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精选(九篇)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

第1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关键词人本模式;社区康复;老年护理

人本原理就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它强调以人为本, 主张以人为核心来进行管理[1]。由于老年人在其生理,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年慢性病病人患病种类多、患病时间长、功能障碍率多和致残率高等特点[2],因此多数病人住院周期长且生活不能自理。有调查显示: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状态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3]。如何为社区的老年慢性病病人提供一个温馨有意义的社区康复环境,值得我们探讨。我中心作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5年以来,老年康复病区以创温馨病房为契机,在把好医疗质量关的同时,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践服务规范,通过不断改进护理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一套具有社区特点的人本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2005年6月至2007年5月期间在我中心康复病区收治的309例老年慢性病病人,男164例,女145例,年龄在65~93岁之间。其中中风后遗症105例,恶性肿瘤64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老年性痴呆4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胆囊炎13例。

2 方法

2.1 人性化理念的学习培训

组织护理人员到五星级宾馆进行人本服务模式的培训,同时外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为护理人员讲授人本原理的课程,树立护理人员人本服务的理念。所有护理人员都参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学习,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社区护理实践的本领。

2.2 运用人本模式理念开展三卡服务,与病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负责

2.2.1 入院温馨服务卡

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带领熟悉康复病区的环境(行动不便的可由轮椅推行),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责任医师、宣教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点,向病人及家属发放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为有需求的家属联系照护者。

2.2.2 住院和谐互动卡

除在走廊设立沟通板、意见本和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了解患方服务需求外,中心还安排了生日祝福、播放背景音乐、老年康复俱乐部活动等人文护理服务。据我们对2004年以来收治的140例病人调查发现,仅8%的病人有过子女为其过生日的经历,此举深受病友和家属的欢迎,极大的融洽了护患关系;在康复病区内每日定时播放以经典老歌为主的背景音乐,病人可自行调节音量,通过聆听音乐减轻病人的焦虑、调节身心疾病、镇静、降低血压 [4,5] 切实为病友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在老年康复活动室成立了老年康复俱乐部,室内配有沙发、电视、VCD、阅报栏,健康教育资料,多种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器械等,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需求定期在老年康复活动室开展老年康复护理知识讲座、医患文娱联欢活动、专业康复技师指导等俱乐部活动,由老年康复病区医务人员和病友及家属陪护一起参加,鼓励有才艺的病人上台表演唱歌、讲话等,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病人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的能力,减轻对外界现实的疏远及陌生感。由于老年康复病区收治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者为多、且住院周期长、家属负担较重,中心重点加强了对照护者的监督和管理,通过每月一次参与式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责任护士的个体化指导,提高照护者的护理能力。平时及时与病人家属沟通病人的病情,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

2.2.3 出院及时回访卡

出院后根据病人所在社区及时与辖区责任护士联系,将出院情况转介到社区责任医师团队,并给病人及家属一张贴有责任医师照片的联系卡和社区护士的名片,记录有责任医师、社区护士的姓名、联系方式、服务内容等,社区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疾病的类型进行分层评估,确定随访的频次,定期开展随访干预,并提供24小时的小灵通保健咨询服务,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对未居住在中心辖区内的社区居民由康复病区的责任护士两周内进行回访,了解病人遵医行为以及病况,及时给予保健康复指导。

2.3 建立以病人满意度及服务质量为主的护理人员综合考评机制

康复病区每月开展病人满意度自查,社区护理科根据病区的特点每季对康复病区患者及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以面访和电话访视为主。实行投诉一票否决制。

3 结果

人本模式的服务受到了住院病人及家属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康复病区护理人员已累计收到病人及家属的锦旗11面,表扬信45封,还收到发在杭州网上的表扬诗一首。目前来我中心要求住院预约的病人日益增多,最多时达二十八人。

4 讨论

4.1 人本模式提高了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人本模式注重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为病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得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社区护理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以获取病人的认可。在病人的信任中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也不断得到提升。

人本模式强调要处处考虑病人的利益,注重满足病人的身心健康需求,让病人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大家庭的人文关怀。中心护理人员运用人本模式的服务理念,与病人建立合作的关系,在严格规范操作的同时安排更多的时间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满足病人的保健护理需求,尽可能让病人作为主人公而自立,营造适合其个性的生活。

社区护理提供了便捷的就医环境,简洁的看病手续,经济的住院费用以及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据调查 ,病人认为人道主义方面的护理行为具有较强的关怀性[6]。因此,通过创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方便经济的人本护理服务有助于患者身心得到放松,提高病人的主观满意度。

3.2 人本模式创造和建立了老年人有意义的生活

人本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强调人的社会特性,不以症状的消除为首要治疗目标,而是以创建病人的价值观和有意义的生活为根本目标,以伙伴关系取代了护患关系,病人不再被当作接受治疗的客体,而是成为治疗护理关系中平等的一方[7]。

护士不仅要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健康,更应该帮助病人从精神的层面上来认识健康,注重精神卫生[8]。本中心实施的社区康复护理,提倡平等和尊重,重视老年病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3.3 人本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方向

老年病的护理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社区护理通过开展以常住地使其长寿为目标的老年护理、家庭访问护理、老年人照护等工作,重点突出“支援日常生活”的核心理念,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多种问题,将是我国今后解决老龄问题的重点方向。

人本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可及的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在提升中心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引导社区居民合理就医,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保健不出门”的社区卫生基础服务格局的建立。是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8.135.

