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精选(九篇)

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

第1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冷疗; 烧伤总面积; 浅二度; 深二度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9-118-02

烧伤是指由于热力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包括火焰烧伤、热液烫伤、电烧伤、化学烧伤及放射烧伤,生活烧伤中以火焰烧伤及热液烫伤最多见。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损伤,其致残率、毁容率居各类损伤之首;烧伤后早期对创面实施冷疗,可以迅速减轻疼痛和热损伤,有效地保存细胞活力,加速创面愈合。为此,笔者以浅二度、深二度创面愈合时间为指标,观察冷疗对创面愈合时间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7月~2009年7月烧伤总面积在20%TBSA以下的急诊患者97例,其中男61例,女36例。年龄分段:15~22岁19例,23~55岁66例,55岁以上12例。致伤原因:热液烫伤68例,火焰烧伤2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38例。

创面类型:浅二度(治疗组41例,对照组24例),深二度(治疗组18例,对照组14例)。

1.2 方法

治疗组入院后先给予冷疗,再行常规换药(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碘伏油纱覆盖创面);

对照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常规换药。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组t检验分析,结果以(χ±s)表示。

2 结果

治疗组浅二度、深二度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因意外被烧伤或烫伤,却不知应采取哪些简便措施以终止和减轻烫伤。如何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最大可能地减少受伤程度呢?擦碱、抹酱油等“土办法”是否能起到终止和减轻烫伤的作用呢?专家认为,这些“土办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烫伤或烧伤后,在伤口上擦碱、抹酱油甚至涂甜面酱等,都会污染伤口,到医院后,医生清理起来也很麻烦,因此而延误治疗时机。此外,这些东西都不能重复地起到降温的作用,频繁更换会加剧患者的疼痛,所以使用这些方法不能起到很好的终止和减轻烫伤的作用。我们认为被烧伤或烫伤时,最好的应急措施就是“冷疗法”,“冷疗法”不仅降温物品容易寻找,而且能控制高温向皮肤深处渗透。

冷疗是烧伤后立即用冷水对创面进行冷敷、淋洗和浸泡。冷疗是烧伤后早期非常有效而简易的措施之一,其效果如下:(1)降低创面及皮下温度,阻止热力对组织的继续损害。(2)降低耗氧量及新陈代谢率,减少组织内乳酸的产生而有效缓解疼痛。(3)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组胺产生,减少渗出,减轻水肿。(4)由于机械冲刷作用,使创面干净,对化学烧伤可以减少毒素吸收。

冷疗时间一般在伤后6h内进行,时间越早越好。研究表明,烧伤后20min以内进行冷疗,持续时间>30min有较大的意义。因此,烧伤后早期的正确自救方法应为:伤后即刻以大量清洁水长时间冲洗、浸泡或湿敷;适宜水温炎热季节为5~10℃,寒冷季节为15~20℃,持续冷疗时间0.5~1h以上,甚至数小时,以病人耐受为宜;四肢采用冲淋,头面、躯干、会阴采用局部交替冷敷,浸浴、浸泡容易引起交叉感染,使用时宜注意清洁;冷疗后,使用清洁衣物保护创面,尽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就近去正规医院求医。

冷疗适用于成人的小面积烧伤(面积不超过20%),且无严重休克和合并伤者。冷疗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及时终止冷疗。对于烧伤患儿则应慎用,须警惕低体温诱发或加重休克的可能。对于化学物质烧伤则要按其理化特性分别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冷疗可以减轻热损伤,有效地保存细胞活力,加速创面愈合。局部冷却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烧伤的方法,作为一种急救措施,20世纪70~8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入院前紧急处理。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多数患者烧伤后未能及时正确地自救,患者自救常识的缺乏与学历、职业无明确关联,部分医务人员烧伤后早期亦未能采取正确自救措施,可能与烧伤专业性较强、非专科医务工作者接触较少有关。因此,加强烧伤后自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人们的自救意识,对于烧伤创面的愈合及预后都非常重要,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永华,李迟,苏虹. 烧伤创面冷敷料的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中级医刊,1992,27(9):35-37.

[2] 韩春茂,肖光夏. 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会议纪要[J]. 中华烧伤杂志,2001,17(4):251-252.

[3] 黎鳌. 我国烧伤救治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中华烧伤杂志,2001, 17(1):5-7.

[4] 李迟,于冬宁. 冷却疗法治疗烧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1997,77(8):586-588.

第2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验方“烧伤I号”;外用;烧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8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23-01

烧伤是临床常见的由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体表损伤,是极复杂而难于处理的疾病。烧伤治疗,从西医看属外科学,治疗因热、化学、光、电以及射线等对人体皮肤、粘膜及深部组织甚至内脏器官的损害。其中热烧伤比较常见了,涉及到热的水、汤、油、蒸汽、高温气体、火焰、金属、塑料和固体等。烧伤局部组织的病变,对全身亦产生影响。对淤滞带病理变化防治,使其达到恢复和生理愈合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临床实践对烧伤感染、创面处理、植皮和并发症烧伤引起全身病理改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烧伤医学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在休克期输液、烧伤感染、创面外用药、深度烧伤早期切削痂、创面覆盖、烧伤免疫疗法、病人营养、高压电烧伤和吸入性损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3年来,我据本县各老中医杨名光副主任医师所授之验方“烧伤I号”外用治疗烧伤38例,发现此方具有显著的减少渗出物和减轻肿胀,促进创面愈合之功效,现特介绍如下:具体药物制备及使用方法:取生地100g,栀子30g,大黄30g,地榆30g,白芨30g,虎杖30g,黄芩30g,黄连30g备用。先用旺火将芝麻油1000ml煎熬至油滴水成珠时,减少火力,再加入以上诸药用温火同熬炼至300ml左右,以双层无菌纱布过滤去渣,同时加入以上蜂蜡30克乘热熔化,最后加入冰片(研末)3克搅拌均匀待冷却后即可使用。先将烧伤部常规清创,暴露伤口,用无菌棉球将配制的“烧伤I号”煎剂涂创面,一日多次,对烧伤严重的患者配合西医抗休克,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对症,等方法治疗。

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属烫伤者21例,电击烧伤者3例,火烧伤者14例,均为Ⅱ度-Ⅲ度烧伤,烧伤面积5%-10%者2例,10%-20%者11例,30%-40%者2例。

