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精选(九篇)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第1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二、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5]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108.

[6]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第2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挑战 路径

家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而,国家颁布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中明确强调,应该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发挥家庭教育子啊儿童少年在成长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防灾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有效提高。而当前家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到我国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家庭教育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是家长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当前,虽然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获得发展,家长受教育的水平也不断得到显著提高,可以说我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就目前而言,还是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明显滞后。有些家长急功近利,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迷信所谓的“天才教育”,经常把自己的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过分地关涉孩子的成长成才。还有些家长不注意自身的学习,缺乏对科学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掌握,教育孩子多以训斥、溺爱或暴力的极端方式进行,较少采用温和疏导的方法,造成不少孩子任性、自私、厌学并养成了不少不良的生活习惯。

其次,是家庭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学校化”倾向。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其目标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道德人格方面的教育,而当前不少家长对家庭教育这一主要目标却缺乏明确的认识,将家庭教育错当成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或者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补习班”,是家庭教育附属于学校教育,家长在角色扮演上成为了教师的助教,没有充分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德育作用,造成不少孩子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在内心深处对家长产生反感、逆反心理。

最后,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当前所谓的“赢在起跑线”“早教越早越好”等落后观念仍是不少家长的教育信条。而我国传统家教理论的精华以及国外的科学家教理论却没有成为家长的家教理论。对于各种最新的各种教育理念,家长们却知之甚少,这导致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科学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其家教行动缺乏理论上的行动指南,经常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孩子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

二、大力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以上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自身的问题是导致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积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是大力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首先,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确实树立大教育思想,给家庭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大力推进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家长学校,在家长学校中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纠正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观念,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方面引导家长走上科学化之路。同时,在家长学校中,确实促进家长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家长自身对各种家教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更高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家教理论和水平。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其日常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使其在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确实区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从而有效地纠正当前家庭教育中的“学校化”倾向。只有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确实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熏陶作用,才能使孩子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养成,人格得到正常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应该将家长学校教育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开展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它不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教育工程。我们只有将家长学校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三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够使家长对各种家教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入,也能够在其日常的家教工作中更为恰当地将各种家教理论应用中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从而更高程度地提高其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三、结语

做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十足的信心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迎接家庭教育所遇到的各种挑战,相信通过我们对于各种科学有效策略的实施,在未来的日子里定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家庭教育的实效,促进我国家庭教育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容中逵. 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2]张良才. 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2006 (6).

第3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素质教育的难点在中学,中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整个素质教育工程的成败。加强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既要解决观念层面的问题,即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又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以下主要探讨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

分析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到底是那些因素影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做比较全面的分析。

社会的影响,中学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的影响,学校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家庭的影响。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参与素质教育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它是建立在环境影响的一致性基础上的。但目前看来,学校和社会、家庭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不一致的地方。这就要求学校首先应起到桥梁和枢纽作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从国运兴衰、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规划和实施素质教育,而不能仅仅从学校、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主动沟通、积极配合。

学校要定期与家庭联系,建立互访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办并完善家长学校,加强相互了解,提高家长素质;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也要主动配合,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评价:还可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利用社会上的丰富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新闻舆论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热点,力戒人为炒作,积极为素质教育呐喊助威,提高舆论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学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应试教育依然有它的市场,社会上公然违背素质教育精神的做法也时有发生。制定有关素质教育的制度和法规,逐步实现素质教育制度化和法制化。使中学素质教育健康发展,使那些违背素质教育精神的做法没有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素质教育在中学的全面实施,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实施真正落实到实处。

第4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素质;三结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92-01

所谓“三结合”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一、“三结合”教育的基本特征

1、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各自的个性优势功能。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其个性则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从优势功能上讲,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和形式规范性,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家庭教育的优势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持久面广。社会教育的优势则体现了空间广阔、绚丽多彩、人际广泛与贴近实际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实践性”更是学校、家庭所不及的。

