误读和无知,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幼师学生在语言和数理智能方面的弱势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掩盖了她们身上存在的优势,这种优势一直潜在着,只不过被忽视了,更不用说开发了。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对相关交叉学科,特别是神经科学的研究,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提出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音乐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所多年来最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该理论以1983年《智能的结构》为标志,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已日臻完善,它的出现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探讨音乐教育的价值,特别是幼儿师范音乐教育,开发被传统智能理论认定为失败者的幼师学生的其它智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智能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智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潜能,我们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开发这种自然存在的潜能,特别是在语言与数理智能方面处于劣势的幼师学生,因为传统测量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学生缺乏普遍的智力潜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认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发展逻辑一数学智能的潜力,人在某个智能领域的强项并不意味着他在其它方面也一定强,这个道理对智能弱项也一样成立。因此,我们面临明确的教育选择,需要寻找教育的替代方法,转换教育手段。加德纳认为: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接受程度,取决于有关学校是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是否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

笔者在长期的幼师音乐教育实践中,深知幼师学生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但也认识到幼师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比中小学生具有较大的优势,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幼师学生具有音乐方面的潜能,另一方面,幼师学校有较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使得学生身上的音乐智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