第3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健康网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139医院(253000) 张向清 通过第一章烧伤科技论文表达类型的讲解,我们对科技论文的概念应当有这样的认识:科技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也称之科学的论证性文章。其意义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推广,可以传世。然而,撰写论文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形形色色的问题可以发生在论文的各个部分,或者说从论文题目到文章结尾,无处不无毛病错误出现。从本章开始,试图通过对某些烧伤科技论文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或恰当的纠正方法,供广大作者参考。但是论文所要表达的问题有许多,本章重点讨论样本问题。一、烧伤样本与总体 对于医学研究来说,样本就是病人、健康人或某个单位、或受试动物。为使论文撰写与科研设计、实施及统计学处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这里采用“样本”一词。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我们经常通过一定数量的病人与健康人或动物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推论出同一性质的全体观察对象的某些情况。如我们连续观察了500例烧伤病人的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疤痕生长情况,伤后3个月内有100例病人的深Ⅱ度创面出现疤痕增生,即该组病人深Ⅱ度创面3个月的疤痕形成率为20%。其中500例观察的病人都是样本。然而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我们所治疗的这500例病人,更重要的是用这个结果推论所有深Ⅱ度烧伤创面3个月内的疤痕形成率。即这500例病人所代表的所有烧伤病人为总体。所有烧伤病人究竟包含多少,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限的,一种是有限的。假如欲了解的病人不分种族,不分国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的病人皆适用,病人的范围数量是不定的,称无限总体。假如所了解的只是某一种方法治疗后的疤痕形成情况,不包括其它疗法,这个总体为有限总体。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总体指的是试验结论所适用的全部个体。也可以说,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什么是总体。僻如,我们要研究某种烧伤外用药在防治烧伤败血症中的作用,所用的样本最起码应是易发生败血症的患者,如50%体表面积以上的烧伤患者。假如我们选用的样本烧伤面积不足30%,或Ⅲ度面积不足10%,因为这些病人不具备研究总体的最基本条件,即他们发生败血症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故研究结果不会也不可能说明总体的本质。又如,有人试图研究某种烧伤创面外用药对烧伤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但他选用的样本平均烧伤面积明显低于30%TBSA,而国内外资料都报道,30%TBSA烧伤病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本研究目的说明不了总体,是样本选择的一大失误。二、烧伤样本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烧伤是创伤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说其特殊在于致伤原因诸多,烧伤面积相差悬殊,烧伤深度不一,部位分布广泛,病程较长等。它虽然具有较固定的演变过程,但每个过程中都蕴藏着许多特殊问题。老年人、小儿即使与成人烧伤面积相同,但病程与严重程度却不相同。1%烧伤面积的Ⅲ度创面如发生在躯干、预后多为良好;若发生在面部,有可能导致五官功能障碍,或有毁容的危险。因此,有些烧伤病人的烧伤创面愈合了,但烧伤疾病未必完全被治愈。由于烧伤样本具有以上特殊性,欲要证明烧伤总体的变化特点,试图用几例或几十例病人进行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选50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烧伤研究却嫌不足。因为50例病人需要按其特殊性分开研究,如年龄、伤因、面积、伤情等,其结果是被划在一个等级内的样本数量可能是了了无几,从而失去了样本的代表性。有人报道,采用新疗法的前10年,烧伤治愈率为62%(62/100),新疗法的治愈率为80%(80/100),认为新疗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暂且不讲两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就表达方式而言,也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因为两者之间的样本特殊性均未交待。如果新法治疗前的100例病人均为特重度烧伤,而新法治疗的100例中有部分病人为中小面积烧伤,这样的对比完全没有意义。最好的研究方法是根据样本特性分别进行研究,如50例手部电烧伤的治疗经验,100例烧伤面积大于50%T小儿烧伤的临床治疗体会,20例瓦斯爆炸烧伤的临床特点,100例深Ⅱ度烧伤创面疤痕生长情况的调查,两种不同疗法防治深Ⅱ度烧伤疤痕增生的对比观察,MEBO治疗30例面部深Ⅱ度烫伤的疗效观察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每位烧伤专业医务人员,掌握好烧伤样本的特殊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1%烧伤面积的烧伤与50%烧伤面积的烧伤其病理变化截然不同;50%Ⅲ度烧伤比50%浅Ⅱ度烧伤的伤情也严重的多。有人说烧伤科的医生一年365天就治一种病(烧伤),然而烧伤与烧伤不一样,100%烧伤面积者诊断为烧伤,1%烧伤面积者也诊断为烧伤,但前者的伤情比后者可能严重不知多少倍。50%TBSA以上烧伤面积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烧伤休克,水与电解质失调,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衰竭、脑水肿、肺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应激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全身或局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局部或全身感染,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因此说,烧伤病人并非只患烧伤一病,共性中包含着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那种“烧伤专科医生一年只治一个病”的说法是缺乏辩证观点的。热液烫伤的诊断应当说够具体了,但工业用废水烫伤的严重性比一般饮用水烫伤严重的多,前者的烫伤机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烫伤时,工业用废水中的某些有害物质会借助扩张的毛细血管、毛囊、汗腺进入体内、引起致命性损伤。假如遇到烧伤面积不大,而本来不该死亡的患者却死亡了,面对这种情况应在致伤原因,发病特点等方面寻找其特殊性,总结经验,更好的丰富烧伤专业理论,指导临床,提高治愈率。三、样本烧伤面积的表达 论文对烧伤面积的表达问题可归纳二个方面即烧伤面积评估的准确性和烧伤面积大小的概念。对于烧伤面积的表达似乎不易出现偏差,因为已对各部位的体表面积进行了量化。然而尽管如此,评估中的误差依然存在,而多数情况下是对烧伤面积高估,其后果又会影响科研的准确性。有人要了解烧伤面积30~50%TBSA病人的临床特点,假如对每个样本烧伤面积的评估出现高估现象,这就有可能使那些本来不足30%TBSA的中度烧伤病人晋升到重度烧伤的等级内,最终又势必出现用中度烧伤病人的临床特点推导重度烧伤,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如果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重度烧伤病人的并发症或死亡率,上述结果肯定要低于其真正的研究结果。在讨论时,又会错误的提出本组的并发症或病死率低于它人的治疗结果的论断。因此,对于烧伤面积的评估应做到相对准确,即不高估,也不低估,让所用样本的代表性真实的代表总体。

