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次贷危机案例精选(九篇)

次贷危机案例

第1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次贷危机后,最大的问题不是融资成本提高,而是有些银行根本不愿意贷款。”一位参与私募股权基金巨头贝恩资本与华为公司收购3Com公司交易的投资银行人士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融资谈判比和3Com的收购谈判还要难。”

2007年9月28日,贝恩资本与华为宣布双方将合组公司(贝恩资本持股83.5%,华为持股16.5%),斥资22亿美元全面收购3Com公司,其中有近10亿美元为融资,五家银行参与了该银团贷款。

危机之下,焉有完卵。这次被外界评价相当正面的“走出去”交易,与次贷寒流不期而遇。有市场人士分析,截至2007年三季度,美国已有价值2250亿美元的杠杆并购协议因融资困难而被搁置。

杠杆融资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rivate Equity Fund,下称PE)在大型收购中惯用的方法,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作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安排。PE借此可以少投入资本而赚取更大收益。

一位投资银行资深人士分析,2007年,杠杆收购交易中买家的借贷金额是收购标的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之利润(EBITDA)的5倍左右,三年前为3.5倍。也就是说,随着资金充裕,杠杆融资的倍数有所提高。

Thomas Financial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0月底,并购市场仍强劲增长,PE在亚洲的收购规模达444亿美元,同比增长66.9%。10月与9月相比,亚洲、欧洲、美国的并购规模分别增长53.8%、52.1%和18.7%。市场人士认为,这或许是由于危机前已签署的协议必须执行,而次贷之后的杠杆收购已受到一定的影响。

「融资遇冷

杠杆融资的困境来源于流动性的骤然缩紧。近期,全球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均大幅飙升,其中伦敦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LIBOR)在今年八九月间次贷危机爆发后就一路上扬,进入11月后,则呈加速上升之势。尽管美联储在此后已经三次降息,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3月期美元拆借利率不降反升,在12月初达到5.15%的水平,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值。与此同时,3月期的欧元拆借利率近期一直保持在4.95%的高位,这同欧元区的基准利率4%相差95个基点(每个基点等于0.01%),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整个2007年上半年的市场平均息差仅为25个基点。这一切,均显示了市场资金的紧缺程度。

在华为3Com交易前,许多PE收购在融资难度加大的现实下,已选择了降低收购价的应对之策。2007年8月26日,全球最大的家具超市连锁商美国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在次贷危机爆发后,不得不以85亿美元将旗下的家得宝供应公司(HD Supply)出售给贝恩资本、凯雷集团等PE,这较两个月前次贷危机尚未爆发时的价码足足少了18亿美元。而PE们也重新和贷款人重新签署了融资协议,追加近 5亿美元资本金。

六七月间,美国私人股权基金泽普世(Cerberus)为了完成收购克莱斯勒,一度试图将克莱斯勒汽车和金融部门所欠的200亿美元债务打包出售,但因担心投资人购买高风险债券产品的兴趣减弱而将计划搁浅。据悉,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摩根大通等承销商以自有资金向克莱斯勒提供100亿美元贷款,泽普世和戴姆勒集团承担20亿美元,另外发行了 80亿美元贷款抵押证券。

最近,新加坡联合科技(UTAC)的12亿美元融资正赶上全球股市大跌,可谓逆市融资。由于美林、花旗、瑞银等多家机构在此时集中披露三季度业绩,涉及次贷危机带来的损失,信贷市场骤然紧缩。市场人士认为,UTAC的融资情况可以说是对全球杠杆融资市场是否复苏的测试。

2007年7月初,私募股权投资基金TPG和Affinity Equity Partners宣布,以总价22亿新元(14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的联合科技(UTAC)并使其私有化,其中涉及近12亿美元杠杆融资。融资安排包括贷款和发行债券,其中6.25亿美元贷款(Term Loan B)面向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市场发行(部分由关联公司担保),另外1.5亿美元循环贷款作为营运资本。融资安排中还包括发行4.75亿美元的债券,包括一档固定利率、8年期美元债和一档浮动利率欧元债。

市场人士分析称,次贷危机也使UTAC收购案逸出了原有的轨道,由于市场对风险的“胃口”在次贷危机后大减,重新定价势在必行。对该收购案作出杠杆融资安排的三家投资银行JP Morgan、荷兰银行和美林因最初包销了部分的贷款和债券,假使以5个基点的折扣价格出售,三家投资银行要共同承担约2375万美元的损失。 有银行家表示,UTAC收购案中的融资被拆分为不同部分,以示内含的风险高于一般标准的杠杆融资,也从侧面反映出UTAC的经营管理情况。这包括50%的超额现金流强制性还款,即公司每录得超额现金流时,必须将其50%作为强制性还款,偿还高等级贷款(senior secured facility)部分。贷款部分分期偿还,每年还1%的本金,到2015年全部偿还本息。

该笔交易的融资安排中,借款方无需提供每季度财务指标报告。市场人士认为,UTAC的杠杆融资比例需要从3.5倍降低到3倍以内,这样才能对投资者有合理的保护。据悉,该交易中采用了低门槛贷款合约(Covenant-lite)。如果是很强的合约,公司必须能维持稳定的财务情况,而且每个季度都要做一些财务报告,如不能达到就要被视做违约。而普通贷款要求被贷款企业提供每季度财务指标报告,看是否符合银行要求的财务指标,但Covenant-lite就不强行要求企业这样做。

