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精选(九篇)

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

第1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一、持续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第四钻井工程公司在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方面,采取了多措并举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了企业技术管理水平。

1.健全完善技术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和管理要求,建立完善了《科技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奖励办法》,制定了技术管理网络、重点井设计评审制度,明确了技术部门及技术岗位人员的职责,建立了技术专家管理考核机制等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机关、项目部和钻井队三级所适用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确保技术管理工作高效规范。

2. 提升科技工作管理。组织科技人员学习《工程技术管理检查调研情况通报》内容,分析自身工程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查找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堵塞漏洞,确保同类问题不再重复出现。同时,借鉴其它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反思其它单位存在的问题,全面梳理分析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发现短板,消除瓶颈,夯实基础,对照科技对标中的短板和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持续提高改进,全面提升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3.强化科技项目运用管理。在工程技术项目立项方面,按照“争第一、保一流”的立项原则,确立技术应用项目,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本着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原则进行立项,建立项目进展汇报制度,严格按项目计划督促研发工作踏线运行。在项目验收方面,严格执行《科技管理办法》标准,完善项目验收程序,按照项目计划任务书中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高标准,严要求,细审核。对没有效益、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不予通过验收。在资金保障方面,按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按照项目课题落实匹配资金,科研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做好研发费用归集,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推广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项目长对负责项目进行工作分工和责任分工,对照项目指标要求,制定解决措施,在确保踏线运行的基础上,创造高指标,形成一批具有区域针对性的特色技术。

二、持续推进工程技术提速

第四钻井工程公司在工程技术提速方面,充分发挥技术对钻井提速的引领作用,以提速无极限、提效有空间、提素无止境为要求,强化技术提速,从技术与管理上精细挖潜,作为目标任务去管理;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入新的提速技术和提速工具,开拓定向井提速新技术、新工具,探寻更新、更广的提速途径。针对各施工区块特点,制定区域提速模板,通过模板的复制应用,有力推动了区域提速和整体提速,通过强化钻井提速配套工艺技术管理与研究,工程提速卓有成效。

1.强化提速组织领导。以重点提速区域、施工重点井为重心,带动工程整体提速。重点井成立项目组,实施项目管理,加强与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提速工作安全、高效、有序进行。为在重点提速区域施工的井从技术、人员、装备、物资、政策上提供支持和保障,组织进行风险识别,制定消减措施和技术措施,督导技术措施执行与严格落实。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持续完善区域提速模板,将好的经验做法融入模板,提高基层作业中技术指令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井身结构、钻井参数、钻井液配方等技术方案,集成应用复合钻井、高效PDC钻头、三低钻井液等成熟技术,全力实现综合提速的目标。

3.强化新工艺新工具试验。为进一步推动工程提速,根据区块地层特点,在充分论证及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验新工艺、新工具。在大部区域试验使用振荡冲击器、特种孕镶块钻头、钻柱式双心随钻微扩眼工具、旋流PDC和φ22mm复合片PDC钻头等,在U型井推广应用了绒囊钻井液技术,推广应用了旋冲钻具、水力振荡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等,起到了好的效果。对新型提速工具进行研制和试验,针对优质快速低成本钻井的需要,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特种孕镶块钻头、振荡冲击器和射吸式液动冲击钻具的研制,解决致密、坚硬、强研磨岩性井段的提速难题。

4.强化总结与技术交流。认真落实技术例会制度,对阶段性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分析事故复杂发生的原因及制约提速的因素,研究制定事故复杂预防及方案,通过组织技术骨干集中进行交流研讨、技术对标和经验共享,达到改善工作方法、优化技术措施,互学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持续打造一流技术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事业发达之源泉,国家兴旺之希望,人才是企业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在技术人才战略方面,第四钻井工程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竞争实力,促进安全、清洁、有效、和谐发展的强有力措施。

1.发挥专家和科研人员作用。以技术专家为主,推行“项目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科技计划的执行力;针对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组织技术专家进行研讨,解决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科研项目的科技含金量;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不断完善科研队伍结构。

2.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从加快技术和技能专家的培养入手,着力打造一支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操作过硬的人才队伍,持续不断地推进研究和推广的能力。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通过参加各种新技术培训、技术座谈会、重点井技术讨论会、专家平台指导会、学术交流、岗位交流锻炼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积极搭建人才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平台,促进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建设成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3.关注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加快后备人才的培养,让人才闪光,靠人才强企。加强技术创新引导,倡导科技引领理念,让年轻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他们快速成才。对有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年轻科研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积极为科技人才涌现提供良好环境,不断为公司科研团队充实后备力量,为科技工作长足发展打好基础。