烧伤面积的大小是个模糊概念,说其大小应有一个参照物体对照。然而有些文章的中心目的之一是总结大面积烧伤的某些变化特点,如“40例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救治体会”。当然这40例病人的烧伤面积不会完全相同,有的可能大到100%TBSA,有的可能为30%TBSA。100%TBSA者属于大面积烧伤肯定无疑,但30%TBSA浅Ⅱ度烧伤而又不出现休克者是否属于大面积烧伤有待于继续研究探讨。国内有人把烧伤的严重程度足引起全身症状者谓之大面积烧伤;反之为中等或小面烧伤。就此人们又习惯地把重度和特重度烧伤列为大面积烧伤范畴;中度烧伤者为中等面积烧伤;小面积烧伤多指10%TBSA以下的Ⅱ度烧伤。特大面积烧伤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除100%TBSA者可认定为特重度烧伤以外,其它情况均应有参照物体对照,而国内多数文献是指90%以上体表面积烧伤患者。因90%TBSA以上仅指烧伤面积,未说明烧伤深度,90%TBSA浅Ⅱ度烧伤的严重程度不抵50%的Ⅲ度烧伤,故这样描述方法也不能完全代表总体的真实性。鉴于以上情况,作者建议少用或尽量不用这些尚未定论的名词,用现行的烧伤面积、深度或伤情分类 等级表达较妥。假如采用特大或大面积烧伤诊断,应在文章中说明他们的伤情,便于读者参考。四、样本烧伤部位的表达 多数情况下烧伤病人的烧伤部位是多发的,单一的仅一个部位被烧伤的机会较少,除非是极小面积的烧伤。10%烧伤面积的烧伤部位,除了双下肢、前胸后背及小儿头部外,恐怕其它任何一个部位都容纳不下,因为这些部位的体表面积都小于10%。有人介绍过这样两组病例:治疗组70例,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3.9±4.8%TBSA,面积最大者为61%TBSA,头面部烧伤20人,颈部18人,躯干20人,四肢12人。对照组70例,头面部烧伤19人,颈部17人,躯干20人,四肢14人,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4.3±4.8%TBSA。初看起来两组烧伤部位总和都是70,与病例样本数完全相符,似乎没有错误。其实,它已失去了样本的本来状况,更不能代表烧伤面积在20~30%TBSA之间的这个庞大总体。且不讲烧伤面积达61%TBSA的那个样本,也不讲本组样本的平均烧伤面积,就烧伤机制而言,只烧面部不烧颈部,或只烧颈部不烧上胸部等情况是十分罕见的,除非是个案报道。故两组共140例病人的烧伤部位都是单发是不符合烧伤发病规律的。再看烧伤面积超过60%TBSA的病人,四肢部位的总体表面积占59%,下余部分伤在何处应予交待。会阴、臂部烧伤的机会并不少,尤其是小儿,在统计时且不可忘掉。由此可见,烧伤部位分布多数情况下是复数或多处分布,分布部位总和应大于样本数,它不同于致伤原因分布。作为某一部位来说,如面部烧伤的分布次数只能小于或等于样本数,绝不能大于样本数。烧伤专科病历表达烧伤部位的方法是以通用烧伤面积分布图表标示,应按原始记录如实汇总、统计、哪怕一个样本有七、八个部位都被烧伤,均应汇总在内。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李传吉等在“MEBO烧伤临床中的应用与疗效评价(附217例报告)”一文中(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5,4:19),对烧伤部位的分布是这样表达的:面部50例,面、颈部39例,面、上肢16例,面、上、下肢2例,面、颈、胸7例,面、颈、胸、上肢12例,面、颈、胸、上、下肢13例(以下省略)。作者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即完整又真实,值得借鉴。五、样本烧伤深度的表达 在样本烧伤深度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大体上讲也有两个,一是诊断,二是部位分布。目前我国现行的烧伤深度判断标准是以皮肤不同层次烧伤后所呈现的临床或病理特点制定的。“三度四分法”是国内沿用较久的方法,即、Ⅰ、Ⅱ、Ⅲ度烧伤,其中Ⅱ度又分为浅深两型。“三度六分法”是徐荣祥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烧伤深度判定方法。因为Ⅱ度烧伤的病理变化复杂,临床发生率高,且治疗困难,他将其分为三种情况,即浅Ⅱ度、深Ⅱ度浅型与深Ⅱ度深型。Ⅲ度烧伤被分为两个级别,即Ⅲ度浅与Ⅲ度深。鉴于后一种判定方法是根据湿润暴露疗法的理基础而提出的,故建议大家在总结METB/MEBO临床经验时应采用“三度六分法”,放弃传统疗法所采用的“三度四分法”,以改变目前的混用状况。正确而统一的判定标准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也是对疾病基本特征的概括。假如同一份杂志不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又如何判断其疗效高低。回顾以往的文章,有人说深Ⅱ度愈合时间为24天,却有人说是16天,为何出现这种差别,分度方法不统一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不能排除人为的判断错误。为此,对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加以概述,供烧伤深度判断参考。众所周知,Ⅱ度烧伤局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水泡,但水泡特征不一。浅Ⅱ度烧伤水泡出现时间多在伤后2小时之内,水泡大小不等,泡皮也较薄。泡皮脱落处的皮肤组织湿润、微红,有渗出,感觉敏感,弹性良好。深Ⅱ度浅型早期表现与浅Ⅱ度有些相似,烫伤创面也有大小不等水泡,但泡皮脱落后的皮肤组织不是微红色,而是苍白,渗出较多。24小时后苍白色创面上出现密集散在小红点,疼痛也敏感。深Ⅱ度深型早期一般无水泡,或有迟发的小水泡。烫伤创面表皮无水泡者其真皮已分离,并贴敷于真皮上;火焰烧伤创面的腐皮多有黑色碳化物,去除后创面苍白,且干燥或有少许渗出。就其皮肤微循环受损程度而言,浅Ⅱ度烧伤的皮肤微循环已遭到损伤,但没有淤滞带皮肤组织,皮肤结构大部被保留;深Ⅱ度浅型的皮肤微循环在真皮乳头层已发生淤滞,表皮结构已消失,但大部分皮肤附件保留;深Ⅱ度深型的皮肤微循环损伤发生在真皮网状层,仅残留少部分皮肤附件。烧伤深度判定是一项即科学又严肃的工作,切不可草草了事。因为诊断依据全凭医生的临床经验,所以要求每位临床医生应掌握好烧伤创面不同深度的诊断要点,在临床实践中发展提高。从科研角度出发,为减少诊断误差,可采用临床医生会诊方式,集思广议,统一诊断认识,为后来的论文表达打下基础。特殊情况下,或有意义的样本,可做影像记录,为研究工作提供更确凿的证据。然而,烧伤深度判断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做了多年专科医师,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偏差。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误差,让样本更符合实际,更能代表总体。

不同深度创面分布的表达也常出现失真,最常见的情况是烧伤深度单发,即一个样本只发生相同深度的烧伤,哪怕是大面积烧伤也是如此,某作者研究两种不同疗法对烧伤患者的免疫学影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浅Ⅱ度26例,深Ⅱ度24例,Ⅲ度10例;对照组浅Ⅱ度24例,深Ⅱ度26例,Ⅲ度10例。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烧伤发病学规律。除非是单纯的浅Ⅱ度烧伤,而多数烧伤病人的创面是由浅入深变迁发生的,即使只有一处创面,也常是深浅不一。按着上组病人的记录,Ⅲ度烧伤(各10例)都是纯粹的,它不搀杂其它任何深度的创面;深Ⅱ度烧伤创面也然,都是青一色的Ⅱ度。假如改换另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增加资料确实来于每个样本的真实程度,即治疗组单纯浅Ⅱ度烧伤者26例,有深Ⅱ度和Ⅲ度烧伤者分别为24和10例(对照组表达方式同上)。作者曾在“山莨菪碱(654-2)防治烧伤休克作用机理”一文中对烧伤深度分布是这样表达的:654-2组成人64例,烧伤总面积61.0±18.7%TBSA;有Ⅲ度者44例,他们的Ⅲ度平均面积为21.1±10.1TBSA(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92,1:23~28)。这种表达方式即能客观的反映样本伤情,还可供读者推敲分析。全组样本烧伤总面积超过51%TBSA,有Ⅲ度者的Ⅲ度平均面积大于20%TBSA,完全可以反映特重度烧伤病人的某些特点。六、样本研究日期及年龄、体重的表达 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许多内容,而研究日期患病年龄、体重都是烧伤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许多论文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该研究的起止日期,但仍有些作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即不注明研究起于何时,也不说明何时截止,结果给读者留下某些疑惑。研究工作具有其明显的时间性,如某作者于×年×月×日开始,采用某种疗法治疗某病,获得令人鼓舞的好效果。时隔几年后,另一位作者采用同种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并取得相同的效果。即使他们是不谋而合,首创人应属于前者。由此可见,注明研究日期的重要意义在于必要时刻供查对有关线索之用。此外,这也是评价对研究工作是否严谨的一种表现。作者在审稿过程中曾发现某基层医院在一年内采用某方法治疗褥疮××例并同传统疗法××例作对照。我们暂且不谈其疗效,某单位在一年内发生或收治了如此大量褥疮病人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样本的患病年龄对于烧伤疾病来说更有其特殊意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小儿年龄的划分界限。国内医学界对小儿年龄的划分标准是: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至生后1周年为婴儿期(乳儿期),出生后第2和第3年为幼儿期,3~6或7岁为学龄前期,相当于目前“幼儿园”的阶段,自6~7岁至11~12岁为学龄期,此后过渡到成人的发育阶段称之青春期,或青春发育期。所有烧伤教课书中均阐明,12岁以下的烧伤谓之小儿烧伤,无论从烧伤面积的评估或休克的尿量判定标准都可证明这个论点。小儿头部与双下肢的体表面积估计,以12作为调整系数。小儿休克期的尿量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ml为基准,12岁小儿的计算体重为31(2×12+7)kg,其尿量应为,31ml/h*kg体重。这个数字又是成人每小时尿量的最低要求值,故13岁者理应不在小儿年龄段内。如果要研究13~21岁患者的烧伤特点,建议用青春期或青春发育期表达,因为此期即不完全保留小儿的某些特点,也未完全达到成人的生理标准。烧伤科技论文在样本年龄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糊了小儿年龄划分标准,因为医学中的小儿年龄上限与其它部门的某些划分有所不同。杂志中曾刊登过以下类似文章,如某作者企图了解当地烧伤的流行病学,某年龄分组为<6、7~17、18~30、31~50、>50岁;也有人分为<3、4~6、7~10、11~15、16~20、21~30、31~40、41~50、51~60、61~70岁;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人在总结小儿烧伤救治经验时根本不谈患儿的年龄。因上述年龄分组不是以小儿各期年龄划分标准划分的,所得出的结果(如7~17岁、11~15岁的结果)究竟代表患儿的哪个时期,论文的质量及价值应如何评定,都是让人迷惑不解的。

