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精选(九篇)

次贷危机应对措施

第1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

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

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4]谢玲玲:美国政府救助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9(7)

第2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 影响 金融业 

 

一、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 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 

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2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

3 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做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二、次贷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1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控制的重视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 

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入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2)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第3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摘 要]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在国际收汇以及外贸坏账问题上,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外贸的影响尤为严重。本文浅析了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现状,探讨了坏账增多的原因,并提出了在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可以采取的相关对策。 【论文关键词】 次贷危机 企业坏账 应对措施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全球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对外贸易的大国,所受的冲击尤为严重。特别是出口贸易这一部分,我国外贸企业不仅要经受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生产力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考验,还要面对特殊时期以及特殊环境下的信用危机,具体表现在财务方面就是企业坏账明显增多,尤其是对于一些严重依赖外贸的产业以及相关企业来说,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这成了我国外贸在金融危机的局势下又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具体请如何?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外贸企业坏账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减少企业坏账、稳定我国对外贸易局势?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外贸企业坏账情况严重 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步扩展,中国外贸已受鱼池之殃。从商务部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出口贸易的坏账损失将超过10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在中国涉及信用纠纷的金额同比增长竟然达到了14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报损数据是反映出口坏账最为直观和准确的指标,它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企业账款收支情况。去年12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08年前三季度的中信保的金额报损率已超过1.5%,由此可见我国外贸企业坏账情况不容乐观。 二、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坏账增多的原因 其实早在前几年全球经济运转正常以及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候,外贸企业坏账就作一个潜在的隐患一直存在着,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严重程度。下面就来看一下我国外贸企业坏账增多几个原因。 1.中国企业对信用管理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管理工具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论点,内部矛盾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纵然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外贸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造成如今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企业本身。有关统计表明,中国的外贸企业只有11%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其中93%是外资企业。而国内出口企业真正因为销售问题和收款问题而形成的坏账比例,大约只有2.5%左右。企业由于缺乏信用手段因而对客户信用情况调查很少,或者调查不实,隐患随时存在。甚至企业的相当一部分坏账,发生在国外的3至5人的“超小公司”中,如果加强资信调查和风险管理,这类风险本来可以避免。 2.中国企业对国际结算的方式重视不够 汇付、托收等结算方式,以商业信用为依据,风险比信用证业务下的银行信用大。经过调查,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在外贸活动中使用汇付、托收等方式。当企业使用该类方式时,实质上是企业将资本借贷给对方,这造成我国企业在接收货款时处于不利地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百年银行都倒闭破产,银行信用都得不到有效保证,更何况商业信用。对于国际结算方式的重视不够,也是造成企业坏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金融危机将曾经潜在的坏账隐患加深从而显露出来 金融危机紧逼之下,拖欠货款已经不再是少数信誉较差的国外进口商的专属行为了。08年以来,一些国际大买家、老客户也集中出险,令出口企业步步危情、损失惨重。首先是一些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客户生产萎缩、需求下降,企业资金链收缩甚至断裂,无法有效地支付货款;其次一些银行的倒闭破产,使得信用证支付方式下银行信用得不到有效保证,国外企业无法通过银行的保证来获得周转资金,银行信用不再是国际货款支付中的可靠保证方式;其次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贸易不景气以及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倒退,消费者信心以及购买力下降,许多国外企业货物不能及时售出。 同时,一些国家外汇汇率和相关政策的不稳定,以及一些国外企业通过破产手段逃避债务,也是造成坏账增多的原因。 三、我国应如何积极应对外贸企业坏账增多问题 面对外贸坏账增多的问题,中国外贸企业要从自身和外部等多方面多渠道寻找解决办法和出路,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 1.采用“3+1”信用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1”信用管理模式是商务部力推的一种信用管理模式。其中“3”是指企业内部应建立3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是指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这种信用管理模式可以作为信用管理的一种相对明确的标准和手段,解决信用管理手段缺失的问题,减少企业损失。 2.采用有利的国际结算方式 积极追讨国外企业欠款. 中国的出口企业以前一直以L/C(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这种基于银行信用的结算方式非常安全,但成本较高,而且随着一些银行的破产,银行信用也得不到完全的保证。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要求使用O/A(记账)或D/A(承兑交单)方式。这两种结算方式虽然节省了进口商的成本,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收款风险。因此面对新的外贸形势,外贸企业要积极探寻新的国际结算形式,促进国际结算形式多元化,例如国际保理等新的国际结算形式。国际保理是指出口商以商业信用形式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并将其债权卖断给保理商收回全部或部分款项,取得资金融通的一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它可以相对更安全的保证出口商安全收汇、融资便利,并能有效的改善出口商资产负债比例。 3.要加快提升企业的外贸风险意识 保持相关信息通畅 我国外贸企业要提升外贸风险意识,在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并完善各项合同条款后应及时了解外贸或投资对象所在国国家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查合作的国外企业的资信情况。 另外我国的政府公共部门应以定期公开境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扶持建立信息评级机构,对国外客户来华贸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保证相关信息畅通。建立全面准确的信用系统是防止海外欠账发生的有效途径。如果我国相关部门能提供国外企业信用信息,对海外欠账问题进行追踪观察,及时公布“低信用”公司名单,无疑能避免海外欠账问题的发生。 4.政府积极引导 加大扶持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鼓励并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为众多出口企业承担由于进口国政治风险和进口商商业风险而引起的收汇损失的政策性险种。它是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各地政府要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培训,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 从而进一步解决坏账问题。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而且它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短期内仍不能有效预计。尤其在国际收汇以及外贸坏账问题上,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外贸的影响更是难以预测。面对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外贸企业更要积极的应对,从自身寻找症结,从外部打通脉络,多渠道多元化解决外贸坏账问题,保障我国外贸经济安全和贸易秩序正常。

第4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应对政策 对比

【Summary】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pread to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sulted in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process and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policy response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were compared, and the current form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were thinking.

