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精选(九篇)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

第1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在“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方面,《决定》指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改革的主要任务:(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五)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六)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二、金融体制改革

部分新资本协议监管规章。中国银监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第一批5个监管规章,包括:《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专业贷款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这5个监管指引的,标志着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规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有力推动国内大型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准备工作,为确保新资本协议如期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国有经济改革

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规范职工持股行为。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规范职工持股行为。《意见》分别明确,国有企业职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型企业以及关联企业上的持股问题,同时严禁国有企业以企业名义组织各类职工的投资活动。《意见》规定,继续鼓励国有中小企业职工,在自愿基础上参与企业改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职工持有改制辅业企业股权;国有大型企业改制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择优选取投资者,职工持股不得处于控股地位;可以积极探索国有大型科研、设计、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骨干,以多种方式取得企业股权。在严控大型国企职工持股比例,鼓励中小国企职工持股的同时,《意见》对国企职工投资关联企业行为,做出了明令禁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颁布。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这部法律。该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加强对国有资产保护,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价格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该《办法》。《办法》要求,定价机关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实行定价听证。《办法》规定,听证的具体项目通过定价听证目录确定,但容易引发抢购、囤积,造成市场异常波动的商品价格,通过其他方式征求意见,不纳入定价听证目录。中央定价听证目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中央定价目录制定并公布;地方定价听证目录,由省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据地方定价目录制定并公布。定价机关制定政府定价听证目录内商品和服务价格,未举行听证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定价无效,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办法》规定,政府制定价格听证会参加人的人数和人员的构成比例,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听证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中消费者人数不得少于听证会参加人总数的五分之二。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或者降低价格的,听证会可以采取简易程序,只设主持人,听证会参加人由消费者、经营者构成。听证会应当公开举行,允许旁听和新闻报道,但涉及国家秘密或者商业秘密的除外。定价机关作出定价决定后,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定价决定和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的采纳情况及理由。

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当

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导意见》提出,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区域性壁垒。改善行政管理,强化政策扶持,拓宽融资渠道。《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孵化基地。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

六、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这是我国第8个保税港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是按照“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要求,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邻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港区规划面积9.72平方公里,包括4.8平方公里码头作业区和4.92平方公里物流、加工区,划分为码头作业区、物流仓储加工区、港口配套服务区等功能区。保税港区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产物,是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合的保税物流层次高、政策优惠、功能齐全、通关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此前,有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7个保税港区获批建设。

七、其他领域改革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颁布。10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该《条例》。《条例》加强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乳制品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加重监督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对出版单位转制、改制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问题作出规定。为加强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国家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央出版单位要认真制定改革方案,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通知》强调,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应根据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定和政策,制定本单位的具体改革方案,经主管主办部门审核同意,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后实施。涉及国有资产事项,由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同意后批复。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时,应由其主管主办单位负责组织做好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基础工作,有关结果报财政部批准或审核备案;涉及国有资产划转的,须报财政部审批。《通知》指出,财政部对中央出版单位国有资产履行监管职责。中央出版单位转制或改制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脱钩的,其资产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由财政部直接履行国有资产的监管职能;中央出版单位转制或改制后与原主管主办单位国有资产隶属关系不变且符合国家规定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维持不变。中央出版单位转制或改制,涉及资本结构变更、出版单位合并或分立等行政许可事项,须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企业重组、股份制改造、投融资活动等重大资产变动事项,须经同意,并报财政部批准后实施。

加强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民政事业单位岗位类别、等级、名称、条件、待遇作了详细规定,将民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明确划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民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社会工作岗位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意见》还对各级别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技能岗各自的基本任职条件以及工资待遇,作了政策性规定。