测量样本体重对疾病诊治与病情分析均有重要意义,如根据体重计算休克期补液量,了解回收期出现时间,协助分析水平衡,评定营养状况等。一般认为,如果水平衡正常,体重进行性下降,多为营养不良造成。然而多数文章不涉及病人体重问题,可能是由于测量工作繁琐,尤其是对成人,没有认真的做好这项工作。据了解,国内绝大多数烧伤专科治疗单位对患者不是通过实测得来的。可想而知,休克期的补液量尽管采用公式计算,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使本来的估计值又加大了偏差程度。假如采用估计体重所获得的休克期补液量推导新的补液公式,其准确性不能不令人置疑。在多数单位尚无理想的测量体重的情况下,作者建议可否用以下方法补正。1.儿童体重用普通磅称直接测量。2.成人体重有条件的单位也应直接称量,对无法测量者应以伤前最近一次称量结果为依据,并去除当时衣着重量。一般情况下,冬季测量结果扣除2.5~3.5kg,春秋季节扣除1~2kg,夏季可不扣除。当遇到病人可能合并水平衡障碍时,或严重病人必须了解体重时,应克服困难,进行实际称量,为临床病情分析与治疗提供依据。七、样本休克处理过程中的表达 烧伤休克处理过程中有许多内容要进行表述,这里仅就预防和治疗休克,何谓平稳渡过休克期,尿量满意或标准尿量表达问题作如下评述。

翻开有关烧伤休克临床处理方面的文章,不外有以下提法,即抗休克治疗,纠正休克,预治休克等等。究竟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最能反映样本的真实情况,确实需要进一步探讨。烧伤休克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烧伤面积、深度、合并伤、伴随疾病及患病年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是否采用了积极有效地抢救措施。言外之意,有的病人在入院时未必一定都发生休克,对这类病人的处理原则应是预防休克的发生;若病人已呈现出休克的某些特征,积极地抢救休克当然是最基本的处理原则;但有时尚难以做出准确地判定,而防治休克一词却成了普遍的表达方式。休克的防治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病人尚未发生休克,预先采用有效地预防治疗措施使之不发生休克。临床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措施可使本应发生休克的患者不发生休克。二是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积极投入有效地治疗抢救措施,使之逆转,并为以后的治疗赢得时间与创造条件。值得提出的是,预防休克和治疗休克这两个概念虽然都是依靠静脉补液为其主要手段,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根本不同。烧伤早期尚未发生休克的病人,内环境状态是相对恒定的,如果预防措施扼制了病情的发展,稳定的内环境就可以维持生命生存,能对抗不良环境和病源的侵袭。相反,若病人一旦发生了休克,就意味着机体不仅发生了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还说明细胞代谢功能、补体、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都发生了变化。尽管采用的同是静脉补液治疗,后者的疗效肯定不如前者,积极地防治休克的主要目的大概就在于此。

第4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烧伤 ; 护理工作量 ;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workload in nurs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t the early phase of admiss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nursing staff arrangement.methods a statistic study was made to the nursing time for 133 cases with severe burn in the first 5 days after admiss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nursing time were analyzed.result there exist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the day nursing time in the first 3 days after admission (p<0.01) while that in the 4th and 5th day was of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 total burn surface area, the severe degree of inhalation injury, burns in head, hand and facial area and superficial ii°burns wer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nursing time in the first 5 days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fter admission.conclusions the nursing time in the first day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fter admission is more than that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4 days; with the day increase of hospitalization, the nursing time decreases; more nursing staff should be arranged for patients with large total surface area of burns, or with severe inhalation injury, or with burns in head, hand or facial area while less for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ii°burns.

keywords burns nursing time influential factors

危重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30%以上和/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上,伴有严重合并伤、并发症者;或烧伤面积虽未达上述标准,但系易中毒的化学品烧伤,电接触伤,一氧化碳中毒烧伤特别深,或放射性烧伤深且会有全身放射病者[1]。在战时和平时的空难、火灾、矿难以及恐怖事件中,都可见散在或成批的危重烧伤患者。由于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各类治疗处置多,护理工作量大,需要的护理人力多[1,2],而烧伤专科护理人员又相对短缺[3,4],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分析,指导护理人员合理配备,对提高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证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某烧伤中心住院治疗的133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的护理工作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标准:(1)确诊为危重烧伤,但排除化学烧伤和放射性损伤患者;(2)年龄18~45岁;(3)伤前无严重急、慢性病史;(4)受伤至入院时间≤24小时(h)。共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3例,其中男115例占86.5%,女18例占13.5%。有吸入性损伤者38例占28.6%,有冲击伤者11例占8.3%,有其他合并伤者(指烧伤合并颅脑、胸腹、内脏、骨关节伤,以下简称合并伤)6例占4.5%。上肢烧伤131例占98.5%,下肢烧伤124例占93.2%,手烧伤118例占88.7%,头面烧伤105例占78.9%,会阴烧伤14例占10.5%。烧伤类型:各类火焰烧伤98例占73.68%,高压电柜爆炸伤3例占2.26%,煤气、瓦斯爆炸伤6例占4.51%,氢气球爆炸伤2例占1.50%,高压电弧烧伤4例占3.0l%,热铁水烧伤1例占0.75%,热油烫伤3例占2.26%,热水、蒸汽烫伤16例占12.03%。烧伤总面积30%~99%,平均50.76%±20.30%;其中有ⅲ度烧伤者89例占66.92%,面积1%~9%,中位数:15%,有深ⅱ度烧伤者126例占94.74%,面积3%~90%。中位数:25%,有浅ⅱ度烧伤者56例占42.11%,面积1%~40%。中位数:20%。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护理研究项目(project research of nursing,prn)[5,6]是由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联合研制的一个用来测量护理工作量的软件,基于患者的呼吸、营养和水分、排泄、卫生整洁、移动、交流、治疗、诊断8种护理需求,列出99个护理项目收集在一张名为“护理需求测量表”的表格中;每个护理项目按患者所需协助水平不同(如全部帮助、部分辅助、自理等)和发生频次不同,相应赋予不同分值(1分=5min);通过累加表格中每位患者24小时内所接受的各类护理项目的频次及其分值,测量每位患者任意1天内所需的护理工作时数。在预试验中,此量表的信度cronbach’s α值为:0.7995。

1.2.2 研究步骤及观察指标 查阅符合入选条件的危重烧伤患者病历,从医嘱单、特护记录单、体温单、护理病历、病程记录、病历首页、各类检查报告单中统计患者所接受的护理项目及频次,以24小时为1个单位统计,共查5天;然后按prn换算成每名患者每天所接受的护理时数分值。

1.2.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经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数、构成比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以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和推论性分析。

2 结 果

2.1 人均护理时数分值分析 本组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见表1。对本组患者的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进行定量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第4天与第5天之间护理时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天之间护理时数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患者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注:与第1天比较**p<0.01

2.2 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 根据护理时数分值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以各天的护理时数分值为因变量,以烧伤总面积(%)、浅ⅱ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无0,轻度1,中度2,重度3)、头面烧伤(无0,有1)、上肢烧伤(无0,有1)、下肢烧伤(无0,有1)、手烧伤(无0,有1)、会阴烧伤(无0,有1)、冲击伤(无0,有1)、合并伤(无0,有1)、年龄(岁)、体质量(kg)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5。表2 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注:因变量为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β=37.317,r=0.874.r2=0.764,f=94.941,p<0.01表3 患者人院第2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注:因变量为第2天护理时数分值,β=30.374,r=0.825,r2=0.681,f=62.507,p<0.01表4 患者入院第3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注:因变量为第3天护理时数分值,β=34.711,r=0.816,.666,f=78.425,p<0.01