【Keyword】Comparative financial crisis response policies

2008 年,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爆发了自“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冲击力最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同政策,可以看出中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态度。

一、2008 年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致分为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全球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全球化特点。

第一阶段:美国次贷危机(2007 年2 月—2008年9 月)。21 世纪初,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相继亏损和破产,大量金融机构因为持有金融产品而造成重大损失,形成连锁反应,引发了次贷危机。

第二阶段: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2010年2月)。全球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的异常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传染链条,是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到全球的重要原因。

第三阶段:欧洲债务危机(2010年2月至今)。债务问题影响了整个欧元区,导致欧洲股市暴跌,欧元贬值,对欧元区造成了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二、金融危机对中美的影响

1、对美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美国在次贷危机中受到重大影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迅速衰退,GDP连续四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不断攀升,持续保持在9%的高位。金融危机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

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融入全球金融市场领域,所以中国金融机构遭受的直接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入,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风险。

三、中美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面对危机的影响,中美两国都采取了大量措施,以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恢复经济快速发展势头。

1、美国的危机救市政策

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倒闭,美国的救市政策首先体现在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上,最典型的是美联储对贝尔斯登和AIG的救助。美联储充分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救助,及时阻断了恐慌情绪的蔓延,从而对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包括实施减税政策,增加公共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事业,进一步树立在互联网、信息科技等高端领域的竞争优势等。

金融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信贷紧缩,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借贷成本,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经济恢复增长,但是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隐患。

2、中国的危机应对政策

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较大影响,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6月连续7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降低产品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并实行税制改革,减轻居民、企业税收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

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推出40000亿投资计划,用于“三农”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减少企业投资成本,中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刺激投资和消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3、中美应对危机措施对比

中美两国面临金融危机,都体现出内需不足,市场流动性紧缩的问题,因而在应对措施上都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以拉动内需,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由央行为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经济恢复增长。

中美两国因为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受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应对危机的政策上也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

(1)政策着力点不同。美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恢复和重振金融实力,恢复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通过增加美元供给转移风险。中国危机措施的着力点在于推动内需,振兴产业,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2)政策重心不同。美国的政策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主,中国的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发展。

(3)政策内在目的不同。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大量印制美元来解决债务危机,将风险转嫁给了他国,引发了世界金融的动荡;而中国的政策目的在于保持自身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此为世界经济做出贡献。

4、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思考

金融危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迅速蔓延到全球,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形式下经济体的相互依赖性,全球经济格局具有明显不平衡和不稳定。

第5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次级债务;次贷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美国次贷危机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收录日期:2012年9月25日

2007年初,美国爆发了备受全球瞩目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和股市的剧烈震荡,并在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市场迅速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次贷危机是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又称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或次级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由次级抵押贷款而引发的一种经济现象,“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的信贷危机,是由美国金融机构向信贷记录不佳的购房人提供按揭贷款,然后将这些贷款证券化,以较高的回报率卖给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本文首先将对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进行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这场次贷危机展开客观评价,并引申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几点有益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虽然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确确实实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对这场危机的产生背景、产生根源、演进过程和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分析不仅有助于把握次贷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而且能为金融业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以避免或减少类似危机的发生。

1、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背景。在这场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金融业的一系列并不引人注意的举动看似符合经济市场发展规律,但却为这场金融危机埋下了重重隐患。第一,美联储了一系列降息政策。由于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加上“911事件”的冲击,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为了刺激消费和实现经济软着陆,先后进行了13次降息,最终于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降息政策的使得美国拥有着大量资金的投资者由购买短期国债转向了融资,而且导致了市场上大量低息贷款需求的出现,大量投资者纷纷涌入华尔街从事金融信贷行为;第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由于利用房地产贷款能够获取较大的收益,因此众多投资者纷纷进入美国的房地产贷款市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美联储自2004年又先后进行了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加息政策使房价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偿还借款,只能以房产做抵押,这也就导致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出现;第三,信用风险开始上升。将手中的房贷推向市场的方式是将其证券化,但由于市场有限,加上优级消费者为数不多,因此华尔街开始大量开发次级抵押债券,使得越来越多的次级消费者轻而易举地拥有了房子,直接导致信用风险不断上升。

2、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根源。关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我国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一般都认为资本流动飞速增长、金融创新缺乏相应监管、利益驱动下的职业道德缺失、政策导向不切实际、证券化引发泡沫、信用增级推波助澜、交易风险无限放大、投资群体盲目投资、借贷消费毫无节制、实体经济长期失衡等是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上述关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仅仅只是推断,而且是表面现象的分析,未能触及危机发生的深层次根本原因。虽然上述原因分析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只有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科学理论才能客观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造成的,是必然中的偶然。由于美国的生产资料是以资本家占有为基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予以协调,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经济危机必然要爆发。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无法彻底消除,而次贷危机的发生仅仅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有学者所言,“被美国信贷消费模式遮掩着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危机最根本、深层次的原因”。