摩根大通亚太区杠杆融资业务主管Tim Donahue虽然拒绝就UTAC项目作任何评论,但向《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Covenant-lite在亚洲非常少见,因为亚洲缺乏一个买卖贷款资产的二级市场。贷款银行必须将贷款持有到期,中间几乎没有机会把贷款卖出,在欧美市场就没有这个顾虑,因为贷款可以买卖。”

「从春天到寒冬

杠杆收购安排的关键,一般在于PE本身投入多少股本,这意味着PE对投资的一个承诺。如果现金投入很少,说明这个PE承诺并不大,并不准备做长远打算。

Tim Donahue表示:“通常我们在考虑杠杆融资比例时,主要是看被收购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是否稳定,商业模式是否稳固,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盈利能力如何。被购企业的现金流波动越大即意味着融资风险越大,这要求贷款提供者有很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但市场供需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杠杆比例的决定。如果某一时刻市场上资金供给量非常充分,而可贷项目有限,造成大量资金追逐少量项目,杠杆比例就可能比较大。”

杠杆融资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杠杆比例过大时,公司背负过于沉重的债务负担。这些债务需要不断还息。如果还息压力太大,就会影响公司的正常发展,公司的扩张计划也会受阻。PE对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看到企业增长,获得盈利回报,但如果公司债务累累,增长潜力被抵消,那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第2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01-02

2009年6月,OECD整体领先指标连续第四个月上升,从94.5上升到95.7。中国、印度该月数值仅比上年同期低3.7和3.4。世界经济止衰复苏,但争论仍在继续,危机爆发的根源仍无定论。危机既非源自政府不恰当的政策和规制,也非源自各市场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而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矛盾总爆发。

一、2007―20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

2007―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发生在去监管化和特定的政策环境条件下。20世纪80年代起,金融机构去监管化日益盛行。1980年货币控制法案的签署废除了州法律对贷款人收取贷款利息率最高限额的限制。1982年可选择同等按揭交易法案则授权对州法律的使用和先占权,对象是对拥有可变利率、过度膨胀的支付额以及负摊销的贷款进行限制的州法律。银行准备金要求降低和1994年特别流动账户的诞生给予银行更大的流动性,该账户将商业银行账户和投行账户联结起来,银行便有能力提供更多的信用。20世纪90年代末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议会阻止了对金融衍生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的监管。2004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免除了经纪公司信用限制,使投行能够从事更多的次级贷款业务。在监管日益放松的同时,政府鉴于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向相关金融机构施加一定的压力。两家政府支持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放松直接从贷款机构购买贷款的申请标准,购买了巨额次级按揭证券。监管的放松和政府要求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的压力鼓励了房贷市场的繁荣。次级抵押贷款放贷额增长迅速,从1994年的350亿美元(占总抵押贷款5%)增长到2006年的6 000亿美元(占总抵押贷款20%),其中证券化比例为75%。

次级贷款以收取高费用和高利息率为特征。高利息、不断膨胀的支付额以及不断攀升的房价对金融机构意味着丰厚利润和机会。为了获利,房贷机构杠杆化比率平均达1∶14。诱惑利率、 零首付,甚至“放贷人资助首付计划(DPA)”都成为次级房贷促销方案。2004―2006年间发起ARMs的1/3,诱惑利率低于4%,超过65万购房者通过DPA得到首付,贷款违约率和房产没收率大大升高。大部分情况下,贷款发放只是为了从现存房产中抽取资金,以购房为目的的比例不到一半。贷款人为申请到便宜贷款瞒报收入,一些购房者利用房产升值进行再融资用于日常消费。评级机构由于“利益冲突”,倾向于给出高的评级结果。贷款建立以后继续被分割、与其他资产组合形成新的资产,即证券化。这些贷款支持证券最终被出售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人如政府养老金等。次级房贷市场风险巨大,2005―2006年间发行的次级贷款有近1/5将面临失败,购房者则面临房产被收回的风险。

20世纪初,美联储为应对网络泡沫,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降至1.24%,并长期维持在低位。但2004―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利率,使之迅速从1%提至5.25%。利率提高增加了可调利率次级贷款支付额,违约率迅速上升。2007年4月,房产贷款市场蕴藏的风险突然爆发,超过25个次级贷款放款机构宣布破产。2008年8月雷曼倒闭后,华尔街大型投行接连受到重创,金融危机爆发。2008年10月,通用汽车危机表明金融危机通过信用渠道传递到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

二、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是危机爆发的根源

关于危机的原因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是导致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去监管化一系列法案的签署导致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不恰当的利率政策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又不恰当的刺破了这一泡沫直接引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对金融机构高杠杆化及道德风险行为视而不见,以及旨在扩大房屋私人所有权的行政命令,这些管制和政策扭曲了市场机制,导致了市场失败。政府及其行为才是导致危机的根源。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虽然政府政策对危机爆发负一部分责任,但市场失败应该承担主要责任。Gregory Curtis(2008)认为,金融业集体性道德败坏使得房贷市场积累过多的风险从而导致危机的爆发。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危机中犯的错误不相上下,其行为都成为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不过大多数观点赞同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然。

造成危机的因素复杂多样,但危机的根源既不是不恰当的政府政策或监管,也不是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更不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及其交易,或者其他诸如监管制度不完善、会计规则等因素。2007―2009年经济危机起源于实体经济,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矛盾的爆发。