表5 患者入院第4、5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注:因变量为第4、5天护理时数分值的均值,β=17.893,r2=17.893,r=0.864,r2=0.746,f=85.744,p<0.01

3 讨 论

3.1 危重烧伤患者人院1~5天护理工作量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危重烧伤患者人院1~5天中以第1天护理工作量最大,第1、2天护理工作量下降幅度最明显,其后随入院天数增加呈逐日递减趋势,至第4、5天时,护理工作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与临床危重烧伤患者救治情况相符。这是由于危重烧伤患者伤后多有休克,液体复苏疗法必不可少,巨量液体加上大量常规处置使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尤其在第1个24小时内,所输入的晶体液和胶体液是第2个24小时的2倍[1],许多临时处置也多在第1天进行,因而表现为危重烧伤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工作量明显大于第2天(p<0.01);其后随着治疗护理的深入、休克期的度过以及患者自身机体修复能力的作用,病情渐趋稳定,需要的护理工作量逐步减少,表现为各天护理时数分值呈平稳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不仅符合烧伤患者的病情变化规律,也与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2,7]。说明在进行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评估时,患者的入院天数应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3.2 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素有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头面烧伤、手烧伤和浅ⅱ度烧伤面积。烧伤总面积为计算烧伤患者补液量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判定烧伤严重程度、确定护理等级及消毒隔离水平的重要指标。有研究[8]表明,随着患者烧伤总面积的增加,其吸入性损伤、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相应的死亡率也显著增加。本研究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总面积是危重烧伤患者护理时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与上述临床处置原则及病情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吸入性损伤即烧伤所致的呼吸道及肺实质损伤。伴吸入性损伤的烧伤患者不仅病情重、死亡率高(50%~60%)[1,8],各类治疗护理措施也多。临床上常需采用吸氧、雾化吸入、气管切开、吸痰、气道灌洗,使用呼吸机等处置。同时,由于气道受损后上呼吸道梗阻高发,患者易突然窒息死亡[9],因此病情观察任务繁重。同时有研究[8]证明,烧伤伴吸入性损伤者,肺部感染、肺水肿发生率高;抗休克时需要的液体量更大。所有这些都足以促成吸入性损伤成为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头面部因其部位暴露,遭受烧伤的机会多[9]。同时由于头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皮下组织松弛,烧伤后易致严重水肿,引发高热、脑水肿、休克等[9];若有颈部烧伤时还可能出现上呼吸道梗阻[9]。因此,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和呼吸状况。同时由于头面部五官集中,此处烧伤时,需要进行眼、耳、口、鼻的清洁、保护与防感染工作,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也使头面烧伤成为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之一。双手因暴露在外,极易遭受烧伤[9]。双手的浅度烧伤既可使患者短期内丧失大部分自理能力,大大增加护理工作量。同时,又因其结构精细,伤后易致畸形和功能障碍[9],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因此,需在伤后早期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9]:严密观察末梢血液循环以防手指缺血坏死;有血液循环不良表现时立即行焦痂切开减压术;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外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可导致护理工作量的增加,使手烧伤成为影响护理工作量的因素之一。有研究[10]表明,烧伤深度为影响烧伤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判定烧伤严重程度及指导如何进行创面处理的标准。浅ⅱ度烧伤由于烧伤程度轻,预后好,治疗处置较深度烧伤简单,其护理工作量也相对较轻。由于临床上将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伤面积(后两者统称为深度烧伤面积)之和定为烧伤总面积,而浅ⅱ度烧伤面积与深度烧伤面积之间存在数量上的反比关系。因此,浅ⅱ度烧伤面积入选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素并与其呈现负性相关是烧伤深度对护理工作量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即可解读为浅ⅱ度烧伤面积大者(深度烧伤面积小者)护理工作量小。

【参考文献】

[1]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9.

[2] 霍 焱,张恩华,黄叶莉,等.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3天直接护理项目及时数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3):198-200.

[3] verhart b.slate m.new graduates in t}le burn unit[j].crit care nuts clin north am,2004,16(1):51-59.

[4] urko l,coffee t,yowler cj.the burn nursing shortage:a burn center survey[j].j burn care rehabil,2004,25(2):216-218.

[5] saulnier ff,hubert h,onimus tm,et al.assessing excess nurse workload generated by multiresistant nosocomial bacteria in intensive car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1,22(5): 273-278.

[6 ] guccione a,morena a,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j].minerva anestesiol,2004,70(5):411-416.

[7] 霍 焱,张恩华,张永文.大面积烧伤患者42例直接护理项目频次分析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4,21(8):28-29.

[8] 柴家科,郭振荣,陈文元,等.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特点及其对死亡的影响[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3):193-196.

第5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危重烧伤 护理工作量 护理人力配备 相关因素分析 数据收集

    危重烧伤患者是指烧伤总面积30%以上和/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上,或伴有严重合并伤、并发症者;或烧伤面积虽未达上述标准,但系易中毒的化学品烧伤、电接触伤或一氧化碳中毒烧伤特别深,或放射性烧伤深且会有全身放射病者[1]。在平时的车祸、矿难、空难及各类火灾事故中皆可见散在或成批的危重烧伤患者;在战时,随着现代高科技武器的应用,危重烧伤不仅比例高且伤员集中[23]。由于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各类治疗处置繁杂,护理工作量巨大[4],常常造成一线抢救医护人员的短缺,影响救治成功率。为合理配备护理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提供依据,笔者对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某烧伤中心136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5 d护理工作量进行统计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在某烧伤中心住院的危重烧伤患者。纳入标准:伤后24 h内入院,年龄18~45岁,伤前无严重的急、慢性病史。排除标准:化学烧伤和放射性烧伤。符合入选条件者共136例,男117例、女19例,年龄(31.85±7.54)岁。其中各类火焰烧伤101例,高压电柜爆炸伤3例,煤气、瓦斯爆炸伤6例,高压电弧伤4例,氢气球爆炸伤2例,热铁水烧伤1例,热油烫伤3例,热水、蒸气烫伤16例。烧伤面积:31%~42例,40%~ 31例,50%~ 22例,60%~ 12例,70%~ 7例,80%~ 8例,>90% 14例。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采用PRN(project research of nursing)[58]软件测量护理工作量,该软件通过累加每例患者24 h内接受的各类护理项目的频次,测量每例患者任意天所需的护理工作时数。在预试验中,其信度(Cronbach’s α值)为0.8。

    1.2.2  研究方法:由笔者查阅患者病历,从医嘱单、特护记录单、体温单、护理病历、病程记录、病历首页、各类检查报告单中进行以下项目的统计。①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状况;②护理项目及频次,按24 h为1个统计单位,共统计入院5 d内的数据,然后按照护理项目及频次用PRN换算成每例患者每天接受的护理时数分值(1分=5 min)。最后取5 d护理时数总均分为应变量,以经专家咨询后确定的数个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包括烧伤面积(%)、烧伤指数(Ⅲ度面积+2/3深Ⅱ度面积+1/2浅Ⅱ度面积)、吸入性损伤(无0,轻度1,中度2,重度3)、头面烧伤(无0,有1)、上肢烧伤(无0,有1)、下肢烧伤(无0,有1)、手烧伤(无0,有1)、会阴烧伤(无0,有1)、致伤因子(火焰温度×接触时间/1 000,单位:s℃/1 000)、冲击伤(无0,有1)、并存伤(无0,有1)、年龄(岁)、院前时间(h)、体重(kg)。

    1.2.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 d护理时数比较见表1。表1  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 d护理表1示,危重烧伤患者入院5 d内,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与第2~5天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而第2~5天的护理时数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2.2  患者一般情况对护理工作量的影响以5 d的护理时数总均分为应变量,以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烧伤指数和头面烧伤(β=0.81、0.19,均P<0.01)。