3、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过程。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首先是从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破产开始,并经历了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扩散和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过程。2007年3月,由于受次贷违约率上升的影响,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出现了严重的次级债坏账,并导致了银行中断其融资渠道,而不得不被迫于2007年4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新世纪金融公司是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起点,此后美国大量的次级贷款商也随后纷纷倒闭或申请破产,迅速发展的次贷风暴立即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次贷危机逐步从房地产领域扩散到了银行等金融领域,持有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机构也纷纷被卷入进去,金融市场流动性短缺和信用紧缩的局面出现。随着2008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AIG保险公司的国有化,尤其是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对市场心理的冲击最大,把次贷危机推向了一个高潮,成为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此后,这场经济危机开始向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传导,并导致了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失业人口增加、通货膨胀剧增、上市公司市值降低等情况出现。

4、美国次贷危机的控制措施。面对次贷危机给美国居民和金融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控制,以求缓解社会舆论压力、减少经济损失和挽救金融市场。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通过降低利率减轻贷款者的经济负担、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共担机制、弱势美元政策以促进产品出口增加、实施部分抵押贷款利率冻结措施、对大型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以减少金融动荡、减免税收刺激生产和消费等。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并非尽如人意,虽然总体上对抑制次贷危机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从根源上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因而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至今日还未完全消除。以连续降息为例,虽然降息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吸引投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在短时期内很难表现出来,而且在消费者和投资者在信心受到打击的情况下,降息对于拉动消费和吸引投资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评价

美国的这场次贷危机有其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对美国、世界他国和我国必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说,美国次贷危机截至目前还尚未结束,其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1、美国次贷危机的特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之所以能够引起全球的关注,并进而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于其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传播速度之快。从发展过程来看,这场危机由次级贷款抵押产品开始,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并冲击着美国整个经济市场。这场次贷危机虽然在2007年春才初露端倪,但在2007年夏就开始爆发,并于2008年秋全面恶化,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造成了美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严重创伤。发展速度之快令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始料未及,即使采取措施也很难在短时期内见到实效;第二,影响范围之广。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而且一开始就具有全球性。由于美国金融市场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他向来自全球的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产品而且市场容量巨大,因此当美国经济出现动荡时必定引发全球性危机。此外,美元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货币,一旦发生危机,则会通过美元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第三,造成损失之大。国际货币基金会(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门主管卡鲁阿纳在2008年就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更大范围冲击造成的美国资产亏损预计为约1兆美元。“IMF报告称,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估计高达1.4万亿美元。股指下跌、失业增加、贸易减少、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影响将更为广泛,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第四,密切联系着房地产市场。纵观整个次贷危机发生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次贷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若将整个危机发生过程予以简化,则可以清晰地看到次贷危机是否依然继续蔓延主要取决于房价下跌的状况是否继续存在。

2、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这次贷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损失,虽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上不明显,但却为市场信心重建和企业融资带来了挑战。“市场信心的丧失”是这场危机最终结果的重要标签,美国整个信用体系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投资者的疑虑已经从次级债扩散到企业债、国债、股市等方面,并直接导致美国的外来投资明显缩减。同时,次贷危机引发了信贷市场的资金链发生断裂,收紧融资条件的政策发生变动,融资成本的上升使得“低成本资金时代”出现逆转。在美国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受到较强的资本约束,没有了可以支撑其继续创新的经济助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纷纷倒闭。(2)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越来越明显,美国这场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全球出口贸易为例,2008年我国对美出口1,644.5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10.6%,但却比上年回落了5个百分点;欧洲各国出口总量和对美出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仅日本8月份对美出口就锐减了21.8%,对欧洲出口也减少了3.5%。此外,美国次贷危机还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滑坡、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消费者信心受挫、利率走势不稳等现象的发生。(3)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我国大量投资者拥有着美国的次级债券,导致了许多金融机构在这场次贷危机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而且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投资欲望和信心的低迷,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多达八家银行股跌停;其次,美国次贷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开始减少,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而且“中国制造”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再次,由于美元汇率的下滑,大量的热钱即短期投资资金进入了我国市场,从而增加了人民币的发行,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冲击了人民币汇率制度。

3、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美国这场次贷危机不仅影响范围较广,而且影响时间较长,“即在不考虑外部因素的情况下,本轮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延续到2013年年初才会结束。”尽管各国都针对美国这场次贷危机及时采取了应对策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次贷危机仍然在影响着当今全球的经济。虽然次贷危机在全球继续蔓延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事实也证明了恶性蔓延不存在可能性,但其间接影响却依然存在。如由于受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受挫、金融体系难以弥补创伤和美元汇率的不断贬值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风险将继续加大;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大和失业人口的增加,国际商品价格也将不断上涨;由于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加上次贷危机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带来了创伤,世界经济的增速也将会明显放缓。尽管我国对这场次贷危机何时能够完全结束仍抱有疑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次贷危机已经得到了控制,金融市场已出现了回暖,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作为引起全球金融业发生动荡的导火线,除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了一定影响之外,也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有益启示。当然,最重要的工作是预防危机的产生。我们可以做什么呢?现在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是更好的信息披露,公司和银行有更多的“透明度”,对金融风险进行更密切的监管,等等。