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指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以外需拉动的新兴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它包括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集中于少数国家的巨额赤字盈余并存的经济形势。前两者既是经济不平衡的原因,也是重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最核心的世界货币,在世界贸易、投资等领域最广泛地发挥着储备货币、计价工具和流通手段的功能。2003年美元结算占欧盟主要国家进出口贸易的29.1% 和37.3%,占日本进出口贸易的68.7% 和48%,韩国、泰国以及澳大利亚的相关数据分别是79.6%和83.2%(2004)、76%和84.4%、50.5%和69%(2004)。美元还是国际市场计价单位,石油、铜、小麦等国际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计价。2005年,占世界GDP不到30%的美元在世界储备货币中比重从1997年的56%上升到65%,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从54%增至62%,在全球贸易结算中比重也从58%上升到65%。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公司债务和国家债务大都以美元计价,所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都以美元发行和清偿。美国借此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和相关好处,但并不承担与黄金挂钩的兑换义务。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不再承担兑换义务的现实和金融危机的教训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积累大量外汇储备以自保。美元的核心地位则决定美元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最重要的外汇储备币种。为了规避风险、维持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许多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Ⅱ。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具有内在不稳定的本质。“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只是以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形式表现罢了。

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各国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世界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得到繁荣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后发国家纷纷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面向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大力推动出口。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后发国家私人储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消费则长期被维持在较低比例。长期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客观上也抑制了国内消费和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各国逐步形成了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应对经济增长外部依赖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大量外汇储备建立起来,并且以美元为主要组成币种。这也是由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决定的,结果是大量资金通过发达的国际金融体系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市场,为美国提供了廉价的资金。

与后发国家外部依赖性相反,美国则形成了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25年来消费占GDP比重约为71%,美国家庭债务收入比在2007年达130%。过度消费意味着超支,收入不足的部分则由借贷来弥补,信贷替代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表现为不断增长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2006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超过了GDP的6%,净外债为2.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5%,进口对出口的比例则达178.9%。财政赤字(2004年)高达4 127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就这样,新兴市场国家以出口为美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这些出口所得被美国人借入以支付后续交易。世界经济出现了集中于美国、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巨额双赤字和双盈余的格局,且数额持续增加。

从本质上说,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和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基础,世界经济不平衡运行的格局是极其脆弱的。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在次级房贷市场,购房者收入增长最终无法覆盖房贷需求确定无疑,房屋需求由信用代替,整个市场繁荣建立在信用膨胀的基础上。但是信用膨胀只是缓解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借款终须还。另外信用维持十分脆弱,随着美国赤字越来越大,美国还款的意愿和能力越来越小。信用维持还极易受到客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当美联储提高利率时,信用链断裂,危机瞬间爆发。次级贷款市场上存在的供需矛盾及信用替代需求的现象是美国经济需求过度扩张的结果,更是这一经济模式与其他国家过度依赖出口模式长期运行所积累矛盾的总爆发。次贷危机爆发后,损失迅速通过全球金融体系蔓延到世界各国的金融、非金融领域,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长期不平衡运行的总爆发。

三、启示与结论

2009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各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已经开始取得成效。但这只说明危机得到缓解。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改变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格局,包括改变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改革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非朝夕可实现。但是要想真正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就必须下工夫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

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改变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工薪阶层收入,提高消费在GDP中比例,加强开发国内市场,是改变经济不平衡也是避免此类经济危机的根本解决途径。另外,改变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是要改变世界经济不平衡格局的必要条件。各国必须致力于改变当前不平等的国际货币秩序,从根本上避免“特里芬难题”,才有助于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参考文献:

[1]Allan H. Meltzer, “Reflection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Cato Journal, Vol 29, No 1, 2009.

[2]Gregory Curtis,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ollapse of Ethical behavior”, Grecourt White Paper No. 44.

[3]Joshua Aizenm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Paradox of Under- and Over- Regul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018, May 2009.

[4]Stephen Figlewski, “A View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20000 Feet Up”, Oct 2008. pages.stern.nyu.edu/~sfiglews/Docs/FinancialCrisis_OCT6.pdf.

[5]V. V. Chari. Lawrence Christiano, and Patrick J. Kehoe, “Facts and Myths 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Federal Reserve Bankof Minneapolis Working Paper 666, Oct 2008.