第2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一、充分认识推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行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行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就能拥有重要的动力源泉,引领行业又好又的发展。总之,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先进的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胜负手。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委属有关单位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提高建设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市建设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科技创新工作全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吸收、消化、再创新,加强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围绕建设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奖励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建设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2.总体目标

围绕促进建设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解决影响或制约建设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主要是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图审、施工质量控制、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产品质量,以及城市道路、桥梁、排水设施的维护、燃气安全管理、供水水质控制和污水处理等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着力解决建设工程中住宅和市政工程质量通病等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争创一批国家、省和市科技示范工程和绿色建筑工程等。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队伍,研发并引进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

3.2012年工作计划

一是2012年4月下旬,召开推进建设事业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总结回顾“十一五”期间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果,研究确定研发课题、项目和工作目标,明确年度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二是编制“十二五”科技创新工作规划。三是建立完善推进建设事业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家和研发项目库等。四是筹措资金,加大对研发项目的扶持力度,年底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评优,并进行表彰奖励。

三、推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工作要求

1.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现代网络技术,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和培训教育等形式,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对推进建设行业健康的重大意义,以及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与个人,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提高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加强推进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一是突出建设行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制订年度工作计划;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发挥能人的引领作用,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研发实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三是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库,聚集人才,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论证。

第3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 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的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中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因此,中国建筑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需要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10项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发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的管理。作者将从以上几方面,阐述建筑企业如何进行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职

1组织实施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并迅速进入建筑领域,技术含量高的现代建筑产品日趋增长,建筑施工企业粗放的管理手段和落后的技术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提高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树立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组织观摩交流,培训学习,促进企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广,促进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1.1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的工作重点

(1)强调领导重视和支持,发挥广大专业技术队伍在推广应用新技术中的作用。企业在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工作中,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各级领导和负责人及职责,强化实施过程中领导协调作用,做到领导把握,预控在先,建立领导工作目标责任制。同时充分调动项目所涉及设计、监理、建设等单位的技术力量,依靠工程师、技师、项目管理人员、技术骨干这样一支推广应用新技术的队伍。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做到生产组织科学合理、技术措施先进得力、资源保证及时充分。首先,保证技能工人、资金及时到位;其次,做到合理组织施工,注重各工序间搭接,各专业间穿插施工的合理衔接;另外,质量问题的预控措施及纠正措施的落实也要同步跟上。在组织生产中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工期、效益、技术难度则从属第二位。

(3)强调质量高标准要求,做到方案精细、施工认真、把关严格、检查科学。抓好样板。作好2次施工设计,重视QC小组的开展,在施工方法上要敢于创新。

(4)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当地质量监督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共同出谋划策、协同监管,是保证新技术示范工程顺利完成的重要环节。

1.2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主要措施

1.2.1组织措施

新技术示范工程实施采取4级管理体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作业班组。公司、分公司、项目部3级成立新技术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公司技术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申报、验收及总体筹划。分公司技术负责人指导、监督实施效果,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负责各项目标计划的实施过程及质量监控。施工队伍由专业施工班组组成。如基坑支护专业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组、粗钢筋连接专业组、整体脚手架、大模板专业组、陶粒砌块墙砌筑专业组、结构安装专业组。专业工长负责分项新技术实施,项目部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核验实施效果。

1.2.2管理措施

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项目技术负责人直接管理的现场新技术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编制科技示范工作总体策划,各分部、分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分目标,分别落实到具体工种负责人、班组长、技术工人,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责任制”,实行有组织、有领导的管理责任体系。制定“图纸会审制”、“专项方案审批制”、“分级交底制”、“三令制”“三检制”、“隐预检制”、“挂牌制”、“样板引路制”、“主材双控制”、“分部分项联合验收制”、“科技示范工程资料管理规定”等制度,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控制有力、验收严格,确保新技术推广应用按计划得以圆满完成。

1.2.3技术措施

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分部分项进行严格监督和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点,对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加强预控,编制专项方案和作业指导书。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操作班组及工人是陌生的,为使技术、工艺不走样。必须抓好技术交底尤其现场示范交底,让工长、班组长、操作人员掌握原理,正确操作是成功的关键。

2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1)强化科技管理,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技术管理制度。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建设部新近颁发的有关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文件,并提出实施意见,定期检查落实。

(2)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技术进步领导体系,强化企业实行以经理及其领导下的总工程师为首和企业内部各层次分级管理的技术进步责任制。

(3)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机构,充实实验、检测手段,增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条件成熟时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者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建立科技开发专项基金,每年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开发、技术推广和成果奖励。

(4)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加强新技术的开发,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技术改造工作,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逐步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主体。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管理

(1)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构建企业的建筑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建筑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深入开展建筑新技术示范工程和推广试点。

