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家乡文化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乡文化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乡文化总结

第1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从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以此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产生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愿望。“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本次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结合学习《吴文化》这本乡土教材,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让学生对家乡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喜爱。

二、活动主题:

爱我故乡

三、活动时长:

2个月

四、过程设计:

(一)课题背景:

在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江南,我们的故乡,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的山水风光、发达的经济,勤劳善良的人民。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你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产吗?你知道它有什么文化遗产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它的面纱,去了解它,研究它。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从各个角度了解故乡;

2.学会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做简单地处理;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热爱自己的家乡

2.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产生一种自豪感。

(三)活动过程:

1.确定课题:故乡是最让人依恋和怀念的地方,是我们的家。你想了解它吗?了解它的各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课题为:爱我故乡。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研究计划(一课时)。课后的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2.上网搜索信息: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一课时)

3.观察:家乡的变化。请你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并作图片说明,写下随感。(一课时);

4.调查:了解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一课时)

5.动手:自己动手,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大家在品尝中感受家乡的好。(一课时)

6.动手:把家乡的美丽画下来。(两课时)

7.活动:开展“美在家乡”的活动,可以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课时)

课时

老师指导

学生操作

第一课时

1.宣布本课的主题:制订本学期的综合活动计划。

2.提出制订计划的要求:切合自己生活实际的,便于操作的课题。每组先确定三个。

3.布置下周活动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1. 先分组讨论,将本小组觉得合适的三个课题写下来,等待交流。

2. 全班集中讨论,然后汇总,将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课题最后确定一个主题:(1)爱我故乡

(2)美丽的冬季

第二课时

1.指导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组织全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整理。

2.针对班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说一说家乡的有什么特点。

1.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了解的故乡的相关情况。

2.全班同学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做介绍,并作一归纳特色。

3.请来自外地的同学说说家乡的特点。(本班学生有一部分是外地的,有的是刚过来一年,对于出生地的情况记忆比较深刻。)

第三课时

1.事先布置上网或图书馆搜索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

2.交流搜索的信息资料,比较异同点。

3.布置:观察:家乡的变化。

1、 学生先交流搜集的信息资料,注意相同的信息不要重复交流。

2、 在交流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地方不同的特点。

第四课时

1.你留意家乡最近有什么改变,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所

2.各个小组分别小结汇总。

3.请你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并作图片说明,写下随感。

4.全班在小组交流汇总的基础上再次交流。

1.将自己观察到的家乡最近的改变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

3.将自己的交流由小组长负责小结汇总,准备全班交流。

4.全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汇总,得出变化(1)高楼一下子多了许多;(2)晚上的夜景漂亮了。(3)城市的绿化、市民娱乐休闲的地方多了。(4)马路宽了(5)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家用轿车多了。

第五课时

1.了解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

(1)历史上的故乡是什么样的。

(2)故乡的特产有什么?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3)有什么文化特产?

(4)经济发展有是怎样的?

2.小组交流自己了解的情况。

3.小组汇总后在全班交流总结

1.各学生首先在课外分别对自己了解到的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做好书面的记录。2.课上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到 情况。(结合《吴文化》)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尤其是感兴趣的太仓特产上:有茄子、芋艿、香葱、三豆、白蒜、糟油、肉松、长江四鲜等等。

4.说说自己了解后的感受。

第六课时

1.故乡有这么多的好东西,我们自己动手,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大家在品尝中感受家乡的好。

2.把自己事先做好的美食拿出来,相互品尝。

3.说说这些东西的营养价值。

4.说说自己平时的食物,现在有什么想法。

5.评评最佳家乡菜。

1.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菜肴拿出来,说说是什么地方的美味。

2.将自己事先做好的美食拿出来,相互品尝。说说它们的特点。。

3.介绍自己的美食的作用。

4.大家评选最佳菜肴。

第七、八课时

1. 提出要求:把家乡的美丽画下来。

2. 说说准备画家乡的什么来体现它的美丽。

3. 请大家设计自己的美丽家乡。

4. 拿出自己的材料,动手绘画。

5.评选图画。

1.欣赏老师找到的家乡的各个方面的图画,明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体现故乡的美。

2.确定自己准备画什么。

3.动手绘画。

4.推荐小组优秀贺卡参加评选,并说说自己画这些的理由。

第九课时

1.开展“美在家乡”的活动,可以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说说现在你对家乡的认识。

3.你对家乡的感情,你准备用什么形式向家乡表达你对它的感情。

1.学生说说对自己的家乡的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2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动态变化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04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140-02

“城乡统筹”就是以城带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但目前,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均衡现象都极大影响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阻碍我国城乡统筹的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

1 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

城乡消费水平指的是分别按城市、农村人口平均计算的城市、农村居民消费额。上海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总额在2004-2013年间呈线性递增趋势,十年内,上海市城乡平均消费总额分别为20 152元和9 638元,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一直高于农村水平,城乡消费水平差距逐年扩大,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严重不平衡(图1)。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本文选取改进消费函数,式中表示t期消费;表示t期收入;表示t-1期消费;为参数;参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可以解释为持久收入的影响。

采取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将2004-2013年期间的十组数据。用上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MATLAB中进行拟合,求解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函数,拟合程度较高,结果如表1所示。

2 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各种不同类型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本文把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分为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其他。

本文把居民的剩余生活消费品作为存量给下一年进行消费,把该年的实际收入或纯收入看作是对居民生活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的补充,由此建立动态消费结构模型。