[2] 蒋庆飞、李淑华、章肖平.慢性老年病病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316-317.

[3] 林伟.老年病康复医疗[J].护理与康复,2004,3(2):75-76.

[4] 张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2004,1:105-107.

[5] 姚蕴伍 主编.社区护理知识与技能(上册)[M].第l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7l.

[6] 邹宝俭.提升护理理念.融入人文关怀[J].护理与康复.2005.4(3):225-226.

[7] 彭运石.走向生命的颠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493.

[8] 梁立.提升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J].护理与康复.2006.,5(1).

第2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一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总量急剧扩大,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目前医疗和养老服务相对独立的体系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加快医养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了解医养结合发展状况,今年6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11个市对78家医养结合机构和入住老人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当前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已接近老龄社会。老龄化是我国社会变化的重点特征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17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4万人,占总人口的20.2%。“十二五”期间,净增老年人口195万人,年均增长率4.6%。全省11个设区市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兴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24.3%,舟山市和湖州市的老年人口比重也达到了24.0%和23.2%,差不多四人中就有一位老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年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6.1%高4.1个百分点。到2017年末,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6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1.2%,依据联合国标准,这一比例达到7% 即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成为老龄社会,我省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已接近老龄社会。

2.医疗护理需求大的高龄人口总量迅速增加。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疾病增多,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75岁前属于年轻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健康需求侧重于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75岁以后,需要一定程度的护理,日常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给予帮助;80岁以后,对医疗、康复、护理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生活起居需要专人照顾。当前,人口高龄化加速,“十二五”时期,全省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净增34.74万人,年均增长率5.19%,到2017年末达到155.83万人,人口高龄化明显快于老龄化速度。随着人口高龄化,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子女供养的传统养老模式淡化,空巢老年家庭比率保持高位,2017年末,全省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234.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3.8%。

(二)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照顾一体化的需求增加。

1.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提高,需要方便、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国家连续10年以接近10%的幅度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根据住户调查资料,2017年,浙江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养老金)达到40707元。全省还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17年全省有136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经费金额超15亿元。住户调查数据还显示,全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中,97.6%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当老年人收入有了保障,医疗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始追求健康的高品质老年生活,医疗需求提升。据2017年浙江调查总队对723位65岁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调查,有88.8%的老人要求定期体验,40.2%要求组织健康讲座,32.6%希望提供上门看病服务。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当生病时能得到便捷、快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老年人的最大期盼。

2.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护理条件。传统的三代同堂家庭结构逐渐瓦解,老俩口独自生活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3.8%。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也无精力、无时间承担起照顾多代多家老人的责任。老年病多发、易发和突发,患病老人的就医治疗、住院照顾子女难以承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护理,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还要求有专业护理知识、完善的护理条件,靠家庭自身也无法解决。老龄化带来这些问题,已从家庭困难转化为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化、专业化来解决。

3.医疗和养老机构自成系统,不能有效满足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生育率自然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老龄化产生的问题有一个逐渐适应和解决的过程。而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管理和应对机制不健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设施缺乏。多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的需要,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养老机构迅速增加,多元化、多层次的机构养老体系基本建立,较好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顾护理的需要,但针对老年医疗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不提供全面医疗服务,而医院只负责疾病治疗,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打破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间的分隔,围绕老人对养老、医疗、护理、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养结合,建立医养一体化的机构,为老人提供全面综合性一体化服务,成为老人们和子女们的期盼。

4.医养结合发展方式的提出。医养结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而目前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又相对独立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通过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对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依托,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不仅提供生活、心理及文化方面的服务,还增加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配备专业的医疗护理团队,提供医疗诊治、护理保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项目,消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使得患病老人在养老机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养老与医疗相结合。对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二、政府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较快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首个专门针对医养结合发展出台的政策文件,医养结合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加以推进。浙江省医养结合发展比较早, 20XX年省民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支持医养融合发展。2017年省民政厅开展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确定26家养老机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点,各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办医养结合机构,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医养结合得到快速发展。