2、三者教育的功能又存在明显缺点。从学校教育来看,视野有限,容易脱离社会实际;针对性差,不利因人制宜,使活动与效益混淆了具体性。家庭教育则出现家教效益不等现象,家教方法相对简单化,单一化,家教目标的不集中和时空的有限性,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至于社会教育,其积极消极影响并存,且消极影响的腐蚀力、诱惑力之大,使幼稚的受教育者根本无力抗拒,无疑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难题。

3、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家庭与社会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保证。若偏废其一,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必然会出现危机。

二、“三结合”教育目前状况

1、学校教育是短期教育,强化不力,不能使学生的某种思想行为达到“定型”水平。这样就为学生的可塑造性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本可通过“三结合”教育的强化互补,使其走向成熟发展,但因没有优化组合,受到的却是消极的刺激,于是学生的思想素质难以提高。

2、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健全判断。学生能力低下,学校教育不佳,加上社会消极干扰,因此学生无所适从,盲目随行,行为多变。

3、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具体力度的消极影响与诱惑,是引发学生品德、行为多变的重要因素。在农村贫苦地区,“留守儿童”约占百分之五、六十,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令人担忧。网络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吧之中,加之社会与部分家庭存在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的出走、犯罪等现象仍然是司空见惯之事。

综上所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其幼稚性、可塑造性强的一部分学生,则形成了一种口头“朝向性”―嘴上说的好;书面上的“欺骗性”―写检讨;行为上的“虚伪性”―校内外,家内外,言和行不一致。最终导致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低效性与艰巨性。

三、“三结合”教育的优化组合方法

1、要依据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抓住当前社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构造和谐社会这个大好机遇,采取富有情趣和教育实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要结合经常的思想教育实际和行为规范训练要求,认真做好“言行一致”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强化学生的明辨力、控制力和意志力。

2、要把社会教育法制化、国策化。国家可制定简单而有力的法律条文,要求全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依法监控,教育青少年成长,使青少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要以法制手段强化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可由教育部门与有关社会组织创办专门的家长学校,让所有家长依法接受较系统的家教培训,成为合格的“家教教师”。

3、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进一步优化“三结合”教育的系统功能。针对学校教育“脱离实际”问题,要通过参观、访问、旅游、实践网络等方式,让其充分联系实际,从而改进课堂教法,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针对学校教育“因人制宜”的不足,可通过家校联系、社校沟通补其之短。特别要建立典型后进生的教育计划或“联教档案”,实行全方位的有效监控;针对家教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说心”、“家长会议”、“家长报到”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借以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理效益;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可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予以强制完善,以求优化。

4、要全面提高教育者本身的思想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队伍。要求教师必须履行既教书又要育人的天职,强化教师遵循新时期以“八荣八耻”为核心,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规律、原则、方法,结合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科学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搞好学校的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勾振宇.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策略论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12).

[2] 刘贤利.试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结合[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第5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39-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但由于大多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致使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学校和教师身上。家庭教育的忽视和缺失,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还并不那么困难,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很多。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父母是幼儿的亲人,他们是幼儿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所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幼儿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 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幼儿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因为幼儿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比喻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幼儿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幼儿上了学,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步让位给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仍然在起作用,直到他自立为止。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幼儿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品,即文化素养。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对子女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有人对多个家长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恶劣、受过刑事处分的家庭做过调查,其中有90%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或有劣迹。由此可见,家长的人生观和思想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家长的文化素养并不等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家长的文化素养是指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文化素质高,孩子的发展就会比较好。所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子女的身心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二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关心孩子的家长。这种家庭下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冷漠、厌世,变得消极、沉沦。还有些家长是太过溺爱孩子,对孩子,父母有说也说不完的牵挂和割舍不下的爱,真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结果是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时常表现出心理学上所说的“退缩行为”。有的甚至还可能有任性、娇气、爱发脾气、唯我独尊等不良的人格品质,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特别重的毛病。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