    3  讨论

第6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急救措施

家庭生活中烧伤比较常见。目前因生活原因烧伤的患者明显增加,许多患者因缺乏基本的烧伤急救知识,错误地将“老鼠油”、酱油、牙膏、碱水等不洁或有害的“祖传秘方”用于创面,由此造成创面感染或加深的例子屡见不鲜。小面积烧伤后最紧急的事情并非立即送医院,而是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冷水疗法(简称冷疗),即用洁净的冷水持续冲洗创面,一般用自来水即可。

冷疗对热力烧伤有三个作用:首先能使局部迅速降温,中止热力对组织的继续损伤,避免创面继续加深,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其次,可以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维护微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第三,有效地缓解疼痛,接近0℃水的冷疗,止痛作用更为明显。冷疗应在伤后6小时内进行,时间越早,效果越好。要至少冲洗15分钟以上,如有必要可持续1~3小时。使用冷疗的烧伤面积不宜超过20%体表面积,以不致使病人体温骤降而发生寒战为原则。冷疗不仅对热力烧伤有效,而且对化学烧伤更为重要。如发生化学烧伤,视化学物质性质适当延长冲洗时间。

伤情判断

烧伤的严重程度主要有四个影响因素:面积、深度、有无吸入性损伤及身体条件。一般来讲,1%(患者本人单手五指并拢所覆盖的面积)体表面积以内,基底红润、腐皮未脱落仅有散在小水疱(浅二度)的创面,无吸入性损伤、身体条件较好者,适合在有医疗条件的家庭中治疗。

创面处理

第7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 烧伤 ; 护理工作量 ; 影响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workload in nurs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burns at the early phase of admiss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nursing staff arrangement.Methods A statistic study was made to the nursing time for 133 cases with severe burn in the first 5 days after admission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nursing time were analyzed.Result There exist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the day nursing time in the first 3 days after admission (P

KEYWORDS burns nursing time influential factors

危重烧伤是指烧伤总面积30%以上和/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以上,伴有严重合并伤、并发症者;或烧伤面积虽未达上述标准,但系易中毒的化学品烧伤,电接触伤,一氧化碳中毒烧伤特别深,或放射性烧伤深且会有全身放射病者[1]。在战时和平时的空难、火灾、矿难以及恐怖事件中,都可见散在或成批的危重烧伤患者。由于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各类治疗处置多,护理工作量大,需要的护理人力多[1,2],而烧伤专科护理人员又相对短缺[3,4],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调查分析,指导护理人员合理配备,对提高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证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2003年1月至2009年3月某烧伤中心住院治疗的133例危重烧伤患者入院1~5天的护理工作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标准:(1)确诊为危重烧伤,但排除化学烧伤和放射性损伤患者;(2)年龄18~45岁;(3)伤前无严重急、慢性病史;(4)受伤至入院时间≤24小时(h)。共收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133例,其中男115例占86.5%,女18例占13.5%。有吸入性损伤者38例占28.6%,有冲击伤者11例占8.3%,有其他合并伤者(指烧伤合并颅脑、胸腹、内脏、骨关节伤,以下简称合并伤)6例占4.5%。上肢烧伤131例占98.5%,下肢烧伤124例占93.2%,手烧伤118例占88.7%,头面烧伤105例占78.9%,会阴烧伤14例占10.5%。烧伤类型:各类火焰烧伤98例占73.68%,高压电柜爆炸伤3例占2.26%,煤气、瓦斯爆炸伤6例占4.51%,氢气球爆炸伤2例占1.50%,高压电弧烧伤4例占3.0l%,热铁水烧伤1例占0.75%,热油烫伤3例占2.26%,热水、蒸汽烫伤16例占12.03%。烧伤总面积30%~99%,平均50.76%±20.30%;其中有Ⅲ度烧伤者89例占66.92%,面积1%~9%,中位数:15%,有深Ⅱ度烧伤者126例占94.74%,面积3%~90%。中位数:25%,有浅Ⅱ度烧伤者56例占42.11%,面积1%~40%。中位数:20%。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护理研究项目(project research of nursing,PRN)[5,6]是由法国、比利时和加拿大联合研制的一个用来测量护理工作量的软件,基于患者的呼吸、营养和水分、排泄、卫生整洁、移动、交流、治疗、诊断8种护理需求,列出99个护理项目收集在一张名为“护理需求测量表”的表格中;每个护理项目按患者所需协助水平不同(如全部帮助、部分辅助、自理等)和发生频次不同,相应赋予不同分值(1分=5min);通过累加表格中每位患者24小时内所接受的各类护理项目的频次及其分值,测量每位患者任意1天内所需的护理工作时数。在预试验中,此量表的信度Cronbach’s α值为:0.7995。

1.2.2 研究步骤及观察指标 查阅符合入选条件的危重烧伤患者病历,从医嘱单、特护记录单、体温单、护理病历、病程记录、病历首页、各类检查报告单中统计患者所接受的护理项目及频次,以24小时为1个单位统计,共查5天;然后按PRN换算成每名患者每天所接受的护理时数分值。

1.2.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经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数、构成比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以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和推论性分析。

2 结 果

2.1 人均护理时数分值分析 本组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见表1。对本组患者的不同入院天数人均护理时数分值进行定量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第4天与第5天之间护理时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天之间护理时数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 根据护理时数分值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以各天的护理时数分值为因变量,以烧伤总面积(%)、浅Ⅱ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无0,轻度1,中度2,重度3)、头面烧伤(无0,有1)、上肢烧伤(无0,有1)、下肢烧伤(无0,有1)、手烧伤(无0,有1)、会阴烧伤(无0,有1)、冲击伤(无0,有1)、合并伤(无0,有1)、年龄(岁)、体质量(kg)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5。表2 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注:因变量为第1天护理时数分值,β=37.317,R=0.874.R2=0.764,F=94.941,P

表5 患者入院第4、5天护理时数分值影响因素注:因变量为第4、5天护理时数分值的均值,β=17.893,R2=17.893,R=0.864,R2=0.746,F=85.744,P

3 讨 论

3.1 危重烧伤患者人院1~5天护理工作量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危重烧伤患者人院1~5天中以第1天护理工作量最大,第1、2天护理工作量下降幅度最明显,其后随入院天数增加呈逐日递减趋势,至第4、5天时,护理工作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与临床危重烧伤患者救治情况相符。这是由于危重烧伤患者伤后多有休克,液体复苏疗法必不可少,巨量液体加上大量常规处置使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尤其在第1个24小时内,所输入的晶体液和胶体液是第2个24小时的2倍[1],许多临时处置也多在第1天进行,因而表现为危重烧伤患者入院第1天护理工作量明显大于第2天(P

3.2 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危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素有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头面烧伤、手烧伤和浅Ⅱ度烧伤面积。烧伤总面积为计算烧伤患者补液量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判定烧伤严重程度、确定护理等级及消毒隔离水平的重要指标。有研究[8]表明,随着患者烧伤总面积的增加,其吸入性损伤、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相应的死亡率也显著增加。本研究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总面积是危重烧伤患者护理时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与上述临床处置原则及病情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吸入性损伤即烧伤所致的呼吸道及肺实质损伤。伴吸入性损伤的烧伤患者不仅病情重、死亡率高(50%~60%)[1,8],各类治疗护理措施也多。临床上常需采用吸氧、雾化吸入、气管切开、吸痰、气道灌洗,使用呼吸机等处置。同时,由于气道受损后上呼吸道梗阻高发,患者易突然窒息死亡[9],因此病情观察任务繁重。同时有研究[8]证明,烧伤伴吸入性损伤者,肺部感染、肺水肿发生率高;抗休克时需要的液体量更大。所有这些都足以促成吸入性损伤成为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头面部因其部位暴露,遭受烧伤的机会多[9]。同时由于头面部血液循环丰富、皮下组织松弛,烧伤后易致严重水肿,引发高热、脑水肿、休克等[9];若有颈部烧伤时还可能出现上呼吸道梗阻[9]。因此,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和呼吸状况。同时由于头面部五官集中,此处烧伤时,需要进行眼、耳、口、鼻的清洁、保护与防感染工作,进一步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也使头面烧伤成为影响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因素之一。双手因暴露在外,极易遭受烧伤[9]。双手的浅度烧伤既可使患者短期内丧失大部分自理能力,大大增加护理工作量。同时,又因其结构精细,伤后易致畸形和功能障碍[9],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因此,需在伤后早期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9]:严密观察末梢血液循环以防手指缺血坏死;有血液循环不良表现时立即行焦痂切开减压术;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外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可导致护理工作量的增加,使手烧伤成为影响护理工作量的因素之一。有研究[10]表明,烧伤深度为影响烧伤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判定烧伤严重程度及指导如何进行创面处理的标准。浅Ⅱ度烧伤由于烧伤程度轻,预后好,治疗处置较深度烧伤简单,其护理工作量也相对较轻。由于临床上将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伤面积(后两者统称为深度烧伤面积)之和定为烧伤总面积,而浅Ⅱ度烧伤面积与深度烧伤面积之间存在数量上的反比关系。因此,浅Ⅱ度烧伤面积入选危重烧伤患者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素并与其呈现负性相关是烧伤深度对护理工作量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即可解读为浅Ⅱ度烧伤面积大者(深度烧伤面积小者)护理工作量小。