(一)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针对老人医养服务需求,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医疗、生活照料服务结合的有效途径,据今年6月对全省85家医养结构机构的调查,浙江医养结合发展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老人集中、年龄较大、疾病多发易发,医疗服务需求很强。在医养融合发展的政策鼓励下,养老机构通过自办或与专业医院合作成立医疗机构,为入住老人同时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4家属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形式,占69.2%。内设医疗机构形式有多种,以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为主,共有25家,占46.3%;有15家养老机构设立了医疗科室完整、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或老年病医院,占27.8%;有10家设立了康复和护理医院;设立卫生院或门诊部的有4家。

2.提供医疗和养护一体的医疗机构。养老最大困难是老弱失能和疾病照料护理,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同时提供医疗与护理服务,针对不同医护需求,形成各具特色、服务于特定群体老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养融合。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属于这种模式的有13家,占16.7%,其中以康复医院为多,有9家,护理医院有4家。如果包括养老机构内设立的康复护理机构,共有23家,占全部医养结合机构的29.5%,这类医养融合机构能更好地满足需要特别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养结合更为紧密。

3.医疗机构内设老年养护机构。一些综合性医院和专业医院,为了满足既需要长期治疗、又不能长期住院的老年人需求,成立专门的保健护理部、康复中心,以医疗服务为主、兼顾生活护理,也有一些民营医院,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设养老床位或设立养护部,提供养护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11家是由医疗机构设立的,占14.1%,有6家设立以康复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有3家设立老年病区;有2 家同时具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种功能。医疗机构发挥老年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优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养老服务,成为医院拓宽服务领域的新路径。

4. 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支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通过全科医生与社区居家老人签约的形式,提供家庭病床、初诊、转诊、举办健康讲座等多种医疗服务,在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和起付额度上给予优惠。杭州市大力推动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医疗服务签约,2017年至,已有1100多名全科医生与71万居民签约。

(二)医养结合基本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需求。

由于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养结合的难点在提供医疗服务,通过医养结合,提供医疗服务,实现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医疗服务,在调查的78家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3家设立了内科,有49家设有中医科,设全科的有39家。平均每家医养结合机构有医生33人,多数医养结合机构配置了心电图、B超、X光机等医学影像仪器设备,部分医院还配备了CT机、磁共振等大型医学检查设备。

2017医养结合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第3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的介绍,总结出对内地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启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起因

    1.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对卫生资源耗费提出挑战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总数分别为62.9万、74,7万、85.2万,从这组数据来看,每5年香港65岁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万多人。到2006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2.4%。据预测,到2033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23万,占总人口的26.8%。因此,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为香港老年人卫生服务带来了难题。

    2.社会保障的缺陷使老年保健面临难题

    在香港,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是社会福利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香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香港享有退休保障的主要限于公务员和专业人士,近百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它产业的职工,大部分退休后是不能保障享有退休金的。同时,香港老年人还缺乏一些如医疗保障等重要的社会保障计划。

    3,卫生工作前移(重视预防)和下移(重在社区)是健康低投入高产出的必然选择

    香港身处中外文化混合的位置,服务发展亦夹杂着新旧经济的体系。在香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为公立和私营两个部分,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主要由政府开办和补助的卫生机构提供,而私营诊所主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社会的卫生服务需求量愈来愈大,在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香港转换医学模式,来保障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因为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视预防)、重心下沉(重在社区)是政府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香港的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成效

    1.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1)社区支持服务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支持服务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暂托、家居照顾等一系列服务和支持,这些支持性服务由香港政府提供,包括中心服务和家居服务两大类,它们之间相互承接,成为保障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

    中心服务包括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提供的四类服务。其中,长者地区中心与长者邻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支持服务。而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则为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卫生服务。

    长者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以促进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中心鼓励老年人利用空余时间,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发展自己,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社区、居家照顾和服务,不仅能为长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更有尊严、更自信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上门为长者提供服务的不同人员,会让长者特别是独居长者增加与外界、与人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减少他们的社会隔离感和孤独感,有助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长者日间护理服务是介于家居照顾和院舍照顾之间的一种服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日间家中无人照顾并且身体状况较为衰弱的老人。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照顾、护理、复康训练、健康教育、护老者支持、暂托服务、辅导及转介服务、社交及康乐活动、膳食及往返中心的接载服务等。老人在中心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复康活动以及社交活动。这一服务旨在通过提供以中心为本的日间照顾和支持服务,帮助身体机能中度或严重受损的体弱和痴呆症老年人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协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社区内安享晚年。

    家居服务只包括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两类服务。

    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因应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为两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体弱老年人主要是指受损程度为中度至严重及需要一系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而普通老年人则是没有或轻度受损的老年人。针对体弱老年人的需要,服务队会采用多专业的模式,向他们提供护理、个人照顾、康复服务及社工服务等。服务队会考虑服务使用者的受损程度,为他们设计并提供一套有计划、完整的家居及社区支持服务。而对于需要较少服务的普通老年人,服务队将提供个人照顾、简单护理、家居清洁、护送服务、日间到户看顾、家居安全及健康评估服务、购物及送递服务、膳食及洗衣等服务。