(2)贯彻《建筑施工企业工法管理办法》,重视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编制工法和工艺标准,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工艺技术标准,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公司发展的动力。

(3)健全科技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4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制度政策 技术创新措施

【分类号】:F426.31

一、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理论依据

社会是由无数个各种各样的个体和组织构成的。这些个体与组织以各自的方式从事各自的活动,同时又在不断协调与其他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想保持生存所需的最低程度的稳定性,就要求个体活动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市场、企业及社会上许多组织正在以各自的方式发挥着某种协调功能,其中,政府是进行这种协调工作的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威力,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全世界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经济效益较好、社会效益差的创新加以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提出了技术创新政策的概念,技术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受到普遍重视。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政策的出现是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技术创新是把新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是技术与经济的相互统一。所以,企业技术创新要充分考虑到包括政治、文化、资源及各种政策的影响。各种政策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因素,一个好的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具有阻碍作用。所以,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技术创新政策,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推动技术创新活动。

镇江市技术创新政策是镇江市政府制定的旨在促进工业技术创新而采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措施。就其实质来说,是镇江市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规范、限制和调节,是镇江市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干预。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两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技术创新是负效益,那么企业不愿意、也不应该进行该项技术创新。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技术创新的正效益成正比。当然,企业技术创新也受到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的限制。因此,在具备经济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企业获得正效益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某项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会带来效益,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则可能会是成本。即一项技术创新,企业获正效益,社会可能获正效益或负效益。企业获负效益,社会可能获负效益或正效益。这样,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能出现了两种矛盾情况,即企业获正效益与社会获负效益的矛盾和企业获负效益与社会获正效益的矛盾。对此,政府要从全社会的福利或效益的观点规定或干预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其目的是促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技术创新顺利进行,控制或抑制不利于社会的技术创新。这是镇江市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镇江市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原则

镇江市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政策不仅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而且为了给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技术创新是把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科学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融和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推动镇江市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多种科研生产联合体,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2.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为了使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不仅要注重一般性的技术创新,获取眼前利益,而且要注意扶持眼前利益不大、长远利益较好的开创性的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政策要使技术创新持续甚至加快进行,这要求镇江市政府要对企业外部的科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基础研究给予足够的支持,而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3.创新与扩散相结合。技术创新虽然给创新的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但远不如技术创新的扩散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比起原创新企业的平均获利程度来,后来利用这些创新的企业可能获利更多。至于社会公众的全部收益,则很难用任何的精确度来计算,但估算起来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技术创新政策既要保护创新企业的利益,更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扩散,以求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4.直接干预与间接调节相结合。根据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影响程度的不同,技术创新政策所采取的手段与措施也不同。一般来说,对于关系到工业经济发展命脉的技术创新,即高技术产业、尖端技术产业,投资大、效益高的技术创新项目,政府要直接干预、重点扶持;对于一般性的技术创新,可采用间接的经济和法律等手段给予支持、激励或限制。

三、 镇江市政府技术创新政策的体现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镇江市政府多年以来一直实施为刺激经济繁荣和民生福利而设计的创新政策。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福利政策等都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镇江市政府通过制定各种发展规划、地区政策、设立各种有关创新的激励机制,提供公共咨询服务、鼓励各种组织的联系与合并等措施,来对各种创新活动施加影响。

2.财政。镇江市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贷款、贷款担保、出口信贷、补贴、利润分享、提供设备或建筑物、提供各种服务等财政措施,创造一种相对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吸引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财政政策也可以限制某些创新活动的进行。

3.税收。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是镇江市政府影响创新活动的十分有效的措施。镇江市政府利用各种地方税和税收补贴等税收手段,鼓励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投资.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4.法律法规。镇江市政府通过制定有关的地方法规,影响创新的活动和环境,以及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创新活动中的行为。与创新活动关系较密切的有地方科技进步法、地方生态环境法等等。

5.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是技术发展的源头,为了支持本市的科学研究,镇江市政府通常采用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地方科学研究机构、支持各种地方学会和专业协会、建立地方科学基金、制定地方科学研究计划、并为地方研究项目和研究机构提供经费等。

6.信息。信息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政府及有关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机构、各种专业数据库等)在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和传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有:组建信息网络和信息中心;加强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功能;建立各种信息数据库和联机检索系统;向企业提供有关创新的咨询服务等。

