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化学基本知识范文

化学基本知识全文(5篇)

化学基本知识

第1篇:化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务;项目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学

一、成本会计实务项目化教改的必要性

成本会计岗位是工业企业财务岗位中重要的一环,相应的,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也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一直被高职的学生认为是会计专业课程中公式繁多、核算枯燥、相对复杂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系统性、实践性、专业性等特点也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常规的讲授等方法经过验证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开展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紧扣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教学条件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通过面向岗位的分析、开展项目的设计、设置具体连贯的任务。通过仿真的教学环境、工作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的实际成本核算工作,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技能得到真正提升。

二、成本会计实务项目化教改实践

通过企业调研,确定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对应的实际岗位,确定工作流程,开展整体教学设计,以三个教学项目开展课堂主线教学,一个课外实训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成本核算综合项目作为主要考核项目。重新制订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等,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效果。依托三个典型企业的课内成本核算项目、一个企业1个月经济业务全流程账务处理,对课程内容模块进行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蕴含在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

三、成本会计实务项目化教改前后对比

(一)教学内容发生变化

1.教改前:教学内容按照选用的教材来进行安排,一般是按照总论、章节的顺序授课,辅以课后习题和实训。知识点的讲解碎片化,会计业务的内容不连贯,无法再现成本会计工作流程。

2.教改后:找准本课程理论支撑,设计包含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开展的教学项目和考核项目;将知识点蕴含其中,并辅以实训,边学边做;课赛结合。以三个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为背景的教学项目作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将知识点和岗位技能任务融入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按顺序开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辅以成本核算的知识点学习并能应用。用一个具体企业某月的综合业务项目作为课外项目,考查学生了解成本核算在整个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所占的位置,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独立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一个企业成本核算综合考核项目以及知识点理论考核开展对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考核和验收。以“江苏省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成本岗位实际赛题做专项训练,课赛结合。

(二)教学方法发生变化

1.教改前:学院会计类课程已基本实现了“岗位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名称由成本会计变为成本会计实务,使用了高职项目化教材,但经过几轮的使用,发现与本次项目化教学改革要求中项目的概念、项目化教材的概念仍有很大差距;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先讲后做、理实一体、习题载体、反复训练”。

2.教改后:尝试使用“任务引领、先做后讲、易错精讲、学做循环”,确定课程对应的岗位和工作流程,设计项目和情境,学生完成成本核算岗位的全流程工作任务。

四、成本会计实务项目化教改的思考

(一)项目化课程教改在会计类课程实施上有难度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并非想象中的容易,在设计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都需要教师去克服和适应。尤其是会计类课程已经习惯了先教后学的模式,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项目化教改设计对成本会计课程来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轮次的在授课中改进。

(二)“双线并行”模式中课外项目如何设计

课外项目的设计在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颇受推崇,对于“会计类”课程来说,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对于课外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学生的考核,成为教师考虑的重点,一个综合的、有难度的、可行的、有趣的能排除学生相互抄袭课外项目的设计,是课程组成员下一步将要解决的问题。

(三)注重引导学生的方法

就以往教学情况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课堂注意力集中,任务完成较好;项目化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有些学生难以接受先做后学,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有抵触情绪,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此外,课堂教学时间被拉长,更多的知识学习内容需要放在课外,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增强,那么对课外的知识点学习需设计有效的考核和控制方法,否则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些都是课程组需要考虑的环节。

(四)课程再学习给教师提出新要求

经过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系统地学习了职教院校整体教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等辅导教材,听取了专家关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设计”的重点点评和辅导报告,学习了其他项目化改造课程的先进之处,使我们对本专业、本课程有了深入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在课程再学习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看到了自身很多的不足之处,如项目的选择、课程趣味性、考核项目的实施、课外项目的设计这些问题。课程教改也对教师不断提升职业技能、下企业锻炼等实际问题提出了新要求。

五、小结

为进一步深化项目化教学改革,践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将在以下一些方面继续探索。第一,整体教学设计的项目进一步推敲和落实,不断改进课程教学项目的合理性和合适性,考虑可行的课外项目,争取能做到双线并行的项目化教学。第二,围绕知识点,制作微课,辅以课堂教学,期望能实现翻转课堂。第三,课程单元设计需要细化,落实到每个授课环节。第四,注重课程授课积累,做好教学效果的学生调查,将项目化课程设计落实到课堂。

参考文献:

[1]曹婷.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J].商业会计,2014(3).