第3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近年来,随着住房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对住房开发和消费的竞争力度开始加强,整个住房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住房消费贷款成为了百姓实现安居梦想的最有效的途径。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随着个人住房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家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蓬勃发展,竞争激烈。但是,在大力开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诸如按揭人贷款风险、抵押品贬值风险和提前还贷风险等各种风险日益积聚,严重威胁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而且对银行资金体系的稳健运行将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促进住房产业健康成长的同时,规避和防范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本文采用对比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住房消费信贷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我国某一商业银行实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和国外实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将美国和日本在实施住房消费信贷过程中的情况与我国情况进行对比并结合我国在实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中风险管理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一些政策建议。按照以上思路,本文分为四章进行详细地论述:第一章为住房消费信贷及其风险概述。本章从消费信贷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涵义及其特点,指出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满足其以住房消费为目的的信贷业务。它具有贷款额度大、贷款期限“长”(跨度大)、安全性与风险性并存、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等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住房消费信贷的实践情况分析了目前商业银行在开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诸如:开发商的风险、借款人的风险、中介机构的风险、抵押物的风险、银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利率和通货膨胀风险等。第二章为我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以农业银行为例。本章从介绍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在开展住房消费信贷时对相关风险的管理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措施,并对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了评价:从总体上来看,农业银行对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中存在的开发商风险、借款人风险、抵押物风险等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以管理;就农业银行目前的实施结果来看,2005年末,农行四川省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25亿元,不良贷款1.87亿元,占比1.5%,这一比例是较低的,说明该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存量存在着上升的趋势,贷款投放到贷款收回的时间跨度长,很多住房贷款还没有真正进入风险高峰期,不良贷款的处置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不良贷款的真实水平。另外,在开发商风险管理、借款人风险管理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隐藏了实际风险。因此,真实风险状况仍然不容忽视。第三章为发达国家实施住房消费信贷的案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章首先针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美国发生储贷危机之前节俭机构的贷款运作模式以及资金来源与运用结构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相似之处,而这几点正是导致美国储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储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1)商业银行应积极扩大信贷链条,增强抗风险能力。间接融资为主的住宅金融体制其信贷链条短的弊端直接导致了节俭机构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目前大多数住房贷款也采取的是这种间接融资的方式。要增强我国商业银行抵抗住房消费信贷的能力就必须要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链条;(2)商业银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个缺口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自己的资金来源,增强资产的流动性,同时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减少利率风险并加强对住房消费信贷的审查和监管;(3)要做到审慎监管和对危机的及早反应。即使在美国,金融机构一般也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下滑和金融形势的突变。因此,稳健经营和审慎管理,避免过高的业务风险是十分重要的。本章第二部分通过对日本20世纪80年代住专危机的案例分析,得出了住专危机的发生既有本身的制度因素,也有外部因素的结论,并在分析住专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了住专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1)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住专公司破产的主要责任在公司本身内部管理的混乱和经营的不善。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具有极大地警示作用;(2)应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干预,增加银行体系的透明度。日本为了发展,对银行采取了过分干预的政策,长期处于政府的干预和缺乏应有的透明度是中国金融体制与日本金融体制共有的弊病,由于政府过分干预和保护,使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竞争。因此,如何强化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机构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它们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现代企业型金融机构是保证中国金融安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3)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抵押品贬值风险的控制,不能过分迷信抵押品的价值。住专公司过分迷信抵押品的价值,忽视抵押品的贬值,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住专公司的不良债权也一天天地看涨,最终走上了破产之路。我国目前的住房抵押市场前景颇好,很多银行把这一块当作优良资产来看待,殊不知,抵押品也有贬值的时候,对房产市场不能盲目乐观,对抵押品贬值的风险不能掉以轻心。第四章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思考。本章在综合美日实施住房消费信贷过程中的案例与我国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在控制住房消费信贷风险中的不足,提出了对完善我国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一些建议。第一部分从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出发,提出了商亚银行在进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时应加强的措施。该部分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提出了银行内部应设置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屏障,其中包括严格借款人和开发商的准入门槛、加强对抵押物的评估工作等。其次说明了商业银行应设置风险控制线,包括加强贷后跟踪管理、完善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对贷款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违约处置机制、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等;第二部分的措施则是从银行与外部的合作意图出发,控制住房消费信贷风险即实施风险转嫁。首先提出了商业银行应积极扩大信贷链条,发展抵押贷款证券化。其次提出了商业银行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住房贷款保险机制,利用保险转移风险;第三部分则是从银行外部环境出发,提出了政府应在保持银行体系透明性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商业银行控制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提供保障。该部分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是完善与住房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二是加强社会住房保障机制建设,其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制度,其四是应建立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国内外对于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的文献还较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较国外起步晚,因此我国对于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专著甚少。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与国外经典案例的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通过分析某一具体商业银行对住房消费信贷风险的管理,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控制此风险中的不足之处;其二,通过对比分析国外经典案例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与我国目前类似的情况,提出对我国的启示。最后,在这两条线索的基础上得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政策建议。关键字:住房消费信贷,风险控制,储贷危机,商业银行

第4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非活跃市场;估价技术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因其潜在的相关性被会计界认为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这一点在金融工具的计量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fasb、iasb等机构在不断地改进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规范。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投资者的恐慌和信贷的萎缩,许多金融产品已经成为不具有活跃交易市场的产品。如何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界定

公允价值的概念界定主要来自于两个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在2006年9月fasb的sfas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公允价值被定义为:“在报告主体交易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支付的价格”。并进一步解释其计量目标是在“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这种假设交易(a hypothetical transaction)中确定其脱手价格( exit price)”,而有序交易是指信息在计量日前向市场公开,并按通常惯例允许涉及同类资产和负债的市场行为。强调了公允价值的公正性、不确定性(假定性)和时效性3个方面的特征。

(二)雷曼案例分析

次贷引发的信用危机蔓延到整个美国的债券及信用市场,而信用市场的混乱致使次级债、cdo、cds等衍生产品迅速贬值,大量持有这些金融头寸的投资银行、房贷公司乃至保险公司因此不断减计资产、大幅亏损,其结果是这些公司的评级被下调,又引发其他相关资产更进一步的贬值,其最终结果是部分金融企业或者资不抵债,或者现金流困难无法对其评级下降的债券提供抵押和担保,而不得不以破产告终。

事实上雷曼持有的直接的次贷证券并不是很多,约28亿美元,现在出问题让其倒下的并不仅仅是“次贷”类的证券。由于信用体系的崩塌和房价的下跌,使得更多信用好的人也选择违约,更多资产将陆续出现问题,次贷的窟窿也会越来越大。雷曼倒下了,众多持有雷曼债券的机构也不得不继续减计资产,原来“优”的债券变“次”了,很可能有其他公司因此而倒下。

(三)由雷曼案例引发的关于公允价值的思考

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在这个过程中,第157号准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市场交易极不活跃的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世界中,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的坚持下,金融机构不得不对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使市场陷入恶性循环,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aig公司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ig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在市场交易极不活跃时,次贷资产的损失只是暂时的,因为住房价格下跌的势头最终将会扭转,动荡市场下的市价并不能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失灵的市场也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合理的衡量标准,这时,如果允许银行根据对这些债券的长期价格的内部估计来定价,就不会产生因依照动荡市场下的价格计价带来的信贷紧缩。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于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了报告,正式提出反对废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也提出了改进现行惯例的建议。