7.政府购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这种风险不仅表现在研究阶段和生产阶段,也会在市场销售阶段表现出来。而只有当创新成果达到商品性扩大的程度时,才能算是创新成功。镇江市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创造出一个特殊的市场——“镇江市政府市场”,使那些很有发展前景而市场一时不能接受的创新成果,以及为了镇江利益须保护起来的创新成果,能在这个特殊市场中完成创新的全过程。镇江市政府的购买措施,对一些市场发育不好、企业经济实力较弱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来说,可能是关系到创新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8.公共企业。镇江市政府管理着一些公共企业。这些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态度(对R&D的投入、对采用创新成果的积极性),常常对许多技术创新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镇江市政府通过一些政策措施来调控公共企业的行为,进而达到对私营企业和市场的引导和调控,镇江市政府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有:促进公共企业的创新活动;建立新型的工业(如高技术产业);推动公共企业积极参与私人企业的创新活动;要求公共企业率先采用创新成果等。

9.教育。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的活动,没有充足的人才,就无法保证创新活动的成功及镇江创新能力的增强。镇江市政府为了本市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在发展本市的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后备创新人才的成长。例如,大力发展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定职业训练计划和人才交流计划,派遣本市青年到国外大学和企业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等。镇江市政府影响技术创新的政策手段还有很多,如在公共服务、商业政策、海外商等方面。

四、镇江市推进技术创新活动的措施

镇江市第六次党代会后,市科技部门全面启动、有序推进建设镇江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各项工作。各项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高技术攀登计划”,突破一批技术瓶颈问题,掌握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2015年,有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500亿元。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 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份额和结构层次的“双提升”。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计划。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3.切实加强农业和社发领域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步伐,完善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新机制,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对改善民生的促进作用。坚持科技惠民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和谐宜居城市。

4.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镇江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区域,加速推进科技新城建设,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全、创新要素活、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区。积极抢抓镇江在我省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建设区域创新核心区。突出发展科技企业加速器,让更多科技成果得到加速转化与产业化。

5.突出集成和统筹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各地加强资源集成和要素集聚,统筹技术开发、应用示范、市场培育、配套建设等各个环节,集中打造高性能材料、航空制造、物联网等10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创新密集区,培育特色创新集群。联合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共建代表镇江水平的重大研发载体,引领相关领域技术水平跨入国际前沿。组建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区域性技术合作机构,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

6.加快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省十大人才工程,全力实施市“331”计划,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培育30名镇江层面领军人才、300个领军人才团队、1000名海外领军人才。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实行创新型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我市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积极解决好其在镇的一切相关问题。

7.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订镇江市重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力度,提高发明专利授权奖励标准,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确保实现到“十二五”末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翻两番”目标。深入做好镇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

8.探索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到2015年,全市创业投资机构达50家,创业投资规模达100亿元,拥有2-3家全省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龙头型创投企业。办好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促进科技保险、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担保等工作。

9.优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环境。大力促进有志的企业家和有为的科学家与资本拥有者紧密合作。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向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鼓励驻镇高校成立加快技术转移的专职服务队伍,鼓励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及产业化。健全市级科技奖励机制,继续评选“市自主创新重大成果和杰出人才”,逐步提高奖励力度。提高市科技进步奖奖励标准,对镇江、省科技进步奖予以配套奖励,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10.探索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投融资体制,大力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投资机构在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到2015年,全市创业投资机构达50家,创业投资规模达100亿元,拥有2-3家全省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龙头型创投企业。办好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促进科技保险、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科技企业债券、科技担保等工作。

1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订镇江市重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力度,提高发明专利授权奖励标准,努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确保实现到“十二五”末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翻两番”目标。深入做好镇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和名牌。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创新创业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镇江市科技局还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方法,以“四项服务”来助推企业自主创新。

一是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行“保姆式”服务,全年组织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0项,对上争取科技拨款3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

二是对产学研合作实行“红娘式”服务,深入开展以股权激励等方式面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团队)技术招标,培育5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点。

三是对引进人才实行“亲人式”服务,配合组织部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70名,镇江“”、省“双创计划”人数继续位于全省前列。

四是对落实科技政策实行“无缝式”服务,全年组织科技创新政策上门服务企业10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结语:技术创新制度政策的效果有待实践进一步检验,有望在今后的科研项目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建立创新型城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镇江市委党校,2013年校级课题,姜荣萍 章震峰著

【2】《技术创新文化论》王睿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5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今天下午,我们科技系统召开保增长、保民生献计献策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组织各位科技专家、科技管理人员研究科技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科技如何在保增长、保民生、调结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个会议是市长很早就倡导召开的,会前也给大家打过招呼,同志们也作了精心的准备,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特别是要结合我市科技工作的实际,把真正体现我市科技特色,真正切中科技发展时弊的意见、建议讲出来,为确保我市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针对科技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中发挥积极作用,我谈点体会,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科技工作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国家科技部的安排部署,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一个中心”就是要结合当前形势,重点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两个重点”就是要紧紧抓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两个重点。科技如何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概括起来就是36个字,即加强重大专项、支撑产业振兴、发展高新产业、支持企业创新、深入基层服务、促进人才建设。