第2篇:化学基本知识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2020年4月3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各职业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论证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好坏,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油气资源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四分之一,煤炭储量占全国的40%。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新疆丰富的能源储备和周边国家带动作用使其逐步成为投资发展的热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中职、高职、本科及本科以上职业教育贯通式一体化的体系,能源化学工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有利于形成能源化工方向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能源化工技术的开发及利用,面向化工、煤炭、环保、电力、供热等能源转化领域,能在石油石化行业、煤化工行业、天然气化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环保和节能减排等领域从事工业生产过程运行、组织及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1]。

2就业面向

本专业主要面向石油加工和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化工技术、多晶硅技术、生物化工技术等行业,从事生产、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深造。

3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3.1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1)工具性知识:具有较高的英语(或其他外语通用语种)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化工信息和计算机辅助化工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2)专业性知识要求: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能源化工工艺学、能源化工与新材料、石油加工工程、煤化工工艺学、可再生能源工程、化工安全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3)相关领域知识:掌握数学、物理、机械等方面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3.2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正确分析社会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实施教育革新和科学技术革新的思想和方法,掌握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传统文化遗产和现代精神的组合形成健全个性。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视点、方法,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1)知识获取能力:掌握外国数据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特定实验计划、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结果排序和分析能力的相关信息。(2)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能源化工产品(煤炭、石油、多晶硅方向)的工业生产、工艺设计、质量分析和控制、技术管理能力。(3)创新创业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结果、撰写论文的能力。(4)其他综合能力:热爱科学,具有勤奋、实用、合作创新的科学精神。

3.3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意识形态和道德品质:有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从事实上追求真理,结合理论和意识形态,具有连贯性的语言和行为、知识以追求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2)专业素质: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和主要相关技术工程知识,接受科学思考和科学实验训练,进行基本研究和应用研究,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有研究新技术的基本技能。擅长运用科学技术管理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国文学。(3)科学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4)身心素质:掌握体育和科学运动方法的基本知识,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4对应职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其面向的产业链地位与布局,在石油化工技术、煤化工技术和工业分析技术三个专业基础上,新增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组建化工技术专业群。在化学工业链的引导下,专业群具有相同的基本理论特征(类似的基本技术、不同的特殊技术和互补专业的优点)。本专业群与化工产业链关系如图1所示。

5课程设置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系统的框架是遵循需求和能力意向的原则,关注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代表性的工作为主线,注重与产业、企业、岗位的联系,注重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的衔接,整合课程,决定人才培养课程系统。第一,扩大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范围,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按照一般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第二,设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职业能力培养特别课程,综合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专业人才和一般人才的培养,强调技能课程的特点。

6技能取证要求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将深化“学历证书+X证书”制度试点,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取得化工总控工中级工证书及化工技术类其它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同等标准的技能水平)。具体取证要求见下表2。

7实习实训要求

实习(实训)是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在校内进行金工实习、化验分析技能实训、能源化工课程设计、化工生产仿真实训、化工职业资格取证实训等实践实训;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为了充分发挥实习(实训)的作用,对实习(实训)要求如下:(1)知识获取能力方面:需要掌握数据查询,文献检索,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并获得相关信息,需要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的筛选和分析能力。(2)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有从事能源化工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能力,并能应用该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能源化学生产过程的基本理论然后,可以巧妙地实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合理选择操作条件,正确执行化学生产装置的DCS操作,精通操作过程影响因素,有能力分析质量管理;具有安全保护和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并能使用所学的指导生产过程的知识;正确选择化学生产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使用个人保护装置的过程设计,品质分析和控制,技术管理能力。(3)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它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应用研究的知识和使用实验技能的能力、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结果、写论文的能力。(4)其他综合能力方面:热爱科学事业,刻苦合作,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8构建职业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中现设立石油化工技术、煤化工技术两个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和石油化工技术、煤化工技术、工业分析技术、油田化学应用技术等四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同时2019年已经与昌吉学院建成化学工程与工艺“3+2”应用型本科;另外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已经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开展了各方面的合作。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职业本科的建立可实现现有的中职、高职及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能源化学工程研究生教育的纵向贯通,有机结合和一体化设计,培养各层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4]。

9结论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业面向、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对应职业岗位群分析、课程设置、技能取证要求、实习实训要求、构建职业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等八个方面论述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其他院校能源化学工程职业本科建设提供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海,刘俊清,刘瑾,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5,44(12):99-101.

[2]雷泽,唐元晖,张军,等.能源转型形势下能源化工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9(5):252-255.