    (2)长者医疗服务

    在香港,除住院服务外,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还针对长者的特殊需要推出了基层医疗服务、长者健康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等系列服务。

    基层医疗服务包括了基本保健和医疗以及老年专科医疗服务。

    基本保健和医疗是基层医疗服务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老人专科医生人数很少,大部分老人都由第一线的普通科与私家医生诊治照顾,他们需要具备实用的老人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从而及早检查出病因,减少并发症和因延误治理而引发的伤残,并减低不必要的入院的长期护理。同时,医生也要加强与病者及其亲友的沟通,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康复能够事半功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必须要让病人尽量保持活动能力,因为长期卧床会使病者失去自我照顾与行动自由的机会。

    老年专科则是提供高一层次的医疗服务,病者经由急症室或任何医生转接。老人科医生以专业的知识去处理解决较为困难和复杂的诊治问题,并可在老人医学教学和研究上做出贡献。

    长者健康服务由老年人健康中心提供,在香港的18个区,每一区都设立一个长者健康中心,凡年满65岁的人士,都在老年人健康中心登记成为会员。登记及缴纳年费(低收入者也可以减免费用)。老年人健康中心为会员提供身体检查、健康评估、辅导、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服务。

    香港医院管理局推出社区康复专职医疗服务、社区康复护理服务、社区老人评估小组服务、社区老人精神科小组服务和老人日间医院等5项社区康复服务计划。

    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香港老年社区服务除了常见的护理和医疗治疗项目外,还提供职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及怀旧治疗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护理服务,力求在各个环节促进老年人的功能恢复。

    香港对安老服务实行统一评估机制,以国际认可的“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为标准,通过评估员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行为及认知能力,情绪稳定状况、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进行一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老人应接受何种类型的服务,确定老人对住宿照顾和社区照顾服务的护理需求,并实施了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集中处理为长者而设的受资助长期护理服务的申请和服务编配。

    另外,老年人日间医院在为市民提供全面的住院、普通科门诊及专科门诊的同时,也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日间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病人无需留宿就可以得到适宜的康复活动、合适护理及心理照顾。从而使病者能够重投社会,同时在家庭也能正常生活。医院由专科医生、护士及经过特别培训的专职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组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科医疗及专科康复评估服务。

    2.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成效

    (1)老年健康状况改善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银发社会”,对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香港,无论是在南丫岛榕树湾天后庙休憩处,还是香港耆康会怀熙荃湾长者地区中心,或者是北角城市花园小区内活动场地,都能够看到的香港长者都散发出积极乐观的气息,即使是行动不便、卧床的长者,也是安详而淡定的。

    (2)卫生经费及资源节约

    香港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可以为政府节省部分社会福利经费,故这种理念普遍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推崇和欢迎。从香港社会福利署了解到,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在老人社区照顾上的投入为10.6亿港元.安老院舍的投入为20亿港元。利用这30.6亿港元,香港政府向各个社会服务机构购买了一年的服务,满足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和安老院舍需求。在各种福利服务中,政府采取了谨慎的、不过多的实际介入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社会团体和志愿机构的力量。提供适当的老人医疗服务,实有政府、专业人员、民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政府(卫生署、医院事务署、社会福利署)可以妥善地安排资源,设立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

三、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香港与内地,虽然体制不同,但在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上是相通的。对比香港地区,内地也存在类似的困难和窘境,甚而情况更加严峻。

    1.我们面临相似的状况

    (1)老龄化日趋严重

    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中国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人口逐渐老去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倚靠的劳动力优势将消失,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也面临更大挑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人口生育的高峰期,从2010年开始这些人将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提速。民政部表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以800万人至900万人的年均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剧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2)卫生资源更加紧缺

    相比香港地区,内地的卫生资源更加紧缺。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逐年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根据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6%,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1位。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6.56%下降到了4.73%。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1980年,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分别是36.2%、42.6%、21.2%;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变成了17.9%、29.9%、52.2%。很明显,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经济支撑更加困难

    我国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劳动力不足,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退休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出加大。据专家预测,这部分支出1997年为2068.3亿元,2030年将达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182195,2亿元。同时,老年人问题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健康问题。2002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4.9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3.86%,比在职职工1.05%高出2.81个百分点。2003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5.2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4.60%,比在职职工1.28%高出3.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退休人员的各项发生额均高于在职职工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4)相同的文化背景