一、实施重大专项要与扩内需、保增长相结合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确定了16个重大科技专项,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能源等国家战略性产业,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到2020年,重大专项总投入将达到1万亿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超过5000亿元。这些重大专项的实施如何与扩内需、保增长紧密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但对于培育和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产业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实施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带动新产品的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催生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对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将起到直接的作用。这是体现‘治本’的重大举措。重大专项的实施过程,关键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多年来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筛选出对当前产业发展和扩大内需最具影响,已有较好基础的攻关任务,加快实施,力争早出成果、快见成效,努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从我市来讲,就是要结合国家、省的政策导向,尽快筛选凝练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前景良好的重大科技专项,尽快组织实施。

二、科技支撑要与产业振兴、企业创新、产业集群相结合

从国家层面上看,当前科技支撑的着力点就是要有效支撑和服务于中央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和十大规划的实施。首当其冲的是尽快把已有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用起来,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经过各类科技计划的持续支持,在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加快已有科技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很有基础,释放多年技术创新成果所积蓄的能量,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最直接的措施。从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如何促进重大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一要加快推广应用一批能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二要发挥科研所的作用,作为产业振兴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联合行业大型骨干优势企业和高等院校,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和竞争前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当前特别要关注保护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小企业、高新产业。

在今年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要启动技术创新工程,加快推进,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形成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二是面向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据统计资料显示,在这次金融风暴中,高新区也受到了冲击,但相比全国情况,增长依然平稳强劲,仍保持18.6%的增幅。有些产业如动漫、游戏、软件、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呈现出逆势上涨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等战略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支撑区域经济增长。

三、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技术

改善民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科技工作就是要实施民生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利于科技成果惠及大众。一是实施改善人居环境科技行动。结合拉动内需的相关民生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宜居住宅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投资项目科技含量;二是继续实施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加快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修复重建技术;三是加快推进全民健康科技行动。重点在基层和社区卫生系统,推广新型数字化医疗技术和设备。四是加快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加大公共安全科技支持力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我们要加强城乡科技统筹,引导科技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转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今年的农业科技项目对接中,我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二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要尽快启动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四、组织动员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面向企业开展创新创业

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约有70%以上的科研人员在企业,如何调动和激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这是科技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建立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还要利用科技中介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搭建科技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此外,要从科研院所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研发技术、开发产品。特别是鼓励科技人员带技术、带产品进入企业推广应用。最后,还要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无形资产入股等方式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与金融结合是关系到科研人员创业和企业创新的关键。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若干意见》,还将通过深化科技保险试点,研究建立利用科技保险工具对使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设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的授信业务和农业科技小额贷款试点业务,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规模,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促进创业板尽快推出,扩大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工作,继续组织发行第三期国家高新区企业债券。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这些配套政策的出台,必将为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起到积极作用。

第6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创优工程、质保体系,科学施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创优工程的质量管理,可以实现样板引路、以点带面,从而带动企业的整体施工质量不断上升,对于促进企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1、以合同为质量管理制约手段,推行GB/T19001-ISO9001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职能,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领导,总工程师中间控制,各职能部门管理监督,各专业施工队具体操作的项目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形成从项目经理各施工段各专业施工队(包括指定分包队)的质量管理控制网络。根据创优目标首先选配相应的项目管理领导班子,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创优领导小组。让具有职业资格、责任心、事业心较强且具有高度质量意识的同志担任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施工现场“四大员”必须配齐。关键工序的班组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中高级技术工人必须占有较高比例,为工程创优奠定组织基础。

2、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一是完善了岗位责任制。从项目经理到操作人员都应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明确他们的职责权限,并使其权责统一。同时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让大家有章可循、有矩可蹈。二是完善质量检查验收制度。严格实行“自检、复检、终检”“三检”制度。三是分项工程样板引路制度,把各专业分项工程的某一单元工程作为样板,以此为标准,组织工人在现场交底再进行大面积施工。四是技术交底签认、发放制度:技术交底必须由各专业负责人各班组签认,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班组长以上质量技术管理员人手一份,重要单元工程要组织所有操作工人在现场进行培训交底后,再组织大面积施工。确保所有操作人员能够真正吃透技术交底要求并严格按交底要求施工。五是坚持质量例会制度:质量例会坚持定期召开,质量管理人员及影响质量的关键操作人员参加,及时研究出现的质量和技术问题,群策群力共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克服避免质量失控。六是建立质量奖罚制度,明确奖惩措施,要求做到奖罚分明。七是严格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审制度。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集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共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中相应的创优计划和措施需具体详细,并切合实际。施工中发现施工组织设计不够完善的,要及时进行调整、补充、修改。八是建立材料质量把关制度: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作为创优工程必须使用合格的材料,各项工程主体结构材料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定取样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制定创优目标,签订创优协议,搞好创优策划