[3]李雪,申延明,刘铁民,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特色和创新实践[J].山东化工,2016,45(18):149-151.

第3篇:化学基本知识范文

高校实验室,是展示学校办学实力、体现教学科研水平、实施创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和社会中的科研项目逐步增加,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增强,相应的各类实验室事故风险显著增大。高校的专业实验室涉及安全面广,学科范围广,同时涉及各种危险物品的安全使用。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微小的违规操作可能导致严重安全事故的出现。所以,要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等极为重要。以往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通常选择安全宣传、自修、集中讲座等方式,这样师生安全意识提升不足,安全教育效果不理想。由王强、张才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一书,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及实训管理系统构建给出了全面的建议和方法。

该书涵盖了高校实验室的专项安全知识和技术、通识知识和技术,以及安全管理等内容。作为安全准入教育的配套教材,该书共有三大篇章,十二小章内容。其中绪论为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事故类型、原因和重要性,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内容要求。第一篇是通识篇,包含六章内容。其中第二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包含眼部和呼吸、面部及手足躯干、实验室通用防护装备;第三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实验室消防安全,包含燃烧的基本知识、灭火原理及方法、发生火灾时的逃生原则、爆炸的基本知识和预防;第四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实验室水电安全,包含触电的安全防范、电气火灾风险及防范、静电的危害与防护;第五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实验室废弃物安全,包含基本常识、处理的相关法律规范、化学性和生物性,以及放射性实验废弃物分类与处置;第六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包含特种设备基本概念、实验室特种设备及管理现状;第七章节主要讲述的是事故急救与应急处理,包含化学品中毒现场、机械性损伤事故及应急处理。第二篇是专项篇,包含四章节内容,其中第八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化学化工类实验室安全,包含常用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典型化学化工实验的安全意识与防护,以及化工实验的安全防护与急救措施;第九章节主要讲述的是生物类实验室安全,包含安全风险、防护措施,以及典型生物安全实验操作规范;第十章节主要讲述的是机械(加工制造类)实验室安全,包含机械安全概念、危险来源,以及实验室典型机械安全防护;第十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实验室辐射安全,包含核与辐射基础知识、辐射防护基础、放射性废物处理、实验室辐射安全。第三篇是管理篇,第十二章节主要讲述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基础,包含安全法规及标准、通则及职责、实验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

通过通读《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一书,可知完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及实训管理系统构建研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安全规划设计。学校应当改进安全防范设施,加大资金投入,24小时监护好实验室和危险物品,重点部位建设红外安防、监控,以及门禁管理系统等,杜绝危险物品的流失。选择电子标签的形式,把实验物品的信息和基本属性等储存起来,经网络实时跟踪管理,提供必备救助设施和物品。二是加强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及培训。丰富安全教学内容,建立以实验操作比赛和安全讲座为辅,课堂知识讲授为主,以及安全知识竞赛为补充的安全教育体系,制作直观、生动的实验室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同于符合本校实际,以及法规要求的实验室安全网上学习及考试系统,经系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建立实验室安全知识题库。三是扩建教育渠道。通过刊登实验室安全知识栏、开展安全大赛、建立实验室安全隐患等方式,促使在校园的每一角落均普及好实验室安全知识。《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教育》一书,作为一本高校实验室的必修教材,为高校实验室师生,以及安全管理人员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性的实践依据。它作为准则类的丛书,值得高校师生认真研读和学习。

作者:祝世洋 王岩 关绍巍 单位:吉林大学

第4篇:化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培养目标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工程与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质量检测及市场推广与技术支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培养规格

(1)学制:学制为四年,采用学分制管理机制,实习弹性学习年限。(2)总学分:本专业总学分为187学分,其中必修课(含集中实践教学)166学分,选修课21学分。必修课含通识教育必修课60学分,学科基础课48学分,专业核心课19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1学分。集中实践34学分,创新创业实践5学分。绿色工业学分不少于5学分、短学期实践学分不少于10学分;(3)学位授予:对修满学分并符合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人才质量要求

3.1综合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做人。(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遵循科学规律,辨证客观的处理各种科学问题。(4)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5)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到50分以上。(6)具有一定的的国际化视野,一定的英语应用及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425分以上)或湖北工业大学的学位英语考试。(7)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知识体系要求