式中表示t时某消费品的支出额;表示t时耐用品的存量或习惯消费品的习惯力;表示t时的存量变化率,即;为模型参数,对于耐用品表示折旧率,对于习惯性消费品表示习惯衰减率;对于耐用品须为负,对于习惯消费品则须为正;表示收入用于购买这类消费品的比重。通过求导、迭代以及一阶差分等处理得到该模型的计量形式和消费占比:

式中为误差。

以2013年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为例可发现该动态消费结构模型拟合结果与真实比例相近,当期的消费结构与当期的收入、上期的消费结构和上期的收入有关(表2)。

3 上海市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预测

通过上述收入和动态消费结构模型可以预测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以城市居民为例。十年间城市居民收入呈指数增长,对于时间序列,采用修正指数曲线对收入进行预测,即。采用三合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初步处理,分别得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拟合函数并进一步预测2014-2016年的上海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结果如表3。

同理可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变化,通过图2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图2由内到外分别是2014-2016年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动态变化图。可以看出,食品仍是主要消费支出,但食品支出在消费结构占比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娱乐文教、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支出比例在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正在向发展性和享受性转化。城乡居民相比,城市居民在娱乐文教和居住方面的支出占比大,农村居民在食品、家庭用品和交通通讯上的消费支出占比更大。

未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解决城乡消费水平差异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并有目的性的调整城乡收入差距。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乡居民的经济安全感和消费信心。最后,要优化城乡消费结构,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朝着丰富、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第3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农民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276.24元和114.06元增加到2005年的9107.1元和3481.6元,分别增加了31倍和29倍。然而还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比城镇居民收入低162.18元,而2005年,这个差距增加到了5625.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因此,揭示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所提升(如表1所示),但是在收入的绝对值,增长速度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采用收入绝对值和收入增长速度两个指标说明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同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增加,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以5年为一时间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1978-1982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足200元;1983-1987年,收入差距增加到了400元;1988-1992年,差距继续扩大,突破了1000元;1993-1997年,差距比前一个阶段增长了一倍,达到了2672.66元;1998-2002年,差距扩大到近4000元;2003-2005年,差距已突破5000元。在1978-2005年的27年时间里,差距最大的是2005年为5625.5元,本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481.6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94、1995年水平,落后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1978-2005年,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增长速度中,可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却不相同。总体而言,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年增长速度。

2、河北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河北省城乡差距问题是由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河北省城乡居民自身状况的因素。本人认为,体制政策、城乡居民自身素质是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本文将从经济结构、财政政策和收入来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属传统产业,效率低、周期长、产品价值低,对农民而言,农业收入只能维持生计,而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科技含量高、见效快、设备先进、资本密集,比传统产业更有优势。而且,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方式不同,相较于工业易于与科技相结合,农业对科技的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2004年在国家2357.89亿元的农业投入中,对于农业科技三项的投入仅占总投入的0.56%,使得农业缺乏比较优势,难以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可以说传统农业的劣势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及存在。

(2)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国家长期以来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城市偏向政策导致财政投资对城市倾斜,二十年来,河北省财政支农的资金绝对值有大幅度的增长,由1984年的3.3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58.59亿元,但是财政支农资金占河北省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由1984年的9.37% 降到2003年的4.73%,2004年河北省农业支出为242201万元,相对于2004年河北省乡村总人口5389.87万人而言,人均占有支农资金仅为44.9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导致农村无力提供足够的自身所需的公共产品开支,从而加剧了城乡社会福利收益、工农技术进步之间的差距。

(3)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渠道狭小。收入来源渠道的广泛与否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与否,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渠道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而城镇的此项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3.99%,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远远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为35%,比城镇居民低近32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最低的是转移性、财产性收入,仅占农民总收入的5%,比城镇居民的29.32%低24.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狭小,主要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为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近36%,而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比农村居民则广泛的多,除了工薪性收入占有大比重外,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在其收入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项。可以说狭小的农民收入来源渠道严重限制了农民增收。

3、缩小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应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实行城乡一体化,加大对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并建立监督监测机制,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保障农村自身的各方面权益。

(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民就业渠道。非农产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2004年,河北省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劳动力1171.55万人,剩余劳动力转移度达70.09%。就河北省整体而言,应拓展农业外部增收渠道,以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崛起,实现二三产业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活跃农村非农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渠道。

(3)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农村居民在收入增幅上有所提升,有些年限甚至高于城镇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也很容易发现,1978――2004年存在的四次较为明显的大幅度收入增长都得益于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升,这仅仅是一种短期的制度收益,而这种制度对农民的收入影响程度在不断的衰弱。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一个内在因素是农民自身素质低,使得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受限制。

目前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水平。2004年,在河北省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分析中,河北省农村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1.47%,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23.75%,占比例最大的是初中文化程度,占到58.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16.03个百分点。而国家各地区同等教育程度的平均比例分别为9.68%、33.42%、38.64%、18.86%,所以说较低的文化水平阻碍了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吸收和应用,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工作的自由选择。

而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低是影响其收入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面对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政府应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除了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

【参考文献】

[1] 祁林德:浅析城乡收入拉大的原因 经济论坛[J] 2005(24)P121-P122。

[2] 杨金深等著:城乡经济统筹理论与政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

[3] 刘黎清、李梅: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观察[J]2006年第3期(总第209期)。

第4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别;居民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动趋势

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分别使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和差值基尼系数来测度我国的城乡收入差别。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是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值。该指标越大,表明城乡收入差别越大,反之则反是。差值基尼系数是指城镇(或农村)居民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和城镇(或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之差的绝对值。该指标等于1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不平等,等于0则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完全相等,即该指标越接近于0,表明城乡收入差别越小,相反,越接近于1,表明城乡收入差别越大。[1]用以上两个指标测度的1985―2004年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状况见表1,差值基尼系数见图1。