八、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

天津市开展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国家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以《关于同意天津市开展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的复函》,原则同意天津市开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复函》指出,试点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建立污染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也是运用市场机制加强环境保护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推动滨海新区按照国务院部署加快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复函》要求,排放权交易综合试点工作,要以天津市试点区域内环境容量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污染减排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稳步循序开展。要进一步完善试点实施方案,严格环境容量和减排目标控制,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动态监管,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一级和二级市场,逐步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天津滨海新区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天津滨海新区按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政策措施,制定并了支持企业发展等八个方面的指导意见。包括:《支持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工业东移、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吸引、培育和使用人才的指导意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服务区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卫生部与重庆市共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10月10日,卫生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京举行共建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合作协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内容涵盖了城乡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卫生资源调控、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医疗保障改革等为重点,以促进居民享有均衡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推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协调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建立药品稽查协作机制。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决定,共同建立武汉城市圈药品稽查协作机制,实行药品稽查信息一体化,以积极防范、打击和整治武汉城市圈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药品市场。

九、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点)

天津市召开深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推动会。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推动会。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三年实施计划(2008~2010)》,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相结合,坚持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相结合,着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划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社会领域改革等十个方面的重要工作,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十、地方改革

《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10月1日,该《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维持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分别确定,并随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变化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物价指数变动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金额,按照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条例》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城乡居民,可依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经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保障对象持有效的证明文件,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就医、租用廉租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条例》同时也规定了低保对象的义务,明确鼓励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就业、参加生产劳动。《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重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地方立法上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统筹。

山西省制定《2008~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近期,山西省制定并该《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求,山西省2008~201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将集中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建立和健全节能减排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旅游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等十多个方面。

第2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一、进行分类改革,大力调整事业单位结构

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按照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发展方向,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三大类,即承担行政职能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并对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方式和措施。

第一,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要求,清理行政类事业单位的职能。对有法律、法规授权并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剥离其经营服务性职能,交给其他机构或社会。如金融监督机构、工程与环境质量监理机构、交通监理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都属于此类。

第二,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原则上只有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主要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为社会服务,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如在医疗卫生领域,乡村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和疾病防治控制中心被划为公益一类。目前,乡村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已核定机构2255个,核定编制15.4万个,医护人员工资待遇均由当地财政支付。

第三,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指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已经实现或经过调整后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改革方向是:原则上逐步转为企业。改革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对完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或实行股份制,依法进行企业登记注册,同时注册事业法人资格;对部分既开展经营活动又从事公益服务的,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无市场前景、转企成本过高或转企后难以生存的,予以撤销。

二、促进政事分开,转变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能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机构的延伸和支撑,面临着诸如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政事分开也成为广东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部分。所谓政事分开,是指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名称、管理方式及手段等方面分开。

第一,理清职责边界,推动职能归位。政府转变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强化对社会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明确将行政机关的微观管理、技术性、辅事项交给事业单位承担,将事业单位承担的游离于行政机关之外的行政职能回归机关,积极推进政事分开。如将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等10个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回归到行政机关,做到职能归位,人随事走;将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原承担的科技成果评审等技术服务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将公路养护、航道养护、水力发电等经营性职能进行剥离,交由市场按企业化运行。

第二,坚持管办分离,剥离政府职能。采取各种措施,改变一些行业管办不分、“裁判员”和“运动员”不分的局面,使政府机关从对所属事业单位的直接管理向政策导向、规划布局、行政指导、监督管理和营造发展环境转变。如文化体制改革中,按集约化方式和资产运营模式组建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广东星海演艺集团、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省出版集团等,积极推动省属新闻出版单位、文艺演出院团、新华书店等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革。又如深圳市将124家转企事业单位和原机关事业单位办的264家企业一起划转国资委,实现行业主管部门与其所兴办的企业彻底分离,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彻底分离。

第三,加大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一是向市场放权。除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安全的事项外,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坚决不设定行政审批。二是向社会放权。把政府行业管理中的标准起草、评优评比、业务咨询、统计分析、项目评估、法律服务、宣传培训、公益服务等职能,都转移给社会组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推动政府由养人办事向购买服务转变。2008年,广东出台了《关于发展和规范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行业标准、鉴证评估、信息采集、公证认证等任务强制性地交给民间性社团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目前,省直单位已累计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100多项,政府逐渐从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组织和保障者。