1、加强金融监管。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其金融监管的放松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国在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应做到的就是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一个流动性约束,加强金融监管意味着在经济体中有较少的消费者能够获取融资或对外借债,以维持较高的消费水平;放松金融监管意味着在经济体中有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举债以维持账户逆差的居民。”我国目前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受信息不对称、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大、金融主体有限理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监管体系尚存在被动性、孤立性、事后补救性、缺乏权威性等一些弊端。为此,我国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至少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第一,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推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化分工,在中央建立一个专门的金融监管委员会;第二,推进金融监管创新,明晰监管范围,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第三,落实金融监管的公开性原则,及时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向社会公开有关金融机构的财务、经营、风险管理等状况,以便与社会监管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第四,对监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明确其职权和职责的范围,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强化监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五,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金融监管活动,加强与世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逐步推进金融监管向国际化发展。

2、慎待金融创新。从这场次贷危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的金融业高度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了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现象,大规模担保债务凭证、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由此我们应吸取一个经验就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这也是我国在法律中明确予以规定的。如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1条就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前款规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坚持审慎经营规则,要银行业慎待金融创新,这不仅是对银行业进行业务制度设计的要求,也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为此,我国应全面审慎金融创新,认真定位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金融创新不能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基础。从风险考量方面看,任何金融产品都应该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的,任何逃避监管或脱离市场的“金融创新”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在金融产品设计和金融合约执行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按照“审慎经营”规则来进行,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之间的平衡,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3、注重风险防范。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和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的经验告诉我们,注重金融风险防范应从理念和制度方面同时进行建设。在理念上,不仅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公正执法,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严格对放款进行审查并做好放款后的跟踪工作,而且要求投资者要理性看待金融市场,切忌盲目跟风投资。郎咸平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中房地产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6%,而我国,以北京为例,最高时候的房地产产值已经占到了总产值的58%。可以想象,如果不加强风险防范,我国一旦发生次贷危机,将会对经济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以个人投资房地产为例,我国2008年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融资和购房政策进行了调控,而要投资房产就必须根据每年的浮动利率制定合理的还款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规避风险,达到将自己的经济条件和主观需求相结合的程度。此外,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也是十分必要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金融产品开发还没有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起来,这就很难界定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人群所带来的风险。为此,要求商业银行应当运用市场化手段区别对待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者,并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对贷款者进行区分,从而可以降低不同层次风险之间相互混淆。

主要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13.

[2]吴宣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J].经济学动态,2009.1.

[3]王志刚.次贷危机的特征、成因与启示[J].中国金融,2008.24.

[4]王立.美国次货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之策[J].国际金融,2008.11.

第6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第7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阶段 应对措施 启示

一、引言

当前,美国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被《纽约时报》称为“末日博士”(Dr.Doom)的纽约大学教授罗比尼(Nouriel Roubini)早在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上,就预言房市将拖垮经济,重创不动产抵押的金融业,并随之引发惨重骨牌效应。当时极具争议的观点如今已成不争的事实,昔日“居者有其屋”的美梦现在却成为美国经济噩梦的“温床”。罗比尼称,产生灾难性金融和经济后果的可能日益加大,即恶性循环。经济衰退导致金融亏损更为严重,反过来,不断加剧的大规模金融亏损和金融危机更令经济衰退雪上加霜。三个原因可以说明这次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其一,美国遭遇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房地产价格下跌,跌幅最终可达20%到30%;其二,因为信贷泡沫已从房贷扩散到其他领域,再加以不计后果的金融创新和证券化,目前持续的信贷危机最终将演变成信贷紧缩;其三,美国家庭消费数额已经超过GDP的70%以上,如果将其所有债务包括抵押贷款以及其他形式的债务累加,其实际数量远远超出他们应该消费数量;由于房价跌落以及严重的信贷紧缩,一段时期内个人消费将会出现大幅萎缩。罗比尼预测,2008年经济衰退将持续12至18个月。

二、当前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救市措施,但短期内仍无法逆转目前危急的金融局面,美国经济终将步入下行期。2008年11月25日的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紧缩了0.5%,超过之前预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美国银行损失可能高达10,000亿美元,更有一些专家称该数字会高达20,000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金融问题也在不断升级,美国政府动用准备金及其他手段保护着处在风暴中心的金融体系。从去年3月11日美联储宣布一揽子援救计划向银行和投资公司提供2,000亿美元贷款,11月23日向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再次注入200亿美元的资金,美国政府为遏制金融危机所投入的资金数额一路飙升,目前已经达60,000亿美元。这些数据反映出美国政府在应对持续扩大的金融危机漩涡所承担的巨大负债。

西北大学金融学教授、摩根大通银行前执行董事斯道维尔(David Stowell)认为,鉴于拯救资金的有限性,应该将资金主要投入到金融行业。美国总统布什说,美国经济会从目前的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经济恢复的第一步就是要保护美国的金融系统。11月25日,联储委和财政部宣布金额为8,000亿美元的贷款计划用以解冻信贷市场。其中,2,000亿美元用于汽车贷款、学生贷款、信用卡欠款以及其他小型企业贷款,6,000亿美元用于购买房贷相关机构发行或担保的债务。同时,联储官员称,将要根据需要印刷美元以恢复处于瘫痪中的美国金融体系,减缓由于次贷损失引起的波及到经济方方面面的震动。美联储已经进入到支撑经济的一个新的激进的阶段,分为两个目标,即降低金融市场的恐慌和骚动以及支撑因信贷枯竭遭受重创的经济。针对第一个目标,美联储向银行以及华尔街的公司扩大贷款计划,组织援救面临倒闭的公司。针对第二个目标,则主要依赖于传统工具,即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即金融机构间隔夜贷款的利率),降低银行间拆借利率。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国目前的经济已经陷入了恶性循环,生产和消费的减少使美国金融市场问题更趋严重。美国金融风暴重创华尔街,意味着对华尔街上的家庭和企业而言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他认为,经济的全面恢复不会立刻发生,在经济出现好转之前,经济情况还可能会继续恶化。在11月24日芝加哥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面对处于危机中的经济,我们不能犹豫、不能耽搁。”他提出“代价高昂”的经济刺激方案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同时希望能够为美国经济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该计划也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可能会持续几年的时间。在这个经济刺激方案中,他将优先考虑创造250万就业机会,投资道路、桥梁、学校以及洁净能源项目。