从下列表1和图1可以看出,以差值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测度的城乡收入差别大致呈现了大致相同的变动轨迹,反映出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动特征。

第一,城乡收入差别呈周期性波动。1985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985―1994年的扩大阶段(1990年略有下降);1994―1997年的缩小阶段,1997―2003年的扩大阶段;2004年又开始缩小。

第二,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扩大过快。1985年以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2.6,明显高于世界银行测算的亚洲其他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5,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2.2的平均水平。如仅按照名义货币收入比较,世界上城乡收入差别高于我国的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的城乡居民收入未包括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但包括了农村居民家庭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费用支出,加之没有考虑城乡物价水平的差异以及城乡居民的非正常收入,因而还不能很好地反映城乡收入差别程度。如果考虑这些因素,我国的城乡收入差别会更大。另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速度也非常迅速,由1985年的1.86,扩大到2004年的3.21,增幅为72.6%,而差值基尼系数则提高了1.2倍,这种扩大仅用了20年的时间。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比指标所使用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动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别是相对扩大,而非绝对扩大。这是因为我国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各年度与上年度相比都是增加的。与城乡收入差别的周期波动相对应,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或缩小是由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或低于农村居民家庭。总体来说,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并不是农村居民人均绝对收入的下降造成的,因此,可以说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是一种相对扩大,而非绝对扩大。

二、我国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

(一)以“城乡加权法”测度居民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分别表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AIt表示全国居民的人均收入。[1]以该方法测度的居民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见表2。

(二)以“城乡加权法”测算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

以“城乡加权法”测算居民总收入差别计算公式右侧的三部分的计算结果分别为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和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绝对贡献额,由此结合表2,我们可以计算相对贡献额。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和图2可以看出,在1985-2004年期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绝对贡献额在“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波动中总体呈较快的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0.13322,增加到2004年的0.27943,增加了0.14621,与之相应,其相对贡献率也由1985年的47.66%,增长到2004年的62.19%,增长了14.53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相比较,城乡收入差别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为56.23%,绝对额为0.20737,而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平均贡献率为13.11%,绝对额为0.05011,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平均贡献率为30.66%,绝对额为0.10636。城乡收入差别的贡献分别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贡献的4.14倍和1.95倍。

此外,根据表2和表3的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1986―2004年间,1987年的城乡收入差别变动,1987年和1996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变动,与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方向相反,其余年份变动方向相同,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变动1987―1990年、1995―1996年、2004年,与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方向相同,其余年份变动方向相反。平均来看,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86.10%,而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仅为55.01%,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程度则为-41.11%。如果考虑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扩大的影响(即仅考虑居民总收入差别变动为正值的年份),则城乡收入差别变动对居民总收入差别扩大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为82.79%,而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程度为44.69%,农村居民收入差别变动的影响程度则为-27.49%。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别是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的主体,城乡收入差别扩大是导致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扩大的主因,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缩小则是我国居民总收入差别缩小的主因。

三、缩小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

从城乡收入差别对居民总收入差别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缩小城乡收入差别,才能尽快缩小我国的居民收入差别,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要抓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注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并应结合种植业优势和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点,发展相关产业,逐步形成各类农作物的生产基地,实现农村的“种、养、加”,“农、工、贸、旅游”一体化发展。[2]从而发挥规模优势,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可以采取“龙头公司+农户”等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社会化经营体系,克服家庭承包责任制中存在的 “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再就是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土地的转包和转让,促进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发展。[3]

2.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增大城镇反哺农村力度。

1998年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幅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支出比重不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别的扩大。因此,国家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扶贫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别。[4]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当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首先要逐步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户籍、教育、就业等政策性壁垒,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成本,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5]其次,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只有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才有利于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生产和生活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政府应该利用对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机会,有效引导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带动农村的小城镇建设,由此带动农村二、三次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明显[BF]偏低,而第三产业单位资本创造的就业机会又大大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BFQ]4.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今还不够完善,农民主要依赖于家庭自我保障。由于农民收入低,这种保障水平很低,保障能力很差,一旦有灾祸发生,农民就会负债累累。因此,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适度调节居民的收入差别,增强低收入阶层的保障能力。对此,首先要完善主要针对农村特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是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就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终使农村居民得到生活、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5.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

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远不如非农业部门。因此,必须逐步建立一整套农业保护和保障政策措施。如农产品价格保护、市场调节基金、农产品储备制度、国内市场保护、出口价格补贴等。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利于稳定农产品市场和保护农民利益,从而也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别。

6.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理顺城镇收入分配关系。

城市垄断行业如电信、电力等,其工资水平已经是非垄断行业的十几倍,并且这种收入差别还在扩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差别,这不但造成了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扩大,也扩大了城乡收入差别。另外,国家还应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严控农村人口增长。我国农村已经存在大规模的过剩劳动力,而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城市。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就必须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宗胜.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杨宜勇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攻坚[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甘庭宇.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利益保障[J].农村经济,2006(5).

[4]蔡 日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5]熊盛文,史忠良.建立我国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研究[J].当代财经,2006(1).

Influences of the Urban-rural Income difference

on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in ChinaWang ShaoguoAbstract: Since 1985, the 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ce shows an extending trend in fluctuation, which becomes the main part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and the main cause that leads to extending in China. During 1985 to 2004,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ce amounts to 56%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and it reaches 60% since 1999, and its change contributes 83% of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change. Therefore, it must be the key of reducing th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to reduce the 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ce.