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公益服务能力和活力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广东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核心,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改变思维定式,努力突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第一,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改革中注重把事业单位改革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统一起来,有效地解决公共服务基本上都由政府包办、公益服务成本较高、服务质量效益较低等问题。目前,广东省正在加快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购买服务的评估结果作为确定政府购买服务供应方和奖励社会组织的主要依据,加快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第二,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广东省制定实施了《关于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淡化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吸纳社会人士、服务相对方组成理事会管理事业单位。省直已在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事业单位推进试点。深圳市出台了《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施意见》。另外,还选择直接面对公众服务较多的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广州、佛山、深圳市的事业单位作为试点。

第三,实行法定机构试点。为探索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行政组织体系和解决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在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开展法定机构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实行法定机构试点。目前已在部分省属事业单位和广州、深圳、珠海市试点推进。其中,《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暂行办法》已经深圳市人大立法通过并实施。

目前,在广东省,聚社会各方之智、求综合配套之策、成全面推进之势的事业单位改革氛围已经形成,省属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已接近尾声;深圳、佛山市市直及部分区县已率先完成,其他地市也正有序推进。促进政事分开、促进事业发展、激发生机活力的目标已经显现。

第3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同志们: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全面铺开。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带来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以确保今年全市以实行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4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机构改革精神,推进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实施,XX区区委区政府根据《XX市机构改革方案》《XX市县(市、区)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统筹谋划、周密安排,凝心聚力谋划卫东区机构改革。

一、提高政治站位,做好宣传工作。区委区政府把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进机构改革。区委编办把党政机构改革工作作为全办中心工作来抓,及时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XX省级机构改革方案》、《XX省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意见》等上级改革文件汇集成册,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营造讲改革、抓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凝聚改革共识,筑牢改革基础。《XX省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区委区政府积极进行机构改革前期调研工作,先后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等问题进行调研,把各项改革的“联络图”和“关系网”理清楚,形成多份调研报告,为全区党政机构改革准备第一手材料。成立党政机构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区委和区政府主要领导抓改革工作,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督促改革有序推进。区深改办、区委编办主要负责拟定工作计划,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改革方案、实施方案和有关文件,对外协调联络等工作,保障改革工作有序开展。认真梳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实有人员等情况,形成了《XX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统计表》、《XX区机构减少统计表》、《XX区机构改革部门拟分配编制领导职数》等,建立起了基础工作台账。按照改革前后时间跨度制定了《XX区机构改革时间节点、任务清单》,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

三、明确改革重点,稳妥推进改革

在区委的领导下,区委深改组、改革办、协调小组、专项小组、区编办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工作专班,认真听取市委改革办、市编办的指导意见,并和三区广泛沟通讨论,形成《XX区机构改革方案(草稿)》。区领导多次召开改革办会议,审定机构改革方案有关事项,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XX区机构改革方案》,上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印发了《XX区机构改革方案》(〔2019〕8号),如期召开区委八届五次全会,印发《XX区机构改革实施方案》(〔2019〕1号),细化区党政机构改革协调小组、区政府机构改革专项小组责任分工,建立区领导分口推动机构改革工作机制。

区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会,统一研究办公用房调整、机构牌子制作、车辆调配等具体工作,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摸清全区办公用房、车辆底数,提出拟调整方案,政府办统一制作各单位牌子,完成机构改革单位挂牌、印章刻制、收缴工作,新组建部门领导班子按时间节点配备到位。

同步拟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意见,同市委批复的行政机关改革同步推进,同步进行。先后形成了《关于部分科级事业单位调整的请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涉及事业单位调整意见》、《XX区机构改革部门拟分配编制领导职数统计表》等,计算改革前后机构数、领导职数减少情况,拟定新组建事业单位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优化整合意见。

第5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志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人员聘用制工作必须在年底以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希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及改革单位,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动力,树立时间与质量相互统一的思想,按照既定的日程安排和具体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就一定能胜利完成。

第6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届**全会精神,按照市八届三次全委会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任务,保证改革的健康顺利进行,现就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市发展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事业单位无论是在现行体制、运作机制上,还是在职工的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的任务很重。充分认识事业单位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扎扎实实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关系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干部职工转变择业观念,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各级党组织要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党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作用,保证事业单位改革健康顺利进行。

二、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坚定地站在改革第一线,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党组织要把正确引导职工、保持稳定,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作为中心任务。