    大陆与香港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是一致的。如:中国老人好热闹、怕孤独的心理以及难以接受儿女将他们送入养老中心等想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社区照顾养老必须体现中国化,即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从历史发展和中西比较两个角度进行文化伦理分析,部分养老职能虽然已从家庭组织中分离出来,但家庭作为养老职能的最主要承担者的作用并未降低,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家庭养老有着很高的财政贡献度、传统伦理支持度和社会和谐贡献度。基于以上原因,要提高内地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就应当向香港进行适当的借鉴学习。

    2.对借鉴香港经验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健全社区卫生服务

    香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卫生服务,而这些服务却并不是全部依靠卫生工作者完成的。如家居服务中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队中,很多成员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培训,就可以很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护理、个人照顾、护送服务等对卫生、医疗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服务。这样的人员的加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了卫生服务机构的压力,保证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2)设立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卫生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观察香港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可以发现,从预防到治疗,从护理到康复、从生理到心理,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多方位、多角度保障着各种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无论是健康、患病、残疾、卧床或需要康复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保证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

第4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一、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老年人随着增龄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业,进一步恶化老年人的照料来源,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

3.社会因素导致老人心理障碍

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使他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生活事件如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等社会支持程度下降的老人易产生心理障碍。

二、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目前对于老人的社区护理,国内外都比较重视。国内外护理工作者对老人社区护理的研讨和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康档案

建立健康登记卡,以引起社区住户的重视,同时便于医生了解管辖区人员健康情况,对曾患过疾病者,建立病历,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定期电话或登门随访。

2.开展社区护理知识理论教育

如我省就连续几年在全科护士培训时就专门开设有老年社区护理课程,以确保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到位,保证社区老年护理的发展。

3.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

第一,是一般护理向社区延伸(门诊及家庭病床的护理服务等);第二,是社区护士参与预防保健(周期性体检、消毒防疫、预防接种等);第三,是社区健康教育及家庭健康访视;第四,是以社区护士的身份担负某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卫生管理工作(签订卫生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等)。为老人提供了一个集医疗、护理、营养、康复为一体的整体社区护理服务。社区医院各种健康资源共享,以帮助老人了解某些慢性病防治方法及健康常识,保证老人不脱离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4.深人社区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举办专场讲座,内容简单易懂,讲解要形象生动;(2)随机性教育,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使病人易于接受和记忆;(3)示范性教育,针对老人对医学知识的认识不同,对某些技术的操作过程给予示范。

5.提供心理精神服务老年人

因为离开工作岗位,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减少,心理变化较大,同时由于社会因素也会导致老人心理障碍。在长期的社区护理中,护士可能对服务的家庭知根知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老年人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鼓励其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帮助他们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健康利益,改善和提高其生命质量与价值。

三、老年社区护理展望

1.健康老龄化观点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1993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得很短。现在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很高,有人提出人生里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很可能最长的一个阶段将是老年。

2.家庭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将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对于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解除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维护人的至死尊严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3.康复护理日益受重视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住进来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如老人特别养护:安排饮食起居,日间照顾,静养关怀,提供身体清洁;老年康复保健:除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外,提供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4.填补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为填补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社区护理工作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第5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社区护士与病人及家属的和谐沟通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也应充分理解病人亲属,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在进行沟通时应多做倾听性应答和反应性应答,少做批评式应答和探究性应答;多用礼貌性语言,少用指示性语言,忌用损伤性语言。要注重细节,让患者的心声得以充分表达,充分体现对病人及家属的尊重。

社区护士与重点服务人群的和谐沟通

与老年患者的和谐沟通:我中心开展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3年集中体检1次,每季度免费入户为80岁以上老人体检1次,项目有测血压、生化全项、心电图。由护士配合医生体检并进行健康教育。免费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社区诊断。60岁以上老人建档率80%。开展慢性病管理,免费进行高血压、糖尿病随访。在市政府的关怀下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注射流感疫苗。由于老年人眼、耳功能退化,受教育程度有差异,希望被接纳、被重视和给予关照,希望得到尊重和照顾。因此社区护士在为老年人服务时,应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交流时注意倾听,善于询问,耐心解答。并且提供疾病、保健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对于年老、体弱和急需就诊的给予优先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给予上门服务。

与儿童患者的和谐沟通:社区护士经常接触儿童患者,为他们做儿科常见病的治疗、健康教育,协助强化免疫、预防接种工作,我区扩大免疫规划,除国家规定的五苗接种外,免费为7岁以下儿童增加接种流脑、麻风疫苗。小儿患者主观感受不能表达或表达不清,以及家长在护理操作中的干扰行为,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挑战。要求社区护士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小儿生长发育特点,掌握预防接种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专业知识,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减轻患儿的痛苦,并向家长提供正确的帮助和指导。