针对当前金融危机,美国前财政部长、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他已由奥巴马正式提名出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提出了应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建议。他指出,既往金融危机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当应对重大金融危机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可以在反应过度方面犯错。他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市场过度反应就意味着政府应对政策和措施也应过度反应,过度反应导致的错误要比反应不足导致的错误容易纠正。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提醒我们,既然市场表现出过度反应,政策措施也要过度反应,而且还要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

第二,可信度至关重要。抵制住做出乐观的预测的行为而不是依靠采取措施行动。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为了树立信心,总会有不断的诱惑,试图通过言辞而非行动注入信心,忽略了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第三,结束危机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公众信任和公众信心。

第四,信任的恢复需要时日,切忌期望立竿见影。

第五,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

第六,这次危机蕴藏着巨大的机遇,而且历史已证明历次金融危机结束之后都会带来绝好的机会。

第8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财政赤字;政府干预;经济失衡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1)05-0110-08

触发美国次贷(债)危机的因素很多,但离开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来谈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美国政府超出自身财力的限制,对住宅市场实施过度的干预,以图转嫁财政赤字,导致美国整体经济失衡,是美国次贷(债)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相应地,解决美国次贷(债)危机,归根到底是要弥补美国政府过度干预产生的财政缺口。这个财政缺口不是由美国政府填平,就是由美国的市场主体来填平。

一、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监管不力论,以吴建环为代表;第二,委托链过长论,以陈志武为代表;第三,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以王永利、杨公齐为代表;第四,过度消费论,以余永定、王小东为代表;第五,政策诱致论,以许小年、肖本华、雷鸣、赵夫增为代表;第六,流动性过剩论,以韩振亚、黄纪宪、张云为代表;第七,综合因素作用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较多,如刘峰、马骥、廖湘岳、邱兆祥、曹红辉、杜厚文、裴平等人。从这些观点的具体内容看,应该说这些解释对人们全面认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原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毫无疑问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既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不是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解释存在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是监管不力论。吴建环认为,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美国已有的分工监管模式逐渐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整个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的监管不力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这里需要强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政府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时间,这意味着不是有了金融创新,就有了系统性风险,有了系统性风险,就马上爆发金融危机。从金融发展的历史看,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本身也包含对政府管制的规避,但创新从来没有和金融危机划等号。将监管不力看作是美国爆发次贷(债)危机的主导因素,是对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

其次是委托链过长论。陈志武认为,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贷款层层证券化,委托链条也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确实,委托链条过长会影响到委托的效率,增加道德风险,然而市场机制会通过风险和收益对等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要么委托链条延长不下去,也不增加道德风险;要么委托链条延长下去,道德风险增加了,但承担额外道德风险的主体收益也相应增加了。所以将委托链条过长作为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同样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再次是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撇开别的不说,这一观点至少过于夸大外部因素的作用。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归咎于外部环境,明显有为美国政府推脱责任之嫌。按照这种观点,只要国际货币体系继续扭曲,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就是必然的,美国政府既没有必要为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承担责任,也没有必要为次贷(债)危机的解决采取措施,而应听之任之。如果是这样,美国政府也就丧失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这一观点单从结论上看就不值一驳。

接着是过度消费论。过度消费论揭示的只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直接或表面原因,缺乏对美国爆发次贷(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从字面上看过度消费是消费大于储蓄,次贷(债)是不该借债消费的也借债消费,实质就是过度消费,将过度消费作为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同义反复。况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过度消费是不可能出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与市场机制要求相背离的次贷(债),显然只能归咎于非市场因素或非市场主体,这才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

最后是综合因素论。这一观点将所有导致次贷(债)危机的原因一一罗列,颇有和稀泥之嫌,因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与其他事物没有任何关联。综合因素论对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原因不分主次,不分表里,给人的感觉是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等到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时,却无从下手,因为它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比较接近答案的是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之所以将它们合并讨论是因为它们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策诱致论强调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政府不适当的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论强调热钱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使房价泡沫越吹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当代社会,流动性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政府,流动性指向何方也完全取决于政府。认为房地产行业泡沫由政府吹大,再由政府挤破,从而导致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的共同之处。然而,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关于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原因的探讨到此为止,并没有进一步深究下去,如政府为什么要吹大房地产泡沫,为什么又要再将其挤破,政府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一旦把这些原因搞清楚,则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也就水落石出了。因此,寻找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还需从新的视角去探求。

二、2007年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宏观调控背景

2007年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在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发生的,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政府调控色彩非常浓厚。

回顾1929―1933年大危机之前的美国住宅融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在20世纪初以前,美国人的价值观与现在不同,他们宁可租房也不举债买房。因为当时市场住房贷款发放要求非常苛刻,一般需要买房者首付50%的房款,而且利率较高,借款期限较短,通常必须5年内付清。在这种情况下,偿付能力欠佳的中低收入阶层不可能贷款买房,偿付能力突出的高收入阶层一般也不需要贷款买房,除非出现临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相应地,因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次贷(债)危机甚至优质贷款危机,几乎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然而,1929―1933年大危机不仅改变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守夜人”的地位,也改变了政府在住宅市场上自由放任不干预的角色。政府干预住宅市场不仅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需要,也是契合大多数美国人口味的善举。