1、搞好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宣传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规定,让广大党员、职工了解掌握改革政策。积极参与改革前的调研论证,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改革方案制定前,党组织和行政班子要事先沟通协商,召开党委(总支、支部)会、党委(总支、支部)扩大会或党政工联席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方案确定后,要围绕方案的实施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职工理解和支持改革,正确对待改革中个人岗位的变化、身份的转换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顾全大局,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奉献精神。指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好群众工作。要建立稳定、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惑和思想疏导工作。同时,要督促落实有关职工群众福利待遇的各项政策,重视职工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搞好对事业单位改革全过程的监督。要建立由事业单位党组织、纪检部门、群团组织、职工群众等组成的监督体系,围绕改革方案制定、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加大监督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得起改革的考验,坚决拥护、支持改革。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规定,防止失职和渎职行为的发生。对不干事、不作为、的干部,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对打着改革旗号谋取私利、肆意侵吞国有资产的,必须坚决惩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4、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加强对本单位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改革方案事关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方可实施。依法建立和规范新型劳动关系,严格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严格按规定分流人员,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维护职工权益的政策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进行集体研究,拿出切合实际、各方易于接受的方案。

5、教育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理解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责任岗等形式,明确任务,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成为推进改革的中坚力量。认真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坚持正常的党内生活。对不执行组织决定、不履行党员义务的,要批评帮助;经教育不改的,要进行组织处理。

三、事业单位中的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改革的支持者、推动者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共产党员要自觉履行义务,在执行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上发挥表率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职工群众,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1、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决拥护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坚决执行组织的决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改革。党员个人有意见和建议,应通过正当渠道向党组织提出,不允许组织或参与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非组织活动。

2、积极帮助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认真学习宣传有关政策规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主动了解周围职工群众的思想状况,积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帮助职工群众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实事求是地向党组织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在了解情况、沟通感情、化解矛盾上成为职工的贴心人。发现不稳定苗头,要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并努力做好说服劝阻工作,防止矛盾激化。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按照党组织的要求,积极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工作。

3、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党的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原单位的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党员,要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及时将组织关系转移到有关党组织,并接受所在党组织的管理和教育。

四、及时调整健全党的组织,明确党组织隶属关系,及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

事业单位原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在制定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时,应将事业单位改革后党组织的设置、隶属关系调整等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考虑进去,防止出现“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的现象。

1、适时调整党组织设置。事业单位实施改革期间,单位党组织设置原则上不变。改革结束后,要根据企业规模、内部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变化,本着有利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有利于搞好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加强对企业党建工作领导的原则,同步调整党组织设置。企业内部的党组织设置,也要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情况的新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要根据企业产权关系、组织形式和内部结构变化,按照规定合理设置党的工作机构、配备党务政工人员。

2、调整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按照党组织领导关系与企业产权关系相一致的精神,调整理顺党的关系。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其党组织领导关系保持不变。在本地区域内,集团公司所设立的分公司、子公司,其党组织一般由集团公司党组织领导;跨地区的,企业党组织一般由所在地党组织领导,需由集团公司党组织领导的,由集团公司党组织与下属企业所在地党组织协商提出意见,报上级组织部门审定后办理。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或退到参股地位的,企业党组织由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由有关方面与原事业单位上级党组织协商确定。在改企转制事业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未理顺之前,原上级党组织要负起责任,继续加强领导。

3、切实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工作。改企转制事业单位党员的组织关系要遵循就近方便,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的原则,区别情况进行处理。党员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已有新的就业单位的,要尽快将组织关系转到新的就业单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泰办发[2004]9号)规定,组织关系应转到本人居住地党组织;注销单位党员的组织关系实行原事业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制,由事业单位原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了解党员去向,征求本人意见,提出接转方向,并及时与接收单位沟通,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有的也可以挂靠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党组织;党员去向比较集中的,可为这些党员办理党组织关系整体移交。党员组织关系暂不能转走的,要组建临时党组织,组织党员正常开展活动。