四、我国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的缺陷及建议

第5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关键词:次及按揭贷款;风险定价;资产证券化

1次债危机的形成

要理解什么是次债危机,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按揭贷款。银行把发放的贷款捆绑打包进行证券化并在资本市场进行出售,这样就把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贷款资产移除报表,并以此转移相关风险。这样资产证券化的结果就是银行看似把风险已经完全转移给了其他金融机构(SIV等),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类似于手续费的收入,而这种无风险收入进一步刺激了银行从事这种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如今负债累累的英国银行NorthernRock上表现最为明显。

然而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浮动利率贷款,这种形式的贷款看似提供给贷款者更多的优惠(例如贷款者可以先支付利息不付本金),但事实上由于当时偏低的利率水平,接受这种贷款的贷款者被暴露在利率上升风险之下。而在银行方面看似通过浮动汇率转移了利率风险,但却把自己暴露在一旦房地产价格发生逆转,按揭贷款还款率骤跌的风险之中。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能够解决问题。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导致了次债危机。

2导致次债危机的原因

(1)错误的风险定价。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通货紧缩,加上高起的储蓄率,联邦基准利率被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见下图)。

作为衡量银行风险定价重要指标的存贷款利率差降至历史低点。而如此低水平的利率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对宏观经济产生丝毫通胀迹象,CPI水平与政府调控目标十分接近。GDP并没有产生大的波动,美国经济乃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除去日本)实现了稳定强劲的增长。这段时间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黄金年代(Goldenage)。尽管没有人可以预期这段黄金年代能持续多久,但人们宁可相信它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样宏观经济风险例如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扭转在这段时间内被显著低估。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极度信任。尽管连格林斯潘本人都否定自己这方面保护伞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格林斯潘金融市场的风险被一定程度的低估了(2)金融创新

过去的十年见证了资产证券化以及无数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机构中的广泛应用。这些金融创新逐渐的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模式。传统的银行吸收存款并利用其以放出贷款取得利润,储蓄存款在传统业务模式下起着重要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银行开始逐渐淡化这种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金融市场迅速扩张贷款的规模。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资本市场上抵押发行债券。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不但摆脱了对储蓄存款的绝对依赖,而且将贷款移除资产负债表表从而转移了风险。这种起初为了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限制的业务模式逐渐被银行界广泛采用,并逐渐扩散到欧洲的银行业。低可能性是指这种业务模式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任何问题,除非资本市场流动性出现干涸。而这种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影响就是巨额的亏损,甚至倒闭,这便是它的高危害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业务模式的关键在于SIV,正是由于这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不受巴塞尔协议的限制,银行才能通过其转移风险。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SIV通常与银行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SIV甚至就是银行的子公司。银行对这些SIV通常有着充当最后援助人的义务,也就是如果这些SIV资金链发生问题,银行有义务向它们提供援助。SIV通常利用资产抵押的商业票据进行融资,这些商业票据通常以一个月到三个月为期。而在另一方面,SIV持有的资产通常都为长期资产。可以看出SIV承担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在金融环境稳定的情况下,SIV可以用循环抵押的方法解决流动性问题,但一旦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SIV便很难发行商业票据来自己解决融资问题,这样就要求助与自己有关系的银行,这样银行就要承担本已经转移的风险。

(3)信用评级体制。

第6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应当说,欧洲央行并没有在欧洲债务危机初期就积极地介入管理,那时,其主要目标仍然侧重于控制通货膨胀率。但随着危机的深化,欧洲中央银行也改变了它原来的政策姿态,在危机管理中显示出了较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欧洲央行认为,在金融危机期间,除了低利率外,还应采取一些非标准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畅通。非标准政策措施是为了支持银行体系的融资环境,遏制金融市场的传染。非标准化货币政策操作,是对其原有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延伸,不仅延长了操作期限,也扩大了从欧洲央行借款的担保品范围。迄今为止,欧洲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金融市场波动性和提高流动性。

第一,证券市场方案。这一货币政策措施最早于2010年5月10日为应对债务危机而引入的。在证券市场方案中,欧洲央行可买入公共和私人证券,欧元系统通过每周操作吸收因购买证券而增加的流动性,以保证货币政策姿态不受证券市场方案操作的影响。当然,这种操作方式最多的还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务危机国家的政府债券。2010年5月28日,欧洲央行已购买400亿欧元的欧元区债券,包括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的政府债券,其中250亿欧元为希腊债务。在欧洲中央银行的积极干预下,希腊政府债券收益率从10%以上迅速下降到5%左右。2011年11月底,欧洲央行又购买了2000亿欧元的政府和私人债务证券。随后,欧洲央行的欧洲系统成员银行也开始购买政府债务。除了购买国债之外,欧洲央行也已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再融资操作和互换产品等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提高其流动性,如降低欧洲央行贷款的抵押标准、增加向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注入等。

第二,非标准货币政策操作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扩大了欧洲央行在向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的担保品资产范围。在金融危机中,许多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迅速下降,提高此类金融资产流动性的政策操作手段包括中央银行(或政府设立其他实体机构)购买这些资产,以及可让它们充当央行提供信贷的抵押品。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美联储就进行过类似的操作。因此,当欧洲债券市场陷于流动性困境之时,欧洲央行不仅通过证券市场方案购买相关债券,也接受这些债券作为商业银行从欧洲央行获得信贷的抵押品。例如,2010年5月3日,欧洲央行宣布,无论希腊信用评级如何,都接受希腊政府发行或担保的未清偿债券或新发行的债券作为担保品。这一举措在恰逢希腊政府债券被降为垃圾债券之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希腊政府公债的压力。