最后,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单亲家庭,它属于残破型家庭,父母缺少一方,在这种家庭中的子女容易出现孤僻、胆怯、冷漠得心理,或出现冒险、野蛮的心理。而现代社会讨论最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独生子女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引起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存在着许多争论。有些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或“问题儿童”,认为他们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依赖心十足、缺乏社交能力、早熟、孤僻、娇气、任性等。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通过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新、对事业更敏感。可见,上述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独生”上,这是不科学的。家庭结构是无法改变的,但家庭教育却是可以改变的。了解了问题的所在,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补救或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生活环境对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颜之推也说过:“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仍然很迷惘。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6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政 家政教育 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王秀贵(1977- ),男,山东茌平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政教育。(山东 聊城 25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2011年高校科研发展计划课题“基于历史文化视角的家政思想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11WC51)

[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82-02

一、发展家政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发展家政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我国家庭也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家庭的结构、功能、关系都处在冲突与重新整合的新阶段。具体表现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家庭生活却茫然无序;盲目消费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家庭伦理价值观念的模糊与缺失。当前新婚家庭的主体大都为80后,他们成长于一个文化多元和价值难辨的时代。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一元价值模式下,在严峻的生存压力下,他们辛苦地奔走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所以,80后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导致他们料理生活的能力普遍较差。他们一方面注重生活质量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面对无休止的家庭与育儿事务无所适从。经营家庭也是一门学问,是每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生活哲学。家政教育也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

另外,当前普通教育中知识化的应试教育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陈旧的知识体系与观念、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严重束缚了我们年轻人的思想、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育的平庸化和工具化阻碍了学生的个性与视野。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人们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缺陷,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认为,家政教育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应把家政教育有效地纳入素质教育体系。

(二)发展家政教育是家政产业的需要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有1600万人,全国有上百万家企业和网点。但是全国家政管理服务市场上至少仍有1500万个空缺岗位,该行业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家政行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从事该产业的开发、设计、营销、管理、教育、咨询等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政服务业正悄然兴起,但同时家政服务行业又存在服务技能差、行业管理不到位、市场诚信度差的现象。面对需求和供应的矛盾,我们呼吁专业的家政人才来培植、健全和维护家政市场,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发展服务产业。而专业家政人才的培养,则依靠家政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家政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型家政人才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家政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一)家政教育的含义

家政最早是指“家务”,即家庭事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乐生”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日益科学化、审美化、多样化,家政也不仅指以前的穿衣、做饭、打扫卫生等简单事务。在现代社会知识背景下,家政是指人们对待生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达到个人理想家庭状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现代家政是现代家庭观念和家政事务的结合。家政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从内容上讲,家政学主要包括家庭消费、家庭理财、科学育儿、保健养生、心理健康、情感沟通等多方面内容。家政教育是从家政学衍生的概念,它指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家庭生活的相关观念和技能的培养,以提高个人家庭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教育对象是所有人;教育者是具有家政相关理论与事务和教师资格的人。

(二)家政教育的内容

家政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庭观念的培养和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两部分。家庭观念的教育是家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家庭事务的处理能力相比,正确的家庭观念是更为重要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生活态度,才能增强一个人在家庭角色的自我认知,形成主观意志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家庭观念具体是指一个人对待家庭中人、物、事的态度。包括对自己、配偶、孩子、老人的态度;对待家庭中财产、食物、服饰、环境的态度;对待家庭事务、活动及文化生活的态度。比如,我国古代作家、诗人袁枚就饮食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戒耳餐,戒目餐,戒暴殄,戒纵酒,戒强让”。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是家政教育中另一重要内容。它通过对人们进行各种各样(包括家庭管理、家庭营养与饮食、服饰搭配与制作、家居环境、科学育儿等)技能的培养,使人们成为生活的“一把好手”,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三、家政教育的形式

家政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适宜建立各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以适应当前家政学发展的需要。