参考文献

[1]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9.

[2] 霍 焱,张恩华,黄叶莉,等.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3天直接护理项目及时数分析[J].现代护理,2004,10(3):198-200.

[3] Verhart B.Slate M.New graduates in t}le burn unit[J].Crit Care Nuts Clin North Am,2004,16(1):51-59.

[4] Urko L,Coffee T,Yowler CJ.The burn nursing shortage:a burn center survey[J].J Burn Care Rehabil,2004,25(2):216-218.

[5] Saulnier FF,Hubert H,Onimus TM,et al.Assessing excess nurse workload generated by multiresistant nosocomial bacteria in intensive car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1,22(5): 273-278.

[6 ] Guccione A,Morena A,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J].Minerva Anestesiol,2004,70(5):411-416.

[7] 霍 焱,张恩华,张永文.大面积烧伤患者42例直接护理项目频次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8):28-29.

[8] 柴家科,郭振荣,陈文元,等.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特点及其对死亡的影响[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5,11(3):193-196.

第8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1]。小儿在烧伤后由于各种原因,通常都会引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控制体温,轻者使患儿体质下降,影响烧伤创面愈合,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甚至死亡。及时做好发热时的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现将小儿烧伤后合并发热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烧伤发热机理、发热类型及发热原因

1.1 发热机理 据国外报道,小儿烧伤发生率为33.3%,14岁以下儿童烧伤发生率为36.77%[2]。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自身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活动过程很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热[3],特别是在烧、烫伤情况下,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轻微的烧伤和感染也可引起高热反应[4],尤其是小儿突发的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等严重并发症[5]。因此,对烧伤发热患儿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非常重要[6]。

1.2 发热类型[7] 发热可分为:低热(37.4~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以间歇热型为主,体温高低不一,体温可突然增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而后又隔数小时或1~2小时突然升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周而复始。无体温几日持续下降而不见回升者。

1.3 发热原因

1.3.1 创面感染发热 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表现为局部创面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时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8],引起发热。

1.3.2 渗出液的吸收热 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病人出现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的电解质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产生吸收热。

1.3.3 换药热 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9]。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小时。

1.3.4 肺部感染 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产生高热。

1.3.5 水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1.3.6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患儿本身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发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护理措施

2.1 物理降温 因为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物理降温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少,且安全,如头面部皮肤完好患儿可选用冰袋行头部尤其是前额外敷最为理想,可以降低并减少脑组织耗氧量,注意给患儿足部保暖。对恢复期患儿可使用对身体创伤性小的擦浴法,如温水、酒精擦浴降温,可获得良好降温效果[10]。

2.1.1 常用方法 当体温达到39℃时给予物理降温,常用方法为冷敷、酒精擦浴、冷水擦浴、温水擦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2.1.2 冷敷法 冷敷时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垫,持续时间15~20分钟。如采用头部降温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体温变化,一般肛温降至38.5℃,腋温降至38℃时可逐渐撤除冰袋。如观察1~2小时降温效果欠佳,可交替或重复使用上述方法。

2.1.3 温水擦澡 温水擦澡水温在32~34℃之间,擦澡部位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一般为上肢或下肢及背部)。为防止擦澡引起血管收缩,可于头部放置冰袋,脚下置热水袋。如30分钟后体温降至38.5℃以下,应取下头部冰袋;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腑下、掌心、腹股沟、胴窝、脚心等部位,擦拭力量可略大,时间可稍长,利于降温。降温同时,注意心率、呼吸、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定期检查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

2.1.4 酒精擦澡 酒精擦澡用50%的酒精,温度在30℃左右,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温水擦澡。

2.2 药物降温 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药物进行降温。进行药物降温时,一般要求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方可采用。美林混悬液中含有布洛芬,由于它的作用机制和对胃肠道毒副作用较少而受到优先应用。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退热及镇痛药。其它还有常用安乃近滴鼻,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选用中药紫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多引起虚脱。

2.3 补充液体量 小儿烧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特别是发热期,高热加上创面渗出,水分丢失的比较多,在保证血容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输液量[11]。输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争取既能合理补液,又不给患儿心、脑、肺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酸碱失衡及水中毒等。

2.4 加强创面处理 加强创面处理是控制烧伤患儿发热的根本措施。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给患儿翻身,避免受压创面潮湿或腐烂,对大面积烧伤或痂下积脓患儿尽早去除坏死焦痂和脓性分泌物,清创应在血容量得以补充,休克纠正之后进行,且清创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换药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清创或换药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创面毒素入血,引起换药热。

2.5 生命体征观察 对发生惊厥者,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脉博是否规则,观察速率和强度有无其它伴随症状,特别是神志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2.6 监测水电能质平衡 患儿因烧伤发热,食欲下降,注意补入液体的速度和质的分布十分重要,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分集中地输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儿的低钠血症,导致组织细胞、脑细胞水肿及惊厥。因此应及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检测。

2.7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要现配现用,保证有效血药浓度,为了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避免引起二重感染,可行创面培养或血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2.8 保护性隔离

特重烧伤患儿住单间隔离病房,保持房间的空气清新,安静。每日开窗通风1~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室温控制在28~32℃,湿度控制在50%~60%,每班用消毒液湿抹地板台面,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换专用鞋,防止发生创面感染,限制探视人员。

2.9 加强饮食护理 能口服尽量鼓励患儿经口进食,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12],如:牛奶、鱼汤、鸡蛋羹等,少食多餐,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维生素等的及时补充。每日需要量,可根据烧伤程度不同进行计算[13],合理给予补充,有利于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愈合。

2.10 生活护理 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及更换清洁衣服,避免汗液刺激皮肤,保持皮肤清洁。烧伤患儿大、小便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创面,大、小便完毕注意擦洗干净,避免引起感染而发生高热。高热患儿进行降温时应注意监测体温,观察体温下降情况,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2.11 健康教育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现象[14],且在患儿出现寒颤,自述发冷时,家属就为其加强保暖,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导致患儿体温快速上升,引起过高热,甚至热惊厥。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预后,减轻家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指导其正确对待患儿的畏寒症状,适当保暖,减轻患儿不适,但不可过多加盖衣被,防止过高热惊厥的发生。

3 体会

一般认为发热与感染有关,尤其是高热。而小儿烧伤后的体温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3.1 首先与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易引起高热。特别是婴幼儿皮下脂肪少,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完善[15],汗腺功能不健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气温较高或包扎面积过大易引起高热甚至抽搐,对疼痛反应较敏感,可因疼痛刺激而导致或加重休克引起发烧。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创面可加深,真皮层薄而血管丰富,很容易因药物吸收过多而中毒。

3.2 其次烧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因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热。所以,处理小儿烧伤一定要慎重,包扎松紧适宜,敷料不宜过厚,动作轻柔,减少疼痛,缩短发热期,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3.3 滥用糖皮质激素降温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把地塞米松常规用于烧伤病人,以操持病人有一个所谓正常的体温曲线。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收效于一时,可能会给病人留下许多后患。糖皮质激素在发挥有益作用同时,还有抑制吞噬细胞趋化,抑制抗体形成,阻止创伤愈合等副作用。故对急性发热病人采用激素治疗要权衡轻重[16]。

因此婴幼儿烧伤后发热,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应,应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如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血常规等,判断其发热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兼细致的护理及耐心的呵护照料,降低了因高热以引发的并发症。不应认为高热就是感染表现,而应用抗菌素,以至引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刘凤侠,孙动梅,张 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07,21(5):581.