根据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实际情况确定创优目标,既不能不求进取也不能盲目冒进。被选定的创优目标的规模要达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最低要求,根据工程性质、工程的相对重要程度来确定创优标准,在选择创优标准时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工程的重要程度及影响、业主的要求以及项目经理部的实力确定合理的创优标准。创优目标在工程开工之前确定,杜绝创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创优目标确定后,接着就是明确责任,按管理权限逐级分别与项目部经理、班组长以上主要管理人员签订创优协议书,在协议书中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使他们权责统一,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全员创优意识。

三、加强质量监控,强化跟踪管理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这个“管理”,就包含了对工程的质量检查和监控。作为创优目标项目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便是保证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从企业总部到工程处,再到项目经理部都层层设有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制度,对创优目标项目坚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同时,检查不走过场、发现问题当场签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问题严重者责令停工整改,在企业范围内通报批评,并给予经济处罚。这样,层层检查使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创优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克服质量通病,注意工程细部质量

1、成立质量通病防治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及班组长均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实行单元工程责任承包制,责任落实到人,哪里出现质量问题,由承包人承担其相关责任。

2、制定科学的防治质量通病方案和措施,杜绝质量通病的发生。针对各工程容易出现的通病,分析产生原因,找出克服方法在方案措施,并对相应的操作人员交底。

3、改变传统落后的操作方法,注重细部创造精品。通过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施工工艺,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和操作工具,精心施工,使建筑工程的细部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4、建立分部工程目标QC质量活动小组,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薄弱环节进行质量献策攻关。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原则,运用施工质量预控法,随时掌握质量动态,追踪病“灶”,对症下药,提高产品优良率。

五、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根据工程类型选择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高效、适用的新科技成果,抓好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成果的应用、示范工作。抓好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高效、适用的新技术,做到推广新技术与推进科技进步相结合,科技示范工程与创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相结合,推广新技术与工法的编制相结合。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科技开发和应用,组织对工程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和创新。

六、广泛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活动

1、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没有安全作先决,任何创优目标都会成为泡影。因此,要十分注重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监察条例》等安全法规,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安全检查和防护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教育网络,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提高职工的整体安全意识;一旦责任事故发生,严格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使警钟长鸣。

2、大力开展文明施工活动是实现创优的前提,严格执行文明施工各项规定。建立文明施工管理责任制,实行划区负责制。现场材料分类堆放,标志清楚醒目。工地所有安全标志、防火标志、文明标志明显醒目,防护措施严密周细。施工过程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施工噪音;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做到不扰民、不干扰其它正常工作。

第7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按 语:《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一文从深刻认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落实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这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有关我国当前的文化科技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大意义,包括要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以及要推进文化发展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这两个主要部分。关于准确把握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文章提出,一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指导方针,暨“面向需求,汇聚资源,引创并重,推进提升”;二是提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目标;三是明确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文章的第三大部分是明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其中,一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思路;二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工作思路;三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任务及指标,包括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系建设、效率和效益、项目攻关、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建设四个方面;四是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工作抓手。文章的第四大部分是落实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其中一是大力推进文化科技体制改革,包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继续推进文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文化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两个方面;二是制定和实施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文章的最后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要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要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全力开创文化科技工作新局面。

第8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粮油;高产创建;现状;意义;问题;建议;昌都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2-02

高产创建是将单一的增产技术集成推广应用而启动的粮食增产工程。通过实施高产创建活动,实现了粮油作物的高产。从2006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高产创建工作陆续开展,实施高产创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粮食单产。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和标准化生产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种植业效益的一项综合性措施。昌都市从2008年开始在青稞、小麦、油菜等作物上开展高产创建活动。2008―2016年,全市在10个粮食主产县(区)实施了粮油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实现了粮油增产、生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昌都市将其作为种植业的核心工作紧抓不放,作为种植业的品牌工作着力打造,努力扩大创建规模,提高创建质量,增强辐射影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产创建面积逐年扩大,单产稳步提高并创下昌都市粮食作物9年连增的奇迹,本文总结了昌都市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1 昌都市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现状