Key words: urban-rural residents’ income difference; national income difference; Gini-coefficient

第5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文化惠民;公共文化

“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是黔南州政府政府向民间文艺团体购买文化产品,无偿提供给基层民众为手段的创新之举,它为促进黔南文化建设向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开发、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基本概念

1.阵地进万家。强化项目争取力度,统筹部门资金,分县、乡、村三个层次,抓实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文体活动、图书服务、信息阵地,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文化进万家。通过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加强服务机制建设,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寨为阵地、农户为基础、学校为平台的格局。

3.宣传进万家。建立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激励机制,积极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充分利用节目创作、舞台展示、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新闻热点、科技普及等等知识。

4.服务进万家。广泛发展党员代表和文化志愿者,通过“岗位练兵”、“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社会事务、文化休闲、文化产业等服务。

5.文化精品乡村行。通过以地方名片为主,与民间精品艺术相结合的本土文化精品的整合包装,实现“乡村行”节目展示本土文化精品,从而激发农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自信、推广以及传播。

二、项目创建过程

黔南州平塘县是“幸福进万家”的发源地。该县针对基层干群关系紧张,低俗文化肆虐乡里等客观现实,通过深入调研发现,根本原因便在于农村群众未能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缺乏先进文化引领。于是在2010年10月探索实施“幸福进万家”公共文化服务,当年划拨专项资金50万元,遴选出2支专业表演队至6个试点乡镇开展文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2011年初,平塘县安排文化建设经费250万,向县内文艺团队公开采购文艺节目,中标的表演队伍每场演出获得县财政给予的1800-2000元演出补助,中标演员可获得为期一年的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补助。当年全县农村群众观众达15万人次,占全县20多万人口的75%左右,全县121个行政村的群众都能在家门口看到1至2场文艺演出活动。

2013年,瓮安县借鉴“平塘经验”开展了“瓮水长歌乡村行”村寨公益演出活动,对来自全县10个民间演艺团队的文化惠民演出节目进行公开采购,对中标的每个民间文艺团队进行每场3000-3500元的演出补助,确保全县97个村、社区的群众都能享受到一场以上公益文艺演出。2014年5月,瓮安县动员组织全县17支群众文队伍参加公益演出遴选,7支群众文艺团队中标,每场演出补助也增加至3500-4000元。

继平塘“平福进万家”和瓮安县“瓮水长歌乡村行”村寨公益演出获得成功后,黔南州将两县的经验总结提炼为“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文化惠民工程,并成功申报为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推进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黔南州连续两年(2014―2015)将“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全州范围内部署实施。

三、示范项目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为使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各县市分别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及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乡村协调配合,职责明确,多方联动。

2.经费保障。黔南州除将“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外,还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整体投入力度。以瓮安县为例,在2013年初,瓮安县委、县政府就在年初预算中把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提升到2000余万元。

3.夯实基础。为推动“幸福进万家・文化精品乡村行”的顺利实施,黔南州各级政府均加大了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以瓮安县为例,2011年末,该县文化宣传行政、事业单位共增加专业人员84人,其中全县各乡镇、街道办文化站共配备专职文化专干30人;县文化馆增加编制至20个,并由原来的股级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专门成立了30人聘用制的“瓮水长歌”艺术团。

4.导向正确。着力反映发展成就、发展措施和惠民政策、好人好事、幸福生活,在广大群众中宣传奋力跨越的精神状态、构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和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5.条件具体。参与报名竞标的文艺团体必须是项目实施地县内文艺团体,组建在三个月以上,演职人数在12人以上,自备有音响设备、演出所需服装、道具俱全。演出内容要充分运用歌曲、舞蹈、小品、相声、快板等表现形式。

6.采购公开。全年演出分上半年、下半年两次公开采购,每次采购分四个具体环节:(1)报名。凡具备条件的文艺团队均可以报名。报名要对节目构想、演出队伍、设备情况、演出地点等,如实填写《报名表》。(2)排练。中标团队要认真抓好排练工作。目数量原则上在10个以上,并不断创新节目。(3)采购。开展招标现场评估,由领导小组对参与竞标的团队文艺团体的演出节目质量进行集中或单独评估。(4)演出。领导小组确定经审查合格文艺团队的演出村寨,签订演出协议,商定演出具体时间和行程安排。中标团队则根据确定的日程,赴指定的行政村进行文艺演出。每场演出由当地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现场发放《调查表》,现场接受观众测评。

7.评估及时。一是现场测评。每场演出结束后乡村干部当场发放“演出满意度测评调查表”,测评内容包括创作题材、节目质量、演员技艺、音响效果和服装、道具、表现形式等,由群众现场无记名投票测评。二是座谈总结。首先是各队在每场演出结束后进行座谈,总结演出中的得失,及时修正;三是领导小组在整个演出活动结束后及时召开总结座谈会,对演出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查找不足,改进提高。

8.群众受益。政府通过向民间文艺团体采购节目的形式,确保了全州12县市的每一个行政村一年内均有文艺团体到该村进行公益演出两次以上。

第6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2020年,**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明办的指导帮助下,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措施,精心谋划部署,党政齐抓共管,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步伐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乡党委、政府历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书记、乡长为副组长,党政办、宣传干事、财政所、计生办、乡团委、乡妇联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文明机关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强化领导,夯实责任,乡党委、政府将精神文明与经济工作同等对待,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始终做到精神文明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年初,乡党委、政府修订、完善和建立了《干部培训制度》、《教育学习制度》、《干部目标考核责任制》、《村级目标考核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理出了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文明进农家”活动为重点,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环境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思路。各党总支、各支部对精神文明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并结合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使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宣传发动到位。主要采取会议、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工作要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责任机制到位。结合实际,与年终考核奖优罚劣结合起来,大大调动了干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积极配合按时完成县文明办安排的临时性、阶段性工作,组织全乡及辖区内相关单位参与模范投票工作,累计参与投票人数100余人次。