与康复患者的和谐沟通:人的社会生活中可因诸多因素造成疾病或部分功能障碍,这些问题仅依靠医院中的康复是无法得到解决的,更主要的是需要大量而持续性的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依靠社区自身的人、财、物等技术资源,为本社区病、伤、残者就地服务。这部分人群常有自卑、寂寞、孤独、忧郁、无所作为或被社会遗弃的心理,甚至有的病人存在轻生念头。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职业道德,掌握本社区居民急、慢性疾病、创伤、老年病及残疾等基本情况,并建立台帐,通过积极的语言,良好的态度、表现和行为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应从生命周期、疾病、康复、治疗、整体功能的稳定等方面,对康复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建立有利于康复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康复对象的残存的功能和能力得到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活动能力,以社会平等一员的资格重返社会。

社区护士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运用专业知识,使沟通效果最大化。沟通的深刻内涵在于其必须具有一个生命的活动,必须超越“你”和“我”,成为“我们” 。这就是沟通的升华、沟通的和谐所在,具有这种升华的沟通,和谐的沟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发挥社区护士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第6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大庆市第二福利院是集老人生活、学习、康复、医疗、保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现有老人居住房间176间,原设计床位500张,配套保障设施符合智能化、科学化管理要求,将居住、娱乐、康复、医疗等功能融为一体。根据用地及各功能特点将建筑分为老人居住区(含康复、治疗、活动)、后勤区、办公区等功能区,各区以中部的阳光大厅为枢纽展开布置,通过阳光大厅、过道、连廊等组成第二福利院内部的水平通道,将各功能区域有机结合成整体,既考虑科学管理、联系方便,又保证了各区相对独立。

大庆市第二福利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分为护理部、康乐部、餐饮部、行政办公室四个工作部门。护理部依据国家护理级别的规定,将护理级别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和特级护理,按照老人所属级别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一级老人、二级老人、三级老人所在楼层设有护士站,并配备了专业护理人员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提供相关医护服务,针对特级老人实行24小时护理制度。护理部为更好地服务于老人,定期对护理员进行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素质,使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此外,护理部定期针对全市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护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为大庆市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康乐部成立老年大学,定期组织老人进行休闲娱乐、学习活动。辖区内设有室、台球室、乒乓球室、水疗馆、游泳池、体育馆、影院、图书阅览室、微机室、书画室、活动室;另设心理治疗室、运动康复治疗室、音乐治疗室、理疗室、作业功能治疗室等功能室,所有活动场所全天免费向老人开放。同时,康乐部配有专门工作人员对老人康复活动进行指导,并组织老人开展种类丰富的文体活动,例如:唱歌、跳舞、手工制作、电脑知识学习、养生保健、体育竞技比赛等;工作人员也会针对老人自身特点,定期开展老人身体康复和心理保健辅导等实务工作。康乐部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的作用,将休闲娱乐活动服务辐射到社区,组织院内老人与社区老人开展多彩的趣味活动,既丰富了院内老人的生活,又增添了社区老人生活的乐趣。

餐饮部专门负责老人饮食,根据老年人特殊的饮食特点,制定营养食谱,合理膳食营养,工作人员能够做到粗粮细做、细粮精做、花样翻新,满足老人在饮食上获得健康的需求。餐饮部实施老人参与管理的措施,成立伙食委员会,选拔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为伙食委员会委员,伙委会委员负责收集就餐老人意见,并在召开伙食委员会时,将意见反馈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每周组织老人召开伙食委员会,会议主要内容为反馈上一周就餐老人对饮食提出的意见,并审核下一周食谱,管理人员针对老人提出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厨师做出调整,以使老人对饮食达到满意。

第7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健康老龄化的提出,老年护理工作成为护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是实施护理的重要场所。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但社区护理的现状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故应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并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积极开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护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关键词】老年社区护理;人口老龄化;健康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

[8]孙菲, 汤哲等. 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需求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2):151-152.

第8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养老、看病是所有老年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一次次地住院、转院、出院……无休止的折腾,不知让多少家庭和老年人深陷疲惫,不堪其苦。

为缓解养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民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医养结合,并提出到2017年,80%以上的医疗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国家较早开展医养融合尝试的地区,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综合立体式社会养老护理服务体系,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慢病管理:社区+全科医生

家住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的张婆婆在家迎来了罗湖医院集团移动体检车上门为她进行移动X光片检查。87岁高龄的她长期咳嗽未愈,加上一直受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的困扰,体胖行走困难,去医院看病成了难题。

为了帮助老人,罗湖区医养融合服务团队派出由全科医师、资深护士、康复师组成的专业医生护士上门为张婆婆诊断病情、预约体检车巡诊。经诊断,张婆婆明确为间质性肺炎,团队予以抗感染、上门雾化吸入对症治疗,老人病情渐趋稳定。

随着早期来深圳的“拓荒牛”陆续退休,养老已成热点问题。罗湖区目前正在实现为辖区所有老龄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每年为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服务;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70%以上。