昌都市自2008年开始实施高产创建项目,到2016年,在全市10个县1个区的实施面积、参与农户数量、粮食增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市10个县1个区实施作物从2008年的青稞1种粮食作物扩大到2016年的青稞、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等5种粮油作物;实施县由1个发展到10个;参与农户数量由0.12万户扩大到12.35万户;实施面积由200 hm2扩大到2.67万hm2(表1);粮油总产量由2008年的16.74万t增加到2016年的17.63万t(表2)。2008―2016年,昌都市共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面积达11.49万hm2,粮食总产量达154.23万t。通过实施高产创建项目,实现了昌都市粮油作物增产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了昌都市粮食总产量12年连增。

2 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的意义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耕全市地质量;集成技术,集约项目,依靠科学技术,主攻粮食单产;制订标准,提高品质,节本增效,促进增收;突出地方主要作物和优势种植产区,抓好大县、大片,通过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树立典型,示范展示,辐射带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坚持行政、技术同步,上下联动,按照区、地抓万亩高产示范,地(市)、县抓千亩展示,县、乡抓百亩的攻关原则,逐级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全面提高全市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

2.1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是促进“一产上水平”的重要保障

没有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更没有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一产上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本区要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业标准化生产既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突破点,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条件。全市只有通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才能创出一批高标准的种植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出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品牌农产品,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牧民持续增收的能力。

2.2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是提高科技利用率的重要举措

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为农民群众所掌握,能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覆盖面,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田间地头,提高了科技入户率,达到种植业增产、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

2.3 开展高产创建是积极探索粮油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粮油生产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通过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有利于集成创新一批实用农业技术,提高推广应用水平,有利于提高产出率和种植效益,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提供条件,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奠定基础。

3 粮油高产创建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大部分农牧民未能认识到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具体意义,将粮油高产创建等同于常规的高产示范片区,从而在行动、措施方面缺乏创新,导致规模化高产创建的效果不理想[1]。

3.2 技术服务不完善

目前,市农业推广服务中心、11个县(区)农业推广站、138个乡镇农牧业服务中心共有农技干部376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54人、技术员210人。由于大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未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对农业栽培技术不熟悉,在全市376个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数不足40%。导致大多数高产创建实施乡村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存在盲区,从而导致高产创建质量不是很高。

3.3 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昌都市农村劳动力中文化水平达到初中以上的仅占5%,其中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2%。同时农村中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水平不高的中老年人及妇女等,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昌都市种植业先进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与应用[2]。

3.4 自然灾害较多

施高产创建的9年来,昌都市每年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旱灾、霜灾、洪灾、雹灾、病虫草害等自然灾害,其中2009年、2012年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分别达到4 266.67、5 066.67 hm2,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8.0%、9.2%。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大面积高产[3]。

3.5 工作缺乏合力

由于对高产创建工作认识的局限,认为高产创建工作仅仅是农技推广部门的责任,其他部门配合较少,完全由农业部门单独负责。

3.6 农用物资价格上涨

近年来,昌都市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矛盾日趋严重,家用物资价格均有所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4 发展建议

4.1 严格管理,规范运作

市农牧局要制定标准化生产及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操作规程,从行政、技术、投入等方面进行规范。此外,还要制定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活动管理办法,明确组织管理、目标任务、责任分工、督查制度、考核办法等,推动标准化生产及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有序开展。

4.2 集约资源,合力推进

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和标准化生产是一项综合措施的整合过程。在项目实施中需要整合农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吸收各行业专家参与到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工作中。在资金投入上要集约重大的项目资源,与良种推广补贴、植保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示范施肥等项目相结合,保证示范区域建设的物质和资金投入,确保全市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的有序开展。

4.3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

开展粮油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是全市种植业的一项主要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参与,各级涉农部门要高度重视,务必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要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确保把高产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4.4 三级联动,以县为主

为加强项目执行力度,各级农牧部门一定要根据工作职责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自治区负责制定全区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工作方案,制定技术操作规程,督促检查工作落实。市级农业部门负责制定全市各县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活动的实施方案,并督导县制定县区级实施方案,要成立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工作小组,制定操作规程,组织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考核验收。项目县是项目实施主体,各县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按照自治区的统一要求,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并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4.5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全面促进科技入户

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主题技术培训,引导农牧民应用先进技术,积极参加优质高产创建活动[4-6]。要充分利用各类型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农业高产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普及高产创建栽培技术知识,提高项目区、项目户的高产创建意识和管理水平,通过培育示范项目、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的具体实例,以点带面来推广各类农业生产高产创建栽培技术。为切实保障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取得成效,区、市、县三级农业部门要抽调精干技术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按照自治区的总体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所有参与点上的技术人员必须在春播前进点开展工作,确保高产创建示范各项技术服务到位[7-8]。

4.6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保障农牧民对土地承包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耕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集中,从而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并进一步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5]。昌都市要研究耕作、播种、管理、收割等单一环节的机械化技术问题,更要加快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普及。

5 结语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昌都市粮油生产引入了新活力,对挖掘昌都市粮油生产潜力、推进科技推广机制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为全市粮油生产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4]。今后,昌都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不断加快,进一步挤占粮食种植面积,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快实施粮油高产创建项目,保证全市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9-13]。

6 参考文献

[1] 李洪彬,曾世伟.关于丰都县粮油高产创建的思考与建议[J].南方农业,2012(6):58-60.