二、精心谋划,认真部署,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一)加强素质教育。一是突出干部素质教育。制定**乡2020年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截至目前,共组织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7次,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有关工作的会议精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扫黑除恶基础知识等内容,同时利用学习强国软件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忆党史、学党章、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每半月开展一次干部夜校学习,截至目前,共开展干部夜校9次;举办以缅怀革命先烈,祭奠烈士英魂,筑牢党性根基为主题的活动。二是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确定了由派出所、司法所、乡团委等单位,抽调2名法律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派出所民警、司法助理员组成的法律知识宣讲团,深入农村各中小学,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为青少年讲法律、传美德3场(次),授课师生达到300余人次,通过宣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平安创建、生态建设保护、计划生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此项活动在农民群众中有影响力。并从建立健全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入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文明新风贯穿于《村规民约》中,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邪教、诚信守法,教育村民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勤俭持家、和谐兴家,努力营造文明和谐乡村氛围。二是在各村公开栏中,向群众宣传“两学一做”基本内容,利用“好人榜”广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在广大农村形成人人参与、户户参与、自我管理的文明创建氛围。三是结合巩固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成果,下大力气抓好新农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巩固工作,让农民群众看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首先不断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净化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由乡文化站牵头,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的生活品位:引进上级文化表演团体进乡开展送戏下乡4次。同时,全乡已建起的5个农家书屋免费面向全村农民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积极向上级争取,在全乡打造4个标准篮球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年以来,我乡以加强未成人保护工作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宣传实施力度,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努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五)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强了与市、县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突出宣传我乡在新农村建设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有力地宣传了我乡的新风貌。大力宣传党建、宣传、党风廉政、计生、综治、安全生产、教育等工作。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全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第7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口状况 城乡关系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16-03

一、从人口规模看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一)基于历次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

由于我国行政管辖范围和市镇设置标准的多变,我国城镇人口的历次统计口径也各有不同,因而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所显示的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是同一口径。

1.1982年三普――城镇人口以市镇行政辖区为统计指标。二普之后,由于我国市镇设置标准下降,新设市镇数量增加,大量的县改市、乡改镇、县改区,市镇行政辖区规模扩张,因此三普中我国的市镇人口统计数偏大。

由1982年三普统计数据得,当年全国人口为103188万人。其中,29个省(市、自治区)中,居住在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和镇的总人口为20659万人,仅占20.02%,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高达79.98%。如果以人口为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指标,可见当时我国城市化水平之低(见表1)。

2.1990年四普――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采用新标准。1990年四普对城镇人口统计改用新标准,以对设区的市采用区的总人口,对不设区的市和镇采用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人口标准.在这种新标准下,对设区的市基本上是偏大统计,对不设区市和建制镇是偏小统计,偏大偏小互相抵消,总量上基本能反映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由四普统计数据得,全国人口为114333万人。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居住在城镇的总人口为3019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41% (见表2)。

3.2000年五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在四普的基础上,对设区市的城镇人口、不设区市的城镇人口、建制镇的城镇人口标准又做了调整。五普的城乡划分针对四普存在的问题试行了新的统计标准。在对统计口径做了新调整之后,由五普统计数据得,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9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22%;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837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1个百分点。

由五普统计数据及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数据整理得城乡人口规模状况整理如下表(见表3):

由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随城市人口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乡村人口比重逐年递减,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增加。城市规模越大,城市人口数越多,相对的农村人口数量就越少。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7年的15.39%上升至2008年的45.68%;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率逐年降低,由1957年的84.61%下降至2008年的54.32%。由此可见,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城市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二)我国人口城市化现状

1.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从人口学角度来说,是农村人口不断地向城市转移,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农村人口城市化,所以我们可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水平状况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至2008年的45.68%,人口城市化水平以每年将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

随着我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基础比较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显著低于全球人口城市化率,2000年全球人口城市化率已经上升到47.4%,而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08年才为45.68%,同期韩国的城市化水平为81.9%,美国的则为77.2%。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关的,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非农就业人口的不断增加,与之相适应的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相关人口向城市集聚,采用城市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化水平。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08年的45.68%,提高了27.76%,平均每年增加1.39个百分点。

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笔者采用结构指标即第二产业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我国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对比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但是近年来二者的差距逐渐减小。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悬殊。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占人口大多数的乡村地区,经济规模远小于城市地区,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都明显低于城市地区。

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从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差距一直在拉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见图4)反映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是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只是因为农村的底子薄,基数小,才呈现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

二、值得关注的城乡人口结构三大变化趋势

(一)出生性别比呈现严重失调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不断上升,大大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孩次越高性别比就越高的特点。从图5可以看出,1990年,虽然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失衡,但该比例在城市基本正常;2000年时,城、镇和农村的出生性别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都在110以上,全国的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16.9,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扩大到全国。在2005到2009年期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出生性别比攀升幅度均较大,并且城镇攀升的速度更快,但农村的出生性别比仍要远高于城镇,出生性别比的城乡差距较大。

由图5可知,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遍布城镇乡各个区域,而且近年来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剧了失衡的程度。

(二)家庭结构延续简化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城乡家庭结构延续了简化的趋势,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和模式多样化。从总体上看,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趋势是核心家庭日益增多,直系家庭逐渐减少,单人家庭比重也有所上升,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直系家庭居次、单人家庭作为补充的格局。家庭的核心化、小型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问题,更应引起关注。在城乡中,直系三代家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单人家庭和核心家庭(其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比例有所上升。