而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社区居民从2015年夏天起就能在家门口的社区慢病医养中心得到护理服务。这家慢病中心通过会员制方式,为老人开展慢病风险评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三甲医院联手,提供在线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等慢病管理服务。中心已获得卫生部门资质审批,能刷医保卡。66岁的顾菊香患有颈椎病、关节炎和糖尿病,去大医院一趟,转公交、排队挂号,开的也是常用药,折腾得实在吃不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老人决定就在家门口治病。

社区医疗更多向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倾斜。很多地方已出台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有意愿的老年人家庭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就医。

生命绿色通道:养老院+社区医院

南京市秦淮区欢乐时光老年公寓的卢天恩也感受到医养结合的好处。96岁的他好几次病危,多亏在养老院值班的社区医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下。

在欢乐时光老年公寓入住了300名老人,平均年龄80多岁,绝大多数患有各种疾病,只有十多人生活能完全自理,其余都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医疗需求强烈。2013年初,欢乐时光老年公寓与相隔不远的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联姻”,在南京市率先试点医养融合,为养老院老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医疗服务。

社区医院配备的专业医生和护士,能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提供专业诊治服务,无需子女或护工陪侍,还有像输液、B超、生化、心电图、胸片检查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因为有专业医务人员坐诊,老人看病及时方便,使得老年公寓床位年年爆满,而红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一改社区医院的冷清局面,前来看病的老人络绎不绝。

上海市普陀桃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桃浦镇第一养老院两家机构在同一个大院内,四楼互相连通,通过空中走廊可以直达,十分便捷。84岁的黄美琴老人前几天突发呕吐、腹痛,她就打了一个电话,对面的医生和护士很快就上门出诊护理,感觉像在家里一样温馨。

医养互换:医院转型护理院

78岁的黄老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儿女都工作,无法照料她,家人把她送到了扬州五台山医院老年康复楼。医保报销后,老人每个月自付2000~3000元。五台山医院是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这里的老年康复科也成为当地知名的医养结合护理院。目前150张床位已全部住满,与综合性医院以治病为主不同的是,护理院以养加康复为主。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滨湖医院老年科于2010年正式运行,该科设立托护养老和医保住院两种管理路径。“医”“养”互换时仅切换信息和管理路径,改变床头标识,无须搬移床位。84岁的张建廷和老伴一起入住,两人间的病房里独立卫生间、悬挂式电视机、落地玻璃窗、红色储物柜等一应俱全,床头分布着各种功能的白色插头和按钮,老人和家属可随时通过按钮呼叫。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的融合势在必行。“医”包括康复、保健、医疗和护理服务;“养”则包括生活照料、心理服务以及文化活动服务等。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认为,要解决医养结合的缺口,首先提升养老服务医疗保障能力,加强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方便老年人在社区就近获得医疗服务。鼓励支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发展老年病医院,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作为促进健康养老的重要举措。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何莼:(医养结合)要求各地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规划的时候,为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足够空间。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医养结合机构。

第9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范文

关键词 家庭护理 需求 调查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55-03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requirements of elderly home care in Xinzhuang area

WU Yuhua, ZHANG Peiwen, LENG Haiyan, YU Wenhua, Zhao Qinmei, LIU Mengkang

(Xinzhua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requirement of elderly home care in Xinzhuang area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elderly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etter.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about home care was self-designed and investigated by the trained investigators. Results: About seventy-four percents elderly had different home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s which wer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blood tests, health education, transfusion, and various kinds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need home care, so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hould provide the related services targeted.

KEY WORDS home care; requirements; survey

21世纪后,我国进入了人口迅速增长的老龄化时代。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也日趋增多[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限的床位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且许多慢性病单靠住院治疗远远不够。我国家庭护理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本文通过对莘庄地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调查和服务内容的研究,探讨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的内容和服务模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老年护理需求,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2-10月在莘庄社区60岁以上居民中,采用随机方法抽取45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有无慢性病及类型、家庭护理需求项目及服务要求。家庭护理项目包括:①建立家庭护理服务病历;②提供简易护理服务,如抽血化验、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小换药、导尿、测血压和血糖等;③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安全护理和环境护理;④常见导管护理,如鼻饲管、导尿管、引流管的护理;⑤指导消毒隔离等护理措施;⑥心理支持和疏导;⑦健康教育;⑧康复护理等。需求程度分为需要、不需要2个等级。调查员经培训后,上门发放问卷,指导填写并现场回收问卷。发放并收回问卷共450份,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为94.4%。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表逐一进行审核,录入数据,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百分比描述的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425名老年居民年龄为60~94岁,平均年龄为(67.5±15.7)岁,男203人(47.8%),女222人(52.2%)。文化程度:文盲占8.5%,小学占24.2%,初中占32.0%,高中占19.8%,大专占6.8%,本科占8.7%。调查居民平均月收入:≤1 000元占11.3%,1 001~2 000元占39.3%,2 001~3 000元占36.7%,>3 000元占12.7%;经济状况:吃用有余占24.9%,够用占61.2 %,困难占12.8%,十分困难占1.1%。医保类型:自费1.0%,医保91.3%,合作医疗3.5%,其他4.2%。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占57.4%,无慢性病的占42.6%。慢性病中居前3位的是高血压、关节炎和糖尿病,分别占43.1%、11.1%、10.7%。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比例逐渐上升,有2种以上慢性病的有135 人,占31.8%。