[2] 蔡前英.益阳市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4(22):74-76.

[3] 熊玉唐,朱怡,冯泽蔚.贵州粮油高产创建项目5年成效与经验[J]耕作与栽培,2012(5):37-41.

[4] 郝桂霞.湟中县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6(6):293-294.

[5] 赵贵宾,岳云.甘肃省持续推进粮油高产创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6(5):13-16.

[6] 张改连.临县粮油高产创建工作的几点启示[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10):54-55.

[7] 崔东成,张焕斌,金星海,等.延边地区粮油高产创建测产情况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1(1):68-72.

[8] 田文湘,徐勤青.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农业信息,2010(6):45-46.

[9] 桑亚松.浅谈整建制粮油高产创建在肥东县的实践与成效[J].基层农技推广,2015(11):62-64.

[10] 赵贵宾,岳云.持续推进甘肃省粮油高产创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5(12):10-13.

[11] 田春华,韩强,楚春生.对嘉祥县实施Z油高产创建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4):309-310.

第9篇: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提高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努力开创我区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科技”提供强有力的工作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支持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对知识产权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创新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保护水平。通过政府和企业的互动,多方吸纳知识产权人才,实现企业的自我保护,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良好创新氛围。

2、坚持统筹兼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

搞好全区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推动、实施和监测体系建设,坚持整体推动、环节衔接、突出重点、率先突破,尤其是围绕我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以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我区经济发展的科技竞争力。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市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下,促进区域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

3、坚持保护与转化相结合的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同时对技术成果尤其是专利技术予以重点推广,加速促进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三、总体目标

根据区内实际情况,力争到2015年,建立与本区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相适应的、现实有效的知识产权工作运行机制。围绕本区的主导产业,培育和吸纳知识产权创新人才,提高区内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建立并完善本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全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推动全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使我区成为全市乃至环渤海地区创新活跃度最强的地区之一。

四、工作重点

1、推进纲要实施,把握政策导向。

推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是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核心。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领域相关政策与措施,在制定政策中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能力。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鼓励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建立与政府之间长期的工作交流机制。

2、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专利质与量同步提升。

加大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发明创造,资助好项目、好技术、好产品,鼓励企业积极申报著名商标、争创品牌,促进区域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围绕“巩固、调整、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保持区域内年专利申请量稳步增长,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保持区县前列。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保护措施。

突出开展每年一次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并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利用新闻媒体及时报道本区的知识产权工作进程,使群众尊重和自觉维护知识产权,提高全区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由政府引导,支持重点支柱产业,以掌握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龙头,积极开展维权活动,围绕技术领域,提升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4、注重教育培训,提高企业意识。

继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区科技特色学校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积极开展发明创造等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积极推行研究性课程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要注重在企业、社区、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单位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和知识产权普及工作。要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政府、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干部与工作人员,对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干部与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商标法和专利法的培训。

5、积极开展交流,共同促进发展。

积极促进我区与其它辖区以及外省市知识产权部门,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立足本区情况借鉴其它区和外省市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创造区知识产权工作的特色。定期组织企事业单位与专利、商标、版权等相关区政府部门的研讨会,为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遭受侵权的应对能力提供对策。

6、坚持专利资助,鼓励发明创造。

积极推动区内科技创新,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单位。根据市知识产权局每年下发的资助办法及相关政策,定期开展专利资助工作,鼓励区内各企事业单位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加快创新发展速度。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体制机制,实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集约化发展。在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支持创新的强大合力。全区各单位、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知识产权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增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大投入,及时足额拨付和匹配相关专项经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常抓不懈,扎实推进,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

2、坚持奖励制度。

由区政府建立专利奖励制度,拨出专款,定期对区域内专利工作成绩突出的大专院所、企事业单位、发明人进行奖励,并且,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用于支持科技奖励、建立专利试点单位、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专利资助申请等工作,推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3、创新发展措施。

把专利与科技企业及项目的培育工作紧密结合,建立专利、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项目相互支撑的协作机制,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等核心技术的企业向上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

4、扶持引导措施。

以促进专利创造为重点,对每年区内开展的专利试点工作给与专项资金支持,通过政府层面的扶持引导,鼓励区内企业的专利申请、促进专利产业化,提高我区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