(一)普通教育中的家政教育

在中小学和幼儿园中开展家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儿童和少年正在成长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可塑性都非常强。对他们进行家政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对家庭及自己的正确认知,增强对父辈的理解与感恩,还可以让他们理解“家是爱的产物与共同体”,培养其责任意识。另外,在家政技能的教育中可以培养他们的手脑并用能力,增加业余爱好,健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家政教育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乐趣和很多收获。普通教育中的家政教育要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开发中小学校本课程。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实用性的课程。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家庭观念和家庭意识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采用教师或同学模拟、小组合作、个人独创和比赛、展览的方法来进行。

第7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家庭环境 中学生 思想品德 对策 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是形成和获得社会化角色、社会态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发展由动荡趋向成熟,极易发生分化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家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最初和最基础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一生。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等发生巨变的现代家庭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了解家庭现状,以便有意识地优化家庭环境,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强化中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家庭成员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普通家庭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基础。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家长素质普遍提高。家庭成员的相互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女性地位不断上升,女性逐渐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机会。这些可喜变化均有利于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家长增强教育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家长调整教育方法,采用更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促进其健康成长。但由于各地特殊的现实情况,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许多女性仍未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现实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家长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不利于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过去,中国家庭中一对夫妻与数对已婚子女及其孙辈同居生活的联合家庭或主干家庭较多,家庭规模大,结构复杂。近三十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数量锐减,以一对夫妻与子女为的核心家庭激增。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近二十年核心家庭已占家庭总数的75%以上。由原来的大家庭过渡到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子女数量锐减,整个家庭的注意力围绕一个子女“转”,家长往往包办代替或是溺爱子女,这极易造成子女意志力薄弱,自立自理能力差,责任感缺乏等多方面问题。同时,联合家庭和主干家庭不断减少也造成传统的以孝悌、忠诚、礼仪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失去依托,走向解体,削弱了东方传统文化中根本的孝道精神。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有责任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孝亲教育。目前,人们普遍感到许多中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

近年,我国城乡尤其是大城市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离异家庭增多,关于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中外研究的结论相当一致。“美国的学者调查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个性上往往表现为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易激怒、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自杀等。”[1]

三、社会价值观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转变,实现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相容共融,但是,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在我国的传播,如利己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等等如潮水般,一波波席卷而来。[2]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取向出现,社会转型的变化,使家长面对新事物、新思潮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依据,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选择迷失,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在这种混乱状态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理性精神,加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让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应接不暇,是非分辨不清,模糊了道德评价标准,使抗诱惑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极易误入歧途,失去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等思想品德问题的产生。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促进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种良好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要有精神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3]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有形教育外,依然存在着一种看似“无形”的教育在起作用。一方面,父母应注重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在家庭中,孩子有最多的机会与父母接触,父母的情感、思维及心理因素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父母必须主观上重视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保持家庭成员间互相谅解,和睦相通,自觉维护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沟通,增进亲子感情。父母运用娱乐活动等方式与孩子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倾诉的机会,听取他们内心的声音,才能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同整个家庭气氛密切相关,绝不能忽视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围。

(二)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家庭德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素质。首先,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境界,要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是关键。家长保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德育的方式要润物细无声,通过父母为人处世原则、交友及生活方式、甚至是穿衣打扮的习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其次,提升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方式、处理家庭关系的水平及家庭生活质量,受其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子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最后,提升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的情绪特点和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态度。家长应当掌握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常识,尊重子女的人格,善于与子女沟通和交流,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为中学生创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为中学生树立人格榜样。

(三)改进施教策略,增强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伟大思想家培根讲道:“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你对他百依百顺。”[4]父母单纯爱孩子是不够的,要在关心、体贴孩子的同时,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心理,讲究策略、方式,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一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策略方式。另一方面,讲究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家庭德育不仅要坚持一致性与连贯性,而且要坚持日常渗透与集中强化相结合,更要坚持挫折教育与鼓励教育相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掌握生存所需的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既充满自信,又能适应社会、承受挫折。因此,需要“惩罚”与“激励”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中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既能正确对待挫折,又能树立自信,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

(四)创建家庭道德实践环境,促进中学生知行合一。

德育工作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这需要父母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行事,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道德实践环境和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鼓励、支持中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为中学生提供家务劳动机会。使中学生从中体会家庭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改变其懒惰、散漫的习惯,增强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为中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中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中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使中学生德育活动更具实效性,促进中学生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实现知行合一。