1932年,美国时任总统胡佛主持通过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正式拉开了美国政府积极干预美

国住宅市场的序幕。1933年,继任的罗斯福总统成立了房产主贷款公司,为失去住房的房主提供低息贷款。1934年,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成立,专门负责审定房屋建筑标准,并推出25至30年期的低息贷款。1938年,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成立,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支持。1944年,美国政府为从战场返乡的老兵提供慷慨的房贷补贴,配合政府的这一需要,房利美的权力不仅扩大到贷款担保,即为提供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品种进行担保,而且公司主要由退伍军人负责管理,房利美的政府色彩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和社会学教授托马斯・苏格鲁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从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起,“山姆大叔”就成为了美国住房市场的真正推手。

为了提升房利美的运行效率,使其更好地参与住房市场竞争,1970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紧急住房金融法》,又批准成立了房地美,其商业规模仅次于房利美而居于美国住宅融资市场的第二位。197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则鼓励金融机构以安全与稳健的方式满足其所在社区特别是中低收入社区的信贷需求。它与1974年颁布的《平等信贷机会法》、1975年颁布的《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一起,实质内容都是允许甚至鼓励向落后的社区、偿付能力不足的人群提供贷款,从而为次贷(债)的形成提供了法律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过艰难的调整,逐步迈入长足发展的轨道。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膨胀,美国一般民众的偿付能力水涨船高,在原有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的内在刺激之下,美国民众的住宅融资热情逐步高涨,住宅融资规模逐步扩大,住房自有率逐步提升。1994年,美国住房自有率为64.2%,2001年这一比率上升到68%。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下半年更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美国经济面临大衰退的危险。为了维持美国固有的经济繁荣,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惜在住宅市场上孤注一掷,以前所未有的宏观调控力度刺激美国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让民众拥有住房几乎是次贷危机爆发前几任美国总统共同的施政要点。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为美国46年来的新低。宽松的货币政策、庞大的现金流无情地吹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美国的住宅市场供过于求时,美国房地产业的膨胀也就达到了顶点。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的两年间,美联储又被迫连续17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提升至5.5%。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和融资规模加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阵痛。当美国经济2006年开始减速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开始滑落,住房的抵押价值明显缩水,美国各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立即凸现出来,终于酿成2007年的次贷(债)危机。

从美国次贷(债)危机形成的过程看,我们不能不说,出于政治目的,美国政府超出自身财力对住宅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美国经济失衡,才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三、赤字转嫁是美国政府过度干预的直接动力

当然,政府干预几乎自“二战”结束以来就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政府干预也不一定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整体失衡。政府干预导致国民经济失衡并使次贷(债)危机在美国爆发而不是在其他国家爆发,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美国梦为代表的住宅刚性需求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由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住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以获得所有权的方式得到满足,成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明“美国梦”一词的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1931年在其发表的《美国史诗》中就认为,美国梦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产品的堆积,住房也应当成为一个家和一个生活的所在地。如何让个人的住宅需求在所有权上得到满足,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始终关注的中心议题。

第二,住宅产业本身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极强,从而成为宏观调控的极佳选择目标。住宅产业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密集型行业,需要耗费大量的经济资源,加上住宅一旦建成出售,其引致需求同样诱人。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大大强化,它们在刺激内需时都将刺激房地产需求作为最后一招和看家本领。

第三,民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使政府有充分的动力刺激住宅市场的繁荣。一方面美国民众有对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想增加对住宅产业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住宅产业想不繁荣都难。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民主制度和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使得美国住宅市场的繁荣过犹不及。冷战结束后,为占领道德高地,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重建传统价值观,并将传统价值观与拥有自己的住宅联系起来,从而将美国住宅赋予太多的政治色彩。千方百计促进住宅市场的繁荣,满足美国民众拥有自己住宅的需求,已成为历届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四,市场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使消费者的偿付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既是房地产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也是美国梦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美国民众对住宅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意愿需求,要将之转化为有效需求或市场需求,有赖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有赖于美国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即使金融机构出于政治或经济的原因,以很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贷款,这笔贷款最终也是要偿还的,而且贷款的偿还必须按期按量,即在规定的时间偿还规定的资金数量,否则就构成违约。从这种意义上说,住宅的有效需求必须与个人的收入现金流挂钩,然而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波动特征,又使得这种挂钩根本不可能。

第五,土地私有使住宅自有率提高的成本极大,极易超出住宅市场的均衡点形成次贷(债)。美国是一个高度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土地私有最彻底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开发权归个人所有意味着,美国任何住宅的价格在市场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家在降低土地价格或地租从而在降低总房价的问题上无能为力。与土地国有化或开发权国有化的国家相比,美国住宅的价格更高,美国住宅自有率提高的成本更大。在居民收入和融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美国住宅市场的均衡点更容易遭到破坏,美国居民个人更容易因为贷款金额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而形成次贷(债)。