生物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就业面也很广。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全面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掌握生物工程专业核心知识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相关知识。(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掌握思想道德修养、法律、中国近代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选修艺术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及《大学语文》课程,掌握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2)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生物工程导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工具性知识体系。掌握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文档处理、数据计算、图表加工、知识汇报、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能力。(4)专业或学科基础知识体系。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5)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专业分析、工业微生物育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6)专业方向或领域知识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领域或发展方向选择性地学习掌握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有酿造酒工艺、生物制药工艺、有机酸工艺、酒精生产工艺、蒸馏酒工艺、氨基酸生产工艺、抗生素生产工艺、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调味品工艺学、微生态制剂及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7)工程技术知识体系。掌握工程制图、化工设计、工厂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8)经济管理知识体系。掌握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与生物产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3专业能力要求

(1)熟练掌握微生物培养基制备、微生物接种、培养等方面的操作技能。(2)掌握微生物菌种筛选的一般流程及采样、富集培养、单菌分离、初筛和复筛等方面的操作技能。(3)掌握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及低温保藏、沙土管保藏、石蜡油封藏、超低温保藏等各种常规菌种保藏方法。(4)初步掌握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各种常规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5)熟悉发酵产品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及种子活化与扩大培养的基本方法。(6)掌握发酵罐的操作使用及各种发酵方式的基本操作。(7)掌握影响发酵的各种工艺参数及其调节控制的基本方法。(8)掌握各种生物产品分离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离心、过滤、沉淀、膜分离、萃取、干燥等各种常规分离方法的基本操作。(9)掌握微生物生物量(数)各种检测方法的基本操作。掌握生物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原料、中间产物及产品的各种检测方法。(10)掌握酶活力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包埋、共价结合及交联法等制备固定化酶的基本方法。(11)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菌构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12)掌握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工厂总平面布局设计、工艺计算、设备设计与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等方面的能力。(13)初步具备独立或合作进行生物工程新产品或新技术研究开放的能力。(14)具备一定的生物工程产品或技术推广、推销及技术维护的能力。

4质量保障与测评体系

第5篇:化学基本知识范文

1.信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化社会的特点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信息技术对大至整个社会发展、小至自身学习生活以及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影响。要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教师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指导下,优化教学过程,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培养创新型人才。

(2)要强调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要勇于尝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要有为改进教学而积极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欲望,要有在未来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融合,大胆尝试新技术并用于教学改革,要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3)要让学生具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意识,并能对获得的资源进行辨别和评价,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尊重信息资源的所有权、版权,要遵守网络时代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抵抗各种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自觉维护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

2.信息知识及技术

(1)对计算机基础、多媒体、网络等方面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软件的一般知识;特别要知道常见的化学专业软件,如ChemWindow、Chemlab等软件;要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特别针对化学专业网站、化学教学资源要有较多了解;要了解常用的网络数据库,如知网、万方、超星,并能获取需要的文献资料。

(2)信息技术能力是师范生能正确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制作课件、网络资源利用能力。要求师范生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可进行试卷排版、论文撰写、分数统计排序、学术交流等操作,其中PowerPoint还是使用最多的课件制作工具之一。课件制作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有不少抽象的理论概念、不宜实现的实验、危险性较大不宜观察的实验等知识,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地阐述这些知识,形象展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从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考虑,我们往往建议学生精通一门,另外可制作化学空间动画的3DSmax、修改图片素材的PhotoShop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掌握。网络资源利用要求师范生能轻松自如地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并能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加工,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使用网络搜索引擎快速有效地检索资料,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通过掌握的软件工具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能通过网络与他人开展协作学习等。

(3)整合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更是改变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的利器,同时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师范生能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的各种学习环境,如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各种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三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师范生对当前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重要性的自我认知,对开展信息教学活动的各种感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信息知识和技术是指师范生对信息知识的了解和对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运用,包括信息的特点、规律,还有信息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在问题解决时各种技术的应用。信息问题解决的整合创新能力是指信息化环境下确定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搜索和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最终整合信息与构建问题的解答而成为信息作品,最后是评价和展示信息作品。

二、高校化学教育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1)重视相关课程设置,多种途径促进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是保证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应体现出信息教育的渗透。我们根据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考虑到具体课程设置及时间的要求,对内容进行增删,删去过时的内容,增加教学实习中实用知识,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化学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理解信息技术对将来的教师岗位的重要性,研究优秀的多媒体化学课件作品,欣赏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或生活问题等方式。

(2)利用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培养信息素养所需的能力不应该脱离课程,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促进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的内容显性或隐性地贯穿于学科课程,让师范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使师范生对信息技术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