第三,改变利率政策姿态。2011年12月8日,欧洲央行将主导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并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改善欧洲银行体系的健康,防止银行资金断裂。这一措施表明,欧洲央行更积极地担当起了危机管理的重任。因为欧洲央行享有很高的独立性,控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物价稳定,是其最重要的目标。而在2011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的CPI达到2.7%、生产者价格指数达到5.3%的通胀压力之下,欧洲央行毅然决定降低利率,这就表明,一贯强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欧洲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也不得不在短期内屈从于危机管理的需要。 第四,直接向银行系统注入信贷。由于向银行系统提供信贷,直接增加了欧洲央行的资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这会大幅度地提高货币供给和流动性。2011年12月21日,欧洲中央银行在其史上最大规模地向欧洲银行系统注入信贷,其向523家银行提供4890亿欧元的信贷,利率仅为1%,期限也长达3年之久。欧洲央行的这一举措,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欧洲央行认为,这足以让获得信贷的银行偿付2012年到期的2000亿欧元债务,促成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避免信贷紧缩窒息经济增长。它也希望银行利用其获得的信贷购买政府债券,有效地缓解债务危机。鉴于这次的信贷注入对缓解信贷紧缩起到了积极成效,欧洲央行又于2012年2月29日向欧元区800家银行提供总额达5290亿欧元的超低利贷款,以进一步缓解欧洲银行业的融资压力,防止欧洲债务危机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

第五,危机管理的国际政策协调。危机管理的国际政策协调的形式多种多样,缺乏国际协调的危机管理政策往往事倍功半。1929~1933年的大危机期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政策协调,直接导致金本位的崩溃;竞争性货币贬值和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导致了国际贸易体系的崩溃。在金融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危机管理中的政策国际协调尤为重要。在欧洲债务危机管理中,为了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欧洲央行与其他一些央行进行了货币互换。2011年11月30日,欧洲中央银行与美联储、加拿大银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和瑞士国民银行向全球金融市场提供额外流动性,以减轻债务危机的不利影响、支持实体经济。这些中央银行同意降低美元货币互换成本50个基点,它们也同意相互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确保商业银行对其货币拥有足够的流动性。这种互换形式的政策协调,与次贷危机中美联储与其他十余家中央银行的互换安排,如出一辙。

第7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影响程度波及全球。美国破产的中小银行有十多家,随着雷曼兄弟面临破产,美林公司即将作价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AIG深陷财务危机,再加上此前轰然倒塌的贝尔斯登,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已经出现松动。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相反,由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蔓延、实体经济辐射的趋势。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金融制度长期存在问题,最终积累的结果,这些制度包括金融监管,创新等。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美国做为全球最成熟和发达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次贷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应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应该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得到启示。使我国金融改革平稳的进行,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次贷危机形成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权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80年《银行法》废除了Q条款,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1999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实施结束了已经实行了66年、对金融业进行严格分业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新法案最大特点是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保险、证券业务的禁令,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范围。新法案成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允许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相互渗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直接或迂回地夺走了银行业很大一块阵地;再加上银行业本身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同业竞争激烈,存贷利差趋于缩小,使银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0年以来,美国国内的金融创新活动大大增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一直到2005年5月,美国短期利率一直处于3%以下。在长时期的低利率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地产经济业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推动了贷款证券化的迅速发展。

次贷证券的形成是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打包、评级、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贷机构不顾替在的风险,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最终形成巨额的次级证券。美国国内的资产泡沫化现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国金融相关率为381%,2006年达到401%,金融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需。美国的巨型金融机构大肆使用创新技术,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个远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的金融世界”,如图1所示。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美联储2004年开始大幅上调基准利率。截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与之相对应的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压力陡增,违约率的持续上升,相应地,消费者信心丧失,房地产的价格开始大幅下滑。最终次级抵押市场出现丧失抵押品赎回权和拖欠还款比例增加,导致次贷危机的发生,如图2所示。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

由于资本市场还没完全开放,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程度不高,对于投资国外债券缺乏积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资银行在于国内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利差收益。中资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收入较为稳定,也不易受国际大背景影响。根据公开批露的信息,截止到200年末,涉及次贷相关产品的国内银行有中行、工行及建行,持有的总额分别为49.9亿美元、12.26美元、10.62美元。而中行2007年的税后利润为560.29亿人民币,即使次贷资产全部损失,也不会出现亏损。而工行和建行的次贷产品投资额有限,截至2007年末,工行次贷的拨备比例约30%,建行约40%。另外,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投资的次贷相关资产的信用评级均较高。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均投资于AA级及以上的资产,而中国银行也在A级以上。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对国内银行的影响是一次性的,不会对以后的公司运作产生深远影响,如表1所示。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震荡

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我国股票市场相对封闭,但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我国股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股票市场不能独善其身,而且还成为了全球跌幅最深的股票市。由于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严重,市场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不足,加上中国股票市场近两年涨幅较大,上证综脂从2007年11月份最高的6 124.04点开始调整,一直到2008年10月份的1 771.82点,跌幅达71.07%。由于次贷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损失较大,其股票成为资金大规模减持的重点。国外金融股价格大幅下降使国内投资者对国内金融股信心下降。虽然国内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不大,但在这次调整中,金融板块调整幅度一直引领大盘的走势。工行、中行、建行股票的跌幅也超过了60%。另外,香港作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对其影响是直接的,而香港股市中有大量内地上市公司的H股,香港股市的下跌必然通过比价效应引起内地A股市的下跌。