五、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党的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事业单位上级党组织要将改企转制事业单位党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1、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改企转制事业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要对所属事业单位党的工作进行调查,摸清存在的问题。改企转制事业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工负责人和事业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组织有关方面共同做好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使事业单位党的工作在深化改革中能够得到不断加强。要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增强政治敏锐性,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矛盾,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制定工作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凡应在本单位解决的问题,一律在本单位解决。凡因政策不落实、工作不到位引发的,要严肃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7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动员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下面,我就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开始,全县各级党政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进行了重新登记,并逐步推行了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改革,目前全县《公务员法》入轨运行工作已全面完成,公务员工资和津补贴政策也已基本落实到位。党中央、国务院在规范党政机关公务员管理的同时,对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现在推行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就是在总结多年来事业单位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充分考虑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推进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广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党中央下发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都明确提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就是要在事业单位建立一种既区别于党政机关,又区别于企业,充分反映从事专业化服务特点的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原人事部出台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和省、市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也明确要求,在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建立岗位管理制度。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迈进的重要一步,是一项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这项制度第一次明确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定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第一次提出了事业单位通用的岗位等级,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改革制度、规范秩序、完善机制、严肃纪律,核心是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逐步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岗位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并按规定核准后,再按明确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没有被认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只能对应到岗位工资的最低等级。被认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后,才能根据所聘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工资待遇。因此,我们必须抓紧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缩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岗位设置的“时间差”,以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三)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选人和用人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公开招聘制度作为事业单位选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实践证明,公开招聘对于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杜绝人事腐败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发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用人的一项基本制度,全县从开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试点、探索和实践,全县事业单位已全面推行了公开招聘制度。在推行人员聘用制的过程中,一些单位积极探索岗位管理的路子,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推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加强事业单位人事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随意进人、违规进人、超编用人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员超编、使用临时人员等问题大量存在,管理很不规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866名临时聘用人员,其中事业单位有739人。过多的聘用临时人员,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用人秩序,削弱了政府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以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契机,严格规范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把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用人自、分配自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严格政策,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一)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原国家人事部、原省人事厅、市人事局从三个层面上制定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政策文件。第一个层面是原国家人事部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试行办法》是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对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类别、等级及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旨在建立基本制度;《实施意见》是解决实施中基本问题的具体政策规定,以保证顺利实施。第二个层面是省(来源:文秘站 )根据国家的《试行办法》、《实施意见》,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定的《湖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该《意见》根据我省事业单位的实际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从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实际出发,对岗位类别、等级、聘用程序和权限、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有较强操作性、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保证该项工作全面推进。同时,原省人事厅会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农业、广电、体育、新闻出版、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有关国家部委行业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出台了9个行业指导意见。这是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意见的细化、具体化,充分体现行业特点,以保证同一类型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大体相同。第三个层面是市人事局制定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办法。

我县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就是根据这三个层面的政策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动员会精神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和审核同意,并得到市人事局核准,是指导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希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在组织实施工作中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文件精神,不折不扣地把文件规定落到实处。

(二)要努力适应新的管理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是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核心是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迅速适应这种转变。在观念上,必须从旧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在工作中,必须适应新的岗位设置和管理办法;在管理上,必须充分体现这种转变,对不同的岗位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要坚持择优聘用,今后事业单位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外,必须按照核准的结构比例,在岗位空缺情况下,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进行评聘。对管理岗位,要建立体现管理人员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职员等级序列。对工勤技能岗位,要建立和完善岗位等级,规范工勤技能人员“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

(三)要扎实做好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工作。全县事业单位涉及各行各业。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认真领会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规范稳妥的推进。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方面要抓紧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底数、建档立册,为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召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动员会,广泛宣传政策,周密安排和部署这项工作,切实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并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确定了不同的核准权限,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要按时限要求,务必于11月底前将岗位设置方案和实施方案报县人事局核准。要精心组织好岗位分类定级、竞争上岗等工作,确保12月底基本完成实施工作。