(五)加强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社会德育环境协调互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链条上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5]三者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会促使未成年人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方面家庭德育离不开学校德育的协助。学校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德育的责任,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学校应运用多种手段使家长充分认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的德育理论水平,传授给他们实用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中学生正逐步走向成年、走出校园,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发展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学校德育,还是家庭德育,都要经过社会环境的检验才能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面对新时代,90后、00后中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综合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在校内,建立一个从德育主管到德育导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德育小组、个别学生的纵向网络;在校外,还可以建立以QQ、手机短信、飞信为载体的信息传递网络,化解直接对话的尴尬、害羞等情绪,使沟通更加便利,问题更易于解决。如此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使家庭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259-263.

[2]丁晓平.试论美国家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J].教育时空,2010,5.

[3]李璐,高丽.家庭环境: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催化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7.

第8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离异单亲家庭 家庭教育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感情需求、爱情期望随之发生变化,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冲击。根据民政部的《2015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2015年全年有363.7万对夫妻离婚。因此在家庭离异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双份”的爱,反而受到家庭破裂的影响,很容易在心理、行为上产生偏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且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成果。目前,欧美国家对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两大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对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对离婚后果的分析[2]。笔者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破解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难题。

一、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背景

1.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还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导师。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离婚率快速增长,离异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庞大。因此“如何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什么是教育生态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来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目前,教育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向:一种是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两者以协同进步的关系存在。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需从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本文将从外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生理心理环境)两方面剖析生态环境因子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1.外部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理空间及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此外,人类生活中还有大量“人类化的自然”,如人工种养的动植物、采掘的标本等。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和审美对象。一方面,自然环境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拓宽人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自然生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人的多方面影响而作用于教育的。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或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骤然失衡,造成多方面影响。从心理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孩子出现一种“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这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难以再从外界环境获得安全感;从经济条件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家庭经济现状变差,父母可用于孩子学习、观察外界自然环境的金钱和时间变少。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远远小于正常家庭。

(2)社会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一般来说,这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等。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中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对人的影响是学校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几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对其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家长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人员的关系及管教方式等因子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生态因子的稳定被打破,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行为方面和学业成绩方面)。部分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变差,父母性别角色缺失、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都将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

(3)规范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规范环境大致可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民族传统和习俗、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社会舆论的负面导向、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离异家庭时常被歧视。这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内部生态环境。

(1)生理、心理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人的生理发展是实施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基础发展。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及其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生理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体育。体育教育和活动的重要目的是促进人身体健康发展。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性别角色的缺失等因素时常导致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的忽视。

心理素质与心态是教育生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上,是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反应,与教育相互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心理素质把控:①智慧、智力与智能;②群性、群育与群化;③德性、道德行为与自制力;④情绪与性格等。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表现,如自卑、孤独、迷茫、逆反、攻击等。从人的心理环境因素入手,分析构成不良影响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生态治理

1.优化教育供给,转变教育观念,弱化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限制因子的影响。

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到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由此他提出,当一株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时候,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李比希最小量定律。在这之后,泰勒(Taylor)将这个定律扩展到营养之外的温度和时间等生态因子。1954年,奥登(Odum)发展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即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965年,赖特(Knight)指出: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耐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综上所述,在众多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张的因素,都叫限制因子。推导到教育生态学中,可以将限制因子理解为:接近或超过学生的学习耐度范围、影响人的发展的因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为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不同的时期,生态圈的状态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步步调整。因此,寻找和弱化当前阶段限制因子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r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从最底层到最顶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认为,只有实现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会在同一时期产生多种需求,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因此,抓准当前阶段的人的需要和需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供给,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弱化限制因子的影响,才能使离异单亲家庭教育处于动态平衡中。