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1973年、1990年、2009年分别为4.81人/户、3.87人/户、3.15人/户。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然而城乡之间的家庭规模存在着较大差异。2009年,全国城市家庭户平均人口为2.82人,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更是只有2.46人和2.58人;全国镇的家庭平均人口规模是3.21人;乡村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3.29人。

(三)年龄结构突现老龄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公认为21世纪三大世界性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截至200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49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4亿),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

由表6知,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在攀升,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呈现出老龄化特征,步入老龄化社会。

在1982―2000年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比列从7.8%上升到10.9%,上升了3.1个百分点;同期,城市从7.4%上升到9.7%,上升了2.3个百分点,农村上升幅度比城市高0.8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

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压力巨大。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应该提早作出政策调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养老保险的发展,并积极利用各年龄段人力资源,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以此来降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防止由于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带来的重大的不利影响。由于乡村老龄人口总量大大高于城镇,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所以,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时,一定不能忽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蔡.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鲜龙.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大众商务,2010(8)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4.车莹.工业化:概念、发展理论和衡量指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5.茹效清.浅析农村城镇化[J].社会经济

6.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3)

7.谢晋宇,于静.中国计划城市化人口与自发城市化人口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2(3)

8.王跃生.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比较[J].社会,2006(3)

9.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M].2001-2010

10.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EB/OL].省略/news/qyjjcsjj/2010/35/103594510DIF1B0J8G031HJ339931.html.2010.02.14

第8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

分类号 G252.1

Abstra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platform of system and policy guarantee for national reading activities.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 Xinya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of Xinyang city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ingqiao model", an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rough government leading, professional guidance, social autonomy and other forms to construct the public reading service syste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Reading service system.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随着全民阅读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民阅读的基础平台,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提升到文化兴国的战略高度。图书馆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利、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公共文化实施,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阵地和场所。图书馆是一种较为昂贵的事业,在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时候,图书馆职业不得不考虑结束各自为政的状况,走资源共享之路,从而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1]。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解决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域阶差等非均等化问题,为公共阅读资源的供给提供公平的制度平台和政策环境,使地域、城乡获得同等的待遇。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在制定阅读服务体系发展战略时,将不同地区、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谋划布局,做到规划同步、设施同建、人员同组。建设重心下移、眼光向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体现大众情怀,借助“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扶持农村公共阅读服务活动的开展。实现地域、城乡公共阅读资源共享,通过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实现城市阅读资源向农村的辐射和延伸;建立对农村的阅读服务体系援助机制,积极开展公共阅读活动志愿者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以活动开展为载体,搞好城乡、区域互动。在公共阅读服务领域,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模式,比如以“三级投入、一级管理”为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嘉兴模式”[2];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形式的“苏州模式”[3];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创立的“图书馆之城”模式、广州市创立的由政府主导的图书馆发展模式、东莞图书馆创立的“集群图书馆”模式、佛山市禅城区创立的“联合图书馆”模式五种构成的“岭南模式”[4]等,在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借鉴的模式、制度和技术支撑。

1. 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现状

1.1政府主导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

信阳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58.96万,辖八县二区,六个管理区、开发区。2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乡99个、镇78个、街道办事处25个),共有村民委员会3042个,居民委员会278个[5]。信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以信阳市新图书馆和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为标志,在全市范围内大力进行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信阳市新图书馆从2010年9月8日起免费开放,率先在全省引进先进的RFID自助借还操作系统和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6]。信阳市平桥区高标准新建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完善区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图书馆试点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级图书馆为支馆,以数字图书馆为补充,互联一体、辐射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013年10月,信阳市平桥区《关爱留守儿童: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创建项目被文化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视角的独特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带动性,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7]。

截止2011年12月底,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76个,农家书屋220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全市,建成10个县级中心和3010个村级站点[8]。目前,信阳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市图书馆、县(区)图书馆、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在内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1.2信阳市全民阅读活动全面开展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阅读空间,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也承担了图书馆的阅读功能,成为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图书馆事业实现全覆盖、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组织支撑和平台依据。以信阳市图书馆和平桥区图书馆公共阅读活动开展引领的信阳市城乡公共阅读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

固始县图书馆开展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少儿读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读书心得演讲比赛[9]。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图书馆每年定期举办手拉手心理健康辅导、精品动漫连连看、儿童才艺展示比拼、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特色服务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尽情享受家的温暖[10]。光山县文广新局斛山赛区联合中心学校举行了读书朗诵比赛活动,参赛选手来自斛山乡的10个农家书屋。斛山乡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举办了中小学生农家书屋夏令营、主题阅览、“我的书屋・我的梦”演讲、读书心得体会座谈会、全民阅读活动等,动员组织群众和学生走进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学习文化科技知识,赏读名人名篇,涌现了一大批读书用书和喜爱朗诵的读者[11]。光山县槐店乡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和暑假还乡的大学生到农家书屋读书,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围绕县里每年举办的读书朗诵大赛确定的主题,15个农家书屋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主题阅读活动 [12]。光山县文广新局协同乡镇党委、政府把组织留守儿童到农家书屋读书消夏作为掀起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抓手,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儿童读书工作。派出7个辅导小组,组织培训农家书屋管理员410人次,深入书屋辅导指导借阅活动[13]。