[2] 方之杨.吴中立.高学书,等.烧伤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71.

[3] 黎 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1.

[4] 李时济,周一平.周和平.小儿烧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5] 周 芳,龚海兰,雷 萌,等.小儿烧伤并发高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1.

[6] 丛德香 李瑞芬.小儿烧伤发热期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2):1527.

[7] 吴之理.医学全科通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79.

[8] 黎 鳌.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79~80.

[9] 陈建珍,何惠兰,钟巧艺,等.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4,4(5):643.

[10] 赵炳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

[11] 陈 岩,于秀梅.烧伤清创后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27.

[12]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4~329.

[13] 张红香,孙 杰.小儿烧伤发热降温方法的对比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3.

[14] 刘晓丹,张继红.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4,2(11):10~11.

第9篇:化学烧伤的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面积烧伤;暴露疗法;综合治疗

烧伤是由于热力、某些化学物质、电流、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组织损害。主要损伤皮肤和(或)黏膜,严重者也可伤及皮下和黏膜下组织,如肌肉、骨骼、关节甚至内脏。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大面积烧伤患者25例,主要使用中国烧伤疮疡科技中心提供的湿润烧伤膏(MEBO),根据烧伤湿润医疗技术(MEBT),根据烧伤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及病员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25例全部治愈,效果良好。

1l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8例,其中小儿10例,成人15例,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6岁。以多处烧伤为主。烧伤原因:热液烫伤16例,火焰灼伤9例,烧伤总面积50%~78%。

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补液、抗休克、镇静、止痛等抢救措施。视病情作创面处理。若创面清洁,则剪除皱折成堆、特别是呈环捆状的腐皮,外用MEBO。若创面污染重,特别是混杂异物、烧焦的组织,则行清创术。清创力求简单,动作轻柔,达到清创的目的即可。头面部、会阴等特殊部位应采取暴露疗法;躯干四肢则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MEBO。早期,我们均采用MEBO湿润暴露、半暴露,每3-4小时换药。液化期,改用包扎或湿润半暴露,同时对深度创面始以“药刀结合”技术处理,力争创面坏死组织在伤后15-28天液化清除干净。修复期,对创面小、深度浅、非关节及功能区的创面则按湿润暴露疗法要求用药,直至创面愈合;对范围广、深度深的创面,则积极创造条件行自体植皮术;或用低浓度碘伏涂布创面,形成痂下愈合;或先用中药制剂洁尔阴湿敷创面,待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再用MEBO促进岛皮生长,覆盖创面。结果25例全部治愈。

3典型病例

患者男,27岁。被高压电烧伤8小时入院。面积57%,其中深II°30%,Ⅲ°至深III°10%。采取基本抢救治疗措施,创面先用l‰新洁尔灭和生理盐水冲洗,用敷料沾干,涂布MEBO。颜面部予以暴露治疗。躯干部使用MEBO半暴露(在暴露用药的基础上再敷盖一层敷料)以利翻身、压迫等。四肢采用MEBO包扎,间隔24小时换药,伤后5天,改为暴露,每隔4小时定时换药。创面剪去痂皮,隔日一次,由浅入深,以不出血、不感觉疼痛为原则,宁欠勿过,避免形成新创伤,伤后第l0天,浅部创面表皮化愈合;深度创面随液化反应逐渐加强,大量液化物粘附在网状敷料上被清除,伤后20天,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殆尽。涂药时间间隔延长至6-8小时一次,且从创面切线处看有一层“油光”即可,暴露上药创面,灯架烤灯照射以利保暖。深Ⅲ及难愈合处,用洁尔阴湿敷与低浓度碘复涂布交替作用创面,36天后,II°创面愈合,Ⅲ°创面经过三次自体植皮(供皮区有限),创面愈合。住院时间48天。随访半年,深Ⅱ°不留疤痕,Ⅲ°至深Ⅲ°右腋下疤痕较深,右上肢外展功能稍受限,其余创面均恢复满意,生活工作如常。

4讨论

4.1清创问题:目前,对烧伤创面的清创意见不一,不少人主张简单清创,尤其是大面积烧伤。据统计,两组可比的大面积烧伤中无论是简单清创还是彻底清创,其细菌的检出率基本一致,但败血症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简单清创组明显低于彻底清创组。可见,不宜过度清创,尤其在患者全身情况差的状态下,要强调的是:未分离的表皮不宜过早强性剥脱、去除,最好在创面液化之始予以清除。因早期不但可以减少创面水份蒸发,而且对病原菌亦有一定的屏障作用。本组中有2例,因过早去除腐皮,过度清创,擦洗创面.使患者全身状况恶化,体温持续上升.败血症出现早而凶猛,增加患者痛苦,住院时间延长,教训深刻。

4.2早期处理:大面积烧伤,现场抢救、抗休克治疗应放在首位,但不可忽视对创面的处理,尤其是暴露时间长、初期处理差的创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暴露、半暴露或包扎疗法达到保护创面,促进淤滞转归,减轻疼痛,免受再损伤等目的。对于多数患者,我们尽量采用暴露疗法。但对于不愿配合治疗或创面在身体背侧者,早期采用半暴露或包扎疗法。早期使用MEBO包扎疗法有以下优点:①利于患者休克的复苏;②保护创面,避免继发损伤;③有良好的隔离作用。本组患者采用上述方法,均顺利渡过休克关。

4.3建立通道的护理配合:①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安全性留置针留置,输液部位的选择不妨碍手术部位的暴露;留置针型号的选择必须是能满足手术患者的治疗需要量。输液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输液种类根据医嘱执行。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协调地配合麻醉师穿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的解释、指导(对躁动不安、神志不清者应暂时固定四肢),时刻观察患者有无特殊不适,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接输液导管输液,检查导管是否固定稳妥,防止滑脱。③气管切开的护理配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型号,检查气囊的安全性,系好固定气管套管的棉线,气管切开放置气管套管成功后协助吸痰或使用机械通气。

4.4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减少恐惧和不安心理,转移消极情绪,介绍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恐惧、担心和疑虑,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与患者谈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理解,让他们懂得不幸已经发生,就必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配合治疗,才能早日康复,社会的经济支持和亲属的陪护,对于鼓励患者战胜伤痛的信心是大有益处的。

4.5营养支持:营养需要量应根据烧伤的严重程度、不同阶段、患者年龄、身体、体重而又不同。营养补充应尽量以口服为主,鼓励患者早进食,给与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以由少到多、少食多餐、逐步增加为原则。间断多次输入血浆、白蛋白,以防低蛋白血症。口服不能维持营养或消化不良者,可采用静脉营养,以利于病情恢复。

4.6功能锻炼:四肢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可引起的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以后的工作、学习、劳动以及生活质量,护士应及时指导其功能锻炼,告知患者有关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和姿势,预防或矫正肢体挛缩畸形,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计划,鼓励患者肢体和关节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董洪峰,韩德.电烧伤75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16

[2]和立光,陈春兴,罗俊生.碘伏治疗烧伤32例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