第六,赤字财政的长期存在迫使美国政府绑架市场主体,共同承担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成本。美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的国家,“二战”以后,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美国财政经常出现赤字。在政府持续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指望政府拿出足够的财力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一方面中低收入居民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唯一的途径就是由政府主导吹大住宅市场的泡沫,通过房价的持续上升来解决居民支付能力不足的难题。当国民经济不受政府的操控自行调整时,房价下跌,资产储蓄不再,居民收入下降,还贷能力更显不足,在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债)危机爆发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因此,尽管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在自身财力不足的前提下,美国政府试图对住宅市场过度干预以转嫁财政赤字,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整体失衡。根据顾书桂的研究,住宅需求分弹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刚性需求追逐住宅的使用价值,弹性需求还追逐住宅的财富属性;住宅供给分弹性供给和刚性供给,弹性供给表现为普通住宅,刚性供给表现为优质住宅;从住宅供求的不同特点出发,普通住宅应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优质住宅应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弹性需求,这才符合住宅市场顺利运行的基本要求;如果自由供给的普通住宅市场价格仍然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政府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必须以财政填平这一缺口。美国政府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财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实现政治目的,不得不选择吹大住宅市场泡沫的方法,让住宅本身成为弥补消费者购买力不足的工具。即只要住宅价格不下跌,消费者即使购买力不足,消费者通过借债的方法仍然可以购买住宅,并且不至于给金融机构造成坏账。事实上,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不会有价格只涨不跌的商品,住宅也不例外。美国政府包括美联储在内,过于迷信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因为当经济人为膨胀到极点时,住宅市场就必然走下坡路,发生次贷(债)危机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与其说房利美、房地美是美国次贷(债)的元凶,不如说美国政府才是次贷(债)的元凶。

四、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现有对策内容与成效

在某种意义上,由于美国政府尚不清楚或不愿承认本轮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因此,美国政府出台的许多应对措施颇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征,成效有限,副作用很大,但总体意图都是先稳住经济大局再说。

1.美国针对次贷(债)危机的现有政策内容

纵观2007年8月以后,布什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行政救助、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重建美国的金融体系。布什政府的行政救助措施主要有:(1)推动设立结构性投资工具SIV支持基金,以稳定信贷市场;(2)提出次级房贷解困计划,以避免偿还更高额的欠款;(3)推出救生索计划,给予拖欠房贷的房主一定的缓冲期,协助房主制定更易负担的还款方案;(4)出台经济刺激方案,总额高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将使1,17亿户美国家庭获得退税支持;(5)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避免美国房地产市场由于两房的空转陷入瘫痪;(6)通过金融纾困方案即保尔森7000亿计划,购买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7)收购大型金融机构股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以帮助银行继续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8)扩大政府保险范围,不但临时性地为银行大多数新发行的债券提供保险,而且将联邦存款保险覆盖面扩大至所有无息账户,以帮助小企业满足日常运营需要;(9)暂停执行按市价人账的会计准则,避免放大金融机构的亏损;(10)推出救车方案,涉及联邦政府向汽车制造商提供短期贷款、汽车业重组和政府任命一名汽车沙皇行使监管权。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主要采取了大幅降息和大规模注入流动性两大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大幅放松货币政策,连续降息;(2)向非存款机构注资,促使投行转制进入美联储监管范围,从而将注资对象从商业银行扩大到其他机构;(3)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4)对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5)加强中央银行间的国际协调。重建美国的金融体系则主要包括堵塞漏洞、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和重塑金融监管体系三部分。

与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由于人气较旺,其救市计划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泛。如果说布什政府立足于解决问题资产的话,奥巴马政府则立足于稳定金融市场。虽然两者颇多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一样。早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提出了自己的政见,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减税与增税并举,让利中低收入阶层,缓和贫富矛盾;第二,筹划新财政刺激方案,化解金融危机;第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逆差;第四,支持强势美元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奥巴马认为,只有经济恢复强劲增长,美元才能走强,经济恢复当前最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革减税政策、结束伊拉克战争和使财政预算逐渐恢复平衡。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其竞选政见体现在2008年12月6日出台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并具体化为五大内容:(1)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开展政府节能运动,这不仅能使美国纳税人每年节约数十亿美元,而且能够使人们重新就业;(2)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改造,这将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会创造数百万个工作岗位;(3)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包括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安装新电脑设备等;(4)升级信息高速公路,为增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图书馆、学校、医院都应该实现互联网连接;(5)实现医疗系统现代化,保证未来每个医生都将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和电子医疗档案,这不仅能有效减少文牍主义,防止医疗事故,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而且可以创造工作机会。

与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相比,奥巴马政府似乎更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成效

客观上看,一方面,不管是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他们采取的措施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只不过成效的大小以他们采取措施的内容、时间和规模为转移。

首先,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体现为“问题资产援助计划”,侧重于解决问题资产,因而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救市政策发挥成效的基本前提。美国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债)危机就是从次贷(债)开始的,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债)危机当然也要从次贷(债)人手。布什政府主张收购不良的信贷资产,可以避免有毒资产拖垮金融机构;重新安排次贷(债)房主的债务,可以避免银行新的坏账的积累;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可以确保住宅产业的发展继续得到政府的支持,避免房地产业陷入萧条;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还与美国经济衰退有关,因此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同样有利于信贷市场的稳定。

其次,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体现为“经济复兴计划”,侧重于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因而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这是救市政策发挥长远效益的重要条件。剔除丧失劳动能力或根本不愿就业从而只依赖房价上涨来支撑还贷的消费者,美国次贷(债)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支付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民众的就业机会不足。因此解决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困境,仅仅缓解美国中低收入民众的暂时困难是不够的,还必须立足于长远,通过改善美国民众的就业环境,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才能最终解决他们的支付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奥巴马政府希图通过减税直接让利中低收人阶层,增加他们的收入;以更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改善民众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好处。其中,对公共建筑物、学校建筑物、国家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医疗系统进行最大规模投资改造是奥巴马政府救市政策内容的重中之重。