(四)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单项制度,不可能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需要其他制度改革来解决的问题。此次开展岗位设置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规范用人的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改革中带来的各类问题,维护好职工利益,维护好队伍稳定。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认真做好思想发动和疏导工作,为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领导,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一)要高度重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一件大事、难事、好事。这项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中一个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因此是大事;这项工作的实施,涉及全县事业单位近5000名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实施中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是难事;这项工作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科学性,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使事业单位的工作有新的起色,因此是好事。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实施工作的总体安排和时间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实施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确保实施中绝大部分人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二)要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要把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作为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周密部署,稳妥实施。为加强对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县政府已经成立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班子,组织精 兵强将,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做好实施工作。

(三)要严格政策。各乡镇、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人事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实施工作中,要尊重事业单位广大工作人员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改革、支持改革的积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原因和客观实际,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把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决不能借改革之机打击报复,甚至剥夺工作人员的劳动权利,也决不允许以搞活单位内部分配为幌子,侵占工作人员应得的合法报酬。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及其他涉及广大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充分考虑大家的意愿。

第8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第六,要加强思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各单位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的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9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范文

关键词:新闻出版 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25-01

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改变为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让新闻出版机构成为独立的文化产业机构。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此次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为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提供了基础;其次,它促使新闻传媒机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社会状况,传播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最后,它促使传媒公司更好地监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探索期(1978—199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一直到1991年。探索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验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出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确定;新闻出版单位的整体布局得到了相关完善;新闻出版系统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1983年6月,《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台,提出了出版战线的方针,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时,要面向全国,出版社要与时俱进,建立责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新闻出版行业提出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于1988年5月出台的《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新闻出版社实习设置负责制。

2.2 适应期(1992—2002)

在适应期这一时期,新闻出版单位着手尝试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两种体制形式,分别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2000年,我国组建了一系列的事业性质的新闻出版集团,大大提高了新闻出版单位的集中程度。此外,这一时期还提出了“一主三多一少”(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组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和“三放一联”的改革思路。“三放一联”是指对国有书店采取放权让其承包的形式,对国有市场采取放手让其自主批发的形式,对购销机制不再进行强制措施,让各种出版单位能展开横向联合的改革思路。2001年,《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适应期的关键性标志。

2.3 试点期(2003—2008)

这一时期以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标志,是大胆探索并付诸实践的阶段各家新闻出版单位开展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中央确定的新闻出版21家单位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积累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安排和规划,由此,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在党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开创了新局面,并在2006年之后有效解决了改革中的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4 深化期(2009年至今)

2009年3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的思想、原则、目标等都作了清晰定位,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试点之后,新闻出版单位继续推出新一轮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践,继续破解更深层次的改革中的问题,并不断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实现真正的改革和创新。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准有:注销事业编制,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进行清产核资,参加社会保险等。这一系列的标准体现了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正向完善化、系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真正体现了新闻出版单位的职工和职工的需求。

3 如何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3.1 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

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是新闻出版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其改革也是实现新闻出版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和基础,不容忽视。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承担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反映着社会公民的基本权益,是切实保障社会主义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因此,新闻出版单位要深入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机制改革,合理调整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人事结构编制,分配结构制度等的改革,不断促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服务功能。

3.2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是抢占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反映了市场和公众的特点和需求,是发展迅速的市场主体。新闻出版单位除了明确公益性出版单位外,还要促进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产业和权利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机制,为建立现代化的新闻出版单位制度做好准备,为实现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做好铺垫。

3.3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培养出版单位骨干分子

人才是出版单位的智力来源,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敲门砖,它们都是出版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推动联合重组,加强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英,是整合人力资源,互惠互利的一种有效方法。鼓励创办传媒集团公司,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地实现了品牌整合,优势互补;培育具有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打造传媒产业品牌文化,培育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综合实力雄厚的专业传媒企业队伍,从而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社会职能。

此外,新闻出版单位还要大大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合理进行出版单位结构调整,扩大对外交流,推进现代化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强度,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创新。

总之,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就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单位的生产力,建立起新闻出版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和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两手都要抓,两边都要顾的原则,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新闻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培养出高素质的骨干分子,以顺利完成新闻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要实现新闻出版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

参考文献

[1] 柳斌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只是刚刚开始[J].青年记者,2009(25).

[2] 改革决胜之年务求决胜[J].市政技术,2010(2).

[3] 石国雄.决胜年的中国报业:早改早主动[J].中国报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