2.建立开放型教育系统,避免离异单亲家庭教育走向“花盆效应”中。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性;其次,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适宜生长的空间,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好。但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现极端。通常情况下,单亲的家长会有一种负疚感,总想为子女对付出一些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会对子女百般照顾,养成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性。这种“花盆效应”会削弱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泯灭抗争精神,造成逆来顺受,对个体(或群体)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在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应家长与学校、老师一同努力,为孩子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育系统,警惕“花盆效应”的发生。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朝一夕而成。对已经出现教育问题的离异单亲家庭,应积极地“生态治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适当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加强亲子间沟通,在学习、思想、生活、人际交往、习惯等方面关心孩子等;对还没有出现问题的家庭,应予以警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导孩子,维护好各生态因子间的平衡,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基本道德品质的塑造、事业发展等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为帮助家长走出误区,提升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并发挥教育学知识在家庭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最为亲密,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来说这种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中反映出来,正如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除了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以外,它还通过提升个人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对传播道德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也起到深刻的推动作用。家庭教育对个人、社会的促进作用是以家长良好的教育科学知识素养、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前提的,这是理想状态的家庭教育。事实上,现实中的家庭教育并不完美,而是存在着一定的缺点。

进入新世纪,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十分广泛的、与千家万户的家庭生活、子女健康成长、社会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社会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却存在不少困扰。

家庭教育在建国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受到忽视,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才逐步活跃。近年来,尽管家庭教育学的研究不断成熟,由于其兼具婚姻家庭社会学和教育学的性质、特点,在学科广度、深度、研究视角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此外,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对家长而言,教育孩子如雕琢玉佩般艰难,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胜任的。家长们又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科学价值,认识不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没有对家庭教育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实践。另外,由于外在的生活压力,很多家长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工作上,因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最近几年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留守儿童正是对此观点的有力论证。政府和家长都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看作孩子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与此相关的各种机构、规定、措施也就不覆存在。

家庭教育在具备灵活性的同时也决定了家长在教导孩子时往往具有主观性、盲目性。

在教育方法上,如今很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殊不知,这种溺爱已经是变异了的爱,它极易使孩子养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好逸恶劳、蛮横无理等缺陷。这些缺点又会影响孩子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扭曲三观,走上歪路。至此,溺爱完全等价于伤害,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的:“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喝一剂足量的使他个人幸福的药,于是他就被毒死了” ②百般呵护,包办一切,并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还有部分“专制型”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严,要求过高,孩子成绩稍有不好便是又打又骂。专制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脱节主要是指学校与家长联系少,在共同促进孩子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个主要场所,如果教育内容不一致,孩子就会产生矛盾,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很可能会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德育方面,学校教育儿童要学习雷锋,大公无私,而在家里,父母却私下教导:可不能让自己吃亏。这两股德育思想力量就会在孩子心灵上“打架”,造成孩子迷茫、不知所措。

在我国,学校老师联系家长往往是因孩子犯了错误而向父母抱怨,极少有专门为孩子的学习与家长及时沟通的。有些家长错误的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了,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漠不关心,更不 要说主动与老师沟通、联系、学习经验了。

三、让教育学融入家庭教育

1.教育学的价值

2.普及教育学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一方面,从理论上给已为人父母的家长们补上如何教育子女的课,即对家长进行师范课程的培训,开设教育学相关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智育、德育、美育等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培训可以结合成人教育展开,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手册进行宣传推广,也可以通过借鉴别国的学校——家庭沟通机构:“家庭学校联盟”、“家长、教师联合会”、“家长学校”等,建立学校——家长有效沟通机制,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

另一方面,要在各高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科大学﹚中推广教育学课程,普及教育学知识,正如对待英语、计算机课程一样把教育学当成各个专业的必修课。高校的学生既是接近成熟的孩子又是未来的家长,授课可结合他们自身成长时的典型家庭教育案例,对他们普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家庭教育,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以便将来为人父母后科学的养育子女。

注释:

②马卡连柯,《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370页。

[1]马卡连柯. 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3]彭立荣. 家庭教育学[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5]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7]陈鹤琴. 家庭教育[M].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