再次,尽管奥巴马政府有意区别于布什政府,但他们的救市政策无意中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当的互

补作用。如果说,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因为任期的限制而侧重于短期效应,他不可能也不愿意为太远的将来做规划和打算,奥巴马政府则因为新上台且布什政府的救市成效不彰,既必须也愿意采取一些更根本、更长远的改革措施。如布什政府对次贷(债)的处理是可以暂缓偿还,并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应急特征非常明显;奥巴马政府在此基础上一改布什政府区区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再零打碎敲,而以高达一万亿美元以上规模的经济复兴计划取而代之,长远意图不言自明。这样,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与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相互结合,长短搭配,客观上有利于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最大限度地解决美国次贷(债)和金融危机问题。

在布什和奥巴马前后两任政府的努力下,美国金融恶化和经济衰退的势头开始得到抑制。我们也许不能说,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问题已经解决,但我们可以说,美国经济和金融恶化的势头短期内已经大体止住了。然而,从根本上说,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政府不顾自己的财力限制,对住宅市场过度干预,并让其他市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由此导致美国经济的整体失衡,并触发次贷(债)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解决美国次贷(债)危机,关键是要解决美国政府的历史旧账,将过去的赤字填平,并不再产生新的赤字。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过去的布什政府,还是现在的奥巴马政府,他们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充其量是缓解目前的艰难处境,但离摆脱次贷(债)危机、全面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还很遥远。

五、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不足与基本选择

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依然遵循旧有的思维,即刺激经济,刺激投资和消费,而不管本国有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潜力;第二,美国政府至今并不认为应该为次贷(债)的出现承担财政责任;第三,美国金融机构仍在为美国政府培育的次贷(债)危机买单;第四,巨额的年度财政赤字和累积财政赤字使得美国政府不可能考虑偿付历史欠账。这五个方面决定了,尽管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有差异,但它们的这种差异只是数量方面的,还不足以使前后两任政府的政策有本质差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次贷(债)危机。真正解决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必须以尊重市场机制和经济运行规律为基础,即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目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不是让市场为政府的行为买单,否则代价就是宏观经济的整体失衡。政府履行行政和社会职能应以自己的财力为限,坚决杜绝财政赤字。由此出发,我们不难推测美国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向。

首先,美国政府为两房政策性亏损买单是稳定美国经济和金融的基础

当前,由于以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显现亏损金额持续扩大而且没有止血的迹象,美国国内对两房前途的争论颇为激烈。美国国会共和党的一部分人主张尽快关闭房利美和房地美,一切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虽然认识到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现有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但对两房究竟向何处去,至今仍旧难以决断。事实上,继续保留两房,甚至两房完全国有化,并为两房的政策性亏损买单,是美国政府稳定经济和金融无可回避的选择。理由包括:①两房对当前美国住宅市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②两房的改革目前还缺乏必要的外在环境;③两房的亏损是履行政府行政和社会职能的结果,理应由美国政府买单;④在美国政府更改自己的行政和社会职能之前,两房的执行职能不可或缺;⑤两房亏损规模及其外部负效应不过是美国政府干预的成本体现。当然,两房理论上需要国有化,实际操作时政府是否过河拆桥,一旦经济形势稳定,立马让两房关门,另起炉灶,也未可知。

其次,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是美国摆脱次贷(债)和金融危机的主要依托

应该说次贷(债)的产生只是为美国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一种可能,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直接动力则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可以肯定,没有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或者说,美国实体经济在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继续膨胀,则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至少不会这么快就爆发,如果不能避免爆发的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无效直接促发了美国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美国摆脱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主要依托。理由主要包括:①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次贷(债)消费者债务重组的前提;②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减少次贷(债)的经济基础;③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美国政府减少财政赤字、更好履行行政职能的必需;④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企业进入良性循环、扩大投资与生产的契机;⑤美国经济恢复增长也是美国经济秩序恢复正常、避免泡沫产生的关键。

再次,避免赤字财政是美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第9篇:次贷危机应对措施范文

    一、金融危机和证券市场的关系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证券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就首先反应在证券市场,造成了股票暴跌,债券贬值,投资银行破产倒闭,商业银行经营困难,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它波及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社会就业等,甚至造成了社会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但是,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曾说,“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经济运行的困难增加,但总体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风险可控,证券机构在欧美市场的业务有限,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

    三、面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1.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起连续五次降息。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从2008年12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中期票据重启发行、存款利息免征个税。2008年9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决定从次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对受让方不再征税。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从10月6日起继续接受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的注册。10月8日,国务院公布,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3.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消息称:第四季度,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就做好下一阶段货币信贷特别是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4.扩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出台。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据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5.10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2008年11月6日,据报道,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通知,明确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的补助方式和额度,同时也明确了申请补助资金项目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具备的各项资格条件。

    6.央行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2008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央行将继续灵活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做好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工作。这些措施包括: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积极研究出台有针对性支持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等。

    7.拨付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1338亿元。2008年12月31日,财政部宣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支持地方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9年元旦前夕,财政部已陆续拨付补助资金1338亿元。包括:预拨促进就业补助资金165.11亿元;预拨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700亿元;预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274.47亿元;预拨优抚安置补助资金181.27亿元;拨付2008年临时生活救济补助资金17.5亿元。

    四、今后我国证券市场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