(三)我国资本市场面临国际资本大量进出带来的风险

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8765432101614121086420MAR-07Sep-06MAR-06Sep-05MAR-05Sep-04MAR-04Sep-03MAR-03Sep-02MAR-02Sep-01MAR-01Sep-00MAR-00左轴:GDP同比增长(%)右轴:房指同比增长(%)图1 2000-2007年美国GDP和房价指数变化资料来源:彭博资讯MAR-08Sep-08MAR-09Sep-09MAR-00Sep-00MAR-01Sep-01MAR-02Sep-02MAR-03Sep-03MAR-04Sep-04MAR-05Sep-05MAR-06Sep-06MAR-07Sep-07次贷违约率(左轴)联邦基金利率76543210171615141312111098%图2 1998-2007年美国利率变化与房地产市场违约率变化数据来源:CEIC表1中国主要银行持有次贷资产情况工行中行建行次资总额12.26亿美元(ABS)49.9亿美元(ABS)10.62亿美元(ABS)评级AA-AAA、AA、AAA占总资产比例000.1%000.6%0.117%占总股本比例02.68%14.36%003.2%数据来源:各银行年报、季报。

的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使得会避开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而象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资本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资本从北美和欧洲向东亚流动。根据亚行的数据,在去年的次贷危机背景下,流入亚洲股市与债市的资金首次超过了流入美欧的资金,达4 50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80%。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加上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利率的倒挂现象,中国会对国际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08年1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融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78%;1-2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81.28亿美元,同比增长75.19%。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对所谓的“热钱”的一个统计方法,这些外资里面有多少是热钱的流入,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国际资本如果通过投资实业,通过创造财富来获得资本的收益,那么资本的流入对拉动一国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果国际资本通过金融市场大肆进行投机,以高风险博得高收益,那么最终会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促使我国资产价格的泡沫的形成,隐藏着巨大风险。同时,当美国次贷危机好转,美元起稳,国际资本中的投机热钱势必大量撤离中国,将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冲击。当前,必须做好针对这种投机热钱的大量进出的防范,以免对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启示

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金融改革的警示是深刻的,对我国发展资本市场敲响警种。既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要警惕各种风险的出现。既要敢于金融创新,又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运行。

(一)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金融创新是2000年以来世界金融业快速增长发动机,正确利用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但如果投机过度,则金融衍生品又会带来巨大风险。近年来,随着金融自由的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大量涌现。金融投资过度的依赖数学模型,其理论假设脱离市场真实情况,当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模型的假设和市场现实严重偏离,导致金融市场最核心的风险定价功能失效,引起金融产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并通过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放大风险。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金融创新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却将风险转移到了另一经济主体身上,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风险只发生了转移,并没有被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体中。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使得金融风险全球性的转移。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建设还不完善,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创新应该始终坚持安全与效率并重,把安全和风险控制放在重要位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资本市场发展为需求的金融创新。加强对已经推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监控,以审慎的原则择机推出创新产品,做到宁稳勿快。

(二)改变监管的理念和监管模式。

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使得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8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已经不仅仅是出于规避风险的创新,而发展成了有意识的规避监管的创新。

在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属于表外业务,既不影响资产负债表状况,又能带来收入。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使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而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的监管职能的调整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得金融创新得不到有效监管,失去了监管的时机和效率。面对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美联储(FRB)、财政部(OCC)、储蓄管理局(OTS)、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机构仍然按照传统的监管体制各司其职,出现了大量的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使一些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得以存在和发展。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原来的监管机制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监管部门应更多强化功能监管,监管体系有应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真空和盲区。此外,应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变得日益复杂,传统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使得传统的各司其职的监管模式不能发挥应用的监管作用。

(三)金融市场开放要更加谨慎

对待金融改革不能因噎废食,它不仅可以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而且还可增加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其效率。但过度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资产与金融机构的增加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速度存在时间差,将使一国的金融机构置于高风险的竞争环境中,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我国应围绕实体经济更有效的满足资金需求而积极推进金融改革。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也使得金融危机传播的速度和发生概率大大增加。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我国还处于转轨时期,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监管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和程度应该与我国的监管水平相适应,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匹配,要有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审慎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加快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使整个金融市场运行效率提高的同时,保持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才能使我国经济获得持久稳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风京.金融自由化及其相关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7,(6):121-125.

[2]洪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J].经济科学,2000,(5):58-63.

[3]范文仲.次贷危机有四大教训值得认真吸取[.EB/OL].stockinfo.com.cn/paper_new/html/2008-09/18/content_64491871.htm.

[4]王建.次贷危机对国际资本与货币格局的影响[EB/OL].