2.3 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有334名(78.6%)老年人的生活能够基本自理;53名(12.5%)存在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22名(5.2%)存在重度功能障碍,生活明显依赖帮助;16名(3.7%)生活完全依赖帮助。

2.4 家庭护理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74.4%的被调查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服务需求,其中60.1%的老年人服务需求项目超过3项(表1)。

3 讨论

3.1 提高对家庭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家庭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可以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很多问题,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2]。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为主,病程长、康复慢,往往需要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干预,开展家庭护理是老年卫生保健的有效措施之一[3]。本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家庭护理有一定需求,而在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构建完整的家庭护理网络,提供身心一体的家庭护理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解决老年人住院难的问题无疑是一条可发展之路。开展家庭护理可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支配,其重要性是方便老人及其家属,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发挥家属在照顾老人上的作用,提高老年人居家自我照顾能力,对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 家庭护理的范围非常广阔

调查结果表示,位居前5位的需求分别为血压监测(56.7%)、抽血化验(48.9%)、健康教育(44.7%)、静脉输液(41.7%)和各种康复锻炼(36.5%)。其中血压监测、血标本监测和静脉输液属于护理技术类服务,需求量最大;其次为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需求;需求量较低的项目是导管护理(包括留置尿管、胃管、T管等)、家庭氧疗,说明家庭护理的服务范围是非常大的。家庭护理是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家庭护士的职责不单纯是上门访问,还包括在家庭环境下开展护理操作,开展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4]。然而,目前许多居民认为护士只是医生的助手,对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护士独立自主地完成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5],造成了居民对上门护理的信任度不高,

3.3 居民对家庭护理有较高的需求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如果因病住院,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医疗机构床位紧缺的压力,形成社会负担。74.4%的被调查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服务需求,特别是慢性病患者,他们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针对居民的护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护理服务,提供专业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既可减轻老年人的家庭负担,减少费用的支出;也可以减轻医院的压力[6]。老年人在居家接受护理服务,享受的是亲情关怀,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模式,包括评估体系和付费系统,也明确了费用的来源和付费范畴,并由此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险和补偿机制。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老年居家护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逐步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使老年人在居家状态下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指导,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满为患的矛盾,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地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3.4 对开展家庭护理的思考

3.4.1 家庭护理的开展锻炼了护理队伍

上门服务的护理人员必须有娴熟精湛的业务素质,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老年人的治疗和护理安全;护理人员除了专业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通过家庭护理锻炼使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2]。

3.4.2 建立家庭护理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庭生活护理有一定的需求率[7],说明人们的医疗护理观念已由子女亲属的家庭照顾转变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应按照家庭护理需求对社区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议医学院校开设家政护理专业或在普通护理专业中开设家政课程,以满足家庭护理的需要和发展[8]。要进一步强化社区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将疾病护理、健康教育、营养保健指导、心理护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提升服务水平[9]。

建立社区家庭护理中心符合城市居民的根本利益[10]。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合作医疗的启动及上海市老年护理保障计划的推行,社区护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满足公众基本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家庭护理中心和社区护理网络系统,对个体和家庭护理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家庭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8]。

参考文献

[1] 陈绪新, 罗红. 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 护理研究, 2009, 23(7): 1869-1871.

[2] 张建英, 胡珊敏, 诸治英. 开展社区高龄老人家庭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8): 360-362.

[3] 王水萍, 何海燕. 海岛地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家庭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护理与康复, 2009, 8(5): 372-373.

[4] 张晓萍, 王志红. 我国社区家庭护理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现代杂志, 2008, 14(11): 1319-1320.

[5] 赵瑛, 土小平. 老年性痴呆症病人的家庭护理[J]. 护理研究, 2005, 19(27): 2532.

[6] 张涛, 区美琼, 李爱群. 老年人居家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44(3): 239-240.

[7] 郭丽霞, 滑卉坤. 重视家庭护士培养, 满足家庭护理需求[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23(1): 46-47.

[8] 滑卉坤, 康美玉, 郭玉霞, 等. 城区居民家庭护理需求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8): 3534-3537.

[9] 胡红梅. 对当前社区护理工作的研究分析[J]. 求医问药, 2011, 9(11): 372-373.