1.3公共阅读服务呈现区域间不平衡

普遍均等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我国政府和图书馆界同仁的共同价值诉求,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生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更是没有前途的[14]。信阳市城、乡、村三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信阳市公共阅读服务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书香引领社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关爱留守儿童成为开展公共阅读活动的重点。但是,信阳市是革命老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普遍缓慢、基础薄弱,图书馆事业建设起点低、欠账多,不仅在实施建设、运行管理、人才队伍、服务效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大中型城市的相对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各县区之间也由于服务对象、财政保障、基础建设等外在条件,以及服务理念、管理手段、技术应用等内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阅读活动开展不均衡现象。比如信阳市的平桥区和负忧,同样处于市辖区,平桥区已经形成了以平桥区公共图书馆为总馆、18个乡(镇)图书馆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支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负忧图书馆处于中心城区的老馆由于馆舍面积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于2013年11月搬迁到琵琶台,目前还没有正式开放。

据信阳市文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介绍,信阳市县级图书馆(新县图书馆正在拆建)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公共阅读活动的开展呈现不均衡现象,平桥区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尝试,但是乡镇图书馆不能替代文化站,还不能称之为“平桥模式”。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该负责人对“一体化”提出质疑,图书馆与文化馆功能不同,受众群体不同,政府投入渠道不同,管理运行方式和手段不同,评比标准不一致,怎么可能实现一体化呢?政府每年都在增加投入,乡村两级主要是数字化设备和资源,目前正在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上网问题,一批无线网络终端设备即将配送到网络无法覆盖的农村,保证所有的农村地区能够足不出户享受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资源。但是,由于村级组织的空壳化问题,政府投入的网络资源设备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乡镇经济落后,不能进行配套的资金投入,仅仅依靠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能发挥太大效益。因此,需要加强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文化职能部门的资源,以便利性、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为原则,构建运转协调、经济高效的制度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普遍均等化发展。

2.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模式构建类型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两级,由于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乡村公共阅读服务仍然停留在有阵地无经费,有图书无专业人才的尴尬境地。目前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运作最好的平桥区,依然遭遇发展的经费短缺和专业力量薄弱的困难。2014年10月8日,为更好地推动平桥区承担的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平桥区政府在平桥区会展中心召开了全区综合文化站站长及主管领导、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大会,集中讲解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的申报过程和目标考核要求。在随后召开的部分乡镇图书馆管理员与文化站长的座谈会上,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长普遍反映了经费短缺的困难,几个乡镇图书馆的附属设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却没有维修经费,农家书屋管理员经费没有来源等。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15]。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明确不同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16]。

公共阅读服务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一种形式,应当由政府主导建设,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方向转变过程中,需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体系。信阳市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法人治理试点为契机,认真总结平桥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经验和不足,按照总分馆体系的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型、行业指导型、社会自治型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1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通行做法,该类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如苏州、嘉兴、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县、乡三级政府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进行持续投入,从而形成较好的服务效益,好的服务效益能够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发展态势激励政府对公共阅读服务体系投入的力度加大,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邱冠华馆长对于苏州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经历的两次建设过程感慨颇多,第一个分馆―沧浪少年宫图书馆是他历时半年才寻找到的合作伙伴,由于运用了“动态资产权”、“孵化式培训”、扁平管理等方式,直接由总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保证了分馆正常开放、资源适用、服务专业、活动统一,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社区居民,读者盈门,后来的合作伙伴主动找到市图书馆,到2011年底,苏州市已有36个分馆[17]。

信阳市平桥区总分馆制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原则,统一建设乡镇图书馆,形成了以图书馆建设为中心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了以平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18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图书馆为分馆,以社区街道图书室、农家书屋为支馆,以图书流通车为补充,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的区域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18]。“平桥模式”是政府突破政府管理体制和财政供给体系的前提下,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向农村地区延伸,主动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让乡镇公共图书馆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19]。目前,平桥区图书馆正在积极创建文化部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以留守儿童特色服务为抓手,带动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点带面促进平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经过文化示范项目的创建,平桥区将以50个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设和阅读活动的开展,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流动图书服务方式作为补充手段,积极与乡村学校图书室进行融合互补,形成公共阅读服务设施齐全、阅读活动常态化、阅读服务人员培训专业化、阅读服务制度规范化的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2.2行业指导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政府主导建设,而且需要阅读专业团体的指导,尤其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很少或是没有开展的县区,行业指导对于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公共阅读服务实践领域,完全依赖政府主导建设而最终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等地出现的万册乡镇图书和千村书库都遭遇了昙花一现的宿命。总结上述现象的发生,于良芝教授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缺乏专业化品质的塑造,同时指出,十二五时期兴建的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如果不能完成专业化品质的塑造,依然逃不出昙花宿命的结局[20]。

信阳市图书馆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建设项目,对于公共阅读服务活动开展较少的县区应当以信阳市图书馆为平台,通过完善信阳市图书馆协会,将阅读指导与推广的活动向农村地区延伸的方式,构建行业指导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管理体系。比如负忧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构建,由于负忧图书馆的拆迁导致无法正常开放,现有的15名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面临退休、病休等原因,只有5个能够正常上班,并且没有图书馆专业人才,因此不可能将公共阅读服务向乡村延伸。负忧图书馆王建东馆长也希望能够像平桥区图书馆一样将公共阅读服务延伸到乡村,负忧图书馆的受众群体有许多是居住在工区路的工人、学校的学生、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很多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的读者到图书馆反映说:“图书馆的藏书还没有自己家里的书多,信阳市的交通、绿化都那么好,政府为什么不把图书馆建好呢?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而且表现在居民的思想和修养上,没有公共阅读的城市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明城市。”