第8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不过好景不长。在2008年危机后兴起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处方.短期内起到了兴奋剂的作用,但很快就呈现旧病未愈又添新伤的结局。

作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最深入地区之一的欧盟,由于多数国家财政赤字连续超越3%的警戒线,累积起了巨大的公共债务高台,而诸多加入了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则由于自身没有货币发行权,无法通过发行自身货币的形式来稀释债权,导致出现再融资困难,债务危机爆发。危机爆发以后,欧盟多数国家通过加税、削减开支、削减过度福利等,以控制赤字比例的方式来争取危机的缓和与解决,终于认识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性和破坏性。

美国的国家资本主义表现得不如欧盟那么深厚,但也开始尝到国家资本主义之痛。美国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根源就有国家资本主义的基因。

在次级抵押贷款繁荣时期,美国两家由国家出面支持的企业即房利美和房地美,对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两房”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超过5万亿美元,占美国]2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近一半。

而今美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在高潮后已经急速回落,标志性事件是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关闭计划。上月中旬,美国政府公布了对于“两房”改革的方案,将逐步削弱房利美与房地美在美国住房市场中的核心作用,并最终将这两家抵押贷款公司关闭或彻底私有化。该方案建议美国政府每年以不低于10%的速度减少对“两房”的投资。方案的核心是减少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的作用和在抵押贷款债券中的投入,吸引私人资本重新回到住房金融市场。

除了美国认识到了国家对于经济事务的积极参与会导致重大隐患和危机之外,欧洲也出现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潮的回落。2010年,欧盟一些成员国的债务危机相继爆发,欧盟诸多国家不得不以严肃财政纪律和削减财政开支为应对手段,那些与国家资本主义密切相连的过度福利,也不得不进行削减。

第9篇:次贷危机案例范文

[论文关键词]美国次级债次级债危害中国企业管理问题

[论文摘要]美国次级债危机主要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贷危机,如今主要从次级债产生的原因,引发以及次级债的危害出发,联系中国企业实际情况,针对中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作了初步探索。

1994~2006年,美国居民的房屋拥有率上升到很高的比例接近70%,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如果这时你问美国人得益于什么?他会告诉你:这部分归功于次级房贷。看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次级债危机是由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信贷或流动性危机的影响外溢造成的。相比起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级债危机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危机源自全球最发达的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而且危机中美元依然保持坚挺,汇率不再是主要问题。美国次级债危机主要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信贷危机,其中既有美联储加息给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带来的冲击,又有金融机构本身盲目扩张为危机埋下的种子,还有金融衍生产品在危机蔓延过程中的助推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的。

二、次级债危机的引发

过去两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产生埋下了导火索。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引发了次级市场危机的爆发。

三、次级债带来的危害

全美第二大次级房贷放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的破产。

美联储加息的压力,房地产市场的萎缩,借款者不断增加的违约,资金提供者的退出,以及贷款前锋线估计和控制工作的不完备使新世纪及其他次级贷款放款机构由巨额盈利陷入严重危机。当新世纪于2007年3月初公布要修改其2006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时,高盛等投资机构立即要求缩短对新世纪的借款期,随后,新世纪的股票价格一泻千里。2007年4月2日,该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金融股率先大跌,拖累美国股市全面下挫。道琼斯30种工业平均指数大跌242.66点,跌幅1.97%;标准普尔500股指下挫28.65点,跌幅2.04%。

美国股市的恐慌很快波及亚洲股市。3月15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2.65%,日本日经225指数下跌3.08%,印度孟买股票交易所指数下跌3.01%。

从此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四、美国次级债引发的中国企业管理问题思考

2008年1月21号的全世界股灾让我们越来越对美国次级债引发的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进行思考。因为次级债不单是美国经济衰退中国出口受冲击的问题了,它带来的是思维的革命或者风暴。

第一、避免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首先,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有信用等级划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于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言。近几年,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如果这样,很大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

按照银监会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指引,个人按揭贷款的贷款额是个人每月按揭贷款的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50%的比重。但实际上,目前国内居民及住房投资者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其实一部分人是很难满足这一基本标准。此时,他们想方设法从单位开出假的工资收入证明,就出现了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按揭贷款的市场现象。

如果以美国的个人信用评级标准,中国这部分住房按揭贷款者不仅没有信用,甚至是负信用。这就必然造成了部分人利用这种假信用从银行大量套取贷款,进行房地产炒作。比如,2004年在上海曾经出现有人贷款7800万购买128套房屋的大肆炒房现象。虽然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路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可是,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如果一旦暴露,国内企业将面临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与风险更加严重。

第二、避免“模型”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灾难。

大家知道花旗银行和麦肯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吗,很多人会异口同声说是“模型”,大家都顶礼膜拜于他们的模板,其结果是全世界的人都在偷偷地学他们用他们的模板,全世界的咨询公司都在抄袭麦肯锡的战略咨询模板带来了企业对咨询公司的不信任。

全世界的人都用花旗的模板让各大机构付出了次级债的传统代价。你抄我,我抄你,大家都是在抄麦肯锡。这想起银行的信用评估,他们也是用一套所谓的评估体系,大堆的财务指标,连制造企业生产什么用什么机器生产都不知道的人做贷款调查员的,这难道跟花旗银行的闭门造车做“模型”一样吗,聪明人在玩傻游戏,可惜是皇帝的新装,谁也不去说。

当企业正陶醉在用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模型”搭建起来的先进的管理体制的企业的时候,殊不知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向他袭来:曾经给其他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宝贵“模型”,正是麻痹企业管理者神经的药品。套用“模型”也就套用了风险,这一点值得企业认真检查一下。

第三、避免对外投资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

次级债危机虽未给中资银行带来大的财务问题,但中资金融机构要从这一事件中汲取教训,提高其境外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近年来,境内企业在从事海外投资虽然也有获利的时候,但总归是“赔得多,赚得少”。而眼下我国正鼓励境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更应提高其境外投资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能因为短期利润损失小就掉以轻心。

国内在进行境外投资前,应对其投资的对象做一个充分的市场调查,不能盲目追风投资。此外,投资管理团队也应深谙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具体到投资对象的选择上,包括来钱快的金融行业和资源类(铁矿、石油、铜矿)的大型企业都是理想投资对象。

第四、企业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