对于读者的质疑和抱怨,王馆长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汇报,图书馆专业人才招聘计划虽然已经批准,但是政府现行的人事管理办法需要按照公务员考试的程序进行公开考试聘用,图书馆的专项经费每年10万除去水电费也所剩不多,数据库中的文献资源有20多万册,大部分都是时期的旧书,搬家的时候仍然放在市中心的老馆旧址处,基本上没有阅读的价值,没有持续的文献资源更新,就无法吸引读者产生服务效益。因此,负忧图书馆目前的境况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必须依靠当地的图书馆协会的专业指导。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负忧政府能够将国家下拨的条块不同渠道的资金进行整合,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专项经费,与市图书馆签订委托协议,成为市图书馆的分馆,借助市图书馆的专业化平台逐渐发展壮大,在负忧图书馆做大做强之后,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进行功能和经费整合,实现各级各类文化资源共享,让乡村居民切实享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政策优惠。

2.3社会自治型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公共阅读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的阅读难问题,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提供政策、资金、专业技术的支持,力争让阅读成为农民的一种习惯,从要农民读书转变为农民自己需要读书。当各种途径搭建的平台让农民阅读成为可能之后,农民自发组织的读书会、致富信息交流会、娱乐健身交谈会等将成为社会自治型农村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

当然,为乡村提供公共阅读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精英和技术能手等社会自治力量的重要源泉流向城市,农村逐渐演变成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386199部队,农村社会自治资源匮乏导致村级组织虚化和空壳化。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力度,城乡一体化文化发展机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到知识工程的农家书屋建设,从文化服务中心到综合文化站的达标建设,每一项工程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关心农民、关注农村、关怀农业的惠民情结,但是当我们深入农村之后才发现,上面的千条线到下面却找不到描绘农村发展蓝图的穿线人。

第9篇:家乡文化总结范文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融安县东北部,距县城42公里,分别与永福县的百寿镇、龙江乡和县板榄镇、大将镇、大坡乡比邻,地域面积240平方公里,辖8个村,105个自然屯,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29人。***乡有壮、苗、瑶、侗、水、土家、布依等7个少数民族,3694人。***乡是林业乡,山青水秀,竹木资源丰富,松杉林约8万亩,毛竹约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以上,但是耕地相对匮乏。***乡有唱彩调、山歌圩、制作壮锦背带、舞龙舞狮、百家宴等等民族风情。

二、民族工作

两年来,***乡在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同时,十分重视民族工作的开展,大力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刻领会“三个离不开”精神实质,倾心营造民族团结的和谐气氛。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民族工作顺利开展

两年来,乡党委、政府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有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宣统委员任副组长,民族专干、武装部长、司法所长、派出所所长和妇联主席为成员的民族团结稳定领导小组。结合我乡实际,按照“党政齐动手,各尽其责,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原则,与各村民委员会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乡民族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二)大力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

我乡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法律法规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同时广泛沉入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在***乡小学开设民族政策知识课,让各族小学生从小受到民族团结教育,在宣传活动中共开班6期,受教育小学生1300多人。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圩日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在全乡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其中,共悬挂横幅20条,张贴标语32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2030多份。在节假日、圩日,组织开展文艺演出13场,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有2400多群众参与,观看。

(三)、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解决少数民族发展难题

两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关系到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加以改善我乡的基础设施,解决交通出行难,人需饮水难等难题。其中争取到“一事一议”项目6个,项目资金70万元;争取到黄金至车平村道路硬化项目,项目资金约450万元;争取到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2个,项目资金月64万元。同时,积极向县民族局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今年6月份,2011年申报的章口村西古坡屯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得到落实,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13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中。今年4月,通过认真实地调查,积极申报2012年—2015年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6个,项目主要涉及我乡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畜饮水工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旅游业等。

(四)明确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乡党委、政府对促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以农民增收为己任,结合***实际,明确工作思路,总体思路是:“以短促长、以新替旧、以点带面、以基保增”,即大力发展以罗汉果、育苗、养殖等短平快产业为主的项目实现杉树、毛竹、金桔、油茶、杂交柑等长效产业规模化的目的;大力推广以草珊瑚、高产油茶等新产业、新品种为主的项目实现林上、林下经济双丰收和淘汰低效、陈旧产业的目的;着力打造以示范基地、示范户等示范点为主的项目实现带动周边村屯、农户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大力争取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主的项目实现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通过全乡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计2012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6907元以上,增幅达12%以上。

(五)加强法制民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创建法制示范村屯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治乡方针,认真落实“五五”、“六五”普法工作,巩固创建“平安***”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实施民族团结文明和民族法制示范村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积极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证我乡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活动中,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26件,调解126件,调结114件,调结率为90%;黄金村等被评为“民主法制示范村”,章口村西古坡屯在申报柳州市“和谐村屯”之中。

(六)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深入村屯,对我乡民族文化进一步调研,了解民族风情,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做好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与传承。如章口村西古坡屯是壮族聚居区,壮族文化浓厚,因风景、环境优美被誉为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之一,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实施,打造农家休闲旅游山庄;***村妇女主任,文艺队队长——卓俊清,她不但是一位苗族的优秀共产党员,还是苗族背带艺术的传承人,几十年来坚持传承苗族民间艺术;***村的彩调传人——王振武,他与妻子几十年来坚持传承壮族彩调,为传播少数民俗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乡民族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乡属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及全乡全乡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乡各族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和政策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各族群众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乡民族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乡有信心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更大的力度推动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乡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8日

 

 

 

 

 

 

 

 

 

 

 

 

 

 

 

 

***乡民族分布情况

   壮族  3238人,占总人口20.46%,分居在全乡各村屯;

   苗族  13人,占总人口0.08%,分居在***村大唐屯,苏田村八屯;

   瑶族  2人,占总人口0.01%,分居在苏田村七屯;

   侗族  298人,占总人口1.88%,分居在***村***屯、坪江屯,大琴村桐甲屯,苏田村三屯、十一屯;

   水族  16人,占总人口0.10%,分居在黄金村罗汉山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